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3)

廣論是怎麼來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作者為宗喀巴大師,中文版本由法尊法師(1902-1980)翻譯,原文為藏文,宗喀巴大師(以下簡稱宗大師)生於西元1357年約為元末明初時期,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曾經數次至烏斯臟(現在青海西藏一帶)迎請宗喀巴大師至中國弘揚佛法,但皆為宗大師拒絕,後因宗大師派上首弟子至大明而作罷
宗大師的這本著作一直在西藏、西康、甘肅、青海、蒙古各地廣傳,是為顯教基礎的經典,直到1935年法尊法師才將其翻譯為中文,福智創辦人日常法師一生修學佛法,晚年遇見菩提道次第廣論認為此對佛教來說極其珍貴,並於全台開始開設廣論研討班,為此並講述了160卷錄音帶,供福智弟子們學習。
「菩提」的意思為覺悟的意思,佛教中的「覺悟」是以了悟生死輪迴真相而從中脫離出來之義,而最終的覺是指成就佛果;「道」所指的是其中的過程;「次第」是有步驟有順序由淺入深一步又一步的意思;「廣論」則是指詳盡的闡述之義,整本書的意思為一個平凡人如何一步又一步的經過修學漸漸了解成就佛果的道理,因此了解甚至修學菩提道次第廣論是我們一個想要提升生命品質的人重要的一步,也可視為一生之中必要學習的一部佛教經典。
然而一個成佛的過程是極其漫長的,在佛教的生命觀中,必須一生又一生的實踐下去,因此了解其內涵並有效率甚至快速的學習下去是為一個想要成佛的人非常重要之需求,而宗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則剛好可以滿足這樣的需求,因此您如果想要學習佛法,甚至想要了解佛教很推薦您從這本經論下手。
宗喀巴大師父子三尊,為宗大師及其兩位上首弟子賈曹杰大師、克主杰大師,此兩人完全領納大師教誡,紹繼大師衣缽,弘傳宗喀圓滿教法,其功德與大師無二無別,世人尊奉為「宗大師父子三尊」。
辛巳年秋初,宗大師在惹珍寺(噶當派的根本道場)為大眾講授噶當派的「菩提道次第」,並日日在阿底峽尊者聖像前至誠祈禱,因而出現稀有瑞相──親見從釋迦世尊直至南喀堅贊之間所有「噶當派」傳承祖師,特別是親見阿底峽尊者、仲敦巴、博多瓦、霞惹瓦諸師,賜授許多教授教誡達一個月之久,最後阿底峽尊者之手置於大師頂上說:「你當對教法作廣大的事業,利益有情,成就菩提,我願為你的助伴。」
大師親見傳承祖師現身加持的吉祥徵兆,又有當時很多前、後藏智者和著名的大人物都再三請求大師著述《菩提道次第廣論》,契合內外緣起,大師允如所請。於壬午年,大師時年四十六歲開始撰寫。
由道前基礎、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直到寫完「奢摩他」的時候,大師心想:「毘婆舍那是那麼艱深,即使我把它完成,也未必有益於眾生,不如就此結束吧!」因此便想就此擱筆。就在此時,文殊菩薩現身教導:「無論如何,你都應該把毘婆舍那這部分寫完,眾生將會因此而獲得中等利益。」經文殊菩薩勸勉教誡,大師重披發心鎧甲,在與文殊無別之上師前,猛利祈禱,據說大師觀察空性時,所有《般若經》中,二十種空性的解釋諸句,在紙頁上有銀書文字之象,浮現於虛空之中,依照這樣的現象輪番地獲得觀察,此後,大師就徹底完成《菩提道次第廣論》。
文章來源:參考《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至尊宗大師傳》廣論是怎麼來的? - 菩提道次第廣論報名網 https://bit.ly/3sTjfwu


菩提道次第廣論(藏文:Lamrim Chenmo),十五世紀藏傳佛教格魯派宗喀巴之宗教著作。多以《廣論》作為簡稱。 以印地阿底峽所著《菩提道燈論》之道次第為框架,整理顯教經論成24卷之巨著。 而金剛乘教法的整理則寫為《密宗道次第廣論》。菩提道次第廣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sWqXpD
漢譯版由漢藏教理院法尊法師在1931年譯出,CBETA 大藏經補編已收錄現代標點本 [1] 。 英譯版亦已問世
道前基礎
歸敬頌 造者殊勝 教授殊勝 聽聞軌理 說法軌理 完結軌理 親近善知識 修習軌理 暇滿 道次引導
下士道
念死無常 三惡趣苦 皈依三寶 深信業果
中士道
希求解脫 思惟苦諦 思惟集諦 十二緣起 除邪分別 解脫正道
上士道
入大乘門 菩提心次第 儀軌受法 學菩薩行 布施波羅蜜 持戒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 精進波羅蜜 禪定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 四攝法 奢摩他 毘缽舍那
止觀論
「止觀」(奢摩他、毘缽舍那)論中說是「六度」菩薩行中的後二度(靜慮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所攝,大小二乘世出世間一切功德,皆是止觀之果。《解深密經》卷3〈6 分別瑜伽品〉:「復次善男子。一切聲聞及如來等。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毘鉢舍那所得之果。」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龍猛、無著二師道軌,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止」就是「心一境性」的「正定」,「觀」就是「妙觀察」所見的「中道空」。學人達到「貪嗔癡升起時,會因為具有正見而自動平息」,才是正定;看到「人無我,法亦無我」,才是妙觀察。止觀整體作用的結果,是身輕安,心也輕安。
宗喀巴大師告誡學人不可以「貪著自宗,瞋他法派」。《菩提道次第廣論》別學止觀波羅蜜多的用意,是把止觀學習做「模組化」。將卷十四到卷二十三的內容,直接用中論、唯識學或天台摩訶止觀取代,並不影響道次第的連續和完整。
主要內容
《廣論》是總攝佛經三藏十二部要義,依「道前基礎」和「三士道」次第由淺入深編寫而成的重要論典。其主要內容,簡略介紹於下。
「道前基礎」最重要的是「敬」和「信」。經由聽聞軌理、說法軌理、完結軌理等,它使得性情孟浪的人,生出恭敬的心;自我中心的人,注意到別人的優點;麻木遲鈍的人,產生感恩的心;個性孤獨的人,走入群眾;害羞木訥的人,開口分享他們的內心;生活規律不良的人,調整自己的腳步;思想喜好多有束縛的人,看到開擴無限生命的存在。這些都有可能令人產生人生第一次巨大的改變和感動。
「下士道」是希望「此生與來生的串習能有比較好的條件、可以繼續努力」修行的學人所應修習的事項「下士道」要深信因果,七支供養等行持累積資糧,四力懺悔淨治罪障,以備學習正法之資糧。
「中士道」是希望「斷除煩惱障,不隨煩惱墮」,而希求解脫生死輪迴的學人,應修習的項目與次第。「中士道」要趁著暇滿人身,觀修四聖諦十二因緣,由戒定慧解脫生死輪迴,成就聲聞聖果,但宗喀巴大師執持大乘宗,因此未在中士道詳說止觀。
「上士道」是可以成為菩薩,承擔如來事業之學人的修習內容與次第。「上士道」的修習為正式的大乘種性學修。必須因為大悲心而生出大菩提心和四無量心,並且啟動六度四攝的修行。但欲成就十地功德,菩薩須菩提心及空性雙運,觀修空性則需止觀雙運,是六度之中後二度:靜慮波羅密多、般若波羅密多,即「奢摩他」、「毗缽舍那」,譯為「寂止」、「勝觀」,二者別修後雙運,方能完成甚深空性的觀修。為了幫助領悟「止觀」的正確意義,「戒」就非常重要。「無我」、「出離」,最後還要和善知識「無二無別」,才有可能成為菩薩,乃至成佛,承擔如來事業。
道前因為尊敬和相信,而生出希求來世之心,進入下士道。因為懺悔、皈依三寶和勝解空義、靜息不善、修菩提心等四力淨修,而生出遠離生死輪迴之心,進入中士道。因為修習戒定慧三學,而生出今生悟道,即身成佛的大發心,進入上士道。最後,在上士道中,跨時空以一「定」,覆天地於一「無」,成就「止觀」之果。這就是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令道次第「動態」銜接的有效構想和意圖。
傳布與漢譯經過
《廣論》由宗喀巴在1405年於絳巴領寺著成 [3] ,未漢譯前《廣論》僅流傳於西藏、甘肅、青海、內蒙古等藏傳佛教盛行的地區 ,即使在格魯派內也非學僧的教材,更遑論普及於一般民眾。 1931年,法尊法師在拉薩跟從安東格西學菩提道次第廣論 ,1934年法尊法師在拉薩、仰光及重慶漢藏教理院逐漸翻譯此書 ,於1935年冬整理初版發行,全書共二十四卷。
日常法師從1980年代開始,以《廣論》為起點和骨幹推廣福智團體的慈善事業。 至今華語地區除福智等以外,已有團體為一般民眾傳授《廣論》課程
菩提道次第廣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sWqXpD
------------------------
《菩提道次第廣論》介紹
廣論《菩提道次第廣論》,簡稱《廣論》,為宗喀巴大師應許多修行人的祈請而著,終極目標是引導學佛弟子,成辦無上菩提,徹底脫離生死輪迴之苦,進而幫助一切有情得到圓滿佛位。1988 年日常老和尚親切地開始宣講《廣論》,不只福智僧團的法師們認真學修,居士們也組成了廣論研討班,透過一群人的力量一起深入《廣論》,此論為福智團體重要的學修論典。
宗大師總攝了三藏十二部、一切佛語的精華扼要,並以阿底峽尊者開示三士道次第的《菩提道炬論》(即《菩提道燈論》,簡稱《道炬論》),以及文殊菩薩所傳的《三主要道》教授(即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是將大乘道的核心次第安立出來,使修行者能快速成就大乘。)融合為《廣論》的架構。無論學者對佛法的領悟力是初階、中等還是上等,都能找到下手處,依次第建立學修大乘之基礎。《廣論》是從凡夫到成佛步步走上去必不可少的正確方法,內容包含了完整、無所缺漏的行持次第。
《廣論》將佛法帶給眾生的好處分為兩類:「現前增上生」及「畢竟決定勝」。前者是來生比今生好,一生比一生更好,透過學習佛法,能斷惡修善、如理取捨生命諸多的問題,因此得以生生增上;後者則是修證空性、脫離生死,得到究竟解脫果位,二乘的決定勝為阿羅漢果位,大乘的則是一切種智佛果位。一旦確立了生命要追求的方向,必定會尋找達到目標的道路,而《廣論》引導的次第,正是想獲得增上生及決定勝的修行者,必定要走過的道路,而且是最好、最正確、最圓滿的路。倘若對此有完整認識,修行的過程就能千穩百當;不論是在高的次第或低的次第,都會歡喜踏實地向上走,高成就者不會輕視低者,初階修行者也不用害怕自己沒路上去,次第雖有高低,僅先來後到而已,終究都能獲致圓滿果位。
論中廣引經教、論著來成立宗大師所立的正理,處處呈現嚴謹的修行態度:每一個道次法類、每個理路,多先引佛經為依據,再舉出傳承祖師所造之論典作解釋,輔以祖師語錄舉出許多譬喻,讓修學者將宗、因、喻依順序思辨、確立於心中,對教理產生堅固不移的見解,進而成為修持的依憑。大師廣學多聞,長時間精勤修持,故能將經論上的文字直接吸收消化為實際修行時的引導,更以清淨的中觀見和廣大的善願力,開顯佛陀、祖師、菩薩的密意,讓後世的修行者在學習《廣論》道次第時,都能獲得解脫輪迴以上的利益,乃至種下空性正見的善妙習氣,最後真實得到最極致的利益。
漢地能普聞《菩提道次第廣論》是因由日常老和尚強大的悲願,堅持突破種種時空限制的困難,宣說的錄音帶,逐字逐句把宗大師的原文,融合自身學修的心路歷程,具體細緻地闡述,令許多有心學佛者,樂見有此清晰的修行藍圖得以依循。老和尚深入淺出,引導聽聞者將法義落實到生活中。不僅淋漓盡致地發揮《廣論》的最大特點——調心次第易於受持,更透過學者親身觀察實踐,深刻體會到佛法的殊勝,真實建立對三寶的信心與虔誠。
老和尚再再強調學佛之初,須對整體佛道有正確質、量、次第的認識。在「道次引導」這一章中,將佛陀的修行過程分為三個步驟:初於因地上發願,中以種種行持集聚資糧,最後現證圓滿佛果,而初、中、後每一步的努力,都是為了利益有情。老和尚以「一家之主」為喻,開示「真正為別人付出」的結果,家人會全心傾向你,也願意聽你的;「只管自己」則使一個家支離破碎,在一個團體中則被評價為「自私自利」,被眾人討厭,造成自己向上的障礙。因此真正要自利,還非得從利他方面下手不可!透過老和尚的詮說解釋,我們可以得知:「發心利益一切有情,結果真正得到好處的是自己——成就了佛果位。」
《廣論》引導的次第,是最好、最正確、最圓滿的路。福智團體接班人真如老師,多年來不斷鼓勵弟子們好好學《廣論》,認真聽老和尚的開示,並在家庭中、工作上實踐所學佛法內涵。至今已有八萬多名《廣論》研討班學員,經年累月堅持每週的學習課程,改變心靈的希望工程正在進行。真如老師曾說:佛教可以真實地援助到人類內心最深處最隱密的傷痛,就是愛別離、死別離。這是我身心體驗過的,也是很多廣論班同學體會過的,他們說有佛陀的加入、有法師的加入之後,雖然面對難以忍受的死別之苦,也能讓他很快地重新站起來。這個是學《廣論》的一個最大的利益。
透過學習《廣論》,很多學員擁有不同以往的人生智慧,面對諸多家庭、工作、病痛乃至生老病死的問題上,更能體諒別人、感恩周遭的人。為了幫助更多人受用到《廣論》的利益,真如老師指示福智鳳山寺僧團學習五大論的法師們,翻譯出《廣論》的註解——《四家合註》,老師同時開始宣講,至今已達十多堂課。
中譯本第一冊的《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終於在眾多法師傾盡心血投入譯經行列,歷經無數次的校對修改,即將正式出版了。期盼有更多得逢此盛事的具緣者,能夠研閱到如此美妙的論著,和善知識及道友們一同探索正理,挖掘出佛法無窮盡的珍寶心要。
《菩提道次第廣論》介紹 https://bit.ly/3tWg0Ge
--------------------------------------------

Tsongkhapa (1)2021-04-26_153430

廣論研討班-《菩提道次第廣論》課本、音檔、手抄稿 (blisswisdom.org)

2021-04-26_153659

廣論研討班-《菩提道次第廣論》課本、音檔、手抄稿 (blisswisdom.org)


菩提道次第廣論(藏文:Lamrim Chenmo),十五世紀藏傳佛教格魯派宗喀巴之宗教著作。多以《廣論》作為簡稱。 以印地阿底峽所著《菩提道燈論》之道次第為框架,整理顯教經論成24卷之巨著。 而金剛乘教法的整理則寫為《密宗道次第廣論》。菩提道次第廣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sWqXpD
漢譯版由漢藏教理院法尊法師在1931年譯出,CBETA 大藏經補編已收錄現代標點本 [1] 。 英譯版亦已問世
道前基礎
歸敬頌 造者殊勝 教授殊勝 聽聞軌理 說法軌理 完結軌理 親近善知識 修習軌理 暇滿 道次引導
下士道
念死無常 三惡趣苦 皈依三寶 深信業果
中士道
希求解脫 思惟苦諦 思惟集諦 十二緣起 除邪分別 解脫正道
上士道
入大乘門 菩提心次第 儀軌受法 學菩薩行 布施波羅蜜 持戒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 精進波羅蜜 禪定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 四攝法 奢摩他 毘缽舍那
止觀論
「止觀」(奢摩他、毘缽舍那)論中說是「六度」菩薩行中的後二度(靜慮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所攝,大小二乘世出世間一切功德,皆是止觀之果。《解深密經》卷3〈6 分別瑜伽品〉:「復次善男子。一切聲聞及如來等。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毘鉢舍那所得之果。」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龍猛、無著二師道軌,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止」就是「心一境性」的「正定」,「觀」就是「妙觀察」所見的「中道空」。學人達到「貪嗔癡升起時,會因為具有正見而自動平息」,才是正定;看到「人無我,法亦無我」,才是妙觀察。止觀整體作用的結果,是身輕安,心也輕安。
宗喀巴大師告誡學人不可以「貪著自宗,瞋他法派」。《菩提道次第廣論》別學止觀波羅蜜多的用意,是把止觀學習做「模組化」。將卷十四到卷二十三的內容,直接用中論、唯識學或天台摩訶止觀取代,並不影響道次第的連續和完整。
主要內容
《廣論》是總攝佛經三藏十二部要義,依「道前基礎」和「三士道」次第由淺入深編寫而成的重要論典。其主要內容,簡略介紹於下。
「道前基礎」最重要的是「敬」和「信」。經由聽聞軌理、說法軌理、完結軌理等,它使得性情孟浪的人,生出恭敬的心;自我中心的人,注意到別人的優點;麻木遲鈍的人,產生感恩的心;個性孤獨的人,走入群眾;害羞木訥的人,開口分享他們的內心;生活規律不良的人,調整自己的腳步;思想喜好多有束縛的人,看到開擴無限生命的存在。這些都有可能令人產生人生第一次巨大的改變和感動。
「下士道」是希望「此生與來生的串習能有比較好的條件、可以繼續努力」修行的學人所應修習的事項。「下士道」要深信因果,七支供養等行持累積資糧,四力懺悔淨治罪障,以備學習正法之資糧。
「中士道」是希望「斷除煩惱障,不隨煩惱墮」,而希求解脫生死輪迴的學人,應修習的項目與次第。「中士道」要趁著暇滿人身,觀修四聖諦十二因緣,由戒定慧解脫生死輪迴,成就聲聞聖果,但宗喀巴大師執持大乘宗,因此未在中士道詳說止觀。
「上士道」是可以成為菩薩,承擔如來事業之學人的修習內容與次第。「上士道」的修習為正式的大乘種性學修。必須因為大悲心而生出大菩提心和四無量心,並且啟動六度四攝的修行。但欲成就十地功德,菩薩須菩提心及空性雙運,觀修空性則需止觀雙運,是六度之中後二度:靜慮波羅密多、般若波羅密多,即「奢摩他」、「毗缽舍那」,譯為「寂止」、「勝觀」,二者別修後雙運,方能完成甚深空性的觀修。為了幫助領悟「止觀」的正確意義,「戒」就非常重要。「無我」、「出離」,最後還要和善知識「無二無別」,才有可能成為菩薩,乃至成佛,承擔如來事業。
道前因為尊敬和相信,而生出希求來世之心,進入下士道。因為懺悔、皈依三寶和勝解空義、靜息不善、修菩提心等四力淨修,而生出遠離生死輪迴之心,進入中士道。因為修習戒定慧三學,而生出今生悟道,即身成佛的大發心,進入上士道。最後,在上士道中,跨時空以一「定」,覆天地於一「無」,成就「止觀」之果。這就是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令道次第「動態」銜接的有效構想和意圖。
傳布與漢譯經過
《廣論》由宗喀巴在1405年於絳巴領寺著成 [3] ,未漢譯前《廣論》僅流傳於西藏、甘肅、青海、內蒙古等藏傳佛教盛行的地區 ,即使在格魯派內也非學僧的教材,更遑論普及於一般民眾。 1931年,法尊法師在拉薩跟從安東格西學菩提道次第廣論 ,1934年法尊法師在拉薩、仰光及重慶漢藏教理院逐漸翻譯此書 ,於1935年冬整理初版發行,全書共二十四卷。
日常法師從1980年代開始,以《廣論》為起點和骨幹推廣福智團體的慈善事業。 至今華語地區除福智等以外,已有團體為一般民眾傳授《廣論》課程
菩提道次第廣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sWqXpD
------------------------
《菩提道次第廣論》介紹
 僧團修學內容  2016/06/24  112968
廣論《菩提道次第廣論》,簡稱《廣論》,為宗喀巴大師應許多修行人的祈請而著,終極目標是引導學佛弟子,成辦無上菩提,徹底脫離生死輪迴之苦,進而幫助一切有情得到圓滿佛位。1988 年日常老和尚親切地開始宣講《廣論》,不只福智僧團的法師們認真學修,居士們也組成了廣論研討班,透過一群人的力量一起深入《廣論》,此論為福智團體重要的學修論典。
宗大師總攝了三藏十二部、一切佛語的精華扼要,並以阿底峽尊者開示三士道次第的《菩提道炬論》(即《菩提道燈論》,簡稱《道炬論》),以及文殊菩薩所傳的《三主要道》教授(即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是將大乘道的核心次第安立出來,使修行者能快速成就大乘。)融合為《廣論》的架構。無論學者對佛法的領悟力是初階、中等還是上等,都能找到下手處,依次第建立學修大乘之基礎。《廣論》是從凡夫到成佛步步走上去必不可少的正確方法,內容包含了完整、無所缺漏的行持次第。
《廣論》將佛法帶給眾生的好處分為兩類:「現前增上生」及「畢竟決定勝」。前者是來生比今生好,一生比一生更好,透過學習佛法,能斷惡修善、如理取捨生命諸多的問題,因此得以生生增上;後者則是修證空性、脫離生死,得到究竟解脫果位,二乘的決定勝為阿羅漢果位,大乘的則是一切種智佛果位。一旦確立了生命要追求的方向,必定會尋找達到目標的道路,而《廣論》引導的次第,正是想獲得增上生及決定勝的修行者,必定要走過的道路,而且是最好、最正確、最圓滿的路。倘若對此有完整認識,修行的過程就能千穩百當;不論是在高的次第或低的次第,都會歡喜踏實地向上走,高成就者不會輕視低者,初階修行者也不用害怕自己沒路上去,次第雖有高低,僅先來後到而已,終究都能獲致圓滿果位。
論中廣引經教、論著來成立宗大師所立的正理,處處呈現嚴謹的修行態度:每一個道次法類、每個理路,多先引佛經為依據,再舉出傳承祖師所造之論典作解釋,輔以祖師語錄舉出許多譬喻,讓修學者將宗、因、喻依順序思辨、確立於心中,對教理產生堅固不移的見解,進而成為修持的依憑。大師廣學多聞,長時間精勤修持,故能將經論上的文字直接吸收消化為實際修行時的引導,更以清淨的中觀見和廣大的善願力,開顯佛陀、祖師、菩薩的密意,讓後世的修行者在學習《廣論》道次第時,都能獲得解脫輪迴以上的利益,乃至種下空性正見的善妙習氣,最後真實得到最極致的利益。
漢地能普聞《菩提道次第廣論》是因由日常老和尚強大的悲願,堅持突破種種時空限制的困難,宣說的錄音帶,逐字逐句把宗大師的原文,融合自身學修的心路歷程,具體細緻地闡述,令許多有心學佛者,樂見有此清晰的修行藍圖得以依循。老和尚深入淺出,引導聽聞者將法義落實到生活中。不僅淋漓盡致地發揮《廣論》的最大特點——調心次第易於受持,更透過學者親身觀察實踐,深刻體會到佛法的殊勝,真實建立對三寶的信心與虔誠。
老和尚再再強調學佛之初,須對整體佛道有正確質、量、次第的認識。在「道次引導」這一章中,將佛陀的修行過程分為三個步驟:初於因地上發願,中以種種行持集聚資糧,最後現證圓滿佛果,而初、中、後每一步的努力,都是為了利益有情。老和尚以「一家之主」為喻,開示「真正為別人付出」的結果,家人會全心傾向你,也願意聽你的;「只管自己」則使一個家支離破碎,在一個團體中則被評價為「自私自利」,被眾人討厭,造成自己向上的障礙。因此真正要自利,還非得從利他方面下手不可!透過老和尚的詮說解釋,我們可以得知:「發心利益一切有情,結果真正得到好處的是自己——成就了佛果位。」
《廣論》引導的次第,是最好、最正確、最圓滿的路。福智團體接班人真如老師,多年來不斷鼓勵弟子們好好學《廣論》,認真聽老和尚的開示,並在家庭中、工作上實踐所學佛法內涵。至今已有八萬多名《廣論》研討班學員,經年累月堅持每週的學習課程,改變心靈的希望工程正在進行。真如老師曾說:佛教可以真實地援助到人類內心最深處最隱密的傷痛,就是愛別離、死別離。這是我身心體驗過的,也是很多廣論班同學體會過的,他們說有佛陀的加入、有法師的加入之後,雖然面對難以忍受的死別之苦,也能讓他很快地重新站起來。這個是學《廣論》的一個最大的利益。
透過學習《廣論》,很多學員擁有不同以往的人生智慧,面對諸多家庭、工作、病痛乃至生老病死的問題上,更能體諒別人、感恩周遭的人。為了幫助更多人受用到《廣論》的利益,真如老師指示福智鳳山寺僧團學習五大論的法師們,翻譯出《廣論》的註解——《四家合註》,老師同時開始宣講,至今已達十多堂課。
中譯本第一冊的《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終於在眾多法師傾盡心血投入譯經行列,歷經無數次的校對修改,即將正式出版了。期盼有更多得逢此盛事的具緣者,能夠研閱到如此美妙的論著,和善知識及道友們一同探索正理,挖掘出佛法無窮盡的珍寶心要。
《菩提道次第廣論》介紹 https://bit.ly/3tWg0Ge
--------------------------------------------
佛學資料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https://bit.ly/3tYjGY4
釋名
現在,我簡略地向各位介紹這本書:《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就是我們祈求的果--佛果,佛是我們尊崇敬仰的人,是一個覺行圓滿的人,佛是梵文,翻譯成中文是「覺者」,覺悟世間的真理,證得究竟圓滿的果。我們祈求徹底的離苦得樂,而達到的目標就是佛。「道」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的方法。「次第」是努力的過程必須一步一步地循序漸進。「廣論」就是詳細說明從凡夫到成佛這一條路,使我們了解後照著次第努力實踐,結果就會出現。
正法的時候,佛陀的條件高,眾生的根器利,佛陀視個人的根器即能應機解決每個人的問題,根性利的眾生也能夠把佛所說的經教,從浩瀚深遠的教誨中提綱挈領,依教奉行而解決問題。末法的時候,具足像佛那麼圓滿的善知識少了,眾生的根器也越來越鈍了,要想通曉一切聖教,真是難如登天,因為不僅沒有時間精研,即使有時間,也看不懂經教的真正含意。幸好,有一個大善知識--宗喀巴大師,掌握佛法的全貌,把三藏十二部的精華提煉出來,規劃出一條直接扼要且必不可少的成佛次第,做為凡夫成佛的指標。所以,廣論這本書就像一張「藏寶圖」,依著它,可以正確迅速的找到寶藏,你願意將它置放一旁嗎?諸位,廣論確有其殊勝的內涵,一定要珍惜並善加利用啊!
道前基礎
這本書的結構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道前基礎」。我們不管學習任何知識或做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有妥善的準備工夫,做為往前跨或更深入的基礎。比如建造一棟摩天大樓,要先勘察地形,請建築師規劃,看看這塊地是否能負載得了這棟摩天大樓?然後才可以一層一層往上建。道前基礎就是「心理準備」。前面敘述的犀牛故事,明白的告訴我們,如果不認清一件事對我們有殊勝的利益,要去接受它是很困難的;同樣的,一個圓滿的教法,如果我們心理上不準備接受、甚至排斥,或者雖然不排斥,但對它要引導的方式,我們不懂或誤解,一樣起不了任何效用。因此,道前基礎就是教導我們:既然得到了殊勝圓滿的教法,應該準備什麼?要具足什麼條件、用什麼方法才能趣入,進而修學?廣論告訴我們,要親近善知識才能趣入佛法,要思惟人身難得易失,才會策勵自己修學佛法。
下士道
第二部分是〔下士道〕。透過道前基礎的準備和認識後,趣入佛法所修學的三士道,也就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次第。下士道的說明分為四大段:一、念死無常,二、三惡趣苦,三、皈依三寶,四、深信業果。其中最主要的是皈依,為什麼要皈依呢?為了要離苦得樂,既然要離苦得樂,為什麼一定要皈依三寶呢?可以皈依天主教、回教乃至於其他宗教啊!這個道理何在呢?要解決困難一定找能真正幫助我們的人,貧窮的人找富有的人救濟;被官司纏身的人要請律師辯護;要離苦得樂當然要找究竟圓滿解決苦樂問題的佛。所以皈依三寶是理智的抉擇,不是莽撞的瞎碰。真正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人要具足四個條件,第一:他自己已解脫一切怖畏,徹底究竟圓滿解決。第二:他有能力幫助我們,能善巧方便度化求助於他的人。第三:他願意幫助我們,以大悲心遍救一切眾生。第四:他能普利一切有恩無恩,佛有大悲大智大力,救護一切有情,對一切眾生一視同仁,即使是屢次傷害他的提婆達多,佛依然救度他。至於供養與否都無關緊要,佛真正歡喜的是我們依著他教導的方法如理行持,因為佛的目標是救我們,他把自己解決的方法如實告訴我們,還得靠我們自己依法實踐才有可能跳出生死輪迴。以上四個條件唯佛真正具足。
有人曾如此質疑:「皈依佛後仍然要依法行持,皈依耶穌後只要信就得救。」那麼,教堂裡的人都是上帝的子民,都是虔誠信徒,都得救了嗎?又有人質疑:「佛法也說是信佛啊!」不錯,佛法也講「信」,但佛法講的信是「信為能入,智為能度」,藉著對佛的信心進入佛法,趣入後聽聞佛說的道理,以智慧去體認苦樂之因,跳出生死輪迴。佛世時,正是印度歷史最輝煌的時候,有九十六種外道,大名鼎鼎的有六種大外道,都是絕頂聰明的一時之選,佛和他們論辯曉以真理,不但摧毀外道似是而非的論調,更贏得他們的信服。這證明佛說的道理是經得起考驗的,佛的方法是可以修證的,因此我們的正皈依是法。皈依法後,要把痛苦徹底解決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造成痛苦的因要拔除,造成快樂的因要深埋,斷證的過程是點點滴滴努力,不能一步登天,這個道理就是所謂的「分分斷證」。禪宗頓悟的真實內涵就是分分斷證,絕不是立刻就能開悟呀!如果真能頓悟,我也想學佛那樣,在十二月八日到尼連禪河畔,天亮時抬頭一望即明心見性成佛。真是如此嗎?不!佛是經過無量阿僧祇劫修證的結果,而覺悟是最後的一剎那。就像求學,經過無數次的考試畢業了,而拿到文憑也是最後的一剎那。那麼,我們從何做起呢?依因果緣起的法則,一句話:業!造什麼業就感什麼果,如果能對「共下士道」所闡明的業果法則生起定解,就能常造善業少造惡業,終至止惡行善,而求得人天果報
但很不幸,因為無量劫所造的苦因--惡業未盡,即使生到最高的天「非想非非想天」,還須墮落輪轉為苦;換句話說:下士道指點我們業的理路,而我們也了解業的特徵,但我們凡夫仍在輪迴中受苦,為什麼?一個原因:無明!也就是「迷」、「不覺」。對什麼事不了解呢?「第一義愚」和「業果愚」。前者是不了解性空之理,後者是不了解緣起相循的因果關係。佛法的甚深義理,性空所以緣起,緣起所以性空,兩者是分不開的。阿底峽尊者諄諄教誨,並且要我們認真學習的,就是緣起。經論上告訴我們:「寧取有見如須彌山,不取空解如芥子許」,雖然因緣的深義大得像須彌山,只要如理如法一步步地走,定會走到山頂,獲得目標;相反地,如果忽視誤解空見,那就永無成功之日。龍樹菩薩曾在《中論》提醒我們:為什麼我們對佛說的道理會知見稠林呢?原因很簡單,我們的知見一直在「空」上轉,錯誤的執著使我們不了解性空的真義,不能看見真如本性,不能跳出輪迴之苦。因此,為達究竟圓滿佛果,只修習下士道是不夠的,而是要以此為基礎進入中士、上士。所以,廣論在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就說明中士道和上士道的內涵。
中士道
第三部分的「中士道」包括:一、思惟苦諦,二、思惟集諦,三、思惟十二有支,四、思惟解脫生死正道。修道證果這一條路困難重重,若無強盛的推動力,是會半途而廢終至一事無成,所以我們要先認識苦,感其逼迫性策發修學,因此中士道說明的就是四諦:苦集滅道。集諦為因,苦諦是果,道諦是因,滅諦是果。為什麼世尊不順因果次第先說因後說果呢?世尊先說「苦諦」後說「集諦」的原因,就是眾生為無明所暗覆,把痛苦執為安樂,生不起求解脫的心,就如世間人,若不是為生活重擔所逼迫,會心甘情願耐苦耐勞,學習技藝,求職就業嗎?所以佛為眾生說明總別苦相令起厭離,進而研求苦因。那麼,苦的範圍是什麼呢?依三種受相的不同分為苦苦、壞苦、行苦--遇到苦的事當然苦,這是「苦苦」;遇到快樂的事耽溺於樂受中,但這種感受既不真實又不長久,當樂受變壞時便痛苦無比,這是「壞苦」;遇到不苦不樂的捨受中,因為遷流變動,無常所隨逐,感到不安穩,這是「行苦」,有一句話說「花好月圓」,反過來變成「人去樓空」,就是這種狀況。
如果我們能深入觀察苦性,就會了解世間的事一無可取而生起厭離心,而下定決心依著方法消除苦因、積累樂因。照理世尊應該接著宣說「道諦」,為什麼又先說「滅諦」呢?如果我們不能脫離惑苦,不就永遠為世間所綁而安於其中嗎?反正一切都不能改變,何必努力呢?因此世尊為啟發我們的信心,斬釘截鐵地告訴我們:滅諦的果就在前面,只要做對一定會得到它!痛苦的力量在後面推動著我們往前進;圓滿的果實在前面牽引著我們向前衝,如此一推一拉,大家努力地修學,滅盡惑、業、苦三種雜染,證得究竟寂滅的涅槃。講到這裡,諸位應該能清楚地認識,欲修學佛法先得生起厭離心,否則會貪著世間的安樂,欲救度眾生也得靠出離心昇華為菩提心,否則自不知苦怎知眾生苦?小乘解決自身的問題尚且要厭離心,大乘要度眾生不修厭離心可以成辦嗎?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這個次第的必要性,由修習中士道進一步修學上士道。
上士道與止觀
第四部分「上士道」包括:一、發大菩提心,二、修菩薩行。修中士道後,進一步就該想到:一切眾生沉沒生死苦海,只是自己解決生死,仍不能救度一切眾生;為救度一切眾生,自己必須成就無上佛果。由此發起菩提心,求受菩薩戒,學習六度,修學四攝,就是上士道。成佛的因是菩提心,怎樣使這個因究竟圓滿呢?廣論在最後一部分說到「止觀」,止觀兼修才能明瞭見真實義,詳細抉擇清淨正見。以上五個部分不是孤立無關,而是脈絡貫穿的,是成就無上菩提必經的過程。
【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殊勝
諸位!修學佛法,以遠程看,究竟的是成佛,但成佛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大家一聽這數字,心就冷了半截,實際上,真正的問題,不在時間的長短而在內容的好壞。若是壞事,即使一剎那也如坐針氈;若是好事,即使長時期也值得等待,三天、三年、三大阿僧祇劫,甚至無量阿僧祇劫也不怕啊!因此並不是一口氣立刻修得佛道、證得佛果,而是要步步增上,這就是廣論教授最美妙的地方。
以近程的利益來看,假若能深入學習佛法,並且運用得當,即能改善生活的品質,擺脫命運的束縛,明朝袁了凡先生的「立命之學」即是明證。了凡先生遇見一位精通命理的孔老先生,為其卜算命運,纖細皆驗,使袁先生更加相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從此澹然無求,終至悠悠放任。後來又遇精研禪學的雲谷法會禪師,為其曉以儒家思想、佛法義理,使袁先生將往日之罪盡情懺悔,積極行善,從此戰兢惕勵,終至所求必應。諸位是不是也希望改善命運?時值末法,這本《菩提道次第廣論》統攝佛法圓滿的道理,你忍心把它束諸高閣嗎?
這本書之所以殊勝圓滿,是因為它是由世尊傳承下來的,圓滿的師承需要三個條件:第一、由佛連綿不絕地傳承,第二、理路內容完整無缺,第三、延續傳承的祖師大德都是有修有證。因此這本書的教法是悲智雙運互相攝持,經得起千錘百鍊的
設立研討班的意義
各位是否生起欲學心呢?我覺得自己的根性僅在「學法」的階段,不夠格「說法」、「弘法」,因此,我建議大家向財團法人福智寺弘法中心洽詢,加入「廣論研討班」。之所以設立研討班有其深遠的意義,各位是否有這個經驗?如果獨自研讀書籍,雖然書的內容很動人,但總覺得印象模糊不夠深入,如果與人切磋研討,甚至各抒己見愈辯愈明,最後通曉文義刻入心板!這是第一個意義。各位是否有過這個感覺?雖然想學佛,但總被俗務纏身或為世間朋友牽扯,而力不從心甚至退怯不前!如果加入研討班,看到圈子裡同行善友對佛法的好樂心、精進心,自己怎敢放逸懈怠呢?無形中團體就對我們起了保護作用,這是第二個意義。各位對「業」是否真實的認識?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應該能了解:今天能學習研討是宿生努力的結果;而今日認真研習是往後繼續學習的因。更重要的,只要我們如理如量的努力,所謂「感應道交」,一定感得佛菩薩攝持,使我們今生修學順利,來生在佛法團體裡,這是第三個意義。
關於來生再來的問題,也許有人會認為:我是念佛法門,到了極樂世界就不要回來了!如果真實信佛,而說到了極樂世界不回來,是完全不合佛法意趣的,為什麼呢?學佛最究竟圓滿的是成佛,要成佛是不是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是要解救一切眾生,要解救一切眾生是不是要普緣盡虛空有情?如果娑婆世界的眾生不救度,符合菩提心嗎?那麼,再來娑婆世界的時候是不是希望有個佛法團體呢?依「業」的道理,就該在今生造和法相應的業,做為來生修法的順緣。
有一類人肯定下一生再來,但卻擔心「隔陰之迷」,「隔陰」有什麼關係?造的業是善、是惡最重要!認識佛法,了解業的特徵,都清楚──「業」其實掌握在我們手中,現在有了圓滿的教法,自己能如理行持,眼前增長我們的認識改善我們的生命,將來,受到造下的共業團體的保護,得以生生增上乃至究竟成佛!大家在這個團體中同心同願,凝聚共識創造共業,生生世世不斷改善直至成佛!例如:福智法人團體,聚集了各方好漢,他們放棄高職高薪全心投入,只為追求更高的無上菩提!又如:參加了研討班越學越歡喜,不斷受到法的攝受接引,最後走入僧團,共同為成就佛道而努力!
各位加入研討班後,第一輪研讀時,聽懂了會很歡喜,這時,播下善根種子,不要停,要繼續灌溉施肥,一直到開花結果為止。這是我自己多年學佛的經驗,《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殊勝內涵真是美不可言,這個寶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希望我們都能用心探索,嘗到甘露法味。
佛學資料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https://bit.ly/3tYjGY4

佛學資料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theqi.com)

2021-04-26_160228

佛學資料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theqi.com)


 

菩提道次第廣論 - YouTub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