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人文精神,可以成為化解人類文明衝突的推手
宗教的人文精神,可以成為化解人類文明衝突的推手 | 顧敏演講、謝元凱整理 / 大愛電視《人文講堂》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2T0rVVC
2021-05-22
藉由宗教愛的傳播與交流,能彰顯出人文的價值和意義。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綜觀世界各個文明的歷史發展,通常伴隨著某個民族或國家的興衰消長。被譽為近世以來最偉大的歷史學家湯恩比,就一反過去西方史學界國家觀念和國別範疇的研究方式,主張「文明」才是歷史的單位。
曾任國家圖書館館長的顧敏教授認為,文明代表著人類生活與文化在某個階段的具體成果,但同時也帶來煩惱與痛苦。例如工業化的文明促成工廠大量生產,汽車普及的社會卻造成環境的污染與危害。尤其是全球化之後,世界各地人類透過便捷的交通、發達的網際網路、國際語言的溝通交流,以及受到西方主流力量的影響,形成更為集中的資本市場,但是反而有損於不同習俗文化的多元價值,同時加深了彼此的隔閡與摩擦。
美國當代著名政治學者杭廷頓曾以《文明衝突論》剖析後冷戰局勢,認為現代國際政治的角力其實是不同文明的衝突,而非國與國之爭,而各大宗教甚至不同派系的競爭,都是形成衝突的來源。
國際漢學研究者顧敏教授,企盼透過宗教人文的價值與意義,化解人類苦難,共創新的人類文明。圖片來源:大愛電視提供。
文明間的衝突,宗教可以是解方?
在各大文明發展之際,也伴隨各種天災人禍所產生的衝突、爭鬥、苦難,像是中世紀數百年間此起彼落的鼠疫大流行。即使在醫藥發達的現代,仍難避免遭受新冠病毒等新興傳染病的肆虐。
其實從上個世紀的1970年代開始,當現代化腳步越來越快,人類就已面臨人口膨脹、能源、糧食、核子戰爭、工業污染等五大危機。如今危機非但未解,人類造成的問題更深更廣,從極端氣候、食品安全、藥物氾濫、環境污染、傳染病流行、核生化戰爭威脅、人口素質與數位落差、能源安全、貧富差距到恐怖主義,都在在顯示,現代文明看似更進步,卻帶來更多危機。
如果以湯恩比對歷史文明的宏觀詮釋,或許從東方能夠找到解決文明衝突的良方。他認為,東亞文明保持了一些重要的歷史資產,像是儒家的人本主義、佛教的理性主義,以及道家的自然主義。其他如李約瑟、羅素等思想巨擘也都共同認為,東亞文明的儒釋道思想與精神,以及所形成的中日韓文化圈,至今仍是極具價值的傳統遺產。
以儒家文化為主的東亞文明,是由人本精神建構的體系,注重現世人生,從人性本善出發,追求止於至善;以禮樂教化為方法,維持家庭社會倫理規範,推崇君子道德的文化主體性,擴大為天地人合一的理想。由於精神理念相似,佛教東傳不久便與儒家文化相互融合並蓄,尤其佛法入世的菩薩道精神,形成東亞特有的儒釋文化。相較之下,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發展,因一神化的排他性造成宗教對立,十字軍東征寫下兩大宗教長期征戰的血腥歷史,再加上後來的英法百年戰爭,由宗教而延伸至政治的衝突,也從未停止。
不同宗教接觸,反而創造出新的可能
比較可貴的是,當羅馬天主教與東方中土文明相遇時,卻能留下宗教人文對文化傳播交流的佳話。400多年前,傳教士利瑪竇來華,在江浙一帶向僧人及道士問學,還改穿明朝服裝,融入中國社會。由於他將西方文藝復興之後的最新科學與文化傳來,貢獻卓著,備受朝野敬重,尊稱他爲「泰西儒士」,死後還受明萬曆皇帝賜葬於北京。其後,明末又有一位傳教士湯若望來華,也帶來西方的天文數理等知識技術,突破中國的傳統星圖曆法,為東西文化交流再添一筆史蹟。
在中國稱為回教的伊斯蘭教,在宗教文化交流上,同樣沒有缺席。身為回教徒的鄭和七次遠下西洋,與阿拉伯商人的海上絲路密切相關。早期的回教徒除了陸上絲路,也經由海上絲路來華,福建泉州就曾經是他們的集散地。
佛教傳播對東亞的影響更是深遠,從東晉法顯開始向西取經,其後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前來中土宣教與譯經,以及唐代玄奘、義淨先後西行取經和譯經,都是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史實與典範。
世界三大宗教本質上都是以「愛」為宗,顧敏教授表示,「無論是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最終目的都是在解除人類的苦難。」舊時代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傳教與擴張較為積極,在台灣偏鄉也可見證天主教傳播所帶來的福祉佛教則因為出家人多居深山修行,反而予人避世的消極印象。但近代中國在佛教復興思潮下,太虛大師首創「人佛教」的理想,其高徒印順導師繼承衣缽,闡揚「人間佛教」的義理,重視「以人為本」的根本價值入世濟群,教化眾生從此在台灣成為各大道場與佛教團體的共循方向,有佛光山、法鼓山、中台禪寺,以及包括慈濟全面發展的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等四大志業,都具體呈現佛教現代化的這一大特質。而慈濟所倡導的骨髓捐贈和大體捐贈,也改變許多人對生命意義的思考與生死的觀念。
透過宗教團體的力量,無論在台灣或世界其他角落,都已經為人類苦難帶來許多希望。更重要的是,藉由宗教愛的傳播與交流,能彰顯出人文的價值和意義。如顧敏教授所言,「宗教意識就是人文意識」,以宗教的人文特性、愛人如己的精神,化解世間各種衝突,共創新的人類文明。宗教的人文精神,可以成為化解人類文明衝突的推手 | 顧敏演講、謝元凱整理 / 大愛電視《人文講堂》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2T0rVVC


#標=儒學人文精神的現代發展 (nchu.edu.tw)

2021-06-05_104422

#標=儒學人文精神的現代發展 (nchu.edu.tw)


79-17.pdf (daoist.org)

2021-06-05_104536

79-17.pdf (daoist.org)


Microsoft Word - 賴錫三.doc (ntu.edu.tw)

2021-06-05_104723

Microsoft Word - 賴錫三.doc (ntu.edu.tw)


2021-06-05_104759


人文主義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