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人口肥胖六都第三胖 衛生局長籲「健康吃、快樂動」
2024/03/04 22:12
桃園市政府衛生局與中壢天晟醫院合作,宣導民眾注意肥胖問題。(中壢天晟醫院提供)
桃園人口肥胖六都第三胖 衛生局長籲「健康吃、快樂動」 - 自由健康網 https://bit.ly/3SZ6MGR
〔記者李容萍/桃園報導〕世界肥胖聯盟訂定每年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桃園市政府衛生局長劉宜廉表示,桃園市年滿13歲以上市民,去年體重過重或肥胖的人口比率41%,比前年41.7%略降,肥胖及規畫運動人口在6都排名第3,降低肥胖,需要「動起來」,衛生局建置健康地圖,鼓勵市民上步道、公園或國民運動中心「多規律運動、少喝含糖飲料」,控制體重、降低肥胖上身。
響應世界肥胖日,衛生局結合中壢區天晟醫院舉辦桃園響應世界肥胖日打造輕盈城市說明會,說明肥胖已是國際公認的慢性疾病,世界肥胖聯盟估計至2035年全球將超過40億人超重,成為肥胖人口,治療肥胖相關疾病費用將超過4兆美元,肥胖症對全球是個沉重負擔及衍生許多社會問題,必需正視。
劉宜廉表示,肥胖是國際公認的慢性疾病,會造成體能衰退,還可能導致各種心血管與代謝等疾病,根據國健署資料,桃園的肥胖、規畫運動人口均在6都排名第3,體重偏高,其中「含糖飲料對體重殺傷力大」,提醒市民控制體重減重,該局建置桃園市「健康地圖」,整合公園、健走步道、埤塘、健康餐飲店家等資源提供查詢,市民可運用就近性資源「健康吃、快樂動」,保持良好的健康體位。
中壢天晟醫院院長鄭貴麟也分享,醫院在體重管理及健康促進宣導上配合市府政策,加入醫療小管家線上照護、創立銀髮健身俱樂部,鼓勵社區民眾、長輩一起運動、強化身心靈;也深入社區辦理營養講座,推廣以白開水或無糖茶,取代所有含糖飲料,並多選擇全穀及未精製雜糧,避免高油、高鹽、高糖的食品,實踐健康生活化、生活健康化的理念
桃園人口肥胖六都第三胖 衛生局長籲「健康吃、快樂動」 - 自由健康網 https://bit.ly/3SZ6MGR


健康網》全球「肥胖人口」超過10億 研究:比預期早8年
2024/03/04 18:41
研究統計,在2022年全球有超過10億人肥胖,特別是貧窮國家特別明顯。(圖取自freepik)
健康網》全球「肥胖人口」超過10億 研究:比預期早8年 - 自由健康網 https://bit.ly/3PavuCX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今(4)日為世界肥胖日,但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發表研究指出,全球有超過10億人受到「肥胖症」所苦,而過去世界肥胖聯合會曾估計到2030年有10億人罹患肥胖症,沒想到早在2022年便已超過此數字。
CNN報導,《刺胳針》發表1項研究,分析190多個國家的2.2億多人口,依照身高與體重來測量,有多少人屬於體重不足,又有多少人有肥胖症。分析推估,2022年將有8.8億成年人與1.59億兒童有肥胖症。從1990年到2022年,全球兒童與青少年肥胖率增加4倍,成年人則增加1倍。(統計標準:成年人的BMI大於或等於30是肥胖,若低於18.5則屬於體重不足。)
本研究的作者,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教授艾沙堤(Majid Ezzati)表示,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過去估計,到2030年將有10億人有肥胖症,沒想到在2022年就超標。這項數據比預期更早發生,特別是因為低收入與中等收入的國家增加特別明顯,
WHO營養與糧食安全部負責人布蘭卡(Francesco Branca)表示,肥胖與體重不足兩種極端現象,在許多國家同時存在。另一方面,低收入或中等收入國家中,肥胖率比富裕的工業化國家還高,特別是加勒比海地區與北非等地。可能是因過去因「營養不良」過瘦的人比較多,而現在同樣原因卻是造成肥胖。
回到台灣,依據國民健康署公布之健康促進統計年報資料顯示,台灣2016-2019年成人過重及肥胖率為47.9%,而到了2017-2020年為50.3% ;另,國小學童109、110學年度過重及肥胖率分別為25.4%及27.1%;國中學生109、110學年度過重及肥胖率分別為29.9%及31.2% 國中及國小學生過重及肥胖率都有升高的趨勢。


讓性滿意跟性慾要高要好,體重就一定要維持標準,總之不要胖就對了!體重真的不能過重,不然腰粗、臀肥、大腿內側肉多,從前面後面都不好進去,「愛難做,情難枕」,對彼此的愛情都是扣分,肥胖真的會讓你不性福。  https://bit.ly/3URIZv4


用餐速度快 恐增4.4倍肥胖風險+青少年時期幾乎不曾在家中「解決」3餐者,成年後過重比例逾6成,肥胖比例近3成;但無論每週僅在家中用餐1至2次,或5次以上者,過重比例都降至約47%,肥胖比例則為2成。全家人共餐時,飲食內容較均衡,青少年可藉此補充外食較不易攝取的蔬果、全穀類及鈣質等礦物質,而在家長「監督」之下,也較不致出現暴飲暴食的狀況,有助青少年養成健康飲食習慣,降低成年後過重及肥胖風險。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南韓也和以長壽著稱的鄰國日本一樣,女性中的肥胖人口及吸菸者比例非常低。 經濟發達的美國則因缺乏普遍的醫療照護援助,造成兒童和孕婦的死亡率較高。加上美國犯罪案件多、肥胖率又高,因此成為已開發國家中平均預期壽命最低的國家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國人體位 胖瘦兩極化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BMI或腰圍來作為評估肥胖的指標。在

國人體位 胖瘦兩極化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國人體位 胖瘦兩極化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zKwxSQ
2022/07/31 05:30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許多國人越來越胖,然而青少年及老年族群「紙片人」也越來越多,國人體位呈現胖瘦兩極化趨勢。根據最新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各年齡層過重及肥胖比率均呈現增長,十九歲以上國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來到五十.七%,較前一次調查再增六%,值得關注的是,十八歲以下及六十五歲以上族群體重過輕的比率也增長,尤其十六至十八歲青少年,每八人就有一人體重過輕。
19歲以上國人 每兩人一人過胖
國健署進行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BMI〈18.5體位過輕、BMI≥24為體位過重及肥胖。結果顯示,二○一七至二○二○年十九歲以上國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達五十.七%,比前一次調查二○一三至二○一六年的四十四.七%再增長六%。
依年齡層分析,四十五歲以上國人每兩人就有一人過重或肥胖,其中六十五至七十四歲長者過重或肥胖比率高達六成,十八歲以下青少年族群也有三成過重。
青少年族群 每8人有一人過輕
另外,青少年及高齡族群「過輕」趨勢也增長,調查顯示,七至十二歲、十三至十五歲、十六至十八歲過輕比率分別為十.一%、六.六%、十二.六%,均較前一次調查增長;六十五至七十四歲過輕比率達二.八%,亦較前次調查增長一.四%。
國民健康署分析,青少年體位問題與飲食不均衡、運動及睡眠有關,十三到十八歲青少年,知道BMI且會正確計算比率不到四成,有超過八成每週在外用餐七次以上,另超過五成身體活動屬低度活動量,加上上學日平均睡眠時間最短僅有六.九小時,導致青少年的不健康體位。國人體位 胖瘦兩極化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zKwxSQ

國人體位 胖瘦兩極化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統計懶人包】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懶人包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BMI或腰圍來作為評估肥胖的指標。在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BMI或腰圍來作為評估肥胖的指標。在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BMI或腰圍來作為評估肥胖的指標。在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果報告2017-2020年

【統計懶人包】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懶人包


依據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5.4%(男性為53.4%,女性為38.3%),相較自1993-1996年32.7%至2005-2008年43.4%(上升10.7%),顯示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增加的趨勢已趨緩,顯見我國推動肥胖防治已初見成效。
---------------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BMI或腰圍來作為評估肥胖的指標。在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BMI或腰圍來作為評估肥胖的指標。在

最新公布的過重與肥胖盛行率調查,台灣18歲以上成人過胖的比例,從2016年45.38%,到2019年已經高達47.97%,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BMI或腰圍來作為評估肥胖的指標。在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BMI或腰圍來作為評估肥胖的指標。在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BMI或腰圍來作為評估肥胖的指標。在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BMI或腰圍來作為評估肥胖的指標。在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呼籲重視肥胖對健康的危害。比起健康體重者,肥胖者發生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血脂異常的風險超過3倍,發生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膝關節炎及痛風也有2倍風險。研究證實,當肥胖者減少5%以上體重(如成人90公斤,減少5公斤),就可以為健康帶來許多益處,高血壓、糖尿病等與肥胖相關疾病將可改善。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指出,106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就有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7項與肥胖有關,希望民眾留意自己及家人是否有肥胖問題,從調整「飲食」及「運動」生活開始採取行動,一起達到「肥胖走、健康來」。
肥胖防治政策初見成效 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增加的趨勢已趨緩
    國際上常用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或腰圍來作為評估肥胖的指標。在國內當BMI≧24為過重,≧27是輕度肥胖,>30是中度肥胖,在35以上就屬重度肥胖了。依據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5.4%(男性為53.4%,女性為38.3%),相較自1993-1996年32.7%至2005-2008年43.4%(上升10.7%),顯示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增加的趨勢已趨緩,顯見我國推動肥胖防治已初見成效。
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亞洲中段班
    依據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isty Federation)於2016年公布各國過重及肥胖盛行率(BMI≧25)資料,臺灣「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人男性為43.7%,女性為30.8%。若與APEC之 19個國家比較,男性排名第10名、女性排名第15名;與APEC之 11個亞洲國家比較,男性過重及肥胖盛行率排序,依序為(1)汶萊(61.5%)、(2)馬來西亞(46.6%)、(3)新加坡(46.6%)、(4)臺灣(43.7%);女性過重及肥胖盛行率排序,依序為(1)汶萊(59.8%)、(2)馬來西亞(48.9%)、(3)泰國(34.3%)、(4)香港(34%)、(5)新加坡(33.8%)、(6)印尼(32.4%)、(7)臺灣(30.8%)。
肥胖是慢性病 減重以調整生活最重要
    肥胖是因為熱量攝取過多、消耗太少,導致熱量累積,以脂肪的形式堆積在體內,形成肥胖。除遺傳外,主要受到致胖環境及生活型態因素的影響。若為20歲至65歲輕度到中度肥胖者(BMI介於27至35之間),當醫師告知有高血壓、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心血管疾病或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病時,減重可以達到控制或改善上述疾病與症狀。國健署提供適合輕度到中度肥胖者首重調整飲食及運動生活,必要時,依醫師建議再加套裝減重計畫或藥物輔助治療,需要考量個人時間、經濟狀況、副作用及執行意願與配合度,無論採取哪種方式減重,都需要調整生活型態,才會成功。
一、調整飲食及運動生活:
    為改變心血管危險因子,可透過調整生活來修正,飲食控制和增加身體活動是減重的核心原則,必須透過自我管理,藉由生活型態調整及行為改變,將飲食控制及身體活動落實於生活中,以達減重目的。此方式1年約可減重3-5%,以90公斤為例,大約3-5公斤。
(1)健康吃:三多三少-多喝白開水、多吃蔬果、多全穀雜糧、少油、少鹽、少糖。每天減少攝取500大卡熱量;或減少攝食300大卡熱量,且增加體能活動多消耗200大卡,就可以每週減重約0.5公斤。並且要注意控制體重時,每日攝取熱量不可低於1200大卡。
(2)快樂動:每次至少10分鐘、每週累積150分鐘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僅能維持體位及基本體能,如果要達到減重或提升體能的效果,須有30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身體活動,若能加入高強度有氧運動或高低強度間歇運動,更容易達到減重及健康促進的效果。此外,還要至少二天的大肌肉群肌力運動,不但可增加肌肉量,更可增加胰島素敏感度,降低代謝症候群罹病風險。
(3)天天量體重:可隨時提醒自己維持健康的體重。
二、維持調整飲食及運動生活,依醫師建議加上套裝減重計畫:
    維持調整生活,並在專業人員協助包括醫師、運動指導員、營養師等,根據個人狀況,規劃與設計個別化的運動處方與低熱量飲食,來幫助減重。此方式1年約可減重5-10%,以90公斤為例,大約5-9公斤。
三、維持調整飲食及運動生活,依醫師建議加上藥物輔助治療:
    維持調整生活,如醫師建議加上藥物輔助治療,藥物只有輔助治療的效果,且必須經醫師開立處方後,才能使用。選擇使用藥物減重,仍須同時進行生活調整或套裝減重計畫減重,在有效生活型態改變,藥物可增加減重成效,並使效果延長。此方式1年約可減重5-11%,以90公斤為例,大約5-10公斤。
    國健署提醒輕度到中度肥胖者可和醫療團隊一起討論,找出最適合個人的減重方式。當以正確方法減重成功後,不僅可以改善慢性疾病增進健康狀況,也會因減重成果而有自我成就感及帶來新生活,提升健康生活品質。相關「成人肥胖防治指引手冊」,可於國民健康署「肥胖防治網」(https://goo.gl/RpdJwy)及「健康九九網站」(https://goo.gl/tfYtZN)查詢下載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呼籲重視肥胖對健康的危害。比起健康體重者,肥胖者發生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血脂異常的風險超過3倍,發生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膝關節炎及痛風也有2倍風險。研究證實,當肥胖者減少5%以上體重(如成人90公斤,減少5公斤),就可以為健康帶來許多益處,高血壓、糖尿病等與肥胖相關疾病將可改善。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指出,106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就有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7項與肥胖有關,希望民眾留意自己及家人是否有肥胖問題,從調整「飲食」及「運動」生活開始採取行動,一起達到「肥胖走、健康來」。
相關「成人肥胖防治指引手冊」,可於國民健康署「肥胖防治網」(https://goo.gl/RpdJwy)及「健康九九網站」(https://goo.gl/tfYtZN)查詢下載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肥胖是慢性疾病!調整飲食及運動生活是最佳處方 https://bit.ly/3mLqPbK
-------------------------------
前幾天在天下雜誌看到一篇報導,內容提到臺灣學童的肥胖問題,並列表比較全臺縣市學童和成人的肥胖比率。我原本以為都會區的學童因為較常接觸到零食和含糖飲料,所以肥胖比率會較高,但沒想到竟然是非都會區的嘉義縣有全臺最高的肥胖比率。這張表格也引起我的高度興趣,想瞭解更多資訊,例如若將臺灣分成北中南東四區,是否某一區域的肥胖比率較高呢?另外學童和成人肥胖是否成正相關(成人肥胖比率較高的縣市,兒童肥胖比率是否也較高)?
也因此,我開始上網搜尋天下雜誌該篇報導的數據來源,但沒有查到原始資料,只在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網站查到臺灣成人肥胖地圖的文件。肥胖地圖的正式名稱是「臺灣地區各縣市18歲以上過重及肥胖盛行率」,是依據政府在民國98年至100年進行的健康危險因子監測調查數據繪製而成,結果如下圖:
肥胖地圖
肥胖地圖以顏色區分過重及肥胖平均盛行率(以下簡稱肥胖盛行率)的高低,綠色代表肥胖盛行率低,紅色代表肥胖盛行率高,由圖可看出臺北市的肥胖盛行率是全臺最低,臺東縣和花蓮縣則是全臺最高。
國民健康局的網站上共有三張肥胖地圖,除了上圖以外,另兩張則是區隔性別,一張是全臺各縣市18歲以上男性肥胖盛行率,另一張則是全臺各縣市18歲以上女性肥胖盛行率。我便利用男性和女性肥胖地圖的數據繪製出以下的圖表。
各縣市肥胖圖
這是第一張圖,橫軸是全臺各縣市(註:因國民健康局的原始資料未區分新五都,故此處也未區分新五都),縱軸則是肥胖盛行率,藍線代表全臺男性的平均肥胖盛行率,為48.7%;紅線代表全臺女性的平均肥胖盛行率,為28.3%。此圖可看出幾個訊息:
1.各縣市男性的肥胖盛行率差異不大,而全臺男性的平均肥胖盛行率接近50%,也就是每兩位18歲以上男性,就可能有一位過重或肥胖。(當然此數據的真實性和代表性是可被質疑的,因為國民健康局是以電話進行調查,而電話調查能接觸到的對象年齡較為受限。)
2.全臺男性的平均肥胖盛行率比女性高出20%,差距很大。
3.臺東縣和花蓮縣的肥胖盛行率較其他縣市高,高雄縣也偏高。
接著看第二張圖
肥胖座標圖
橫軸是男性肥胖盛行率,縱軸是女性肥胖盛行率,藍線是全臺男性平均肥胖盛行率,紅線是全臺女性平均肥胖盛行率,每一個點則代表一個縣市,例如臺北市的男性和女性肥胖盛行率分別為46.4%和22.6%,所以會落在左下角的區域。紅線和藍線構成的十字可將圖面分為四個象限,右上角的第一象限代表該縣市的男性和女性肥胖盛行率皆高於全臺平均;左上角的第二象限代表該縣市的男性肥胖盛行率低於全臺平均,但女性肥胖盛行率高於全臺平均;左下角的第三象限代表該縣市的男性和女性肥胖盛行率皆低於全臺平均;右下角的第四象限代表該縣市男性肥胖盛行率高於全臺平均,但女性肥胖盛行率低於全臺平均。如下示意:
象限圖
用此四象限回過頭看我製作的第二張圖,可瞭解越接近左下角的縣市即是肥胖盛行率越低的縣市,例如臺北市、臺中市和新竹市,而越接近右上角的縣市則是男女肥胖盛行率越高的縣市,例如臺東縣、花蓮縣和高雄縣。透過這張圖,就能將原本的數據轉換成四類型的縣市,並發現隱藏在數據中的資訊。哪個縣市最肥胖? 全臺各縣市肥胖盛行率圖表 @ 營養師壽司爸 :: 痞客邦 :: https://bit.ly/3Drq91M


美國的肥胖問題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國人10大死因有8項與肥胖有關 慢性病與新冠風險大增 | 健康知識+ | 新聞 | 元氣網


http://www.fma.org.tw/2019/S-1-3.html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全世界所有國家的嬰兒和兒童肥胖的盛行率都在上升中,尤以中低收入國家出現竄升的情況最為快速。全球過重或肥胖兒童的數量從1990年的3,100萬人增加到2015年的4,200萬人。兒童肥胖的成因很多,現代人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包括身體活動量不足、靜態性活動,以及過度攝取熱量等,都是造成我們的下一代肥胖問題暴增的主因。
  教育部的調查顯示國小男童的過重及肥胖盛行率,從1991 年的22.7%,增加到2003 年的26.1%。國小女童的過重及肥胖盛行率,從1991 年的18.2%,增加到 2003 年的21.4%。13 至18 歲國高中男生的過重及肥胖盛行率,從1991 年的 16.4%,增加到 2003 年的25.2%。國高中女生的過重及肥胖盛行率從1991 年的8.9%,增加到2003 年的15.2%。2016學年度國小學童肥胖比率為14.9%(男童17.4%及女童12.2%);國中生肥胖比率為16.8% (男生20.0%、女生13.2%) 。近期的流行病學研究更顯示,台灣地區的兒童過重及肥胖盛行率比起鄰近的日本、韓國、新加坡甚至都來得更高。
  肥胖會引發罹患各式各樣的合併症,如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疾病、代謝症候群、第二型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與癌症等疾病。這些非傳染性疾病是現代社會國民增加長期健康風險與致死的主因。對於成長中的兒童來說,更會有生活品質降低、被嘲笑及霸凌與社會孤立等心理層次的長期影響。由於兒童肥胖與其健康危害在全球與我國都迅速地惡化中,因此兒童肥胖防治已經是迫切需要全民介入的一大挑戰。
  有關兒童肥胖的治療,美國兒科醫學會與建議兒童青少年肥胖的處置可採取漸進的四階段模式來處理,這包括了:(1) 階段一,加強性預防(Prevention Plus);(2) 階段二,結構式體重管理(Structured Weight Management);(3) 階段三,全方位跨領域團隊介入(Comprehensive Multidisciplinary Intervention) ;(4) 階段四,第三級醫學中心介入(Tertiary Care Intervention)。經由這樣的階段性模式,可以提供各種不同肥胖嚴重程度的兒童青少年一個可以具體執行的減重計畫架構。
  國民健康署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於2017年委託兒科醫學會召集多位專家學者共同完成「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預期效益如下:(1)提供臨床醫療相關工作者對於兒童肥胖與其合併症之預防及治療建議;(2)以病人為中心,結合相關專業人員,如醫師、營養師、護理師、心理師、藥師、運動專家等,組成跨專業的照護團隊;(3)建立各相關專業人員之共識;(4)引起各界重視,以期長期能降低兒童肥胖盛行率
http://www.fma.org.tw/2019/S-1-3.html


國情統計通報 (stat.gov.tw)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BMI或腰圍來作為評估肥胖的指標。在

國情統計通報 (stat.gov.tw)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BMI或腰圍來作為評估肥胖的指標。在

台灣成人過重與肥胖的盛行率,近4年來持續攀升!肥胖不只影響外觀,對健康更是負擔,醫師指出,除了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和糖尿病之外,由於免疫力和心肺功能也比較差,得到流感和新冠肺炎的機率及重症風險,也會明顯偏高;而且如果體重嚴重超標,施打任何疫苗的效果,可能都會不好。
47.97%成人過胖 恐成流感、新冠高風險群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公布的過重與肥胖盛行率調查,台灣18歲以上成人過胖的比例,從2016年45.38%,到2019年已經高達47.97%,逐年攀升屢創歷史新高,也就是說幾乎每兩個人之中,就有一人過重。
台灣18歲以上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圖:台視新聞
肥胖者難對抗病毒!醫:打疫苗成效較差
國內醫師指出,肥胖不只是讓心血管疾病容易找上門,對抗病毒的免疫能力也較差,如果體重嚴重超標,施打各種疫苗通通都會影響成效。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表示,「受體素是刺激我們免疫系統的一個荷爾蒙,它比較少的話,相對他的免疫系統就會比較弱一點,代謝的機制異於一般人的話,他對於疾病的抵抗力比較差,那他對於疫苗的反應,也會比較差一點。」
想跟脂肪說拜拜?飲食、活動、作息要顧!
醫師提醒,造成肥胖的原因主要還是與飲食習慣、活動量及生活型態息息相關,想要活的健康,必須均衡攝取、多運動,並保持良好作息,才能跟脂肪說掰掰
台灣肥胖率攀升 國健署:47.9%國人過重 https://bit.ly/3v1GqaT
----------------------------
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指出以現在的趨勢,全球的過重人口數將會由2014年的20億人,上升至2025年的27億人,肥胖防治將會是全球公共衛生的一大挑戰。為呼籲更多的政府組織重視且採取行動推動肥胖防治,並於未來十年共同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期於2025年遏止肥胖率上升之目標,將今年10月11日訂為第一屆世界肥胖日,主題為「戰勝最大的挑戰(Overcoming the biggest challenge)」。國民健康署為推動國人肥胖防治,自100年發動「健康體重管理計畫」,並積極推動肥胖防治,依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率從1993-1996年的33.2%及2005-2008年的43.5%,已於2013 -2014年下降至43.0%,顯示目前國人肥胖盛行率已領先國際,提早10年出現平緩的趨勢,然而,面對多元洶湧的致胖飲食環境,如何深化目前「戰果」,國民健康署表示,仍須持續推動國民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之立法並監控國人肥胖率之變化。
國民健康署刻正積極推動國民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立法,並將草案納入「國民營養支持環境」及「健康飲食教育」兩專章,期由培養國民選擇健康飲食能力,使國人養成健康飲食行為,以增進國民健康,提高生命品質。另國民健康署已建立完善國人健康及健康行為監測系統,監測國人體位及健康行為之狀況。且依縣市未合併前之區域監測,以便得知,縣市合併後,市中心的資源是否與資源比較不足的區域共享(2012-2014年國人肥胖地圖如附件)。
肥胖防治 人人有責 拒糖、挑食、多動
肥胖對健康影響不只造成體能衰退,還可能會導致各種代謝、婦科等各方面的症狀和疾病,國人十大死因中,即有7項死因與肥胖有關(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 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慢性腎臟病)。且近5年(民國99年至103年),心臟疾病、高血壓及糖尿病標準化死亡率呈現上升,更顯肥胖防治的重要性。國際肥胖聯盟期望透過「世界肥胖日」來呼籲更多政府組織正視「肥胖防治」並採取行動,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表示「改變環境」不能光靠政府,產業界、企業界都應該動起來,企業界有責任提供員工健康友善的工作環境;而產業界基於社會責任,應將健康置入行銷,建構健康友善的飲食及運動環境,提供民眾更多健康的選擇。而民眾更應盡一己之力,為自己、為家人及為朋友的健康把關。國民健康署提出「肥胖防治 人人有責」三大要訣,建議民眾從世界肥胖日開始,將肥胖防治化為行動、為健康加值。
一、 和「糖」說不:糖與酒精同樣具成癮可能性,且攝取糖會誘導許多慢性疾病的發生,並加速身體老化。減糖從生活細節做起,攜帶環保水壺,避免喝含糖飲料;拒絕隨餐贈送含糖飲料;以水果及適量無調味堅果種子取代糕餅零食。
二、 「挑」過再吃:挑白肉、挑瘦肉;挑蔬菜、挑水果;挑全穀、挑堅果;挑天然、挑在地。建議民眾飲食要精挑細選,選擇天然食材避免加工品,選擇少油烹調方式,並減量8分飽,另每天皆應攝取適量未精製全穀雜糧、堅果種子及低脂乳品,並達天天五蔬果。
三、 有機會就要「動」: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應累計至少6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成人每週應累計至少15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國民健康署鼓勵生活化身體活動,例如以大眾交通工具取代自行騎/開車、上班前或下班後的運動、爬樓梯代替搭電梯、遛狗、自行買午晚餐不叫外送…等,並善用手機及穿戴裝置,藉由各種app功能,進行健康管理與紀錄,如計步器,並可藉由社群平臺呼朋引伴一同運動,讓運動變得更有趣,也更能持之以恆。
世界肥胖日 臺灣動起來 成人肥胖比率雖趨緩,「拒」糖「挑」食不放鬆!- 衛生福利部 https://bit.ly/3BFcCU4
----------------------------
2個成人1個胖! 台灣肥胖盛行率不斷攀高
2019-05-02
2個成人1個胖! 台灣肥胖盛行率不斷攀高 | 運動星球 sportsplanetmag https://bit.ly/3mHpK4F
隨處都是含糖飲、炸雞排的台灣,過重和肥胖盛行率不斷攀升。據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高達45.4%,相較於20年前調查32.7%、8年前調查43.4%,雖然增加趨勢漸緩,但20年來已從3個成人1個胖,演變為現在近2個成人1個胖!
2個成人1個胖! 台灣肥胖盛行率不斷攀高
過重及肥胖的定義
在國際上常用身體質量指數(BMI)或腰圍來作為評估指標。在台灣,BMI≧24為過重,≧27是輕度肥胖,>30是中度肥胖,35以上則屬重度肥胖。
10個男人5.3個胖  
依據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5.4%,尤其男性高達53.4%,女性則為38.3%。放眼國際,依據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isty Federation)2016年公布各國過重及肥胖盛行率資料,台灣若與APEC(亞太經合組織)的11個亞洲國家比較,男性過重及肥胖盛行率依序為﹕1.汶萊(61.5%)、2.馬來西亞(46.6%)、3.新加坡(46.6%)、4.台灣(43.7%);女性依序為1.汶萊(59.8%)、2.馬來西亞(48.9%)、3.泰國(34.3%)、4.香港(34%)、5.新加坡(33.8%)、6.印尼(32.4%)、7.台灣(30.8%)。可見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是亞洲的中段班。
不過,相較於1993至1996年調查的32.7%,2005-2008年的43.4%,12年間大幅上升10.7%;近8年調查自43.4%增為45.4%,也就是8年上升2%,顯示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增加趨勢已趨緩。另根據教育部學生體位資料,105學年度國小及國中學童過重及肥胖比率各為28.1%及29.5%,其中國小學童較104學年度下降0.6%,104學年度又較103學年度下降0.3%,顯見小學生中的過重及肥胖比率已下降。上述兩調查也代表台灣推動肥胖防治初見成效。
中年女性壓力大愛吃甜  5成6腰太粗
然而要注意的是,細究40-64歲女性,竟有56.1%腰圍過粗(腰圍≧80公分),44.7%體重過重及肥胖,更有23.5%高血壓。比對2017年調查,這個年齡層的女性有五成五每星期會喝含糖飲料,只有不到三成天天五蔬果。國民健康署提醒,現代女性往往身兼多角色,忙碌和壓力大等因素使得多數女性喜歡吃甜食或消夜療癒心靈。而甜食刺激大腦多巴胺神經元、讓人感到興奮,可能導致對甜食上癮,加上太忙沒時間運動、基礎代謝率降低,一不小心就可能腰圍過粗、體重過重或肥胖,必須特別注意。
許多女性喜歡吃甜食或消夜療癒日常壓力,但可能導致對甜食上癮
胖久了小心慢性病纏身
肥胖主因熱量攝取過多、消耗太少,導致熱量累積以脂肪的形式堆積在體內。除了遺傳外,主要受到致胖環境與生活型態的影響。國民健康署提醒,若20-65歲輕度到中度肥胖者(BMI在27-35之間),當醫師告知有高血壓、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病時,減重可以達到控制或改善疾病症狀,而減重除了首重飲食調整及運動,必要時可依醫師建議再加套裝減重計畫或藥物輔助治療;但無論選擇哪種方式減重,生活型態調整好才能事半功倍。
揪出各年齡層肥胖因子
肥胖的成因複雜且多元,不同性別與年齡層的肥胖致因也不同。以下分為幼兒、學齡期兒童、青少年與成人的肥胖因子,先找出可能元凶,再調整生活習慣來避免或改善吧!
幼兒﹕幼兒時期的肥胖往往會延續到兒童時期,所以父母不能自我安慰「小時候胖不是胖」,應從這時開始控制。學齡前幼兒過重及肥胖的因素包括母親妊娠糖尿病、母親孕期抽菸、未接受母乳哺育、嬰兒期快速成長、嬰兒期較短的睡眠時間、體能活動較少、過早食用固體食物。
學齡期兒童﹕這時肥胖的相關決定因素分為學校環境與家庭生活的飲食與體能活動。例如學校是否提供足夠的課間與課後體能活動課程、硬體設施讓孩子動一動;家長對孩子飲食與生活型態的正確認知與關心,都是孩子會不會變成胖小孩的重要關鍵。
青少年﹕同時面臨升學壓力、體能活動與熱量需求迅速增加,青少年肥胖因子包括飲食、體能活動與睡眠。他們的飲食與運動行為容易受同儕影響,所以應特別注意學校的飲食、運動環境與課業安排。
成人﹕成人的肥胖與生活型態和職業型態息息相關,例如醫院中必須常熬夜待命的總醫師,常常被笑稱「腫醫師」,主因就是他們的職業型態讓人無法定時三餐、壓力大又睡得少。飲食方面,不吃早餐、常喝含糖飲和高熱量食物、常常外食,都是致胖兇手;體能活動方面,OL、職業司機等需要久坐工作的人致胖風險較高。另外,成年女性容易因為懷孕時體重增加過多,以及產後無哺育母乳與飲食控制,而成為胖媽媽。
家長對孩子飲食與生活型態的正確認知與關心,是孩子會不會變成胖小孩的重要關鍵
飲食調整與運動建議
飲食控制、增加身體活動是減重的不二法門。以下簡易方式不用辛苦節食,1年約可減重3-5%,以90公斤為例,大約可減3-5公斤。
健康吃:多喝白開水、多吃蔬果、多全穀雜糧、少油、少鹽、少糖。每天減少攝取500大卡熱量,或減少攝食300大卡熱量且增加體能活動多消耗200大卡,就能每週減0.5公斤。但要注意控制體重時,每日攝取熱量不可低於1200大卡。
快樂動:每週累積150分鐘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只能維持體位及基本體能;如果要達到減重或提升體能的目標,須30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建議加入高強度有氧運動或高低強度間歇運動,更容易達到減重效果。此外,每週至少2天做肌力運動,不但可增加肌肉量,更能增加胰島素敏感度,降低代謝症候群罹病風險。
天天量體重:天天定時量,隨時提醒自己維持體重。
2個成人1個胖! 台灣肥胖盛行率不斷攀高 | 運動星球 sportsplanetmag https://bit.ly/3mHpK4F
------------------------
台灣已經正式進入「肥胖國度」,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 45 歲以上的人,無論男女,有超過 50% 以上都有過重(BMI 在 24~27)、甚至是肥胖(BMI 大於 27)的問題。
國健署科長李惠蘭說,40~64 歲的人,至少都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其中一項,而其中就有 5 成的人是腰圍超標的,可以說「大肚子是肥胖、各種疾病的前兆」。
國健署在 102~106 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中,發現 45 歲是一個很大的分水嶺,在 45 歲前,男性的代謝症候群盛行率只有 21.8% ,女性更只有 9%;但一過 45 歲,男性的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達到 39.7%,增加 1.8 倍,女性則達到 32.7% ,暴增 3.6 倍,增加幅度甚至是男性的 2 倍。
代謝症候群
不是一個特定的疾病,而是血壓、血脂、血糖、腰圍異常的統稱。
血壓高、腰圍過粗、飯前血糖高、三酸甘油酯高及高密度膽固醇偏低,這5個指標有符合3項以上者就是代謝症候群。
「女性可能是需要特別注意的一群!」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也是新陳代謝科醫師許惠恒說,因為荷爾蒙會影響脂肪的分佈堆積,所以在女性進入更年期之後,失去女性荷爾蒙保護,囤積腹部脂肪的速率比男性快很多,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增加。
大肚子比大屁股更危險!
而為什麼代謝症候群是「量腰圍」不是「量臀圍」,許惠恒說,這是因為腰部主要是「內臟脂肪」,跟臀部、四肢常見的「皮下脂肪」是不一樣的,內臟脂肪對身體的危害更高。
脂肪的分類
內臟脂肪:
多半堆積在腹部的器官周圍,負責固定器官的位置,同時維持正常的器官功能,肝臟最多,但腸繫膜、腹膜、胰臟都可能會堆積。
一旦超過一定的指標,就會形成「脂肪肝」、「脂肪胰」,同時腰圍也會變大。
會分泌「脂肪細胞激素」,導致胰島素阻抗、身體器官發炎。
皮下脂肪:
多半堆積在四肢、臀部,負責囤積熱量,供應身體需要。
如果皮下組織沒有地方繼續堆積脂肪,就會堆積到內臟脂肪去。
「脂肪細胞激素」分泌較少,比較不會造成身體發炎,但時間久了一樣會造成損害。
所以比起「大屁股」,「大肚子」是更需要注意的警訊,而且每個人的標準都一致。許惠恒說,以前在看脂肪的時候,因為每個人比例不同,也用過「腰臀比」來判斷健康標準;但後來發現,臀部的脂肪是皮下脂肪,風險跟內臟脂肪不能比,才把內臟脂肪獨立出來用「腰圍」做判斷。
而到底正確的腰圍是什麼?千禧之愛基金會董事長、也是台大醫學院榮譽教授蔡克嵩說,男性要小於 90 公分,女性要小於 80 公分;尤其是在傳染病流行期間,肥胖的人免疫力更差,更容易得到疾病。
正確量腰圍法
吐氣、讓肚子放鬆後,在肋骨下緣跟腸骨上緣(橫膈膜跟髖骨的位置)取中線,就是腰圍的位置。
控制肥胖有 3 招:每個月量腰圍、少吃澱粉、阻抗運動
不過值得高興的是,皮下脂肪是儲存熱量,比較難消除,但內臟脂肪是不健康脂肪,只要改變飲食、增加運動習慣就能消除,所以許惠恒也建議可以用以下 3 招來幫助消除脂肪:
固定量腰:建議 40 歲後每個月都量一次腰圍,男性腰圍「應小於」90公分,女性腰圍「應小於」80公分。
少吃澱粉:
許惠恒建議,主食類中,建議 1/3 的份量要是全穀雜糧,如果已經是代謝症候群患者,建議提高到 1/2 以上。
而台灣 99.8% 的 19~64 歲成人,每日乳品攝取不足1.5杯,91% 的人堅果種子不足 1 份,建議多補充牛奶、堅果類食物。
台灣 86% 的 19~64 歲成人蔬菜攝取量不足 3 份,建議每餐要吃到 3 小碗的青菜份量。
阻抗運動:以阻抗型運動搭配優質蛋白質來進行「轉肌」,因提昇肌肉量也可提升身體代謝率,
台灣進入「肥胖時代」!國健署統計:45歲以上有一半過重或肥胖 - Heho健康
https://heho.com.tw/archives/129161
腰圍過胖想減肥?諮詢療程到家醫科、減重門診更安全有效! - Heho健康 https://bit.ly/3BzBRHg


台灣肥胖率再攀升 47%成人過重!名醫曝減重10大地雷
日期:2020-11-27 作者:王芊淩台灣肥胖率再攀升 47%成人過重!名醫曝減重10大地雷 - Heho健康 https://bit.ly/2X4hCT5
台灣有美食王國的稱號,加上現在外送平台方便,不用出門躺著在家也能餐餐大魚大肉,長時間下來可能體重不知不覺上升。根據國健署公布國人成人過重與肥胖盛行率,2019年已達47.97%,代表兩個成人就有一個有過胖問題,創下歷史新高。
每兩個成年人就有一個過重!BMI大於24要當心
雖然肥胖盛行率攀升是全球趨勢,造成肥胖的原因主要還是跟「飲食、活動量、生活型態」有關。該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那一半過胖的族群,利用體重 (公斤) 除以身高 (公尺) 的平方計算出BMI,當BMI大於24就是過胖,例如160公分體重62公斤的人,BMI = 24.2 已經過胖。
雖然不少人有意識認為自己必須減重,比須調整體態,但就是怎麼樣也瘦不下來,Cofit醫學顧問、榮新診所糖胖症主治醫師宋晏仁指出:「其實錯誤的認知,可能才是會害你瘦不下來的主因。」
10大常見減重錯誤迷思
宋晏仁列舉常見10大減肥地雷,讓民眾別再有錯誤觀念及迷思,用正確方式減重才能事半功倍。
減肥要少量多餐:少量多餐會導致「囤積脂肪 」的荷爾蒙胰島一直分泌、崩解脂肪的荷爾蒙升糖素沒辦法出動,所以當然瘦不了。
大魚大肉會發胖:一般所謂的大魚大肉其實都是暴飲暴食,往往攝取過量的澱粉、酒精、甜品等會造成血糖飆升的違禁品。真正好的大魚大肉是攝取足夠且優質的蛋白質,反而對減重是有利。
低脂食物不會胖:身上的肥肉不是脂肪造成的!甚至最近有許多國外大型研究發現,脂肪吃得越少死亡率越高、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越高!從今天起,不要再怕吃油吃肥肉喔。
多吃一口沒關係:多吃那一口通常都不只一口,而且通常會讓你忍不住多吃一口的都是地雷食物,也就是會讓你上癮的高醣食物,吃進去後,血糖又會飆升導致胰島素波動、進而囤積脂肪。
一定要吃到主食:宋醫師說,身體內的醣類可以透過蛋白質和脂肪從生化反應轉換而來,加上傳統的主食都是澱粉類,例如飯、麵、水餃、冬粉、麵包等,往往容易攝取過量。一樣的道理,又造成血糖的飆升,試著易主把澱粉當配角控制份量,對減重會有很大的幫助。
斷食傷身又危險:斷食不是絕食,斷食時間長短是關鍵!斷食的目的還是在降低胰島素及血糖、升糖素出動來燃燒脂肪。但如果有糖尿病或慢性疾病的民眾,還是要先請教醫生或營養師,依照個人狀況規劃好再進行,才能安全享受斷食的好處。
不吃早餐不健康:過往常有不吃早餐會增加罹患膽結石的風險、會傷害身體。宋醫師說:「當你沒有進食時,膽囊會膨脹,膽汁會增加,完全不會有膽汁濃縮的問題。不吃早餐是最方便進行168斷食的方法,不要再有早餐迷思。」
減肥一定要節食:餓肚子的人,一定減不了重!經常餓肚子的人,身體會發生「飢餓反應」,腦袋會重新設定對食物的慾望、代謝能力也會大幅下降。想減肥,重點不在吃多少,而是吃得對不對!
喜歡吃混搭食物:混搭食物是指炒飯、牛肉麵、餃子、咖哩飯等,推廣211餐盤的宋醫師,建議的進食順序是「水肉菜飯果」。吃混搭食物的問題是,不容易掌握自己的六大類食物攝取份量,一不小心澱粉又攝取過量。
看體重不看體脂:有很多外表看起來瘦瘦的瘦胖子,最容易囤積脂肪的地方就是「肚子」,一圈的游泳圈往往代表著可能罹患有「胰島素阻抗」的問題。想健康,不只要看BMI,更重要應該追求高的肌肉量和低的體脂肪。台灣肥胖率再攀升 47%成人過重!名醫曝減重10大地雷 - Heho健康 https://bit.ly/2X4hCT5
台灣肥胖率再攀升 47%成人過重!名醫曝減重10大地雷 - Heho健康
https://heho.com.tw/archives/149420


中市小學、中學生視力不良率高 教育局︰學校應落實規律用眼策略
中市小學、中學生視力不良率高 教育局︰學校應落實規律用眼策略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QDDPAq
議員陳俞融(左起)、陳淑華、張芬郁、陳雄惠、蕭隆澤指台中市小學及中學生力視力不良率,位居六都冠亞軍。(記者蔡淑媛攝)
2023/10/30 20:28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台中市小學及中學生視力不良率,位居六都前一、二名!民進黨議員陳雅惠、陳俞融等今在議會質詢指3年來視力未達0.9以上的不良率,分別約47%及76%,要求市府具體改善,救救學生惡視力,教育局長蔣偉民回應,今年暑假召集視力超標前30%的學校開會提出具體改善計畫,並落實「規律用眼3010」、「天天戶外活動120」策略,減少用眼過度。
陳俞融更指,依據國民健康署最新的2017年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報告,台中的幼兒園小班近視率大班為9.0%、國小一年級為19.8%,到國小六年級已達70.6%;整體國小生在111學年度的裸視視力不良率為47.44%,居六都之冠。
議員張芬郁、陳淑華、陳雅惠、陳俞融及蕭隆澤也聯合質詢運動局預算每年近30億,但市民規律運動的人口比率未達標,居六都第5,導致BMI分類屬於過重或肥胖的比率年年增高至42.3%,是六都第二胖,要求運動局提振運動風氣。
運動局長李昱叡則表示,會從持續增加舉辦活動次數和頻率,及完成運動場所如國民運動中心和即將動工的巨蛋,在未來3至5年陸續完成後提供市民更多運動空間;張芬郁則建議廣設社區型的運動場所,讓市民走出家門即可運動強身。
議員陳淑華(左起)、陳雄惠、張芬郁、陳俞融、蕭隆澤指台中市過重或肥胖的比率年年增高至42.3%,是六都第二胖。(記者蔡淑媛攝)
中市小學、中學生視力不良率高 教育局︰學校應落實規律用眼策略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QDDPAq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