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思想從平民的立場出發,認為解脫當時社會種種苦難的方法共有十條:即兼愛(無差等的愛)、非攻(反對攻伐)、天志(肯定天的意志)、明鬼(相信鬼神的存在)、尚賢(推崇賢士)、尚同(主張意見與上級相同)、節用(節儉)、節葬(節省喪葬的花費)、非樂(反對音樂)、非命(反對命定論)。

墨攻 2006n2n655qn87n04r4698no0so6nr04o993

「邊境被破皇城難逃」 台大醫建議莫德納疫苗優先施打對象
醫護工作者號召!千人線上合作抗疫歌 「一起相挺等雨晴」
「邊境被破皇城難逃」 台大醫建議莫德納疫苗優先施打對象© 中國廣播公司 「邊境被破皇城難逃」 台大醫建議莫德納疫苗優先施打對象
疫情嚴峻!台大醫師施景中提醒印度變種病毒早晚會進來台灣,他以「迫切的危機」形容,更說「邊境被破、皇城也難逃」,希望指揮中心考慮超前部署,讓邊境人員優先施打莫德納疫苗。
施景中表示目前這一波的感染,源頭可能是4月中,機師由國外被傳染帶回,再逐漸散播全國,終至目前的慘況。從事疫苗流行病學的友人警告,印度變種病毒早晚一定會來敲台灣國境的門。施景中說明,目前要強化邊境,包括在「國境守護的第一線醫療人員」(境外移入個案的直接照護者),還有「機師、空服員以及邊境相關工作人員」,希望政府優先配給mRNA疫苗。
施景中指出AZ疫苗對印度變種的保護力,不如mRNA疫苗來得好。目前我們只拿到7.5萬劑莫德納疫苗,政府先分配給醫護,並未優先讓邊境人員施打,請指揮中心盡一切可能防範印度變種病毒,讓邊境人員優先施打mRNA疫苗,如果已打第一劑AZ疫苗,考慮放寬混打的限制,讓他(她)們施打現在僅存的莫德納。
施景中也擔心自己寫這些出來,會不會被罵,不過友人葉醫師跟他說了一個電影的例子,同時也是自己喜愛的電影「墨攻」。其中一段提到,墨家策士革離,建議梁王,「拆除皇城,把石塊用來加強邊境防守。」因為邊境被破,皇城也難逃。
施景中說:「我打AZ,我驕傲。」至於莫德納,我是有機會打的,但我想讓給更有需要的邊境人員。(圖:施景中臉書)
「邊境被破皇城難逃」 台大醫建議莫德納疫苗優先施打對象 https://bit.ly/2RSStIg
-----------------------------------

墨攻 (電影)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墨攻》(英語:A Battle of Wits)是2006年的一部古裝戰爭電影,改編自日本作家酒見賢一的同名小說《墨攻》,由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日本、韓國五地合作拍攝,投資額為1600萬美元。片名「墨攻」是酒見賢一根據「墨守」創造出的新詞,海報上的片名由劉德華親筆題寫
本片是虛構的歷史故事:戰國時期強大的趙國想要一舉攻打併吞並北邊的燕國,而小國「梁城」(虛構,範本是中山國)位居兩國之間,為戰略要衝,是必取之地。於是趙國派遣大將巷淹中(南韓安聖基飾),率領十萬大軍攻打僅有四千人的「梁城」,梁城王(王志文飾)一面向趙國請降,卻一面向以守城著稱的墨家求救。但梁城等到的卻是一個其貌不揚、孤身應戰的墨家俠客革離(劉德華飾)。
革離足智多謀,指揮梁城四千軍民逼退十萬趙軍,功成身退。但梁城王認為革離獲取民心,對自己不利,開始猜忌,於是想命將軍牛子張(錢小豪飾)殺死革離,太子梁適(南韓崔始源飾)為了救出革離而犧牲生命。
革離逃出梁城以後,革離的紅粉知己,女將逸悅(范冰冰飾)、好友弓箭營指揮官子團(吳奇隆飾)都被梁城王清算,子團手筋被斬,逸悅被割喉而啞,並等待處決。但巷淹中又來進犯,梁城城破。革離不計前嫌,率領散兵遊勇,以水攻打敗了巷淹中。梁城王趁機復辟,巷淹中不願逃走,被梁城王亂箭射死。逸悅也困在地牢中而溺斃。
梁城王由於倒行逆施,最後被民眾反抗,五馬分屍。「梁城」也被趙國所滅,並於秦滅六國之戰中成為秦朝領土。革離則把許多戰亂產生的孤兒帶走、照顧,並成為墨家的一代俠客。
與史實的異同
電影描述梁城是存在於燕趙兩國間的梁城,然而當時是2300年前中國戰國時期。
至於史書記載的梁國,則是位於今日陝西省韓城縣。東周初年,秦襄公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他的叔父嬴康為梁伯,封地在韓城,成為梁國。其後於公元前641年被秦穆公滅掉。當時晉惠公兒子「太子圉」(後來的「晉懷公」)的母親家在梁國,史書並記載因梁國被滅而擔心被輕視,曾因此考慮放棄繼承晉國國君。
此外,戰國七雄中的魏國,由於後來遷都大梁,所以歷史也稱「遷都大梁後的魏王」作「梁王」。譬如,孟子曾經參見的梁惠王,就是魏惠王。[10]
春秋時代的晉國有個地方叫「解梁城」(今山西臨猗西南)。晉惠公用5座城池賄賂秦國,解梁城就是其中之一。解梁城被秦國併吞後,解梁城居民的後人就以「梁」為姓。
另外,戰國時期,燕趙兩國之間夾著一個中山國。據此,也可以說是以中山國為範本,所虛構出來的故事。
墨攻 (電影)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5seC3b
---------------------------
《墨攻》——贏得是墨家,輸的是天下
2019-12-24 由 小影觀史 發表于娛樂
《墨攻》是2006年由劉德華、范冰冰、王志文主演的戰國戰爭題材電影。講述燕趙世仇,趙國於公元前370年(戰國末期)伐燕,梁城介於燕趙邊界(在戰國末期的攻伐不斷,梁成於燕趙邊界能夠存在是不可能的),趙十萬大軍欲先攻取梁成作為中轉戰,但梁成獨立於燕趙之外,城孤且兵少(即使全民皆兵也僅四千),寄希望於墨家軍,墨家未派人救援,梁王預降。但墨者革離和趙軍前鋒騎兵同時到達,守城之戰占到了全片的三分之一,其中的一些攻守細節還是值得觀眾細細品味的,但本片強行將一城百姓和兩軍將士的生命至於墨家兼愛非攻的大思想下,本就離譜,故事最終城毀人亡,趙軍撤,梁王繼續將王權臨架於一城百姓之上,視百姓安慰和國家興亡於不顧,最終司馬將軍(范冰冰飾)身死,革離逃亡,影片最後配一段試圖穩定觀眾情緒的文字,全劇看似善終,但遺憾頗多,草草收場。劇情就是這樣,這裡我們先不要著急去看電影,讀影評,拋開分數和范情緒化的評價,單就《墨攻》背後所代表的墨家思想來說,不能不說,思想的解讀有些淺顯了。
那麼,歷史上的墨家思想到底是怎樣的呢?用十個詞來概括即: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用、節葬。」墨守成規「
墨子救宋
下面就由小影帶大家從剖析影片細節入手,來解讀墨家思想之一二:
《墨攻》的圈點之處
影片中:趙軍對梁城久攻不下,遂組織千餘精銳挖隧道潛入梁成,被革離於早期探營識破,進入者皆被殺降,看似是遵從那句」守城者以亟傷敵為上「,但卻是王權思想在作怪,自此,革離一直所奉行的守城之則被為此動搖,全劇剩餘部分開始了一次一次的亮明主旨:兼愛、非攻。這也是本劇最大的隱藏線索,正是革離所謂的兼愛非攻、導致其被梁王猜忌,而他的逃跑,追隨者中,平民遭洗劫,軍人被迫害,公子梁適和其愛慕者怡悅成為了其主張的陪葬者。歷史中的兼愛非攻是這樣的麼?可以說《墨攻》的思想主張在這方面是高度還原歷史的,墨家思想——兼愛即博愛是愛的泛化,是親情、友情、愛情的生化版;墨家思想——非攻是完全把戰爭利益化、於戰敗方無利,於戰勝方也是付出死人的代價而換取領土的擴張和稅收,弊大於利。這裡我們先不評價其思想的哲學價值和社會價值,接著往下看;
影片中:趙軍進攻前,梁軍也積極築城備戰,有一段選善射之人統領弓兵的劇情,其中梁公子以王貴之身貶低子團,而革離的一番話,最終激勵子團鼓起勇氣與公子比試箭術,子團贏於公子。這一段,把墨家尚賢思想體現的淋漓盡致。
革離在到達梁城後改良弓箭射程,利用光的直射原理,於背陽高處射擊,氣走梁軍,又極力勸說梁王,趕建翁城,於南面禦敵的軍事部署,這無不是墨家天志(掌握自然規律)和明鬼(尊重前人智慧和經驗)的思想之統
革離勸梁王守城棄降,剛到梁城就極力遊說於百姓之間,分析降、戰之結果,不得不說其尊重了」墨家非命「之思想。而影片開始,兵臨城下,梁王和一般大臣卻終日享樂喝酒,這正是墨家推行節用,反對奢侈享樂的思想所在,至於其他思想,小影眼拙,沒有發現,這裡也不作贅述。
《墨攻》極力想隱藏的正是墨家所違背的。
為什麼梁王欲降,革離勸說一二就馬上回心轉意,交出兵權誓死抵抗,在趙軍假意撤退,舉國歡騰,為何又逮捕革離,屠戮其追隨者呢,因為革離勸說梁王,降則,喪失王權,國無,自己被趙國所虜,這是第一次說到了梁王的痛處,而當革離的讚譽高於他時,梁王妒忌了,以至於自己兒子被誤殺和王權被削弱比起來也微乎其微,所以,整個劇情,王權愚民和命之貴賤才是墨者革離最大的敵人,也才是墨家」兼愛非攻「最大的敵人。
歷史就是歷史,墨子自立旗幟,從儒家思想中剝離叛逃,在戰國末期與法家、儒家分庭抗禮輝煌一時,卻在西漢時被無限打壓,最終塵封直至清末民國才被學者刨出,為後世挑揀一番,取精去糟。因為墨家所推崇的仁政,無論是戰亂紛爭的年代還是大一統時期,都於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相背離,當然也違背了社會發展的一些規律。
當然,墨家對於歷史發展也有其不可磨滅的積極貢獻,墨子和後期墨家在力學、幾何學、代數學、光學等方面的貢獻,是當代諸子所望塵莫及的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entertainment/jaroekp.html
-----------------
公元前370年趙國大軍攻打燕國,欲佔領交界處的梁城,梁城只好向墨家軍求援,但是趙國巷淹中大軍抵達仍不見墨家軍,梁王有意降,投降,讓牛子張將軍出馬議和,此時革離一人出現城西,王子梁適打開城門迎接,隨後出現大批趙國先遣軍隊,梁適先派精驥營抵擋,革離進入城門向百姓勸戰,王子要他先擊退先遣部隊,革離上高牆一箭差點射死先遣高將軍,子張已經到淹中部隊獻上降書,微祥將軍趕來要高將軍退回,來人向梁王稟報革離退走趙軍,燕,梁王嘲諷後酒醉倒地不起,梁適以父皇積勞成疾暫時不讓革離拜見,反而諷刺革離未曾護城,而且沒有帶來璋玉信物,微祥下令封鎖梁城並在溝渠下毒,梁適讓革離住在馬廄,革離以草鋪床睡在馬槽,司馬令將軍認為有失待客之道;翌日司徒向燕王獻計將革離當囚給趙軍平息不滿,梁王接見革離,革離說趙國志在燕過而非梁城,只要梁城能守一個月趙軍必退,如梁王不肯把軍權交與,不如獻囚革離到邯鄲自保同時獻上梁城,梁王遂同意並讓梁適聽候革離之令;革離要梁城不可飲用外水,城內挖井取水並集結糧食配給,至少可以護城一年,並在南門迅速建立瓮城,材料拆遷宮殿的圍牆,說服梁王打心理戰,司馬令懇請梁王讓精驥隊協助,梁王不得不同意。
七日內軍隊與百姓協助建造瓮城,革離在城外描繪地形,百姓略有雜音,瓮城建造好,百姓蔡丘等人要逃離梁城被趙軍俘虜,巷淹中得知革離唆使梁國反抗,梁適不同意子團率領弓箭手,革離讓兩人比箭術,子團最後一箭擊落梁適所有的中箭,梁適不悅離開,蔡丘等人回來被百姓毆打,淹中請革離到趙營會面下棋,敗奕後仍堅持戰場再見;燕王宴請子張問他是否記恨失權於革離,子張跪拜不敢肆意;革離分派任務,逸悅要求給精驥營任務,革離讓她蒐集糞便到東城,蔡丘等人受威脅妻兒生命要潛伏殺死革離,革離放出所有囚犯應敵;翌日趙軍開始放箭燃火,瓮城正好蒐集弓箭,草屋澆上糞便無法引發火勢,逸悅才知道革離的計謀,淹中下令進攻南門,革離在城外燃燒硫磺禦敵,此時趙國埋伏奸細從內造反,東伯將軍因此犧牲,逸悅與梁適平定內反,城門被破趙軍進入瓮城,革離潑灑熱油燒死趙軍,自己也掉落瓮城之內,殺死高將軍被梁適救回,淹中親率大軍進攻,遭到子團一箭射傷,發令退兵,革離打勝第一仗。
逸悅照顧革離醒來,革離拒絕收草鞋,百姓紛紛拿食物禮品要進奉革離;微祥建議留守四千阻斷梁城,淹中斷箭表示要攻下梁城之志,甫樂拿毒刀謀刺革離,自己卻失誤中毒而死,革離召見百姓默禱,發現一女子不按梁城習俗,遭眾人打死,半夜逸悅偷偷跟著革離出城,堅持要幫他帶路打探軍情,得知趙軍挖隧道要潛入梁城,兩人被發現自高崖跳落深淵,子張無法探知隧道從哪裡進入,革離打算反其道而行之,淹中下令速戰速決。三日後夜晚趙軍潛入城內,子張派人將他們團團圍住阻斷入口,並殺死所有趙軍,革離保護一名挖地道的奴隸,淹中下令回營,革離送奴隸離開梁城,回頭看到死者屍體上千,梁王讓子張請革離回宮受賞,革離拒絕,梁王嘆息墨家有婦人之仁,交待梁適說墨家攻術適合戰爭,但是不適合治民,要司徒看緊梁適,子張盯牢革離,逸悅又送來寒衣,革離答應借穿,眼見死傷無數開始懷疑墨家傷敵為上的思想,逸悅想用身體留下革離,革離婉拒,逸悅表明心跡,希望有一日他可以接受自己。
百姓對革離讚譽有加,淹中兵營無以為繼打算撤兵,來人面奏梁王,說齊王帶20萬大軍討趙,司徒建議梁王立刻收回革離兵權,子張雖不認為,梁王卻擔心民反,趙軍撤退淹中帶兵馬一千埋伏,革離打算日後離開梁國,梁適擔心日後與革離為敵,革離帶著一夥人在趙營附近燒起趙國菜,回到城內卻遭到子張以篡位逮捕,梁適假裝要殺革離,讓革離挾持他脫身,離開梁城之後梁適要追隨他,革離卻說一個仁慈的君主並思想家重要,子張追殺誤殺梁適,回宮向梁王請罪,梁王以梁適百日後再裁定,子張大肆緝捕擁護革離的民眾,並砍下抗命的子團右手,奴隸責罵梁國以怨報德,只有等到七國統一才能和平,兼愛雖好但是中國人不懂選擇所愛的人,革離打算向逸悅報安,奴隸願意幫他前往,革離拿草鞋當信物。梁王要處決追隨革離之人,逸悅當場頂撞梁王,梁王要她自殺謝罪,逸悅說如果沒有革離哪來梁王,梁王一氣之下要五馬分屍逸悅,斬死所有人,逸悅先遭割喉失聲,奴隸把草鞋丟入監牢。
淹中戰前講話要士兵為死去戰士報仇,晚上輪到逸悅五馬分屍,趙軍搭熱氣球,與地面部隊一起攻打梁城,子團的部下擁護他離開,梁城大亂,子張放棄北門將兵力全部調到瓮城,仍不敵趙國進攻,子張以死殉國,子團和士兵與革離會合,淹中俘虜梁王,讓士兵對革離喊話不回梁城誅殺百姓,子團請革離指揮帶兵,革離卻願意用自己停止殺戮,淹中仍堅持等革離一決勝負,翌日革離單騎入城,要淹中放掉百姓,要殺他不必拿死去士兵當藉口,此時奴隸挖通水道衝入隧道水淹梁城,子團也帶兵攻入與百姓一起對戰趙軍,淹中眼見大勢已去,卻讓革離走人,自己留下嚐苦果,說榮譽比生命重要,革離到地牢救逸悅,逸悅無法出聲大水逐漸淹沒地牢,淹中下令要微祥帶兵回去,微祥不肯背棄淹中,趙軍架著微祥離開,革離從草鞋找到逸悅的地窖,只是這一次無法救活她,梁王射殺淹中,百姓又擁護梁王,子團離開梁城,革離也帶著一些孤兒離開,五年後梁王被百姓推翻車輪陣死,一年後被趙國所滅,趙國又被秦王消滅,革離繼續穿梭各國宣揚墨家思想。
星標: (最多5)
預告片:
小記:
知道這是一部由日本漫畫改編的電影,心裡覺得很感嘆,中國的歷史故事要從日本取材,實在是很遺憾的事情,墨攻是虛擬的歷史故事,主要闡述墨子的學說,梁王認為墨子的學說用來進攻防禦是很好的理論,但是在太平盛世讓人過於嚴肅,劉德華演出男主角革離,也是墨子的學生,成功的幫助梁國抵擋趙國,但是梁王卻以怨報德攆出革離革離帶著信仰他的學徒離開,五年後梁國仍被趙國所滅,電影得到香港最佳影片獎,劉德華的表現可圈可點,可惜離最佳男主角還有距離,影片中特地加上革離的一段愛情戲,苦情鴛鴦最後沒有修成正果,在大戰事的場面,導演已經達到一定的水準。
墨攻 2006 https://bit.ly/2TxyAqQ
----------------
戰國時代,國力強大的趙國想要攻打燕國,而趙國的十萬大軍,必須經過弱小的梁城,才能前往燕國昏庸無道的梁城國君自知城內的四千餘人不足以對抗趙國,先是請求墨家派遣守軍來協助梁城禦敵,但是墨家遲遲沒有派兵前來助陣,就在梁王打算獻城投降的同時,一個其貌不揚的墨者革離前來助陣。
  革離先是說服了梁王給予絕對的軍權,讓他得以調度僅存的兵馬以及人力興建防禦工事,信心十足的趙國將軍巷淹中根本就沒有把革離放在眼裡,沒想到他屢屢出奇致勝,成功抵擋住趙軍的進犯,讓趙軍束手無策,無功而返。梁城上下在革離的帶領下製造兵器、全心練兵、加強防守,使得梁城上下,無不對革離折服。巷淹中不斷地使出不同的攻城方法,卻只是徒增士兵傷亡,根本無法攻占梁城,更令革離聲望傳遍各地,遠遠超過了無能的梁王。
  隨著趙軍死傷越來越多,巷淹中於是傳令撤退,但他自己卻堅持留下繼續作戰,以慰戰死的同袍在天之靈。約有二千名對巷效忠的部屬,自願留下完成攻城之業。得知只剩二千趙軍,梁王自以為能輕易應付,先是急著把革離趕走,後來甚至聽信佞臣之言打算殺死革離,想不到革離逃過一劫,梁城太子則命喪梁城將軍之手。
  沒有了革離,梁城民眾也重返從前生活,疏於防守。就在此刻,巷淹中率二千趙軍再次攻城,不費吹灰之力便攻陷梁城。巷淹中沒有捉到革離,於是以城民作為人質,逼革離現身...
  電影【墨攻】演的是一個虛構的中國戰國時代的故事,不過卻是改編自日本作家酒見賢一的同名小說【墨攻】,看一個由日本人所寫的小說改編而成的中國故事,是一種很奇怪的感覺。不過這部電影和近期常見的大型中國古裝電影 ( 尤其是以張藝謀的作品為最 ) 最大的不同是,這部電影沒有華麗的色彩和數百人整齊劃一的動作、也沒有一大堆特效呈現武打或戰爭的美學;相反地,這部電影裡的所有角色的穿著打扮都算是樸素,就連故事裡鎮日奢華宴樂的梁王,穿著打扮也不過就是普通國君的樣子。電影把大部分的重點放在戰爭的殘酷上頭,而且在戰場之上,沒有人是英雄,無論是用兵如神的趙國將軍巷淹中、非常善於守城的墨者革離、梁城的太子梁適、女主角逸悅、神射手子團,每一個人都不過是血肉之軀,沒有那種可以以一擋百的高強武功。簡單地說,在描寫戰爭的這個部分,這是一部平實而不花俏的電影,攻城和守城的對決在於計謀和用兵,而不是某一個英雄人物。
  也所以,這部電影可以花相當的篇幅來討論人性。梁城遭逢兵臨城下的大難,革離明白告訴梁王,只要將梁城雙手奉上,可免去兵戎之禍,於是梁王願意將所有的權力授予革離,以求保有王位;但是當趙國大軍遠去、百姓愛戴革離超過梁王之時,梁王決定趕走革離 ( 後來反悔想要殺了他,卻因此誤殺太子梁適 ) 、將所有支持革離的人全數以密謀造反定罪,甚至施以五馬分屍之刑;結果巷淹中的二千兵馬輕易拿下梁城,梁王投降時表示自己本有投降之意,對抗趙國大軍完全是革離的挑撥...就像電影說的一樣,墨家學說「只懂守城、不懂人性」,最終不可能得到任何君王的重視。
  電影當然還是有一些不盡合理的地方,不過這畢竟只是虛構的故事 ( 原著小說的結局則更加地誇張 ) 。看完電影以後回過頭來看看歷史,墨家在當時所鼓吹的「兼愛、非攻」,在戰亂之時特別引人注意,不過事實上違反人性,最終果然也沒有發展為顯學。墨攻 @ starprince的生活日記 :: 痞客邦 :: https://bit.ly/3zpXBoc
-----------------------------

1561088679-3067603204_n1561088679-1831745067_n1561088679-3451599588_n651px-ZH-齐国地图260BCE下載 - 2021-06-15T102533.2291558359309-2744856392


吳起敗家殺人棄母殺妻/吳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衛國左氏(今山東省定陶縣,一說山東省曹縣東北)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樂羊食子-中山國人,戰國時魏國的大將。是樂毅先祖-群臣誣告樂羊通敵。中山國君又殺了他的兒子,煮成肉羹送給他。樂羊飲羹以訣志。隨後大敗中山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易子而食+易女而養+質子而交+樂羊食子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台灣恐遭「印度變種變毒」再次攻破?台大醫疾呼迫切危機

外電報導英國死於感染印度變種病毒株(Delta,B.1.617.2)的42名確診者中,有接近30%都已施打兩劑疫苗,而英國大部份施打AZ疫苗。對此,台大醫院婦產科醫師施景中14日以「迫切的危機」為題發文表示,印度變種病毒株早晚會進來台灣,指揮中心應超前部署、讓邊境人員施打對變種病毒保護力較好的mRNA疫苗,否則「邊境被破,皇城也難逃」。
施景中在臉書表示,印度變種病毒早晚會來「敲台灣國境的門」,有位從事疫苗流行病研究的朋友告訴他,他們曾研究各國疫苗優先順序的數學模型,除了提出疫苗施打順序、間隔最佳化外,另一提出的重點就是「強化邊境」,邊境人員包括國境守護的第一線醫療人員,也就是境外移入個案的直接照護者,以及機師、空服員以及邊境相關工作人員。
擔心寫出來恐「被罵」 施景中:應優先讓邊境人員施打mRNA疫苗
「希望政府優先配給邊境人員mRNA疫苗!」施景中直言,AZ疫苗對印度變種的保護力不如mRNA疫苗,目前台灣優先將7萬餘劑莫德納分配給醫護,而以機師等邊境人員被歸類的第三類施打順序,輪到他們時接種的可能是AZ疫苗。施景中建議,指揮中心應再度考慮超前布署,讓邊境人員優先施打mRNA疫苗,甚至若是第一劑已打AZ疫苗,也可以考慮放寬邊境人員混打莫德納。
「我曾經擔心,寫這些出來,會不會被罵?」施景中表示,全國醫事人員據統計接近50萬人,第三類第一線高接觸風險(含邊境人員)約3萬5000人,以現有的彈藥精兵,「最高指揮官必須布局一個不會全盤皆輸的方法。」但醫師朋友舉電影「墨攻」為例,墨家策士革離,建議梁王,「拆除皇城,把石塊用來加強邊境防守。」因為邊境被破「皇城也難逃」,令他相當有感。
「我打AZ,我驕傲。」身為醫師的施景中強調,自己一樣要照顧確診的孕婦,且說不定很快會輪到,雖然他是有機會打莫德納疫苗,但他想讓給更有需要的邊境人員,「面對地藏菩薩起誓,若我因此染上印度變種病毒,甚至隕身,我也絕不後悔。」
根據英媒《每日郵報》報導指出,英國42名感染印度變種病毒株而去世的死者中,有接近30%已施打兩劑疫苗;不過報導提到,英國官方數據顯示,施打兩劑疫苗對印度變種病毒保護力約81%,這些施打兩劑疫苗後仍染疫身亡的確診者,可能是長者、且患有併發症,報導也提到,研究顯示施打兩劑BNT或莫德納疫苗,很大程度對防護印度變種病毒株較有效
台灣恐遭「印度變種變毒」再次攻破?台大醫疾呼迫切危機 https://bit.ly/3gn4rDq
今晚和家人看新聞。外電說,英國死於印度變種病毒的,三分之一施打過兩劑疫苗。
(後記,這一段數據,國內新聞的呈現並不正確,葉醫師有使用原來論文,重新呈現原始數據分析,明天分享給大家,大規模施打疫苗的結果,結果其實非常令人振奮)
而英國大部份施打AZ疫苗。
記得年初時的部桃群聚感染事件嗎?
源頭的開始,部桃醫師照顧返國確診的病人,不幸染疫。幸好這把火在大家團結之下,終於撲滅了。
而目前這一波的感染,源頭可能是四月中,機師由國外被傳染帶回,再逐漸散播全國,終至目前的慘況。
===========================
幾天前,我的朋友葉醫師,英國名校醫學院畢業,現在從事疫苗流病等相關尖端研究。他的團隊使用數學模型,大量推演各國疫苗施打優先順序的模型。
他發出警訊,印度變種病毒早晚一定會來敲台灣國境的門。(現在廣州已經有了)
現在不做防範,等到散佈進來國境內,那會是怎樣的景象?
除了提出疫苗施打的順序、間隔最佳化之外,他提出的另一個重點:
--------------------------------------
【強化邊境】!
「邊境人員」,包括
在「國境守護的第一線醫療人員」(境外移入個案的直接照護者),
還有「機師、空服員以及邊境相關工作人員」,
【希望政府優先配給mRNA疫苗】。
因為AZ疫苗對印度變種的保護力,不如mRNA疫苗來得好。
目前我們我們只拿到7.5萬劑莫德納疫苗。政府先分配給醫護,並未優先邊境人員。但機師等邊境人員目前歸到第三類施打順序,這波疫苗順序應該打得到,但是打得是AZ疫苗。
請指揮中心再度考慮超前布署,以手上目前僅有的武器,

盡一切可能防範印度變種病毒--
「邊境人員優先施打mRNA疫苗,」
【如果AZ疫苗已打第一劑,考慮放寬混打的限制,讓他(她)們施打現在僅存的莫德納。】
--------------------------------------
難到國境之內的醫護人員不重要的嗎?
全國醫事人員據統計接近50萬人,第三類第一線高接觸風險(含邊境人員)約3.5萬人。以現有的彈藥精兵,最高指揮官必須布局一個不會全盤皆輸的方法。
===========================
我曾經擔心,寫這些出來,會不會被罵?
葉醫師跟我說了一個電影的例子,這部電影也是我喜愛的電影。
電影「墨攻」有一段:
墨家策士革離,建議梁王,
「拆除皇城,把石塊用來加強邊境防守。」因為,
「邊境被破 皇城也難逃。」
--------------------------------------
我打AZ,我驕傲。
我一樣會要照顧確診的孕婦,而且說不定很快會輪到。
莫德納我是有機會打的,但我想讓給更有需要的邊境人員。
面對地藏菩薩起誓,
若我因此染上印度變種病毒,
甚至隕身,我也絕不後悔。

2021-06-15_125305

台灣恐遭「印度變種變毒」再次攻破?台大醫疾呼迫切危機


2021-06-15_18515920190508-024626_U7418_M518433_7155

兼愛(「兼」、「兼相愛」或「兼相愛交相利」)是先秦墨家最重要的概念。在理論上,它的價值根源為「天」,且與仁、義密切相關。強調人我愛之相互性、言愛必含利是兼愛的獨到之處,此與墨子平民出身,重視物質實利有關。兼愛更有別於儒家以血緣親疏為基礎的仁愛和基督教所提倡的博愛。[1]
兼愛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xoJUUC
釋義
學者釋義
陳維德:「兼愛乃涵括一切之愛,且當發自情性,而非為相互利用。而其最大之特色,則在於愛之無有差等。可見其主張盡愛世人,而己亦在所愛之中。並主張愛無厚薄,人我如一,而無親疏遠近之別。」[2]
王讚源[3]:
        ㈠兼愛是廣愛全體人類。
        ㈡兼愛是人與人相愛相利。
        ㈢兼愛即愛人利人。
        ㈣兼愛既是無差等又是有差等的愛。[註 1]。
        ㈤兼愛是不受時空限制的愛。
從《墨子》來看
釋「兼」
「兼」,《說文解字》釋為「並也,從又持秝。兼持二禾」,可見其有合併而持之意。張岱年則釋「兼」有「總全的意思,也即是合而不別的意思。」[4]
《墨子》中是以定義「體」的方式來表述「兼」的內涵:
    體,分於兼也。(〈經上〉)
    體。若二之一,尺之端也。(〈經說上〉)
「體」由「兼」分出,因此「體」為部分,「兼」為整體。故〈經說上〉雲「一」是「二」的部分,由「一」構成整體的「二」;「端」是「尺」的部分,由「端」構成整體的「尺」。用當今的話來說,「端」是點、「尺」是線。將點連起可劃成線,故點是部份,線為整體。
釋「愛」
「愛」,行皃,從夊㤅聲。(《說文解字》)段玉裁注「㤅,惠也。今字假㤅爲愛而㤅廢矣。愛,行皃也。故從夊。」愛包含「行」、「惠」二義,意指「懷福人之心,有利人之行」 ,[5]或可闡為以行動惠利對方。如「富則見義,生則見愛」(〈修身〉)即指君子富裕時應努力實踐義行,惠利仍活著的人。〈尚賢中〉還有「今王公大人亦欲效人以尚賢使能為政,高予之爵,而祿不從也。夫高爵而無祿,民不信也。曰:『此非中實愛我也,假藉而用我也。』」若王公大人攬用賢者,卻未予以相當俸祿,這就是利用賢者,而非愛賢者。另《墨子》中強調以「兼愛」易替「別愛」、「自愛」卻未直接對「愛」下定義,可能基於墨子已假定「愛」是與生俱來,故曰「藏於心者,無以竭愛」(〈修身〉)。梁任公曾言「愛也者,出於天賦本性之同然,凡人類所莫能外者也」似可與上說相應。[6]
釋「兼愛」
由「兼」、「愛」分別的釋義來看,我們應可說「兼愛」即「以行動惠利整體」。《墨子》中「兼」、「兼愛」、「兼相愛」、「兼相愛交相利」常依據行文脈絡而有不同使用。
總括來看,《墨子》的「兼愛」應具有下面幾項內涵:
(一)兼愛是不受時空限制且對人普遍的愛。
〈大取〉:「愛眾世與愛寡世相若,兼愛之有相若;愛尚世與愛後世,一若今世之人也」。 眾世與寡世乃就人數多的地域(即空間)與人數少的地域對舉,上世、後世、今世乃從時間來看。愛人的心對人多的與人少的空間一樣,愛古人、今人和未來的人一樣。又「二子事親,或遇孰,或遇凶,其利親也相若」(〈大取〉)。 兩個孩子侍奉親人,一個遇到豐年,一個遇到凶年,但他們愛親人的心不會因外在環境限制改變。另〈小取〉云:「愛人,待周愛人,而後為愛人。不愛人,不待周不愛人,不周愛,因為不愛人矣。」愛人必須要周遍(即所有)地愛人才可說是愛人,不愛人,不用等到週遍地不愛人,沒有周遍的愛人就是不愛人。換句話說,必須每一個人都愛才是愛人,只要不愛一個人就是不愛人了。因此,兼愛是不受時間空間限制普遍地愛每一個人。
(二)兼愛是富含犧牲精神的愛。
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兼愛下〉)
斷指與斷腕,利於天下相若,無擇也。死生利若,一無擇也…殺己以存天下,是殺己以利天下。(〈大取〉)
仁人本於兼愛之心,求興天下之大利,無論斷手指或斷手腕,捨命或全生,只要是對天下有利,就不需選擇了。殺自己以存保天下,即為了天下之利而殺自己。「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淮南子‧泰族訓》)更是墨家犧牲精神之寫照。
(三)兼愛是視人若己且平等的愛。
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兼愛中〉)
為人之國,若為其國,夫誰獨舉其國以攻人之國者哉?為彼者由為己也。為人之都,若為其都,夫誰獨舉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為彼猶為己也。為人之家,若為其家,夫誰獨舉其家以亂人之家者哉?為彼猶為己也,然即國、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亂賊,此天下之害與?天下之利與?即必曰天下之利也。(〈兼愛下〉)
愛人之親,若愛其親。(〈大取〉)
把別人的國家、家庭、親人、身體當作自己的國家、家庭、親人、身體去愛,視人若己、人與我同,此想法蘊含著平等。〈大取〉還載「兼愛相若,一愛相若,一愛相若,其類在死蛇」。 兼愛所有的人,與愛自己是一樣的,愛一方與另一方相同,就像蛇遭遇攻擊會首尾自救。蛇首遇襲,蛇尾予救;蛇尾遇襲,蛇尾予救。對一隻蛇而言,首與尾並無分別,重要的是能保存生命。人也應該兼愛彼此、視人若己。既然人我無別,愛別人也就等同愛我自己,愛別人並不會把自己排除,自己也在愛裡。故〈大取〉云:「愛人不外己,己在所愛之中。己在所愛,愛加於己。」
(四)兼愛是人我交利的愛。
《墨子》論及「兼愛」概念時,也常用「兼相愛」或「兼相愛交相利」來表達。若細究其中差別,《墨子》使用「兼愛」多與聖王並提,如「昔之聖王禹、湯、文、武,兼愛天下之百姓」(〈法儀〉)、「故昔也三代之聖王堯舜禹湯文武之兼愛天下也」(〈天志下〉)。這表示《墨子》使用「兼愛」時,施行「兼愛」的主體是聖王。因此「兼愛」意味著「聖王以行動惠利百姓」,或依劉文清之說為「聖王合併天下而愛之」。她以為「『兼』字不與『相』字連言,為合併意而非相互義」 。〈兼愛上〉兩次論及「兼相愛」皆用「若使天下兼相愛」,是期望天下人都相親相愛。另《墨子‧非命上》載:
古者湯封於亳,絕長繼短,方地百里,與其百姓兼相愛,交相利,移則分。率其百姓,以上尊天事鬼,是以天鬼富之,諸侯與之,百姓親之,賢士歸之,未歿其世,而王天下,政諸侯。昔者文王封於岐周,絕長繼短,方地百里,與其百姓兼相愛、交相利,則,是以近者安其政,遠者歸其德…。
湯與文王在其領地皆與百姓兼相愛、交相利。「交,交脛也」(《說文解字》),段玉裁注「凡兩者相合曰交」,因此交即「相交、相互」,兼相愛交相利即人與人之間以行動惠利彼此。質言之,無論是百姓或聖王,兼相愛交相利與身份地位無涉,重要的是「兼相愛之心」與「交相利之行動」合轍。〈兼愛下〉對「交」與「報」有更多說明:[7]
姑嘗本原之孝子之為親度者。吾不識孝子之為親度者,亦欲人愛利其親與?意欲人之惡賊其親與?以說觀之,即欲人之愛利其親也。然即吾惡先從事即得此?若我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後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乎?意我先從事乎惡(賊)人之親,然後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乎?即必吾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後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也。然即之交孝子者,果不得已乎,毋先從事愛利人之親者與?意以天下之孝子為遇而不足以為正乎?姑嘗本原之先王之<所書,《大雅》之所道曰:無言而不讎,無德而不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即此言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
從常理來看,孝子總希望別人愛利而非惡賊其雙親。而據墨子觀點,在不得已「交互為孝子」的狀況,我們得先愛利別人雙親,別人才會以愛利我們雙親回報。他進一步引述〈大雅〉之記載:「說出的話會得到回應,施與的恩德會得到回報,你給我桃我給你李。」
嚴靈峰如此評論兼愛的相互性: 要「兼愛」就必須雙方同時履行「愛」。這樣,纔能達到「兼相愛,交相利」這個理想實現。因此,「兼愛」必須是雙方的,有條件的:「你給我半斤,我就還你半斤」。誰也不占誰便宜,誰也不讓誰吃虧。墨子的「兼愛」這個詞語的意義,應該如此嚴格「限定」的;否則,便不是「兼愛」![8]
兼愛的相互性未定如嚴氏所言如此嚴格的「你給我半斤,我給你半斤」、「雙方必須同時履行」。兼愛的相互性,是奠基於雙方的相互之心與互利之行。他既非要同時,也非物質上的等價。重點為受利的一方是否想為予利的一方做點什麼。就如同我們收到對方禮物,會想回贈點什麼(這邊的回贈可以是實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而非收到對方禮物後就僅僅收下,完全視之理所當然。雖然兼愛在理想上甚至可做到犧牲自身以成就他人,但從日常生活的實踐來看,人我的相互交利是使兼愛得以落實之要件。對「相互性」、「愛必含利」的重視乃兼愛思想的獨到之處。
兼愛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
墨子在世活動時間橫跨春秋戰國之交,彼時「諸侯力征」〈(節葬下)〉,戰況慘烈,[9]「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非樂上〉)的狀況普遍存在。如何穩定政治情勢、消弭戰禍、重建社會秩序,使「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者得治」(〈非命下〉)是墨子最關心的課題。 《墨子‧兼愛上》對當時社會亂象有細緻地描述: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
在此,所謂「亂」即原有的倫常關係崩解。父子、兄弟忘守孝慈,並與君臣同樣自愛不愛人、虧人自利。〈兼愛上〉還寫道:
盜愛其室不愛其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
這邊也指出天下亂的肇因乃為了自身利益去賊害別人利益。另〈非樂上〉還提及「今有大國即攻小國,有大家即伐小家,強劫弱,眾暴寡,詐欺愚,貴傲賤,寇亂盜賊並興,不可禁止也」,大國大家攻伐小國小家,強勢者欺凌弱勢者,盜賊多有,這也是對當時亂象進行的側寫。 如果我們採「兼愛只是其他九個觀念的中心」[10] 之立場追溯本源,亂象四起最深沉的原因無非是人們「不相愛」。如何改變?墨子的解決之道為「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兼愛中〉)、「兼以易別」(〈兼愛下〉)。所謂兼相愛交相利,即「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兼愛中〉)。若大家都視人若己,用兼愛取代虧人自利的別愛,那麼「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兼愛中〉),如此天下之亂定能平息,百姓便可安居樂業。 墨子所見之春秋戰國「天下處攻伐久矣」(〈非攻下〉),楚滅越、楚欲攻宋(〈魯問〉)等大小戰爭頻繁發生。對此狀態,墨子提出「兼相愛交相利」之法,希望「以愛止亂」[11] ,讓天下重回太平之勢。
兼愛的價值根源
從兼愛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來看,兼愛是作為「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方法被提出,因此它是為了達成治亂目標所採行之手段,僅有工具性價值。但檢視《墨子》,兼愛不單有工具性價值,本身還具備道德上的普遍施用性、可成為人們依循的道德準則,故兼愛本身即含有內在價值。此內在價值根源何處?多數學者皆肯定「天志」為「兼愛」內在價值之根源。[12]換言之,人們要實行兼愛,是出於天志的要求,這從《墨子》中可尋得明證:
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國,而無法所度…故父母、學、君三者,莫可以為治法。然則奚以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既以天為法,動作有為,必度於天,天之所欲則為之,天所不欲則止。然而天何欲何惡者也?天必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法儀〉)
《墨子》首先描述了一個常態,某人慾完成某事,定有須遵循的「法儀」(即法則、標準),沒有法儀則事情定不可成。但現在治天下治國者,卻無這樣的法儀。要如何找到這樣的法儀?《墨子》以為父母、學者、君者中仁者少,固不可效法,唯一可效法的就是天。既欲法天,我們的行為都要以天為標準,為天之所欲,止天所不欲,故應從事相愛相利,停止相惡相賊。天志,是人我兼相愛交相利的最後基礎。如〈天志下〉所云:「順天之意何若?曰:兼愛天下之人」,兼愛天下之人即順天之意。另〈天志上〉載「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天志中〉載「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因此,我們應兼相愛交相利,乃出於人應當效法天且為天之所欲
兼愛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xoJUUC
----------------------------------------------------
非攻,墨家思想之一[1]。墨子反對戰爭的行為,並認為這行為為人們帶來災害。他先把大國攻小國的行為定義為「攻」,而攻就是屬於「不義」。但墨子亦並非盲目反對戰爭,如武王伐紂他就認為是「誅」,誅就屬於義了[2]。
非攻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gB9wqx
論殺是不仁不義的行為
墨子以偷竊作喻,若有人偷竊桃李,大家都會對他作出指責,官府都會對他處罰,因為這是一種損人利己的行為,這是不仁。若偷雞和豬,罪行也更嚴重;若去到搶奪別人的衣服和戈劍,罪行就更大了,這時候就會遭到天下的君子指責。同樣地,殺一人是不義的行為,那麼殺十人就是十倍的不義,若殺百人就更加是百倍的不義。當出現這種情況時,天下的君子都必定會指責他,更遑論攻一個國家了[3]。
戰爭帶來勞民傷財
墨子認為,國家發動戰爭會讓百姓帶來損失。例如春天無法耕種,秋天無法收割,如此一來冬天百姓就要捱餓了。而且戰爭時百姓居處都是不安定的,士兵陣亡又會導致人亡家破,流離失所,鬼神又會因此喪失後代祭祀。
墨子又痛斥貪圖戰勝的名譽和利益而發動戰爭的國君,他認為攻佔一個城池,需要動用精銳的軍隊,死傷必以數萬數千計算。縱使成功攻佔一座城池,土地有餘但百姓是不足的,讓士兵送死加重全國上下的禍患去爭奪一座虛城,不是治國的良策[4]。
墨子救宋
一次,公輸班給楚國造了雲梯,準備攻打宋國,墨子得知後立即從魯國趕到楚國勸說公輸盤。墨子認為楚國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眾,以缺少的民眾去爭奪不缺少的土地是不智的行為,並且宋國也沒有錯的地方,不可稱作有智慧。 公輸盤拿不下主意,因此替墨子引見了楚王。墨子看見楚王後便以一個穿著華麗衣服的人去偷竊粗布衣的人;有華麗車子的人去偷竊破車子去作喻,楚王依舊堅持,因此把公輸盤也召來。墨子便解下衣帶當作城池,以竹片當作機械。公輸盤不斷設下攻城的方法,墨子又不斷的守著城池。最後公輸盤把攻城的方法耗盡了,然而墨子守城的方法仍然未盡使出。最後,公輸盤說道:「我已有方法對付你,但我不說。」墨子也回應:「我知道你想怎樣做,但我也不說。」楚王未明於是詢問究竟,墨子則說:「他只不過想把我殺掉,把我殺後宋國就守不住,但是我已安排了學生禽滑釐到宋國守著,等待楚軍的到來。」因此,楚國就擱置了攻宋的計劃
非攻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gB9wqx
-----------------------------
非樂,是墨子的一個主張。墨子認為作樂會加重人民的負擔,同時耽誤人的工作,因此作樂會影響國家的政治經濟。墨子認為仁者辦事,必定考慮利益天下之事。對人民有利的就要做,對人民不利的就應該停止[1]。非樂記載於墨子書中,原有三篇,惟中、下兩篇已散伕,因此只存有上篇。[2]由於儒家思想提出禮樂,故此墨子在此思想中與儒家大相徑庭。
人民三種憂患
墨子認為人民有三種憂患,第一種為飢餓沒有食物、第二種為寒冷的人沒有衣服、第三種為勞動的人無法休息,這三種為人民最大的憂患。但是撞鐘、敲大鼓、彈琴、吹笙等音樂均無助人民得到以上需要。[3]
影響男耕女織
小孩和老人無法演奏樂器,因為老人和小孩不夠耳聰目明,而且手腳不夠靈活,因此必定要成年人去做。但是成年人都需要耕種和編織,若國君只顧作樂,就會影響人民的工作。[4]
音樂影響國家
墨子先舉出人與動物的不同,例如雀鳥以自己的羽毛作衣服、昆蟲以自己的爪作鞋、他們也可以水草作食物。但人必須以自己的勞力來生活。君子不治理國家政治則亂,卑下的人不工作則財力不足。隨後墨子又舉出各人之分內事,例如王公大人早朝晚退、士君子需要治理官府、農夫需早出晚歸辛勤耕作、婦女則需早起晚睡地編織衣布。若各人只顧著聽音樂、演奏歌曲,則會造成不事生產、國家混亂。最後墨子更狠批,音樂會使人荒廢國家政事
非樂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pTrKYN
-----------------------------
非命,墨家思想之一。墨子雖然主張天志、明鬼,但卻極力否定命運。墨子認為相信天志和明鬼可以向善戒惡,但相信命運卻會順從命運的安排,這會對民生構成威脅。[1]
思想形成背景
墨子認為,國君都期望國家富強,人民眾多。然而他眼見國家未能富裕,人民寡少,於是他藉此提出因為支持宿命論的人太多。支持宿命論的人認為,命裡註定富則富;命裡註定貧則貧。因此導致人民不願工作。[2]
三表論
隨後,墨子提出以三表法作驗證[3],包括:「從根本上考究、從來源上考究,從實際應用中考究。」[4]這裡提出了一個判斷是非的標準,認為首先要有歷史的根據;其次以眾人耳目所聞見,可以實際證明的;最後要對國家百姓賦予實際的利益。[5]
墨子又進一步闡述三表法,墨子認為一切事物都必須有根有據。我們不可依賴於「有人見到過、聽到過的就是有;沒人聽到過的就是沒有。」我們應該直接考察人們所見所聞的情況。[6]
若有人堅持認為:「這是我從古至今就聽回來。」墨子則認為:「有誰不是聽回來呢?只是這些言論到底是以前的暴君傳下來,還是一些聖人流傳下來呢?這些都要考究的。當初那些傑出的人,人們都說是他靠自己努力得回來,而不是歸咎於命運。」[7]
以聖王和暴君作喻,確立非命
墨子又再以禹、湯、周文王、周武王舉例。那時候這些聖王都以「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者得治」作為政綱。最後終於成功獲得天下人的讚譽,但這些不能歸因於他們命好,而是他們自己努力得回來。
墨子又再以桀、紂王、周幽王、周厲王這些舉例。反過來看,這些暴君都放縱自己的欲望,放縱自己邪淫,不顧政務,殘虐百姓,最後終於被人民推翻。他們從不說自己治理不力,而是說自己命中注定失去國家。[8]
引典作證
墨子認為宿命論是一些暴君流傳下來的思想,認為妖言惑眾。而一些聖王、聖人就早以為此憂慮,寫在經典上。如《仲虺之告》:「我聞有夏,人矯天命,於下,帝式是增,用爽厥師。」意思即是從前夏桀假託天命,向人民發布政令,結果全軍覆沒。又有《太誓》:「惡乎君子!天有顯德,其行甚章,為鑑不遠,在彼殷王。謂人有命,謂敬不可行,謂祭無益,謂暴無傷,上帝不常,九有以亡,上帝不順,祝降其喪,惟我有周,受之大帝。」意思即是紂王也是假託天命,說恭敬不可行,祭祀無益。結果商朝同樣被推翻。[9]
重申宿命論的禍害
故此,墨子再三強調,宿命論容易招致亡國,若依此實行會懶於聽政、農夫會疏於耕種,婦女亦會懶於編織。若以此事奉鬼神,鬼神亦不會順從;以此治理百姓,百姓亦不會得到益處。故此墨子再勸喻國君不得接受宿命論,若有人談論必須加以指責,就說是暴君所流傳下來的思想
非命 (墨家)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vvtNDj
---------------------------------
尚同,是墨子在春秋戰國時提出的主要思想,其主旨之所謂「尚同」即是「上同」。墨子認為,在沒有刑罰政令時,人人都有不同的道德標準,此謂「人異議」,因此一人有一個道理,二人有二個道理,十人則有十個道理,且人人都認為自己的道理正確,因此互相否定,家庭的內部由此出現混亂,兄弟姊妹互相離散;天下的百姓也因此互相損害。[1]因此墨子認為應選擇一位聖賢,讓人們效法於他,簡單的說,就是人們的意見要統一於上級。[2][3]然而,胡適認為,「尚同」並不是推尚大同,而是「取法於人」的意思。
尚同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vsnL6q
尚同形成背景
墨子生於春秋時代之後,眼看諸侯國之間各有各的道德標準,互相攻伐,不能統一。[4]
尚同標準
墨子認為,需要統一上級的是非標準,必須需要清晰的賞罰政策。上級凡是聽到善的,都必須告訴上級;聽見不善的也要報告上級。上級認為對的大家都應認為對,上級認為不對的大家也應認為不對。但上級有過錯時必須及時指正。[5]為了把這思想實行,因此設立了賞罰制度:上面得到報告就應加以獎賞,下級聽到亦應跟著讚美;若上級贊同的不跟著贊同;上級否定的不跟著否定,就應加以懲罰,萬民則加以詆毀。[6]
從家開始尚同
實踐尚同,首先從家庭開始。從家君發布憲令,如果看到有愛家利家的人,必須向上級報告;若有害家惡家之人,也要向上級報告。做到這樣也算是愛家的,對待這類型的人應要獎勵他。如果看見有害家惡家的人不向上級報告,那就算是害家惡家的人了,這樣的人需要懲罰和指責他。做到這樣,家總算能治好了。[7]
尚同至鄉
故此,里長亦應尚同上級的標準,使他這一里內意見一致。里內意見一致了,又應與鄉長意見一致。因此鄉長認為對的,大家都應認為對的;鄉長認為錯的,大家都應認為錯,並且學習鄉長好的,效法鄉長的思想。[8]
尚同至天子
同樣原理,當一鄉村治成時,應尚同至天子,國君認為對的,大家都應認為對的;國君認為錯的,大家都應認為錯,只要全國人效法國君,就能治好一個國家。[9]
尚同至天
主條目:天志
墨子還認為,萬民不僅要尚同到天子,還要尚同到天,這樣才能得到幸福。[10]若沒有尚同至天,則會發生天災。包括氣候不調、五穀不收、六畜不生、災難瘟疫、暴風久雨等等。這就是天降的懲罰
尚同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vsnL6q
-----------------
天志,墨家思想之一,亦為《墨子》一書篇名之一。意思是「天」的意志主宰人倫社會的秩序、賞善罰惡。另有說法為天子代天行政,並藉由尚同的觀念推論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
內容
在《墨子.天志上》中,墨子認為人只是知道不應得罪父母、君王,卻不知不應得罪於天,是只知小道理而不知大道理。墨子認為「天欲義而惡不義」、賞善罰惡,人不得不遵從天的意志。
於《墨子.天志中》,墨子舉出論證,論證遵從天的意志帶來的國富民強的理想形象,以及不遵從天志帶來的弊端,譬如以古代的暴君為例,進一步深化其論證
於《墨子.天志下》,墨子把兼愛的思想連結到天志的思想,指天的意志是兼愛天下人,並呼籲君王遵從天的意志,兼愛天下人,方符合真正的仁義。
後人研究
中國學者季羨林於自選集《談國學》中評論墨子對天命和鬼神的看法,提到墨子在主張非命、尚力,人之富貴貧賤榮辱在力不在命的同時,卻強調天志、明鬼,天志論存在矛盾。
中國學者胡適認為天人感應理論是源自墨家中的「天志論」。[1]
天志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5qlePP
-------------------------------
明鬼,是墨家思想之一。墨子相信鬼神的存在,還提出了大量經典去佐證鬼神的存在。他勸人信鬼,並借鬼神的賞善罰惡去勸人行善,且認為祭祀活動可聯繫人民的感情[1]。
墨子認為,在從前三代聖王駕崩後,天下就失去了是非標準,諸侯亦互相攻伐,君臣之間不存在忠誠和尊敬,父子兄弟之間亦不存在孝、悌、慈、愛,長官和平民亦不事生產,不理政治。天下大亂,長幼無序。墨子認為以上種種均百姓不信鬼神,不事鬼神。
現在人們都認為,鬼神不存在。墨子認為此是妖言惑眾,導致天下人都懷疑鬼神,結果天下大亂,因此勸喻國君對此思想加以明察。他於是提出方法,驗證有沒有人聽到過、見到過鬼神[2]。
周宣王與杜伯
為了驗證鬼神的存在,墨子開始引經據典,他先引出周宣王與杜伯的故事。有一天周宣王殺了他的無罪之臣杜伯,杜伯臨終前說了一句:「我的君主把我無辜殺掉,要是人死後無知就算了,但若死後有知,不出三年我必定會讓我君主知道。」三年後,周宣王會合諸侯打獵,有數千侍從,觀眾亦遍滿田野。中午時分,杜伯乘著素色白馬,穿著紅衣紅帽,拿著紅弓紅箭從車上射殺周宣王。那時候整個周朝上下的人都見到,並將這事情記載於史書《春秋》[註 1]上,並以此教誡世人:「若把無辜的人殺害,會招致橫禍。」從這書的說法來看,鬼神實有[4]。
鄭穆公遇句芒
從前,鄭穆公在白天的廟中,見有一神人從左進門,該人鳥身,穿著白衣,長著正方形的臉,嚇得鄭穆公慌忙而逃。該神隨即告訴鄭穆公:「別怕,上帝看見你的明德,現派我來賜你十九年的壽命,並使你的國家繁榮昌盛,子孫興旺,請不要忘記你的德行。」後來鄭穆公立刻叩拜,並詢問該神名字,該神即回應:「我就是句芒[5]。」
論祭祀的重要性
墨子認為,古今的鬼,沒有別的,無非是天鬼、山水鬼神,也有人死後變成鬼。現在也有兒子比父親先死,兄長比弟弟先死的情況。雖然如此,但天下人都說「先生的先死」,按照這說法接受祭祀的不是父親就是母親,不是兄長就是嫂子。那麼把他們祭祀也無妨。而且,若真有鬼他們就能得到飲食,若無鬼也只是花費了一筆錢財辦酒宴,而且可以團結鄉親的關係[6]。
重申鬼神之重要性
最後,墨子強調如果想天下興利,應當相信鬼神的存在,亦應當尊重祂們,並且向世人強調相信鬼神的重要性
明鬼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StVFuq


《春牛圖》芒神/“勾芒”,名重,伏羲氏的輔佐神。鳥身人面,乘兩龍。是傳說中的木神、春神,掌管草木的生長/「春打六九頭,吃水像喝油,春打五九尾,吃油像喝水」/祀芒神/芒神一隻光著,一隻腳草鞋,則代表該年代表該年是雨量適中的好年景/句芒也稱芒神,是主管農事的春神。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在立春之日「迎春於東郊,祭青帝句芒」,芒神就是春神,主管樹木的發芽生長,又兼有穀(五穀)神的職能,一年的農事也在他的掌握和安排之中了。在傳統年畫《春牛圖》(又名《芒神春牛圖》)中芒神形象是春天裡頭有雙髻、手執柳鞭的牧童也稱芒童。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墨子》是中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政治家、軍事家墨子的著作,共五十三篇傳世於今。《漢書·藝文志》云「墨子七十一篇」,現存《墨子》五十三篇,由墨子及其幾代門徒逐漸增補而成,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學說的基本材料。其中的《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稱作《墨經》或《墨辯》,著重闡述認識論和邏輯學[1]。墨子早在先秦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力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
《墨子》是闡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現存53篇,一般認為是墨子的弟子及後學記錄、整理、編纂而成。墨家的創始人墨子約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名翟,魯國人,原是手工工匠,善於製造守城器械等,反對儒學,著作里寫非儒,後創墨家學派,共同的領袖稱為「鉅子」;墨子死後,墨家分為三派,「有相里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之墨」。[2]
《墨子》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記載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稱作墨辯或墨經,著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反映了後期墨家的思想。
墨子 (書)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wrPANI
-------------------------------
墨子(前468年?-前376年[註 1]),子姓,墨氏,名翟,春秋末戰國初期宋國(今河南商丘)人,一說魯國(今山東滕州木石鎮)人,是中國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科學家、政治家、軍事家。
提出了「非儒」、「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交相利」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家在當時影響很大,墨子因反儒,創立墨學。重視科學。《墨子》一書中體現的墨子的思想在後世仍具有一定影響,廣為流傳的《千字文》中便記載了出自《墨子·所染》的「墨悲絲染」的故事。到了清朝,隨著諸子學的興起,學者對墨子思想的研究又提升到新的高度。
2016年,中國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以紀念墨子。
生平
墨子曾學習儒術,因不滿「儒」之繁瑣,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據說楚王曾計劃攻宋,墨子前往勸說楚王,並在與公輸般(魯班)的模擬攻防中取得勝利,楚王只得退兵。墨子的思想與主張見墨家。
《墨子·非儒篇》主要批駁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的禮義思想。墨子反對儒家婚喪之禮,實則是反對「親有差」。又指責儒家的禮樂與政事、生產皆無益,又通過晏嬰等之口,諷刺孔子與君與民都是口頭上講仁義,實際上鼓勵叛亂,惑亂人民[1]。墨子一生過著簡樸的生活,「量腹而食,度身而衣」[2],主張「節用,節葬,非樂」,他的弟子也是「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則夕弗得」,「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3]。
姓名考
歷史學界至今無法確定墨子的真實姓名,有以下各種說法。
墨氏,名翟
最傳統的說法是:墨子,墨氏,名翟,《呂氏春秋》、《淮南子》、《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內都如是稱。司馬遷沒有給墨子立傳,僅在孟子、荀卿傳後,有簡略記載:「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元和姓纂》稱:「墨氏,孤竹君之後,本墨台yí氏,後改為墨氏,戰國時宋人。墨翟著書號墨子。」而《新唐書·藝文志》也沿用這種說法。童書業根據《廣韻·六脂》以及《姓氏急救篇》所引的《世本》文字「宋襄公子墨夷須為大司馬,其後有墨夷皋。」及《通志·氏族略》記載的「墨台氏,子姓,宋成公子墨台之後。」考證出,宋襄公之兄公子目夷(子魚),也就是《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所記載的著名的子魚論戰故事的主人公,其名目夷又寫作墨夷或墨台,其後裔以墨夷為氏。童書業據此認為墨子為宋國公室子姓墨夷氏之後[4],因此墨子繼承了貴族身份為宋國大夫。
翟姓,名烏
南齊孔稚圭所著的《北山移文》則稱墨翟為「翟子」,元朝伊世珍所著的《瑯環記》[註 2]也附和此說,並認為墨子姓翟名烏。清朝周亮工所著的《固樹屋書影》更具體地提出:「以墨為道,今以姓為名。」認為他姓翟,並將姓轉成名;而「墨」是一種學派。晚清學者江瑔所著的《讀子卮言》承襲周亮工的說法,並進一步說明,以為古代確實有「翟」這姓氏,但無「墨」姓,而且戰國諸子中儒、道、名、法、陰陽、縱橫、雜、農、小說等,都沒以姓作為學派名,因此墨應該是學派的名稱。
墨取自「刑罰」或「膚色」
近代學者錢穆從墨刑是古代刑名之一的角度展開研究,認為古人犯輕刑,則罰作奴隸苦工,故名墨為刑徒,實為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為極。墨子和弟子們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這樣,就被稱為墨了[5]。而歷史上西漢淮南王英布遭黥刑後稱為黥布,也是一證。而翟確實是名,因《墨子》和《呂氏春秋》記載墨翟,往往稱「翟」。
也有人認為墨家「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墨」即是「黧黑」。這有可能是對墨子刻苦自勵的一種形容詞。或者墨子根本是來自於印度或者阿拉伯的外族人[6][7]。
里籍考
墨子生於何處,現有書籍並無明確記載,歷史上也有不同的說法,曾有宋人說,楚人說,魯人說,甚至有印度人說等。其中魯人說已經為墨學界絕大部分人所認可。
墨子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TBfEXW
----------------------------------
墨家,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的哲學流派,諸子百家及九流十家之一。法家代表韓非子稱墨家和儒家為「世之顯學」,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說「天下之言,不歸楊(楊朱,道家代表人物)則歸墨(墨子)」等語,證明了墨家思想曾經在中國的輝煌。戰國後期,墨學的影響曾與孔學分庭抗禮。
至漢初,因為墨家思想獨有的政治屬性,兼之西漢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官學政策,墨家逐漸失去了存身的現實基礎,墨家思想在中國逐漸滅絕;直到清末民初,學者們重新發掘出墨家,近年來經過一些新墨者的努力,墨家學說中的一些觀點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
墨家邏輯是中國古代第一個邏輯學體系,全球三大古典邏輯體系之一,主要以三物論為代表,三物分別為故、理、類。《墨辯》是墨家邏輯的主要著作。
墨家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wsgNjm
起源
《漢書·藝文志》認為墨家源於巫祝,「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 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歷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尚同。」。當中「清廟之守」,指的是巫祝。
墨家創始人為墨翟,或稱墨子。《元和姓纂》中認為墨子的祖籍是孤竹國[1],童書業考證認為墨子是宋國貴族公子目夷的後人[2]。《淮南子》稱墨子幼時師從儒家[3]。墨子曾擔任宋國大夫,也曾長期居住在楚國和魯國。後來反感於儒家追求的繁文縟節、森嚴的等級制度、宗法制度和靡財耗日的喪禮,遂背離儒術。墨翟背周道而用夏、殷之政,強調要學習大禹刻苦儉樸的精神,復殷人之傳統,否定了儒家的「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而創立墨家[4]。墨子廣收開徒,弟子達數百人。
殷商源流
中國華南師範大學科學技術史學科黃世瑞教授、學者管役夫、中國現代政治學家蕭公權等人指出墨家思想是對殷商文化的繼承和發展。[5][6][7]俞正燮在《癸巳類稿·墨學論》中認為「墨者,宋君臣之學也」。墨子及其後學的思想體系建構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宋國承襲的殷商遺俗的影響。[8]
殷人是一個以質樸著稱的民族,注重實際效益,不喜歡在形式主義上浪費精力,墨家在這基礎上延伸出了節用、節葬、非樂等思想。墨子所主張的「木為桐棺」的薄葬方法也始於殷商。[9]墨家的尚賢、崇材尚力也是殷商文化的重要特徵[6][10]。殷人重視工商業和嚴刑法治的傳統也被墨家沿襲[11]。墨家的鬼神觀念與商朝的鬼神觀念很接近[6]。墨子的「兼愛」是一種平等的博愛,不辨血緣關係之親疏;而商朝時存在「一子多父制」和「一子多母制」,正是不辨血緣關係之親疏;因此,孟子批判墨子「墨氏兼愛,是無父也」[12]。而墨家的「無父」是一種母系社會的殘餘,商朝時女性地位是很高的,也是因為商朝具有母系社會的殘餘[5][10]。
墨徒直接攻擊門閥階級,大倡機會平等之「尚賢」主張,將「殷人尚質」的傳統發揚廣大,打破宗法制度,雖然在淵源上比儒家更舊,但卻更加適應了晚周社會的發展趨勢,從而顯得更加新潮。[7]
發展
儒家,墨家同為春秋戰國時期顯學派系[13],當時有「不入於儒,即入於墨」之說。先秦時期,儒、墨兩家曾分庭抗禮[14]。戰國後期,墨家已分為秦墨、楚墨、齊墨三個學派,而此時墨學的影響甚至一度在孔學之上。
墨家在戰國時期高度發展主因在於墨家子弟深諳守城戰,是當時唯一能親身投入戰場作戰的學派,故比起了解虛無飄渺的哲學思想,各國君王對得到墨家的守城援軍更有興趣。
墨家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wsgNjm
--------------------------
《墨攻》(日語:墨攻)是以戰國時代的中國為舞台,由酒見賢一撰寫的歷史小説。本作也有森秀樹改編的漫畫版,及由中日韓合作改編的電影。
另外標題「墨攻」,是酒見將「墨守」的「守」轉義為「攻」的創作。
墨攻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Tvq8sa
故事大綱
過去倡導兼愛・非攻等思想,由墨子組織的墨家,自第3代領導人鉅子・田襄子開始逐漸腐敗,並與權勢勾結。
即使如此,貫徹原先墨子思想的革離因為趙軍侵略趙、燕兩國之間的小國梁城,受到城主・梁溪委託,因此違反田鉅子的命令而隻身潛入梁城,並決意要從趙軍手下守住梁城。
在未得到墨家的協助下,革離一個人集合梁城城民,與他們一同對抗巷淹中將軍率領的趙軍。
主要登場人物
革離(かくり)
本作主角及墨者。看穿田襄子擁有極大的野心,因此違背遠離墨子教導的墨家集團的命令,單身前往梁城協助他們守衛。原本的墨子集團有不同隊伍各自負責專門的工作來進行守城。但是違反命令而前往梁城的革離,要求必須要全部聽從他一個人的指揮以求守下城池。面對軍勢大於己方數倍之多的趙國大軍的攻擊,不眠不休率領4500名平民組成的部隊,並指揮他們對抗穴攻戰術,破壞大型破城兵器,最後在看到能夠守下城池的契機時,一隻從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射過來的飛箭卻決定了他的命運。
小説中像革離這樣的人,在墨家中並不稀奇。漫畫版中則變成是位能與墨家對抗並為人恐懼的人物,而且還與日本的歷史有部分關係。
薛併(せつへい)
墨者。負責墨家的政治活動,是田襄子的親信。鼓吹田襄子協助秦的軍事,是造成墨家本質改變的元兇。看不起像革離這樣不懂變通的戰鬥專家,革離也將他視為是儒者的小人而厭惡他。小説中是個很輕易被殺的小惡人,漫畫版中則變成實質上支配墨家的大惡徒。
巷淹中(こうえんちゅう)
趙國將軍。字伯魯。是個身經百戰且勇猛果敢的武將,負責侵略梁城。本來以攻城高手而出名,對於墨家的守城術讚賞有佳。對於守城者有相當高的評價而不斷施展他的攻城術,直到出盡招術前都能看到他想攻下城池的欲望。
梁適(りょうてき)
梁城城主梁渓之子。看不起懶惰且好色的父親。雖然展露出年輕霸氣的一面,但反過來說也因為不知世事,因此認為能以自己的本事擊退趙國大軍。因此對於隨意呼喚他的家臣,並輕易抓住居民的心的墨者革離暗藏有厭惡感和警戒心。漫畫版中在梁城攻防戰之中,以下任城主的身分而有極大的成長。
梁渓(りょうけい)
梁城城主。梁適之父。為了守城,在革離的逼迫下而交出實權。在戰爭中仍好女色並以逃命為先,讓兒子梁適在心中也看不起他。
改編漫畫
作畫為森秀樹,劇本為久保田千太郎。於1992年到1996年,在〈Big Comic〉(小學館)雜誌上連載。與原作是以戰國時代初期為舞台不同,是以秦國即將統一天下的戰國時代末期,以及秦代初期為舞台(梁城並非獨立國,只是燕國的一城)。另外原作以梁城遭攻陷作結(但有以原作結尾中寫到的墨家命運為題材,擴充其內容),之後加入原創劇情《鼠篇》、《邯鄲篇》繼續連載。
第40回(平成6年度)獲得小學館漫畫賞。
漫畫版故事大綱
(梁城編以後)成功守下樑城的革離,即使梁適及城民們都歡迎他住下來,但他仍離去。他要對決的是協助秦國而事實由上薛併率領的墨家。在雲荊、蘭鑄、娘等人的協助下,讓他為了守護在梁城攻防戰時的敵人‧趙國的邯鄲而戰,但仍敗給墨家「虫部隊」。即使如此仍與墨家敵對的革離,因此展開他最後的行動。
墨攻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Tvq8sa
-------------------------
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儒家啞然失笑:天下「哪有無差別之愛」
墨家是我國東周時期的哲學派別,其代表人物墨子是宋國(今河南商丘)人。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漢民族的三大哲學體系。
意境配圖
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儒家主張「仁愛」、「入世」;道家主張「無為」、「重己」。這三大哲學體系形成三個流派,相爭相輕。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曾言:「天下之言,不歸楊(道家楊朱派)則歸墨(墨子) 」,反映出墨家思想在中國曾經的輝煌。
在中國的哲學發展史上,墨家確實是一種傳奇。當諸子百家都用自己的學派理念命名時,唯有它是用顏色向世人昭示。
「墨」,一方面指墨家信徒的黑衣、黑膚、黑臉,另一方面代表當時的一種刑罰——墨刑,他代表比社會底層更艱苦的刑徒。
墨家
由此可見,墨家和俠客確實一脈相承。墨家的「兼愛」,主張對待任何人都要「愛無差等」,施行平等之愛;墨家的「非攻」,主張各國放下攻伐,和平相處。
所以墨子說:「大不攻小也,強不侮弱也,眾不賊寡也,詐不欺愚也,貴不傲賤也,富不驕貧也,壯不奪老也。是以天下庶國,莫以水火毒藥兵刃以相害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大的也別欺負小的,強的也別欺負弱的,人多的也別欺負人少的,等等。
天下為公
墨家提倡「非攻」,但不是體現在放棄武力的基礎上,墨家明白只有「非攻」才能達到「兼愛」。所以墨家自身也擁有了一支強勁的武裝。大約公元前440年前後,楚國準備攻打宋國,墨子就徒步來到楚國郢都,讓魯班停止製造攻宋的武器,並通過魯班見到楚王。他對楚王說,好吧,我墨家300弟子已經在宋國城頭等著你們呢。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墨子救宋」的故事。
看看,墨家就是依靠這種強大的軍事作後盾,讓人實現「非攻」,從而達到「兼愛」的。
墨家就是用這種「兼愛」,去教導人們用大公無私的愛,來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家與家、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要求人們相互地、平等地、普遍地愛。
任俠趨義
但,這種無差別的愛,卻遭到儒家代表孟子的批判。孟子在《滕文公》上說:「愛無差等,施由親始。」意思是說,你的「兼愛」主張雖然堅持人人平等,但要落實到行動中,還必須從自己的孝親做起。這話是在墨家的弟子夷子葬父的情況下,有興趣的朋友可翻翻史料。
所以,儒家認為墨家就是一種笑話,稱這個世界上哪有「無差別的愛」啊,你難得會把一個陌生人當自己的父親一樣來愛嗎?那豈不是取消了父親了?沒有父親的概念,豈不是禽獸嗎?
余秋雨稱,孟子的這種批評有點上綱上線,脫離了儒家「溫文爾雅」的風貌。
仁愛儒家
其實,孟子的言論反映出儒家「鬱郁乎文哉,吾從周」的思想。因為周禮本來就是一套等級分明的價值與行為標準的體系,它主張父「慈」子「孝」、夫「義」婦「聽」、君「恕」臣「忠」,這種分等級、講親疏的仁愛觀念,才是儒家的價值體現。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就姑且原諒一次孟子的失態吧。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bqybl39.html
---------------------------
為何主張「兼愛非攻」的墨子,竟被孟子罵禽獸?揭行事如黑幫、卻很替平民設想的墨子思想-風傳媒 https://bit.ly/3gstxB4
墨學不但首開幫會組織先河,也為中華傳統俠義精神奠下基礎。(圖/取自IMDb)
孟子曾說:「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批評道家激進派的楊朱太個人主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以及墨家創始人墨子太博愛、太理想化,學習兩派思想的都是禽獸。可是,課本上明明就寫說墨家核心思想是「兼愛非攻」的和平主義,和平不好嗎?怎麼會被孟子罵得這麼慘、甚至被說禽獸呢?
其實,要想像這些先秦思想家當時的模樣,必須拿我們較熟悉的東西來比喻,才會比較生動。如果說墨家是跨國黑幫,有著嚴謹的組織規定,到處以戰止戰;那麼儒家就是跨國丐幫,周遊列國去找工作、想盡辦法混一口飯吃。因此墨家反儒、儒家反墨都並不奇怪,畢竟兩家思想從出發點就截然不同儒家以管理階級的角度出發,講究上行下效;而墨家是以一般百姓為出發點,去談如何興天下之利。所以孟子看不順眼墨子,也是合情合理的
道上規矩,不過「義」字
不是說墨子「非攻」嗎?怎麼又說他是跨國幫派?事實上,墨子的非攻是指反對進攻其他國家的非正義戰爭,但不反對防守自己國家的正義戰爭。因此,就像電影《墨攻》所演的,墨子十分重視防禦工事,在軍事防守方面的研究成果很高,包含如何編組軍隊、如何構築工事、如何裝備武器、如何進行戰鬥等等,均有非常詳細的論述。
墨攻、墨子(圖/取自IMDb)
墨子的非攻是指反對進攻其他國家的非正義戰爭,但不反對防守自己國家的正義戰爭。(圖/取自IMDb)
而且跟先秦各家學派相比,墨家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墨子的弟子會組成一個嚴密的組織叫做「墨者」,墨者中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俠客者,稱「墨俠」。內部奉行嚴格的紀律,對首領絕對服從,組織領袖稱為「鉅子」,就像是一個幫派一樣,是半軍事化組織。鉅子雖享有絕對權力,一樣必須遵守道上規則,像是鉅子腹䵍的兒子殺了人,雖得到秦惠王的赦免,但腹䵍仍堅持「殺人者死」的「墨者之法」,殺了自己兒子。看到這裡,是不是馬上讓你想起黑幫電影中,大哥「盜亦有道」的模樣?
墨學不但首開幫會組織先河,也為中華傳統俠義精神奠下基礎。孟勝擔任鉅子時,他與楚國的陽城君是好朋友,並曾為陽城君守城。後來,陽城君因參與了一場陰謀而被楚惠王追究,他的封地面臨到被收回的危險。孟勝出於對陽城君的義氣,親率183名墨者參加了守城的戰鬥,從容赴死。由此可見墨家對於「義」字珍而重之、身體力行的態度。
以「兼愛」替代「差別」:消弭社會上的苦難
墨子思想從平民的立場出發,認為解脫當時社會種種苦難的方法共有十條:即兼愛(無差等的愛)、非攻(反對攻伐)、天志(肯定天的意志)、明鬼(相信鬼神的存在)、尚賢(推崇賢士)、尚同(主張意見與上級相同)、節用(節儉)、節葬(節省喪葬的花費)、非樂(反對音樂)、非命(反對命定論)。
其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兼愛」,這一核心觀點貫穿到墨家學說的各個部分。墨子主張:社會上的種種問題都是源自於不相愛,而造成不相愛的原因就是因為人與人之間有差別,假如天下人都像愛自己一樣地愛他人,用兼愛替代差別,那麼就不會有親人失和、犯罪分子以及戰爭了。這樣的思想是一種崇高的理想,只是在現實社會中很難實現,因為人們很難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家庭和國家,去愛別人、別家、別國,更不用說統治階層,要他們放下私利去接受這樣的思想根本不可能。因此,墨子的學說蘊含深刻的哲理,但應用到實際面時,就產生了困難。
從顯學到絕學:代表平民利益,難為統治者所接受
墨子學說的流行,主要是因為他的思想反映了下層民眾的願望,在城市手工業者和農民中很有號召力,但是墨家思想反對社會有階級差別,抨擊貧富懸殊,因此不為當權者所採納。此外,墨者團體凝聚力強大,紀律嚴明,經常發起社會行動,更引起了統治者的不安,因為統治者害怕他們會利用強大的凝聚力來挑戰王權。
荀子指出了墨子學說的問題所在:孔子之道是「君子之道」,而墨子之道則是「役夫之道」,意思是代表平民利益的治國之道,當然難為統治者所接受。加上墨子死後,墨家學說分成三派,而沒有一派有能力扛起這個學派的未來。中國一統後,墨家遭受秦始皇焚書坑儒和漢代獨尊儒術的打擊,從「顯學」變成了「絕學」。
或許是因為墨家學說以平民為出發點,中共政府一度將墨家學說視為共產主義在中國的先鋒,當然,兩者學說內涵有著明顯不同。撇開這些,墨家學說其實有許多可取之處,無奈太過於理想化而難以實踐。作為戰國時期唯一能與儒家抗衡的顯學,其中有許多精華如反戰思想、俠義精神,以及在科學態度上講究理性與實踐等等,都影響著中國歷史與學問的發展。
或許我們可以說,墨家思想以另一種型態存在於生活之中,比起許多不斷爭執、辯論的學派,以這樣的形式流傳也是一種幸運!(為何主張「兼愛非攻」的墨子,竟被孟子罵禽獸?揭行事如黑幫、卻很替平民設想的墨子思想-風傳媒 https://bit.ly/3gstxB4
-------------------
兼愛 非攻 墨子的人生哲學 https://bit.ly/2SrYAnp
個人認為,墨家學說作為一種有濃厚平民色彩的意識形態,沒有實現同平民的更緊密結合,而是試圖同新興的國家機器結合,走上層路線,最終在遭到官僚體系的打壓和儒道等其他思想的分化時必然無力抵抗,只能漸漸走向消亡。而且,由於缺乏民間的基礎,這種思想在衰落後將很難有重新崛起的機會。這是它消失得極其徹底的原因。
我們從墨家學說核心的兼愛非攻說起。墨家從兼愛的理想出發,希望實現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的社會,從而在現實中實踐非攻的信條,用一切手段反對侵略戰爭,這本質是沒錯的,也合乎邏輯。但墨家的問題就在於,在他們的實踐中,非攻這一信條在一定程度上被狹隘化了。從兼愛的角度出發,非攻應該絕不只限於反對侵略戰爭,而應該擴大化到反對,乃至用武力對抗一切社會上的、侵略性的不公正現象,實踐普遍的社會正義。考慮到墨家在當時擁有的強悍武力,這種對抗還是有可能實現的。但在歷史上,從孟勝等人的表現來看,他們更多地是實踐軍事上的或外交上的非攻防守,反對侵略。我們很少能看到墨家在社會層面上的非攻、主持正義的表現。這就使墨家所能獲得的支援主要侷限在各國君主而不是民眾上。雖然墨家主張的政策同樣能獲得民眾的支援,但墨家並不能更深入地和民眾結合起來,這是隻有社會層面上的非攻才能做到的。
這個問題在墨家主張的經濟政策上也有體現。墨家的節用節葬基本概括了其經濟政策,但這只是針對貴族和統治階級的,對於民眾,墨家除了呼籲統治者減少浪費,減少戰爭以緩解他們的負擔以外,並無更多更好的策略來改善他們的生活。事實上,這一點也是比較可惜的地方。墨家本應有能力做到這一點的,墨家在數學、物理和工程技術等方面的積累完全可以用到水利工程建設、農用和工用器械改良等方面,乃至進一步轉化成一種以提高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為核心的政治理念,作為對節用節葬的補充。但遺憾的是,我們未能在墨子等書中發現這樣的理念,我們也沒有聽說過歷史上墨者們主導的水利工程建設或者重要的生產、生活用的發明創造。事實上,如果有墨者群體真做出了這樣的事蹟,他們恐怕是很難被遺忘的,他們在民眾心目中的地位和威望也將很久都不會消減,只要看一看歷史上的西門豹和李冰等人我們就能理解這一點。墨家崇拜的大禹同樣是這方面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最後,墨家在宗教方面的態度同樣展現了這個問題。墨家吸收了民間傳統的對天和鬼神的崇拜,將其構建成他們意識形態的一部分,所謂天志明鬼是也。但墨家似乎並沒有做多少改造這些崇拜的努力。墨家並未試圖去規範化這些崇拜,去除其殘忍的人祭(這在春秋戰國時代依然存在)部分和不符合墨家思想的命定論部分,更遑論在民間推行這套改良的、制度化的天鬼信仰了。事實上,建立一種制度化的、非原始的信仰也是在民間站穩腳跟的好方法之一。當然,墨家的改良版的信仰存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其崇拜的物件、天和鬼神太道德化了。你既然描述了這麼強大又這麼有道德的存在,那就很難解釋這些存在為什麼會允許這個世界上存在那麼多苦難和不公。與之相比,道家所構建的崇拜物件,即去道德化的、去人格化的、抽象的自然,或者說道就相當成功,並且能在很大程度上自圓其說。
由於墨家在以上幾個層面的不完善之處,導致了墨家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從群眾中來”,但並未做到“到群眾中去”。就這一點而言,後世的道家都比他成功。而墨家又不能真正地走上層路線,其激進的兼愛、尚賢(並非後世推崇的選賢任能作為官僚,而是選賢者作為統治者)節用和節葬在本質上不受統治階級歡迎。如果將這些思想溫和化,那它又和儒道缺乏區別,只能被後者同化。這樣,當墨家不受到統治者的重用,而其獨立的武裝力量又受到大一統政權的打壓時,他很難長久地存在並維持影響力,最終只能漸漸消亡。或許其部分思想被後世的儒家或道家吸收,或許其部分理想被後世的俠客們繼承,但作為有組織的和有完整思想體系的墨家則再也沒有出現在歷史舞臺上。
當然,以上我的結論都只建立在我們現在掌握的極有限的資料上。歷史上關於墨家的記載都只有隻言片語,零散而不完整,頂多只有一些和墨家相關的故事。除《墨子》以外,我們也很少能夠看到墨者們寫的其它的著作。歷史上真實的墨家究竟是什麼樣子,我們還並不十分清楚,因此這個問題下所有的結論,包括我這篇回答都是要打個很大的問號的。
墨子兼愛非攻是什麼意思? https://bit.ly/2TzMWXr


一、 論墨子言行,著作考辨,墨學之形成與盛衰,人性論與價值觀。
二、 墨學中心思想:宇宙論、國民信仰、賢人政治、兼愛社會、國際關係、以及勤勉從事與節約生產。
三、知識論、道德論、方法論、堅白論、異同論、辯學及邏輯論證。
研讀「墨子」首先了解墨子質實、篤實、貴義、力行之精神及無時無刻為天下,興利除害之胸襟。更進而深入全面探討墨子一書之思想,所提出之種種主張,在學術思想史上之價值以及對後世思想之影響。
墨家兼相愛、交相利之精神契合民族性。墨家重視社會教育,正補今日教育之偏,利他思想正可補救今日社會之自私自利病態。墨家邏輯推理及科技觀念在中國自然科學史上占著極重要地位。
處今日之世,人與自然關係改變,形成環境破壞,人對於未知之自然仍採「人定勝天」之念是否適當,而人之自我生命的安頓,心靈上之環保尤值得重視。墨子之簡樸生活對今日生活實有暮鼓晨鐘之義。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墨家的成立時代背景 墨子的生平
第三章                  墨學的學說內容
(一) 墨學的主要觀念與思想
(二) 不同時期的演變
(三) 墨家的嚴密組織
第四章                  墨學的盛衰與影響
(一)由盛轉衰的關鍵
(二)對後世之影響
第五章      結論 參考資料
第一章             緒論
911恐怖攻擊事件已經經過了一年,全世界也都在為不幸在災難中傷亡的人們,和靈魂祈禱,幾乎全球的電視台也都錄製了相關的特別節目,讓我們透過鏡頭了解和平跟憐憫的重要性。就正因如此,我們更應該在積極反恐的同時,也對不同的文化、信仰、種族有更多的包容和接納。911的傷害提醒了我們每個人,如果人世間只有恨而沒有愛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衝突會不斷發生、憤怒會使人喪失理智,傷害很可能會危害到我們親愛的家人身上,傷害很可能會造成我們身心靈上極大的痛苦與陰霾。還記得教宗在千禧年給21世紀給我們下的希望與反省,就是「和好」;也就是與天主和好、與人和好、與萬物和好。這也正是我們祈求身心靈上平安的最根本的處方籤。墨子的兼愛說:「若使天下交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又說:「惡得不禁惡而勸愛!(不可以不禁止仇恨,而去勸愛人!)」就是這個道理。
人工智慧的都市裡,充滿著冷淡與暴戾之氣,許多人不肯付出關心與了解,只知道一味的去責怪別人,而口口聲聲所謂的愛,也僅止於對於家人、朋友、愛人的身上而已,雖然我們不能做到墨子所說的「兼愛」,但至少得對於身邊的事物環境,或者是政治上、社會福利,多付出一點點的關懷,如果能徹底的了解實際情況,當然是上上之策囉!現今所強調的「地球村」的觀念,相信可以從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進而擴展到國與國之間,最後,打破疆土的界線,成了名符其實的「地球村」。
第二章  墨家的成立時代背景
要談到墨家
還得先了解墨子這個人 , 沒有他 , 就沒有墨家!!
   墨子出身貧寒,所以他知道清苦的窘!百姓汲汲營營的耕耘,很容易便在一陣風、一陣雨、甚至一陣達官貴人的馬蹄踐踏下便盡付流水。只要一次的天災人禍,換來的,便是三百六十五天勒緊肚皮的半飢餓狀態。大人們搖搖頭,無可奈何,小孩也只能祈求自己能意外尋到什麼好吃的運氣。他,不愛尋,只是靜靜的看在眼裡,沉默。
    他沒有太多的風花雪月,沒有太多的悲天憫人,但是,因戰爭而生的屍橫遍野,總敲擊著對生命熱切的心。那一回,在寂靜的不能再寂靜的夏夜裡,想著白天來不及自兵士猙獰的笑裡救下的呼號,不由自主的,牙關顫抖,他便對自己發誓:我,要,天下,大同。
   於是,生命滴溜溜的轉,早年所曾受過所有的一切,全在這一瞬間,化為行動的火焰。
   頂著出身貧寒的深刻、頂著身為百姓的悲哀,很快的,他的思想為大家所接受。沒有什麼非常玄妙的道理,他只是很真實的,呈現一般百姓的想法,寫出一般百姓的心聲。百姓要的果然不是禮樂,果然不是止於至善的理想,要的,只是能夠維護自身的安寧與平和。大家不懂文字,但總聽的懂語言中所包容的真心,他,是真的擁有一顆為人為己的真心,誰也不能不感動,誰也不能不被感動,因為,他是這麼認真的,要大家過著更好的生活。
  於是,他功利!功天下之利,為著天下的大利,怎麼樣,他也要設計出一個既現實卻又切實可行的生活準則。這,便是他永不止息的生命火焰。
                    「非攻」,便是他的私慾。
                  「兼愛」,便是他的野心。
                     他就是千古風流人物-墨子。
                      墨子生平
  墨翟(約周定王初468公元前-周安王中376公元前),人稱墨子,祖先為宋國人,後長期居魯,戰國初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關於墨子的生平,司馬遷史記沒有給墨子立傳,僅在孟子荀卿傳後,作一極簡略的記載,說是「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尚幸墨子事蹟及其言論,自秦漢以來,散見於諸書的記,據說,如新序、尸子、晏子春秋、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子、戰國策、渚宮舊事、神仙傳等,都有較詳細的記載。
    史載,墨子出身於平民,亦當過造車工匠,又曾向史角學習郊廟之禮。因不滿儒學禮義煩瑣,另立學說,收徒講學,成為儒家學派的主要反對者。
  為了實踐其政治主張,他身體力行,率徒奔波於宋、衛、楚、齊、魯、魏等國,制止了多次戰爭,如呂氏春秋愛類篇等… …此為墨子一生最得意之事蹟,各書記載略同,雖不免有多少誇張,但墨子能「以術禦荊,免宋之難者」,郤是值得後人敬仰的。
             第三章  墨學的學說內容
         (一) 墨學的主要觀念與思想
墨子思想                                                            墨子和孔子是差不多同一個時代的人,墨家學說曾和儒家學說並稱「顯學」,因為墨家的學說和儒家的學說相似。墨子有說過:「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熹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凌,即語之兼愛、非攻。」他把當時的整個社會現象以及解決之道都明明白白的作了說明。而現在的人把墨家學說依照邏輯發展,分為本、末兩個大類:                       治本的理論:天志、明鬼→兼愛、非攻→尚賢、尚同。
治末的理論:非命→非樂→節用→節葬
 墨家學說
  有關墨家的記載,孟子一書曾提到:「天下之言,不歸于楊,則歸于墨。」韓非子則更明確地肯定墨家的地位,他說:「世之顯學,儒、墨也。」由此可見,墨子的學說在當時非常受到重視,是很有地位的學派。《墨子》一書,今存五十三篇,多為其弟子及再傳弟子記述的墨子言行。墨子提出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樂、非命,節用、節葬的十大主張。這些觀念包括:
倫理觀
  他以兼愛為根本,所謂的兼愛是指沒有等級差別的愛,也就是愛人如己的博愛精神。故墨子認為人們要互相親愛和有利,愛無差等,不偏富貴,不避貧賤,天下同義,則不會有不考慈、盜賊、侵奪等事。但人有是否能做到兼愛呢?墨子認為若你能愛別人,別人也自然會愛你,只是在上者不能行,故在下者也不去實行了。故只要人肯去做,就一定能做到。兼愛之道惟於他人有利,且於行兼愛之道者亦有利,「不惟利他,且也利自」墨子《兼愛篇》純就功利證兼愛之必要。
                            政冶觀
  墨家之政冶觀,見於《墨子》書中《尚同》諸篇。
  尚賢
  兼愛在政治上就要尚賢,由賢者任官,「有力者功於助人,有財者勉以人,有道者勸以教人」,意思就是選賢與能,只要是賢能的人,不問他的出身背景,都可推舉為官。且「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顢頇腐敗的大臣,應該迅速斥退「不黨父兄,不偏富貴,不嬖產色」甚至天子也應由賢者擔任。向「天下大利」目標邁進。
   尚同
  又主尚同,墨子認為「天子有善,天能賞之,天子有過,天能罰之」,故天子就是上天的代表,「天志」就是至善之道,所以要上同於天。而在天子身上,人民可看到上天的意向。然天子上同於天,君亦上,同於天子,家長上同於君,個人上同於家長,在下者皆同於上,而在上者又惟以兼相愛交相利為令,如此則天下之人必皆兼相愛交相利,天下是非善惡的標準一致,社會就不會動亂了。
  墨子雖人皆須從「天志」,然依「尚同」,何以要有家?然因墨子認為國可統一全國人之不同的意見,這因人們意見太多,易成混亂,「天子總天下議以尚國於天」,這就是「尚國」。而另一方面,又含有平等之意,以為官無常貴,民無常賤,以尚同於天的意志。賢者要努力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非攻
  以非攻為論,因人既能兼愛則能非攻,墨子最恨「虧人自利」「虧國以自利」的霸主,因他認為這是不義的。而且戰爭必會做成天下全人的損失「仍非政道」,亦是人類的悲劇。因為每發生一次戰爭,就不知要毀壞多少財產,犧牲多少性命,造成多少家庭的破碎。故他提倡非攻之說,且要反對違背兼愛原則的戰爭。故凡有以強凌弱、大欺少之諸侯和豪族,必反之;而對於老弱者,則必以救,「死所不辭也」。
  墨子不是空口說白話的人,他說得到也做得到。一提出「兼愛非攻」的主張,馬上採取行動,並且付諸實現。甚至為了排難解紛,消弭戰爭的發生,甚至冒著生命的危險也在所不惜。
                               宇宙觀
  兼愛的理論根據是天志和明鬼:
         天志
  以「天志」而論,天對所有人都是一視同仁的,墨子謂「天兼天下而愛之」,從而說明天對人皆一視仁,故人也應依「天志」而兼愛。而墨子亦言「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可見墨子所言之天是有感情的,是知性的;
         明鬼
  從「明鬼」而論之,力言要相信鬼神,因為鬼神能幫助天賞善懲惡。這是因為墨子欲以鬼神之說以救亂世。
宇宙觀同時又言「非命」,反對儒家的天命說,並針對人「執有命」,「怠惰」而發,認為壽夭、貧富、安危、治亂都是由力決定的,人們要以強和力去改變自己的生活境遇。
                               經濟觀
  而對經濟生活上,他主張「節用」,「節葬」,「非樂」,
  節葬
  墨子提倡刻苦樸素的生活,墨子是一位熱心救世的人道主義者,生平最敬佩夏禹,以夏禹勤勞刻苦、服務人群的精神,為自己立身處事效法的典範,故反對花費無謂的金錢在生養死葬方面。節葬是對民俗的看法,墨子反對儒家久喪厚葬的做法,認為與其浪費龐大的資源在死人的身上,倒不如用來濟助貧窮的活人。且墨子倡兼愛,視人之親為己親,故不該有禮,故此安葬要節省。
  節用
  而從節葬發之,則其用意亦在節用,墨生活極為清苦,且以自苦為極。其源為因墨子既不能為人給富足生活,便以身作則,過苦之生活。且天下人人劫掠資源,揮霍無度,是致亂的根源,只有節約使用有限的物資,力求簡樸的生活,才能民生樂利。墨子倡節用,其意為反對勞民厚斂,主張諸侯節省財用,使民財足而不勞。
 非樂
  且墨子又以節葬節用來非禮非樂;非樂是墨子對休閒的看法,墨子是一位功利主義者,一切都是以利為出發點,凡是聲色之美,口體之慾,都會勞民傷財,對天下不利,所以反對音樂。墨子亦反對統治者繁飾禮樂、奢侈享樂的生活,因此皆為勞民傷財的,且也害天下之大利,故主非禮非樂。
其他
  在認識論上,墨子提出三表法,強調認識來源於客觀感覺的經驗,事物的存在必須以人們的眼耳感知為標準。對個人來說,強必富,不強必貧;強必飽,不強必飢。對國家來說,強必治,不強必亂;強必寧,不強必危。
 此外 , 墨子又是機械巧匠,利用機械實行理想,重視生產知識。更反對保守,主張創造新事物。
                   (二) 不同時期的演變
澄清兼愛說
後期墨家精通“辯”的方法﹐為澄清和捍衛墨家的哲學立場做了很多工作。 後期墨家遵循墨子功利主義哲學的傳統﹐主張人類一切行為的目的在於取利避害。所以人類一切行為的規則是﹕“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 墨子和後期墨家都認為“義﹐利也”。利是義的本質。但是﹐什麼是利的本質﹖墨子沒 有提出這個問題﹐可是後期墨家提出了﹐並已作出了解答。《經上》篇說﹕“利﹐所得而喜 也。“害﹐所得而惡也”這樣。後期墨家就為墨家的功利哲學作出享樂主義的解釋。
照他們的說法﹐道德的目的就是“最大多數的最大 幸福”。      後期墨家也是這麼做的。他們給利﹑害下了定義之後﹐又以利的定義為基礎﹐進而為各 種道德下定義。他們說﹕“忠﹐以為利而強君也。”“孝﹐利親也。”“功﹐利民也。” (《經上》)“利民”的意思也就是“最大多數的最大幸福”。
關於兼愛學說﹐後期墨家認為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兼”﹐義同“周”。也就是說﹐必需遍愛一切人﹐才算愛人﹔但是不必需遍不 愛一切人﹐才算不愛人.事實上﹐每個人都有一些他所愛的人。例如﹐每個人都愛他自己的孩子。所以光憑人總 會愛一些人﹐這個事實﹐不能說他愛一切人。但是在否定方面﹐他若害了某些人﹐哪怕是他 自己的孩子﹐憑這一點就可以說他不愛人﹐墨家的推理就是這樣。
對其他各家的批評
後期墨家用他們的辯﹐不僅反駁其他各家反對墨家的意見﹐而且批評其他各家。例如﹐ “墨經”中有許多反對名家辯論的意見。我們會記得﹐惠施有“合同異”之辯。在他的“十 事”中他由“萬物畢同”的前提。得出“汜愛萬物﹐天地一體也”的結論。在後期墨家看 來﹒這是一個謬論﹐它是由“同”宇的歧義引起的。他們指出“同”有四種。《經上》篇 說﹕“同﹕重﹑體﹑合﹑類。”《經說上》解釋說﹕“同﹕二名一實﹐重同也﹔不外於兼﹐ 體同也﹔俱處於室﹐合同也﹔有以同﹐類同也。”《經上》和《經說上》還討論了“異”﹐ 異與同正好相反。
後期墨家也批評了道家。《經下》篇說﹕“學之益也﹐說在誹者。”《經說下》篇解釋 說﹕“學也﹐以為不知學之無益也。放告之也。是使知學之無益也﹐是教也。以學為無益 也﹐教﹐悖﹗”
這是批評老子的這句話﹕“絕學無憂”(《老子》第二十章?)﹐老子這句話認為學是無益 的。照後期墨家所說﹐學和數是互相關聯的﹐若要絕學﹐也要絕教。只要有教﹐則必有學﹐ 教若有益﹐學就不會無益。既然以“學無益”為教﹐這個教的本身正好證明學是有益的。
後期墨家在批評道家的時候﹐揭示出了一些也在西方哲學中出現過的邏輯悖論﹐只有在 現代建立了新的邏輯學﹐這些悖論才得到解決。因此在當代邏輯學中﹐後期墨家所作的批評 不再有效了。可是﹐我們看到後期墨家如此富於邏輯頭腦﹐實在令人贊嘆。他們試圖創造一 個認識論和邏輯學的純系統﹐這是中國古代其他各家所不及的。
(三)墨家的嚴密組織
其特點有下:
1.刻苦生活:墨子教弟子穿短衣草鞋,晝夜工作不休息,以自願吃苦為高尚,如果  不能刻苦,就不配稱為墨者。
2.服從性強:墨家首領叫鉅子,鉅子有命,墨者一定要聽從。
3.捨命行道:墨者以為只要對大眾有利益之事,即使全身從頭到腳被磨成粉末,也在所不辭,堅要捨命行道,熱心救世。
4.嚴守家法:墨家本身有它特殊的法律,鉅子執行,決不寬縱,如「殺人者死,傷人者處刑」。
5.實行教義:凡墨家門徒,皆須實踐墨家的教義,其學說重實行。不單是文字上的理論,躬行實踐是墨家學派奉行的宗旨。
6.分財互助:有餘力餘財的人應該扶助貧乏的人,弟子任官得祿,部份送墨子作費用。
第四章  墨學的盛衰與影響
(一)墨家學說由盛轉衰的原因
1.不合時宜
墨家的兼愛、非攻、節用等思想,是由戰國混亂局勢中發展出來的,以濟世救民為目的,但到秦漢已是大一統的帝國,政治較穩定,經濟發展較好,人民不再受戰爭流離的苦,故墨家理論已不合時宜,故日趨式微。
2.後繼無人
墨子死後,墨家並沒有偉大的領袖,故難有如儒家般的發展。加上在公元前三八一年,墨家鉅子孟勝為楚貴族守城,抗拒政府軍,結果孟勝和弟子一百八十多人全部殉難,經此重創,墨家勢力大受打擊,後更分裂為相里氏、相夫氏和鄧陵氏三派。三派相互傾軋,墨家更從此一厥不振。
3.教條苛克
墨家的教條,過份限制其信徒的行動自由和生活享受,教徒要「茅草不剪,釆椽不刮,....,糲梁之食,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這麼刻苦的生苦,自然難為一般人所接受。
4.缺乏宗教號召力
墨家雖相信鬼神,但不是純粹的宗教組織,因而缺乏宗教所具有的號召力,故難吸引信徒。
綜合上述幾點.墨家學說至後期就逐漸失去號召力而湮沒了… …
儒墨二家學說的比較
而墨學與其相抗衡的最大勢力—儒學.除了漢武帝以來獨尊儒術的原因之外
為何能夠深植民心呢?我們在以下做了比較:
理論
儒家
墨家
倫理觀
1.主張愛有等差,嚴格區別親疏尊卑。儒家一切思想基本上都是從仁出發,而仁實具備普遍性及差別性,因此儒家的愛是有等差的,由親及疏。主張「親親而仁民」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主張兼愛,不分親疏上下,無差別的平等互愛(墨儒之別,只是程度的問題,基本精神上仍有相通之處,兩者都主張愛人,只是儒者認為愛有等差。)
政治觀
2.雖主舉賢才,但先要分親疏貴賤,重視「尊尊」、「親親」的原則,尤在尚賢之前。
3.認為政治社會有階級貴賤之分,貴族為治人者,庶民為被統治者。
4.把戰爭分為義與不義,贊成義戰而反對不義之戰。
5.卑視手藝,認為是小人之事,而以射御為士階層的藝。
6.主張法古,孔子「述而不作」,孟子法先王。
2.純主尚賢,認為聖王應唯賢是用,不党父兄。(兩者都主尚賢,只是儒者認為應親親之後。)
3.主張尚同,含有平等之意。以為官為常貴,民無終賤。
4.主非攻,反對一切的政戰侵略。
5.墨子是機械巧匠,並利用機械實行理想,重視生產知識。
6.反對保守,主張創造新事物。
經濟觀
7.雖反對過份的享受,但並不反對夠水準的生活。
8.主孝,故連帶主張厚葬久喪。
9.提倡禮樂,僅反對靡靡之音。
7.主張絕對節用,惡衣粗食,任何享受,均為掠奪。
8.主張薄葬短喪。
9.主張禁絕所有的音樂。
天道觀
10.雖非自然論者,但不願談天道,對鬼神亦抱同樣態度,「敬鬼神而遠之」。
11.是宿命論者,雖平時不說命,但失敗時則委之於命。
10.言天志事鬼,確信有鬼神的存在,尊天,敬鬼神。
11.主非命,人非依賴命運。
 *簡單的說.墨學的沒落不外乎就是太過輕視人的本性
如:兼愛是大愛.但就因為太過於偉大.一般人難以做到.
如:墨家的生活要求水準太過苛刻.因為人都有惰性.喜好閒散逸適的生活.
相較之下的儒學.就顯的溫和多了.因而也成為大多數人的選擇.
(二)對後世之影響
後人對墨家學說的評價
莊子:「將使後世之墨者必自苦,.....亂之上也,治之下也。」
荀子「墨子蔽於天,不知人也。」
孟子「墨子兼愛是無父,是禽獸。」
韓非子:「天下之顯學,儒墨是也」,「儒以文亂法,俠(指墨家)以武犯禁。」
對後人之影響
1.重視生產知識
墨家因要製造精良的器械以替人守城禦敵,所以對於應用科學,乃至物理數學等類知識,也很重視。墨經中有形學,力學、光學的研究記錄,特別是光學研究,論陰影反射,論光之直線進行性質,論平面鏡,論球面鏡等,儼然是一部中國最早的完整光學。墨子思想中的科學精神,對古代中國的科學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和貢獻。
2.貴辯說
墨子創立一種獨特的邏輯與辨證法,他用質樸的庶民語言,以達意為主,不加修飾,怕人愛其文而忘其用。其邏輯法:
*本:考歷史
*實:考百姓耳目所實見實聞
*用:考察政令的實際效果是否對國家和人民有實利。
3.影響游俠之風
墨家的犧牲救世的精神,扶弱抗強的俠義行為,實足飲人肅然起敬,而思以效法,這種躬行實踐,為民請民,申張正義而公爾忘私的行為,到秦漢時代,亦轉化為社會的游俠。
 人性的情,原本是廣大無限,不分彼此的博愛。可惜大家因煩惱的障礙,固執自我,人人都希望擴大自我,愛惜自己,而被自我所蒙蔽,無法衝出自我所編織的煩惱圈套,無法跳出自我所製造私慾的陷阱。所以很多人只知愛自己,不懂得去愛別人,關懷別人;致使人性中的情,變為卑鄙的自私心,尊貴的同情心,也變得那麼渺小、有限。而人性原本的博愛,亦隨之縮小為五倫的愛;再由五倫的愛,縮小為只愛自己的愛,不肯愛自己以外的人,反而要人遷就自己。
墨子所主張的兼愛,耶穌所提倡的博愛,都是推己及人之情,希望人的情,走出自私的範疇,愛及同倫。至於社會上很多樂善好施的善長仁翁,實行擴大愛心,濟世益群,給冷酷的人間,送來無限的溫暖;這種愛己而又愛人的情,比起一般自私有限的愛,的確偉大而又善美。
第五章  結論 參考資料
墨家的地位與影響
  墨子的學說和主張,主要代表了下層平民的利益,墨子本人非常刻苦自勵,穿粗衣服,住破房屋,戒除各種休閒娛樂,餐飲劣等食物,一切生活力求簡樸。學生們也效法他的行為,積極為民除害,工作認真,不畏艱苦。他們認為只要是有利於天下的事,即使是赴湯蹈火,也都願意奉獻犧牲。墨子的偉大人格,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墨子的學說,也成為當時的顯學,所以在當時很有影響。墨子一生勤勞刻苦,奔走救世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但是他的學說,實在有許多不近人情,不合人性的地方。不分親疏,一視同仁的兼愛,非常崇高,卻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認為厚葬久喪是勞民傷財,其實喪葬的重視,本具有倫理教育的意義。至於以功利的觀點,否認音樂的功能,以及粗淺的宗教思想,則是他的學術思想體系,立論較為薄弱的地方。而《墨子》中還有許多關於機械製造和守城之術的內容,在科學史上也佔有一席之地。然而墨家的思想雖曾盛極一時,但由於後繼無人,最後終只能歸於沈寂。
*墨子著作有《墨子閒詁》、《墨子守城各篇簡注》等
兼愛 非攻 墨子的人生哲學 https://bit.ly/2SrYAnp
-------------------------
墨子
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極為黑暗殘酷的時代,也是一個光輝燦爛的時代。黑暗殘
酷指的是,周室衰微,列國之間,強凌弱,眾凌寡,戰禍連年,生命朝不保夕。
光輝燦爛指的是,許多有抱負的思想家,為了救國淑世,紛紛著書立說,各自形
成學派,而有百家爭鳴的盛況,是中國學術史上的黃金時代。孔、孟主張仁義,
老、莊倡導無為,強調「兼愛非攻」的墨子則日夜不休,到處奔走救世,他刻苦
勤儉,犧牲奉獻的精神,深受當時人們的敬佩。
有關墨家的記載:孟子一書曾提到:「天下之言,不歸於楊,則歸於墨。」韓非
子則更明確地肯定墨家的地位,他說:「世之顯學,儒、墨也。」由此可見,墨
子的學說在當時非常受到重視,是很有地位的學派。墨子的生平事蹟,正史上卻
沒有詳細的記載,反而散見於墨子書、韓非子,呂氏春秋等古籍中。根據近代學
者的考證,墨子,姓墨,名翟,魯國人,曾經做過宋國的大夫,出生於周敬王三
十年,死於周威烈王二十年左右。
墨子是一位熱心救世的人道主義者,生平最敬佩夏禹,以夏禹勤勞刻苦、服務人
群的精神,為自己立身處事效法的典範。在學術方面,墨子創立了「兼愛非攻
」的理論,所謂的兼愛是指沒有等級差別的愛,也就是愛人如己的博愛精神。
墨子認為天下之所以動蕩不安,最主要的原因,是導源於人類的自私自利,彼此
不能愛護對方。如果有一天,人人都能做到,以愛自己的心態來愛別人,愛護別
人的親友就像自己的親友一樣,愛護別的國家就像自己的國家一樣,自私自利的
心態完全泯除,則世界不再有戰爭,人間才有真正的太平。非攻是指戰事是不義
的行為,也是人類的悲劇,因為每發生一次戰爭,就不知要毀壞多少財產,犧牲
多少性命,造成多少家庭的破碎;因此,墨子極力主張停止戰爭。
當時最有名的工程師公輸般,替楚國製作一種攻城的雲梯,準備侵略宋國。墨子
為了阻止這場戰爭,特地由魯國走了十天十夜的路程,趕到楚國的首都,規勸楚
王放棄侵略的計畫,並且當場與公輸般作攻守的演習。墨子解下衣帶,圍成四方
形,當作城牆,進行防守。公輸般發動九次的攻擊,都被墨子輕而易舉地化解。
公輸般已經技窮,墨子卻還是從容不迫。最後,公輸般悻悻地說:「我知道怎樣
對付你,但是暫時不說出來。」墨子也說:「我也知道你要怎樣對付我,暫時我
也不講出來。」坐在一旁的楚王感到十分疑惑,便問墨子究意是怎麼一回事?墨
子才說:「公輸般的意思,是要把我殺掉;如此,你們就可以輕易地滅掉宋國。
其實,我來楚國之前,已經派遣禽滑釐率領三百名弟子,拿著防禦工具,到宋國
去等候你們了。現在縱使把我殺掉,又有什麼用呢?」楚王聽完之後,只好無可
奈何地說:「好吧!我不攻打宋國了。」從這件事我們就可以知道,墨子為了排
難解紛,消弭戰爭的發生,甚至冒著生命的危險也在所不惜。
墨子本人非常刻苦自勵,穿粗布衣服,住破舊房屋,戒除休閒娛樂,餐飲劣等食物
,一切生活力求簡樸。學生們也效法他的行為,積極為民除害,手足胼胝,而目黧
黑,工作認真,不畏艱苦。他們認為只要是有利於天下的事,即使是赴湯蹈火,也
都願意奉獻犧牲。墨子的偉大人格,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墨子的學說,也成為當
時的顯學。
除了兼愛非攻之外,墨子還主張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等。尚賢是墨
子的政治思想,墨子曾說:「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意思就是選賢與能,只
要是賢能的人,不問他的出身背景,都可推舉為官;而顢頇腐敗的大臣,應該迅速
斥退。尚同是墨子的社會思想,只要賢人在位,民眾有了認同的好榜樣,向賢人看
齊,天下是非善惡的標準一致,社會就不會動亂了。節用是墨子的生活思想,劫掠
資源,揮霍無度,是致亂的根源,只有節約使用有限的物資,力求簡樸的生活,才
能民生樂利。節葬是對民俗的看法,墨子反對儒家久喪厚葬的做法,認為與其浪費
龐大的資源在死人的身上,倒不如用來濟助貧窮的活人。非樂是墨子對休閒的看法
,墨子是一位功利主義者,一切都是以利為出發點,凡是聲色之美,口體之慾,都
會勞民傷財,對天下不利,所以反對音樂。另外,墨子還提倡尊天事鬼的思想,鬼
神有賞善罰惡的力量,只要大家都能相信鬼神,便沒有人敢做壞事了。
墨子一生勤勞刻苦,奔走救世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不分親疏,一視同仁的兼愛
,非常崇高,具有宗教家情懷,卻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認為厚葬久喪是勞民傷
財,也不為人所認同,所以他的學說在他去世後便沒落了
兼愛非攻-墨子 @ Jimmy的工作室 :: 痞客邦 :: https://bit.ly/35n2vVg
-----------------------
"兼愛"是墨家學派的主要思想觀點。 其它非攻、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來的。 兼愛便必須非攻,非攻即反對攻戰,即"大不攻小也,強不侮弱也,眾不賊寡也,詐不欺愚也,貴不傲賤也,富不驕貧也,壯不奪老也。 是以天下庶國,莫以水火毒藥兵刃以相害也"。 當然,非攻並不等於非戰,而是反對侵略戰爭,很注重自衛戰爭。 自衛是反侵略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不自衛就會等於不反侵略。 兼愛是大到國家之間要兼相愛交相利,小到人與人之間也要兼相愛交相利。 只有兼愛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證兼愛。兼愛非攻_百度百科 https://bit.ly/2TvTw1t
--------------------------
兼愛非攻
兼愛"是墨家學派的主要思想觀點。其它非攻、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來的。兼愛便必須非攻,非攻即反對攻戰,即"大不攻小也,強不侮弱也,眾不賊寡也,詐不欺愚也,貴不傲賤也,富不驕貧也,壯不奪老也。是以天下庶國,莫以水火毒藥兵刃以相害也"。當然,非攻並不等於非戰,而是反對侵略戰爭,很注重自衛戰爭。自衛是反侵略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不自衛就會等於不反侵略。兼愛是大到國家之間要兼相愛交相利,小到人與人之間也要兼相愛交相利。只有兼愛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證兼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