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左丘明是姜子牙的支孫,世代居住在齊國的都城營丘,也就是現在的山東臨淄一帶。為逃避災難,先到楚國又來到魯國/左丘明-魯國史學家,為《左傳》和《國語》的作者-《左傳》成為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一,著名儒家學者荀子就繼承了《左傳》之學。1725年(清雍正三年)為避孔子名諱,奉旨「丘」旁加「阝」改為邱氏,故左丘明之後改丘氏為邱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左丘明和孔子/左丘明為姜太公第二十一代孫“左氏不僅有才,而且具有史德和史識,是中國當之無愧的歷史學之祖。孔子與左丘明的關係。兩人同處一個時代——春秋末期。為了著述歷史,孔子與左丘明曾經一同“如周,觀書於周室”。也就是說,他倆曾經一同到周太史那裡查閱過歷史檔案。回到魯國後,孔子便寫出了文字簡明的《春秋》,而左丘明則寫成了內容浩繁的《左傳》/左丘明被譽為“文宗史聖”、“經臣史祖”,孔子、司馬遷均稱左丘明為“君子”。左丘明,姓丘,1725年(清雍正三年)為避孔子名諱,奉旨「丘」旁加「阝」改為邱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姜太公後裔-文天祥-正氣歌/「文天祥是『忠孝廉節』碑書法原作者」/玉帶生硯是南宋名臣文天祥生前所用的硯台-傳入宮中,為乾隆帝所珍愛見到「激切盡節易,從容盡節難」這樣的詞句,表明了乾隆對文天祥氣節的賞識,藏於三希堂內。乾隆賦《御製玉帶生歌》一首,鐫刻於硯背。後又成《御銘》、《御識》等作/硯整體呈鞋形,也稱履硯。硯台整體呈紫灰色,周邊有一圈白色環繞紋理,從而得名「玉帶生」。硯堂與墨池相連,極為樸素。「玉帶生」三字篆刻於墨池正上方,周側有篆書精刻文天祥所做的硯銘,硯背鐫有乾隆為其所做的《御製玉帶生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2021-07-12_0812572021-07-12_08150119rq00030s4r52875p8219s000016542s95rr83r19rp00017sr57p261ns8

歷史上有許多忠義之士,即時國家面臨存亡之際,他們仍為了自己的理想抱負,誓死抗爭到最後一刻。在明末清初,就有一名使者因為不肯投降而被面臨死刑,然而他在受刑前一刻,突然高喊「8個字」,頓時讓在場所有人深受感動,就連劊子手聽了都跪地磕頭痛哭,放下屠刀遲遲不忍動手,這位使者就是左懋第。
據《搜狐》歷史專欄報導,左懋第是進士出身,他在韓城做官時,曾多次抵禦流寇,守護當地平安,深受百姓擁戴,功績斐然引起了崇禎皇帝的注意,於是將他調入朝中任職,成為了自己相當信任的臣子。崇禎皇帝死後,南明政府分成主動派和求和派兩派,左懋第屬主動派,曾多次上書反對議和,但當時的皇帝和大臣為了保命,堅持求和,因此均未採納他的意見,這讓他相當痛心。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左懋第上書反對議和,意見不但未遭採納,最終他甚至成為求和的使者。(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既然要求和,勢必要派使者去談判,但南明這麼多大臣中,卻沒有人敢去。無奈之下,這爛攤子只能交由左懋第來收拾,他帶著滿腹委屈北上展開求和之旅,並做好「以身殉國」的準備。左懋第到達了北京城後,卻被安排在對藩蜀國專用的旅店中,這讓他氣憤不已,直呼,「我是奉朝廷之命來酬謝貴國滅闖之義,若以屬國禮相見,我寧死不入。」在他的據理力爭之下,最終清朝廷只好讓他住進鴻臚寺。
在談判幾天後,清攝政王多爾袞聽從了他人建議,知道左懋第在官吏中有很大的影響力,想要收之麾下,於是便將他軟禁,勸他投降,沒想到左懋第為了忠義,一心求死,最終清朝廷決定將他處死。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左懋第行刑前仍拒絕投降,高呼「寧為南鬼,不為北王!」,感動劊子手在內所有人。(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當然多爾袞心中還是不想放棄這個人才,於是在受刑前再次勸降,承諾只要願意降清,就封他為王,但左懋第依然不為之所動,在刑場大喊,「寧為南鬼,不為北王!」然後挺直身子受刑,讓在場所有人都很感動,就連劊子手聽了也將屠刀扔下,跪地痛哭,向他跪拜後,才終於行刑。
左懋第「威武不屈、堅貞不渝、視死如歸」的氣概,以及對國家和人民的忠心,受到了後人尊敬,之後被譽為「 明末文天祥。」
死囚被砍頭前高喊「8字」 劊子手秒淚崩…扔刀急下跪 ! https://bit.ly/2U0qDe7
--------------------------------
左懋第(1601年-1645年),字仲及,號蘿石,乾隆時追諡忠貞,山東萊陽縣(今萊陽市)人。官至兵部右侍郎。弘光朝任使者,赴北京與清朝談和,被扣押,不肯投降,被斬首。《甲申傳信錄》卷十以「使臣碧血」結尾,卷末載左懋第絕筆詩。後人稱「明末文天祥」。
左懋第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TYNnLG
生平
崇禎三年(1630年),左懋第鄉試中山東第二名舉人,次年中進士。任陝西韓城知縣,崇禎十二年(1639年)升戶部給事中,上書提出時局有四弊:民窮、兵弱、臣工推諉、國計虛耗。十四年,督催漕運,道中馳疏言:「臣自靜海抵臨清,見人民飢死者三,疫死者三,為盜者四。米石銀二十四兩,人死取以食。惟聖明垂念。」崇禎十六年(1643年)秋,出巡長江防務。[1]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破北京,其母陳氏絕食而死。
不久,清兵入關,堂弟左懋泰投降。弘光帝在南京即位,左懋第任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又以陳洪範、馬紹愉為副使,前往北京,通好議和。十月初,揩二副使及隨從百餘人至北京張家灣,住進鴻臚寺。懋第在鴻臚寺陳設太牢,率隨員北面哭祭三日。十月二十七日多爾袞釋放左懋第南歸。左等走出永定門,馮詮(另有一說陳洪範)勸多爾袞不要「放虎歸山」,十一月十四日多爾袞遣百騎在滄州追回,被扣留在北京太醫院,牆上遍布荊棘,自言:「生為明臣,死為明鬼,我志也。」
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閏六月十五日,清廷頒布剃髮令,隨員艾大選遵旨薙髮,懋第將其亂棍打死,清廷前來責問,懋第曰:「吾自行我法,殺我人,與若何預?」清廷設「太平宴」宴請,懋第拒食。又遣洪承疇前來說降,左懋第說:「此鬼也。洪督師在松山死節,先帝賜祭九壇,今日安得更生?」洪承疇慚愧而退。李建泰又來勸降,左懋第怒斥說:「老奴尚在?先帝寵餞,勒兵剿賊,既不殉國,又失身焉,何面目見我?」[2]左懋第又責問勸降的堂兄弟左懋泰:「此非吾弟也。」隨之將其叱離[3]。多爾袞大怒,親自提審懋第,懋第直立不跪。當問道:「你為何不肯剃頭?」左懋第回答:「頭可斷,髮不可斷!」金之俊勸他:「先生何不知興廢!」左懋第針鋒相對答道:「汝何不知羞恥!」多爾袞知其不降,閏六月十九日,命左右推出宣武門外菜市口處死[4]。
臨刑時,左懋第南向再拜說:「臣等事大明之心盡矣。」,有絕命詩:「漠漠黃沙少雁過,片雲南下竟如何?丹忱碧血消難盡,蕩作寒煙總不磨。」[5]隨員陳用極、王一斌、張良佐、王廷佐、劉統等人皆不屈而死。[6]
身後
左懋第幕客咸默將左懋第歸葬萊陽,將陳用極歸葬崑山,王一斌等人則淺葬於金陵郊外。咸默本為秀才,後改為堪輿師浪跡天涯,曾作《哭萊陽詩》以弔左懋第,其詩意淒涼,人不忍讀,咸默事蹟記於《清史稿·列傳·孝義三》。
注釋
 《明史·列傳275卷》7048-7049:左懋第 ,字蘿石,萊陽人。崇禎四年進士。授韓城知縣,有異政。遭父喪,三年不入內寢,事母盡孝。十二年擢戶科給事中。疏陳四弊,謂民困、兵弱、臣工委頓、國計虛耗也。又陳貴粟之策,令天下贖罪者盡輸粟,鹽筴復開中之舊,令輸粟邊塞充軍食。彗星見,詔停刑,懋第請馬上速傳。又請嚴禁將士剽掠,有司朘削。請散米錢,振輦下饑民,收養嬰孩。明年正月,剿餉罷徵,亦請馬上速行,恐遠方吏不知,先已徵,民不沾實惠。帝並採納。三月,大風霾。帝布袍齋居,禱之不止。懋第言:「去秋星變,朝停刑而夕即滅。今者不然,豈陛下有其文未修其實乎?臣敢以實進。練餉之加,原非得已。乃明旨減兵以省餉,天下共知之,而餉猶未省,何也?請自今因兵徵餉,預使天下知應加之數,官吏無所逞其奸,以信陛下之明詔。而刑獄則以睿慮之疑信,定諸囚之死生,諸疑於心與疑信半者,悉從輕典。豈停刑可止彗,解網不可以返風乎?且陛下屢沛大恩,四方死者猶枕藉,盜賊未見衰止,何也?由蠲停者止一二。存留之賦,有司迫考成,催徵未敢緩,是以莫救於凶荒。請於極荒州縣,下詔速停,有司息訟,專以救荒為務。」帝曰:「然。」於是上災七十五州縣新、舊、練三餉並停,中災六十八州縣止徵練餉,下災二十八州縣秋成督徵。十四年督催漕運,道中馳疏言:「臣自靜海抵臨清,見人民饑死者三,疫死者三,為盜者四。米石銀二十四兩,人死取以食,惟聖明垂念。」又言:「臣自魚臺至南陽,流寇殺戮,村市為墟。其他饑疫死者,屍積水涯,河為不流,振捄安可不速。」已又陳安民息盜之策,請核荒田,察逋戶,予以有生之樂,鼓其耕種之心。又言:「臣有事河干一載,每進父老問疾苦,皆言練餉之害。三年來,農怨於野,商嘆於途。如此重派,所練何兵?兵在何所?剿賊禦邊,效安在?奈何使眾心瓦解,一至此極乎!」又言:「臣去冬抵宿遷,見督漕臣史可法,言山東米石二十兩,而河南乃至百五十兩,漕儲多逋。朝議不收折色,需本色。今淮、鳳間麥大熟,如收兩地折色,易麥轉輸,豈不大利。昔劉晏有轉易之法。今歲河北大稔,山東東、兗二郡亦有收。誠出內帑二三十萬,分發所司,及時收糴,於國計便。」帝即命議行。屢遷刑科左給事中。十六年秋,出察江防。
 《爝火錄》上冊,354頁
 《石匱書後集·左懋第傳》,卷29;《明史·左懋第傳》,卷275
 《南疆逸史》卷九《左懋第傳》
 《小腆紀年附考》上冊,395-396頁
 《明史·列傳275卷》7048-7049:明年五月,福王立,進兵科都給事中,旋擢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徽州諸府。時大清兵連破李自成,朝議遣使通好,而難其人。懋第母陳歿於燕,懋第欲因是返匶葬,請行。乃拜懋第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與左都督陳弘範、太僕少卿馬紹愉偕,而令懋第經理河北,聯絡關東諸軍。馬紹愉者,故兵部郎官也,嘗為陳新甲通款事至義州而還。新甲既誅,紹愉以督戰致衄,為懋第劾罷。及是紹愉已起官郎中,乃進為少卿,副懋第。懋第言:「臣此行致祭先帝後梓宮,訪東宮二王蹤跡。臣既充使臣,勢不能兼理封疆。且紹愉臣所劾罷,不當復與臣共事。必用臣經理,則乞命弘範同紹愉出使,而假臣一旅,偕山東撫臣收拾山東以待,不敢復言北行。如用臣與弘範北行,則去臣經理,但銜命而往,而罷紹愉勿遣。」閣部議止紹愉,改命原任薊督王永吉。王令仍遵前諭。懋第瀕行言:「臣此行,生死未卜。請以辭闕之身,效一言。願陛下以先帝仇恥為心,瞻高皇之弓劍,則思成祖列聖之陵寢何存;撫江上之殘黎,則念河北、山東之赤子誰卹。更望時時整頓士馬,必能渡河而戰,始能扼河而守;必能扼河而守,始能畫江而安。」眾韙其言。王令齎白金十萬兩、幣帛數萬匹,以兵三千人護行。八月,舟渡淮。十月朔,次張家灣,本朝傳令止許百人從行。懋第衰絰入都門,至則館之鴻臚寺。請祭告諸陵及改葬先帝,不可,則陳太牢於旅所,哭而奠之。即以是月二十有八日遣還出都。弘範乃請身赴江南招諸將劉澤清等降附,而留懋第等勿遣。於是自滄州追還懋第,改館太醫院。順治二年六月,聞南京失守,慟哭。其從弟懋泰先為吏部員外郎,降賊,後歸本朝授官矣,來謁懋第。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至閏月十二日,與從行兵部司務陳用極,游擊王一斌,都司張良佐、劉統、王廷佐俱以不降誅,而紹愉獲免。左懋第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TYNnLG
-------------------------------------
萊陽左懋第諡號「忠貞」,乾隆帝為何厚待「抗清者」?
萊陽左懋第諡號「忠貞」,乾隆帝為何厚待「抗清者」?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rajRib
煙臺萊陽的左氏家族,在明清之際,曾經出過一位有骨氣的大人物,即被稱作文天祥第二的左懋第,作為南明的正使,左懋第奉命北上,與清朝談判卻被扣留。但他堅守氣節,寧死不降,為世人所稱讚。
(左懋第有一支後人在萊西姜山鎮的南仙莊)
到了清朝中期的乾隆年間,乾隆帝下詔贈與左懋第諡號「忠貞」,至少是在形式上肯定了左懋第。與左懋第幾乎同時,有上千名明末抗清忠烈都獲得了乾隆贈予的諡號,為何乾隆帝會厚待「抗清者」呢?
要知道,在明清交替之際,為儘快消滅抵抗勢力,清廷簡單地以「明順逆」來裁斷人物。凡降清者都被認為「知興替」的識時務者;而忠於明室、寧死不降則被斥為「冥頑不靈」。大量降官獲得了高官厚祿,地位名聲明顯優於殉國忠烈。
可到了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乾隆皇帝發布《命議予明季殉節諸臣諡典》,開始大規模表彰南明殉國者。第二年,乾隆要求「以欽定《明史》為主,而參以官修《大清一統志》、各省通志諸書」,將議諡的明朝殉節之臣「臚列姓名,考證事跡,勒為一編」,成《勝朝殉節諸臣錄》12卷,交武英殿刊刻頒行。拒不降清的左懋第專諡為「忠貞」,位於「專諡諸臣26人」中,與史可法、黃道周、劉宗周等名臣並列。
(左懋第公支派族譜)
乾隆顛覆此前的歷史評價,背後其實有明確的目的。他自己便說:「崇獎忠貞,所以風勵臣節」,「褒闡忠良,風示來世」。通過表彰前朝死難者,為清朝臣子樹立忠孝節義的榜樣
與左懋第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錢謙益,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乾隆重新評價明末著名文人錢謙益。錢謙益在明末即是文壇宗主,聲望卓著。順治二年(公元1645)五月,清兵近逼南京。柳如是勸錢謙益與其一起投水殉國,錢謙益沉思無語,卻滑稽地說:「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奮身欲沉池水中」,卻被錢謙益拖拽回來。不過,錢謙益雖然投降了清朝,但在仕清之後,又對新朝廷牢騷滿腹,私下還與抗清志士來往。
乾隆對錢謙益「首鼠兩端」的行徑大為惱火,認為他「大節有虧,實不足齒於人類」,「自詡清流,靦顏降附……均屬喪心無恥」。
(萊陽左氏祖訓)
不管乾隆帝有何目的,但總而言之,人們內心裡,都是尊敬有氣節的人,鄙視沒骨氣的。
萊陽左懋第諡號「忠貞」,乾隆帝為何厚待「抗清者」?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rajRib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j858o4q.html
---------------------------------
左懋第——明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
左懋第(1601年-1645年),字仲及,號蘿石,原山東萊陽人。 南明赴清談和使者,後被清扣押,寧死不降,後人稱"明末文天祥"。 崇禎三年(1630年),左懋第鄉試中山東第二名舉人,次年中進士。 懋第任陝西韓城令,崇禎十二年(1639年)官至戶部給事中,上書提出時局有四弊:民窮、兵弱、臣工推諉、國計虛耗。 十四年,督催漕運,道中馳疏言:"臣自靜海抵臨清,見人民饑死者三,疫死者三,為盜者四。 米石銀二十四兩,人死取以食。 惟聖明垂念。 "崇禎十六年(1643年)秋,出巡長江防務,不久明朝滅亡,其母陳氏絕食而死。
入仕南明,為官清廉。 清兵入關,左懋第被任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又以陳洪范、馬紹愉為副使,前往北京,通好議和。 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十月初,揩二副使及隨從百餘人至北京張家灣,住進鴻胪寺。 懋第在鴻胪寺陳設太牢,率隨員北面哭祭三日。 十月二十七日多爾袞釋放左懋第南歸。 左等走出永定門,馮詮勸多爾袞不要"放虎歸山",十一月十四日多爾衮遣百騎在滄州追回,被扣留在北京太醫院,牆上遍布荊棘,自言:"生為明臣,死為明鬼,我志也。 "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閏六月十五日頒布剃髮令,隨員艾大選遵旨薙發,懋第將其亂棍打死,清廷前來責問,懋第曰:"吾自行我法,殺我人,與若何預?" 清廷設「太平宴」宴請,懋第拒食。 又遣洪承疇前來說降,左懋第說:"此鬼也。 洪督師在松山死節,先帝賜祭九壇,今日安得更生?" 洪承疇慚愧而退。 李建泰又來勸降,左懋第怒斥說:"老奴尚在? 先帝寵餞,勒兵剿賊,既不殉國,又失身焉,何面目見我?" 左懋第又責問勸降的堂兄弟左懋泰:"此非吾弟也?" 隨之將其叱離。 多爾袞大怒,親自提審懋第,懋第直立不跪。 當問道:"你為何不肯剃頭?" 左懋第回答:"頭可斷,發不可斷!" 金之俊勸他:"先生何不知興廢!" 左懋第針鋒相對答道:"汝何不知羞恥!" 多爾袞知其不可降,閏六月十九日,命左右推出宣武門外菜市口處死。左懋第的主要事蹟_左懋第的人物生平_左懋第的人物簡介_趣歷史 https://bit.ly/3xANknN
----------------------------
有這樣一位古代監察官,他敢於謓言,針砭時弊;他忠誠無悔,國難當頭,挺身而出,不懼犧牲。 他就是有著「明末文天祥」之稱的左懋第。
左懋第,山東萊陽人,崇禎四年(1631年)進士,初任韓城知縣,因成績突出,崇禎十二年(1639年)升任戶科給事中。 六科給事中制度創設於明洪武年間,用以監察中央六部。 據《明史》記載:「吏、戶、禮、兵、刑、工六科,各都給事中一人,正七品;左、右給事中各一人,從七品;給事中,吏科四人,戶科八人,禮科六人,兵科十人,刑科八人,工科四人,並從七品"。 六科負責「侍從、規諫、補闕、拾遺、稽查六部百司之事」,職權很重。
作為經過基層歷練的監察官,左懋第心系百姓,為民請命,減輕百姓經濟上的負擔。 左懋第深知他所處的時代國家的弊病和百姓的疾苦。 他擔任戶科給事中后,積極發揮監督職責,上書直陳當時國家弊病有四,分別是百姓貧困、兵力虛弱、群臣萎靡不振、國家財政空乏,提出了恢復經濟、改善民生的一系列舉措,得到了朝廷采納。 崇禎十三年(1640年),朝廷裁軍后卻沒有減徵兵餉,左懋第進言:「練餉之加,原非得已。 乃明旨減兵以省餉,天下共知之,而餉猶未省,何也? "建議今後根據軍隊人數徵收兵饷,預先讓百姓知道加征的數目,使官吏無法弄虛作假,以便維持朝廷詔令的威信。 同時他建議朝廷下詔停止徵收災荒嚴重的州縣的各種賦稅,亦得到採納,於是"上災七十五州縣新、舊、練三餉並停,中災六十八州縣止征練餉,下災二十八州縣秋成督征"。
作為監督經濟部門的監察官,左懋第明確監督重點,廣泛詢問百姓意見,積極提出工作建議。 崇禎十四年(1641年),左懋第負責督辦漕運,對於保障漕運和改善民生十分上心。 他上書朝廷,反映民情,自己在運河沿岸辦事一年,經常向父老鄉親詢問他們的疾苦,都說到練餉的害處,農民在田野里抱怨,商旅在路途上叫苦。 他還調查到,在山東一石米值二十兩銀,而河南竟貴到一百五十兩,漕糧儲備存在很大的欠缺。 明代收取田賦有本色、折色之分,收取米麥本身為本色,將米麥折算成錢等為折色,當時朝中有只收本色、不需折色的議論,這樣同收一石米,在各地的價格就有很大的差別,像河南竟是山東的七倍。 河南米價騰貴,反映當年其糧食收成不好,當左懋第得知淮州、鳳陽一帶的小麥喜獲豐收后,他建議收取山東、河南折色,用這筆錢購買淮州、鳳陽的小麥,再轉運到山東、河南,這樣於國於民都有利。 由於左懋第才干突出,朝廷提拔他為刑科左給事中。
左懋第在明末危亡之時,敢於擔當受命出使,深陷牢獄不失忠誠。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的大順軍攻克北京,李自成掌握了北方的大片疆土,清兵在關外虎視眈眈,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則仍處於明政府管轄下。 是年五月初三,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就任監國,並於十二天后即位為皇帝。 朱由崧任命左懋第為兵科都給事中,不久提升為右佥都御史(職位低於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和左右副都御史),同時巡撫應天、徽州等府。 當時清兵接連打敗李自成,朱由崧決定派使節跟清廷通好,但沒有合適的人選。 左懋第的母親在老家去世,他主動請纓,並希望能順便安葬母親。 朱由崧任命他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禦史。 他臨行前上書表示,自己此次出使生死難料,希望朝廷時時整頓兵馬,一定要渡過黃河作戰。 左懋第等人到北京后,清廷態度強硬,左懋第被拘禁在太醫院內,但始終不肯投降。
南明弘光元年也就是清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左懋第"聞南京失守,慟哭",並在太醫院內題詩如下:"峽坼巢封歸路回,片雲南下意如何? 寸丹冷魄消磨盡,蕩作寒煙總不磨! ”。 左懋第從弟左懋泰曾擔任吏部員外郎,投降清廷為官,一日來探望懋第。 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將他罵走。 在赴刑場的路上,左懋第從容不迫,南向四拜,端坐待刃。 忽有一人騎馬飛奔而來,說:"降者爵以王。 "懋第曰:"寧為南鬼,不為北王。 "弘光元年閏六月,左懋第慷慨就義,時年四十五歲。 (楊俊彥)
忠勇剛毅左懋第————史鑒——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https://bit.ly/2Vw08hg
-----------------------------------------
左懋第,山東省萊陽縣人,明神宗萬曆二十九年生,福王弘光元年卒(1601-1645)
,四十五歲。
懋第於思宗末年任戶科給事中,屢次上疏諫言,不畏強權,朝臣推重。崇禎十七年,
奉旨巡察江防,闖王李自成入北京,思宗自縊煤山,福王即位南京,累遷至兵部右侍
郎。清兵入關南下,懋第奉福王命,赴北京「犒師」被留置,多爾袞屢降不從,卒被
殺。
本文除採自明史本傳外,旁及諸史、實錄等,按年記事,輯佚成篇,以彰先人之德,
為後世留可資之史。
關鍵字:左懋第
目  錄
一、前言           三、注?
二、本文
   世系(附簡表)
   記事
一、前言:
記得小時候,三十除夕晚上,父親依例要用紅紙裁成牌位,恭敬地寫上:「先人之位
」四個字,並說:「這是老爺爺回來過年的位子。」當紅紙黑字貼在牆上時候,覺得
家裏好像真的多了一些看不見的人,父親一臉肅穆,說話變得輕聲低語,連帶地使我
也不敢放聲大氣,直到初二晚送了神,把牌位從牆上揭下,火化了,好像才恢復平常
。我常想問父親:「我們家的先人到底是那些人?什麼時候開始在家鄉繁衍?」可是
,一方面,父親似乎也不很清楚,一方面也不知道在臺灣有多少鄉親,無從打聽,因
此,這個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雖然也曾聽母親偶而說:我家上好幾輩,曾經有一位
做大官的爺爺,在老家萊陽縣城裏,還留存許多紀念牌坊。可是詳情如何,非我那不
識字的母親能說得出,等到兩位老人家都去世後,除了只知道祖父的名諱,其他就一
無所知了。
開放探親後,我回老家去了一趟,見到一些叔父輩的老人,和幾位從未謀面的堂兄弟
。可是當我向他們問起祖父去世的年月時日,只有一句:「過去的事情也記不清了。
」其實我心裏猜得出,多半是不好的成分居多,也許在幾次運動中,被鬥爭結束了生
命。祖父雖然務農,但是屬於小資產的身分;外祖父更是地方上的富農,種滿了果樹
的山頭就好幾座,當然不必提下場會如何;儘管如此,我還是對「先人」,尤其是做
官的那位爺爺,充滿好奇。
去年,趁著探討官制,把明史翻閱一次,其中第二百七十五卷,列傳第一百六十三篇
,發現有「左懋第」的傳記。看完後,覺得這位很可能就是母親所說的「大官爺爺」
,接著想起家裏有一本前些年長輩送來的《旅台各世族譜》,當時並沒有怎麼翻看,
就置之高閣,找出來仔細讀完,除了裏面有一篇明人姜埰寫的傳記,就是寫這位老爺
爺之外,也沒有太多的資料。此一發現,已使我高興不已,緊接著幾個禮拜,找遍幾
座圖書館,翻閱許多資料,原來清儒顧炎武署名的書《聖安本紀》和其他人所寫的史
料中,也有不少可尋;而高中念過的國文:史可法〈復多爾袞書〉中,也提到了這位
老爺爺。算算時間,距離我這輩,已經整整四百年了。想想去年孩子曾問我,家裏有
沒有可以做「祖父母故事」的作文題材,無以對之的情形,不禁汗顏,基於此,便著
手將這些資料整理出來,希望有個交代。
二、本文
LL;世系
據民國二十四年編修的《萊陽縣志》及《旅台各世族譜》所記:山東省萊陽縣左氏族
祖,明朝初年,遷自章丘縣左家院村,神宗萬曆年後,科名興盛,思宗崇禎年間,左
懋第在朝為官,弘光時,以兵部右侍郎官職奉使北京,雖多爾袞威脅利誘,終不屈遇
害。康熙四十年,清廷下令在萊陽城西修建左公祠,此後子孫多務農。清中葉時,有
第十一世祖在陝西做知縣,清末,有位族祖加入同盟會革命,率眾光復煙台。此時整
個族人近千戶,散居數十個村莊。民國三十八年,遷來臺灣的人不多,大多仍留在家
鄉。是以,章丘以前的世代暫無法考尋,自章丘遷到萊陽後的各代祖,概如下表所示

(名字後面數字表示第幾代,同代兄弟的另外子嗣則省略不記。)
左原--左盛--左方--左文昇--左奎--左之龍--左懋甲
            左文清    左英   左之藩    左懋第--左敏生---
                   左彥   左之禎      左敬生
左起郁 .........左成  左序賓         左永光
          左剛--左燕賓--左守鶴--左永
春--
              左會賓  左守鳴    左永泰
--左德成--左宜恩
   左德功   
記事
左懋第, 明神宗萬曆二十九年(西元一六零一年)生,山東省萊陽縣人。字仲及,號
蘿石。
父名之龍,字用化,號雲樓,萬曆七年(西元一五七九年)舉人。母陳氏。
案:之龍公,萬曆七年(西原一五七九年)舉人,萬曆二十六年(西元一五九八年)
,在河北房山任縣令,接著任河南西華令、陝西延安郡丞等職,最後坐到刑部員外郎
以四品官致仕,三弟左之禎亦曾在朝為官。
至於左懋第,據明人姜埰的敘述則是
「公身長不滿五尺,面赤,讀書談天下事,目瞠瞠,頰輔欲動。」(注1)
見此不禁恍然,原來我的身材早在四百多年前,就已經定形;遺憾的是之龍老爺爺的
生卒未載,無法推知年紀多少。
左懋第事親甚孝:
「父死哀毀,三年不出廬,寢服竟,羸瘠骨立,葬蘿石山,遂號蘿石,東海之人稱為
左孝子。」(同上)
崇禎二年(西元一六二九年)地方匪亂,左懋第抗匪退敵。
案:
「崇禎二年,妖人董大成以風角之術相誑惑,劫掠聚邑,是時承平日久,人不知兵,
公獨舉炮擊賊。炮裂,幾自斃,公仰天歎曰:天不佑我耶?再舉炮中賊首,賊遂遁去
。」(同上)
董大成是劉家莊地方上的人,本投靠宣傳白蓮教的神棍李盛明,於崇禎二年據山寨作
亂,有五千人,自封公侯,後被圍勦,在蒙陰被殺。至於「風角之術」恐怕是一種惑
術。

崇禎三年(西元一六三零年)山東鄉試中舉第二名。
崇禎四年(西元一六三一年)中進士,以春秋經學聞名。授韓城令
案:韓城在陝西。崇禎三年,天下各地動盪不安,土匪流寇四起。陝西韓城尤其猖獗
,史書記載,韓城幾乎日有盜警,左懋第被派到此地,恐怕和他在山東家鄉打董大成
有關,朝廷大概認為他勦匪有經驗吧。據《崇禎實錄》的記載:韓城從崇禎元年十一
月起鬧流寇,有名可知的有:王二等、龍耳嘴、混天王、王子順、苗美連、趙和尚、
趙四兒、獨行虎、滿天星、一丈青、上天猴等。左懋第自到韓城,幾乎無一寧日,忙
著勦匪拒寇。此時,張獻忠開始流竄,袁崇煥則被朝廷處死:
「三年八月癸亥,殺督師兵部尚書袁崇煥,處以殊死。(十月乙丑)延綏大盜張獻忠
等以五六千人掠靖邊、安定、綏德、米脂間,攻清澗。」(注2)
崇禎十二年(西元一六三九年)擢戶科給事中。上疏劾劉澤清。
案:「戶科給事中」設於戶科之下,為「從七品」的官,監督光祿寺每年歲入金穀、
錢鈔雜物。凡有違法侵奪、貪求田產的官,都可予糾舉。共六科,分設於六部之內。
左懋第就任後,即提出四件弊端,請求貴粟、賑濟饑民、嚴禁軍士剽掠:
「疏陳四弊:謂民困、兵弱、臣工委頓、國計虛耗也。又陳貴粟之策,令天下贖罪者
盡輸粟,鹽莢復開中之舊,令輸粟邊塞充軍食。」(注3)
「三月,大風霾,帝布袍齋居,禱之不已。懋第言:‧‧‧請自今因兵餉,預使天下
知應加之數,官吏無所逞其奸,以信陛下之明詔;‧‧刑獄悉從輕典,‧‧於極荒州
縣,下詔速停,有司息訟,專以救荒為務。帝曰:然。」(同上)
這番言論和賈誼的〈論貴粟疏〉大致相似,大概他老人家讀過此文吧!又據〈左侍郎
懋第傳〉:
「上嘉其奏,下所司議,會經筵進講,公與事,以次及公名,上目視之,霽色良久。
」(注4)
皇帝心中感受老爺爺的忠諫,聞聽其名,不免好好端詳了一番,面帶悅色,只可惜還
是沒有多大幫助。
至於「劉澤清」是山東總兵,但行為不端,結黨招盜,是當地的軍閥,懋第公上疏彈
劾,主張制裁,而朝中另一位同僚韓如愈,後也上疏論劉澤清罪,可是韓如愈反被劉
派人暗殺,劉還佯裝不知,說:
「人謂我殺韓如愈,何不殺左懋第耶?」(同上)
崇禎十三年(西元一六四零年)上疏請停刑,寬減民間分派兵餉。
案:三月清兵進至遼寧義州,準備進犯錦州。總督洪承疇率巡撫方一藻、前鋒祖大壽
、團練吳三桂防守錦州、松山。軍情緊急,加上流寇張獻忠、李自成四處游竄,人民
負擔沉重。左懋第於是上奏,藉去年慧星出現,朝廷曾下詔,停止執行重刑,慧星便
消失的事,奏請減輕人民賦稅:
「去歲慧星見,下詔停刑而慧即夕消,何今日之不應也!臣又思之:皇上停刑之詔,
特其具也,今之齋禱,猶其文也。‧‧‧臣敢直以實進‧‧‧乞皇上下詔寬練餉加派
之數,‧‧‧取獄之輕重一一審之,停刑可以消慧,豈明刑不足以返風乎?如此而天
變不止。臣不信也。」(注5)
如果知道現代把看哈雷慧星當做了盛事,不知如何感想!
七月,總兵曹變蛟、左光先、吳三桂,在松山、杏山三戰清兵皆捷,而全國各地大旱
,蝗蟲成災;冬天,大饑,人相食,草木都吃光,道上屍體相連不絕。
崇禎十四年(西元一六四一年)江南饑饉, 糧輸不繼,奉命督催漕運有關轉運之事,
屢上疏言民苦於饑疫,陳安民息盜之策。
案:一月,李自成攻陷河南,殺福王朱常洵,及前南京兵部尚書呂維祺,號「闖王」
。張獻忠則陷襄陽、樊城。奉命督師的大學士楊嗣昌連連兵敗,只好自縊,而朝廷還
追贈他「太子太保」;左懋第不以為然,上疏彈劾,說:「受事以來,虛恢欺飾,所
至以精兵自衛‧‧‧寧使藩封亡而身獨存,社稷危而身獨安。」(注6)可是皇上沒
反應。
八月洪承疇與清兵再戰松山,大敗,全軍覆沒,僅逃脫二百餘人;張獻忠與李自成合
攻開封七天七夜,未下,至第二年攻破。
崇禎十五年(西元一六四二年)清兵陷松山、錦州。
崇禎十六年(西元一六四三年)二月, 奉旨與郭充第催漕東南諸省,至浙江、江西、
湖廣等地。調任刑部左給事中。十一月,奏請加強江防與南京防務。
案:這年十一月,左懋第彈劾陝西提督孫尚進貪橫,並南下視察,奏報張獻忠於九江
安慶一帶企圖進犯。途中上疏:
「臣自離南京,由長江溯流而上,行次采石磯,一察采石龍舉兩營兵士,外雖可觀,
而按實點驗,非可戰守之兵也。副將陳學貴言有餘而實不足‧‧自此以上,見沿江防
守 ‧‧‧每十數里間,有一小船,每船多則十二名,少則七八名,放銃鳴鑼而已。
每二三十里,有弓兵五六人不等,然此猶知臣至而來也,若無人察點,則江干寂寂耳
。江防之疏,一至於此,寇據上流,無論賊船數千,即以數百順流東下,豈零星之兵
所能禦乎?」 (注7)
軍中吃空缺的情況嚴重,兵餉都進了私囊,怎能勦匪?難怪要失利。皇帝看了下旨:
「察核留都兵馬船隻,缺額不堪,向來何無料理?著南兵工二部察奏。」可惜沉痾已
深,無法起死回生,而負責勦匪的平賊將軍左良玉,則於此時在襄陽,並心懷異志。
李自成攻襄陽時,左良玉便拔營渡江,轉往武昌恣意殺掠,據《崇禎實錄》記載:其
後張獻忠蹂躪兩湖,左良玉又多縱容部屬掠奪。朝廷推舉左懋第參佐軍政,皇帝召見
,對他說:「中興之事一任卿爾。」辭了皇帝,便南下,到湖南去見左良玉,說:
「皇上聖武天子,將軍不知乎?將軍擁貔貅之眾,處麾鉞之尊,天子待以心腹爪牙,
國恩厚矣,將軍顧何求而為此?天下之大,為天下事至難,公孫躍馬前事可鑒,吾恐
將軍之有悔心矣。」(注8)
當下便有士兵拔劍要殺,左良玉阻止,繞著屋子慢慢走了一會兒,向他行了個禮說:
「何相見之晚也!」 (同上)
這年,清兵已在山海關外,並分兵進入山東境內,史可法則任南京兵部尚書。
崇禎十七年(西元一六四四年)一月, 李自成建國,號「大順」,以宋獻策為軍師,
牛金星為丞相。 廷命察核左良玉大軍有無勦匪。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陷北京,崇禎帝
自縊。福王即位南京,號「弘光」。左懋第留南京。
案:大勢已去,諸將紛紛為己,就連奉命代皇帝親征的兵部右侍郎李建泰,率軍才出
發,一日間只走了三十里,士兵就溜了三千餘人。(注9),召山東總兵劉澤清勤王
,劉卻在縱掠之後往南跑了,雖然朝廷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左良玉為寧南伯,劉澤清
也昇官一級,可是都沒意義。三月十七日,李自成逼近京城近郊,皇帝召群臣問辦法
,沒人能回答,憤而罵群臣:「負國無狀」,群臣只有叩頭謝罪。十九日,李自成進
入京城,崇禎自殺。遺書在衣上:
「朕自登極十七年,內地三陷,逆賊直偪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群臣
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故自去冠冕,以髮覆面,任賊分裂,勿傷百姓
。」(注10)
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大敗李自成,李逃西安。河北、山東皆被清兵攻下,而史
可法不知吳三桂降意,仍奏請南京朝廷封吳為「薊國公」賞以銀米。五月,福王朱由
崧在南京即位,稱「監國」。史可法雖知道福王有「七不可」,非適當人選,但被阮
大鋮、馬士英以半強迫方式挾持,只好接受。結果落得後來自請外放,督師楊州,城
陷犧牲。(注11)
崇禎十七年(西元一六四四年)五月, 補兵科右給事中,擢太常寺少卿。六月,任都
察院右僉都御史, 奉命巡撫應天、安慶、徽州、寧國一帶,提督軍務兼理糧儲;聞母
陳氏逝於北京, 請求北上訪母骸骨。七月,加兵部右侍郎,經理河北、遼東,奉命與
太子太傅陳洪範、太僕寺卿馬紹愉同赴北京犒清軍。
案: 這年雖升官,由兵科右給事中(從七品),升「太常寺少卿」(正四品) 「都
察院右僉都御史」(正四品)「兵部右侍郎」(正三品), 但「寧為太平犬,不為亡
國臣」, 明朝等於實際亡國了。南方偏安,收納遺官,良莠不齊,像劉澤清被封為「
東平伯」就很奇怪; 而馬紹愉這人,崇禎時,是兵部尚書陳新甲的姻親,曾至清營謀
和, 且因洩密,害陳新甲被崇禎處斬,此時竟加官太僕寺卿,派他隨同前往清軍「犒
師」。所謂「犒師」的主意,實由馬士英提出:
「癸酉(六月十七日)馬士英言: 東平伯劉澤清報,五月朔,清虜令漢人削髮。是未
知中國有主也,宜遣文武二臣頒詔北行,安夷漢臣民之心。」(注 12 )
此外,還要頒已降清的吳三桂爵位、鐵書。這趟任務,左懋第已寫信給友人姜埰:
「國遭大故, 不聞二東有斷頭穴胸,以報故君者。廷臣不察,屬懋第節鉞上江,十日
前有自北來者, 謂慈氏病篤於京畿,人子不忍聽。今訃至矣!惟昨歲視楚,新承詔命
, 先皇帝曰:「荊襄之上一任惟爾。」今一歲之間彎弓不及於龍髯,蓼莪旋廢于烏私
, 懋第何惜七尺,不君父用。已上書,請北行,得叩頭先帝梓宮之前,以報察覈之命
,死且不恨。嗚呼!懋第此行,是懋第死日也。」(注 13 )
後又上疏,覲見弘光,拒絕與馬紹愉同行:
「馬紹愉昔年赴建,為建所折,奴顏卑膝,建賚之參、貂,臺臣陸清源糾之。其與建
交情深淺,臣實不知,但聞其私許建金十萬兩、銀一百二十萬兩,逢人誦說,臣不便
與之同行也。」 (注14)
「建」指清人,以其世居關外,古稱「建州女真」之故。
《明史》本傳也記載:
「臣此行致祭先帝后梓宮,訪東宮二王蹤跡,臣既充使臣,勢不能兼理封疆,且紹愉
臣所劾罷,不當與臣共事,必用臣經理,則乞命洪範同紹愉出使,而假臣一旅,偕山
東撫臣收拾山東以待,不敢復言北行。如用臣與洪範北行,則去臣經理,但銜命而往
,而罷紹愉勿遣。」(注15)
內閣商議,改派原任薊州提督王永吉,但弘光下令仍照舊不變。
大儒顧炎武便批評此事:
「今懋第雖堪應選,而誤以洪範、紹愉佐之,且所頒三桂、玉田諸詔,種種指揮有同
囈語,於是而欲祈事之濟,難矣。」(注16)
一行人在七月丙午(二十一日)出發,臨行,他再上書:
「懋第瀕行言:臣此行,生死未卜,請以辭闕之身,效一言。願陛下以先帝仇恥為心
,瞻高皇之弓劍,則思成祖列聖之陵寢何存;撫江上之殘黎,則念河北、山東之赤子
誰卹。更望時時整頓士馬,必能渡河而戰,始河而守,必能扼河而守,始能畫江而安
。」(注17)
這年夏天,多爾袞致書史可法勸降,即〈致史可法書〉。九月十五日史可法回信,即
著名的〈復多爾袞書〉,其中講到左懋第北使:
「謹於八月,薄治筐篚,遣使犒師,兼欲請命鴻裁,連兵西討。」(注18)「八月」應
是概略的說法。
崇禎十七年八月, 渡淮河;十月初一,抵張家灣,清廷令:只許百人從行。二十七日
離京,十一月四日被禁太醫院。
案: 八月到滄州時,陳洪範先派人送信吳三桂,吳三桂不看,原信加封送至攝政王多
爾袞。
九月十八日, 到德州,清山東巡撫方大猷傳多爾袞令,只許百人進京朝見。十月五日
, 至張家灣,清廷將他們安置在「四夷館」,要他們以屬國的身分進見,隨行參謀陳
用極認為事關重大,不可不爭。懋第公也力爭,乃改在鴻臚寺。
十月十二日,宿鴻臚寺,清人防守嚴密,不准生火作飯,飲食所需,只靠外送。
十月十三日,清廷禮部派人索取明朝的國書,眾人堅持要行正式禮節,來人離去。
十月十四日, 內院剛林、榜什率十餘人,佩刀,直登寺堂,蹲坐椅上,指著地下的毛
氈, 令左懋第等人坐,大聲指責。據《弘光實錄鈔》記載,陳洪範回朝向皇帝報告,
當時與剛林的對話如下:
「剛林曰: 我國為明朝破賊報仇,江南不發兵,便立天子,何也?臣等曰:今上乃神
宗嫡孫, 先帝既崩,倫序相應,立之詎曰不宜?林曰:崇禎皇帝有遺詔否?臣等曰:
先帝變出不測, 安有遺詔,南都聞變,臣民擁戴,告於高皇帝之陵而立之,安事遺詔
?林曰: 崇禎皇帝死時,江南臣子為何不來救援:臣等曰:南北地隔三千里,諸臣聞
變,亟整兵馬,正欲北來,而傳聞貴國已發兵逐賊,故先遣使臣,講好修德。
是時, 左懋第身服衰絰,林指而問曰:汝服孝服便是何臣?臣曰:左部院之服母喪也
。 林曰:汝等何在,今日卻來。懋第曰:先帝遭變之時 ,吾往江南發兵,陳總鎮、
馬太僕尚在林下。 林曰:汝發兵曾殺得賊否?懋第曰:吾奉命助勦獻賊,彼時闖賊未
敢犯上江。 林曰:勿多言,吾國不日發兵,即下江南。懋第曰:江南尚大,兵馬尚多
, 亦未可輕言下也。臣曰:使臣數千里通好致謝,何必以兵威相嚇,果要用兵,豈能
阻得?但恐有礙攝政王報仇破敵之初意耳。林不答而出。」(注 19 )
顧炎武《聖安本紀》也載:
「懋第遣參謀陳用極以謁陵及改葬先帝、母后, 請俱不許,遂陳太牢於寺廳,衰絰與
將士哭三日,又以雞酒奠范景文殉難諸臣。」(注 20 )
十月二十六日,清廷又派剛林來,限期離去。
十月二十七日,清兵押送,從永定門出城。
十一月四日, 過滄州十里,清兵五六十人追回左懋第、馬紹愉,僅放陳洪範南歸。陳
弘範問何故?云: 「二人留此,放汝一人南回,報大兵即下。」懋第還歸北京,囚在
太醫院。
被囚期間,多爾袞令管理官員,好好照顧。洪承疇往探訪,被左懋第叱罵:
「此鬼也, 承疇統制三邊,松、杏之敗,身殉馬革,賜祭葬,死久矣。閽者安得通。
」(同上)
過幾天,曾經奉命代崇禎出征,此時已降清的李建泰來,也被罵:
「老奴尚在,先帝寵餞,勒兵勦賊,既不殉國,又失身也,何面目見我。」(同上)
從此,拒見其他人士,在院門題字:「生為大明忠臣,死為大明忠鬼。」又畫漢朝蘇
武的像,懸掛牆壁,偷派人帶信,送南方皇帝:
「臣奉命北行,兢兢奉敕書,圖報稱。何意身羈北庭,區區之身,生死不足計,惟陛
下丕振神武,收復舊京,臣犬馬不勝大願。」(注21)
弘光元年(西元一六四五年)三月, 吏部尚書張捷建議,請優卹左懋第家屬。四月,
左良玉病死於九江, 手下前鋒、中軍恣掠。四月二十五日,清兵破楊州,五月十日,
福王逃亡。十五日清兵入南京,阮大鋮、錢謙益等投降。
案:福王本非明君,敵虜當前,仍不思努力。五月十日,京師各城門都關了,獨喚梨
園子弟入宮唱戲,與太監雜坐。半夜,與太后、妃子、內官四、五十人出城,百官無
人知道。逃至軍營躲避,數日後,被抓回南京。五月二十五日,福王以無頂小轎入城
,包頭,藍衫,用油扇掩面,太后與妃則騎驢隨後,沿路百姓投瓦礫痛罵。而群臣在
城郊,迎接清軍主帥時,天下大雨,竟沒人敢到屋簷下躲雨,亡國之臣就是如此。(
注22)
《小腆紀傳》:
「南都陷,懋第聞變,慟哭,從弟懋泰以投降授官者,來勸降。懋第叱之出,曰:汝
非我弟也。閏六月十五日,清廷再下薙髮令,副將艾大選先自薙,懋第怒殺之。閏六
月十九日,下獄,手下參謀陳用極等亦下。審訊時,懋第曰:我頭可斷,髮不可斷,
艾大選違我節度,我自行我法, 殺我人,與若何與!閏六月二十日,攝政王見之內
朝,數以偽立福王、勾引土賊、不投國書、擅殺總兵、當庭抗禮五大罪。懋第侃侃不
屈,攝政王顧在廷漢臣,云:何?陳名夏曰:為福王來,不可赦。懋第曰:汝先朝會
元,何在此?金之俊曰:先生何不知興廢!懋第曰:汝何不知羞恥。攝政王揮出斬之
。臨刑,顧用極等五人曰:悔乎?用極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懋第南向再拜曰:
臣等事大明之心盡矣。端坐受刑,五人同見殺。」  (注23)
是日,風沙四起,捲街市棚席上雲,屋瓦皆飛。觀者涕下,門下士葬之彰義門白馬寺
。神奇的是「殺之無血,唯白乳滿地」(注24)不知是否得了怪病?此外,尚有絕命
詩、詞各一首:
詩:
「漠漠黃沙少雁過,片雲南下竟何如;
丹忱碧血消難盡,蕩作寒煙總不磨。」(注25)
詞:<沁園春>:
「忠臣孝子,兩全甚難。從夷、齊死後,君臣義薄,綱常掃地。生也徒然,宋有文山
,又有疊山,青史於今萬古傳。他兩人,父兮與母兮,亦稱大賢。嗟哉!人生易盡百
年,姓與名,不與人輕賤。想多少蚩愚稽首、游魂首邱,胡服也掩黃泉。丹心炤簡,
千秋廟食,松柏聳天風不斷。堪嘆他時窮節,乃見流水高山。」(注26)
老爺爺總共活了四十五歲。子二人:左敏生、左敬生,皆為儒。
死後,清廷賜懋第公諡號:「忠貞」。至於馬紹愉,則把他放了
www.ck.tp.edu.tw/~chinese/左德成--明兵部侍郎左懋第殉國事蹟輯佚.htm?keepThis=true&TB_iframe=true&height=500&width=820 https://bit.ly/3r1fMNn


姜山鎮 (萊西市)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21-07-12_0852352021-07-12_085313

姜山鎮 (萊西市)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