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曾元福「台灣鎮總兵宅邸」劉明燈任前的台灣鎮總兵即是曾元福/「已知唯一在府城中留有宅邸的台灣鎮總兵」(1862年)爆發戴潮春事件,曾元福短暫轉職去處理民變。其接任總兵為曾玉明,二位曾姓總兵也被後世稱為「大曾小曾兩總兵」。民變平息後的1864年,曾元福才再回來接任總兵一職。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s://theme.npm.edu.tw/Academic/ChineseArtDownload.ashx?bid=6043&eid=0

2021-11-11_1325492021-11-11_1330362021-11-11_1330302021-11-11_1328432021-11-11_1328002021-11-11_1327182021-11-11_1326582021-11-11_1326412021-11-11_132603

https://theme.npm.edu.tw/Academic/ChineseArtDownload.ashx?bid=6043&eid=0


2021-11-11_1037562021-11-11_1037242021-11-11_1214072021-11-11_115641
賴玉玲,〈紅旗白旗反─戴潮春事件義民首羅冠英〉, 《故宮文物月刊》,445期(2020.4),頁66-77。
清同治元年(1862),臺灣中部發生民間稱「萬生反」的戴潮春事件,地方以戴潮春為首豎立紅旗,與官方用白旗為標幟的聯盟展開為期三年爭戰,又稱「紅旗白旗反」。在旗幟飄搖之間,「莊民為自保計,雖非甘心從賊,亦與入會。賊給紅旗,賊來樹之;賊退官到,又揭白旗;其心亦良苦矣」的態度不定,速寫了清代民變中的臺灣眾生像。當戴潮春勢力擴展到彰化縣東勢角(今臺中市東勢區),有響應戴潮春高舉紅旗者,另有擁護官方而張掛白旗的一方,號召新社羅冠英、翁仔社廖細元等粵籍人組織一支具傭兵性質的鄉勇,駐紮內山南北要害的翁仔社,接受指派隨軍進剿,成為平定戴潮春事件的重要助力。
研究成果內頁 - 故宮研究出版專區 https://bit.ly/3C33MP9
-------------------------------------

2021-11-11_123821
羅冠英(-1864年),字福澤,臺灣府彰化縣東勢角莊客家人,祖籍廣東省潮州府[1];為戴潮春事件中協助清廷官軍的客家鄉勇領袖,並於戰亂中殉亡。事件平息後,奉旨將他入祀昭忠祠、追贈忠信校尉。[2]
生平
東勢角莊依偎在大甲溪之左,當地的居民多具有尚武精神,而羅冠英則擅長於火器的射擊,百步之外亦彈無虛發;此外他也善於計畫以及謀略。[3]當時,丘陵山中有某甲,仗恃著武力欺壓當地的老百姓;羅冠英遂率領同夥進攻惡黨,殺死其首領,殘黨無首而敗走,鄉里之人皆十分讚賞羅氏的仗義行徑。[4]
同治元年(1862年),戴潮春舉兵攻陷彰化縣城,清廷文武官員多被殺害。戴氏民兵隨後經略大甲,聽聞當地羅冠英之名氣,因而派遣傳訊使者前往邀請羅氏加入;然而,羅冠英斷然拒絕之。[5]羅冠英隨後召集鄉里人士,樹立「義約」實行守望相助,起初不願意的民眾也在羅冠英對利害進行說明後,決定加入支持官兵的行列。[6]羅冠英聯合總理劉衍梯、紳士呂炳南等人共同招募數百名壯士於翁仔社屯兵紮營,友人廖廷鳳聞訊後以家產資助羅氏鄉勇。[7]新竹團練總辦林占梅派遣部眾邀約羅冠英一同進剿戴潮春的本營四張犁莊。[8]羅冠英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omxDgR
---------------
字福澤,廣東潮州人。祖某來臺,居東勢角。冠英精火器、善謀略。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之變,冠英與總理劉衍梯、邑紳呂炳南等募壯士數百,屯翁仔社。當霧峰林奠國、文鳳父子被戴軍林日晟圍困,情勢十分危急,冠英統率粵族,星夜馳援,合力擊破之。後援大甲,復葫蘆墩汛。二年,攻馬公厝,拔之,略地至四張犁莊。後隨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圍攻小埔心,冠英突圍入,周視各壘,中炮亡。事平,上其功,下旨建坊,入祀昭忠祠,追贈忠信校尉。(林偉洲)
(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


奉旨建坊人祀昭忠祠贈忠信校尉羅公傳
附錄一_【台灣文獻叢刊·第 036 種】臺灣紀事(清)吳子光撰_国学导航 https://bit.ly/3n0YoI6
  公諱冠英,字福澤,姓羅氏;原籍廣東潮州人。祖某東渡至臺,世居彰化東勢角莊。莊處萬山中,山高接雲漢,俯視群峰若部婁,磅礴鬱結之氣,必有偉人應運生而備國家之用者,所謂地靈人傑也。
  公自幼服穡力殊勤,慷慨多大志,遇道里險夷、河山阨塞處,一一相度而指數之,能得其要領之所在。所煉火器極精,百步外無虛發,膂力兼數人。尤善謀略,料事多奇中,識者知其為經濟才矣。
  內山有某甲者,虎而冠也;頑嚚比黨,魚肉孱弱,深為編氓害。公令健兒扼險設伏,連兵以決雌雄,賊敗走,捕其尤無良者擊殺之,餘黨釋不問,鄉人稱利賴焉。
  居無何,有戴萬生之亂。戴萬生者,彰協衙門書胥也。借團練為名,拜盟聚黨,橫行鄉里間,人皆側目視,然無敢攖其鋒者。會臺澎觀察孔公昭慈巡海駐彰,檄淡水秋雁臣司馬治之。賊已蔓延不可制,率黨與數千人拒戰,官兵敗績,各鳥獸散,故司馬及於難。前後殺鎮道以下官十餘員,竊據城池。賊黨列中外幾滿。民情洶洶無所屬。自此華嚴婆娑洋世界,變作混混世界矣。
  時賊鋒銳甚,略地至嘉邑,封拜偽官,日以羅致豪傑為事。素聞公名,且愛公材勇,用金珠服物為餌招之,公怒目裂眥大言曰:『羅某雖貧,豈作賊者』?乃械賊使而投其衣物於溷中。賊大恚,然卒亦無如公何也。
  當南北道梗時,有茂才梁星漢者,以蠟丸齎羽檄促公起義。公密與諸紳士謀,眾始有難色,公反覆曉以利害,謂:『賊兵雖眾,皆烏合,奚能為?諸君籌餉無使缺,則征戰事某當力任之,雖殺身不悔』!眾曰:『諾』。公遂結總理劉衍梯、邑紳呂炳南等募壯士數百人,駐大營翁仔社,復列營數十於外以為犄角。部署定,由是人心思奮,始稍稍知順逆之勢。淡疆存亡干系,在此一舉爾。
  戴逆聞義旗起,怒且恨,親督賊兵數萬人迭攻之。公明目張膽,大小數十戰,皆未嘗挫衄,守益固。自是賊計窮,遂不復有東顧意。是時淡水嚴兵壁大甲,上下聯絡,雖得張碩卿司馬駐軍中,然無糧、無兵仗,內外援俱絕,眾咸謂螳臂當車轍,鮮不敗。公以死自誓,若不知身家性命為何物者,故屢戰輒勝。賊望見羅家軍旗幟,則人人無鬥志,爭走數舍外避之。由是威名日著,司兵者至比之楊大眼、王鐵槍云。
  居久之,曾、林二提軍與丁觀察先後統兵至,內外夾攻,所有失守地方,以次收復。更厚集兵勢,戴逆乃伏誅,臺疆平,皆公倡義力也。
  賊黨有啞狗隆者,桀驁尤為群兇冠。官軍圍攻年餘,弗克。當道檄公征之。已至,周視各軍營壘,忽為飛炮所中,遂亡。軍門震悼,賻白金一百,遣員弁護其喪以歸,終成其馬革裹尸之志。
  賊平後,各憲臚列節次戰功以聞,奉旨建坊,入祀昭忠祠,贈以勇爵曰「忠信校尉」,蓋異數也。
  祠成,余題楹帖云:『才奇即肝膽亦奇,差同眥裂睢陽,十萬軍民齊下淚;身死而心魂未死,堪嘆數符李廣,畢生骨相不封侯』。言其忠義自性生,非碌碌因人成事者比。
  公有丈夫子二人。長得勝,武生,以勇力著,可謂嚴挺之乃有此兒。餘以本業世其家。嗚乎!公之卒,距今十餘年,臺人士猶頌公之忠義於勿衰。
  吳子曰:宇宙間第一等人物,厥為忠臣孝子,餘皆齷齪不足數也。當公禦冠時,咸謂萬死無生理,公獨以身許國,持益堅,此其心即段太尉、顏常山之心,夫豈有所逼而為之者耶?人生有一藝足稱即傳,矧忠孝大節,惟天惟祖宗之靈實式憑之。嗚乎!可不謂奇男子哉?
  戴逆之叛也,賊兵以全力攻大甲,城幾陷,幸羅將軍義兵起,乃解圍。不然,則大甲危於累卵,必至開門揖盜,降書出於袖中,將胥此邦而淪為賊民矣。豹韜猿臂,老將談兵,碧血青磷,沙場弔古,已事而論成敗,可謂海疆中有數人物。戴逆井底蛙耳,作亂時頗學宋襄公仁義,以不殺為名用樟木刻一偽印,徑數寸,四周為交龍之形,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偽檄以黃紙書之。所穿服飾,盡取諸優伶。有軍師、有太監、有鹵簿,太奇。封拜偽官,有內閣、有六部、有將軍,又奇。其僭妄無恥,實因稗官之一言而誤(謂桃園結義事)。其所借箸,則星卜師巫之類居多。亦有邯鄲才人嫁為廝養卒婦而不辭者,余欲作靖難錄以記其事,固江淹才躓,亦因仲宣體弱,尚有待耳。
  史書以忠節稱者,首推張中丞。其守睢陽也,特彈丸黑子之地耳。一城奚關重輕,然遮蔽江淮,沮遏賊勢,復能使河山半壁,晏然如金甌之固,此其功豈在李、郭下哉!明乎此,而後知羅將軍之功為不小也。
  莊子:螳螂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此語最善名狀。夫書生著短後衣從軍,非所謂螳臂者乎?然中孝節義之事,固吾輩血性已成,不待驅迫而始為者,方正學所以稱讀書真種子也。戴逆倡亂時,有子衿數輩,甘作賊鷹犬,真楊光遠慚顏厚如十重鐵甲矣。當俟情緒稍清時,特奮一枝直筆,以繼稗官野史之後,知我罪我無敢辭、亦不得辭,識者諒之。
  戴逆之盜兵潢池也,舉國之人皆若狂,獨羅冠英以畊夫起義,奇矣。以田賦未練之羸卒,敵數十萬日益月盛之強寇,而志不少挫,且無糧、無兵仗,無蚍蜉黑子之援,蒐乘補闕,以孤軍立於虎口間,雖甚危且殆,無一人有叛志者,不特器之真鐵漢,即行間士卒無一非龍逄、比干一流人物。嘻!可愛抑可敬也!腐頭巾空談無補,夜郎侯坐井自尊,俱愧死無地矣!
附錄一_【台灣文獻叢刊·第 036 種】臺灣紀事(清)吳子光撰_国学导航 https://bit.ly/3n0YoI6
-------------------------
紅旗白旗反 - 戴潮春事件義民首羅冠英
--------------------------------------
尚武文化, 以武力技術、知識等作為保衛、進攻、殺傷、掠奪等諸攻防行動作戰方式的文化。
尚武文化, 以武力技術、知識等作為保衛、進攻、殺傷、掠奪等諸攻防行動作戰方式的文化。[1]
正面觀點:有助於抗禦外敵或有效擊敗危及已方或友鄰時的保衛手段,達到克敵制勝之道。
反面觀點:極端崇尚武力的黷武文化,認為武力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萬能鑰匙。尚武文化是通過武力尋求霸權思想基礎,往往是戰爭的原動力
由於過度極端追求武力最終會傷害己身或傷害友鄰招致身敗名裂,於是發展武德精神思想文化來制御過度追求武力的濫觴。
尚武文化典型現象
崇尚軍力
認為武力萬能 
積極用戰爭解決糾紛
認為殺人是勇敢精神的表現 
尋求用武力獲得霸權 
帶有尚武文化痕跡的民俗活動
蒙古那達慕
阿拉伯獵鷹比賽
西班牙鬥牛節、奔牛節
英國喬維克北歐海盜節(Jorvik Viking Festival)
全日本弓道大會、日本流鏑馬
印度錫克教徒灑紅節比武(Holla Mohalla)
內門鄉宋江陣
美國、瑞士與芬蘭的槍械文化
MMA
其他解讀
從漢字的造字方式來看,「武」是會意字。從止,從戈。據甲骨文,人持戈行進,表示要動武。
然而,漢文化的武術家往往重視德,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絕不可輕易動武。在授徒之前也必先讓習武者明白,不可仗著自己的功夫好勇鬥狠,這不僅不是尚武,反褻瀆了尚武精神。
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在註解《孫子兵法》一書的《孫子略解》序中寫道:「恃武者滅,恃文者亡。」就是很好的解釋
尚武文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auoBIt
--------------------------------------------------
羅冠英
字福澤,廣東潮州人。祖某來臺,居東勢角。冠英精火器、善謀略。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之變,冠英與總理劉衍梯、邑紳呂炳南等募壯士數百,屯翁仔社。當霧峰林奠國、文鳳父子被戴軍林日晟圍困,情勢十分危急,冠英統率粵族,星夜馳援,合力擊破之。後援大甲,復葫蘆墩汛。二年,攻馬公厝,拔之,略地至四張犁莊。後隨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圍攻小埔心,冠英突圍入,周視各壘,中炮亡。事平,上其功,下旨建坊入祀昭忠祠,追贈忠信校尉。(林偉洲)
(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


《阿罩霧戰記》羅冠英
臺灣彰化東勢角庄客家人,粵勇首領。
史料上的羅冠英,與阿罩霧林家林文察一樣,都相當擅長火槍,相傳百步之外彈無虛發,為人相當急公好義,出現於許多官兵戰役中,以義勇身分率眾協助官府作戰。👍👍👍
在阿罩霧攻防戰中,幾乎可說是阿罩霧林家穩固守勢的最大關鍵,無懼於戴潮春軍的威脅利誘,始終以義勇身分效忠於朝廷,可惜最後還是在戴潮春之亂的戰役中殉亡,官方追贈為忠信校尉
--------------------------------
戴潮春事件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wCc9jF
戴潮春事件,或作「戴萬生事件」。台灣清治時期三大民變之一,也是時間最久者,自1862年起事至1864年平定。事件起因乃官府鎮壓天地會(又名八卦會)所致,影響範圍北至大甲,南至嘉義,遍佈整個台灣中部。雖然起事者為戴潮春,但與事者中包含各地地主,其中以林日成、洪欉等最有勢力。
由於當時清廷正與太平天國交戰,無力理會台灣民變,加上參與事件者包含各地大小地主,在起事當地頗具影響力,因此初期清國僅能依靠霧峰林家等地方鄉勇勢力抵抗。直到1863年丁曰健與林文察相繼赴台參戰後,戰情才急轉直下,於1864年初結束。
戴潮春事件之後,霧峰林家因建立軍功,獲得大量的田產與樟腦專賣權,一躍而成為中台灣最有勢力的家族。
又,根據丁鳳珍的論文,台灣名間留下的史料中,以戴潮春事件為敘事主題的台語歌仔冊,首先是《辛酉一歌詩》(又名:天地會的紅旗反,戴萬生反清歌),約在1925年由楊清池彈唱,賴和將之紀錄為文字,1936年楊守愚正理發表於《台灣新文學》;其次的文本是高雄縣田寮鄉曾傳興(1911-1997)的毛筆手抄本,無歌名,丁鳳珍以第一句歌詞名之為《相龍年一歌詩》;第三個文本,是客語的「傳仔」《新編戴萬生作反歌》 ,收錄於連慧珠1995年碩士論文。上述三個文本中,《辛酉一歌詩》及《相龍年一歌詩》都將敘述主軸放在反抗者(戴潮春等),並極力鋪寫「官逼民反」是事件的導因,反映抗爭者立場的詮釋角度,這與絕大多數從官方立場進行詮釋的其他史料不同。
戴潮春,表字萬生,祖籍中國福建漳州府龍溪縣,原為臺灣清治時期四張犁(今台中市北屯區)一帶的地主,曾擔任北路協稿書等職務,但因被長官勒索未果,而被辭退職位,並繼承兄長的堂主地位,以及其所成立輪祀土地神的神明會「土地公會」和鄉勇團練也有(天地會)「八卦會」,同時加以擴張成為天地會的分支,同時協助官府緝捕盜匪而得到官方認同,使其成為戴家擁有的私人武力。
但戴潮春勢力發展過於快速,且成員四處滋事,因而令官府決定鎮壓戴潮春勢力。1862年4月3日,正三品臺灣道道尹孔昭慈抵達彰化,捕殺八卦會總理洪氏,並命曾任彰化知縣的淡水廳同知秋曰覲前來協助掃蕩,於是秋曰覲帶領600名官兵之外,另外招募林奠國與四塊厝林日成各率400人支援掃蕩,並有北路協副將林得成跟隨,然而4月15日掃蕩部隊在大墩與數千天地會黨人作戰時,未料林日成竟臨陣倒戈,擊殺秋曰靚,而林奠國見局勢不利,決定退回阿罩霧莊(今臺中市霧峰區),林得成則被林日成拘於家中。
於是,八卦會頓時坐大,身為會首的戴潮春騎虎難下,只得於4月16日率八卦會黨人圍攻彰化縣城,並從八卦山以大砲轟城。這時城內僅有都司胡松齡、千總呂騰蛟所率三百多名老弱兵,而勇首施九挺前往鹿港徵召鄉勇失利,城內從此無援可求。4月18日,城內奸細王萬打開城門,戴氏於鑼鼓奏樂之中,騎馬入城,孔昭慈則因援兵始終未到而自鴆,前北路協副將夏汝賢等大小官員則紛紛被殺。
事件過程
彰化縣城失守後,南台灣各民間勢力紛紛起事,而中台灣大小地主,如小埔心(今彰化縣埤頭鄉)陳弄、北勢楠(今南投縣草屯鎮)洪欉、嘉義縣嚴辦、以及鳳山縣徐夏老、淡水廳王九螺等紛紛加入戴潮春陣營,各地支持股首更是達上千,而他也論功行賞,除自封為東王外,封林日成、陳弄與洪欉為南王、西王與北王,設置大將軍等官位,安撫百姓,儼然自成一國,且控有幾乎全部的台灣中部與北台灣部分區域。
入清以來,福建省本部向來靠臺灣供應糧食,事件爆發後臺灣白米價格大漲,演變為惡性通貨膨脹,福建頓時陷入經濟危機。於是,閩浙總督慶瑞緊急派遣福甯鎮總兵曾玉明渡海來臺,召集臺勇平定戰事,另外命臺灣鎮總兵林向榮自西螺出兵作戰。另一方面,台灣府知府洪毓琛緊急成立籌防局應對事變,並向外國洋行籌借十五萬兩銀作為軍費,並承諾以關稅抵還。
阿罩霧庄攻防戰
阿罩霧福德祠
4月28日,戴軍南王林日成為了替族人林媽盛報仇,率領三萬多人截斷阿罩霧庄的水源,打算一舉消滅前厝林家(即霧峰林家)。這時,林家因多數家勇跟隨林文察與林文明赴浙江與太平軍作戰,莊中只有72名壯丁。但在林文鳳指揮下,林家人靠著大砲等強大火力予以還擊,隨即展開三天的激烈攻防戰。期間,林家莊宅幾乎失守,但林家家人日夜死守,援軍突襲林日成陣中,擊殺敵軍數百人,一加上翁仔社〔今臺中市豐原區翁子〕羅冠英與東勢角客家人分別派出援人支援,另太平林家與塗城等附近族親也派出四百多名勇丁支援,共同擊退來襲之林日成軍。
同時,林向榮率領2200名(一說為3000名)士兵駐紮嘉義,並於4月28日擊退戴軍。之後清軍出城,在坊牌與戴彩龍率領的戴軍一萬多人於八掌溪兩畔對峙。由於戴軍由白沙屯包抄,一舉截斷清軍後路,導致清軍前後受敵,部分將士溺死河中,直到後來使用大砲突襲,一舉逆轉戰事,反敗為勝。
另一方面,戴軍西王陳弄率軍攻打鹿港,以獲取財貨。但由於鹿港城居民多為泉州人,而漳州籍戴潮春起事後又大肆屠殺泉州人家莊,因此鹿港居民在黃季忠、蔡馬湖、林清源等士紳領導下極力抵抗,而勇首施九挺也招募600名鄉勇協助抵抗,經過三天大戰後終於擊退戴軍(一說為鹿港人得到媽祖神示後,信心大振、團結奮鬥,最終戴軍不戰而退)。
六月,掌管台灣北部軍務的鹽運使林占梅派蔡宇等人突襲大甲城東門,一舉收復該城。而戴軍的王和尚則於6月2日率軍圍攻大甲城,並斷絕城中飲水。於是城民請貞婦余林春祈雨,而當天果然下起雨來,頓時解除城中水問題。6月9日,代理淡水廳職務的張世英與千總曾捷步、把總周長桂以及翁仔社勇首羅冠英率軍支援,加上大安港黃氏的協助,一舉擊退戴軍。但6月17日,王和尚再度領軍圍城,並再次截斷城中水源。這次居民又請余林春祈雨,當天也再度降下甘霖。於是在張世英指揮下,城中清軍出城迎擊,再度擊退戴軍。
援軍抵臺
6月7日,洪毓琛升為臺灣兵備道,統籌全部戰事。6月9日,提督曾玉明率領600名兵力抵達鹿港。然而,清軍軍費卻在押解途中於安溪寮遭遇戴軍,清軍大敗潰散,千總龔朝俊與澎湖副將陳國詮等人戰死,軍械、彈藥、銀兩全被奪走。
而同時,林日成進駐彰化城,戴潮春退回四張犁,之後戴軍陸續攻打嘉義、白沙坑等地,但皆被清軍擊退,而清軍雖陸續有曾玉明擴兵400人、臺勇1000人助戰,但也難有斬獲,雙方於是陷入對峙之中。
八月與九月間,林文明率領1000名臺勇請假回台灣助戰,戰事產生變化。他於外新庄、阿罩霧庄(今台中市霧峰區一帶)、大里杙等地與戴軍展開激戰,擊退戴潮春軍,然後轉自翁仔社(今台中市豐原區),與當地勇首羅冠英合作,合力掃蕩石岡仔、葫蘆墩等地的戴軍,然而此戰後,林文明以彈藥不足為由,返回阿罩霧。經多次催促後,善後總局補發火藥4000斤、子彈2000斤,而林文明於1863年1月29日再度呈請福建巡撫徐宗幹補發積欠的安家銀19000兩與口糧費銀10000兩,但這些錢始終未撥款下來。
1862年11月23日,林文明率300兵勇攻打樹湳,最後於1863年4月11日派叔叔林奠國率領600名臺勇,與羅桂英等人攻入戴潮春老家四張犁,經過七天激戰受攻克該地。但由於軍費仍未解決,林文明再度停止進攻。至此戰事再度陷入膠著。
就在林文明於北路有所斬獲時,清軍卻於南路遭到挫敗:台灣鎮總兵林向榮與台灣水師副將王國忠於七月前去救援斗六城,但反遭嚴辦、陳弄等人率數萬戴軍圍困;10月29日戴軍攻破圍困許久的斗六城,林向榮自殺,王國忠等大小將領紛紛戰死。戴軍佔領斗六後,駐紮彰化城內的林日成於12月20日發軍圍攻大甲,與清軍大戰於城外,由於清軍人數有限,雖有羅冠英率義勇救援,仍敗退回城。這次戴軍與前兩次一樣截斷城中水源,而大甲城居民三度請余林氏祈雨,天空隨即降下甘霖,不久戴軍撤退,林日成亦退回四塊厝庄。隔年1月,台灣水師提督吳鴻源率領3000名清軍增援,並進駐鹽水。
清軍反攻
1863年3月19日,吳鴻源發動猛攻,直攻到嘉義城外,與城內守將湯得陞裡外夾擊,擊退圍城多日的陳弄軍。6月,吳鴻源因不肯遵守指令發動攻擊,被洪毓琛免職,由曾元福接替,但六月洪毓琛亦死於任內,清軍與戴軍又陷入膠著之中。
8月,丁曰健接任臺灣兵備道,並由滬尾(今新北市淡水區)登陸,重新佈置新的作戰方針。他命台灣鎮守參將關鎮國由五汊港(今臺中港前身)進攻,自己則於10月22日進駐竹塹城(今新竹市),並命張世英、羅冠英等人精選1000鄉勇駐守岸里社,打算直接攻打四塊厝庄等戴軍活動核心地區。兩軍合力之下,清軍迅速掃大肚溪以北(今台中市一帶)的戴軍村庄,並控制住大肚溪航運,11月28日圍攻彰化城。
另一方面,11月12日福甯鎮總兵林文察自安平登陸,11月20日抵達嘉義,懲勸當地兩百數十莊向清軍投降,並與與護理水師提督曾元福會師商議戰略。商討結果,他決定先疏通嘉義與彰化交界處的道路,然後再收復彰化,於是命白瑛、關鎮國合攻斗六,請彰化知縣凌定國由寶斗(今彰化縣北斗鎮)向南攻,而他本人與許忠標等部隊沿海向北作戰,直到麥寮與南下的林文明會師後再攻打彰化。
事件平定
11月26日,林文察進駐麥寮。這時丁林兩軍已包圍彰化縣城,12月1日由曾玉明破城。之後,林文察進駐塗庫,與曾元福相約攻打斗六,同時殲滅支持戴潮春的村莊三十多座,逐漸逼近斗六城,但斗六防禦堅固,難在短期內拿下。於是12月12日,林文察假意以援助彰化戰事為由,密令各軍各撤離城外,至1864年1月15日,僅留關鎮國數營於城下,並燃燒煙柴草煙火,令士兵作慌亂狀,而誘使城內敵軍開門襲擊,這時附近甘蔗田伏兵衝出襲擊,關鎮國等軍備後夾擊,成功大敗敵軍,收復斗六城。1月18日,戴潮春在張三顯勸說下出面投降丁曰健,但因出言不遜,丁曰健命陳捷元將他斬殺。[1]
收復斗六後,清軍開始掃蕩林日成、洪欉、陳弄與嚴辦等戴氏諸王強將。1863年12月,曾玉明迅速圍攻北勢楠庄,雙方展開激烈的攻防戰,其中清軍曾挖地道攻入,但不成功,只好以大炮猛烈砲轟,才攻陷該庄,洪欉則於期間戰死,其弟洪番被俘,當場被殺。1月19日,林文察率軍攻打四塊厝庄,經過一番激戰後仍未能進,最後搭建砲臺,以大砲連夜砲轟,才得以於1864年2月6日斬殺林日成,收復該地。5月,林文察與羅冠英圍攻小埔心,與陳弄展開砲戰,期間清軍死傷慘重,羅冠英也死於其中,但在羅冠英弟弟羅坑領導下,清軍持續猛攻,終使陳弄開庄投降,並被當場斬殺。同月,丁曰健派遣知縣白鸞卿、參將徐榮生等人率軍攻打於二重溝重新起事的嚴辦,嚴辦以伏兵擊退清軍,但清軍以優勢兵力圍攻,並以大砲轟擊指揮臺,擊殺嚴辦,並押其妻侯氏回嘉義,以凌遲處死。
至此,戴潮春事件宣告結束,清軍終於收復中台灣,而曾雄據一方的戴氏政權則結束其三年多的統治。
影響
朝廷平定戴潮春事件之後,王楨、鄭榮在數個臺中海線廟宇贈與匾額,以誌紀念。圖為「慈芘兵戎匾」,今安置於臺中市清水區的清水紫雲巖。
此戰之後,中臺灣大地主、士紳死傷殆盡,其留下之產業也被清廷以「叛產」之名充公,部分則以補償林文明墊付軍費為由交給霧峰林家。另一方面,霧峰林家因平定事件有功,得到全福建省(當時包含台灣)的樟腦收購權,加上林文明攻略各庄與事後清點「叛產」和收「罰捐」(即罰款與事者家人贖罪錢)時侵占部分錢財土地,使林家頓時崛起,後為全台灣五大家族之一。然而,此事件也種下林家與官府之間對立的種子,並激化與鄰近大族之間的仇恨關係,因而導致後來林文明被殺,林家一度失勢的局面。
但由另一角度而言,戴潮春建立之政權也為台灣清治時期中,最具政權性質的民變勢力。事件期間,戴潮春創作童謠,偽造符應,親自開耕,種種之舉皆模仿天子行為與天人感應說。因此有部分史家認為戴潮春是歷次民變中,最有政權意識的民變領袖
戴潮春事件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wCc9jF


節婦祈雨/北埔墾戶姜殿邦+題褒義勇之功,封恤陣亡,以慰忠魂。而姜、劉二君均欽加五品候補都閫府,賞戴藍翎;且並禱雨之節婦,一同題請旌表,建坊-林氏貞孝牌坊-於大甲城內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義民證書-戴華元-義民身分證-劄付/先有義民塚-立褒忠亭-再建義民廟/乾隆御筆-褒忠/1788年福建巡撫徐嗣曾具名,發給參戰有功的「廣東嘉應州鎮平縣」籍義民戴華元的義民證書-義民劄付即義民證書/「義民」,則是清政府對於地方發生動亂時,協助平亂的平民,所賞給的一種特殊身分。但是,核發前必須詳細查明確屬「在事出力」,而且是經地方官呈報給朝廷「報冊有名」,給有劄付的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彰化褒忠祠義民老爺神位。巧聖先師廟「彰化褒忠祠義民老爺」

2021-11-13_162239

東勢巧聖仙師祖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wFrCiS


2021-11-13_162211450px-義渡秋公會香爐2021-11-13_162056

秋公會
秋公會香爐
據說在戴萬生事件後,東勢地方人士組成「秋公會」以紀念事件中陣亡的秋曰覲[1]。秋曰覲牌位供奉於廟中虎邊,一同被供奉的官員還有劉廷斌、孔昭慈[1]。東勢巧聖仙師祖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wFrCiS


MAR 26 2015
巧聖先師祖廟裡的義民爺神位
巧聖先師祖廟裡的義民爺神位 @ 子逸的風水教室 :: 痞客邦 :: https://bit.ly/3Dd9T4V
一般人進到廟裡,頂多會跟主祀神明、陪祀眾神燒香行禮膜拜,卻往往忽略在龍虎爿的神龕,供俸的是什麼神明?
巧聖先師祖廟除了主神的特殊性外,虎爿還掛著道光年間重建的三支木籤,以及大大小小的牌位及插了幾炷香的香爐,香爐上鑄印著「褒忠祠」。人們來來去去卻不知在這些牌位裡,隱藏著可歌可泣的故事,而這些故事,是你我在課本裡不曾讀到的。
清代同治元年的戴潮春之變,為台灣清治時期三大民變之一,也是時間最久者,自1862年起事至1865年平定,共歷時四年多,故事錯綜複雜,牽涉到官逼民反,也引起漳泉械鬥,最後波及生民無數。
東勢角人士羅冠英為首,聯合各庄客家領袖與莊丁屯蕃共組成義軍,為保護族人的財產與生命安全,參與官軍對抗民軍的戰爭。義首羅冠英驍勇善戰,主要戰事無役不與,大小戰鬥數十場,幾乎大獲全勝。後又率客家義軍駐紮於翁仔社(豐原),支援阿罩霧林家、收復葫蘆墩、解大甲城之危,破戴潮春四張犁老巢,戰功輝煌,勇冠三軍。可惜於小埔心戰鬥中被火銃暗擊而殉難陣中,馬革裹屍而回。
平亂後,奉旨建坊,追贈義首羅冠英「忠信校尉」,入祀彰化「昭忠祠」,日治時代因都市改正,昭忠祠必須拆除,因牌位上所列之人皆為東勢角一帶客家人士,遂將牌位遷至今日巧聖先師祖廟。
這些牌位最大的特色,除了都是東勢角客家人以外,每位英雄都是有名有姓,這和其他的義民廟最大的不同。主要領袖羅冠英、廖細元、廖俊傑(廖孟鳳)、劉衍悌、黃熙光等等,其後代應該都還繁衍於東勢山城附近一帶,實可繼續深入探究訪查其後代族人,填補這一段客家義民軍可歌可泣的歷史。
親愛的鄉親,下次到了先師廟,不妨細細點看供奉著刻有義民軍名字的牌位,或許一個熟悉的名字就出現在你眼前。
巧聖先師祖廟裡的義民爺神位 @ 子逸的風水教室 :: 痞客邦 :: https://bit.ly/3Dd9T4V

1427380321-3980299788_n2021-11-13_164531

1427380320-3738315141_n1427380321-2319047282_n1427380322-3591450016_n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寮下義民老爺」神位現奉祀於東勢鎮巧聖仙師廟內,東勢鎮巧聖仙師廟內的寮下義民老爺牌位,原位於彰化褒忠祠,日本時代大正9年(西元1920年)街庄改正,彰化褒忠祠因需拆除遷移,當時彰化人見該等牌位,所載盡為東勢鎮寮下客庄人士,便將該等神牌,由東勢鎮寮下仕紳移至東勢鎮巧聖仙師廟內奉祀至今。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東勢鎮巧聖仙師廟內右廊的「恩賜彰化褒忠祠義民老爺廖細元君。羅冠英君。黃熙光君。劉銜梯君。廖俊傑君等神位」、「欽命按司銜福建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孔大人神位」、「御賜褒忠達榮劉君等之神位」、「欽加府銜號雁臣諱曰覲秋老人祿位」、「欽命廣東提督軍門劉諱廷斌大人祿位」、「特授貢生加軍功五品諱章職劉老爺祿位」等古神牌,都是清同治年間的木製古物,為紀念清同治年間戴潮春事件抗戴有功的義民老爺神位。清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3月13日,以戴萬生(四張犁人,今屬臺中市北屯區)為首的八卦會黨作亂,東勢角莊人羅冠英驍勇善戰,與總理劉衍梯等人相結,招募壯士數百人入列陣翁子社,參與平亂的戰事;清同治2年4月(西元1863年),八卦會黨綽號憨仔晟的林晟等攻大甲城,城將陷時,羅冠英等及時趕到解圍,戴萬生又夥同林晟遣兵攻阿罩霧官莊(今臺中縣霧峰林家),林奠國、林文明等防禦得力,相持8個月後,林文察(曾被冊封為海陸提督)受命返台平亂,戴萬生在北斗反敗而亡,歷時2年有餘,而林晟與林文察在四塊厝交戰,是為「四塊厝之役」,東勢鎮寮下地方人士因此役而封官,並組成一個紀念這場戰役的「秋公會」組織,每年3月18日為祭典日;祭典日當天,秋公會員會參與東勢鎮巧聖仙師廟內的寮下義民老爺祭祀活動。
貢獻者:
主辦單位-名稱:東勢鎮巧聖仙師廟
別名:東勢義民老爺-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4701797) https://bit.ly/30pp78I

2021-11-13_165202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249A5A9B874A550AE76BC71BB50B24DA54EAA46B6D5A661A4E8AAC0B77C2D2DA643A64C2E646F63> (hakka.gov.tw)

2021-11-13_1626102021-11-13_1638332021-11-13_1637182021-11-13_1636532021-11-13_1635392021-11-13_1634332021-11-13_1634212021-11-13_163059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249A5A9B874A550AE76BC71BB50B24DA54EAA46B6D5A661A4E8AAC0B77C2D2DA643A64C2E646F63> (hakka.gov.tw)


懷忠祠 —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懷忠祠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彰化懷忠祠-臺灣宗教文化地圖-臺灣宗教文化資產


南投縣埔里鎮「義民祠」/臺灣義民信仰-臺灣所謂的義民,是指在械鬥、民變、戰爭中,因保衛家鄉而犧牲的民間自衛武力人士。此種信仰的出現與廟宇興建,大量出現於林爽文事件後,是官方鼓勵民間運作的民間信仰,類似於民間之忠烈祠,當中以發源桃竹苗地區之客家褒忠亭義民廟信仰最為知名,並以每年農曆七月二十為「義民節」;非客家地區義民爺信仰則留存不多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TBDB 臺灣歷史人物傳記資料庫::查看傳文 https://bit.ly/3CcCkyz
陳弄- 小埔心人(今埤頭鄉合興村)。因沉默寡言,庄民稱他為「啞狗弄」(臺語啞狗意指啞巴,或指口齒不清)。 精於武術,處事穩健果敢,為人重義氣。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反清起事,乃揭竿響應,起初聲勢浩大,戰無不勝,被戴潮春封為「西王」。同年4月率軍攻打鹿港,但因鹿港在泉州籍士紳領導下極力抵抗,遂無功而返。接著率領數萬戴軍圍困救援斗六城之臺灣鎮總兵林向榮、臺灣水師副將林國忠。同治2年2月,圍攻嘉義,但被在城外的臺灣水師提督吳鴻源與在城內的嘉義守將湯得升裡應外合擊敗,遂退回小埔心。[註1] 小 埔 心抗清古戰場遺址 ( 2015 年 8 月 11 日 吳昱賢攝於埤頭鄉 )同治3年(1864)4月,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和粵人鄉勇羅冠英圍攻小埔心,他設營於竹圍仔內自宅(今埤頭鄉合興國小現址),築有砲臺,備有鳥銃,率2千多戶居民抵抗,土堡遭清軍以大礮擊塌後,乃掘地窟伏匿,因所處地勢低窪,清軍採取潰堤堵流戰略,引水灌之。局勢轉危後,他原有降意,但被其妻勸免,後其妻用計,請羅冠英暫時退兵,她願自縛出降,再趁羅冠英不備時,以短銃潛擊,冠英遂亡。其後冠英之弟羅坑率眾攻打,日夕猛攻。他為使妻子脫罪,請人持書於馬興莊陳益源家族,願交出自身讓陳家獻功,但請求保護其妻。陳家允應,乃以轎抬之,將他獻給林文察,後遭立斬,其妻自焚,庄民亦死傷慘重,[註2]當時清軍以夯土築成的砲臺至今尚存。 戰前小埔心約有2千餘戶人口,相當富庶繁榮,戰後全庄遭大火焚燬,連燒數日,致使人口驟降,僅存7、80戶。[註3]今埤頭有「西王抗清古戰場」小型公園,位於合興國小附近健安街旁。 妻雙牌,為客籍,另有妾數人。妻妾皆猛悍勝男子,與官兵戰,無役不與,在陣頭指揮,勁不可抗,為女中勇將
TBDB 臺灣歷史人物傳記資料庫::查看傳文 https://bit.ly/3CcCkyz


鐵砲碑為紀念十九世紀後期戴潮春之亂時,發生於霧峰林家一段壯烈的戰爭史事。
萊園-鐵砲碑 https://bit.ly/3HlPwom
1862年戴潮春趁亂起事,四月先攻陷彰化縣城;到五月時,戴潮春、林晟(或稱林日成,綽號憨虎晟)因長年與霧峰林家有鬩,加上林家支持清廷,因此合兵三萬六千人攻打林家庄園。當時林家青壯多隨林文察前往大陸征勦太平天國,庄中僅餘近百壯丁,幸賴林文鳳年少英勇,力籌守備,以幾尊鐵砲與洋槍力抗強敵,使林晟猛攻三晝夜仍無法得手。
林晟攻勢挫敗後屯兵於霧峰一帶伺機再動,此時東勢角羅冠英率眾200人來援,塗城、太平的林姓族人也趕來參戰,增援後林文鳳兵力雖僅僅四、五百人,但他卻主動出擊,以一當百,大破林晟軍,使亂黨不敢再窺霧峰。
此事發生57年後,林獻堂先生怕後人遺忘這段事蹟,於是在萊園中立碑紀念。
碑文部分由台南進士陳望曾所寫,將當時戰況描寫的淋漓盡致,文後還有林獻堂為此事所寫下的七言律詩:
紅衣斑剝土花鮮,掣電風雷世局遷。即墨解圍雖用火,晉陽不陷定由天。
每談浩劫驚餘燼,漸恐流傳誤後賢。六十年間吊陳跡,兩行清淚墜碑前
萊園-鐵砲碑 https://bit.ly/3HlPwom

鐵炮碑-1_(2)


戴案中幾股最有名的勢力,除了之前提過的東王戴潮春和南王林日晟,還有西王陳弄,以及北王洪欉。

戴潮春事件 戴潮春事件 - 求真百科
清代臺灣三大民變之一,也是持續最久的民變。事件主導者戴潮春,彰化縣四張犁(今臺中市北屯區)人,曾任北路協稿識,1861年(咸豐11年)在住地成立會黨,假藉團練之名擴展勢力,引起官府的忌憚。1862年(同治元年)4月,臺灣兵備道孔昭慈親抵彰化縣城,並檄調淡水廳同知秋曰覲,令其率領兵勇剿辦彰化縣豪強陳弄。秋曰覲率軍至大墩(今臺中市),被陣中義首林晟倒戈殺害;戴潮春聞訊,率隊攻入彰化縣城,孔昭慈兵敗自盡。各方勢力蜂擁而起,控有臺灣中部地區;戴潮春自稱「東王」,前往今雲林、南投、嘉義發展;林晟自稱「大元帥」,據有臺中、彰化。
閩浙總督慶端急遣福建福寧鎮總兵曾玉明來臺,並令臺灣鎮總兵官林向榮出兵征討,但無法有效鎮壓,來援的澎湖鎮水師協副將陳國詮於安溪寮兵潰戰死,林向榮與安平水師協副將林國忠於斗六門(今斗六市)陣亡;1863年8月,新任臺灣道丁曰健率援軍由滬尾(今臺北縣(註 1)淡水鎮(註 2))登陸,進駐竹塹(今新竹市);11月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率軍自安平(今臺南市)登陸,打通嘉義,向北推進,二路夾擊,攻克斗六門後大勢底定。1864年1月,戴潮春被丁曰健所擒,立刻就地正法。2月,林晟在林文察的猛攻下,自燃火藥炸死,餘部仍繼續頑抗。1865年1月官軍攻入北勢湳(今南投縣草屯鎮),才結束戰事。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556 https://bit.ly/320IFkg

陳弄(?-1865年),台灣彰化小埔心人(今彰化縣埤頭鄉)。
1862年,彰化富商戴潮春反清起事。陳弄見機響應,被戴潮春封為「西王」。陳弄率軍攻打鹿港,鹿港的泉州人在士紳領導下極力抵抗,三天大戰陳弄被擊退。1863年七月,救援斗六城的台灣鎮總兵林向榮與台灣水師副將林國忠被嚴辦、陳弄等人率領的數萬戴軍圍困。1864年3月19日,台灣水師提督吳鴻源在嘉義城外,與嘉義守將湯得升裡應外合,擊退圍攻嘉義的陳弄軍。1865年1月,清軍收復斗六,斬殺戴潮春。5月,福寧鎮總兵林文察和鄉勇羅冠英圍攻小埔心,與陳弄進行炮戰,羅冠英陣亡,其弟羅坑猛攻下,陳弄開庄投降,被清軍當場斬殺
陳弄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ovq9rX

1861年載潮春起義,小埔心人陳弄(鄉民都稱他為啞吧弄)揭竿響應,一開始聲勢浩大、戰無不勝,被擁立為西王,但在嘉義戰役遇挫,退回小埔心,1863年4月清軍強攻陳弄陣營,是謂小埔心之役,陳弄率眾達2000多戶居民抵抗清兵,可惜最後因寡不敵眾,陳弄夫妻壯烈成仁,村民亦死傷慘重。當時遺留下來,以夯土築成的清軍古砲臺現仍存在,戰場位置就在現今合興村。依據史學家洪敏麟教授考據,戰役之前,小埔心約有二千餘戶,非常富庶繁榮,陳弄敗亡後,小埔心全庄遭大火焚燬,連燒數日,致使人口乃據降,僅存七、八十戶
鄉鎮介紹-細說埤頭-歷史沿革 - 【彰化縣政府 - 埤頭鄉公所】 https://bit.ly/3cq4iMZ

台灣抗清英雄的西王陳弄將軍,來到了埤頭。
↑陳弄西王抗清古戰場小形公園。(2013/7/4紀錄)
埤頭戰場位於合興國小附近,位於健安街路上,在合興國小附近機車行斜對面,那天不大確定位子,反覆騎到合興國小,沿埤頭狹窄的老街再繞回健安街,真是不知繞了幾回,原來錯過這麼多次
●西王陳弄,小埔心人,沉默寡言,人呼之「啞狗弄」(頗難聽),同治元年(1862),適八卦會作亂,賊黨破彰化,殺道臺孔昭慈、淡水同知秋日靚,陳弄遙尊戴潮春自稱「兵馬元帥」,曾攻鹿港、破斗六門、圍嘉義,勢力浩大,據《治臺必告錄》提到,其手下還有先鋒魏阿東、陳狗、陳貓會、葉貓番、許活水、蔡九、蔡法等股首。
↑夯土結構的清軍砲臺,該古戰場實際上是清軍攻破陳弄府的砲臺,由夯土組成,現已為蟻穴,雜草包覆。
 ●正當陳弄勢氣正旺,嘉義之圍,本想可破嘉義,圖府城,當時菁埔田何錢鼠、柳仔林黃豬、二重溝呂梓等賊人據庄,幾乎圍著嘉義,誰料清軍派兵加上義民反擊,西王大敗,不得不退守小埔心,從此據守。↑今日的合興國小,昔日為陳弄府,正對面即為清軍古砲臺(古戰場位置)。
 ●戴潮春北斗被斬、南王林晟在老巢陣亡後,陳弄首被清算,北路淡水同知張世英、提督林文察、義首羅冠英來圍。然而彰化收復不久,張三顯(將戴潮春獻給清朝的人),以清朝賞薄,舉眾攻彰化,林文察率部北返,留下部份清軍攻討。
●當時清軍架砲位子正好正對陳弄府,在砲火攻擊下,陳弄欲降,其妻勸免,最終不支,結果其妻詐降,趁羅冠英率部突擊時,陰以烏銃射之,冠英等死之,但羅冠英之弟羅坑率眾攻打,最終破其府,陳弄當場被斬,其妻據《戴案紀略》提到,自焚而死。【埤頭鄉】西王陳弄抗清古戰場 @ 〝台灣の歷史文化財旅遊誌〞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1ZznFb

羅冠英字福澤,廣東潮州人。祖某來臺,居東勢角。冠英精火器、善謀略。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之變,冠英與總理劉衍梯、邑紳呂炳南等募壯士數百,屯翁仔社。當霧峰林奠國、文鳳父子被戴軍林日晟圍困,情勢十分危急,冠英統率粵族,星夜馳援,合力擊破之。後援大甲,復葫蘆墩汛。二年,攻馬公厝,拔之,略地至四張犁莊。後隨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圍攻小埔心,冠英突圍入,周視各壘,中炮亡。事平,上其功,下旨建坊,入祀昭忠祠,追贈忠信校尉。(林偉洲)
(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
馬興陳宅(益源大厝)--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關於我們-彰化縣埤頭鄉衛生所

戴潮春事件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台灣演藝系列─戴潮春事件戴潮春事件 https://bit.ly/3wGk8w8
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初,濁水溪水變清澈,民眾咸信將有大事發生。
以月琴彈唱「思想起」說明時代背景。
第一幕:作官清廉吃飯攪鹽
戴潮春擔任書吏,因嘉義參將夏汝賢索賄,憤而辭職。
為求自保戴潮春重組八卦會成員,成立「天地會」擔任會首,維護地方治安。
天地會組織日益龐大,入會者需經「過香」儀式。
第二幕:彰化起事,逼上梁山
同治元年三月彰化會黨起事抗清,官員帶兵鎮壓,地方士紳林日成陣前倒戈協助會黨,清兵大敗。淡水同知秋日覲、守備游紹芳被殺。童僕以身護主亦遭殺戮。
會首戴潮春騎虎難下祇得起兵抗清,進攻彰化城。
攻破彰化城台灣道孔昭慈自盡,貪官夏汝賢受凌虐而死。戴潮春披紅巾執紅旗入城
戴潮春自稱大元帥,分封文武官員,但林日成亦自稱元帥同稱千歲,兩人貌合神離,各自為政。
各地角頭如陳弄、洪欉、嚴辦紛紛加入抗清。
第三幕:前進阿罩霧
戴潮春聚眾數萬進攻阿罩霧(霧峰),林日成掘霧峰林家祖墳焚屍毀骨報復。翁仔社(豐原)客家義首羅冠英率義民來救援,解除阿罩霧危機,林日成轉攻鹿港、嘉義。
第四幕:紅旗與白旗的對峙
戴潮春與林日成均為漳州人,進攻鹿港地區,泉州人紛紛豎白旗對抗。
戴潮春所封之泉籍將軍葉虎鞭,陳大用因族群對立而叛離。
百姓為求自保,同時備有紅、白旗隨時替換。
第五幕:官兵反攻會黨失利
官兵與戴軍歷經兩年交戰雙方相持不下。
同治二年十月,新任台灣道丁日健與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率軍渡台。
竹塹林占梅配合官兵由北向南進攻,林文察由安平登陸由南向北攻。
丁日健與總兵曾玉明合攻彰化城,再攻斗六門。戴潮春逃奔寶斗(北斗)
與林日成會合。
第六幕:女子兵團身先士卒
陳弄妻妾無役不與,嚴辦之妻身先士卒。
王新婦之母揮舞長刀,鄭大柴之妻為夫報仇。
第七幕:窮途末路
林文察率軍圍攻四塊厝(霧峰四德)戰事慘烈,林日成引火砲自盡。
戴潮春於寶斗被擒。
丁日健與水師提督曾元福會審戴潮春。
戴潮春被處死。
同治三年陳弄被擒斬首。
落幕:戴恩公精神長存
民間奉祀戴恩公。
月琴彈唱「思想起」敘述事件始末作結束。
戴潮春事件 https://bit.ly/3wGk8w8


羅冠英(-1864年),字福澤,臺灣府彰化縣東勢角庄客家人,祖籍廣東省潮州府;為戴潮春事件中協助清廷官軍的客家鄉勇領袖,並於戰亂中殉亡。事件平息後,奉旨將他入祀昭忠祠、追贈忠信校尉。東勢角庄依偎在大甲溪之左,當地的居民多具有尚武精神,而羅冠英則擅長於火器的射擊,百步之外亦彈無虛發;此外他也善於計畫以及謀略。當時,丘陵山中有某甲,仗恃著武力欺壓當地的老百姓;羅冠英遂率領同夥進攻惡黨,殺死其首領,殘黨無首而敗走,鄉里之人皆十分讚賞羅氏的仗義行徑。
同治元年(1862年),戴潮春舉兵攻陷彰化縣城,清廷文武官員多被殺害。戴氏民兵隨後經略大甲,聽聞當地羅冠英之名氣,因而派遣傳訊使者前往邀請羅氏加入;然而,羅冠英斷然拒絕之。羅冠英隨後召集鄉里人士,樹立「義約」實行守望相助,起初不願意的民眾也在羅冠英對利害進行說明後,決定加入支持官兵的行列。羅冠英聯合總理劉衍梯、紳士呂炳南等人共同招募數百名壯士於翁仔社屯兵紮營,友人廖廷鳳聞訊後以家產資助羅氏鄉勇。新竹團練總辦林占梅派遣部眾邀約羅冠英一同進剿戴潮春的本營四張犁庄。


2021-11-14_083250N14A00_P_01_02 (1)

血皇帝布施大瀛帝國
文/賴祥蔚
2020年12月30日·血皇帝布施大瀛帝國 https://bit.ly/3Cg8cSK
閩浙總督左宗棠志在大局,對於徐宗幹與丁曰健這群文官整天只知在奏章上玩心機,深感不勝其煩,他不願林文察捲入鬥爭,就在四月十三日上奏,以太平軍又從江西流竄到福建延平為由,請調林文察內渡攻打太平軍。
張三顯雖然人多勢眾,卻沒有軍事才能,率領的幾千人都是烏合之眾,攻不下一座沒多少兵力的空城。等到林文察台勇一到,青旗軍立刻潰敗四散。
身中多槍 鮮血狂噴
擊敗張三顯的青旗軍的林文察,則與曾元福等各路軍隊,會同羅冠英等鄉勇首領,合力圍攻小埔心的陳弄。
陳弄娶妻的故事本是一段佳話。他拳腳了得,外表也頗有英雄氣概,只是天生口吃,很少說話,從小被取了一個「啞巴弄」的綽號,誤了姻緣。
鄰庄豪族許家的千金小姐梅娘,頗有姿色,從小喜歡玩刀弄槍,沒人敢來提親。她聽說陳弄其人,放話說只要陳弄比武能勝就願意嫁。陳弄應邀而來,比武獲勝,成就了一段姻緣。
林文察動用重炮,陳弄的防禦工事被轟得支離破碎,躲進地下堡壘防守,林文察又下令引水灌入,逼得陳弄一方狼狽不堪,看看不是辦法,只好投降。
勇首羅冠英主動代替林文察前往受降,弟弟與多名家丁緊跟在後。
「碰!碰!」突然傳出槍響,羅冠英身中多槍,鮮血狂噴倒地。
「冠英!」林文察看到這幕,怒目切齒。
「大哥!」羅冠英的弟弟衝上去搶救,羅冠英已爆頭慘死。
陳弄聽到妻子下令開槍,口吃來不及阻止,眼睜睜看著大錯鑄成。
原來許梅娘不願看見丈夫投降受辱,這才下令埋伏的槍手開槍偷襲。槍聲不絕,羅家陪同的家丁又被當場擊斃二十多人。
許梅娘趁機指揮反攻,前線的官兵與台勇一時亂了陣腳。還好林文察久在軍旅,遇亂不慌,指揮台勇穩住陣腳。
許梅娘趁亂拉著陳弄逃走,躲在附近的一間莊園。陳弄知道無路可逃,與其夫妻倆躲躲藏藏一輩子,不如保全一個。他知道羅冠英跟林文察情同兄弟,又對阿罩霧林家有救命之恩,許梅娘暗算羅冠英鑄成大錯,絕對難容於林文察,因此改找曾元福投降,只求能保住妻子一命。
曾元福抓住陳弄,驗明正身後斬殺。許梅娘得知,流淚笑著說:「弄哥,你真傻。」放火自焚殉夫。
至此,紅旗軍三大主力都被林文察剿滅,只剩下北勢湳的洪欉而已。
林文察與洪欉自幼相熟,知之甚詳。沒想到地方官員呈報了這麼一則消息:洪欉先前拆了彰化縣衙的杉木,搬回北勢湳起造了一棟輪奐巍峨、雕鏤精致的太子樓。
「太子樓?」林文察大感好奇:「哪裡來的太子?」據他所知,洪欉並未稱帝,也無子嗣,他決定親自去一看究竟。
沒想到還沒來得及揮師北勢湳,丁曰健已經使出了對付林文察的絕招。
勢豪巨族 恃強橫行
林文察用兵平亂之時,丁曰健積極寫奏摺。
丁曰健每到一處、稍有寸功,必定上奏表功。朝中許多官員認為台灣能有重光之日,丁曰健居功至偉。
丁日健上奏稱:「戴逆倡亂以來,……滋擾三百餘里,誘脅二十餘萬人。」又說:「臣於十一月初三日會同鎮臣曾玉明督飭兵勇攻克彰北縣城」,乍看之下就像是他跟曾玉明一起收復彰化城。其實丁曰健趕到時,曾玉明已破城而入。十一月初三日克復彰化城,奏章又強調十二月初五日「林文察甫自嘉義之他里霧地方進抵彰城」。
丁曰健更厲害的是,先用巧妙文字把收復彰化城誤導為自己的功勞,又把林文察積極揮兵各地平亂,說成是受惠於彰化收復,自誇「臣單師迅入彰境」,而林文察則「乘彰城克復後半月,攻破斗六以及附近斗六各路抗庄」。
朝廷諭令重賞丁曰健二品頂戴、又讓林占梅加了按察使司之銜,至於林文察與其他將領的功賞,相對均不足道。
這時在台官員分成兩大派,一派是以台灣道丁曰健為首,搭配在戰亂中從副將快速升任福建水師提督的「小曾」曾元福;另一派則以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為首,搭配在戰亂中官職不升反降,從福建水師提督變成總兵的曾玉明。
林文察已知朝廷對他起了疑心。回台平亂這段時間,朝廷對丁曰健與曾元福不斷拔擢,相較之下,林文察與曾玉明頗被冷落。想起王得祿當年的遭遇也是如此,林文察不由得勾起楊廷鰲與李世賢的提醒:朝廷最怕台灣出現帝王。
戴萬生伏法之後,林文察知道朝廷會以為首惡已誅,可以裁減兵力,但是只要林晟、陳弄不除,後患仍多。因此他在十二月十八日上奏朝廷可以先把署理福建水師提督曾元福調回內地,他則開始把各地台勇裁減至五千之數,藉此時間先解決林晟與陳弄。
林文察此奏也算高明,呼應了先前徐宗幹所說的福建水陸提督不宜並駐海外之論。朝廷果然認同,在同治三年一月二十七日諭令「著照所擬辦理」。
丁曰健當然沒這麼容易善罷甘休,他請福建巡撫徐宗幹出面上奏,把內渡的人選從台灣總兵曾元福改為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以及水師提督曾玉明,另一方面又放風聲,強調如果讓林文察帶領台勇,必有後患。
什麼後患?丁曰健沒有明講,但是人人心知肚明。
福建巡撫徐宗幹上奏朝廷說,他在同治三年一月二十日跟閩浙總督左宗棠已經聯名上奏:改讓曾元福接任台灣鎮總兵,曾玉明則接任福建水師提督。所以現在應該內渡的是曾玉明而不是曾元福。
丁曰健老調重彈再次奏效,朝廷諭令改調林文察、曾玉明內渡,留下台灣總兵曾元福。
閩浙總督左宗棠志在大局,對於徐宗幹與丁曰健這群文官整天只知在奏章上玩心機,深感不勝其煩,他不願林文察捲入鬥爭,就在四月十三日上奏,以太平軍又從江西流竄到福建延平為由,請調林文察內渡攻打太平軍。
林文察、曾玉明內渡事情還沒完,丁曰健又出狠招。
在左宗棠上奏請調林文察內渡的同一天,丁曰健上奏批評阿罩霧林家在台灣作威作福,這才引發張三顯青旗事變這場新的民變。
丁曰健不只在四月十三日上奏重批林添河,五月二十六日又上奏大批林文察「五十餘日,頓兵不出」,而阿罩霧林家更是「勢豪巨族,恃強橫行」,還說林文察、林文明強迫地方仕紳捐輸,民怨沸騰。
朝廷諭令詳查。
林文察驚覺丁曰健不只對付自己,已把矛頭對準整個阿罩霧林家
血皇帝布施大瀛帝國 https://bit.ly/3Cg8cSK
---------------------
福建船政創辦人、晚清一代名臣左宗棠玄孫左煥琨,與展廳內展示的左宗棠塑像合影。(中新社資料照片)
閩浙總督左宗棠志在大局,對於徐宗幹與丁曰健這群文官整天只知在奏章上玩心機,深感不勝其煩,他不願林文察捲入鬥爭,就在四月十三日上奏,以太平軍又從江西流竄到福建延平為由,請調林文察內渡攻打太平軍。
張三顯雖然人多勢眾,卻沒有軍事才能,率領的幾千人都是烏合之眾,攻不下一座沒多少兵力的空城。等到林文察台勇一到,青旗軍立刻潰敗四散。
身中多槍 鮮血狂噴
擊敗張三顯的青旗軍的林文察,則與曾元福等各路軍隊,會同羅冠英等鄉勇首領,合力圍攻小埔心的陳弄。
陳弄娶妻的故事本是一段佳話。他拳腳了得,外表也頗有英雄氣概,只是天生口吃,很少說話,從小被取了一個「啞巴弄」的綽號,誤了姻緣。
鄰庄豪族許家的千金小姐梅娘,頗有姿色,從小喜歡玩刀弄槍,沒人敢來提親。她聽說陳弄其人,放話說只要陳弄比武能勝就願意嫁。陳弄應邀而來,比武獲勝,成就了一段姻緣。
林文察動用重炮,陳弄的防禦工事被轟得支離破碎,躲進地下堡壘防守,林文察又下令引水灌入,逼得陳弄一方狼狽不堪,看看不是辦法,只好投降。
勇首羅冠英主動代替林文察前往受降,弟弟與多名家丁緊跟在後。
「碰!碰!」突然傳出槍響,羅冠英身中多槍,鮮血狂噴倒地。
「冠英!」林文察看到這幕,怒目切齒。
「大哥!」羅冠英的弟弟衝上去搶救,羅冠英已爆頭慘死。
陳弄聽到妻子下令開槍,口吃來不及阻止,眼睜睜看著大錯鑄成。
原來許梅娘不願看見丈夫投降受辱,這才下令埋伏的槍手開槍偷襲。槍聲不絕,羅家陪同的家丁又被當場擊斃二十多人。
許梅娘趁機指揮反攻,前線的官兵與台勇一時亂了陣腳。還好林文察久在軍旅,遇亂不慌,指揮台勇穩住陣腳。
許梅娘趁亂拉著陳弄逃走,躲在附近的一間莊園。陳弄知道無路可逃,與其夫妻倆躲躲藏藏一輩子,不如保全一個。他知道羅冠英跟林文察情同兄弟,又對阿罩霧林家有救命之恩,許梅娘暗算羅冠英鑄成大錯,絕對難容於林文察,因此改找曾元福投降,只求能保住妻子一命。
曾元福抓住陳弄,驗明正身後斬殺。許梅娘得知,流淚笑著說:「弄哥,你真傻。」放火自焚殉夫。
至此,紅旗軍三大主力都被林文察剿滅,只剩下北勢湳的洪欉而已。
林文察與洪欉自幼相熟,知之甚詳。沒想到地方官員呈報了這麼一則消息:洪欉先前拆了彰化縣衙的杉木,搬回北勢湳起造了一棟輪奐巍峨、雕鏤精致的太子樓。
「太子樓?」林文察大感好奇:「哪裡來的太子?」據他所知,洪欉並未稱帝,也無子嗣,他決定親自去一看究竟。
沒想到還沒來得及揮師北勢湳,丁曰健已經使出了對付林文察的絕招。
勢豪巨族 恃強橫行
林文察用兵平亂之時,丁曰健積極寫奏摺。
丁曰健每到一處、稍有寸功,必定上奏表功。朝中許多官員認為台灣能有重光之日,丁曰健居功至偉。
丁日健上奏稱:「戴逆倡亂以來,……滋擾三百餘里,誘脅二十餘萬人。」又說:「臣於十一月初三日會同鎮臣曾玉明督飭兵勇攻克彰北縣城」,乍看之下就像是他跟曾玉明一起收復彰化城。其實丁曰健趕到時,曾玉明已破城而入。十一月初三日克復彰化城,奏章又強調十二月初五日「林文察甫自嘉義之他里霧地方進抵彰城」。
丁曰健更厲害的是,先用巧妙文字把收復彰化城誤導為自己的功勞,又把林文察積極揮兵各地平亂,說成是受惠於彰化收復,自誇「臣單師迅入彰境」,而林文察則「乘彰城克復後半月,攻破斗六以及附近斗六各路抗庄」。
朝廷諭令重賞丁曰健二品頂戴、又讓林占梅加了按察使司之銜,至於林文察與其他將領的功賞,相對均不足道。
這時在台官員分成兩大派,一派是以台灣道丁曰健為首,搭配在戰亂中從副將快速升任福建水師提督的「小曾」曾元福;另一派則以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為首,搭配在戰亂中官職不升反降,從福建水師提督變成總兵的曾玉明。
林文察已知朝廷對他起了疑心。回台平亂這段時間,朝廷對丁曰健與曾元福不斷拔擢,相較之下,林文察與曾玉明頗被冷落。想起王得祿當年的遭遇也是如此,林文察不由得勾起楊廷鰲與李世賢的提醒:朝廷最怕台灣出現帝王。
戴萬生伏法之後,林文察知道朝廷會以為首惡已誅,可以裁減兵力,但是只要林晟、陳弄不除,後患仍多。因此他在十二月十八日上奏朝廷可以先把署理福建水師提督曾元福調回內地,他則開始把各地台勇裁減至五千之數,藉此時間先解決林晟與陳弄。
林文察此奏也算高明,呼應了先前徐宗幹所說的福建水陸提督不宜並駐海外之論。朝廷果然認同,在同治三年一月二十七日諭令「著照所擬辦理」。
丁曰健當然沒這麼容易善罷甘休,他請福建巡撫徐宗幹出面上奏,把內渡的人選從台灣總兵曾元福改為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以及水師提督曾玉明,另一方面又放風聲,強調如果讓林文察帶領台勇,必有後患。
什麼後患?丁曰健沒有明講,但是人人心知肚明。
福建巡撫徐宗幹上奏朝廷說,他在同治三年一月二十日跟閩浙總督左宗棠已經聯名上奏:改讓曾元福接任台灣鎮總兵,曾玉明則接任福建水師提督。所以現在應該內渡的是曾玉明而不是曾元福。
丁曰健老調重彈再次奏效,朝廷諭令改調林文察、曾玉明內渡,留下台灣總兵曾元福。
閩浙總督左宗棠志在大局,對於徐宗幹與丁曰健這群文官整天只知在奏章上玩心機,深感不勝其煩,他不願林文察捲入鬥爭,就在四月十三日上奏,以太平軍又從江西流竄到福建延平為由,請調林文察內渡攻打太平軍。
林文察、曾玉明內渡事情還沒完,丁曰健又出狠招。
在左宗棠上奏請調林文察內渡的同一天,丁曰健上奏批評阿罩霧林家在台灣作威作福,這才引發張三顯青旗事變這場新的民變。
丁曰健不只在四月十三日上奏重批林添河,五月二十六日又上奏大批林文察「五十餘日,頓兵不出」,而阿罩霧林家更是「勢豪巨族,恃強橫行」,還說林文察、林文明強迫地方仕紳捐輸,民怨沸騰。
朝廷諭令詳查。
林文察驚覺丁曰健不只對付自己,已把矛頭對準整個阿罩霧林家
血皇帝布施大瀛帝國 - 兩岸藝文 - 旺報 https://bit.ly/3DeR55j
閩浙總督左宗棠志在大局,對於徐宗幹與丁曰健這群文官整天只知在奏章上玩心機,深感不勝其煩,他不願林文察捲入鬥爭,就在四月十三日上奏,以太平軍又從江西流竄到福建延平為由,請調林文察內渡攻打太平軍。
張三顯雖然人多勢眾,卻沒有軍事才能,率領的幾千人都是烏合之眾,攻不下一座沒多少兵力的空城。等到林文察台勇一到,青旗軍立刻潰敗四散。
擊敗張三顯的青旗軍的林文察,則與曾元福等各路軍隊,會同羅冠英等鄉勇首領,合力圍攻小埔心的陳弄。
陳弄娶妻的故事本是一段佳話。他拳腳了得,外表也頗有英雄氣概,只是天生口吃,很少說話,從小被取了一個「啞巴弄」的綽號,誤了姻緣。
鄰庄豪族許家的千金小姐梅娘,頗有姿色,從小喜歡玩刀弄槍,沒人敢來提親。她聽說陳弄其人,放話說只要陳弄比武能勝就願意嫁。陳弄應邀而來,比武獲勝,成就了一段姻緣。
林文察動用重炮,陳弄的防禦工事被轟得支離破碎,躲進地下堡壘防守,林文察又下令引水灌入,逼得陳弄一方狼狽不堪,看看不是辦法,只好投降。
勇首羅冠英主動代替林文察前往受降,弟弟與多名家丁緊跟在後。
「碰!碰!」突然傳出槍響,羅冠英身中多槍,鮮血狂噴倒地。
「冠英!」林文察看到這幕,怒目切齒。
「大哥!」羅冠英的弟弟衝上去搶救,羅冠英已爆頭慘死。
陳弄聽到妻子下令開槍,口吃來不及阻止,眼睜睜看著大錯鑄成。
原來許梅娘不願看見丈夫投降受辱,這才下令埋伏的槍手開槍偷襲。槍聲不絕,羅家陪同的家丁又被當場擊斃二十多人。
許梅娘趁機指揮反攻,前線的官兵與台勇一時亂了陣腳。還好林文察久在軍旅,遇亂不慌,指揮台勇穩住陣腳。
許梅娘趁亂拉著陳弄逃走,躲在附近的一間莊園。陳弄知道無路可逃,與其夫妻倆躲躲藏藏一輩子,不如保全一個。他知道羅冠英跟林文察情同兄弟,又對阿罩霧林家有救命之恩,許梅娘暗算羅冠英鑄成大錯,絕對難容於林文察,因此改找曾元福投降,只求能保住妻子一命。
曾元福抓住陳弄,驗明正身後斬殺。許梅娘得知,流淚笑著說:「弄哥,你真傻。」放火自焚殉夫。
至此,紅旗軍三大主力都被林文察剿滅,只剩下北勢湳的洪欉而已。
林文察與洪欉自幼相熟,知之甚詳。沒想到地方官員呈報了這麼一則消息:洪欉先前拆了彰化縣衙的杉木,搬回北勢湳起造了一棟輪奐巍峨、雕鏤精致的太子樓。
「太子樓?」林文察大感好奇:「哪裡來的太子?」據他所知,洪欉並未稱帝,也無子嗣,他決定親自去一看究竟。
沒想到還沒來得及揮師北勢湳,丁曰健已經使出了對付林文察的絕招。
林文察用兵平亂之時,丁曰健積極寫奏摺。
丁曰健每到一處、稍有寸功,必定上奏表功。朝中許多官員認為台灣能有重光之日,丁曰健居功至偉。
丁日健上奏稱:「戴逆倡亂以來,……滋擾三百餘里,誘脅二十餘萬人。」又說:「臣於十一月初三日會同鎮臣曾玉明督飭兵勇攻克彰北縣城」,乍看之下就像是他跟曾玉明一起收復彰化城。其實丁曰健趕到時,曾玉明已破城而入。十一月初三日克復彰化城,奏章又強調十二月初五日「林文察甫自嘉義之他里霧地方進抵彰城」。
丁曰健更厲害的是,先用巧妙文字把收復彰化城誤導為自己的功勞,又把林文察積極揮兵各地平亂,說成是受惠於彰化收復,自誇「臣單師迅入彰境」,而林文察則「乘彰城克復後半月,攻破斗六以及附近斗六各路抗庄」。
朝廷諭令重賞丁曰健二品頂戴、又讓林占梅加了按察使司之銜,至於林文察與其他將領的功賞,相對均不足道。
這時在台官員分成兩大派,一派是以台灣道丁曰健為首,搭配在戰亂中從副將快速升任福建水師提督的「小曾」曾元福;另一派則以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為首,搭配在戰亂中官職不升反降,從福建水師提督變成總兵的曾玉明。
林文察已知朝廷對他起了疑心。回台平亂這段時間,朝廷對丁曰健與曾元福不斷拔擢,相較之下,林文察與曾玉明頗被冷落。想起王得祿當年的遭遇也是如此,林文察不由得勾起楊廷鰲與李世賢的提醒:朝廷最怕台灣出現帝王。
戴萬生伏法之後,林文察知道朝廷會以為首惡已誅,可以裁減兵力,但是只要林晟、陳弄不除,後患仍多。因此他在十二月十八日上奏朝廷可以先把署理福建水師提督曾元福調回內地,他則開始把各地台勇裁減至五千之數,藉此時間先解決林晟與陳弄。
林文察此奏也算高明,呼應了先前徐宗幹所說的福建水陸提督不宜並駐海外之論。朝廷果然認同,在同治三年一月二十七日諭令「著照所擬辦理」。
丁曰健當然沒這麼容易善罷甘休,他請福建巡撫徐宗幹出面上奏,把內渡的人選從台灣總兵曾元福改為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以及水師提督曾玉明,另一方面又放風聲,強調如果讓林文察帶領台勇,必有後患。
什麼後患?丁曰健沒有明講,但是人人心知肚明。
福建巡撫徐宗幹上奏朝廷說,他在同治三年一月二十日跟閩浙總督左宗棠已經聯名上奏:改讓曾元福接任台灣鎮總兵,曾玉明則接任福建水師提督。所以現在應該內渡的是曾玉明而不是曾元福。
丁曰健老調重彈再次奏效,朝廷諭令改調林文察、曾玉明內渡,留下台灣總兵曾元福。
閩浙總督左宗棠志在大局,對於徐宗幹與丁曰健這群文官整天只知在奏章上玩心機,深感不勝其煩,他不願林文察捲入鬥爭,就在四月十三日上奏,以太平軍又從江西流竄到福建延平為由,請調林文察內渡攻打太平軍。
林文察、曾玉明內渡事情還沒完,丁曰健又出狠招。
在左宗棠上奏請調林文察內渡的同一天,丁曰健上奏批評阿罩霧林家在台灣作威作福,這才引發張三顯青旗事變這場新的民變。
丁曰健不只在四月十三日上奏重批林添河,五月二十六日又上奏大批林文察「五十餘日,頓兵不出」,而阿罩霧林家更是「勢豪巨族,恃強橫行」,還說林文察、林文明強迫地方仕紳捐輸,民怨沸騰。
朝廷諭令詳查。
林文察驚覺丁曰健不只對付自己,已把矛頭對準整個阿罩霧林家。(待續)
血皇帝布施大瀛帝國 - A14 兩岸史話 - 20201230 - 旺報 https://bit.ly/3kuLXmf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