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士楨(子-李煦)-江西巡撫-廣東巡撫-福建布政使-康熙皇帝親信-姜士楨父姜演-姜士楨其女嫁曹寅為妻(現考疑為曹雪芹的祖母)。李煦(姜士楨之子)在位期間兩次修造《昌邑姜氏族譜》,現在為昌邑姜氏祠堂供為始祖之一/《紅樓夢》以及曹雪芹家族與李氏家族《昌邑姜氏族譜》的關係愈發引起學術界的重視/福建左布政使姜儀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npq07p653rr34740947qr11soq8pps00 p35n7qp923p64q35nnnnn9p533022q512021-02-06_0850122021-02-06_0849462021-02-06_0849282021-02-06_0849202021-02-06_0849132021-02-06_0848542021-02-06_0848402021-02-06_0848312021-02-06_0848242021-02-06_0848162021-02-06_08480907sn1o60oqp14snpo08n74o3s4551rr747q1q3s6531p4215n94473oos59816n3802868p89q0o4936n22986p02on0q7552021-02-06_0847482021-02-05_234029

新發現曹雪芹舅姥爺319件書信:娶4房太太,62歲生一兒一女像孫子-李煦是康熙年間的大家豪門,康熙皇帝非常信任他把江南的好幾種肥差都交給他去辦:織造、鹽務、稅關……康熙皇帝6次南巡,有三四次是駐蹕在李煦家中-李士楨的妻子文氏與曹璽的妻子孫氏同為康熙帝的乳母,李煦的妹妹又嫁於曹寅,這使李、曹兩家的交往更為密切了。
新發現曹雪芹舅姥爺319件書信:娶4房太太,62歲生一兒一女像孫子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2MERpFl
《虛白齋尺牘》是近年發現的一部關於曹雪芹家族史的重要材料。2010年,山東省昌邑市紅學家趙仲泉先生,發表了《李煦父子與紅樓夢昌邑蹤跡考》一文,初步透露新發現的關於李煦四種史料:《昌邑姜氏宗譜》、《李煦墓碑》、《虛白齋尺牘》、《李煦影像》。隨後,北京曹雪芹學會胡文斌先生親赴昌邑,購得史料的複印件。後經專家研究,確定《虛白齋尺牘》真實可靠。
虛白齋尺牘書影
李煦是蘇州織造,堂妹曹李氏是曹雪芹的奶奶,因此李煦是當之無愧的曹雪芹舅姥爺。作為曹雪芹家族最重要的親戚,李煦也是「曹雪芹家族史」的一部分,《虛白齋尺牘》的發現對推動曹雪芹家世研究向縱深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虛白齋尺牘》已由專家注釋出版,李煦原文約有8萬字,加上注釋合計有50萬字,可以說是一部「巨著」。那麼,李煦這部「書信集」基本情況是怎樣?全文透露了哪些信息?與曹雪芹家族相關的有哪些史料?現在我們就把主要部分介紹一下:
李煦真像
01
《虛白齋尺牘》及虛白齋堂號
《虛白齋尺牘》原為手抄本,分為兩卷,收錄有李煦書信、文、啟共321件,現在實存319件,起止時間大約在康熙四十四年八月到康熙五十五年十二月之間。《尺牘》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除了給各級督撫、布政使、道府州縣,以及尚書、翰林等官員外,關於他的幕僚、鄉紳、以及山東昌邑縣的家族宗親,京城的李氏血親,江寧的曹家親戚之間也有很多書信來往。
虛白齋
《虛白齋尺牘》的收集者是姜煌。姜煌號陶村。是李煦在山東省昌邑縣的堂弟。李煦之父原名為姜士楨,有兄弟五人。崇禎十五年十二月,清軍攻破昌邑縣,姜士楨被俘歸旗,過繼給正白旗包衣佐領李西泉為子,從此改姓為李。姜煌是李士楨五弟姜士楧之子,排行第四,因此又稱為「陶村四先生」。姜煌曾在蘇州織造署幫忙,因此關於他的往來書信都細心收集,想選擇百十通編輯成書。當時在蘇州織造府辦事的有一位叫成達可的人。成達可字而行,浙江紹興人,是李煦重要幕僚沈槱元的表兄,與陶村等人都有密切交往。成達可認為應該選擇詞句典雅藻麗的以備觀覽,但姜煌則認為不然,凡是能收集到的書信都保留下來,可謂細心至極。
蘇州織造署平面圖
《虛白齋尺牘》讓我們對李煦家世了解地更詳細。尤其明白了他的書房堂號名為「虛白齋」。「虛白」一詞源出於《莊子·人間世》,「瞻彼闕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莊子認為,只有把萬事萬物都看成虛空,內心才能變得恬淡,內心平靜就能生出智慧,有了智慧才能認識大道。後人多以「虛白」形容清靜的心境和走向大智慧李煦16歲進入國子監讀書,24 歲 擔任廣東韶州知府。在任上抑制匪徒,加強防衛,捐助俸銀重修月湖書院,並延請教師教育民間子弟,在當地口碑甚好,與曹雪芹的爺爺曹寅一樣,當地人很早就給他立了生祠,傳揚他的德行。由此可見,李煦也是一位品德兼優,文采斐然的人物,從他的「虛白齋」堂號可以窺見其思維之一斑。
李煦所作文章,以及虛白齋印章
02
李煦家族的人口情況
姜士楨改姓為李後,由漢人搖身一變為旗人。這為李煦家族成為愛新覺羅的奴才奠定了基礎。李煦在昌邑老家還有不少宗親,除了他大叔父姜士枟在崇禎十五年遇難,三叔父姜士橓和四叔父姜士楷失蹤外,五叔父姜士楧育有四子一女,後來都成家立業,在當地是個有名望的大族。
昌邑縣姜氏家譜
從《虛白齋尺牘》里我們可以看到,李煦在京城還有不少家人。這些家人分為兩個血脈。第一,屬於李西泉家系的。目前已知曹雪芹的奶奶曹李氏,也既李煦的堂妹,是屬於李西泉家系的,李西泉父親名叫李世璉,李世璉生有兩個或三個兒子,李西泉是長子,西泉有一個侄子名叫李月桂,李月桂是曹李氏的父親。李西泉還有另外兩個堂侄名叫李國祥和李國屏,康熙五十年間還生活的北京,《虛白齋尺牘》里有幾封信是寫給李國屏的,李煦稱之為老叔,他老嬸子也健在。
李煦游春圖
另外,李煦在北京的家人還有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們。李士楨一共娶了四房姨太太,分別為王氏、文氏、陳氏、白氏,王氏生了李炘李燦二兄弟,文氏生了李煦,陳氏生了李耀李煒二兄弟,白氏生了李炆,加上女兒和早死的,大約有八九個兄弟姊妹,令人驚訝的是,這八九個兄弟每人又都娶了三妻四妾,每家生育了2到4個不等的兒女。作為朝廷大員的李煦更是如此,先後娶了嫡妻韓氏,二姨太詹氏,三姨太范氏,四姨太周氏。韓氏是山東昌邑人,生養了一個女兒,後來嫁給京城營造司郎中佛保的兒子黃阿琳;長子李鼎乃二姨太詹氏所生,次子李鼐是三姨太范氏所生。
李煦家族世系
康熙五十五年,李煦在蘇州的家裡迎來兩件喜事,他的妻妾給他生下一兒一女。目前已知兒子是第三如夫人所生,如夫人是范氏。這時候李煦已經62歲。在給京城兄弟們的信里,李煦報了喜訊!按照曹雪芹生於康熙五十四年的話,這一兒一女比曹雪芹小一歲,但在後來昌邑發現的《姜氏族譜》里,只記載有李鼎李鼐和嫁到京城的女兒,沒有這兩個年幼孩子的記載,不知道後來發生了什麼事情。在李煦幕僚沈槱元的詩集裡,也有給這兩個孩子慶賀滿月的詩文:「二十餘年未舉子,佳兒新得小如孫。」新添的兒女與李鼎相差20多歲,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李煦的孫子。
蘇州織造署,今蘇州第十中學
03
李煦的經濟狀況,以及兄弟兒女們對他的壓榨
李煦是康熙年間的大家豪門,康熙皇帝非常信任他,把江南的好幾種肥差都交給他去辦:織造、鹽務、稅關……康熙皇帝6次南巡,有三四次是駐蹕在李煦家中,曹寅去世後,李煦又承擔起照顧曹家的重擔。由於他掌握了10年江南鹽務命脈,聚斂了大量財富,從查抄李煦家產來看,李煦的財富比曹雪芹家族還要多些,在京城和南方共有房子620間,土地1700多畝,家人奴僕接近300人,正是看到了李煦是一塊肥肉,他的同父異母兄弟們都伸手朝他要銀子,倘若討不到銀子,就把京城的墳地大量賣掉,這讓李煦無法,只得再出錢把墳地贖回來。
李煦書法作品
在《寄都中三弟》一書里,李煦寫道:「惟是阿兄抵任數月,索輔盈門,奉差絡繹,刻刻在荊棘叢中過活,而吾第又告苦哭窮,不得於無可奈何之際偷天挖日,措借500兩教壽郎帶回……剜兄之肉,以補弟之闖,想用銀之時亦當三嘆也。」這是李煦的三弟李炘跟他要銀子花費。每年的節慶,京城的兄弟們都跟他要銀子,李士楨的大房王氏也跟他要銀子,李煦還在書信里跟李國屏叫苦,說實在無力承擔,求老叔幫他說情。他的女兒看到叔叔們都跟父親要銀子,自然也不能吃虧,由於李煦在京城有買賣鋪子,女兒也經常到鋪子裡跟管家索要東西,李煦寫信給女兒,叫她不要如此,要東西就直接寫信給他,你是我的女兒,我會幫襯你過日子的。
李煦行樂圖
關於李煦家庭負擔重,大量分給兄弟們金銀之事,在《李煦奏摺》里也有反映,康熙皇帝更是在御批里寫到:「倘若再把金銀分給兄弟們,則罪不容誅矣。」這都可以資證《虛白齋尺牘》的真實性。
康熙御批
04
關於曹家,與曹寅商談江南鹽務,以及誇讚曹雪芹的叔叔曹頫很有文化
《虛白齋尺牘》里有很多關於曹家的通信。其一是跟曹寅,其二是跟曹頫。另外還有跟其他官吏談論到曹家的,比如跟鹽運道李斯佺談論曹顒病故,李煦奉命安排曹頫入嗣為曹李氏之子,繼承織造承擔家務的事,李煦不無自得之意。這可以跟《李煦奏摺》里相關史料相對看。跟曹寅主要談論的是兩淮鹽務。比如共同打擊私鹽販子,雖為至親好友,兩人也有很多矛盾,李煦認為曹寅做事「每多孩氣,」對他在鹽務上的事有懷疑,他只能容忍,以保持兩家的友好!等等。
由於曹頫繼承江寧織造時年齡很小,因此有很多事都拿不定主意,所以凡事都要李煦做主。每年的節慶曹頫都要寫賀信給李煦恭賀節日,李煦也給曹頫回信。康熙五十四年——對於曹家來說是多事之秋,正月初八日曹顒在京城去世,後來康熙皇帝恩准曹頫繼承織造,大約在這年四月二十六日,曹雪芹出生於江寧織造府,一悲一喜讓曹家五味雜陳——但中秋節還是要過,因此曹頫給李煦寫了賀節信,李煦非常高興,特意在回信里把曹頫誇獎一番:「素欽老賢甥文章華國,孝友齊家。攄風雲月露之思,才雄七步;掌黼黻絲綸之任,名重九重……」言辭有些誇張,但可以看出曹頫這個人很有才華,並不是兩淮巡鹽御史噶爾泰所說的,「人亦平常……」從雍正皇帝給曹頫的一次奏摺御批里也能看出來:「此篇奏摺,文擬甚有趣,簡而備,誠而切,是個大通家作的。」曹雪芹家族的人都很有文學才華,從李煦的信里能得到印證。
結語
《虛白齋尺牘》是一部研究李煦以及曹雪芹家族史的重要材料。是近來「曹學」研究的一個大推進「曹學」研究的核心人物是「曹雪芹」,我們希望能從《虛白齋尺牘》里找到關於曹雪芹的蛛絲馬跡,但很遺憾,裡面沒有曹雪芹的記載。《虛白齋尺牘》截止於康熙五十五年,這時候曹雪芹已經1歲,按照民間傳說,曹雪芹是出生在蘇州織造署的,因此李煦很喜歡他,毫無疑問,曹雪芹也知道曹家這門最重要的親戚。由於《虛白齋尺牘》的原件收藏在昌邑姜氏家族手裡,昌邑縣學者趙仲泉手裡得到的也是一部複印件,原件現在已經「不知所蹤」,所以無法判斷這批材料是不是全部,由於李煦一直到雍正元年才被抄家,因此可以猜測:是不是康熙五十五年之後還有很多書信呢?希望原件儘快找到並公開,讓我們一睹廬山真面目!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66aem2l.html


2021-02-06_09121119150006sr5nqq8no05119170006ss59r8r36n6n191o0006q2o1920513122021-02-06_091225

《紅樓夢》與昌邑姜氏淵源
《紅樓夢》與昌邑姜氏淵源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oN6YYE
李士楨(1619.4-1695.3),字毅可,本姓姜,山東省昌邑市奎聚街辦東隅村人。歷仕至浙江布政使、江西巡撫、廣東巡撫。
李士楨像
李士楨生於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曹雪芹祖母之父。李士楨憑藉在朝廷中的顯赫地位及其與康熙之間的特殊姻緣關係,使他的兒子李煦在二十幾歲便上任蘇州織造,並監管鹽務。而隨後李士楨又將女兒嫁予曹寅(時任江寧織造,曹雪芹祖父),由於他們二人身居織造要職,又同時監管鹽務,再加上兩家的親戚關係,致使李、曹兩家之間變的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特別是康熙末年,經過李煦、曹寅二人在官場及經濟上的積累,兩家成為名噪一時的豪門貴族,但同樣由於他們兩家與大清皇室之間的親戚恩怨,導致後來被抄家流放,走向破落。目睹了家族從鼎盛走向破落曹雪芹便將先輩創建的這兩家豪門寫成了世界巨著《紅樓夢》。
李煦行樂圖(李士楨之子),拍出1863萬
北宋靖康年間,姜氏始祖姜喜為避金亂,自東牟寧海彤嶺(峒嶺)遷入昌邑北岔河莊(今高戈莊),姜喜後裔姜文慶後自登州府黃縣亦遷入昌邑柳疃鎮閻家庵村一帶定居。昌邑姜氏數百年來一貫秉持耕讀傳統,尤以醫術見長。自元末姜叔寶為地方醫官,家族醫聲大盛,入明以後更是數代御醫。自六世姜鏜始,家族以科舉入仕,姜鏜官至南直隸鳳翔府通判;九世姜默若,即李士楨祖父,幼喜讀書,習科舉之道,後為邑庠生。姜默若生三子,姜沱、姜淘、姜演,姜演即為李士楨父親。
姜氏家族乃昌邑古城旺族,姜士楨兄弟五人,排行老二,其父姜演為地方德高望重的鄉紳。壬午年十二月初八,清兵數萬圍昌邑,血戰八晝夜,至十六日夜,昌邑失陷,縣令李萃秀及官紳七十餘人皆壯烈而死,姜士楨父姜演、兄姜士?皆在殉難之列。時年二十三歲的姜士楨被清軍俘虜,後正白旗佐領李西泉見姜士楨頗懂書禮,便認其為義子。姜士楨為保全性命,認旗人為父,改姓李,入旗籍。自此,便奠定了李士楨走向大清顯貴豪門的基礎,同時也拉開了《紅樓夢》中所描述寧、榮二府之原型興衰恩怨的序幕。
下面為紅樓夢裡部分昌邑話:
「平兒私與襲人道:"奶奶說,這花開得奇怪,叫你鉸(剪)塊紅綢子掛掛,便應在喜事上去了。以後也不必只管當作奇事混說。"」(九十四回)
「鳳姐笑道:"我不管這事。倘或說准了,這會子說得好聽,到有了錢的時節,你就丟在脖子後頭,誰去和你打饑荒(借債)去。倘或老太太知道了,倒把我這幾年的臉面都丟了。"」(七十二回)
王夫人向賈母說:"這個症候(昌邑多說陣候?),遇著這樣大節不添病,就有好大的指望了。"賈母說:"可是呢,好個孩子,要是有些原故,可不叫人疼死。"(第十一回)
賈蓉笑道:「才剛(是不是昌邑人說的才jiang?)趕到的,先打發我瞧你老人家來了。好歹求你老人家事完了再去(第六十三回)
丫頭便說道:「二爺也是才來房裡的,睡了一會醒了,打發人來瞧瞧奶奶,說才坐席(吃酒),還得好一會才來呢。(四十四)
平兒方欲笑答,只聽山石背後哈哈的笑道:「好個沒臉的丫頭,虧你不怕牙磣。」……(四十六)
劉姥姥忙打了他一巴掌,罵道:"下作黃子,沒乾沒淨的亂鬧.倒叫你進來瞧瞧,就上臉了."打的板兒哭起來。(四十回)
第56回出現了「鐵撮」各一詞,我們昌邑人都叫鐵撮(chuo)子吧?
第84回不離賈政點點頭兒,因說道:"這也並沒有什麼出色處,但初試筆能如此,還算不離。昌邑人都說「不大離兒」(差不多的意思)。
紅樓夢中還用到了「姥娘」的稱呼,這個大家都懂。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4qo3z3g.html


nBnauM3X1gDM4UDN1ITMxADMxMTMycjNxUTMxADMwAzMxAzLyEzL1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2021-02-06_091903

姜士楨,又名李士楨,明末山東昌邑人,字毅可,山東省昌邑市奎聚街辦東隅村人。歷仕至浙江布政使、江西巡撫、廣東巡撫。
姜士楨:姜士楨,又名李士楨,明末山東昌邑人,字毅可,山東省昌邑市奎聚街辦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pTy7u9
去世日期:1695年3月
職業:政治 布政使
簡介
姜士楨,又名李士楨,明末山東昌邑人。
萬曆己未(1619年)姜士楨生於昌邑城東隅,自幼熟讀經書,學識鴻博,崇禎十五年(1642年),其父姜演被清兵殺害,士楨被後金掠走,成為金人正白旗佐領李西泉繼子,改姓李。
人物傳記
順治四年(1647年),參加貢生庭對,以第十六名中選,授長蘆運判。順治六年,升為安慶知府。順治八年,升為兩淮運同。順治十四年,任延安知府。是年十月,又調升為廣東按察司副使,分巡嶺東道。順治十七年九月,升遷為山西布政司參政,分巡冀寧道。康熙十二年(1673年),升為福建布政使。康熙二十年,由浙江布政使升為江西巡撫。是年十二月,調任廣東巡撫。
姜士楨任廣東巡撫期間,“廉介奉公,寬仁待下,既久任,精詳時事,聲望甚隆。”,對清朝的海洋貿易政策影響深遠。康熙三十四年三月十二日,去世。
其妻為康熙奶媽,其子李煦早年為康熙的伴讀,後被派往江蘇任蘇州織造多年,其女嫁曹寅為妻(現考疑為曹雪芹的外祖母)。李煦在位期間兩次修造《昌邑姜氏族譜》,現在為昌邑姜氏祠堂供為始祖之一。
注釋
1.^錢儀吉《碑傳集》卷六十六中載:“公本姓姜,世居東萊之都昌(今山東昌邑)……生於萬曆己未歲四月二十三日亥時。”張志棟在《李大中丞政錄序》中寫道:“中丞李公,為都昌望族,世有隱德。”
2.^王利器編著《李士楨、李煦士父子年譜》記載:“一六四二,壬午,明崇禎十五年…..李士楨歸旗遼左,繼正白旗佐領李西泉,即以為氏。”
3.^乾隆七年《昌邑縣誌》卷六《人物》記:李士楨,字毅可,本姜姓,從龍遼左,寄旗籍,以李為姓。”
4.^乾隆六年《江南通志》記載:“安慶府知府,李士楨,昌邑人,貢生,順治六年任。”
5.^《清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一百十二載:“順治十四年丁酉,冬十月丁亥,升陝西延安知府李士楨為廣東按察司副使,分巡嶺東道。”
姜氏名人盤點
姜姓始自炎帝。《元和姓纂》中就有記載,炎帝神農氏,因生於姜水(今陝西岐山縣西),而以姜為姓。神農氏的後裔姜太公,即呂尚,齊國的創建者,因輔佐周王朝得天下而被封於呂,所以才從封地為姓。戰國時,齊國被田和所滅,呂尚的後代分散各地,有姓呂的,也有姓姜的。
姜士楨:姜士楨,又名李士楨,明末山東昌邑人,字毅可,山東省昌邑市奎聚街辦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pTy7u9


2021-02-06_0955442021-02-06_0955372021-02-06_0955272021-02-06_0954122021-02-06_0954072021-02-06_0953432015020608514322506

周道、上睿繪製的《李煦行樂圖》(局部)以1863萬元成交,超出估價六倍。 山東青州博物館藏《李煦四季行樂圖》之夏景。 山東青州博物館藏《李煦四季行樂圖》之冬景。 李煦是何人? 跟《紅樓夢》有怎樣的關係? 在剛剛結束不久的北京匡時2014年秋拍的「古代繪畫專場」上,周道、上睿...
周道、上睿繪製的《李煦行樂圖》(局部)以1863萬元成交,超出估價六倍。
山東青州博物館藏《李煦四季行樂圖》之夏景。
山東青州博物館藏《李煦四季行樂圖》之冬景。
李煦是何人? 跟《紅樓夢》有怎樣的關係? 在剛剛結束不久的北京匡時2014年秋拍的 「古代繪畫專場」上,周道、上睿繪製的《李煦行樂圖》經過激烈競拍,最終以1620萬落槌,加上傭金為1 超出估價六倍,成為該場最大的亮點,91歲高齡的紅學泰鬥馮其庸看到《李煦行樂圖》后說:"這個捲子對於研究李煦來說,是個很重要的發現。 ”
今年是曹雪芹誕辰300周年,恰逢李煦誕辰360周年,"李煦誕辰三百六十周年特展"正在國家典籍博物館舉行。 而拍出1863萬元的《李煦行樂圖》是此次展覽中的重點展品。
李煦與曹寅什麼關係
李煦與曹雪芹是什麼關係? 李煦的妹妹嫁給了曹雪芹的爺爺曹寅。 很多紅學家都認為,《紅樓夢》中賈母的原型就是李煦的妹妹。
此次「李煦誕辰三百六十周年特展」由三大主題板塊構成:第一部分「蘇州織造——虛白齋主人李煦」,以李煦與曹寅二人的莫逆之交作為主線展開,同時期創作的詩文雅集與往來交遊頌唱出他們的俗性率朴。 第二部分「圖成行樂——清代肖像畫與題詠」,則以清代肖像畫為題材研究,講述李煦與江南文士關係。 第三部分"說不盡的紅樓夢"展示與《紅樓夢》有關的眾多絕少示人的珍貴文獻與檔案要物。
李煦(1655~1729),字旭東,又字萊嵩,號竹村,原籍山東省萊州府昌邑縣(今昌邑市奎聚街道東隅村),隸正白旗包衣漢軍旗籍。 其父李士楨,本姓姜。 明崇禎十五年(1642),昌邑遭"壬午兵燹",士楨被清軍俘虜,過繼正白旗佐領李西泉為子,改姓李氏。 清朝定鼎后,歷官至江西、廣東巡撫,是清初知名疆臣。
康熙三十一年(1692)十一月,曹寅由蘇州織造調任江寧織造,李煦以內務府員外郎出任蘇州織造,前後整三十年。 康熙四十四年,李煦因辦理康熙帝第五次南巡,加大理寺卿銜。 康熙五十六年因"補完鹽課虧欠",加戶部右侍郎銜,覃恩封光祿大夫。 雍正元年,因虧空公款三十八萬兩被革職抄家。 雍正五年,被雍正帝定為"姦黨",發配打牲烏拉(今吉林省吉林市北)。 雍正七年,凍餓而死。 著有《虛白齋尺牘》。
李煦不僅是研究康熙朝政治、經濟的重要人物,而且"姑蘇李家"自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也逐漸成為紅學研究的新領域。 李煦與曹寅之間關係的親密,在文集與奏摺中能夠找到大量的佐證,兩人互贈賞物、郊遊唱和,在公務之餘往來密切。 由於幾重姻親關係,加之曹寅、李煦本人的氣質修養和操守,他們兩人更是結納了東南一帶具有很高聲望的思想家、學者、藝術家、詩人。
但長期以來,對李煦及其家族的研究,主要依靠《李煦奏摺》及後來陸續發現的《査抄李煦家產折單》、《查弼納奏報查抄李煦家產及審訊其家人史料》、《李煦獲罪檔案補遺》等零星資料。 1996年,山東省昌邑縣發現一批關於李煦的資料,其中有《虛白齋尺牘》以及兩張《李煦行樂圖》,但原件當時隨即流散。 2011年北京曹雪芹學會獲知山東昌邑存有李煦《虛白齋尺牘》等資料后,多次組織專家前往考察,並順利入藏這批文獻,同時組織專家箋注出版,將李煦研究推向一個新的起點。李煦是谁?_新闻_雅昌新闻 https://bit.ly/3aDYoX5
------
摘要:周道、上睿繪製的《李煦行樂圖》(局部)以1863萬元成交,超出估價六倍。 山東青州博物館藏《李煦四季行樂圖》之夏景。 山東青州博物館藏《李煦四季行樂圖》之冬景。 李煦是何人? 跟《紅樓夢》有怎樣的關係? 在剛剛結束不久的北京匡時2014年秋拍的「古代繪畫專場」上,周道、上睿...
《李煦行樂圖》上有曹寅的題跋。
馮其庸先生在鑒賞《李煦行樂圖》。 (圖片均由匡時提供)
山東青州博物館藏《李煦四季行樂圖》之春景(局部)。
曹寅題跋的《李煦行樂圖》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亮相匡時秋拍的周道、上睿繪《李煦行樂圖》,不僅有確切的作者與創作年代,更有曹寅、宋切的Val、尤侗、朱彝尊、趙執信、徐樹穀、藍漣、楊賓、沈囉元、汪份、張大受、張士琦題跋,這對於李煦與紅學研究無疑具有重要價值。
關於《李煦行樂圖》的存世情況,其實還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1996年,山東昌邑南鄉一位早年闖關東移居吉林的姜姓農戶後人回鄉拆修祖屋,於牆壁夾層發現一木箱,中有《李士楨暨配王氏影像》、《李煦生母文氏行 樂圖》、《李煦涉獵圖》、《李煦春遊晚歸圖》、《李煦暨配韓氏詹氏影像》、《姜焯暨配陳氏行樂圖》、成達可抄本《虛白齋尺牘》等眾多資料,但隨即因故流散。
在這批資料中,有兩張《李煦行樂圖》,一為《涉獵圖》,一為《春遊晚歸圖》,雖然有黑白照片存下來,但存在缺失、模糊等問題,無法詳觀。 其中《李煦射獵圖》有汪繹、楊中訥、汪士鋐、徐樹本、査嗣瑮、談九乾、趙執信、張雲章、楊賓、沈乾淨元、汪份、張大受、張士琦題跋,《李煦春遊晚歸圖》有趙執信、張大受、楊賓、沈本門元、汪份、張士琦題跋。 這兩張《李煦行樂圖》都沒有曹寅的題詩。
在「李煦誕辰三百六十周年特展」,同時展出的還有山東青州博物館藏有清佚名《李煦四季行樂圖》卷,畫心長六五九釐米,寬六〇釐米,從右向左,依次為春夏秋冬四景。 學者揚之水在《〈李煦四季行樂圖〉叢論》中的結論是"從《李煦四季行樂圖》所繪容貌來看,主人公的年紀大約五六十歲。 如果這一推測不致大謬,那麼它的繪製,當在以上諸作之後。 ”
然而,特別珍貴的是,此次上拍的周道、上睿合繪《李煦行樂圖卷》有確切的落款:"乙亥冬日吳門周道寫照。 "乙亥即康熙三十四年(1695),是年李煦四十一歲。 就在這一年的三月二十二日,李煦之父李士楨病逝,享年75歲,葬於通州城西王瓜園。 而《行樂圖》則是繪於當年的冬天。
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記者昨日採訪了北京匡時國際拍賣公司副總經理謝曉冬,他告訴記者,在去年11月19日,他曾攜帶《李煦行樂圖》前去拜訪紅學泰鬥馮其庸。 現年91歲高齡的馮其庸看到《李煦行樂圖》后說:"這個捲子對於研究李煦來說,是個很重要的發現。 我第一次看到李煦畫像的原作,後面那麼多題跋,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
馮其庸還介紹,"李煦和曹寅都是康熙的近臣,又是內親關係。 曹雪芹小的時候,李煦還抱過他。 李煦的家就在通州張家灣這邊,康熙每次南巡迴北京,都要去李煦的家裡。 織造府的虧空都是因康熙南巡所致,阿哥們也找李煦要錢,這些康熙都知道。 曹家虧空,康熙就在奏摺上說,趕快還清,至要、至要,連著六個至要。 其實李煦政聲甚佳,當地人都稱為'李佛爺'。 ”
"這幅作品的價值是多方面的:首先,有助於推動曹學、紅學的研究,推動有關曹寅身世的研究,以及紅樓夢原型的研究; 第二,從肖像畫創作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幅肖像畫創作的傑作,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後面的跋文,了解整個江南文壇的狀況。 "謝曉冬說。
中國紅樓夢學會副秘書長、《紅樓夢學刊》編輯部主任張雲則認為,《李煦行樂圖》無論其繪畫本身、書法以及作為韻文本身都具有不容低估的藝術價值。 該作品作為歷史材料,研究價值非常大。 通過對作品題詠參與的作者、內容和表現手法,可以瞭解到像主或者是畫家本身的社群網路、思想志趣甚至是藝術追求。
此外,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薄松年認為《李煦行樂圖》包含的資訊非常豐富,題跋的名家皆具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值得深入探討。 而從藝術史來看,肖像畫發展到歷史中期已經具備人物個性的描繪,人景並茂的行樂圖更是反映人物性格的第一手材料。
與「紅樓夢」 有關的拍賣
2005年北京榮寶的拍賣會上,著名畫家劉旦宅在1979年創作的代表作《金陵十二钗》,拍出了331.1萬元。
2010年1月江蘇省拍賣總行舉辦的古籍善本專場拍賣會上,一套1函4冊的清光緒年間線裝刻本《紅樓夢圖詠》以6000元底價起拍,經過眾多買家的激烈競拍後,最終以3.8萬元落槌。
2013年6月5日晚,在北京匡時"澄道——中國書畫夜場"上,張善孖的《十二金釵圖》以800萬起拍,最終以1050萬元落槌,其價格卻刷新了畫家個人的拍賣成交紀錄。李煦是谁?_新闻_雅昌新闻 https://bit.ly/36MuWwK


高姓自稱「太公之裔」,正是因為中國大多數高姓的始祖是齊文公的孫子高汙註,這一派高氏稱"渤海高氏",出自姜姓。 而高汙生受封於盧,所以又有了盧姓,當年韓國前總統盧泰愚,不遠萬里來山東臨淄的姜太公祠祭拜,只因盧姓也出自姜姓。

5r83000593rs9pr5q9265r83000593s15ppsn6or5r7s000077109oqoo9qn5r850001q7s4s0q80n145r8000007565q919rp2p

高姓自稱「太公之裔」,正是因為中國大多數高姓的始祖是齊文公的孫子高汙註,這一派高氏稱"渤海高氏",出自姜姓。 而高汙生受封於盧,所以又有了盧姓,當年韓國前總統盧泰愚,不遠萬里來山東臨淄的姜太公祠祭拜,只因盧姓也出自姜姓。

祖籍高密的漢軍高氏家族!
祖籍高密的漢軍高氏家族!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2YSLY84
以文淵閣大學士高其位、漢軍都統高其佩、兩江總督高其倬為代表的漢軍高氏家族是清代著名的官宦門第,高家的祖籍在今天的高密姜莊。
清代八旗漢軍和滿洲包衣中的漢族人,很多來源於祖籍山東、世居遼東的將士軍卒和士紳平民,尤以祖籍登萊二府為最。明代,遼東屬山東布政司所轄,因此山東、遼東兩地關係緊密,軍民往來頻繁。早在明初就有大量山東籍軍人駐守遼東,清初祖籍山東的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世代都是駐守遼東的明朝將領,其麾下也多山東子弟。明末著名將領寧南侯左良玉、弘光四鎮之一的劉澤清都是山東人。左良玉之子左夢庚後來降清,許多山東士卒隨之編入漢軍八旗。清軍擄掠山東時攜擄的大量人口也是八旗中山東人的重要來源。崇禎年間,清軍數次入關,擄走大量山東人口。如崇禎十五年清軍攻破昌邑,昌邑人姜士楨被擄,後來成為滿洲正白旗包衣李西泉的繼子,改姓李,康熙年間歷任江西、廣東巡撫;其妻為康熙乳母,其子李煦為康熙伴讀,後任蘇州織造,其女嫁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為妻。高密景芝人郝文芳,清軍入關棄筆投戎,官至蘇州知府、荊南道。《高密李氏家譜》中亦有多處族人入旗籍的記載
關於高密高氏家族遷居遼東的歷程,今天中國科學院收藏的《正白旗漢軍家乘》以及《高密高氏家族》記載的甚為明確,據記載,高氏家族世居渤海(今滄州一帶),為南北朝至隋唐時期高門望族。金末高密高氏家族的先祖因元軍屢次攻伐金朝,遂避亂東遷高密草橋村,即今高密市姜莊,金元時代高家屢有出仕者,明正統年間高家十一世祖高生中舉人,發展為高密北鄉大族。後來高氏家族因各種原因外遷,一支徙居山東高唐,一支徙居陝西寧羌,一支明代萬曆年間徙居關東,徙居關東的即高其位兄弟的太高祖、高密高氏十六世高友。關於高友徙居關東的原因,清人黃百家《贈太僕寺卿高公天爵神道碑銘》記載說,「其先山東高密人曰有(友)者,以被誣配遼鐵嶺衛」。明清兩朝,鐵嶺是朝廷流放重犯的地方,幾百年間,有許多達官重臣、文人學士被流放發配到鐵嶺。高家先祖高友是否是被誣陷而被發配至此,今天早已不可考究。
據《正白旗漢軍家乘》記載,高氏先祖高友,「性仁德好施濟貧,彼處鄉人皆以仁厚君子頌之」,卒後葬在盛京瀋陽新城堡。高友之子高良輔,是高壽之人,享年90餘歲,「鶴髮童顏,目光灼灼,眉白如銀絲,長數寸,披兩耳之上,夜不寢卧,惟閉目端坐而已,人咸異之。」他生有三子:高景節、高景山、高景時。高景時,配陳氏,生五子尚仁、尚義、尚禮、尚志、尚信,其中以高其位的祖父高尚義最為知名。
高尚義(1596 ~ 1660),號弼軒,明朝末年,同諸多的遼東漢族邊民一樣投靠清軍,初授分得撥什庫(即驍騎校),從清軍征討松山,隨軍擊敗明軍。在隨清軍攻克塔山、杏山、前屯衛、中後所等地的戰鬥中,高尚義督紅衣炮攻擊明軍,因軍功授半個前程(即雲騎尉),署理牛錄章京(即騎都尉)。順治元年(1644),隨固山額真葉臣攻克太原。順治七年、九年三遇恩詔,加世職為三等輕車都尉。後隨清軍南入福建,督率紅衣炮攻克建寧府、同安縣、平和縣、石梅所四城,授二等輕車都尉。後任漢軍鑲白旗協領,駐防湖南寶慶、浙江杭州等地。順治十七年(1660)七月病卒,誥授通議大夫。
高尚義有七子,其後裔發展為清代八旗著名世家望族。其長子高天爵,官兩淮鹽運使,諡「忠烈」。次子高膺爵,襲佐領。三子高錫爵,官臨洮府知府。六子高承爵,官安徽巡撫。七子高蔭爵,官直隸口北道。其孫高其位官文淵閣大學士、高其佩官漢軍都統、高其倬官兩江總督、戶部尚書、曾孫高起官兵部尚書、玄孫高瑹官廣東提督,皆官居一品,其家族發展為漢軍八旗名門世家。
高氏雖然數代居於鐵嶺,但時刻沒有忘記故鄉高密。雍正十年(1732),高密人高松若撰修《高氏族譜》,曾對高密、鐵嶺兩地高氏宗族往來有詳細的記載。據《高密高氏族譜》記載,雍正年間,高其倬任兩江總督時,曾派幕僚、舉人孫嘉瑾至高密認親,孫嘉瑾受高其倬的委託,根據高氏遷居遼東的歷程,來到高密仔細查訪,最後在姜莊找到高氏同宗。「公言彼處歷歷甚悉,言姜莊志驗亦合,彼此各喜甚。」孫嘉瑾督促高密高氏族人高松若到高其倬兩江總督任所相見,高松若推辭,孫嘉瑾「乃悻悻怏怏而去」。後來高其倬轉任雲貴總督,至任後,兩省屬下來參見,當時高密堤東人、舉人宮爾勸任雲南開化府知府,亦在其中,參畢各退,獨留宮爾勸,高其倬乃告其「本高密縣姜家莊人」。復敘其遷關東歷程,宮爾勸感念高其倬之言,連夜派人回鄉請高松若到雲南,「周待備至,歡留旬余」,宮爾勸又送高松若到雲貴總督衙門。與高其倬相見,兩人敘其世系,乃兄弟輩,因高松若年長,高其倬以兄呼之。「相待歡冾若親骨肉,時常促膝對語,或述伊家風,或問余鄉俗,意氣勤勤肯肯,若有刻不能離者。」無奈高松若思鄉心切,勉居三月遂辭歸。高其倬肯留不得,臨行時將其家族支譜贈給高松若,「諄諄以合定為誡」。
高松若攜帶同宗族譜回鄉,雍正間,高密姜莊高氏倡修族譜,遂將高其倬一系合在譜中。高密姜莊高氏與高其倬家族一直保持密切往來,嘉慶年間,高密高氏四修族譜時,高其倬後裔仍將支譜寄與高密族人,共修族譜。直到今天,定居天津靜海等地的高其位家族後裔仍與故鄉高密高氏宗親保持着密切往來,綿綿親情延續數百年。(作者:李金科)
祖籍高密的漢軍高氏家族!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2YSLY84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ypam6pk.html


01_01_141701_01_1413Page01-360

先世遷鐵嶺 從龍入關內-先世迁铁岭 从龙入关内--潍坊晚报数字报刊 https://bit.ly/39SEJDs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收藏的《高氏家乘》。
《高蔭爵墓誌銘》關於高氏自高密遷鐵嶺的記載。
清代八旗漢軍和八旗滿洲包衣中有許多家族源自山東,這些原籍山東的八旗子弟為清王朝的締造立下了卓越功勳。 以高其位、高其佩、高其倬為代表,原籍高密的漢軍鑲黃旗高氏,就是清代著名的八旗世家之一。
八旗中山東人眾多 高氏先祖遷居遼東
八旗制度由清太祖努爾哈赤創立,開始時只設滿洲八旗,分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
後來皇太極又增設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其中八旗漢軍和八旗滿洲包衣,大部分是漢族人。 清代八旗中的漢族人雖然來源複雜,但是山東是最重要的源流之一。 清代八旗中的山東人主要有三種源流,一是祖籍山東投降歸順滿清的將士軍卒,二是原籍山東歸順滿清的士紳平民,三是清軍擄掠山東時掠奪的人口。
明代,遼東屬山東布政司所轄,因此山東、遼東兩地關係緊密,軍民往來
頻繁。 早在明初就有大量山東籍軍人駐守遼東,清初祖籍山東的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世代都是駐守遼東的明朝將領,其麾下也多山東子弟。 著名的遼東鐵騎許多將領都是山東籍,明末著名將領寧南侯左良玉、弘光四鎮之一的劉澤清都是山東人。 左良玉之子左夢庚後來降清,許多山東士卒隨之編入漢軍八旗。 清軍擄掠山東時攜擄的大量人口也是八旗中山東人的重要來源。 崇禎年間,清軍數次入關,擄走大量山東人口。 如崇禎十五年清軍攻破昌邑,昌邑人姜士楨被擄,後來成為滿洲正白旗包衣李西泉的繼子,改姓李,康熙年間歷任江西、廣東巡撫;其妻為康熙乳母,其子李煦為康熙伴讀,後任蘇州織造,其侄女嫁曹雪芹的祖父曹寅。 諸城人李佐聖,崇禎十五年被清軍擄往遼東,範文程愛其才,延請教授其子,後入旗籍,官延平府知府。 高密景芝(今屬安丘)人郝文芳,清軍入關,棄筆從戎,改姓高,以漢軍鑲黃旗貢生官蘇州知府、湖廣上荊南道。
以高其位、高其佩、高其倬兄弟為代表的漢軍鑲黃旗高氏,祖籍萊州府高密縣草橋
村。 關於高密高氏家族遷居遼東的歷程,今天中國科學院收藏的《高氏家乘》以及《高密高氏家譜》記載的甚為明確。 據記載,高氏家族世居渤海(今滄州一帶),為南北朝至隋唐時期高門望族。 金末高氏先祖因元軍屢次攻伐金朝,遂避亂東遷高密草橋村,即今高密姜莊。 金元時期高家屢有出仕者,明正統年間高家十一世祖高生中舉人,發展為高密北鄉大族。 後來高氏家族因各種原因外遷,一支徙居山東高唐,一支徙居陝西寧羌,一支明代萬曆年間徙居關東,徙居關東的即高其位兄弟的太高祖、高密高氏十六世高友。 關於高友徙居關東的原因,清人黃百家《贈太僕寺卿高公天爵神道碑銘》記載說:「其先山東高密人曰有(友)者,以被誣配遼鐵嶺衛"。 明清兩朝,鐵嶺是朝廷流放重犯的地方,幾百年間,有許多達官重臣、文人學士被流放發配到鐵嶺。 高家先祖高友是否是被誣陷而被發配至此,今天早已不可考究。
後裔數世居鐵嶺衛 高尚義因軍功連升 據《高氏家譜》記載,高氏先祖高友,"性仁德好施濟貧,彼處鄉人皆以仁厚君子頌之",卒後葬在盛京瀋陽新城堡。
高友之子高良輔是高壽之人,享年90餘歲,"鶴髮童顏,目光灼灼,眉白如銀絲,長數寸,披兩耳之上,夜不寢臥,惟閉目端坐而已,人鹹異之"。 他生有三子:景節、景山、景時。 高景時生五子:尚仁、尚義、尚禮、尚志、尚信,其中以高其位的祖父高尚義最為知名。
高尚義(1596-1660),號弼軒,明朝末年,明軍在與清軍的作戰中屢遭失敗,高尚義同諸多的遼東漢族邊民一樣隸屬清軍麾下,初授分得撥什庫(即驍騎校
)。 崇德七年(1642),從清軍征討松山,掘濠困城,城中明軍夜攻濠塹,高尚義隨清軍擊敗明軍。 在隨清軍攻克塔山、杏山、前屯衛、中後所等地的戰鬥中,高尚義督紅衣炮攻擊明軍,因軍功授半個前程(即雲騎尉),署理牛錄章京(即騎都尉)。 順治元年(1644),隨固山額真葉臣攻克太原。 順治七年、九年三遇恩詔,加世職為三等輕車都尉。 後隨清軍南入福建,督率紅衣炮攻克建寧府、同安縣、平和縣、石梅所四城,授二等輕車都尉。 清代世爵有公、侯、伯、子、男、輕車都尉、騎都尉、恩騎尉、雲騎尉九等,其中輕車都尉又分一、二、三等,品秩正三品。 高尚義後任漢軍鑲白旗協領,駐防湖南寶慶、浙江杭州等地。 順治十七年(1660)七月病卒,誥授通議大夫。
高尚義有七子,長子高天爵官兩淮鹽運使,次子高膺爵襲佐領,三子高錫爵官臨洮府知府,六子高承爵官安徽巡撫,七子高蔭爵官直隸口北
道。 其孫高其位、高其佩、高其倬、曾孫高起、玄孫高瑹皆官居一品,其家族發展為漢軍八旗名門世家。
家鄉情難以割捨 數百年保持往來 漢軍高氏的先祖高友遷居遼東后,雖然數代居於鐵嶺,但時刻沒有忘記故鄉高密。
雍正十年(1732),高密人高松若撰修《高氏族譜》,曾對高密、鐵嶺兩地高氏宗族往來有詳細記載。
據《高密高氏族譜》載,雍正年間,高其倬任兩江總督時,曾派幕僚、舉人孫嘉瑾至高密認親,孫嘉瑾受高其倬委託,根據高氏遷居遼東的歷程,來到高密仔細查訪,最後在姜莊找到高氏同
宗。 孫嘉瑾督促高密高氏族人高松若到高其倬兩江總督任所相見,高松若推辭,孫嘉瑾"乃悻悻怏怏而去"。 後來高其倬轉任雲貴總督,至任後,兩省屬下來參見,當時高密堤東人、舉人宮爾勸任雲南開化府知府亦在其中。 參畢各退,獨留宮爾勸,高其倬乃告其"本高密縣姜家莊人",複敘其遷關東歷程。 宮爾勸感念高其倬之言,立即派人回鄉請高松若到雲南,"周待備至,歡留旬餘"。 宮爾勸又送高松若到雲貴總督衙門,與高其倬相見,兩人敘其世系,乃兄弟輩,因高松若年長,高其倬以兄呼之。 "相待歡事項若親骨肉,時常促膝對語,或述伊家風,或問餘鄉俗,意氣勤勤肯肯,若有刻不能離者。" 無奈高松若思鄉心切,勉居三月遂辭歸。 高其倬臨行時將其家族支譜贈給高松若,"諄諄以合定為誡"。
高松若攜帶同宗族譜回鄉,雍正間,高密姜莊高氏倡修族譜,遂將高其倬一系合在譜
中。 高密姜莊高氏與高其倬家族一直保持密切往來,嘉慶年間,高密高氏四修族譜時,高其倬後裔仍將支譜寄與高密族人,共修族譜。 直到今天,定居天津靜海等地的高其位家族後裔仍與故鄉高密高氏宗親保持著密切往來,綿綿親情延續數百年。先世迁铁岭 从龙入关内--潍坊晚报数字报刊 https://bit.ly/39SEJDs


4108-khstaxr87679621188-khstaxr8769261

曹雪芹與昌邑絲綢和濰坊風箏
曹雪芹与昌邑丝绸和潍坊风筝_新浪山东_新浪网 https://bit.ly/3jrFsyH
少年愛樂過於人,
歌泣無端字字真;
既壯周旋雜癡黠,
童心來復夢中身。
——龔自珍《己亥雜詩》
曹雪芹舅老爺是昌邑人
任蘇州織造將絲綢工藝傳到故鄉
在昌邑博物館陳列的絲綢廳中,有一片繪畫兼文字的版面和一組人物彩塑,介紹了清康熙年間任蘇州織造的李煦與小妹帶著蘇州的絲綢工藝品回鄉省親的史實。 李煦祖籍昌邑東隅村,康熙三十一年(西元1692年,任蘇州織造),"蒞位三十餘年,管理滸墅關稅務,兼司揚州鹽政,躬逢聖祖南巡四次"。 其父李士禎,歷任安慶知府、河南按察使、廣東巡府等職。 其妹嫁與江寧織造曹寅(曹雪芹祖父)為妻。 現在昌邑柳疃一帶的絲綢工藝,就是李煦及其妹(曹雪芹祖母)久居江南,將蘇杭一帶的絲綢工藝傳到故鄉,從此昌邑一帶絲綢業昌盛繁榮至今不衰。 此事在昌邑東隅的姜氏祖譜中有載。
李煦兄妹李姓,怎麼能記入昌邑東隅姜氏祖譜中呢? 事情還要追溯到明崇禎十五年(西元1642年)。 當年清兵正白旗左統領李西泉統兵數萬圍攻昌邑城,城內官軍民眾奮起抵抗,"雖牧童稚子,鹹奮不畏死,登城解放曆守。 "經過八晝夜的激戰,昌城陷落,守城軍民大都壯烈殉城。 這就是昌邑歷史上駭人聽聞的壬午之變。 昌東隅人姜士楨,在父兄戰死後迫於形勢歸順了清王朝,並繼正白旗左領李西泉為子,入籍旗人,改為李姓。 乾隆七年《昌邑縣誌》卷六《人物》中記道:「李士禎字毅克,本姜姓,從龍遼左,寄旗籍,以李為姓。 "是年李士禎23歲。
李士禎自幼熟讀經書,才思敏捷,學識淵博,自是眾多旗人中的佼佼者,深為其義父李西泉所賞識。 李士禎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步入政治舞臺,官運亨通。 清順治六年,李士禎31歲時,被提升為安慶知府。 乾隆六年《江南通志》記載:"安慶府知府,李士禎,昌邑人,貢生,順治六年任。 "後任兩淮運同、廣東按察副使、山西省布政司參政,康熙六年升河南按察使。 前任按察使斷案有識,株連無辜,李士禎到位後重新審案,為無辜者平反,救活了數千人,因而在中州一帶有"青天"之譽。 在任期間「廉介奉公,寬仁待下,精詳時事,聲望甚隆。 "後官至廣東巡府,69歲退休閒賦。 李士禎有6男3女,長子李煦任蘇州織造,與江寧織造曹寅同為康熙帝的肱股近臣,由於政治、門弟和休戚與共的利益關係,曹、李二姓聯姻,李煦的妹妹嫁與曹寅為妻,成為曹雪芹的祖母。
  
曹雪芹《廢藝齋集稿》少為人知
為後人留下系統完整風箏資料
曹雪芹的《紅樓夢》世人皆知,而他的另一著作《廢藝齋集稿》,是一部記載我國工藝技術性的作品,故只在愛好技藝的圈內人流傳。 曹雪芹在這部書中打破了中國文人對"百工之人,君子不齒"的陳舊觀念,詳細記載了金石、南鹞北鸢考工志、編織、印染、烹調、園林設計先進單位入項工藝藝程,目的是為了讓殘疾人能夠以藝養身,彌補先天、後天的不足。
曹雪芹生前有一個完成《廢藝齋集稿》的龐大計劃,其中兩個章節是以繪畫為主要內容。 曹雪芹的《廢藝齋集稿》一書中,《南鹞北鸢考工志》是專講風箏紮制、繪畫、圖式以及風箏放飛的藝術,給我們留下了一個系統完整的風箏資料。 此書因流落日本,不可一窺全貌,現在傳抄的殘稿是風箏藝術家孔祥澤在上大學時,意外地見到日本籍美術教授高見嘉十先生帶來的《廢藝齋集稿》原本,愛不釋手,經協商后被准許利用一個月的時間,將書中部分風箏圖樣進行摹制,才將風箏譜式流傳下來。 此書中曹雪芹的自序、彩繪風箏圖譜、扎繪風箏歌訣等殘圖片文,早年曾在《文物》雜誌刊載,頗為海內外人士矚目。 曹雪芹在此書中介紹了數十種風箏的扎製圖式和歌訣以及風箏的放飛技巧,向人們講了"欲使風鸢聽命乎百仞之上",全在如何把"遊絲揮運於方寸之間"的竅門。
曹雪芹善畫,傳聞已久,但真正流傳下來的繪畫作品並不為世人所知。 從《紅樓夢》中可以看出,曹雪芹也是繪畫高手。 曹雪芹所繪的風箏以"絢麗奪目,人物栩栩"為特色,所扎制的"宮式"沙燕精雕細琢、盡艷極妍,與宮式相對的民式風箏風格突出、千姿百態。 風箏藝術家孔祥澤先生繼承了"曹氏風箏"的譜制,他認為《南鹞北鸢考工志》的風箏譜,是一部水準很高的工藝美術教材性著作,無論對色彩、色度、色調的處理,還是外觀造型間架的處理都突出了繪畫性。
  
曹雪芹是風箏行家裡手
《紅樓夢》中多見濰坊和昌邑方言
曹雪芹不僅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中專寫了風箏,而且在《紅樓夢》第70回中有大段細緻描寫風箏的文字,雖然沒有談到扎糊製作的技巧,但談到了種類,以《南鹞北鸢考工志》與《紅樓夢》所談風箏相對證,證明曹雪芹是對風箏非常精通的行家裡手。 這不由人將曹雪芹與昌邑姥姥家的濃厚血緣關係聯繫在一起。 曹雪芹的青少年時代大約經歷的是康熙、雍正時期,當時的史料記載,濰坊的風箏盛行鄉里,風箏集市業已相當繁榮。 板橋先生有詩曰:「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 "曹雪芹從小聰慧好學,又深得祖母喜愛,隨祖母回鄉省親時,耳濡目染,自然能領會學習風箏技藝。 曹雪芹在《紅樓夢》第70回裡所寫的風箏,書中提到的風箏有美人、螃蟹、蝙蝠、鳳凰、大魚、蝴蝶、串式大雁、玲瓏喜字共8種,非常巧合,這8種風箏都是濰坊知名的傳統風箏。 曹雪芹能如數家珍一樣列舉出這些濰坊傳統風箏中的代表作品,說明其對濰坊風箏非常熟悉。 由此可見,曹雪芹對濰坊風箏有過較深的研究。 他在書中提到的8種風箏,唯獨沒有值名的濰坊龍頭蜈蚣、宮燈兩種風箏,這並非失誤,而是因為曹雪芹在寫《紅樓夢》時,家已被抄,並受朝廷監視,加之受雍正時期文字獄餘波的威懾,故避開"龍"字是代表皇帝、"宮"字意為皇族政權駐地的意思。
細看《紅樓夢》,許多語言屬濰坊和昌邑一帶的方言,如70回中寶玉道:"要不是個美人,我一頓腳跺個稀爛。 ""一頓腳"、"跺個稀爛"以及賈母讓黛玉"好生養著"等語言都有很濃的濰坊方言特色。 而71回中林之孝家的(對兩個丫頭)啐道:"糊塗攮的! ""攮的"作為語氣助詞是昌邑方言中特有的。 稱婦人為"林之孝家的"、"周瑞家的"也是昌邑、高密等地的特色方言。
曹雪芹家早期居住南京,與南方風箏勝地南通相鄰。 南通的風箏歷史悠久,自宋開始至今盛行不衰,並形成高大、堅固和帶音響的南鸢特點。 曹雪芹在學習濰坊、南通風箏技藝的基礎上,並沒有停留在原來的水準上,而是將兩地的風箏加以總結提高昇華,吸取其優點,並在後來定居北京時結合了北京宮庭風箏高貴雍雅的特點,創造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風箏作品,形成了北京風箏的主體格局。 都是同在北京的風箏金(福忠)、風箏哈(國粱),均與曹氏風箏有著上下承襲的密切的淵源關係。 以現在北京風箏的傳統代表作品沙燕風箏為例,其與濰坊硬翅風箏的基本形狀、主體骨架結構、扎糊過程、放飛方法效果等極為相似,但兩者一看就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風箏類別,可以說沙燕風箏 在造型上主要採用和發展了濰坊硬翅風箏便於放飛容易起高的長處,在此基礎上又多有改進創新,使沙燕風箏無論在造型、繪畫、色彩、放飛、蒙面、扎制工藝等方面,都比較考究, 成為中國風箏家庭中很有代表性的傳統佳作種類之一。
鸢飛魚躍,鶯歌燕啼,又是一年芳草綠。 鸢都人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濰坊國際風箏會"。 作為世界風箏都的濰坊,有著歷史悠久的風箏文化,從最早傳說的螺祖女於夏代就在今寒亭、昌邑一帶從樹中地的迎風起落得以啟迪,發明了中國最早的風箏。 墨子於春秋時期在魚山(今青州西南一帶)"斫木為鹞"。 墨子又傳藝於他的弟子公輸班(魯班)而做竹鵲,史籍有魯班"削竹為鷂,成而飛之"的記載。 秦末漢初的名將韓信,最早將風箏運用於戰爭。 宋代畫家張擇端在其所作的繪畫長卷《清明上河圖》中,也為我們留下了古代濰坊風箏文的痕跡...... 今天,我們又欣喜地發現,一代文學巨匠曹雪芹與濰坊風箏文化的淵源關係,這對進一步研究濰坊風箏文化、增強濰坊風箏文化的底蘊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紅樓夢》《廢藝齋集稿》是研究淵藪
對曹氏生平考證還需深入進行
前面從《紅樓夢》(以下簡稱《紅》)一書及曹雪芹本人的親緣身世中探尋了曹雪芹與濰坊風箏文化的關係。 在歷史的長河中,因為種種原因,對於曹雪芹的史料證述幾近無有。 可喜的是除《紅》書之外,前文提到的《廢藝齋集稿》(以下簡稱《稿》)一書,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將《紅》與《稿》對照,使我們真實全面地看到曹雪芹這位世界文壇巨人是一位"博於材藝""於學無所不窺"的人,這裡有必要對《稿》一書再作探尋。
我們知道,《稿》本意是曹雪芹幫助殘廢人謀生的一部類似教學參考書的著作,它不僅是對曹雪芹編寫《紅》的修養才藝方面作了佐證,也為我們留下一份非常珍貴的技藝著作。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吳恩裕先生生前寫了《曹雪芹〈廢藝齋集稿〉叢考》一書,對曹雪芹的《廢藝齋集稿》作了深刻研究,並對此書的真偽以及對殘缺的補正等方面均有很大貢獻。 從書中我們才知道了《稿》一書的發現,巧的是因為1943年北京人孔祥譯因為説明日籍老師編印風箏譜,也就是因為風箏之緣而發現揭示出這部曹雪芹巨著的,不然曹氏的這部巨著就會煙沒而無人知曉,但是此書至今仍只有零碎的抄本殘卷存世,原件仍然沒於抗日烽火中,至今不知所歸。
按吳老考證的《南鹞北鸢考工志》(為《廢藝齋集稿》一書第二冊,題為《南鹞北鸢考工志》,雖為第二冊,但是是最重要的部份)的"通論"部分所講,我們得知:"曹雪芹是第一個把軟翅風箏介紹到北京來的人,大概他少年就對放風箏以至扎繪風箏有興趣"(1)。 這裡吳先生肯定了北京的軟翅風箏是曹氏引入的,又肯定了曹氏少年時就對放風箏、扎繪風箏有興趣。 但現在典型的北京風箏沙燕,是經曹氏昇華提高后的頗具代表性的我國風箏體系之一的北京風箏,又稱"曹氏風箏"。 然而沙燕風箏是我國典型的明顯並很具實力性的硬翅風箏,卻不是軟翅風箏。 顯然不是吳老所說的當年曹氏把軟翅風箏介紹到北京的那種軟翅風箏。 恰恰沙燕風箏的骨架與濰坊的米字硬翅風箏極似,從中不免聯想到,如果沒有曹李兩家榮辱與共的姻緣關係,我們只能推想曹雪芹的沙燕風箏是借鑒了濰坊硬翅風箏的長 處而發明的沙燕,吳老文中還提到"曹雪芹13歲以前往來於南京、蘇州之間"的關係分析,他能往來於南京與蘇州兩地,而李煦、李士禎多次回昌邑省親認祖,並居住時間很長。 那麼曹氏隨同而居是情理中事,所以沙燕不是借鑒濰坊米字硬翅風箏。 當年和現在在濰坊的城鄉各處都能隨地看到這種米字硬翅風箏,所以能使當年幼小的曹雪芹耳聽目染的學習,最終非常熟悉這種濰坊的米字硬翅風箏的利弊,在這種情況下曹雪芹才能進行昇華改進出現在的北京風箏。 另外,曹雪芹與朋友親戚常聚,親朋名人官宦多為南方或京城人士,生活較好,京城烹調又多又好,但他們常"在外面飯莊叫一桌山東酒席"(2),是因為他們敬仰曹氏的才華,尊重曹氏對山東菜情有獨鍾的口味,從中也揭示出曹氏心裡與山東昌邑的不解關係。 從這一點小小的吃食習慣,也多少看出了曹雪芹久在濰坊居住過及對山東的親姻秘密。
吳老在其《叢考》中,並沒有提及一點曹與昌邑的事。 但對曹與李兩家的關係卻有大篇幅文字的探討,這大約是因為他老人家仙逝后,我國才開始了續志寫志的高潮階段,昌邑縣地方志,昌邑姜氏家譜等在那通訊不便,出版物有限,毀舊滅封,消滅封資修的時代里,肯定不會知道昌邑的這些地方志史料,自然不可能提及了曹雪芹與昌邑的親姻關係了。
另外,曹家長輩對曹雪芹的培養,只能一是走科舉之路,二是承襲織造位置。 這兩條路都有出息。 都可光宗耀祖出人頭地。 但科舉是要經過自己的奮鬥努力學習的,而承襲織造位置有康熙的意志。 (康熙熟知西方先進的科技,他知道定國用孔孟之道,但國家更需自然科學及管理織造的人才,後者是科舉選拔不出來的人才),這兩者對曹家是非常矛盾的事情,他們不敢違背康熙皇帝的意志,只能以培養織造為主體,而兼學科舉之學,這樣也成為曹雪芹學習各種技藝順理成章的主觀因素。 這裡這一論述不做重點,只能說一點點。
目前關於《紅》的作者,及反映的內容等,在濰坊地域也出現了很多新觀點。 祖籍臨朐馬孝亮先生及青州馮峰鳴先生等都論證認為《紅》書與濰坊有密切關聯,以此而論,更加強了曹雪芹與濰坊及濰坊風箏文化的淵源不是空穴來風,確實《紅》書裡有大量反映了濰坊地域的文化因素,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是值得繼續深入研究的。
鸢都因風箏而壯美,風箏因鸢都而高飛。 今天濰坊風箏文化的內涵遠不是曹雪芹時代的人所料想到的,它不僅是一種有趣的文化娛樂,更是興旺經濟時代的良好媒介。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高飛吧,吉祥的風箏! 前進吧,美麗的鸢都!
(注(1)(2):摘自《曹雪芹〈廢藝齋集稿〉叢考》,吳恩裕著,2010年10月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 )曹雪芹与昌邑丝绸和潍坊风筝_新浪山东_新浪网 https://bit.ly/3jrFsyH


揭秘:李煦與其家族的一生
揭秘:李煦与其家族的一生 -趣历史 https://bit.ly/3jlYpCQ
初秋的昌邑城東隅社區姜家大灣北埃,翠草的綠意開始褪去,碧樹在秋風的涼意中微黃。
300年前,在此居住的昌邑人,被歷史裹挾著沉浮,出走九州,為後人唏噓憑弔。 其中,李煦家族便是代表。
這個家族,有著層層疊疊的《紅樓夢》影子:李煦的生母文氏與曹雪芹祖父曹寅生母孫氏均為康熙帝保姆; 李煦與曹寅共事多年,同為康熙帝耳目近臣; 李曹兩人還有著葭莩之戚的親密關係——李煦之妹,即為曹寅之妻、曹雪芹之祖母。
image.png
李煦的經歷,連同他的"虛白"齋號,被拆亂打碎,融進紅樓夢中。
蘇州李府半紅樓
台灣學者皮述民先生提出「蘇州李府半紅樓」,他認為《紅樓夢》的史事素材有很大一部分是取自於蘇州織造李家。 可以肯定,取自於江寧曹家和蘇州李家這兩家的史事素材加到一起,恐怕也只佔《紅樓夢》素材的一小部分,而更多部分還是曹雪芹從他所接觸的現實生活及傳統文化中所汲取得到的。
皮述民先生在分析《紅樓夢》處理史事素材時說,"可知雪芹不是要把許多史事寫到像,他是有意要把它們寫到不像",但"在不像之中,有其象徵的意義和影射的痕跡"。
正可謂,假作真時真亦假。 在真實的歷史中,蘇州李府的頂樑柱李煦,卻真切地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留下一串串足跡,也為那個時代的宦海風雲留下清晰縮影。
"李煦,本姓姜。 他的父親是李士楨。 "昌邑市博物館研究員王偉波先生介紹道。
昌邑姜氏,始於北宋靖康年間。 姜氏始祖姜喜為避金亂,自東牟寧海彤嶺遷入昌邑北岔河莊(今高戈莊)。 昌邑姜氏數百年來一貫秉持耕讀傳統,尤以醫術見長
元末姜叔寶為地方醫官,家族醫聲大盛,入明以後更是數代御醫。 自六世姜鏜始,家族以科舉入仕; 九世姜默若,即李士楨祖父,習科舉之道。 姜默若生三子,姜沱、姜淘、姜演,姜演即為李士楨父親。
本可安心耕讀的姜氏族人,在歷史浪潮中,亦如一葉扁舟,飄蕩難定。 崇禎十五年(1642年),清軍第二次攻入河南、山東等地。 臘月初八,昌邑城被數萬清兵圍困,城內書生在寒冬中換上鐵甲,在城頭誓死抵抗。 十六日晨,清兵架木梯攻破昌邑城,城頭官紳士子烈烈而死者70餘人。
23歲的姜士楨與他的父親姜演在守昌邑城東南角時,城陷被清軍擄去。 而他的族兄姜士蔘全、族人姜自茂、薑惺法、姜恂法、姜鯉等皆壯烈殉難,姜自茂之孫姜侗守東城,一家二十餘人並死,可謂慘烈
  血雨腥风后,崇祯十六年(1643年)初,清军班师。姜士桢随军来到辽东,被正白旗佐领李西泉认为义子,遂由姜氏改姓李氏。
轉眼到了大清朝的順治四年(1647年),清廷在八旗中選舉人才,李士楨以貢生的資格參加廷對,中取第十六名,授長蘆(滄州)鹽運判官。 自此,開啟了他的宦海生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李士楨調任廣東巡撫。 他提出了勵官方、肅武備、端士習、清錢糧、慎刑獄、革火耗、禁私派、除私稅、嚴保甲、弭盜賊、厘鹽法、飭海防、省訟詞、勸輸將、汰冗役、省差擾十六條為政方針,對整頓三藩之亂後的廣東起到積極作用。
康熙二十六年,李士楨舉薦了潮州知府林杭學。 因林杭學曾投效吳三桂,故此事受到了左都禦史王鴻緒的彈劾,李士楨乃引咎辭職。 另李士楨與權臣鰲拜交往過密,則是此次被參辭職的幕後原因。
李士楨離任之日,士民罷市,奔走相告,夾道送行,併為他立祠於五仙門外,又入祀省城名宦祠。 致仕后,李士楨定居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區),栽花置草,作文讀書,過著簡樸的生活。 后康熙帝南巡北歸,曾駕臨李士楨宅第,慰勞再三。 康熙三十四年三月二十二日卒,年75歲,葬於通州紅果園。
"李士楨雖改姓李氏,但他始終未忘昌邑姜氏家族,並為團結宗族,倡修族譜,促進姜氏家族的發展作出努力。" 王偉波介紹道。
《昌邑姜氏族譜》由六世祖明鳳陽府通判姜鏜創修,再修於九世的姜默若、姜默鈍,清兵圍城時毀於戰火。 康熙十七年,姜揚波與姜士楧主持重修族譜,得到李士楨的大力支援。
李士楨在《昌邑姜氏族譜·序》中說:"一日以從兄揚波所集宗譜相視,遂各撫然揮涕,知所本源...... 海南省調撫粵東,適弟士楧、侄孫舜齡省余於署,復將前編出而會同,遂逐一考訂,方厘然稱可觀也。 ”
李士楨在關注姜氏家族發展的同時,時刻不忘教育兒女不忘本,至其子李煦時與姜氏家族交往更為密切。
康熙三十六年,李煦遵父親遺願,於蘇州織造府刊刻《姜氏族譜》,並請著名文學家尤侗及同鄉進士、江西巡撫張志棟作序,李煦也親為作序。
image.png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李煦生於1655年,自幼受到李士楨的良好教育,母文氏為李士楨的第二房夫人。" 王偉波介紹道。
康熙九年,16歲的李煦以父蔭入國子監讀書。 在國子監的濃厚氛圍中,李煦開拓了視野,學識也得以精進。
康熙十三年,期滿學成后,李煦即被授任為內閣中書,步入仕途。 之後,在廣東韶州、浙江寧波任知府,頗顯政治才能。 此時,李煦即引《莊子·人間世》中"虛室生白,吉祥止止"之意,給自己取"虛白"之齋號。
康熙二十七年,李煦返京充任暢春園總管。 由於他做事幹練,謹慎敏捷,受到康熙皇帝的賞識。
康熙三十一年十一月,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由蘇州織造調任江寧織造,李煦出任蘇州織造,任職達30年之久,其間四迎聖駕,是康熙皇帝的耳目近臣。
彼時,兩淮鹽稅收入是清廷的主要財源之一,需得力的官員整頓主持。 以往巡鹽禦史每年一更替,任期過短,不能盡職盡責,康熙帝特命李煦與曹寅兼監察禦史管理兩淮鹽政,並令他們交替管理,以十年為期。
曹寅、李煦更替巡鹽,要想對付狡猾的鹽商,不能各行一套,政策上必須相互銜接,"同事一體",否則將"一損俱損"。 李煦常以兄長的身份誡勉曹寅,小心從事,以免陷入深潭。 不管怎樣,在巡鹽任上,共同的利益使他們"既以共答君恩,而至親骨肉亦且永以為好"。
"李煦與曹寅的交往是李、曹兩大家族交往的延續。 康熙時,曹寅的父親曹璽便出任江寧織造,李士楨任廣東巡撫。 而此時,李士楨的妻子文氏與曹璽的妻子孫氏同為康熙帝的乳母,李煦的妹妹又嫁於曹寅,這使李、曹兩家的交往更為密切了。 "王偉波介紹道。
以前學者研究曹雪芹祖母李氏的家族,總圍繞李煦進行。 李家與曹家世代交好,正如《紅樓夢》所述,兩家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連帶關係。 李氏的生活背景也與《紅樓夢》中的史太夫人相仿。 李煦奏摺里說"聞臣妹曹寅之妻李氏",曹頫也說"奴才母舅李煦"。 因此,紅學家往往想通過考察李煦的生平來瞭解一些李氏的情況。
一直以來,很多學者認為,曹雪芹祖母李氏為李煦的胞妹、廣東巡撫李士楨之女,是山東昌邑人。 那麼,李氏是不是李煦的親妹妹呢?
在《李士楨墓誌銘》記載得很清楚,李士楨有六子一女,長即李煦,一女嫁的卻不是曹寅,而是周承詔。 文獻中沒有記載李士楨有女嫁於曹寅,那麼嫁給曹寅的這位李煦之妹又是誰的女兒呢?
周汝昌先生依據杜臻作的《李士楨墓誌銘》分析,曹寅之妻李氏並非是李士楨之女、李煦胞妹,這點他在《紅樓夢新證》里已有論證。 後來,有學者在朱彝尊的《竹課程文稿》發現了一篇墓誌銘,墓主人叫李月桂,歷官光祿大夫江西布政使司參政、廣西按察使,而這正是曹寅真正的老岳丈。
李月桂的墓誌銘中說:「公諱月桂,字含馨,別字仙崴,瀋陽中衛人。 女五人:一嫁塗中坦,蔭生; 一嫁張益,貢監生; 一嫁曹寅,官內戶部,督理蘇州等處織造府......"
墓誌銘中明確記載了李月桂的三女兒嫁給了蘇州織造曹寅,說明曹寅之妻李氏並非李煦本家的姜姓之女,更非其胞妹,而是李月桂的女兒。 曹寅之妻李氏與李煦同姓李,並以兄妹相稱,卻又非同族兄妹,那麼只有一種情況,李士楨的義父李西泉和李氏的父親李月桂有某種尚待考證的親緣關係。
據墓誌記載,李月桂有文煥、文炳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大概沒什麼風雅,所以我們見不到曹寅和他們交往的史料。 "反倒是和隔得遠一房的李煦關係甚密。 所以李煦說的'臣妹',實際上是堂妹。 "王偉波分析說。
老江湖與多孩氣
雖然是親戚,可在工作中,尤其是對整飭鹽法、懲治私梟的態度上,李煦與曹寅有時意見相左。 李煦寫信給曹寅道:"吾兩人蒙皇上特恩,視鹽兩淮,各欲黾勉供職,以仰報朝廷,而所行之事,未免彼此殊途。"
在官場上,性格亦能決定命運。 比曹寅長三歲的李煦,之所以與曹寅難以步調一致,是因為他們的行事風格不同。 李煦富於老練,內心追求虛白,可處理問題時卻能寬嚴相濟,相時而動。 這與他平生複雜的為官經歷有關,他是官場老江湖,所到之處無不"頌聲大作",甚至立碑建祠,以"佛子"稱之於世。
曹寅則不同,他是承襲父業而任江寧織造的,沒有做地方官的經歷,且秉性耿直,處事不擅圓滑,正像李煦所說的"性情行事每多孩氣"。 李煦常以老大哥的身份,提醒曹寅為人臣之道。
有清一代,織造府是內務府廣儲司的下屬,主要負責為皇室提供絲織品及江南珍稀物品,一般由五品的郎中或員外郎管理。 在蘇州、江寧這些江南中心城市,知府都是從四品,與織造同級別的官員就多如牛毛了,他們職小位卑,一般不具備直接向皇帝上遞奏折的資格。
李煦與曹寅雖官為織造,可他們的特殊身份有著皇家因數。 李煦生母文氏與曹寅生母孫氏均為康熙帝保姆; 曹寅年輕時曾擔任過康熙的伴讀及侍衛。 康熙與曹寅不僅是君臣關係,而且有總角之交。 康熙帝曾對李煦說"曹寅與爾同事一體"。
在《康熙朝漢文朱批奏折彙編》中,作為織造的李煦與曹寅的奏摺比封疆大吏都要多,且內容多涉及民情風俗、官員貪廉等,皆非本身的職責。 李煦、曹寅作為中層官吏,不僅可以向康熙帝直接上奏摺,還有密折專奏的權利。
李煦於康熙三十一年接替曹寅出任蘇州織造。 上任后,他並不習慣向康熙帝奏報本職之外的事情,所以在奏摺中說:臣無地方之責,不應瀆陳。 康熙帝給其批複說:秋收之後,還寫奏帖來。
自此以後,李煦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給康熙帝上密折,上奏的內容從天氣變化、糧食價格這些瑣碎的事情到地方政治、官員隱私等。
"從現存的李煦奏摺來看,李煦自己除經常有密折外,還會同地方總督、巡撫將軍、提督及漕總等會疏具題,與江寧織造、杭州織造共同會議也由李煦具題; 甚至地方巡撫的密折都由李煦代呈。 "王偉波分析道。
李煦在江南是康熙帝的耳目,也是他的心腹。 一些不便公開傳達的事情,康熙帝會交予李煦處理,如康熙四十五年三月給李煦的朱批中說:"另有上谕一封,爾使人密送到巡撫處去,不可遲誤。"
而李煦對政局的看法也可左右康熙帝的決定。 康熙五十年,江南科場案發生,年末朝廷派欽差大臣來揚州會審,次年十月結束。 在這期間,李煦十次密奏會審進程和江南民意,最終康熙帝拋開會審結論,依李煦的意見處理了此事。
除去政事,李煦與康熙帝還通過密折進行私人交流。 如康熙帝在三十一年七月李煦的請安折中說:"朕五月間,偶感時氣,后變瘧疾,至二十九日方痊。 今已大安,如平時一樣。 ”
康熙四十七年正月十九日,李煦有因家人途中遺失進折,自請處分並補繕折,康熙朱批道:"凡爾所奏,不過密折奏聞之事,比不得地方官,今將爾家人一併寬免了罷,外人聽見,亦不甚好。" 這兩件事即充分說明瞭康熙之與李煦,實非"外人",而是視為心腹。
康熙帝不僅會把自己的身體狀況告訴李煦,甚至連作為皇家機密的起居,也會告訴李煦。 康熙五十六年六月十二日給李煦的批複中便提前告訴了自己的行程計劃:"七月盡間,即哨鹿起身。"
  四次“万嘱”难救曹寅
君臣的蜜月期,總無定數。 康熙四十八年七月初六,李煦在請安折子之中,附奏江南提督張雲翼病故的訊息。 奏摺中說:「恭請萬歲萬安。 竊提督江南全省軍務臣張雲翼,於康熙四十八年六月十八日,病患腰痈,醫治不痊,於七月初三日巳時身故,年五十八歲,理合奏聞。 蘇州六月晴雨冊進呈,伏乞聖鑒。 ”
image.png
這種通報大臣去世的消息必須另摺奏報,決不可混在一起,否則有咒詛皇帝死亡的含義。 李煦這個奏摺犯了基本的忌諱,十分糊塗。
康熙見了這大不吉利的奏摺,自然很不高興,但申斥的語氣中還帶幾分幽默。 朱批:"請安折子,不該與此事一起混寫,甚屬不敬。 爾之識幾個臭字,不知哪去了?" 李煦見到御批,自然嚇得魂飛魄散,急忙上奏謝罪,痛自懺悔。 康熙批:"知道了。"
"從現存的曹寅奏摺看,曹寅給康熙帝奏報的內容也與李煦有相似之處,多是關於地方天氣變化、農業收成、糧食價格或是地方官員情況等。" 王偉波介紹說。
李煦、曹寅與康熙的密切關係在曹寅重病這件事上表現得更為突出。 康熙五十一年七月,曹寅奉命到揚州辦理刻印《佩文韻府》事宜,染上瘧疾,病勢甚重。 李煦前往探病,曹寅請他上奏,向康熙討藥。
事不宜遲,七月十八日,李煦的密奏便到達康熙帝手中:"江寧織造曹寅於六月十六日自江寧來至揚州書局料理刻工,於七月初一感受風寒,臥病數日轉而成瘧,雖服藥調理日漸虛弱...... 曹寅向臣言:我病時來時去,醫生用藥不能見效,必得主子聖藥救我。 但我兒子年小,今若打發他求主子去,目下我身邊又無看視之人。 求你替我啟奏,如同我自己一樣。 若得賜葯,則尚可起死回生,實蒙天恩再造等語。 ”
康熙得奏之後,立即朱批:「爾奏得好,今欲賜治瘧疾的葯,恐遲延,所以賺驛馬星夜趕去。 但瘧疾若未轉泄痢,還無妨。 若轉了病,此藥用不得。 南方庸醫,每每用補濟(劑),而傷人者不計其數,須要小心。 曹寅元肯吃人參,今得此病,亦是人參中來的。 奎寧(原文用滿文)專治瘧疾。 用二錢,末。 酒調服。 若輕了些,再吃一服,必要住的。 住后或一錢,或八分。 連吃二服,可以出根。 若不是瘧疾,此藥用不得,須要認真。 萬囑,萬囑,萬囑,萬囑!"
康熙連寫四次「萬囑」,又差驛馬趕急將葯送去揚州,限九日趕到,可見對曹寅十分愛護關心。 奎寧原是治瘧疾的對症藥物,但曹寅可能有其他併發症,不治逝世。
五大無底洞鉅款虧空
康熙帝對李家和曹家的照顧是看在李煦與曹寅的情分。 蘇州和江寧作為江南重鎮,一品、二品大員的衙門不在少數,康熙帝六次南巡,四次駐蹕蘇州織造府和江寧織造府,極少住在那些大員的衙門中。 這當然是康熙帝對李、曹兩家的格外恩典。
恩典有時如枷鎖一般,讓人難以招架。 康熙數次南巡,江南織造府為了應酬、逢迎,動支庫銀,虧空很大。 尤以蘇州織造李煦、江寧織造曹寅為甚,李煦計虧空庫銀五十余萬兩。
康熙四十八年十二月初六,兩江總督噶禮參奏曹寅、李煦,密報康熙說,曹寅和李煦虧欠兩淮鹽課銀三百萬兩,請求公開彈劾。 康熙把李煦、曹寅看成是"家人",自然不會同意噶禮公開彈劾。
可事關重大,康熙不得不私下諄諄告誡曹寅和李煦,需設法補上虧空。 江南虧空案暴露后,康熙深知其中情由,一面私下諭令李煦、曹寅設法補完,一面派張鵬翮審查此案。
同時,康熙帝還千方百計為曹寅、李煦開脫。 他谕大學士:"虧空之由,皆因南巡費用所致,若不聲明,反屬不宜。" 此後又命巡鹽禦史李陳常代賠虧空。
康熙在谕旨中說:"曹寅、李煦用銀之處甚多,故將伊所欠銀廿四萬兩,令李陳常以兩淮鹽課羨餘之銀代賠。" 然後他又複命李煦巡鹽,以利於完補虧空。 巡鹽是獲取重利的肥差,李煦用從中獲得的部分餘資以彌補織造任上的花費,這一點他心知肚明。
曹寅死後,康熙為保全曹家的江南家產,免遭搬遷的損毀,特命曹寅之子曹傷害繼任江寧織造; 兩年後曹顒病故,康熙又命李煦親自主持將曹寅的侄子曹頫過繼過來,接任了江寧織造的職務。 彼時,曹頫年幼,李煦明裡暗裡幫了很多忙。 可以說在曹寅這棵大樹倒了之後,是李煦幫著撐起曹家的天。
康熙五十六年,李煦虧空補完,使康熙去了一塊心病,他非常高興,加升李煦戶部右侍郎銜。 李煦感激無比,在謝恩折中說:"知蒙萬歲垂念虧空補完,特敕議敘,授奴才戶部右侍郎之銜,聞自天命,感恩無地矣......"
李煦之所以虧空如此鉅款,概由如下幾個無底洞導致:一是鹽商們虧欠; 二是織造任上織戶預支錢款; 三是接駕開銷; 四是「打點」之費; 五是家庭開支過大。
剜兄之肉,以補弟瘡
在家庭開支中,除李煦自家之外,還來自他在京中的弟弟們。 據李士楨墓誌銘中記載,李煦為李士楨長子,其下有異母弟五人,分別為李燿、李炘、李燦、李炆、李禕。
這些弟弟沒一個是省油的燈,皆不聽管教,任意妄為。 京中諸弟不僅把祖產王瓜園土地分盡,還不斷向李煦索要財物,讓他不堪其擾。
康熙四十八年前後,李炘向李煦索要銀兩,李煦措銀五百兩交人帶回。 他感歎道:"剜兄之肉,以補弟之瘡,想用銀之時亦當三嘆也。"
李煦的坐京家人還常受八旗王爺們的索詐,家人們不敢不應,導致李煦債務繁重。 李煦在給家人的信中說,此後他歸於「窮織造衙門,分厘無出」,已經諭令京中管事之人,不許再應京中爺們。
康熙五十五年十二月,此時,李煦再次管理兩淮鹽政,貌似重新風光了。 然而,此一時彼一時也,這次管理鹽政,純粹是為了彌補虧空,清欠錢糧,心頭之焦慮可想而知。
饒是如此,李炘仍看不到李煦的艱難處境,張嘴問李煦要錢度日。 李煦只得籌集一百兩給他,同時告誡不得再以他的名義去借債。 可見,李炘不僅派僕人不斷向李煦要銀子,而且還假借李煦名頭借錢。
李煦諸弟仰賴李煦過著奢靡的生活,連康熙都知道。 康熙還知道李煦諸弟的種種表現是導致李煦債務深重的原因之一。 康熙五十五年李煦再理鹽政之時,他嚴令李煦不得再"以銀錢饋送親朋,分給兄弟,以致錢糧積欠不能補完,罪不容於死,決不饒恕"。
此時李煦已60多歲,虧空幾十萬兩,而諸弟似乎不念兄長之難,仍然想從其身上盤剝,真令人氣憤而又無奈。
除了兄弟的拖累,李煦的孩子李鼎也讓他操碎了心。 李鼎是康熙三十三年李煦40歲所生之子,比曹雪芹年長20餘歲,青少年時期曾身歷過繁華富貴的生活; 從曹、李兩家的關係來說,他可算是曹雪芹的叔輩。 他從小在家庭的嬌寵中長大,養成了奢華靡費的性氣,雖不乏聰敏,但卻是個典型的紈絝公子。
清人顧公燮的《顧丹五筆記》記載說:織造李煦蒞蘇三十年,管理滸關稅務,兼司揚州鹽政,恭逢聖祖南巡四次; 克己辦公,工匠經紀,均沾其惠,稱為李佛。 公子性奢華,好串戲,延名師以教習梨園; 演《長生殿》傳奇,衣裝費至數萬。 以致虧空若干萬。 吳民深感公之德,惜其子之不類也。
據皮述民先生推斷,李鼎在品德上似有重大缺失,以致李煦和妻子韓氏多次賣老臉,想給李鼎弄個一官半職,卻均遭康熙這個在其他方面處處破格關照李煦的"老主子"的婉拒。
從康熙對同樣是耳目之臣的江寧織造曹寅的子、侄曹頫的破格安排來看,康熙多次婉拒李鼎確似頗有深意。
報應遠在兒孫近在身
食盡鳥投林,總有秋後算帳時。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崩。 知道了太多秘密的李煦,被雍正帝納入"殺雞儆猴"的名單中。 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初十,即令兩江總督查弼納複查李煦虧空一案,並借李煦奏請不合,罷官免職。
  查弼纳在江南的烟花春色中,鼓捣了一阵子后,跟皇帝打起太极,于雍正元年六月十四日上了一折。雍正帝看后,极为不满:“奉旨:朕览查弼纳查抄李煦家产一折,殊为不严。其家人应用刑者亦未用刑。如今其管家汤踩柱、郭茂虽死,但其子弟等家产,并无详加追究。此辈皆为富户要人,理应严查。李煦乃行止不端之人,在织造多年,又曾在两淮任事五年,亏空皇上钱粮三十八万余两。今查抄苏州、京城家产折银十二万余两,尚欠二十五万余两。将此折发回,著其再行严加查访,必须查出其家人、商人内所藏家产、货物,一并归入所欠钱粮项内。”
此旨一下,大獄遂起。 據初步統計,李煦家除217名僕人被變賣外,被審訊、夾訊、拷打者,竟有54人之多。 除李煦父子外,尚有與李煦有瓜葛的幕僚、家人、朋友、商人,甚至對李煦家人郭茂之妾舒氏也進行夾訊並嚴刑拷打。
如是折騰了兩年,"除京城所查出李煦家產外,其蘇州先後查出之家產等項銀兩,賠補其虧空后,尚余銀六萬六千八百零五兩,制錢一千四百。 "這樣看來,李煦虧空罪名其實已不復存在。
好不容易消停下來的李家,緊接著挨了致命一棍。 雍正五年二月,李煦再次入獄,交刑部議處。 身陷囹圄的理由是,早在康熙五十二年,他曾受兩江總督赫壽之託,為雍正的政敵、康熙第八子胤石頭買過侍女五人。 刑部議斬,雍正念其前勞,特恩從寬發遣到打牲烏拉。
就這樣,李煦在兩個傭工的陪伴下,牛車出關,霜風白草,彌望幾千里。 打牲烏拉在今吉林省,當時發配到此處的人無屋棲身,無資耕種,又困於年底前不過役苦寒,遠離鄉土,音信不通,多半有去無回。 李煦發往此處,實與斬首無太多差別。
在此千里無人煙的地方,李煦僅與傭工相依為命,敝衣破帽,食不得飽。 可他恆誦聖天子不殺之恩,安之怡然。 二子遠隔京師,親人無一在側,孤苦之情,難以名狀。
雍正七年,東北的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李煦年輕人然長逝,時年75歲。
11年後,李煦的堂弟、曾任徐州知府的姜焯,在昌邑老家隱居。 鑒於李煦被抄家的慘痛教訓,82高齡的他作《群生自造化說》。 他說"目前親睹報應之遠在兒孫,近在身者,指不勝屈",所暗指的即是其堂兄李煦家族的衰敗。 鑒於前事,姜焯提出了"自造化"三個字作為對家族子孫的告誡,並書刻板,謹懸祠堂之側,垂示子孫,要求後人以此為戒。揭秘:李煦与其家族的一生 -趣历史 https://bit.ly/3jlYpCQ


曹振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士禎、李煦父子倆生活圖》曹雪芹与昌邑丝绸和潍坊风筝_山东新闻_大众网 https://bit.ly/2N2MVrL
曹雪芹舅老爺是昌邑人
在昌邑市博物館的絲綢廳中,有一片繪畫兼文字的版面和一組人物彩塑,介紹了清康熙年間任蘇州織造的李煦與小妹帶著蘇州絲綢工藝品回鄉省親的史實。 李煦祖籍昌邑東隅村,康熙三十一年(西元1692年,任蘇州織造),"蒞位三十餘年,管理滸墅關稅務,兼司揚州鹽政,躬逢聖祖南巡四次"。 其父李士禎,歷任安慶知府、河南按察使、廣東巡府等職。 其妹嫁與江寧織造曹寅(曹雪芹祖父)為妻。 現在昌邑柳疃一帶的絲綢工藝,就是李煦及其妹(曹雪芹祖母)久居江南,將蘇杭一帶的絲綢工藝傳到故鄉,從此昌邑一帶絲綢業昌盛繁榮至今不衰。 此事在昌邑東隅的姜氏祖譜中有載。
李煦兄妹姓李,怎麼能記入昌邑東隅姜氏祖譜中呢? 事情還要追溯到明崇禎十五年(西元1642年)。 當年清兵正白旗左統領李西泉統兵數萬圍攻昌邑城,城內官軍民眾奮起抵抗,"雖牧童稚子,鹹奮不畏死,登城解放曆守。 "經過八晝夜的激戰,昌城陷落,守城軍民大都壯烈殉城。 這就是昌邑歷史上駭人聽聞的壬午之變。 昌邑東隅人姜士楨,在父兄戰死後迫於形勢歸順了清王朝,並認正白旗左領李西泉為義父,入籍旗人,改為李姓。 乾隆七年《昌邑縣誌》卷六《人物》中記道:「李士禎字毅克,本姜姓,從龍遼左,寄旗籍,以李為姓。 "是年李士禎23歲。
李士禎自幼熟讀經書,才思敏捷,學識淵博,自是眾多旗人中的佼佼者,深為其義父李西泉所賞識。 李士禎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步入政治舞臺,官運亨通。 清順治六年,李士禎31歲時,被提升為安慶知府。 乾隆六年《江南通志》記載:"安慶府知府,李士禎,昌邑人,貢生,順治六年任。 "後任兩淮運同、廣東按察副使、山西省布政司參政,康熙六年升河南按察使。 前任按察使斷案有誤,株連無辜,李士禎到任後重新審案,為無辜者平反,救活了數千人,因而在中州一帶有「青天」之譽。 在任期間「廉介奉公,寬仁待下,精詳時事,聲望甚隆。 "後官至廣東巡府,69歲退休閒賦。 李士禎有6男3女,長子李煦任蘇州織造,與江寧織造曹寅同為康熙帝的肱股近臣,由於政治、門弟和休戚與共的利益關係,曹、李二姓聯姻,李煦的妹妹嫁與曹寅為妻,成為曹雪芹的祖母。
《廢藝齋集稿》少為人知
曹雪芹的《紅樓夢》世人皆知,而他的另一著作《廢藝齋集稿》,是一部記載我國工藝技術的作品,故只在愛好技藝的圈內流傳。 曹雪芹在這部書中打破了中國文人對"百工之人,君子不齒"的陳舊觀念,詳細記載了金石、南鹞北鸢考工志、編織、印染、烹調、園林設計先進單位入項工藝藝程,目的是為了讓殘疾人能夠以藝養身,彌補先天、後天的不足。
曹雪芹生前有一個完成《廢藝齋集稿》的龐大計劃,其中兩個章節是以繪畫為主要內容。 曹雪芹的《廢藝齋集稿》一書中,《南鹞北鸢考工志》是專講風箏紮制、繪畫、圖式以及風箏放飛技巧的,為後人留下了一個系統完整的風箏資料。 此書因流落日本,不可一窺全貌,現在傳抄的殘稿是風箏藝術家孔祥澤在上大學時,意外見到日本籍美術教授高見嘉十先生帶來的《廢藝齋集稿》原本,愛不釋手,經協商後被准許利用一個月的時間,將書中部分風箏圖樣進行摹制,才將風箏譜式流傳下來。 此書中曹雪芹的自序、彩繪風箏圖譜、扎繪風箏歌訣等殘圖片文,早年曾在《文物》雜誌刊載,頗為海內外人士矚目。 曹雪芹在此書中介紹了數十種風箏的扎製圖式和歌訣以及風箏的放飛技巧,講述了"欲使風鸢聽命乎百仞之上",全在如何把"遊絲揮運於方寸之間"的竅門。
曹雪芹善畫,傳聞已久,但真正流傳下來的繪畫作品並不為世人所知。 從《紅樓夢》中可以看出,曹雪芹也是繪畫高手。 曹雪芹所繪的風箏以"絢麗奪目,人物栩栩"為特色,所扎制的"宮式"沙燕風箏精雕細琢、盡態極妍,與宮式相對的民式風箏風格突出、千姿百態。 風箏藝術家孔祥澤先生繼承了"曹氏風箏"的譜制,他認為《南鹞北鸢考工志》的風箏譜,是一部水準很高的工藝美術教材性著作,無論對色彩、色度、色調的處理,還是外觀造型間架的處理都突出了繪畫性。
曹雪芹對風箏有較深研究
曹雪芹不僅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中專寫了風箏,而且在《紅樓夢》第70回中有大段細緻描寫風箏的文字,雖然沒有談到扎糊製作的技巧,但談到了種類,以《南鹞北鸢考工志》與《紅樓夢》所談風箏相對證,證明曹雪芹是對風箏非常精通的行家裡手。 不由讓人將曹雪芹與昌邑姥姥家的濃厚血緣關係聯繫在一起。
曹雪芹的青少年時代經歷了康熙、雍正時期,當時的史料記載,濰坊的風箏盛行鄉里,風箏集市業已相當繁榮。 板橋先生有詩曰:「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 "曹雪芹從小聰慧好學,又深得祖母喜愛,隨祖母回鄉省親時,耳濡目染,自然能領會學習風箏技藝。 曹雪芹在《紅樓夢》第70回裡所寫的風箏,有美人、螃蟹、蝙蝠、鳳凰、大魚、蝴蝶、串式大雁、玲瓏喜字共8種,非常巧合,這8種風箏都是濰坊知名的傳統風箏。 曹雪芹能如數家珍般列舉出這些濰坊傳統風箏中的代表作品,說明其對濰坊風箏非常熟悉。 由此可見,曹雪芹對濰坊風箏有過較深的研究。 他在書中提到了8種風箏,唯獨沒有著名的濰坊龍頭蜈蚣、宮燈兩種風箏,這並非失誤,而是因為曹雪芹在寫《紅樓夢》時,家已被抄,並受朝廷監視,加之受雍正時期文字獄余波的威懾,故避開"龍"字(代表皇帝)、"宮"字(皇族政權駐地)。
細看《紅樓夢》,許多語言屬濰坊和昌邑一帶的方言,如70回中寶玉道:"要不是個美人,我一頓腳跺個稀爛。 ""一頓腳""跺個稀爛"以及賈母讓黛玉"好生養著"等語言都有很濃的濰坊方言特色。 而71回中林之孝家的(對兩個丫頭)啐道:"糊塗攮的! ""攮的"作為語氣助詞是昌邑方言中特有的。 稱婦人為"林之孝家的""周瑞家的"也是昌邑、高密等地的特色方言。
曹雪芹家早期居住南京,與南方風箏勝地南通相鄰。 南通的風箏歷史悠久,自宋開始至今盛行不衰,並形成高大、堅固和帶音響的南鸢特點。 曹雪芹在學習濰坊、南通風箏技藝的基礎上,並沒有停留在原來的水準上,而是將兩地的風箏加以總結提高昇華,吸取其優點,並在後來定居北京時結合了北京宮庭風箏高貴雍雅的特點,創造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風箏作品,形成了北京風箏的主體格局。 都是同在北京的風箏金(福忠)、風箏哈(國粱),均與曹氏風箏有著上下承襲的密切的淵源關係。 以現在北京風箏的傳統代表作品沙燕風箏為例,其與濰坊硬翅風箏的基本形狀、主體骨架結構、扎糊過程、放飛方法效果等極為相似,但兩者一看就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風箏類別,可以說沙燕風箏 在造型上主要採用和發展了濰坊硬翅風箏便於放飛容易起高的長處,在此基礎上又多有改進創新,使沙燕風箏無論在造型、繪畫、色彩、放飛、蒙面、扎制工藝等方面,都比較考究, 成為中國風箏家庭中很有代表性的傳統佳作種類之一。
對曹氏生平考證還需深入
前面從《紅樓夢》(以下簡稱《紅》)一書及曹雪芹本人的親緣身世中探尋了曹雪芹與濰坊風箏文化的關係。 在歷史的長河中,因為種種原因,對於曹雪芹的史料證述幾近無有。 可喜的是除《紅》書之外,前文提到的《廢藝齋集稿》(以下簡稱《稿》)一書,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將《紅》與《稿》對照,使我們真實全面地看到曹雪芹這位世界文壇巨人是一位"博於材藝""於學無所不窺"的人,這裡有必要對《稿》一書再作探尋。
我們知道,《稿》本意是曹雪芹幫助殘廢人謀生的一部類似教學參考書的著作,它不僅對曹雪芹編寫《紅》的修養才藝作了佐證,也為我們留下一份非常珍貴的技藝著作。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吳恩裕先生生前寫了《曹雪芹〈廢藝齋集稿〉叢考》一書,對曹雪芹的《廢藝齋集稿》作了深刻研究,並對此書的真偽以及對殘缺的補正等均有很大貢獻。 從書中我們才知道了《稿》一書的發現,巧的是因為1943年孔祥澤因為説明日籍老師編印風箏譜,也就是因為風箏之緣而發現了這部曹雪芹巨著的,不然曹氏的這部巨著就會湮沒而無人知曉,但是此書至今仍只有零碎的抄本殘卷存世,原件仍然沒於抗日烽火中,至今不知所歸。
按吳老考證的《南鹞北鸢考工志》(為《廢藝齋集稿》一書第二冊,題為《南鹞北鸢考工志》,雖為第二冊,但是是最重要的部分)的"通論"部分所講,我們得知:"曹雪芹是第一個把軟翅風箏介紹到北京來的人,大概他少年時就對放風箏以至扎繪風箏有興趣"(1)。 這裡吳先生肯定了北京的軟翅風箏是曹氏引入的,又肯定了曹氏少年時就對放風箏、扎繪風箏有興趣。 但沙燕風箏是我國典型的並很具實力性的硬翅風箏,不是軟翅風箏。 這顯然不是吳老所說的當年曹氏把軟翅風箏介紹到北京的那種風箏。 沙燕風箏的骨架與濰坊的米字硬翅風箏極似,這不免讓人聯想到,如果沒有曹李兩家榮辱與共的姻緣關係,我們只能推想曹雪芹是借鑒了濰坊硬翅風箏的長處而發明的沙燕風箏。 當年和現在在濰坊的城鄉各處都能看到這種米字硬翅風箏,所以能使幼小的曹雪芹耳濡目染地學習,最終非常熟悉這種濰坊的米字硬翅風箏的利弊,進而才能昇華改進出現在的北京風箏。
另外,曹雪芹與朋友親戚常聚,親朋名人官宦多為南方或京城人士,生活條件較好,他們常"在外面飯莊叫一桌山東酒席"(2),是因為他們敬仰曹氏的才華,尊重曹氏對山東菜情有獨鍾的口味,從中也揭示出曹氏與山東昌邑的不解關係。 從這一點小小的吃食習慣,也多少看出了曹雪芹在濰坊居住過及對山東的親姻秘密。
吳老在其《叢考》中,並沒有提及曹與昌邑的事。 但對曹與李兩家的關係卻有大篇幅文字的探討,這大約是因為他老人家仙逝后,我國才開始了續志寫志的高潮階段。 昌邑縣地方志、昌邑姜氏家譜等在那些通信不便、出版物有限的年代裡,肯定不會知道這些史料,自然不可能提及了曹雪芹與昌邑的親姻關係了。
目前關於《紅》的作者及反映的內容等,在濰坊地域也出現了很多新觀點。 祖籍臨朐的馬孝亮先生及青州馮峰鳴先生等都認為《紅》書與濰坊有密切關聯,以此而論,更加強了曹雪芹與濰坊及濰坊風箏文化的淵源不是憑空捏造,確實《紅》書裡有大量反映濰坊地域的文化因素,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是值得繼續深入研究的。曹雪芹与昌邑丝绸和潍坊风筝_山东新闻_大众网 https://bit.ly/2N2MVr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