淫祀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淫祀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3igta1
淫祀指不合適的祭祀或祭祀不在國家祀典當中的神明,即現代所謂「民間宗教」[1]。古代中國為了維護社會秩序,以「禮」作為維繫道德倫理之準則,希望人民能因為禮的教化而建立良好的道德觀,為了避免百姓道德倫理的價值觀發生錯亂,規定了各種禁止之行為。這種觀念也見於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
關於宗教信仰之部份則為禁止人民進行各種「淫祀」。《禮記·曲禮》謂:「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無福。」「敦孝悌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儉以息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善良,誡窩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2]
清人孫希旦注稱:「非所祭而祭之,謂非所當祭之鬼而祭之也;淫,過也,或其神不在祀典,如宋襄公祭次睢之社,或越分而祭,如魯季氏之旅泰山,皆淫祀也。淫祀本以求福,不知淫昏之鬼不能福人,而非禮之祭,明神不歆也。」淫祀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3igta1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見義不為,無勇也。」 為政: 孔子說:「祭奠別人的先人,是諂媚;遇到符合道義的事不敢做,是懦夫。」
《左傳》中的"三代命祀,祭不越望"不是三代一貫的,它是西周時天子諸侯在祭祀權上的區別。 天子祭祀的神靈沒有局限在王畿範圍內,這是三代貫之的:西周以前,方國部落並沒有清晰的"祭不越望"觀念,西周建國才把"祭不越望"當成諸侯的祭祀規則,形成制度,折射出殷周之際社會結構的變革。 周王室衰微,"祭不越望"之禮也隨之廢弛。
----------
[原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①;見義不為,無勇也。」
[原文通釋]
孔子說:「不是自己的先人如果祭祀他是諂媚,遇到符合正義的事不去做是沒有勇氣。」
[注釋]
①非其鬼而祭之,諂也:不是自己的先人卻祭祀他是諂媚。這是一個判斷句,形式是「……,……也」下文「見義不為,無勇也」也是一個判斷句。其鬼,自己的先人,自己的祖先。鬼,人死為鬼。《說文》:「鬼,人所歸為鬼。」而,連詞,如果。祭,祭祀,祭奠。諂,諂媚。
[解讀與點評]
《禮記》有《祭法》《祭統》《祭義》三篇,專門談祭祀。《禮記》說:「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禮記·曲禮下》也說:「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無福。」「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說的是有人祭祀別人的祖先,祭祀不相干的鬼神。但針對誰而說,不得而知。
《左傳·哀公六年》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初,昭王有疾。卜曰:『河為祟。』王弗祭。大夫請祭諸郊,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漢、雎、漳,楚之望也。禍福之至,不是過也。不穀雖不德,河非所獲罪也。』遂弗祭。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國也,宜哉!《夏書》曰:「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亂其紀綱,乃滅而亡。」又曰:「允出茲在茲。由己率常可矣。』」(「當初,楚昭王有病時,占卜的人說:『這是黃河神在做怪。』楚昭王沒有祭祀黃河神。大夫們請求在郊外祭祀黃河神。楚昭王說:『從前三代規定的祭祀,範圍不能超出視線所能見到的,長江、漢水、雎水、漳水才是我們視線能見到的水域。禍福的到來,不會超過這個範圍,我雖然沒有德行,但怎麼也不至於得罪黃河神啊。』就沒祭祀黃河神。孔子評論說:『楚昭王深明大義啊,他沒有失去王位,這是理所當然的了!《夏書》說:「那位古王叫陶唐,遵循天道守綱常,擁有中原土一方。今人行為太乖張,不守規矩壞天綱,咎由自取必滅亡。」又說:「公允地在這裡做自己該做的,自己帶頭遵循常道就可以了。』」)楚昭王沒有祭祀黃河之神是「不諂」的典型。如果祭祀黃河之神,就是「諂」,因為黃河之神不在楚國祭祀的範圍。
中國是個信奉自己的先人的國度,因而也形成了多神信奉的國度。現在有人把許多不相干的「牌位」組合在一起供奉的現象:信佛卻要供奉財神——連佛家的廟裡都要供道家的財神、關公等等,很有些不倫不類;供奉的「仙」也名目繁多,這些「仙」是哪家的、歸屬哪個門派、順序怎麼排列、矛盾不矛盾,他們都不清楚,他們不以為這裡有問題。大概這也是中國文化博大包容的表現,一部《西遊記》將儒釋道三教揉合在一起,和平共處——好在這是一種精神寄託,是虛無的東西,「信其有則有,不信其則無」。
「見義勇為」是孔子提出的做人的美德,這都是儒家高尚人格的規範。《論語集解》說:「義,所宜為。」合於仁、禮要求的,就是義。「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為實行「仁」的條件之一,符合「仁、義、禮、智」之「勇」才算是「勇」,否則就是「亂」。
而今「見義勇為」真的是太少了。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就是我們的教育有缺失,法律有漏洞,世風不佳。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主張「中庸」的孔子並不否定「見義勇為」,因為它與孔子的「中庸」思想並不矛盾,因為「中庸」是有原則的,是「以禮節之」的;而這裡的「勇」也是符合仁義禮智的「勇」,不是「亂」。因本章產生成語「見義勇為」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9za3qrl.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