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禮 (四庫全書本)/卷1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2021-02-13_233312

家禮 (四庫全書本)/卷1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十八世紀的中國社會 - 張硏 - Google 圖書

2021-02-14_001401

十八世紀的中國社會 - 張硏 - Google 圖書


srq2so14nq12463r826ns9730057p894q6nsroqq29q94nsn954qq1o754s3rsoq868n6srq2o844s4n956os4s30p2465r1rsq7nr47n6154531o2n4o7980085o680p1o1ps17o0so4s0rn312q1p0npn9r2321nn001pnp6o04qqrn04q2pppq0q3n38os608075n4sn84o108q0s16q222q31q2nnp92r06s2p7p4qn08p26qr719586q055378r5s3405304nrqn3q4rp39r4p9s42n9967866qn0o7483199s801s7q5pn6s7q (1)15r4or2317qr4297no97281nq5oo5rp0

家族修建祠堂,應從規制、選址、規模、樣式幾點著手設計建造
家族修建祠堂,應從規制、選址、規模、樣式幾點著手設計建造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qjtABD
祠堂是一個莊嚴肅穆的場所,寄託了後代子孫對先祖深沉執著的感情,對自身歷史感、歸屬感、道德感和責任感虔誠的追求,是中國數千年文明的精髓。修建祠堂是公益事業,今天它將以道德、輿論審視每一個人,迫使人們反思反省自己的言行,逐步生髮出對自覺自律、反哺社會的責任意識;而社會也將予重新評價每個人!每個人將由於自己的行為而處於社會的評價之中。
陳氏宗祠鳥瞰
陳氏宗祠透視
陳氏宗祠彩平
祠堂建築,這是傳統文化薪火相傳之舉,祠堂建築要儘可能地保留原來結構、外觀、空間、裝飾、裝修及布局的原汁原味。真正做到繼承祠堂建築原有的建築特徵和特色。所以我認為祠堂作為古建築應該按原有的祠堂建築的規制和款式營造,從平面、外貌、細部、結構都要按傳統方法,材料、工藝要求進行建造,一般最好不要改變。如今祠堂成了家族心靈的驛站。給人以特殊的關切和滋潤,慰藉,給人以安全和安定感覺文化內蘊,是其家族厚重歷史文化積澱的融合。
江山毛氏宗祠(旅遊實拍)
江山毛氏宗祠(旅遊實拍)
祠堂作為一種鄉土建築的藝術瑰寶,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宗族世家的特有禮儀和文化內容,它對封建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維護宗法統治起過一定的歷史作用,祠堂畢竟是封建時代一定歷史階段的一種文化現象,祠堂內的姓氏文化、家族特色、名人事跡,以及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蹟。如建築構件、氏族譜諜、磚雕、石刻、碑刻、匾額、楹聯、詩文、書畫等。非常有研究價值和參考意義。
世界各地的華人華裔、台港澳同胞回故土尋根訪祖的很多,正是中華民族「厚德載物,重生報本」文化強大凝聚力的生動體現。各地的華人華裔、台港澳同胞回故土尋根訪祖所說作為一個中國人,不能忘本,不能忘根。儘管不一定要歸根,但要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真是語重心長。祠堂是尋根問宗和祭祀祖先的理想之地。當地親族及海內外遊子在祠堂內得以瞻仰祖宗儀容,聆聽先祖的德行,重溫家規家訓,查閱家譜明根知輩。正如錢偉長所示:「尋根認同,共振中華」。大量的古祠堂,仿佛是有豐厚人文價值的歷史文物博物館,留有使人難忘的記憶。
宗族祠堂,主要作用有五:
一為「祭祖」。祭祖崇尚孝道,不忘所源:以盡報本至誠。每逢春秋祭祀之日,全族聚會,沐浴齋戒,聚集祠堂,由族長或宗子主持,作禮設祭,緬懷祖先、悼念死者,激勵後人。強調血緣認同,使家族成員有血濃於水、同根相生的自豪感,從而增強家族的同心力、向心力和凝聚力,為本家族的繁榮發展作出不懈的努力。
二為「譽祖」。歌頌祖先的德行、功績,油然而生對祖宗、對宗族的敬畏依附之情,承續先祖之志,發奮圖強,光耀門庭。以先祖的嘉言懿行,勉勵後人無愧祖輩家族精神。正俗教化,規矩行為,整肅家風,弘揚不朽。
三為「收族」。通過建祠堂、妥先靈,使族人「共履宗支之地,咸敦一本之誼」,族人之間有「千萬人之身猶一人之身」的血緣關係的認同。設義田贍養宗族四窮,共同建設和睦家園。
四為「修譜」。對一個家族來說,宗譜有教化、敬賢、理政、信史等功用。為使族人能溯本源、明世次、序長幼,循規矩,家譜成為家族行事的指南。因此「族必有祠,祠必有譜」「譜閱10年或20年以上必一修」。按照慣例,續修宗譜,這個任務落於祠堂。
五為「勵學」。家族的希望在未來,古人有言:子孫雖愚,書不可不讀。讀書是培養後代的第一要務。因而古祠堂里都有學田,用於對本族子弟助學獎學或開設義學書院,以培養族中子弟。通過十年寒窗,一舉榮登龍虎榜者,那不僅是個人有「功名」、「簪纓」之榮貴,也是光耀門庭,榮宗耀祖,提高家族聲望的大喜事。也是地方鄉邑的榮耀。
祠堂性質
就祠堂性質來看,幾乎包括祠堂的所有類型:有神化了的祠廟,有社會紀念公祠、有私家祠堂;社會公祠的修建有帝王敕命、官府興建、民間修建。從家祠來看:有全邑的宗祠,有分支的支祠、分祠、家祠。被神化了的社會公祠廟,廟裡有須彌座、神龕、塑像,置法器、掛帳幔,點綴得像寺院裡的菩薩一樣。有的紀念公祠里雖有受祭者之像,但絕無法器帳幔之類的設施。
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類型,形制也有所不同。宗祠是祖先崇拜的儀典性場所,作為一種崇祀性的禮制建築,宗祠的格局要適應儀典的需要,而這些儀典又有一定的規範,因此,宗祠的格局變化不大,特別是它的中央主體部分,保持著一種由於功能而程式化的空間。宗祠一般為傳統的內院式,多數為三進兩院、中軸對稱式布局,由南向北沿中軸線依次為儀門(門廳)—拜殿(享堂或祀廳)—寢室三進,兩進院落的東西兩側為廡或廂房。享堂為祭祖舉行祭祀禮儀和宗族議事的場所;寢室用於供奉神主(祖先牌位),有六院,十九廳堂組成。主體建築布列在中軸線上,偏房,廊廡布列兩側,左右對稱,終觀全祠,高低錯落,主次分明,規劃統一,布局嚴謹。不同的建築,不同的空間,不同的布置,營造了不同的氣氛,達到某種精神境界或莊嚴肅穆或靜謐悠然或高尚崇敬或小巧秀美。有些支祠省去了儀門,規模一般要比總祠小些。但是庶民之家的祠堂建築,往往突破朝廷的規制,表現出僭禮逾制的共同傾向。
祠堂一般都有鎮祠之寶,如錢王祠的金書鐵券、金塗塔、康熙乾隆御書等,並留存牒譜、文物遺產甚多。
建築規制
在古代祠堂的建築是有規制的。祠堂建築始於西漢漢惠帝,到了晉朝政府正式下令禁止祠堂的建造,此後祭於墓所的祠堂基本上絕跡。東漢獻帝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受封為魏公,便以「魏公」的身份建五廟,此舉開創了魏晉以後官員按照官品等級建立家廟的先河。北齊武帝河清三年(564)頒布的「河清令」規定,一、二品官可擬諸侯建家廟,三、四、五品可擬卿大夫例建家廟,六、七品可擬士例建家廟,而八、九品官與庶人則只能在寢堂祭祖。到了隋唐時期,則規定五品以上的官才可以建家廟,而六品以下官員至庶人只能「祭祖禰於寢」南宋朱熹在《家禮》設立祠堂制後,民間才有祠堂出現。直到明嘉靖年間(約1526年)才允許民間建聯宗之祠堂明代祠堂大致分為皇帝的太廟、品官家廟和庶民祠堂三種。明廷有明確的規定,品官家廟為三進,第一進三間,第二進五間,第三進三間,外加大門一座。關於庶民祠堂的規制則簡陋得多:「祠堂三間,外為中門。中門外為兩階,皆三級。東曰阼階,西曰西階。階下隨地廣狹,以屋覆之,令可容家眾敘立。又為遺書、衣物、祭器庫及神廚於其東,繚以周垣,別為外門,常加扃閉。」同時規定三品以上官員准許祠堂款式建三間九架,三品以下官員只能建三間五架,這是法定的規制。
關於祠堂建築規制,《禮記·王制》對家祠有規定:「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祭於寢。」只有品官才有資格建立祠堂;直到明代嘉靖年間,朝廷允許民間也可建獨立於居室之外的廟祠;到清代達盛期,闢地、建祠、祭祖,發展成為民風。無論哪一類祠的建置,都是非常恭敬虔誠。一般布局為:大門——享堂——寢堂。享堂亦稱祭堂,是舉行祭祀儀式、拜祭祖先神主,及族眾團聚之所;寢堂為安放祖先神主之所。一些名宦祠前還建有照壁或牌樓、牌坊,畫棟飛甍,以壯觀瞻。往往傾當時一地或一族之力建成,又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再由後人不斷完善揚新。
祠堂建築風格與特點
一、選址:
人們把祠堂風水的好壞看作是宗族興衰的關鍵,所以新建祠堂選置十分講究,一般要求注意龍脈和生氣來源,背山面水,明堂寬大,方正,水口收藏,無衝突,無爭鬥等現象。以及左右互襯,四勢勻和。具有陰陽相濟、虛實相生、剛柔互補、方園相勝、小中見大等涵構。其環境模式最好有四周群峰屏列,前有門戶把守,左右護衛,後有背山所倚的地貌,講究山明水秀,地靈人傑,要求文運亨達,人丁兩興。這是生氣、靈氣和福氣擇地通常背實向虛,十分講究方位,一般坐北朝南或者坐西朝東,也有根據特殊龍脈條件選擇的其他方位的。總之祠堂建築的選址、朝向、形式、布局必須考慮家族興旺與發達的直接元素和表現「天人合一」的理念、即選擇風水寶地。
祠堂建築首先必須觀察地形、地勢和面積,這裡也應該考慮祠堂建築群的體形組合以及空間的處理,以地形、地勢的特點作適當的布置,因地制宜。把美的建築形式襯托出來,獲得良好的背山依水,交通方便,景色優美,同時考慮順應自然,利用自然,裝點自然藝術效果。它不僅要滿足祠堂功能的要求還要考慮其它配套設施的相互關係,世棟宗長為主的及源生、建國等宗長,作為風水師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發揮了重要作用!
每個修造步驟如出火、起基、代梁、上樑、安龕、入火。十分講究規矩。如祠堂照壁是正對大門的一堵牆,大門和兩邊的側門限定了祠堂門前廣場的空間,按照風水學說。照壁可以使得祠堂建築內的「氣」能夠聚而不散,是很有講究的。有些祠堂大門前有泮池:即水池。泮池是採用過去學宮中禮儀性的設施,希望自己家族有更多的子孫「進學」「入泮」成為科舉人才;另一方面,民間還認為水池是「聚財」的象徵,同時泮池也能起到消防滅火的要求。
二、規模:
祠堂建築的組織和布局是有規制的,只是規模大小各有不同,但總體布局有共同之處,大體上可分為門前廣場、戲台、大門、圍牆、天井、享堂、拜堂、寢堂、輔助用房等幾個部分。是根據其家族的經濟實力而定。一般祠堂以「四點金」和「八間頭」為基本型制,所謂「四點金」就是小型三合院和四合院,三合院通常是正廳三開間雙坡硬山頂,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木結構,廂房雙坡兩層樓屋硬山。「四合院」通常正房及到座均為三開間,左右各一開廂房,中間圍合著天井。大門位於倒座的當心間,大門前面沒有院落。「八間頭」的平面與「四點金」基本相同,只是左右是廂不是過廊,而是用格扇封閉成一間廂房,連上下正房共有八個封閉開間俗稱「八間頭」。另外也有「三縱三橫」的布局,建築形式以硬山為主,中路為三開間三進深的建築群。由於社會環境及宅基地的局限,現在有些新建的祠堂一般只有大門和四周高牆圍合成一個封閉的空間,進門一天井,一間享堂。
三、款式:
1、瓦作:
瓦作分大式,小式兩種做法。歇山與硬山各項瓦頂做法屬於大式建築做法;硬山、懸山例屬小式做法,所定規矩尺寸都是按五檁前山廊山柱式大木做法例而定。
中國古代建築屋頂有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山頂、卷棚頂、盝頂等。此外還有不同屋頂的組合形式及重檐形式。一般祠堂均是硬山、懸山砌法。故祠堂兩山山牆。有隨大小式建築硬山與懸山房分別墀頭風與五花成造兩種做法;硬山房屋頂只有前後兩面坡,一條大脊和四條垂脊,兩端的山檐與山牆牆頭齊平。山面裸露沒有什麼變化,顯得質樸堅硬,故稱之硬山屋頂。2、懸山房山牆,上身採用五花成造或前後通平做法,挑山山牆或隨屋坡形勢一直砌到各步檁下如硬山做法,懸山屋頂與硬山屋頂較為接近,也是一條大脊和四條垂脊,所不同的是,山牆上部的屋檐是突出在牆外,處於懸空狀態故稱懸山。
1、榫卯:木結構的靈魂,它們是夫妻,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好一個地老天荒,矢志不移。越有壓力就會變得越牢固。
2、粱架,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粱架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二種,其本質差異在於,穿斗式是指直接承接檁條的是柱子;而抬梁式是指除脊檁外,直接承托檁條是梁。梁的形態有月梁、直梁之分,月梁為經過加工,略呈弓形之梁,直梁為平直之梁。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非主流的結構。
3、廊廡:有屋頂的通道,供通行、遮陽、防雨、休息、遊憩之用。
4、門窗及其它:房屋所有門窗隔扇、橫披、支窗、簾架、單扇或雙扇棋盤門,實榻大門、木頂隔、隔斷,壁板、護牆板、木欄杆之類製作安裝統屬裝修木作。
5、斗拱:斗拱由水平放置的斗,升和矩形的拱及斜放的昂組成,斗是斗拱中承托拱昂的方形木塊,因狀如舊時量米的斗而得名,斗拱是中國木構件建築中特有的構件,是屋頂與屋身立面的過渡。
6、屋頂吻:屋頂吻是屋頂上正脊兩端的裝飾物件,古代的殿堂式建築物上常用。它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稱呼,不同的樣式。
7、柵門:古代的一種門,立柱間有上下枋,枋間有便於通風的柵欄狀透空木門,額枋上有斗拱,上覆短檐,有的石柱沖天出頭。
四、裝飾:
我國古代建築裝飾以彩畫和雕刻為主,兩者都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民族的特色,彩畫起著保護木料和美化建築的雙重作用,雕刻則賦予建築造型生動。建築色彩起始於漢初營建的未央宮,漢代的紅白配合的外觀色調,沿襲至唐未變;宋、元有較大的發展,中國古代建築的色彩到明代已經有一套完整的處理手法,並且制度化,南北方因氣候、習俗、及各地的風情,也有差別,在南方,四季常青,山明水秀,景色怡然,綠色掩映。房屋一般使用灰色、黑等色彩,白牆灰瓦,栗、黑、墨色的梁架柱,和周圍的環境或調和或稱對比,秀麗雅談,意蘊深遠,婉轉有情致。清代的彩畫主要有三類,和璽彩畫、旋子彩畫、蘇式彩畫。彩畫色調繁多,琳琅滿目,也各有其獨特的成就。
建築雕刻技術始於原始社會中晚期出現的泥塑,隋唐、宋元時期有了劃時代的深度發展,到明清兩代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傳統工藝,使磚雕、木雕、石雕各具特點,石雕、磚雕主要作為外觀裝飾,集中使用在台基、大門或廳堂、山頭、屋脊等處,木雕主要作為內檐裝飾,特殊建築裝飾也使用鎏金技術。雕刻一直是傳統建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綜合了雕刻的技術手法和故事傳說,文學題材等藝術,將不同時空具有象徵意義的符號物象等巧妙地組合在木、石、磚上,令人遐思,發人深思。一個個生動的民間故事反映了中國文化精髓與精神內涵及民俗趨向。具有獨特的審美情趣。所以有的祠堂有花崗岩石柱,柱頂雕一石獅頂住桁條,石柱下座石墩上雕刻有蝙蝠、馬鹿和丹頂鶴三種動物圖案,寓意著福祿壽三星拱照。也有「龍鳳呈祥」的石雕以及眾多鳥魚山水人物等壁畫,都透出松鶴延年、吉慶有餘、福壽雙全等吉祥含義。祠堂的雕刻更是富麗堂皇,一般梁面、梁托上雕刻各種精美圖案,而且門窗、板壁幾乎都飾有鏤空花雕或平板花雕。造型千姿百態,栩栩如生。雕刻設計巧奪天工,刀工細緻靈巧,技藝爐火純青,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五、其它
1、戲台:規模較大的祠堂都有戲台。戲台平面面寬一般四柱三開間,少數再增加兩個側台構成五開間。戲台的明間與深度均在五、六米,台高1.6米左右;必須設置在正中,大門設在兩側,進入祠堂從戲台兩側通過,進入祠堂內部。戲台有南北之分,南方戲台輕盈飄逸讓人回味,北方戲台厚重敦實獨具風韻。顯然戲台成了祠堂家族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2、旗杆:這是因為建祠堂規制有一條:宗族中有四品以上官位的,才允許在祠堂門前豎立高大的旗杆。民國後改制,為百歲老人或為在海外經商、發家致富後對家鄉祖國作出顯著貢獻者的表彰。所以有些名門望族祠堂大門前設有旗杆。
3、牌坊:多為表示對先人的紀念,頌揚之情而立於祠廟大門前方的建築物。牌坊是品德高尚,地位尊貴的象徵,牌坊上的雕刻越精美就越顯示出先人的高潔和後世的虔誠。牌坊有表彰政績的,有旌表節義的。從材料上看有石牌坊、木牌坊。
4、牌坊正前方還築有泮池,泮池即水池。是採用過去學宮中禮儀性的設施,暗中希望自己家族有更多的子孫「進學」「入泮」成為科舉人才;另一方面,民間還認為水池是「聚財」的象徵,同時有實際意義就是消防滅火。
5、匾額和柱楹:匾額與柱楹是祠堂建築的點睛之處,語言簡練,寓意深長,文采激揚,趣意盎然,特別是名人題寫的匾額、柱楹尤為珍貴。如《四庫全書》中輯錄的河東薛瑄祠堂名人柱楹抄錄如下:一、上聯:承祀義而竭,下聯:精意欽崇無已。二、上聯:拱遺像而仰,下聯:德輝景慕胡忘。三、上聯:文章羽翼六經高風,下聯:出班馬韓歐之格。四、上聯:道義渾論三代亢氣,下聯:回關閩濂洛之波。五、上聯:河汾鈡秀真儒,乃出義文周孔之緒端不墜,下聯:洙泗衍淑正學,以傳濂洛關閩之命脈常存。
堂號:宗族的標誌尋根問祖的文化符號
所謂郡望,其實就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開始於先秦、盛行於秦漢、魏晉時期的一種行政建制、行政區劃,在唐朝以後逐漸被廢除。「望」指的就是「望族」,即有聲望的姓氏大族。「郡」、「望」合一最初的含義就是指一個郡中的望族。這些宗族世代聚族而居在某個固定州郡之中,因代出英才、門庭顯赫而為當地人所敬重和仰望,成為該郡望族,故稱「郡望」。隨著時間推移,「郡望」還被用來指稱「一個家族的根源和發源地」,即一個姓氏或家族的郡望,就是指這個姓氏或家族所發源的那個郡。
所謂堂號,本意是廳堂、居室的名稱。由於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幾代同堂,或者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於某一處或相近幾處廳堂、宅院之中,堂號就成為這一同姓族人的共同徽號。為了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族、家廟的匾額上題寫堂名,因而堂號也兼有祠堂名號的含義。
堂號是郡望的進一步分化與發展,是某一郡望中某一支族的稱號。它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的一種特有現象,不僅是尋根意識和祖先崇拜的體現,也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人文內涵。
堂號可分為兩大類:地域性堂號和非地域性堂號。地域性堂號又分兩類:一類與姓氏的地望有關,或以其姓氏的發祥祖地,或以其聲名顯赫的郡望所在,作為堂號,也稱「郡號」或總堂號;一類與姓氏的郡望無關,是姓氏支系以所居地或祖先所居地的地名作為堂號。非地域性堂號也可分為兩類:一類為具有姓氏特徵的堂號,以各姓先人之德望、功業、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等命名;另一類是沒有姓氏特徵,主要起教化作用的堂號。
「堂號」是家族門戶的代稱,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產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彰揚祖先的功業道德,二是顯示家族宗親的特點,三是訓誡子弟繼承發揚先祖之餘烈。由於歷史文化習俗的影響,人們在談到和自己同姓氏的歷史名人時,往往流露出一種尊崇、自豪之情。
二齊梁文化的內涵特點
梁武帝的「三教合一」真正的歷史價值是圓融了「釋、道、儒」三教的進步文化,用「三教圓融文化」來治國、治人心,同時保護了三教的宗教純潔性,確保三教的教主傳世獨立的宗教地位影響力。
「釋、道、儒」三教圓融的進步文化成為一千多來的中國精神支柱。 文化視野下的善德,位居意識形態領域,是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顯現。豐富燦爛的「齊梁文化」與其後2000年形成並對中國社會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而深遠影響的儒家文化間有著極其緊密的傳承關係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2yqkyxg.html


通禮:祠堂(此章本合在祭禮篇,今以報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實有家名分之首,所以開 -華人百科

祠堂(此章本合在祭禮篇,今以報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實有家名分之首,所以開業傳世之本也。故特著此,冠於篇端,使覽者知所以先立乎其大者,而凡後篇所以周旋升降出入向背之曲折,亦有所據以考焉。然古之廟製不見於經,且今士庶人之賤,亦有所不得為者,故特以祠堂名之,而其製度亦多用俗禮雲)
朱子家禮
宋朱熹(朱子撰)
通禮(此篇所著,皆所謂有家日用之常禮,不可一日而不修者)
故特著此,冠於篇端,使覽者知所以先立乎其大者,而凡後篇所以周旋升降出入向背之曲折,亦有所據以考焉。然古之廟製不見於經,且今士庶人之賤,亦有所不得為者,故特以祠堂名之,而其製度亦多用俗禮雲)
君子將營宮室,先立祠堂於正寢之東。
(祠堂之製,三間外為中門,中門外為兩階,皆三級。東曰阼階,西曰西階,階下隨地廣狹以屋覆之,令可容家眾敘立。又為遺書衣物祭器庫及神廚於其東繚。以周垣別為外門,常加扃閉。若家貧地狹則止為一間,不立廚庫,而東西壁下置立兩,櫃西藏遺書衣物,東藏祭器亦可。正寢謂前堂也,地狹則於廳事之東亦可。凡祠堂所在之宅,宗子世守之不積分析。凡屋之製,不問何向背。但以前為南後為北,左為東右為西。後皆放此)
為四龕以奉先世神主。
(祠堂之內,以近北一架為四龕,每龕內置一桌,大宗及繼高祖之小宗,則高祖居西,曾祖次之,祖次之,父次之;繼曾祖之小宗,則不敢祭高祖,而虛其西龕一;繼祖之小宗,則不敢祭曾祖,而虛其西龕二;繼禰之小宗,則不敢祭祖,而虛其西龕三。若大宗世數未滿,則亦虛其西龕如小宗之製。神主皆藏於櫝中,置於卓上,南向,龕外各垂小簾,簾外設香卓於堂中,置香爐,香合於其上,兩階之間又設香卓,亦如之。非嫡長子則不敢祭其父。若與嫡長同居,則死而後其子孫為立祠堂於私室,且隨所繼世數為龕,俟其出而異居乃備其製若生,而異居則預於其地立齋以居,如祠堂之製,死則因以為祠堂。主式見喪禮治葬章)
旁親之無後者以其班祔。
(伯叔祖父母祔於高祖。伯叔父母祔於曾祖。妻,若兄弟,若兄弟之妻,祔於祖。子侄祔於父。皆西向,主櫝並如正位。侄之父自立祠堂,則遷而從之。程子曰:無服之殤、下殤之祭,終父母之身;中殤之祭,終兄弟之身;長殤之祭,終兄弟之子之身。成人而無後者,其繼終兄弟之孫之身,此皆以義起者也。(笑非按:《說文》 年十九至十六為長殤,十五至十二為中殤,十一至八歲為下殤,不滿八歲以下為無服之殤))
置祭田。
(初立祠堂,則計見田。每龕取其二十之一以為祭田,親盡則以為墓田。後凡正位、祔者皆放此。宗子主之,以給祭用。上世初未置田,則合墓,下子孫之田計數而割之,皆立約聞官。不得典賣。)
具祭器。
(床席倚卓盥盆火爐酒食之器,隨其合用之數,皆具貯於庫中,而封鎖之不得它用。無庫則貯於櫃中,不可貯者,列於外門之內)
主人晨謁於大門之內。
(主人謂宗子主此堂之祭者。晨謁,深衣,焚香再拜)
出入必告
(主人主婦近出,則入大門瞻禮,而行歸亦如之。經宿而歸,則焚香再拜。遠出經旬以上,則再拜焚香,告雲:"某將適某所,敢告",又再拜而行,歸亦如之,但告雲:"某今日歸自某所,敢見"。經月而歸,則開中門,立於階下,再拜,升自阼階,焚香告畢,再拜,降復位,再拜。餘人亦然,但不開中門。凡主婦謂主人之妻,凡升降,惟主人由阼階,主婦及餘人雖尊長亦由西階。凡拜,男子再拜,則婦人四拜,謂之俠拜。其男女相答拜亦然。)
正至朔望則參。
(正至朔望前一日,灑掃齊宿。厥明,夙興,開門,軸簾,每龕設新果一大盤,於卓上每位茶盞托、酒盞盤各一。於神主櫝前設束茅聚沙。於香卓前別設一卓。於阼階上置酒註盞盤一於其上,酒一瓶於其西,盥盆帨巾各二於阼階下。東南有台架者,在西為主人親屬所盥,無者在東為執事者所盥,巾皆在北。主人以下盛服入門就位。主人北面於阼階下,主婦北面於西階下。主人有母,則特為於主婦之前。主人有諸父諸兄,則特位於主人之右少前,重行西上。有諸母姑嫂姊,則特位於主婦之左少前,重行東上。諸弟在主人之右少退,子孫外執事者在主人主人之後。重行西上。主人弟之妻及諸妹在主婦之左少退,子孫婦女內執事者在主婦之後,重行東上。立定,主人盥帨,升,啓櫝,奉諸考神主置於櫝前。主婦盥帨,升,奉諸妣神主置於考東。次出祔主亦如之。命長子長婦或長女盥帨,升,分出諸祔主之卑者亦如之。皆畢,主婦以下先降,復位。主人詣香卓前,降神,焚香再拜。執事者盥帨,開瓶實酒於註,一人奉註,詣主人之右,一人執盞盤詣主人之左。主人跪,執事者皆跪。主人受註,斟酒,反註,取盞盤奉之,左執盤,右執盞,酹於茅上。俛伏,興,少退,再拜,降,復位,與在位者皆再拜參神。主人升,執註斟酒,先正位,次祔位,次命長子斟諸祔位之卑者。主婦升,執茶筅,執事者執湯瓶,隨之點茶如前,命長婦或長女亦如之。子婦執事者先降。復位。主人主婦分立於香卓之前東西,再拜,降,復位。與在位者皆再拜,辭神而退。 冬至則祭始祖畢,行禮如上儀。 望日不設酒不出主,主人點茶,長子佐之,先降,主人立於香卓之南,再拜乃降餘如上儀。 準禮,舅沒則姑老不預於祭。又曰,支子不祭姑。今專以世嫡宗子夫婦為主人主婦,其有母及諸父母兄嫂者,則設特位於前如此。 凡言盛服者,有官則襆頭公服帶靴笏。進士則襆頭襕衫帶。處士則襆頭皂衫帶。無官者通用帽子衫帶。又不能具,則或深衣或涼衫。有官者亦通服帽子以下,但不為盛服。婦人則假髻大衣長裾。女有室者冠子背子,眾妾,假髻背子。)
俗節則獻以時食。
(節如清明、寒食、重午、中元、重陽之類。凡鄉俗所尚者,食如角黍。凡其節之所尚者,薦以大盤,問以蔬果,禮如正至朔日之儀)
有事則告。
(如正至朔日之儀,但獻茶酒再拜訖,主婦先降,復位。主人立於香卓之南,祝執版立於主人之左,跪讀之畢,興。主人再拜,降,復位。餘並同。 告受官,祝版雲:"維年歲月朔日,子孝某某官某,敢昭告於皇某親某官封謚府君,皇某親某封某氏某,以某月某日蒙恩授某官,奉承先訓,獲沾祿位,餘慶所及,不勝感慕,謹以酒果,用伸虔告。"謹告貶降,則言:"貶某官,荒墜先訓,皇恐無地,謹以……"後同。若弟子,則言某之某某,餘同。 告追贈,則止告所贈之龕。別設香卓於龕前,又設一卓於其東,置凈水、粉盞、刷子、硯、墨、筆於其上,餘並同。但祝版雲:"奉某月某日製書,贈皇某親某官,皇某親某封某,奉承先訓,竊位於朝,祗奉恩慶,有此褒贈,祿不及羊,摧咽難勝,謹以……"後同。若因事特贈,則別為文以敘其意。告畢,再拜,主人進,奉主置卓上。執事者洗去舊字,別塗以粉。俟幹,命善書者改題所贈官封,陷中不改。洗水以灑祠堂之四壁。主人奉主置故處,乃降復位後同。 主人生嫡長子,則滿月而見,如上儀,但不用祝。主人立於香卓之前,告曰:"某之婦某氏以某月某日生子名某,敢見。"告畢,立於香卓東,南西向。主婦抱子進見於兩階之間,再拜。主人乃降復位後同。 冠婚別見本篇。 凡言祝版者,用版長一尺高五寸,以紙書文,沾於其上,畢則揭而焚之,其首尾皆如前,但於皇高祖考、皇高祖妣,自稱孝元孫,於皇曾祖考、皇曾祖妣,自稱孝曾孫,於皇祖考、皇祖妣,自稱孝孫,於皇考、皇妣,自稱孝子,有官封謚,則皆稱之,無則以生時行第稱號加於府君之上,妣曰某氏夫人,凡自稱非宗子不言孝。 告事之祝,四龕共為一版。自稱以其最尊者為主,止告正位,不告祔位,茶酒則並設之)
或有水火盜賊,則先救祠堂,遷神主、遺書,次及祭器,然後及家財。易世,則改題主而遞遷之。
(改題遞遷禮,見喪禮大祥章。大宗之家,始祖親盡則藏其主於墓所。而大宗猶主其墓田,以奉其墓祭,歲率宗人一祭之,百世不改。其第二世以下祖親盡,及小宗之家高祖親盡,則遷其主而埋之,其墓田則諸位迭掌,而歲率其子孫一祭之,亦百世不改也)
深衣製度(此章本在冠禮之後,今以前章已有其文,又平日之常服,故次前章)
裁用白細布度用指尺。
(中指中節為寸-- 衣全四幅,其長過肋下,屬於裳。
(用布二幅,中屈,下垂。前後共為四幅,如今之直領衫,但不裁破。腋下其長過肋而屬於裳處,約圍七尺二寸,每幅屬裳三幅)
裳交解十二幅,上屬於衣,其長及踝。
(用布六幅。每幅裁為二幅,一頭廣;一頭狹,當廣頭之半。以狹頭向上,而聯其縫以屬於衣。其屬衣處,約圍七尺二寸,每三幅屬衣一幅,其下邊及踝處約圍丈四尺四寸)
圓袂
(用布二幅,各中屈之,如衣之長,屬於衣之左右,而縫合其下以為袂。其本之廣如衣之長,而漸圓殺之以至袂口,則其徑一尺二寸)
方領
(兩襟相掩,衽在腋下,則兩領之會自方)
曲裾
(用布一幅。如裳之長交解裁之,如裳之製,但以廣頭向上,布邊向外,左掩其右,交映垂之,如燕尾狀。又稍裁其內旁大半之下,令漸如魚腹而末為鳥喙,內向綴於裳之右旁)
黑緣
(緣用黑繒。領表裏各二寸。袂口裳邊表裏各一寸半,袂口布外別,此緣之廣)
大帶
(帶用白繒。廣四寸,夾縫之。其長圍腰,而結於前,再繚之為兩耳,乃垂其餘為紳,下與裳齊。以黑繒飾其紳。復以五彩條,廣三分,約其相結之處,長與紳齊)
緇冠
(糊紙為之。武高寸許,廣三寸,袤四寸,上為五梁,廣如武之袤而長八寸,跨頂前後,下著於武,屈其兩端各半寸,自外向內而黑漆之。武之兩旁,半寸之上,竅以受笄,笄用齒骨,凡白物)
幅巾
(用黑繒六尺許,中屈之,右邊就屈處為橫(巾+取),左邊反屈之自(巾+取)左四五寸間斜縫,向左圓曲而下,遂循左邊至於兩末。復反所縫餘繒,使之向裏以(巾+取)當額前,裹之至兩髻旁,各綴一帶,廣二寸,長二尺,自巾外過頂後,相結而垂之)
笑非按:(巾+取),為(轍的車換為巾)的訛字,zhe2,說文:領專(通端)也。廣韻:衣領。jie1,廣韻:衣衿。黃宗羲之深衣考-幅巾:用黑繒六尺中屈之分為左右剌,左五寸右五寸作巾,額當中作(巾+取),(巾+取)者,從裏提其兩畔之繒,向湊而縫之,其中空。乃以左葉交於右,右葉交於左,線綴之。其頂突起,乃屈其頂之繒藏於裏,使巾頂正圓而後縫之。兩旁三寸各綴一帶,廣一寸長二尺,使巾額當前,裹而系其帶於後,垂之。
黑履
(白絇繶純綦)
司馬氏居家雜儀(此章本在婚禮之後。今按此乃家居平日之事,所以正倫理,篤恩愛者,其本皆在於此。必能行此,然後其儀章度數有可觀焉。不然,則節文雖具,而本實無取,君子所不貴也。故亦列於首篇,使覽者知所先焉)
凡為家長,必謹守禮法,以御群子弟及家眾。分之以職(謂使之掌倉廩廄庫庖廚舍業田園之類),授之以事(謂朝夕所幹,及非常之事),而責其成功。製財用之節,量入以為出。稱家之有無,以給上下之衣食及吉凶之費,皆有品節,而莫不均壹。裁省冗費,禁止奢華,常須稍存盈,餘以備不虞。
凡諸卑幼,事無大小,毋得專行。必咨稟於家長。(易曰: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安有嚴君在上,而其下敢直行自恣不顧者乎?雖非父母當時為家長者,亦當咨稟而行之,則號令出於一人,家政始可得而治矣)
凡為子為婦者,毋得蓄私財,俸祿及田宅所入盡歸之父母舅姑,當用則請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與。(內則曰:子婦無私貨,無私蓄,無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與。婦,或賜之飲食衣服布帛佩帨茞蘭,則受而獻諸舅姑,舅姑受之,則喜如新受賜,若反賜之,則辭不得命,如更受賜,藏之以待乏。鄭康成曰:待舅姑之乏也,不得命者不見許也。又曰:婦若有私親兄弟將與之,則必復請其故,賜而復與之。夫人子之身,父母之身也,身且不敢自有,況敢有私財乎?若父子異財,互相假借,則是有子富而父母貧者,父母飢而子飽者。賈誼所謂假父耰鋤,慮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誶語。不孝不義,孰甚於此!茞,昌改切。耰,音憂。誶,音碎。)
凡子事父母(孫事祖父母同),婦事舅姑(孫婦亦同)。天欲明,鹹起盥(音管,洗手也),漱櫛(阻瑟切,梳頭也),總(所以束發今之頭(上須下巾)),具冠帶(丈夫帽子衫帶,婦人冠子背子)。昧爽(謂天明暗相交之際),適父母舅姑之所省問(丈夫唱喏,婦人道萬福,仍問侍者,夜來安否?何如?侍者曰安,乃退。其或不安節,則侍者以告。此即禮之晨省也)。父母舅姑起,子供葯物(葯物乃關身之切務,人子當親自檢數調煮,供進不可但委婢僕。脫若有誤,即其@不測)。婦具晨羞(俗謂點心。易曰:在中饋。詩雲:惟酒食是議。凡烹調飲膳,婦人之職也。近年婦女驕倨,皆不肯入庖廚,今縱不親執刀匕,亦當檢校監視,務令精潔)。供具畢,乃退,各從其事。將食,婦請所欲於家長(謂父母舅姑或當時家長也,卑幼各不得恣所欲),退具而供之。尊長舉箸,子婦乃各退就食。丈夫婦人各設食於他所,依長幼而坐。其飲食必均壹。幼子又食於他所,亦依長幼席地而坐。男坐於左,女坐於右。及夕,食亦如之。既夜,婦女舅姑將寢,則安置而退(丈夫唱喏,婦女道安置。此即禮之昏定也)。居間無事,則事於父母舅姑之所,容貌必恭,執事必謹,言語應對必下氣怡聲,出入起居必謹扶衛之,不敢涕唾喧呼於父母舅姑之側。父母舅姑不命之坐,不敢坐。不命之退,不敢退。
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記而佩之,時省而速行之。事畢,則返命焉;或所命有不可行者,則和色柔聲,具是非利害而白之,待父母之許,然後改之,若不許,苟於事無大害者,亦當曲從。若以父母之命為非而直行己志,雖所執皆是,猶為不順之子,況未必是乎!
凡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諫若不入,起敬起孝,悅則復諫;不悅,與其得罪於鄉黨州閭,寧熟諫。父母怒不悅而撻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凡為人子弟者,不敢以貴富加於父兄宗族(加,謂恃其富貴,不率卑幼之禮)。
凡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有賓客,不敢坐於正廳(有賓客,坐於書院。無書院則坐於廳之旁側)。升降不敢由東階,上下馬不敢當廳,凡事不敢自擬於其父。
凡父母舅姑有疾,子婦無故不離側。親調嘗葯餌而供之。父母有疾,子色不滿容。不戲笑,不宴遊,舍置餘事,專以迎醫檢方合葯為務。疾已,復初(顏氏家訓曰:父母有疾,子拜醫以求葯。蓋以醫者,親之存亡所系,豈可傲忽也)。
凡子事父母,父母所愛亦當愛之,所敬亦當敬之,至於犬馬盡然,而況於人乎。
凡子事父母,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以其飲食忠養之,幼事長,賤事貴,皆放此。
凡子婦未敬未孝,不可遽有憎疾,姑教之,若不可教,然後怒之,若不可怒,然後笞之,屢笞而終不改,子放婦出,然亦不明言其犯禮也。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婦之禮焉,沒身不衰。凡為宮室,必辨內外,深宮固門,內外不共井,不共浴室,不共廁。男治外事,女治內事,男子晝無故不處私室,婦人無故不窺中門。男子夜行以燭,婦人有故出中門必擁蔽其面(如蓋頭面帽之類)。男僕非有繕修及有大故(謂水火盜賊之類),不入中門,入中門,婦人必蔽之,不可蔽(亦謂如水火盜賊之類),亦必以袖遮其面。女僕無故不出中門,有故出中門,亦必擁蔽其面(雖小婢亦然)。鈴下蒼頭,但主通內外之言,傳致內外之物,毋得輒升堂入庖廚。凡卑幼於尊長,晨亦省問,夜亦安置(丈夫唱喏,婦人道萬福、安置)。坐而尊長過之,則起。出遇尊長於途,則下馬。不見尊長經再宿以上,則再拜,五宿以上,則四拜。賀冬至正旦六拜,朔望四拜。凡拜數,或尊長臨時減而止之,則從尊長之命。吾家同居宗族眾多,冬正朔望聚於堂上(此假設南面之堂,若宅舍異製臨時從宜),丈夫處左西上,婦人處右東上(左右謂家長之左右),皆北向,共為一列,各以長幼為序(婦以夫之長幼為序,不以身之長幼為序)。共拜家長畢,長兄立於門之左,長姊立於門之右,皆南向。諸弟妹以次拜訖,各就列。丈夫西上,婦人東上,共受卑幼拜(以宗族多,若人人拜,則不勝煩勞,故同列共受之),受拜訖,先退。後輩立,受拜於門東西如前輩之儀。若卑幼自遠方至,見尊長。遇尊長三人以上同處者,先共再拜,敘寒暄,問起居,訖,有三再拜而止(晨夜唱喏萬福安置。若尊長三人以上同處,亦三而止,皆所以避煩也)。
凡受女婿及外甥拜,立而扶之(扶謂搊策)。外孫則立而受之可也。
凡節序及非時家宴,上壽於家長。卑幼盛服序立如朔望之儀,先再拜。子弟之最長者一人進立於家長之前,幼者一人搢笏執酒盞立於其左,一人搢笏執酒註立於其右,長者搢笏跪斟酒,祝曰:"伏願某官,備膺五福,保族宜家。"尊長飲畢,授幼者盞註,反其故處。長者出笏,俛伏興,退,與卑幼皆再拜。家長命諸卑幼坐,皆再拜而坐,家長命侍者遍酢諸卑幼,諸卑幼皆起,序立如前,俱再拜就坐。飲訖,家長命易服,皆退易便服,緩復就坐。
凡子始生,若為之求乳母,必擇良家婦人稍溫謹者(乳母不良,非惟敗亂家法,兼令所飼之子性行亦類之)。子能食,飼之,教以右手。子能言,教之自名及唱喏萬福安置。稍有知,則教之以恭敬尊長。有不識尊卑長幼者,則嚴訶禁之(古有胎教,況於已生子。始生未有知,固舉以禮,況於己有知。孔子曰:幼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顏氏家訓曰:教婦初來,教子嬰孩。故於其始有知,不可不使之知尊卑長幼之禮。若侮詈父母毆擊兄姊,父母不加訶禁反笑而獎之,彼既未辨好惡,謂禮當然,及其既長,習已成性,乃怒而禁之不可復製,於是父疾其子,子怨其父,殘忍悖逆無所不至。蓋父母無深識遠慮不能防微杜漸,溺於小@養成其惡故也)。六歲教之數(謂一十百千萬),與方名(謂東西南北)。男子始習書字,女始習女工之小者。七歲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始誦孝經、論語,雖女子亦宜誦之自。七歲以下謂之孺子,早寢晏起,食無時。八歲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必後長者。始教之以廉讓,男子誦尚書,女子不出中門。九歲,男子誦春秋及諸史,始為之講解,使曉義理。女子亦為之講解論語孝經及列女傳女戒之類,略曉大意。古之賢女,無不觀圖文以自鑒。如曹大家之徒,皆精通經術議論明正。今人或教女子以作歌詩,執俗樂,殊非所宜也!十歲,男子出就外傅,居宿於外,讀詩禮傅,為之講解,使知仁義禮知信,自是以往可以讀孟荀揚子,博觀群書。凡讀書必擇其精要者而讀之,如禮記,學記大學中庸樂記之類。它書放此。其異端非聖賢之書傅,宜禁之,勿使妄觀,以惑亂其志。觀書皆通,始可學文辭。女子則教以婉娩(娩,音晚,婉娩柔順貌)、聽從,及女工之大者(女工謂蠶桑織績裁縫,及為飲膳。不惟正是婦人之職,兼欲使之知衣食所來之艱難,不敢恣為奢麗。至於纂組華巧之物,亦不必習也)。未冠笄者,質明而起,總角靧(靧,音悔,洗面也)面,以見尊長,佐長者。供食祭祀,則佐執酒食。若既冠笄,則皆責以成人之禮,不得復言童幼矣。
凡內外僕妾,雞初鳴鹹起,櫛總盥漱衣服。男僕灑掃廳事及庭。鈴下蒼頭灑掃中庭。女僕灑掃堂室,設倚卓,陳盥漱櫛靧之具,主父主母既起,則拂床襞(襞,音璧,疊衣也)衾,侍立左右,以備使令。退而具飲食,得間則浣濯紉縫,先公後私,及夜則復拂床展衾。當晝,內外僕妾惟主人之命,各從其事,以供百役。
凡女僕,同輩(謂兄弟所使),謂長者為姊。後輩(謂諸子舍所使)謂前輩為姨(內則雲:雖婢妾,衣服飲食必後長者。鄭康成曰:人,貴賤不可以無禮。故使之序長幼)。務相雍睦,其有鬥爭者,主父主母聞之即訶,禁之不止,即杖之,理屈者杖多,一止一不止,獨杖不止者。
凡男僕,有忠信可任者,重其祿,能幹家事次之。其專務欺詐,背公徇私,屢為盜竊,弄權犯上者,逐之。
凡女僕,年滿不願留者,縱之,勤舊少過者,資而嫁之。其兩面二舌,飾虛造諂,離間骨肉者,逐之。屢為盜竊者,逐之。放蕩不謹者,逐之。有離叛之志者,逐之
通禮:祠堂(此章本合在祭禮篇,今以報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實有家名分之首,所以開 -華人百科 https://bit.ly/3qeA4l8


重建梅氏宗祠碑記            
古者别子爲祖即諸侯之昆弟始命爲大夫者惟世適相傳得祀之謂之大宗其小宗支庶皆助祭於宗子故曰尊祖則敬宗敬宗則收族自封建廢宗法浸微宋伊川程子始議立始祖之祭所謂始祖則始遷祖也明世宗朝用輔臣夏言議詔天下臣民皆得祀其始祖遂著爲令禮以義起聖人不易也蘇老泉謂今相視如塗人者其始一人之身也蓋惟人知有祖庶不至相視如塗人祠堂之制所以達乎天下也吾梅氏世居柏梘山口太七公塋域在焉實爲始遷祖五傳至質齋公立家廟於山口祖居蓋洪武初也今尚存遺址嘉靖七年戊子移至螺山至三十五年丙辰宛溪公增修之萬歴二十八年庚子大庾公復遷於方村西距大溪可一里頻年大溪屢徙而東漸逼祠基祗隔一田溪漲則牆跟衝嚙岌岌有不能終日之勢合族公議必當遷移僉以蒲干爲山口出析首村居諸村之正中家言亦且云吉遂定今址經始於康熙辛卯落成於丙申廣袤如前高則視舊稍損不敢務爲華侈一遵儉素遺規惟寢室酌倣漆橋孔氏爲樓分上下層以安神主按譜列序母紊母遺周設牕扉密䕶祭則啟朔望焚香則啟儼如鉅龕饗堂舊無障蔽今設屛風門以分堂寢罏缾鏞鼓皆設門内祭則屛風洞啟牲牢醴饌奠獻皆於堂子孫跪拜行禮樓上下皆可見祭畢闔門飲福頒胙用昭虔潔大門前增設牆苑爲藩禮門右出走道循外垣西行轉而南岀外垣大門正對柏梘則松楸在望矣禮門及外大門皆用櫺柵走道内多存空基令可容輿馬稍北置屋若干間以居守祠者蔬圃環之又北小苑屋三楹設廚以待用自禮門至北爲長巷通行盡處爲柵門北出以啟閉祠後設書屋二十餘間中爲講堂背負祠牆門臨溪水曲抱如帶爲學者誦習之地是爲文峯家塾亦皆所以衛祠也祠凡三徙宿材無幾費難程鉅拮據六載恆懼弗終賴我祖宗之靈諸叔姪兄弟戮力同心幸而工竣所願後起者時加修葺恪恭祀事型仁講讓勿替家風以光昭先德我祖宗於昭在上之英爽實此慿依其亦將啟佑之於無疆矣因略記顚末俾來者知之其在工勤事及仗義捐資者備載碑陰十五代孫文鼎謹記出處:《績學堂詩文鈔》文鈔卷四

重建梅氏宗祠碑記            孔舒新浪博客


邊疆與帝國之間:明朝統治下的西南人群與歷史 - 連瑞枝 - Google 圖書

2021-02-13_234013

邊疆與帝國之間:明朝統治下的西南人群與歷史 - 連瑞枝 - Google 圖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