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4_2011102021-06-04_201339

李丁讚
職稱: 教授
聯絡電話: 03-5715131 ext.42823
E-mail: dtlii@mx.nthu.edu.tw
授課領域: 文化社會學、政治社會學、當代社會學理論專題、古典社會學理論
學歷
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社會學博士
學術傳記
        過去幾年來,我一直嘗試從社會學的角度來思考「民主」這個概念。在一般的認知裡,民主是一種「統治形式」,指涉統治者與被統者之間的權力關係。但是,當我們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把民主當成一種「社會關係」時,其意義就更豐富了。夫妻、親子、師生、主僱、朋友、陌生人甚至人與動、植物之間,人與物件之間,都可以從民主這個角度來分析。一對民主夫妻,必然代表平等,而且,很可能是建立在尊重、溝通的基礎上,因此,雙方的情感互動必然更為綿密細緻,也因此很可能是一對友善、親密的夫妻。為什麼從「民主」可以達到「友善」、「親密」呢?而正如 Haberrmas 所指出的,在親密關係下,包括愛、關懷、自由等各種人文素養,也逐漸滋長出來,進而促成理性論辯與公共領域的發展。為什麼民主能培養出各種人文素養呢?似乎,民主具有一種很大的改造動力,一種「教育」或「生成」的能量,或是說,具有一種「學習」的功能。為什麼民主具有這種學習的功能呢?民主與學習的內在關連到底是如何建立起來的?這是我近年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民主當成一種社會關係,其最大特色是,它讓互動的雙(多)方能夠從自己出發,每個人(物)都是主人,也因此讓每個人的「主體」都能進入一種活躍的狀態,進而提供自主學習的基礎和環境。這也是所有進步的教育理論所強調的。但是,在民主的精神下,每個人的主體狀態不是封閉的,他/她尊重與其互動的對象,承認對方也是一個「主人」,擁有屬於自己的「主權」」,因此願意傾聽、凝視、面對參與互動的所有人或物,是一種開放的主體,也因此能與外在世界處在一種「有機」的「動態」狀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此會逐漸變成一個動力所構成的「場域」,參與者也會進入一種相互牽引的動力之中,進而共同創造出各種連結與浮現,產生新的經驗與學習。從這個角度來看,民主的社會關係其實是一種學習場域的體現,讓各種知識、能力或經驗能夠在參與者的互動中逐漸浮現。家庭、學校、社區、社團、公司、公共領域等,只要這些單元裡面的社會關係民主化了,它們就會變成一種「學習場域」,一種能牽引個體互動、進而創造經驗與學習的地方。一個能讓「浮現」成為可能的「學習場域」。
       但是,學習場域的誕生,民主的學習功能還只是局部的。因為各個不同場域,從家庭、學校、社區、工作場所、公共領域、甚至自然界等,都其有獨特的社會關係,如親子、夫妻、師生、主顧、公民、人物之間等。這些不同的社會關係,對人都具有學習、教育之功能,但其所培養出來的民主能力也不一樣,並不能含括所有的民主特質。因此,民主特質的全面形成,需要不同場域之間的連結,並成一個「系統」,民主的學習功能才能發揮到極致。這裡所謂的學習系統,主要是指從私密領域到公共領域到自然界,人在各種不同領域之間轉換,一種更全面性、更通識性的民主能力才能培養出來,也才能成就一個完整的「民主人」,一個既有自己的主體性,具有獨立判斷與思維能力,又能把別人(包括動、植物)當成一個「個體」,尊重別人的意見,也願意和人溝通、合作、共享的人。因此,除了是一種「學習場域」之外,更是一個「學習體系」,是人在公、私、自然界等不同領域之間不斷轉換連結,逐漸「浮現」而成的。這時,民主的學習才得以完整實現,社會的民主體制才算告成。
      民主體制的形成,真正的「民主達人」才有可能誕生。我認為,現代完人/聖人的原型就是民主達人。我個人對社會學的興趣,就建立在「追求一個完整民主體制」的理想上面,讓社會中的人可能逐漸往民主達人的方向邁進,這也是我的人文關懷的出發點與判準所在,我的社會實踐也都聚焦在對這個理念的推進。
      在社會學的層次上,我認為一個社會的發展進程,也與民主體制的進展息息相關。家庭、學校、公司、工廠、公共領域、自然界等各個領域的民主化程度,以及這些不同領域之間的連結/系統化程度,就是這個社會的發展程度。一個社會能走都遠,與它的民主體系的成熟度成正比。因此,現代性的進程就是民主的進程。我會從民主場域與民主體系的角度,來探索社會發展的過程。希望在對民主重新概念化的過程中,我們有更精確的概念工具來解釋十八世紀以來的社會變遷與歷史進程,也進一步呼應、詮釋 Tocqueville 對民主所賦予的革命性角色。
李丁讚 –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https://bit.ly/3incpOx
本所前身為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於 1994 年分為社會學研究所與人類學研究所。
本所發展的歷史,就是追求下面目標的發展史:
一、培養貼近台灣社會動脈、具有深刻分析與批判能力的社會學研究人才
二、 培育具有社會學素養、可以在各行各業做出獨特貢獻的人才
為了達成這兩個目標,本所的學生必須培養下面的核心能力:
一、提問的能力:對社會現象提出深刻的問題。
二、回答的能力:提出各種研究設計、蒐集與創造各種材料來回答提問。
三、實踐的能力:找出研究的發現在具體場域中的意涵。
聯繫我們
電話: 03-5712090
(886-3-5712090)
傳真: 03-5751917
(886-3-5751917)
Email: iosoc@my.nthu.edu.tw
地址: 30013 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李丁讚老師


柯文哲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他總是用利益的心來衡量有價值的人的腹,這個混淆如果不釐清的話,柯要擔任國家領導人是很危險的。示意圖。資料照片
李丁讚/清華大學社會所榮譽退休教授
2018年元月份台北市長提名前,媒體記者問蔡英文,無黨籍的柯文哲是否為民進黨的盟友時,蔡英文要柯文哲表明他的「台灣價值」是什麼?當時,柯文哲認為,台灣的價值就是民主、自由、人權、主權等普世價值。蔡英文以及民進黨人士對這個答案似乎不滿意。後來,很多政治人物紛紛表明她/他們心目中的台灣價值,但大致也不出上述的普世價值。陳芳明甚至直說,台灣價值是一個空洞的名詞,民進黨如果一直強調台灣價值的話,一定得不償失,一敗塗地。
日前,柯文哲展開反攻,反問蔡英文什麼是台灣價值,蔡英文回應,她的台灣價值已經具體展現在執政黨的政策上,尤其是最近的反對一國兩制的談話以及反送中政策。柯文哲對這個回應說「聽無」。他以蓋國宅為例,認為把國家政策看成台灣價值很可笑。蔡英文對這個問題似乎還沒有更細緻的回應,有些人甚至認為,蔡英文要給柯文哲一個道歉。
為什麼普世價值不能解釋台灣價值呢?為什麼台灣價值會被認為是一個空洞的名詞呢?在什麼意義或脈絡下,上述的普世價值才不會被視為空洞呢?國家政策能不能被視為國家的價值呢?或是說,在哪種狀況下,國家政策才可以被視為國家價值?本文嘗試對以上問題進行分析。
首先,什麼是價值?價值不只是一種理念,而是對理念的堅持與承諾,甚至犧牲利益也在所不惜。民主,是一個理念。但是,只有我們願意為民主而做出嚴肅的的承諾、甚至願意犧牲時,民主才是我們的價值,否則只是一個空洞的名詞而已。
蔡英文在市長提名期間責問柯文哲什麼是他的台灣價值,講得更明白一點,其實是問他:面對中國的壓迫,台灣如何捍衛她的民主與主權?你的兩岸政策或兩岸態度是什麼?柯市長以民主、自由等空洞的理念,或所謂的普世價值來回應,顯然無法讓大家滿意。因為,那是每個人都可以回答的,你如果沒有具體行動,那絕對不足以代表你的價值。
蔡英文以反對一國兩制和反送中兩個政策來闡釋她的台灣價值,柯文哲覺得可笑,說明了柯文哲並不了解價值的意義一國兩制是中國對台灣的壓迫,目標是統一台灣。台灣號稱為自由民主、主權獨立的國家,但對這樣的威脅與壓迫,如果還默默接受,那所謂的民主、自由、主權不都只是空洞的口號嗎?柯文哲認為蔡英文反一國兩制的談話是譁眾取寵,騙取選票。很明顯,柯文哲不願意為台灣的民主與主權而得罪中國。對他來說,面對中國時,利益遠比價值重要。
柯文哲說,一個壞人常常不知道好人為什麼要這樣做,反而用壞人的心來度好人的腹。我認為,柯文哲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他總是用利益的心來衡量有價值的人的腹,這個混淆如果不釐清的話,柯文哲要擔任國家領導人是很危險的。
國家政策當然可以是價值的展現,如果台灣能把國宅蓋得很有特色,確實落實住民的居住正義,精采而豐富地展現台灣人的正義價值。這時,居住正義就不只是一個空洞的普世價值,而是具體而鮮活的台灣價值。
價值,在個人的層次,是一個人對其信念的承諾與實踐,甚至犧牲利益亦在所不惜。在國家層次,一個國家透過具體的政策,克服各種困難來實踐這個政策,才能把抽象的理念變成具體的國家價值,國家的性格和特色也會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這就是國家價值。李丁讚:什麼是台灣價值? | 蘋果新聞網 | 蘋果日報 https://bit.ly/3ihQI2k
---------------------
李丁讚:疏離:農耕。返土
昨天上午去陽明聽李丁讚老師談「台灣水資源的社會學分析」。不過看到投影片的時候才知道他這次演講的題目其實是從新竹香山一帶的水污染問題來談地方可以透過什麼樣的社區運動來監督水污染並改變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
所以,演講的一開始從香山一帶的水污染成因談起,然後突然轉到宵裡溪的案子,提到因為地球公民基金會的努力而讓政府和廠商必須處理宵裡溪問題,接著對比香山一帶社區力量的薄弱,追問:「該怎麼辦?」最後再從青草湖社區大學這幾年在香山一帶做的事情,甚至是農村復耕、地方產銷網絡的建立,來談社區民主如何深化,以及如何抵抗全球資本主義。
簡單的說,李丁讚老師對「水污染」分析其實是很人文馬克思主義的,談的其實是在資本主義生活中,特別是在現今全球食物配銷的體系中,人與土地的疏離;而「水污染」就是疏離後的結果。也因此,他在水污染治理的策略選擇上,所強調的也是如何透過「長時期的社區運動來重建人與土地」的關係,而不單單是「如何透過政策立法規範廠商」
 --------------------------------------------------------------------------------------------
2007/05/19 中國時報
道德為名,利益是實
李丁讚 清華大學社會研究所教授
民進黨初選結束,十一寇和新潮流參選人絕大多數出局,很多綠媒認為,這是因為這些人不夠「忠黨愛國」,所以才受到選民唾棄。但是,這都只是表象或藉口,「利益」的衝突,可能才是更根本的原因。
二○○○年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得主肯特是一位出生在維也納的猶太人,一九三三年納粹政權在德國成立,提出各種反猶政綱,受到當時維也納文化與政治界的熱烈支持。一九三八年希特勒大軍入侵奧地利,維也納全市民眾夾道歡呼,也加速各種對猶太人的迫害。肯特一家人從維也納逃到美國避難,問了一個很發人深省的問題:為什麼一個文化水平、自由氣息那麼高的城市,會突然之間全民擁抱納粹,並支持各種對猶太人的不人道壓迫?
肯特在研究過那段歷史之後發現,維也納人之所以支持納粹對猶太人的破壞,除了猶太人與歐洲人之間的歷史宿怨之外,更重要的是因為這個破壞所帶給奧地利人的利益。肯特指出,當是維也納的重要專業,從醫師、律師、到大學教授,還有商界的領導人物等,都是猶太人。猶太人被破壞,代表德國的雅利安人可以取而代之,這才是當時這些文化菁英之所以會在一夜之間與極權站在一邊,並加入破壞行列的關鍵因素。
用德國人反猶與民進黨反新潮流相比,的確過當。但是儘管兩者的壓迫程度懸殊,但背後的邏輯卻很類似。第一,新潮流過去,因為各種權力鬥爭而與其他派系結下深厚的宿怨。第二,新潮流一直到最近都是民進黨權力的重要核心,從府院、黨中央、到各地方,新潮流都佔據重要位置。尤其,對很多民進黨人來說,新潮流更是可怕的競選對手。因此,紅衫軍一出,新潮流又主張反省改革,原來利益的衝突迅速轉化成道德指控的藉口,這才是十一寇不忠黨愛國的真正原因。
其實,十一寇幾乎都是老民進黨,一輩子都在為民進黨、為台灣打拚。林濁水除了是台獨理論大師之外,立法院有關台灣未來獨立所需要的各種法條,有三分之二都是由他帶領完成的。有哪一個民進黨人真的相信他是「假台獨」呢?他和李文忠等人,在七一五學者發表聲明要陳水扁下台時,還一再寫文章捍衛陳水扁,我當時還覺得他們很「愚忠」,綠媒某超級名嘴更一再引述他們的話來捍衛政權,對抗紅衫軍。可是,事過境遷之後,這個名嘴卻一口咬住他們兩個不忠黨愛國。
其實,政治圈內的人,很少真的認為這些人真的不愛台灣、也很少懷疑他們的民進黨認同。但就在紅衫軍期間,十一寇主張改革反省,甚至公開批評陳水扁,另外有一批人則主張兩岸要開放等,以過去民進黨的批評尺度來看,十一寇這些批評或建議,可以說是溫和到了極點,絕不至於有「忠黨愛國」這種大哉問的提出。可是,正是因為利益衝突,一些小小的批評才會被扣上道德的大帽子,變成鬥爭的藉口或理由,進而透過媒體,鼓動基層群眾。
十一寇事件,是後威權時代的白色恐怖。這整段鬥爭歷史與操作手法,都會留下歷史的見證。十、二十年後的歷史或社會科學研究者,應該會有更公允評斷。可悲的是,民進黨喪失了一批極其優秀、能真正開疆拓土的人才,對民進黨將是極大的損失。年底的立委選舉,這些極度排除中間、甚至淺綠選民的初選勝出者,要怎麼選下去呢?「政黨」那一票更會大量流失,這對那些看著民進黨長大的忠實支持者,又是情何以堪?
馬克思說過,道德或意識形態的底層,其實是赤裸裸的物質利益。反猶,其實是利益的計算。忠黨愛國的背後,可能藏有更多的利益與操作。只有揭穿了這層利益面紗,我們才能看到道德原貌。透過對這個事件的反省,希望民進黨未來的領導者能夠以此為鑑,重新開啟民進黨的大門,讓民進黨再度宏大,慢慢復活。也希望愛台灣的朋友回頭看看林濁水,默默在立法院的崗位上為台灣建立長遠體制的身影,甚至在「假台獨」的指控下也沒有多大辯護。愛台灣不是用喊的,是用做的。
---------------------------------------------------
提倡農藝復興 李丁讚:找回地方活力
作者: 高有智╱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4月1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高有智╱台北報導】
全球化衝擊下,台灣農村面臨瓦解的危機,清大社會系教授李丁讚昨天說,全球化造成在地產業的消失與萎縮,連帶影響社會關係裂解,文化價值中空,甚至是生態的浩劫。他提倡「農藝復興運動」,連結在地農民與消費團體,重建在地產業,進而關心公共事務與環境議題,重建地方社會的活力,帶動新一波社區營造的力量。
李丁讚以全球化大型全球連鎖賣場為例,因為價格便宜,衝擊許多在地的商家,一一結束營業,連帶影響其他下游的生產者。此外,商品為求售價便宜,就必須降低成本,不僅苛刻勞工,也將環境成本外部化,造成環境汙染問題。
他分析說,工業化、都市化或全球化的背後成因,都是資本主義的擴張,也衍生台灣底層社會的地方產業斷裂,社會關係裂解,甚至生態浩劫等問題。
李丁讚說,台灣社會出現一股「公民農業」的力量,有些年輕人或中年人厭倦都市文明的惡性發展,重新回到土地耕種。清大、交大、中研院和社區大學等一群人也組成工作團隊,正在協助新竹香山地區的農業,希望建立在地農民和科技人消費網絡,促進彼此互動交流,帶動地方產業,也找回地方社會的活力。
他強調,過去社運從公共議題出發,有其侷限性,只有部分人參與,但食物和每個人關係密切,這一波公民農業運動,主事者也是農民,從生活中改變,為自己,為別人共同改造社會。這也是人們重新回到土地的過程,希望創造新文明時代,不同於文藝復興時期,鼓勵人們離開土地
----------------------------------------------
2008/11/10 中國時報
暴力、責任、學運
李丁讚
 「圍城事件」引發警民衝突,到底誰應該為暴力負責呢?針對學生靜坐訴求,又該如何回應?
 「民眾向警察丟汽油彈、排泄物」,是大家對「圍城事件」的主要印象,群眾先使用暴力也是事實。馬英九才因此譴責暴力,要民進黨負責。但蔡英文則認為,民眾之所以使用暴力,是國家逼出來的。是國家暴力在先,執政黨要負最大責任。但是,事實可能比雙方面所說的要複雜。這次警民衝突,是雙方暴力相互加乘循環的結果,雙方都有責任。
 把事件往前回溯,才能釐清暴力的責任。整個事件的最後發展,是民眾攻擊警察。這是民進黨的指揮系統出了問題,蔡英文卻把暴力推給黑道,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說法。但是,國民黨就因此沒有責任了嗎?當然不是。
 維安單位在陳雲林訪台的前三天,以超高的標準來執行維安工作,大幅度限制人民的行動空間與自由,甚至還取締國旗,勒令「上揚唱片行」歇業等,嚴重妨礙人民表達意見的自由,引發民眾激怒。這種國家暴力是晶華事件和圍城事件之所以發生的第一個原因。
 其實,在陳雲林訪台前,民進黨就提出遊行的申請,但屢遭國民黨駁回。最後蔡英文親自出面,國民黨才勉強答應,但要求民進黨保證和平理性。蔡英文也在這種情況下提出和平保證。如果根據「集會遊行法」的規定,任何遊行要在遊行七天前提出,經過主管機關「核准」後才能執行。這個法規留給執政者很多操弄的空間。這次遊行,執政黨刻意延後公布陳雲林訪台的日期,讓民進黨無法在規定期限內提出遊行申請,國民黨因此對民進黨的申請案大加刁難。
 集會遊行的自由是憲法保障的權力,民進黨在這次遊行申請的過程中,卻屢遭駁回,最後還必須簽下和平保證才能獲准。對民進黨人而言,這是不可承受之重。經過了民主的奮鬥,大家終於有了自由,而國民黨卻公然使用國家暴力來限制人民的行動與言論自由,讓大家覺得民主在倒退中,也因此積累了更多的憤怒和恐懼,這是圍城暴力之所以發生的第二個原因,也是學生要求修訂集會遊行法的理由。學生們指出,集會遊行是憲法所賦予的自由,固然需要向警方「報備」,讓警方可以執行必要的維安工作,但警方無權「核准」。七日的期限更是荒唐違憲。
 不過,這次警方之所以製造了上述兩種國家暴力,跟之前在台南發生的張銘清事件有關。王定宇推倒張銘清,不但沒有道歉,民進黨立委還極力為王定宇辯護,說張銘清是「敵人」,不是客人。而民進黨黨部對整個事件,也只是表示「遺憾」,完全沒有譴責暴力。試想,當民進黨的人把海協會的官員當成敵人,國民黨能不提高警覺來維護這個隨時都可能遭襲的「敵人」嗎?民進黨對暴力的縱容,刺激了國民黨的「國家暴力」,也讓暴力擴散循環。張銘清和圍城暴力事件,王定宇和民進黨都應該道歉。帶頭鬧事的民進黨員和滋事份子也應受懲。
 只是,張銘清暴力事件的發生,只是民進黨的集體憤怒與焦慮的部分反映而已。國民黨在兩岸關係中,逐漸讓台灣的主權矮化才是所有暴力與憤怒情緒的源頭。吳伯雄訪問中國時,不稱「中華民國」,而稱「中華民族」,不稱馬英九「總統」,而稱「先生」,國旗等也都被刻意省略。甚至連在台灣晶華的晚宴上,吳伯雄還是稱馬總統為先生。民眾向吳伯雄吐口水、罵台奸,正是這種情緒的表達。
 主權與名稱的問題,而不是兩岸政策的內容,才是關鍵。而民進黨堅持的主權,也只是中華民國,而不是台灣。這是馬英九信誓旦旦要維護的,民進黨的堅持合情合理。
 吳伯雄也許是無心的,但國民黨一直都不理解民進黨人的深層心理結構:讓主權自我矮化,才是民眾集體憤怒的關鍵。因此,我認為,要為暴力事件真正負責的是吳伯雄,他應該道歉下台。國安局長和警政署長的維安的確過當,但民進黨也應該分攤責任,所以兩人罪不至於下台,適當處分就可以了。但劉兆玄要為侵犯人權一事道歉,也要認真回應學生關於修訂集會遊行法的訴求。馬英九輕估主權矮化的嚴重性,他應該正式道歉,並向民眾保證,以後兩岸交流一定會在對等尊嚴的前提下進行,才可望逐漸恢復民眾的信任與信心。否則藍綠關係會永無寧日。(作者為清華大學社會研究所教授)
-----------------------------------------------
2006/09/07 中國時報
暴力、革命與社運
趙剛 東海大學社會系教授,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成員
喜歡,或不喜歡,暴力這個議題,已悄悄地進到當前這個不安狀態的核心地帶。
林正杰事件後,黨國機器的宣傳,迅速強調此一「倒扁」運動具有潛在暴力性格,並同時以回歸法治與理性為基調,呼籲心平氣和、靜待司法。此時,也有文化人衣帶飄飄、高明自居地垂問:「台灣人,你為何要生氣?」
我也不喜歡暴力──這還需要表態嗎?掂掂自己,我大概也不敢暴力。但是,只需要些許世故,卻又足以讓一個人對公開譴責暴力的聲音警惕萬分。何以然?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公開反對暴力的,常常是手握暴力的,而他反對暴力,恰恰是為了要解除別人的暴力,以便擴充自己的暴力。這種修辭的暴力,或是暴力的修辭,特別當它是來自國家機器時,自主公民當付之以橫眉冷笑。
既然暴力是這麼一個敏感的、複雜的、反身的,與政治、與倫理糾結不清的重要議題,那麼,嚴肅思考並面對它,可能正是以論述公理為職志的自主公民或公共知識份子所不能迴避的。
日昨李丁讚教授的〈民主、社運、革命〉一文,正是進入這個討論的一重要嘗試。該文的主要論點是:一個成熟的民主社會必須告別革命,因為革命就是以暴力手段變更政權的活動;但此民主社會同時也要和反暴力的社運相結合,因為後者能促成好的政策與價值。由於這篇文章所牽涉的問題頗為重要,我願意就兩點進行討論,其一、革命是什麼,是否應告別革命;其二、公民有無正當暴力之可能。
關於革命。李丁讚說「革命」是以武力更換政權,「社運」的目標則是「政策」或「價值」。在這裡,李丁讚把「革命」與「政變」(coup d’etat)混同了。項羽式的「彼可取而代之」,不是革命,革命是整個社會體制的結構性轉換,以及革命者的自我轉換。當今這個世界是不是已經走到了文明的盡頭,完全沒有革命的可能,仍是一個開放的問題。
越來越多的人(本人在內)相信這樣的一種「全球化」進程(例如市場化邏輯的無限擴張、地球環境不可逆轉的毀敗、全球與民族國家範圍階級鴻溝的深化…),是有根本性與整體性問題的。這也就是說,這些問題已經顯示了那些針對特定政策或價值,進行局部化、專業化改良的社會運動想像,已展現了嚴重的內在限制。
又,如果一組根本性的價值可以重估,那麼把這個重估的公共行動過程,稱之為「社運」,或是「革命」,都無所謂。重點反而是,台灣是地球村的一份子,並不該自外於關於整個人類歷史與文明的理想性甚至烏托邦的討論,僅僅自滿於現代化意識形態或專業化的社會運動。回到台灣的層次,我也同意,這次倒扁,不應該是一場政變(即李丁讚所謂的「革命」)。自主公民對下一個政權會是誰,並無太大興趣,關鍵在於如何往進步方向鞭策下一個政權。
關於暴力與民主。李丁讚憂懼暴力、甚至譴責暴力,但他似乎也有一點未決之處,即是他對那因國家暴力在先而引發的民眾次生暴力的態度。李丁讚說,如果不幸發生,責任在警察,也認為該盡一切力量避免發生,但他並沒有進一步申明,這種次生暴力是否正當。我願意說,合乎比例的反應是正當的,更是公民不能被剝奪的集體自衛權;公民不是狼,但不必要先切結為羊才能上街上廣場。凡是要求此一切結的,如龍應台女士,必然是反對社會運動作為民主社會變遷的一股力量,而為物化的制度背書。
其次,我們必須譴責像鐵夾克的「集會遊行法」,以淫霏的國家法暴力處處限縮合理合情的公民行動,並使公民行動陷於動輒得咎之地。這個法律在根本上是在為那「領域內唯一的關於暴力手段的正當壟斷者」(韋伯語)的現代(台灣)國家機器,對公民行動進行過甚的法暴力。如果是這樣,那麼因動輒得咎而生的公民暴力行動,也是必須被同情理解的,因為它是國家法暴力的衍生物,在譴責它之前,必須先譴責國家法暴力。
因此,凡是要談公民行動與暴力之間的關係,必須要嚴肅面對一個理論問題:公民有無正當暴力的可能?以及一個現實問題:「集會遊行法」是否該廢除?在這個多事的秋天來臨前,藉與李丁讚大作商榷的機會,提出供公眾討論。社會學博士-李丁讚--土地正義 @ IHC5506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yZWI5F
--------------
博客來-作者-李丁讚 https://bit.ly/3wZ3lU6


柯文哲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他總是用利益的心來衡量有價值的人的腹,這個混淆如果不釐清的話,柯要擔任國家領導人是很危險的。示意圖。資料照片
李丁讚/清華大學社會所榮譽退休教授
2018年元月份台北市長提名前,媒體記者問蔡英文,無黨籍的柯文哲是否為民進黨的盟友時,蔡英文要柯文哲表明他的「台灣價值」是什麼?當時,柯文哲認為,台灣的價值就是民主、自由、人權、主權等普世價值。蔡英文以及民進黨人士對這個答案似乎不滿意。後來,很多政治人物紛紛表明她/他們心目中的台灣價值,但大致也不出上述的普世價值。陳芳明甚至直說,台灣價值是一個空洞的名詞,民進黨如果一直強調台灣價值的話,一定得不償失,一敗塗地。
日前,柯文哲展開反攻,反問蔡英文什麼是台灣價值,蔡英文回應,她的台灣價值已經具體展現在執政黨的政策上,尤其是最近的反對一國兩制的談話以及反送中政策。柯文哲對這個回應說「聽無」。他以蓋國宅為例,認為把國家政策看成台灣價值很可笑。蔡英文對這個問題似乎還沒有更細緻的回應,有些人甚至認為,蔡英文要給柯文哲一個道歉。
為什麼普世價值不能解釋台灣價值呢?為什麼台灣價值會被認為是一個空洞的名詞呢?在什麼意義或脈絡下,上述的普世價值才不會被視為空洞呢?國家政策能不能被視為國家的價值呢?或是說,在哪種狀況下,國家政策才可以被視為國家價值?本文嘗試對以上問題進行分析。
首先,什麼是價值?價值不只是一種理念,而是對理念的堅持與承諾,甚至犧牲利益也在所不惜。民主,是一個理念。但是,只有我們願意為民主而做出嚴肅的的承諾、甚至願意犧牲時,民主才是我們的價值,否則只是一個空洞的名詞而已。
蔡英文在市長提名期間責問柯文哲什麼是他的台灣價值,講得更明白一點,其實是問他:面對中國的壓迫,台灣如何捍衛她的民主與主權?你的兩岸政策或兩岸態度是什麼?柯市長以民主、自由等空洞的理念,或所謂的普世價值來回應,顯然無法讓大家滿意。因為,那是每個人都可以回答的,你如果沒有具體行動,那絕對不足以代表你的價值。
蔡英文以反對一國兩制和反送中兩個政策來闡釋她的台灣價值,柯文哲覺得可笑,說明了柯文哲並不了解價值的意義。一國兩制是中國對台灣的壓迫,目標是統一台灣。台灣號稱為自由民主、主權獨立的國家,但對這樣的威脅與壓迫,如果還默默接受,那所謂的民主、自由、主權不都只是空洞的口號嗎?柯文哲認為蔡英文反一國兩制的談話是譁眾取寵,騙取選票。很明顯,柯文哲不願意為台灣的民主與主權而得罪中國。對他來說,面對中國時,利益遠比價值重要。
柯文哲說,一個壞人常常不知道好人為什麼要這樣做,反而用壞人的心來度好人的腹。我認為,柯文哲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他總是用利益的心來衡量有價值的人的腹,這個混淆如果不釐清的話,柯文哲要擔任國家領導人是很危險的。
國家政策當然可以是價值的展現,如果台灣能把國宅蓋得很有特色,確實落實住民的居住正義,精采而豐富地展現台灣人的正義價值。這時,居住正義就不只是一個空洞的普世價值,而是具體而鮮活的台灣價值。
價值,在個人的層次,是一個人對其信念的承諾與實踐,甚至犧牲利益亦在所不惜。在國家層次,一個國家透過具體的政策,克服各種困難來實踐這個政策,才能把抽象的理念變成具體的國家價值,國家的性格和特色也會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這就是國家價值。李丁讚:什麼是台灣價值? | 蘋果新聞網 | 蘋果日報 https://bit.ly/3ihQI2k
---------------------
李丁讚:疏離:農耕。返土
昨天上午去陽明聽李丁讚老師談「台灣水資源的社會學分析」。不過看到投影片的時候才知道他這次演講的題目其實是從新竹香山一帶的水污染問題來談地方可以透過什麼樣的社區運動來監督水污染並改變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
所以,演講的一開始從香山一帶的水污染成因談起,然後突然轉到宵裡溪的案子,提到因為地球公民基金會的努力而讓政府和廠商必須處理宵裡溪問題,接著對比香山一帶社區力量的薄弱,追問:「該怎麼辦?」最後再從青草湖社區大學這幾年在香山一帶做的事情,甚至是農村復耕、地方產銷網絡的建立,來談社區民主如何深化,以及如何抵抗全球資本主義。
簡單的說,李丁讚老師對「水污染」分析其實是很人文馬克思主義的,談的其實是在資本主義生活中,特別是在現今全球食物配銷的體系中,人與土地的疏離;而「水污染」就是疏離後的結果。也因此,他在水污染治理的策略選擇上,所強調的也是如何透過「長時期的社區運動來重建人與土地」的關係,而不單單是「如何透過政策立法規範廠商」
 --------------------------------------------------------------------------------------------
2007/05/19 中國時報
道德為名,利益是實
李丁讚 清華大學社會研究所教授
民進黨初選結束,十一寇和新潮流參選人絕大多數出局,很多綠媒認為,這是因為這些人不夠「忠黨愛國」,所以才受到選民唾棄。但是,這都只是表象或藉口,「利益」的衝突,可能才是更根本的原因。
二○○○年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得主肯特是一位出生在維也納的猶太人,一九三三年納粹政權在德國成立,提出各種反猶政綱,受到當時維也納文化與政治界的熱烈支持。一九三八年希特勒大軍入侵奧地利,維也納全市民眾夾道歡呼,也加速各種對猶太人的迫害。肯特一家人從維也納逃到美國避難,他問了一個很發人深省的問題:為什麼一個文化水平、自由氣息那麼高的城市,會突然之間全民擁抱納粹,並支持各種對猶太人的不人道壓迫?
肯特在研究過那段歷史之後發現,維也納人之所以支持納粹對猶太人的破壞,除了猶太人與歐洲人之間的歷史宿怨之外,更重要的是因為這個破壞所帶給奧地利人的利益。肯特指出,當是維也納的重要專業,從醫師、律師、到大學教授,還有商界的領導人物等,都是猶太人。猶太人被破壞,代表德國的雅利安人可以取而代之,這才是當時這些文化菁英之所以會在一夜之間與極權站在一邊,並加入破壞行列的關鍵因素。
用德國人反猶與民進黨反新潮流相比,的確過當。但是儘管兩者的壓迫程度懸殊,但背後的邏輯卻很類似。第一,新潮流過去,因為各種權力鬥爭而與其他派系結下深厚的宿怨。第二,新潮流一直到最近都是民進黨權力的重要核心,從府院、黨中央、到各地方,新潮流都佔據重要位置。尤其,對很多民進黨人來說,新潮流更是可怕的競選對手。因此,紅衫軍一出,新潮流又主張反省改革,原來利益的衝突迅速轉化成道德指控的藉口,這才是十一寇不忠黨愛國的真正原因。
其實,十一寇幾乎都是老民進黨,一輩子都在為民進黨、為台灣打拚。林濁水除了是台獨理論大師之外,立法院有關台灣未來獨立所需要的各種法條,有三分之二都是由他帶領完成的。有哪一個民進黨人真的相信他是「假台獨」呢?他和李文忠等人,在七一五學者發表聲明要陳水扁下台時,還一再寫文章捍衛陳水扁,我當時還覺得他們很「愚忠」,綠媒某超級名嘴更一再引述他們的話來捍衛政權,對抗紅衫軍。可是,事過境遷之後,這個名嘴卻一口咬住他們兩個不忠黨愛國。
其實,政治圈內的人,很少真的認為這些人真的不愛台灣、也很少懷疑他們的民進黨認同。但就在紅衫軍期間,十一寇主張改革反省,甚至公開批評陳水扁,另外有一批人則主張兩岸要開放等,以過去民進黨的批評尺度來看,十一寇這些批評或建議,可以說是溫和到了極點,絕不至於有「忠黨愛國」這種大哉問的提出。可是,正是因為利益衝突,一些小小的批評才會被扣上道德的大帽子,變成鬥爭的藉口或理由,進而透過媒體,鼓動基層群眾。
十一寇事件,是後威權時代的白色恐怖。這整段鬥爭歷史與操作手法,都會留下歷史的見證。十、二十年後的歷史或社會科學研究者,應該會有更公允評斷。可悲的是,民進黨喪失了一批極其優秀、能真正開疆拓土的人才,對民進黨將是極大的損失。年底的立委選舉,這些極度排除中間、甚至淺綠選民的初選勝出者,要怎麼選下去呢?「政黨」那一票更會大量流失,這對那些看著民進黨長大的忠實支持者,又是情何以堪?
馬克思說過,道德或意識形態的底層,其實是赤裸裸的物質利益。反猶,其實是利益的計算。忠黨愛國的背後,可能藏有更多的利益與操作。只有揭穿了這層利益面紗,我們才能看到道德原貌。透過對這個事件的反省,希望民進黨未來的領導者能夠以此為鑑,重新開啟民進黨的大門,讓民進黨再度宏大,慢慢復活。也希望愛台灣的朋友回頭看看林濁水,默默在立法院的崗位上為台灣建立長遠體制的身影,甚至在「假台獨」的指控下也沒有多大辯護。愛台灣不是用喊的,是用做的。
---------------------------------------------------
提倡農藝復興 李丁讚:找回地方活力
作者: 高有智╱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4月1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高有智╱台北報導】
全球化衝擊下,台灣農村面臨瓦解的危機,清大社會系教授李丁讚昨天說,全球化造成在地產業的消失與萎縮連帶影響社會關係裂解,文化價值中空,甚至是生態的浩劫。他提倡「農藝復興運動」連結在地農民與消費團體,重建在地產業,進而關心公共事務與環境議題,重建地方社會的活力,帶動新一波社區營造的力量
李丁讚以全球化大型全球連鎖賣場為例,因為價格便宜,衝擊許多在地的商家,一一結束營業,連帶影響其他下游的生產者。此外,商品為求售價便宜,就必須降低成本,不僅苛刻勞工,也將環境成本外部化,造成環境汙染問題。
他分析說,工業化、都市化或全球化的背後成因,都是資本主義的擴張,也衍生台灣底層社會的地方產業斷裂,社會關係裂解,甚至生態浩劫等問題。
李丁讚說,台灣社會出現一股「公民農業」的力量,有些年輕人或中年人厭倦都市文明的惡性發展,重新回到土地耕種。清大、交大、中研院和社區大學等一群人也組成工作團隊,正在協助新竹香山地區的農業,希望建立在地農民和科技人消費網絡,促進彼此互動交流,帶動地方產業,也找回地方社會的活力。
他強調,過去社運從公共議題出發,有其侷限性,只有部分人參與,但食物和每個人關係密切,這一波公民農業運動,主事者也是農民,從生活中改變,為自己,為別人共同改造社會。這也是人們重新回到土地的過程,希望創造新文明時代,不同於文藝復興時期,鼓勵人們離開土地。
----------------------------------------------
2008/11/10 中國時報
暴力、責任、學運
李丁讚
 「圍城事件」引發警民衝突,到底誰應該為暴力負責呢?針對學生靜坐訴求,又該如何回應?
 「民眾向警察丟汽油彈、排泄物」,是大家對「圍城事件」的主要印象,群眾先使用暴力也是事實。馬英九才因此譴責暴力,要民進黨負責。但蔡英文則認為,民眾之所以使用暴力,是國家逼出來的。是國家暴力在先,執政黨要負最大責任。但是,事實可能比雙方面所說的要複雜。這次警民衝突,是雙方暴力相互加乘循環的結果,雙方都有責任。
 把事件往前回溯,才能釐清暴力的責任。整個事件的最後發展,是民眾攻擊警察。這是民進黨的指揮系統出了問題,蔡英文卻把暴力推給黑道,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說法。但是,國民黨就因此沒有責任了嗎?當然不是。
 維安單位在陳雲林訪台的前三天,以超高的標準來執行維安工作,大幅度限制人民的行動空間與自由,甚至還取締國旗,勒令「上揚唱片行」歇業等,嚴重妨礙人民表達意見的自由,引發民眾激怒。這種國家暴力是晶華事件和圍城事件之所以發生的第一個原因。
 其實,在陳雲林訪台前,民進黨就提出遊行的申請,但屢遭國民黨駁回。最後蔡英文親自出面,國民黨才勉強答應,但要求民進黨保證和平理性。蔡英文也在這種情況下提出和平保證。如果根據「集會遊行法」的規定,任何遊行要在遊行七天前提出,經過主管機關「核准」後才能執行。這個法規留給執政者很多操弄的空間。這次遊行,執政黨刻意延後公布陳雲林訪台的日期,讓民進黨無法在規定期限內提出遊行申請,國民黨因此對民進黨的申請案大加刁難。
 集會遊行的自由是憲法保障的權力,民進黨在這次遊行申請的過程中,卻屢遭駁回,最後還必須簽下和平保證才能獲准。對民進黨人而言,這是不可承受之重。經過了民主的奮鬥,大家終於有了自由,而國民黨卻公然使用國家暴力來限制人民的行動與言論自由,讓大家覺得民主在倒退中,也因此積累了更多的憤怒和恐懼,這是圍城暴力之所以發生的第二個原因,也是學生要求修訂集會遊行法的理由。學生們指出,集會遊行是憲法所賦予的自由,固然需要向警方「報備」,讓警方可以執行必要的維安工作,但警方無權「核准」。七日的期限更是荒唐違憲。
 不過,這次警方之所以製造了上述兩種國家暴力,跟之前在台南發生的張銘清事件有關。王定宇推倒張銘清,不但沒有道歉,民進黨立委還極力為王定宇辯護,說張銘清是「敵人」,不是客人。而民進黨黨部對整個事件,也只是表示「遺憾」,完全沒有譴責暴力。試想,當民進黨的人把海協會的官員當成敵人,國民黨能不提高警覺來維護這個隨時都可能遭襲的「敵人」嗎?民進黨對暴力的縱容,刺激了國民黨的「國家暴力」,也讓暴力擴散循環。張銘清和圍城暴力事件,王定宇和民進黨都應該道歉。帶頭鬧事的民進黨員和滋事份子也應受懲。
 只是,張銘清暴力事件的發生,只是民進黨的集體憤怒與焦慮的部分反映而已。國民黨在兩岸關係中,逐漸讓台灣的主權矮化才是所有暴力與憤怒情緒的源頭。吳伯雄訪問中國時,不稱「中華民國」,而稱「中華民族」,不稱馬英九「總統」,而稱「先生」,國旗等也都被刻意省略。甚至連在台灣晶華的晚宴上,吳伯雄還是稱馬總統為先生。民眾向吳伯雄吐口水、罵台奸,正是這種情緒的表達。
 主權與名稱的問題,而不是兩岸政策的內容,才是關鍵。而民進黨堅持的主權,也只是中華民國,而不是台灣。這是馬英九信誓旦旦要維護的,民進黨的堅持合情合理。
 吳伯雄也許是無心的,但國民黨一直都不理解民進黨人的深層心理結構:讓主權自我矮化,才是民眾集體憤怒的關鍵。因此,我認為,要為暴力事件真正負責的是吳伯雄,他應該道歉下台。國安局長和警政署長的維安的確過當,但民進黨也應該分攤責任,所以兩人罪不至於下台,適當處分就可以了。但劉兆玄要為侵犯人權一事道歉,也要認真回應學生關於修訂集會遊行法的訴求。馬英九輕估主權矮化的嚴重性,他應該正式道歉,並向民眾保證,以後兩岸交流一定會在對等尊嚴的前提下進行,才可望逐漸恢復民眾的信任與信心。否則藍綠關係會永無寧日。(作者為清華大學社會研究所教授)
-----------------------------------------------
2006/09/07 中國時報
暴力、革命與社運
趙剛 東海大學社會系教授,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成員
喜歡,或不喜歡,暴力這個議題,已悄悄地進到當前這個不安狀態的核心地帶。
林正杰事件後,黨國機器的宣傳,迅速強調此一「倒扁」運動具有潛在暴力性格,並同時以回歸法治與理性為基調,呼籲心平氣和、靜待司法。此時,也有文化人衣帶飄飄、高明自居地垂問:「台灣人,你為何要生氣?」
我也不喜歡暴力──這還需要表態嗎?掂掂自己,我大概也不敢暴力。但是,只需要些許世故,卻又足以讓一個人對公開譴責暴力的聲音警惕萬分。何以然?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公開反對暴力的,常常是手握暴力的,而他反對暴力,恰恰是為了要解除別人的暴力,以便擴充自己的暴力。這種修辭的暴力,或是暴力的修辭,特別當它是來自國家機器時,自主公民當付之以橫眉冷笑。
既然暴力是這麼一個敏感的、複雜的、反身的,與政治、與倫理糾結不清的重要議題,那麼,嚴肅思考並面對它,可能正是以論述公理為職志的自主公民或公共知識份子所不能迴避的。
日昨李丁讚教授的〈民主、社運、革命〉一文,正是進入這個討論的一重要嘗試。該文的主要論點是:一個成熟的民主社會必須告別革命,因為革命就是以暴力手段變更政權的活動;但此民主社會同時也要和反暴力的社運相結合,因為後者能促成好的政策與價值。由於這篇文章所牽涉的問題頗為重要,我願意就兩點進行討論,其一、革命是什麼,是否應告別革命;其二、公民有無正當暴力之可能。
關於革命。李丁讚說「革命」是以武力更換政權,「社運」的目標則是「政策」或「價值」。在這裡,李丁讚把「革命」與「政變」(coup d’etat)混同了。項羽式的「彼可取而代之」,不是革命,革命是整個社會體制的結構性轉換,以及革命者的自我轉換。當今這個世界是不是已經走到了文明的盡頭,完全沒有革命的可能,仍是一個開放的問題。
越來越多的人(本人在內)相信這樣的一種「全球化」進程(例如市場化邏輯的無限擴張、地球環境不可逆轉的毀敗、全球與民族國家範圍階級鴻溝的深化…),是有根本性與整體性問題的。這也就是說,這些問題已經顯示了那些針對特定政策或價值,進行局部化、專業化改良的社會運動想像,已展現了嚴重的內在限制。
又,如果一組根本性的價值可以重估,那麼把這個重估的公共行動過程,稱之為「社運」,或是「革命」,都無所謂。重點反而是,台灣是地球村的一份子,並不該自外於關於整個人類歷史與文明的理想性甚至烏托邦的討論,僅僅自滿於現代化意識形態或專業化的社會運動。回到台灣的層次,我也同意,這次倒扁,不應該是一場政變(即李丁讚所謂的「革命」)。自主公民對下一個政權會是誰,並無太大興趣,關鍵在於如何往進步方向鞭策下一個政權。
關於暴力與民主。李丁讚憂懼暴力、甚至譴責暴力,但他似乎也有一點未決之處,即是他對那因國家暴力在先而引發的民眾次生暴力的態度。李丁讚說,如果不幸發生,責任在警察,也認為該盡一切力量避免發生,但他並沒有進一步申明,這種次生暴力是否正當。我願意說,合乎比例的反應是正當的,更是公民不能被剝奪的集體自衛權;公民不是狼,但不必要先切結為羊才能上街上廣場。凡是要求此一切結的,如龍應台女士,必然是反對社會運動作為民主社會變遷的一股力量,而為物化的制度背書。
其次,我們必須譴責像鐵夾克的「集會遊行法」,以淫霏的國家法暴力處處限縮合理合情的公民行動,並使公民行動陷於動輒得咎之地。這個法律在根本上是在為那「領域內唯一的關於暴力手段的正當壟斷者」(韋伯語)的現代(台灣)國家機器,對公民行動進行過甚的法暴力。如果是這樣,那麼因動輒得咎而生的公民暴力行動,也是必須被同情理解的,因為它是國家法暴力的衍生物,在譴責它之前,必須先譴責國家法暴力。
因此,凡是要談公民行動與暴力之間的關係,必須要嚴肅面對一個理論問題:公民有無正當暴力的可能?以及一個現實問題:「集會遊行法」是否該廢除?在這個多事的秋天來臨前,藉與李丁讚大作商榷的機會,提出供公眾討論。社會學博士-李丁讚--土地正義 @ IHC5506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yZWI5F
--------------
博客來-作者-李丁讚 https://bit.ly/3wZ3lU6
--------------------
柯文哲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他總是用利益的心來衡量有價值的人的腹,這個混淆如果不釐清的話,柯要擔任國家領導人是很危險的。示意圖。資料照片
李丁讚/清華大學社會所榮譽退休教授
2018年元月份台北市長提名前,媒體記者問蔡英文,無黨籍的柯文哲是否為民進黨的盟友時,蔡英文要柯文哲表明他的「台灣價值」是什麼?當時,柯文哲認為,台灣的價值就是民主、自由、人權、主權等普世價值。蔡英文以及民進黨人士對這個答案似乎不滿意。後來,很多政治人物紛紛表明她/他們心目中的台灣價值,但大致也不出上述的普世價值。陳芳明甚至直說,台灣價值是一個空洞的名詞,民進黨如果一直強調台灣價值的話,一定得不償失,一敗塗地。
日前,柯文哲展開反攻,反問蔡英文什麼是台灣價值,蔡英文回應,她的台灣價值已經具體展現在執政黨的政策上,尤其是最近的反對一國兩制的談話以及反送中政策。柯文哲對這個回應說「聽無」。他以蓋國宅為例,認為把國家政策看成台灣價值很可笑。蔡英文對這個問題似乎還沒有更細緻的回應,有些人甚至認為,蔡英文要給柯文哲一個道歉。
為什麼普世價值不能解釋台灣價值呢?為什麼台灣價值會被認為是一個空洞的名詞呢?在什麼意義或脈絡下,上述的普世價值才不會被視為空洞呢?國家政策能不能被視為國家的價值呢?或是說,在哪種狀況下,國家政策才可以被視為國家價值?本文嘗試對以上問題進行分析。
首先,什麼是價值?價值不只是一種理念,而是對理念的堅持與承諾,甚至犧牲利益也在所不惜。民主,是一個理念。但是,只有我們願意為民主而做出嚴肅的的承諾、甚至願意犧牲時,民主才是我們的價值,否則只是一個空洞的名詞而已。
蔡英文在市長提名期間責問柯文哲什麼是他的台灣價值,講得更明白一點,其實是問他:面對中國的壓迫,台灣如何捍衛她的民主與主權?你的兩岸政策或兩岸態度是什麼?柯市長以民主、自由等空洞的理念,或所謂的普世價值來回應,顯然無法讓大家滿意。因為,那是每個人都可以回答的,你如果沒有具體行動,那絕對不足以代表你的價值。
蔡英文以反對一國兩制和反送中兩個政策來闡釋她的台灣價值,柯文哲覺得可笑,說明了柯文哲並不了解價值的意義。一國兩制是中國對台灣的壓迫,目標是統一台灣。台灣號稱為自由民主、主權獨立的國家,但對這樣的威脅與壓迫,如果還默默接受,那所謂的民主、自由、主權不都只是空洞的口號嗎?柯文哲認為蔡英文反一國兩制的談話是譁眾取寵,騙取選票。很明顯,柯文哲不願意為台灣的民主與主權而得罪中國。對他來說,面對中國時,利益遠比價值重要。
柯文哲說,一個壞人常常不知道好人為什麼要這樣做,反而用壞人的心來度好人的腹。我認為,柯文哲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他總是用利益的心來衡量有價值的人的腹,這個混淆如果不釐清的話,柯文哲要擔任國家領導人是很危險的。
國家政策當然可以是價值的展現,如果台灣能把國宅蓋得很有特色,確實落實住民的居住正義,精采而豐富地展現台灣人的正義價值。這時,居住正義就不只是一個空洞的普世價值,而是具體而鮮活的台灣價值。
價值,在個人的層次,是一個人對其信念的承諾與實踐,甚至犧牲利益亦在所不惜。在國家層次,一個國家透過具體的政策,克服各種困難來實踐這個政策,才能把抽象的理念變成具體的國家價值,國家的性格和特色也會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這就是國家價值。李丁讚:什麼是台灣價值? | 蘋果新聞網 | 蘋果日報 https://bit.ly/3ihQI2k
---------------------
李丁讚:疏離:農耕。返土
昨天上午去陽明聽李丁讚老師談「台灣水資源的社會學分析」。不過看到投影片的時候才知道他這次演講的題目其實是從新竹香山一帶的水污染問題來談地方可以透過什麼樣的社區運動來監督水污染並改變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
所以,演講的一開始從香山一帶的水污染成因談起,然後突然轉到宵裡溪的案子,提到因為地球公民基金會的努力而讓政府和廠商必須處理宵裡溪問題,接著對比香山一帶社區力量的薄弱,追問:「該怎麼辦?」最後再從青草湖社區大學這幾年在香山一帶做的事情,甚至是農村復耕、地方產銷網絡的建立,來談社區民主如何深化,以及如何抵抗全球資本主義。
簡單的說,李丁讚老師對「水污染」分析其實是很人文馬克思主義的,談的其實是在資本主義生活中,特別是在現今全球食物配銷的體系中,人與土地的疏離;而「水污染」就是疏離後的結果。也因此,他在水污染治理的策略選擇上,所強調的也是如何透過「長時期的社區運動來重建人與土地」的關係,而不單單是「如何透過政策立法規範廠商」。
 --------------------------------------------------------------------------------------------
2007/05/19 中國時報
道德為名,利益是實
李丁讚 清華大學社會研究所教授
民進黨初選結束,十一寇和新潮流參選人絕大多數出局,很多綠媒認為,這是因為這些人不夠「忠黨愛國」,所以才受到選民唾棄。但是,這都只是表象或藉口,「利益」的衝突,可能才是更根本的原因。
二○○○年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得主肯特是一位出生在維也納的猶太人,一九三三年納粹政權在德國成立,提出各種反猶政綱,受到當時維也納文化與政治界的熱烈支持。一九三八年希特勒大軍入侵奧地利,維也納全市民眾夾道歡呼,也加速各種對猶太人的迫害。肯特一家人從維也納逃到美國避難,他問了一個很發人深省的問題:為什麼一個文化水平、自由氣息那麼高的城市,會突然之間全民擁抱納粹,並支持各種對猶太人的不人道壓迫?
肯特在研究過那段歷史之後發現,維也納人之所以支持納粹對猶太人的破壞,除了猶太人與歐洲人之間的歷史宿怨之外,更重要的是因為這個破壞所帶給奧地利人的利益。肯特指出,當是維也納的重要專業,從醫師、律師、到大學教授,還有商界的領導人物等,都是猶太人。猶太人被破壞,代表德國的雅利安人可以取而代之,這才是當時這些文化菁英之所以會在一夜之間與極權站在一邊,並加入破壞行列的關鍵因素。
用德國人反猶與民進黨反新潮流相比,的確過當。但是儘管兩者的壓迫程度懸殊,但背後的邏輯卻很類似。第一,新潮流過去,因為各種權力鬥爭而與其他派系結下深厚的宿怨。第二,新潮流一直到最近都是民進黨權力的重要核心,從府院、黨中央、到各地方,新潮流都佔據重要位置。尤其,對很多民進黨人來說,新潮流更是可怕的競選對手。因此,紅衫軍一出,新潮流又主張反省改革,原來利益的衝突迅速轉化成道德指控的藉口,這才是十一寇不忠黨愛國的真正原因。
其實,十一寇幾乎都是老民進黨,一輩子都在為民進黨、為台灣打拚。林濁水除了是台獨理論大師之外,立法院有關台灣未來獨立所需要的各種法條,有三分之二都是由他帶領完成的。有哪一個民進黨人真的相信他是「假台獨」呢?他和李文忠等人,在七一五學者發表聲明要陳水扁下台時,還一再寫文章捍衛陳水扁,我當時還覺得他們很「愚忠」,綠媒某超級名嘴更一再引述他們的話來捍衛政權,對抗紅衫軍。可是,事過境遷之後,這個名嘴卻一口咬住他們兩個不忠黨愛國。
其實,政治圈內的人,很少真的認為這些人真的不愛台灣、也很少懷疑他們的民進黨認同。但就在紅衫軍期間,十一寇主張改革反省,甚至公開批評陳水扁,另外有一批人則主張兩岸要開放等,以過去民進黨的批評尺度來看,十一寇這些批評或建議,可以說是溫和到了極點,絕不至於有「忠黨愛國」這種大哉問的提出。可是,正是因為利益衝突,一些小小的批評才會被扣上道德的大帽子,變成鬥爭的藉口或理由,進而透過媒體,鼓動基層群眾。
十一寇事件,是後威權時代的白色恐怖。這整段鬥爭歷史與操作手法,都會留下歷史的見證。十、二十年後的歷史或社會科學研究者,應該會有更公允評斷。可悲的是,民進黨喪失了一批極其優秀、能真正開疆拓土的人才,對民進黨將是極大的損失。年底的立委選舉,這些極度排除中間、甚至淺綠選民的初選勝出者,要怎麼選下去呢?「政黨」那一票更會大量流失,這對那些看著民進黨長大的忠實支持者,又是情何以堪?
馬克思說過,道德或意識形態的底層,其實是赤裸裸的物質利益。反猶,其實是利益的計算。忠黨愛國的背後,可能藏有更多的利益與操作。只有揭穿了這層利益面紗,我們才能看到道德原貌。透過對這個事件的反省,希望民進黨未來的領導者能夠以此為鑑,重新開啟民進黨的大門,讓民進黨再度宏大,慢慢復活。也希望愛台灣的朋友回頭看看林濁水,默默在立法院的崗位上為台灣建立長遠體制的身影,甚至在「假台獨」的指控下也沒有多大辯護。愛台灣不是用喊的,是用做的。
---------------------------------------------------
提倡農藝復興 李丁讚:找回地方活力
作者: 高有智╱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4月1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高有智╱台北報導】
全球化衝擊下,台灣農村面臨瓦解的危機,清大社會系教授李丁讚昨天說,全球化造成在地產業的消失與萎縮,連帶影響社會關係裂解,文化價值中空,甚至是生態的浩劫。他提倡「農藝復興運動」,連結在地農民與消費團體,重建在地產業,進而關心公共事務與環境議題,重建地方社會的活力,帶動新一波社區營造的力量。
李丁讚以全球化大型全球連鎖賣場為例,因為價格便宜,衝擊許多在地的商家,一一結束營業,連帶影響其他下游的生產者。此外,商品為求售價便宜,就必須降低成本,不僅苛刻勞工,也將環境成本外部化,造成環境汙染問題。
他分析說,工業化、都市化或全球化的背後成因,都是資本主義的擴張,也衍生台灣底層社會的地方產業斷裂,社會關係裂解,甚至生態浩劫等問題。
李丁讚說,台灣社會出現一股「公民農業」的力量,有些年輕人或中年人厭倦都市文明的惡性發展,重新回到土地耕種。清大、交大、中研院和社區大學等一群人也組成工作團隊,正在協助新竹香山地區的農業,希望建立在地農民和科技人消費網絡,促進彼此互動交流,帶動地方產業,也找回地方社會的活力。
他強調,過去社運從公共議題出發,有其侷限性,只有部分人參與,但食物和每個人關係密切,這一波公民農業運動,主事者也是農民,從生活中改變,為自己,為別人共同改造社會。這也是人們重新回到土地的過程,希望創造新文明時代,不同於文藝復興時期,鼓勵人們離開土地。
----------------------------------------------
2008/11/10 中國時報
暴力、責任、學運
李丁讚
 「圍城事件」引發警民衝突,到底誰應該為暴力負責呢?針對學生靜坐訴求,又該如何回應?
 「民眾向警察丟汽油彈、排泄物」,是大家對「圍城事件」的主要印象,群眾先使用暴力也是事實。馬英九才因此譴責暴力,要民進黨負責。但蔡英文則認為,民眾之所以使用暴力,是國家逼出來的。是國家暴力在先,執政黨要負最大責任。但是,事實可能比雙方面所說的要複雜。這次警民衝突,是雙方暴力相互加乘循環的結果,雙方都有責任。
 把事件往前回溯,才能釐清暴力的責任。整個事件的最後發展,是民眾攻擊警察。這是民進黨的指揮系統出了問題,蔡英文卻把暴力推給黑道,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說法。但是,國民黨就因此沒有責任了嗎?當然不是。
 維安單位在陳雲林訪台的前三天,以超高的標準來執行維安工作,大幅度限制人民的行動空間與自由,甚至還取締國旗,勒令「上揚唱片行」歇業等,嚴重妨礙人民表達意見的自由,引發民眾激怒。這種國家暴力是晶華事件和圍城事件之所以發生的第一個原因。
 其實,在陳雲林訪台前,民進黨就提出遊行的申請,但屢遭國民黨駁回。最後蔡英文親自出面,國民黨才勉強答應,但要求民進黨保證和平理性。蔡英文也在這種情況下提出和平保證。如果根據「集會遊行法」的規定,任何遊行要在遊行七天前提出,經過主管機關「核准」後才能執行。這個法規留給執政者很多操弄的空間。這次遊行,執政黨刻意延後公布陳雲林訪台的日期,讓民進黨無法在規定期限內提出遊行申請,國民黨因此對民進黨的申請案大加刁難。
 集會遊行的自由是憲法保障的權力,民進黨在這次遊行申請的過程中,卻屢遭駁回,最後還必須簽下和平保證才能獲准。對民進黨人而言,這是不可承受之重。經過了民主的奮鬥,大家終於有了自由,而國民黨卻公然使用國家暴力來限制人民的行動與言論自由,讓大家覺得民主在倒退中,也因此積累了更多的憤怒和恐懼,這是圍城暴力之所以發生的第二個原因,也是學生要求修訂集會遊行法的理由。學生們指出,集會遊行是憲法所賦予的自由,固然需要向警方「報備」,讓警方可以執行必要的維安工作,但警方無權「核准」。七日的期限更是荒唐違憲。
 不過,這次警方之所以製造了上述兩種國家暴力,跟之前在台南發生的張銘清事件有關。王定宇推倒張銘清,不但沒有道歉,民進黨立委還極力為王定宇辯護,說張銘清是「敵人」,不是客人。而民進黨黨部對整個事件,也只是表示「遺憾」,完全沒有譴責暴力。試想,當民進黨的人把海協會的官員當成敵人,國民黨能不提高警覺來維護這個隨時都可能遭襲的「敵人」嗎?民進黨對暴力的縱容,刺激了國民黨的「國家暴力」,也讓暴力擴散循環。張銘清和圍城暴力事件,王定宇和民進黨都應該道歉。帶頭鬧事的民進黨員和滋事份子也應受懲。
 只是,張銘清暴力事件的發生,只是民進黨的集體憤怒與焦慮的部分反映而已。國民黨在兩岸關係中,逐漸讓台灣的主權矮化才是所有暴力與憤怒情緒的源頭。吳伯雄訪問中國時,不稱「中華民國」,而稱「中華民族」,不稱馬英九「總統」,而稱「先生」,國旗等也都被刻意省略。甚至連在台灣晶華的晚宴上,吳伯雄還是稱馬總統為先生。民眾向吳伯雄吐口水、罵台奸,正是這種情緒的表達。
 主權與名稱的問題,而不是兩岸政策的內容,才是關鍵。而民進黨堅持的主權,也只是中華民國,而不是台灣。這是馬英九信誓旦旦要維護的,民進黨的堅持合情合理。
 吳伯雄也許是無心的,但國民黨一直都不理解民進黨人的深層心理結構:讓主權自我矮化,才是民眾集體憤怒的關鍵。因此,我認為,要為暴力事件真正負責的是吳伯雄,他應該道歉下台。國安局長和警政署長的維安的確過當,但民進黨也應該分攤責任,所以兩人罪不至於下台,適當處分就可以了。但劉兆玄要為侵犯人權一事道歉,也要認真回應學生關於修訂集會遊行法的訴求。馬英九輕估主權矮化的嚴重性,他應該正式道歉,並向民眾保證,以後兩岸交流一定會在對等尊嚴的前提下進行,才可望逐漸恢復民眾的信任與信心。否則藍綠關係會永無寧日。(作者為清華大學社會研究所教授)
-----------------------------------------------
2006/09/07 中國時報
暴力、革命與社運
趙剛 東海大學社會系教授,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成員
喜歡,或不喜歡,暴力這個議題,已悄悄地進到當前這個不安狀態的核心地帶。
林正杰事件後,黨國機器的宣傳,迅速強調此一「倒扁」運動具有潛在暴力性格,並同時以回歸法治與理性為基調,呼籲心平氣和、靜待司法。此時,也有文化人衣帶飄飄、高明自居地垂問:「台灣人,你為何要生氣?」
我也不喜歡暴力──這還需要表態嗎?掂掂自己,我大概也不敢暴力。但是,只需要些許世故,卻又足以讓一個人對公開譴責暴力的聲音警惕萬分。何以然?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公開反對暴力的,常常是手握暴力的,而他反對暴力,恰恰是為了要解除別人的暴力,以便擴充自己的暴力。這種修辭的暴力,或是暴力的修辭,特別當它是來自國家機器時,自主公民當付之以橫眉冷笑。
既然暴力是這麼一個敏感的、複雜的、反身的,與政治、與倫理糾結不清的重要議題,那麼,嚴肅思考並面對它,可能正是以論述公理為職志的自主公民或公共知識份子所不能迴避的。
日昨李丁讚教授的〈民主、社運、革命〉一文,正是進入這個討論的一重要嘗試。該文的主要論點是:一個成熟的民主社會必須告別革命,因為革命就是以暴力手段變更政權的活動;但此民主社會同時也要和反暴力的社運相結合,因為後者能促成好的政策與價值。由於這篇文章所牽涉的問題頗為重要,我願意就兩點進行討論,其一、革命是什麼,是否應告別革命;其二、公民有無正當暴力之可能。
關於革命。李丁讚說「革命」是以武力更換政權,「社運」的目標則是「政策」或「價值」。在這裡,李丁讚把「革命」與「政變」(coup d’etat)混同了。項羽式的「彼可取而代之」,不是革命,革命是整個社會體制的結構性轉換,以及革命者的自我轉換。當今這個世界是不是已經走到了文明的盡頭,完全沒有革命的可能,仍是一個開放的問題。
越來越多的人(本人在內)相信這樣的一種「全球化」進程(例如市場化邏輯的無限擴張、地球環境不可逆轉的毀敗、全球與民族國家範圍階級鴻溝的深化…),是有根本性與整體性問題的。這也就是說,這些問題已經顯示了那些針對特定政策或價值,進行局部化、專業化改良的社會運動想像,已展現了嚴重的內在限制。
又,如果一組根本性的價值可以重估,那麼把這個重估的公共行動過程,稱之為「社運」,或是「革命」,都無所謂。重點反而是,台灣是地球村的一份子,並不該自外於關於整個人類歷史與文明的理想性甚至烏托邦的討論,僅僅自滿於現代化意識形態或專業化的社會運動。回到台灣的層次,我也同意,這次倒扁,不應該是一場政變(即李丁讚所謂的「革命」)。自主公民對下一個政權會是誰,並無太大興趣,關鍵在於如何往進步方向鞭策下一個政權。
關於暴力與民主。李丁讚憂懼暴力、甚至譴責暴力,但他似乎也有一點未決之處,即是他對那因國家暴力在先而引發的民眾次生暴力的態度。李丁讚說,如果不幸發生,責任在警察,也認為該盡一切力量避免發生,但他並沒有進一步申明,這種次生暴力是否正當。我願意說,合乎比例的反應是正當的,更是公民不能被剝奪的集體自衛權;公民不是狼,但不必要先切結為羊才能上街上廣場。凡是要求此一切結的,如龍應台女士,必然是反對社會運動作為民主社會變遷的一股力量,而為物化的制度背書。
其次,我們必須譴責像鐵夾克的「集會遊行法」,以淫霏的國家法暴力處處限縮合理合情的公民行動,並使公民行動陷於動輒得咎之地。這個法律在根本上是在為那「領域內唯一的關於暴力手段的正當壟斷者」(韋伯語)的現代(台灣)國家機器,對公民行動進行過甚的法暴力。如果是這樣,那麼因動輒得咎而生的公民暴力行動,也是必須被同情理解的,因為它是國家法暴力的衍生物,在譴責它之前,必須先譴責國家法暴力。
因此,凡是要談公民行動與暴力之間的關係,必須要嚴肅面對一個理論問題:公民有無正當暴力的可能?以及一個現實問題:「集會遊行法」是否該廢除?在這個多事的秋天來臨前,藉與李丁讚大作商榷的機會,提出供公眾討論。社會學博士-李丁讚--土地正義 @ IHC5506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yZWI5F
--------------
博客來-作者-李丁讚 https://bit.ly/3wZ3lU6
--------------------

2021-06-04_204545
十一寇是2006年年底至2007年年初時,在台灣出現的政治鬥爭名詞,為深綠支持者用以指稱民主進步黨11名立法委員(時任或曾任)。主要發起者為2006年12月中旬,全台聯播廣播電台政論節目《台灣人俱樂部》主持人章松根(化名「章天軍」)、鄭愉生(化名「阿生」)發起的手術刀行動[1][2]。章天軍與阿生呼籲民進黨基層黨員聽眾,簽名支持手術刀行動;最後獲得數萬黨員簽名,並將此簽名及聲明送交民進黨主席游錫堃,並希望民進黨勿提名此11人參加2008年立法委員選舉。
十一寇分別為李文忠、林濁水、洪奇昌、段宜康、沈發惠、蔡其昌、林樹山、郭正亮、鄭運鵬、羅文嘉和沈富雄(以上無排序關係),其中新潮流系7人(李文忠、林濁水、洪奇昌、段宜康、沈發惠、蔡其昌、林樹山)、正義連線3人(郭正亮、鄭運鵬、沈富雄)、陳水扁嫡系(扁系)1人(羅文嘉)。
深綠支持者認為,這11名委員對內批判是為了爭取名聲,在民進黨初選電話民調時取得不會投給民進黨候選人的中國國民黨選民的支持,拿下高民調數字而獲得初選提名;因此將其一一點名出來,目的是希望泛綠選民能用選票予以制裁。
原因
深綠支持者指控,前述11名委員在「泛藍掌控的媒體」中為了要爭取曝光度贏得黨內立委初選民調,故常對外發表符合「泛藍媒體」需要的言調供其炒作,有些委員對於當時民進黨的一些醜聞(特別是台開內線交易案及國務機要費案)及黨內當權派逐漸明顯傾向深綠的路線和政策屢有嚴厲的批判,有些則對於喧騰一時的百萬人民倒扁運動表現寬容,因而被一些深綠的廣播電台點名歸類為「十一寇」,指責他們「砲口向內,內鬥內行、外鬥外行」、是破壞泛綠團結的賊寇;有些則是親中媒體的常客,愛接受訪問或上節目,發表讓深綠難以接受的言論。在這11名委員中,多半為一向以勇於對內批判著稱的新潮流系出身者,其中也有民進黨的創黨元老、資深思想領袖及中央執行委員(中執委)等核心幹部。
2006年1月11日,政治評論家金恆煒說:「新潮流已成為民進黨內的癌細胞,也成為民進黨支持者的夢魘;如果民進黨無力處理新潮流,只有靠選民的選票加之殲滅。……如果新潮流內確有清濁之分,民進黨支持者要在各類選舉——包括初選與正式投票——時推出『反輔選運動』或貼出『落選封神榜』;當然可以縮小打擊面,不針對整個新潮流,而針對新潮流內少數不肖者及其同路人。不止於此,每位系出新潮流的候選人,無論參與北高市長或立委改選,必須要像邱義仁一樣『公開表達立場與態度』。……拜媒體之賜,這些『兩面派』的言行都有案可稽。至少從今天起,民進黨的支持者可以冷眼旁觀,屆時祭出的『黑名單』,等下次選舉再來算總帳。民進黨不能清黨,選民可以。十一寇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cd1L95


審議式民主/參與式民主/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在1992年出版的《Between Facts and Norms》一書中建構出他自己的審議政治理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公民咖啡館/1995年發現「世界咖啡館」!「世界咖啡館」(World Cafe)是近代流行的一種運用集體智慧之審議事民主。其特色是知情討論、積極聆聽、理性對話、尊重包容+全部8張咖啡桌,4桌討論「全球化趨勢下台灣經濟發展策略」;另外4桌則思考「台灣加入區域經貿整合與兩岸經貿策略」。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