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大溪-1895乙未台灣抗日三角湧之戰/大溪鎮=大嵙崁與姜勝智/同治初年,當地住民李金興出仕,李騰芳中舉,鄉民為彰顯科舉功名,又將地名改為「大科崁」,光緒年間巡撫劉銘傳在此設立大嵙崁撫墾局,又將「大科崁」改成為「大嵙崁」。最後在1920年,日本人將地名改為「大溪」,此名稱就沿用至今。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Microsoft Word - 附錄.doc (ntnu.edu.tw)

2021-02-25_1521132021-02-25_152014

Microsoft Word - 附錄.doc (ntnu.edu.tw)


296432554_586262199797567_5755894818850699552_n (2)2022-08-02_095933

1999年和陳板 老師一起拜訪凱達格蘭族霄裡社頭目知母六(蕭那英)後人,第七代裔孫蕭柏舟先生展示了乾隆十三年以來的印記和文獻。(攝影:彭永松)(2) Facebook https://bit.ly/3boAKlG


銅鑼圈廟--- 桃園龍潭 銅鑼圈三元宮
廟地是霄裡社通事知母六之孫蕭東盛捐獻
桃園龍潭高原村三元宮 @ 台灣多奇廟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dlyauH
在客家族群的信仰圈中,三元宮是很常見的廟宇。
廟內牆上的建廟沿革 - 桃園龍潭 銅鑼圈三元宮
位於桃園市龍潭區高原村的三元宮,始於清朝乾隆末年的先民來此拓墾,常因水土不服及盜賊侵擾,人心不安。後於清道光廿四年(西元1844)墾戶倡議建廟,並由墾首蕭鳴臬捐地,擇定「大庄」以土埆建三元宮。後於清光緒廿四年(西元1898)增建兩側廂廡,民國十五年(西元1926)整修正殿並增建前殿。後於民國五十六年(西元1967)、六十八年(1979)重修,最後一次重修為民國九十年(西元2001),九十四年(西元2006)完工。
三元宮內電及拜殿 - 桃園龍潭 銅鑼圈三元宮
銅鑼圈三元宮主祀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又稱三界公),陪祀觀音佛祖、天上聖母娘娘、註生娘娘、開漳聖王、國姓爺、福德正神及斗姥元君等。
三元宮主祀三官大帝 - 桃園龍潭 銅鑼圈三元宮
三元宮為銅鑼圈(高平村、高原村、三和村)的信仰中心,客家的「謝平安」為代表性的祭典,在每年農曆8月舉行。以傳統的八音團進行三獻禮,是客家信仰中重要的民俗文化。而村中如有當年新生兒,則需供奉「新丁粄」,也是客家族群特有的文化。
此外,三元宮旁有高原村自行車道,也是熱門的賞桐路線喔!
Info:
地址:桃園市龍潭區高原村大庄15號
電話:03-471-081
桃園龍潭高原村三元宮 @ 台灣多奇廟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dlyauH

1166049118_o1166049309_o1166048008_o

龍潭銅鑼圈三元宮是銅鑼圈地區居民的信仰中心。興建於道光二十四年﹝西元1844年﹞,由地方墾首蕭鳴皋捐獻(墾首蕭東盛捐地),主祀三官大帝(三界爺:唐堯、虞舜、夏禹)。為滿足地方需求配祀神明有天上聖母、觀世音菩薩、開漳聖王、國姓爺、註生娘娘、福德正神、斗姥元君等神祇/三元宮為銅鑼圈(高平村、高原村、三和村)的信仰中心,客家的「謝平安」為代表性的祭典(1940)臺灣總督府推行「皇民化運動」,廟內眾神被請走,致有六年空廟期,直到戰後才由庄內保正從今臺灣大學博物館內,將眾神迎回供奉。 三元宮分香源於霄裡三官祠分靈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八德霄裡恩賞通事蕭阿生/知母六(蕭那英)               八德 霄裡 恩賞通事 蕭阿生墓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2021-02-25_1511181167010733_l2021-02-25_151130

八德 霄裡 恩賞通事 蕭阿生墓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八德霄裡恩賞通事蕭阿生/知母六(蕭那英)

2021-02-25_15151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所長張素玢蒞臨元智演講/照片由莊國民拍攝)從霄裡社到蕭家 滄海桑田的桃園平埔族 | YZU Newsletter https://bit.ly/3uwX8hG
張素玢引用清代官方文獻說明「平埔族」亦稱為平地的「埔番」,是對比於居住在山地的「山番」所劃分。平埔族是最早漢化的原住民,在清代的地圖畫作中,就呈現平埔族已會馴牛來耕田農作的景象,而現今在層面上更難以辨識平埔族的後裔。張素玢則依據各種官方文書、祖譜、漢番契約、印信等文獻,並對桃園南崁四社的平埔族歷史進行田野調查。
她先從清代桃園的地圖畫作探出漢番的分界,以及平埔族的分佈地區為南崁、坑仔、龜崙、霄裡四社,如今居住於四社原址地區的平埔族後裔,仍保存著特殊的姓氏如:干、藍、夏、永、蕭、潘等。然而,他們初期對自身的祖源文化是毫不知情,張素玢則透過觀察霄裡蕭家的神主牌,並考究蕭家開基先祖「蕭那英」的墓碑,察覺蕭家堂號為「臺灣」!這與漢族移民從中國大陸的祖籍堂號截然不同證實霄裡蕭家自霄裡社通事知母六(即蕭那英)開始接受漢文化,招佃開墾靈潭陂的蕭家鼻祖
IMG_2574(張素玢透過圖畫、紀錄片的方式講解臺灣在荷治、清領和日治各別統治者眼中不同的平埔族/照片由莊國民拍攝)
講座中,張素玢使用田野紀錄片說明,霄裡社平埔族的漢化與土地的開墾息息相關。蕭那英初期接受清廷的招撫,協助官方保護開墾移民開墾立下功績,獲得清廷賜土牛溝部分土地。乾隆年間,隨著蕭氏族人協助清廷平「林文爽」之亂有功,再次獲得龍潭一帶的土地,蕭家至此成為擁有一大片土地的地主。此後的蕭氏家族開始往八德、霄裡、番寮、銅鑼圈等地,設立「隘寮」,招募「隘丁」和佃戶進行開墾,並定居於各地。
講座尾聲,張素玢指出由原始的霄裡社平埔族,演化為大業主的蕭家,再從現在的蕭家追溯原本的根源歷史,其後裔在這段過程開始重新認識並瞭解自己的同時,她也希望現場的同學也能在此講座後,開始主動去認識自己的祖源、瞭解自己可能的祖先,並學習去尊重不同的族群
從霄裡社到蕭家 滄海桑田的桃園平埔族 | YZU Newsletter https://bit.ly/3uwX8hG


龍潭區 (台灣)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舊稱 菱潭陂、靈潭陂、龍潭陂

10945655_1558142141098222_6425100457542435860_n (1)10941511_1558142104431559_820830189973765969_n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49619641766333/permalink/3873008562760737/
桃園平埔族到日本時代,祖籍被記為大陸移民的案例。其實受訪家庭跟鄉里人說法剛好對不起來,算是大異其趣。
由族譜來看
據蕭家族譜所記,蕭家來自山西太原,由於明代水淹山西地面,蕭家族人移到高山之上,連旬河水不退,族中長老商議之下,覺得老家難得安居,不如移徙他處,大家通力砍竹伐木,以籐絞排作筏,準備乾糧衣物,族人一起坐上竹筏任水漂流。經過數月後,在台灣大奎龍八斗子海邊上岸,闢井取泉,眾人相議,來台族人分成七支即七房兄弟分至各處開發。長房武荖猸派下即金包里﹑雞籠﹑三貂三社,次房礁簡猸派下,即合子蘭棋來社,三房岸邦猸派下,即台北諸社,四房野邦猸派下,即竹塹大甲諸社,五房砂簡猸派下,即彥里﹑埔里諸社,六房檳字猸派下,即台灣卑南諸社,七房是女祖。由於家族子孫眾序,各分支再加社名(如霄裡社)<ref>蕭慶壽、蕭柏舟,《台灣省霄裡社開基祖蕭那英字知母六派下家譜》,民國四十九年。</ref>。
以上族譜中的記載,說是參考明朝金包里社番通事林國珍的筆記資料,但是其中明顯有矛盾之處;蕭家如果來自山西,怎可能遇洪水而泛舟漂流至台灣八斗子附近?又蕭氏家族來台分成七支、武荖猸、礁簡猸、岸邦猸、……等,皆為早期平埔族名。另一本蕭那英公派下的族譜附於河南蘭陵蕭氏族譜之一部分<ref>蕭家另外一本家譜《徙台始祖考諱那英蕭公妣閨萬娘潘氏孺人派系》,民國五十一年,附於《河南蘭陵蕭氏族譜》,民國七十年,蕭氏宗親會將蕭柏舟祖上譜系列為蕭氏遷台支派。</ref>,此譜修於民國五十一年,將遷台各支派系編修而成,雖然同為蕭姓,十股寮蕭家由大陸遷來之說恐怕必須存疑。
祖先牌位來看
位於銅鑼圈的蕭家祠堂裡,大廳內祖先牌位的形式、擺設方法、神桌下供奉的龍神,與一般客家式的祭祀空間幾無兩樣。祖先牌位上寫著河南堂,住在公屋內的蕭先生說祖先來自山西,但是詳細情形則要請教族裡年紀最長的十股寮蕭柏舟先生。十股寮蕭家大廳內案桌擺設雖然亦屬客式,但祖先牌位上則寫著台灣霄裡蕭先生縱使也懷疑祖先由山西遷來的記載,卻一口咬定,他們絕不會是「番仔<ref>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蕭柏舟先生口述。 </ref>。
鄉里人士之說
蕭家否定他們是番,但銅鑼圈附近的人士,只要提起蕭家,長一輩無人不曉,而且說到蕭家總會笑謔地說「吃生豬肉的」,為恐有「三人成虎」之嫌,筆者特地拜訪了蕭先生好友,龍潭十一分的李蓋清先生。李先生比蕭年長,今年八十八歲,蕭﹑李的上一輩分別是日據時期龍潭的區長,兩人從小熟識,李家也是龍潭十一分的鄉紳﹑大地主。當筆者問及此事,李先生說他們傳聞蕭家過年祭祖先的方式不同,一定會拜生豬肉,拜完後,族人就分吃這塊生豬肉<ref>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訪問龍潭十一分李蓋清先生。 </ref>。但蕭柏舟先生否認蕭家祭祖吃生豬肉,而且是──從來沒有
《台灣區姓氏堂號考》的記載
查遍地方志,史書都不見關於蕭家開基祖蕭那英的記載,可能當時多以知母六稱之。蕭那英之名首見於《台灣區姓氏堂號考》。書中有關蕭姓來台的原籍、派別中赫然看到──「來自廣州嘉應州者」;乾隆初、中葉蕭那英入墾今八德<ref>楊緒賢,《台灣區姓氏堂號考》,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六十八年,頁270。 </ref>。龍潭客家操「四縣腔」,也就是由廣東嘉應州移民的語音,雖然當地人口百分之九十都講客家話,但從戶籍資料統計真正客籍的居民並不到一半,也就是說講四縣腔的不一定來自廣東嘉應州,也不一定是客籍更不一定是漢人。
戶籍的記載
日據時代戶籍除戶簿上,蕭家戶主蕭慶壽(六世)的種族欄登記「廣」,可見戶籍登記時,蕭家已自認或日人已認定蕭家為客家人。
方志、史書的記載
《淡水廳志》記載:「靈潭陂。在桃澗堡,距廳北五十里。乾隆十三年,霄裡通事知母六招佃所置。其水灌溉五小莊,黃泥塘等田甲,相傳昔旱,莊佃禱雨於此即應,故名<ref>陳培桂,《淡水廳志》,台灣文獻叢刊(以下稱文叢)第172種,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五十二年,頁73。</ref>,又霄裡大圳在桃澗堡,距廳北六十餘里,乾隆六年業戶薛奇龍(即薛啟龍)同通事知母六集佃所置。……」<ref>同註14,頁74。 </ref>。史書、地方志上稱知母六而不寫蕭那英,可能知母六為平埔族名,蕭那英則為後來更改的漢名<ref>參考《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文叢第152種,民國五十二年,平埔族有許多類似的人名像郎斗六,頁204,古阿六,頁483,大斗六,頁451,番乃斗六、猴三甲,頁450。</ref>。
由以上紛雜的記載,可歸納出以下幾點:(1)蕭家的先祖傳說與洪水有關,可能來自南島,在族譜中卻因文化的認同而記載成來自山西太原,並依附蕭姓的堂號河南堂。(2)公屋祖先牌位的堂號為「河南堂」,在十股寮蕭家牌位上則是「台灣霄裡」,與漢人移民不同。蕭家子孫對氏族來源除了少數長者,多已模糊不清。(3)蕭家漢化非常早,在日人做戶籍調查時,已視如客家人。(4)蕭家早已漢化、客化,但是漢人社會仍以「番仔」視之。
霄裡社為淡水社十二社之一,屬凱達格蘭族,以蕭家祖先牌位上所載明歷代先祖曾擔任過的「頭目」、「通事」、「把總」、「例授屯守府」、「屯把總」等頭銜,都是當時理番政策下,賜予「熟番」的職銜,在蕭萬祿於明治三十年抄錄之《通台屯番全案》,屢次提到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亂「我番民隨軍出力……」,另外蕭家存留的各類戳記、印信亦可見到「霄裡社番業主」、「給霄裡社屯目」、「霄裡社頭目」等字樣,由此推知蕭家確實為霄裡社「熟番」,原為凱達格蘭族,日漸漢化後改為漢姓。當蕭家開基祖放棄知母六原名,代之以蕭那英的時候,似乎也代表霄裡社漢化的開始,而霄裡社的漢化,又與土地的開發息息相關。
《圖:桃園龍潭蕭家鬮書
引用:張素玢---龍潭十股寮蕭家—一個霄里社家族的研究。
荷西時期與平埔年代 | Facebook https://bit.ly/3dW1ZmE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49619641766333/permalink/3873008562760737/


蕭那英/知母六
龍潭 十股寮 蕭家的一頁歷史
2057百大家族
清代台灣初入版圖,民變不斷,造成清廷統治上的極大困擾;內山又有強悍生番,每每危及漢人。
所以一方面必須壓抑移民,一方面又須阻止生番出草。這種情形下,介於漢人移墾勢力和生番盤據地中間的熟番,
就成了清廷大力招撫﹑籠絡的對象,以便用番制漢,又可以番制番。
霄裡社蕭家的崛起與發展便是這個撫番制度下,具體而微的例子。
蕭家族譜從開基祖蕭那英(知母六)記載起。
據蕭家族譜所記,蕭家來自山西太原,由於明代水淹山西地面,蕭家族人移到高山之上,連旬河水不退,
族中長老商議之下,覺得老家難得安居,不如移徙他處,大家通力砍竹伐木,以籐絞排作筏,準備乾糧衣物,
族人一起坐上竹筏任水漂流。
經過數月後,在台灣大奎龍八斗子海邊上岸,闢井取泉,眾人相議,來台族人分成七支即七房分至各處開發。
族譜中的記載,說是參考明金包里社番通事林國珍的筆記資料,但是其中明顯有矛盾之處;
蕭家如果來自山西,怎可能遇洪水而泛舟漂流至台灣八斗子附近?
( PS: 其實這個說法和貢寮三貂新社的潘姓取堂號為山西竟然吻合。 此山西非山西......)
查遍地方志,史書都不見關於蕭家開基祖蕭那英的記載,可能當時多以知母六稱之。
《淡水廳志》記載:「靈潭陂。在桃澗堡,距廳北五十里。乾隆十三年,霄裡通事知母六招佃所置。
其水灌溉五小莊,黃泥塘等田甲,相傳昔旱,莊佃禱雨於此即應,故名.....」
「又霄裡大圳在桃澗堡,距廳北六十餘里,乾隆六年業戶薛奇龍(即薛啟龍)同通事知母六集佃所置。……」
史書、地方志上稱知母六而不寫蕭那英,
可能知母六為平埔族名,蕭那英則為後來更改的漢名?
位於銅鑼圈的蕭家祠堂裡,大廳內祖先牌位的形式、擺設方法、神桌下供奉的龍神,
與一般客家式的祭祀空間幾無兩樣。
祖先牌位上寫著河南堂,但祖先牌位上則寫著台灣霄裡。
霄裡社為淡水社十二社之一,屬凱達格蘭族,以蕭家祖先牌位上所載明歷代先祖曾擔任過的「頭目」、
「通事」、「把總」、「例授屯守府」、「屯把總」等頭銜,都是當時理番政策下,賜予「熟番」的職銜,
在蕭萬祿於明治三十年抄錄之《通台屯番全案》,屢次提到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亂「我番民隨軍出力……」,
另外蕭家存留的各類戳記、印信亦可見到「霄裡社番業主」、「給霄裡社屯目」、「霄裡社頭目」等字樣,
由此推知蕭家確實為霄裡社「熟番」,原為凱達格蘭族,日漸漢化後改為漢姓。
當蕭家開基祖放棄知母六原名,代之以蕭那英的時候,似乎也代表霄裡社漢化的開始,
而霄裡社的漢化,又與土地的開發息息相關。
霄裡社為今天桃園縣境內的八德,霄裡再加上番寮、銅鑼圈附近,這區域原屬凱達格蘭族活動的範圍。
隨著台灣次第開發,乾隆年間霄裡社也遭到一波波移民開墾的勢力,
乾隆二年(西元1737),薛啟隆開墾桃園,墾區以桃園為中心,東至龜崙(龜山鄉)、北達南嵌(今蘆竹鄉錦興、
南嵌、五福、內檜山鼻等村)、南迄霄裡(八德鄉霄裡、竹圍村)。
乾隆六年 (1741),薛啟龍和知母六共鑿霄裡大圳,其水由山腳泉水孔開導水源,灌溉番仔寮、三塊厝、
南興莊、棋盤厝、八塊厝的山腳莊.共六莊田甲。
乾隆十三年(1748),知母六築靈潭陂。
由於霄裡社水利的開發,引來甚多漢人佃租,這些招佃的地區多在霄裡大圳溉灌的範圍。
所以開墾的土地面積愈大,霄裡社的地權從乾隆年間以降就不斷外流。
為了另尋發展空間,蕭家到第三世便往更接近山區的銅鑼圈拓墾。
當霄裡社保留區的土地相繼失去實權後,蕭家三世祖蕭東盛遂將祖業讓給兄弟承續,
自己前往銅鑼圈三洽水一帶開墾。
蕭東盛自備資斧,由霄裡社進紮土牛界銅鑼圈等處建隘防守,鎮定生番,招佃闢墾。
銅鑼圈往南不遠,便是今天新竹縣北的馬武督社,為強悍的泰雅族活動地區,也是客、生番、熟番交界處。
蕭東盛初期在銅鑼圈的墾務,可說辛苦備至。
歷經慘淡經營,東盛和幾個兒子,終於在道光三年(其年東盛四十四歲)墾成銅鑼圈。
東盛傳下有三子──鳴鶴、鳴皋、鳴鳳 (第四世)。
由於蕭家在屯務及開墾的貢獻良多,第四世蕭鳴皋受朝廷封為武略騎尉、例授屯千總,蕭聯芳做到北路屯千總。
五世瑞雲招佃十股寮,當年也就是瑞雲將人丁分為十股開墾,十股寮因而得名。
除了墾務,鳴皋也和鹹菜甕墾首衛阿貴合資開闢大嵙嵌經蕃仔寮、牛欄河至咸菜棚的道路。
由蕭家族譜看來,從第一世蕭那英就擔任霄裡社通事,第二世鳳生、阿生為頭目,三世東盛、寶盛為頭目、通事,
東盛還兼隘首,把總,四世的聯芳甚至當到北路屯千總,可說是蕭家任官職的最高峰,
第五世蕭瑞雲,既是頭目、當屯首,同時也是例貢元,但在要考舉人時,因台灣割讓日本之手而告罷 ;
日治時期,日人因蕭瑞雲在銅鑼圈素有殷望而任命他為區長。
從蕭家的譜系可知,蕭家在霄裡社地位一直非常高,可說世代為「番耆」.....
蕭家的崛起、發展,可說與清代屯務息息相關,
屯制的種種弊病,在在威脅霄裡社番的生計,也威脅到蕭家的權勢、財勢,
當屯制名存實亡,而終結於日人手中,蕭家面對這些改變,也不能不調整他們所扮演的角色。
蕭家從第三世以後到第六世,都對三元宮廟務十分熱心。
除了捐地建廟,蕭家也提倡教育。民國初年銅鑼圈尚無學校,蕭慶壽(瑞雲三子)曾開小型製茶廠,
發起創設高原國小、(擔任家長會長三十多年),龍源國小(任家長會長六年)、龍潭高農
日治時期歷任保甲聯合會員、信用組合監事、庄協議會員、村長。
其子柏舟曾任龍潭庄役場書記、中壢郡役所商工主任、龍潭鄉農會總幹事…等職。
蕭慶壽也是日治時期大溪郡文化會銅鑼圈分會長,即銅鑼圈陶社的詩宗。
醉心於詩文,儘管家業漸頹,土地讓渡,卻仍不以為意。
七世廷瓊遠赴東瀛京都帝大就學,光復以後任臺大總務長。
蕭家從乾隆年間的番業主、屯首轉為經濟、政治和文教活動的積極參與者;
蕭家從第三世東盛到銅鑼圈開墾以來,在當地已深植影響力。
(內容取材自: 龍潭十股寮蕭家一一個霄裏社家族的研究
                 張素玢 著 原刊於平埔文化資訊網) 龍潭 十股寮 蕭家的一頁歷史 @ 微曦山房雜記 :: 隨意窩 Xuite日誌


龍潭十股寮蕭家:一個霄裡社家族的研究      龍潭十股寮蕭家

2021-03-02_1018242021-03-02_101835

龍潭十股寮蕭家


荷西時期與平埔年代 | Facebook

(1309)維吾兒賜姓的知母六效應
BBC報導,英國最新發表一份法律文件,新疆給孩子起漢族的名字是種族滅絕的證據之一。
的確是,台灣就是賜姓的受害者,寫在文獻會台灣通志卷8同冑志第3冊第60頁:「為表示歸附,曾於乾隆23年 (1758) 令歸附平埔族薙髮結辮並實施賜姓政策,亦令改用漢名」,至今仍危害台灣,不少愚夫愚婦被隱瞞賜姓的歷史,以為姓中國姓就是中國人。
桃園八德蕭家遠祖知母六就是乾隆時賜姓,中研院研究,他是凱達格蘭平埔族宵裡社的頭目,配合政令改為蕭那英,不講凱達格蘭話,改講客家話,屬於四縣腔。
1960年代蔣介石根據蕭家的姓和所使用的四縣腔客家話,把知母六接到廣東梅縣開山祖蕭槐門下,然後往上溯,和中國漢初三傑的蕭何也有親戚關係,而黃帝是其祖先。把台灣人當傻瓜,而台灣人至少也當了兩三百年不知醒悟。維吾兒賜姓,中國打的就是這個算盤。
但228時就被英國掀底,可憐的台灣人却仍沉迷中國夢,任中華民國殘殺。英國很早到台灣設立領事館,對台灣「漢人」的「番底」知之甚詳。
1947年,228事件發生時,英國報紙報導:「600萬島民絕大多數是中國人,歡迎和中國合併」。英外交部立刻糾正:「台灣人是中國人,這話是中國人說的。其實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是原住民,自明以來不服中國」。原文如下:
Only because the Chinese call them Chinese!The great majority are aboriginals over whom the Chinese administration even in Ming times had little or no control.
對新疆英國也不陌生,所以提出賜姓是種族滅絕的指控,西方國家聯手制栽中國,王毅還擊,說休想編個故事、造個謊言就能干涉中國內政。
他的發言人還舉例「40年來,新疆維吾爾族人口從550萬增長到了1280萬」,反證沒滅絕。但知母六變成蕭那英之後,後代增加越多離祖先越遠,認賊作父是賜姓必然的結果,中國越描越黑。
圖:中國如何把台灣人賜姓?
「安平縣雜記」告訴你:
管區中國官員姓什麽,台灣人就跟著姓什麼。兩三代之後台灣人就變成中國人。

163482304_2996681647233387_5956431155801868648_n

荷西時期與平埔年代 | Faceboo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