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後裔-源於姜姓齊國公室的四大望姓-高、國、盧、崔/炎帝神農氏姜榆罔+姜太公的祖先/萬家姓: 姜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封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封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RivdTp
 封姓
《百家姓》第208位
25:    程嵇邢滑 裴陸榮翁
26:    荀羊於惠 甄麴家封
27:    芮羿儲靳 汲邴糜松
郡望     渤海郡
各地寫法
標音、羅馬字拼寫
封姓在中國並不是一個常見的姓氏,但也是中國較為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08位。
封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RivdTp
來源
源自姜姓,是炎帝的後裔,以地名為氏。據《姓苑》上記載,炎帝裔孫名鉅,曾為黃帝之師。夏朝時,封鉅的後代於封父(今河南省封丘縣西封父亭)為諸侯國,後人曾經稱他為封父,實際上是以地名為人名。周代,封父之國滅亡,其國人分為兩姓,一為封父姓;一為封姓,稱為封氏,世代相傳。
分布
河南封丘、河南南陽,河北平山,江西北部、湖南衡陽,藍山、廣東西北部、遼寧環渤海灣地區、江蘇西部、福建泉州,重慶、四川、山東中部均有分布。
郡望
渤海郡
堂號
光裕堂 存耕堂 煙竹堂
封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RivdTp
------------------
渤海封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孫封鉅為黃帝師,胙土命氏,至夏后氏之世,封父列為諸侯,其地汴州封丘有封父亭,即封父所都。至周朝時失國,子孫為齊國大夫,遂居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裔孫封岌,字仲山,後漢侍中、涼州刺史。生封咺,咺四世孫封仁,仁孫釋,晉侍中、東夷校尉。三子:封𢚂、封悛、封抽。悛二子:封放、封奕。奕,燕太尉。二子:封蘄、封勸。蘄孫鑒,後魏滄水太守。三子:封琳、封回、封滑。
渤海封氏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xKoulS
--------------------------------
華人社會有所謂「百家姓」,經由姓氏而衍生出來的話題相當多,其中「少數姓氏」就容易讓人留下深刻印象。近日,中國親子專欄記分享了一則姓「封」的家族,所出現的「取名趣聞」。
家族姓「封」他幫兒子取名…老婆見1字氣瘋:敢登記就離婚 https://bit.ly/3aW6ZoQ
經常分享親子育兒話題的《談談育兒經》,近日就分享了這則趣聞。日前,有這位姓「封」的爸爸迎來了第一哥兒子,全家人十分開心,直接為孩子辦了派對,邀請親朋好友參加。
有趣的是,孩子的名字一直沒有確定,於是父親開始看一些書籍、詩集,希望得到一些靈感,但不是太冷門就是不通順,後來在看電視的時候,突然想到了一個字「狂」,如果把兒子取名為「封狂」,不僅特色鮮明容易記,也比較不會被欺負。
然而,「封狂」這種名字確實有些怪異與輕浮,因此孩子的媽媽表示強烈反對,直呼「你敢拿這個名字去登記,我就敢離婚」,後來阿公也介入,直言這名字太不妥。這讓《談談育兒經》,也笑稱「孩子的父母可長點心吧,都替孩子感到心疼,孩子長大之後不知道要被多少人當成笑柄了。」家族姓「封」他幫兒子取名…老婆見1字氣瘋:敢登記就離婚 https://bit.ly/3aW6ZoQ


姜子牙的外孫-唐叔虞後裔姓氏,主要有晉姓、楊姓、韓姓、何姓、溫姓、賈姓、簡姓、曲姓、解姓、侯姓、欒姓、席姓、先姓、谷姓、冀姓、步姓、籍姓、閻姓等 https://goo.gl/oMoZRb
后土-句龍,即后土掌管社稷、土地的社神+中國第一個世襲帝制皇朝—夏朝的圖騰即為“勾龍”/炎帝神農氏姜榆罔+姜太公的祖先/顓頊治理天下,設立了五官。句龍因治水土有功,被顓頊任命為土正官,稱為后土。后土,是主管土地的官職名稱,也是主管五土的總神,能生養萬物。 因后土能平水土,立下赫赫功勳,所以將祭祀后土的祭禮稱為社祭。古代凡是建立赫赫功勳的人,可與后土配享,附祀於廟,同受祭饗。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k61Xwy
管仲是歷史上第一個設置官方妓院的人,他是安徽穎上人,還是周穆王的後代,所以擁有尊貴而古老的「姬」姓。
周朝皇室與姬姓都出自姜姓血緣;西周先祖為姜嫄,代表姬姓可能是由姜氏族分支出來
申姜/姜嫄/周初「三太」:太姜、太任和太姒三位賢妃/傅斯年認為,姜嫄即姜原,起源於姜之意。西周先祖為姜嫄,代表姬姓可能是由姜氏族分支出來。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HrRgA0
從姜尚起到如今,歷史上共有102個氏都是從姜姓繁衍而來,有的姓氏還有別的起源,但是姜姓卻是他們最初或最重要的起源。其中包括呂姓、許姓、章姓、謝姓、齊姓、高姓、國姓、雷姓、易姓、方姓、文姓、申姓、盧姓、柴姓、慶姓、賀姓、紀姓、丘姓、薄姓、賴姓、蓋姓、丁姓、査姓、封姓、邱姓、崔姓、駱姓、左姓、充姓、酈姓、逄姓、連姓、向姓、谷姓、聶姓、尚姓、焦姓、柯姓、饒姓、景姓、浦姓、厲姓、強姓、斜姓、晏姓、檀姓等64個單字姓氏和淳于、東郭、高堂、子雅、雍門、申屠、公牛姓等38個複姓。
如果自炎帝算起的話,姜姓的分支姓氏則達到247個。
共有六十六個姓氏都是姜太公的後裔。
還有謝、許、郭、賴、連、賀、柯、丁、丘、齊、強、申、尚、封、向、文、左、薄、逢、闞、易、崔、駱、充、饒、蓋、國、章、井、富、欒、厲、桓、景、柴、聶、查、慶、戎、酈、暢、麻、孝、懿、充、平、壇、棠、竹、年、甫、芮、楂、汲、閭、即、浦、移、谷等五十九個姓氏。


起源於封丘的姓氏——封姓
封姓,為百家姓第270位姓氏,據不完全統計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044%。
封姓的歷史源遠流長,歷史上圍繞著封姓的演變,流傳下來的故事有許多。伏羲時有個夔龍氏,把都城建在今天的重慶豐都,每逢天旱,夔龍氏就率眾人在長江邊上的巫山跳舞祭天祈雨,後人把夔龍氏稱為耕父。
封姓的起源主要是同豐沮玉門這個地名有關係,我們把豐都叫做鬼城,來源就取自於豐沮玉門。據說,在黃帝時期,黃帝把一個臣子,也就是炎帝的後代,封在豐沮玉門,因為封巨和沮居在古時候是通用的,也同音,因此他就以封巨為名。所以,《世本》記載,封姓是炎帝之子,黃帝之師,是胙土為姓,胙土為姓也就是說,他當時封在豐沮,所以他起名叫封巨。
從黃帝時期開始,封氏就以農耕為主,創造了許多先進的耕作方法,並在生活中掌握了野豬的馴化方法,為後人走向農業文明創造了條件。封氏在黃帝時期協助黃帝主理朝政,對當時的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自黃帝時期,封姓執掌樂正以後,一直傳到堯舜時期。因為封姓參與反對堯稱帝,因此被帝堯派攝政羿把他們射殺了。攝政舜,我們稱他為禹舜,禹舜當時是帝舜的攝政,他為了想執掌朝政,得到夔龍氏的支持,於是他做主把樂正還封給夔龍氏。夔龍氏當了樂正以後,主管桑林祭祀,因為他是八伯之一,所以我們又稱他為封伯,他的封土就在現在的河南封丘。
從夏朝開始,封巨的後代定居在封父,也就是今天的新鄉封丘,當時封氏是夏朝的諸侯國,封父是地名,所以當時封氏是以地名作為人名的。封父國歷經了夏商兩個朝代,由於朝政的更迭,封氏從商朝以後,開始由盛轉衰。
中康繼位以後,后羿想給夏朝支持者一點兒顏色看看,因此把封伯給殺了,還把封伯的母親玄妻搶走了,強迫她為妻。
后羿的夫人嫦娥就吃了仙藥飛到月亮上去了。但是玄妻要為自己的兒子封伯報仇,於是聯合了她的宗親逢蒙、宰相寒浞,趁后羿不備,將他殺了。
千百年來,封姓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儘管封姓在百家姓中不是一個大姓,但仍然是名人輩出,漢代有侍中封岌,北宋有宰相封予會,唐朝有宰相封德彝,封敖在《題西隱寺》中寫道:「勝事俏能銷歲月,已拼名利不相關。」就是對封氏人的真實寫照。
封父國在周初滅亡之後,封姓四散遷徙,有一部分遷到齊國,後來被稱為渤海封,渤海郡望,就是封姓;有一部分封姓南遷,主要在安徽、海南一帶,是在兩晉時期遷過去的;還有一部分遷到浙江。所以這些地方出現了很多以封為名的地名,像封林、封淵、封宇、封川等。
封氏族人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曾經起到過重要作用,從唐朝開始,封姓在長江兩岸的廣大地區勤於耕作,為發展當時社會的農業文明起到了積極作用。
封姓遷徙分布
宋朝時期,封姓人數很少,主要集中於四川和浙江。明朝時期,封姓大約有4萬多人,當時山東為封姓第一大省,約占封姓總人口的35%。其次分布於陝西、江蘇、河南、四川等地。
當代封姓的人口大約有40萬,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044%。自宋朝至今1000多年中,封姓人口呈增加的態勢。陝西是封姓的第一大省,大約占全國封姓人口的18%。全國封姓主要分布在陝西、山東、重慶、江蘇、廣西、河北、湖南、廣東,大約占封姓總人口的80%;其次分布在貴州、四川等地。封姓的分布示意圖表明:在陝寧、甘肅南部、青海東南、內蒙古中部、晉豫鄂西部、雲貴川渝、湘粵大部、桂瓊、江西西南、浙江北端、安徽東部、滬蘇魯、河北東南、遼寧南端,封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為0.08%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4%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34%,居住了大約72%的封姓人群。
唐朝名將封常清
封常清(?—756年),蒲州猗氏人(今山西猗氏縣南),唐朝名將,戰功赫赫。自幼家中清貧但受祖父影響喜愛讀書,他曾兩次入朝為官,安史之亂時,因出師不利被處斬。
天寶十二年(753年),封常清率軍進攻大勃律國(今克什米爾巴勒提斯坦)。進至菩薩勞城(今克什米爾中部一帶)時,唐先頭部隊屢次獲勝,封常清欲揮軍乘勝追擊,這時斥侯府果毅段秀實進諫,認為:「賊兵羸,餌我也,請備左右,搜其山林。」封常清採納其建議,派兵搜索,果然發現伏兵,唐軍大敗其眾。大勃律國此戰失利後,被迫歸降,封常清率軍凱旋。
天寶年間,身兼范陽(治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平盧(治營州,今遼寧朝陽市)、河東(今山西太原)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反唐,率領15萬大軍,長驅南下,向唐朝的兩京:洛陽、長安殺來。由於中原已多年沒有戰事,軍隊大部駐屯邊境,很多郡縣無兵可用,毫無應變準備。地方官吏聞叛軍將至,或棄城逃跑,或開門出迎。安軍長驅直入,幾乎沒有遭到什麼抵抗,很快占領了黃河以北大部分地區。安祿山叛亂的消息傳到長安,唐玄宗還以為是謠言,直到十一月十五,確知安祿山已向南進軍時,才驚恐失色。
此時朝中不但無兵可派,更無良將可遣,只有回朝的封常清是唯一人選。唐玄宗便把封常清當成了救命稻草,問他該如何退敵。封常清見朝中惶恐異常,為了安慰玄宗,便說:「祿山領兇徒十萬,徑犯中原,太平斯久,人不知戰。然事有逆順,勢有奇變,臣請走馬赴東京,開府庫,募驍勇,挑馬棰渡河,計日取逆胡之首懸於闕下。」玄宗聽後大喜,於次日即任命封常清為范陽、平盧節度使,趕赴洛陽,開府庫,招募新兵,準備迎擊安軍。封常清的一番話雖有誇大其辭的成分,但對穩定朝中的情緒起了關鍵作用,唐廷也因此得以有條不紊地調兵遣將,開始了長達8年的平叛戰爭。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ry23n4.html
--------------
詩評百家將70——高仙芝、封常清,帝國雙壁竟被同一奸臣所殺
蔥嶺雲深連霄漢,好擎日月掛長天。
出師難料何時死,垂淚常在破敵前。
之所以把高仙芝和封常清放在一起說,是因為兩人的經歷高度重合,結局一致。封常清的仕途是高仙芝一手提拔的,每一步都跟著高仙芝,所以,高仙芝稱封常清為封二,就像自己的影子一樣。如果說蘇定方是開疆之人,高仙芝、封常清就是守土之將。
高仙芝是高句麗人。身形俊美,武藝高強。在安西為將,出入軍營衣著光鮮。封常清認為高仙芝是高人,多次投書拜在其門下。而封常青的形象,和高仙芝恰恰相反。身形瘦小,嘴歪眼斜,還是個瘸子。但封常清法度嚴謹,治軍有方,運籌帷幄,有經緯之才。兩人的配合也是十分密切。
平大小勃律之亂。突厥被打敗之後,聯合吐蕃開始騷擾安西。交通要地在蔥嶺,現在的帕米爾高原。這裡有兩個國家:小勃律和大勃律,先後叛唐。唐朝派高仙芝率兵討伐小勃律獲勝。高仙芝因為對戰大食失利,調到中央,封常清接替高仙芝,討伐大勃律獲勝。高仙芝攻打小勃律,堪稱一次完美的長途奔襲戰。迂迴上千里,帶著大隊人馬上山下河,兵貴神速地占領連雲堡要塞,斷絕了小勃律和吐蕃勾結的通道。這種多次帶領大部隊高原大迂迴的戰術,自古以來只有高仙芝做到了。這種戰術使高仙芝打敗了吐蕃和其他依附國,威震西域。
對戰大食失利。高仙芝縱橫西域的同時,大食也在向中亞拓展。兩個強國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但是,高仙芝對西域各國的政策比較失敗,原因是過於貪婪。西域的石國,對唐朝十分友好。但高仙芝垂涎石國的財富,竟派兵攻打,並謊報戰功,導致眾多西域小國國王被殺,激起西域各國的不滿。在深入大食的怛羅斯之戰,隨軍征討的葛羅祿部叛變,與大食夾擊,高仙芝大敗,幾乎全軍覆沒。高仙芝被調到中央,由封常清接任安西都護。
安史之亂被殺。3年後,爆發了安史之亂。當時,唐朝正處於開元盛世,除了安西一帶,都沒有太多戰事。早已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軍隊都是商賈子弟,市井之人,到軍隊混軍功領工資的,絲毫沒有戰鬥力。一開始兵敗如山倒。朝廷緊急調派封常清、高仙芝赴前線指揮作戰。這二位雖是名將,但是士兵戰鬥力太差,根本擋不住安祿山。不得已,放棄了土地,屯兵潼關,以其固守。這時,一位重要人物開始表演了,這人叫邊令誠。要說邊令誠,原來也做過好事。當初高仙芝打敗小勃律,因為越級上報,惹得上司夫蒙靈察很不高興。邊令誠當時是高仙芝的監軍,跟隨高仙芝一起出征的,所以秘密報告了皇帝,保住了高仙芝的前途。但是,邊令誠本質就不是好人。當高、封在潼關駐守,邊令誠出了幾個主意,高仙芝沒聽,索要財物也沒給,就懷恨在心,向唐玄宗先讒言說他們故意喪失疆土給反賊。唐玄宗大怒,下旨令邊令誠到軍中殺了高仙芝和封常清。結果叛軍直搗長安,邊令誠開門投降,這才有出了馬嵬坡一事。
算來算去,大將冤死,往往都是皇帝昏庸,加上宦官陷害。要說每個人都有缺點,這二位也一樣。前面說高仙芝貪婪。封常清也頗為自負。曾經為壯軍威,殺了高仙芝乳母的兒子,這孩子跟高仙芝關係很好,只是有點兒看不起封常清。封常清殺了他之後,也不跟高仙芝說,鬧得很不愉快。後來又在皇帝面前自誇能打敗安祿山,結果一敗塗地。所以說,人什麼時候都不要過於得瑟。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nekqzx8.html
---------------------
專家研究:源於河南的姓氏,占全國漢族人口的80%以上
河洛文化
河洛,是黃河與洛水的簡稱,也指黃河中下游和洛水流域的一些主要地區。據《史記》等文獻記載,「河洛」這一地域概念,一般是指狹義的中原地區,即今河南,或中原地區最核心的部位。
文化,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如果說中原文化是中原先民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那麼,河洛文化便是這「總和」中最精彩的篇章。河洛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廣及諸多領域。
中華姓氏
據初步統計,在《中華姓氏大辭典》所列11969個姓氏中,有4925個未註明姓氏來源,有2224個系少數民族姓氏,二者合計7149個,占11969的59.7%,下餘4820個為漢族姓氏。
專家根據大量的古代文獻資料,對這4820個姓氏逐一進行研究,得出的結果為:
起源於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個,占4820的38%。但是,在按照當今人口多少排列的前120大姓中,河南占了一半。這120個大姓共占漢族人口的90.11%,也就是說13億人中有11.7億人姓這120個姓。
這120大姓中,全源於河南的姓氏有52個,即李、張、陳、黃、周、林、何、宋、鄭、謝、馮、於、袁、鄧、許、傅、蘇、蔣、葉、閻、潘、戴、夏、范、方、石、姚、廖、孔、康、江、史、邵、段、雷、湯、尹、武、賴、樊、蘭、殷、陶、翟、安、倪、嚴、牛、溫、蘆、俞、葛。
部分源頭在河南的姓氏有45個,即王、劉、趙、吳、徐、孫、胡、朱、高、郭、羅、梁、韓、唐、董、蕭、程、沈、、盧、蔡、丁、魏、薛、杜、鍾、、熊、陸、白、毛、、秦、顧、侯、孟、龍、黎、常、賀、龔、文、施、洪、季;兩項合計,起源於河南的姓氏共有97個,占120大姓的80.8%,占全國漢族人口的79.49% 。
如果減去一些多源的姓氏中源於河南以外的成分,人口百分率會有所下降,但起源於河南的姓氏總數是1834個,減去97個,還有1737個,加上這些姓氏,起源於河南的姓氏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率仍在80%以上。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河南是姓氏資源第一大省,海內外華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
河南姓氏
一、河南是華人祖先炎黃二帝和太昊伏羲的活動中心
專家對當今120大姓從血緣關係上進行追根溯源後,發現它們分別屬於三個族系,即黃帝族、炎帝族、東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黃帝、炎帝、太昊與少昊。
具體情況是:
於黃帝族的有86姓,占120姓的72%,即:王、張、劉、陳、楊、周、吳、孫、胡、朱、林、何、郭、羅、宋、鄭、韓、唐、馮、於、董、蕭、程、曹、袁、鄧、傅、曾、彭、蘇、蔣、蔡、賈、魏、薛、葉、閻、余、潘、杜、戴、夏、鍾、汪、田、范、石、姚、鄒、熊、陸、孔、康、毛、史、顧、侯、邵、孟、龍、萬、段、錢、湯、黎、常、 武、喬、賴、龐、樊、蘭、殷、施、陶、翟、安、顏、倪、嚴、牛、溫、蘆、季、俞、魯。
屬於炎帝族的有6姓,占120姓的5%,即:許、姜、崔 、雷、易、章。
屬於東夷族的有8姓,占120姓的7%,即:李、趙、黃、徐、馬、譚、郝、江。
兼屬黃帝族與炎帝族的有11姓,占120姓的9%,即:高、謝、呂、盧、丁、方、邱、賀、龔、文、洪。
兼屬黃帝族與東夷族的有9姓,占120姓的7%,即:梁、沈、任、廖、金、白、秦、尹、葛。
總的來說,120大姓多數屬於黃帝族,少部分屬於炎帝族和東夷族,而河南長期是這三族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三族的姓氏也多數是在河南境內形成的。
黃帝族主要有兩大分支:一為顓頊族,二為帝嚳族。此外,據有關文獻記載,匈奴族和鮮卑族同黃帝也有血緣關係,所以,凡出自匈奴族或鮮卑族的姓氏,均列入黃帝族系。
顓頊後裔比較有頭緒的,主要有三支:一為舜族,二為禹族,三為陸終族。舜是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史記》說他是顓頊的7世孫,其後代產生出陳、袁、田等姓氏。禹是顓頊的6代孫,原為夏後氏部落領袖,奉舜命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後擔任部落聯盟領袖。他的兒子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即夏朝,後產生出一些姓氏。陸終是顓頊族系中一位重要人物,其父吳回即祝融,是顓頊的曾孫。陸終有6個兒子,其後曾孕育出一些姓氏。
帝嚳後裔中繁衍旺盛的,主要有堯族、商族、周族。周部族始祖名棄,也是帝嚳之子,姓姬氏,其後衍生的姓氏多達數百個,不僅為黃帝族之最,而且在整個中華姓氏中也是首屈一指的,被列入當今120大姓的就有47個,其中有一大半出自河南。
炎帝又號神農氏。他原居姜水流域,後發展到中原地區,他的子孫大部分在河南境內定居,使姜姓失而復得,又衍生出其他一些姓氏。在河南境內的炎帝後裔,主要有方氏、雷氏、呂氏、許氏、文氏、申氏。炎帝後裔還有在山東北部的齊氏,但其始祖呂尚是南陽呂國的子孫。
東夷族分為太昊族與少昊族。
⑴太昊族與姓氏:太昊,是傳說中古代東夷族首領,也是中國神話中人類的始祖。太昊族以龍為圖騰,曾以龍為官名,其後裔姓氏有任、郝及白姓的一支等。
⑵少昊族與姓氏:少昊,號金天氏,也是古代東夷族首領,相傳他因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少昊與太昊是繼承關係,少昊部落是從太昊部落分出來的,活動中心在今山東曲阜一帶,但其後代卻分布在全國許多地方。少昊後裔有兩個重要人物,即皋陶和伯益。皋陶是少昊的曾孫,也是東夷族的首領。當今第一大姓李及廖姓的一支,都是他的後裔。伯益是皋陶之子,是舜時東夷部落的首領。他是古代嬴姓各族的共同祖先,後裔相當繁盛,在當今120大姓中,趙、黃、徐、馬、譚、江等姓都是他的後代。
二、河南是姓氏發展時期夏、商兩代的國都所在地
夏、商時期,從奴隸制興起到全盛,也是中華姓氏得以發展的時期,而這兩個朝代活動的中心地帶均在今河南境。夏朝從開始到桀滅亡,共傳14世、17王,歷時400多年,其統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的黃河、洛河流域。夏禹建都之陽城,即今登封告城鎮;後遷陽翟,即今禹州。禹之子啟的都城也在禹州,此後,太康居斟尋(今鞏義西南),相都帝丘(今濮陽),少康都陽翟,杼居原(今濟源西北),後遷老丘(今開封東),胤甲居西河(今安陽東南),孔甲及其子皋均居今偃師,桀都斟尋。除了《史記》所列「用國為姓」者外,夏朝在河南境內還有不少諸侯國,於夏朝末年被商湯所滅,都演變為姓氏。
三、河南在姓氏普及時期的周朝占有重要位置
周朝是我國古代史上一個重要時期,也是產生姓氏最多的朝代。西周雖建都於鎬京(今陝西西安),但在建國初期便營建了洛邑,至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洛陽便成了東周的統治中心。據初步考證,從周初到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分布於今河南境內的,有周朝同姓(姬姓)國20多個,異姓國40多個,合計60多個,約占諸侯國總數140多個的二分之一弱。這些大小諸侯國基本上都演變成為姓氏,同時,諸侯的子孫以采邑名、官職名等為氏,又形成一大批姓氏。由此可見,河南是在姓與氏發生重大變革,姓氏空前大發展、基本普及和相對定型時期起到關鍵作用的地區。
四、河南有得天獨厚的產生姓氏的優越條件
古代的「得姓受氏」,與地理位置、人口多少及經濟狀況等條件有密切關係,而河南在這些方面則獨具優勢。自夏朝建立至民國年間,先後有20多個朝代在此建都,因而使河南成為古都最多的地區。中國有七大古都,河南就占3個,即洛陽、開封、安陽。河南歷史悠久、人口密集、建都頻繁,正是河南成為中華姓氏主要發源地的先決條件。
五、河南是北魏鮮卑族政權入主中原改姓的基地
西晉末年,從「八王之亂」開始,漢族從中心地區出發,向邊遠地區流亡,而居住在長城以外的少數民族則大量內遷,至北朝時期達到高潮,歷時長達三個世紀之久。在這漫長的歲月里,各族人民相互影響,總的發展趨勢是與漢族融化成一體,從而形成了黃河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其中,大規模地遷入今河南境內,施行與漢族同化的少數民族政權是北魏。北魏是由鮮卑族拓跋氏所建的政權,統一北方後,為加速北魏政權封建化的進程,孝文帝拓跋宏於493年率領貴族、文武百官及鮮卑兵自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接著,進行漢化改革,實行鮮卑人與漢人通婚,以漢服代替鮮卑族服裝,禁止在朝廷上說鮮卑話,令鮮卑人改姓並自稱河南洛陽人等等。改姓數量,一說有300多,僅見於《魏書·官氏志》單獨列出的,即有114個,其中被列入當今120大姓的就有25個。
由於上述種種原因,構成了其他地區難以比擬的優勢,使河南成為中華姓氏的主要發源地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5e4ypq6.html

6p3n0003rp9965rs07036p3r0002n5286s971s7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