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L3rkf2021-06-15_1711562021-06-15_171150

為何全球疫情持續失控? 醫師點出:被一心態害慘
為何全球疫情持續失控? 醫師點出:被一心態害慘 https://bit.ly/3wsY731
告贏恩師林暐哲!吳青峰本人回應 嘆「還有一段長路得走」
低調飛回美國娘家被指「剛好能打疫苗」 Melody回應了
新冠肺炎爆發超過1年,目前疫情仍持續延燒,圖為示意圖。(本刊資料照)© 由 鏡週刊 提供 新冠肺炎爆發超過1年,目前疫情仍持續延燒,圖為示意圖。(本刊資料照)
不少人納悶為何有了檢疫措施、口罩、酒精、疫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持續失控?對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粉絲專頁《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表示,援引心理學家的說法,這叫做「奇異效應」。
黃軒指出,去年底,當美國每天有3,000人死亡,似乎應該引發更廣泛的同情心,並應改變公眾行為以阻止病毒傳播。今年,當台灣進入第三階段社區傳播,疫情更嚴峻,似乎應該引發更廣泛的關心,可改變公眾行為,以阻止病毒傳播。但是當時在美國,在今時的台灣,並非如此。
黃軒表示,於是大家可以看到Pandemic(全球大流行)愈嚴重,大家開始在賣場、在市場、在放假期間,愈來愈多的群聚、人潮,車流量,反而開始變多了⋯⋯儘管專家人士一直提出警告要求,「不要出門」。 依舊會有不屑一顧,而嗤之以鼻的現象,這是因為「心理麻木」(Pschy Numbing)
不少人納悶為何有了檢疫措施、口罩、酒精、疫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持續失控?圖為示意圖。(本刊資料照)© 由 鏡週刊 提供 不少人納悶為何有了檢疫措施、口罩、酒精、疫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持續失控?圖為示意圖。(本刊資料照)
黃軒引自俄勒岡州大學心理學教授保羅‧斯洛維奇(Paul Slovic)的說法 :「當我們面對COVID 19的危機時,這種愈冷漠的心態愈明顯,專家將其稱為『心理麻木』。」他解釋,一開始,當一個人處於Pandemic危險,可能會給人很多強烈的感覺,尤其如果這個人是親人。如果後來又有兩個人處於Pandemic危險之中,那你就可能不會感到擔心,或您可能會感到只是有點擔心。後來持續增加無數個Pandemic危險,可能會因為擔心分散,也不會再關注同樣的問題上,開始對主題(Pandemic)冷漠,有時候冷漠,也會變成Pandemic大爆炸的悲劇。
黃軒更指出另一項研究中,心理學教授保羅‧斯洛維奇(Paul Slovic)和他的團隊,向大學生介紹了3種情況:一個極度貧困並需要幫助的7歲女孩,一個也極度貧困並需要幫助的9歲男孩,其他陸續加入8個人,也都需要相同問題的幫助。結果發現,當一開始有危機困境時,一個人需要幫助時,學生們會給予高的捐款。隨著需要相同問題的增加,人類感覺會下降。同樣的,COVID 19新增案例、死亡繼續增加,總數愈多,你個人會失去感覺,你會失去情感,警示戴口罩、洗手,保持社交距離,都是耳邊風而已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發文說明「奇異效應」。(翻攝自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臉書)© 由 鏡週刊 提供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發文說明「奇異效應」。(翻攝自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臉書)
黃軒提出,和心理麻木有關的心理效應,叫做「奇異效應」。意指我們是如何過分關心第1個人的遭遇,當第2個人有同樣的遭遇,同情心會減弱。增加更多的人,並不會按比例增加我們提供更多配合或幫助的意願。而臨床心理學家萊夫‧格里芬(Leif Griffin)認為:「心理麻木使我們能夠意識到某些事情發生,但在情感上,竟然不會處理或與正在發生的事情,保持相關聯繫」。心理麻木可以是一種防禦機制,就像是在說:COVID 19不要侵犯我的安全感,切斷相關聯繫的心理防禦機制。心理麻木也可以是一種傷害機制,持續存在危險面前時,會帶來很多問題,退縮、沮喪、鬱悶低能量狀態,開始對家人情緒憤怒,甚至說:根本沒有COVID 19是政府騙大家。
黃軒進一步說明,這也是為什麼大家都看過歐美民眾,群聚不戴口罩,一直示威抗議,這樣的情景未曾消失過。而如果「奇異效應」長期如果無法獲得解决,接下來就是「家庭暴力增加」,各國專家也陸續提出警告,家暴數據也真的隨著疫情爆發,一直增加,全球皆如此。原本是避風港的「家」,在疫情期間,卻成了親情煉獄。這些因COVID 19疫情「壓力鍋」,炸出來的一切,專家學者現在稱作「新冠壓力症候群(COVID Stress Syndrome)」。為何全球疫情持續失控? 醫師點出:被一心態害慘 https://bit.ly/3wsY73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