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480753_1449222975454919_7912457980465789782_n

首爾光化門的歷史凔桑
(附文:二戰勝利後韓國民族奮起的心路與成就)
1905年,漢城市的光化門,從這裡進去則是朝鮮的皇宮建築群,因此光化門被稱為朝鮮的國門。日本佔領韓國後,這一座門經歷了滄桑的歷史,殖民政府本擬拆除此門,並在原地建日本總督府,後來在日本學者的強烈建議下,總督府興建計畫不變,但光化門得以保留並移置他處。韓國光復後,有關光化門的處理各方都有不同的意見,1995年金泳三總統以清除日本殖民象徵的理由,拆除了日本總督府,並逐步將光化門移回原址。2010年,韓國光復65週年,重建了光化門在原址,正式重新開幕。(徐宗懋圖文館製作)
(附文:二戰勝利後韓國民族奮起的心路與成就)
二戰結束,朝鮮半島獨立,不過五年後旋陷入慘烈的南北內戰,不過參戰的主體卻是美軍對抗中共志願軍。1953年,南北達成停戰協議,走向長期的和平對峙。韓國開始建設發展,首先就是確定對日本的評價,重建民族尊嚴,作為自立自以來的精神起點。
日本殖民統治韓國自1910年至1945年,共36年。首先,韓國簡稱其為「日帝36年」,或「日帝時期」。全力清除日本殖民期間具有統治教化意涵的象徵性建築,包括日本神社、武德殿、日式橋樑等,均拆地一乾二浄,彷彿韓國歷史上從來不存在日本殖民這回事。如果有,也是一段受難受辱的不堪歲月。他們用超越日本的真實成績,努力證明日本殖民不具文明價值,只徒留傷痛,並拖延了韓國的進步。由於日本殖民是以替落後民族帶來近代文明為統治的正當理由,因為落後民族是無法以自己的能力進行近代化的。因此,如果韓國人肯定日本殖民,等於是承認自己是天生無能之輩。世界上或許有優秀的殖民統治者,但絶不可能有優秀的被殖民者,尤其是由被殖民者的身份肯定殖民者,等於是承認自己的弱智無能,只配被統治。因此,否定日本殖民是重建韓國民族自尊與自信的先決條件。更由於地理上如此接近日本,歷史上又有上千年的重疊,甚至語文的文法結構也是一樣,深知彼此的異同,反日的韓國反而是所有國家中最深刻了解日本的。儘管如此,否定日本殖民不難,就像挑起對立情緒可以快速凝聚內部,獲得內部支持,但要在科技、製造以及流行文化軟實力發展上超越先進的日本,則絕並易事,只有上下一心,艱苦卓絶、不斷挫折又繼續前進,不吝投入大量資本訓練人才,提升技術,追求原創,認真累積數十年才能實現的。在這個意義上,韓國人透過徹底否定日本殖民、建立民族自信心,在七十年後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今天的韓國(南韓)土地和人口大約只有日本的三分之一,在手機等半導體科技產業領域上,超越日本。韓國的體育表現與日本平分秋色,至於電影、偶像劇、歌舞等流行文化上,更把日本打地潰不成軍。三十年前,台灣在許多領域上都領先韓國,然而,今天韓國和台灣已經屬於不同的等級,今天不少台灣年輕人連台灣女孩能擠入韓國女團都倍感光榮。
在韓國,絕不會有「沒有日本殖民就沒有韓國現代化」的論述,事實上,光是提出這種說法就是對韓國人極大的羞辱,因為這等於指韓國人沒有能力自我現代化,是需要要依靠外來統治才能取得進步的無能民族。韓國人已經用超過日本的具體成就,來徹底否定這種說法。事實上,任何人宣稱自己被外面人統治才能進步,等於是在自己脖子上掛上有「奴才」兩字的牌子。
2010年8月10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就日本併吞韓國100周年發表談話,就日本過去對韓國實行的殖民統治表示反省和道歉:「韓國人民因違背本意受到殖民統治,民族自尊受到嚴重傷害。對於殖民統治造成的巨大損失和痛苦,日本政府再次表示深刻的反省和由衷的歉意。」日韓近代關係的本質獲得高度總結,兩國得以平等的立場上,重新出發,並同時競爭與互助,劃上圓滿的句點。(全文完)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163124053704144/permalink/5079336588749548/
-----------------------

242590473_1449116055465611_6503096987799182260_n
下南洋船隻上的中國苦力
(附文:中國苦力下南洋的前世今生)
20世紀初,中國苦力搭船下南洋,他們簽下賣身契,在海峽殖民地做苦工,走向一條艱苦的個人、家族和歷史之路。(徐宗懋圖文館製作)
中國苦力下南洋的前世今生
1978年新加坡故總理李光耀先生告訴來訪的中國改革開放政策推動者鄧小平,南洋華人的祖先當年都是福建、廣東一帶的農民等底層百姓,祖先都是目不識丁、沒有土地的農民,而中原知識分子、狀元及貴族都留在中國,所以如果底階層的後裔都能成功,中國沒有理由不會成功。李總理此話後來被多次引述,今天已屬耳熟能詳,他以新加坡的例子鼓勵中國勇敢邁向改革開放目標。不過,另一層深刻意義卻較少被論及:新加坡華人並不諱言先人卑微的出身;相反地,對照今天的成就,這種卑微反映了奮鬥歷程的光輝。早年的貧寒已轉化為今天自豪的表述。
中國苦力下南洋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記事。歷史上中國以農立國,安土重遷,由農耕社會發展出中國人的生存哲學,勤奮、保守、以及強調紀律與秩序。元代以降,中國東南沿海省份出現一些海洋貿易,商人組織船隻出海尋求通商機會,最後曾一度發展出國家性質的武裝船艦,但為期甚短。清朝的開創者是來自滿洲的遊牧民族,不重視航海,反而將海洋視為敵人和盜匪逃亡和藏匿之處,從而嚴禁人民出海。此一時期,來到南洋的華人基本上是少數過境的商賈,以及在改朝換代過程落敗南逃的貴族、官兵和追隨的前朝遺民。
18世紀中頁以後,西方列強逐步在東南亞建立殖民地,出現一些殖民城市,吸引了不少華人南渡謀生。再一個世紀過後,大英帝國在海峽殖民地開挖錫礦,種植橡膠和其他經濟作物,發展殖民經濟,開始有計劃地招募大批的華工與印度工人前來墾殖。加上此一時期,中國內部陷入動盪,農村凋蔽,百姓無以為生,被迫出海謀生。儘管後來美國加州的淘金熱以及太平洋鐵路的興建也吸引了大批華工,不過不久,美國就以「排華法案」對華人關起了大門。因此,無論國際環境和地理位置的便利,華工前往東南亞的為數最衆,也寫下了中國苦力下南洋的艱辛歷史。
儘管相關的紀載和文獻已經很多,但仍然存在一項基本的缺憾,即影像紀錄十分稀缺。原因是,早期攝影是一項昂貴的經濟活動,相館大多替客戶拍攝個人和家庭的紀念照,或者拍攝建築、自然風光等,製作旅遊紀念相册銷售,因此不存在為衣杉襤䄛的華工拍照的經濟誘因。幸運的是,近年我們取得一本20世紀初中國苦力船的珍貴相册。那是一艘由中國福建廈門駛來新加坡的苦力船,照片內容包括站在甲板上的窮苦華工群、德國籍的船東和管理人員、帶領華工的「客頭」和女眷、抵達新加坡後的情況,尢其運輸船駛入加冷河,停泊河岸。兩旁有西方人莊園、華人僕從、馬來人村落、印度人家庭、歐亞混血家庭,以及加冷河支流優美的風光等等,這些新加坡原始叢林河流的迷人景緻影像首次被挖掘公開,令人神往。它們真實地紀錄了一個世紀前中國苦力船,以及苦力們登岸時映入眼簾的獅城。經過我們影像精緻化的技術性處理,讓華人觀者有如回到最初先人抵達新加坡的一瞬間,彷彿自己的前世今生,産生了強烈的心靈震撼。
從19世紀中到20世紀30年代,移入海峽殖民地的華人主要來自閩粵兩省,閩省均由廈門出海,儘管名曰「契約華工」,但他們背負了一個羞辱性的稱呼「豬仔」,販賣華工勞力的生意稱之為「賣豬仔」。意思是,華工像豬隻一樣地任人販賣和宰殺。只要稍微檢視苦力買賣的型態,就可理解為何會有這樣種稱呼。為了開發殖民經濟,海峽殖民地政府鼓勵各種招募海外勞工的方式,或由仲介公司主動墊款安排,或由政府主動撥款組織到中國招募華工的事務。他們付錢給「移民公司」,租船隻到閩粵招華工,由華人「客頭」到農村招人。一窮二白的農民付不起船票和仲介費用,只能簽下賣身契約,由以後工作一至兩年的工資償還。「移民公司」從殖民政府的款項中抽取豐厚的利潤,再用餘款支付船公司和客頭,同時還以高價跟華工核算船資墊款,同時還要根據還款時限計算利息錢,如此又大賺一筆。等到華工扺岸時,殖民政府或「移民公司」再把他們販賣給錫礦開產公司、橡膠園主或者需要大量勞力的生産單位。簡單說,從殖民地政府、「移民公司」,仲介公司,到船公司、「客頭」等等,每一個環節的生意人都賺到可觀的一筆,層層剝削。在此「賺錢食物鍊」中最底層的自然是苦力們,所以才被形容成任人宰殺的「豬仔」,所有環節的商人賺得的財富最終都來自剝削「豬仔」無薪工作一至兩年所得。試想,華工們簽了賣身契,登上苦力船,擠在船艙㡳層,飲食粗糙,衛生惡劣,忍受長途航程,病倒也無法就醫,不少人死在船上,永遠無法扺達彼岸。即使上了岸,也必須立刻投入超時的工作。微薄的工資將被扣下還債,每天辛苦工作,只為了等待還自由身的一刻,再尋找新的機會。事實上,苦力就是奴工,中國苦力出洋本質上就是人口販賣。在上百年的販賣過程中,殖民政府、船運公司、仲介公司、礦業公司、橡膠園主、甘蔗園主、銀行財團等等都直接或間接從幾萬百萬的苦力們身上剝削利潤,最後都發了財,累積了可觀的財富,殖民經濟欣欣向榮。
至於熬過初期生死考驗,而且還完債務的華工們,則省吃簡用存錢,幾年後開始有些餘力寄錢回中國家鄉。再過幾年,他們可能穿著新穎的洋服,提著大包小包的禮物,光榮地返回離別多年的故里,成為本鄉後輩羨慕的海外華僑。接著,跟鄉親介紹的本鄉姑娘成親後,再把妻子帶回南洋。他們的下一代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其中有些具有才幹的子女們開商店、餐館、公司等,聚集成南洋各地繁榮的唐人街,在新加坡就是牛車水。興旺的商業、輕工業、金融業、旅遊業等,吸引了中國家鄉更多親戚渡海投靠。再過一代,他們的孩子會受到更高的教育,有些甚至在英國的名校拿到法學、醫學和商學等高等學位,與西方國家的管理階層菁英具有同等的智識能力。而那一刻來到時,也必然産生新的自信,他們不再需要殖民統治,有能力決定本身的命運,用自己的能力建設進步的社會,而這一切都始於遙遠的過去,當衣不蔽體、神情茫然的苦力們走下船望著新天地的一刹那。
就如這本珍貴的中國苦力船相册所反映的兩個時代面向,對中國而言,這是近代史內憂外患中百姓出海謀生的悲苦記憶;而對新加坡華人而言,除了辛酸歷程之外,同時也代表另一個嶄新的起點:新的環境、新的命運 ,而且在走過幾代人的歷史轉折後,更出現了新的奮鬥目標,以及新的歸屬感。
誠然,今天走進牛車水新式高樓大廈和寬廣的大道之間,環顧四周,往日的痕跡早已褪去,很難想像百年前大批華工湧入,熙來攘往的街道景觀。他們曾有的付出、挫折、迷惘和夢想都化成了幻影,彷彿那只是電影中的異地故事,與當今眼前的一切難以聯繋起來。儘管如此,逝去的只是肉體和建築的外觀,百年前華工的吃苦耐勞、不屈不撓的鬥志,仍穿越了時空,代代相傳,在新加坡每一階段歷史發展中,都展現了不畏艱苦的力量,沈默無言,卻又無遠弗屆。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163124053704144/permalink/5078919582124582/
---------------------

242588207_1448506802193203_8288832385238894377_n
鄉下露天搭台演出的傳統戲
1920年代,郷間露天搭台演出的傳統戲劇,台子簡單無華,通常是配合郷下寺廟寺典活動。傳統戲是台灣民眾民眾主要的文娛生活,舉凡歌仔戱、布袋戲、皮影戲、九甲戲等,均可見於大型祭祀和民俗活動中,其中歌仔戲由真人飾演,十分受歡迎。歌仔戲是台灣本土發展的劇種,不同於福建閩南的傳統戲劇,使用了台灣本地的日常口語和歌謠,演出內容包括中國古典故事和台灣民間典故,有著台灣清代濃厚漢文化的色彩。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警惕到歌仔戲是台灣人傳承中華思想的重要媒介,開始對台灣傳統戲劇的形式和內容進行規範和管制。《台灣城鄉建築大觀 1860-1960》)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163124053704144/permalink/5075851542431386/
-------------------

242043727_1447768612267022_936291084352150181_n
台南運河與清代戎克船
1930年代,台南運河停靠著清代的戎克船,幾許古意。原清代古運河為府城對外水路要道,後因淤積潰堤等問題,日本時代之1922年開闢新運河,位於安平港和永樂町之間,全長3.78公里,寬37公尺,讓外海的中型船隻可以直抵台南市中心,沿途設船渠,以供船隻停靠,1927年新運河峻工,成為台南的新風景名勝。光復後,由於淤泥與高雄大港的興起,安平港功能逐漸萎縮,終至封港,台南運河改為觀光河道,成為舉辦龍舟競賽和多種民俗文化活動之地。照片中的船隻為清代的戎克船,使用風帆為動力,主要是運貨之用,行駛於台灣西岸城市以及台灣與福建之間的水運往來。照片顯示,即使到了日本統治中期以後的1930年代,傳統風帆的戎克船仍然是重要的水上運輸工具。《台灣城鄉建築大觀 1860-1960》)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163124053704144/permalink/5072067639476443/
-----------------

241966017_1445930392450844_7889303078913256126_n
一群布農族人遷徙途中
1910年代,一群布農族人遷徙途中,在河岸邊休憩。日本時代時,布農族人一向居住於高海拔地區,不利於官方管理。1931年,日本政府宣示透過集團移住改善原住民的生活,實質是為了達成統治上的方便。集團的遷徙經過重重挑戰,大量族人因新環境的適應不良而感染瘧疾,遷徙後社會文化的也遭到了改變。(取自徐宗懋圖文館製作《台灣原民  山海之郷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163124053704144/permalink/506278123707175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