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1_080620zhang_guangjian-16224507889681000-3-162244985670430188fc3c0f84b978dd97e9cbfa4a26a-1622449602981w020201216379678018484-16224500876542021-06-01_081549p13000212r4or6p9qr0下載 - 2021-06-01T081356.667

瘋癲老道街上大喊“棗桃” 世人當他瘋子 同年27萬余人慘死
郭曉2021.5.31 21:50瘋癲道士高喊棗桃乃是早逃海原大地震27萬余人遇難天將降巨災
【希望之聲2021年5月31日】(編輯:郭曉)人類要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在大自然的面前,人類其實是非常渺小的存在。在自然災害的面前,我們的確顯得非常渺小,並且沒有任何辦法,災難真的發生時,人的生命實在是太過於脆弱。很多人對地震這個詞肯定不會陌生,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發生過很多次的地震,其中離我們最近的兩次地震是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地震。大地震來臨時可以摧毀一切,一瞬間就能摧毀震區的所有建築物。
海原大地震震中紀念碑
海原大地震震中紀念碑(網絡圖片)
《倫敦和中國電訊報》(1920年12月28日):12月16日20時06分09秒,東京帝國大學地震儀記錄下了被稱爲“有史以來最大的地震”,“地震儀的指針斷了……”海原大地震爆發,27萬余人遇難,數百萬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這次地震所釋放的能量超過了11個唐山大地震。多條几十、上百公里的地表斷裂帶的扭曲與移動,摧毀了成片的城市與村莊,在這片大地上留下了難以撫平的傷痕。
據說在地震發生前,有人看到街上一位衣衫襤褸,瘋瘋癲癲的道士,一手拿着一顆棗子,另一手拿着一個桃子,一邊快走着,一邊高喊着“棗桃!棗桃”。當地人都不解其意,於是沒有人搭理他,都只當他是在胡說八道。由於當時已經入冬,基本上是沒有棗和桃買的,人們把他當成瘋子也屬正常。
然而同年12月,海原縣發生特大地震。根據《固原縣誌》記載,當地在地震前發生過一系列異常的自然現象。許多人家突然發現井下的水位比往常高出不少,當時人們還爲水源充沛而高興,而未意識到這是地下的異常活動導致的;村莊的牲畜也都明顯十分焦躁,四處奔逃,衝撞圍欄,大概也是感知到了地底傳來的異常聲波。海原大地震強度大,持續時間長,當時的震波繞整個地球轉了兩圈半,全球的96個地震臺都監測到了此次地震的活動信息。
海原大地震
海原大地震震後慘狀(網絡圖片)
在地震中,山川鉅變。有本來是兩座山,相向而行擠成一座山的;也有本是一座山,被滑移的地塊分裂成兩座山的;有本來是河流的地方,被滑坡阻塞形成了堰塞湖的;也有本來是平地的地方,被地殼的擠壓而隆起鼓包的。在海原附近,至今仍有許多斷層帶與地裂縫的痕跡,彷彿是天神的利劍劃過後留下清晰可見的傷口。雄偉的西安州古城在這次大地震後只剩下一座幾米高的城基;銀川北部,蒙古沙漠附近的一段長城也被地震切割了開來。
海原大地震來得突然,地方官署也受創嚴重,加上當時交通、通訊不便,一時之間難以組織救援。當時靖遠縣知事陳霖發庫銀2700百兩賑濟災民,不過是杯水車薪而已。甘肅省督軍張廣建曾以“十萬火急”致函大總統徐世昌,請求支援。張廣建還採取了一些具體救助措施,如設立賑災公所、募集賑款、購買氈衣;設立義賑公會,協助各鄉掩埋死屍等。
甘肅省督軍張廣建

甘肅省督軍張廣建(公有領域)
百年之後,這片傷痕累累的黃土地已重回靜默,但遍佈的地震遺蹟仍提醒着人們這場觸目驚心的災難,也滿含着子孫後代對災難中不幸逝去的先輩們的哀悼。在海原活動地裂帶上,有一位經歷過這場曠世災難而依舊存活下來了的“老者”,它頑強的身形仍舊屹立在一個人煙稀少的深山溝裏,它就是——震柳,一顆已有500年高齡的古代柳樹。這顆從明代起就在此處紮根的柳樹,在後來的大地震中被移動的地塊撕裂開來,枝斷葉散,軀乾幾乎被一分爲二。但它依舊靠着這具殘軀,默默地在震後恢復了生命力。
震柳
軀乾幾乎被一分爲二的震柳(網絡圖片)
這就是海原大地震時的景象,災難呼嘯而過摧毀了一切,也讓海原地震成爲了人類歷史上最令人震撼的地震之一。災後人們重建家園,而後有老人講到這個瘋癲老道的故事,人們才倏然醒悟,此道士有先覺之能,所喊“棗桃”乃是“早逃”,是在暗示上天將降巨災,提醒人們早早逃走啊。只不過在當時沒有人能夠理解,這才使得數十萬人遭此大難。地球偶爾的鬆筋動骨之中,人類顯得如此弱小和無力
瘋癲老道街上大喊“棗桃” 世人當他瘋子 同年27萬余人慘死 | 瘋癲 | 道士 | 高喊 | 棗桃 | 乃是早逃 | 海原大地震 | 27萬余人 | 遇難 | 天將降巨災 | 希望之聲 https://bit.ly/3fEDhaE


地震能摧毀一座山,卻不能折斷一株柳。
梁衡:百年震柳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wGI4y0
約在百年前,1920年12月16日晚8時,在寧夏海原縣發生了一場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級8.5,裂度12,死27萬人,震波繞地球三圈,餘震三年不絕,史稱環球大地震。這遠遠大於後來我國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雖已過去近百年,海原大地震仍然是全球地震界說不完的話題。
1920年的中國,民國初立,軍閥混戰,天下大亂。貧窮落後的西北忽又遭此奇禍。是年秋,海原的小氣候突然變好。田野豐收,穀物滿倉,梨子碩大無比,直把枝條壓得喘不過氣來。而樹上秋果未落,春花又開,燦若白雪。當人們正驚異於天降祥瑞之時,進到12月卻怪象頻頻。群狼夜嚎,畜不歸圈。平日裡溫順服帖的家狗瞪眼、炸毛,瘋狂地咬人。天邊黑煙滾滾,地心雷聲隱隱。深夜裡山民靜臥窯洞,望見遠山紅光罩頂,又聞炕下的土層深處,有如撕布裂木之聲,令人毛骨悚然,驚為魔鬼作祟。延到16日晚8時,忽風暴大起,四野塵霾,大地開始顫動,如有巨怪在土下鑽行。霎時山移、地裂、河斷、城陷。黃土高原經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塊橫飛。老百姓驚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積竟毗連三縣,達2000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間塞河成湖,形成無數的大小「海子」。地震中心原有一大鹽湖,為西北重要之產鹽地。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滾動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將整個湖面向北移了一公里,被稱之為「滾湖」。至於道路斷裂,田埂錯位,村莊塌陷等,隨處可見。所有的地標都被扭曲、翻騰得面目全非。
這些被破壞的還都是些非生命之物,而受災最重的是人,有生命的人。當地百姓一向生活苦寒,平日居住全靠依山挖洞為窯。這種既無梁木支撐,又無磚石為基的土窯,大地輕輕一抖就轟然垮塌,整村、整寨、一溝、一坡的人,瞬間就被深埋黃土之中,如義大利龐貝古城之災。水災之患,還可見屍;火災之患,還可尋骨;而地震之災人影全無。所謂「死者伏屍於黃土之中,無骨可葬;生者蛉居於露天之下,無家可歸」。震中的海原縣有人口十二三萬,粗略統計就死了七萬餘人。有一戶人家正在為過世老人做周年祭,請來親朋30多人,全數被捂在土中。震後常有孑遺者指某處說:「這裡埋我全家。」整個震區在多少年後才大略統計得死亡人數約27萬人。至今,這仍是全球史上死亡人數最多之天災。當時的甘肅省長給大總統徐世昌的十萬火急電報說:「人心惶恐幾如世界末日將至,所遺災民,無衣、無食、無住,游離慘狀目不忍見,耳不忍聞」。但北洋政府也只是以大總統的名義,捐一萬大洋了事。
海原大地震實是因地球的印度洋版塊與太平洋版塊相互擠壓所致,與近年來的汶川大地震同出一因。在這條地震帶上有兩個巨人一直在扛著膀子,艱難地較勁。這種相持,大約千年左右就會打破一次平衡,兩身相錯,大地輕輕一抖。有案可查,1982年國家地震局曾在當地開深槽驗土,探得6千年來,在海原地區這兩個版塊就有6次因較勁失手而引發地震。第一、二次大約在5000年前,第三次在2600年前,第四次在1900多年前,第五次在1000年前,第六次即海原大地震,在100年前。不要小看兩個板塊輕輕一擦,世界就幾死幾活,如同末日降臨。遠的沒有記載,就說百年前的這一次,大地瞬間裂開一條237公里長的大縫,橫貫甘肅、陝西、寧夏。裂縫如閃電過野,利刃破竹,見山裂山,見水斷水,將城池村莊一劈兩半,莊禾田疇撕為碎片。當這條閃電穿過海原縣的一條山谷時,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樹,它照樣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沒有想到,這些柔枝弱柳,雖被搖得東倒西歪,斷枝拔根,卻沒有氣絕身死。狂震之後,有一棵雖被撕為兩半,但又挺起身子,頑強地活了下來,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為了尋找這棵樹,我從北京飛到銀川,又坐汽車顛簸了4個多小時,終於在一個深山溝里找到了它。這條溝名哨馬營,一聽這個名字,就知道是古代的屯兵之所。宋夏時,這裡是兩國的邊界。明代時,因溝里有水,士兵在這裡飲馬,又栽了許多柳樹供拴馬藏兵。後幾經更迭,這裡成了一個小山莊,住著5戶人家,過著被外界遺忘的桃源生活。我們從縣城出發,車子在大山的肚子裡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幾乎沒有看到人家,偶有幾座扶貧搬遷後留下的廢院子,散落在梁峁溝坎之中。坡上大多是退耕後的林地,樹苗很小還遮不住黃土。可想百年之前,這裡更是怎樣的荒涼寂寞。正當我心頭一片落寞之時,身下的溝里閃出一團翠綠,車頭一折,拐入谷底。行到路盡之處,眼前的一棵大柳樹擋住了去路。原來這條路就是專為它修的。
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闊,蹲在那裡足有一座小樓那麼大。枝葉茂盛繁密,縱橫交錯,遮住了半道山溝。難怪我們在山頂上時就看見這裡有一團綠雲。溝的盡頭依稀還有幾棵古柳。不遠處有一股清泉靜靜地淌過,濕潤著這道溝。幾頭黃牛正低頭吃草,看見來人,好奇地擺動尾巴,瞪大眼睛。這真是一個世外桃源。欲問百年事,深山訪古柳。但我不知道這株柳,該稱它是一棵還兩棵。它同根、同干,同樣的樹紋,頭上還枝葉連理。但地震已經將它從下一撕為二,現兩個半樹中間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臉,樹老看皮。經過百年歲月的煎熬,這樹皮已如老人的皮膚,粗糙、多皺,青筋暴突。紋路之寬可容進一指,東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黃土高原上的千溝萬壑。這棵樹已經有500年,就是說地震之時它已是400歲的高齡,而大難後至今又過了100歲。看過樹皮,再看樹幹的開裂部分,真讓你心驚肉跳。平常,一根木頭的斷開是用鋸子來鋸,無論橫、豎、斜,從哪個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輪圖案都幻化無窮,美不勝收。以至於木紋裝飾成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風景,木紋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徵。但是現在,面對樹心我找不到一絲的年輪。如同五馬分屍,地裂閃過,先是將樹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斷,又從下往上扭裂、撕剝樹皮,然後再將樹心的木質部分撕肝裂肺,橫扯豎揪,慘不忍睹。正如魯迅所說,悲劇就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撕裂給人看。你看,這一棵曾在明代拴過戰馬,清代為商旅送行,民國時相伴農夫耕作的德高望重的古柳瞬間就被撕得紛紛揚揚,枝斷葉殘。天災無情,世界末日。但是這棵樹並沒有死。地震揪斷了它的根,卻拔不盡它的須;劈裂了它的軀幹,卻扯不斷它的連理枝。災難過後,它又慢慢地挺了過來。百年來,在這人跡罕至的桃源深處,陽光暖暖地撫慰著它的身子,細雨輕輕地沖洗著它的傷口,它自身分泌著汁液,小心地自療自養,生骨長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許多起伏不平的條、塊、洞、溝、瘤,像一塊凝固的岩石,為我們定格了一個難忘的歲月。我稍一閉目,還能聽到雷鳴電閃,山搖地動。
柳樹這個樹種很怪。論性格,它是偏於柔弱一面的,枝條柔韌,婀娜多姿,多生水邊。所以柳樹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徵。唐人有折柳相送的習俗,取其情如柳絲,依依不捨。賀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但在關鍵時刻,這個弱女子卻能以柔克剛,表現出特別的頑強。西北的氣候寒冷乾旱,是足夠惡劣的了,它卻能常年紮根於此。在北國的黃土地上,柳樹是春天發芽最早,秋天落葉最遲的樹,它盡力給大地最多的綠色。當年左宗棠進軍西北,別的樹不要,卻單選中這弱柳與大軍同行「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關。」柳樹有一種特殊的本領,遇土即根,有水就長,乾旱時就休息,苦熬著等待天雨,但絕不會輕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別發達,能在地下給自己鋪造一個龐大的供水系統,遠遠地延伸開去,捕捉哪怕一絲絲的水汽。它木性軟,常用來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於行道旁,風吹而不折。它有極強的適應性,適於各種水土、氣候,也能適應突如其來的災難。美哉大柳,在人如女,至堅至柔;偉哉大柳,在地如水,無處不有。唯我大柳,大難不死,百代千秋。
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繞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奪去27萬人的生命,為什麼單單留下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對後人說點什麼。地震最常見的遺址是倒塌的房屋,錯裂的山體和沉默的堰塞湖。但那都是些無生命之物,只能苦著臉向人們展示過去的災難。而這株災後之柳卻不同,它是一個活著的生命,以過來人的身份向我們宣示,戰勝災難唯有堅守。一百年了,它站在這裡,敞開胸懷袒露著傷痕;又舉起雙臂,搖動青枝。它在說:活著多麼美好,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能夠扼殺生命。地球還照樣轉動。
我出了溝口翻上山頭,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為兩半的樹身,只見一團濃濃的綠雲。一百年前,在這裡地震撕裂了一棵樹;一百年後,這棵樹化作一團綠色的雲,縫合了地縫,撫平了地球的傷口。我知道縣裡已經建了地震博物館,有文字,有圖片,但是最生動的,莫如就在這裡建一座「震柳人文森林公園」,再種它一溝的新柳。老樹猶在,雄風不減。綠滿天涯,長風浩蕩。這不只是一幅風景的畫圖,更是一座活著的博物館,一本歷史教科書。
2016年5月25日採訪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rpp8jo.html
---------------------------------
在古代詩人筆下,通常會以“柳樹”來增添詩句的韻味,請問它有代
多用於送別的場景,依依不捨的場面。柳同留,想要挽留友人或者知己!
通常折柳都會有送別的意思,而柳樹姿態優美,又常用來形容女子的體態
柳是中國人常見之樹,它亭亭立在路旁,讓人產生多少遐想。從柳樹的外觀來看,枝條的柔軟綿長、婀娜垂地,隨風款款輕擺讓人覺得彷彿有依依之情,加上“柳”和“留”諧音,古人自然就有折柳送行的習俗,所以柳樹常被詩人寄託離情別意。早在《詩經》裡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詩句,我們學過的就有王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後來此一涵義有了變化,離愁別緒淡化為柳絲的纏綿挽留,如雍裕之《江邊柳》:
“嫋嫋古堤邊,青青一樹煙。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戎昱的《移家別湖上亭》:
“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也有詩人因柳樹這種美的姿態,聯想到女性的柔美,柳樹就被擬作美麗的女子了。
如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細葉不知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柳樹還有飄飛不定的柳絮,這一點也被詩人捕捉到了,詩人聯想到青樓妓女的命運,於是章臺柳便與妓女結下了不解之緣,《望江南》詞雲:“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臨池柳,者(這)人折了那人攀。
恩愛一時間。” 另外,柳絮飄忽不定,濛濛迷離,所以“柳”也常作示愁的憑藉,不單是指稱離愁。如賀鑄《青玉案》中的“若問閒情都幾許?
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又,柳絮的輕飛,飄忽東西,讓人聯想到得勢輕薄小人。如曾鞏的《詠柳》詩是這樣寫的: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杜甫也有兩句詩:
“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
因為“柳”多種於房前屋後,所以“柳”常作故鄉的象徵。如許渾《咸陽城西樓晚眺》兩句:“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 又如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一詩中的“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柳樹春天較早發芽,爆出鵝黃,似乎與春天一起來到人間,所以柳樹有時代指春的到來,唐徐夤的“漠漠金條引線微,年年光翠報春歸”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其實用的最多的就是因為和“留”的諧音而已,此外,柳樹的外形特徵也很柔軟,有一種很留人的感覺...所以,很多詩人就藉此來表達自己的不忍離別之情。
古代詩人為什麼把柳樹比做煙
柳樹柔嫩纖細的枝條在風中搖曳,加上朦朧的雨霧,遠遠望去像一團團隨風飄動的煙……
描寫柳樹美麗的姿態和情韻的詩句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詠柳》賀知章)無力搖風曉色新,細腰爭妒看來頻。(《新柳》杜牧)褭雨拖風不自持,全身無力向人垂。(《詠柳》韓偓)柳唐·崔櫓
風慢日遲遲,拖煙拂水時。
惹將千萬恨,系在短長枝。
骨軟張郎瘦,腰輕楚女飢。
故園歸未得,多少斷腸思。
垂柳唐·李商隱
娉婷小苑中,婀娜曲池東。
朝佩皆垂地,仙衣盡帶風。
七賢寧佔竹,三品且饒鬆。
腸斷靈和殿,先皇玉座空。
柳唐·李商隱
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輕黃惹嫩條。
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宮先騁舞姬腰。
清明帶雨臨官道,晚日含風拂野橋。
如線如絲正牽恨,王孫歸路一何遙。
請問誰知道古代詩歌中使用的情詞有哪些呢?各代表什麼呢?(例如柳樹諧音代表留下)
蒹葭楊柳是什麼意思
蒹葭是一種香草名,楊柳在古代有送別的意思,折柳送別嘛!
描寫柳樹的詩句
1.《詠柳》
作者:賀知章/唐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釋義: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柔的柳枝垂下來,就像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
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那二月裡溫暖的春風,它就像一把靈巧的剪刀。
2.《青門柳》
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
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
釋義:柳樹的青色卻是讓人傷心的顏色,多少個離別的人就是在這樣的情景中分別。
附近的關卡周圍也全是送別的人,每個人都折柳來送離別的友人。
3.《柳》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遊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釋義:曾經隨著東風輕拂歌席舞筵,那是樂遊苑讓人斷腸的春天。
為什麼在今天這蕭瑟的秋日,已經身披夕陽又要滿帶鳴蟬。
4.《新柳》
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
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
釋義:百尺長的柳條輕拂過閃耀著銀光的水塘。千萬不要以為柳條是深青色的,現在它還只是淺淺的鵝黃。
不是柳條真地延伸到了水面能蘸到水,而是柳條隨風飄拂,柳條的影子也搖曳不定,水中的柳影就好像在牽引水上的柳條,把它拉得很長很長。
5.《柳絕句》
數樹新開翠影齊,倚風情態被春迷。
依依故國樊川恨,半掩村橋半拂溪。
釋義:幾樹新吐絲翠綠身影等一樣齊,靠立風中的情態使我被春景所迷。留戀家鄉樊川的遺憾,讓我又想起家鄉柳半遮村橋半遮溪水的情景。本首詩表達在外地見春柳想家鄉的感情。
1、“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詠柳 / 柳枝詞》
唐代: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釋義: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柔的柳枝垂下來,就像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
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那二月裡溫暖的春風,它就像一把靈巧的剪刀。
2、”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
《新柳》
宋代:楊萬里
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
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
釋義:百尺長的柳條輕拂過閃耀著銀光的水塘,柳色尚且還不是深青的,只是淺淺的黃。
未必柳條能蘸到水,那是因為水中的柳影將它拉長了。
3、”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詠柳》
宋代:曾鞏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釋義:雜亂的柳枝條還沒有變黃,在東風的吹動下狂扭亂舞。
把它的飛絮想矇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間還有秋霜。
4、”曾逐東風拂舞筵,樂遊春苑斷腸天。”
《柳》唐代:李商隱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遊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釋義:曾經追逐東風,猶如舞女在宴席上翩翩起舞,那時正是繁花似錦的春日,人們在樂遊原中游玩。
怎麼會到深秋的季節,已是夕陽斜照,秋蟬哀鳴的景象了。
5、“褭雨拖風不自持,全身無力向人垂。”
《詠柳》
唐代:韓偓
褭雨拖風不自持,全身無力向人垂。
玉纖折得遙相贈,便似觀音手裡時。
釋義:繫著雨拖著風的柳樹難以保持自己的形態,全身無力,向人傾垂。
把這纖細如玉的柳枝折下贈給在遠方的人,它就像觀音手裡玉淨瓶中的柳枝一樣珍貴。
10樓:金六福
1、《詠柳 》唐代: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譯文: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柔的柳枝垂下來,就像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那二月裡溫暖的春風,它就像一把靈巧的剪刀。
2、《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宋代: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譯文:我在高大的古樹陰下拴好了小船;拄著柺杖,走過小橋,恣意欣賞這美麗的春光。絲絲細雨,淋不溼我的衣衫;它飄灑在豔麗的杏花上,使花兒更加燦爛。
陣陣微風,吹著我的臉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動著嫩綠細長的柳條,格外輕颺。
3、《蝶戀花·春景》宋代: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譯文:春天將盡,百花凋零,杏樹上已經長出了青澀的果實。燕子飛過天空,清澈的河流圍繞著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怛不要擔心,到處都可見茂盛的芳草。
圍牆裡面,有一位少女正在盪鞦韆,少女發出動聽的笑聲,牆外的行人都可聽見。慢慢地,圍牆裡邊的笑聲就聽不見了,行人惘然若失,彷彿多情的自己被無情的少女所傷害。
4、《村居》清代: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譯文:農曆二月,村子前後的青草已經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
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如同煙霧般凝集著。楊柳似乎都陶醉在這濃麗的景色中。村裡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5、《春閨思》唐代:張仲素
嫋嫋城邊柳,青青陌上桑。
提籠忘採葉,昨夜夢漁陽。
譯文:城牆邊依依細柳,小路旁青青嫩桑。提著籃忘了採葉,昨夜又夢到漁陽。
11樓:公孫淑敏魯卿
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青門柳》
絲長魚誤恐,枝弱禽驚踐《五月水邊柳》
白揚多悲風,蕭蕭愁殺人《古詩十九首》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詠柳》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詠柳》
一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金色軟於絲《楊柳枝詞》
含風鴨綠粼粼起,弄日鵝黃嫋嫋垂《南浦》
楊柳千條拂面絲,綠煙金穗不勝吹《題柳》
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鬥輕盈《垂柳》
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滿路飛《春賦》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晚春》
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木蘭花》
**http://hi.baidu.***/ohmaigod,希望能夠幫到你~
12樓:匿名使用者
1、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絕句》
釋義: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見西嶺上堆積著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隻。
2、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陸游《釵頭鳳·紅酥手》
釋義:你紅潤酥膩的手裡,捧著盛上黃縢酒的杯子。滿城盪漾著春天的景色,你卻早已像宮牆中的綠柳那般遙不可及。
3、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賀鑄《芳心苦·楊柳回塘》
釋義:當年不肯在春天開放,如今卻在無端地在秋風中受盡淒涼。
4、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蘇軾《蝶戀花·春景》
釋義:燕子飛過天空,清澈的河流圍繞著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但不要擔心,到處都可見茂盛的芳草。
5、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一》
釋義:將士何須哀怨那柳樹不發芽,春風根本吹不到玉門關外。
6、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韋莊《臺城》
釋義:只有臺城柳樹最是無情,依舊煙籠十里長堤。
7、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佚名《采薇》
釋義: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
8、東風吹柳日初長,雨餘芳草斜陽。——秦觀《畫堂春·春情》
釋義:東風吹拂柳條,春日漸長,雨後斜陽映照芳草,正是人困春睡時光。
9、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李白《金陵酒肆留別》
釋義:春風吹起柳絮,酒店滿屋飄香,侍女捧出美酒,勸我細細品嚐。
10、嫋嫋城邊柳,青青陌上桑。——張仲素《春閨思》
釋義:城牆邊依依細柳,小路旁青青嫩桑。
11、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高鼎《村居》
釋義:農曆二月,村子前後的青草已經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
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如同煙霧般凝集著。楊柳似乎都陶醉在這濃麗的景色中。
12、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賀知章《詠柳 / 柳枝詞》
釋義: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柔的柳枝垂下來,就像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
13、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韓翃《寒食 / 寒食日即事》
釋義:城春的柳絮成為絢麗的景色,寒冷的天氣中隨著風搖擺。
14、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陸游《沈園二首》
釋義:離她香消玉殞已過去四十多年,沈園柳樹也老得不能吐絮吹綿。
15、柳絮風輕,梨花雨細。——謝逸《踏莎行·柳絮風輕》
釋義:柳絮隨著風輕輕的搖擺,天空在下著細細的小雨。
在古代詩人筆下,通常會以“柳樹”來增添詩句的韻味,請問它有代 https://bit.ly/34xV39c
---------------------
這是民國九年十二月十六日晚,魯迅在日記中寫下的一句話。他當時正居於北京,感受到了一段來自大地的微顫。然而,這段對魯迅來說並無大礙的顫動,其源頭卻正發生著一場山崩地裂,千年一遇的巨大天災。
這就是海原大地震,震級高達芮氏8.5級,共造成28萬餘人死亡,30萬餘人受傷。這次地震所釋放的能量,超過了11個唐山大地震。多條幾十上百公里的地表斷裂帶的扭曲與移動,毫不留情地摧毀了成片的城市與村莊,在這片大地上留下了難以撫平的傷痕。
震前的神秘預兆
據說,在地震發生前,有人看到路上一名衣衫襤褸,瘋瘋癲癲的道士,一手拿著一顆棗子,另一手拿著一個桃子,一邊快走著,一邊高喊著「棗桃!棗桃」。路人都只當他是在胡說八道,震後才倏然醒悟,此道士有先覺之能,所喊「棗桃」乃「早逃」,是在暗示上天將降巨災,提醒人們早早逃走啊。
此為震後民間流傳的故事,難辨真偽。不過,在地震前,當地確實發生過一系列異常的自然現象。地震前幾日,許多人家突然發現,井下的水位比往常高出不少,當時人們還為水源充沛而高興,而未意識到這是地下的異常活動導致的;村莊的牲畜也都明顯十分焦躁,四處奔逃,衝撞圍欄,大概也是感知到了地底傳來的異常聲波。
遙遠的外界感知
海原大地震強度大,持續時間長,當時的震波繞整個地球轉了兩圈半,全球的96個地震台都監測到了此次地震的活動信息。
那時中國並沒有專門負責監測地震的機構,也不具備這方面的設備與人才。不過當時的上海有一個法國教會所擁有的觀象台,而那次地震的強度,甚至超過了觀象台內地震儀的測量限度,地震主峰到來時,儀器上用來記錄波形的筆都掉落了。
地震發生時,中國的許多城市都有明顯的震感。有人感覺自己有站不穩的感覺,有人則只是看到家中吊燈有晃動。當時一位遠在香港的神父,甚至都在病床上感覺到了床的晃動。
震區的山川巨變
災難的降臨並非全為偶然,黃土高原中心處的海原,地處阿拉善地塊、鄂爾多斯地塊和青藏地塊的交界處,形成了一條左旋走滑斷層帶,自古以來就是地震的多發地帶,歷史上可追溯的特大級的地震也已經發生過好幾次。
「夜幕降臨的黃土高原上,群山開始行走;以往堅實的土地,像水渦一般旋轉;大地的裂縫,吞沒了剛亮起煤油燈的房屋與行進中的駱駝隊;鬆散的土壤如潮水湧來,衝垮淹沒了整個的村莊。這就是海原大地震時的景象,災難呼嘯而過,摧毀了一切,也讓海原地震成為了人類歷史上最令人震撼的自然災害之一。」
這是震後國際饑荒救濟委員會派出的人員來到震區之後,對這場地震所作的一段感性而生動的描述。地球偶爾的松筋動骨之中,人類顯得如此渺小與無力。
在地震中,山川巨變。有本來是兩座山,相向而行擠成一座山的;也有本是一座山,被滑移的地塊分裂成兩座山的;有本來是河流的地方,被滑坡阻塞形成了堰塞湖的;也有本來是平地的地方,被地殼的擠壓而隆起鼓包的。
在海原極其附近,至今仍有許多斷層帶與地裂縫的痕跡,仿佛是上帝的利劍划過後,留下的清晰可見的傷口。雄偉的西安州古城在這次大地震後只剩下一座幾米高的城基;銀川北部,蒙古沙漠附近的一段長城,也被地震切割了開來。
絕望的廢墟之下
而地震中最慘痛的場景,發生在房屋倒塌,村莊被黃土完全掩埋的時候。乾旱少雨的黃土高原上,先民們很早就發現了在堅實的黃土層中鑿洞而居的生存方式。就地挖鑿出的窯洞,不需要樑柱與磚瓦,即可成為冬暖夏涼的棲息之所。然而,這本自於自然的饋贈,卻在自然的災難中成為了巨大殺傷力的來源之一。
地殼運動爆發出的巨大能量,已經完全不是這些土窯洞所能承受的。而更可怕的,是黃土坡坍塌後,一整片的窯洞就被上層厚實的黃土覆蓋得嚴嚴實實,在這些土層之下,有不少因為窒息而死的居民。
當時的震災烈度極強,範圍極廣,而震後所能投入到救援工作的人力物力又極少,以致很多連同窯洞一起被深埋於黃土之下的人們,時至今日都沒有再被挖掘出來。
在地震發生半個世紀之後,海原發展農田建設時,曾挖出過許多在地震中坍塌的窯洞。這些窯洞的牆壁上,滿是人手扣抓的印子,這些帶著絕望的手印的下方,則是一堆布滿塵土的白骨。
震後的艱難求存
地震發生時的中國,在處於軍閥混戰,社會動盪的時期。對於這樣一場人類史上的巨大災難,當時的政府卻無暇顧及,只象徵性地給予了一些資金,其中還有半數未達災區。
被拋棄的災民們只能儘量展開自救,當地的官員也有積極部署賑災的。當時靜寧縣的縣長在地震次日的凌晨,就立刻從把倉內儲存的糧食拿出來,還從商鋪鉤織衣物,發放給需要的災民。
但在地震不久後,本就不多的物資很快就消耗殆盡,倖存下來的人們開始從互幫互助轉向了自私自利,甚至偷摸盜搶,只為了能在這一片絕望的廢墟之上生存下去。
冬季的黃土高原極其寒冷,失去了住所的人們只好鑽入草堆尋求一絲溫暖,飢腸轆轆地等待著噩夢的過去。但是,情況卻越來越糟,沒有死於廢墟之下的人們,也有不少因為寒冷、飢餓與疾病,而沒能熬過那個冬天。
頑強的百年震柳
百年之後,這片傷痕累累的黃土地已重回靜默,但遍布的地震遺蹟仍提醒著人們這場觸目驚心的災難,也滿含著子孫後代對災難中不幸逝去的先輩們的哀悼。
在海原活動地裂帶上,有一位經歷過這場曠世災難而依舊存活下來了的「老者」,它頑強的身形仍舊屹立在一個人煙稀少的深山溝里,它就是——震柳,一棵已有500年高齡的古代柳樹。
這棵從明代起就在此處紮根的柳樹,在後來的大地震中被移動的地塊撕裂開來,枝斷葉散,軀幹幾乎被一分為二。但它依舊靠著這具殘軀,默默地在震後恢復了生命力,如今也依舊是遒勁翠綠。
震區的居民們也如同這株震柳,在廢墟之上經過幾代的繁衍生息,重現了當日絲路繁榮。大地震所留下的獨特的地質環境,現如今已成為珍貴的研究資料與旅遊資源,成為了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在自然面前,人類或許永遠是渺小的,但對生命的嚮往與熱愛,卻一直支撐著我們,在無數次災難中浴火重生,繼續繁衍生息。
原文網址:http://read01.com/4Gj3eno.html
----------------------------------
被經常用在古詩中的柳樹,於古人而言有什麼寓意
被經常用在古詩中的柳樹,於古人而言有什麼寓意 https://bit.ly/3vQNlU1
古代詩句中的 柳 同 留,一般有感傷離別之意.
在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有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表達送別時的不捨.
另外柳也可以表現志趣高潔.如陶淵明的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與此類似的還有竹,桃,李,榆等.
在離別之上柳還可上升到相思情懷的體現,比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2樓:格雷森的小甜餅
柳樹一般是用於送別的詩詞之中,古人有折柳送別這一舉動,所以柳樹都代表著離別之意。
3樓:走吧
“柳”諧音“留”,這一意象常用在送別之際,希望遠行人可以留下或者早日歸來。李白“此夜曲中聞折柳”也是借用折柳曲表達思鄉之情,常用於送別詩思鄉詩。
4樓:鹿鍋
提起柳樹常讓人們想起清明節和寒食節,古代文人對柳樹是有情結的。並且柳樹也是人們寄託感情的一種特徵,常用於送別詩,反映著人們的心情。
在古詩中柳有什麼象徵意義?
5樓:襟花阿卡麗
1、以柳贈別
柳,諧音“留”。古人送別多用“折柳”,表示離人的難言難分之情.“折柳”贈別之風,尤其是在唐、宋朝時盛行,因而,“折柳”也就成為贈別的代稱。
2、以柳言愁
人遇悲心事,景暗萬念灰。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是以柳言愁的高手,“曉風輕拂、殘月朦朧、楊柳依依”,曉風、殘月、楊柳三個意象羅列,構成一幅哀愁的景觀,引起人們對詞人深秋旅途的無限遐想。
3、以柔為美
柳的形體特徵,具有陰柔之美。“見芙蓉懷媚臉,遇楊柳憶折腰”,這裡把美女的身腰比作柳枝,通過女子的腰之美反映女子的形體之美。
4、象徵青春
青青春柳有象徵青春之義,正可以表達人們心中對青春年華的珍惜與留戀。
5、以柳喻情
在我國古代詩詞中,“楊柳”是一個情思纏綿的常見意象,含有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數不勝數、俯拾即是,如“那堪傍楊柳,飛絮滿鄰家”
6樓:書小哥
柳字有其本意和喻意:
1.從木。本義:木名。枝條柔韌。種類很多,常見的有垂柳、旱柳、杞柳等。
2.同本義,柳屬落葉喬木或灌木的一種,枝細長下垂,葉狹長,其中多種有重要經濟用途,如作木材,編籃用柳條,或樹皮用於鞣皮,其中少數(如白柳和垂柳)為觀賞遮蔭樹木。
3.柳,小楊也。折柳樊圃。——《詩·齊風·東方未明》;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
4.又如:柳花(柳樹的花);柳黃(像柳樹芽那樣的淺黃色);柳陌花街(尋花買笑的場所);柳綠(柳葉的青綠色);柳眼(初發的柳芽);柳下(柳樹之下;春秋魯柳下惠的省稱);柳火(榆柳之火);柳市(柳樹成蔭的街市);柳巷(植柳的里巷)垂柳枝 [wicker]。多用以形容女子腰肢。
如:柳帶(柳條);柳黃(春柳嫩條);柳浪(形容柳枝隨風擺動的起伏之狀);柳籠栲栳(柳條編成的笆斗之類的盛物器具);柳線(柳條細長下垂如線);柳意(柳絲飄拂的情韻);柳煙(柳樹枝葉茂密似籠煙霧);柳絲(垂柳枝條細長如絲)。
5.比喻美女 。多用以指歌姬、娼妓。如:柳夭桃豔(形容女子貌美);柳陰子(方言。幼女);柳弱花嬌(形容女子苗條妍美)。
引申為色情相關,如柳戶花門(舊時稱妓院);柳市花街(舊指妓院密集之處);柳巷花街(柳陌花街。舊指妓院或妓院聚集之處);花柳病。
6.春天。如:柳綠花紅(形容春天的美麗景色);柳綠桃紅(形容美麗的春景);柳煙花霧(形容春色迷濛的景象);柳風(春風);柳思(春心;情思)。
7.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雀七宿的第三宿,有星八顆。如:柳星(二十八宿中南方朱雀的第七宿中的第三星)。
8.通“瘤”。腫瘤 [tumor],俄而,柳生其左肘。——《莊子·至樂》。
9.中華飲食的專用詞,用來指成形的肉塊或肉片,可以看到清晰的紋路。可以叫“柳”的一般是運動適量的地方,如豬裡脊、牛腰之類。運動太多,肌纖維就粗了,運動太少,又很鬆散。
柳的片語:
1、柳啼花怨:形容淒涼的景象。卻說當時,柳啼花怨,魂夢為君迢遞。—宋·盧祖皋《夜行船》
2、柳體:唐代柳公權所寫的字型,筆畫遒勁,結構緊湊。
3、柳條:編織筐、包、籃子等用的柳樹柔軟的枝條。
4、 柳條包:用去皮柳枝編的箱包。
5、柳條帽:用柳枝編的工地輕便安全帽。
6、柳絮:成熟的柳樹的種子,上面有白色絨毛。
7、柳腰:指女子纖柔的腰肢
8、柳葉吊梢眉:形容眉梢斜飛入鬢的樣子
9、柳子戲:以柳子為主要戲牌的魯劇。分佈於魯西、豫東和蘇北
7樓:種花家的小米兔
柳樹因柳和“留”同音,所以古人常以柳贈友,以表達依依惜別之情。柳樹一直為文人們所愛好,人們留下了大量精品詩詞和文章。
據古代傳奇**《開河記》記述,隋煬帝登基後,下令開鑿通濟渠,虞世基建議在堤岸種柳,隋煬帝認為這個建議不錯,就下令在新開的大運河兩岸種柳,並親自栽植,御書賜柳樹姓楊,享受與帝王同姓之殊榮,從此柳樹便有了“楊柳”之美稱。
柳樹的得名源自柳樹的頭木頭作業法木材仍是人們不可缺少的材料,古代工具簡陋,伐取粗大樹幹非常困難,而用伐取兩寸來粗的樹枝則比較方便。因此,先民所用木材主要是兩寸來粗的枝幹。
因此便形成了對柳樹的頭木作業,在一定高度截去樹冠,促進新枝萌生,每隔幾年伐取枝條利用。頭木作業的結果是保留樹幹,以便持續利用枝條。這就柳樹得名的所在。
“柳”字與“留”字讀音相同,“柳樹”就是“留樹”,表示保留樹幹以便再次利用的一類樹。
古詩中楊柳有什麼特殊含義
古詩中楊柳有什麼特殊含義?
8樓:匿名使用者
在我國古代詩詞中,“楊柳”是一個情思纏綿的意象,最早出現在《詩經》。孔子一句“歲寒而不凋”的讚歎,使氣節堅貞成了松柏意象的基本內涵,《采薇》作者一聲詠歎,使離愁別恨成為楊柳意象的最基本意蘊。詩人們或詠柳喻人,或借柳送別,凡此種種,“柳”成為中國詩歌中的一道靚麗的風景。
一、借柳送別:春風爭擬惜長條
暫憑尊酒送無聊,莫損愁眉與細腰。
人世死前惟有別,春風爭擬惜長條?
——李商隱《離亭賦得折楊柳》
李商隱的《離亭賦得折楊柳》屬於詠柳送別的代表作品。詩人對於離別的無可奈何,只能暫時憑藉杯酒來驅遣離愁。既然不能挽回,那就好好地保重身體。
除了死亡沒有比分別更痛苦的了,春風就不要吝嗇那長長的柳條,讓分別的人們盡情地攀折吧!面對楊柳依依,枝條曼舞,一派多情難捨之狀,友人去要分別而去,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生怨?
據說,折柳送別的風俗始於漢代。古人贈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樹速長,角它送友意味著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而纖柔細軟的聊絲則象徵著情意綿綿;二是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之意。
而我們今天從詩歌中所看到的用“柳”來表現離情別緒的詩句,要早於這種“習俗”。早在《詩經•小雅》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那令人蕩氣迴腸的詩句。
“人世死前惟有別,春風爭擬惜長條?”既然分別已成定局,那就盡情地攀折柳條吧。你看從前,往時是多麼風光和暢懷,楊柳方盛,而再觀此時之景象,雨雪霏微。
一轉瞬而時序頓殊、故不覺觸景傷懷耳。就連道路上的楊柳枝條婀娜,隨風擺動,都像是依依不捨的樣子。詩人將當時與友人的生離死別之情用楊柳這個景物含蓄委婉而又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
楊柳的動人之處,就在於它能體會人世間的別離之苦。柳者,留也。
“柳”做為“留”的代名詞,是我們民族文化中的一個亮點。那無邊的柳色,碧綠的枝條,如雪的飛絮,無不契合著人間的離情別緒,無不契合著人間的相思與憂怨。
從此,“楊柳”就成為一個語碼,一個意象,成了古詩中表現別情的最優美動人、情意纏綿的一個意象。
二、詠柳喻人:章臺柳,往日依依今在否?
章臺柳,章臺柳!往日依依今在否?
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
——韓翃《章臺柳》
借問章臺的柳啊,你那婀娜多姿的容貌和往日一樣嗎?縱然那細長柔嫩的枝條和往日一樣隨風飄垂,可能也被他人攀折得不像樣了吧。
唐宋兩朝是我國詩歌的**時代,楊柳意象急速膨脹,成為古詩中內涵最豐富的審美意象之一。自南朝詩歌始,楊柳意象又有了另一層涵意。“柳徑春深,行到關情處,顰不語,意憑心絮,吹向郎邊去。
”這裡詠柳喻人,借柳樹代表著戀愛中的女性,柳絮則是她的纏綿情意。
從審美的角度講,楊柳隨風披拂,嬌羞依人,千般姿態,萬種風情,極具女性的陰柔。
9樓:塖颩と烺
柳樹 以折柳表惜別
。 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寄託依依惜別之情,由此引發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鄉之情。如 1987 年曾考過的《送別》詩: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由於“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習俗始於漢而盛於唐,漢代就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詩。
後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故溫庭筠有“綠楊陌上多別離”的詩句。柳永在《雨霖鈴》中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來表達別離的傷感之情。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說的是笛聲中《折楊柳》的曲子倒是傳播得很遠,而楊柳青青的春色卻從來不曾看見,以此來表達傷春嘆別的感情。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說的是今夜聽到《折楊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鄉的感情呢?
古詩中“楊柳”特殊含義是什麼?
10樓:鹿小勳麼麼噠
以折柳表惜別,借楊柳抒寫惜別深情,楊柳意象有惜別的暗示性和啟發性。
柳”與“留”諧音,折柳送行,含有殷殷挽留之意,表達眷眷難捨之情。
借詠柳來讚美春光歌詠大自然。
借楊柳表達惜春傷春之情的。
借楊柳描寫女子和愛情 。
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寄託依依惜別之情,由此引發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鄉之情。
如 1987 年曾考過的《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由於“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
這一習俗始於漢而盛於唐,漢代就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詩。
後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故溫庭筠有“綠楊陌上多別離”的詩句,柳永在《雨霖鈴》中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來表達別離的傷感之情。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說的是笛聲中《折楊柳》的曲子倒是傳播得很遠,而楊柳青青的春色卻從來不曾看見,以此來表達傷春嘆別的感情。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說的是今夜聽到《折楊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鄉的感情呢?
從審美的角度講,楊柳隨風披拂,嬌羞依人,千般姿態,萬種風情,極具女性的陰柔美,因而古人常用楊柳來形容女子的身姿容顏。
如“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長恨歌》,“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白居易《不能忘情吟》
被經常用在古詩中的柳樹,於古人而言有什麼寓意 https://bit.ly/3vQNlU1
-------------------
楊柳,一種植物,指柳樹,出自中國古詩詞。 最早出自《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兮,雨雪霏霏。 "楊柳最早就是柳樹的意思,因為一到春天,柳樹就會飛絮,很容易引起古人的傷感
在我國古代詩詞中,"楊柳"是一個情思纏綿的常見意象,含有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數不勝數、俯拾即是,如"那堪傍楊柳,飛絮滿鄰家""曾栽楊柳江南岸,一別江南兩度春。 遙憶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憶江南》)、"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 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楊巨源《和練秀才柳楊》)、"楊柳青青江水準,聞郎江上踏歌聲"(唐· 劉禹錫《竹枝詞》)、"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唐·王昌齡《閨怨》)、"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唐 韓翃)"庭院深深深幾許? 楊柳堆煙,幕簾無重數"(北宋· 歐陽修《蝶戀花》)、"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北宋· 秦觀《江城子》)、"一絲楊柳千絲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樓》)、"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清· 高鼎《村居》)、"揚州好,第一是虹橋。 楊柳綠齊三尺雨,櫻桃紅破一聲簫。 處處住蘭橈。 "(清·費軒《夢香詞》)等等。
許多人在讀到這些詩詞時,可能會以為這些詩句中所提到"楊柳"是楊樹和柳樹兩種樹的並稱,其實不然,這些詩句中的"楊柳"都是指柳樹,而與現代植物學分類中所說的楊樹沒有任何關係。 其證如下:清代張英等奉敕於康熙年間編撰而成的類書《淵鑒類函》中"楊柳"條目下諸多古詩文例句中"楊柳"詞義均被解為"柳"。 而當代《漢語大詞典》中所收錄的以"楊柳"為詞素的三音節詞十余條,其中的"楊柳"的意思亦皆為"柳",如"楊柳腰"就是"柳腰"的同義詞。
那麼,柳樹為什麼會被稱為「楊柳」呢? 對此,清代杜文瀾在其編撰的《古謠諺》一書的卷九十引唐代傳奇《開河記》一書中的記載雲:「功既畢,上言於帝,決下口,注水入汴梁。 帝自洛陽遷駕大渠,詔江淮諸州,造大船五百隻。 龍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 到大樑,又別加修飾,砌以七寶金玉之類。 於是吳越取民間女年十五六歲者五百人,謂之殿腳女。 至於龍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纜十條,每條用殿腳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腳女與羊相間而行,牽之。 時恐盛暑,翰林學士虞世基獻計,請用垂柳栽於汴渠兩堤上,一則樹根四散,鞠護河堤,二乃牽舟之人護其陰,三則牽舟之羊食其葉。 上大喜,詔民間有柳一株,賞一缣,百姓競獻之,又令親種,帝自種一株,群臣次第種,方及百姓。 時有謠言曰:『天子先栽然後百姓栽。 栽畢,帝御筆寫賜垂柳姓楊,曰楊柳也。 '"其後明人馮夢龍在《醒世恆言》二十四卷、清初褚人獲在《隋唐演義》四十回中又分別演繹了以上傳說,使得該說在民間廣泛流傳開來
考諸典籍,隋煬帝於大業元年下令開通濟渠和邗溝,命人在渠溝旁修築禦道(即後人所說的"隋堤")、在堤上遍植柳樹,這是史籍有載、確有其事的。 對此,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其《隋堤柳》一詩中亦有句雲:「隋堤柳,歲久年深盡衰朽,風飄飄兮雨瀟瀟,三株汴河口。 ...... 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自黃河東至淮,綠影一千三百里。 "但隋煬帝賜"楊"姓于柳之說在《隋書·炀帝紀》和《北史·隋本紀》等史籍中均無記載,純屬於民間小說家之言。
其實,"楊柳"一詞早在成書於先秦時期的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已出現了,該書《小雅· 採薇》篇中便有這樣的名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此外,南朝人費昶在其《和蕭記室春旦有所思》一詩中也有這樣的描寫:"水逐桃花去,春隨楊柳歸。 楊柳何時歸,嫋嫋復依依。 "我們不難看出,這些詩句中所提到的楊柳明顯地都是指柳樹(確切地說是指垂柳),因為現代植物學意義上的楊樹葉圓、樹高、枝挺,是絕無"依依"、"袅袅"之態的。
其實,現代植物分類學意義上的楊類植物在我國古代被稱作"白楊"、"青楊"、"天楊"、"癷楊"等,而我國古代詩文典籍中所說的"楊"是"柳"的一種——蒲柳。 對此,我國古代最早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為秦漢時期的學者對春秋戰國秦漢舊文進行增添修改而成)《爾雅》的《釋木》篇中就有如下記載:"的預期,河柳;旄,澤柳;楊,蒲柳。 "宋代陳彭年、邱雍等人奉旨於景德四年或大中祥符元年編撰而成的《廣韻》(是我國現今保存最完整的、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韻書,它完整而詳細地記錄從南北朝到宋末語言系統)一書中亦雲:"楊,赤莖柳。 "而西漢學者毛亨在為《詩經》所作的傳注(即《毛詩诂訓傳》,簡稱《毛傳》)中亦曰:"楊柳,蒲柳也。 清代郝懿行在其所著的訓诂学专著《爾雅義疏》一書中亦說:"《詩》言'楊柳依依'、'有菀者柳'、'東門之楊',皆一物耳。 《爾雅》靜德》之後,旄、楊通謂之柳,蒲柳又謂之楊,是皆通名矣。 "也就是說,在我國古代,"楊"、"柳"是同義的,這從《全唐詩話》中的一則詩話中亦可得到進一步地印證:該書《李泌》篇引《邺侯家傳》雲:"泌賦詩譏楊國忠曰:'青青東門柳,歲宴復憔悴。 '國忠訴於明皇,上曰:'賦柳為譏卿,則賦李為譏朕可乎? '"有了上述認識,我們對古漢語文化上的一些困惑便可迎刃而解。 例如,《戰國策·西周》中有這樣一個典故:"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在該典故中善射者所射的明明是柳葉,可由此概括而成的成語卻為"百步穿楊";我國神話傳說中觀音菩薩手持的淨瓶名為"楊枝淨水瓶",可瓶中插著的卻是柳枝;唐代詩人劉禹錫受民歌影響而創作的"楊柳枝詞"詩體,又名"柳枝詞"。
文學中的意象
杨柳
楊柳
關於楊柳的文學意象,要從"柳"字說起。
"柳"的意象
杨柳
楊柳(13張)
1."柳"、"留"二字諧音,經常暗喻離別。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句表現了柳永對戀人的思念。
2."柳"多種於檐前屋后,常作故鄉的象徵。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抒發了李白對故鄉的無限牽掛。
3."柳"絮飄忽不定,常作遣愁的憑借。 《青玉案》"若問閒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幾句,形象地詮釋了賀鑄("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此時憂愁的深刻程度。
情與景結合的角度評價《詩經採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依依楊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卻是黯然離別之際;霏霏雨雪,冰天個人的寒冷,竟是征夫回鄉之時! 前者是樂景寫哀,後者是哀景寫樂,而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樂的效果。
折柳——作為送別的意象,最早的應該是晉陸機的《折揚柳行》
邈矣垂天景。 壯哉奮地雷。 豐隆豈久響。 華光但西聵。 日落似有竟。 時逝恆若催。 仰悲朗月運。 坐觀璇蓋回。 盛門無再入。 衰房莫苦開人生固已短。 出處鮮為諧. 慷慨惟昔人。 興此千載懷。 升龍悲絕處。 葛藟變條枚。 寤寐豈虛歎。 曾是感與榷弭意無足歡願言有餘哀。 (《樂府詩集》三十七)
古往今來,在詩人們的眼中,"柳"是他們所鍾愛的意象之一。 清人李漁在《閒情偶記》中這樣寫道:"柳貴乎垂,不垂則無柳;! 柳貴乎長,不長則無婀娜之致。 "《詩經》中的"楊柳依依"之句,其意境只有垂柳才可以擔當。 於是乎,詩人們或詠柳喻人,或借柳送別,或緣柳抒情,或道人生哲理...... 凡此種種,"柳"成為中國詩歌中的一道靚麗的風景。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何須不淚垂
詠柳喻人,在這類詠柳詩中,令人拍案叫絕的當推李商隱的《贈柳》:
章台從掩映,郢路更參差。
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
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
全詩八句,純用白描的手法,全詩不著一個"柳"字,而字裡行間向我們走來的宛若一個多情的倩影。 詠柳實則詠人,詩人對柳的愛憐也就是對人的依戀和思念。
下面這首出自清代詩人厲鶚的《楊柳枝詞》也堪稱詠柳喻人的佳作。
玉女窗前日未曛,籠煙帶雨漸氤氲。
柔黃願借為金縷,繡出相思寄與君。
此詩寫女子相思,妙在以柳喻人。 那籠煙帶雨的柔美的楊柳,正是相思纏綿綿少女的絕妙寫照。
在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長恨歌》里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何須不淚垂」是以柳比喻女子,對女子容顏嬌美形容的絕句;而宋代詩人張先的"細柳諸好處,人人道柳身"也不失為這類詩詞中的佳作。 無怪乎,世人常以"柳葉眉"、"柳腰身"、"楊柳腰"來比喻女人們的千姿百媚。
提到以柳喻人的詩詞,我們不妨再提一提宋代詞人王觀的一首詠柳詞:
銅駝陌上新正後,第一風流除是柳。
勾牽春事不如梅,斷送離人強似酒。
東君有意偏撋就,慣得腰肢真個瘦。
阿誰道你不思量,因甚眉頭長恁皺。
這首詞以輕快活潑、清麗自然的筆調,借柳喻人。 通過對柳的特性的描繪,塑造了一個風流、多情、柔美的麗人形象。 寄寓了詩人對於身為下賤、心性美麗的風塵女子的同情乃至於讚美。
古人以柳喻人,今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毛澤東在他的《蝶戀花·答李淑一》這樣寫道: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 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 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這裡的"柳"指的是李淑一的愛人柳直荀烈士;"驕楊"指的是詩人的夫人楊開慧烈士。 一語雙關,甚是巧妙。
以柳喻人,或取其形,或取其貌,或取其性,詩人們各取所需,各領風騷,創造出了一系列的千古絕唱。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楊柳折盡花飛盡,借問行有歸不歸。 "這首出自隋朝的《送別》,其作者已無法考證,然而詩中借柳抒發的那份戀戀不捨的心境,卻流傳至今。 據說,折柳送別的風俗始於漢代。 古人贈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樹速長,將它送友意味著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而纖柔軟的聊絲則象徵著情意綿綿;二是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之意。 而我們今天從詩歌中所看到的用"柳"來表現離情別緒的詩句,要早於這種"習俗"。 早在《詩經·小雅》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那令人蕩氣迴腸的詩句。
還是讓我們看看李商隱是怎麼說的:
暫憑尊酒送無聊,莫損愁眉與細腰。
人世死前惟有別,春風爭擬惜長條?
李商隱的這首《離亭賦得折楊柳》屬於詠柳送別的代表作品。 詩人對於離別的無可奈何,只能暫時憑藉杯酒來驅遣離愁。 既然不能挽回,那就好好地保重身體。 除了死亡沒有比分別更痛苦的了,春風就不要吝嗇那長長的柳條,讓分別的人們盡情地攀折吧! 面對楊柳依依,枝條曼舞,一派多情難舍之狀,友人去要分別而去,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生怨?
"柳"做為"留"的代名詞,是我們民族文化中的一個亮點。 那無邊的柳色,碧綠的枝條,如雪的飛絮,無不契合著人間的離情別緒,無不契合著人間的相思與憂怨。 而這種情緒一直延伸到我們今天的生活。 2002年全國高考詩歌鑒賞便將唐代詩人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納入其中。 我們不妨將視線拉回到2002年的高考,再次去感受一下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2002年全國高考古詩鑒賞試題是一道新題,也是一道好題。 其原題如下:
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春夜洛城聞笛 李 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 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麼? 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 為什麼?
考題將問題的設置上,以"折柳"為中心。 考生要回答這個問題並不是一件太難的事兒。 在高中語文課本第六冊就有柳詠的《雨霖霖》一詞。 而其中的「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一千古名句,就是一個最好的詮釋。 在這裡,"楊柳岸"不是一般的寫景的文字,它會讓人聯想到離別時的依依不捨,會聯想到折柳惜別的情景。 當然,對於那些閱讀面寬泛的考生來說,回答這一問題,則會有更大的聯想的空間。 在這裡,我們不妨摘錄幾首相關的詩句。
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
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
(北朝樂府《橫吹曲·折楊柳枝》)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唐《樂府·塞下曲》)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唐· 王之渙《涼州詞》)
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
行人攀折處,是妾斷腸時。
(唐·戴叔倫《堤上柳》)
城外春風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落時。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
(唐·劉禹錫《楊柳枝》)
傷見路旁楊柳春,一重折盡一重新。
今 年還折去 年處,不送去 年離別人。
(唐·施肩吾《折楊柳》)
在眾多的送別詩里,唐代詩人雍裕之的《江邊柳》則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嫋嫋古堤邊,青青一樹煙。
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
詩中女主人公不僅沒有折柳贈別,倒希望柳絲綿綿不斷,以便把情人的船兒系住,永不分離。
無法說清楚離人手中那青青的柳枝何時枯槁,但折柳這個動作卻一年一度地重複著。 最後升華為一種優雅的傷懷之美,升華為我們審美傳統中的一個典型意象。
永豐西角荒園裡,盡日無人阿誰
《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在談到「意象」時指出:意象是融入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者是藉助客觀事物表現出來的主觀情意。 依據這一點,我們想到了"柳"。 為一個客觀的物象,詩人在將其納入自己的作品中時,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學理想和自己的情感。 於是,緣"柳"抒情的詩作也就紛紛地飄入我們的世界。
一樹春風千萬枝,嫩如金色軟於絲。
永豐西角荒園裡,盡日無人屬阿誰?
(唐·白居易《楊柳枝詞》)
關於白居易的這首小詩,有人將其列為以柳喻人之作,說是為舞伎小蠻寫的,並以白居易曾有"楊柳小蠻腰"來佐證。 依這種看法,這首詩的前兩句以春風吹著柳枝擺動以及柳枝的顏色和姿態來寫小蠻優美的舞姿;而後兩句則以柳樹在盡日無人的荒園裡無人過問,感歎小蠻將來不知歸誰所有。 而我則更傾心於將這首詩列為詠物言志的七絕。 詩的首句形容枝條之盛,舞姿之美;次句極寫柳枝秀色奪目,婀娜多姿。 這兩句把垂柳的勃勃生機,秀色照人,輕盈袅娜寫得極其生動。 這樣美好的一株垂柳,理應受到人們的欣賞,為人珍重。 但詩人筆鋒一轉,寫了環境的荒涼冷落。 "西角"、"荒園"极寫柳的"寂寞",極寫無人欣賞。 在這裡,流露出了詩人的不平與惋惜。 而後兩句的孤寂落寞,又與前兩句的楚楚動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白居易的這首小詩,抒發了對永豐柳的痛惜之情,實際上抒發了對當時政治腐敗、人才埋沒的感慨,亦有詩人對自己身世的慨嘆。
無獨有偶,唐代詩人唐彥謙也以"柳"為題,寫下了著名的《垂柳》:
絆惹春風別有情, 世間誰敢鬥輕盈?
楚王江畔無端種, 餓損纖腰學不成。
這首詩詠垂柳 ,既沒有精工細刻柳的枝葉外貌, 也未渲染柳的色澤光彩。 但這首詩不僅寫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別具柔情,而且聯想到楚靈王"愛細腰,宮女多碟念死"的故事,托物寄興,將諷刺的矛頭直指統治集團,於柔情之中見犀利,於含蓄之中露鋒芒,堪稱"詠柳"一絕。
當然,緣柳抒情並不是古人的專利。 當歷史的煙雲離我們漸漸遠去的時候,而"柳"卻仍在詩人們的筆下翩翩起舞。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徐志摩《再別康橋》)
當現代詩人徐志摩再次徜徉在異國他鄉的母校時,"柳"便成了詩人寄託情懷的物件,而我們從中示難休味到詩人對母校的一片深情。
詩言志。 "柳"和其他的意象一樣,為詩人們提供了一種抒情的方式,而風姿秀出的"柳"也道出了詩人們對生活的感悟。 "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 (宋·吳文英《風如松》)柳有多少柔情有多少。 柳樹數不清,情豈能又有數可數呢?
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洩春光有柳條
民諺曰:「五九、六九,順河看柳。 ""西城楊柳弄春柔"(宋·秦觀《江城子》),"漏洩春光是柳條"(唐·杜甫的《臘日》),自古以來,柳樹以其婀娜多姿的風采深受人們的喜愛,形成了許多與柳有關的民間風俗和逸聞趣事。 i
插柳遊春:我國古代有寒食節那天家家門前插柳枝的風俗。 到宋代時,這種習俗更盛,不僅門前插柳枝,而且還在頭上戴個柳條帽圈,坐著插滿柳條的車子、轎子,到郊外踏青遊春。 至今,還有不少人在清明節掃墓時把柳條插在墳頭上以示紀念。
折柳送別:折柳贈別之俗始於漢朝。 古人贈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樹易生速長,用它種友意味著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而纖柔軟的柳絲則象徵著情意綿綿;二是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之意。
小結
柳樹姓楊:西元605年,隋煬帝楊廣下令開挖通濟渠,並在大堤兩岸栽植柳樹,還御筆親書把自己的姓賜給了柳。 這樣,柳樹就又有了"姓楊"的稱號。
植柳思鄉:唐代文成公主遠嫁西藏松讚干布時,特地從長安帶去柳樹,種植在拉薩大昭寺周圍以表達對故鄉的思念。 因此,這些樹被稱為"唐柳"或"公主柳",現已成為漢藏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
以柳喻美:因為柳枝輕柔細長,姿態婆娑,十分動人,所以古人還多以柳喻美麗的女子。 如"柳腰"是說服女子身材苗條,腰枝柔軟得像柳條;"柳眉"是說女子的眉毛細度秀美,像初生的柳葉。
從以上我們所記錄下的民風民俗來看,詩人們以"柳"為自己詩作中的主角,是有著深厚的民文族文化基礎。 換言之,是我們民族博大的文化土壤,孕育了詩人們心中的"柳"。 有人將古詩中的"柳"歸納為八類,我將其摘錄如下,就當作是以上文字的小結。
1、"左公柳"。 清人楊昌浚在讚譽驍騎將軍左宗棠的詩中雲:「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以柳示春,綠柳就是春天的標誌。
2、"灞陵柳"。 李白詩雲:「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唐人送別,折柳相贈,意欲"挽留"。 以柳與"留"諧音,象徵友情綿長,永志不忘。 清人周志蕙名句"古渡欲牽遊子棹,離亭留贈旅人鞭",就是描摹折柳贈別之俗的。
3、"隋堤柳"。 李商隱《隋宮》中雲:「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 "以柳吊古,發年華易逝、世事頻更之感慨。 韋莊"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就是對六朝的懷故發思。
4、"宛城柳"。 賀鑄詩雲:「宛溪楊柳,依舊青青為誰好? "以柳喻相思春情。 吳文英有"一絲柳、一寸柔情"詞句。 朱淑真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更是妙筆生花,以柳暗示愛情初萌的歡悅。
5、"沈園柳"。 陸游《絕句》雲:「夢斷香銷四十年,沈園柳老不飛綿。 "以柳懷人、傷情難訴。
6、"章台柳"。 韓翊詩雲:「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以柳暗喻其寵妓。" 眠花臥柳"、"煙花柳巷",柳即指落入煙花的妓女。
7、"寒食柳"。 據《荊楚歲時記》載:"寒食日,皆折柳插門。 "張炎詩雲:"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 "以柳寄思親戀鄉之情。 倪瓒"舊家應在,梧桐霞井,楊柳藏門。 "以柳感懷遊子鄉情。
8、"金雪柳"。 李清照《永遇樂》中雲:「鋪翠冠兒、拈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以柳妝扮,更添女兒幾分嬌美。 常言道"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就是這個道理。
名句
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一名句妙在何處,歷來眾說紛紜,然而我以為都沒有切中要意。 領會這一妙句之「眼」在哪裡? 在「多情自古傷離別」的「傷」字上,在「酒醒」之後的「愁更愁」上,一句話,在於借物寄情的貼切,在於烘托渲染手法的妙用。
為了把別後之愁更甚於離別之時的情形淋漓酣暢地描摹出來,離人想像出一個"酒醒"之後的"感情場"。 在這個"場"中,作者沒有直抒胸臆 ,而是借物寄情,以物傳情。 透過「場」中物象的表層,人們發現這些默默無語的景物所能表現的不但不能給離人一絲溫馨、安慰和希望,反而神奇般地在離人破碎的「傷」口上撒了三把「鹽」。。 一為"楊柳岸"。 離人「酒醒」後若不停在楊柳依依的岸邊,也許不會觸景生情,眼前立即閃現出戀人淚流滿面、依依不捨的灞陵折柳贈別的情景,也許心情會平靜些。 然而船停之地偏偏是那個觸動離人內心的"傷心處"——楊柳岸,怎能不叫他睹柳思人,倍感傷痛呢!" 楊柳"無情地攪起離人的思親之潮。 二為"曉風"。 秋天拂曉的風要比傍晚時的風更涼,"酒醒"之後經涼風一吹就更覺清冷,肌膚之寒立即引發出離別戀人的凄恻之情。 本想一醉了之,除卻"清秋節"中離別之時的"冷落"之苦,卻不想"酒醒"偏遭涼風吹,真叫人涼上加涼心更冷呵!" 曉風"無情地吹皺了離人淒冷的心湖。 三為"殘月"。 離人多麼希望去時有日,歸來有期,儘早同佳人重聚呵,然而一想到這一去要到那煙波浩淼、暮雲沉沉、空闊廣漠、千里之外的楚國,飄泊無依,歸期渺茫,何時能與佳人重逢? 便不忍再想下去,只有"一醉解千愁"了。 斷不料「酒醒」之後映入眼簾的卻是「破鏡」般的「殘月」,頓使他「重圓」的希望化為泡影。 這豈不是叫人絕望的生離死別嗎? "殘月"在離人和戀人的現 在與未來之間豎起了一堵穿不過的"牆"。
楊柳、曉風和殘月是表達依戀、淒恻和訣別之情的三個極富表現力的典型的意象,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哀婉動人的意境:倚著船舷的離人撫摸著 岸邊飄拂的垂柳,遙看掛在天邊的一彎殘月,習習涼風陣陣襲來,想起與戀人"無語凝噎"的離別情景,怎不令他柔情綿綿、肝腸寸斷! 真是天亦涼人人更涼,"借酒澆愁"的初衷不但未能實現,反而讓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 是這三把「鹽」製造出離人心中事與願違而又無可奈何的感情落差,烘托渲染出「醉不成歡慘將別」」舉杯澆愁愁更愁"的極度傷感的氛圍,使籠罩於全篇的離情別恨更加強烈感人。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近乎白描式的寫法之所以能產生如此強烈的感染力,關鍵在於作者把濃烈的感情毫無痕跡地揉進這個場景內的三個意象中,借用最能觸動離人情絲的三個極富暗示性和誇張性的典型物象表達離人的離情別 緒,不明言情而情卻無處不在,無處不濃,濃到使讀者很難確定究竟是重在寫景還是重在抒情,真正達到情景交融、物我化一的境界,真正是"至情言語即無聲","一切景語皆情語"了。 柳永把借物寄情和烘托渲染這些傳統技法的妙用發揮到了極致,使得"楊柳岸曉風殘月"連同他的眾多膾炙人口的名句被傳頌為千古絕唱,真可謂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最傷感的時候,總是低徊,絮絮。 楊柳之柔,卻對著涼意曉風,更有殘缺之月。 這離愁開始似是醉酒,柔腸迴轉,繼而變涼,是心涼而非風涼。 最不堪直面的,是那彎缺月,缺的何止是那殘月? 更是堅硬的現實:別離! 在不知不覺中,哀傷逐級遞升,直至離人 此去經年,良辰好景都成了虛設!
由此可見,對於柳三變來說,楊柳也好,曉風也好,殘月也罷,都只是意象,成了虛物,真實的倒是那無法訴說的離愁,哀傷無法訴說,故隨手抓來楊柳、曉風、殘月,卻不知此三物一著我之色彩,立刻神活。
最後總結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供大家在學習中體會、運用:
●識字——掌握詩詞語彙知識
●知人——瞭解作家生平經歷
●論世——熟悉必要的歷史背景
●詩法——瞭解基本的詩學常識
●會意——調動相應的生活體驗
●吟誦——學會因聲求氣的詠味
●比較——積累一定數量的賞析案例
楊柳(文學含義)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vD5ioU


unnamed (1)600px-28_xiu.svg2021-06-01_091720

二十八宿中南方朱雀七宿的第三星。柳星--柳星是漢語詞語,讀音爲liǔ xīnɡ,意思是二十八宿中南方朱雀七宿的第三星
宿(宿讀叔,又破讀秀)係天球上便,黃道同白道一帶嘅星官分區,總共有二十八,所叫廿八宿或者二十八宿,古時亦有稱二十八舍。宿都各自歸入四象,每象七宿。宿之下由星官組成。
宿嘅意思,係月球會逗留嘅地方,所以都喺白道一帶[1]。月光每晚都會移位,宿於星空唔同位置。月在天行一周,要二十七晚多少少,即二十七日又百分之三十二,介於二十七同二十八日之間。故此分為二十八宿,當然亦曾分二十七宿。宿宿經廣不一定,有啲闊,有啲窄,並非等分。
二十八宿分於四象。東方青龍,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朱雀,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奎、婁、胃、昂、畢、觜、參。北方玄武,井、鬼、柳、星、張、翼、軫。
陳遵媯話宿出自遠古天球赤道,公元前二千四百年,春分在昴、夏至在星、秋分在房、冬至在虛,近當時天球赤道。二十八宿歸於四象,乃係華夏古時,星象定季節痕跡。
二十八宿,起名唔一次過得來。遠古天文,都係光星定時節,如此關係到農牧等生活,做好時節準備。堯典有「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鳥即後名星宿,火即後名房宿。殷墟甲骨文,亦散見鳥、火、井、角等名。光星,諸如牛郎、織女等傳說,參與商嘅故事,都陸續加入二十八宿。月令時已有二十七宿,淮南子有二十八宿,史記有二十七宿。而戰國墓穴,有曾侯乙墓漆箱,蓋頂畫有二十八宿兼有字,有青龍白虎。可見現存文物文獻,唔會遲過戰國成型,而漢後一律定制二十八宿。
地軸會循環攞動,此為歲差。擺動非常之慢,若非有精準天文儀器,或有幾百年長年對照星空記錄,根本難以察覺。之不過,就算點唔察覺,星空因地軸擺動而移位,星宿位置經緯道就有變化,赤道會變化,二十八宿位置亦會變化,長月累月就會發現同古星圖記載唔同,甚至二十八宿中間次序,亦有所顛倒。遠古時用光星為記,星空移位,變轉用暗星,用名相近。好似推斷織女為光星,移位後用女宿暗星代;牽牛為光星,移位後用牛宿暗星代;瓠瓜為光星,壺瓜中空為虛,移位後用虛宿暗星代;大角為光星,移位後用角宿暗星代。漢到明間,觜同參之經度,逐漸拉近,到時大明時已完全易位。
上古天文同星占不分。除咗有授時之用,亦視為觀測天下變異,為帝王祕術,二十八宿變化,都有含義。之不過,隨住技術進步,星占天下變得無咁重要,星占日漸失落,甚至失傳。反觀虛星之類,無實測天文之類占卜,諸如嘅紫微斗數,大唐起日漸得流行。
粵音爭議
宿字讀「叔」定讀「秀」,向有爭議。叔為入聲字,秀為去聲字。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前,星宿一字,字典粵音多數讀「叔」,而「秀」為異讀,有啲甚至無收「秀」音[2]。粵音韻彙起先指星宿讀「秀」,由於韻彙係第一本以音標標粵讀,影響甚大,此後各字典跟咗。
一解星宿係星星集合,唔係星星宿舍,所以讀「星秀」。之但係,另一解,二十八宿有如月光每晚寄居之處,即係宿。並唔係二十八組星星,宿解做住宿時要讀做「叔」,咁就無必要破讀為秀。外文獻都意譯宿為住宿之處,如 Twenty-Eight Lunar Mansions,可見不必破讀為秀。
史上有關問題,各有唔同睇法。
今日叔同秀音,上古可能係同一音,唔係都極為相似,都為入聲字。之後秀音失去入聲尾,變成破讀去聲。
戰國時期《禮記》[3],西漢劉向《說苑·辨物篇》[4],東漢許慎《說文》都話宿得入聲一個音。大唐白居易《宿溪翁》[5]大宋馬永卿《懶真子錄》[6]都話二十八宿嘅宿字係讀做「叔」。大清趙翼寫《陔餘叢考》,卷二十二指出:「二十八宿,宿字今人皆讀作秀。」。
然而六朝庾信《哀江南賦》[7]就話「宿」字同「獸」字押,喺六朝時已經有讀作去聲。
宿 (星官) - 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https://bit.ly/3wLoOPZ
----------------------
二十八星宿是中國古代天文學說之一,它把南中天的恒星分為二十八群,玄學家命名為:角、亢、氏、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昂、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
二十八星宿是中國古代天文學說之一,它把南中天的恒星分為二十八群,依據其環繞在天體中,周而復始的運轉不停,沿著黃道和赤道之間,分佈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天象,以分晝夜的變化,以及與陰陽氣數的變化,玄學家命名為:角、亢、氏、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昂、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二十八星宿在玄學中應用甚廣,包含地理、擇日、易學、占卜等。
二十八宿是天文星象學,二十八宿是以北極星為中心,所定出之東、南、西、北的方位天象,北極星又稱「北斗星」,也是叫「北極紫微」。
所謂宿就是指星座而言的,二十八宿是指,天象的星座,東方稱「青龍」,南方稱「朱雀」,西方稱「白虎」,北方稱「玄武」。
二十八宿是之東南西北各有七宿,其星數並非一樣,東方七宿有三十二星,南方七宿有六十四星,西方七宿有五十一星,北方方七宿有三十五星,全部共有一百八十二星,循著一定的軌道運行,我們稱之為「黃道」。
角:為東方七宿之首,屬於處女座,有二星,為一等星,其光為白色,象徵著造化萬物,天下太平。
亢:為「青龍」東方之第二宿,有四星,皆屬於處女星座,為三等星,其星如明亮代表平安無疾,如暗,則象徵有天旱,或瘟疫。
氐:為東方七宿之第三宿,天秤座,有四星,為主疾病之星。
房:為東方七宿之第四宿,屬天蠍星座,有四星,其星明象徵著政清明,百姓安樂。
心:為東方七宿之第五宿,有三星,屬於天蠍星座,為一等星,其色為紅,又稱為商星代表文明昌盛。
尾:為東方七宿之第六宿,有九星,屬於天蠍星座,俗稱龍尾九星,其星明,象徵五穀豐收,如暗有洪水之患。
箕:為東方七宿之第七宿,有四星,屬於人馬座,斗在北,箕在南,又名「南箕」,清明代表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斗:為北方「玄武」七宿之首,屬於人馬座,有六星,又稱「北斗」,其易明代表天下太平,國富民安。
牛:為北方七宿之第二星宿,有六星,屬摩羯座,又名「牛郎星」或牽牛星,其星明象徵六畜興旺,五穀豐收,安樂和利。
女:為北方七宿之第三星宿,有四星,屬寶瓶座,此星象徵女性,清明,代表婦女昌盛,女權主事。
虛:為北方七宿之第四星宿,有二星,屬寶瓶座,與人馬星座,為美麗雙星,清明,代表天下太平,安康快樂之事,其星暗,則指有動洫不安,兵亂無寧。
危:為北方七宿之第五星宿,有三星,一星屬寶瓶座,二星屬雙魚星座,見危則不安,暗則主有大災難。
室:為北方七宿之第六星座,有二星,屬雙魚星座,此星明,象徵國運昌隆,百姓樂,利如暗則天下大亂,瘟疫橫行。
壁:為北方七宿之第七宿,尾後之「末也」,有二星,分別屬雙魚座及白羊座,與處女座為一等之星,星明代表文人當道、當權、道德昌盛,君子明進,小人不見。
奎:為西方七「白虎」七宿之首,有十六星,其中九星屬白羊座,七星屬雙魚座,均代表文昌盛世。
婁:為西方七宿之二,有三星,屬白羊座,其星明,象徵國泰民安,否則兵亂四起。
胃:為西方七宿之三,有三星,屬白羊座,「胃」為天倉,糧庫也,星明代表五穀豐收。
昴:為西方七宿之四,有七星,六星屬於金牛座,即是所謂七姊妹星團,此星明朗代表安和樂利,天下太平,星暗則憂慮多也。
畢:為西方七宿之五,有八星,七星屬於金牛座,另一為畢宿五,亦屬金牛座為一對星,色是赤色,俗稱金牛之目,象徵兵馬軍力之權。
觜:為西方七宿之六,有三星,屬於金牛座,此星明,代表安和樂利,五穀豐收,若有移位,象徵君臣失位,兵馬動亂。
參:為西方七宿之七,末星也,有七星, 屬雙子座,此星明亮,代表民生樂利,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井:為南方「朱雀」七宿之首,有八星,屬雙子座,此星明亮,代表國富民安,天下太平,如色變則動盪不安。
鬼:為南方七宿之二,有四星,屬巨蟹座,星色很是暗淡,如雲非雲,如星非星,為不祥之兆。
柳:為南方七宿之三,有八星,屬獅子星座,其星明,亮主百姓豐衣足食,如果失其色,則失收饑荒。
星:為南方七宿之四,有七星,六星屬獅子星座,一為星宿,為二等之星,此七星代表有偶發性之急事。
張:為南方七宿之五,有六星,屬獅子星座,此星明亮,代表國強民富。
翌:為南方七宿之六,或為「翼」,有二十二星,十一星屬於「巨蟹」星座,三星屬獅子星座,另外八星不明,其星明亮,象徵禮樂與興邦等,四海一心。
軫:為南方七宿之七,末也,有四星,屬處女星座,色一黃一紫,其星明亮,代表風調雨順,天下太平。
- 七政四餘
以二十八宿輪流值日記日法,是以一宿代表一日,二十八宿代表二十八日,周而復始。 二十八日為一個週期,正好四個星期輪流一個週期。故可根據以下歌訣核對曆書上二十八宿印的對不對,只要看那位星宿上是星期幾(其對應關係是永遠不變的),就可以了。
四 五 六 日 一 二 三
角 亢 氐 房 心 尾 箕(東方七宿)
斗 牛 女 虛 危 室 壁(北方七宿)
奎 婁 胃 昂 畢 觜 參(西方七宿)
井 鬼 柳 星 張 翼 軫(南方七宿)
九星飛泊——玄妙的擇吉方陣
吉神凶煞——神秘的擇吉外衣
吉時良辰——最後的擇吉定位
民間黃曆——鍋無法下口的擇吉大雜燴
東方蒼龍: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
北方玄武:斗宿,牛宿,女宿,虛宿,危宿,室宿,壁宿。
西方白虎:奎宿,婁宿,胃宿,昴宿,畢宿,觜宿,參宿。
南方朱雀: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張宿,翼宿,軫宿。
二十八星宿-五術相關|BTKO.net https://bit.ly/34zUWKE



3369113371.pdf (taichung.gov.tw)

2021-06-01_0818522021-06-01_081904

3369113371.pdf (taichung.gov.tw)


柳樹-明代震柳/地震後有老人講到這個瘋癲老道的故事,人們才倏然醒悟,此道士有先覺之能,所喊“棗桃”乃是“早逃”,是在暗示上天將降巨災,提醒人們早早逃走啊。只不過在當時沒有人能夠理解-在地震發生前,有人看到街上一位衣衫襤褸,瘋瘋癲癲的道士,一手拿着一顆棗子,另一手拿着一個桃子,一邊快走着,一邊高喊着“棗桃!棗桃”。當地人都不解其意,於是沒有人搭理他,都只當他是在胡說八道。由於當時已經入冬,基本上是沒有棗和桃買的,人們把他當成瘋子也屬正常/震柳,一顆已有500年高齡的古代柳樹。這顆從明代起就在此處紮根的柳樹

images (18)2021-06-01_0915412021-06-01_09152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