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678262_2911903275569913_8207258288736174080_n6_1895年日軍所繪臺灣南部圖5_10侯西庚-拷貝-215x3003古代糖廓製糖的圖畫1臺灣番社圖之二層行2_二層行溪旁的農家畜養的黃牛

侯西庚-字瑞卿,嘉義六腳莊溪墘厝人,咸豐八年(1859)生。性慷慨,為鄉人所重。經營糖廍,薄有資產。光緒乙未(1895)日軍犯臺,曾自購器械,訓練莊民,游擊日軍。嗣義軍戰敗,知無可為,乃散部曲,棄家產,潛渡廈門。越數年,臺灣局勢稍定,乃復返故里,而日人忌之,以憲警時加搜擾,其糖廍亦為日人「明治製糖」所併,遂於1904年鬱鬱以終。(林偉洲)
西元生卒年
1858—1904
(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
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 https://bit.ly/3rL8prV
------------------------------------
侯西庚,字瑞卿,嘉義六腳莊溪墘厝人,鹹豐八年(1859)生。性慷慨,為鄉人所重。經營糖廍,薄有資產。光緒乙未(1895)日軍犯台,曾自購器械,訓練莊民,游擊日軍。嗣義軍戰敗,知無可為,乃散部曲,棄家產,潛渡廈門。越數年,台灣局勢稍定,乃復返故里,而日人忌之,以憲警時加搜擾,其糖廍亦為日人「明治製糖」所並,遂於1904年鬱郁以終。
抗日英雄
侯西庚(1858—1904)字瑞卿,嘉義縣六腳鄉溪墘厝人。
詳細資訊
1895年,清廷割讓台灣,各地抗日義軍風起雲湧,當時年方三十八歲的侯西庚以經營糖為業,不願為異族統治,乃散盡家財購買武器,號召壯丁加以訓練,鎮守東石、布袋兩港口,以備驅逐日軍。
十月十日上午六時,日艦駛進布袋嘴,因水位低淺,大船不能進岸,日軍便在距離陸地三海里處下碇。當時的總兵譚少宗坐鎮鹽水港街,昏庸無能,不僅不置重兵防守沿岸,且無炮台拱衛海口,於是日軍無所顧忌,強行登入。侯西庚聞訊,急督所部義民據守布袋內田莊西端,以刀槍鳥銃阻擊日軍前進,但因裝備懸殊,義民支持不住而節節敗退。十一日,日軍全部登入成功,直驅南下,集中火力攻擊鹽水港街,守軍敗退,鹽水港遂被日軍所陷,侯西庚退據東石。
十二日下午四時,駐紮布袋嘴的日軍瀧本聯隊長,命令里松大尉率領一中隊向東石進擊。十三日上午九時,日軍耀武揚威地進入東石莊內。侯西庚早已得報,實時分散埋伏,並令一部分的莊民於胸前懸掛一片“大日本順民”的木板詐降,以減低日軍的戒心。里松大尉果然以為莊民盡皆懾服,遂命部屬卸下武裝,暫事休息。
那知休息時,忽聞四面鑼鼓齊鳴,義民如潮,由西、東、南三方向東石奔殺而來,把日軍圍困在中央,一齊開槍射擊。西方海面另有三隻木船載運義民陸續登岸,日軍一時驚惶失措,里松大尉急令一分隊向前阻止義民登入,自率殘部退至東石北端,以堆積如山的蚵殼作掩蔽,開炮迎擊義民。
因日軍武器新穎,義民即血肉橫飛,死傷遍野。義民的武器只是老舊的鳥銃或鐮刀、鋤頭,唯有近身搏鬥才能致勝,所以義民奮勇向前,一波倒下,隨即一波湧上,越戰越多。日軍不敵,陷於苦戰,自上午十時戰至下午五時,未有稍歇,戰況慘烈。此役即是抗日史上著名的“蚵殼城之戰”。
下午時分,日軍的槍彈及糧食殆盡,里松大尉急令一軍曹帶領四位兵卒逃往西方海岸,搶奪一小舟急駛出海向日艦濟遠號求援。駐紮於布袋嘴的日軍聯隊本部聽見槍聲頻響,也令人前往偵察,得知里松大尉所率全軍被圍,乃急派軍隊救援。
十四日上午八時,義民見日軍援兵已至,仍是奮勇迎戰,但槍彈已漸感不繼,侯西庚恐日軍繼續涌至,義民會反受其困,急下令解圍。為免殃及人口密集的朴仔腳,侯西庚乃退往人煙稀少的雲林縣宜梧莊,繞遠路輾轉回故鄉溪墘厝,朴仔腳才能免於戰禍波及。
直至劉永福離台,侯氏知道大局已無法挽回,始解散義軍,離別妻子,潛至大陸,在廈門隱居數年。嗣後台灣戰火停息,日人故意懷柔,侯西庚才返回故鄉,重理舊業。但當年的抗戰,日人記憶猶新,日憲時時加以壓迫,或搜其宅,或誣他為匪徒,所經營的糖蔀,也因日人設立明治製糖會社而被併吞。因此,他憤恨成疾,於1904年四月溘然而逝,葬於朴子市崁後。出葬時,朴子街民深感其恩德,沿路設香案弔祭。
值得一提的是,猿樹村村民吳炎,年輕時也曾參加蚵殼城戰役,右腹曾挨了一槍,幸而急救後痊癒,僅留下一個傷疤。他生前常掀起衣服讓村中兒童觀看這個傷疤,趁此傳播愛鄉保土的意識。
現今溪厝村中侯西庚的故居,殘垣危牆,雖略顯荒涼,但瞻仰侯義士的遺像,仍能遙想當年抗日時的英雄氣概。侯西庚逝世後,日本政府仍要逮捕他的兒子侯江,侯江只好佯裝顛狂,才能倖免於被捕。
1931年,前清進士楊樹惇為侯西庚遺像題像贊一篇,殊堪一讀,茲錄於下,文曰(標點符號為筆者加注):
夫丈夫生於天地之間,立功勳以垂不朽,懷忠義者永流芳,有智識者可免難。先生秉質英能,像貌豐偉,芳名昭著台島,德愛廣被鄉閭。
當本島改隸之時,未奉朝廷明詔,發忠義之壯勇,援舉勤王之師,帥鄉里子弟以赴敵,身輕勇往直前,敵人喪膽。父老感泣其忠,劉帥永福獎其績,保舉敘賞四品,非素忠義之志願者,何有此建樹也。
迨至全台失敗,獨力難持,俯察世情,徒負素志。不得已效范少伯遠避,作明哲之保身,先將妻子遠隱後,自解組全身而去也,非其智識者,何能全其終耶。
發配蔡氏,克稱內助之賢;梓木三田,可紹箕裘之業,長子廷、次子江、三子九,螽斯慶衍,後嗣發展無疆矣。
餘江南末宦,避難來台,與令郎江先生相好,邀游至家,敬瞻公像,景仰芳范,嘆與余有同情之感也,故爰筆而志其跡,俾世代之紀念雲。
辛未秋七月,南京前清明經進士分湖北 道尹,民國廣東軍政府參軍授任旅長楊樹惇頓首拜書
---------------------------------------
侯西庚,字瑞卿,嘉義六腳庄溪交換厝人,鹹豐八年(1859)生。 性慷慨,為鄉人所重。 經營糖有個大陸,薄有資產。 光緒乙未(1895)日軍犯台,曾自購器械,訓練莊民,遊擊日軍。 嗣義軍戰敗,知無可為,乃散部曲,棄家產,潛渡廈門。 越數年,臺灣局勢稍定,乃復返故里,而日人忌之,以憲警時加搜擾,其糖製藥系亦為日人「明治製糖」所並,遂於1904年鬱鬱以終。
侯西庚(1858—1904)字瑞卿,嘉義縣六腳鄉溪交換厝人。
1895年,清廷割讓臺灣,各地抗日義軍風起雲湧,當時年方三十八歲的侯西庚以經營糖為業,不願為異族統治,乃散盡家財購買武器,號召壯丁加以訓練,鎮守東石、布袋兩港口,以備驅逐日軍。
十月十日上午六時,日艦駛進布袋嘴,因水位低淺,大船不能進岸,日軍便在距離陸地三海裡處下碇。 當時的總兵譚少宗坐鎮鹽水港街,昏庸無能,不僅不置重兵防守沿岸,且無炮臺拱衛海口,於是日軍無所顧忌,強行登陸。 侯西庚聞訊,急督所部義民據守布袋內田莊西端,以刀槍鳥铳阻擊日軍前進,但因裝備懸殊,義民支援不住而節節敗退。 十一日,日軍全部登陸成功,直驅南下,集中火力攻擊鹽水港街,守軍敗退,鹽水港遂被日軍所陷,侯西庚退據東石。
十二日下午四時,駐紮布袋嘴的日軍瀧本聯隊長,命令裡松大尉率領一中隊向東石進擊。 十三日上午九時,日軍耀武揚威地進入東石莊內。 侯西庚早已得報,實時分散埋伏,並令一部分的莊民於胸前懸掛一片"大日本順民"的木板詐降,以減低日軍的戒心。 里松大尉果然以為莊民盡皆懾服,遂命部屬卸下武裝,暫事休息。
那知休息時,忽聞四面鑼鼓齊鳴,義民如潮,由西、東、南三方向東石奔殺而來,把日軍圍困在中央,一齊開槍射擊。 西方海面另有三隻木船載運義民陸續登岸,日軍一時驚惶失措,裡松大尉急令一分隊向前阻止義民登陸,自率殘部退至東石北端,以堆積如山的蚵殼作掩蔽,開炮迎擊義民。
因日軍武器新穎,義民即血肉橫飛,死傷遍野。 義民的武器只是老舊的鳥銃或鐮刀、鋤頭,唯有近身搏鬥才能致勝,所以義民奮勇向前,一波倒下,隨即一波湧上,越戰越多。 日軍不敵,陷於苦戰,自上午十時戰至下午五時,未有稍歇,戰況慘烈。 此役即是抗日史上著名的「蚵殼城之戰」。
下午時分,日軍的槍彈及糧食殆盡,里松大尉急令一軍曹帶領四位兵卒逃往西方海岸,搶奪一小舟急駛出海向日艦濟遠號求援。 駐紮於布袋嘴的日軍聯隊本部聽見槍聲頻響,也令人前往偵察,得知里松大尉所率全軍被圍,乃急派軍隊救援。
十四日上午八時,義民見日軍援兵已至,仍是奮勇迎戰,但槍彈已漸感不繼,侯西庚恐日軍繼續湧至,義民會反受其困,急下令解圍。 為免殃及人口密集的朴仔腳,侯西庚乃退往人煙稀少的雲林縣宜梧莊,繞遠路輾轉回故鄉溪轉債厝,朴仔腳才能免於戰禍波及。
直至劉永福離台,侯氏知道大局已無法挽回,始解散義軍,離別妻子,潛至大陸,在廈門隱居數年。 嗣後台灣戰火停息,日人故意懷柔,侯西庚才返回故鄉,重理舊業。 但當年的抗戰,日人記憶猶新,日憲時時加以壓迫,或搜其宅,或誣他為匪徒,所經營的糖晝德,也因日人設立明治製糖會社而被併吞。 因此,他憤恨成疾,於1904年四月飯後陰然逝,葬於朴子市崁後。 出葬時,朴子街民深感其恩德,沿路設香案吊祭。
值得一提的是,猿樹村村民吳炎,年輕時也曾參加蚵殼城戰役,右腹曾挨了一槍,幸而急救後痊癒,僅留下一個傷疤。 他生前常掀起衣服讓村中兒童觀看這個傷疤,趁此傳播愛鄉保土的意識。
現今溪厝村中侯西庚的故居,殘垣危牆,雖略顯荒涼,但瞻仰侯義士的遺像,仍能遙想當年抗日時的英雄氣概。 侯西庚逝世後,日本政府仍要逮捕他的兒子侯江,侯江只好佯裝顛狂,才能倖免於被捕。
1931年,前清進士楊樹惇為侯西庚遺像題像讚一篇,殊堪一讀,茲錄於下,文曰(標點符號為筆者加註):
夫丈夫生於天地之間,立功勳以垂不朽,懷忠義者永流芳,有智識者可免難。 先生秉質英能,像貌豐偉,芳名昭著台島,德愛廣被鄉閭。
當本島改隸之時,未奉朝廷明詔,發忠義之壯勇,援舉勤王之師,帥鄉里子弟以赴敵,身輕勇往直前,敵人喪膽。 父老感泣其忠,劉帥永福獎其績,保舉敘賞四品,非素忠義之志願者,何有此建樹也。
分點至全台失敗,獨力難持,俯察世情,徒負素志。 不得已效范少伯遠避,作明哲之保身,先將妻子遠隱后,自解組全身而去也,非其智識者,何能全其終耶。
發配蔡氏,克稱內助之賢;梓木三田,可紹箕裘之業,長子廷、次子江、三子九,可以說是斯慶衍,後嗣發展無疆矣。
餘江南末宦,避難來台,與令郎江先生相好,邀游至家,敬瞻公像,景仰芳范,嘆與餘有同情之感也,故爰筆而志其跡,俾世代之紀念雲。
辛未秋七月,南京前清明經進士分湖北道尹,民國廣東軍政府參軍授任旅長楊樹惇頓首拜書。
侯西庚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cLbrs1
-------------------------
溪厝村是中華民國臺灣嘉義縣六腳鄉下的行政村,比鄰朴子溪北岸,因日治時期河川氾濫而多次移居而成。曾為日治時期早期抵抗日軍佔領的集結地之一。轄下有12個鄰、約265戶,人口約有691人。
溪厝村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sJVLuM
地理
位於嘉南平原朴子溪北側,村莊範圍瀕臨河岸,得地名為「溪墘厝」。今日溪厝村區域以南臨朴子溪、北邊以中溝排水線為範圍。 日治時期因朴子溪曾於1918年、1933年有大規模氾濫,不適居住,瀕臨河岸的「十八戶仔」聚落居民,與其他朴子溪畔居民移住比鄰的朴子市「新吉莊」(日治時期地名,原意為閩南語的『新(sin)結(kiat)莊(tsng)』,今日朴子市德興里範圍)。 嘉南大圳於日治時期(1895-1943年))末期落成後,易受水患波及的居民又經搬遷至目前較遠離河邊的嘉50縣道旁,形成目前的聚落樣貌[1]。
聚落歷史
聚落沿朴子溪建立,於1651年(荷據時期)由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的侯定一族於此墾殖,在1851年(咸豐1年)侯姓家族籌建莊廟(德龍宮)的紀錄。詹姓居民則集中於今日溪厝村主要的街區。
甲午戰後(1895)以經營糖廍為業的侯西庚(1858-1904),組織溪厝村附近民眾抵抗日軍接收。主要作戰區域為今日布袋鎮布袋嘴區域及東石鄉,因居民善用海邊累積蚵殼堆作為戰鬥掩護,稱為「蚵殼城之役」(1895年10月12日至14日)。戰役失敗後地方居民潰逃,侯西庚流亡福建省廈門,晚年回鄉居住。其子侯江也受日治時期政治所累,需佯裝癲狂以免被日治時期逮捕[2]。
教育
本區域未曾有過官方設立的教育設施,目前為蒜頭國民小學及六嘉國民中學的學區範圍內
-------------------------------------
台灣嘉義抗日英雄侯西庚將軍我的太祖父~拍攝日期大約西元1895年!
侯西庚,字瑞卿,嘉義六腳莊溪墘厝人,咸豐八年(1859)生。性慷慨,為鄉人所重。經營糖廍,薄有資產。
甲午戰後(1895)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給日本成為殖民地!
以經營糖廍為業的侯西庚(1858-1904)接受臺灣巡撫唐景崧授任四品將軍統領鄉勇義軍數千人,當時年方三十八歲的侯西庚不願為異族統治,乃散盡家財購買武器,號召壯丁加以訓練,鎮守東石、布袋兩港口,以備驅逐日軍。
主要作戰區域為今日布袋鎮布袋嘴區域及東石鄉,因居民善用海邊累積蚵殼堆作為戰鬥掩護,稱為「蚵殼城之役」(1895年10月12日至14日)。
西元一八九五年十月十日上午六時,日艦駛進布袋嘴,因水位低淺,大船不能進岸,日軍便在距離陸地三海里處下碇。
當時的總兵譚少宗坐鎮鹽水港街,昏庸無能,不僅不置重兵防守沿岸,且無砲台拱衛海口,於是日軍無所顧忌,強行登陸。
侯西庚將軍聞訊,急督所部鄉勇義軍據守布袋內田庄西端,以刀槍鳥銃阻擊日軍前進,但是因為裝備懸殊武器落後,鄉勇義軍支持不住而節節敗退。
十一日,日軍全部登陸成功,直驅南下,集中火力攻擊鹽水港街,鄉勇守軍敗退,鹽水港遂被日軍所陷,侯西庚將軍統領鄉勇義軍退據東石。 
十二日下午四時,駐紮布袋嘴的日軍瀧本聯隊長,命令裡松大尉率領一中隊向東石進攻突擊。
十三日上午九時,日軍耀武揚威地進入東石庄內。侯西庚早已得報,即時調派義軍分散埋伏,並令一部分的庄民於胸前懸掛一片『大日本順民』的木板詐降,以減低日軍的戒心。裡松大尉果然以為庄民盡皆懾服,遂命部屬卸下武裝,暫事休息。 
就在鬆懈戒備休息時,忽聞四面鑼鼓齊鳴,鄉勇義軍如潮,由西、東、南三方向東石奔殺而來,把日軍圍困在中央,一齊開槍射擊。西方海面另有三隻木船載運義民陸續登岸兩面夾擊,日軍一時驚惶失措,裡松大尉急令一分隊向前阻止義民登陸,自率殘部退至東石北端,以堆積如山的蚵殼作掩蔽,開砲迎擊義民。
因日軍武器新穎,鄉勇義軍即血肉橫飛,死傷遍野。義民的武器只是老舊的鳥銃火槍或鐮刀、鋤頭,唯有近身搏鬥才能致勝,所以義民奮勇向前,一波倒下,隨即一波湧上,越戰越多。日軍不敵,陷於苦戰,自上午十時戰至下午五時,未有稍歇,戰況慘烈。
此役即是抗日史上著名的『蚵殼城之戰』。
下午時分,日軍的槍彈及糧食殆盡,裡松大尉急令一軍曹帶領四位兵卒逃往西方海岸,搶奪一小舟急駛出海向日艦濟遠號求援。駐紮於布袋嘴的日軍聯隊本部聽見槍聲頻響,也令人前往偵察,得知裡松大尉所率全軍被圍,乃急派軍隊救援。
十四日上午八時,義勇軍見日軍援兵已至,仍是奮勇迎戰,但槍彈已漸感不繼,侯西庚將軍恐日軍繼續湧至,義勇軍會反受圍困,急下令解圍。為免殃及人口密集的樸仔腳(朴子市),侯西庚將軍帶領鄉勇軍退往人煙稀少的雲林縣宜梧庄,繞遠路輾轉回故鄉溪墘厝,樸仔腳(朴子市)才能免於戰禍波及。 
直至劉永福離台,侯西庚將軍知道大局已無法挽回,解散鄉勇義軍,離別妻子故鄉,潛至大陸,在廈門隱居數年。
其子侯江也受日治時期政治所累,需佯裝癲狂以免被日治時期逮捕。
嗣後台灣戰火停息,日人故意懷柔,侯西庚才返回故鄉,重理舊業。但當年的抗戰,日人記憶猶新,日憲時時加以壓迫,或搜其宅,或誣他為匪徒,所經營的糖蔀,也因日人設立明治製糖會社而被併吞。
因此,他憤恨成疾,於1904年四月溘然而逝,葬於朴子市崁後。出葬時,朴子街民深感其恩德,沿路設香案弔祭。 
後人家道中落時常感慨比喻,當年辜顯榮親日迎接日軍則家族顯赫其後人皆為地方名人,而侯西庚將軍帶兵抗日則是晚景淒涼家道中落,正所謂強權當道識實務者為俊傑!
 現今嘉義縣六腳鄉溪厝村侯西庚將軍的故居,殘垣危牆,雖略顯荒涼,但瞻仰侯義士的遺像,仍能遙想當年抗日時的英雄氣概。
侯西庚將軍逝世後,日本政府仍要逮捕他的兒子侯江,侯江只好佯裝顛狂,才能倖免於被捕。
1931年,前清進士楊樹惇為侯西庚遺像題像贊一篇,殊堪一讀,茲錄於下,文曰(標點符號為筆者加注):
夫丈夫生於天地之間,立功勳以垂不朽,懷忠義者永流芳,有智識者可免難。先生秉質英能,像貌豐偉,芳名昭著台島,德愛廣被鄉閭。
當本島改隸之時,未奉朝廷明詔,發忠義之壯勇,援舉勤王之師,帥鄉里子弟以赴敵,身輕勇往直前,敵人喪膽。
父老感泣其忠,劉帥永福獎其績,保舉敘賞四品,非素忠義之志願者,何有此建樹也。
迨至全台失敗,獨力難持,俯察世情,徒負素志。
不得已效范少伯遠避,作明哲之保身,先將妻子遠隱後,自解組全身而去也,非其智識者,何能全其終耶。
發配蔡氏,克稱內助之賢;梓木三田,可紹箕裘之業,長子廷、次子江、三子九,螽斯慶衍,後嗣發展無疆矣。
餘江南末宦,避難來台,與令郎江先生相好,邀游至家,敬瞻公像,景仰芳范,嘆與余有同情之感也,故爰筆而志其跡,俾世代之紀念雲。
辛未秋七月,南京前清明經進士分湖北 道尹,民國廣東軍政府參軍授任旅長楊樹惇頓首拜書。(4) 日治時期台灣懷舊照片文獻史料 | Facebook https://bit.ly/2POuBEu
---------------------------
【第180期】那些年製糖先賢的英勇抗日:不能忘記的一段悲壯歷史
Posted on 2018-08-04
文/張卓如
日據時期的1935年,台灣始政四十年博覽會裡的糖業館上方以日文寫著,「糖業是台灣的文化之母」。在日本尚未領有台灣前,製糖業因為台灣糖的銷往大陸和日本,造就了許多富豪。日本也因此大量入超,覬覦台灣的製糖產業。其通過的手段,便是以戰爭方式奪取。所以,不少製糖業的先賢揭竿而起,成為抗日的中堅。但在其失敗後,其土地和產業也一一被日本沒收,成為後來日本各大製糖會社的主要農場。為了提醒民眾不要忘記這一段悲壯的歷史,以下列舉幾件製糖先賢抗日的事蹟。
金曲獎得主盧廣仲的故鄉
2017年台南市仁德區二層行公堂籌辦暌違了近40年的建醮祭典,並於11月12日配合舉行路跑活動,出身在地的知名金曲獎歌手盧廣仲、金鐘獎最佳女配角孫可芳等都現身力挺,因兩位都出身仁德區大甲里,就在二層行一帶,也就是嘉南藥理大學對面不遠處的二行社區。大甲鄉親都與有榮焉,有人自豪大甲是地靈人傑,才會產生這2位名人 。也讓「二層行」這個台灣最早開發的漢人聚落之一,重新讓世人所知。
清代「二層行」所在的安平縣,據連雅堂《台灣通史》記載:「為全台首善之地,開闢最早。商務冠全台,猶不失為富庶也。唯南至二層行溪與鳳山(今高雄市)界,北至曾文溪與嘉義鄰,相距不逮五十里,而土尚膏腴,人懷禮義」。二層行在清代中期發展成二層行街,屬文賢里 ,在二層行溪的北畔。溪南的文賢里則割歸鳳山縣。該溪兩旁設二層行渡,夏、冬兩季設小船渡人,春、秋則架竹橋。陳輝有五言律詩題為:「竹橋平野路,春水漲清溪。風靜寒沙闊,煙濃遠樹低。青蕪喧海燕,碧岸叫村雞。為語南遊客,應知慎馬蹄。」
《台灣番社圖》,下面是西方。明亮處顯示二層行是在二層行溪的南方,乃是錯誤。
《台灣番社圖》,下面是西方。明亮處顯示二層行是在二層行溪的南方,乃是錯誤。
二層行溪旁的農家畜養的黃牛,仍擔任主要獸力。
二層行溪旁的農家畜養的黃牛,仍擔任主要獸力。
二層行溪同時也是南台灣砂糖的主要分界線。溪以北至嘉義為「台灣府砂糖」主要生產地,砂糖質細,有「府玉糖」之稱。二層行溪流域的糖廓生產之糖大都集中至二層行村,裝箱後以竹筏運到安平港再裝輪船輸出至上海、寧波以及北中國各地。故當地有俗諺:「蘇杭十三行,不及台灣二層行」,由此可知台灣糖以二層行的名義在大陸聞名。二層行溪以南至恆春為「打狗砂糖」主要生產地,包括舊城(今高雄市左營)、楠仔坑(今高雄市楠梓)、阿公店(今高雄市岡山)、半路竹(今高雄市路竹)、大湖(今高雄市湖內區)等。其砂糖質粗大,有「台玉糖」之稱。由打狗港(今高雄港)用船裝運,主要輸出至日本,都由外船載運,由鳳山苓雅寮人士陳福謙、陳中和經營的順和行負責。
古代糖廓製糖的圖畫。
古代糖廓製糖的圖畫。
「二層行溪」或「二贊行溪」,在台灣光復後的1950年正式定名為「二仁溪」,是2009年改制後的高雄市境內最北的河川。今日二仁溪之所以聞名於全台,並不是因為它風景優良或物產豐富,而是因為它污染的程度極為嚴重。
雲嘉地區製糖人的抗日
1895年9月初在雲嘉山區以製糖業發跡的簡精華在大莆林(今嘉義大林)歸順日軍後,卻引來日軍對當地百姓天怒人怨的暴行。於是,簡精華接受駐守台南的抗日領袖劉永福的招撫,結合雲嘉地區的義士進行鄉土保衛戰。當時出身今嘉義縣六腳鄉的製糖人侯西庚也起而響應。
侯西庚(1858—1904),字瑞卿,嘉義六腳莊溪墘厝人。性慷慨,為鄉人所重。在樸仔腳(今之朴子)經營糖廍,薄有資產。面對日軍將以水陸兩軍大規模的犯境,根據前線的黑旗軍統領王德標給劉永福戰況報告:「然彰邑(彰化)未復,倭力猶強,我嘉沿山沿海要道各三,應先設守,而後進剿方為萬全。沿山東則內林庄,中則大莆林街,西則新港街三處,大路直通彰屬,不可不防。宜各佈置深溝高壘、竹木柵寨。下湖(笨港口)、嘉義的東石、布袋嘴的水路要區。也令人掘阱設險、發兵重鎮。下湖一帶,若新港街駐兵,即可併防東石,現有侯西庚一營駐紮,冀有素識鄰近庄民為附,諒可無事。至於布(袋)口,談(譚少宗)營兵力綿薄,兼之該處民人頑梗不馴,愈不足特務,需添兵耳鎮,方保無虞」。可見當時侯西庚已被賦予嘉義沿海要道的守備任務。當時布袋嘴的守備是由統領譚少宗所率領的福字先鋒軍二營擔任,正營屯駐布袋口,由譚少宗親自指揮,副營屯駐東石港,由侯西庚指揮。
1895年10月10日這天上午,搭載台灣副總督高島所率的南進軍司令部及伏見宮貞愛親王所率的第四旅團部隊約一萬二、三千人的運輸船浩浩蕩蕩地向布袋嘴(口)開來,因駐守布袋嘴之抗日軍其中的兩千人於日軍上岸的前二、三日赴援嘉義,僅剩兩、三百名的抵抗勢力無異於螳臂擋車。日軍在布袋嘴上岸後,村落多毀於戰火,殘存僅十分之一、二,因此日軍上岸後宿營不足,頗感不便。
伏見宮貞愛親王所率的日軍從布袋嘴登陸的版畫。
伏見宮貞愛親王所率的日軍從布袋嘴登陸的版畫。
侯西庚在日本登陸布袋嘴之後,率駐屯東石港的福字先鋒副營五百名退走樸仔腳。12日接獲一隊日軍從布袋沿著道路(約今日的台17線)往東石港推進的消息,遂與民團一起於翌日拂曉出發從北方襲擊東石港的日軍,第二天,侯西庚眼見日援軍陸續抵達,便退走。此役損失的日軍屬於第四旅團的步兵17聯隊,據日方公布的戰死名單為軍曹金野德三郎外八名之兵士戰死,明治三十年(1897年)當局建東石忠魂碑,昭和四年(1929年)東石忠魂碑改修,碑位於東石港村落入口道路之右側北方「共同墓地」,碑面文字由台灣軍司令官菱刈大將揮毫。如今碑據說已不存,只留下東石神社的鳥居和石獅。10月14日仍在船中滯留的南進軍司令部長官高島,得知抗日軍激烈的抵抗後。對第四旅團下達樸仔腳以南至急水溪間地方匪賊掃攘之命令,以為南進先立懲戒的目的。
南高地區製糖人的抗日
在台南以北方面,乙未戰爭當時,劉永福為了打狗港和台南府城的抗日政府便於聯絡,沿著海線鋪設一公文傳遞系統,從旗後(今日高雄市旗津)、舊城、赤崁(今高雄市梓官區赤崁)、漯底村(今高雄市彌陀區漯底村)、彌陀港(今高雄市彌陀區彌陀港)、白沙崙(今高雄市茄萣區白砂崙)到府城。並命旗下的鄭青為管帶率福字右軍左營(四百五十七人)進據漯底村駐守。
1895年10月11日由由師團長乃木希典中將率領的的第二師團主力在枋寮登陸。在陳中和、王雪農(曾進入陳中和的和興公司擔任雇員,後擔任日本橫濱分行經理)的引導下,鳳山縣城(今高雄市鳳山)、打狗港輕易地落入日軍之手。17日下午,乃木接獲「八重山」軍艦轉來軍部訓令(當天上午由布袋口發出),得知須在21日以前進抵二層行溪一線的計劃。乃以優勢兵力,一一攻佔鳳山以北的楠仔坑、橋仔頭街(今高雄市橋頭)、阿公店街、半路竹、大湖街。赤崁守將鄭青遂退往二層行庄。20日上午六時,日軍第二師團主力向二層行庄出發,鄭青所部在此結合數百名二層行庄的庄民向進至二層行溪的日軍進行數次襲擊,但忽然聽到劉永福已於前一日在安平搭船內渡大陸後,便斷橋,退往今日高雄市的大岡山一帶,伺機對日軍進行游擊力量的襲擊。
1895年日軍所繪台灣南部圖,可視為四十萬分之一的攻台地圖。可看到位於台南府南的二層行其地勢的重要。
1895年日軍所繪台灣南部圖,可視為四十萬分之一的攻台地圖。可看到位於台南府南的二層行其地勢的重要。
劉永福在10月19日搭船內渡後,台南陷入一片混亂,日軍當時兵臨城下準備展開總攻擊。台南紳商擔心一旦兵戎相見,將會讓無辜市民受難,於是懇求巴克禮牧師及宋忠堅牧師與日軍交涉。兩位牧師於10月20日在19名護衛的陪同下,攜帶上百位仕紳具名簽署的委託書前往交涉。直到10月21日清晨,才抵達日軍駐紮的二層行溪畔,會見領軍的日本將領乃木希典,日軍乃兵不血刃進入台南府城。
自此,侯西庚知事已無可為,始解散部眾,放棄家產,告別妻子,潛渡廈門,隱居數年。過幾年,台灣局勢稍定,在日人懷柔下,復返故里,重理舊業。但侯西庚當年的抗日,日人記憶猶新,日本憲兵時時加以壓迫,或搜其宅,或誣他為匪徒,所經營的糖廍亦為日人明治製糖會社所併吞。因此,他憤恨成疾,於1904年四月溘然而逝,葬於今朴子市崁後里。出葬時,朴子街民深感其恩德,沿路設香案弔祭。
現今溪墘厝村中侯西庚的故居,殘垣危牆,雖略顯荒涼,但瞻仰侯義士的遺像,仍能遙想當年抗日時的英雄氣概。侯西庚逝世後,日本政府仍要逮捕他的兒子侯江,侯江只好佯裝顛狂,才能倖免於被捕。 在東石文史工作室召集人黃哲永的悉心研究下,發現1931年前清進士楊樹惇為侯西庚遺像題像贊一篇,標點符號為其加注,文曰:
夫丈夫生於天地之間,立功勳以垂不朽,懷忠義者永流芳,有智識者可免難。先生秉質英能,像貌豐偉,芳名昭著台島,德愛廣被鄉閭。當本島改隸之時,未奉朝廷明詔,發忠義之壯勇,援舉勤王之師,帥鄉里子弟以赴敵,身輕勇往直前,敵人喪膽。父老感泣其忠,劉帥永福獎其績,保舉敘賞四品,非素忠義之志願者,何有此建樹也。
迨至全台失敗,獨力難持,俯察世情,徒負素志。不得已效范少伯遠避,作明哲之保身,先將妻子遠隱後,自解組全身而去也,非其智識者,何能全其終耶。
髮配蔡氏,克稱內助之賢;梓木三田,可紹箕裘之業,長子廷、次子江、三子九,螽斯慶衍,後嗣發展無疆矣。余江南末宦,避難來台,與令郎江先生相好,邀遊至家,敬瞻公像,景仰芳範,嘆與余有同情之感也,故爰筆而誌其蹟,俾世代之紀念云。
辛未秋七月,南京前清明經進士分湖北道尹,民國廣東軍政府參軍授任旅長楊樹惇頓首拜書。
侯西庚像,旁有前清進士楊樹惇的題贊。
侯西庚像,旁有前清進士楊樹惇的題贊。
毛澤東曾有一句名言就是「打不贏就跑」,如法國前總統戴高樂的東山再起。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也認為真正的勇敢並非在情況變得艱難時能堅守陣地,此時能鎮定且正確的判斷,以「戰略要求」撤退也無可厚非。正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雖然侯西庚、簡精華、劉永福、鄭青等沒有在抗日戰場上犧牲,而飽受後人的責難。但同樣給予日寇很大殺傷的民主國內務大臣俞明震、三峽的蘇力、平鎮的胡嘉猷,淡水的舉人李應辰,及民主國的財政大臣陳鳴鏘,也都全身而退,所以,不能抹滅其貢獻。【第180期】那些年製糖先賢的英勇抗日:不能忘記的一段悲壯歷史 | 兩岸犇報 https://bit.ly/3miQfN5
【第180期】那些年製糖先賢的英勇抗日:不能忘記的一段悲壯歷史 | 兩岸犇報 https://bit.ly/3miQfN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