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書/太上寶筏圖說/中國紅十字會創始人施則敬+施肇曾、施肇基/代有陰德,繩武不替/上海仁濟堂- "蓋取仁者博施,濟眾之義"/施善昌+朱佩三/經營理念(本之以仁,濟之以誠,久之以弗怠)是近代以來上海紳商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品德和胸懷/施善昌(1828-1896)勸辦各省義賬出力,先後五次奉旨嘉獎,奉旨列入府縣志,交部從優議敘,並蒙恩賜"心存濟物"匾額,奉旨建坊。 因孫振元報效實錄館經費,賞給頭品頂戴,誥授"光祿大夫"。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qqq0005q66qs590pn78r4r000895so086q1512r4r000895850650s8p1

太上寶筏︱得貴靈驗記
讀書人的功名就是考中進士,古代把「折桂枝」比喻中進士,人中進士就記在「桂錄」上,由文昌帝君掌握。作惡的人,根據作惡大小給以處罰或除名;行善的人,就要論功行賞。如果一個人能照《感應篇》行事,那麼萬善齊備,用不著發愁進士無名、不能升官。
前朝人尚士英,文章和書法都出眾,雖出身貧寒,卻樂善好施,見人家募化刻《感應篇》,想拿錢捐助卻苦於無力,於是,就把衣服被褥當掉去贊助,冬天穿著單衣挨凍也不後悔。過了三十歲,更加貧困,坐船到京城想找個人家當教書先生。因為沒錢,就住在城外關帝廟內,半年時間沒人知道他是什麼人,他代給人家書寫對聯,題寫扇面,得幾個小錢混口飯吃。將近年底,有一個大臣派管事到關帝廟辦理一件公事,這位管事喜愛文墨,一見到廟內士英寫的條幅,禁不住注意觀賞,便問這是誰寫的,何事來到京城?士英如實告訴了管事。管事說:「君子既然難以度日,又沒人雇你幹活,我的幾個兒子需要請先生,你何不到我家住下,教導我那幾個兒子,你也可以安下心來讀書,再參加考試以取功名。」士英表示感謝,答應了管事的請求。管事為士英準備衣服被褥,士英穿戴一新,不再有寒士的窮樣。
上元之夜,大臣們在花園內到處掛花燈、懸匾聯,請皇上大駕遊玩。眾多門客所寫的字都不如意,差役推薦士英,大臣立即下令叫士英當面試寫,士英當著眾大臣的面,運筆如飛,字畫端莊秀美,詞語又合適又閒雅,大臣十分欣賞。當夜,皇上遊園中,問是何人手筆,大臣說:「此臣家請的先生尚士英所寫。」 第二天早上,皇上召見士英於偏殿面試,皇上滿意,欽賜進士,封為翰林檢討,不幾年,升任掌院學士。凡是皇上所到之處,士英都拿筆跟隨聖駕,一刻不離開,像這樣讓皇上看重的大臣從來沒有過。趁皇上退朝休息的機會,士英準備了豐盛的禮品,到關帝廟答謝。廟內眾道士準備好錦緞被子和繡花坐墊,恭候士英休息。士英行禮完後正休息瞌睡之間,仿佛望見關帝說:「你今天的榮華富貴,是因為你曾捐助刻印《感應篇》的原因,以後你要更加激勵最初的善心,忠君報國,千萬不可借皇上恩寵做壞事。」士英醒來以後,才知是報應。從此,士英到處給人講太上感應事,許多人聽了他的規勸,為神力所感化。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ejj3mn.html


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  https://bit.ly/2R9JzoW
在宋朝,有這樣一個故事:邵康節是精通《易經》的宋朝大哲學家。 他與當時的著名理學家程顥、程頤是表兄弟,同時和蘇東坡有往來。 但二程和蘇東坡關係一般,一向不和睦。 有一次,邵康節病得很重的時候,程颢、程頤二弟兄在病榻前照顧。 這時外面有人來探病,程氏二兄藕問明來人是蘇東坡,就吩咐不讓蘇東坡進來。 躺在病床上的邵康節,此時已經不能再說話了,他就舉起一雙手,比劃成一個缺口的樣子。 程氏二兄弟有點納悶,不明白他做出的這個手勢是什麼意思。 不久,邵康節喘過一口氣來,說:"把眼前的路留寬一點,好讓後來的人走走。 "說完,他就咽氣了。
給自己給他人留有餘地:利不可賺盡,福不可享盡,勢不可用盡。 邵康節的話是很有道理的。 人生大舞臺,風雲變幻,何處沒有矛盾? 何時沒有紛爭? 社會上的人,有坦蕩君子,也有戚戚小人。 如果你沒有包容的心懷,就無法與他人和睦相處。 與他人發生矛盾時,你若能夠理解包容,留有幾分餘地,矛盾也許會迎刃而解,還會得到更多人的信任和尊敬。
留有餘地,就是不把事情做絕,於情不偏激,於理不過頭,這樣才會處變不驚,從容不迫,遊刃有餘。
留有餘地是人生智慧,也是生活經驗。
雕刻人像時,鼻尖先留高一點,不像的話再慢慢削減,這是留有餘地;做菜時先少放一點鹽,不夠再添,這是留有餘地;新買的褲子,因為太長穿不了,去裁的時候叮囑裁縫少剪點,以免剪短了不合穿,這也是留有餘地。
留有餘地,包含兩方面的意思:
一、是給自己留餘地
使自己行不至於絕處,言不至於極端,有進有退,措置裕如,日後便能機動靈活地處理事務,解決複雜多變的問題。
二、給別人留餘地
實質上也是給自己留餘地。 斷盡別人的路徑,自己路徑亦危;敲碎別人的飯碗,自己飯碗也脆。 不讓別人為難,也是不讓自己為難,讓別人活得輕鬆,自己也活得輕鬆。 這就是讓三分、留餘地的妙處,是處世交往的良方。
俗話說:"利不可賺盡,福不可享盡,勢不可用盡。 "說的是做事的時候給自己留點餘地,以備不時之需。 21世紀是一個充滿風險、充滿挑戰的社會,我們的生活、職業、娛樂、思維方式都將發生很大的變化,要在這樣的環境裡好好生存,就要學會深思遠慮,防患於未然。 包容別人就是包容自己,給別人留條後路就是給自己留條後路。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 https://bit.ly/2R9JzoW


線上版---太上寶筏圖說 (taolibrary.com)

2021-04-29_1844462021-04-29_184454

太上寶筏圖說 (taolibrary.com)


《太上寶筏》 (圖書館)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

2021-04-29_184318

《太上寶筏》 (圖書館)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

c0000388_0003c0000388_0001 (1)c0000388_0004


「責善切戒盡言,處事須留餘地。」
這段話的意思是,留餘地,就是不把事情做絕,
於情不偏激,於理不過頭。
和今天的心語很類似的另一段話,是電影《奇蹟男孩》中所引用的格言,
「當你要在正確與仁慈之間作抉擇,請選擇仁慈。」
選擇仁慈,不代表你就是選擇了不正確的那一邊,而是希望你我能心存慈悲,用和善的方式來處理複雜的事情。…


處事須留餘地,
責善切戒盡言。
——(清朝)金纓《格言聯璧》
1
在宋朝,有這樣一個故事:
邵康節是精通《易經》的宋朝大哲學家。他與當時的著名理學家程顥、程頤是表兄弟,同時和蘇東坡有往來。但二程和蘇東坡關係一般,一向不和睦。
有一次,邵康節病得很重的時候,程顥、程頤二弟兄在病榻前照顧。這時外面有人來探病,程氏二兄藕問明來人是蘇東坡,就吩咐不讓蘇東坡進來。躺在病牀上的邵康節,此時已經不能再說話了,他就舉起一雙手,比劃成一個缺口的樣子。程氏二兄弟有點納悶,不明白他做出的這個手勢是什麼意思。
不久,邵康節喘過一口氣來,說:“把眼前的路留寬一點,好讓後來的人走走。”說完,他就嚥氣了。
2
宋代的呂蒙正胸懷寬廣,氣量宏大,有大將風度。每當遇到與人意見相左時,他必定以委曲婉轉的比喻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皇帝對他很是信任。當呂蒙正初次進入朝廷的時候,有一個官員指着他說:“這個人也能當參政嗎?”呂蒙正假裝沒聽見,付之一笑。他的同伴爲此憤憤不平,要質問那個官員叫什麼名字。呂蒙正馬上制止他們說:“一旦知道了他的名字,就一輩子也忘不了,不如不知道的好。”當時在朝的官員也佩服他的豁達大度。後來那個官員親自到他家裏去致歉,並結爲好友,相互扶持。
呂蒙正這樣做是對的,爲人處世,留有餘地,是一種君子風度,可以顯示一個人博大的胸襟和深厚的修養。
3
給自己給他人留有餘地:利不可賺盡,福不可享盡,勢不可用盡。邵康節的話是很有道理的。人生大舞臺,風雲變幻,何處沒有矛盾?何時沒有紛爭?
社會上的人,有坦蕩君子,也有慼慼小人。如果你沒有包容的心懷,就無法與他人和睦相處。與他人發生矛盾時,你若能夠理解包容,留有幾分餘地,矛盾也許會迎刃而解,還會得到更多人的信任和尊敬。
4
留有餘地,就是不把事情做絕,於情不偏激,於理不過頭,這樣纔會處變不驚,從容不迫,遊刃有餘。
留有餘地是人生智慧,也是生活經驗。
雕刻人像時,鼻尖先留高一點,不像的話再慢慢削減,這是留有餘地;
做菜時先少放一點鹽,不夠再添,這是留有餘地;
新買的褲子,因爲太長穿不了,去裁的時候叮囑裁縫少剪點,以免剪短了不合穿,這也是留有餘地。
5
留有餘地,包含兩方面的意思:
一、是給自己留餘地
使自己行不至於絕處,言不至於極端,有進有退,措置裕如,日後便能機動靈活地處理事務,解決複雜多變的問題。
二、給別人留餘地
實質上也是給自己留餘地。斷盡別人的路徑,自己路徑亦危;敲碎別人的飯碗,自己飯碗也脆。不讓別人爲難,也是不讓自己爲難,讓別人活得輕鬆,自己也活得輕鬆。這就是讓三分、留餘地的妙處,是處世交往的良方。
6
俗話說:“利不可賺盡,福不可享盡,勢不可用盡。”說的是做事的時候給自己留點餘地,以備不時之需。現在是一個充滿風險、充滿挑戰的社會,我們的生活、職業、娛樂、思維方式都將發生很大的變化,要在這樣的環境裏好好生存,就要學會深思遠慮,防患於未然。包容別人就是包容自己,給別人留條後路就是給自己留條後路。
智慧之光:做人做事,留有餘地,不說過頭話,不做心力用盡的事,則隨時可以應付意外情況。因爲於人本身,強中自有強中手,而於事態發展,也時有不測風雲。因此,但凡做事就要留有餘地,會讓你在人際交往中進退自如。
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 - 雪花新闻 https://bit.ly/2Raajpm


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忌盡言。
處理事情要留有餘地,勸善千萬不可以竭盡直言。 這是講,凡事都必須要留一些空間,有緩衝的餘地,不至於直接衝突,引發矛盾。 特別是責備別人,希望他向善,忌諱把話說死說盡,比如說:你如果不改,以後我就不和你來往了,等等。
曲木惡繩,頑石惡攻。 責善之言,不可不慎也。
曲木惡繩,這裡繩是指木工測定直線的墨線,所謂準繩,彎曲不直的木材憎惡質量的墨線,因為會暴露它的缺點;頑石惡攻,攻是開戲、雕琢的意思,美玉藏在石頭中間,經過開采能呈現它的晶瑩璀璨,可是堅硬的石頭卻害怕開瞎,因為會觸到它的痛處。 這是古代兩句成語,也是兩個比喻,所以下面講,"責善之言,不可不慎",勸善的言語,不能不啊啊。
《弟子規》說: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 一般人都有自尊心,即使知道自己有一些壞的毛病習氣,或者犯錯誤的時候,也不喜歡別人當面指責他。 我們勸人改善,要顧及他的面子,看他能接受多少,接受到什麼程度,在適當的時機,用適合的方法,善巧勸導,不可不慎重觀察。 比如喜歡喝酒的人,直接勸他如果不能接受,反而會變本加厲喝的更多,就失去了勸導他改過的本意。 那麼我們可以旁敲側擊,說明喝酒的危害,或者用一些有正面意義的活動,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慢慢減少
     呂新吾雲:「責善要看其人何如? 又當盡長善救失之道。 指摘其所忌,無盡數其所失,無對人、無峭直、無長言、無累言。 犯此六戒,雖忠言,非善道矣。 ”
這一段講到勸人改過向善的具體作法,仍然是引用明朝大儒呂新吾先生的教誨,由此也可見呂先生的道德涵養確實是從力行當中體悟出來的,對世世代代後人的修身都具有指導意義。
呂新吾先生說:「勸善首先要看對方的接受程度,還要盡到長善救失的責任。 不能指責他的忌諱,不要盡情數落他的過失,不要針對個人,不要過於現象,不要長篇大論,不要重複嘮叨不止。 如果犯了這六條忌諱,即使言論忠正,也不能算善於勸諫了。 ”
看其人何如是智慧,正確觀察判斷,瞭解對方的程度、根機,就是能有正確的做法。 盡長善救失之道是我們的存心、出發點,也是和對方溝通交流的基礎。 無指摘其所忌是尊重對方的人格,尊重他的隱私。 無盡數其所失是保護他的尊嚴,不至於陷於自責懊悔,執著過去的錯誤,而失去改過的勇氣和信心。 無對人,我們的心態要公正,不能有偏見成見;應該針對事情本身的錯誤舉一反三,避免重犯,而不應該進行人身攻擊,能能起到長善救失的作用。 無峭直,峭直是我們的剛正,我們的態度要柔和婉轉,表達出真誠的關懷愛護,對方容易接受勸導。 無長言、無累言是講話的藝術,點到為止,讓對方有反省的空間,有誰會希望自己的過失常常被人記在心裡、掛在嘴邊呢? 一件事的成功不僅要有美好的願望,還要有正確的方法,如果違背人情事理,就會像這裡所說,"非善道矣",方法不對,善也就不算圓滿了。
     又雲:「論人須帶三分渾厚,非直遠禍,亦以留人掩蓋之路,觸人悔悟之機,養人體面之餘,猶天地含蓄之氣也。 ”
前面幾段為我們指出勸善、論人應該避免的忌諱,都是就事而論,這一段總結前面幾條,從正面開示其中的道理。 呂先生接著又說:"談論、評價別人要存三分厚道,不但自己可以遠離災禍,也給他留有餘地,可以遮蓋別人過失之路,有觸動他悔悟改過的機會,並且能為他保存名譽。 就像天地,有涵容萬物、蘊蓄生長的氣象。 ”
渾厚是心地淳樸敦厚,這裡"直"字用作副詞,和"隻"字意義相同,非直就是不但、不僅的意思,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語言的演變。
中國文化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所謂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古聖先賢知道,宇宙萬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無法分割,互相依存。 人是宇宙的縮影,隨順自然規律,學習大自然、天地生長萬物的美德,能發揮人的潛能,回歸自性,共同締造和諧的生活,這就是人能夠與天地共用?為三才的道理。 《易經》說:地勢坤,君子厚德載物;《中庸》告訴我們:博厚配地;博厚,所以載物也。 天地渾厚博大,相容並蓄,中國有多姿多彩的大自然。 作人也是這樣,淳厚寬容是我們的本性,是人群和諧、身心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和諧的根本所在。 可以試想,我們如果能夠保持天地含蓄之氣,這個世界將是多麼美好,那就讓我們一起,從自己開始,從現在開始吧。處事須留餘地 責善切忌盡言_明因妙音_新浪博客 https://bit.ly/3u2WE27


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
https://is.gd/dUUQvk
在人生的大舞台上,矛盾和紛爭無處不在。
社會上的人,有坦蕩君子,也有戚戚小人。
如果你沒有寬容的胸懷,就會很難與他人和睦相處。
與他人發生矛盾時,
如果你能夠理解包容,留有幾分餘地,矛盾也許會迎刃而解,
還會得到更多人的信任和尊敬。
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
留有餘地,其實就是不把事情做的太絕,
不偏激,也不過頭,這樣才會處變不驚,
從容不迫,游刃有餘。
留有餘地是一門人生智慧,更是一種生活經驗。
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給別人留一點面子,他日定會萬分感激。
道理不用講得過於直白,點到為止即可。
批評人而留有餘地,便是給人留下改過自新的機會。
表揚人而留有餘地,便是給人留下繼續進取的動力。
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
無論何時不要把話說絕了,
無論何地不要把事做盡了。
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留他人三尺又何妨;
給別人留一點餘地,自己轉身也就更加從容了。
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得饒人處且饒人,既是一種大度,更是一種胸懷。
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
路,不是一個人在走,
給別人留有空間,也是給自己留有餘地。
利不可賺盡,
福不可享盡,
勢不可用盡。
這個世界不是哪一個人的世界,而是所有人的世界。
物極必反,水滿則溢,
說話做事,
都要留有餘地,把寬容留給別人,把從容留給自己。
https://is.gd/dUUQvk
------------------------------
《周易》曰:物極必反,否去泰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行不可至極處,至極則無路可續行;言不可稱絕對,稱絕則無理可續言。做任何事,進一步,也應讓三分。古人云:“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
人生一世,萬不可使某一事物  沿著某一固定的方向發展到極端,而應在發展過程中,充分認識其各種可能性,以便有足夠的條件和迴旋餘地  採取機動的應付措施。  留餘地,就是不把事情做絕,不把事情做到極點,於情不偏激,於理不過頭。 這樣,才會使自己得以最完美無損的保全。
集處世經驗之大成的《菜根譚》說:“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食, 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  ”留人寬綽,於己寬綽; 與人方便,於己方便。  這是古人總結出來的處世秘訣。讓三分,留餘地, 字面上包含兩方面意思,一是給自己留餘地,使自己行不至於絕處, 言不至於極端, 有進有退,措置裕如, 以便日後更能機動靈活地 處理事務,解決複雜多變的社會問題。 二是給別人留餘地,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也不要把別人推向絕路, 萬不可逼人於死地,迫使對方做出極端的反抗,這樣一來,事情的結果對彼此都沒有好處。
人能生時 定要求生,有百條生存之路可行, 鬥爭中給他斷去九十九條,留一條予他行,他也不會提著自家腦袋來拼命。 倘若連他最後一條路也斷了去,那麼,他一定會揭竿而起,拼命反抗。  想一想,世界之大,人事之繁,何必逼人無奈、激人至此呢?
給別人留餘地,實質上也是給自己留餘地。 斷盡別人的路徑,自己路徑亦危; 敲碎別人的飯碗,自己飯碗也脆。 不讓別人為難,不於自己為難,讓別人活得輕鬆,讓自己活得闊綽,這就是讓三分,留餘地的妙處,是處世交往的良方。
俗話說:“利不可賺盡,福不可享盡,勢不可用盡。” 說的是 做事的時候 給自己留點餘地, 以備不時之需。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充滿風險、充滿挑戰的社會,我們的生活、職業、娛樂、思維方式,都將發生很大的變化,要在這樣的環境裏好好生存,就要學會深思遠慮,防患於未然。
孔子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意思就是說,不要把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再強加給別人,而要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也就是從別人的角度想事情。  這句話不僅國人自己喜歡,也是西方哲學家推崇的一句名言。
在崇尚民主的西方社會,孔子這句充滿了與人為善、善解人意的話,自然贏得了他們的好感。 但是在現在的東方,人們卻往往希望自己是中心,忘記了孔子這句話的本意: 如果是自己都不願意去做、不願意接受的事情,就更不要強加到別人的身上。  在日常生活中,時時都會出現如何要求別人,以及怎麼對待自己的問題。 待人和律己的態度,可以充分反映一個人的修養,也是決定能否與人和善相處 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平等的,你自己都不喜歡的事情,別人也肯定不會喜歡, 如果你非要強加到別人身上,對於對方來說也是無法接受和容忍的。  按照孔子的理論,只有一視同仁,才能做到無論是在家裏還是社會上,都能與人很好地相處,不會招致怨言。
要以寬容的態度待人,以理解對方為基礎,能給人以客觀的態度評價,是對別人的基本尊重,既能從對方身上看到自己所沒有的優點,還能對別人的缺點或錯誤善意地給予諒解,可以體現一個人的修養和知識。
能多為別人著想,為對方設身處地的考慮問題,會讓你贏得更多的朋友。 肯尼斯‧吉德 在他一本叫《如何使人變得高貴》的書裏有這樣的話: 暫停一分鐘,冷靜地想一想,為什麼你對有些事情興趣盎然,對另外的事情卻漠不關心? 你將會知道,世界上任何人都有使他感興趣的事情,也有他漠不關心的事情。 感興趣和漠不關心都是有原因的。 如果你能站在別人的立場多想想,就不難找到妥善處理問題的方法,因為你和別人的思想溝通了,彼此就有了理解。
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 @ 元萱小格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vr0YZ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