262283764_636934650977604_1062768299222254001_n2021-12-02_1723512021-12-02_1723432021-12-02_1723272021-12-02_1723212021-12-02_1723152021-12-02_1723022021-12-02_1722362021-12-02_1722282021-12-02_1722222021-12-02_1722112021-12-02_1722012021-12-02_1721552021-12-02_1718182021-12-02_1718122021-12-02_1718072021-12-02_1717562021-12-02_1717442021-12-02_1715532021-12-02_171526


寶相花 - Google 搜尋

270px-三彩刻宝相花纹盘04540305356547948565552663053565479486f5956703053565479486b34377930535654794853483452 (1)30535654794858674d35305356547948736447593053565479484b3239553053565479486f66304b3053565479484b7563332021-12-02_1750142021-12-02_1749122021-12-02_174859270px-三彩刻宝相花纹盘04541

寶相花紋是中國傳統裝飾紋樣之一。是在自然界的花朵、花苞、葉片形狀的基礎上,經過藝術加工而成的佛教圖案紋樣。寶相花的主體為牡丹、蓮花等,並由此逐漸演變而來。寶相花別稱有「寶仙花」「寶花花」。因其造型富麗、華貴,故有「寶相花」一稱。寶相花具有「寶」和「仙」的吉祥含意,是富貴、吉祥、美滿的象徵。
寶相花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pjbDUu
寶相花紋樣起源於東漢時期,伴隨佛教的傳入而流行起來。經過不斷的發展和加工提煉,在隋唐時期已經非常盛行[1],見諸於壁畫、絲織物、瓷器等文物。唐代寶相花紋經歷了一個由簡趨繁、化繁為簡的變化過程[2]。宋、元、明、清各代更是達到了高峰。寶相花紋飾的構成一般以牡丹、蓮花為主體,中間為大小有別,形狀不同的其他花葉。其花瓣和花芯基部常以排列規則的圓珠為裝飾,加以多層次退暈色,顯得富麗、華貴。
寶相花紋樣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平麵團形,由八片平展的蓮瓣構成花頭,蓮瓣尖端呈五曲形,又填飾三曲小蓮瓣於各瓣內,由八個小圓珠和八瓣小花組成其花心;另一種是立面層疊形,由層層綻開的半側面勾蓮瓣構成。寶相花紋樣豐富多樣,被廣泛運用在陶瓷、金銀器、石刻、織物、玉器、銅器、刺繡、敦煌圖案、佛教法器、建築裝飾等方面[3]。寶相花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pjbDUu

什麼是寶相花?有啥寓意?傳統吉祥紋樣
寶相花紋
紋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一直貫穿始終,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不斷進步發展,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變化。中國傳統紋樣一直伴隨著人們生活之中,不同樣式和特點的紋樣反映了不同時期人們的審美、風俗和價值觀,體現在器物、建築上,保存至今形成一種凝固的藝術。
最初原始社會簡單的文身、岩畫到奴隸社會青銅器的粗獷的青銅器紋飾,再到封建社會花鳥魚蟲、飛禽走獸等圖樣,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不同時代的特點。
夏商時期尚武,紋飾多以誇張的人面紋為主;周朝以雷紋為主;戰國時期人們仍然崇尚龍、鳳、獸面紋;秦漢時期,動物紋和人物紋比較流行;魏晉時期戰亂不斷,佛教盛興,佛教紋樣。
隨著佛教的傳播流行,唐朝盛行寶相花紋,本圖案取自觀復博物館藏唐代三彩寶相花三足盤。
觀復博物館藏唐代三彩寶相花三足盤
觀復博物館藏唐代三彩寶相花三足盤
「寶相」原為佛教用語,寶相花亦代表著端莊、吉祥的含義。
寶相花紋起源於東漢,伴隨佛教的傳入而流行起來。經過不斷的發展和加工提煉,在隋唐時期已經非常盛行,宋、元、明、清各代達到高峰。
寶相花為傳統裝飾紋樣。它並非指一種單一花卉,而是將自然界中的花卉如牡丹、蓮花、石榴等花型融為一體,再配以花蕊、花葉做規律性的藝術處理,形成一種獨特的具有符號意義的花卉圖案。
寶相花紋樣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平麵團形,以八片平展的蓮瓣構成花頭,蓮瓣尖端呈五曲形,各內瓣又填飾三曲小蓮瓣,花心由八個小圓珠和八瓣小花組成;另一種是立面層疊形,以層層綻開的半側面勾蓮瓣構成。
寶相花又稱「寶仙花」「寶花花」,由於其造型富麗、華貴,極符合唐代盛世的風貌。觀復博物館所藏唐三彩寶相花三足盤,即用唐代色彩最艷麗的三彩,來表現這種古韻悠長的圖案。藍黃兩色醒目明快,花型秀美,花葉搖曳;每個花瓣又演化為如意頭,更增吉祥寓意,被廣泛運用在陶瓷、金銀器、玉器、銅器、石刻、織物、刺繡、佛教法器、敦煌圖案、建築裝飾等方面。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ppvn3gj.html

寶相花 - Google 搜尋

此花只應天上有!盛唐的吉祥之寶,中國特有的「花」:寶相花
此花只應天上有!盛唐的吉祥之寶,中國特有的「花」:寶相花 - 壹讀 https://bit.ly/32U3dLN
在傳統裝飾紋樣中,有不少以植物花卉為題材的紋樣,如雍容牡丹、嬌俏桃李、清雅蓮花、傲雪寒梅等等。
而除了這些自然界中的燦爛繁花,還有一種十分特殊的花卉紋飾——寶相花。
但寶相花並不是一種真實存在的花卉,她從古人的想像和藝術創造中誕生,在傳統藝術門類中,隨處可見她的華美身影,如建築裝飾、石刻、造像、壁畫、金銀器、瓷器、絲織物、刺繡等等。
接下來,就和J先生一起去了解一下這種特殊的花卉紋飾吧~
也叫「寶仙花」、「寶花花」。
故宮博物院藏清·掐絲琺瑯寶相花紋橢圓盤源於故宮博物院官方微博
一般以某種花卉:
如牡丹、蓮花為主體,
中間鑲嵌形狀不同、
大小粗細有別的其他花葉。
故宮博物院藏明宣德·青花寶相花紋雙耳扁瓶源於故宮博物院官網
在花蕊和花瓣的基部,
常飾有規則排列的圓珠紋,
似閃閃發光的寶珠,
風格富麗華美。
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彩鱗寶相花紋錦(局部)源於故宮博物院官方微博
其盛行於隋唐時期,
元明清時期的工藝美術品上,
亦十分多見。
故宮博物院藏清雍正·淡描青花團寶相花紋盤源於故宮博物院官方微博
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掐絲琺瑯寶相花紋水丞源於故宮博物院官方微博
寶相花的源頭可追溯至蓮花紋,
其表現形式最初多選取正面俯視的角度,
中心為圓盤狀的蓮蓬,
花瓣向四周均勻地呈多層放射狀排列。
故宮博物院藏清·剔彩寶相花圓盒源於故宮博物院官網
到隋唐時期,
寶相花開始有了牡丹花的特徵,
造型更加飽滿,花瓣多層次排列,
整體圖案更顯得雍容華貴。
唐·銀平脫八稜鏡匣源於《紫禁城》雜誌
寶相花是經過藝術處理的抽象化組合圖案,
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裝飾圖樣,
每個朝代的文化、藝術審美不同,
寶相花也隨之有了變化。
如唐代的寶相花造型有圓形、菱形,
葉瓣大多用勾卷忍冬紋構成,
整體構圖飽滿、對稱。
故宮博物院藏唐·寶相花紋鏡源於《紫禁城》雜誌
明代寶相花則十分抽象凝練,
葉瓣多以勾捲雲紋構成,
造型逐漸開始走向程式化。
故宮博物院藏明成化·鬥彩寶相花紋蓋罐源於故宮博物院官網
清代寶相花多與纏枝紋結合,
花卉纖細靈動,圖樣繁複華麗,
且加入了許多吉祥元素,
如蝙蝠、壽字等,組成福壽寶相花紋。
故宮博物院藏清·雍正款鬥彩纏枝寶相花紋碗源於故宮博物院官網
故宮博物院藏清嘉慶·綠地粉彩描金纏枝寶相花福壽紋梅瓶源於故宮博物院官方微博
「寶相」一詞本指佛像莊嚴之相,
古人用它來命名寶相花,
可見其特殊意義。
在古人的觀念中,
寶相花是聖潔、端莊的理想花形,
包含著富貴吉祥、幸福圓滿的美好寓意。
直至今天,
寶相花依然活躍在現代設計、裝飾藝術中,
散發出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OAk5m3P.html

2021-12-02_175338

工筆畫佛畫寶相花教學 @ 法相之美~高鳳琴工筆畫佛畫 :: 痞客邦 ::


寶相紋:紋飾交融的混血兒 | 中國國家地理網

wKgBzFh9jmGAQa55ABdtZjpOSOk518.t2021-12-02_175556

寶相紋:紋飾交融的混血兒 | 中國國家地理網

288n1p102rrp4q3o97190or978so5166

窗花剪紙教程:寶相花是吉祥三寶之一,來學學它的剪紙方法吧 - 每日頭條


2021-12-02_1715192021-12-02_1712222021-12-02_1712142021-12-02_1711462021-12-02_171133

中國傳統紋樣擷趣——佛家文化中的紋樣
更新: 2021年12月01日https://bit.ly/3IaLccf
(明·宣德)青花蓮瓣紋蓮子碗。(國立故宮博物院)
中國傳統紋樣擷趣——佛家文化中的紋樣 | 中國 | 傳統 | 佛家 | 台灣大紀元 https://bit.ly/3lvxwyH
文/神韻藝術團
東漢時期,明帝夢見金人自西方飛來,大臣為明帝解夢,認為這是西方的聖人之法將要來到中土的預兆。
明帝遵循天命,遣人往天竺求法,從天竺僧人處求得佛經佛像,以白馬馱載至當時的都城洛陽。漢明帝於是建造了中土的第一間佛寺安放佛像,後世稱其為「白馬寺」。
佛教傳入中土後於南北朝時期開始興盛,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無不崇佛,唐代(詩人)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名句,其實到北朝末年,各地寺、院已經多達三萬多所。到隋、唐時期,佛家與道家和儒家並立成為三大信仰體系。到宋、明以後,儒、釋、道思想逐漸融會貫通,難分彼此。
經過近兩千年的普及,佛家思想早已滲透了中華文化的各個方面,從文學、繪畫、服裝、建築中均能看到佛教文化本土化之後形成的獨特樣貌,而在無以計數的傳統紋樣之中,也有許多是深受佛教元素影響的,它們逐漸演變成為最受人們喜愛的一些紋樣,甚至被東亞文化圈內的其他國度所借鑑。
一、從蓮瓣紋到寶相花
在佛家文化中,蓮花有著近乎至高無上的地位。《阿彌陀經》中記載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自蓮花中化生,因此佛國又被稱為「蓮邦」釋迦牟尼佛開悟之後,也常常坐於蓮臺之上對眾生講法。而小乘佛教的三藏經典賦予了蓮花更加深刻的含義,其經文有言:「蓮花盛開在水中,清香怡人,然而,沒有被水浸溼。佛陀住在世上,像水蓮花一樣,他並沒有被世界所淹沒。」這種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尤為崇尚節操的中國人所喜愛, 許多信佛之人也因為秉持蓮花的美德,而獲得了更高的精神啟迪。
蓮作為裝飾圖樣,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可是中原本土的蓮花指的應是荷花、水芙蓉,這種本土的蓮花帶來的意象常與古代的採蓮女一同出現,充滿自然、清新和純潔之美。而佛教中指的蓮花是形似睡蓮的一種植物,它具有聖潔純淨的含意。南北朝時期,蓮花紋開始出現在與佛教有關的建築、器物、造像藝術和織繡作品中。蓮紋有不同的式樣變化,如桃形、卷雲形或團形蓮花等。在團形的蓮花紋樣中,「寶相花」堪稱最經典的一種。
明·永樂)青花蓮花紋帶蓋梅瓶。(國立故宮博物院)明·永樂)青花蓮花紋帶蓋梅瓶。(國立故宮博物院)
「寶相」一詞原指佛、菩薩的寶相莊嚴。在佛家思想中,大圓滿是最高的追求。所以寶相花又取圓潤、端莊之象,這也極為符合中國藝術對於「圓」的審美追求。花瓣分為數層,每層之間又有不同的綴飾,給人以豐饒富麗之感。寶相花於初唐年間的主體是正面盛開的蓮花紋,自盛唐之後,也常常使用牡丹的形象,後來又加入了菊花、忍冬、卷草等元素,逐漸淡化了佛陀寶相莊嚴的含義,而變成一種寓意吉祥、美滿的紋樣。
  二、 從忍冬紋到唐草紋
「忍冬紋」流行於南北朝時代,據《敦煌邊飾初步研究》考證,忍冬紋有兩種起源,一種是來自巴比倫,後傳入希臘,成為「愛奧尼亞式柱頭」上經典的紋式。另一種是源自西域,跟隨佛教傳入中土,據說,它並非現代人以為的忍冬——金銀花,而是佛家文化中獨有的一種不屬於凡間的花。在傳入中土之後,人們賦予它一個美麗的名字——「忍冬」,這個名字既符合了儒家文化中經冬不凋的節操,又寓含了佛教中歷經苦難,輪迴再生的教義,被歷代沿用下來。
忍冬紋線條流暢、綿延不絕、變化無窮,非常符合中華文化動靜相宜、生生不息的審美哲學,因此很快在中原普及開來。到唐朝時候,花樣又與雲氣紋結合,形成了獨特的中華紋樣——唐草紋。後來,唐草紋也使用牡丹、荷花、蘭花等花草代替忍冬,造型優美華麗,又有仙氣飄飄的韻致。廣受當時的日本、韓國等鄰國友邦的喜愛,而這些國家又將其稱為「卷草紋」。
三、如意紋
與卷草紋可以在西方找到相似的紋樣不同,「如意紋」這種紋樣是中國獨有的。「如意」在現代被視作工藝寶物,但在古代曾是一種實用器物。通常人們認為如意的原型是古代「爪仗」,即癢癢撓,隋、唐時期已經出現,然而也有傳言如意的原型是一種黃帝時期就被用來避邪的兵器。現代保存下的如意多以象牙、玉石等寶物製成,分為不同形制,如造型筆直的是「天官如意」;前端似靈芝的是「靈芝如意」。
清代人尤其喜愛玉如意,每逢宮廷慶典,王公大臣都會選擇玉如意做供奉禮品,表達對皇帝的無上尊崇。皇帝也會時常分送如意給大臣、嬪妃、外國使者。清宮中流傳下的各式如意數不勝數,工藝精細、雕飾、綴以各式珍寶,柄身常刻有文字。
如意,又形似古代上朝時使用的「笏板」,笏板是大臣向皇帝奏事時的「小抄」。其實如意在佛教中也確實起到了相似的作用,它曾是古代和尚的備忘錄,每當法師們講經說法時,會提前將佛經中的段落抄在如意上作為備忘。因為曾經承載佛陀的智慧妙法,所以如意本身也變得神聖起來,人們也把對於吉祥如意的憧憬寄託在這件「神器」上。唐代張祜曾有詩云:「終年不語看如意,似證禪心入大乘。」由此可見,如意也曾一度寓含著人們崇佛、禮佛的誠心。
這些美麗的紋樣不僅蘊含佛家思想,也貫穿著華夏文化的審美觀。如富麗堂皇的寶相花傳承著對「圓」的偏愛,正如盛唐人那積極飽滿的精神狀態;忍冬紋靜中有動、唐草紋迴旋流暢,兩者讓人想起了仙風道骨的魏晉名士,也讓人想起了長袖廣抒的翩翩舞姬;如意紋獨特、高雅,似菩薩座下的祥雲、又如仙女種下的靈芝。令人稱道的是,古典舞身法中「擰、傾、圓、曲」的動作路線,與這些花紋的線條走向,竟有些不謀而合。這大概是因為中國傳統藝術內在的審美觀都是相通的吧。中國傳統紋樣擷趣——佛家文化中的紋樣 | 中國 | 傳統 | 佛家 | 台灣大紀元 https://bit.ly/3lvxwyH
----------------------------------------------
https://bit.ly/3IaLccf
中國傳統紋樣擷趣(二)——佛家文化中的紋樣
中國傳統紋樣擷趣(二)——佛家文化中的紋樣 | 圖紋 | 神韻藝術團 | 大紀元 https://bit.ly/3Dh6t0e
明 宣德 青花蓮瓣紋蓮子碗。(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中國傳統紋樣擷趣(二)——佛家文化中的紋樣 | 圖紋 | 神韻藝術團 | 大紀元 https://bit.ly/3Dh6t0e
東漢時期,明帝夢見金人自西方飛來,大臣為明帝解夢,認為這是西方的聖人之法將要來到中土的預兆,於是明帝遵循天命,遣人往天竺求法,從天竺僧人處求得佛經佛像,以白馬馱載至當時的都城洛陽。漢明帝於是建造了中土的第一間佛寺安放佛像,後世稱其為白馬寺。
佛教傳入中土後於南北朝時期開始興盛,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無不崇佛,唐代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名句,其實到北朝末年,各地寺院已經多達三萬多所。到隋唐時期,佛家與道家和儒家並立成為三大信仰體系。到宋明以後,儒釋道思想逐漸融會貫通,難分彼此。
經過近兩千年的普及,佛家思想早已滲透了中華文化的各個方面,從文學、繪畫、服裝、建築中、均能看到佛教文化本土化之後形成的獨特樣貌,而在無以計數的傳統紋樣之中,也有許多是深受佛教元素影響的,它們逐漸演變成為最受人們喜愛的一些紋樣,甚至被東亞文化圈內的其它國度所借鑑。
一、從蓮瓣紋到寶相花
明 永樂 青花蓮花紋帶蓋梅瓶。(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在佛家文化中,蓮花有著近乎至高無上的地位。《阿彌陀經》中記載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自蓮花中化生,因此佛國又被稱為「蓮邦」。釋迦牟尼佛開悟之後,也常常坐於蓮台之上對眾生講法。而小乘佛教的三藏經典賦予了蓮花更加深刻的含義,其經文有言:「蓮花盛開在水中,清香怡人,然而,沒有被水浸濕。佛陀住在世上;像水蓮花一樣,他並沒有被世界所淹沒。」這種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尤為崇尚節操的中國人所喜愛, 許多信佛之人也因為秉持蓮花的美德,而獲得了更高的精神啟迪。
蓮作為裝飾圖樣,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可是中原本土的蓮花指的應是荷花、水芙蓉,這種本土的蓮花帶來的意象常與古代的採蓮女一同出現,充滿自然、清新和純潔之美。而佛教中指的蓮花是形似睡蓮的一種植物,它具有聖潔純淨的意涵。南北朝時期,蓮花紋開始出現在與佛教有關的建築、器物、造像藝術和織繡作品中。蓮紋有不同的式樣變化,如桃形、卷雲形或團形蓮花等。在團形的蓮花紋樣中,寶相花堪稱最經典的一種。
唐 三彩寶相花紋盤(正面)。(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提供,公有領域)
「寶相」一詞原指佛、菩薩的寶相莊嚴。在佛家思想中,大圓滿是最高的追求。所以寶相花又取圓潤、端莊之象,這也極為符合中國藝術對於「圓」的審美追求。花瓣分為數層,每層之間又有不同的綴飾,給人以豐饒富麗之感。寶相花於初唐年間的主體是正面盛開的蓮花紋,自盛唐之後,也常常使用牡丹的形象,後來又加入了菊花、忍冬、卷草等元素,逐漸淡化了佛陀寶相莊嚴的含義,而變成一種寓意吉祥、美滿的紋樣。
二、 從忍冬紋到唐草紋
忍冬紋流行於南北朝時代,據《敦煌邊飾初步研究》考證,忍冬紋有兩種起源,一種是來自巴比倫,後傳入希臘,成為愛奧尼亞式柱頭上經典的紋式。另一種是源自西域,跟隨佛教傳入中土,據說,它並非現代人以為的忍冬——金銀花,而是佛家文化中獨有的一種不屬於凡間的花。在傳入中土之後,人們賦予它一個美麗的名字——「忍冬」,這個名字既符合了儒家文化中經冬不調的節操,又寓含了佛教中歷經苦難,輪迴再生的教義,被歷代沿用下來。
忍冬紋線條流暢、綿延不絕、變化無窮,非常符合中華文化動靜相宜、生生不息的審美哲學,因此很快在中原普及開來。到唐朝時候,花樣又與雲氣紋結合,形成了獨特的中華紋樣——唐草紋。後來,唐草紋也使用牡丹、荷花、蘭花等花草代替忍冬,造型優美華麗,又有仙氣飄飄的韻致。廣受當時的日本、韓國等鄰國友邦的喜愛,而這些國家又將其稱為「卷草紋」。
宋—元 安溪窯 青白瓷印花卷草紋盒。(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三、如意紋
與卷草紋可以在西方找到相似的紋樣不同,如意紋這種紋樣是中國獨有的。「如意」在現代被視作工藝寶物,但在古代曾是一種實用器物。通常人們認為如意的原型是古代「爪仗」,即癢癢撓,隋唐時期已經出現,然而也有傳言如意的原型是一種黃帝時期就被用來闢邪的兵器。現代保存下的如意多以象牙、玉石等寶物製成,分為不同形制,如造型筆直的是天官如意,前端似靈芝的是靈芝如意。清代人尤其喜愛玉如意,每逢宮廷慶典,王公大臣都會選擇玉如意做供奉禮品,表達對皇帝的無上尊崇。皇帝也會時常分送如意給大臣、嬪妃、外國使者。清宮中流傳下的各式如意數不勝數,工藝精細、雕飾、綴以各式珍寶,柄身常刻有文字。
清 玉如意。(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如意又形似古代上朝時使用的笏板,笏板是大臣向皇帝奏事時的「小抄」。其實如意在佛教中也確實起到了相似的作用,它曾是古代和尚的備忘錄,每當法師們講經說法時,會提前將佛經中的段落抄在如意上作為備忘。因為曾經承載佛陀的智慧妙法,所以如意本身也變得神聖起來,人們也把對於吉祥如意的憧憬寄託在這件「神器」上。唐代張祜曾有詩云:「終年不語看如意,似證禪心入大乘。」由此可見,如意也曾一度寓含著人們崇佛禮佛的誠心。
***
這些美麗的紋樣不僅蘊含佛家思想,也貫穿著華夏文化的審美觀。如富麗堂皇的寶相花傳承著對「圓」的偏愛,正如盛唐人那積極飽滿的精神狀態;忍冬紋靜中有動、唐草紋迴旋流暢,兩者讓人想起了仙風道骨的魏晉名士,也讓人想起了長袖廣抒的翩翩舞姬;如意紋獨特、高雅,似菩薩座下的祥雲、又如仙女種下的靈芝。令人稱道的是,古典舞身法中「擰、傾、圓、曲」的動作路線,與這些花紋的線條走向,竟有些不謀而合。這大概是因為中國傳統藝術內在的審美觀都是相通的吧。
中國傳統紋樣擷趣(二)——佛家文化中的紋樣 | 圖紋 | 神韻藝術團 | 大紀元 https://bit.ly/3Dh6t0e
---------------------------------------------------------
中國傳統紋樣擷趣(一)——取材自天界的圖紋
2021年9月2日  文化 中国传统纹样撷趣(一)——取材自天界的图纹已關閉評論
中國傳統紋樣擷趣(一)——取材自天界的圖紋 - 大紀元(東南亞) https://bit.ly/3IfPleK
據中國傳統史書的記載,在三皇五帝的時代,華夏大地上遍佈神仙的足跡,神仙的出現又往往伴隨著神獸、神鳥以及各種美麗的祥雲。 這些記載與自夏商周時代流傳至今的一些紋樣不謀而合,而這些紋樣又在歷朝歷代的青銅器、陶器、玉器、建築雕飾,以及服飾織繡等工藝品上屢見不鮮,形成了華夏民族流傳數千年的獨特紋樣體系。
在神韻演出背景、服飾以及神韻商品中,許多紋樣設計的靈感都是來自這些傳統的圖案,她們彷彿是在以另一種美好的形式訴說著千年歷史中發生的故事。
一、雲紋
清 雍正 銅胎畫琺瑯黑地五彩雲紋穿帶盒。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公有領域)
雲紋,又稱祥雲紋,是最常使用的一種紋樣之一。 祥雲紋也包括勾雲紋、朵雲紋、雲頭紋、流雲紋等。 "祥雲"最早是指七色彩雲,這種雲彩往往伴隨著神仙出現。 據說,古代的帝王也常有彩雲護身,這是因為古人相信具有大德的貴人能夠感召天人護佑。 後來祥雲逐漸變成一個表達吉祥的詞語,在詩詞文學中被人們屢屢提起。 在古代人們相信雲之上有天界、有太一神、也有美麗的仙子。 中國人對於雲紋特別喜愛,這似乎也暗含著人們內心對於天界未知世界的嚮往之情。
二、鳳紋
明 青花雲鳳紋蓋罐。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公有領域)
相傳,鳳凰是一種天界的神鳥,雄為鳳、雌為凰,他們只有在太平盛世時才會偶爾出現在人間。 據說,鳳凰棲於梧桐、飲醴泉之水,品性高潔。 凡間所有的鳥都是她的子孫。 《山海經》、《淮南子》和《莊子》都用文字描述過這種神鳥。 自商代起,鳳凰的形象就已經十分清晰地被紀錄在各種文物之上。 中國已知最早的鳳凰造型的玉器,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的陪葬品。 而此後歷朝歷代的工藝品中,鳳凰的模樣愈加精美繁複,造型各異,常見的有飛鳳、立鳳、團鳳、鸞鳳等。
三、雲雷紋
明至清 嵌銀雲雷紋鼎。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公有領域)
雲雷紋是一種連貫的幾何紋樣,其中以方形回紋象徵雷電,以圓形回文象徵雲朵。 方圓相交,象徵雲雷在天。 《易經》中說,「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意指雲雷大作之時,萬物初生,是君子勤勉創業的時機。 在商周的青銅器上,雲雷紋非常常見,其形態莊重典雅。 以後歷代人們又以此為基礎創作出不同的回紋,這些回紋在民間有"富貴不斷頭"的寓意。
四、龍紋
清 黑漆描金龍紋提匣。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公有領域)
中國古籍的正史、野史以及地方志中都曾屢次提及龍曾在人間出現。 在文物畫像和雕塑中,龍的形象雖有細微出入,但大體模樣一致,其特點為角似鹿、鱗似鯉、爪似鷹、龍身似蛇。 古人相信龍是一種神獸,能呼風喚雨、騰雲駕霧。 在佛教文化中,龍也是天界的生命,是八部眾生中的龍眾,也是佛的護法。 中國古代龍的地位至高無上,是陽剛之氣、九五至尊的象徵,故此龍也是最常見的紋飾之一。 傳說「龍生九子,各個不同」,龍的種類繁多,如常見的"蟠螭紋"、"夔龍紋"等描繪的都是不同種類的龍。 龍的形態也多種多樣,如清代皇帝常用的五爪坐龍紋、立龍紋,民間男女常用的三爪、四爪團龍紋,以及九龍柱上常見的升龍紋等,此外龍紋常配以鳳紋、雲紋、水紋、寶珠等,寓意富貴吉祥。
清 鎏金嵌料花卉卍字紋套盒。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公有領域)
傳統文化是神賜予的,多彩的傳統紋樣也都蘊含天人合一的理念。 描繪天界事物的紋樣還有許多,如卍字紋象徵佛陀的慈悲大德、麒麟紋象徵傳遞吉祥與善德的靈獸,還有方勝紋描畫了西王母頭頂那光耀無雙的發飾。 凡此種種,不可勝數。
***
在神韻的服飾、舞臺佈景和天幕背景的建築上,有無數精心設計的美麗紋樣,其中大多是取材自這些充滿神話和吉祥寓意的傳統紋樣的。 翻開神韻畫冊,您將看到舞臺上一幕幕精彩的瞬間被完美定格,而一同被記錄下的是那些絢麗的色彩和精美絕倫的中國紋樣。 下一次觀看演出時,別忘了留心這些美麗的傳統紋樣! 您也可以在歷年的神韻畫冊和神韻商品設計上重溫它們!中國傳統紋樣擷趣(一)——取材自天界的圖紋 - 大紀元(東南亞) https://bit.ly/3IfPleK
-----------------------------------------------
富麗華美,圓潤豐滿,為什麼這些大唐裝飾紋樣被贊「美到極點」
2018-01-08 由 中華佛文化網 發表于佛教
佛教作為一種外來文化,經過六七百年的發展,到了唐代已經深深地紮根於中國的社會土壤之中,大量的外來僧人在中國翻譯經典,講解佛教;以玄奘和義淨為代表的中國僧人也遠赴印度求法;中國人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百姓,信仰佛教的人空前增多;佛教寺院大量建造起來,佛教經典在民間廣泛傳播。總之,佛教文化成為那個時代中國全部文化領域的代表,無論從社會實力來看,還是從意識形態中的地位來看,均達到了鼎盛階段。與此相應的作為佛教藝術之一的佛教植物紋樣裝飾藝術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在中國裝飾紋樣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唐朝是我國佛教植物裝飾紋樣史上的一個轉折時期,在這之前,人們受制於固有的思想觀念,處於自在階段。唐代社會的開放式全面發展,使人們逐漸認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開始進入到自為階段。以人為本的主體地位的確立,發展了審美主體所需要的審美對象,於是人們的審美取向逐漸轉移到可表達其愉悅心情的植物花卉題材上。
花從西來,異域植物衍生形式獨特的裝飾紋樣
在與境外文化的交流中,從西方引入大量的植物種類,並被予以廣泛推廣。除了皇家進口的植物外,當時許多文人雅士、達官貴人為了滿足個人的娛樂和玩賞,從域外購進了許多植物品種;另外,來到唐代長安定居的外國人,為了寄託對故土的思念之情,也帶來許多故鄉特有的植物品種。結果,當時的唐朝境內,幅員遼闊的國土上,異域植物的種植相當普遍。在雨水豐沛、自然條件優越的江南地帶,甚至出現「海花蠻草連冬有,行處無家不滿園」的景象。這些佛教植物裝飾紋樣中,形式獨特的卷草紋、寶相紋成為唐代佛教植物裝飾紋樣中非常重要的裝飾紋樣。
卷草紋:智慧與浪漫的結合
唐代嵌銀卷草紋鳥獸銅鏡
卷草紋又稱蔓草紋,它吸收了寶相花和纏枝花的特點,因其捲曲狀的花草紋樣而得名,是傳統裝飾紋樣之一。在原始彩陶飾中,卷草紋就已具雛形;商周時期,青銅器和陶器上的卷草紋呈不規則S形;到了戰國,銅飾上的卷草紋為對稱結構;秦漢的卷草紋具有S形骨架,但葉子和藤蔓沒有區分開來;魏晉時期有了葉莖之分,確定了卷草紋的基本樣式;到了唐代,受到社會風氣、經濟繁榮等因素的影響,卷草紋以花卉為主,藤蔓為輔,紋樣變得極為華美、自由、繁複、大膽,花朵飽滿,裝飾效果極佳。
卷草紋、蔓草紋、纏枝紋在唐代沒有嚴格的區分。我們在敦煌壁畫中可以看到唐代裝飾紋樣中,不同種類的花卉交織在一起,花蕾、花瓣、果實、葉子纏繞枝頭,有一種婉轉、豐美的效果。卷草紋有的以花為主,有的以葉或莖為主,主要用於織錦、陶瓷、漆器、建築等的裝飾。唐代卷草紋把花的整個生長過程組合在一起,整合在一個紋樣中,顯示出中國古人的聰明智慧和豐富浪漫的想像力(圖一)。
寶相紋:源自蓮花,兼收並蓄
寶相花本為佛教中的一種代表性裝飾紋樣,佛教中用「寶相莊嚴」一詞稱謂佛相,因此得名寶相花。雖然唐代寶相花的紋樣源自蓮花,但它在吸收了牡丹、茶花等特色後,變成了一種全新的裝飾紋樣,成為唐代時期中國佛教植物裝飾紋樣中的代表。除了佛教領域外,寶相花還經常出現在其他許多非佛教領域的器物、紡織品、石刻、壁畫、雕塑上,通常是豐滿瑰麗的團花形式。從造型結構分析,寶相花的瓣形可分為側捲瓣、雲曲瓣、內卷對勾瓣和正捲瓣(圖二)。寶相花通常以這些瓣形中的一種為主,以其他幾種為輔。寶相花的結構分為以下兩種主要形式:四瓣花造型,呈十字結構;多瓣或團花造型,與團花很相似,區別之處在於,寶相花一定是從中心向外呈發散狀的,而團花未必如此。
唐代的寶相花大致分為三個類型:一是紋樣碎小,有些甚至帶有典型的石榴花的造型特徵,花瓣紋樣造型變化多,有小花點綴在花頭中,一個花蒂上有三片雲曲瓣,它是這一時期石榴花的代表形象。另一為簡約型寶相花,和以上花瓣紋樣等變化不大。圖三為寶相紋曲疊,花瓣輪廓飽滿圓潤,有了向牡丹花發展的趨勢,圖四是花心由點狀花蕊組成;圖五中的花瓣連續向同一方向側卷,表現出了立體感。
多元融合,唐代成就裝飾藝術史上的嶄新創造
眾所周知,不管歷史現象如何錯綜複雜,民族文化只能根植於祖傳的舊壤之中,外來文化一旦進入中土或遲或早總要被消化。正如尼赫魯在《印度的發現》一書中寫道:「由於中國人經常有充分的堅強性格和信心,能以自己的方式吸收所學,並把它運用到自己的生活體系中去。」所以在唐代的所有文化領域中充滿了不同於前代的創造性和兼融性。這種多元化的氣氛又作用於各個不同的領域,包括佛教植物裝飾紋樣,使其在唐代不斷地兼融流入的異域紋樣,並創造出既符合時代發展趨勢又突出自己獨特個性的嶄新紋樣。這是一種從吸收到融合的過程,它大致可分摹仿、組合、創新三個階段;值得一提的是組合階段,組合就是通過一定的加工,對引進的各種紋樣與圖案進行重新的排列和搭配,形成具有一定新意的裝飾圖案來。例如,忍冬紋自從傳入中土後,在南北朝時期,中國就以組織規劃幾何紋的豐富經驗,把忍冬紋改變為相互穿插、變化多樣的邊飾紋樣。忍冬與蓮花、鳥獸相配合的圖案大面積的出現在佛窟裝飾的人字坡上,出現了全新意境、自由生長的「三道彎」式。到了佛教走向興盛的隋代,纏枝忍冬紋出現了向唐卷草轉變的跡象,蓮花和忍冬更多地組合在一起,並且蓮花變得更加複雜多樣,忍冬變得越來越簡單和概念化,進而退居陪襯地位。只是整體結構還不嚴謹,蓮花的變化還沒有結束定型,側面的荷葉和忍冬設計也不協調。總之,還沒有形成統一的風格,只是表現出了產生民族化新紋樣的趨勢。而蓮紋樣在隋代是克服了簡樸和拘泥的束縛,產生了變體蓮紋樣。也就是蓮心逐漸縮小,獨花結構代替多面均齊的多層結構,以及雞心形、桃形、如意形等花瓣造型的產生。這一新的設計手法,突破了幾千年的寫實傳統,開始走上了佛教植物裝飾紋樣的創新之路。
由忍冬紋發展演化而來的卷草紋。自春秋戰國至秦漢,中國的裝飾藝術走向自覺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那種富於流動感的、虛實相生、婉轉自如的雲氣裝飾中所體現出來的內在精神與對這種曲線盤旋的抒情性和迴轉流動的韻律感的把握,如同中國文學中的「賦」、「比」、「興」一樣更加貼近性情的抒發和意象性趣味的追求;而作為佛教植物題材的忍冬紋的傳入恰恰為這種游無定所的雲氣找到了形象的依附,兩者合璧而構成聞名於世的「卷草」樣式。早期的卷草紋就以忍冬藤蔓為主體,夾雜著蓮紋樣。忍冬有單葉連續的,也有雙葉對稱的,以交枝或波浪形為紋樣展開骨架,此時的忍冬紋與棕櫚、莨苕葉與葡萄葉紋樣也是難分彼此的,紋樣也比較簡單。到了隋代忍冬紋漸漸減少,蓮花增多,並出現聯珠、人物、動物等題材,至盛唐卷草紋變得極為自由、富麗、繁複,大量的花卉出現在卷草邊飾中,如牡丹、蓮花、團花、石榴、葡萄等組成華麗的卷草,並有鳥類與動物穿插其中,即所謂「百花卷草」、「自由卷草」等。此時的卷草以花卉為主,以藤蔓為輔,花型飽滿,葉脈旋轉,形式繁複華美,極具裝飾效果,也充滿了世俗生活的生氣。這樣一來,既符合以植物花草來粉飾宗教的要求,又合乎中國人長期以來形成的審美習慣,可謂是中國裝飾藝術史上一次了不起的創造。這類卷草紋後來還傳入日本,又產生了很多變體,但日本人將其統稱為「唐草」,雖然不免有籠統和混淆之嫌,但唐卷草對世界的影響可見一斑。
唐代敦煌圖案中出現的寶相紋圖案
寶相紋的出現是在隋代變體蓮花的基礎上,以嚴格的格律體為骨骼,花瓣層層交錯做輻射狀排列。蓮瓣是如意雲頭般豐滿的造型,瓣芯或葉間往往鑲有寶珠紋,色彩富麗而端莊。到了盛唐時期則更趨於華麗,出現了多層次的疊韻法設色;以花中套花的手法吸收了牡丹花、山茶花、石榴花和石榴、葡萄等,題材更加豐富多彩,使寶相花成為唐代花卉紋樣的佼佼者。在渾厚莊重的中國風格中,透出了輕快活潑的情調,比漢代紋樣柔媚清新。它既有秦漢銅鏡那樣嚴謹的結構,有中國古老柿蒂花式的如意形蓮瓣,又有東羅馬、波斯金銀飾品鑲嵌珠寶的裝璜。從此後中國人對寶相花的熱愛歷經千年而不變。
集大成者,唐代社會現實與文化精神的線描勾勒
大唐盛世,充滿自信,以開放的姿態立足世界,以多元的格局迎接各種文化,以創新的精神吸收和改造固有的文化。表現在佛教植物裝飾紋樣上,可謂集前代之大成,並發展出完全屬於自己的新樣式。這主要表現在,它有著豐富多彩的裝飾題材,雍容華貴、富麗堂皇的裝飾風格,這從一個側面很好地反映出這個時代和平、富足、強大、繁榮的社會現實與開放、活潑、自由的文化精神。總體上來看,唐代佛教植物裝飾紋樣的特徵體現在以下幾點:
豐富多樣的裝飾題材
在唐代佛教植物裝飾紋樣中,魏晉時期的忍冬紋幾乎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豐富多樣的植物花卉紋樣。其中,蓮花仍然占相當大的比例,多與其他植物花卉題材組合出現,從而發展出獨具特色的寶相花紋樣,風格獨特的卷草代替了忍冬的位置並衍生出百花卷草、自由卷草、牡丹卷草、藤蔓卷草等嶄新的紋樣,此外還有葡萄、石榴、萱草、茶花以及各種不知名的花卉植物與各種裝飾化了的團花紋樣相簇相擁,琳琅滿目。
在寫實的基礎上追求理想美感的裝飾造型
唐代佛教植物裝飾紋樣中的許多造型趨於寫實。如蓮花,許多地方出現時往往是根、莖、葉、花齊全,而且錯落有致穿插有序,甚至將一些寫實的場景也搬進了佛教裝飾,如蓮花池塘,野鴨鴛鴦嬉戲其間,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幕幕現實生活場景。但自然的審美觀並沒有消弱唐人的豐富想像力,也沒有阻礙人們對理想美的追求和自由情趣的發揮,正是在這個空前的時代里誕生了舉世聞名的卷草紋,境外稱之為「唐草紋」。
富麗飽滿和靈活多樣的裝飾風格
唐代佛教植物裝飾紋樣與同時代世俗裝飾紋樣風格基本一致,它體現了一個時代的整體審美趨向。儘管唐代的不同時期裝飾風格有所不同,如早期裝飾風格的秀美工整,中期的富麗豐滿,晚期的簡樸,但作為一個整體,與其他時代相比,其最大的特點是富麗華美,圓潤豐滿、靈活多樣。如許多唐代的卷草紋構成形式,並非是按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規律排列,而是任由其隨意的翻卷,花葉造型前後相連,根據形勢靈活變幻,絕不重複出現。這就在形式上更加利於抒發氣勢和情感,在審美情趣上更加迎合了唐人追求自然生機的審美態度,從而促進了唐代佛教植物裝飾紋樣大氣磅礴風格的形成(圖六)。在造型上風格上,滿密的構圖與圓渾的造型是相輔相成的,在唐代佛教植物裝飾紋樣中,密集在卷草紋花頭的花蕊和不斷重疊的捲曲葉子,以及其他紋樣中一些由圓點組成的不知名花串,都帶給人們滿密的感覺。即使在一些稀鬆的構圖結構中,也經常用密集的底紋作陪襯,以便有充實的效果。
圖六、唐《石台孝經》碑座紋樣(陝西省歷史博物館藏)
圓相之美,佛教文化催生唐代裝飾紋樣典型樣式
在尋究了古代印度傳統佛教植物裝飾紋樣流變過程,以及唐代佛教植物裝飾紋樣的轉型後,我們越來越認同鈴木大拙所說的:「充滿活力與生機的藝術生命,往往脫胎於宗教形式中,有時,宗教藉助藝術形式表現出來,有時藉助宗教的形式走向美學。」所以,佛教沿絲綢之路的向東傳播,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國乃至整個東亞藝術的發展方向,其中當然也包括植物裝飾紋樣。它不僅為植物裝飾紋樣提供了嶄新的題材和樣式,而且在佛教精神的潛移默化中,植物裝飾紋樣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激情與想像力。
由於印度佛教東來,對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中也包括中國文化所固有的傳統審美趨向,佛家關於圓相即美的思想對其影響尤深。佛家在佛教典籍上並沒有明確提出過「圓」即是一種「美」的觀點,但是佛教的各種藝術創作在方法論上卻一直遵循著以圓為美的理念。以圓為美,是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一個著名觀點。他們說「一切立體形態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形」。印度的佛教美學中也欣賞「圓」,古代印度梵語稱其為波利(pari)。在古印度有著根深蒂固的「以圓為貴」、「以圓為美」的審美觀念,所以關於「圓」,佛教就有圓成、圓明、圓鑒、圓悟、圓妙、圓覺、圓融、圓相、圓潤、圓好、圓滿等種種說法。印度佛教文化祟信「圓形」,所以「圓滿」、「圓融」、「圓通」形式經常在其各種藝術作品中體現。如印度藝術中表現傳統女神藥叉女時,她的臉頰、乳房、小腹等等,均是選用帶著濃濃的圓味,渾然天成的曲線。印度的傳統佛教植物裝飾紋樣,蔓草紋和蓮紋樣也是盡力把線條的造型刻畫成圓形。在印度佛教美學傳入中國,融合了各家植物裝飾紋樣優勢,創造的幾近完美的唐代佛教植物裝飾紋樣後,中國人對圓相之美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圓不光是指形式上的圓體之美,還包括形式之外的,審美意境上的對圓融與圓覺的認可。
佛教就好似一劑奇妙的催化劑,晉唐時期的裝飾藝術正是藉助這股奇妙的催化作用,完成了紋樣裝飾自身的嬗變,催生了以植物為主題的民族紋樣體系的誕生。正如羅森所說:「晉唐後的中國紋樣題材和風格都發生了很大的變革,而造成這一變革的宗教、政治、經濟的諸多變化中,佛教的傳入應該是最重要的因素。」它的傳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民族紋樣的發展命運,到了唐代這個封建社會的頂峰時期,不僅上古時期神話題材一統天下的位置被佛教題材代替,而且動物、雲氣為主的裝飾紋樣也被植物系裝飾紋樣所替代,並造就了「美到極點」的唐卷草紋和寶相紋,使之成為東方古代裝飾紋樣的經典樣式。如唐寶相花在構圖上層層綻放,以絕對豐滿的姿態,表現一種飽和到極致的圓造型的力量和「圓熟」之妙。而唐卷草在表現圓融境界的意趣時使用的是吞吐自如、線條流暢的卷葉。最終,「圓融」、「圓熟」、「圓轉」的美學思想完全融合進中國的傳統審美取向中,使其內涵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作者:李元 西安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原文標題:唐代佛教植物裝飾紋樣的藝術特色
原文刊載於《文物世界》雜誌2010年第6期
中國傳統紋樣擷趣(二)——佛家文化中的紋樣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fo/gzxr6y9.html
------------------------
中國傳統紋樣擷趣(二)——佛家文化中的紋樣
東漢時期,明帝夢見金人自西方飛來,大臣為明帝解夢,認為這是西方的聖人之法將要來到中土的預兆,於是明帝遵循天命,遣人往天竺求法,從天竺僧人處求得佛經佛像,以白馬驮載至當時的都城洛陽。 漢明帝於是建造了中土的第一間佛寺安放佛像,後世稱其為白馬寺。
佛教傳入中土後於南北朝時期開始興盛,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無不崇佛,唐代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名句,其實到北朝末年,各地寺院已經多達3萬多所。 到隋唐時期,佛家與道家和儒家並立成為三大信仰體系。 到宋明以後,儒釋道思想逐漸融會貫通,難分彼此。
經過近兩千年的普及,佛家思想早已滲透了中華文化的各個方面,從文學、繪畫、服裝、建築中、均能看到佛教文化本土化之後形成的獨特樣貌,而在無以計數的傳統紋樣之中,也有許多是深受佛教元素影響的,它們逐漸演變成為最受人們喜愛的一些紋樣,甚至被東亞文化圈內的其它國度所借鑒。
一、從蓮瓣紋到寶相花
清 雍正 珐瑯彩黃地蓮花紋鐘
在佛家文化中,蓮花有著近乎至高無上的地位。 《阿彌陀經》中記載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自蓮花中化生,因此佛國又被稱為「蓮邦」。 釋迦牟尼佛開悟之後,也常常坐於蓮台之上對眾生講法。 而小乘佛教的三藏經典賦予了蓮花更加深刻的含義,其經文有言:「蓮花盛開在水中,清香怡人,然而,沒有被水浸濕。 佛陀住在世上;像水蓮花一樣,他並沒有被世界所淹沒。」 這種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尤為崇尚節操的中國人所喜愛, 許多信佛之人也因為秉持蓮花的美德,而獲得了更高的精神啟迪。
蓮作為裝飾圖樣,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可是中原本土的蓮花指的應是荷花、水芙蓉,這種本土的蓮花帶來的意象常與古代的採蓮女一同出現,充滿自然、清新和純潔之美。 而佛教中指的蓮花是形似睡蓮的一種植物,它具有聖潔純淨的意涵。 南北朝時期,蓮花紋開始出現在與佛教有關的建築、器物、造像藝術和織繡作品中。 蓮紋有不同的式樣變化,如桃形、卷雲形或團形蓮花等。 在團形的蓮花紋樣中,寶相花堪稱最經典的一種。
唐 三彩寶相花紋盤(正面)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寶相」一詞原指佛、菩薩的寶相莊嚴。 在佛家思想中,大圓滿是最高的追求。 所以寶相花又取圓潤、端莊之象,這也極為符合中國藝術對於「圓」的審美追求。 花瓣分為數層,每層之間又有不同的綴飾,給人以豐饒富麗之感。 寶相花於初唐年間的主體是正面盛開的蓮花紋,自盛唐之後,也常常使用牡丹的形象,後來又加入了菊花、忍冬、捲草等元素,逐漸淡化了佛陀寶相莊嚴的含義,而變成一種寓意吉祥、美滿的紋樣。
二、 從忍冬紋到唐草紋
青釉刻劃忍冬紋單柄壺 北京故宮博物院
忍冬紋流行於南北朝時代,據《敦煌邊飾初步研究》考證,忍冬紋有兩種起源,一種是來自巴比倫,後傳入希臘,成為愛奧尼亞式柱頭上經典的紋式。 另一種是源自西域,跟隨佛教傳入中土,據說,它並非現代人以為的忍冬——金銀花,而是佛家文化中獨有的一種不屬於凡間的花。 在傳入中土之後,人們賦予它一個美麗的名字——「忍冬」,這個名字既符合了儒家文化中經冬不調的節操,又寓含了佛教中歷經苦難,輪迴再生的教義,被歷代沿用下來。
忍冬紋線條流暢、綿延不絕、變化無窮,非常符合中華文化動靜相宜、生生不息的審美哲學,因此很快在中原普及開來。 到唐朝時候,花樣又與雲氣紋結合,形成了獨特的中華紋樣——唐草紋。 後來,唐草紋也使用牡丹、荷花、蘭花等花草代替忍冬,造型優美華麗,又有仙氣飄飄的韻致。 廣受當時的日本、韓國等鄰國友邦的喜愛,而這些國家又將其稱為「捲草紋」。
匏制捲草紋團壽字碟 北京故宮博物院
三、如意紋
與捲草紋可以在西方找到相似的紋樣不同,如意紋這種紋樣是中國獨有的。 「如意」在現代被視作工藝寶物,但在古代曾是一種實用器物。 通常人們認為如意的原型是古代「爪仗」,即癢癢撓,隋唐時期已經出現,然而也有傳言如意的原型是一種黃帝時期就被用來辟邪的兵器。 現代保存下的如意多以象牙、玉石等寶物製成,分為不同形制,如造型筆直的是天官如意,前端似靈芝的是靈芝如意。 清代人尤其喜愛玉如意,每逢宮廷慶典,王公大臣都會選擇玉如意做供奉禮品,表達對皇帝的無上尊崇。 皇帝也會時常分送如意給大臣、嬪妃、外國使者。 清宮中流傳下的各式如意數不勝數,工藝精細、雕飾、綴以各式珍寶,柄身常刻有文字。
清 玉如意
如意又形似古代上朝時使用的笏板,笏板是大臣向皇帝奏事時的「小抄」。 其實如意在佛教中也確實起到了相似的作用,它曾是古代和尚的備忘錄,每當法師們講經說法時,會提前將佛經中的段落抄在如意上作為備忘。 因為曾經承載佛陀的智慧妙法,所以如意本身也變得神聖起來,人們也把對於吉祥如意的憧憬寄訟在這件「神器」上。 唐代張祜曾有詩雲:「終年不語看如意,似證禪心入大乘。」 由此可見,如意也曾一度寓含著人們崇佛禮佛的誠心。
這些美麗的紋樣不僅蘊含佛家思想,也貫穿著華夏文化的審美觀。 如富麗堂皇的寶相花傳承著對「圓」的偏愛,正如盛唐人那積極飽滿的精神狀態;忍冬紋靜中有動、唐草紋迴旋流暢,兩者讓人想起了仙風道骨的魏晉名士,也讓人想起了長袖廣抒的翩翩舞姬;如意紋獨特、高雅,似菩薩座下的祥雲、又如仙女種下的靈芝。 令人稱道的是,古典舞身法中「擰、傾、圓、曲」的動作路線,與這些花紋的線條走向,竟有些不謀而合。 這大概是因為中國傳統藝術內在的審美觀都是相通的吧。https://bit.ly/3IaLccf
---------------------------------------------
喇嘛網 全球顯密圓融最佳平台 介紹藏傳佛教、藏傳佛法、大師法談、法相博覽、佛法科學、利美園地、修行園地、佛法經典等多個推薦佛教單元 https://bit.ly/3phGXTr
淺議藏族唐卡藝術中的紋樣題材
  周曉飛
  摘要:唐卡是藏族佛教特有的藝術形式,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唐卡在紋樣題材上尤其豐富多彩,有宗教題材、表現自然的題材和幾何符號類題材等,這些紋樣題材表現出民間性和具象性、宗教性和寓意性等特徵。
  關鍵字:藏族;唐卡藝術;紋樣題材
  1. 緒論
  “唐卡”為藏語的“thang-ga”、“thang-ka”或者是“thang-kga”,原意為“平坦、寬廣”之意,是用彩緞裱後懸掛供奉的佛龕狀平面畫,即平面的軟龕,又叫卷軸畫。通過對相關資料瞭解到,唐卡是以藏族地區壁畫為基礎,受到印度、尼泊爾佛教及其繪畫藝術的影響,同時,也有來自漢族地區佛教和藝術形式的滲入,而形成的方便藏族人們崇佛信仰的佛龕狀藝術形式,其繪畫或織繡紋樣題材取材非常豐富,表現了極高的審美價值和獨特藝術魅力。
  2. 唐卡紋樣題材的類別
  2.1宗教題材
  藏族唐卡藝術是在佛教氛圍中發展起來的,其紋樣題材以宗教人物為主。唐卡是由中心畫面,四周裱襯的紅、黃、藍三色的彩緞,畫面上的面蓋等組成的。畫的畫心部分藏語稱為“麥弄”,即神靈顯現的地方,也是唐卡工藝人繪製唐卡的主要內容——“佛”(神佛、菩薩、羅漢、佛母、護法、師祖的尊像等)的地方。釋迦牟尼、觀音、白度母、文殊菩薩等等在早期唐卡藝術中佔據主要地位。
  2.2表現自然的題材
  藏族主要居於雪域高原,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對該民族有著深遠影響,同時,受到漢等民族自然觀的影響,所以唐卡中有著許多表現自然的題材,如雲朵、樹木、山石、花草、天空地面、寺廟、宮宛、建築等自然物,根據不同情節的構圖主題和場面,配以截然不同的色彩,勾勒出不同的造型。這些景物所具有的另一特點是,在很多情況下經常被安排為故事人物的活動環境,使得唐卡畫面無限擴大,主題更豐富、飽滿。同時唐卡中的紋樣也體現著地域特色,如川西家絨藏族,因其處於大渡河、岷江上游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且族源複雜,與漢族來往頻繁,在其唐卡中可以見到當地的一些地域性的自然物,如桃花、菊花、蝴蝶、牡丹等色彩豔麗的圖案。
  2.3幾何紋樣題材
  唐卡藝術給人最深的印象是栩栩如生,猶如一個個真實的故事畫面呈現在眼前,但也不排除採用各種抽象符號作為其紋樣題材,所以可以見到各種幾何化的祥雲、壽字紋、萬字紋卐、回字紋、十字紋、吉祥結等幾何圖案,他們有著不同的寓意,其中最常見的是萬字紋卐和壽字紋。萬字紋在藏族苯教中稱之為雍仲,象徵“永生”、“永恆”、“長存”,也是吉祥、仁愛的象徵;壽字紋的出現較萬字紋則要稍晚,它的出現應該是與漢族地區的交往有著密切聯繫的,因為壽字紋是漢族傳統紋樣,在與漢族的交流過程中,壽字紋也成為了藏族的紋樣題材,象徵著生命長久無限、對生命的強烈追求。唐卡藝術中的這些寓意性的幾何紋樣題,構圖形式上具有穩定對稱、簡潔、延續回環的特點,並且喜用單獨紋樣的連續紋樣帶式,表現出結構之美,以及對稱、均衡之美,它是藝術造型與審美理想的有機結合。
  3. 唐卡紋樣題材的造型特點
  3.1宗教性和寓意性
  藏族人們是一個崇尚真善美的民族,佛教思想成為藏人的主導思想,唐卡藝術通過各種紋樣題材的刻畫來演繹人們的宗教觀念。唐卡藝術中的紋樣題材幾乎都與佛教相聯繫,有講述因果報應的佛教教義故事唐卡;有反映僧人生活、宗教儀式的唐卡;有六道輪回、尋找轉世活佛的唐卡;有表現“瞻佛”活動的唐卡,等等。這些唐卡藝術把佛教中“八十隨好”和“三十二相”表現得非常貼切且具體。唐卡紋樣題材反映出藏族的民族性和藏人的觀念,行善修好、慈悲、博愛的佛尊形象與各種自然物象平和地表現出一種虛幻的恬靜、祥和之美之類的畫面是唐卡中表現最多的。藏族唐卡藝術紋樣中運用了以物寓意的表現手法。由於地理環境、歷史生活、多民族影響,在唐卡發展歷程中有著多種多樣的以物寓意的題材。藏族原始信仰是苯教,苯教教徽卐(雍仲紋)象徵太陽神,是吉祥、平靜、安穩的化身,所以在唐卡中多採用之,並且以二方連續紋樣帶出現在唐卡邊飾中。還有象徵富貴的牡丹、象徵秀美的梅花菊花、象徵生命長存的壽字紋、象徵豐收的桃花梨花,等等。
  3.2民間化和具象化
  唐卡藝術作為一種民族文化、意識的反映,流露出一個民族的真情實感,同時注入本民族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使之成為具有本民族心理、地理、生理特點的文化瑰寶,各種紋樣圖案呈現出粗狂、火爆、熱烈、鮮豔的特徵,很有民間藝術的特點,這樣的造型特點容易被民眾所接受,符合他們的審美情趣,千百年來唐卡藝術就這樣滲透著民眾日常生活各方面的宗教信仰傳統,日漸被民間化,同時也更好的完成了唐卡教化眾生的宗教職能。民眾密宗修行需要恒定可信的圖像,藏族佛教觀念中有“即身成佛”的思想,修行者認為佛、神、諸尊的藝術形象,是其具體本身和化身形象最真實的準確示現,他們相信唐卡中展現的是真實的佛顏,所以作為代替文字傳播教義的唐卡藝術在紋樣題材造型上具有具象化特徵,如佛像的寬厚、慈祥的可親之態、度母柔嫩、端莊的面容,等等。唐卡藝術紋樣題材具象化的造型特徵還可以從其製作工藝上體現出來,特別是採用剪、貼、堆、繡的特殊技法製作的剪堆繡唐卡,將刺繡藝術和浮雕形式完美結合起來,使畫面具有真實感。喇嘛網 全球顯密圓融最佳平台 介紹藏傳佛教、藏傳佛法、大師法談、法相博覽、佛法科學、利美園地、修行園地、佛法經典等多個推薦佛教單元 https://bit.ly/3phGXTr
---------------------------------------------------
寓意紋樣
寓意紋樣:寓意紋樣指含有某種意義的裝飾花紋。寓意,即是借一個或一組可以“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2XbKh7
寓意紋樣指含有某種意義的裝飾花紋。寓意,即是借一個或一組可以“假託”、“轉喻”、“諧音”的形象來傳情表意。自古以來,我國的裝飾紋樣,多含有一定的寓意,如彩陶上的花紋圖案,有許多是與古代的圖騰意識相聯繫。又如青銅器上的各種動物紋樣,也多反映了當時人們一定的思想、意志和情趣。宋、元、明、清的各種花鳥紋,亦多具有一定的寓意。有的象徵吉慶,有的表示昌茂繁榮,大多含蘊豐富。
寓意紋樣
E端
傳說中的一種神異之獸,日行一萬八千里,懂得四方之話,知道遠方之事。形如狻猊,有角,印章“E1端”鈕,以角的不同,分單E2端,雙E3端與斜E4端三種。
卐紋
古代的一種符咒、護符或宗教標誌。通常被認為是太陽或火的象徵。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臘等國家中都有出現。婆羅門教、佛教、耆那教等均使用。卐字在梵文中稱為Srivatsa(室利靺蹉)意為“吉祥之所集”。佛教認為它是釋迎牟尼胸部所現的“瑞相”,用作“萬德”吉祥的標誌,唐武則天大周長壽二年,制定卐字讀為“萬”。在佛經中,卐字亦寫作卍字以作標誌。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二十一)等認為應以卍為準。“卍”紋其實早在我國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馬H型的彩陶上,就作為裝飾紋樣,畫法多樣。作為一種祥瑞標記。在歷代工藝裝飾上多所套用,並組成各種圖案。
囍字
讀作雙喜,有時也寫“雙禧”。原來“禧”字是福或喜神之意,和高興一詞有幾分不同,伹寫成“雙禧”和“雙禧”一詞則意思相同。喜、禧、囍被民間廣泛用來作為一種裝飾紋樣。用文字組成的圖案俗稱“字花”。
“射眼”龍紋
是太平天國時特有的一種龍紋。金田起義前,洪秀全借上帝及耶穌之口,把龍比阼“魔鬼”、“妖怪”、“東海老蛇”。繼後將自己穿的龍袍,把龍的一眼“射閉”,名謂“射眼”。即在畫龍時,將龍的一隻眼圈放大,眼珠縮小,另一眼比例正常,兩道眉用不同顏色。宣布規定,凡是射了眼的龍紋,是“寶貝金龍”。癸丑三年(一八五三)後,取消射眼規定。《天父下凡詔》稱:“今後天國天朝所刻之龍儘是寶貝金龍,不用射眼也。”南京“太平天國紀念館”尚有一件繡有“射眼”盤龍紋的太平軍將領馬褂。上繡有射眼盤龍紋:一眼睜著,一眼閉著。
艾虎
用艾做成的虎。舊風俗端午節佩戴艾虎,認為可以辟邪除穢。《山堂肆考·宮集》卷十一:“端午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虎,粘艾葉以戴之。”陳文靘《歲時廣記》卷二十一:“王沂公端五帖子云:‘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雲七寶車’。”
安居樂業
傳統寓意紋樣。安居樂業,就是指有個安定的住處和固定職業。即安於所居,樂於所業。《漢書食貨列傳》:“各安其居而樂其業”。紋飾以鵪鶉、菊花、楓樹落葉等組成,“鵪”與“安”、“菊”與“居”、“落葉”與“樂業”諧音,以此寓安於居、樂於業之意。
暗八仙
傳統寓意紋樣。以八仙手中所持之物(漢鍾離持扇,呂洞賓持劍,張果老持魚鼓,曹國舅持玉版,鐵拐李持葫蘆,韓湘子持簫,藍采和持花籃,何仙姑持荷花)組成的紋飾,俗稱“暗八仙”。它與“八仙”紋同樣寓意祝頌長壽之意。參見“八仙”。
八寶生輝
傳統吉祥紋樣。見“八吉祥”。
八寶紋
傳統吉祥紋飾。寓意八寶的紋樣常見的有:一為和合,二為鼓板,三龍門,四玉魚,五仙鶴,六靈芝,七罄,八松。但也有用其他物件作為紋飾者,如珠、球、磬、祥雲、方勝、犀角、杯、書、畫、紅葉、艾葉、蕉葉、鼎、靈芝、元寶、錠等,可隨意選擇八種,稱為“八寶紋”。道教把八仙手持的八種器物,作為記教八寶的符號,參見“暗八仙”。佛教中則用“八吉祥”作為八寶的符號,參見“八吉祥”。
八吉
指外廓菱形作直線套接的幾何圖案。由模擬繩線編結而來。所謂八古者,即是假借“八結”之聲;八結象徵“百結”;寓意源遠流長。紋樣是十條線的盤曲連線,無頭無尾,無終無止,故又稱為“盤長”或“盤腸”。在佛教中,視八吉為寺僧祈禱供奉的八種法物之一,表示“迴環貫徹,一切通明”的意思。八吉圖案在民間套用極為廣泛,大至建築的窗格、橋頭的欄八吉紋桿。小至衣著的鈕扣、佩飾的須帶,都做成盤曲連環的八吉樣式,釕的八吉將外廓線形變化成葫蘆。摸樣,有的與幾何形化了的篆文“壽”字組成花邊。有一方漢魏或較晚時期的印章,即是作葫蘆形的八吉紋,可知在古代就有人用它刻制有形印,作為一種寓意標誌。
八吉祥
傳統吉祥紋樣。法螺、法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北京雍和宮法物既明冊曰:法螺,佛說具菩薩果妙音吉祥之謂。法輪,佛說大法圓轉萬劫不息之謂。寶傘,佛說張弛自如曲覆眾生之謂。白蓋,仇說偏覆三千淨一切藥之謂。蓮花,傳說出五濁世無所染著之謂。寶瓶,佛說福智圓滿具完無漏之謂。金魚,佛說堅固活潑解脫壞劫之謂。盤長,佛說迴環貫徹一切通明之謂。俗稱第八件盤長為八吉,所以也有用盤長代表八寶的。亦有用此八寶,作為佛家的符號。用八寶組成的吉祥圖案稱“八寶生輝”。
八駿
傳統寓意紋樣。周穆王之八匹駿馬。一說《穆天子傳》:“天子之駿: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華騮、綠耳。”皆因其毛色為名。另說《拾遺記》:“(穆)王馭八龍之駿:一名絕地,足不踐土;二名翻羽,行越飛禽;三名奔霄,夜行萬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輝,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行十影;七名勝霧,乘雲而奔;八名挾翼,身有肉翅。”則以其行跡而名。民間傳統木雕、磚刻上常見有八駿圖案。
八仙
古代寓意紋樣。道教中八位仙人的總稱。因經常被組合在一起,故謂之“八仙”。他們手中各執一物,均不相同。漢鍾離,輕搖小扇樂陶然,常執一扇。呂洞賓,劍現靈光魑魅驚,常背一劍。張果老,魚鼓頻敲有梵音,常執魚鼓。曹八仙慶壽國舅,玉版和聲萬籟清,常執寶版。鐵拐李,葫中豈只存五福,常帶葫蘆。韓湘子,紫簫吹度千波靜,常執一簫。籃采和,花籃內蓄無凡品,常攜花監。何仙姑,手執荷花不染塵,常執荷花。八位仙人,其中僅何仙姑為女子。相傳有的在唐時修道成仙,有的在宋時修道成仙。八仙之名,相傳始於元代。八仙的圖案形象,常見於畫軸、建築、家具、雜器、衣物之上,或與“壽星老人”相伴,或襯以古松仙鶴,用作祝頌高壽之意。
八仙過海
相傳漢鍾離(即鍾離權)、張果老、韓湘子、鐵拐李、呂洞賓、曹國舅、藍采和、何仙姑八位仙人過海時,各有一套法術,民間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之說。
八卦圖
古代戈意圖案。《太平御覽》:“伏羲坐於方壇之上,聽八風之氣,乃畫八卦。”以“—”為陽,以“--”為陰,組成八卦: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坎為水,艮為山、異為木、離為火、兌為澤,以類萬物之情。八卦分據八方,中繪太極之圖。《易傳》認為八卦主要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並認為“乾”和“坤”兩卦在八卦中占特別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現象的最初根源。八卦最初是上古人們記事的符號,後被用為卜筮符號。古代常用八卦圖作為除凶避災的吉祥圖案。
霸下
獸名。即“贔屓”。明陳懋仁《庶物界名疏》二六《獸部》:“《爾雅》,龍生九子,各有所好。C蝮,好負重,今碑下獸。……霸下,好負重,碑下坐之獸。仁謂:C1蝮,霸下,俱好負重,曰碑下,曰碑坐,字異音同,必是一物。”
白頭富貴
傳統寓意圖案。周敦頤《愛蓮說》:“牡丹花富貴者也”。白頭鳥大小如畫眉,老則白頭,又名白頭翁。喻白髮老人。《劉廷芝代悲白頭翁詩》:“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白頭富貴,舊時常用作新婚賀辭。紋樣常以白頭鳥和牡丹花組成。
百祿
百祿意即多福。《濤小雅·天保》:“罄無不宜受天之百祿。”《易林》:“君子懷德,以千百祿”。或謂小兒生後百日,賓客同來祝賀,也稱百祿。鹿與祿同音,百祿即百鹿。傳統多畫眾多鹿紋,稱“百圖案多祿圖”,以寓意祝頌之意。
白虎
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嘴、參之總稱。《人元秘樞經》:“白虎者,歲中凶神也,常居歲後四辰。所居之地,犯之,主有喪服之災。”即俗稱“喪門星”、“白虎星”。道教奉為西方之神及凶神,並與青龍、朱雀、玄武合稱四方四神。漢瓦當、畫像石等都有白虎紋樣。
百事如意
傳統吉祥紋樣。百合花(或百合根)、柿子(或唐代獅子)及靈芝組成的圖案。(或在柏樹盆景旁配上柿子或靈芝)。“百合”和“百事”的百字互通。“柿”和“事”同音同聲。“獅”和“事”同音異聲。“柏”和“百”同音同聲,柏是長青不老的嘉樹。靈芝形態如如意紋。故民間常用它們組成紋樣,象徵一切皆如意。
百壽圖
摹寫古今各體壽字,組成百壽圖,為祝壽之用。清錢曾《讀書敏求記·字學百壽字圖》一卷,記南宋紹定時靜江令史謂於夫子岩刻百壽字。明正德時昆明趙壁編百壽字,分二十四體。
百子同室
“榴開百子”,意謂“百子同室”。也即百子同在一家族之內。同室亦名百室,《詩周頌良耜》:“其比如櫛,以開百室”。《箋》:“百室,一族也。”《集說》:“百室,一族之人也。”“百子同室”寓意同“榴開百子”。參見“榴開百子”。
百子圖
一種畫著眾多小孩,祈求多子多孫的畫。楊緋楨《六宮戲嬰圖》詩:“百子圖開翠屏底,戲弄碰扭未生齒。”宋代辛棄疾《稼軒詞·鷓鴣天·祝良顯家牡丹一本百朵》:“恰如翠幙高堂上,來看紅衫百子圖。”
寶花花
古代吉祥圖案。即“寶相花”。
寶相花
古代吉祥紋樣。又稱“寶仙花”、“寶花花”。盛行於隋唐時期。相傳它是一種寓有“寶”、“仙”之意的裝飾圖案。紋飾構成,一般以某種花卉(如牡丹、蓮花)為主體,中間鑲嵌著形狀不同、大小粗細有別的其它花葉組成。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圓珠作規則排列,象閃閃發光的寶珠,加以多層次退暈色,顯得富麗、珍貴,故名“寶相花”。在金銀器、敦煌圖案、石刻、織物、刺繡等各方面,常見有寶相花紋樣。
本固枝榮
傳統寓意圖案。《詩小雅斯乾》:“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比喻竹子的根本堅固,松樹的枝葉茂盛,四季長青。《左傳·文公七年》:“公族,公室之枝葉也,若去之則本根無所庇蔭矣。”故後人祝賀親友的事業發達,開業大吉,常題本固枝榮。蓮花盤根錯節,枝葉,花茂盛,寓意本固枝榮。紋飾即以此為內容構成,寓意根基堅實,事業興盛。
比目魚紋
古代寓意紋樣。比目魚,即鰈。舊謂此魚一目,須兩兩相併始能遊行。《爾雅·釋地》:“東方有比目魚焉,不比不行,其名謂之鰈。”《呂氏春秋·遇合》:“凡遇合也時,不合,必待合而復行,故比翼之鳥死乎木,比日之魚死乎海。”故畫比目魚借喻形影不離,夫婦合好。
比翼鳥
烏名。《爾雅·釋地》:“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詩文中常以比翼鳥比喻形影不離的好友或愛侶。三國魏曹植《曹子建集·送應氏》詩之二:“山川阻且遠,別促會日長,願為比翼鳥,施翮起高翔。”唐白居易《長慶集·長恨歌》:“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必得其壽
石寓意長壽。玉蘭又稱木筆花,與“必”諧音。《長物志卷二·花木》:“玉蘭廣……別有一種紫者,名木筆”。玉蘭花同壽石,構成必定長壽的吉祥頌語,並以此組成為吉祥圖案。
辟邪
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似獅而帶翼。《急就篇》:“射鬾辟邪除群凶。”唐顏師古註:“射鬾、辟邪、皆神獸名。……辟邪、言能辟御妖邪也。”《小爾雅·廣言》:“辟,除也。”可見辟邪之義,是驅走邪穢,被除不祥。古代織物、軍旗、帶鉤、印紐、鐘紐等物,常用辟邪為飾,《博古圖》有辟邪車。南朝陵墓前常有辟邪石雕。據考古界研究“辟邪”即“符拔”。現都統稱“辟邪”。
遍地雜花
傳統寓意紋樣。即“滿地嬌”。
並蒂同心
並蒂蓮也稱並頭蓮,為荷花品種之一,花頭瓣化,並分離為兩個頭,而似一梗兩花,故名並蒂。並蒂同心,比喻夫妻恩愛,形影不離,白頭偕老。吉祥圖案皆以一梗生兩朵荷花組成。
博古紋
北宋大觀中,徽宗命王黼等編繪宣和殿所藏古器,成《宣和田古圖》三十卷。後人因將圖繪瓷、銅、玉、石等各種古器物的畫,叫做“博古”。也有添加花卉、果品作為點綴的。在各種工藝品上常用這種題材作為裝飾圖案。寓意清雅高潔。
纏枝牡丹 纏枝紋
傳統吉祥紋樣。見“纏枝紋”。
事事如意
以雙柿(或唐代獅子兩頭)及如意(或用靈芝表示)組成的圖案。“柿”與“事”同音同聲,兩個柿子即寓意事事。柿樹有七德:一、長壽,二、樹蔭多,三、無鳥巢,四、無蟲蝕,五、紅葉可供玩賞,六、果實味美,七、落葉肥大可以臨書。“獅”和“事”同音異聲,獅子為百獸之王,故也寓意事事。圖案常用於衣料,家具、什器、首飾以及於生日、婚禮的花簪上。
長樂未央
謂歡樂不盡。漢代長樂古瓦上有“長樂未央”四字。見馮雲鵬《金石索·石索六》。長樂未央瓦當,在傳統圖案中較常見。
長命富貴
舊時對小孩說的吉慶話。《舊唐書·姚崇傳》:“經云:‘求長命得長命,求富貴得富貴。’”在舊時作的掛飾長命鎖和瓷器等裝飾上,皆見有用“長命富貴”文字構成的,字型一般為篆文,四周並配有纏枝花等紋樣。
長壽
傳統吉祥紋樣。紋飾以一圖案化的長壽字構成,意人長壽。亦有增長其兩邊或四邊筆劃的,稱“長腳壽字”,亦寓長壽之意。
朝陽鳴鳳
傳統吉祥圖案。古以鳳為靈鳥,比喻盛睦出聖賢之人;朝陽鳴鳳,鳳凰鳴于山之陽,喻有可喜之事。《詩大雅·卷阿》:“鳳皇(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朱善曰:“鳳凰者,賢才之喻,朝陽者明時之喻。”紋飾以太陽、風鳥、梧桐等構成,寓祥端,光明、吉慶之意。
嘲風
相傳為龍的一種。常用其形狀在殿角上作為裝飾。《淵鑒類函·鱗介·龍》四引(明陳仁錫)《潛確(居)類書》:“龍生九子,……嘲風好險,形殿角上。”
赤烏
即三足烏,故常用以代日。白居易《勸酒》詩:“天地迢迢白長久,白兔亦鳥相趁走。”
春牛
傳統寓意紋樣。古時習俗,在“立春”日要進行迎春儀式,由人扮成主管草木生長的“句芒神”,鞭打春牛;由地方官吏行香主禮,叫做“打春”或“鞭春”。《東京夢華錄》:“立春前一日,開封府進春牛入禁中鞭春;開封、祥符兩縣,置春牛於府前,至日絕早,府僚打春,如方州儀。”《武林舊事》:“立春前一日,臨安府造進大春牛,設之福寧殿庭;及駕臨幸,內官皆用五色絲彩杖鞭牛。……預造小春牛數十,飾彩幡雪柳,分送殿閣”。春牛在迎春儀式中為主角。舊時曆書和民間木版年畫上,常印有春牛圖案,大體都是按古時“打春牛”的情景描繪,寓意迎春天,農事始,五穀豐。
大吉
傳統寓意紋樣。大吉祥;大福。《公羊傳·文公二年》:“娶者,大吉也,非常吉也。”《後漢書·皇甫嵩傳》:“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在古代銅器皿上,常見裝飾有“大吉”、“大吉祥”文字,字
體為篆體。
馬上封侯
傳統寓意紋樣。馬上就是即刻,封侯指被封為侯爵。馬上封侯,意思是即刻就要受封爵位,做大官。紋飾主要以馬、蜂和猴組成,運用“蜂”與“封”、“猴”與“侯”同音和隱喻等手法,以示寓意。
丹鳳朝陽
傳統吉祥圖案。丹鳳為鸞的一種,首與翼皆赤。《禽經》:“鸞,首翼赤曰丹鳳。”鳳,傳說為鳥中之王,象徵美好、幸福;丹鳳向陽,太陽具光明之意。紋飾以此構成,寓有完美、吉祥、明光的涵意。
丹山彩鳳
傳統吉祥圖案。丹山,產丹砂之山,或謂赤山。《宜都記》:“尋西北陸行四十里,有丹山,山間時有赤氣,籠蓋林嶺,如丹色,因以名山。”《張束之東飛伯勞歌》:“青田白碧丹山鳳”。丹山彩鳳即丹山之鳳。鳳,相傳為鳥中之王,遇之大吉。紋飾以此為內容構成,寓吉祥美好之意。
鬥牛紋
《名義考》:“鬥牛如龍而觩角。”觩角即角作曲貌,一如弓鞬式。形異於龍、蟒之角。《埤雅》:“虛危(星名)以前像蛇,蛇體如龍”。故知鬥牛紋並非牛形,而是一種想像的形象。《宸垣識略》:“西內海子中有鬥牛,即虬螭之類,遇陰雨作雲霧……且視之,湖冰破裂一道已縱去。”亦謂非真牛形。又故宮太和殿脊獸中有鬥牛一獸,頭不作蟒形,遍體作鱗片,尾與麒麟尾相似。此獸紋亦用於服飾。鬥牛紋服,決于飛魚之服,屬賜服之一。
獨占鰲頭
傳統寓意圖案。科舉時代,稱狀元及第,謂獨占鰲頭。洪亮吉《北江詩話》卷三:“傳臚畢,贊禮官引東班狀元,西班榜眼二人,前趨至殿陛下,迎殿試榜。抵陛,則狀元稍前進,立中陛石上,石正中鐫刻有升龍及巨鰲,蓋禁蹕出入所由,即古所謂螭頭矣。俗稱所本,以此稱獨占鱉頭。”紋樣即以此為題材構成。
二十八宿青龍白虎紋
我國古代把二十八宿平均分作四組,每組七宿,分別與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青、紅、白、黑四種顏色,以及龍、鳥、虎、玄武(龜、蛇)幾種動物形象相配,稱作四象或四陸、四宮。它們之間的對應關係如下:東方,青色,青龍(或蒼龍),對應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南方,紅色,朱鳥,對應東井、輿鬼、柳、七星、張、翼、軫七宿。西方,白色,白虎,對應奎、婁、胃、昴、畢、觜觿、參七宿。北方,黑色,玄武(龜、蛇),對應斗、牽牛,婺女(或稱須女),虛、危、營室,東壁七宿。
二十四孝
舊社會所宣揚的二十四個極盡孝道的典型人物。舊有《二十四孝》一書不著撰人。集虞舜、漢文帝、曾參、閔損、仲由、董永、郯子、江革、陸績、唐夫人、吳猛、王祥、郭巨、楊香、朱壽昌、庾黔婁、老萊子、蔡順、黃香、姜詩、王褒、丁蘭、孟宗,黃庭堅二十四人孝行,序而詩之,用訓童蒙。以後,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圖詩》、《女二十四孝圖》等,流傳甚廣。在傳統的木雕、磚雕和刺繡上,常見這類題制的圖案。
方勝紋
傳統寓意紋樣。兩個菱形壓角相疊,組成的圖案或紋樣。“勝”原為古代神話中“西王母”所戴的髮飾。《山海經》:“……玉山,是西王母所居地。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司馬相如《大人賦》:“低回陰山,翔以紆曲兮,吾乃兮覿西王母;皓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亦幸有三足鳥為之使。”勝之形象,可見出土的漢代“玉勝”。古時作為“祥瑞”之物。《宋書·符瑞志》載有“金勝”,所謂“國平盜賊,四夷賓服則出。”作為首飾之勝尚有華勝、織勝,羅勝、春勝、方勝、人勝、疊勝等。其中多以材料或形象冠名。此後“勝”廣泛用於各種工藝品裝飾上。如四川出土的石刻畫像,建築之門楣就刻有“勝”的圖案。尤其是“方勝”,明清以來已成為吉祥圖案中常見的紋飾之一。
飛天紋
古代吉祥圖案。飛天,出自佛經,梵音“犍闥婆”,“犍闥縛”或“乾闥婆”。又名“香音神“或“香陰神”,即“不啖酒肉,惟嗅香氣”之意。是上天“天龍八部”神之一,住在須彌山南金剛窟,天欲作樂時,其身自現異相,飛行於天空,手持樂器,蹁躚飄舞,故又稱“天樂神”、“伎樂天”、“樂神”、“音樂天”、“凌空之神”。是佛教中歡樂吉祥的象徵。飛天紋樣隨著不同時代,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北魏前期臉型圓胖,有女性還有男性,飄帶較短;東西魏、北齊時期,面相趨於“秀骨清象”,這與當時社會風尚有關,飄帶漸長,凌空之感增加;至盛唐時期,飛天都是少女形象,體態豐滿,飄帶更長,有的比人長二、三倍,凌空飄蕩的質感非常自然流暢。在敦煌壁畫,雲岡、龍門、鞏縣石窟,都繪刻有優美的各種飛天形象。
連年有餘
古代吉祥圖案。主要以鰱魚作成裝飾紋樣,寓意“連(鰱、同音)年有餘(魚、余同音)”。在清代的各種裝飾上常見套用。
飛魚紋
《山海經·海外西經》:“龍魚陵居在其此,狀如狸(或曰龍魚似狸一角,狸作鯉)。”因能飛,所以一名飛魚,頭如龍,魚身一角。《明史·輿服志》:“張瓚為兵部尚書服蟒?帝怒曰:‘尚書二品,何自服蟒’。張瓚對曰:‘所服乃欽賜飛魚服,鮮明類蟒,非蟒也’。”至明時,飛魚紋類蟒形,有魚鰭、龜尾,亦有兩角。飛魚服是次於蟒衣的一種榮重服飾。
封侯掛印
傳統寓意紋樣。封侯,指被封為侯爵,印指做官的官印。封侯掛印,意即古時帝王賜爵授印予臣下。隱喻高升之意。圖案常以一猴摘取掛印為內容構成,利用“猴”與“侯”同音,以示寓意。
鳳穿牡丹
傳統吉祥圖案。古代傳說,鳳為鳥中之王;牡丹為花中之王,寓意富貴。丹、鳳結合,象徵著美好、光明和幸福。民間常把以鳳凰、牡丹為主題的紋樣,稱之謂“風穿牡丹”、“鳳喜牡丹”及“牡丹引鳳”等,視為祥瑞、美好、富貴的象徵。
鳳凰紋
傳統吉祥紋樣。相傳鳳為群鳥之長,是羽蟲中最美者,飛時百鳥相隨。在古代被尊為鳥中之王,是祥瑞的象徵。《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五采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說文》:“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麐(麟)後蛇頸魚尾,鸛顙(額)鴛思(腮),龍文龜背,燕頷雞喙,五色備舉。……見則天下安寧。”雄為鳳,雌為凰,雄雌同飛,相和而鳴。今以“鳳凰于飛”、“鸞鳳和鳴”為祝人婚禮之辭。又《大雅》:“鳳皇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遂以“鳳鳴朝陽”喻高才逢時。紋飾常依此為據構成,有單畫鳳的,亦有以鳳和凰成雙構成的。歷代均有,並各具特色。
符拔
獸名,又稱“桃拔”。《後漢書·班超傳》:“是歲貢奉珍寶符拔、師子。”李賢注引《續漢書》:“符拔,形似麟而無角。”《漢書·西域傳》“桃拔、師子、犀牛”顏師古注引孟康曰:“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長尾,一角者或為天鹿,兩角者或為辟邪。”
福鹿
傳統吉祥圖案。鹿、祿同音。福鹿,為斑馬,形狀像騾,身有條紋,原產非洲。明馬歡《瀛涯勝覽·阿丹國》。《明史·阿丹傳》作“花貓鹿”,《忽魯謨斯傳》作“福祿”。傳統吉祥圖案,以蝙蝠和梅花鹿象徵“福祿”,寓意“福分與祿位”。參見“福祿”。
福鹿
傳統吉祥圖案。鹿、祿同音。福鹿,為斑馬,形狀像騾,身有條紋,原產非洲。明馬歡《瀛涯勝覽·阿丹國》。《明史·阿丹傳》作“花貓鹿”,《忽魯謨斯傳》作“福祿”。傳統吉祥圖案,以蝙蝠和梅花鹿象徵“福祿”,寓意“福分與祿位”。參見“福祿”。
玉器雕刻的常用術語
1. 俏色:又稱巧作,指巧妙利用玉料上的不同顏色琢成圖案紋飾,增加表現力。
2. 蛀孔:指玉質表面大小不一,如蟲蛀一般的孔洞,是原料表面的一種特徵。
3. 玉皮:往往指玉石子料表面的皮稱為玉皮,有色皮,石皮,僵皮等等。
4. 鐵沁:地下水中鐵質氧化後順著玉石較疏鬆的紋理沁入內部,形成紅褐色~褐黃色的沁色。
5. 脫胎:指出土玉器經人工長期把玩盤摩後,玉質晶瑩亮潤,色澤愈發鮮艷的一種變化,猶如羽化成仙,脫出凡胎。
6. 白化:玉器入土後,受到埋藏環境地下水的影響,其顯微結構發生變化,透明度喪失,顏色變白的現象。
7. 喇叭孔:指用舊式工具鑽磨的圓孔,上大下小,狀如喇叭,俗稱“喇叭孔”。
8. 管鑽痕:指器物表面留下的圓孔鑽孔的痕跡。
9. 生坑:指新出土或出土後未經盤磨的器物。
10. 熟坑:指未經入土或早年出土後經人工盤磨的器物。
11. 象鼻穿:又稱“牛鼻穿”,指並排二孔,內部相通。
12. 通心穿:俗稱“通天眼”,孔從頂至底鑽成。
13. 斜刀:西周特有的刀法,指在並行的雙陰線中,磨去其一的線牆,使之成斜坡形。
14. 漢八刀:漢代特有的刀法,器物線條粗勁、簡練,雕琢極少,似八刀刻成。
15. 透雕:指鏤空雕法。
16. 遊絲毛雕:漢代特有的刀法,指線條織細如絲,作斷遊動狀。
17. 剔地平雕:先在玉料表面設計主紋,把主紋外的地子均勻琢低在一定深度,將主紋凸顯出來。
18. 圓雕:指立體雕法。
古玉器的主要紋飾及特點
古玉器上雕琢的各種紋飾,或樸實無華,或精雕細琢;或簡單幾刀的簡練勾劃,或繁縟到無以復加。其雕刻技法、構圖、表現的主題為鑑賞專家所重視。紋飾的種類和演變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古玉器的特徵。
古玉器的主要紋飾有:龍紋、蟠螭紋、饕餮紋、谷紋、雲雷紋、乳釘紋、圈紋、薄紋、重環紋、渦紋等。
龍紋
玉器上最早出現的龍紋是“夔龍紋”,簡稱“夔紋”,始於商、周,為獨腳龍的側面圖紋,線條比青銅器上的要柔和一些,並且紋飾大都與人面結合在一起。陰刻線有單、雙刻線。
蟠螭紋
蟠則指“盤曲而伏”。古代青銅器上的蟠螭紋,其身體和腿似龍,而面部似獸。此紋於商、周,是春秋戰國和漢代玉器上的主要紋飾。
饕餮紋
饕餮是傳說中的一種貪食的惡獸。饕餮紋是圖案化了的怪獸獸面紋,故又稱“獸面紋”。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商周的玉器上常常可以見到.
谷紋
其紋飾為成排密集形小乳釘,並呈鏇渦狀,傳說是谷牙之像,故稱谷紋。其主要流行於戰國、秦漢時期,在清代仿古玉器中也常常能見到。
雲雷紋
即用連續迴旋形線條構成連續圖案。圓形的邊續構圖,單稱雲紋;方形的連續構圖,稱雷紋。此紋飾盛行於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和玉器上。
乳釘紋
玉器上最簡單的紋飾之一,常見於戰國秦漢時期的璧上。紋形為凸起的乳突狀圓釘,或縱橫或隨體變化排列。
圈紋
流行於春秋戰國,常飾在璧、瑗、璜等板狀器上。其紋飾為排列成行的小圓圈,分為單圈、同心重和在圈中有一小點等。
蒲紋
戰國秦漢玉璧中常見的紋飾。是一種成排列的六角形的格子,因很像編織的薄席,故名蒲紋。
重環紋
始見於商代,盛行於西周。是由若干個近橢圓形的環組成的紋帶。環有一至三重不等,在環的一側有兩個尖銳角。
渦紋
其形狀如同水渦鏇轉的幾何圖案,故又稱鏇渦紋,谷稱水渦紋。此紋最早施於玉器上是在西周,到春秋時仍為小件玉器上的紋飾。從戰國時起,才出現在大件的玉器上。
鱗紋
形似魚鱗,常雕成上下數層,重疊出現,流行於商代晚期至春秋時期。
此外,還有蠶紋、回紋等,這些紋飾在古玉器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並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演變。
時代寓意
不同的歷史時期,紋飾在構圖、造型及所表現的主題等方面,常常有很大的差別。紋飾常常被人們作為玉器斷代的一個重要標誌。
在新石器時代,器形一般都是素麵的,偶爾出現一些極其簡單的陰刻線紋。商周時代,主要的紋飾有饕餮紋、龍紋、蟠螭紋,也有少量的雲雷紋飾。春秋戰國時,玉器上的紋飾逐漸增多,有蒲紋、蠶紋、谷紋、蟠螭紋等紋飾。此時的玉器紋飾極富特點,出現了“跳刀”、“漢八刀”等。
唐代,玉器紋飾借鑑了當時繪畫中的線描手法,開始出現了纏枝花卉、葵花圖案和人物飛天等,其鳥獸紋雕刻得非常精細。宋元時期,其紋飾豐富多彩,以龍鳳吉祥為多。此外仿古蟠螭紋、回紋、乳釘紋與鳳凰、牡丹等圖案並存。
明代,玉器上的紋飾主要有:松竹梅紋、雲紋、雲頭紋、龍紋,以及纏枝花卉、山水人物等圖案。此外,玉器上刻字已開始出現。
清代是我國古玉器發展的最高峰,其裝飾紋除仿古紋飾外,新創的花鳥、蟲草等紋飾豐富多彩,在玉器上出現了御製詩以及各種銘文。
近代中國玉器的四大流派
中國玉雕技術經過幾千年的不斷探索與積累,在北京、揚州、上海、天津、廣州、南京等地,相繼成立了玉雕工場、工廠,並形成了“北派”、“揚派”、“海派”、“南派”等四大流派。
“北派”
———京、津、遼寧—帶玉雕工藝大師形成的雕琢風格,以北京的“四怪一魔”最為傑出。“四怪一魔”即:以雕琢人物群像和薄胎工藝著稱的潘秉衡,以立體圓雕花卉稱奇的劉德瀛,以圓雕神佛、仕女出名
的何榮,以“花片”類玉件清雅秀氣而為人推崇的王樹森和“鳥兒張”———張雲和。“北派”玉雕有莊重大方、古樸典雅的特點。
“揚派”
———揚州地區玉雕所表現的獨特工藝。“揚派”玉雕講究章法,工藝精湛,造型古雅秀麗,其中尤以山子雕最具特色,碧玉山子《聚珍圖》、白玉《大千佛國圖》、《五塔》等,都被國家作為珍品收藏。
“海派”
———以上海為中心地區的玉雕藝術風格,實際上經歷了一個比較漫長的形成過程。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內大量人才湧入,這當中包括一批“揚派”玉雕藝人,這些藝人在上海特定的文化氛圍中逐漸形成一種特定的風格———“海派”風格。“海派”以器皿(以仿青銅器為主)之精緻、人物動物造型之生動傳神為特色,雕琢細膩,造型嚴謹,莊重古雅。代表人物———“爐瓶王”孫天儀、周壽海,“三絕”魏正榮,“南玉一怪”劉紀松等人的玉雕,更是海內外藝術愛好者、收藏家眾口交譽的珍品。
“南派”
———廣東、福建一帶的玉雕由於長期受竹木牙雕工藝和東南亞文化影響,在鏤空雕、多層玉球和高檔翡翠首飾的雕琢上,也獨樹一幟,造型豐滿,呼應傳神,工藝玲瓏,形成“南派”藝術風格。
談談中國傳統玉飾圖案
現代寓意
近年來,佩玉逐漸成為首飾時尚,深為廣大消費者所喜愛,在玉佩中,往往運用了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等中國傳統圖案造型,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話故事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徵,及諧音等表現手法,構成“一句吉語一副圖案”的美術表現形式,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充分體現了玉石文化的精髓,玉佩中中國傳統圖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大體有吉祥如意類,長壽多福類,家和興旺類,安寧平和類,事業騰達類和辟邪消災類等,其中以吉祥如意類圖案為多
吉祥如意類
反映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與祝願。在玉佩圖案中主要用龍,鳳,祥雲,靈芝,如意等表示,這類圖案的玉佩一般適合各種消費者佩帶。
龍鳳呈祥:一龍一鳳和祥雲,龍代表磷獸類動物的圖騰部落,鳳代表鳥類動物的圖騰部落,兩部落衝突,龍勝,合併了鳳,從此天下太平,五穀豐登,也是高貴吉祥的表現,祥雲代表有好的兆頭,表示對未來美好的祝願,現代把結婚比做“龍鳳呈祥”表示夫妻喜慶。
納福迎祥:童子抓蝙蝠,納,收入,接受之意,愚洪福吉祥相繼而來。
流雲百福:由雲紋和蝙蝠組成,雲紋形若如意,綿綿不斷,意義為如意長久”蝙蝠’寓意遍福,象徵幸福,如意和幸福延綿無邊。
喜上眉梢:兩隻喜鵲落在梅枝上,在中國傳統習俗上,喜鵲被認為是一種報喜的吉祥鳥,眉與梅同音,喜鵲立在眉梢,表示喜鵲報喜,一對雙喜,寓指人好事當頭,喜形於色。
福壽如意:蝙蝠,小動物和靈芝,蝙蝠為福,小動物為壽,音與壽相同,為長壽之意靈芝與古時候如意同形,體現稱心如意,表示幸福長壽,事事如意。
三羊開泰:三隻羊,羊與陽同音寓吉祥,三羊喻三陽,開泰為開啟的意思,預示要叫好運,寓意祛盡邪惡,吉祥交好運。
長壽多福類
在玉佩圖案中主要用壽星,壽桃,代表長壽的龜,松。鶴等來表示,表達人們對健康長壽的期望與祝願,佩帶人群以中,老年為主。
三星高照:三星是傳說中的福星,壽星,祿星,他們轉管人間的禍福,官祿,壽命,在圖案中往往由手持蟠桃的壽星,鹿和蝙蝠組成,象徵幸福,富有,長壽。
鶴鹿同春:桐樹,鹿,鶴,桐樹即梧桐樹,桐與同同音,同春,象春天一樣充滿 ,生機,鶴和鹿都是瑞獸 ,隱喻祿,壽即是祝頌長壽,永保青春之詞。
龜鶴齊齡:龜,鶴,吉雲,相傳龜鶴皆有千年獸,寓意高壽,類似圖案如松鶴延年。
福祿壽:葫蘆和上面的一隻松鼠或其他動物,葫蘆意為,福和祿,動物為獸,意指壽,,表示福祿壽全之意
家和興旺類
表示希望夫妻和睦,家庭興旺,玉佩圖案主要用鴛鴦,白頭鳥,魚,荷葉等表示,這類圖案的玉佩往往做為結婚喜慶的禮品想贈,或表示夫妻恩愛,家和萬事興。
百年和合:荷花,盒子,百合,萬年青四種吉祥物組成圖案,表示祝賀夫妻和和美美,百年到老。
白頭富貴:白頭鳥,牡丹,中國民間把白頭鳥比做夫妻恩愛,白頭偕老,牡丹花為富貴花,是富貴的象徵,圖案既表達了夫妻恩愛百年,又是生活美好的象徵。
安寧平和類
表示現代社會裡人們對安定,平和生活的嚮往,代表的玉佩圖案 主要用寶瓶如意等表示,對一些常年在外工作或工作,生活漂泊不定的人佩帶,以寄託家人對他的平安祝福。
平平安安:一個花瓶和兩個鵪鶉,瓶寓意平,鵪為安,為音喻,祝願萬事順義。
富貴平安:在花瓶內插有一枝牡丹,牡丹為花中之王,表示尊貴,富有,花瓶為平安之意。
事業騰達類
象徵人們對個人成就和前途的嚮往與祝願,代表的玉佩圖案主要用荔枝,桂圓,核桃,鯉魚,竹節等表示,佩帶者比較注重個人成就忽然自我截止的實現。
鯉魚跳龍門:傳說鯉魚跳過龍門就可以一舉成龍,寓指,一舉成名。
節節高升:一竹節表示,意為不斷進取,節節向上。
辟邪消災類
表示人們希望在某種神靈的保護下,生活順利,事業順心,身體健康,萬事如意,代表性的玉佩圖案用觀音,佛,鍾馗 關公,張飛來表示。
在民間有男帶觀音女帶佛的說法,主要是乞求觀音和佛對人們身體,生活,工作的保佑,當人們身體有並,會佩帶如鍾馗關公,張飛等玉佩,希望能儘快驅除病魔,使身體康復,從心理給人一種安慰。
玉佩中的傳統圖案形式多樣,寓意深刻,數不勝數,他濃集了中華玉石文化的豐富內涵,是華夏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光彩奪目的起霸,玉佩與其他珠寶勢品不同的是,他在對人們進行裝飾的同時,更在乎人們的精神感受,已成為人們精神寄託的直觀表達形式,在強調個性化和注重精神感受的時代,佩帶蘊藏有豐富東方文化內涵的玉佩,將更能體現出自己的個性,品位和民族氣質,這也是我國未來珠寶首飾發展的一個趨勢。
豐盛的玉雕大餐
從獨玉巧色雕透視南陽玉雕技藝
呵呵,看這一桌菜,滿豐盛的!且慢且慢,別急著動筷子呀,小心磕了牙!其實這那裡是一桌菜呀,這和玉文化展的大雅之堂里的那隻翡翠烤鴨一樣,是一桌獨玉巧色雕!
這桌獨玉巧色雕,風格新穎獨特,巧妙構思,匠心獨運,把南陽獨山玉特有的各種色彩巧妙利用起來,技藝巧奪天工。你看這盤燒雞,腿骨俏顯,肉絲可見,形象逼真,油潤的讓你食慾大增;,還有那盤花生米,粒粒可數;香菇菜心,翠綠的菜與淺黑色香菇妙然成趣……這讓欣賞者禁不住拍案叫絕!
獨山玉因產於河南省南陽市的獨山而得名,亦稱為獨玉。南陽獨玉花色品種繁多,有赤、橙、黃、綠、青、藍、紫等30多種色彩類型,色澤鮮艷,硬度高,光澤好,質地細膩,透明度高,是雕琢玉器的上好原料,可同翡翠媲美,德人曾稱其為“南陽翡翠”。
南陽不但玉石資源豐富,而且玉雕雕刻技術也日漸精湛。
南陽玉雕藝人和科技工作者經過挖掘、整理傳統技藝,吸取外地經驗,南陽玉雕的工藝不斷改進,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以技巧的靈活及色澤顯貴著稱於世。中華玉網劉經理介紹說,由於獨玉色彩豐富,濃淡兼備,一塊石料上面往往各色雜陳。這就要求雕刻者要全盤考慮,既要有精彩的布局構思,又要巧用各種顏色,使得整個作品妙趣天成。南陽玉雕製作的《臥龍出山》,就是利用獨玉色彩豐富、鮮素一體的特點,嚴謹布局,巧用俏色,雕刻精細,氣勢雄偉,它重3.8噸,長2.5米,高1.6米,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巨型玉雕,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用精選的獨山玉製作的五環爐、花薰,吸收了古代青銅器和其它工藝品的特色,創造了多層轉球花薰黃,造型古樸端莊,技藝巧奪天工,在法國舉辦的國際工藝品展覽會上,贏得了廣泛的好評。南陽人在玉雕加工上,選用原料非常豐富,除獨玉外還有來自遼寧岫玉、緬甸翠玉、阿富汗白玉、加拿大碧玉、俄羅斯白玉以及珊瑚、瑪瑙、芙蓉石、水晶石、紫晶石、紅藍寶石等150多個玉種。
南陽玉雕產業歷經千年興盛而不衰,形成了濃郁的、博大精深的南陽玉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代代相傳、層出不窮、技藝高超的南陽玉雕藝人。如南陽玉雕藝術大師們曾經設計雕刻的“臥龍出山”、“九龍轉動花薰”、“鹿鶴同春”、“萬里長城”、“九龍晷”等40餘件精品先後獲得國家級、省級獎項,多件產品被作為稀世珍寶由故宮博物院、美術館和收藏家收藏。《九龍晷》禮品長199cm、寬110cm、高80cm、重500kg,該禮品採用浮雕、透雕、鏤空、線刻等多種雕刻手法,使這件產品線條流暢,形神具備,氣勢雄偉。九條盤龍環繞日晷,表明九州華夏兒女緊密團結,和睦相處,同時表達了九九歸一之意。整幅作品寓意民族團結、國家昌盛、祖國統一,表達了河南九千萬人民喜迎澳門回歸之深情。今年被稱為“水晶第一人” 仵應汶大師的“三教九流圖” 由少林寺方丈施永信大師作為國禮贈送俄羅斯總統普京,加深了中俄友好關係。
南陽的玉雕藝術大師們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同時,不斷引進、吸收、創新藝術設計雕刻手法。正是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得天獨厚的美玉資源相結合,才使得南陽玉雕這一藝術瑰寶得以代代相傳,發揚光大,驚世之作也不斷問世,你看這滿桌的獨玉巧色雕,一件件都是奪人眼球的玉雕精品,它既是自然造化的天地精靈,更是巧奪天工的心血凝聚,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
精雕細琢 意在圖先
陽春三月的合肥,記者見到了剛剛完成玉雕新作“中秋魂(月餅)”的我省徽派玉雕家丁安徽。滿面洋溢春光的丁安徽告訴記者,該作品經過2年多構思和創作,運用天然巧色的和田籽玉精心雕琢而成,表現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主題,並將再次角逐下屆中國“天工獎”。
丁安徽生於蚌埠,自幼酷愛美術及雕刻。從1975年開始,丁安徽投向徽雕藝術家郭文安和金石篆刻書法家吳立智門下,刻苦學習、磨鍊。從1982年開始,丁安徽開始自行設計並雕刻各類作品,其玉雕作品,在傳承中國玉文化精髓的同時,結合現代繪畫、雕塑的表現手法,將西方藝術的精華融會貫通,逐漸形成新一代徽派藝術風格。
30多年來,丁安徽遊歷祖國的名山大川,流連各博物館、文化殿堂,加強學養修煉。其琢玉成績出色,漸漸取得了雕刻界權威人士的認可。他先後製作完成大小600餘件作品,其中,獲得國家玉器最高級別大獎“天工獎”10多項。其中,“華嚴三聖白玉佛”獲“天工獎”銀獎。據丁安徽介紹,這組玉佛由一塊重328公斤的羊脂白玉雕成,從設計到完工共耗時6年。中國玉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趙勇魁曾評價:別出新意地設計,獨具慧眼精雕細磨,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完美意境。
玉器上刻著形狀各異的紋飾
玉器上的紋飾豐富多樣,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因此了解這些紋飾及其使用,對鑑別玉器及提高收藏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折線紋:陰刻直線,頂端折回,主要作為動物身上的裝飾。
重環紋:以兩條陰線琢出環紋,飾於龍及其他動物之身。
對角方格紋:以雙陰線琢刻方格,相鄰兩格對角線相連,等距連續排列,主要飾於龍及其他動物之身。
雙連弦紋:以單陰線琢刻的人字形連弧短線,飾於龍身及首角上。
三角紋:以陰線琢刻出三角,多見於龍身,玉璜及器物柄部。
獸角紋:主要是龍角、牛角和羊角三種。
臣字眼:似古文“臣”字,故名。飾於鳥獸之眼,動物裝飾中常見。
蘑菇形角:先秦玉器的龍紋,龍角頂端有一圓球狀裝飾,似未開的蘑菇,故名。
獸面紋:玉器上的獸面紋有龍、牛、羊等,也有未知的動物、紋飾多採用陰刻線或擠壓法琢出的直線及折線構成。
螭紋:螭是傳說中的一種沒有角的龍,卷尾,螭屈,螭紋流行於春秋戰國的玉器上,至宋代頭部結構變化,嘴部較方、細長,眼較大,細身,肥臀,明清仍見有。
龍紋:龍紋是歷代玉器的主要紋飾之一,最早見於紅山文化。一般為蛇身,或素身,或飾有鱗紋,有的有足,有的無足。
鳥紋:一般羽毛多為陰刻細長線,鳥尾有孔雀尾或卷草式,眼部表現有臣子形、三角眼及單鳳眼等。
雲紋:玉器上的雲紋形式很多,有單岐雲,由雲頭、雲尾兩部分組成;有雙岐雲,雲頭部分分叉;有三岐雲,雲頭部分分為三朵小捲雲;還有靈芝雲等。
谷紋:為圓形凸起的小穀粒,有的呈螺鏇狀,是歷代玉器的主要輔紋之一。
玉雕的特殊工藝技術
俏色玉器
俏色玉器的產生有兩個因素:一是玉石給定的顏色條件,二是設計者用色和造型結合的能力。玉石出現兩個以上的色彩就可以創作俏色作品了。
創作俏色玉器,一般是以玉石的主色作底,兼色作俏,色不混、不靠,物象逼真為好。主色是玉石中基本的大體積的色彩,兼色是雜於主色中的其他色,例如白玉紅皮子有一層薄薄的紅皮,裡面通體潔白,白是主色,紅皮是兼色。在作品中只有保留白玉紅皮才使用品有生氣,體現白玉紅皮子的美麗。玉器器皿祀胎體作得很薄,是清代引進來的高水平技術,清代名為“痕”玉,痕”即”艱都斯坦”,也稱”溫都斯坦”。痕都斯坦是地區名稱,大約在今克什米爾地區。此地區製作玉器級、碗上將胎體磨薄。乾隆見到後,對這和工藝發生了興趣。乾隆米六年至二十四年間引入,自乾隆三十三年至六十年共28年間,乾隆皇帝有贊“痕玉”詩30餘首,稱此種玉器”瑩薄如紙”。後來宮廷玉玉也習此作,變為中國玉器器皿的一種常見風格。
薄胎玉器
薄胎玉器在古代器皿玉器中也有發現、如唐代玉蓮瓣紋林、明代玉花形杯,只是在清代這種薄胎作品多起來。工藝技術吸收了“浪玉”的特點才形成專稱。
落胎玉器以盤碗最多,如菊花瓣盤、白玉壓絲嵌寶碗、瑪瑙杯、翡翠杯等,瓶、壺之類也多有製作。精胎產品因胎藹可以使很沉重的玉變得很輕巧,可以使官色玉減退青色返白,可以透光反映玉質的均勻美、透度美,可以使人感到工藝艱難,讚嘆玉器工藝技米的鬼斧神玉、傅胎玉器已成為中國玉器很重要的品種之製作落胎玉器多使用青玉、碧玉。傅胎玉器要求胎體符,傅厚一致。胎的傅厚依玉質、玉色和造型而定反映玉質、玉色、透明度。青玉越近白玉,胎體反而要厚一些,深色青玉體要落一些,碧玉胎體也要薄一些。薄胎的製作技術主要是串膛和做花,只有造型各部位籌厚一致,才能反映玉質色澤一致所以,在造型中任何部位都以昭厚均勻為原則。
薄胎產品的串膛尤其是大瓶,瓶口小,肚大,使用膛鉗工具不是串不均勻,就是串漏,串漏多出在器皿肩膀和底部。
因此,設什薄胎產品,不能有工具夠不到的地方。外部施以淺浮雕圖案,兩肩頭和頂紐施以鐵空花。使造型秀美、典雅、輕盈。
壓絲嵌寶
壓絲嵌寶技術是在玉產品上刻槽線,把金銀絲用小錘敲入槽內組成圖案,使金銀絲與玉表面在一個平面上,出現玉的金銀錯效果稱為壓絲。
在玉器上壓金銀絲、嵌寶石,稱為壓絲嵌寶。
環鏈玉器
環鏈常見於玉器器皿,其他作品中也有套用。在整塊玉石上取出環鍵要通過對造型的整體研究和玉石性質的研究後才能確定方案。環鏈的位置、取法、大小、長短都與玉石性質和作品的整體造型緊相關聯,例如脆性材料不易把環鏈作的太細,韌性材料可以取出秀麗的環鏈。
凡帶有環鏈的產品,首先要祀環鏈作出來,再作其他部位。環鏈的製作分為油條、起股、掐節、活環、脫環、修整幾個步聚。
鑑賞環鍵作品要仔細檢查環與環是否大小一致,粗細均勻,相連是否緊湊,然後檢查每個環上是否有裂紋和疵點,最後衡量與造型是否般配一致,如提梁和鏈,兩邊是否對稱,中梁大小紋飾以及其他陪襯是否得體等。
內畫玉器
用水晶或茶晶作煙壺,彩畫在膛內,稱為內畫壺。內畫壺畫上山水人物花鳥草蟲、肖像,寫上真草隸篆、詩詞章句,玉筆寫意,亦不減大作之風眠其記寸之地,能容若大畫面,落筆人微,可見發明者的艱辛和畫者的高超技藝。
凡透明玉石作薄胎玉器都能在膛內施以內畫如內畫瓶、內畫球之類。內畫工藝使用的工具是勾形毛筆,筆伸入內膛,眼在外觀察落筆部位,勾畫畫面。因此,掌握內畫工藝一方面是用筆技巧,一方面是美術基礎,好的作品正是這兩方面結合完成的。
寓意紋樣:寓意紋樣指含有某種意義的裝飾花紋。寓意,即是借一個或一組可以“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2XbKh7


2021-12-02_19484566p20006037668q6o88166p3000603p406p8188066p7000193n75180rs3r66p5000205n091s5p02266p7000193n983606s1q66p20006037989o1911s66p80000o64s09sp8qq766p200060377nnq1oro666p60001rqo2sq18r2s966p80000o64rsr50n1r766p50002059s02o674r766p7000193n634860s0r66p7000193n80p6p05o466p50002059r025865oq66p40002287nsp651r50 (1)66p40002287nsp651r5066p50002059p14r0q58866p20006037871846s5866p50002059q77pp17r866p60001rqns0961or5566p400022879r4onr70166p50002059nrs09n1np66p3000603p392n2648o15380294119531n72s057ss (1)15380294120554r6p5qq51q (1)153802941206343s9585148 (1)153802941223021s0895065 (1)15380294122156q0304s12q (1)153802941223880s4n90661 (1)153802941221673389q5061 (1)15380294119531n72s057ss15380294120554r6p5qq51q

元明清青花瓷的邊飾研究——蓮瓣紋
元明清青花瓷的邊飾研究——蓮瓣紋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pi9okh
青花是指用鈷料在白瓷胎上描繪紋飾,然後罩上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我國早在唐宋時期就已出現了青花瓷器,但數量很少,產品在胎、釉、紋飾等各方面均帶有明顯的原始性,尚未形成一個具有生命力的獨立品種。直到元代,景德鎮的制瓷匠師才掌握了青花瓷器的燒造技術,從此,青花以它鮮艷穩定的色彩、豐富多彩的畫面以及釉下彩繪永不褪脫的特點,逐漸成為景德鎮瓷器生產的主流。
青花是以釉下彩繪圖案為裝飾,其繪畫工具和技法與中國傳統的國畫完全一樣。所不同的是後者以紙、絹為載體,在平面上作畫;前者以瓷胎為載體,在各種不同的立體造型上作畫。為了使繪畫技法能夠適應陶瓷立體裝飾的要求,制瓷藝人根據器物的不同部位設計出不同的裝飾方案,在人們視線接觸面積最大的腹部、盤心等中心部位裝飾主題文飾,在口、頸、肩、脛、足等次要部位則輔以邊飾。因此,青花瓷器的裝飾紋樣可以分為主題紋飾和邊飾兩大類。
邊飾作為青花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隨著藝術風格的轉變,總是能夠敏銳地顯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因此,對邊飾進行系統的排比和研究,無疑會對鑑定青花瓷器的年代提供重要的依據。
、蓮瓣紋
蓮瓣是中國傳統裝飾紋樣,西周時期已用於青銅器上。美國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藏有一件西周晚期的「梁其壺」,壺蓋四周飾有一周鏤空的蓮瓣作為蓋紐。東晉時期,瓷器上開始出現蓮瓣紋,到南北朝時廣為流行。此後,蓮瓣作為瓷器裝飾中最為常用的紋飾一直長盛不衰。直到宋代,富有生活氣息的蓮花圖案取代蓮瓣成為主題紋飾,蓮瓣紋逐漸從器物上的顯要位置退居角落,成為陪襯主紋的邊飾。
元代青花瓷器具有構圖繁密、裝飾層次多的特點,邊飾在整體構圖中作用非常重要。在諸多邊飾之中,蓮瓣紋以其使用最廣、數量最多而名列榜首。
元代蓮瓣的外形經過藝術地誇張變形,瓣內飾有精美複雜的圖案,具有很好的裝飾性。其主要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獨特的排列方式與誇張的外形。元代蓮紋每瓣自成一個單元,瓣與瓣之間均留有空隙。這與名代相鄰兩瓣之間互相借用邊線連為一體的排列方式有明顯的區別。
元代蓮瓣外形的畫法很有特色,瓣肩轉折生硬,整體近似方形。外廓的粗直線與瓣內的細曲線形成一種直與曲、剛與柔的對比美,元代絕大多數蓮瓣的外形均採用這種畫法。元青花中還有一種從唐代金銀器上借鑑來的變形蓮瓣紋,瓣尖由兩片經過變形的忍冬葉相對捲曲而成,每片忍冬葉又酷似半個元代纏枝蓮紋中的葫蘆形花葉。配上瓣內精美的圖案,給人以雍容華貴之感。
2、蓮瓣內均繪有圖案。元青花蓮瓣紋的外廓由外粗內細兩條線構成,瓣內的圖案十分豐富。其中最常見的是如意雲紋如意雲紋的畫法有兩種:一種只用細線條將圖案勾勒出來;另一種勾勒出輪廓後用青料將雲紋塗滿。雲紋多為三重垂弧,最上面一層的彎角深深地向里勾卷。雲紋下面多配有圓形或點狀裝飾。
元代蓮瓣內的裝飾圖案有的非常精美華麗,如折枝花卉、雜寶紋等。折枝花卉一般多為蓮花,花芯作石榴狀,花瓣形如麥粒,瓣邊或下部留有白邊。花葉為元代典型的葫蘆形。蓮瓣內加繪雜寶紋為元代所獨有,火珠、犀角、海螺、法輪、珊瑚、方勝、寶杵、銀錠等相間排列,極富裝飾形。
3、裝飾範圍廣。蓮瓣紋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從盤碗類圓器直至瓶罐類琢器,無論用與肩、腹還是用於盤心,都顯得協調自然。構圖層次較多的器物,還常常描繪多層蓮瓣紋以增加美感。
明代前期,瓷器的裝飾風格開始由元代的繁複向疏朗、簡練轉變。洪武時期的蓮瓣紋既有元代遺風,又不乏自己的特點。首先蓮瓣紋的裝飾範圍開始縮小,一般用於器腹的下部。蓮瓣外廓仍由外粗內細兩條線構成,但肩部的畫法已由勾勒生硬變為行筆圓潤。瓣與瓣之間的排列也發生了變化,除極少數仍和元代一樣互相留有空隙外,絕大多數已經連在一起。瓣內圖案趨向簡單、 抽象,較常見的有如意雲紋和寶相團花兩種。洪武時期蓮瓣內的任意雲紋較大,垂弧由一組組逐漸縮小的圓渦線組成。寶相花是以蓮花為基礎經過幾何變形產生的一種裝飾圖案,洪武蓮瓣內的寶相團花已經完全圖案化,花芯以大小相套的兩個圓圈為中心,外圈繪一周連珠紋。花瓣的畫法有兩種:一種先均分出八個花瓣,再在每個花瓣頂端畫一個小圓圈;另一種由花芯向上下左右各畫一個如意形花瓣。加繪寶相團畫的蓮瓣僅見於洪武時期的青花和釉里紅器物。
永宣時期的蓮瓣紋已經明顯趨於自然寫實,主要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蓮瓣內的裝飾簡單。元代蓮瓣形體較大,適合在蓮瓣內加繪比較複雜的圖案。永宣蓮瓣明顯變小,瓣內圖案也隨之變得簡單,一般只有幾條簡單的弧線圓點,有的乾脆用青料將瓣內塗滿。但蓮瓣的結構仍有明顯的元代痕跡,例如加繪如意雲紋的蓮瓣,只是瓣內的如意雲較元代變得小而圓潤,垂弧也由三重減為兩重而已。
2、以青托白。以青花為地留出白花的技法元代已經流行,許多元青花大盤在盤心交替使用白地青花和青花地白花,形成色調上的反差,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永宣時期青花地白花主要用於邊飾,如常見的蓮瓣紋、蕉葉紋、海滔紋等都大量採用這種方法。深色的帶狀邊飾與白地青花的主題紋飾相互映襯,別有一番情趣。
3、蓮瓣形狀及排列結構豐富多彩。永宣蓮瓣的形狀多種多樣,既有肩部圓潤瓣尖凸起的傳統蓮瓣,也有瓣尖向內凹的蓮瓣。還有一種瓣內塗滿青料的蓮瓣,瓣體狹長,頂部為圓弧形,沒有凸起的瓣尖。在排列機構上,有的各自分開留有間隙,有的互借邊線連在一起。此外,單層蓮瓣和雙層蓮瓣也都兼而有之。
正統、景泰、天順三朝,迄今尚未發現暑有年款的官窯瓷器,被稱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但此時民窯生產青花瓷器卻很有特色,根據近年來紀年墓葬出土的資料,民窯青花裝飾的蓮瓣紋主要有三種:一種為白描蓮瓣,多用於器物肩部及器蓋;一種為寫實性較強的蓮瓣,多用於器物下腹;還有一種雙螺絲靨形蓮瓣,多用於器物下腹及器蓋。
明代中期,青花瓷器的裝飾風格由前期的灑脫豪放轉變為清秀淡雅,構圖層次大大減少,邊飾的使用遠遠不如前期。永宣青花中流行的雙層蓮瓣仍大量使用,但很少採用「以青托白」的手法。一種大蓮瓣之間夾小蓮瓣的單層蓮瓣紋開始盛行。這種蓮瓣的排列方式與永宣時期那種外層蓮瓣之間露出裏層瓣尖的雙層蓮瓣不同,直接在兩個大蓮瓣之間加畫一個瘦長的小蓮瓣。大蓮瓣內的圖案精美複雜,小蓮瓣則較簡單。
明代中期民窯青花上的蓮瓣紋除少數精品模仿官窯的畫法外,大多數產品為了適應大批量生產的需要,畫的簡單粗放,有的是在粗細相間的垂直線分隔出的方框內,畫一組上下大小的圓渦線;有的則只是在兩條弦紋之間畫上粗細,長短不等的垂直線來表示蓮瓣紋
明代後期的蓮瓣紋除繼續延用中期的式樣外,總趨勢是向圖案化發展。有的經過變形處理後已完全失去了蓮瓣的自然形態,成為一種純幾何圖形的連續組合。
元明清青花瓷的邊飾研究——蓮瓣紋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pi9okh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ollect/grg6jk8.html
---------------------------------------------
瓷器上祥和大方的紋飾:蓮瓣紋
瓷器上祥和大方的紋飾:蓮瓣紋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lvYgPB
蓮瓣紋,起源於春秋時期,出現在各種青銅器上,多採用立體蓮瓣作壺蓋上裝飾,盛行於南北朝至宋代,流行於中國整個封建時代。而大量運用到陶瓷裝飾上面,是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佛教當時正盛行於世,上至皇室貴族,下至黎民百姓,都沉浸在崇佛的狂熱風氣中,一直到隋唐都流行蓮瓣紋飾的陶瓷器物,足見人們禮佛、敬佛和渴望國泰民安的心靈寄託。
北朝鉛黃釉綠彩蓮瓣紋罐
佛教自東漢初年從西域傳入中原地區,蓮瓣紋是佛教推崇的紋飾,蓮花代表普度眾生。到了唐代,這個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最頂峰時期,萬國來朝的盛世之風,使得唐人追求一種奢華、豐腴的生活享受,尤以「胖」為美,用現代人話就是「白富美」,無論是繪畫還是陶瓷紋飾上都有表現,使得蓮瓣紋飾變得肥腴、碩大。
唐代 越窯蕉葉紋水盂
越窯豆青釉蓮瓣弦紋雙系盤口瓶(晚唐至五代)
到了宋代,人們從早期的蓮瓣紋形狀肥碩圓胖,而隨著宋人審美情趣從唐代的肥碩轉為清瘦俊秀。兩宋時期,五大名窯的崛起,南北方各大窯口星羅棋佈,各懷絕技。浙江龍泉青瓷的各種器物外壁繪有的蓮紋瓣紋飾逐漸從圓胖形轉變為尖瘦形,環繞壁外的蓮瓣也由最初的八瓣、十瓣、十二瓣發展到越來越多瓣。宋代沿用了自唐代以來刻劃和模印的主要瓣紋裝飾手法。尤其是定窯、耀州窯的佛教用品淨瓶,器身刻有多層蓮瓣紋,刀法犀利,勻淨利落。
北宋 汝窯蓮瓣碗
北宋 建寧窯蓮瓣執壺
北宋 汝窯四足蓮瓣洗
北宋 越窯蓮瓣水盂
南宋 龍泉窯蓮瓣碗
元代以來,蓮瓣紋開始不再作為陶瓷器物的主題紋飾,多用作為口沿、肩、脛部和底足的輔助花紋出現,裝飾技法改為繪畫。這種蓮瓣紋以變形的仰蓮或者覆蓮連續排列重複出現,作為青花主題紋飾的襯托紋飾。
元青花 纏枝牡丹紋雙耳大罐
元青花 荷塘蓮池鴛鴦紋玉壺春瓶
明清時期,裝飾在陶瓷上的蓮瓣紋有所變化,有繁瑣複雜和簡化抽象兩種表現方式,作為輔助紋樣烘托主題紋飾,此時的蓮瓣紋最終脫離了佛教的影響,完全變成了一種純粹的世俗化審美的裝飾紋飾。
鈞窯天藍釉蓮瓣洗(元-明初)
清乾隆款 蓮瓣紋粉彩花口大碗
明初,瓷器的裝飾風格開始由元代的繁複向疏朗、簡練轉變。洪武時期的蓮瓣紋既有元代遺風,又不乏自己的特點。首先蓮瓣紋的裝飾範圍開始縮小,一般用於器腹的下部。蓮瓣外廓仍由外粗內細兩條線構成,但肩部的畫法已由勾勒生硬變為行筆圓潤。瓣與瓣之間的排列也發生了變化,除極少數仍和元代一樣互相留有空隙外,絕大多數已經連在一起。瓣內圖案趨向簡單、抽象,較常見的有如意雲紋和寶相團花兩種。洪武時期蓮瓣內的任意雲紋較大,垂弧由一組組逐漸縮小的圓渦線組成。
明洪武 釉里紅玉壺春瓶
明洪武 青花瓷纏枝牡丹紋大碗
明永樂 青花蓮瓣紋雞心碗
永宣時期的蓮瓣紋已經明顯趨於自然寫實,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蓮瓣內的裝飾簡單。元代蓮瓣形體較大,適合在蓮瓣內加繪比較複雜的圖案。永宣蓮瓣明顯變小,瓣內圖案也隨之變得簡單,一般只有幾條簡單的弧線圓點,有的乾脆用青料將瓣內塗滿。但蓮瓣的結構仍有明顯的元代痕跡,例如加繪如意雲紋的蓮瓣,只是瓣內的如意雲較元代變得小而圓潤,垂弧也由三重減為兩重而已。
2.以青托白。以青花為地留出白花的技法元代已經流行,許多元青花大盤在盤心交替使用白地青花和青花地白花,形成色調上的反差,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永宣時期青花地白花主要用於邊飾,如常見的蓮瓣紋、蕉葉紋、海滔紋等都大量採用這種方法。深色的帶狀邊飾與白地青花的主題紋飾相互映襯,別有一番情趣。
3.蓮瓣形狀及排列結構豐富多彩。永宣蓮瓣的形狀多種多樣,既有肩部圓潤瓣尖凸起的傳統蓮瓣,也有瓣尖向內凹的蓮瓣。還有一種瓣內塗滿青料的蓮瓣,瓣體狹長,頂部為圓弧形,沒有凸起的瓣尖。在排列機構上,有的各自分開留有間隙,有的互借邊線連在一起。此外,單層蓮瓣和雙層蓮瓣也都兼而有之。
明永樂 青花蓮瓣紋漏斗
明宣德 青花雲龍紋天球瓶
明代中期,青花瓷器的裝飾風格由前期的灑脫豪放轉變為清秀淡雅,構圖層次大大減少,邊飾的使用遠遠不如前期。永宣青花中流行的雙層蓮瓣仍大量使用,但很少採用「以青托白」的手法。一種大蓮瓣之間夾小蓮瓣的單層蓮瓣紋開始盛行。這種蓮瓣的排列方式與永宣時期那種外層蓮瓣之間露出裏層瓣尖的雙層蓮瓣不同,直接在兩個大蓮瓣之間加畫一個瘦長的小蓮瓣。大蓮瓣內的圖案精美複雜,小蓮瓣則較簡單。
明中期 青花纏枝蓮紋葫蘆瓶
明嘉靖 五彩魚藻紋罐
萬曆時期景德鎮官窯燒制數量很大,青花傳世品數量較多。這個時期,作為輔助紋飾的蓮瓣紋常飾於器物的肩部和腹部下方,變體蓮瓣紋種類繁多,風格與前期不同。主要的蓮瓣紋有以下幾種:第一種為呈幾何形的豎線條和捲曲的圓圈式組合;第二種為外輪廓為雙線勾勒,花瓣尖呈凹形,內部飾青料填滿的如意雲紋;第三種為變形後的一大一小的花瓣組合,以細線條勾勒,內部紋飾為纏枝捲曲花紋吊珠。此外,這個時期裝飾在蒜頭瓶口的蓮瓣紋,尚有前期遺風(蓮瓣尖凹於花瓣內),但花瓣內以青料填滿,內繪藍底白花變形如意雲紋。明末的蓮瓣紋除繼續延用中期的式樣外,總趨勢是向圖案化發展。有的經過變形處理後已完全失去了蓮瓣的自然形態,作為邊飾的輔助紋飾蓮瓣紋處於紋飾的從屬地位,成為一種純幾何圖形的連續組合。
明萬曆 青花梵文福字蓮瓣盤
明萬曆 五彩開光花卉紋玉棱瓶
明萬曆 青花高士圖蓋罐
清代的蓮瓣紋處輔助紋飾處於從屬地位,康雍乾三朝是制瓷工藝的極盛時期,代表著清代制瓷業的最高藝術成就。期間,青花瓷不再作為主要的燒造品類,五彩、粉彩、鬥彩、琺瑯器等瓷器品類增多。清代康熙年間,青花瓷紋飾多為仿清初「四王吳惲」的繪畫風格,畫面清晰乾淨、層次清楚、題材廣泛、畫面宏大。因其構圖形式改變,器物邊飾不再表現出程式化的特點,因此蓮瓣紋運用更為減少。在清代仿永樂、宣德、成化、嘉靖、萬曆等朝的青花瓷器物上,可以粗略看到蓮瓣紋的運用。清代乾隆的蓮瓣紋器物,器身繪製變形蓮瓣紋覆蓮,花瓣畫法仿明代中期風格,花瓣間不留空白,內飾清代風格的特有紋飾。乾隆後期,瓷器生產開始走向於器物腹部博形蓮瓣紋衰退,遠不如前期精美,其蓮瓣尖呈凹形,內物博的影響,也可紋風格相對於、繪畫風格博物格,蓮瓣尖呈前朝有所變化。
清康熙 青花蓮瓣梵文盤
清乾隆 胭脂紅地粉彩纏枝蓮紋綬帶如意耳葫蘆瓶
清道光 粉彩蓮瓣蓋碗
蓮瓣紋,曾經作為佛教吉祥紋飾在中國流行了一千多年時間,逐漸世俗化,脫離了宗教的藩籬,由劃刻花紋演變為繪畫紋樣。背後的文化含義是支撐這一紋飾發展的主要動力,常寓意為文人士大夫的人格寫照。社會風氣中將蓮花作人格化的比擬,使蓮紋具有人格化的特徵,這有利於佛教蓮紋向世俗化轉變,在民間以更切合民俗生活的新形式廣泛流傳。直到現在,我們時常仍然能在陶瓷上見到她的身影,或是以主題紋飾出現,或是以輔助紋飾出現在人們面前,帶給大家妙曼的形韻美感。
瓷器上祥和大方的紋飾:蓮瓣紋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lvYgPB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ollect/2exebqy.html
-----------------------------------------------------
捲唇,圓口,短直頸,豐肩稍斜,鼓腹,腹以下漸斂,平底,淺圈足。頸飾寬青直線紋,罐腹主紋則畫卷草紋,上下為仰覆蓮瓣紋一周。白釉腴厚,青花濃重帶灰,暈散模糊間帶褐黃結晶疵斑,底邊釉厚處泛青。胎骨厚重,圈足露胎,質堅細膩,胎釉一線呈淺橘色。底青花書「大明宣德年製」二行六字楷款,外加雙圈,款字青花濃重,亦帶褐綠疵斑。
-----------------------------------------
居住的文化時空:廣西民族建築文化解讀 - 覃彩鑾 - Google 圖書 https://bit.ly/32MfcL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