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9664810_m199548180_4075338122503004_2085278782939406035_n207115402_4075338045836345_7939686445855357089_n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60867260746157/permalink/1916773978488803/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有「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句
---------------------------------
何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問:何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答:這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句子。以下是「楞嚴經」此章的全文: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念佛的信願行,最重要的是首先要確認自己是「為了往生極樂佛國去修行成佛的信願來念佛」,不是為了得到人間的富貴平順而念佛。這樣就是清淨的願力,願力成立後,再下來就要研究如何以清淨心念佛,如何「淨念相繼」,才能念念啟發自己的清淨佛性,自然與阿彌陀佛的清淨正報、依報感應道交。品位就高了。
一、不管念佛計數不計數,過去許多祖師大德皆勸人念佛時,每一句佛號每一字都念得明明白白,聽得明明白白。當你專注在自念自聽時,就是「以耳根都攝六根」,念聽同時,愈念愈聽,來去無蹤,漸趨寂定,就不打妄想,就是「止」;而一心念佛時,耳根所有聽到的雜音,都反聞成我們念的這句佛號的音聲,這句佛號是盡虛空遍法界,充滿整個宇宙的時空。全是念佛聲,法界全是佛號,時時繫念不亂,明白爽然就是「觀」。念佛時即止即觀,止觀雙運,那麼這句佛號就是不生不滅的心性的顯現,就是以「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一切唯心造,一心念佛,念念皆在顯明「佛」的法界,何其直捷殊勝!就能以佛號功德洗滌心識,久而久之,即可清淨無礙,常住「念佛三昧」。這是在「事一心」上用功。
二、若對佛法的般若略有了解的念佛人,也可以用「意根來都攝六根」。就是念佛時要「用心」。用心就是要專注堅定的念佛,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中,任何一根觸到六塵,皆能「意識」到六根本空,六塵也非實。一切皆是循業種、習性的反射而發現,悉無自性,暫時緣聚緣散的幻像罷了。因緣所生法無非即空即假即中。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如此,自己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號,也是即空即假即中,念念如「楞嚴經」所示:「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念念無住,念念幻化,念念回歸於「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所以「金剛經」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廣欽老和尚說:「無來也無去,無代誌」。
每一字每一句的念佛當下,皆了然我們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本性皆不生不滅,如如不動。心本無生因念有,心若無生無滅,,念亦無生無滅,是故念而無念;無念之念是為淨念。「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住生心,無念還是念佛,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久而習之,無始劫來業識投射而出的虛幻形相境界,皆可一一覷破,不為無明撥弄,不再認假為真。念佛人「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無上深妙禪,念念靈靈覺覺,覺知六根對六塵的一切分別愛憎,皆是虛妄不實,轉眼成空,何必在意,不為其擾亂;不為愛恨情仇、榮辱得失牽引而輪迴六道,這樣持續不斷地專心念佛,堅定不惑,以名召德,就能感召阿彌陀佛不生不滅的清淨覺性來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清淨覺性,「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即可開發吾人無上的般若智慧,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也是「以念佛心,入無生忍」,當我們念佛時,念念「照而常寂」,是自性的無量壽;念念「寂而常照」,是自性的無量光,而眾生的無量光壽皆與佛同體,同一法身,念念相應法身,念念「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念念就安住在「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同一法身的清淨真如了。這是在「理一心」上用功。往生極樂,「生而無生,無生而生」,必然上品上生。
這也是「金剛經」所說的:「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往生極樂成佛是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猶如蓮花出污泥不染),應生無所住心(此句佛號念出時無所從來,當下即是不生不滅真心的顯現而已,念過了,亦無所去,我的真心仍然遍一切處,如如不動。)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所以覺明妙行菩薩說:「心外無佛,佛即汝心,深信不惑,一念無生。」又說:「的的確確念一句阿彌陀佛,明心在是,生極樂在是,一舉而兩得。」
何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 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 痞客邦 :: https://bit.ly/2UGxpFX
---------------------------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念佛念得醉了,想不念也不行。
一念彌陀一念佛;
念念彌陀念念佛。
你以念佛的心來求生淨土,把其他的妄想、雜念都停止了。你能用一念的念佛心來「都攝六根」,這六根就都聽話,六根就都不造反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對著色、聲、香、味、觸、法這種境界,都不被這種境界所搖動了。所謂以念佛而轉一切境,你以念佛而不為一切境所轉。你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都攝六根,這六根就都會聽你的招呼,服從你的命令了,不會再著住到染污法上。所以都攝六根,這就是一個總持的法門,也就是總一切法,持無量義。
「淨念相繼」:什麼叫淨呢?沒有雜念,沒有其他的妄想,這就是淨。什麼叫念呢?你一念佛、念念佛,念念佛就是一念佛,你一念不間斷,就這一念,一定會生到極樂世界去。所以淨念相繼,這「相繼」是很要緊的,你不要念念就不念了,你要: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念得很自然而念,你想要不念佛也辦不到了,它自己就會念了,所謂欲罷不能,你想要停止這念佛的聲音,辦不到了。就好像喝醉酒似的,念佛念得醉了,想不念也不行,只有一個念佛心。
所以,淨念相繼,相繼就是繼續不斷。繼續不斷地這樣念下去,天天念佛、月月念佛、年年念佛、生生世世都念佛,沒有停止的時候。你能發這樣的心,這就叫淨念相繼
經典開示選輯(一)─ 照妖鏡 美國萬佛聖城 宣化上人講述 https://bit.ly/2SxiLjL
-------------------------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懺公上人)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注重在聽。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聽,即耳根。心念、口念、耳聽,此三根一攝,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聞別的氣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自無汙雜妄念,故名淨念。淨念,必須要常常相繼不斷,故名淨念相繼。能淨念相繼,久而久之,則得念佛三昧。此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別名。如此念之,決有淨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印祖文鈔續編卷上復修淨師書)
印光大師說,我們這種持名法門,就是一種耳根圓通法門,不但攝心,而且最容易稱念出來,而且還很好養神,因為像你本身這種觀像的方法,眼睛你觀察佛像一個小時,你的眼根受不了,但是你這個耳根呢,你念這個一天的佛號,他不會有所疲累,那麼很養你的精氣神,你就可以長時間的憶念這句佛號,所以你這個佛號能夠念念相續,乃至一生把它當做你的一個目標,那麼把這個憶念佛號這件事情,我們這個法門就不換,就是以這個法門當作一個歸依境,那麼你就是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萬修萬人去的法門,就是念佛法門。何以故?理由是什麼呢?因為無外雜緣得正念故,以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以故。因為這個持名法門之所以殊勝,因為它的所緣境明瞭,容易得到正念,而且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就是我們執持名號,臨終十念往生是相應的,那麼不違教故,順著本經阿彌陀佛經,以及無量壽經,都同樣說明這個稱名念佛法門所以這樣子也是隨順佛也。我們再來看這個所謂的事相上的念佛法門呢!平時的時候要怎麼樣做一個執持?約著平時而言,我們怎麼樣要把這一句名號念好,就是說當我們在這個很多的法門當中,我們選擇了這個念佛法門之後,那你要怎麼樣做呢?在這個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較比不攝者,則心中清淨多矣,故名淨念!淨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淺之則得一心,深之則得三昧。我們把這一段印光大師的開示,把它念過一遍之後,印光大師說,在這個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裡面說到,我們因地上的修行,就是要採取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種方式。那麼它在果地上,得到這個三摩地,得到這個功德,斯為第一。這樣子是最殊勝。
再來解釋,也就是說,我們要扣著都攝六根,跟淨念相繼,來做一個發揮。所謂的都攝六根,就是念佛時,心中要聽得清清楚楚。那麼這一點也就是很清楚的,把我們這個念佛的一個法門,把它解釋出來。你看印光大師說,他所說的這一段當中,特別強調四個字,也就是清清楚楚,就是說我們要怎麼樣子,使令我們這句佛號念得清清楚楚。這個就是我們念佛一個進步的方法。首先就是要心中,要把這句佛號憶念得清楚,口中要念得清楚,耳中要念得清楚,那麼就是使令這句佛號,在我們平時的時候,打坐的時候就是從模模糊糊的佛號,然後你在這個每次的憶念當中,這句佛號越來越清楚越來越清楚,這樣子的時候,可以使令你臨命終,這句佛號的功德,更容易發揮出來。那麼這個時候意舌耳三根,攝於佛號,也就是說,你這個時候攝住了時候,也就是等於都攝六根,怎麼說呢?因為你的眼睛不會東張西望,鼻子不會嗅別種氣味,身體不會懶惰懈怠,那麼這樣子啊,就是說當你把你的意,還有你的舌根,還有你的耳根攝住。那麼你的眼睛、鼻子、身體,都同樣的會把它給攝住了,這樣子就是所謂的都攝六根。我們今天念佛,以這種都攝六根的方法來念,雖然印光大師解釋,我們沒有辦法全部沒有妄想,但是比那一種完全不攝六根而念的人,來得更加的殊勝,心中來得更加的清淨,因此同樣的,因為你都攝六根之後,它所產生的結果,那麼就是一種淨念,這個就是所謂的淨念相繼。那麼淨念又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的話,自可心歸一處。從淺的方向來說呢,就可以得到一心,那麼從深的一方面,那就可以得到念佛三昧了。這裡所講的印光大師所強調的這個一心,跟藕益大師彌陀要解,所定義的一心定義不一樣。藕益大師的一心指的是能所雙亡,心佛不二。那印光大師的一心指的是念佛成片,就是說你這個佛號,可以相續下去,你一剛開始念佛的時候是點狀的,一句佛號、一句佛號、一句佛號,但是你把它念久了,這句佛號它就串聯起來,變成成片。那麼這樣子就是印光大師所強調的一心般若淨宗學院 https://bit.ly/2ThjiXf
-----------------------------
精進念佛法鑰 都攝六根
文 / 廖麗珠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佛光山台北道場精進念佛第五天。住持滿謙法師慈悲開示:「念佛!讓我們自己的身、口、意三業清淨!」
住持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進一步說明「都攝六根」為進入三昧的第一法鑰,能圓滿通達一切諸法。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謂「都攝六根」,即不攀緣六塵,不受六塵引誘,一心念佛,全神貫注,漸漸進修,在一切的法門當中以「明心」為要,一切的行門以「見性」為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即是得到三昧的第一妙法。念佛時,開始由慢到快、由遠到近、由小聲到高聲,到高聲時還不斷的追頂念,也就是一個佛號接著一個佛號的念,此時完全沒有絲毫的雜念、妄念。此時即「都攝六根」,可以讓清靜的念頭不斷生起。
住持強調,佛陀提倡六根要修行。眼睛的修行,則可慈眼視眾生。耳朵的修行,可證得觀音圓通,法師以【明・憨山大師】時年三十即證得耳根圓通的故事說明。鼻子的修行,經云:「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法師以多年前自歐洲返台期間,覺培法師之母往生日,星雲大師一筆字寫下「花開見佛」,此時醫院的助念室,在無點香之情況下滿室生香的故事說明。念佛的人,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時,身有香氣,因此鼻根的薰習,是正的味、佛的味、法的味。
舌頭的修行,最重要的是品嘗法味,例如慈悲、智慧、善良、愛語、不兩舌等皆是法味。身體的修行,如大師所說,行善業、做好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隨時為人服務、舉手之勞、給人方便。意(心)的修行,心可以包容太虛、可以量周沙界,可讓信眾與十方諸佛以心印心,心繫相連,如同母親與孩子般的憶念牽繫。人們憶佛、念佛、禮佛,心心相印時,現前到來並定能見佛。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應該要六根清淨。只要六根清淨,修得眼根清淨者得八百功德、修得耳根清淨者得千二百功德、修得鼻根清淨者得八百功德、修得舌根清淨者得千二百功德、修得身根清淨者得八百功德、修得意(心)根清淨者得千二百功德。如此善男子、善女人,以父母所生清淨的眼,上能見到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和河海。下能看到無間地獄和一切眾生的行動,及其業因緣果報得生之處,悉見悉知,清清楚楚,明明瞭瞭。大家持續精進念佛,都攝六根。
佛光山台北道場 https://bit.ly/3x3IHCD
-----------------------
確實如《觀無量壽佛經》上所說,我們這個世間,有一個人真正發心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七寶池中就生一朵蓮花,這個蓮花上有你的名字,準錯不了。★所以名字不要常常改,常常改了很麻煩,到以後這蓮花就找不到。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改名是大不孝,不能隨便改名字,名字是父母給你起的,代表父母對你的期望,所以改名字這是大不孝。
現在人不懂得這些道理,也沒有人說,也沒有人教你。所以從《觀經》裡面我們曉得,西方極樂世界一切物質的現象都是永恆的,我們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物質現象是無常的,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這個世界有成住壞空,變幻無常,西方極樂世界沒這個現象,都是永恆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化生不是胎生,變化的,變化的身相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這經上跟我們介紹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真金紫磨金身。唯獨看到有生滅現象的就是蓮池,蓮池裡面的蓮花,這個人真正發心了,長了一朵蓮苞出來。過幾天他退心了,他不學這個法門,或者改學別的法門,這個蓮花就枯掉,就枯死,就沒有了。
  所以只有在蓮池裡面,看到這個花有生有滅,看到有大有小,看到光色不同,只有在蓮池裡頭看到這個現象,其他地方統統看不到。世尊跟我們介紹這樁事情,含義非常之深,希望我們明白、覺悟,努力去念佛。
★念佛一定是放下萬緣,念佛堂堂主他的口頭禪,「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正念就是一句佛號。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樣一直念下去,功夫好的,半年、一年就成功。善根差一點的人,煩惱重一點的人,如果能夠守住這個原則,這個原則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有人問我:法師,怎樣都攝六根?我就告訴他:淨念相繼就是都攝六根。他又問:那怎麼樣是淨念相繼?我就告訴他: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說都攝六根,六根不再攀緣外頭境界,這個理很深,不是叫你眼睛不看、耳朵不聽,不是這個意思,你眼睛也可以看,耳朵也可以聽。怎麼叫都攝六根?你看的、聽的不要放在心上。你要把你看的、聽的統統放在心上,你就糟了,你就被境界所轉。絕對不要放在心上,只有把佛號放在心上,這叫淨念相繼。這個淨念是不懷疑、不夾雜,叫淨,你懷疑,不清淨,你夾雜著妄念也不清淨。什麼都不能夾雜,一直念下去,那叫相續,相續是不間斷。念佛的祕訣就是九個字「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我們今天念佛念的不能成就,這就自己知道了,妄想太多,雜念太多。那要怎麼辦?繼續念下去。這個過程是每一個同學都要經過的,阿彌陀佛在因地經過,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也經過,諸大菩薩還是經過,沒有說開頭一念佛,你就能夠淨念相繼就得到了,沒有那麼容易。
★你看看《印光大師文鈔》裡面,這也有不少人寫信向他老人家請教,他說得很好,他說你一直念,你守住這個原則,總得要念上三年,你夾雜的妄念少了。少到什麼程度?他說一枝香還有兩、三個妄念,這就很了不起。
  ★一枝香,從前念佛堂計算時間沒有時鐘,印光大師那個時代都還沒有時鐘,那個時候時鐘真的是奢侈品。寺院裡面計算時間是用蠟燭、用香,一枝長香大概是一個半小時,也就是說一個半小時你有兩、三個雜念,會起兩、三個念頭,這功夫不錯了,很難得,你能夠控制得住了。
這樣的功夫,在臨命終時最後一念,你能夠控制住裡面沒有妄想、沒有夾雜、沒有懷疑,就能往生,佛就來接引你。最怕的最後那一念還打妄想,那就完了,你一生的功夫都完了。但是你要知道,一枝香一個半鐘點的時間才有兩、三個妄想,臨終一念是一剎那,很可能你沒有妄想。一枝香裡面一個妄想都沒有,很好的功夫。印祖講大概需要五年的功夫才能做到,在一枝香裡頭(就是一個半鐘點裡頭)不起一個妄想,沒有一個妄念。這是念佛念到什麼程度才能往生,這個不能不知道。
  ★念佛會念,學教要會學。學教會學,你學教跟參禪念佛的功夫沒有兩樣。學教是你這個念都在教裡頭,都在經義裡頭,常常思惟經義。能夠常常思惟經義,念念都能夠與經教相應,這個相應就是我們今天講落實,你做到了。大勢至菩薩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研教是憶佛,念佛是廣義的念佛,不一定是念佛的名號。你想這部《無量壽經》,你受持這一部經,你常常想到佛在經上我們讀到的,佛是存什麼樣的心,佛發什麼樣的願,佛是怎樣生活,佛是怎樣教化眾生,佛是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常常想。常常想這就學會了,自自然然就跟佛一樣,這叫憶佛念佛,功夫得力了。
【淨空法師法語】有人問我:法師,怎樣都攝六根?我就告訴他:淨念相繼就是都攝六根。他又問:那怎麼樣是淨念相繼?我就告訴他: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 「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h6AeJr
---------------------
[要是六根不收攝,淨念不相繼,而想「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攝念佛人,歸於淨土」,是不容易的事。
如果不要用頭腦想,光用眼睛看,或用耳朵聽,
這個時候你看到的是什麼?你聽到的是什麼?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心境,如清淨無染的水;
從水面上一直看下去,水面及水中的景物,
雖可一目瞭然,但又不見其底。
若心念隨境動,則眼睛等六根、六識所及的範圍,是有限的、
是主觀的、不是清淨的。 就以眼睛為例,
若念不住、不動,
你的肉眼也能看到更多的東西,那就像照相機的功能,
因為底片本來無住、無著,也不動,
故可以把鏡頭所及的距離範圍內所有的東西,
在很短的時間內都能拍攝進去,
如果照相機的底片本來都有住、有動,
還能照到清晰的相片嗎?]
都攝六根:
「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不著就是不執著,
就是《金剛經》所講的心無所住的意思。
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
六塵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根塵相觸,
產生心理現象,叫作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
如果六識不依六根而執著六塵,
便不會有欲覺、瞋覺、害覺,也沒有欲想、瞋想、害想。
如果面對六塵世界,內心不會產生喜歡、討厭或欣求的心理反應,
便是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是一心不亂,前念與後念之間,沒有雜念。


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悲華經》卷三說,當阿彌陀佛入滅後,由觀世音菩薩補其位;觀世音菩薩入滅後,則由大勢至菩薩補處成佛,三位合稱「西方三聖」/西方三聖是指西方極樂世界的三位覺者,教主「阿彌陀佛」,他的左脅侍「觀音菩薩」和右脅侍「大勢至菩薩」,西方三聖又叫「阿彌陀三尊」。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大勢至菩薩-手持蓮花,頭戴天冠,而天冠中有一寶瓶,大勢至菩薩在《觀無量壽經》中被認為,頭頂寶瓶內存智慧光,寶瓶盛著不可思議的光明,能夠普現諸佛的事業。《觀無量壽經》:「於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