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姓,起源於炎帝神農氏。炎帝生於姜水,因以姜為姓,姜姓還是今天中國的許多姓氏如呂姓、謝姓、齊姓、高姓、盧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姜姓在《百家姓》排第32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60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34%。據考證,從齊國第一代國君姜太公起到現在,共有102個姓氏由姜姓繁衍而來。呂、許、謝、紀、丘、盧等64個單姓和淳于、東郭、高堂、子雅、雍門、公牛等38個複姓。

倉頡擁有「雙瞳四目」的傳說,則是因為草創初期發明出來的字還是太少了,根本不夠使用,他太過焦急憂慮,竟然急得又多長出一對眼睛來!在歷史記載裡,擁有「雙瞳四目」的人只有八個!分別是倉頡、重耳、虞舜、項羽、呂光、高洋、魚俱羅以及李煜。並且,上古神話中也記載,擁有「重瞳」的人,一般都是聖人
---------------------------------
項姓,公子燕被齊國打敗,其子孫遂以封地「項」命姓,稱項姓。
羋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jK1SwL
「羋」字的讀音,部首及字義 1. 羊叫聲。 2. 春秋時楚國祖先的族姓。
形容羊叫的聲音-米
如:「羋!羋!羋!牧童趕著羊群往山腳下去了。」
羋ㄇㄧˇ
-------------------------
姜太公後裔-源於姜姓齊國公室的四大望姓-高、國、盧、崔/炎帝神農氏姜榆罔+姜太公的祖先/萬家姓: 姜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s://bit.ly/2okAMlO
----------------------
白起-羋姓-戰神/軍事家、秦國名將,兵家代表人物百萬殺人王-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未嘗一敗,被封為武安君/長平之戰前後斬殺趙兵45萬人,趙國上下一片震驚。戰爭結束後,秦軍清掃戰場收集頭顱,因頭顱太多而堆積成台,名叫「白起台」。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s://bit.ly/2Ul1V8i
-------------------------------------------
燕昭王(?-前279年)公子燕,姬姓,名職[註 1],中國戰國時期的燕國君主。燕王噲之子。燕王噲死後,燕人共立為燕王,在位期間燕將秦開大破東胡及朝鮮[1]、上將軍樂毅聯合五國攻齊,佔領齊國七十多城(齊國疆土只剩莒、即墨二城),造就了燕國盛世。
生平
燕王噲禪讓給相國子之,太子平因要黨聚眾,將軍市被圍公宮,攻子之,不克。市被和百姓反攻太子平,其後市被及太子平死,以徇。齊宣王起兵攻破燕國,王噲被殺,子之亦死,後礙於三晉、楚、秦等諸侯反對聲浪,又有燕人叛亂的狀況下,迫使齊軍不得不撤退。時趙國從韓國接回公子職,派樂池護送公子職回國,燕人共立公子職,是為燕昭王。
昭王登位之初,決心要令燕國強大,故四處尋找治國的良才。因禮待老臣郭隗,築宮而敬以為師,結果各國群賢聚集燕國,史載「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趨燕」。唐代詩人陳子昂有詩:「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台,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即是形容燕昭王以重金聘用了蘇秦。《戰國策》裡也記載他千金市馬的故事,一時燕國成為「人才高地」。燕昭王三十年(前284年)燕國聯合五國攻齊,上將軍樂毅攻破齊國,佔領齊國七十多城(齊國疆土只剩莒、即墨二城),成就了燕國最輝煌的時期。
昭王任內(前283年)有燕將秦開在東胡作為燕國的人質,東胡人很信任他。秦開歸國後,起兵襲擊東胡及朝鮮,「東胡卻千餘里」、取朝鮮「地二千餘里,至滿番汗爲界」,結果大大開拓了燕國的疆域,遼東及遼西地區成為燕國版圖,而燕國亦隨即開始修築北長城。北長城西端起自造陽(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縣東北),向東到達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北面)[2][3][4]。
在位年代
《史記·六國年表》及《燕世家》並作為前311年至前279年,在位33年。
即位年方面,舊有說法是前311年為燕昭王元年。但據近年新出土的《燕王職壺》有刻銘曰:「唯郾王職,踐祚承祀,厇幾三十,東會盟國,命日壬午,克邦毀城,滅郊之獲。」該壺說明燕入臨淄在燕昭王三十年,即《秦本紀》秦昭王二十三年(前284年)五國攻齊之事。依此回推,則燕昭王元年應在前313年左右[5]。
卒年方面,《樂毅列傳》記載,燕臣樂毅率燕軍循齊五年,後燕昭王死,燕惠王即位,樂毅被疑而奔趙,傳統說法是發生於前279年。《趙世家》記載「趙惠文王十七年(前282年,白光琦說為前281年),樂毅將趙師攻魏伯陽」[6],據《六國年表》及近人整理過後的《戰國年表》,該年燕昭王尚在世。一說此時樂毅已奔趙,並以此推定卒年在前281年,在位33年[7]。一說攻魏伯陽之將非樂毅[8]。另一說伯陽在趙魏邊界處,樂毅身兼趙燕2國之相,故能率趙軍攻魏[9]。還有一說認為伯陽是人名,不久後趙奢攻齊麥丘時有所合作,隔年樂毅因昭王過世使他被騎劫取代而奔趙[10]。
因各方說法頗有道理,故燕昭王卒年乃從《史記·六國年表》及《燕世家》在前279年;即位年從前313年說,則在位有35年。
公子職與燕昭王
許多書都寫著燕昭王是太子平,但有一種說法是太子平與將軍市被同在內亂中被殺,後來繼位的燕昭王是趙國擁立在韓國作為人質的公子職,這在考古出土中可證實,應該已經沒有疑問,「燕王職」即公子職是燕昭王。
古代史籍中記載出現的矛盾,應該有兩種來源:一是「公子平」(《史記》誤改為「太子平」)出於《戰國策》[11],另一「公子職」的說法則出於《竹書紀年》。
在《史記·燕召公世家》「燕子之亡二年,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為燕昭王」,應是據《戰國策·燕一·燕王噲既立》「二年,燕人立公子平……」。其後認同「太子平為燕昭王」的各家說法,包含史記《燕召公世家》在內,應該都是源於這一則材料。但有些學者已經指出,戰國策中的公子「平」,當為公子「職」之誤,而史記抄錄時,又將「公子平」誤寫成「太子平」,因此舛誤更甚。《史記集解》、《史記索隱》也支持燕昭王為太子平而否定趙國送公子職回國繼位的說法,但都只是很主觀的推論,沒有確實的證據。
而另一說法燕昭王為公子職,應該是源出於《竹書紀年》。「徐廣曰:《紀年》云立燕公子職。」(《史記六國年表》集解)。《竹書紀年》則說:「子之殺公子平,不克」。《史記六國年表》:「君噲及太子、相子之皆死」。《趙世家》稱武靈王十年,「齊破燕。燕相子之為君,君反為臣。十一年,王召公子職於韓,立為燕王,使樂池送之。」
莫衷一是的說法直到1950年代中國大陸挖出一些戰國兵器後才得到有實物證據支持的可靠說法;近世出土燕國兵器銅戈及寶劍有「郾(燕)王職」,器多出燕下都,亦曾出於山東之益都、臨朐,此「郾王職」即公子職,亦即燕昭王,兵器之出於山東,當為伐齊時所遺留。這些證據已經證實燕昭王是公子職而不是太子平。
學者方詩銘在《古本竹書紀年輯證》的論述:《史記·趙世家》:「(趙武靈王)十年,……齊破燕,燕相子之為君,君反為臣。十一年,王召公子職於韓,立以為燕王,使樂池送之。」集解:「徐廣曰:『《紀年》亦云爾。』」索隱:「《燕系家》無其事,蓋是疏也。今此雲『使樂池送之』,必是憑舊史為說,且《紀年》之書,其說又同。」《存真》據此作「『趙召燕公子職於韓,立以為燕王,使樂池送之』」;《輯校》作「趙立燕公子職」。皆列於今王五年。《國策‧燕策一》:「子之三年,燕國大亂,百姓恫怨。將軍市被、太子平謀,將攻子之。……太子因數黨聚眾,將軍市被圍公宮,攻子之,不克。(將軍市被及)百姓乃反攻,太子平、將軍市被死已殉國。……二年,燕人立公子平,是為燕昭王。」楊寬先生以「將軍市被及」五字為衍文(《戰國史》第103頁),是《史記‧燕世家》集解、索隱引《六國年表》云:「君噲及太子、相子之皆死。」(詩銘案:今本刊去「太子」二字,誤。)是《紀年》、《國策》、《六國年表》皆稱太子平已死,其後被立為昭王之公子平,自不得為太子平。《國策》簡札訛舛,《史記‧燕世家》照錄策文,又有竄改,以致聚訟紛紜,莫衷一是。實則市被本太子平之黨,攻子之不克,百姓乃反攻太子平及將軍市被,二人皆「死已(以)殉國」。《燕策》稱所立者為「公子平」,稱「公子」而不稱「太子」,其誤當在「平」字,《燕世家》則改「公子」為「太子」,益滋混亂。(《戰國策》鮑彪、吳師道校注本更據《燕世家》之文改「公子」為「太子」,誤。)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卷40云:「《燕策》立太子平句,本是立公子職之誤,《燕世家》又承其訛也。」
以前的眾說紛紜,經學者反覆推敲不同史料間的邏輯性,加上地下文物的出土,燕昭王名職,現在已成明確的定論。
另外,陳直《史記新證》認為「太子平」和「燕王職」為同一人的不同名字。
評價
姜再恆:「燕昭納郭隗之說,得樂生,以報萬乘之齊,天下稱之,至今以爲賢,此自戰國之世言之也,非先王取士之道也,先王取士之道,如之何,致其敬盡其禮,竭誠意而致之,若湯之於伊尹,高宗之於傅說,文王之於太公是也,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有美玉於斯,蘊櫝而藏諸,求善價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價者也,昭王之志之盛如此,而功烈如此其卑者,由不得致士之道也,不然,以燕之衆,得聖賢之佐,爲政於天下,猶反覆手也,何齊之足雲,而區區於死馬之骨,汲汲於金臺之賢,六月之功未終,而卽墨之牛已燧矣,惜哉。」(『立齋遺稿』 卷14, 論, 燕昭王論)燕昭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jnLp0I


李煜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ZehAc1
魚俱羅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m44jvC
魚俱羅(6世紀?-613年),隋朝將領,馮翊郡下邽縣(陝西省渭南市東北)人。
生平
史載其身高八尺,眼生重瞳,體力過人,嗓門洪亮,說話聲音能傳出去百步之遠。[1]
曾跟隨晉王楊廣平定南陳,因功拜開府。隨楊素平定江南高智慧。每戰有功,加開府,高唐縣公,為疊州總管。後來,隨從楊素征討突厥,因功加封為豐州總管,後轉為安州刺史、趙郡太守。613年,隨隋煬帝征高句麗。征討還師,劉元進反叛,命魚俱羅平定。魚俱羅連克朱燮、管崇,後來為自謀財物,在東都賣谷米,因楊玄感之亂,東都物價奇貴,魚俱羅獲得暴利。隋煬帝懷疑他有異志,事泄被殺。[2]
子女
子魚乾,游擊將軍。魚乾女嫁唐禦侮校尉杜守。
---------------------------------------
項燕(?-前223年),楚國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宿城區)人。戰國末期楚國大將軍,是抗秦將領項梁之父,西楚霸王項羽的祖父。在秦滅楚之戰中,項燕曾大敗秦將李信,但不久之後被王翦擊破,兵敗自殺。
項燕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vzxiu9
家世
據《史記》記載,項氏世世代代為楚將,其家族被封於項。
秦滅楚戰爭及項燕敗亡
前225年,秦將李信率20萬大軍進攻楚國,為楚國大將項燕所敗,秦軍幾乎全軍覆沒。
前224年,秦國大將王翦又率60萬大軍進攻楚國,王翦採用了堅守不出的戰術,導致項燕防備鬆懈之後偷襲項燕軍,大破楚軍,攻下楚國首都壽春,俘虜了楚王負芻,項燕敗退至「蘄南」[1](今安徽宿縣東,又說今湖北蘄春西北),立昌平君為楚王。
次年,王翦追擊楚軍,項燕為王翦所圍逼而自殺,楚敗亡。
家庭

項梁,任楚國武信君,在定陶之戰被章邯所殺
項伯,任楚國左尹,後降劉邦,賜劉姓及封射陽侯

項羽,西楚霸王,被劉邦在垓下之戰打敗後自刎
劉猷,項伯之子,原名項猷,後降劉邦,賜劉姓
項燕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vzxiu9
-----------------------
羋姓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prMTeu
《羋月傳》描繪了戰國時期秦國宣太后的傳奇一生,也火了一個古老的姓——「羋」。這個古老的姓到底藏著怎樣的奧秘,如今是否還有後人?除了羋姓以外,在古代還有很多重要的姓氏,如今卻已藏在歷史的疑雲當中。
羋字或許真的跟羊有關這是個古老的姓氏
仔細看字形,就會發現羋和羊十分相像,事實也的確如此。《康熙字典》就把它歸入了羊字部。還有個例證,羋原來發音、意思都是咩,古書上說羋為羊鳴,牟為牛鳴,羊氣上出為羋,牛氣口出為牟。羋作為姓氏,才變音為「米」,大概是古人覺得姓「咩」不夠理直氣壯,索性就變了音。
羋姓是非常古老的,有多古老呢?據記載,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羋姓的人叫季連,是黃帝的後人,《史記·十·楚世家》有這樣一段記載:「高陽生……陸終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記其氏。」最後的這個季連應該就是羋姓的始祖。季連的後代熊繹被封於荊蠻,為楚子,居丹陽(湖北秭歸)。這就是楚國的由來。
「秦統一六國後,很多楚國後代害怕株連,就改使用氏不使用姓,像是屈、昭、景等36個姓都是同一祖先分下來的。」還有,高陽指的就是五帝中的顓頊,而顓頊是黃帝的孫子。
羋姓是楚國的國姓後世演化出不少姓氏
楚國是先秦一個十分重要的國家,曾經出現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到戰國時更是七雄之一,版圖最大。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楚之國姓乃熊,例如楚莊王就叫熊旅,也叫熊侶,那為何羋又是其國姓呢?準確地說,羋才是楚的國姓,熊則是楚王的氏。
先秦姓、氏是分開的,姓大于氏,是有血緣關係的整個部族的共同稱號,一般不會改變,而氏是某個支系的稱號,可能隨著封邑、官職的更改而更改。氏,經三代後成為姓。
生於秭歸的我國最偉大詩人屈原,名平,字原,但實際上他姓羋,並不姓屈。歷史資料記載,屈原羋姓屈氏,與楚王同姓不同氏。楚王為羋姓熊氏,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人們更習慣叫屈原而不叫羋原。與屈原同姓不同氏的歷史名人還有「西楚霸王」項羽。
如果算現代羋姓人數,大陸排名在兩千位外,台灣排名1384位,這只能算小姓,大姓之說從何而來呢?原來羋姓演化出很多姓氏,最著名的是伍、屈、項、麻、上官等荊楚十八姓,從這十八姓又繁衍出143個單姓、112個複姓,其中不乏王、白、劉、柳、葉、楚、熊等大姓。集合這些姓氏「戰鬥機群」,羋的大姓地位不可動搖。
羋姓以楚州、朗州、鄂州、岳州、襄陽、牂牁、夷陵、涪陵、九江、溧陽、新豐、丹陽、竟陵、弘農、武陵、彭城為郡望。今江蘇省的南京市、徐州市,安徽省的淮北市、宿州市,青海省的西寧市,河南省的安陽市,北京市,雲南省的滇池地區,均有羋氏族人分布。
羋姓名人不止屈原、項羽白起、米南宮都是羋月親戚
除了屈原、項羽,當然還有有名氣的楚王,羋月的「親戚」名人還真不少。
比如白氏,羋姓,就出自顓頊帝的裔孫白公勝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戰國時期,楚國白姓(白公勝一支)遷入陝西等地。據載,白公勝之子首先徙居秦國,在今陝西發展繁衍。秦時,始皇一統天下,封白起之子白仲於山西太原,其子孫遂世居太原。魏晉南北朝之際,白仲之後形成太原郡望,進而或遷陝西韓城、渭南;或遷湖北襄陽;或遷河南洛陽,皆在當地發展旺盛。所以說,白起就是羋姓。春秋時期楚君僭稱王,大夫、縣令僭稱公,白起為白公勝之後,故又稱公孫起。
除了武將,還出過書畫名家,比如米芾,他是北宋書法家、畫家。山西太原人,祖籍山西,遷居湖北襄陽。「米大師」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好潔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書畫自成一家。能畫枯木竹石,時出新意,又能畫山水,創為水墨雲山墨戲,煙雲掩映,平淡天真。善詩,工書法,精鑑別。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因個性怪異,舉止癲狂,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癲」。宋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又稱「米襄陽」、「米南宮」。
羋姓後人被找到族譜已斷多數改姓
經過媒體的不斷追蹤,羋姓的後人也被找到,其中一些因為「怕麻煩」早已改姓。據媒體報導,我國史學家羋一之,是全國著名研究民族歷史的專家,今年92歲的他是目前公開資料中已知的最長齡羋姓人,堪稱「羋姓活化石」。1924年3月,羋一之出生在河南安陽,曾在川求學。據羋一之了解,全國的羋姓人數在1萬人左右。「安徽宿州有3個村子全部姓羋,總人數大約幾千人。」羋一之透露,自己家族曾有羋氏家譜流傳下來,「家譜時間記載到往上300年清朝初期,家譜上還記載,本族嘉慶年間出現過進士、舉人,秀才有一大堆。這些在當地安陽縣誌上都有記載。」遺憾的是,羋氏家譜在新中國成立不久後損毀了。
因為研究歷史,羋一之非常清楚羋姓為楚國貴族姓氏,講起來頭頭是道:「楚國都城在湖北宜城附近,此後遷都到河南淮陽,戰國打了敗仗後,遷都到安徽壽春。」而這幾處,也是現代羋姓人家可能的聚居地之一,世代繁衍,羋一之這一族祖籍河南安陽,抗戰前安陽有200戶(共1000多人)羋姓人家寄居於此。
羋一之表示:「全國沒有一個人專門研究羋姓歷史,我算『半個』,但我只能講我所了解的。」羋氏族譜已斷,而羋氏族人一直延續,除了依靠記憶,文人出身的羋一之拿起了筆桿子——事實上,羋一之曾經寫過關於羋氏來源的相關文獻資料,私下給子女看過,一直沒有對外發表。「我不想發表,也沒有出版社、報紙願意發表。」羋一之說,「有興趣問我的,我當然會說。沒興趣的,我也不會給他看。」
《中華姓氏大辭典》主編袁義達介紹,「現在湖北一帶,還有羋姓。」袁義達解釋,現當代的羋姓更多集中在湖北一帶,原因是楚國在湖北一帶。至於四川,因為地理位置太遠,「四川這邊一個、兩個不見得沒有,但集中居住區沒有。」
上古「八大姓」都帶「女」字表現為母系氏族產物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上古八大姓是指姬、姜、姚、嬴、姒、妘、媯、姞。另一說:姬、姜、姚、嬴、姒、妘、媯、妊。
姬、姞同源,起源於黃帝軒轅氏。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三語》中胥臣解釋說:「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而後來五帝中的少昊、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祖先夏禹、契、后稷等,都是黃帝的後代。這些後裔在黃帝到堯、舜、禹時期大都已經脫離黃帝母族,建立了大批的氏族方國或部落,有了獨立的姓和氏。后稷承繼姬姓,後來,他的後代周武王(姬發)從陝西東出中原建立了周朝,分封諸侯或方國,其中姬姓國53個,這些姬姓國以國為氏,於是形成了中國的大多數姓氏,中國人遂自稱「黃帝子孫」或「炎黃子孫」。姬姓位於《百家姓》第297位,由姬姓演支出411個姓占《百家姓》總姓504姓的82%,再演化出來的姓氏更是數不勝數了,所以說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
姜姓,起源於炎帝神農氏。炎帝生於姜水,因以姜為姓,姜姓還是今天中國的許多姓氏如呂姓、謝姓、齊姓、高姓、盧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姜姓在《百家姓》排第32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60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34%。據考證,從齊國第一代國君姜太公起到現在,共有102個姓氏由姜姓繁衍而來。呂、許、謝、紀、丘、盧等64個單姓和淳于、東郭、高堂、子雅、雍門、公牛等38個複姓。
妘姓,起源於帝嚳高辛氏之孫祝融氏之後裔。
嬴姓,起源於顓頊高陽氏之玄孫伯益(大費),伯益因「為舜主畜」有功,舜賜嬴姓。
姚、媯同源,都是起源於帝舜。《通志·氏族略》記載:「舜有二姓,曰姚曰媯。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
姒起源於大禹。相傳鯀的妻子修己是有莘氏的女兒,因為吞吃了薏苡這種植物而懷孕,生下了禹。因此禹治水成功後,舜便賜姒姓(姒是苡的同音字)於禹,因姓姒。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3zKd7Q.html
-------------------------------
項羽不姓「項」、屈原不姓「屈」!他們與宣太后有親密關係
2021/01/03 12:33:00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聊到浪漫主義詩人屈原,人們理所當然以為他姓「屈」,但很遺憾,真相並非如此。電視劇《羋月傳》熱播之前,很多人並未見過「羋」姓,甚至被認為是生僻字,音同「米」,為中國最古老姓氏之一。屈原作為劇裡楚國貴族,若追溯血統當然也姓「羋」,但為何卻被後人省略,只叫做「屈原」呢?
事實上,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氏作為姓的分支,「姓」為族號,產生於母系社會,用來區別婚姻,同姓不能通婚;氏則來自封地,用來區別貴賤。貴族有氏,平民百姓則是有名無氏;貴族男子稱「氏」,女子才稱「姓」。
▲屈原、項羽的「姓」,都是「羋月」的「羋」。 (圖/翻攝羋月傳微博)
根據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楚文化研究所所長張碩研究,歷史上屈原、項羽都姓「羋」,「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楚國國君姓羋,屈原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後代,「屈」是他的氏,因此人們習慣叫「屈原」而不叫「羋原」或「羋平」,秦宣太后羋月才叫「羋月」。此外,屈氏、昭氏、景氏併稱為戰國時代楚國王族三大姓氏。
歷史上羋姓名人數不勝數,其中也包含「西楚霸王」項羽,但到了戰國後期,姓與氏漸漸合而為一,也就漸漸地分不清哪些是姓、哪些是氏了。
研究顯示,羋姓後來衍生成「荊楚十八姓」,包含伍氏、屈氏、項氏、藍氏、麻氏、鍾氏、左氏、靳氏、景氏、鄂氏、卓氏、能氏、莊氏、慎(真)氏、敖氏、荊氏、紅氏、上官氏;而這十八姓氏後又繁衍出143個單姓、112個複姓,其中包含常見的王、白、劉、柳、葉、楚、熊等大姓。
項羽不姓「項」、屈原不姓「屈」!他們與宣太后有親密關係 | 新奇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https://bit.ly/3nazPak
羋 - 萌典 https://bit.ly/3naAaK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