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疆與帝國之間:明朝統治下的西南人群與歷史 - 連瑞枝 - Google 圖書


姜域=南詔/《滇載記》一卷,明楊慎撰。 楊慎, 正德進士(楊慎、姜龍和陸粲)/雲南-諸葛賜姓張蒙鄭趙楊段高七姓/姓氏與祖先雲南洱海地區階序社會的形成 連瑞枝 臺灣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南詔(738年-902年/937年),彝文典籍稱為瑪史茲(彝文:ꂷꏂꌅ),吐蕃人稱之為姜域(藏語:འཇང་ཡུལ,威利:ljang yul),是8世紀時興起的位於中國西南部的古國,其國民主要由烏蠻和白蠻組成,由蒙舍詔首領皮羅閣在738年建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龍王信仰-龍王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在水里統領水族的王,四靈之一,掌管興雲降雨。龍王源於古代龍神崇拜和海神信仰,也是道教和佛教的神祇,佛教有“八大龍王”,道教有“五帝龍王”“四海龍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南詔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理始祖李海

李宓(?-752年),唐朝天寶年間人士。據載曾歷任司馬、雲南太守、禦史,與高適相認識。
生平
自天寶十年 (751年) 始,唐朝與南詔爆發第一次戰爭。首次戰事中,鮮于仲通戰敗於南詔、吐蕃聯軍。天寶十二年 (752年),宰相楊國忠派李宓進率師7至10萬,征討南詔國[1] [2] [3]。
由於交通困難,補給不繼,不少士兵在路上感染疫病死去。大軍渡瀘水到大和城下,不戰而敗,李宓在戰事中身亡 [4] [5] [6]。
相關文學作品
高適曾作《李宓南征蠻詩》紀念李宓。高適在詩序中表示,與李宓為舊相識,因有感而作詩[7]。


152153167_758589284858379_8843257472464979227_n


4651546517

宋朝疆域圖111-1142年


供奉敵者為神靈——大理將軍廟
常常有人邀我。走,去將軍廟!已經很多次,想必將軍廟必定大有來頭!聽說,將軍廟亦是這塊風水寶地上最能體現寬容和諧的元素之一。
將軍廟在大理白族被稱為是本主廟,本主神為公元754年唐天寶戰爭中陣亡的唐將李宓。這裡景色優美、環境幽深,如今在四周建了蒼山公園,廣植林木花卉,是下關風景名勝區。將軍廟前建有石坊,上刻「斜陽盛景」四個大字,正門上懸掛著「唐李公之廟」的題匾,廟宇三進。外圍建有古樸的涼亭和長廊,再次可鳥瞰下關全景;亭閣上方一條瀑布垂瀉而下,潺潺的泉水環繞廟宇四周。
將軍洞其實應該叫將軍廟,裡面供奉著唐朝的李宓將軍,左右鄰著這財神和娘娘。廟後面有一面巨大的,約50米高的天然石壁,相傳這就是洞的所在。民間故事裡說這石壁就是洞門,洞裡住著仙人,每五百年打開一次,只有有仙緣的人才能進去。
作為大理地區傳承至今的最大本主廟,將軍廟的本主卻來得著實蹊蹺。
唐朝天寶年間正唐朝腐朽沒落的時候。南詔國王閣邏鳳在繼續從屬唐還是轉而依附吐蕃之間舉棋不定,唐朝官吏鮮于仲通自恃兵多,攻打南詔,兵敗。但這奸詐小人居然像唐朝謊稱捷報,唐朝昏庸,繼續出兵南詔,公元754年,唐最後一次出兵,有唐皇室血統的李宓率兵七萬出擊南詔,即「天寶戰爭」,李進至太和城,全軍覆沒。身為一軍之帥的李宓也走投無路沉江自殺。
在這一場慘烈的戰爭之後,唐朝困於內亂無暇他顧,南詔也得到了短暫的和平,政治經濟迅速發展。國王閣邏鳳下令收拾唐兵屍骨,於西洱河南岸築「萬人冢」,並立「南詔德化碑」以紀念。部分留下來的唐朝士兵為了紀念李宓將軍,便在當年他看到的斜陽峰「紫氣升騰」的吉祥之地建起一座將軍廟,當然這已經是明代的事了!
將軍廟成為白族的本主廟,有人就覺得奇怪,有人說這是一種對英雄的崇拜;有人說這是天寶之戰中李宓殘留部下與當地人融合之後追本溯源的結果。但無論怎樣,將軍廟都從某種角度折射出了大理人溫柔醇厚的性情。
將軍洞的信仰屬於大理當地白族的「本主信仰」。這是一種何有特色的神仙信仰,即白族每個村落都有自己信奉的保護神,主管村民生死禍福,保佑村落的平安昌盛。於是,很多人了解後都會說,對於和諧元素而言,大理應該就是一片理想之地!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travel/85ayn.html

9700001soon6n15576296s000076sro7q9qq029700001soo94nr6ps8n96q000377738o6rq58896s000076sro7q9qq02 (1)


唐朝與南詔的戰爭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21-02-04_111026

唐朝與南詔的戰爭,是8世紀、9世紀間唐朝和南詔進行的三次戰爭。
唐朝與南詔的戰爭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pNGKqi
第一次戰爭
是唐玄宗天寶年間到唐德宗時期,南詔脫離唐朝、投靠吐蕃,後又投靠唐朝。 在此之前,南詔臣服於唐朝。南詔用重金賄賂劍南節度使王昱,請求合六詔為一,被允許。又因為擊破渳蠻有功,被冊封為雲南王,於是遷都大和城。唐玄宗派特進何履光率軍平定南詔,占領安寧城及鹽井,在此立起馬援銅柱,才返回。
之後,天寶年間,鮮于仲通為劍南節度使,張虔陀為雲南太守。鮮于仲通褊急寡謀,張虔陀矯詐,無禮對待閣羅鳳。閣羅鳳曾與其妻子謁見都督,張虔陀無禮對待他們。張虔陀還對他們征斂,閣羅鳳大多數不給,張虔陀遣人罵辱之,還誣告閣羅鳳謀反。閣羅鳳忿怨,天寶九年(750年),閣羅鳳起兵殺死張虔陀。
唐朝西川節度使楊國忠派鮮于仲通率兵六萬出戎州、巂州,分三路進兵征伐南詔。南詔節節敗退,閣羅鳳遣使向唐朝謝罪,請求歸還擄掠所得,與唐朝和好,否則要向吐蕃投降,被唐朝所拒。南詔於是向吐蕃求救。唐軍進軍靠近南詔首都太和城,被南詔打敗。吐蕃與南詔由此結為兄弟之邦,閣羅鳳被吐蕃稱為贊普鐘。閣羅鳳說:「生雖禍之始,死乃怨之終,豈顧前非而忘大禮」,修築「大唐天寶陣亡戰士冢」(俗稱萬人冢),並在太和王都立大碑,刻石寫上「叛唐不得已而為之」等字句。
公元754年,李宓率軍七萬攻南詔,打到南詔首都太和城外,閣羅鳳守在城內不出戰,李宓軍糧盡,士卒因疾病瘴疫及飢餓而死者達到十分之七八,李宓率餘部返回,南詔追擊,李宓全軍覆沒。
779年,唐朝李晟等大破南詔、吐蕃聯軍,使其損失慘重。李晟率禁兵四千人,金吾大將軍安邑曲環率邠、隴、范陽兵五千,從東川出軍,自江油到白壩,與山南兵合擊吐蕃、南詔大軍,擊破之,斬首六千級,俘獲大量吐蕃南詔部眾。范陽兵在七盤追上吐蕃南詔軍,又破之,攻占維、茂二州。李晟追擊吐蕃南詔到了大渡河外,又破之。吐蕃南詔大軍被趕入山谷,因饑寒、隕於崖谷而死的達到八、九萬人。
隨著吐蕃的多次戰敗損失頗大,吐蕃對南詔征斂無度,不久,南詔再次歸附於唐朝。異牟尋遣其弟湊羅棟、清平官尹仇寬等二十七人獻地圖、方物給唐朝。唐朝冊封異牟尋為南詔王,賜印,印文為「貞元冊南詔印」。以袁滋、龐頎為等持節領使,冊封異牟尋。異牟尋離開座位,跽受冊印,稽首再拜,又受賜服備物。異牟尋說:「開元、天寶中,曾祖及祖皆蒙冊襲王,自此五十年。貞元皇帝洗痕錄功,復賜爵命,子子孫孫永為唐臣。」
第二次戰爭
829年,唐朝杜元穎不曉軍事,武備廢弛,且苛待士卒,導致士卒引南詔入寇,南詔王勸豐祐派弄棟節度王嵯巔攻下成都外城。830年,唐朝李德裕前來鎮守成都、西川,訓練軍隊,儲備軍糧。南詔上表請罪,與唐朝和好,比年派使者來朝。
第三次戰爭
南詔王世隆在唐懿宗時,進攻邕州、交趾,唐將高駢選五千軍隊渡江,在邕州擊敗南詔軍,又攻打南詔龍州屯,迫使南詔燒掉儲備逃跑。
髙駢率軍在交州數次打敗南詔軍,斬敵將張詮,攻破波風三壁,李溠龍率萬人投降;又打敗南詔楊緝思,斬酋遷、脆些、諾眉,向唐朝獻上三萬敵軍首級;又打敗歸附南詔的土蠻,殺死他們的酋長,土蠻帥眾歸附者一萬七千人;髙駢打敗南詔,平定了安南。
唐朝博野將軍曾元裕打敗南詔軍,斬二千級。大將宋威又率忠武兵打敗南詔軍,斬首五千,獲馬四百尾。南詔撤退駐紮於星宿山,唐朝將領宋威進駐沱江。南詔聽說鳳翔、山南軍將要到來,於是迎戰毘橋,南詔沒有取勝,到達沱江,被唐朝伏兵攻擊,又失敗。高駢到達西川,指揮步騎五千追擊南詔,至大渡河,殺獲甚眾,活捉南詔酋長數十人,送至成都,斬之。髙駢派人修復邛崍關、大渡河諸城柵,又築城於戎州馬湖鎮,號平夷軍,又築城於沐源川,在南詔進軍的要路各置兵數千駐紮,使南詔無計可施,「南詔氣奪」。多次的戰敗使南詔衰落,南詔「屢覆眾,國耗虛」。
後續
之後,唐朝與南詔重歸於和平。唐僖宗時,有人計劃安化公主與南詔王隆舜和親,但是最終唐朝拒絕了這一計劃。
897年,南詔漢人權臣清平官鄭買嗣指使楊登殺死南詔王隆舜。
902年,鄭買嗣殺死南詔王室親族800餘人,滅亡南詔,建立大長和國。
907年,朱溫自立為帝,唐朝滅亡,後梁朝建立。
唐朝與南詔的戰爭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pNGKqi

唐朝與南詔的戰爭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4651546517

宋朝疆域圖111-1142年


"唐李公之廟",它是大理市白族規模最大、香火最旺盛的本主廟,本主神卻是唐朝天寶年間攻打南詔國陣亡的唐朝將軍,名叫李宓。

李宓將軍廟-龍王-又稱將軍廟,位於大理蒼山斜陽峰麓。 將軍廟坐西朝東,依山而建,氣勢雄偉。 廟為三進房。 第一進是門樓,上題"唐李公之廟"5個字。 第二進叫八字樓,現僅存正對戲台的一段。 第三進是大殿,面寬五開間,總寬18米。 殿內塑像最大的為李宓像,左右塑侍從,再左右分別塑伽蘭喝達摩,接下來是六將軍塑像。 將軍廟始建於明代,原是龍王廟,後改祀李宓。 李宓系唐天寶十三年(西元754年),天寶戰爭中征戰南詔的敗軍之將,卻被當地人民奉為本主,體現了白族本主崇拜的開放性和多元性特徵。 現看到的將軍廟是經明、清多次擴建,民國八年又重新修建的。

下載 - 2021-02-04T095501.120d56c6e7567ee3d2395e3d01cd9d7389c0aa7c2bb_size503_w602_h3841000 (14)


提前失血的大唐,安史之亂前的天寶戰爭
2017-02-09 由 塵埃碎片 發表于歷史
唐玄宗天寶九年至天寶十三年(750-754年),唐朝與南詔展開了一場持續五年的戰爭,稱為天寶戰爭。
南詔
從貞觀年間開始,唐朝就在雲南地區開始經營。隨著吐蕃勢力觸及雲南,唐軍與吐蕃勢力於洱海一帶反覆爭奪。唐玄宗時期為了牽制吐蕃,扶持南詔勢力,唐朝曾封皮羅閣為雲南王越國公開府儀同三司,。南詔也因此依附唐朝,與吐蕃對抗,並協助唐朝平定西南的叛亂。唐朝築城安寧,進一步管控雲南,引發諸爨叛亂,唐廷命雲南王皮羅閣與姚州都督府共同出兵進討,而南詔在平叛過程中占領了安寧。皮羅閣死後,閣羅鳳繼位,開始向外擴張,唐朝與南詔的矛盾逐漸顯露出來。天寶九年,閣羅鳳攜妻前往成都謁見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路過姚州時,雲南太守張虔陀行為無禮。《舊唐書》說:「虔陀矯詐,待之不以禮。」「舊事, 南詔嘗與妻子謁都督, 過雲南, 太守張虔陀私之。有所徵求,閣羅鳳多不應,虔陀遣人罵辱之, 仍密奏其罪惡。」於是閣羅鳳怒而發兵,攻占姚州,殺死了張虔陀。於是,以此事為導火索,唐庭震怒,天寶戰爭開始。
天寶十年(751年),唐朝派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率兵8萬,分三路進攻南詔。鮮于仲通到達曲靖,南詔遣使謝罪請和,「切陳丹款,至於再三」。並說「吐蕃大兵壓境,,若不許,,當歸命吐蕃,雲南之地非唐有也」。《舊唐書》說鮮于仲通「褊急寡謀」,是靠著與楊國忠的密切關係才當上的劍南節度使。此時他一心想求得戰功,拒絕了南詔的求和,並囚禁了使者。南詔至此只好全面導向吐蕃。鮮于仲通的唐軍繼續前進,在西洱河,南詔主力和吐蕃軍出擊,唐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鮮于仲通帶少數隨從棄軍逃跑,中途被南招大軍特段忠國截殺,鮮于仲通」僅以身免「。
唐朝第一次對南詔的征討以唐軍幾乎全軍覆沒而結束。而這麼大的事情楊國忠竟然瞞著唐玄宗,謊報」大捷「,鮮于仲通還因此被推薦做京兆尹。天寶十一年(752年)正月一日,吐蕃在鄧力冊封南詔為贊普鍾南國大詔,南詔正式歸屬吐蕃。唐朝在這之後又恢復了姚州府,不過馬上在天寶十二年(753年)遭到了南詔和吐蕃的圍攻。姚州再次失陷。
楊國忠兼領劍南節度使,在長安、洛陽、河南河北大徵兵。天寶十三年(754年),派劍南留後李宓率軍十餘萬第二次征討南詔。李宓深入南詔,閣羅鳳避而不戰。唐軍中的士兵很多都是北方人,水土不服,時間一長,軍中瘟疫蔓延。唐軍的糧道也被南詔切斷,速戰不成,只能後撤。此時南詔令大軍將段克附率部與來援的吐蕃軍合
力反擊唐軍,史載此役唐軍「 血流成河,積屍塞水」 ,極少生還。 李宓兩個兒子死於亂軍, 愧悔之際,,李宓從龍尾關黑龍橋墜西洱河而亡。兩次征討南詔都以慘敗告終,天寶戰爭就此結束。
天寶戰爭損耗了唐朝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後不但沒有解決南詔問題,反而使南詔投入吐蕃,唐朝要面臨從西域一直到西南全線應對吐蕃的局面。前後損失兵力將近二十萬之多,同時期唐朝在各個戰線作戰損失的兵力總和恐怕也達不到這個數。這些兵員很多都是來自統治核心的關中等地區,再加上大量錢糧損失,唐朝國力空虛的情形顯露出來。翌年,安史之亂爆發。
楊國忠
可以說是唐朝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進行的一場錯誤的戰爭。南詔本來算是一個親唐勢力,與吐蕃一直有著利益衝突。雖然與唐朝的矛盾已經顯現,但是從南詔在戰前多次謝罪求和可以看出,在那時還沒有到非到戰爭不可的地步。唐朝天寶年間,玄宗已經老了,朝政腐化,卻頻繁對外用兵,邊將藩鎮靠軍功勢力逐漸擴大,楊國忠想要掌控朝局,靠軍功擴大勢力是一個快速有效的方法。而他的心腹鮮于仲通就任劍南節度使,可以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這樣鮮于仲通巴不得南詔與唐朝開戰,南詔的請和也不可能接受。可是鮮于仲通自己軍事不行又輕敵,導致慘敗而歸。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可是政客也得認真對待戰爭。楊國忠還」恥雲南無功「」隱其敗,,更以捷聞,益發中國兵討之「。可是偏偏玄宗還非常信任他,連高力士都看不下去,對玄宗說:「臣聞雲南數喪師, 又邊將擁兵太盛, 陛下將何以制之?」中唐名臣,後來提出「北和回紇,南通雲南(南詔),西結大食、天竺,如此,則吐蕃自困」的李泌曾說:「 雲南自漢以來臣屬中國,,楊國忠無故擾之使叛。」最後安祿山也看到了唐朝內部的虛弱,再加上他與楊國忠的矛盾,果然反了。
南詔德化碑
李宓戰敗後,南詔「 遂收亡將等屍祭而葬之」 ,在今天的大理白族地區,大唐天寶戰士冢、萬人冢、千人冢仍然存在,李宓父子被作為當地的本主接受四時香火之祭祀。大曆元年(766年),雖然已是吐蕃的附屬,南詔王閣羅鳳還是在太和城立德化碑,碑文記敘天寶戰爭經過,說明南詔不得已而叛唐的苦衷,希望日後能得到唐朝的諒解。碑文中有雲「我自古及今,為漢不侵不叛之臣」。《新唐書·南詔傳》記載閣羅鳳的話「我上世世奉中國,累封賞,後嗣容歸之。若唐使至,可指碑澡拔吾罪也。」閣羅鳳知道依附吐蕃日子不能長久,果然,這一切在他的孫子的時候發生了改變。貞元十年(794年),南詔在洱海邊的點蒼山神祠與唐朝使臣舉行盟誓,南詔王異牟尋面對天、地、水三大自然神與五嶽四瀆之靈,率文武大臣發誓:「請全部落歸附漢朝(即唐朝)」,南詔管轄的各部落首領也表示:願歸清化,誓為漢臣,永無離貳。
後來,晚唐的時候南詔還與唐朝發生了衝突,不過此時南詔和吐蕃、回鶻一樣,隨便一個節度使就能收拾了。唐朝在滅亡前,拉著這幾個小夥伴一起走了。
南詔德化碑現在仍存,在大理市太和村西面的南詔太和城遺址內。被譽為「雲南第一碑」。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oyz4qqp.html

16800006331r0965n80r16850006341ss3n3s3o0168100063722pq324o1n


南詔德化碑
作者:鄭回 唐         南詔德化碑
《全唐文/卷0999》
恭聞清濁初分,運陰陽而生萬物;川嶽既列,樹元首而定八方,道治則中外寧,政乖必風雅變。我讚普鍾蒙國大詔,性業合道,智睹未萌,隨世運機,觀宜撫眾,退不負德,進不慚容者也。
王姓蒙,字閣羅鳳,大唐特進雲南王越國公開府儀同三司之長子也。應靈傑秀,含章挺生,日角標奇,龍文表貴,始乎王在儲府,道隆三善,位即重離,不讀非聖之書,嘗學字人之術,撫軍屢聞成績,監國每著家聲,唐朝授右領軍衛大將軍兼陽瓜州刺史。洎先詔與御史嚴正誨謀靜邊寇,先王統軍打石橋城,差詔與嚴正誨攻石和子。父子分師,兩殄凶醜,加左領軍衛大將軍。無何,又與中使王承訓同破劍川,忠績載揚,賞延於嗣,遷左金吾衛大將軍。而官以材遷,功由幹立,朝廷照鑒,委任兵權,尋拜特進都知兵馬大將。二河既宅,五詔已平,南國止戈,北朝分政,而越析詔餘孽於贈,恃鐸鞘,騙瀘江,結彼凶渠,擾我邊鄙,飛書遣將,皆輒拒違。詔弱冠之年,已負英斷,恨茲殘醜,敢逆大隊,固請自征,志在掃平,梟於贈之頭,傾伏藏之穴,鐸鞘盡獲,寶物並歸,解君父之憂,靜邊隅之祲。制使奏聞,酬上柱國。
天寶七載,先王即世。皇上念功旌孝,悼往撫存,遣中使黎敬義持節冊襲雲南王。長男鳳迦異時年十歲,以天寶入朝,授鴻臚少卿,因冊襲次,又加授上卿兼陽瓜州刺史都知兵馬大將。既銜厚眷,思竭忠誠,子弟朝不絕書,進獻府無餘月,將謂君臣一德,內外無欺。豈期奸佞亂常,撫虐生變,初節度章仇兼瓊,不量成敗,妄奏是非,遣越巂都督竹靈倩置府東爨,通路安南。賦重役繁,政苛人弊,破南寧州都督爨通路歸王昆、州刺史爨日進、黎州刺史爨祺、求州爨守懿、螺山大鬼主爨彥昌、南寧州大鬼主爨崇道等,陷煞竹倩,兼破安寧。天恩降中使孫希莊、御史韓洽、都督李宓等,委先詔招討,諸爨畏威懷德,再置安寧。其李宓忘國家大計,躡章仇詭蹤,務求進官榮。宓阻扇東爨,遂激崇道,令煞歸王,議者紛紜,人各有誌,王務遏亂萌,思紹先績,乃命大軍將段忠國等,與中使黎敬義、都督李宓又赴安寧,再和諸爨。而李宓矯偽居心,尚行反間,更令崇道,謀煞日進。東爨諸酋,並皆驚恐。曰:「歸王崇道叔也,日進弟也。信彼讒構,煞戮至親。骨肉既自相屠,天地之所不佑。」乃各興師,召我同討。李宓外形忠正,佯假我郡兵,內蘊奸欺,妄陳我違背,賴節度郭虛己仁鑒,方表我無辜。李宓尋被貶流,崇道因而亡潰。
又越巂都督張虔陀,嘗任雲南別駕。以其舊識風宜,表奏請為都督,而反誑惑中禁,職起亂階。吐蕃是漢積仇,遂與陰謀,擬共滅我。一也。誠節王之庶弟,以其不忠不孝,貶在長沙,而彼奏歸,擬令間我。二也。崇道蔑盟構逆,罪合誅夷,而郤收錄與宿,欲令仇我。三也。應與我惡者並授官榮,與我好者咸遭抑屈,務在下我。四也。築城收質,繕甲練兵,密欲襲我。五也。重科白直,倍稅軍糧,徵求無度,務欲敝我。六也。
於時馳表上陳,屢申冤枉,皇照察降中使賈奇俊詳覆。屬豎臣無政,事以賄成,一信虔陀,共掩天聽,惡奏我將叛。王乃仰天歎曰:「嗟我無事,上蒼可鑒,九重天子,難承咫尺之顏;萬里忠臣,豈受奸邪之害?」即差軍將楊羅顛等連表控告。豈謂天高聽遠,蠅點成瑕,雖布腹心,不蒙矜察。管內酋渠等皆曰:「主辱臣死,我實當之。自可齊心戮力,致命全人,安得知難不防,坐招傾敗?」於此差大軍將王毗雙、羅時等揚兵送檄,問罪府城。自秋畢冬,故延時序,尚佇王命,冀雪事由。豈意節度使鮮于仲通已統大軍取南谿路下,大將軍李暉從會同路地進,安南都督王知進自步頭路入,既數道合勢,不可守株。乃宣號令,誡師徒,四面攻圍。三軍齊奮,先靈冥祐,神炬助威,天人協心。軍群全拔,虔陀飲冘,寮無出走。王以為惡止虔陀,罪豈加眾,舉城移置,猶為後圖,即便就安寧,再申衷懇。城使王克昭執惑昧權,繼違拒請,遣大軍將李克鐸等帥師伐之。我直彼屈,城破將亡,而仲通大軍已至曲靖,又差首領楊子芬拜雲南錄事參軍薑如之齎狀披雪;往因張卿讒構,遂令蕃漢生猜,讚普今見觀釁浪穹,或以眾相威,或以利相導。儻若蚌鷸交守,恐為漁父所擒,伏乞居存見亡,在得思失,府城復置,幸容自新。仲通殊不招承,劫至江口。我又切陳丹款,至於再三。仲通拂諫棄親,阻兵安忍,吐發惟言屠戮,行使皆被詆訶,仍前差將軍王天運帥領驍雄,自點蒼山西,欲腹背交襲。於是具牲牢,設壇墠,叩頭流血曰:「我自古及今,為漢不侵不叛之臣。今節度背好貪功,欲致無上無君之討,敢昭告於皇天后土。」史祝盡詞,東北稽首,舉國痛切,山川黯然,至誠感神,風雨震霈。遂宣言曰:「彼若納我,猶吾君也。今不吾納,即吾仇也!斷軍之機,疑事之賊。」乃召卒伍,忄間然登陴,謂左右曰:「夫至忠不可以無主,至孝不可以無家。」即差首領楊利等於浪穹,參吐蕃御史論若讚、論史通變察情,分師入救。
時中丞大軍出陳江口,王審孤虛。觀向背,縱兵親擊,大敗彼師,因命長男鳳迦異、大軍將段全葛等,於邱遷和拒山後讚軍,王天運懸首轅門,中丞逃師夜遁。軍吏欲追之,詔曰:「止!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淩天子乎?」既而合謀曰:「小能勝大禍之胎,親仁善鄰國之寶。」遂遣男鐸傳舊大酋望趙佺鄧、楊傳磨計及子弟六十人,齎重帛珍寶等物,西朝獻凱。屬讚普仁明,重酬我勳效,遂命宰相倚祥葉樂持金冠錦袍、金寶帶、金帳床、安扛傘鞍銀獸及器皿、珂貝、珠毯、衣服、駝馬、牛鞻等,賜為兄弟之國。天寶十一載正月一日,於鄧川冊詔為讚普鍾南國大詔,授長男鳳迦異大瑟瑟告身都知兵馬大將。凡在官僚,寵幸咸被,山河約誓,永固維城。改年為讚普鍾元年。二年,漢帝又命漢中郡大守司空襲禮、內使賈奇俊帥師再置姚府,將軍賈瓘為都督。僉曰:「漢不務德,而以力爭,若不速除,恐為後患。」遂差軍將王兵各絕其糧道,又差大軍將洪光乘等神州都知兵馬使論綺裏徐同圍府城。信宿未逾,破如拉朽,賈瓘麵縛,士卒全驅。三年,漢又命前雲南郡都督兼侍御史李宓、廣府節度何履光、中使薩道懸遜,惣秦隴英豪,兼安南子弟,頓營隴坪,廣布軍威,乃舟楫備修,擬水陸俱進。遂命軍將王樂寬等潛軍襲造船之師,伏屍遍昆舍之野。李宓猶不量力,進逼澄川。時神州都知兵馬使論綺裏徐來救,已至巴蹻山,我命大軍將段附克等內外相應,犄角競衝。彼弓不暇張,刃不及發,白日昨晦景,紅塵翳天,流血成川,積屍壅水,三軍潰衄,元帥沉江。詔曰:「生雖禍之始,死乃怨之終。豈顧前非,而亡大禮?」遂收亡將等屍,祭而葬之,以存恩舊。五年,范陽節度安祿山竊據河洛,開元帝出居江劍。讚普差御史讚節羅於恙結齎敕書曰:「樹德務滋長,去惡務除本。越巂會同,計多在我,圖之此為美也。」 詔恭承上命,即遣大軍將洪光乘、杜羅盛、段附克、趙附於、望羅遷、王遷羅、奉清平官趙佺鄧等統細於藩,從昆明路及宰相倚祥葉樂、節度尚檢讚同伐越巂。詔親帥太子潘圍逼會同,越巂固拒被僇,會同請降無害。子女玉帛,百里塞途,牛羊積儲,一月館穀。六年,漢復置越巂,以楊庭進為都督,兼固台登。讚普使來曰: 「漢令更置越巂,作援昆明,若不再除,恐成滋蔓。」既舉奉明旨,乃遣長男鳳迦異駐軍瀘水,權事制宜,令大軍將楊傳磨侔等與軍將欺急曆如數道齊入,越巂再掃,台登滌除。都督見擒,兵士盡攄,如是揚兵邛部,而漢將大奔。回旆昆明,傾城稽顙,可謂紹家繼業,世不乏賢,昔十萬橫行,七擒縱略,未足多也,爰有尋傳。疇壤沃饒,人物殷湊,南通渤海,西近大秦。開闢已來,聲教所不及;羲皇之後,兵甲所不加。詔欲革之以衣冠,化之以禮義。十一年冬,親與僚佐,兼總師徒,刊木通道,造舟為梁,耀以威武,喻以文辭,款降者撫慰安居,抵捍者係頸盈貫,矜愚解縛,擇勝置城。裸形不討自來,祁鮮望風而至。且安寧雄鎮,諸爨要衝,山對碧雞,波環碣石,鹽池鞅掌,利及牂歡,城邑綿延,勢連戎僰,乃置城監,用輯攜離,遠近因依,閭閻櫛比。十二年冬,詔候隙省方,觀俗恤隱,次昆川,審形勢,言山河可以作藩屏,川陸可以養人民。十四年春,命長男鳳迦異於昆川置拓東城,居二詔佐鎮撫。於是威懾步頭,恩收曲靖,頒告所及,翕然俯從。
我王氣受衝和,德含覆育,才出人右,辨稱世雄,高視則卓爾萬尋,運籌則決勝千里,觀釁而動,因利興功,事協神衷,有如天啟。故能攻城挫敵,取勝如神,以危易安,轉禍為福,紹開祖業,宏覃王猷,坐南面以稱孤,統東偏而作主。然後修文習武,官設百司,列尊敘卑,位分九等。辟三教,賓四門,陰陽序而日月不愆,賞罰明而奸邪屏跡,通三才而制禮,用六府以經邦,信及豚魚,恩沾草木。戹寒流潦,高原為穩黍之田;疏決陂池,下隰樹園林之業。易貧成富,徙有之無,家饒五畝之桑,國貯九年之廩。蕩濊之恩,累沾蠢動;珍帛之惠,遍及耆年。設險防非,憑隘起堅城之固,靈津蠲疾,重岩湧湯沐之泉,越睒天馬生郊,大利流波濯錦。西開尋傳,祿郫出麗水之金;北接陽山,會川收瑟瑟之寶;南荒奔湊,覆詔願為外臣;東爨悉歸,步頭已成內境。建都鎮塞,銀生於黑觜之鄉;候隙省方,駕憩於洞庭之野。蓋繇人傑地靈,物華氣秀者也。於是犀象珍奇,貢獻畢至,東西南北,煙塵不飛。遐邇無剽掠之虞,黔首有鼓擊之泰,乃能驤首邛南,平眸海表。豈惟我鍾王之自致,實賴我聖神天地讚普,德被無垠,威加有截,春雲布而萬物普潤,霜風下而四海颯秋,故能取亂攻昧,定京邑以息民;兼弱侮亡,冊漢帝而繼好。
時清平官段忠國、段尋銓等咸曰:「有國而致理,君主之美也;有美而無揚,臣子之過也。夫德以立功,功以建業,業成不記,後嗣何觀?可以刊石勒碑,誌功頌德,用傳不朽,俾達將來。」家世漢臣,八王稱乎晉業;鍾銘代襲,百世定於當朝。生遇不天,再罹衰世,賴先君之遺德,沐求舊之鴻恩,政委清平,用兼耳目。心懷吉甫,愧無讚於《周詩》;誌效奚斯,願齊聲於《魯頌》。紀功述績,實曰鴻徽,自顧下才,敢題風烈。其詞曰:
降祉自天,福流後允,瑞應匪虛,禎祥必信。聖主分憂,遐荒聲振,襲久傳封,受符兼印。兼瓊秉節,貪榮構亂,開路安南,攻殘麵爨。竹倩見屠,官師潰散,賴我先王,懷柔伏叛,祚不乏賢,先猷是繼,郡守詭隨,貶身遐裔。禍連虔陀,亂深豎嬖,殃咎匪他,途豕自殪。仲通制節,不詢長久,徵兵海隅,頓營江口。赤心不納,白刃相守,謀用不臧,逃師夜走。漢不務德,而以力爭,興師命將,置府層城。三軍往討,一舉而平,麵縛群吏,馳獻天庭。李宓總戎,猶尋覆轍,水戰陸攻,援孤糧絕,勢屈謀窮,軍殘身滅,祭而葬之,情繇故設。讚普仁明,審知機變,漢德方衰,邊城絕援。揮我兵戎,攻彼郡縣,越巂有徵,會同無戰。雄雄嫡嗣,高名英烈,惟孝惟忠,乃明乃哲。邛瀘一掃,軍群雙滅,觀兵尋傳,舉國來賓。巡幸東爨,懷德歸仁,碧海效祉,金穴薦珍,人無常主,惟賢是親,土宇克開,煙塵載寢。轂擊梨坑,輯熙群品,出入連城,光揚衣錦。業留萬代之台,倉貯九年之廩。明明讚普,揚天之光,赫赫我王,實賴之昌。化及有土,業著無疆,河帶山礪,地久天長!辨稱世雄,才出人右,信及豚魚,潤深瓊玖,德以建功,是謂不朽,石以刊銘,可長可久。
南詔德化碑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https://bit.ly/2LfPrKQ

南詔德化碑


天寶戰爭-天寶十載至十三載間(751-754),唐中央政府對南詔地方政權,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戰爭,企圖一舉滅掉南詔。 南詔則聯合吐蕃軍隊抵抗,兩次大敗唐軍。
因其都發生在天寶年間,史稱天寶戰爭,是唐史和雲南地方史上的重要事件。
天寶七年(748年),南詔君主皮羅閣去世,唐朝皇帝下詔立皮羅閣的兒子閣邏鳳為雲南王。
唐王朝控制了洱海地區之後,便加緊經營滇池區域,築安寧城,開步頭(今元江)直通安南,受到爨[cuàn]氏各部反抗,他們暴動殺掉了築城使者竹靈倩,
唐王朝派南詔前往鎮壓,閣邏鳳乘機拉攏爨氏各部,奏請朝廷以各爨氏謝罪而罷。
閣邏鳳還將一女嫁給爨歸王之子守偶,另一女嫁給爨崇道之子輔朝。
唐認為南詔勢力進入滇池地區,對已不利,遂派李宓以反間計挑起爨氏內訌。
南詔軍隊
爨崇道遂殺爨歸王、爨日用。 歸王妻阿姹求救於南詔,南詔出兵殺崇道父子,導致唐與南詔矛盾激化。
唐朝廷決意打擊南詔,想以皮邏閣另一子於誠節取代閣邏鳳,並加倍徵取糧稅以削弱南詔。
天寶九年(750年),南詔王閣邏鳳率妻女赴成都議事,途經唐設在滇西的姚州都督府,姚州都督張虔陀侮辱閣羅鳳的妻女,又奏閣鳳邏背叛。 唐王朝西川節度使楊國忠聽聞后,準備派鮮於仲通、李暉、王知進率兵8萬,分三路進兵徵伐南詔。
閣邏鳳知道無路可走,趁大軍未到,即攻下姚州,張虔陀自殺,再克安寧,城守王克昭被殺,這時鮮於仲通已至曲靖。 當年,南詔攻破州西瀘,俘獲西瀘縣令鄭回。 鄭通儒學,被閣邏鳳重用,教授王室子孫。
天寶十年(751年),鮮於仲通率兵8萬三路進攻南詔,南詔王閣邏鳳遣使謝罪,請求歸還所俘獲劫掠的,並且說"現在吐蕃大軍壓境,如果不允許我,我就將歸命吐蕃,雲南就不是唐朝的了。 "鮮於仲通不但不許,還扣押了南诏使節,一場大戰已無法避免。
唐軍進軍到至西洱河、太和城,與南詔、吐蕃聯軍交戰大敗。 唐軍全軍覆沒,主將王天運殞命,只有主帥鮮於仲通一人倖免。
之後南詔向北臣服於吐蕃,吐蕃"賜為兄弟之國",封閣邏鳳為"讚普鐘南國大詔",授予金印。
然而,唐軍慘敗的消息,卻被唐朝宰相楊國忠謊報為空前的軍事勝利;
南詔被逼應戰的事實,被歪曲為南詔勾結吐蕃,聯合反抗唐王朝的謀反行為。
唐玄宗一方面為鮮於仲通設宴慶功,攫升他為都城長安的最高長官「京兆尹」,
另一方面責令楊國忠積極備戰,徵集士卒,調集軍隊,再征雲南。
天寶十二年(753年),以左武衛大將軍何履光率領嶺南五府兵進攻南詔,在南詔取得勝利后返回。
天寶十三年(754年),由李宓率領的7萬唐軍再度大舉進攻南詔。 李宓打到南詔首都太和城外,閣邏鳳閉壁不戰。
李宓的糧草耗盡,軍隊有十分之七八的人因為患瘴址瘟疫以及饑餓而死。
李宓只得撤軍,在率疲敝之軍返回時,遭到了吐蕃與南诏聯軍的前後夾擊,同樣全軍覆沒,李宓陣亡於西洱河。 "天寶戰爭"至此結束。
"天寶戰爭"的失敗,沉重打擊了唐朝的統治政權,
數十萬精兵盡沒南詔,也造成了國防空虛、無軍可調的尷尬局面。
不久安祿山、史思明等在北方發動了"安史之亂"叛亂,盛唐無力抵抗,帝國的榮光從此衰弱。
南詔打敗唐朝以後,利用戰俘唐軍漢人中文化較高的人才,在各方面傳播知識培育南詔子弟,
因此南詔在文化、醫學、軍事、種養業和冶鍊、政治等方面得以較快發展,國力逐漸強大。
接著便四處用兵,向周邊地區掠奪財物,擴張土地,使南詔的疆域東接貴州、廣西,北抵大渡河,南至越南、緬甸邊界,西部與古代印度為鄰,成為面積達到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強大國家。天宝战争——改变大唐与南诏历史走向的大战_【快资讯】 https://bit.ly/2YFM4Qn

2021-02-04_105021


遊李宓將軍廟
湯世煒 
我多次到大理,在大理州博物館曾數次聽講解員講南詔、德化碑、天寶戰爭等等,久已想往遊「李宓將軍廟」,均因來去匆匆,無緣相見。
今年八月,我有幸與李根源先生的侄兒李希鰲,素有「一門三將」之稱的親屬│馬崟將軍的長子馬榮彬、馬瑛將軍的長孫媳姜怡同遊了「李宓將軍廟」,了卻了多年的宿願。
我們從下關市區乘車,穿過城區跨越西洱河上的黑龍橋即至龍尾街下車,沿坡緩慢步行,龍尾關鼓樓雄踞街中,建築雄偉,真有一夫把關萬夫莫開之勢。據史書記載,龍尾城初為南詔閣邏鳳所建,城門臨洱海水下。現今關隘城樓的建築,已是明代所建了。穿過古老的城門洞,沿中丞街西上,兩旁的民居,保持著古老的特色,道路不寬但整潔平坦,有些民居門前,山泉流水潺潺。
約行里許,路旁有二個寺院,一為觀音閣,一為阿彌陀寺,均為近年所建。觀音閣門為三開間建築,規模較小。阿彌陀寺,庭院寬敞,花木扶疏。前殿為天王殿,後殿為正殿,殿內燈燭照亮,青煙縹渺,幾位信徒正誦經禮佛。正殿塑「阿彌陀三尊」。「阿彌陀佛」,又稱「無量壽佛」、「接引佛」、「智慧光佛」等名號甚多,為西方淨土世界的教主,是淨土宗的主要信仰對象。大理,早在南詔時就盛行佛教,寺院眾多。天王殿前是府瞰下關市容的極佳處。僧人也在殿台前置凳椅供遊人小憩。舉目觀望,四圍青山如黛,洱海如鏡,下關市區東西南三面已建至山麓。市內,高樓櫛比,街道縱橫,遠處,楚(雄)大(理)鐵路和火車站隱約可見;近處西洱河沿城邊宛延西去,河水清亮,堤岸柳樹成陰,使這座古老而又現代城市顯得英姿勃發。出寺門,再往前行約里許,登數百級石階,即達「李宓將軍廟」了。
「將軍廟」位於蒼山十九峰最南端的斜陽峰麓。這裡,林壑優美,蔚然深秀。廟前坊上書「將軍洞」兩壁題「蒼洱毓秀」四個大字,一棵上百年的大青樹濃蔭覆蓋。廟旁,曲折的迴廊連接登山觀瀑的山間石級。廟坐西向東,依山就勢,背靠蒼山,俯臨下關,氣勢雄壯。廟為三進房,第一進為門樓,正門頂上懸「唐李公之廟」橫匾,正門上層為戲台,供廟會演戲用。第二進為八字樓。第三進為大殿,殿宇寬闊,內塑十八尊神像,中為李宓像。兩旁配穀殿,一塑觀音,一塑財神,庭院與二進門的院落相通。整個建築,飛檐斗拱,畫棟雕樑,頗具白族特色。廟內匾額楹聯甚多,多是憑吊這位將軍,發思古之幽情。遊人至此,在飽覽河山的同時,總不由己的也會回溯這位將軍葬身洱海的歷史歲月。
唐天寶年間,奸相楊國忠當道,對地方民族關係處理失當,引發了天寶戰爭。導火線是當時朝廷任雲南太守張虔陀,依仗權勢,驕奢謠逸,趁南詔王閣邏鳳謁見之機,侮辱其妻,因而激怒南詔王,上書列舉張的六大罪狀,連表控告均無效而起兵問罪,殺張虔陀,攻占姚州等三十餘城。楊國忠意欲求功,於天寶十年,遂派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率兵八萬征擊,閣邏鳳差人帶狀子去剖白冤曲,願歸還城池與俘虜,但鮮于仲通狂妄自大,不許講和。結果,兵敗西洱河,損失六萬餘人。事隔三年,楊國忠自兼劍南節度使,又遣御史劍南留候李宓率兵十萬再征南詔,雙方激戰,「血流成河,積屍壅水,三軍潰衄元帥沉江」。白居易的《蠻子朝歌》「鮮于仲通六萬卒,征蠻一陣全軍沒,至今西洱河岸近,箭孔刀痕滿枯骨」。都是這場戰爭的真實寫照。閣邏鳳雖依仗吐蕃之力抗擊唐軍,取得戰爭的勝利。但他知道,葉榆(大理)久為中華國土,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乃人心所向,歷史發展之趨勢。一時交惡,「豈顧前非、而忘大禮。遂收亡將等屍,祭而葬之,以存思舊」。同時,令人撰文,歌頌閣邏鳳武功政績,敘述南詔與唐朝的友好以致失和的起因和經過,表明對唐朝的友好願望,刻成巨碑。於戰爭十二年後,立於王都太和城國門外。這就是《南詔德化碑》。現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天寶之戰後數年,東面發生「安史之亂」,唐朝已自顧不暇。南詔方面,閣邏鳳已死,異牟尋繼位,決心棄蕃歸唐,遣派使臣向朝庭表明心跡,誓為漢臣。唐朝回顧歷史,宰相李宓認識到「雲南自漢以來臣屬中國,楊國忠無故擾之使叛」,力主通好,為唐德宗採納。南詔遂於天寶之戰後四十餘年,重歸一統。
天寶之戰遺跡還有一處,名「萬人冢」,位於下關市內天寶街。唐朝征討南詔失敗,南詔收拾陣亡將士築「萬人冢」於西洱河南岸。遺跡墓高三米多,四周圍以條石,墓基兩層,用大石理石切欄杆,東西各植一株「相思樹」。墓正中立「大唐天寶戰士冢」書隸碑文。左面碑刻明雲南總兵鄧子龍詩:「唐將南征已捷聞,誰憐枯骨臥黃昏。惟有蒼山公道雪,年年披白吊忠魂。」民間相傳,「萬人冢」築成後,每當風雨陰霾,冢畔常有冤鬼哭聲。鄧子龍路過知此事,寫詩憑吊,而後聲止。右面刻郭沫若一九六二年到大理題「萬人冢」詩。天寶何能號盛唐,南征一度太周張。萬人京觀功安在?千載遺文罪更彰。我愛將軍詩詞好,人傳冤鬼哭聲藏。糊塗天子殃民甚,無怪蒙塵到蜀疆。」民國年間,曾闢為公園。遺憾的是已改作它用,園內除墓冢尚存外,己雜亂無章。所幸已列為首級重點文物保護,州政府已建立「天寶公園修復籌備處」。不久的將來,定會以嶄新面貌見於世人。
歸途中,我們議論,李宓是敗軍之將,竟在他敗亡之地立廟供奉,還被當地白族尊為「本主」,稱「利濟將軍」,讓人不可思議。也可能是李宓雖全軍覆沒,除戰死者外,想必有不少俘虜或逃散者。這些軍卒,漸與當地民族融合,成為當地民族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後人慎終追遠,對這位罹難將軍也懷無限哀思,祈求他在天之靈的庇祐,遂修廟祠。這也是我的想當然而已!
據碑刻記鞏,現廟最早建於明代,為上村李姓鄉紳所建。今上村也多姓李。每年八月十五日祭祀。是日,廟內外人聲影沸,殺雞供奉。禮畢,一家人團座,分食供品。台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遊李宓將軍廟 | 台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https://bit.ly/2YFcOk8


邊疆與帝國之間:明朝統治下的西南人群與歷史 - 連瑞枝 - Google 圖書

2021-02-04_091830

邊疆與帝國之間:明朝統治下的西南人群與歷史 - 連瑞枝 - Google 圖書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2019年09月06日 08:27:45  1436 views  
摘要
在雲南大理市下關市區的蒼山斜陽峰下有個將軍洞,洞內建有一座廟祀,是為"唐李公之廟"。天寶戰爭,李將軍戰死沙場大唐與南詔國的恩怨隋末唐初,大理市洱海邊小國林立,其中有六個實力較強的小國,被稱為六昭,它們分別是: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
在雲南大理市下關市區的蒼山斜陽峰下有個將軍洞,洞內建有一座廟祀,是為"唐李公之廟",它是大理市白族規模最大、香火最旺盛的本主廟,本主神卻是唐朝天寶年間攻打南詔國陣亡的唐朝將軍,名叫李宓。
為何陣亡的唐朝將軍會成為當地白族百姓的本主神?將軍洞內的"唐李公之妙"又如何成為本主廟的?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要想知道事情的原委,此事還得從大唐與南詔國爆發的那幾場戰爭說起。
天寶戰爭,李將軍戰死沙場
大唐與南詔國的恩怨
隋末唐初,大理市洱海邊小國林立,其中有六個實力較強的小國,被稱為六昭,它們分別是:蒙巂詔(今漾濞)、越析詔(今賓川)、浪穹詔(今洱源)、邆賧詔(今洱源鄧川)、施浪詔(今洱源三營)、蒙舍詔(今巍山)。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其中,蒙舍詔在第一代王細奴邏的治理下,很快強盛起來。
細奴邏很聰明,他知道在遙遠的中原大地有個強盛的大唐,就派遣自己的兒子邏盛率使團出訪大唐,並表示願意歸順大唐。
自此,細奴邏派人年年入唐朝貢,兩國關係日益密切。
及至第四代王皮邏閣即位時,蒙舍詔的經濟、軍事水平已經超過同在洱海地區的其他五昭。
皮邏閣是一位具有雄才偉略的蒙舍王,有心統一洱海地區。為此,皮邏閣非常重視與大唐的關係,積極爭取到大唐的支持。
得利於大唐的支持,皮邏閣先後征服了西洱海地區的諸多部落,逐步滅掉其他五昭,最終統一了洱海地區。因蒙舍詔在諸昭之南,也被稱為南昭。
統一六昭之後的南詔國,迅速發展壯大,南詔的勢力卻逐漸滲入到大唐經營的滇池地區。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原本想藉助南詔牽制宿敵吐蕃的大唐,突然發現西南地區出現個強力政權,這引起大唐的警惕,開始有意的控制南詔。
此時的大唐處於唐玄宗統治後期。腐朽不堪的大唐與日益強大的南詔關係失衡,導致大唐與南詔的矛盾激化,兩國關係急轉直下。
昏庸的唐玄宗聽信權傾朝野的宰相楊國忠讒言,任命鮮於仲通為劍南節度使,越嵩都督張虔陀改任姚州都督,令他二人負責監視與控制南詔。
試想,楊國忠任命的部下能有什麼本事。正是由於張虔陀的出現,為大唐與南詔的戰爭埋下了導火索。
大唐與南詔國的戰爭
皮邏閣死後,閣邏鳳與二弟誠節爭奪王位,誠節背後的支持者是大唐,但最終勝出的是閣邏鳳,誠節被流放在外。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相傳閣邏鳳並非是皮邏閣親生,而是他的養子。早在皮邏閣死之前,閣邏鳳就參與削平六昭活動,此人有勇有謀,深得皮邏閣信賴。
二弟誠節相比閣邏鳳而言,個人能力就差很多了。大唐是想扶持誠節以便更好的控制雲南地區。
大唐欲要扶持誠節事情敗露後 ,閣邏鳳便與大唐產生矛盾,但忌憚於大唐的實力,閣邏鳳還是臣服於大唐 ,助唐抗擊吐蕃。
雙方之間的爆發戰爭的導火索與一個人有關,此人就是此前所提到的姚州都督張虔陀。
張虔陀沒什麼本事,嬌縱蠻橫,貪婪無度,時常欺壓南詔。
公元750年,閣邏鳳路過姚州,拜會張虔陀,可張虔陀竟色膽包天,侮辱閣邏鳳同行的妻子,並向閣邏鳳勒索錢財。勒索不成,還派人去王府辱罵閣邏鳳。
身為一國之君的閣邏鳳豈能受此大辱,隨即親率大軍攻破姚州,斬殺了張虔陀,報了辱妻之仇。
閣邏鳳發動的"姚州之役"引發大唐極為不滿,雙方的戰爭就此爆發。唐玄宗在權臣楊國忠的讒言下,認命鮮於仲通為唐軍主帥,率領6萬大軍討伐南詔。
鮮於仲通更是個沒本事的人,毫無智謀,6萬大軍竟被南詔與吐蕃聯軍一舉殲滅,只有鮮於仲通狼狽不堪的逃回大唐。(南詔自身實力弱,無法抗擊唐軍,只能求助吐蕃)
前線吃了敗仗,可楊國忠卻謊報軍情,稱唐軍取得重大軍事勝利,唐玄宗不明真相,還嘉獎了鮮於仲通,提拔他為長安都城的最高長官。
此時的唐玄宗心思早已不在朝政,與他的愛妃楊玉環整日成迷於酒色聲樂之中,大唐在楊國忠的亂政下早已腐朽不堪。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急於邀功的楊國忠向唐玄宗進獻讒言,再一次發動了對南詔的征討戰爭。這次唐軍的主帥是李宓,就是那位供奉在將軍洞的本主神。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可憐的李宓,所率的大軍竟是楊國忠在河南、河北等地徵集的平民百姓,根本沒有戰鬥力可言,若遇上戰鬥力強悍的南詔軍隊,勝負可想而知。
可悲的是,李宓還是閣邏鳳的好朋友,出征前,李宓苦不堪言,感慨到:南詔受聖朝冊封,稱臣納貢,不違不悖,豈有風雲突變之理?自古征戰無情,知交對壘,弟兄仇殺,血染沙場,天理良心何在!
李宓深知皇命不可違,只能率領大軍千里遠征南詔。
南北氣候差異巨大,一路上征南大軍受盡蠻煙瘴雨帶來的疾病和因糧草供應不足誤食野菜中毒的折磨。還未到到達南詔,便死傷無數,軍心渙散。
好不容易抵達南詔,李宓大軍因受疾病和糧草供應不足等因素,軍隊戰鬥力大減,而閣邏鳳早已做好準備,並聯手吐蕃,抗擊唐軍。
雙方激戰洱海腹地,最終,李宓兵敗自殺,跟隨李將軍出征的數萬唐軍將士大多戰死沙場。
戰後,閣邏鳳下令將李宓將軍遺體葬於蒼山斜陽峰麓,葬而祭之,昭曰“生雖禍之始,死乃怨之終,豈顧前非而亡大禮”
李將軍也算是忠義之士,死後受到散落在大理民間唐軍後裔的尊崇,被奉為利濟將軍,後來成為當地著名的本主之一,立廟祭祀。
將軍洞成為本主廟,李宓成為本主神
天寶戰爭中,雖然唐軍全軍覆沒,但這不等於全都戰死,還有一些唐軍被俘虜或者逃散,這些人或流落或被安置於洱海周邊。
此前曾說到,李將軍所統帥的軍隊中都是被強征的漢族百姓,因此這些人具有較高的生產水平,他們逐步的融合於白族之中,對南詔的經濟文化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滄海桑田,等到明朝時期,南詔國早已灰飛煙滅,曾經的唐軍將士早已被白族化,但他們沒有忘記自己是天寶戰爭中唐軍將士的後代。
相傳在明嘉靖二十九年,大理巍山縣有一個姓李的人到大理府,自稱是唐朝李宓將軍的後裔,先祖追隨李將軍征戰南詔,兵敗後隱姓埋名,匿居於巍山,聽聞皇上施恩表彰忠烈,李將軍乃忠烈之士,請為李將軍立廟以慰忠魂。
大理知府傳見此人進行盤問,問其居住何處,還有何人,並派人前往巍山盤問。
數日後,派去的人回來稟告大理知府,說巍山有一村,全村人都姓李,都說始祖是唐天寶年間隨李將軍而來。
此時,嘉慶皇帝正實行"尊漢抑夷"之策,施恩表彰忠烈,大理知府心想此事正和上意,就相信了那人所說的話。便問那人,廟應建何處。
那人說,當年李宓將軍是在大理下關殉國,廟就建在下關吧,我們願盡全力捐資,如果有不足的地方還請官府給予援助。
知府聽後,傳於下關官紳募捐籌資,籌建廟祀。
當時人們封建迷信嚴重,認為建廟後,李宓將軍就可以統帥下關戰街處"萬人冢"的冤魂野鬼,這些冤魂野鬼不在危害人間,為此都願意樂捐建廟。
廟址就選在了蒼山斜陽山麓下的龍王廟,將原來的龍王廟改為李將軍廟,而將龍王廟遷於偏殿。
之所以將廟建在此處,除了風水上的講究,還有就是將軍廟背靠蒼山,俯臨戰街,遠眺可以看到"萬人冢",預示着李將軍的英魂與部下英魂能夠朝夕相處。
廟建成後,大理知府親臨下關,貼出告示:宣揚李將軍壯烈殉國,一門忠烈,理應受到百姓的祭祀,以慰將軍之魂。
廟建成初期,只有關內的漢人禮奉,關外的當地人都在戰街。關外當地人立閣邏鳳為本主,關內的漢人立李宓為本主。
關內漢人稱閣邏鳳背信棄義,背叛大唐,虐殺兄弟,而李將軍滿門忠烈。關外人隨即反駁稱閣邏鳳智勇雙全,抵抗大唐入侵,唐皇帝不明是非,是昏君,李宓助紂為虐。
為此,雙方爭鬥不休,後逐漸採用攔禁方法,禁止對方前來祭祀。直到清嘉慶年間,雙方曾爆發大規模爭鬥,鬧到官府,後來在官府的調停下,採取折中辦法,兩地居民可以自願來往祭祀。
後來 ,關內的李宓將軍廟因人一再倡導,香火日益旺盛,久而久之就成為兩地居民的本主廟。
據說原來的龍王廟內有很多溶洞出水,灌溉了大量的農田,後龍王廟被改建為唐李將軍廟,當地人就叫此處為將軍洞。
當地百姓受封建思想影響,便侍奉李宓為"龍尾山泉利濟將軍",成為管水路的水利之神。
敬重他是忠義之士,前來祭拜的人越來越多,李宓也就逐漸成為當地百姓的本主神。
以上便是李宓成為白族本主神事情的原委。
白族本主廟(知識點)
本主是白族百姓的宗教信仰,白族語中,本主叫"武僧",是"本境福王"的簡稱,意思是"我的主人"。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只要和白族村社有密切關係的人和事物都可以成為本主,既有傳說人物,也有歷史上真實人物,既有英雄,也有平民,既有漢族也有其他民族人物。
這充分體現出本主崇拜兼容並蓄的特點,反映出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白族百姓從祖國大統一、民族團結願望出發的寬容。
大理市有座白族本主廟,本主神卻是攻打南詔國的唐朝將軍,為何? | 天天要聞 https://bit.ly/3pLnda0

36b2a48a-74bd-4459-a89f-7018e34b1a9873c732b424874971ba9423858739319dd1996326cf6448c796e54a1d072f89644b93aa59679f4ed4acef2bf03dfb352f8d28a80629de4c4ea4a11759824359d6


大理蒼山將軍洞風景區,有著名的唐朝李宓將軍廟,有抽籤很靈驗的靈瑞庵,還有明代翰林名士趙雪屏的覺真庵等景點可以觀光遊覽,體驗一廟一世界的無限風光。
沿途還可以欣賞到"觀音缽泉"、招鶴樓、龍泉瀑布、"三眼井"、石交椅、松鼠尾巴石、古榕樹(大青樹)、"古龍祠"等小景點。 遊玩以上所有景點,只要規劃好線路,半天時間就足夠了。
下面就跟著本地無違旅行,一起參觀遊覽大理蒼山將軍洞風景區吧。 此遊記也許不是最全面的,但至少是最實用的乾貨遊記,希望對將要去將軍洞景區旅遊的遊客有所説明。 遊記內容分為"一廟兩庵"簡介、遊玩經歷、相關費用、注意事項等。
一廟兩庵簡介:
一、大理蒼山香火最旺的寺廟:將軍廟
大理蒼山將軍洞風景區,因將軍廟而聲名遠播。 將軍廟是白族本主廟,也是大理香火最旺的本主廟。 將軍廟用於祭祀西元754年,唐朝天寶戰爭中陣亡的唐將李宓。
據記載,唐王朝派大將李宓率10萬大軍進攻南詔,南詔王閣羅鳳派出自己的強將迎戰,兩軍交戰於洱海西南側的西洱河上。 最終唐朝將士全軍覆沒,唐將李宓也跳江而死。 後來,南詔閣羅鳳不記恩怨,收撿唐朝士兵屍骨,在西洱河南岸築起"萬人塚",即現在下關正陽時代廣場附近的天寶公園所在處
明代以後,下關白族奉唐將李宓為本主,始建將軍廟。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是李宓本主廟會,當地白族百姓進廟舉行祭祀活動,廟會上彩旗飄揚,鑼鼓喧天,香火袅袅,非常熱鬧。
將軍洞由將軍廟、古榕樹(大青樹)、"古龍祠"等建築組成。
二、抽籤很靈驗的庵堂:靈瑞庵
靈瑞庵開山住持法號玄覺,故稱玄覺庵。 據民間傳說,凡來此求籤者均很靈驗,禮佛上香后家中瑞氣盈門,後來人們也稱靈瑞庵。
靈瑞庵主要有"觀音缽泉"、望海樓(招鶴樓)、靈瑞庵、燃燈殿、佛台等建築組成。
三、明代翰林趙雪屏草庵:覺真庵
明代翰林趙雪屏引退還鄉,在靈瑞庵南邊搭建一草庵,並與當時的名士楊升庵、李元陽等在草庵內吟詩作賦。 現在還保存著趙雪屏書寫的"覺真庵"石匾一塊,後人為紀念雪屏公人品,敬獻一楹聯:崇尚清廉效陶淵明堅志,淡泊名利學趙汝濂遺風。
將軍洞遊玩經歷:
一、遊玩線路:
從靈瑞庵北大門進去寺院,途經"觀音缽泉"、望海樓(招鶴樓)、靈瑞庵等,再去欣賞龍泉瀑布。 然後徒步下山至將軍廟,途經"雲瑞奇秀"牌坊、石交椅、大青樹、"松鼠尾巴石"等。 最後從古龍祠返回到停車位置,結束旅遊行程。
軌跡如下圖,遊覽順序是一個閉合的線路,即1→2→3、→4→5→6、→7→8→9→1。
二、遊玩經歷:
上午9點,在願無違民宿吃完早餐,驅車就往10公裡外的蒼山靈瑞庵出發了。 到達靈瑞庵寺院後,1廟2庵8個景點,半天時間遊玩就正式開始了。
1廟2庵8個景點:1廟即1座將軍廟、2庵即靈瑞庵和覺真庵,8個景點即"觀音缽泉"、招鶴樓、龍泉瀑布、"三眼井"、石交椅、松鼠尾巴石、古榕樹(大青樹)、古龍祠等。
1、觀音缽泉:
靈瑞庵北面山門下,有一泉井,水質清瑩剔透且旱澇不涸。 相傳觀音菩薩為解庵中僧侶及砍柴樵夫飲水所賜,故名"觀音缽泉"。 觀音缽泉與銀箔泉、蝴蝶泉並列為大理三大名泉。
2、招鶴樓:
清光緒年間,龍尾關名士馬驥撰書"招鶴樓"木匾懸於樓上,並撰寫楹聯一對:"仙鶴一去不復返,危樓高起願相招"。 以示招鶴再歸,"招鶴樓"由此得名。
據傳說,自古就有白鶴在此生衍繁息,前人欲建造高樓與其相伴。 但樓起,白鶴卻展翅而去,唯留下一座空樓而已,後來便有招鶴樓之說。
從靈瑞庵北門進入寺院,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座3層樓的廟宇。 此處可登高望遠,蒼山、洱海,藍天白雲,整個下關風城一覽無餘,故此樓也稱望海樓。 每年農曆八月初八,在此舉辦觀海盛會,人流熙攘,熱鬧非凡。
3、靈瑞庵:
從靈瑞庵小門進入寺院,門口一副對聯特別引人注目:"一橋飛架引入仁慈聖景,兩庵重建呈現儒釋光輝"。 也就是這副對聯,讓我懷著探索求知的心態,搜索學習了"兩庵"的相關內容,學無止境,分享心得一切挺好的。
進入靈瑞庵大殿,乾淨清幽、香火繚繞。 上香敬佛、祈福平安、捐贈功德等禮畢后,便走出大殿。
4、覺真庵:
在靈瑞庵大殿的西南側,抬頭便可看到"覺真庵"的牌匾,難道"兩庵重建呈現儒釋光輝"的兩庵便如此呈現了嗎? 進入參觀之後,感覺不是覺真庵,從靈瑞庵導覽圖上也沒有發現"覺真庵"的位置,估計此歷史遺跡已經不復存在了。
又有記載,"靈瑞庵"的前身便是清代的覺真庵,是由村民自發集資籌建的。 更多相關內容,只待下次再去詳細瞭解,有知道"覺真庵"的友友,麻煩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5、龍泉瀑布:
遊覽完靈瑞庵,出大門往南走,便到了一個觀瀑亭的地方。 這裡就可以觀看瀑布了,當然還可以往下走,到離瀑布更近的地方欣賞。
6、三眼井:
按照靈瑞庵導覽圖指示,從觀瀑亭往南走,本來過了"獅子箐"就應該到"三眼井"的位置。 但是,才過去一點路程,就封路了。 參觀無果,只待下次有機會再去欣賞了。
7、石交椅:
從觀瀑亭原路返回至靈瑞庵南大門,再往前右側路口下山,去往將軍廟方向。 途經岔路口右拐下去,再經過"雲瑞奇秀"牌坊,往下走就到了將軍廟的後方西南側了。
將軍廟後方西南側流水旁邊,有一大片光滑的大石頭,這就是石交椅。 這裏曾經是小朋友們最喜歡的地方,也是將軍洞最好玩的地方之一,可以順著光滑的石頭爬到上部再順勢滑下來,非常過癮。 現在考慮到安全問題,已經被圍擋起來,禁止遊玩了。
8、古榕樹:
順著溪流沿台階往下走,就看到古香古色的長廊,走到廊道的盡頭,一棵巨大的古榕樹直插雲霄,這就是有著400年歷史的古榕樹,又稱為大青樹。 據瞭解,將軍廟大門前面的這棵古榕樹,直徑達11米、樹冠佔地面積700平方米,真是大開眼界啊!
9、松鼠尾巴石:
欣賞完超級大的古榕樹后,就去找尋能夠帶來好運的、老下關人都知道的松鼠尾巴石。 沿將軍廟大門東側往下走,沿途有斜陽勝景牌坊、曾經輝煌而古樸的將軍洞大門,順著青石板小道往山下走,一直到上村的"益心園"取水站,也沒有找到松鼠尾巴石,只有無功而返了。
後來瞭解到,「松鼠尾巴石」在將軍洞下面的上村村子裡。 在12路公交車未開通之時,去往將軍洞的小路上,就可以看到被人摸得光滑油亮的、外形酷似松鼠尾巴的一塊石頭,據說摸過此石會帶來好運。 本次遊玩未找到此松鼠石,只待下次再去探秘發現了。
10、將軍廟:
大理將軍洞風景區,景色優美、環境幽深,是下關風景名勝區。 將軍廟正門上懸掛著"唐李公之廟"的題匾,廟宇有三進。 週邊建有古樸的涼亭和長廊,亭閣上方一條瀑布垂瀉而下,潺潺的泉水環繞廟宇四周。
沿著過道一路參觀至大殿,朝拜的人員來來往往,沒過多久就會聽到鞭炮的聲音,大殿前面的香爐更是煙霧繚繞。 每次進寺登殿,上香敬佛、祈福平安、捐贈功德,向上的心就更向善了。 主殿兩側的紫薇,已經變成金黃色,真是美極了。
11、古龍祠:
參觀完規模宏大的將軍廟后,便往上山方向返回靈瑞庵停車點。 途經古龍祠,於是進去看了看。 古龍祠坐落在將軍廟的北邊,是嚮往愛情的男女求姻緣的地方。
時間到了13:00,整個將軍洞景區所有11個景點,都已經全部遊覽完成。 按照事先策劃好的線路,僅用時半天時間就輕鬆遊覽完成將軍洞的所有景點,輕鬆自如且收穫美景和無數的歷史知識,體驗了一廟一世界的無限風光。 這一趟遊玩非常值得。

下載 - 2021-02-04T095454.502下載 - 2021-02-04T095551.898下載 - 2021-02-04T095549.795下載 - 2021-02-04T095545.321下載 - 2021-02-04T095524.781下載 - 2021-02-04T095522.497下載 - 2021-02-04T095519.619下載 - 2021-02-04T095517.299下載 - 2021-02-04T095510.327下載 - 2021-02-04T095509.357下載 - 2021-02-04T095507.369下載 - 2021-02-04T095504.079下載 - 2021-02-04T095505.977下載 - 2021-02-04T095501.120下載 - 2021-02-04T095457.92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656AB6EB84FBBCAA4A4BA7EA4E5A8E5AC47AABAC0B3A5CE5FB7735F2E646F63> (cyut.edu.tw)

2021-02-04_093547

越南與中國南方山水相連,實質上的相互關係超越政治上的疆界約束,然而在秦始皇帝的經略下,越南與中國的政治核心勢力有了重大的聯結,這使得越南(尤其現在越南北部地區)自此以後受到中國強烈的影響,自漢迄宋,越南與中國進行了長期的融合,這種融合在領導階層的這個層面更加明顯。秦漢時期越南地區主要的官吏都是中國中央派遣而來,如、真定人趙佗、漢中人錫光、南陽人任延、山東人(廣西人)士燮等對於漢文化的傳播與奠定都有非常重要的貢獻,以致於漢獻帝初平中,有交州人李琴;南朝有日南人張重、愛州人黎回,唐德宗前後有愛州人姜神翊、姜挺、姜公輔、姜公復祖孫三代仕於中國。10除了這些政治上著名的人物而外,還有些被謫遷的官吏,如杜正倫、褚遂良、柴哲威、宋之悌等也來到越南,這些人都對於儒學文化的傳布有極大的影響。基本上,北屬時期的越南就是中國的一個部分,兩地的來往自然而頻繁,或許因為與中央政權所在地相距較遠,所受到的重視程度也因此而受到限制,不過這樣也使得在中國政局動盪的時候,越南經常成為中國知識份子浮桴於海的選擇,或長或短的選擇居住在越南地區的士大夫階層,也將儒學或多或少的傳布到越南地區。11是以所謂北屬時代的越南正如同中國境內其他地區一樣,能從不同的方向接受到中國儒學的教育,中國的漢字因而成為越南記載重要的元素,甚至是最重要的元素,12這樣的記載體系,對於越南人的思想也有相當程度的影響。13因而越南也有與中國相同的一些文化習慣,其中包括了金石的刊刻。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656AB6EB84FBBCAA4A4BA7EA4E5A8E5AC47AABAC0B3A5CE5FB7735F2E646F63> (cyut.edu.tw)


愛州:愛州的位置在漢朝屬九真郡(Cửu Chân Quận)。南 -華人百科

2021-02-04_094151

愛州
愛州的位置在漢朝屬九真郡(Cửu Ch&acirc;n Quận)。南朝梁普通四年(公元523年)分交州(Giao Ch&acirc;u)置。治移風(今越南清化西北),隋代移治九真(今越南清化),轄境約當今越南清化附近一帶。隋、唐承襲之,也稱九真郡,領九真等七個縣。唐高宗調露年後屬安南都護府(An Nam đ&ocirc; hộ phủ),唐高宗總章二年,置福祿州,亦曰福祿郡,至德二載改為唐村郡,領柔遠等三個縣。
簡介
愛州(越南語:&Aacute;i Ch&acirc;u),中國古代行政區,從隋起,治所在今越南清化(Thanh Hóa)。
愛州的位置在漢朝屬九真郡(Cửu Ch&acirc;n Quận)。南朝梁普通四年(公元523年)分交州(Giao Ch&acirc;u)置。治移風(今越南清化西北),隋代移治九真(今越南清化),轄境約當今越南清化附近一帶。隋、唐承襲之,也稱九真郡,領九真等七個縣。武德五年(622年),屬交州總管府.。武德七年(624年),改交州總管府為交州都督府。唐高宗調露年後屬安南都護府(An Nam đ&ocirc; hộ phủ),唐高宗總章二年,置福祿州,亦曰福祿郡,至德二載改為唐村郡,領柔遠等三個縣。五代後屬交趾(越南吳朝Nhà Ng&ocirc;)。
歷史
愛州,九真。下。開元戶一萬四千五十六。鄉二十九。元和戶五千三百七十九。鄉八。
秦象郡地也,漢元鼎六年平南越,置九真郡,領胥浦、居風、都龐、音龍。
餘發、鹹?、無切、無編七縣,屬交趾刺史。梁武帝于郡理置愛州,隋大業三年改為九真郡。武德五年,丘和歸國,罷郡復為愛州。
州境:東西二百八十二裏。南北四百一十裏。
八到:東至上都六千四百七十五裏。北至東都六千二百一十五裏。東至海州一百四十裏。東北至長州水行四百五十裏。西至小獠界水行一百九十裏。南至演州二百五十裏。西北至小獠柵三百裏。西北至安南都護府五百裏,水路七百裏。
貢、賦:開元貢:孔雀尾。賦:綿。元和貢:孔雀尾十具,翡尾一百枝,檳榔五百顆,犀角二十斤。
管縣五:九真,安順,崇平,日南,軍寧。
九真縣:下。郭下。本漢居風縣地,吳改居風為移風。隋開皇十七年,分移風置縣,屬愛州,後漢任延為真太守,舊俗以射獵為業,不知牛耕,人常告糴,交趾每致困之。百姓充給。
居風山,在縣西四裏。上有風穴,長風自是出焉。其山出金。
珍山,在縣西三裏。
安鎮山,在縣南三十一裏。出石磬,勝于湘州零陵者。
安順縣,下。西北至州九裏。本漢居風縣地,吳改為移風,又分置常樂縣,屬九真郡。隋開皇十年改屬愛州,十六年改為安順縣。皇朝因之。
浮岳山,在縣西五裏。
崇平縣,下。北至州三十裏。本漢居風縣地,晉于此立高安縣,屬九真郡。
隋開皇十年改屬愛州,十八年改高安為隆安,開元元年改為崇安,至德二年又改為崇平。
日南縣,下。北至州三十裏。本漢居風縣地,晉分置津梧縣,隋開皇十年析置日南縣,屬愛州,皇朝因之。
鑿山,在縣北一百三十裏。昔馬援征林邑,阻風波,用鑿此山彎為通道,因以為名。
海,在縣東七十裏。
軍寧縣,下。東南至州二十裏。本漢都龐縣地,晉分立軍安縣,屬九真郡。
隋開皇十年改屬愛州。至德二年改名軍寧。

愛州:愛州的位置在漢朝屬九真郡(Cửu Chân Quận)。南 -華人百科


2021-02-04_094151

九真郡
九真郡(越南語:Cửu Ch&acirc;n quận)
中國古代行政區,位于今越南中部,後北移越南北部。
九真郡:九真郡(越南語:Cửu Ch&acirc;n quận)中國古代 -華人百科 https://bit.ly/3oNQ9N0
九真郡
外文名稱
Cửu Ch&acirc;n quận
郡縣狀況
九真郡地秦時屬于象郡(
位    于
越南中部
郡縣狀況
九真郡地秦時屬于象郡(Tượng quận),漢武帝于元鼎六年置此郡,治胥浦縣(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市西北十餘裏)。屬交州(Giao Ch&acirc;u)。西漢時三萬五千餘戶,人口十六萬六千餘人。下轄七縣:胥浦縣(Tư Phố 新朝稱驩成Hoan Thành)、居風縣(Cư Phong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市西北十餘裏故胥浦城北約十裏)、都龐縣( Đ&ocirc; Lung今越南寧平省寧平鎮西南)、餘發縣( Dư Phát越南寧平東南)、鹹驩縣(Hàm Hoan今越南乂安省演州縣一帶)、無切縣(V&ocirc; Thiết越南寧平省境)、無編縣(V&ocirc; Biên越南靖嘉省境)。新朝時九真郡改稱之為九真亭(Cửu Ch&acirc;n đình),東漢時復名九真郡,有四萬六千戶,人口二十萬九千餘人。
九真郡
歷史沿革
東吳時由九真郡分出九德郡( Cửu Đức quận)。九真郡仍治胥浦縣,轄胥浦、移風(居風改)、都龐、常樂(在今越南)、建初(在今越南)、扶樂(Phù Lạc在今越南)6縣。
南朝宋、齊時,九真郡治移風縣,轄十二縣:移風縣(Di Phong )、胥浦縣(Tư Phố )、松原縣(Tùng Nguyên)、高安縣(Cao An)、建初縣(Kiến Sơ)、常樂縣(Thường Lạc)、軍安縣(Qu&acirc;n An)、武寧縣(Vũ Ninh)、都龐縣(Đ&ocirc; Lung)、寧夷縣(Ninh Di)、津梧縣(T&acirc;n Ng&ocirc;)。南朝梁時,九真郡治設于愛州(&Aacute;i Ch&acirc;u)。
及至唐朝,仍有此郡。後唐長興二年,交趾土將楊廷藝Dương Đình Nghệ起兵驅逐南漢在交州的勢力,九真盡為其土,中國史書方無復載之。
九真郡:九真郡(越南語:Cửu Ch&acirc;n quận)中國古代 -華人百科 https://bit.ly/3oNQ9N0

九德郡:九德郡(九德,越南文:Cửu Đức),中國古郡名。三國吳分九真郡南部置 -華人百科


開元之治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58b74d31bcc5a4f4f3ee82c2ea7db6673c795a8a_size638_w603_h360eda11bb24e9f4a6a60fde35de847d57d94e27c57_size1002_w603_h611fd1041a3ac5e5db654d55ce2b9436c1a5a383ba0_size612_w601_h412139ca9d66aec0779c2d154748e3fdf36bd935f92_size998_w598_h6087586e1f300a5b9ceef377347a80de36ab48559ba_size465_w606_h335d56c6e7567ee3d2395e3d01cd9d7389c0aa7c2bb_size503_w602_h3841000 (14)

唐朝的天寶戰爭,為什麼直接把盛唐的氣魄打沒了?
唐朝從繁榮到衰敗的節點,大家或許都會想到安史之亂,但是早在安史之亂以前,發生在西南地區的天寶戰爭,就已經把盛唐的氣魄打沒了。
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這場不為人知的戰鬥。
天寶戰爭發生在唐朝和南詔國之間,爆發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唐朝當時西南地區官吏的貪得無厭,另一個也是南詔國本身的擴張導致的,這場爆發於西元750年的戰爭,唐朝面對小小的南詔竟然屢戰屢敗,以至於唐代的史書都很少提到它。
天寶戰爭唐朝的失敗,跟唐朝府兵制的瓦解有直接的關係。 府兵制本身的意義,就是給軍事素質合格的人賦予土地,平時耕種,戰時出戰,因而能夠保證府兵本身的戰鬥力。 實際上在唐代府兵制瓦解的同時,南詔國也在執行相似的授田制與鄉兵制,這也讓南詔當時能夠得到大量合格的兵員,對遠道而來的唐軍進行以逸待勞式的打擊。
唐朝軍隊在南詔國的失利,直接反映出了唐中期士兵戰鬥力的下降,以及剛剛執行的募兵制所隱含的缺陷。 要不是後來的安史之亂震動天下,天寶戰爭絕對可以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天寶戰爭中,唐軍幾乎傾巢出動,鮮於仲通、李宓都遭到了失敗,以至於戰敗后南詔國選擇歸附吐蕃,完全沒有把唐朝當回事兒。
我們應該看到,當時唐朝的張虔陀、鮮於仲通的確算不上是什麼良將賢臣,但是這也是唐朝自身實力的一種體現。 雖然南詔國在天寶戰爭中取得了勝利,但是它畢竟是一個小國,後來歸附吐蕃后,依然遭到了吐蕃的壓迫,以至於南詔國在40多年後的794年,再次歸附了唐朝,這個時候已經是安史之亂以後的事情了。唐朝的天宝战争,为什么直接把盛唐的气魄打没了?_腾讯新闻 https://bit.ly/2MX5luk
-----------------------
通常,我們總將安史之亂設定為唐朝由盛轉衰的節點。這或許是因為教科書鮮有提及年代更早的天寶戰爭。遠在安祿山從范陽起兵之前,盛唐的氣魄與自信,就已經在西南山麓間一去不返。
對於戰爭爆發的原因,學者已經將其一分為二。首先歸結於唐朝邊官的腐敗,並為唐軍之後的處境做好鋪墊。然後又認為是南詔國的奴隸制需要貪婪的擄掠更多人口。但對於唐朝軍隊的屢屢戰敗,就很少有人注意到關鍵。在戰爭爆發的西元750年,恰好就是唐朝府兵制正式瓦解的第二年。也就是說,之前支撐不斷遠征各邊遠地區的體制,實際上已不復存在。盡管還有很多人頂著府兵頭銜,卻在技術與精神層面都差的很遠。
開戰前 小小的南詔並不被唐朝放在眼裡
同時,受到傳統的五段論影響,學界又往往將南詔界定為典型的奴隸制政權。但若真是如此,恐怕無法理解南詔的戰鬥意志與韌勁。相反,稍稍細看南詔的具體制度,就會發現其實質與早期唐朝類似。或者說是比唐玄宗時代的帝國,來的更為純粹。
諸如《舊唐書》、《新唐書》和《蠻書》等史料都有記載,南詔施行授田制與鄉兵制。仔細對比,不難發現這就是從北朝開始就流行起來的府兵制度。只有經過篩選的軍事技能合格者,才可以分到朝廷給予的天地。這也讓南詔能在自己的本土動員出大量兵力,並對遠距離趕來的唐軍造成巨大威脅。
南詔在兵制上比同期對手更接近初唐遺風
當然,南詔的授田制還是有其特色。任何受者只需要當動員自身力量,就可以免去大部分的稅收和徭役。而且南詔是「計戶授田」而非「計口均田」,即以家族而非個人為基本單位。這與南詔人社會結構有密切聯繫,也說明家族力量在本地生態中的重要地位。遠道而來的唐軍,則已經開始推廣募兵制,並因為急於開戰而將弱點徹底暴露。
至於南詔人的鄉兵內部,也分為上-中-下-小這4個等級。士兵依照個人能力,又要按鄉兵-羅苴子-負排的順序選拔,和大唐折沖府分級等制有極大吻合。雖然唐朝人對此類規定不會陌生,卻也是在架不住原府兵群體的集團衰微。
南詔的文官與武將形象
武器裝備方面,南詔也有唐朝甚至中亞的影子。他們的盔甲雖多為本地特色的犀皮為主,但胸甲部分仍有唐朝樣式的兩當甲。在當時的《梵像卷》中出現過「南詔十三王」圖像。一位國王乾脆是全套唐甲出鏡,同時裝備矛與弓的模式。這種手法在唐軍和中亞世界是普遍存在。此外,還有環首刀劍、中亞弓韜、胡風圓領袍乃至老虎皮之類的裝備,在南詔各地大行其道。
最後,南詔還和唐朝一樣,設置了地方節度制度。這也是因為境內龐雜地形較多,容易造成山高皇帝遠的混亂局面。任命忠於君主而有很大地方權力的節度使,就是整合此類不利局面的必然選擇。唐朝在基層府兵制崩壞的同時,也沒有放棄節度使制度,並一直影響到五代和宋初。
《梵像卷》 南詔十三王
至於很多人會詬病的奴隸制人口拐賣,還是能在唐朝這邊找到類似案例。例如在消滅高句麗王國後,唐朝曾直接從本地人中抽走遷30萬,完全超過南詔的歷代擄掠總和。如果將其作為一種可左右戰爭形勢的因素,就會制造更多歷史問題。因此,唐軍在西南地區的失利,更多反應著自身的戰鬥力退化。若非後來的安史之亂過於有名,天寶戰爭將會在歷史上找回自己所應有的分水嶺。
此外,南詔有類似初唐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有地理環境因素和社會同構有關。其內部的主要人口分為遊牧成分居多的烏蠻與農耕成分居多的白蠻,恰好同大唐的北朝先祖類似,混合了更遊牧鮮卑與更農耕的漢人。
南詔在不少方面還受到中亞地區影響
府兵制的源頭,也是中亞地區流行的部落兵制。出自同一集團的遊牧集團,也在歷史上多次從藏彝走廊南下到滇中,帶來了中亞地區的文明因子。以至於出現了史載昆明夷風俗與突厥相近的記載。雖然兩者不太可能存在非常直接的聯繫,但無疑有著共同的文化淵源。南詔語中的老虎讀作「波羅」,也被部分學者認為與土耳其語的老虎(Pars)有關。
最終,南詔的均田/授田政權,不可避免的擴張到別人的田界上。這也是南詔與唐朝必有一戰的根本原因。恰逢彼時大唐邊官張虔陀、鮮於仲通之流丟出一系列豬隊友操作,讓南詔得以獲得巨大優勢。
雙方的大規模沖突 也一度將南詔逼向吐蕃陣營
只不過,交戰雙方都沒有預料到結果。依靠募兵的新鮮血液,唐朝一度扭轉府兵制的衰落頹勢,並成功將逼迫南詔徹底倒向更可怕的吐蕃陣營。之後,他們就必須迎接從范陽南下的邊區叛軍了……
天寶戰爭:唐朝由盛轉衰的真正節點 | 尋夢生活 https://bit.ly/3rkqKw9


將軍廟,這是一位將軍400多年的守護!
說起李宓、說起將軍洞,相信多數的大理人都不陌生。它是大理眾多本主廟中的一個,是大理人的信仰。
和其它本主有所不同的是,將軍洞供奉的是南詔國時期的唐朝入侵者李宓。
相傳唐玄宗天寶九年(750年)閣羅鳳為南詔王並襲雲南王,按南詔禮節,攜妻妾拜會雲南太守張虔陀,豈料張虔陀貪淫無禮,侮辱閣羅鳳之妻,還加倍徵收南詔賦稅。
閣羅鳳怒不可遏,發兵攻打張虔陀,張兵敗自殺身亡。
唐天寶十年(751年)朝廷派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率兵八萬攻打南詔,閣羅鳳一再申明自己冤屈,但橫行霸道、偏激寡聞的鮮于仲通,置之不理,
南詔將士不得已在龍尾關前的西洱河上與唐軍決戰,唐軍戰敗,鮮于仲通隻身逃回京城。
到天寶十三年(754年),朝廷再次派劍南節度使留後李宓,率兵十萬攻打南詔。
又被閣羅鳳聯合吐蕃夾擊唐軍於西洱河上。唐軍千里奔襲,給養不足,飢餓疲勞,又染疾患,缺乏水戰經驗,結果大敗。
主帥李宓受傷沉河而亡,唐軍屍橫片野,血染西洱河,十分悲慘。
而後,寬厚仁慈的南詔國百姓,將唐軍屍骨埋葬在的天寶街「萬人冢」和地石曲「千人冢」中。
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李宓族裔呈請朝廷,獲准後建了「唐李公之廟」。
「唐李公之廟」也就是將軍洞,也稱將軍廟,位於大理市下關鎮境內蒼山斜陽峰麓,上村西。如今的將軍洞是市民祈福、休閒、健身和遊客常到的名勝景點。
走進將軍洞,穿過一條小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斜陽勝境」,再往上走就是「唐李公之廟」。廟前是一棵挺拔的大榕樹,高達40多米,樹齡已有500多年。抬頭看看,茂密的樹葉,遮住了斜陽峰上空藍藍的天。幾隻鳥在樹底下,飛來飛去,很是開心的樣子。
再往台階上走去,便是將軍洞。廟宇三進,一為門樓,門樓上是戲台;二為八字樓;三為大殿,供奉著李宓將軍,右邊是財神爺,左邊是送子娘娘。
大殿內香火很是旺盛,全年都有很多人到這裡祈福。
每年的八月十五和除夕,將軍洞更是熱鬧。無數的人到將軍洞來祈福,他們中有本地人、有遊客、也有商人,祈願幸福平安,生意興隆。
每到這個時候,將軍洞的上空總是火光沖天,鞭炮聲響個不停。
在將軍洞的右上方是「古龍祠」,當然這和寫《絕代雙驕》的古龍沒有什麼關係。
古龍祠是眾多嚮往愛情的男女們求姻緣的地方。廟外面的一棵樹上,掛滿了求姻緣的紅線。
在廟的兩邊,是長廊和涼亭。走累了可以在那裡歇歇腳,或者是從山上下來在那裡乘乘涼。
往山上走,便到了進門就看見的泉水,泉水潺潺,從高處往低處落下,給將軍洞的安靜增添了些許的生機。
往外走,你可以看到下關的全景,那頗有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平時的將軍洞與八月十五、除夕時的「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走在將軍洞裡,只用一個字概括——「靜」。蔥蔥鬱郁地樹林,偶爾聽到的潺潺水聲,走在小道上,不免有「曲徑通幽」的感覺。
在這樣優美的地方,也總能讓你的心靜下來,回歸真實的自我。帶著洒脫的心情下山,走向自己的生活。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peyjnbj.html

4r7700023727p699o71p4r780001r58714q64o4o4r720003s29o2o45qq484r7600038r70qqp84s5q4r740003qnn541q7r8p34r730003r41p82sps94o


李宓
再述李宓,
查遍手邊存書,得其生年不詳,更不知少年跡。唯見其與五子為國戰死於天寶十三年之壯烈之舉。即公元754年。
李宓於玄宗朝時,曾任雲南都督兼侍御史。時有安邦定遠,德被南國之譽。
卻逢天寶年間,玄宗沉溺酒色,權落外戚之手。
南詔王閣羅鳳遭雲南太守所陷。楊國忠因賄,袒太守,瞞玄宗,欽定南昭王謀反。玄宗欽命李宓率軍南征,於是"天寶戰爭"暴發。
李宓情知閣羅鳳有冤,諫而無果。皇帝欽命南征,不可違抗。
情誼私也!國恩公也!兩顧難全,只得奉詣領軍,無奈遠征。
據說,李宓五子皆於軍中。
出師前,聚家嘆曰:
「南詔受封聖朝,
稱臣納貢,
不違不悖,
豈有突變之理?
自古征戰無情,
知交對壘,
弟兄仇殺,血染沙場,
天理、良心何在!」
長子李貞元哀勸:
「為將者,
稟忠於國,
君命難違,
縱悉原委,
而回天無力,
何苦傷神!」
長孫女巧珠,亦求陪爺出征。
李宓道:
「萬萬不可,
吾家子孫,
後當慎勿為將。」
遂取劍一柄,予孫女曰:
「此南詔鐸鞘寶劍,
為閣羅鳳所贈。
若爺年終不回,
持劍赴南詔,
後事自有分曉。」
戰後,唐全軍覆沒,南昭王險勝。
但,閣羅鳳不願與朝庭結仇,盡收唐軍屍骨,葬於西洱河岸,刻碑勒石為:
「大唐天寶戰士冢」。
後稱「萬人冢」或「千人冢」。
石碑落成,閣羅鳳率眾前往,親致悼詞:
「君不正而朝綱亂,
奸佞起而害忠良。
生乃禍之始,
死乃怨之終。
嗚呼悲哉!"
天寶十三年(公元740年),朝庭征南兵敗。十四年,安祿山起兵。
這一年底,李宓夫人攜巧珠至南昭,以鐸鞘劍呈送。
閣羅鳳見劍思人,舉座默然,潸潸淚下。
後,閣羅鳳陪李夫人及其孫女祭李將軍祠下。並親筆題聯:
「父忠子孝,
留下英魂警後世;
節義兩全,
磷火萬點洱河咽。」
聞知李宓孫女巧珠自願世居南昭,閣羅鳳擇鄭回三公子配之,並封公子為陽瓜州司文郎之職。
戰爭但止,南昭王閣羅鳳即與朝庭修好。
大曆元年(公元766年),又於太和城,立「德化碑」。言明不得已反唐之經過,以及永服中原之心跡。
30年後,其孫子異牟尋即位,與唐朝使者會盟於蒼山李宓神祠。
為中華一統,民族團結寫下佳話。
前幾年,我曾游雲南大理。
見洱海西南有蒼山,聞蒼山中斜陽峰下有李宓神廟。
不由心血來潮,顧"的士"一輛,專載一人進山觀瞻。
據說,蒼山斜陽峰下有一深洞,洞中紫氣升騰,籠罩山林。人間傳說,李宓精魂不去,故命洞名為『』將軍洞『』。後建李宓神廟,長年祭祀。
神廟坐西北而面東南,雲靄氳氤,景象幽古,山彎合報,松柏簇擁。
近廟,辭卻「的士」,拾級而上,頓生仰止之感。
面觀思遠,李宓征南,殺伐邊野,人們反立其廟,為之何來?於是細將廟內石碑逐一觀覽,欲解其中之奧。
未料故事驚心,恩怨動人,實在牽情。不覺夕陽西下,夜幕欲起。猛見遊客絕跡,一時慌恐,疾步下山,求車如渴。望斷山路,前後無一車影。正焦慮間,見一小車路過,招手打問,如逢救星,遂乘之而歸。
未及半個時辰,即到酒店。
千恩萬謝,付罷車費。已驚出一身冷汗 :
「若被壞人綁架,已不知身在何處?」
回到旅館,夜翻史冊,只悟得李將軍在大理被拜頌為神原因之一二,其它緣由,終未盡解。
詩人高適與李宓交好,
有《李宓南征蠻詩》贊其功德。
序曰: "天寶十一載,有詔伐西南夷,右相楊公兼節制之寄,乃奏前雲南太守李宓涉海自交趾擊之。道路險艱,往複數萬里,蓋百王所未通也。十二載四月,至於長安,君子是以知廟堂使能,李公效節。適忝斯人之舊,因賦是詩。 "
詩曰:
「肅穆廟堂上,
深沉節制雄。
遂令感激士,
得建非常功。
鼓行天海外,
轉戰蠻夷中。
長驅大浪破,
急擊群山空。
餉道忽已遠,
縣軍垂欲窮。
野食掘田鼠,
晡餐兼僰僮。
收兵到亭候,
拓地彌西東。
瀘水夜可涉,
交州今始通。
歸來長安道,
召見甘泉宮。」
讀高適詩序,似與《舊唐書》所云有出入。
《南詔德化碑》雲:
"…彼弓不暇張,刃不及發,白日晦景,紅塵翳天,血流成川,積屍壅水,三軍潰衄,元帥沉江……」
而《舊唐書·玄宗記》又載:
「天寶十三載乙丑朔,待御史、劍南留後李宓,率兵擊雲南蠻於西洱河,糧盡軍旋,馬足陷橋,為閣羅鳳所擒,全軍盡沒……
國忠又使司馬李宓率軍七萬在討南蠻,宓渡瀘水,為蠻所誘,至大和城,不戰而敗,李宓死於陣。」
前後似有不符?
《新唐書·玄宗紀》云:
「十三載六月,……劍南節度留後李宓及雲南蠻戰於西洱河,死之。」
《資治通鑑》云:「侍御史、劍南節度留後李宓將兵七萬擊南詔。閣羅鳳誘之深入,至大和城,閉壁不戰。宓糧盡,士卒罹瘴疫及飢死什七八,乃引還。蠻追擊之,宓被擒,全軍皆沒。」
史料載,李宓是天寶十三載奉命出征南詔,最終兵敗身死為多。
也有向達《蠻書校注》說,天寶十三載之役,應始於十一載,李宓摔北路之師渡瀘而南,廣府節度使何履光則自安南北進,當時紀其事者尚有高適。故有高之《李雲南征蠻詩》所序。但,其與《舊唐書》不知孰對孰誤?然,師非勝歸,已為明甚。
李將軍忠勇安國,德被朝野,當也無爭。
最明白的是,「天寶南征」禍起朝庭,殃及全境。南昭從此分離,「安史」趁機亂生;各地藩鎮跋扈,中央空前失控;大唐盛急轉直下。
或許,人們追念李宓將軍,也是對玄宗老兒的遣責吧!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a84yklv.html


將軍洞因建有將軍廟而得名。 將軍廟是白族本主廟,本主神為西元754年唐天寶戰爭中陣亡的唐將李宓。 這裡景色優美、環境幽深,如今在廟四周建了蒼山公園,廣植林木花卉,是下關風景名勝區。 將軍廟前建有石坊,上刻著"斜陽勝景"四個大字,正門上懸掛著"唐李公之廟"的題匾,廟宇三進。 週邊建有古樸的涼亭和長廊,再次可鳥瞰下關全景;亭閣上方一條瀑布垂瀉而下,潺潺的泉水環繞廟宇四周。 陡崖形似魚鰭,瀑布的水流隨魚鰭下方的溪流一路流下,到古城中。大理將軍洞,始建於明末清初,是白族本主廟,本主神為西元754年唐天寶戰爭中陣亡的唐將李宓。 至今流傳著許許多多李宓將軍死後在當地顯靈助人的傳說,李宓將軍從而被當地人尊為利濟將軍,是大理人民信奉的本主之一。 整個建築群具有濃厚的白族風格,主要有門樓、戲台、大殿、財神殿、娘娘殿、廂房等,其中大殿為單檐歇山頂建築,雕龍畫棟,十分雄偉壯觀。 門前的榕樹已有千年歷史,枝葉繁茂,如同華蓋。2013年2月9日,是我國農曆年三十,舉國歡慶,就在零點的鐘聲敲響,新的一年即將到來的時候,全國各地用不同的方式迎接新春的到來。 在大理,年三十的夜晚爆竹聲聲,將軍洞熱鬧非凡,是個不眠之夜。 記者夜晚11點來到將軍洞,這裡早已燈火通明,車水馬龍,無論是當地人還是外地人,都前往燒香許願,希望得到李宓將軍靈驗庇佑。将军洞_百度百科 https://bit.ly/2Mp6Stf


天寶戰爭是唐天寶年間南詔聯合吐蕃軍隊抵抗唐朝軍隊入侵的戰爭。
隋朝中期,少數民族控制雲南地區,並且獨立於隋朝之外。 唐朝結束隋末嚴重分裂大亂,唐朝統一漢地之後,扶持南詔,並且冊封南詔首領為雲南王。 天寶年間唐朝邊官張虔陀、鮮於仲通殘暴的對待南詔,張虔陀還姦淫了南詔王(雲南王)閣羅鳳的妻子與孩子。 張虔陀還多次向閣羅鳳索取,閣羅鳳大多數情況下不答應。 張虔陀派人辱駡閣羅鳳,並且密奏狀告閣羅鳳。 閣羅鳳憤怒怨恨,因此在天寶九年(750年)發兵反攻,包圍張虔陀,殺張虔陀。 [1]  鮮於仲通、李宓、何履光分別率軍進攻南詔。 鮮於仲通、李宓都遭遇失敗。 (有爭議說李宓取得勝利,並且取勝后返回了長安,被皇帝接見。 )何履光取得了勝利。
因這次戰爭發生在唐天寶九年(750年)至天寶十四年(755年),所以被稱"天寶戰爭"。 戰後,南詔歸順吐蕃。
南詔軍隊
隋朝中期短暫徵討雲南,但是第二年少數民族政權就再次控制雲南以及周邊地區、並且獨立於隋朝之外,成為後來南詔的前身。 羌人南下將高大的西北馬帶到了雲南地區,這種戰馬身材高大肌肉飽滿,故能負擔起人馬俱裝的重量。 這為後來南詔重騎兵提供了戰馬來源。 南詔軍隊有44%是騎兵,並且有相當高比例的甲騎兵,「步軍二百隊,馬軍一百隊夾道排立,帶甲馬六十隊引前」,「馬軍一百三十隊、步軍一百七十隊,夾道排立","馬軍一百隊,步軍三百人夾道排立","馬步軍三百隊夾路排立","馬步軍排隊二十余里"。 根據《蠻書》,南詔國的軍隊按照不同兵種的用途來劃分,可以劃分為重騎兵、通用騎兵、重步兵、輕步兵四大類。 其中騎兵、重騎兵甲騎兵的比例不低。 [2] 
南詔全民皆兵,強壯的人作為戰兵,騎兵,還選拔各地士兵作為重步兵羅苴子,羅苴子戴著紅色的頭盔,有鎧甲與盾牌,能背著鎧甲與盾牌走險如飛。 [3]  南詔屬下還有望苴蠻,善於騎馬作戰,擅長使用茅和劍,用鎧甲保護胸腹,頭盔上皆插貓牛尾,馳突若神。 南詔出兵時,以望苴子為前鋒。 [4] 
唐軍空額
武則天造成的唐朝內部政鬥導致唐軍大批人員回家,不當兵,不出征,"天下忠勇之士,萬分未用其一",武則天時期各地唐軍的實際數量已經遠遠低於額定數量,還影響的之後的唐玄宗時期各地的實際唐軍數量遠低於當地額定的唐軍數量。 《太白陰經》記載"朔方、河西,一人二匹。 范陽、河東、隴右、安西、北庭,則二人三匹。 平盧、劍南,則一人一匹"。 [5]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河西節度使...... 玉門軍...... 管兵千人,實三百人,馬六百匹",記載兵員數1000人,但是實際只有300人,證明瞭唐軍實際兵員數遠少於額定兵員數("管兵"數 ),還證明河西的玉門軍實際有300人、600匹馬,正與《太白陰經》記載的河西唐軍每人兩匹馬("河西,一人二匹")相符。 可見,當時唐軍的實際數量遠少於額定數量,遠少於記載的數量、賬面賬面數量。 而且《太白陰經》記載的唐軍的人馬比例是可信的。 《太白陰經》記載劍南地區唐軍人馬比例是1:1,《舊唐書》記載劍南地區的唐軍有馬2000匹,可知劍南地區唐軍實際數量為2000人。 而在天寶戰爭里,唐軍軍隊數量顯然被嚴重誇大了。 [6-7]  唐玄宗時期各地唐軍的數量都是被嚴重誇大了的,唐軍依靠精兵路線,經常以少勝多,打下並且統治龐大疆域。 但是如果是昏庸的將領指揮軍隊,或者面對比自己多百倍的敵軍,就有可能遭遇失敗。 而史料記載的征南詔時唐軍數量與唐軍損失數量都是被嚴重誇大了的。
開元十七年(729年),巂州都督張守素指揮唐軍擊破西南蠻,攻克昆明及鹽城,殺獲萬人。 [8-9] 
何履光率唐軍征雲南,唐軍攻佔安寧城及五鹽井,獲得勝利,復立馬援銅柱,然後返回。 [10-11] 
天寶八年(749年),唐軍的精兵猛將都到西北邊攻打吐蕃,中原地區與西南地區缺乏軍隊。 [12] 
唐朝在天寶年間日趨腐敗,唐玄宗晚年昏聵,不理朝政,奸臣楊國忠結交北方的大將哥舒翰,與東北方向的大將安祿山交惡。 [13]  天寶九年(750年),在楊國忠的推薦下,鮮於仲通成為劍南節度使。 [14] 
戰爭起因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南詔皮邏閣被唐朝賜名歸義,封為雲南王。 [15] 
天寶七年(748年),皮邏閣(歸義)去世,唐朝皇帝下詔立皮邏閣的兒子閣羅鳳為雲南王。 不久,鮮於仲通任劍南節度使,張虔陀任雲南太守。 鮮於仲通器量狹小、性情急躁並且缺少智謀,張虔陀矯詐。 依照舊例,南詔王經常與妻子、孩子謁見都督,張虔陀卻趁機姦淫了閣羅鳳的妻子與孩子。 張虔陀還多次向閣羅鳳索取,閣羅鳳大多數情況下不答應。 於是張虔陀派人辱駡閣羅鳳,並且密奏狀告閣羅鳳。 閣羅鳳憤怒怨恨,因此在天寶九年(750年)發兵反攻,包圍張虔陀,殺張虔陀。 [1] 
戰爭過程
天寶十年(751年),鮮於仲通率軍進攻南詔。 閣羅鳳派使者來賠罪,與雲南錄事參軍姜如芝一起來,請求允許歸還所有擄掠的,並且說"吐蕃大軍來了,如果不允許我們求和,那麼我們就歸附於吐蕃。 雲南的地方,不是唐朝的。 "鮮於仲通不同意南詔的求和。 鮮於仲通率軍打到南詔首都大和城,被南詔擊敗。 [16]  閣羅鳳改為稱臣於吐蕃,吐蕃封閣羅鳳為讚普鐘。 蠻語稱呼弟為"鍾"。 [17]  閣羅鳳刻碑,碑上寫閣羅鳳時不得已才反叛唐朝,閣羅鳳說"我世世事唐,受其封賞,後世容複歸唐,當指碑以示唐使者,知吾之叛非本心也。 ” [18] 
大理万人冢
大理萬人塚
楊國忠下令在中原募兵進攻南詔。 人們都說雲南多瘴氣瘟疫、還沒交戰、士兵就會因為瘴氣瘟疫而死亡十分之八、九,所以都不肯應募。 楊國忠就派禦史去抓捕人,帶上枷送到軍所。 按照唐朝舊制,百姓有有勛者可以免除徵役,但是當時作戰多(西北、東北都在作戰已經調走了兵),楊國忠就先取那些有高勳的人,導致出征的人愁怨,父母妻子送別出征的人,哭聲在野外都能聽到。 [19]  楊國忠使鮮於仲通上表請楊國忠遙領劍南。 天寶十年(751年)(農曆)十一月,楊國忠被任命為劍南節度使。 [20] 
天寶十一年(752年)(農曆)六月,楊國忠奏吐蕃兵六十萬救南詔,唐劍南軍在雲南擊破吐蕃南诏軍,攻克了敵人的隰州等三城,俘虜6300人,因為距離太遠,所以從俘虜里選出一千多人與投降的酋長一起俘獻於長安。 [21] 
天寶十三年(754年),侍禦史、俞南留后李宓率軍7萬人進攻南詔。 閣羅鳳誘敵深入,李宓率軍到達南詔首都太和城,南詔閉壁不與李宓交戰。 李宓率領的軍隊糧食耗盡,士兵因為瘴氣瘟疫以而死的達到了十分之七八,於是率軍返回;南诏追擊之,擒獲李宓,李宓剩餘軍隊全軍覆沒。 [22] 
雖然鮮於仲通、李宓遭遇了失敗(另有說法說李宓取得了勝利然後返回了長安),但是深入南詔,並且給南詔造成很大破壞,南詔方面損失慘重,雲南自曲、靖二州以下東爨居地被唐兵破壞。
此外,閣羅鳳反叛唐朝之後,唐朝任命趙國珍為黔中都督,趙國珍多次擊敗南詔。 [23] 
天寶十二年(753年),左武衛大將軍何履光率領嶺南的唐軍進攻南詔。 [24-25] 
戰爭結果
南詔反叛唐朝,南詔稱臣於吐蕃。 此後,南詔時而與唐朝交戰,時而稱臣於唐朝。 安史之亂時,一部分南詔軍隊還在唐朝廣平王以及郭子儀的手下與唐朝平叛軍一起對戰安史叛軍
天宝战争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jeqtYM


天寶戰爭

2021-02-04_1108102021-02-04_1108432021-02-04_1108592021-02-04_110850

天寶戰爭


大日遍照妙香城妙香秘境─雲南佛教藝術展 https://bit.ly/2YJrw9K
南詔末年,宮廷政變迭起,三十餘年間先後出現了三個短暫的政權,直到段思平於937 年建立大理國,雲南地區才重新進入了穩定時期大理國全盤繼承了南詔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制度,佛教盛極而不衰。遙想當年,巍峨的崇聖寺三塔矗立在大日遍照的妙香城,附近寶刹宏闊,宗風熾烈,期間梵唄迭起,家無貧富,皆有佛堂,香煙繚繞,一派莊嚴瑰麗的氣象。從南詔王室宣揚阿嵯耶觀音為建國聖源的故事中得到啟發,大理國段氏積極推崇佛教,強化佛教治國。《南詔野史》記載段思平建國初始就「歲歲建寺,鑄佛萬尊」大理國二十二位君主中,竟有九位出家為僧,開創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帝僧」風氣。由於官府的大力提倡,大理國不僅有大國師主持國王灌頂等重大儀式,同時還出現了「釋儒」階層。元代郭松年《大理行記》說:「師僧(釋儒)有妻子,往往讀儒書,段氏而上,有國家者設科選士,皆出此輩。」釋儒制度的推行使得大理國的整個統治階層兼有行政與宗教的二元身分。大理國後期,至高無上的「張勝溫畫卷」出現了,與強調王權來源合法性的「南詔圖傳」不同,「張勝溫畫卷」更勝一籌,它把王權整體運作佛教化,統治者們與法界至尊大日如來遙相呼應,一起被供奉於妙香城中。
大理佛教
《僰古通紀淺述》記載宋太祖征得後蜀,群臣力主攻取雲南,但宋太祖認為唐朝的滅亡是由南詔與唐的天寶戰爭引起,故不想再與大理國發生關係,便用玉斧在地圖上沿大渡河畫線與大理國隔江而治。相比南詔與唐朝臣屬關係,大理國與宋朝的關係要鬆散許多。較為獨立的政治環境使大理國的政治文化進入一個變化緩慢的階段,例如一些唐代文字、稱謂、佛教造像藝術等被保留沿用。此時期值得一提的是阿吒力教的發展壯大。所謂「阿吒力」即「阿闍黎」,梵語「規範師」的意思。《南詔野史》等史料描述阿吒力教講究秘密儀軌,精通方術,又吸收了印度密教和儒家思想,所以深刻嵌入了大理國的政治、軍事與社會生活等方面。與此同時,禪宗、華嚴宗等佛教流派在大理國繼續發展。「張勝溫畫卷」就表現了中土禪宗至大理的法脈傳承。千尋塔塔剎曾清理出土《大方廣佛華嚴經》字樣的朱書寫經就是有力證明。
如是我聞
《大理行記》、《雲南志略》等元代史書記載在蒼山許多寺院內居住著得道高僧,他們不僅掌握著國家大型儀式活動,還精通異術,能降伏外敵,應付各類自然災害。另一種僧人被稱為「釋儒」或「師僧」,他們有家室、有妻子,往往以家族傳承,既通曉佛法又研究儒學,成為社會精英階層。目前,我們對於大理國的佛教,特別是阿吒力(阿左梨)教理解不深,而大理國傳世的佛經無疑能幫助我們從灌頂儀式、觀想、持咒、修法次第等宗教活動內容進一步認識大理國佛教內涵。1925年,崇聖寺千尋塔塔頂因地震震塌,一批藏於塔剎的大理國寫本佛經流落民間,其中《金剛經》和《妙法蓮華經》被雲南著名收藏家高蔭槐將軍所獲。抗戰期間,吳乾就先生在大理《龍關趙氏族譜》背面發現寫有《大般若經》,並有大理國天開十九年(1223 年) 題記。另有一卷大理國《維摩詰經》流散至天津,後盜賣美國,現被大都會博物館收藏。1949 年以後,大理國經卷的多次發現,比較重要的有三次:第一次是1956 年,大理市鳳儀鎮北湯天村發現了近三千卷(冊)佛經,其中約有二十餘卷(冊)為大理國寫本佛經。第二次是1978 年至1981 年維修千尋塔期間,發現塔中有大理國佛經。第三次是1981 年維修大理佛圖塔時也發現了一批寫本和刻本佛經。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宋大理國天開十九年(一二二三年)一九五六年大理市鳳儀鎮北湯天村董氏祠堂出土長一千四百三十六釐米,寬三十一點五釐米 雲南省博物館藏 ,此經卷是抗戰期間吳乾就先生在大理下關發現,原寫於《龍關趙氏族譜》背面。卷尾題記為「大理國灌頂大阿左梨趙泰升敬造大般若經一部……時天開十九年癸未歲中秋望日大師段清奇識」, 背面鈐有「皇帝聖德豐載玄珠」及「灌頂阿左梨釋智生為法界有情等敬造」印。「天開」為大理國十九代王段智祥紀年,十九年當宋寧宗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年)。此題記表明敬造者身分非同一般,他是位國師級別的得道高僧,是曾給王室進行灌頂儀式的大阿吒力。
◆慈悲道場懺法卷◆ 元(一二七一至一三六八年)一九八一年大理州佛圖寺塔出土長七百二十二釐米,寬二十四點八釐米大理市博物館藏,扉畫左下方刻有「蒼山僧人趙慶刊」,證明此經卷為大理本地刻本, 這是目前所見南詔大理國佛經中少數幾卷可以確定為本地刻本的佛經,極為珍貴。整個經卷畫面精緻,文字規整,體現了較高水準的雕版印刷工藝。值得一提的是,扉畫左右兩端題記為「奉為冤親及法界有情造」和「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會」,中央為阿彌陀佛三佛端坐,左右立地藏菩薩、楊枝觀音等大菩薩六位,下方坐有尊勝佛母,上方佛光中又見三佛倚坐,左右文殊、普賢二位大菩薩分別騎青獅、白象踏祥雲而來,畫面周邊雲氣中有亭臺樓閣、玉池瓊漿, 迦陵頻伽往來其間,天花滿地,一派淨土極樂莊嚴美景。畫面左右下方兩端,有身著元代貴族衣服的男性和女性供養人各一列。
荼毗重生
佛教傳入前,雲南的氐羌系民族就有火葬之俗,《荀子•略篇》記載:「氐羌之虜也,不憂其係壘也,而憂其不焚也。」唐代樊綽《蠻書•蠻夷風俗》記載:「蒙舍及諸烏蠻不墓葬,凡死後三日焚屍,其餘灰燼,掩以土壤,唯收兩耳。南詔家則貯以金瓶,又重以銀為函盛之,深藏別室,四時將出祭之。其餘家或銅瓶、鐵瓶盛耳藏之也。」可見氐羌民族之遺風。大理國時期,佛教文化對雲南的社會生活影響深遠,其中之一就是佛教所提倡的荼毗之法(即火葬)成為了雲南的主要喪葬方式,直至元明時期火葬墓已經遍及全省。明景泰《雲南圖經志》記載:「人死則置棺於中堂,請阿吒力僧遍咒之,三日焚於野,取其骨貼以金箔,書咒其上,以瓷瓶盛而瘞(埋)之。」根據考古發現,雲南宋、元、明時期的火葬墓結構一般分地上、地下兩部分,地上為石質經幢、石碑、法界輪墓石等,地下為土坑墓穴安置火葬罐,有些有套罐,罐內存有骨灰及貼有金箔的燒剩人骨等。
◆帶蓋彩繪火葬罐◆宋大理國(九三七至一二五三年)一九八五年騰沖市來鳳山出土通高三十二釐米,口徑十點五釐米雲南省博物館藏火葬為唐宋時期雲南主要的喪葬方式之一。此罐為圓形平面蓋, 蓋面有三角形紋飾。罐身肩部有陰刻紋飾, 溜肩, 腹略鼓,往下漸收。在底部有一層仰蓮瓣紋。妙香秘境─雲南佛教藝術展 https://bit.ly/2YJrw9K

4754 (2)6364-656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