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眾生分為10類
佛說宇宙眾生分十類,四類不受輪回束縛
  佛陀最初在菩提樹下成道時,曾感歎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能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由於這個無明的妄想,使眾生在過去、現在及未來的三世中,不斷在六道中流轉。
  六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也就是十法界中的六法界,又稱六凡。另外,佛陀的聖弟子,依各人解脫方式和度眾願力的差異,分為聲聞、緣覺與菩薩。此三者與佛陀合為四法界,又稱四聖。六凡加四聖,合稱“十法界”,每一法界有各自的特色與因緣果報。
  以下細分而解。
  1.四聖者,佛、菩薩、緣覺、聲聞,是已證解脫聖果,永離生死,不復往返六道,是出世間的四種聖人。
  2.六凡者,一切眾生,沉淪三界之內,由其所造作之罪業不同,因而輪回六道當中。六道有善惡之別,天、人、阿修羅屬於三善道; 畜生、餓鬼、地獄屬於三惡道,亦稱三途,即血途、刀途、火途。
---------------------------------
  
  佛是世間、出世間中最究竟圓滿的聖者,度眾功行圓滿,達到自覺、覺他、覺滿,能夠利益一切眾生,是出世聖人中最高的境界。
  菩薩
  菩薩為“菩提薩埵”之簡稱,意為“覺有情”,謂既能自覺,又能覺悟一切有情。菩薩發大慈悲心,除了轉化自己的煩惱,並廣修六度萬行,以自利利他之行,逐漸圓滿一切功德。
  緣覺
  緣覺。又稱“辟支佛”,分為二種:一種是生於佛世,聞佛說十二因緣,修證成道,稱為“緣覺”;另一種是生於無佛之世,由前世的善根,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觀自心、外境的變遷而悟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證到緣覺果,稱為“獨覺”。
  聲聞
  聲聞修習觀音法而得證聖果。聲聞極果為阿羅漢,羅漢含有三義:一、殺賊義,謂殺盡煩惱賊。二、應供義,謂已斷盡三界諸惑,道高德重,堪受人天供養。三、不生義,謂已出三界,不再受分段生死。
  
  天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欲界天乃修十善所感,所謂十善即身不造殺、盜、淫;口不言妄語、兩舌、惡口、绮語;意不行貪、瞋、癡。若修十善,又修四禅八定,將來所感的果報,即是在色界天和無色界天。
  
  受持五戒,來世得生為人。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若受上品五戒,則大富大貴,若只持少分戒,雖得人身,卻感貧窮或六根不具的果報。由於每一個人戒行持守不同,因此將來所得的果報就有貧富、壽夭、智愚、美丑、高矮等不同。
  阿修羅
  過去生修下品十善,但因其持戒、修福,做種種善事時,心存瞋恚、傲慢等惡念,有天人之福,無天人之德,遂感修羅的果報。
  畜生
  眾生因貪欲癡想心,造作下品十惡,而感畜生的果報。畜生道常為他所宰殺,或彼此弱肉強食,互相殘害,故又稱為“血途”。
  餓
  若悭貪不捨,不知布施、修福,不明白因果,不遵守戒律,多行惡事,造諸惡業,則感餓鬼的果報。餓鬼道又有勝劣之別,有福者為神,無福者常在饑餓當中,經常受刀杖驅逼之苦,稱為“刀途”。
  地獄
  六道當中,地獄道最苦。凡造五逆十惡、謗法破戒,皆招感地獄果報。在地獄當中,隨個人業力所感,苦報與壽命各不相同。地獄有根本地獄、近邊地獄、孤獨地獄;地獄道眾生常受寒冰或猛火的煎熬,故稱為“火途”。
  以修道而言,天道耽於游樂,修羅道雖有天之福卻瞋心重,三惡道多苦難、多愚癡,故此五道皆難修行;惟有人道,苦樂參半,智慧較高,最適宜修道。
  文章選自中國佛學院廣行法師編著《走近佛教》
佛說宇宙眾生分十類,四類不受輪回束縛 @ 如何戒邪淫、防止婚外情 | 佛教文章分享 | 學習傳統文化 :: 痞客邦 :: https://bit.ly/3hkqfyW
-----------------------------------
大乘正宗分第三:所有一切眾生之類
何謂「所有一切眾生之類」的「眾生」?為什麼眾生生命際遇大大不同?
大乘正宗分第三:所有一切眾生之類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本文解釋: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
解釋如下:
所有一切的有情、無情眾生。何謂「所有一切眾生之類」的「眾生」?我們先研究「眾生」這個名詞。
佛教經常提到「眾生」,一些人看到「眾生」,就只聯想到人類,然而依佛教教理,「眾生」這個名詞其實並不只限於人類,要瞭解「眾生」一詞,要從「眾生」定義下手。
依佛教教義,所謂「眾生」,即「眾緣和合而生」:
1. 「眾」就是「眾多」。
2. 「緣」就是「因緣」或邏輯學中的「因」。
3. 然而怎麼會有「因」呢?因為眾生有個「心念」,有「心念」就會起心動念,而一動念就會有了行動。這個促成行動的念頭就促成了一個「因」。
4. 依佛教教理,有了「因」就會行動,有行動就會自然產生一個「果」。
5. 而這個「果」產生後並未結束,它會在「因果業報律」的掌控下,產生一個「報應」,這個「報應」稱為「果報」或「業報」。
6. 佛家稱這整個過程為「因果業報」。
7.「和合而生」指的是「結合而創生」。
整句「眾緣和合而生」意指:「眾生基於在因果業報律下,由於眾多因緣交錯結合而創生 」。眾生存有「心念」,存有「心念」就會「有情」,所以眾生又被稱為「有情眾生」。六道中有情感的生命都稱之「有情眾生」。
眾生基於在因果業報律下,由於眾多因緣交錯結合而創生 
為什麼眾生生命際遇大大不同?
此處有一個值得討論的議題:為什麼「眾生生命際遇」大大不同?。例如說,為什麼有些眾生生活貧苦憂患?而有些眾生卻生活富足安樂呢?
阿難曾請示佛陀這個問題,佛就告訴阿難的答案如下:
大千世界存在著因果業報定律,而眾生因為有情,而會「起心動念」,在「起心動念」之下,會促成行動。在因果業報定律的掌控下,「善行」會導致「善果」,而「善果」導致「善業報」;「惡行」會導致「惡果」,而「惡果」導致「惡業報」。
一個人本世所種的善行或惡行,不一定在本世承受善業報或惡業報,這些善業報或惡業報經常要等到來世才能顯現。
「好人會受苦」或「壞人享福」
有人會說「老天無眼」,竟然社會中會出現「好人會受苦」或「壞人享福」。但佛教的「三世因果說」可解讀為何社會中「好人會受苦」或「壞人享福」。「好人會受苦」是該人本世雖行善,但前世所種惡因在本世成熟了,故要受苦業報。它也可解釋為何社會中「壞人享福」。「壞人享福」是該人本世雖行惡,但前世所種善因在本世成熟了,故要受善業報。至於他現在所做的惡因,也要經過一段時期,甚至來世,才能承受惡業報。
「前世因緣今世報」
佛陀舉一些例子對阿難說明「前世因緣今世報」。例如說:
1. 前世忍辱,今生相貌端正。
2. 前生愛發脾氣,今生長相醜陋。
3. 前世貪心又吝嗇,今生貧窮。
4. 前生禮敬三寶,今生高官顯要。
5. 前世驕傲輕視他人,今生出身下賤。
6. 前世不聽正法,今生耳聾。
7. 前世愛啃骨肉,今生缺齒。
8. 前世燃不好香供佛,今生鼻塞。
9. 前世愛釣魚,今生兔唇。
10.前世慈心不殺生,今生長壽。
11.前世好殺生,今生短命。
12.前世好布施,今生大富。
13.前世為豬,今生不愛乾淨。
14.前世愛惡口罵人,今生常口臭。
「本世惡緣來世報」
佛告訴阿難一些例子說明「本世惡緣來世報」。例如說:
1. 今生搶劫剝人衣服,死後墮入寒冰地獄,罪畢轉生為蠶。
2. 今生不喜歡點燈照亮佛經、佛像,死後墮入黑暗地獄。
3. 今生喜好打獵殺生,死後墮入鐵鋸地獄。
4. 今生殺豬雞,死後墮入鑊湯地獄。
5. 今生常喝醉酒,死後墮入飲銅地獄。
6. 今生食豬狗腸肉,死後墮入糞尿地獄。
7. 今生好挑撥是非,死後墮入鐵犁地獄。
8. 今生惡口罵人,死後墮入拔舌地獄。
9. 今生愛說謊話,死後墮入鐵針地獄。
10.今生作地理風水師、喪葬業、算命師,欺騙財物,死墮鐵銅地獄。
11.今生作醫生,病治不好又騙財物,死墮針炙地獄,全身被火燒。
「本世善緣來世報」
但佛也告訴阿難:「眾生本世善因會引致來世善果」,例如說:
1. 今生造搭建寺,來生必作國王。
2. 今生喜歡布施、收養生物,來生必大富。
3. 今生供養父母或布施病人,來生得無盡福報。
4. 今生供養比丘,來生得萬倍福報。
5. 今天供養菩薩諸佛,來世福報無盡。
6. 今生持戒,來生身相端正。
「蝴蝶效應」
佛教的「三世因果說」其實頗能獲得科學的支持。科學存在的「蝴蝶效應」理論頗能呼應佛教的「三世因果說」。「蝴蝶效應」指出:「在一個動態系統中,一個在起始時的微小變化,可能引動連鎖反應,令動整個系統在未來出見巨大變動。
「蝴蝶效應」名詞如何來的呢?在1961年,美國氣象學家勞倫茲(Edward Lorenz)利用電腦中的「氣象預測程式」預測未來的天氣。他會在程式中打入當時初始的氣象資料,再由程式運作下預測未來天氣。
某天他把氣象資料打入電腦時,一時不慎,無意間省略了氣象數據小數點後第六位的零頭數據。他下樓喝咖啡,一小時回來後,發現電腦出現的天氣預測,與上一次輸入相同氣象數據但沒有省略了小數點的預測,有了明顯差距偏離。
基於這個偏離,勞倫茲提出了一個「蝴蝶效應」理論,他認為:「一件在初始看來非常微小且不起眼的變動或事件,在未來可能會導致巨大偏離的結果或變動。」例如說,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不過小小的振動幾下翅膀,則可能兩週後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引起一場龍捲風。
佛家為什麼會強調要執守「身、口、意三業」?就是怕「身、口、意惡行」所種的惡因,會在「蝴蝶效應」下,造成巨大的惡果。不妨查查看一些生命惡行創造的地獄道處罰還不算嚴重嗎?
大乘正宗分第三:所有一切眾生之類 https://bit.ly/3qBTpO3
--------------------------------------

b-2012-7.pdf (ntu.edu.tw)

2021-06-30_215101

b-2012-7.pdf (ntu.edu.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