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至九品的“頂戴花翎” /清朝官員/「巴圖魯」坎肩/清朝警察/清代宮廷服飾和頭飾文化/清代官服基本上分為三類,即禮服、吉服和補服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Fee4kG4BMH2_cNUgYNQ_COe4kG4BMH2_cNUgWdSj (1)Eee4kG4BMH2_cNUgXdQs

孔雀花翎 - Google 搜尋 https://bit.ly/3vEv64q
三眼花翎為何那麼貴重,整個清朝只有7人獲得,和珅都沒得到 https://bit.ly/38JXfwO
據《清文稿》記載,從乾隆至清末,被皇帝賜予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乾隆朝的傅恆、福康安,嘉慶朝的和琳,道光朝的長齡、禧恩,光緒朝的李鴻章、徐桐等7人。即便有幸得到雙眼花翎的有功大臣,整個大清朝也不過20餘人。這對於國祚綿延近300年,朝臣浩如星辰的清王朝來說,能獲得賞賜花翎的人,簡直就是滄海一粟。
三眼花翎為何那麼貴重,整個清朝只有7人獲得,和珅都沒得到
(戴三眼花翎的王爺)
那麼,花翎究竟為何物?為何大臣們獲得花翎如此之難?
在一些古裝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部分大臣或王公貴族的禮冠上,不但鑲嵌著閃閃發光的珍珠寶石,還拖著一根插在管子裡五顏六色的羽毛,這就是清代官員極為重視的冠飾——花翎。
而且,花翎還和官員的政績以及前途命運息息相關。如果大臣犯錯時,帝王往往都會龍顏震怒地下旨:「摘去他的頂戴花翎!」
相反,當臣子們屢立奇功後,皇帝又會大方地吆喝道:「賞雙眼花翎。」
花翎在等級森嚴的封建官場上,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誌,不是隨便哪個官員都能佩戴的。只有有功之臣,或對朝廷有特殊貢獻的人,被皇上明令賞賜後,才有資格佩戴花翎
翎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是鶡鳥翎,花翎是孔雀翎,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所謂「眼」,就是孔雀翎上眼狀的圓花紋,一個圓圈就算作一眼,翎眼的多少,反映了官員等級的差別。
據《清史稿》記載,有資格佩戴三眼花翎的人,是皇室成員中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駙。清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貴族,還有和碩額駙,可以佩戴戴雙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官員,必須是在皇帝身邊,出身於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的內大臣、前鋒、護軍統領或者參領,才有資格佩戴單眼花翎。
藍翎是和花翎性質相同的一種冠飾,以鶡鳥羽毛製成,沒有眼,一般賞給六品以下的官員,或者在皇宮王府的侍衛官。也可以賞給地位不高但功勳獨特的下層武將。
三眼花翎為何那麼貴重,整個清朝只有7人獲得,和珅都沒得到
(傅恆畫像)
由此可知,花翎對於清代官員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榮譽,三眼花翎更是可望而不可求的至高獎賞。即便是生在帝王之家的王公貴族,也並非一生下來就能佩戴三眼花翎的。這些皇室成員大約在10歲左右,要接受皇上對他們的騎射和文化考核,在得到皇帝的首肯和賞賜後,才能佩戴三眼花翎。
清朝初年,對花翎的賞賜極為嚴格,據《嘯亭續錄》記載:「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到了後期,花翎賞賜的範圍才逐漸有所擴大,從單一的只重軍功、「非軍功不準保薦」,擴展到在其它方面有特殊貢獻的人,也可以保薦給皇上以獲賜花翎。
正是因為賞賜花翎的慎重性,以及獲取花翎的苛刻條件。因此,整個清朝獲此殊榮的官員為數不多,甚至包括乾隆的寵臣和珅,雖身處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沒有資格佩戴三眼花翎。
乾隆時期的軍機大臣傅恆,身兼保和殿大學士和太子太保,在平叛金川和抗擊準噶爾的戰鬥中立下奇功,為康乾盛世立下汗馬功勞。乾隆感念他的不世之功,曾賞賜他雙眼花翎兩次和三眼花翎一次。傅恆深知花翎代表的尊榮,每次被乾隆賞賜時都感激涕零又誠惶誠恐,多次上書推辭,不敢輕易佩戴。
康熙年間,鄭芝龍部將施琅在歸降清朝後,為平定台灣立下了赫赫戰功,並上書建議屯兵台灣,有備無患,得到康熙的盛讚,被封為靖海侯,賜御用袍子。但施琅居然力辭不受,轉而懇求「照前此內大臣之列賜戴花翎」。
三眼花翎為何那麼貴重,整個清朝只有7人獲得,和珅都沒得到
​(道光畫像)
按制,外任武將沒有賜花翎之先例。但康熙還是滿足了施琅的乞求,詔令「以開疆海外,削平僭偽之元勛,賞翎弗及、以澤後世」。可見,在大臣們的眼中,一支花翎遠比封侯拜爵還要重要。
雖然獲賞花翎十分艱難,但也有幸運兒在不經意間就中了頭彩,意外地獲得了人人夢寐以求的這份榮譽。
道光年間,清廷在平叛新疆時,活捉了叛將張格爾,道光皇帝「望捷若渴」。恰逢捷報到來時天色已晚,兵部官員們都已回家,找不到人呈送皇上。只有一位綽號為「寒傖翁」的官員尚未離去,因此他成了報捷的不二人選。
當「寒傖翁」輾轉將平叛捷報報呈道光時,道光喜出望外,當即下詔:「賞戴花翎,著軍機處行走。」他由此成為了獲賜花翎最輕鬆的人。
後來,隨著清朝的敗落,出現了捐例制度,花翎也在捐例之列。最開始捐例花翎需白銀一萬兩,藍翎也要5000兩,而且還可以參照捐官之項進行折扣。個別富商在捐出足夠的銀兩後,就可以佩戴花翎。及至發展到後來,花翎的身價暴跌至200兩,這時的花翎,已完全失去了它昔日的榮耀,賤如隨意買賣的商品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會典事例》等)
來源:https://twgreatdaily.com/2-eikG4BMH2_cNUgxK0Z.html


2021-03-16_150300

清戴官帽呈圓形,頂端鑲嵌頂珠,品級不同頂珠也有所區別;帽子下方還有一個翎管,用來安插翎枝。「花翎」以眼分級,一眼花翎是一枝孔雀尾翎,二眼則是兩枝尾翎相續相疊,僅露出尾部燦爛的翎眼,以此類推,三眼最為尊貴,翎眼也就是孔雀羽毛上的圓圈狀圖案。
在乾隆時期,僅有三個人獲得三眼花翎的殊榮,分別是傅恒、福康安、和琳,三人戰功彪炳,深得乾隆信賴。相傳和珅也曾向乾隆請求賞賜三眼花翎,不過乾隆並沒有答應他。但能夠讓乾隆將自己最寵愛的和孝公主,許配給自己的兒子,這莫大的光榮,或許早非三眼花翎所能及。
乾隆時期之後,還有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四人被准許佩戴三眼花翎。其中較特別的是李鴻章,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時,破格賞賜給他三眼花翎,就連曾國藩也僅獲得雙眼花翎,雖然在甲午戰爭失敗後,他的三眼花翎隨之被褫奪,但在李鴻章赴馬關談和前,他再度向朝廷要求,重獲三眼花翎。
清朝官員的頂級榮譽!三眼花翎只有7人配戴 連和珅都沒有 | 新奇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https://bit.ly/38GdZoH


清朝三眼花翎到底是什麼,連和珅都沒有
2019-07-21 由 歷史接力棒 發表于歷史
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其制度基本沿襲明朝設立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傳統。但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清朝還建立了一套有別於其他朝代的官制,在各種清宮劇中,經常可以看到清朝官員朝服罩身,花翎飾頂,官員在犯事後,常常受到摘去"頂戴花翎"的處罰?那麼,"頂戴花翎"指的是什麼?
"頂戴"也稱"頂帶",是清代官員所戴帽頂和珠飾的統稱,帽頂制度開始於元代,流行於明清時期,清軍入主中原後,建立了一套等級森嚴的官制,對官員的服飾按照品質、顏色和數量的不同,來區分官位的大小。
一般說來,從顏色上看,一、二品為紅色;三、四品為藍色;五、六品為白色;七品以下為金色,即使是同一種顏色,也有純色和雜色之分,例如一、二品中有純紅和雜紅之分,三、四品中有兩藍和暗藍之分。從材質上看,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用"陽文鏤花金"。帽頂上沒有帽珠的,便沒有品級,清朝官員在犯法後,往往會在革去官職的同時,拿下頂上的帽珠。
"花翎"則是插在帽子上的裝飾品,是清代特有的冠式,通常由皇帝特賜,賞給有功或者對朝廷有特殊貢獻的人,花翎的作用是用以"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是不能隨意佩戴的,一旦違反就會被嚴刑處罰。花翎通過翎管和冠帽連接,翎管的材質一般為白玉或者翡翠。
清代的花翎也稱為"翎子"、"翎枝",翎子有"花翎"和"藍翎"兩種,花翎是以孔雀的尾羽製成,因此也稱作"孔雀翎","藍翎"通常由染成藍色的鶡鳥羽毛製成,所以又稱"染藍翎",據說,鶡鳥生性好鬥,至死不屈,賞賜給有功的軍官,寓意其英勇善戰。頂戴和花翎和官階相對應,共同構成了清代服飾制度的重要內容,即頂戴花翎制度。
花翎又分為單眼、雙眼和三眼,其中以三眼最為尊貴,所謂的"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眼狀形的圖案,一個圓圈算是一眼,藍翎和花翎的性質相同六品以下的官員賞給藍翎,五品以上的官員賞給單眼花翎,雙眼花翎只有大官才能得到,而三眼花翎通常是賞給親王、貝勒等皇親國戚和有特殊貢獻的功臣。
根據《清史稿》記載:"凡孔雀翎,翎端三眼者,貝子戴之。二眼者,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之。一眼者,內大臣,一、二、三、四等的侍衛,前鋒、護軍個統領、參領,前鋒侍衛,諸王府長史,散騎郎,二等護衛,均得戴之。領根並綴有藍翎。貝勒府司儀長,親王以下二、三等護衛及前鋒、親軍、護軍校,均戴染藍翎。"
可見,花翎的佩戴有着嚴格的等級要求,通常是官居高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即使是有佩戴資格的貴族們,也要在10歲,經過必要的騎、射兩項考試,通過後才允許戴用,後來花翎賞賜多了,這一考試過程便逐漸消失了,而即便是被賜花翎的王公貴族,也不能在覲見時戴花翎,因為戴花翎是"臣僚之冠",親王貝勒等是宗室貴族,戴花翎有"紆尊"之嫌。
根據清朝朱彭壽的《舊典備征》中記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及固倫額駙准戴三眼花翎。乾隆以來,大臣中亦有特賞者,然勛戚入傅文忠,當時尚不敢戴用,是以受賜者尤稀。按二百年來膺是賞者,惟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等七人。"大臣中賜帶雙眼花翎的也只有寥寥二十餘人,可見皇帝賞賜花翎是很謹慎的,被賞賜到的可說是巨大的榮耀。
然而,到了清末時期,鴉片戰爭爆發,因國庫空虛,竟然有了捐翎的例制,用錢就可以買到花翎戴,當時花翎每枝實銀一萬兩,藍翎五千兩,而且可以參照捐管之項進行折扣,咸豐九年(1859),花翎改為每枝七千兩,藍翎四千兩。花翎也由此走向了下坡路,開始掉價了,到後來,每枝花翎僅用兩百元就可以捐到。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klkpe6v.html


清朝大臣以三眼花翎為最高榮譽,乾隆連和珅這樣的近臣都沒給,卻給了他弟弟 - iFuun

n450516ppnqs4p1484q0o63o0sq428rp3p78000125sn87n28rrr3p740001597psso912973p78000128qq727r23573p72000495r186p2132s3p7700014p7838q0n6s8

清朝的一項榮耀,只有7人獲得,和珅都沒資格 - 每日頭條


UYnJkSklrF9BjyTXtBfib8vRBmho1jTZEKSxzxCksc82021-03-16_150719TSEup4p7DAr_LB2M1iPhjXdhN02LwmLPn4wB3UfAp0nul1ij8qvW7rCjMIEFN9oXrXW5Bq11uQY

近年清宮戲當道,無論是《後宮甄嬛傳》或《延禧攻略》,均屢屢創下收視佳績,觀眾們對劇中角色的穿著打扮更是如數家珍。除了後宮嬪妃,清代王公大臣一襲補服頂戴,象徵其官級品制,頂戴上是否插着羽毛—孔雀花翎或褐羽藍翎,更是代表皇恩浩蕩。不過你可知,大清王朝268年的歲月中,享有「三眼花翎」待遇的,卻只有少少的7個人?為何花翎上還有「眼」呢?這7位享盡皇恩的寵臣又是誰呢?
1875年,陝甘總督左宗棠身着便裝,頭戴頂戴花翎。(網絡圖片)
【歷史探秘】全大清只有七人獲賜 三眼花翎究竟有多稀罕 https://bit.ly/2NkMoC6
清代以前就有以鳥羽飾冠的習慣
說起象徵功績顯赫的榮譽「花翎」,其實在戰國時代就已經有在冠冕上飾以裝飾品的習慣:「趙武靈王效胡服,以金璫飾首,前插貂毛為貴職」。到了西漢惠帝時,可入禁中受事的侍中,就配戴「鵔鸃冠」(音「俊亦」),唐代顏師古(581—645年)注漢書時稱:「鵔鸃,鷩鳥也,似山雞而小冠,背毛黃,腹下赤,項綠色,其尾毛紅赤,光采鮮明,今俗呼為山雞,其實非也。」由於鵔鸃毛色鮮豔、光彩奪目,因此適合作為帽冠上的裝飾。後來歷朝歷代均有以鳥羽飾冠的習慣,差別只在於用的是貂、鵔鸃或鶡尾(鶡,音合,像雉而善斗的鳥,多用於虎賁軍等武官)而已。
清代中葉,出身內務府漢軍鑲黃旗的福格在《聽雨叢談》中記載:
《明輿服志》載,公侯伯朝服,皆加籠巾貂蟬,插雉尾(公玉蟬,侯金蟬,伯玳瑁蟬)。又都督江彬等承日紅笠之上,綴以靛染天鵝翎,以為貴飾。貴者飄三英,次者二英,兵部尚書王瓊得賜一英,冠以下教場,自謂殊遇。似與今三眼、雙眼、單眼花翎之制相同,惟雉尾、鵝翎,不及本朝之孔翠壯觀多矣。
福格,《聽雨叢談》
當時已有在帽冠插上羽毛的風氣,或以染色的天鵝翎或雉尾,並分為三眼、雙眼、單眼(眼指羽毛上圓形花紋,眼數愈多則愈尊貴)共三級,故福格稱這與清代相同,差別只在清朝用的是孔雀羽毛,明朝用的是雉尾或鵝翎。顯然清人認為孔雀羽較雉鵝翎珍稀與高級。
明代的公侯朝服已飾有「雉尾」,且對獲得羽翎一事非常欣羨。明正德年間任都督僉事的江彬(?—1521年),手握遼東(廣寧,今遼寧錦州北鎮市)、宣府(今河北張家口宣化區)、大同(今山西大同市)、延綏(今陝西榆林綏德縣)等邊軍四鎮大權,但並未率軍守邊,反而是逢迎明武宗(1505—1521年在位)當大將軍的夢想。
《明史》記載,江彬的軍隊在宮廷裏晨夕馳逐,「甲光照宮苑,呼噪聲達九門」,明武宗親來檢閲時,稱為「過錦」。江彬統領「諸營悉衣黃罩甲,……帽植天鵝翎,貴者三翎,次二翎」,就連兵部尚書王瓊(1459—1532年)得賜一翎都沾沾自喜。
清大學士、一等忠勇公傅恒,於乾隆十三年(1748)征討金川時立下軍功,受賜雙眼花翎。圖為傅恆畫像(局部)。(維基百科公開領域)
清大學士、一等忠勇公傅恒,於乾隆十三年(1748)征討金川時立下軍功,受賜雙眼花翎。圖為傅恆畫像(局部)。(維基百科公開領域)
什麼人可以戴三眼花翎?
既然清代改以孔雀翎為尊,那又有誰能獲此殊榮呢?清代花翎制度中,分為例戴與賜戴兩種,前者則是非滿清宗室或藩部莫屬,指爵位到達一定品秩即可依例配戴。最尊貴的「三眼花翎」,是賞給爵位低於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固山貝勒的固山貝子與固倫額駙(皇后所生的公主之夫)。次一等的「雙眼花翎」,則賜給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其餘妃嬪所生的公主之夫)。再次一等的「單眼花翎」,除了擔任御前侍衛、領侍衛內大臣、直省將軍內大臣、散秩大臣,或前鋒營、火器營、護軍營等五品以上武官,還必須出身滿洲「上三旗」(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才能「例戴花翎」。
由於清朝「外任文臣無賜戴花翎者」,所以晚清之前「賜戴」比「例戴」更稀少,在清朝享國268年裏,賜戴三眼花翎與雙眼花翎者,總計應不超過30餘人,而最高等級的三眼花翎,則僅只有區區7人。他們分別是傅恒、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以上為滿人)、李鴻章、徐桐(以上為漢人)。傅恒(1722—1770年,滿洲鑲黃旗)即乾隆帝的富察皇后(孝賢純皇后,1712—1748年)之弟,於乾隆三十四年(1769)七月征討緬甸時初戰吿捷,受賜三眼花翎。福康安(1754—1796年)為傅恒之子,於乾隆六十年(1795)以雲貴總督身份在平定苗族石柳鄧叛變時立有戰功,獲賜三眼花翎,綜觀清代,傅恒、福康安是唯一獲賜三眼花翎殊榮的父子。和琳(1753—1796年)為乾隆朝權臣和珅(1750—1799年)之弟,屬滿洲正紅旗,繼福康安平定苗族起事,於嘉慶元年(1796)受賜三眼花翎。
道光朝伊犁將軍長齡(1758—1838年,蒙古正白旗),於道光六年(1827)平定回部張格爾(1790—1827)起事,不僅晉封太保、賞三眼花翎,道光帝命其畫像列入中南海紫光閣《平定回疆𠞰捦逆裔四十四功臣》中,並在乾清宮正大光明殿賜宴慶祝凱旋而歸。禧恩(1784—1852年)為睿恭親王淳穎(?—1799年,傅恒女婿)次子,屬滿洲正藍旗。他於道光十二年(1832年)進剿連山瑤(今廣東清遠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賜三眼花翎。
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鴻章。(維基)
清朝唯二獲得三眼花翎的漢人
講起清末位極人臣的漢人,當然就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鴻章(1823—1901年)。他代表清廷於中法戰爭(1883年12月—1885年4月)後與法國進行談判、創設北洋水師、鎮壓熱河朝陽(今遼寧省朝陽市朝陽縣)金田道教教民起義有功,據說在慈禧太后(1835—1908年)六十大壽當天獲賜三眼花翎,不過馬上就因為甲午戰爭戰敗遭到追奪。至於歷史上知名度較低的徐桐(1819—1900年),屬漢軍正藍旗,據說是因為力主讓義和團「扶清滅洋」,以及善於花言巧語,受到慈禧太后的賞識受賜三眼花翎。與前面六位相比,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拳變時,既沒率軍抗敵之勇、亦無出謀劃策之功,僅僅受到兒子徐承煜(1841—1901年)的勸說就上吊殉國。
從徐桐輕易獲得三眼花翎,足可體現清代中葉後時頒授花翎逐漸開始浮濫,甚至出現用錢「捐翎」的現象。像是廣東洋商伍崇矅、潘仕成捐數萬兩銀子給鴉片戰爭後日漸空虛的國庫,但清廷無法褒獎,於是把腦筋動到花翎上,賞賜二人配戴花翎。此例一開,清廷開始明碼標價,規定花翎實銀1萬兩。到咸豐時,捐價略下降,花翎七千兩、藍翎(染成藍色的鶡鳥羽毛,無眼)五千兩,但不許折扣。到清朝滅亡前夕,花翎的身價暴跌至二百兩。昔日彰顯顯赫功勛的花翎,竟淪為清廷換取穩固、維護風雨飄搖統治的商品性工具,其權威性早已蕩然無存。
【歷史探秘】全大清只有七人獲賜 三眼花翎究竟有多稀罕 https://bit.ly/2NkMoC6


152220653448256661so01715222065345509n6n041p9o15222065346577n3135ro0r

郡王向乾隆乞求賞戴三眼花翎,乾隆說:太掉身份,那是貝子才戴的 - 每日頭條


黃馬褂是清朝的一種官方服飾。馬褂也是清朝官員制服的一種,設計上方便騎馬時穿著。馬褂的顏色和用料皆與穿著者的階級有關,當中黃色是皇帝的專用產色,只有皇帝近身的侍衛武士,或者獲皇帝特別賞賜者才可以穿著。能獲得賜穿黃馬褂代表著得到皇帝的寵信,是一種個人的榮耀。[1]
黃馬褂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0Op6b6
規定
清朝官員的制服分為「朝服」、「常服」、「行服」和「雨服」幾種。當中行服是出外時所穿,而馬褂(亦稱為「行褂」)即行服的一種。馬褂的設計是為方便騎馬射箭,因此衣長只及股,袖長至肘。在馬褂之內還要再穿上大袍。根據清代官方規定,有三類人可以穿著淡黃色的黃馬褂:
行職褂子:第一類是皇帝出行時,各內大臣、御前大臣、御前侍衛等隨從,必須穿著黃色的馬褂以壯行色。這種黃馬褂稱之為「行職褂子」,沒有花紋及圖案,因職務而穿著,離開工作崗位,或者非與皇帝同行時便不能穿,無故穿上,可以治罪。
行圍褂子:第二類黃馬褂是皇帝狩獵校射時所賞賜的。清代的天子至咸豐帝為止,俱有每年狩獵的習慣。在皇帝圍獵、校射時表現出色,或者向皇帝獻獵物者,都可能得到皇帝賞賜黃馬褂。這種黃馬褂稱之為「行圍褂子」,按規定只有在跟隨皇帝狩獵時才可以穿著。平時無故穿上屬於犯禁忌,是可以被治罪的。
武功褂子:最後一種黃馬褂是因軍事功勛,或其他特別貢獻而得到獎賞。這種賞賜又稱「武功褂子」,得賞者可以在任何隆重的場合穿著;意義上才屬於一般人平時所說的「賜穿黃馬褂」。據考據,這種賞賜方式在清初並不盛行,一路至嘉慶年間都未見於史書;相信是在道光或咸豐以後才開始頻繁出現。到了太平天國起後更多見賞賜於對太平軍作戰有功者。而獲得賞賜者不單是有軍功的將軍,有時為皇家辦事得其歡心亦可能獲賞。清末時慈禧太后便曾賞賜為其開火車的司機黃馬褂一件。
現今
雖然帝制已被廢除多年,但依據廣東話使用習慣「黃馬褂」一詞依然使用,其指是公司機構裡某些得到高層寵信的職員(或者是與某些高層有血緣關係的職員)的一個別稱
黃馬褂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0Op6b6

 

明朝官服飛魚服&飛魚袍/黃馬褂-清代皇帝對特別恩寵之人有時賞穿黃馬褂。黃馬褂為清代馬褂的一種,因其衣色為明黃色,故名。黃馬褂主要是皇帝穿用,也是重要的賞賜物品,被賞者有極大榮耀。受其影響,其他顏色的馬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清朝的黃馬褂原來含有這麼多門道 李鴻章穿的那件極有影響
清朝的黃馬褂原來含有這麼多門道 李鴻章穿的那件極有影響|Zi 字媒體 https://bit.ly/38LiXRb
看有關清代的文學作品和影視劇,時常會見到皇帝「賞黃馬褂」的內容。看來,黃馬褂在清朝肯定是不尋常的服飾。
翻閱史料,真在這方面長了一些知識。
馬褂,是八旗人的一種服飾。滿清入關前,以漁獵為生,上山打獵、下河捕魚,穿的行裝以便捷為主。尤其是打獵,騎在馬上彎弓射箭,縱馬揮刀不適宜穿長袖大袍,於是他們製作出一種輕便短小的服裝,袖子只到肘部,下擺只到大腿,稱為「馬褂」(滿語叫做「額倫代」)。
入主中原,定鼎天下,滿清貴族得意之餘,開始把「馬褂」稱為「得勝褂」。後來演繹到「黃馬褂」,意義則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哪個人能獲得一件黃馬褂,可是一種極高的政治待遇和無上榮耀。
史料介紹,黃馬褂是清代的一種官服。凡領侍衛內大臣,護軍統領等,皆服黃馬褂。后也賜與有軍功的臣下。亦作「黃馬袿」。清代的巡行扈從大臣,如御前大臣、內大臣、內廷王大臣等,皆例准穿黃馬褂。內大臣和御前侍衛所穿的行褂全部用明黃色的綢緞或紗(一般冬天穿綢緞,夏天穿紗)製成,沒有花紋和彩袖,清代典制里有時也稱「黃褶」。
自古以來,在陰陽五行說的影響下,玄色和黃色被認為是天地之色,即黃色最為尊尚。黃色中又以「明黃」(即「淡黃」)名貴,逐漸地黃色成了帝王的專用顏色,其他人不能染指,否則就以覬覦皇權罪論處。
後來,在「明黃」色之外,規定貴族或宮妃可以用「金黃色」(即「深黃色」),平民則頂多只能用「杏黃色」
(網路資料圖片)
清朝廷的「賞穿黃馬褂」與其所規定的內大臣和御前侍衛穿著的黃馬褂有嚴格區別,內大臣等是由於職務關係而穿的,如果職任解除,不做御前侍衛或內大臣,黃馬褂就不能再穿。所以這種黃馬褂叫做「職任馬褂」,滿語為「禿山褂子」。而「賞穿黃馬褂」則沒有這方面的限制,它可以在一切莊重或典重的場合穿著,必要時,甚至可以見官大三級,代表尊貴。
「賞穿黃馬褂」又有兩種。其中一種是打獵校射時皇帝所賜,在清代咸豐朝以前,皇帝每年秋天都要到木蘭(今河北省承德市北)打獵20天,進行「行圍」。誰在打獵時射得鹿的,或打獵完畢遇到獻禽的蒙古人,皇帝一般都要賞給黃馬褂。此外打獵期間往往還要進行射箭比賽,扈從的滿漢官吏必須全部參加,射中五箭的(漢官規定射中三箭)且官階較高的,一般都可得到御賜黃馬褂。
據史料介紹,打獵受獎的功臣們只有當朝中舉行大典時才能穿一次黃馬褂,平時則要高高供奉在祖宗堂上,以示榮耀。不過,他們可以複製一件較原物簡單的黃馬褂,以備公務需要時穿用。功勛大臣們違背皇規或犯錯時,皇帝還要將黃馬褂收回,以示懲罰。如果犯了殺頭之罪,也不會考慮有沒有黃馬褂之賞。
對有功之人獎賞黃馬褂,在清道光、咸豐朝以後的史書才多有記錄。晚清時期,皇帝多次賞黃馬褂給鎮壓叛軍有功的大臣。比如鎮壓太平軍起義的高層將領,多數都得賞過黃馬褂,但較低官階的人一般難以得到。因為獎賞「黃馬褂」還要與品級、花翎等結合,很少是孤立的獎賞。
在這種御賜黃馬褂的形式出現以前,大清皇帝籠絡武人的工具,主要是「加『巴圖魯』勇號」、「賞戴花翎」、「封爵」、「賞賜『世職』」等。這些做法雖使授受者倍感榮耀,但相比御賜黃馬褂,終究是少一份「親近頓成心腹」感。因此賞穿黃馬褂一出現,頓被認為是當時無上的光榮、聖潔之物。
晚清時期清最出風頭的「黃馬褂」應當是李鴻章穿著的那一件。甲午戰敗后,清政府派李鴻章到日本馬關和伊藤博文「談判」 媾和。1895年3月的一天下午,第三輪談判結束后,心情複雜的李鴻章坐轎子返回驛館。誰知在路上遭到日本浪人小山豐太郎行刺。李中堂大人臉部左頰中彈,血染黃馬褂。生死之際,他還不忘叮囑隨員,將換下來的黃馬褂血衣保存下來,要求不要洗掉血跡。然後一聲長嘆:「此血可以報國矣!」
據說在合肥大興集李鴻章享堂的正殿內,在一個紫檀木製成的玻璃櫥中陳列著一件染滿暗黑血跡的黃馬褂,應該就是李鴻章赴日所穿的那件。
有史料說,在道光和咸豐年間,由於內憂外患,朝廷庫銀空虛。為了彌補財政的不足,皇帝想到了出售黃馬褂。開始時幾萬兩銀子捐一件,後來幾千兩銀子一件,最後幾十兩銀子就可以買到。以至出現了達官貴人、紈絝子弟甚至屠夫販子皆穿著黃馬褂招搖過市的亂象。
出售黃馬褂,讓朝廷暫時增加了一些收入,但是,它作為朝廷名器的尊崇則損失殆盡,朝廷也因此而失去了威嚴和民心。傳說在慈禧太后統治後期,根本不需要立什麼軍功,只要你做了件討慈禧太后歡心的事兒,就有可能獲得黃馬褂的賞賜。
比如對官商胡雪岩勞軍有功,慈禧太后心情高興,開口就賞賜了他一件黃馬褂,還准其官帽上可帶二品紅色頂戴替慈禧太后開火車的司機,她看著順眼,也給獎賞了一件黃馬褂···。
清朝的黃馬褂原來含有這麼多門道 李鴻章穿的那件極有影響|Zi 字媒體 https://bit.ly/38LiXRb
清王朝一度榮耀尊貴的黃馬褂,此時能值幾文則可想而知了

c5273b18378a4da0ae28e1d29f5acbc8siKfzf-1siKfzf-0


2021-03-16_1530262021-03-16_153038

皇帝御賜的「黃馬褂」有著至高無上的榮耀,什麼樣的人才可以穿它呢? 常威穿上不能動他分毫 黃馬褂何由騎服變為寵信榮耀? | 歷史長河
皇帝御賜的“黃馬褂”有着至高無上的榮耀,什麼樣的人才可以穿它呢? | 清朝 | 清朝皇帝 | 黃馬褂 | 清朝黃馬褂 | 希望之聲 https://bit.ly/2OAgyC5
【希望之聲2019年1月30日】(本台記者慧明綜合報導)在清朝各類宮廷劇中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皇帝要賞賜某位功勳卓著的大臣的時候,經常會說"賜雙眼花翎,加太子太保,賞穿黃馬褂"。 那麼賞穿黃馬褂這是怎麼回事呢? 又是什麼人才能享譽這個榮耀呢?
要講這個問題清,首先要從清朝的服飾說起。 根據《清會典》記載,清朝的制服總共有四類:禮服、常服、行服、雨服。 禮服、常服、雨服,我們都好理解,那什麼是行服呢? 所謂行服,顧名思義就是在行動時穿的衣服,主要指在打仗、旅行、騎馬時穿。 行服再細分爲"行袍"和"行褂","行袍"和長袍一樣,而"行褂"則和我們今天的外套接近,衣短爲了騎馬方便,袖短是爲了射箭方便,所以它又有一個名字,即我們所熟知的"馬褂"。
 皇帝亲赐的黄马褂就代表是皇帝的人。(图片: 网络)
皇帝親賜的黃馬褂就代表是皇帝的人。 (圖片: 網路)
黃馬褂是滿清的一種官方服飾。 馬褂是滿清官員制服的一種。 馬褂的顏色和用料皆與穿著者的官階有關,其中黃色是皇帝的專用顏色,而皇帝親賜的黃馬褂就代表是皇帝的人,見到黃馬褂就如見到皇帝一樣。 能獲得賜穿黃馬褂代表著得到皇帝的寵信,是一種榮耀個人的榮耀。 當然黃馬褂也分爲四大類:
第一類行職褂子:
"內大臣"和"侍衛"穿黃馬褂,是因爲他們任職的關係,因爲是皇家衛隊,代表了天子威儀,故才有這個特權。 不過他們雖然穿黃馬褂,但這黃馬褂並不是真正屬於他們的,只有任職他們在內才可以穿,一旦離職,黃馬褂就不能穿了。 所以這種黃馬褂還不是"賞穿黃馬褂",而是"職任褂子",用滿語來說,就是"禿山"褂子。 用現在的話講就是當時的工作服,從衣服就能看出你的工作。
第二類行圍褂子:
是皇帝狩獵時賞賜的黃馬褂。 大家看《還珠格格》裏就知道,皇上特別喜歡去圍場狩獵,當時也沒啥娛樂活動,就只能打個獵放鬆一下,如果你在皇帝面前表現的好,打到很多獵物,皇帝一高興,賜一個黃馬褂,也是很榮耀的事。 不過這種黃馬褂也不能隨便穿,根據《養吉齋叢錄》記載,這種行獵時所賞賜的黃馬褂只能在狩獵時才能穿,平時是禁止穿的。 但你如果想炫耀一下,大搖大擺的穿出去顯擺,這是不犯的,要治罪的。
皇帝御賜的“黃馬褂”有着至高無上的榮耀,什麼樣的人才可以穿它呢? | 清朝 | 清朝皇帝 | 黃馬褂 | 清朝黃馬褂 | 希望之聲 https://bit.ly/2OAgyC5
第三類武功褂子:
是因軍事功勳,或其他特別貢獻而得到獎賞。 這種賞賜又稱"武功褂子",得賞者可以在任何隆重的場合穿著;意義上才屬於一般人平時所說的"賜穿黃馬褂"。 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 據考據,這種賞賜方式在清初並不盛行,一路至嘉慶年間都未見於史書;相信是在道光或鹹豐以後才頻繁出現。 而獲得賞賜者不單是有軍功的將軍,有時爲皇家辦事得其歡心亦可能獲賞。 清末時慈禧太后便曾賞賜爲其開火車的司機黃馬褂一件。 光緒皇帝曾頒給武訓"樂善好施"的匾額,清廷授以"義學正"名號,賞穿黃馬褂。
第四類出國特使:
這類黃馬褂是皇帝派大臣擔負重要外交任務時御賜的。 被特賜黃馬褂的大臣須騎馬繞紫禁城一週,已示莊嚴威武和不負皇恩。 整個清朝最出名的一件黃馬褂要屬李鴻章的那件。 1895年,李鴻章被派往日本交涉甲午戰爭的交事宜。 但就在李鴻章返回驛館途中,卻遭到日本浪人小山豐太郎的行刺。 李鴻章左臉被槍擊中,血染黃馬褂,幸而未危及生命。 李鴻章在迷糊中看著被鮮血染紅的黃馬褂,長嘆一聲道:"此血可以報國矣"。
所以說,黃馬褂也是分類的,第一類第二類你穿出去就是找死,只有第三第四類才是代表了高貴的身份。皇帝御賜的“黃馬褂”有着至高無上的榮耀,什麼樣的人才可以穿它呢? | 清朝 | 清朝皇帝 | 黃馬褂 | 清朝黃馬褂 | 希望之聲 https://bit.ly/2OAgyC5

-4882-600x3852019-01-24-123136


清朝的黃馬褂到底是什麼來頭? - 壹讀

3052564879495964587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