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莊/范氏義莊能存在八九百年,是其他任何義莊所無法比擬的/由北宋范仲淹首創要學習范仲淹設立義莊,照顧同宗族的人。范仲淹(1050年)創設義莊,成為後世崇信宗族制度者的楷模,范氏義莊有八九百年的漫長歷史,在中國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義莊是一種由宗族維護的民間慈善機構,最早為范仲淹在蘇州設立的范氏義莊/明代276年間大約設置了200個,清代義莊的設置更是數以千計。義莊的慈善活動具體言之,有贍貧、恤病、助婚喪、養老、勸學、救急等。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范文正公 祠堂----官建祠堂專祠轉變為范氏宗祠
范仲淹,北宋名相,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蘇州吳縣人,謚文正,稱之為“範文正公”。範文正公祠位於惠山古鎮的直街(綉嶂街)上。這座祠堂是建於清朝乾隆年間。這裏前面是祠堂,後面是個小花園,頗得江南園林之妙。漫步其間,想起當年能熟背的名篇《岳陽樓記》。這裏也懸挂着文征明筆跡的全文,不由神往。這裏廳堂、假山、池塘還是蠻精緻的。範文正公祠景點-無錫旅遊評論-旅行指南-Trip.com https://bit.ly/3pwSMDk
-----------------
宋代蘇州的的範文正公祠
時間: 2012-03-21作者: [日]遠藤隆俊來源: 《范仲淹研究文集》第5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
前   言
南宋中期以後,在江南各地興建先賢祠和鄉賢祠。 先賢祠就是祭奠儒學和道學的先覺者的祠堂,鄉賢祠就是祭祀鄉里偉人的祠堂。 在這其中,有被府州縣學附設的,也就是在後來書院、宗祠的發展。 "但是,為什麼在這一時期像這樣的祠堂會被大量地修建,其祭奠又是什麼樣的呢? 以及它們又是如何被管理和運營的呢? 有關這些的問題研究,至今還很不清楚。 本文中將以蘇州的範文正公祠為線索,將對其設立的背景和運營的實際狀態進行考察和研究。
之所以選擇範文正公祠,其理由是:首先,享祭者範文正公(范仲淹)為蘇州的官員,是北宋政治的重要人物。 其次,他也與宋代理學、道學先驅有著重要的關係,從這層意思上看,他是關聯朱子學和道學的重要人物。 其三,範文正公祠為鄉賢祠,同時也具有先賢祠的重要特點和性格。 范文正公祠為宋代書院賞賜的匾額,擔負了儒學教育的重要作用,並且一直持續到了清代,同時也是從先賢祠、鄉賢祠即專祠的變遷的非常好的材料。
作為范氏關係,《範文正公文集》,乾隆十一年重修的《范氏家乘》,關於範文正公祠的記錄也可以在此找到。 本文擬根據範文正公祠設立的經緯和背景,以及運營的狀況,想將以上的問題搞清楚。 如果根據這些能夠說明專祠的這一類型,筆者會感到非常榮幸。
一、范文正公祠的設立
首先,對享祀者範文正公作以簡單介紹。 范仲淹(989一1052)字希文,蘇州人,文正為其谥号。 他年幼喪父,因為母親改嫁山東朱氏,年輕的時候使用了朱說一名。 之後,於南京應天府學習,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27歲中了進士。 在官場上,他剛正不阿,直言不諱,仁宗天聖五年(1027)晉陞為秘閣校理。 明道元年(1032),章獻明肅皇后撤去垂簾聽政,政治實權返回給了仁宗,第二年,因反對廢除郭皇后又被貶出朝廷;還有景祐三年(1036),獻上百官圖的同時,受到了宰相呂夷簡的批判。
他還活躍於西夏戰爭前線。 寶元元年(1038),西夏李元昊入侵以後,宋軍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的戰爭中大敗,戰況很慘。 在那裡,范仲淹與西夏周邊的羌族進行了持久戰,慶歷二年(1043)參與講和。 他由於戰爭的功績,被擢為樞密副使,不久又升為參知政事,提出了十項改革的提案,也就是"慶歷新政"。 雖然這次改革遭到失敗,但他尖銳地揭示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其很多措施也被王安石變法所繼承。 還有,他還在故鄉蘇州建立義莊,對一族做出了巨大貢獻而非常聞名。 義莊就是購置田產將其收入作為宗族的生活保障的組織,他在蘇州建立義莊就是他最大的成就。 ”
就是因為有這樣的功績,所以他才得了"文正"這樣的谥号,被追封為楚國公,並且由歐陽修為其撰寫了仁宗御筆題名"褒賢之碑"的神道碑。 他的言論行動也得到了"宋代士風確立者"的好評,他的"先憂後樂"的思想,也是後代官僚以及士大夫們的典範。
蘇州祭祀範仲淹的範文正公祠的建立,是在南宋末期度宗鹹淳十年(1274)。 《范文正公褒賢集》卷二「朝廷優崇」《建置祠堂平江府照會尚書省札》中有這樣的記載:
浙西提單司申:照會:說友蒙恩守吳,懼無補報。 竊見先文正範公,本郡人也,道德文章,功名事業,載在國史,實為我朝第一流人物。 身沒之後,近二百年,凡公過化之地'無不屍而祝之,獨本府未有專祠,附庸學宮而已。 其於崇祀勵賢,見謂缺典。 郡雖窘乏,而事關風化,保羅敢弗力? 乃卜范氏義莊之東義宅隙土,鸠工度材,為屋六十楹,以奉公祠。 仍拔沒官田土,拘收租米,充春秋二祀之費。 其祠密迩学道書院,春秋二祀,郡守率其屬親蒞;及遇月朔,則山長率諸生往拜焉。 先擇公之後賢者一人,為掌祠。 若郡計稍舒,別圖收教其子弟,並以附於書院。 已涓九月十一日立木,候成舍菜奉安外,所合申朝省照會,仍乞札下本府照應。 伏候指揮。
建設祠堂的浙西提舉司和知平江府潛說友的上奏文書有幸被保存了下來。 根據上奏文書上來看,範文正公為宋朝的第一流人物,在他上任過的地方建立祠堂的同時,在他的故鄉蘇州除了學宮即蘇州府學以外沒有設置祭祀他的地方。 眾所周知,范仲淹是蘇州府學的創立者,此建立了他的祠堂。 但是,此外沒有祭祀他的地方了,於是潛說友提出了設立範文正公祠的申請。
潛說友為理宗淳祐四年(1244)的進士,於鹹淳九年(1273)到蘇州赴任,直至德祐元年(1275)一直擔任知平江府的職務。 上面的奏文就是他那時書寫的。 他曾經附會當時的丞相賈似道,最後投降元軍等等,在政治方面的評價並不是很高。 但是,他在擔任知臨安府官職的時候,曾經編撰了哎鹹淳臨安志》,這作為宋元地方誌中最為詳細的方志而非常有名。 特別是他上奏中提到了在蘇州城內義宅附近的空地上建設六十楹的祠堂來祭祀範仲淹,撥出沒官田畝來作為春秋兩祭的費用。 結果,在這之後的《省札》中有這樣的記載:
照得知平江府潛提單申:先賢文正范公,本郡人也,獨未有專祠。 今卜范氏義莊之東隙土,為屋六十楹,以奉公祠。 仍拔沒官田畝,拘收租米,充春秋二祀之費。 已涓立木,候成奉安外,申乞札下本府照應。 合議行下。
右,札付平江府照應,仍具所撥田畝數目[申]尚書省。 準此。
鹹淳十年九月日
又《範文正公褒賢集》卷三「碑記」潛說友《吳郡建祠奉安文正公講義》中有這樣的記載:
鹹淳十年,平江府太守潛說友,以公鄉郡建專祠,為邦人式。 得地於公義庄義宅之傍,祠宇數十楹,以奉公祀。 奏請於朝,撥田以供春秋二丁祭祀。 朝廷從其請。 奉安日,潛公講魯叔答范宣子不朽之說。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謂不朽。" ...... 由此觀之,則德也,功也,言也,苟立其一,亦可不朽,而況三者俱立,有如文正範公者乎!
範文正公奉安當天,潛說友就在此處進行了演講,這樣範文正公祠就正式被設立了。 但是,在南宋晚期為什麼將北宋範文正公提了出來呢? 正如潛說友所說的那樣,範文正公的祭祀典禮中沒有祠堂是不完美的,這也"事關風化"的說法也是事實。 說起度宗鹹淳四年(1268),蒙古軍隊馬上就要打進來的時候,是社會動盪最為激烈的時期。 這樣,在對西夏戰爭中有過豐功偉績的範文正公,並不僅僅是蘇州,也不僅僅是宋朝社會中西北政策中最有功績的人物的具體典型。 這也正是範文正公的祠堂被建設的原因。 換言之,莫非範文正公也是在這一時期政治和社會方面得到了很高的評價。 在下一個部分,將對此問題進行考察。
二、范仲淹評價的變遷與蘇州範文正公祠建置的背景
在談論範仲淹的評價之前,首先必須參照的是《宋史》卷三一四《范仲淹傳》的論贊。 其中他被讚為"一代名世之臣"即"弘毅之器",《宋史》論讚中的評價也是最高評價之一。 但是這樣的評價的確定是在北宋末期以後,在此之前對於范仲淹的批評也是非常多的。 關於這方面的內容宮崎市定已經討論過了,o例如在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以下簡稱《長編》)卷二二四,熙寧五年(1。 72)六月癸醜紀事中有這樣的記載:
上論河北兵不可用。 王安石曰:「忘戰必危,好戰必亡。 當無事之時作士氣,令不衰情,乃所謂不忘戰也。 上悅,因言:"人謂今日朝廷邊事勝慶歷中,此甚不然,秉常豈諒祚比也?" 安石曰:「誠如此。 然慶歷中,范仲淹非有過人智略,粗知訓練持守,元昊已不能侵犯。 "上曰:"方仲淹為帥,元昊已困。 "安石曰:"雖然,當是時唯仲淹為見稱述,即仲淹亦粗勝一時人。 仲淹為帥,元昊所以不能犯者,為主客勢異,仲淹務自守故也。 ”
上述對話揭示了王安石對范仲淹的評價。 根據文章可以瞭解到範仲淹在西夏戰爭中取得勝利的原因,並不僅僅是他卓越的智略,而是國勢的不同。 還有,《長編》卷二七五,熙寧九年五月癸酉的紀事中有這樣的記載:
上又論范仲淹欲修學校貢舉法,乃教人以唐人賦體《動靜交相養賦》為法,假使作得《動靜交相養賦》,不知何用? 且法既不善,即不獲試行,復何所憾! 仲淹無學術,故措置止如此而已。 安石曰:「仲淹天資明爽,但多暇日,故出人不遠。 其好廣名譽,結遊士,以為黨助,甚壞風俗。 "上曰:"所以好名譽,止為識見無以勝流俗爾。 如唐太宗亦英主也,乃學庾信為文,此亦無識見無以勝俗故也. 無以勝俗,則反畏俗。 俗共稱一事為是,而己無以揆知其為非,則自然須從眾;若有以揆其為非,則眾不能奪其所見矣。 "安石曰:"不易手世,大人之事,故於乾卦言之。 ”
這表明宋神宗也批判他,范仲淹的學校科舉改革遭到失敗的原因就是他沒有學識,而且他說的和做的不一致。 並且王安石對此做出了回答:范仲淹喜好功名,甚至還指出了他破壞風俗的地方。 宋神宗、王安石君臣都作出了與范仲淹"宋代士風的確立者"的模範評價相反的評價。
當然,這樣的說法也與新舊兩黨的鬥爭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這樣的評價也有很大的片面性。 正如先前的評價的那樣,對於范仲淹的評價也並非是開始的時候評價很高,然後因為政治的原因,這些政治評價又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事實上,舊法黨抬頭的哲宗元祐年間,因為受到這樣批判的影響,北宋末的欽宗靖康元年(1126),范仲淹升級為魏國公。 但是,據傳梅堯臣的作品《碧雲瑕》中有著這樣的記載:
范仲淹收群小,鼓扇聲勢,又籠有名者為羽翼,故虛譽日馳,而至參知政事。 上自即位視群臣多矣,知仲淹無所有,厭之,而密試以策,觀其所蘊。 策進,果無所有。 上笑曰:「老生常談耳。 "因喻令求出,遂為河東陝西宣撫使,因不複用。 後為鄧、青、杭三州,專務燕游,其政大可笑。 自謂已作執政,又知上厭之,不復收群小,籠名士,故底里盡露也。 仲淹微時甚貧,常結中吏人範仲尹為族弟。 仲淹及第時,姓朱,自未改范姓,遂與仲尹連名。 為諫官,攻呂許公而得罪,仲尹又遭逐。 仲尹自中書錄事出,合為供奉,許公怒仲尹刺探事令仲淹知,故祗與三班借職,自此家破,囊大有赀蓄,已為仲淹取給盡矣。 仲尹貧,仲淹略不撫其家。
但是,到了南宋時代,受到范仲淹政治評價的影響,這種評價也漸漸變得固定化。 例如,在南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四,紹興十五年(u45)八月丙子的紀事中有樣的記載:
上與大臣議事,因曰:"朕謂進用士大夫,一相之責也。 一相既賢,則所薦皆賢矣。 "楊願曰:"陛下任相如此,蓋得治道之要。 "上囚論史事,秦檜曰:"是非不明久矣。 靖康之末,圍城申失節者,相與作私史,反害正道。 壬子之後,公肆擠排,不遺餘力。 然豈知人臣遭變,豈夫得已?" 上曰:"卿是時獨不推戴異姓,圍城中人自然不容。 "願曰:"桧非獨是時不肯雷同。 宣和間,耿延禧為太學官,以其父在東宮,勢傾一時,士皆靡然從之,以飯後福。 獨檜守正,雖延禧傾害,略不為之易節。 "桧曰:"臣嘗聞範仲淹與其友書雲,致位某官,為渠作東宮官,不敢通書。 惟聖主於忠義之臣,與夫失節之徒,灼然如此,誠立國之本也。 ”
上述對話表明,與范仲淹的政治立場迥然不同的秦檜,也對范仲淹作出了"忠義之臣"的評價。 還有,在南宋淳熙四年(1177),在太學的孔子廟內進行祭祀的論點也被提出,這也是范仲淹的評價得到很大提高的一個具體事實。 這得到具體決定的是朱熹的《名臣言行錄》。 范仲淹的事蹟被收錄在了前集的第七卷中,現在看到的批評並沒有被記載。 當然,這因為是官僚和士大夫的教科書,只記載善行嘉言是一定的。 但是《名臣言行錄》中,既有表揚的地方,也有對《朱子語類》中的內容嚴厲批判的地方。 並且《朱子語類》卷一二九"本朝三"中對於范仲淹士大夫的風氣做出了很高的評價,被稱讚為"傑出之才"。 范仲淹的次子范純仁將父親的墓碑上的污點消去的說法也是很有名的。 朱熹對於范仲淹的評價也是在南宋時期得到固定化的說法是不誇張的。
潛說友也並不一定是朱熹血統的後繼者,在前述的《吳郡建祠奉安文正公講義》中有這樣的記載:
考亭朱子論本朝人物,或嘆其初,或議其小,獨於公而稱其傑出之才。 其才而謂之傑出,則必有參天地之化,關盛衰之運者矣。 蓋公之於仁義,如饑渴之於飲食,須臾不置。 其見於修身、齊家、處宗族、待閭里、居官行事、愛民利物,浩如也。 此非富公所以道大特具者乎。 我是以知公之德之立,皆仁義之所充拓。
可以看出他關於文正公祠建設,在《朱子語類》中也提到過。 眾所周知,范仲淹與宋學先驅胡瑗(安定)、孫復(明複)、石介(守道)都有過很深厚的交往,他們的學問通過二程等人傳授給朱熹,並使他繼承並得以發揚。
並且范仲淹的次子范純仁與司馬光共同為舊法黨的領袖,其政治立場受到朱熹等人即道學官僚等人的繼承和發揚。 在金朝侵犯華北的國情下,范仲淹在西夏戰爭中的功績得到很高的評價,此評價由於南宋道學的普及和道學官僚的成長而得到固定。 蒙古的抬頭這一國情的變化與先後的範文正公的祠堂建設有著很大的關係,最終《宋史》中範仲淹的評價到了繼承和發揚。 而且,在南宋時代,地方政治受到重視,地方官員的業績評價非常盛行。 其中,范仲淹作為地方官也受到了很高的評價,因此他的祠堂被修建。 以上就是對於範文正公的評價的變遷和範文正公祠堂設立的政治、社會背景的初步考察。
三、范文正公祠的祭祀
範文正公祭祀的特點,是與書院有著很深的關係。 關於範文正公祭祀的內容,在先前提到的「建置祠堂」中有這樣的記載:
其密迩学道書院,春秋二祀,郡守率其屬親蒞;及遇月朔,則山長率諸生往拜焉。 先擇公之後賢者一人,為掌祠。 若郡計稍舒,別圖收教其子弟,並以附於書院。
從中可以看出,春秋兩祭中平江府太守帶領所屬官員前往祭祀。 《洪武蘇州府志》卷二十《學校. 文正書院》中,就有記載祭祀期間郡守即知府率領眾官員前往祭祀的內容。 一般情況下,被官方公認的寺廟是祭典官員舉行祭祀的場所,文正公的祭祀活動也與此相同。
根據前面揭示的「建置祠堂」,范文正公的祭祀因為距離學道書院很近,所以每月一日和十五日與書院的山長祠堂舉行祭祀活動,如果財政上有富餘的話,還將收教范氏子弟,讓他們到學道書院讀書。 學道書院是修建於范氏義莊南面的書院,是在南宋鹹淳五年(1269)由知府趙順孫修建的。
就像前面敘述的那樣,先賢祠中的大多數都附建於學校或是書院,範文正公祠也是同樣的。 但是《范文正公文集》朝廷優崇「祠設教諭」中有這樣的記載:
省府範文正公祠照會:本祠見闕訓導小學教谕一員。 今帖請李前職夢文充本祠教諭。 請照應日下供職,具遵稟狀申。 至元十三年閏月日帖。 帖:
中書省札差充平江府儒學教授、兼學道書院山長、提督範祠袁中書省札差充平江府儒學副教授、兼學道書院山長、提督范祠石"
表明範文正公祠是教育機關之一。 上面的材料是元代初期書寫的,根據材料可以看出範文正公祠設有教諭一名,其名為李夢文。 平江府的學宮同時也兼任了學道書院的山長和範文正公祠的提督,範文正公祠不僅僅是學道書院的附屬,同時也擔負了元代儒學教育的一部分範文正公祠之後更名為"文正書院",這一職能在範文正公祠設立之時就已經具備。
當然祭祀活動也與學校和書院有關係。 事實上,除了每月朔望之時書院的山長到此參拜之外,關於春秋祭祀的內容,第一節揭示的《吳郡建祠奉安文正公講義》中提到了關於春秋二丁的祭祀活動,范文正公的祭祀活動是與書院和學校的釋奠是同樣的日期。 眾所周知,春秋二丁即陰歷仲春、仲秋的上丁,這些日子從遠古以來就是在學校祭祀先聖、先師的。 祭祀的日子根據先聖先師的時代的不同而變遷,唐代以後春秋二丁曰以孔子為先聖、顏回等為先師來制定祭祀的日期。 《宋會要輯稿。 禮》一六之一《釋奠》中有這樣的記載:
淳熙四年二月二十七日,戶部侍郎兼詳定一司背單詞令單夔言:"《紹興祀令》文宣王(州縣釋奠同)為中祀,奄乾道祀令》文宣王(州縣釋奠同)為人祀,所載不同。 乞依紹興七年十月已降指揮,春秋上丁釋奠,至聖文宣王,在京為人祀,州縣仍舊為申祀。 "從之。
南宋時期這樣的制度得到沿襲。 文宣王也就是孔子的封號。 關於範文正公祠《範文正公褒賢集》卷四《文正範公祠記》([元]徐琰撰)中有這樣的載:
至元壬辰,予奉命廉訪浙西,蒞吳申,是為文正公之鄉。 尊賢勵俗,政所當先。 既仰慕其餘烈,獎進其後人,仲秋次丁,有司以故事告,將舍采於公祠,子肅然起敬,日至,當偕僚吏拜祠下,與觀盛典。 是日成禮,訪義莊,登歲寒堂,家園之碑,巋然獨存。 祠正在其左,門堂寢室,嚴整合度,蓋宋郡守潛公說友所建。 牲牢器幣,則拔田以給之,俾公子孫世守而歲祠焉。 薦奠儀文,皆當時所定。 仲秋次丁的日子,有司根據慣例,在範文正公祠舉行舍菜的儀式。 "舍菜"就是釋奠的簡化了的儀式,在入學等時期舉行。 這一史料是元代初期至元二十九年(工292)被書寫的,薦祭和儀文還是當初的那樣,可以認為範文正公的祭祀還是仿效當初的薦祭。 就像現有的這樣,範文正公祠的祭祀活動並不是上丁而是次丁日舉行。 在《范氏家乘》卷十八"祭法考"就是祭祀的一個例子。 每歲仲春、仲秋上丁,學宮從祀,次丁官祭專祠,家祭則定期兩仲下丁。"
上丁日,在學宮即蘇州學府的孔子廟內舉行祭祀活動,來祭祀文正公;次丁日,舉行專祀即祭祀文正公。 提起釋奠,就是上丁日在孔廟舉行的祭祀活動,范文正公的祭祀活動於次丁日舉行。 從以上的活動可以看出,範文正公祠的祭祀活動就是在學校和書院附屬的先賢祠舉行的祭祀活動,可以認為這就是非常接近釋奠祭祀活動。 這是怎樣運作的呢? 在文章的最後會具體說明。
四、范氏義莊與範文正公祠
到前一節為止,可以看出,範文正公祠是官設的祠堂,其運營費用是由潛說友撥給出的田產三百畝的租稅收入,並且其祭祀活動有平江府的長官以及屬官前來參加。 但是,前面介紹的"建置祠堂"中關於"擇公之後賢者一人為掌祠"的記載,在《洪武蘇州府志》中,則有"大宗子孫世世代代為主"的記載,通常管理者是委任的范氏族人。 並且根據《范氏家乘》卷十四《義澤記》,可以瞭解到因為潛說友撥給的三百畝田產作為義田包含在義莊之內,所以財政的運作也委任給了范氏族人。 從這層意思上可以看出,範文正公祠其實是半官半民的祠堂。
關於祠堂的管理責任人,在《范氏家乘》卷十六《義莊歲記》鹹淳十年(工274)中有這樣的記載:
郡守潛公說友奏建文正公祠於義宅之東,為六十楹,撥田三頃,供春秋祀事。 以士夔年次居長,充專祠主祭兼司計。 義莊之有主奉,自此始。
此時族人范士夔為年長者,選為主奉,在祠堂掌主祭兼管會計的職務。 《范氏家乘》卷四《宗子傳》中收錄有他的傳記:
公諱士夔,字虞卿,文正公七世孫也。 於右丞公為來孫。 度宗鹹淳十年甲戌,領平江府札付,充專祠主祭兼司計,是主奉之始。
可以看出,范士夔作為文正公的七世孫,從平江府得到了札付成為了主奉。 札付就是官吏任命的文書的一種祠堂的管理者被稱為主奉。 關於主奉,《范氏家乘》卷四《宗子傳》的序文中有這樣的記載:
宗子者何,主奉也。 主奉何以名宗子,統族人,潔裡祀,宗道寓焉也。 由合有事專廟,族有貴顯者,弗敢逾凜乎宗子之遺意也。
主奉被稱為宗子,率領一族,掌管祭祀的一切活動。 范文正公為宋朝的名臣也是范氏的始祖。 如在前面提到的《范氏家乘》中祭祀的例子那樣,在範文正公祠的祭祀活動中,除了官祭也有家祭即將範文正公作為祖先來祭祀的活動。 組織家祭就是宗子作為主奉的作用。 並且
主奉根據合族的公舉被選出,他就可以作為范氏家族的代表。
但是,在前面揭示的《義莊歲記》可以看到"義莊之有主奉,自此始",主奉是在範文正公祠建成的時候才開始設置的官職。 范士夔的傳記中也有這樣的記載:「是主奉之始」,可以看出在此之前范氏家族中是沒有"主奉"這一職務的。 他是在族內大範圍被選出的同時還掌管了義莊出納的職務。 但是隨著主奉這一職務的設置,掌莊就從此被取消,義莊的管理運營也由主奉來擔任。 這是為什麼呢? 那就來考察一下義莊運營和主奉設置的關係吧。
就像上面敘述的那樣,義莊就是將田產(義田)收入分配給族人的體制,當時的運營狀況並不是非常的良好。 在南宋中期,《范氏家乘》卷五《賢裔傳. 宋贈朝議大夫次卿公傳》中有這樣的記載:
公諱良遂,字次卿,贈通議大夫公武第三子也。 ...... 大修天平功德寺,奉祖宗香火,聚族數千指。 公慮給與不繼,置田租五百餘石,名小莊,補義莊之乏。 ...... 子三,長持家,官訓武郎。 理宗端平初歲歉,義租不足於給,乃與仲弟達家備米若干石,助給眾者一月。
可以看出,范氏子孫已經膨脹到了數百人,對於他們來說義莊米是遠遠不夠的。 此時族人範良遂增置田產五百畝。 但就是這樣,因為當時饑荒很多,義莊的米還是不足。 在這樣的情況下,范良遂的長子等人於理宗端平元年(1234)對義莊米進行了援助。
但是在義莊中出現了不勤勞工作的人,義米的發放也受到停滯。 在《范氏家乘》卷十六《義莊歲記》淳祐十一年(1251)紀事中有這樣的記載:「是年士廉以生放為由,通同佃甲犯規侵米,斥退。 "朝請房出身的掌莊范士廉以用義米放高利貸給同夥的名義,私吞義米。 因為這件事被發覺,所以范士廉不得不辭去長年擔任的掌莊這一職務。 還是根據《義莊歲記》,從景定元年(1260)到範文正公祠建成的鹹淳十年(1274)的十五年間,就連掌莊的選舉都沒進行,處於非常混亂的局面,義莊面臨崩潰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潛說友提出設立義莊,將掌莊的職務由新的主奉來代替。 他的這一行為對范氏有著怎樣的影響,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范文正公祠的建立對於范氏一族的重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也就是說,潛說友提出建置範文正公祠是對面臨崩潰的范氏義莊起到了重建的作用,同時也起到了保持社會安定的作用。 這樣看來,範文正公祠的建置不僅僅是對於范氏家族,同時也是對南宋地方社會起到重要規劃作用的重大事件。
結 語
以上通過四個章節對文正公祠的祭祀和運營進行了考察。 最後,通過和其他的祠堂進行比較,再對範文正公祠的特點做一些概括。
範文正公祠的第一個特徵就是,受到中央政府非常強的影響。 這一特徵在其他的先賢祠和鄉賢祠上也可以發現,但是範文正公祠從設立到祭祀活動都與中央政治有著極大的關係。 當然這與範文正公自身在西夏戰爭中是戰績輝煌的政治家有關,也可以說是道學派官僚的祖型。 這樣看來,範文正公祠就像太學孔子廟那樣,是與單純的地方性的鄉賢祠和先賢祠是有所不同的。
範文正公祠的第二個特徵就是,祠堂的運營是由範文正公的子孫來負責的。 像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本文中的學道書院也是言偃的子孫來管理的。 但是范文正公的祠堂與義莊一樣都是宗族管理的一個環節,這是與一般的鄉賢祠和先賢祠有著性質上的區別。 這與曲阜的孔子廟是有相似之處的,范文正公祠的主奉就是孔子的子孫衍聖公。 也就是說,對於范氏家族來說,範文正公祠就是像宗祠一樣,是宗族結合的象徵。 這的確是官建祠堂,也就是正宗的范氏祠堂。 到了明代,像這樣的官建祠堂專祠轉變為范氏宗祠的例子是很常見的。 可以說,范文正公祠也是其中的一種類型。
至於範文正公祠在此之後是怎樣變遷和發展的? 這些問題在本文中並沒有詳細的介紹。 對於西夏戰爭包括對范仲淹的評價以及慶歷改革有著什麼樣的意義等問題,也都沒有介紹到。 這些都將作為今後研究的課題,本文在此收筆。
(作者:遠藤隆俊,日本高知大學教授兼教務長)
宋代苏州的的范文正公祠 - 中国范仲淹研究会 https://bit.ly/3jYwdGC


潛說友(1216年-1277年),字君高,號赤壁子,處州縉雲(今屬浙江)人。
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進士[1],歷知南康軍。咸淳二年(1266年)為兩浙轉運司判官。咸淳四年升兩浙轉運副使。咸淳六年,奏請朝廷,懲辦富陽縣令王積翁。官至代理戶部尚書,封縉雲縣開國男。趨附賈似道,跋扈專橫,政事一切無所顧讓[2]。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逼平江時棄城逃跑,貶南安軍。後在福州降元,任宣撫使,王積翁為副。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因籌措軍糧不力,王積翁挑撥李雄,將其剖腹身死,並屠其家。有《咸淳臨安志》一百卷,今存九十六卷,收入《四庫全書》。潛說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k0pYCb
-------------------------------
第一句是範文正公守桐廬的文言文叫什麼名字
宋代洪邁的《容齋隨筆》範文正公守桐廬,始於釣台建嚴先生祠堂,自專為記,其歌詞雲屬:「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既成,以示南豐李泰伯。泰伯讀之三嘆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將名世某妄意輒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握手扣之。答曰:「雲山、江水之語,於義甚大,於詞甚溥,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擬換作『風』字如何?」公凝坐頷首,殆欲下拜。
❷ 范仲淹祠堂在哪
范仲淹墓,位於洛陽城東南伊川縣彭婆鄉許營村萬安山南側,分前後兩域。前域為范仲淹及其母秦國太夫人、長子監溥公范純佑墓,中央祭廟一所,內有殿房,殿中懸光緒皇帝御筆「以道自任」匾額;宋仁宗篆額的「褒賢之碑」,高4.08米,寬1.41米,厚0.48米,碑文由歐陽修撰,王洙書,字跡大體清晰,另有翁仲、石羊、石獅等。後域為次子范純仁、三子范純禮、四子范純粹及後代之墓。
2006年,,范仲淹墓作為宋代古墓葬,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蘇州范仲淹紀念館,位於蘇州天平山風景區,內塑範文正公坐像、銅像,刻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石牌樓。2006年,在原祠堂西側,又建有范仲淹紀念館新館,採用庭院式廳堂布局,分三廳一廊一房,其中北廳為序館,主要是范仲淹的生平簡介、范氏家譜等內容,中廳重點介紹范仲淹一生的功績,南廳則展示範仲淹在文學上的成就,附房展示有漆雕「萬笏朝天圖」和「高義園世寶」。
泰州范仲淹紀念館,位於江蘇泰州興化市宋縣署兩廡,始建於2000年,館區分為文正流風、重教興城、廉政為民、景范遺風四個部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另外,在山東濱州、河南商丘等地也有范仲淹紀念館。
❸ 範文正公守桐廬,始於釣台台建嚴先生祠堂 文言文答案
原文:範文正公守桐廬,始於釣台建嚴先生祠堂,自為記……其歌詞雲:內「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容生之德,山高水長。」既成,以示南豐李泰伯。泰伯讀之三嘆,味不已,起而言曰:「公之文一出,必將名世;某妄意輒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握手扣之。答曰:「雲山江水之語,於義甚大,於詞甚溥,而『德』字承之乃似趢趚。擬換作『風』字如何?」公凝坐頷首,殆欲下拜。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1)以示南豐李泰伯 示:給……看 (2)味不已 已:停止,完畢
範文正共祠堂_範文正公祠堂記翻譯_百通期刊網 https://bit.ly/2Zp2cWT
----------------------------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他的祠堂建在了惠山古鎮 
2020-02-14 15:02
西元1046年(北宋慶歷六年),被貶放河南鄧州的北宋名相範仲淹,受好友的委託,為這年重修的岳陽樓題寫了一篇《岳陽樓記》。 全文368字,其中被後人嘖嘖稱讚的就是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即便是今日讀來,也讓人震耳發聵。
范仲淹,字希文,祖籍後天的甘肅州(今陝西省彬縣),後移居蘇州吳縣,64歲時病死於江蘇徐州,被谥号為"文正",世稱範文正公。 范仲淹的一生,有在江蘇等地為官的經歷,但史料記載上均無到過無錫的惠山古鎮。 而在現今惠山古鎮的直街上,卻有一座"范文正公祠",並且為古鎮上十大祠堂之一。
無錫惠山古鎮,有著國內最大的祠堂建築群。 在面積僅0.2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自唐朝以來,先後建造起了120多座名人祠堂,每一座祠堂或大或小,但均擁有規模不等的亭臺樓閣、花徑小溪,有些甚至可以稱之為"袖珍園林",范文正公祠,也是如此。
這座坐落於惠山直街中段的祠堂,佔地面積達1300多平方米,採用宋代的建築風格,庭院式廳堂佈局,假山池塘,水榭花園,十分典型的江南園林格局。 祠堂的第一進為門廳,門廳的左右兩邊樹立著六塊石碑,上面刻有范仲淹的生平、以及范氏家屬世系圖,同樣還有範文正公祠的歷史沿革和建祠經過。
公祠的第二進,為"敦敘堂",裡面掛有範仲淹的畫像。 敦敘堂從字面上來講,應該就是古人敘事的場所,但建公祠,多為古人用作祭奠先人的場所,雖說敦敘堂建築輝煌,裡面紅木方桌、凳椅齊全,但不清楚從前的範文正公祠是不是就是這樣的。
出敦敘堂,東面的牆上就是范仲淹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再走進去,便是公祠裡的花園,一窪清泉,加兩座亭台,還有曲折長廊,顯露出江南古典園林的精緻。 池塘的周邊還植有紅楓,每年秋冬季時,紅葉可以點燃一個季節。
史料記載:無錫的範文正公祠,始建於清朝乾隆五年(西元1740年),為范氏裔孫所建。 范仲淹的高祖范隋,曾任浙江麗水的縣丞,遇戰亂不能回鄉,因此定居於蘇州。 而范隋的一支血脈,就流入到了無錫。 擁有跟範仲淹同一高祖的無錫範氏家族,在惠山古鎮建造一座祭奠範文正的公祠,也就不奇怪了。
無錫是個好地方,古代人又十分重視孝道,所以選擇風水寶地蓋祠堂,建廟宇,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在無錫,范文正公祠共建了兩座,除了惠山古鎮上的這一座之外,在無錫的堰橋鄉還有一座,而且建造的時間比惠山古鎮上的還早了50年,只不過名氣不大而已。 著名的堰橋實驗小學前身,據說還曾叫"范仲淹私塾"。
當年范家修建公祠時,是從無錫本地的望族談氏家族的手中,收購了這塊地方。 範文正公祠的前身,是無錫談家的一座私人小園,現今人們游範文正公祠,能見到公祠裡面有一口叫"浚泉"的水井,大部分人會以為此井就是范家人挖掘的,其實當年它只是談家私人花園的一部分,是談家開挖出來的。
清末太平天國時期,惠山古鎮上多處祠堂被戰火焚毀,現在的範文正公祠,是從2010年起,惠山古鎮進行古祠堂修復和保護中得以恢復的。 公祠恢復後,沒有任何商業化運作,純粹是一處供遊客觀光遊覽的場所,而且還是免費開放的。 從惠山古鎮的直街公祠正門進入,還可以從公祠的後門,去到古鎮的小巷裡遊覽。
歷史人物之所以被後世緬懷,關鍵還在於其為人、為事之高下。 能夠在九百多年前宣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不應該被後世遺忘。 所以去惠山古鎮逛一下範文正公祠,也算是一種紀念。 作者簡介:陸建華攝影(攝影師、旅行家、自媒體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他的祠堂建在了惠山古镇_文正 https://bit.ly/3quLsJQ
--------------------------
不能出遠門,惠山古鎮、錫惠公園、惠山就成了常去散心閒走的地方。 漸漸地發現,以為很熟悉的地方,其實有很多是不曾踏足或不夠瞭解的。 在一次次的信步尋訪中,才真切地感受到惠山景區的各種好,難怪乾隆六下江南每次都到惠山遊覽呢。 有一次,我邊遊覽邊朝著老孫感慨:"去什麼周莊呀,我覺得咱們惠山比它強多了。 自然風景好,人文景觀多,沒有那麼濃重的商業氣息,真是好去處呢。 "老孫也深有此感。
去的多了,倒從沒寫過遊記什麼的,心底裡覺著,在自家門口的閒逛算不得旅遊,故只是零碎的發發朋友圈而已。 昨天,終於走進了古鎮上的範文正公祠(這一處所來來往往經過無數次,卻從沒走進去過),一番觀覽,竟發現錯過這個祠堂好多年。 於是,有一個想法應運而生:以圖片的形式,記錄游惠山的足跡;既是記錄,也可當是對家鄉景觀的一種宣傳。 何樂而不為呢?
(聽著音樂圖游範文正公祠吧)
圖游惠山:范文正公祠
惠山古鎮擁有118處古祠堂建築,數量之多堪稱我國之最。 眾多祠堂中,"範文正公祠"獨樹一幟。 它坐落於惠山古鎮橫街之上,這是為紀念北宋名相、著名文學家範仲淹而建的祠堂。 公祠始建於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在鹹豐年間毀於兵火,如今所看到的這座祠堂為民國初年修葺而來。 整個範文正公祠一共三進及一個後花園。
图游惠山(1):范文正公祠_祠堂 https://bit.ly/3at0Wsj
--------------
范文正公以勁節大志,盛轟轟bai烈烈,卓越是宋代名臣。 凡宦官遊人懷念他的恩惠,都有祭祀,池雖然不是您所在的地方,但也祭祀的學校,那是因為他從小生長在長山朱氏的。 歷史傳記,到歐陽修撰寫神道碑,都說:生二年,而我母親貧窮無依,改到長山朱氏,但人們不知道是什麼地方長山漫? 朱氏是什麼人? 而你的寄託在他家多久了。 天臺丁先生來宰池的青陽,政治完成時間,探討研究先賢遺跡,慨然羨慕的。
長山縣僅十五里去,朱氏家族的存在,於是尋訪他的家,得到您的《續譜》給墨,當您與母親謝夫人的畫像。 又從喜歡你學識淵博的人,根據他的本末源流,之後,把所以人程你爚過善意地說:將為祠堂,希望有述了,在謝不敢,他請求更加堅定,有不能拒絕。 凡是公的立言、立功記載史冊,不必贅述。 單獨用它,在長山的事說的,按您的父親名牆從吳越錢氏進入朝廷,經過成德、城市資訊、武寧軍掌書記,記錄下你的母親陳氏,繼謝氏,他的父親死於官,歸葬 在吳中的天平山,陳氏歸附了,謝家無以為生,改嫁朱你文章,你生在端拱二年,還在繈褓之中,隨著母親鞠了朱氏,說:公族有在應天府的原因。 你認為和帽子,告別母親越過江淮,學習在應天,因為景德之末,祥符的時候了。 越五六歲,登進士第,就在祥符八年的,為了方便飼養,為廣德王司理參軍,迎接母親去那裡。
代理集慶軍節度使,推官闢泰州、西溪鹽稅,再召興化縣令,從楚州糧科院,母親死在楚國天聖五年,又如應天府,晏元獻公知的表掌管府學士服任,於是回家換名。 到了第二年,晏公冉呢,被試為秘閣校書,才能夠向朝廷請求,追贈父母,遷奉母親靈柩到河南尹樊里葛安山下,參政歲月,隨朱姓將近四十年登科,記住現在姓名,後來有人改了。 朱子的《家譜》,文章以景德初載,當任淄川長史,後來因為公追贈興得太常博士,你的手帖與博士的孫子延的。 在第二天二年,於是改郡到丹陽時,還說請他為秀才,而對待子侄禮。 又一帖在慶歷五年的,就稱之為官員,因為受公奏補,但帖中比較及延的哥哥的兒子,求異性恩澤事,由此看來,你留在往來長山經營時間最長,他們的父母愛照顧朱氏情緒最重,都是這個緣故。
您的在遊遠的三四歲,最近的一兩年內,都立祠,長山唯獨沒有祭祀可以嗎? 這丁令你,所用拳頭拳頭不能停止啊,考禮治國經法於民,以勤勞國事而死,以勞績安定國家,能夠抵禦大災難,能抵禦大禍,這些都是應該在公在幾個方面,幾乎沒有感到羞愧? 他的精神精神,按五行麗天,芒寒色正不可晦蝕,中國少數民族所共同瞻仰,不僅他的生平經歷的地方,應奉祭祀的事,而憂慮區區於是,長山縣的縣邑的,這是在國家的大典。 國家政策的關鍵,可以振興人心,可以用來扶持教育,這不僅是公設的。
祠堂選擇土地的乾爽明亮,而且與朱氏附近的,為十間房屋,有室以供遺留,有堂以莊嚴祭祀,有西廂以留守祭祀的人,休息從祭祀的人,堅持以門次,圍繞在四周的牆,在路的兩邊以鬆衫,而直道幹大街,規模宏大撃不奢侈,不簡陋費,不官倫工程,不年老,把學職王震、監督其完成,朱氏家族掌管祭祀近,這也可以啊。
令您又說,離開長山幾裡,有需要制定傳播子京墓,公與馬騰為同年進士,當舉薦給朝廷,死曾銘刻他的墳墓,要以配祭,當聽到你的美麗,守嚴修 陵祠,而以唐代隱士正在幹配何況,騰既然奇才,而你和他同時共事,交情密切,以配公祠,為宜,於是把書讚美他的決定並且認出人來不要廢除說
范文正公祠堂记翻译_百度知道 https://bit.ly/3jX4vtO
-----------------------
範文正公祠堂詩
宋代王十朋
堂堂范公真天人,配我仁祖為元臣。 材兼文武懷經綸,先憂後樂不為身。
上與夔用戶端相等倫,正色朝端批逆鱗。 三黜愈光名愈聞,一麾東遊禹所巡。
作詩懷蠡祠季真,卧龍山麓井久湮。 》而汲之清且新,堂於其旁記厥因。
名標清白垂不泯,規爾官師意諄諄。 洗貪濯盜思還淳,人亡跡在嗟己陳。
斷碑往往埋荊榛,後人不識真天人。 但能日飲堂中春,使君好事賢且仁。
治民律己惟公遵,登堂感槩懷斯人。 刻石繪像揚清芬,丹青炳耀如麒麟。
凜然如生見如親,躬修祀事率幕賓。 手酌寒泉羞澗蘋,一酌清我僚吏民。
再酌為國清簪紳,要將清白風無垠。 庶俾范公遺志伸,公乎為仙為明神。
為澤為瑞為星辰,當寧焦勞思若人,九原喚起清邊塵。
------------------
範文正公家訓百字銘
譯 注
[宋代 ] 范仲淹
孝道當竭力,忠勇表丹誠;
兄弟互相助,慈悲無過境。
勤讀聖賢書,尊師如重親;
禮義勿疏狂,遜讓敦睦鄰。
敬長與懷幼,憐恤孤寡貧;
謙恭尚廉潔,絕戒驕傲情。
字紙莫亂廢,須報五穀恩;
作事循天理,博愛惜生靈。
處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
兒孫堅心守,成家種善根
----------
範文正問醫帖讚
[宋代 ] 岳珂
元氣在天,日星系焉。
骨骾在身,四體恃焉。
王國之幹,公實似焉。
有煒翰墨,抑其細焉。
是書之傳,自尹氏焉。
歷年雖多,人爭毖焉。
彼名家者,眾或棄焉。
脅肩夏畦,亦何利焉。
-------------
范文正黃素小楷昌黎伯夷頌蓋宋皇佑三年十一
[宋代 ] 戴表元
有耳不聽下巴人,有手不寫劇秦美新。
天生靈物寄我體,可惜穢棄同埃塵。
清風百世希文老,一字流傳今是寶。
誰知堂堂伯夷頌,曾借春暉發枯槁。
韓子也復英雄姿,冰寒半峻余文辭。
吹噓自起北海隱,膾炙聊慰西山饑。
天荒地老精靈在,處處江湖紅散彩。
青離孔氏忽自歸,今遇龔侯如有待。
世情愛古兼愛奇,書奴滿眼非吾師。
請君焚香盥手拜此帖,歸洗人間兒女癡。
范文正公祠堂诗_范文正公祠堂诗原文_范文正公祠堂诗翻译_范文正公祠堂诗赏析 -王十朋作品 https://bit.ly/3prvMG0
--------------------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他的祠堂建在了惠山古鎮
2021-02-17 10:39:25 來源:互聯網 分類:相關文章
公元1046年(北宋慶曆六年),被貶放河南鄧州的北宋名相范仲淹,受好友的委託,為這年重修的岳陽樓題寫了一篇《岳陽樓記》。全文368字,其中被後人嘖嘖稱讚的就是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即便是今日讀來,也讓人震耳發聵。
范仲淹,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陝西省彬縣),后移居蘇州吳縣,64歲時病死於江蘇徐州,被謚號為“文正”,世稱範文正公。范仲淹的一生,有在江蘇等地為官的經歷,但史料記載上均無到過無錫的惠山古鎮。而在現今惠山古鎮的直街上,卻有一座“範文正公祠”,並且為古鎮上十大祠堂之一。
無錫惠山古鎮,有着國內最大的祠堂建築群。在面積僅0.2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自唐朝以來,先後建造起了120多座名人祠堂,每一座祠堂或大或小,但均擁有規模不等的亭台樓閣、花徑小溪,有些甚至可以稱之為“袖珍園林”,範文正公祠,也是如此。
這座坐落於惠山直街中段的祠堂,佔地面積達1300多平方米,採用宋代的建築風格,庭院式廳堂布局,假山池塘,水榭花園,十分典型的江南園林格局。祠堂的第一進為門廳,門廳的左右兩邊樹立着六塊石碑,上面刻有范仲淹的生平、以及范氏家屬世系圖,同樣還有範文正公祠的歷史沿革和建祠經過。
公祠的第二進,為“敦敘堂”,裏面掛有范仲淹的畫像。敦敘堂從字面上來講,應該就是古人敘事的場所,但建公祠,多為古人用作祭奠先人的場所,雖說敦敘堂建築輝煌,裏面紅木方桌、凳椅齊全,但不清楚從前的範文正公祠是不是就是這樣的。
出敦敘堂,東面的牆上就是范仲淹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再走進去,便是公祠里的花園,一窪清泉,加兩座亭台,還有曲折長廊,顯露出江南古典園林的精緻。池塘的周邊還植有紅楓,每年秋冬季時,紅葉可以點燃一個季節。
史料記載無錫的範文正公祠,始建於清朝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為范氏裔孫所建范仲淹的高祖范隋,曾任浙江麗水的縣丞,遇戰亂不能回鄉,因此定居於蘇州。而范隋的一支血脈,就流入到了無錫。擁有跟范仲淹同一高祖的無錫范氏家族,在惠山古鎮建造一座祭奠範文正的公祠,也就不奇怪了。
無錫是個好地方,古代人又十分重視孝道,所以選擇風水寶地蓋祠堂,建廟宇,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在無錫,範文正公祠共建了兩座,除了惠山古鎮上的這一座之外,在無錫的堰橋鄉還有一座,而且建造的時間比惠山古鎮上的還早了50年,只不過名氣不大而已。著名的堰橋實驗小學前身,據說還曾叫“范仲淹私塾”。
當年范家修建公祠時,是從無錫本地的望族談氏家族的手中,收購了這塊地方。範文正公祠的前身,是無錫談家的一座私人小園,現今人們游範文正公祠,能見到公祠裏面有一口叫“浚泉”的水井,大部分人會以為此井就是范家人挖掘的,其實當年它只是談家私人花園的一部分,是談家開挖出來的。
清末太平天國時期,惠山古鎮上多處祠堂被戰火焚毀,現在的範文正公祠,是從2010年起,惠山古鎮進行古祠堂修復和保護中得以恢復的。公祠恢復后,沒有任何商業化運作,純粹是一處供遊客觀光遊覽的場所,而且還是免費開放的。從惠山古鎮的直街公祠正門進入,還可以從公祠的後門,去到古鎮的小巷裡遊覽。
歷史人物之所以被後世緬懷,關鍵還在於其為人、為事之高下。能夠在九百多年前倡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不應該被後世遺忘。所以去惠山古鎮逛一下範文正公祠,也算是一種紀念。作者簡介:陸建華攝影(攝影師、旅行家、自媒體人)
范文正公集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bit.ly/3k0zHZk

100c0a0000004d4t611C4_C_750_3502d7bdb91ffa64e8e9fa1866ccf832cc2b461f6189ff24396b35698cdee1ce214024d4d82e7024296ad7b756c7d29939c4c8718f6888b406faa18c3e24019642bdaeac6a8757f408fb2e2faa79387fb5cc9bac3c3e0584fa08525b39126a19bd620161bf1f7784df0b24c76b963908ae4f07581f6322c4ceea4710c1c303d34042cd46b41d5c6432f9fee9b405e5149abe3188df03a654000b94c1b581810d981e624b167552e4082a7745cf472e5c22ab4bd3b17712f4797894962fb52733fa6178208de7dcf4518b663706a89899acd9713aa1283fb47b7a3997c27eb051259f955d25a8594496f9cc5d142dce353089c5136625f1944dca506e30502ea272fb96a14c9a97743e79e4efea7041644558ff0b0cd07d14c31adbf078cf02f2d4a81c6f699a0aa4ccabd2d0a31a1b274cc7cea568124874153955469eca18b0ba8093df0a8b6464228856193762a77ef74355f7ea64fc149e289514bc8c564e8b7274deca7d31c4a9ba0ec16d8523bee9eb33d7462ff4f45fa9f867e983c2bf12fc66db6eae785468ab9f80fe2723771119b345adad8b245a0b57e2f03dafcb44cd53806464137404ab5f47dcdb81182efbdcf7c1740e541e285377d5f713991e9cb34910ae6aa4c6a82848b49d63773dff0072e0add2b43af84c353e5d0af66c7016b4c7ebc334155b04a105a2e323298fdf53b2eb425423eb7cda19bc9a757dfc5a27fa771eb471a9e43857af11a694954225e4462c7404488c0db2c46217a5e753c06293f96423f85cc2e552574e5a7996fb7542f4d4fe7a681d575e2475eb75aeae209302c4bafa2bfc31ea0e7fa46e3ff487ba4b5469aae7786712acac984868f9196b3a247da9bd4b322aa7014a973d7481b5f8e4c6bb512f60c919f9499da00e4eee5674bd6b3caaad2b8fe4a78b0503a18b2d44ebba6b5478688c3600b010011200082vjaoq8B61_Z_640_100000101t1200081xkb8x3FAB_Z_640_100000104h1200082vmlm6D13C_Z_640_100000105d1200082vku5b5212_Z_640_100000105d1200082s6ybh0CD9_Z_640_10000

4651746515

宋朝1111-1142疆域圖


xiayong-yueyanglou-162110554972116211033453261621055023240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千古佳句(圖片:〔元〕夏永《岳陽樓圖》局部)
范仲淹給後代積攢了多少財富? 你恐怕沒想到
范仲淹(989年─1052年)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官,雖官至宰相,但家中用度十分節儉,妻兒的衣服和飯食,僅僅只夠充饑、禦寒。 他死的時候,窮得"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就是連喪葬費都不夠。
他真的那麼窮嗎? 其實不是的,因為在中國歷朝歷代,就屬宋朝官員的俸祿最高了。 不說蔡京那類利欲薰心的貪官,就是清官,日子也是可以過得奢華滋潤的。 那麼他那份豐厚的俸祿,還有皇帝的賞賜都去了哪裡? 他慷慨地、樂此不疲地送人了! 不過,從他的故事里,我們會發現,他掙的工資雖然基本沒花在自己身上,卻給後代帶來綿延八百年的福澤。 人常說"富不過三代",原來范仲淹是最會花錢的一個人啊!
話說范仲淹這個人從小就能吃苦,他年少時到醴(lǐ)泉寺寄宿學習,每天用小米煮一鍋粥,隔夜後粥凝固了用刀一切為四,早晚各吃兩塊,再切一些腌菜佐食,一吃就是三年,這就是成語"斷齑划粥"的故事。 後來他又到應天府讀書,冬天用冷水洗臉,食物不夠,還是吃粥。 一位同學告訴了父親,給他送來些美食,他竟一口不嘗,並說:"感謝長官深厚情意,我已習慣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食,日後怕吃不得苦。 "
范仲淹(图片:维基)
范仲淹(圖片:維琪)
別看范仲淹生活過得如此寒苦,其實他是很有點財緣的。
屋裡的一壇白銀
范仲淹兩歲時父親去世,母親謝氏孤苦無依,只好帶著他改嫁朱家。 後來他離家在醴泉寺裡讀書時,過著每天吃粥的生活,一次偶然發現自己的房間中埋藏著一壇子白銀,他一聲不響地仍把它掩蓋好。
後來范仲淹做了大官,寺裡僧人向他募捐,他寫信回去告訴他們銀子一事,僧人們果真在他原來住的房中找到了白銀,由衷地讚歎他的品行,說:"他做官,百姓放心了。 ”
方士的煉銀方與白銀
范仲淹隨母在朱家時,曾結識了一位方士,這位方士彌留之際,把一份煉銀方和煉好的白銀交給他說:"我懂得煉銀術,我的孩子尚小,不能傳授給他,就留給你吧。 ”
十多年後,待這位方士的兒子長大成人,范仲淹將這份煉銀方與方士所給的白銀,一併交還給方士的兒子。 這麼多年來,范仲淹從來就沒有看過方士的煉銀方一眼。
資助孤兒寡母
范仲淹在任越州(今浙江紹興)知州時,下屬有個姓孫的職員病逝,丟下年輕的妻子和兩個幼兒,因缺路費不能回鄉,景況十分淒涼。范仲淹便"以俸錢百緡周之",拿出自己的俸祿接濟他們母子三人。 在范仲淹的感召下,其他官員也紛紛捐助。 後來,范仲淹又派了一位幹練的老吏護送他們回原籍。
范仲淹出任陝西經略副使(副邊防長官)時,有效地防禦了西夏的侵擾,朝廷賞賜很多金銀,他卻全部分給部下,自己未留分文。
開辦蘇州郡學
他在蘇州做官時,買了蘇州的南園,本打算作為自己的住宅,聽風水先生說:"此地風水極好,後代定會公卿輩出。 "他想,這裡既然會出公卿,不如當作學堂,讓全蘇州人的子弟在此受教育,可使更多的人都興發顯貴。 於是他在這裏創設蘇州郡學,並請來名師授課,一時盛況空前,各地紛紛仿效。 蘇州郡學後來成了當時聞名的學校,培養了不少人才。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绘制的苏州府学图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繪製的蘇州府學圖
創設"義莊"
范仲淹晚年,用自己多年節省下來的俸祿,在蘇州近郊,購買了千畝良田,置為"義莊",用收來的租米救濟貧窮的族人。 他選出一些辦事公道的人主持義莊的事務,給貧窮的族人每人一天一升米,一年一匹布,併為他們的婚喪嫁娶、科舉考生提供資助。 此後雖經朝代更迭,范氏義莊依然運作良好,到了清朝宣統年間,義莊田地已達五千三百畝,一直持續了八百多年。
范仲淹买良田千亩,救济贫困的族人(示意图片:〔明〕仇英画作局部)
范仲淹買良田千畝,救濟貧困的族人(示意圖片:〔明〕仇英畫作局部)
兒子的綢缎幔帐的下場
范仲淹不僅自己儉樸,還把它當作家風傳代代相傳。
范仲淹的次子范純仁也是一代名相,在他長大成人即將迎娶妻子進門前,用綢缎做了個幔帳,用以裝飾家居,在別的官宦人家本是極其普通的事情,可范仲淹卻很不高興,對兒子說:"綾羅綢缎是用來做幔帳的嗎? 咱們家素來清寒儉樸,怎麼能隨便壞了家風? 你要是敢把綢幔帐拿出來,我就在庭院中一把火燒了它! ”
一船麥子
范仲淹為參知政事時,曾命范純仁將俸祿五百斛麥子,用船載回蘇州老家。 那時范純仁還很年輕,船過丹陽,純仁上岸見父親的老友石曼卿,得知石家當時處境十分艱難,三個家人去世都沒有下葬的錢,就將五百斛麥子和船悉數送給石家。 范仲淹聞知此事,連連稱讚兒子做得對。 即從此事,就可知范仲淹的家風,已經傳給了他的兒子。
范仲淹的言傳身教,對後代影響很深,范純仁繼承父風,他從布衣一直做到宰相,一直象范仲淹一樣保持著其廉潔儉樸的家風,人稱"布衣宰相"。 他的俸祿大多用來擴大范仲淹創設的"義莊"。 並對子孫要求也很嚴格,始終保持儉樸的門風。
中國人有句俗話:「富不過三代。 "給子孫留下錢財,子孫卻未必能守;留下詩書,子孫未必去讀;但留下陰德和正直儉樸、樂善好施的家風,卻能護佑子孫平安幸福,富貴綿長。 范仲淹的四個兒子都做到公卿,孫曾輩又再發達,代生賢良,歷八百年(至清朝)而不衰!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千古佳句,也留下了他以身垂範,以德傳家的故事。
范仲淹给后代积攒了多少财富?你恐怕没想到 | 范仲淹 | 范纯仁 | 宋朝 | 历史故事 | 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 | 希望之声 https://bit.ly/3hG5xeq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