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系社會,走婚「男不娶,女不嫁」男女平等-女本男末-火塘的火代表家族的命脈,因此不能熄滅-老祖母掌握權力「舅掌禮儀母掌財」的制度-家庭成員為母系親屬,父系親屬並不屬於自己的家庭成員-摩梭人是「知父不親父」
走婚時,男方只能在入夜後偷偷潛入(摩梭人稱為「摩入」)女方「花樓」(即女方房間),與女方同床後,天亮之前離開(「梭出」)。這種走婚只依賴感情,與經濟等一切外界條件均無關。男性稱女情人為「阿夏」,女性稱男情人為「阿注」。二人走婚生下的子女由女家撫養,男方不需負擔,但父親和子女都知道彼此的親子關係。走婚的男女分手後,仍可以自由與其他人重新進行走婚。


「納日」的摩梭人,一般被認為是中國西北古代羌族的後裔-摩梭人主要居住於中國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和木里縣與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之間的瀘沽湖畔,自稱「納」、「納日」、「納恆」等。雲南摩梭人被劃為納西族,四川摩梭人被劃為蒙古族。截至2007年,摩梭人共有4萬左右人口。摩梭人說納西語-信奉藏傳佛教。摩梭人與四川甘孜的「扎壩人」同是母系社會,習俗相似尤其都是「男不娶,女不嫁」的走訪異居制度。


摩梭人在父系遺傳結構和母系遺傳結構上有著巨大的反差,他們在父系遺傳結構上與雲南藏族的遺傳距離最近,而母系遺傳結構則最接近雲南麗江的納西族。


中國最後的母系社會成員,面對鏡頭解釋:我們是誰 摩梭人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20年10月,紀錄片《納人說》上線,我們第一次看到25位摩梭人集體上鏡發聲,講述:我們是誰?片子裡摩梭人重新闡釋了自己的「走婚」傳統,如何包含了愛、責任和尊重,還有母系社會家長制的種種特色。一条採訪了《納人說》的導演汪哲,和兩位摩梭人,聽聽他們聊了聊是如何看待大眾的誤解。 https://fb.watch/3sueD76_cW/

摩梭人母系社會,走婚「男不娶,女不嫁」男女平等-女本男末-火摩梭人母系社會,走婚「男不娶,女不嫁」男女平等-女本男末-火摩梭人母系社會,走婚「男不娶,女不嫁」男女平等-女本男末-火摩梭人母系社會,走婚「男不娶,女不嫁」男女平等-女本男末-火摩梭人母系社會,走婚「男不娶,女不嫁」男女平等-女本男末-火摩梭人母系社會,走婚「男不娶,女不嫁」男女平等-女本男末-火摩梭人母系社會,走婚「男不娶,女不嫁」男女平等-女本男末-火450px-摩梭人宗教儀式用服_20190928185804


摩梭人主要居住於中國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和木里縣與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之間的瀘沽湖畔,自稱「納」、「納日」、「納恆」等。雲南摩梭人被劃為納西族,四川摩梭人被劃為蒙古族。截至2007年,摩梭人共有4萬左右人口。摩梭人說納西語,其文化自成一體,又與周圍民族相互影響。信奉藏傳佛教。摩梭人與四川甘孜的「扎壩人」同是母系社會,習俗相似尤其都是「男不娶,女不嫁」的走訪異居制度。[1]
摩梭人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cJx9gC
摩梭人所住的房屋稱為「木摞房」,家庭活動的中心為「祖母屋」或稱「堂屋」(「祖母」在摩梭語裡有「大」的意思,所以又譯為「家屋」),祖母屋由兩根柱支撐,分別為「男柱」和「女柱」,代表男女平等,男柱和女柱必須出自同一棵樹,女柱為根,男柱為幹,象徵「女本男末」。祖母屋中有「火塘」,火塘的火代表家族的命脈,因此不能熄滅。火塘不滅的傳統繼承自北方先民的火神崇拜傳統。家中所有重要儀式和聚會都在火塘前進行。
一般最年長或最有能力的老祖母掌握權力,居住於獨立的祖母房,若家中最老一輩有多名成員,則以有能者為當家,又有「舅掌禮儀母掌財」的制度。成年女性居住於二樓,稱為花樓,其兄弟與舅舅則居住於一樓。只有花樓的房間開有外窗,以供走婚的男子出入。不實行走婚的家庭與普通人家無異。[2]
摩梭人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cJx9gC
文字
無流傳文字。以藏文記錄經書內容或者印製經幡。
家庭與親屬關係
走婚摩梭人家庭成員為母系親屬,父系親屬並不屬於自己的家庭成員。非走婚家庭為父系。
親屬稱謂
以寧蒗彝族自治縣摩梭人習慣為準,對應的漢語親屬稱謂:
阿斯:曾祖父母
阿依:祖母
阿普:祖父
阿咪:母親,亦泛稱所有女性長輩,例如姨母
阿烏:舅父,亦泛稱男性長輩,用作稱呼父親則有尊敬之意
阿咪的:姨媽,母親的姊姊,又譯「阿咪直」
阿咪斤:阿姨、姨娘,母親的妹妹,又譯「阿咪吉」
阿烏的:舅父,專指母親的哥哥
阿烏斤:舅父,專指母親的弟弟
阿烏生農:姨父,姨母的正式丈夫
阿達:父親,正式的稱呼
阿博:爸爸、爹爹,對父親表示親暱的稱呼,摩梭古語為「親親臉頰」之意
阿姆:哥哥、姊姊,泛稱較自己年長的同輩
格日:弟弟,泛稱較自己年幼的同輩男性
姑咪:妹妹,泛稱較自己年幼的同輩女性
阿姆汗處巴:姊夫
姑咪汗處巴:妹夫
阿姆處咪:嫂嫂
格日處咪:弟婦
處咪:妻子,正式配偶(男性稱)
汗處巴:丈夫,正式配偶(女性稱)
若:兒子、姨甥、姪兒(男性稱)
姆:女兒、姨甥女、姪女(男性稱)
若處咪:媳婦、姨甥媳、姪媳(男性稱)
若曼、姆汗處巴:女婿、姨甥婿、姪女婿(男性稱)
阿姆若:姪兒(女性稱),專指兄之子
格日姆:姪女(女性稱),專指弟之女
阿姆格日處咪:姪媳(女性稱)
惹烏:外甥
惹咪:外甥女
惹烏處咪:外甥媳
惹咪汗處巴:外甥婿
如烏:孫男
如咪:孫女
阿夏:女朋友,走婚伴侶(男性稱)
阿註:男朋友,走婚伴侶(女性稱)[3]
舅權
男性需要撫養自己的姐妹與其他男子走婚生下的子女。因此,摩梭人最信任的人為自己的舅舅(稱呼為「阿烏」),他們稱呼自己的生父也為阿烏,以示尊敬。「阿烏」在後輩眼中地位崇高,亦形成獨有的「舅權」,就連生父要打子女,也要先得到子女的舅舅同意。因此被稱為「阿烏」是男性的榮譽,男性要通過「阿烏」身份來確認「男權」。此外亦避免讓母親、兄弟姊妹尷尬與不和。因為同一家族中的兄弟姊妹往往有不同生父,若對他們的稱呼不同,會削弱兄弟姊妹間的凝聚力,統稱「阿烏」即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強化人們對母系家族的認同與感情。
生母與姨母
摩梭人出生後由整個母系家庭的長輩共同撫養,對生母和姨母只有稱謂上的不同,而沒有親疏之別,也常常統稱為「阿咪」,有些摩梭人甚至不知道誰才是親生母親。對家中不同「阿咪」所生的子女,也視為親兄弟姊妹,而不像漢人那樣稱為表兄弟姊妹。
父親
摩梭人走訪的男女除非失和分離,一般子女透過家庭鄰里的暗示閒談會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孩子擺滿月酒、成年禮時,父親家庭的母姐會帶禮物出席。在過年、重大節日時,子女也會去父親家中拜訪。父親並不負責管教和供養子女,他們只需要管教和供養姊妹的子女,與外甥的關係比親子女親密。所以摩梭人是「知父不親父」
婚姻
由於地域上的差異以及與外人接觸的程度不同,不同地區的摩梭人在婚姻習俗上會有所差異。
走婚習俗
主條目:走婚
這是摩梭人最具代表性的婚俗
,流行於永寧摩梭。男性和女性均不結婚,除非是家族需要女性繼後或男性勞動力才會娶妻或招婿。青年男女日間多為集體活動,透過歌唱、舞蹈向心上人表達心意,具有感情基礎後,二人均同意,可以進行「走婚」。走婚時,男方只能在入夜後偷偷潛入(摩梭人稱為「摩入」)女方「花樓」(即女方房間),與女方同床後,天亮之前離開(「梭出」)。這種走婚只依賴感情,與經濟等一切外界條件均無關。男性稱女情人為「阿夏」,女性稱男情人為「阿注」。二人走婚生下的子女由女家撫養,男方不需負擔,但父親和子女都知道彼此的親子關係。走婚的男女分手後,仍可以自由與其他人重新進行走婚。[2][3]
禮儀與禁忌
成人禮
成人禮是摩梭人一生當中的重要儀式之一。摩梭人於13歲就視為成年(有的家族為9歲或者12歲),女性行穿裙禮,男性行穿褲禮。未行成人禮的兒童一律以麻布長衫遮身,成年後男女衣飾就有所不同。成年後即有資格走婚,但一般在16歲後才開始走婚,近年不少摩梭男女更推遲至20歲後才首次走婚
儀式前天晚上就要做好準備,成丁者與少年夥伴一起玩至通宵達旦,雄雞一鳴,儀式就開始了。還有感謝狗的儀式。
儀式由母親或舅舅主持,如母親已逝世或無舅舅的,舉行成年禮的時間必須請達博(巫師)占卜而定。
穿裙禮:
儀式由母親主持,少女踩在豬膘和糧食口袋上,由母親為少女穿上成年服飾。儀式後,少女要呼喚狗進屋,由她給狗餵一團飯和一塊豬膘肉,表達對狗的感謝。成年後的女性要留起髮辮。並可佩戴不同的飾物如耳環、戒指、手鐲等,亦可擁有自己的花樓。
穿褲禮:
儀式由舅舅主持,即將成年的人,必拿些食物,如糍粑、臘肉,到室外叫狗,給狗吃,作為人成年時對狗的感謝。少年男子手握長矛從正房的屋頂穿越而過,矛相傳是摩梭人遠古使用的武器之一,長矛頭上懸掛一面布旗和一把是舅舅授予甥男的長刀,作為終身攜帶的武器。少年換上成年服裝後,達博唸禱詞,然後少年向客人叩頭,並用牛角杯向客人敬酒。
害羞文化
摩梭人有害羞禁忌,主要見於永寧摩梭。例如絕對不能在火塘前或有親戚關係的人面前提及任何跟性有關的詞彙,甚至連「阿夏」、「阿注」、「處咪」、「汗處巴」、「懷孕」、「遺傳」、「走婚」等摩梭詞也不能。否則會令對方尷尬,也是對老人不敬的行為。而「阿達」一詞也不能在其他母系親屬在場時提起,因為這暗示母親與父親的性關係,會令母親尷尬。[3]
害羞文化是避免出現亂倫的一個方式,亦是為了維持母系家族穩定和諧。
摩梭人著名人士
楊二車娜姆:中國作家、模特兒、旅行家、主持人。
摩梭人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cJx9gC


摩梭人走婚簡介
在美麗的瀘沽湖四周住著一個女權氏族社會的少數民族摩梭人,共有4萬5千人。 國家還沒有確認她們是一個獨立的民族,她們的身份證上寫著蒙古族,但是,她們並不是元朝忽必烈南征時留下的後代,那時確實有一支蒙古小部隊留在瀘沽湖,但被摩梭人同化了。 雲南邊境認為摩梭人是納西族的一個分支。 其實摩梭人至少有6000年歷史,她們世世代代生存在瀘沽湖畔,有自己的語言和生活風俗,她們是母系制社會,是真正的"女兒國"。
摩梭人走婚
摩梭人走婚
摩梭人有很多獨特的風俗,其中最特別的就是走婚。
走婚是摩梭人的一種婚姻模式。 摩梭人是母系社會,在日間,男女很少單獨相處,只會聚會上以舞蹈、歌唱的方式對意中人表達心意。 男子若是對女子傾心的話,在日間約好女子後,會在半夜的時候到女子的「花樓」(摩梭成年女性的房間,獨立於祖母屋即"家屋"外),傳統上會騎馬前往,但不能於正門進入花樓,而要爬窗,再把帽子之類的物品掛在門外,表示兩人正在約會,叫其他人不要打擾。 然後在天不亮的時候就必須離開,這時可由正門離開。 若於天亮或女方家長輩起床後才離開,會被視為無禮。
走婚是雲南省少數民族摩梭人的習俗,摩梭人除了少數因為要增加家庭勞動人口而娶妻或招婿外,基本上沒有結婚制度。 走婚是情投意合的男女透過男到女家走婚,維持感情與生養下一代的方式。 由於母系社會中由女性當家,因此所生下的小孩歸母家生養,生父會在滿月時公開舉辦宴席,承認彼此的血緣關係。 男性稱女情人為"阿夏",女性稱男情人為"阿注"。
走婚的男女,維繫關係的要素是愛情,沒有經濟聯繫,一旦發生感情轉淡或發現性格不合,隨時可以切斷關係,因此感情自由度較婚姻關係更純粹,但也因此而使得男女關係較為平等,不似其他民族的婚姻關係中牽系極為複雜的經濟社會網路。
走婚通稱「阿肖」,摩梭語叫「色」,「色色」即「走走」。
瀘沽湖摩梭人地區也有極少部分人實行一夫一妻制婚姻的。 但目前大部分瀘沽湖摩梭人實行的是「阿肖」婚,瀘沽湖絕大多數家庭為母系大家庭。 家庭成員的血統完全以母系計算,財產按母系繼承。 瀘沽湖這種家庭的特點是家庭中男不娶妻、女不出嫁,無翁婿、婆媳、妯娌、姑嫂等關係,家庭權力分工形式為舅掌禮儀母掌財,家庭和睦、尊老愛幼,極少分家現象。 家庭人口一般在20人左右。
摩梭人的婚姻是以男不婚,女不嫁,雙方各居其自己家裡來實現其繁衍後代,享受甜蜜愛情生活的。 男阿肖每天晚上跑到女阿肖家裡去住一晚上,第二天一早天亮以前必須趕回家去接受女主人的安排。 男子稱女子為「阿夏」,女子稱男子為「阿柱」,即為情人的意思。 通常男女孩子到了13歲,行了成人禮之後,就可以阿肖走婚了。 現在大約要到15或16歲開始阿肖走婚。
女孩子到了13歲以後,母親會安排她住到花樓上去,一個人住一間屋子,以方便走婚。 同樣男孩子到了13歲也可以出去走婚了。
這種走婚有一個歷史遺留下來的嚴格界限,就是禁止叔伯、兄弟、姐妹、姨表之間走婚。 所以,摩梭人沒有因近親通婚而造成的子女畸形和遺傳疾病。 除此之外,不分門第高低,貧富差距,只要雙方願意,均可自由戀愛。
在走婚之前,女男雙方要物色物件,尋找意中人。 最好的場合是農曆每月初一、初五、十五、二十五這4次"轉山節"、"轉海節"。 男女青年可以在一起對歌、跳舞、野餐,相互介紹,眉來眼去,達成默契。 村子裡晚上也有鍋莊舞會,在跳舞時男子相中了意中人,你便插到那個女孩子的旁邊,舞蹈進行中,你用拇指在她的手心裡扣三下,眼睛看別的地方,不要看女孩子的臉。
如果女孩子喜歡你,她就會在你手心裡回扣三下,表明達成協定了,你們今晚就可以約會,可以互贈禮物,或初始走婚了。 女孩子也可能立即離開舞場,等你去追趕她,天黑了,她也可能藏起來,等你來時會輕輕地喊:"阿柱! 阿哥! ”。 如果那女孩子不回扣你的手心,表明她不喜歡你,或要考慮一下。 這時你得自覺點,規規矩矩跳舞,或者等待下次聚會,或者另尋其他人。
摩梭人的走婚不重錢財重感情。 主張開放型的愛情更新。 如果雙方的感情不合,可以隨時更換,來去自由。 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可以長期保持阿肖關係,一般不移情別戀。 如果當天晚上,阿夏遇上兩個阿柱,阿夏會向她的老情人如實地說明情況:"今晚上我有個新阿柱,你改日再來吧。 "那位老情人毫無醋意,自覺的離開,也可以去找另一個阿夏。
摩梭女子一般一生中走婚結交的男子大約有七、八個,多者會加倍。
摩梭姑娘——寶石仙女楊二車娜姆,在九十年代從國內走婚後,又走婚到美國,後來又走到歐洲的挪威和其他許多國家,成為"國際走婚"的風雲人物。 最近她在《快樂男生》評選活動中擔任評委。 她被譽為「女兒國的公主」、「中國的百靈鳥」、「摩梭人的小旋風」。 摩梭人的走婚絕不是原始社會的群婚制,它是女權社會裡一種和諧、特殊的婚姻制度,男人不當家,情人分離不存在財產分割問題。 所以,摩梭人的走婚是建立在感情基礎上的。 在摩梭人的社會裡,那裡的孩子,只有母親,沒有父親,男子只能當舅舅。
在二十世紀初,有一個美國人洛克來到了瀘沽湖。 他住了幾個月就參加走婚,終於找到了一個美麗又溫柔的阿夏,他愛的如醉如癡,便不想走了,直到臨死前,才給他美國的妻子寫了封信,說他的骨灰準備留在瀘沽湖。 與這裡瑤池般的風景、古樸的民風、純潔的愛情溶為一體。 應該說這個美國人洛克才是國際走婚的先驅。
走婚習俗面臨考驗
但是現在的鮮水河正面臨考驗:這裡正準備修一座大型電站,它高出河谷的大壩蓄水很可能將淹沒整個河谷,淹沒走婚文化。
摩梭人走婚歷史
人類的婚姻家庭形式,經歷了漫長的變遷,從群婚到血緣家庭再到那普那路亞家庭, 著名的草海走婚船 再從對偶婚到現在的一夫一妻制。 在全人類都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的今天,在瀘沽湖卻仍然保留著古代早期對偶婚特點的"阿肖"婚姻形態。
"阿肖"是瀘沽湖摩梭人中有情愛關係的男女雙方的互稱,彼此又稱"肖波""阿肖"婚姻的顯著特點是:親密的伴侶之間不存在男娶女嫁,男女雙方仍然屬於自己原有的家庭。 婚姻形式是男方到女方家走訪、住宿,次晨回到自己家中。 因為是由男方的"走"而實現的婚姻,所以當地人又稱這種關係為"走婚"。 雙方所生子女屬於女方,採用母親的姓氏,男方一般不承擔撫養的責任。 一個男子或一個女子的「阿肖」數目或有多有少。 雙方的「阿肖」關係不是固定不變的。
摩梭人走婚傳承與發展
"阿肖"關係的建立較為自由,而且以感情為主要基礎。 在勞動中、在轉山、轉海等節日中、在日常生活和相互説明的交往中或因對方勤勞誠實的品格產生了愛慕,或因對方俏麗的容貌、活潑的性格感染了自己...... 便可向對方表示自己願意結交「阿肖」的心願。 一般是男方向女方贈送諸如花頭巾、衣服等禮物,如果對方樂意接受便可建立關係。 如果女方有意,也可以大膽表露,例如主動從男方身上"搶"走一支鋼筆、一塊手巾;或者主動贈送男方自己繡的腰帶. 做的食物;如果對方樂意也可以建立關係。 還有一種形式是,男女結交"阿肖",必須先由男方請人履行一種當地人叫"佐佐嘎"的手續(意為互換東西)。
當一個男子看中一個女子後,男子要請媒人帶著給女方的衣裙、腰帶、鞋子、茶葉等物品,到女方家給女子的母親說明來意,母親先要徵求女兒的意見,如果同意,當即收下禮物,回贈一條女子親手製作的麻布褲子和麻布腰帶。 經過「佐佐嘎」的男子首次走訪女阿肖時必須邀上媒人或自己較親密的男友一人,隨身帶著茶葉、糖食等。 女方家中則盛情款待. 同時將男子帶來的茶、糖,分送給本村每一戶人家或只分送給自己的親族,表示自己的女兒已有了"阿肖"。 入睡時,由女方母親或姊妹將男子送到女子的臥室——花房。
男阿肖走訪女阿肖的最初階段都要迴避女子的舅舅、兄弟。 隨著時間的推移、便可逐漸隨便起來"阿肖"關係的建立比較自由,解除這種關係也較方便。 經過一段時間相處,雙方如果覺得性格不合,感情淡漠或破裂,無論男方或女方,任何一方要結束這種關係都可以。 一般情況是假若男方不願再維持「阿肖」關係只要給女方說一聲「我以後不來了」就行了;或者長期不走訪女方,婚約自行解除。 果是女方不願意. 就可以當面告訴男方"你不要來了",或者在男方走訪,面帶難色或拒絕進入花房,男方自覺沒趣,就該理智地退出。 在結交「阿肖」期間男女雙方無論任何一方,如果知道對方另找「阿肖」時、通常要給其送一個用麻布包著火炭、辣椒、雞毛的小包,以示警告或絕交。 如果對方願意改悔,就該向送包者賠禮道歉,這樣就可以言歸於好。摩梭人走婚,摩梭人走婚在哪里_摩梭人走婚在哪个省_属于哪个省_就去旅游网 https://bit.ly/3oQf4jc

摩梭人母系社會,走婚「男不娶,女不嫁」男女平等-女本男末-火


孩子沒有父親,女人沒有丈夫,男方晚上到女方偶居,清晨又回到自己家中。
在雲南西北寧蒗縣部美麗的瀘沽湖畔,世代居住著這樣一群特殊的人。 他們過著走婚的生活。 這是迄今中國惟一保存有母系氏族社會特徵的人群———摩梭人。
至今還沿襲著當地古老原始社會形態的摩梭人,究竟有著怎樣的淵源? 摩梭人的族源以及他們和兄弟民族之間的遺傳關係始終懸而未決。 近日,有消息稱:已被科研人員成功破解。 消息一出,即刻引起了廣泛關注。
    摩梭人的族源之謎能否就此揭開?
探究摩梭人族源,數十年仍懸而未決
針對摩梭人的族源,其實早在半個世紀以前就已經開始了相關研究。 中國少數民族DNA庫項目負責人、雲南大學人類遺傳學研究中心主任肖春傑教授告訴本報,在20世紀50年代的第一次民族識別中,雲南瀘沽湖畔的摩梭人被識別為納西族;但是大部分摩梭人認為自己與納西族有著本質的區別,應該被列為單一民族。 於是,根據他們的要求和意願,1986年雲南省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決議,仍稱他們為"摩梭人"。
但是,摩梭人的族源以及他們和兄弟民族之間的遺傳關係究竟是怎樣從1986年至今,20年來,仍然懸而未決。
肖春傑教授分析指出,之所以要揭開摩梭人的族源之謎如此困難,這和他們至今仍舊生活在以女性為軸心的母系氏族大家庭里有關。
沒有父親,沒有丈夫,女人當家的摩梭人至今還沿襲著當地古老原始的社會形態,過著走婚生活———男不娶、女不嫁,男女終生都在自己的母系家庭裡;由男子"走"來實現婚姻。 男方晚上到女方偶居,清晨回到自己家中,雙方都不是對方家庭的成員。
有走婚關係的男女以"阿肖"彼此稱呼著,這個稱呼在摩梭人的語言裡就是有夫妻意義的情侶。 男子或者親切地稱呼女子"阿都"。
    摩梭人在父系、母系遺傳結構上存在巨大反差
自稱「納日」的摩梭人,一般被認為是中國西北古代羌族的後裔,在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民俗文化發展中,先後融匯了藏族、納西族、普米族、彝族和白族文化的成分
肖春傑教授帶領他的研究小組對摩梭人的族源展開了新一輪的探究,並在遺傳學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有價值的成果。
他們採集了摩梭人和與之相對照的藏族、納西族、普米族、彝族和白族群體的樣本,通過Y染色體、線粒體DNA多態性的諸多數據對比后,推測出了遺傳距離。 結論產生了,研究人員有個驚人的發現———摩梭人在父系遺傳結構和母系遺傳結構上有著巨大的反差,他們在父系遺傳結構上與雲南藏族的遺傳距離最近,而母系遺傳結構則最接近雲南麗江的納西族。
據瞭解,母系遺傳專指以線粒體DNA為表現特徵,只在母親和女兒之間代代相傳,子一代總是表現為母本性狀的遺傳現象。 而父系遺傳是指由Y染色體為表現特徵,只通過父親遺傳給兒子,子一代總是表現為父本性狀的遺傳現象。
"遺傳學所揭示的人類演化史中,父系和母系之間存在一定差異是能理解的,但像摩梭人這樣存在巨大反差的現象還十分罕見。" 肖教授說。
研究小組一致推斷,這是基因交流的結果,摩梭人特殊的母系社會結構可能是導致其母系、父系遺傳結構存在明顯差異的重要原因。
    母系遺傳結構最接近納西族,而父系遺傳結構和藏族相近
根據史書記載,包括雲南摩梭人在內的藏緬語族人群,都是源於中國西北的古羌人後裔。 在古羌族大規模南遷的過程中,不同的支系隨著遷徙路線、居住環境的變化在和當地兄弟民族的血緣融和后,遺傳結構發生了一定的改變。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摩梭人的母系遺傳結構,會和同為北方起源的納西族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 然而,摩梭人以女性為中心的社會結構和"走婚"的婚配方式卻增加了父系基因來源的複雜程度,由於基因在傳代過程中會發生重組,容易對祖先歷史的追溯造成干擾。
    那麼,為什麼摩梭人的父系遺傳結構又會和雲南藏族相關呢?
肖春傑教授解釋了兩種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是他們有著比較近的共同起源,另一方面是有基因混合所致。 根據調查顯示,在瀘沽湖周圍的婚齡人口中,有高達75%的人保持著「阿肖偶居婚(走婚)」這種形式。 這種婚姻形式的形成和延續的年代,一般被認為是古羌人遺風的繼承。 因此,摩梭人父系基因的混合可能經歷了相當漫長的時間;而由於600年前,由西藏傳入的喇嘛教在摩梭人的宗教信仰中佔了統治地位,在寧蒗地區甚至出現了類似於藏區的政教合一組織。
於是,經過幾百年的基因交流,才可能導致了摩梭人父系遺傳結構和藏族相近的現狀。
    摩梭人如何走婚
摩梭人走婚的形式一直讓人們充滿好奇。 神秘的走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肖春傑教授向記者詳細描述了這一極具特色的婚姻形式。
據介紹,走婚之前,男女雙方通過平時的接觸瞭解,尤其是篝火晚會的跳舞對歌,建立了一定的感情。 而後男女雙方約好暗號,男方才能進入到女方的花房裡。 不過,這種愛情關係是在"偷偷摸摸"中進行。
黑夜走婚時,不需金錢厚禮,只要帶上一包松籽與一頂帽子即可。 松籽是為了對付女子家的狗;帽子則是進了女子花樓后將其掛在門外,告訴後來的男人,此時名花已經有主,以免發生不愉快的事情。 男方多數在夜闌人靜時進入女方房中,而第二天天不亮,男方必須在女方家人未起床時離開。
經過一段時間后,男女雙方情意篤定,山誓海盟;尤其是有了愛情的結晶后,便可以公開出入,家人也就認可。 此後,雖然還是走婚,但不必再偷偷摸摸了。 走婚雙方有了子女,他們的子女跟隨母親居住,血統世系按母系計算。 男方無須到女方家生活,也無須對子女負任何責任,只是每逢過年過節買些衣物給孩子即可。
需要說明的是,摩梭人雖然實行走婚,但不亂婚。 他們有自己的道德規範與行為準則,不可以同時與幾個人相好,而只能選取一個。 一旦雙方感情破裂,只有斷了關係後才可以重新與另一個走婚。 此外,除了姑表以外,摩梭人還嚴禁與三代近親走婚,如果發現有近親走婚將被鄉親恥笑
世代过着走婚生活 摩梭人族源之谜被揭开? https://bit.ly/3tonzFP
--------------------------------------
亂婚是性學對於原始社會的婚姻狀況的描述,也就是男女之間的性關係沒有任何束縛的真正的動物性的性結合。亂婚被認為是婚姻制度出現之始、群婚出現之前的一種狀態,介於有秩序和沒有秩序之間。
亂婚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YLoBNT
起源
早期原始社會時,婚姻、家庭制度未確立,男女關係往往介於有秩序和沒有秩序之間,例如《春秋公羊傳》所載「聖人皆無父,感天而生。」《列子·湯問》上說:「男女雜游,不媒不聘。」《太平寰宇記·南儀州》載:「每月中旬,年少女兒吹笙,相召明月下,以相調弄號,日夜以為娛,二更後匹夫偶兩兩相攜,隨母相合,至曙方散。」《八排風土記》卷三記載,瑤族「成婚不吉,野合,先配後祖」。《炎徼紀聞》卷四記載,瑤族「踏歌而偶奔者,入岩峒,插柳僻人」。今日世界上的某些民族中仍存在(類似)亂婚的殘餘,例如西藏地區全境皆處高原,耕地面積極少,再加上惡劣的生存環境,實行一妻多夫的家庭可以壯大家庭力量,[1]有「兄弟共妻」、「朋友共妻」和「父子共妻」等形式。
節日慶典時男女進行野合,幾乎全世界各民族的通例,《嶺外代答》記載,瑤族「每歲十月旦,舉峒祭都貝大王。於其廟前會男女之無家室者。男女各群,連袂而舞,謂之踏搖。男女意相得,則男咿嚶奮躍,入女群中負所愛而歸,於是夫婦定矣。各自配合,不由父母」。[2]《北史·高麗傳》載,高句麗人「風俗尚淫,不以為愧,俗多游女,夫無常人,夜則男女群聚而戲,無有貴賤之節。」
中國雲南永寧納西族的摩梭人是母系社會,尚存此殘餘,一般稱為走婚習俗。實行走婚的家庭由最年長或最有能力的老祖母掌握權力,居住於獨立的祖母房。摩梭男子成年後則無固定居處,如有男女情投意合,白天會以舞蹈、歌唱的方式對意中人表達心意。每當夜幕降臨,男子就到女方家去住,進入女子的「花樓」 ,次日雞鳴之前,男子匆匆離去。男性稱女情人為「阿夏」,女性稱男情人為「阿注」。走婚生下的子女由女家撫養,成為這個家庭的一員,男方不需負擔,但父親和子女都知道彼此的親子關係。早期學者大多認為永寧摩梭普遍存在「群婚殘跡」,如母女共夫、父子共妻、姐妹共夫、兄弟共妻,[3]事實上,摩梭人有親戚血緣關係的男女嚴禁走婚。[4]亂婚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YLoBNT
--------------------------------
母系制度是以母系親屬為世系繼承的親屬制度。
母系制度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cJg2Lx
型態
採取母系制度的社會通常有母系繼承制、從妻居、重視舅甥關係、從母居以及舅舅擔任家長[來源請求]的情況,而父親及其親戚和家人將不會視為家庭成員。在母系社會中,原生家庭的子嗣被嚴格歸類為母系親屬成員,繼承母系的姓氏、財產,並共同祭祀母系的祖先。
母系社會與母權制度
必須注意的是,母權制度與母系社會並不相同。母權制度(matriarchal society)指女性在家庭和公共權力中都佔據主導地位的社會。母系制度(matrilineal society)係指涉子嗣對母方家族的嚴格繼承,與父系制度相對。
現代社會
在近現代部落民族中,仍有少數維持完全的母系社會,如北美的易洛魁部落和霍皮族、中國雲南摩梭人、臺灣阿美族等。而母系傳承和父系傳承可以並行、或互為相輔,如日本以父系傳承為主,母系傳承的情況時常出現,如祖業無子傳承,就可以令女兒招贅或收納婿養子,即讓外孫過繼母系,繼續傳承家產。[來源請求]
母權制神話
在19世紀中期,一些人類學家(例如巴霍芬、恩格斯)發表著作,認為人類社會經過了一段由女人統治家庭和社會的母權制時期。這種母權制理論曾一度被奉為真理。但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以泰勒、韋斯特馬克、達爾文為首的一批人類學家從理論上反駁了母權論;同時以馬林諾夫斯基為首一批人類學家經過深入、仔細的田野考察,發現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母權部落,在這些原始的狩獵-採集部落里,女人的權力並不比男人大,甚至要低於男人。在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打擊下,母權論神話從此在西方一蹶不振。20世紀70年代,在新一輪女性主義運動的背景下,母權論頗有死灰復燃之勢,但終究沒有得到學術界的認可。
參考文獻
《人倫的解體》——吳飛 《中國文明的本質(卷二)》——陳宣良 《人類的婚姻》——韋斯特馬克 《人類的由來》——達爾文 《野蠻人的性生活》——馬林諾夫斯基 《古代法》——梅因 《論早期法律與習俗》——梅因 《第二性》——波伏娃。 摩梭人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母系制度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cJg2Lx
--------------------------------------
納西族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地分布於雲南、四川和西藏的交界處的麗江及其毗鄰地區,雲南省為納西族主要分布省份。中國(中國大陸)有納西族總人口309,477人(2000年人口普查),列第27大民族,其中雲南295,464人,占納西族人口的95.5%,其餘省市區均有分布。
納西族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pSpU9x
歷史
納西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的一支(也融合了一部分小月氏後裔),據《華陽國志》記載,東漢(公元25-220年)末年,該地區有「摩沙夷」活動。唐代,納西族先民分布記錄較詳細,據《蠻書》所記,西至金沙江河谷、巨甸以北「鐵橋上下及大婆、小婆、三探覽(均在今麗江地區)」東至雅礱江流域「昆池(今鹽源)等川」,都是「磨些蠻」所居之地。元明時代,由於雲南麗江木氏土司崛起,不斷向外擴張,納西族活動地域更為廣闊,東北部可能到了今四川省康定及以南貢嘎嶺一帶,北到今巴塘、理塘和昌都,西到怒江流域。清雍正元年(1723年)木氏土司改土歸流後,西北部藏族土司實力南移,納西族土司式微,加之大批彝族西遷入雅礱江流域,人數就逐漸減少。
稱謂
納西族正式定名於1954年,當時中央民委派出的雲南民族識別調查小組依據大多數納西族人的意願確定了這個稱謂。歷史上納西族有過多種稱謂。兩漢、魏晉時稱「麽沙夷」,唐代到清代稱為「麽些」,近代被稱為「麽些」、「摩梭」及「麽西」等。納西族西部20多萬人自稱「納西」,東部數萬人自稱「納」、「納汝」、「「納恆」等。近年來摩梭人往往特指東部。
分布
雲南省為納西族主要聚居地,有納西族295,464人(2000年人口普查),占納西族人口的95.5%。除雲南外,四川和西藏均有納西族聚居地,四川有納西族8,725人,占2.8%,西藏有1,223人,占0.4%;其餘28個省份均有分布,共有4,065人,占1.3%。納西族集中分布地為雲南省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玉龍雪山露天劇場的納西族「印象麗江」表演
聚居區
納西族自治地方:
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納西族鄉:
雲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縣三壩納西族鄉
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大安彝族納西族鄉
四川省涼山州木里藏族自治縣俄亞納西族鄉
西藏昌都地區芒康縣納西民族鄉
各地納西族人口分布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各省份納西族人口列表(普查時點人口,單位:人;   帶色  部分,表示為世居省份)[1]顯示▼
語言
東巴文古籍
納西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納西族的語言是納西語,一般歸入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它有兩種文字:東巴文和哥巴文,其中東巴文創造於一千多年前,是今天世界極少數仍被使用的象形文字。
宗教
納西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東巴教,這是一種多神的宗教,主要的經典是《東巴經》,也有部分信仰藏傳佛教。
姓氏
納西族以前沒有姓氏,後有梅、禾、樹、葉四個氏族,後貴族賜姓木,平民多姓和。現在納西族約有90多個姓氏。
飲食
納西族的特色飲食包括吹肝、粑粑以及米灌腸麗江粑粑,雞豌豆涼粉
服飾
納西族婦女一般穿著寬大布衣、戴圓帽(現在很多婦女直接戴藍色的圓形紅軍帽)、披羊皮披肩,羊皮批上有兩根白色背帶在胸前交叉,一般有7個白色圓形裝飾,俗稱「披星戴月」。
音樂
主條目:納西古樂
爭議
Tango-nosources.svg    此章節未列出參考或來源。
(2008年12月)
納西族包括了自稱為納西、納、納日、納罕、納若等的人群,歷史上都有一個共同的他稱摩些或摩梭,「些」為古漢語讀音,音同「梭」,「梭」、「些」都讀為「suō」。但上世紀50年代後,這個民族的劃分出現了地域上的分歧,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目前,以「納」作為族稱的呼聲很高。
名人
木氏土司
方國瑜: 著名歷史學家,民族學家和語言學家,是當代著名的社會科學家和教育家,雲南大學教授
楊鳳:四川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教授,國家傑出高級專家,著名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專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主席團成員
和志強:雲南省前省長
白庚勝:中國文聯書記處書記、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和紹全:曾在2個邊防團任團長,3個邊防軍分區任參謀長、司令員,被稱為「摩梭司令」
和志剛:書法家、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殘疾人聯合會肢殘協會主席、2003年中國十大傑出青年
和志虹:中國赴海地維和警察,雲南省公安邊防總隊昆明邊防檢查站執勤業務二科政治教導員,武警少校警銜
納西族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pSpU9x
-------------------------------------------
走婚是摩梭人(主要居住在中國大陸四川和雲南)的一種婚姻模式。摩梭人是母系社會,在日間,男女很少單獨相處,只會聚會上以舞蹈、歌唱的方式對意中人表達心意。男子若是對女子傾心的話,在日間約好女子後,會在半夜的時候到女子的「花樓」(摩梭成年女性的房間,獨立於祖母屋即「家屋」外),傳統上會騎馬前往,但不能於正門進入花樓,而要爬窗,再把帽子之類的物品掛在門外,表示兩人正在約會,叫其他人不要打擾。然後在天亮之前,男方必須離開,這時可由正門離開。除非已得到女方長輩承認關係,否則於天亮或女方家長輩起床後才離開,會被視為無禮。
走婚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rB567h
古老婚俗
走婚是雲南省少數民族摩梭人的習俗,摩梭人除了少數因為要增加家庭勞動人口而娶妻或招婿外,基本上不會正式結婚。走婚是情投意合的男女透過男到女家走婚,維持感情與生養下一代的方式。由於母系社會中由女性當家,因此所生下的小孩歸母家生養,生父會在滿月時公開舉辦宴席,承認彼此的血緣關係,避免發生同父亂倫。生父與子女雖不同住,但特定節日、儀式如新年、成人禮等仍有一定的禮儀,子女在新年和重要節日要拜訪生父,生父接受子女拜訪以及子女成人禮也要送禮物給子女。
男性稱女情人為「阿注」,女性稱男情人為「阿夏」。早期中國學者大多認為永寧摩梭普遍存在「群婚殘跡」,如母女共夫、父子共妻、姐妹共夫、兄弟共妻,[1]事實上,摩梭人有親戚血緣關係的男女嚴禁走婚。[2]
走婚的男女,維繫關係的要素是愛情,沒有經濟聯繫,一旦發生感情轉淡或發現性格不合,隨時可以切斷關係,因此感情自由度較婚姻關係更純粹,但也因此男女關係較為平等,不似其他民族的婚姻關係中牽繫極為複雜的經濟社會網絡。
考驗
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政府曾廢除過摩梭族的走婚制,強迫一夫一妻制,少數人也領有結婚證,但暗地裡仍行走婚。由於工業發展的需要,鮮水河目前正籌備修建一座大型水電站,屆時大壩蓄水之後,其水位高於河谷而將該地區淹沒,走婚文化可能因此滅絕。
他族模仿走婚
漢族等父系社會的婚姻習俗傳統上為固定且同居的夫妻關係,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規定為一夫一妻制的有固定婚姻。但是隨著摩梭人走婚文化的曝光,近年一些老漢族情侶學習了走婚的習俗,為的是避免雙方的財產爭端。
據香港文匯報2007年8月27日神州新聞版A22轉載《城市快報》新聞報導說,中國某地一漢族老婦欲再婚,但因為年紀問題和財產分割問題而選擇與男方走婚。他們拿出固定的生活費,輪流到對方家中生活,免除財產分割的煩惱。
紅娘協會指出中國真正走婚的老年人人數比例為10%左右,老年人走婚主要有兩大原因:
避免財產分割問題。
迎合老年人搭夥過日子。
走婚沒有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保護,而且非摩梭人走婚多在老年人中出現,尚未成為一種風俗
走婚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rB567h
---------------------------------------------


走婚是摩梭人的一種婚姻模式。摩梭人是母系社會,在日間,男女很少單獨相處,只會聚會上以舞蹈、歌唱的方式對意中人表達心意。男子若是對女子傾心的話,在日間約好女子後,會在半夜的時候到女子的「花樓」(摩梭成年女性的房間,獨立於祖母屋即「家屋」外),傳統上會騎馬前往,但不能於正門進入花樓,而要爬窗,再把帽子之類的物品掛在門外,表示兩人正在約會,叫其他人不要打擾。然後在天亮之前,男方必須離開,這時可由正門離開。除非已得到女方長輩承認關係,否則於天亮或女方家長輩起床後才離開,會被視為無禮。
古老婚俗
走婚是雲南省少數民族摩梭人的習俗,摩梭人除了少數因為要增加家庭勞動人口而娶妻或招婿外,基本上不會正式結婚。走婚是情投意合的男女透過男到女家走婚,維持感情與生養下一代的方式。由於母系社會中由女性當家,因此所生下的小孩歸母家生養,生父會在滿月時公開舉辦宴席,承認彼此的血緣關係,避免發生同父亂倫。生父與子女雖不同住,但特定節日、儀式如新年、成人禮等仍有一定的禮儀,子女在新年和重要節日要拜訪生父,生父接受子女拜訪以及子女成人禮也要送禮物給子女。
男性稱女情人為「阿注」,女性稱男情人為「阿夏」。早期中國學者大多認為永寧摩梭普遍存在「群婚殘跡」,如母女共夫、父子共妻、姐妹共夫、兄弟共妻,[1]事實上,摩梭人有親戚血緣關係的男女嚴禁走婚。[2]
走婚的男女,維繫關係的要素是愛情,沒有經濟聯繫,一旦發生感情轉淡或發現性格不合,隨時可以切斷關係,因此感情自由度較婚姻關係更純粹,但也因此男女關係較為平等,不似其他民族的婚姻關係中牽繫極為複雜的經濟社會網絡。
考驗
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政府曾廢除過摩梭族的走婚制,強迫一夫一妻制,少數人也領有結婚證,但暗地裡仍行走婚。由於工業發展的需要,鮮水河目前正籌備修建一座大型水電站,屆時大壩蓄水之後,其水位高於河谷而將該地區淹沒,走婚文化可能因此滅絕。
他族模仿走婚
漢族等父系社會的婚姻習俗傳統上為固定且同居的夫妻關係,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規定為一夫一妻制的有固定婚姻。但是隨著摩梭人走婚文化的曝光,近年一些老漢族情侶學習了走婚的習俗,為的是避免雙方的財產爭端。
據香港文匯報2007年8月27日神州新聞版A22轉載《城市快報》新聞報導說,中國某地一漢族老婦欲再婚,但因為年紀問題和財產分割問題而選擇與男方走婚。他們拿出固定的生活費,輪流到對方家中生活,免除財產分割的煩惱。[需要引文]
紅娘協會指出中國真正走婚的老年人人數比例為10%左右,老年人走婚主要有兩大原因:
避免財產分割問題。
迎合老年人搭夥過日子。
走婚沒有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保護,而且非摩梭人走婚多在老年人中出現,尚未成為一種風俗。
注釋
 宋恩常《雲南少數民族研究文集》:「母女共夫,舅甥共妻……這是更粗野的群婚形式……永寧納西族的群婚家庭同樣是由『更粗野的群婚形式』發展而來的……在解放前,群婚殘餘占主導的是姐妹共夫和兄弟共妻。」嚴汝嫻、宋兆麟《永寧納西族的母系制》:「對於不是同一母系血緣的父系血親,如父女之間、同父異母的兄妹之間,都可以通婚……按母系觀點,子女只認母親,不認父親,不講究同父與否,彼此通婚是正常的現象……哥哥的兒子,妹妹的女兒,彼此婚配,是最合理婚配關係……這種通婚形式具有相當的普遍性。」
 周華山:《無父無夫的國度:重女不輕男的母系摩梭》走婚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Zlolnp


羌族建築以碉樓、石砌房、索橋、棧道和水利築堰等最著名。 羌語稱碉樓為"邛籠"。 早在2000年前《後漢書·西南夷傳》就有:冉個人的大陸人,「依山居止,壘石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記載。 碉樓多建於村寨住房旁,用以禦敵和貯存糧食柴草。 …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這裡山脈重重,地勢陡峭。 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上,故而羌族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雲南大黑天神廟與城隍廟/邊疆與帝國之間:明朝統治下的西南人群與歷史 - 連瑞枝/大黑天神它本是印度教濕婆神(siva)的化身,後為佛教密宗所吸收,遂成為佛教密宗護法神「四藥叉」之一,是專治疾病之神,故而受到眾生的崇拜。大黑天神受到廣泛崇拜的另一個原因,便是它是大日如來的化身/在雲南卻十分盛行。洱海地區居民往往奉大黑天神為本主,滇池周圍132座本主廟中,供奉大黑天神者競高達130座之多。大黑天的靈力極高,易與人溝通,所以日本人尊之為財富之君/招財貓,其實就是演變自大黑天財神/大黑天神素有「在天為天神,在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