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媧圖/伏羲、女媧與神農稱為三皇/山東嘉祥武梁祠、河南南陽、四川郫縣等地漢代石畫像中有大量人首蛇身交尾的伏羲女媧像/伏羲和女媧為主題的繪畫,一般繪製於倒梯形或長方形的絹或麻布上,用木釘釘在墓頂,畫面朝下正對墓主。隨葬伏羲女媧圖的現象盛行於公元6-7世紀的麴氏高昌至唐代西州時期,至武周末年已迫尾聲。20世紀以來,吐魯番地區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伏羲女媧圖/伏羲和女媧的傳說大致起源於東周戰國中後期,至西漢時期已被並列為古代聖王,到唐代伏羲女媧兄妹結婚繁衍人類的故事/伏羲女媧圖中,有一副圖共有74顆圓點,易傳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人人皆知,但後一句你知道嗎?專門懟老闆!
2018-03-17 由 小馬說精彩故事 發表于資訊
都說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做事講究按規矩辦事。所以很多時候年輕的菜鳥都會被長輩、上級、老油條們以一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懟你,意思你做事沒有章法,不安規矩辦事,這樣是不行滴。
很多時候,菜鳥們聽了這句話往往啞口無言。可是小馬想說,如果老油條們說的對,那咱們不是不講道理的人,咱們就聽著唄。但是如果他們說的不對,是故意為難咱們,給咱們出難題,咱們為啥還要聽?
咱們應該懟回去啊!怎麼懟回去?那就是說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下一句話。嘿嘿,是啥呢,先來看看原文,語出自《孟子》的《離婁》篇:
意思是啥,就是即使公輸班(魯班)技術再好,不按不憑規和矩,是畫不成方和圓的。
即使有師曠那樣好的聽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
即使有堯舜的學說,如果不以仁政為法度,也就不能治理好天下。
所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下一句話應該是: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
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可以懟那些唱歌不好,不先學學調子,天乾嚎的。
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本來是說皇帝的,但是到了現代,老闆、直接上級啥的,就相當於公司里的皇帝啊。所以就可以懟那些老油條、老闆了啊,你不好好對待員工,你的公司發展不好!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lnogypz.html
-----------------------------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釋義
規:圓規;矩:曲尺。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則。
-------------------------------------------------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成語解釋
【解釋】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則。
【出處】《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 漢典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網路解釋
百度百科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上》。 孟子要求當政者實施仁政的吶喊。具體落實到兩個方 面:一是“法先王”;二是選賢才。
所謂“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的說法成爲了人們在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
--------------------------------------------------
為什麼周易中講「大衍之數五十」而不是四十九呢?
2016-12-28 由 雙手合十笑看人生 發表于文化
大衍之數為什麼是五十,一直迷惑了人們兩千年,更奇怪的是明明是五十策,卻又必須去掉一策不用,實際只用四十九策,更合人如墮茫茫五里雲霧。按理來說,兩千年前的理論即便複雜也斷不至複雜到連生活在高科技時代的我們都鬧不清的地步。為什麼《周易•繫辭》中「大衍之數五十」這一章在中國數學史上非常重要的數學史料,竟然會在二十世紀中外數學史家的眾目睽睽之下溜走了,解決大衍之謎本應屬於他們業務圈子裡的事情。這似乎又說明這樣一個問題,易學與其它學科之間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非易學界對易學感到莫明其妙或荒誕無稽而不敢問津、不屑問津;而易學界又或多或少受到些傳統易學思想和古典易學方法的影響所形成的思維定勢。的確,解決大衍之謎是古典易學和思想和方法無能為力的。
"大衍之數"一詞出自周易繫辭上傳:
辭曰:"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古人京房曰「五十者,謂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合五十」。
邵雍曰「天數二十有五之倍數,合五十」
馬融曰「太極生兩儀兩儀生日月,日月生四時,四時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氣,合五十」。
荀爽曰「卦各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爻,合五十」。
鄭玄曰「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以五行通氣,凡五行減五,合五十」。
朱熹曰「蓋以河圖中宮天五乘地十而得之」。
杭辛齋曰:「勾股自乘合大衍數,既三三見九,四四一十六,五五二十五,巧合五十」。
金景芳曰:「大衍之數五十」應為「大衍之數五十有五」,古書可能脫「有五」二字。
現在,我們來談三個問題。
一、這個大衍之數五十是怎麼來的呢?
我認為:是陰陽數相加得來的。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可這十個數加起來是五十五,並不是五十。我認為,古人是把天五捨去了。因為五居陽數之中,按照一般事物的發展規律是產生、發展、興盛、衰敗、消亡。而這個五可以是說是陽氣達到頂峰的時候,緊接著就出現衰敗。俗話說物極必反,所以在演卦的時候,就把這個預示著衰敗的陽數五捨去了。
二、為什麼其用四十有九呢?
我認為:根據上述大衍之數本應該是五十五,但是捨去了五。同樣的道理,在正式演卦的時候,又捨去一個陰數六。為什麼要舍六呢?六局陰數之中,和上面講到舍五是一個道理。那麼五十五捨去六等於四十九。(陰陽相對,各舍一個。)
三、為什麼是大衍之數五十?
那麼有一個問題出現了。為什麼是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而不是大衍之數四十九,其用五十呢?
我認為:萬事萬物運動才能永久存在,而運動的主動方是陽。兩儀的觀點也是動為陽,靜為陰。因此,首先確定的大衍之數是五十五舍五等於五十。(先陽後陰)
《周易集解》對此數注為「叄天兩地者,謂從三始順數而至五七九,不取於一也。兩地者,謂從二逆數而至十八六,不取於四。」這樣就出現陽數三五七九;陰數二十八六、共八個數,並與八卦相配。
那麼,什麼又是大衍之數又是什麼數呢?我們可以進行一個逆推就明白了。
大衍之數,可以推演出天地間的萬事萬物,在易經里,它到底推演出什麼呢?能代表天地間的萬事萬物的,無疑,就是易經中的卦象了。
六十四卦,代表了天地運行的過程,包羅萬象,內含萬事萬物的各種規律和狀態。而六十四卦是這麼來的呢?這個問題就是易經中基礎中的基礎了,甚至連不懂易經的人也能說上個一二三來。六十四卦是由八卦演變而來,而八卦是由四象演化而來,四象又由兩儀演化而來,兩儀來自與太極。
《易經》:「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穎達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我們的天地演化完了,那麼演化天地的數也出來了。
太極,也稱「太一」
兩儀:陽一陰二
四象:太陽一,少陰二,少陽三,太陰四
八卦: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由四象演八卦,是為伏羲先天八卦。後天八卦乾、坤、巽、兌、艮、震、離、坎如果說成:乾一、坤二、巽三、兌四、艮五、震六、離七、坎八,從術數上說不通的。)
這些就是大衍之數,推演出天地萬物,它們的和正好是五十。
用四十有九,太一不用。
辭曰:「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這是說周易的求卦方法,為什麼其用四十有九呢?求卦是要問世間的事或物,世間的萬事萬物,與陰陽有關(兩儀),與四象有關,與八卦有關。而太極是恆定不動的,太極是不變的,對事物是沒有任何影響的,故去之不用。
《易經》:「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穎達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它對我們現在的萬事萬物是沒有影響的,因此求卦的時候不用。
最後,我總結兩句話。經驗的累積是易學的自然之道,總結經驗,提升理論水平,能開啟你成功之門。沒有經驗可以借鑑,占卜是可行的,也是可以借鑑的。但無論經驗自然之道,還是易占之道,都不是萬能的靈丹妙藥,善於發現事物的變化,能幫你提高你的成功率!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yab5rlj.html
----------------------
易經卜卦的原點:大衍之數揲卦法 | 易學網 https://bit.ly/36uT1Iv
殷商時預測吉凶以卜為主,到周時則以筮為主。
「卜」是以解讀甲骨文上燒裂之後的現象來斷吉凶;「筮」則要經過演算的過程,求出卦之後再依卦解吉凶。
但周時到底如何「筮」?易繫辭上傳裡有這麼一段話: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
關於最早的筮法為何難以定論,但一般而言,學界普遍支持這段文字就是對於古筮法的說明。後世學者對於詳細的筮法爭議也很多,但朱熹筮儀是當今最廣為接受的方法之一,雖然此法在宋明時期有許多理學家的爭辨。
而在學會或研究過大衍之術揲卦法之後,我們也會發現,這也是坊間許多卜卦原理的源頭。換句話說,只要能夠掌握到其中的變化原理,符合這套變化原理而出的,都可以是一個可信的卜卦法。舉凡我們常用的,利用硬幣來求卦,或者是利用抓米來求卦,甚至易學網所設計的卜卦程式,也只是利用其中的亂數與機率原理而設計出來的。
以下我們依現在一般所採用的朱熹筮儀的說明,加以簡化,用這段文字的方法來卜卦。
〔另外,我們也根據這裡的原理設計了一個卜卦程式。〕
準備材料:
一、50支竹籤,或銅板…。任何可以方便你在手上或在桌上操作的小東西都可。
二、筆和紙
卜卦之前建議先潔淨身心,最好在沐浴之後。把卜卦問題寫好在紙上之後,開始卜卦:
一、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取一個放在前方,代表太極。用來運算的只有49個。
 二、分而為二以象兩
隨機將這49個分為兩堆,象徵兩儀(陰陽兩儀);
三、掛一以象三
再從其中任何一堆隨機取出一個,卦於指間,象徵三次的變化[每一次變化就掛一隻竹籤,後面的步驟總計會經三次變化]。
四、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
現在兩堆分別以四個四個計算,以象徵四時。
從右手邊開始,剩下的竹籤(餘數=1至4)夾於無名指和中指間,以象徵閏;再算左手邊的竹籤,剩餘的夾在中指和食指間。
案:這裡的「奇」,就是我們現在除法上說的餘數。較特別的是,整除時,必需取走四個。
以上說明是以古時所用的蓍草在說明,如果你所用的是銅板等一類無法夾於指間的物品,則餘數在在一旁即可。
以上四個步驟為「四營」(「分二、掛一、揲四、歸奇」),四營而成「易」。易者變也,也就是四個步驟成一變;三變而成爻,六爻總共有十八變而成卦。
以下步驟為「三變而成爻」
五、將兩邊所餘的40或44策放在一起,然後再次隨機分成兩堆,重覆步驟三、四,也就是再經一次「分二、掛一、揲四、歸奇」的過程。這是第二變
六、再重覆一次步驟五,此為第三變。
七、記錄陰陽
在完成步驟六之後,計算最後剩下的竹籤數字。只有四個可能:24、28、32、36。這些數字,除以四,則是6、7、8、9四個數。用筆紙記下這四個數的陰陽記號。
六為老陰,記為「。- -」;七為少陽,記為「-」;八為少陰,記為「- -」;九為老陽,記為「。-」。
八、十有八變而成卦
重覆以上步驟(一至七)六次,每次都求得一「爻」(也就是一個陰陽)總共經過三六十八(3x 6=18)變而成一卦。注意,在記錄各爻時,順序應該是由下而上。
解卦
卜完卦之後,六爻中每一爻是由六、七、八、九等四個數字所組成的。解卦時,是以有六、及九兩個數的爻為應驗。
例如,在這個例子裡,卜得的結果由初至上分別為:八、八、八、九、七、八。也就是有一個九,應驗在九四。也就是萃之比。萃卦是六、九的陰陽未變時的本卦;九四變陰之後則是比卦。在這裡,萃卦稱「本卦」,比卦稱「之卦」或「變卦」。
解卦時就以萃卦的九四爻辭為占,也就是:「九四,大吉旡咎。」
問題來了,像這例子變爻只有一個,解卦很簡單。但卜卦結果是六爻都可能為六或九(變爻),如果情況不是剛好只有一個變爻呢?
如果不是一個變爻時,如何解卦自古也是說法相當紛歧,在這裡,我採用朱熹的方法加以整理及簡化如下:
六爻都未變:以本卦卦辭為斷。
一爻變,以本卦變爻為斷。
二爻變,以本卦變爻的上爻為斷。變爻的下爻可做為參考。
三爻變,以變卦的卦辭為斷;本卦卦辭可當參考。
四爻變,以變卦不變的二爻中的下爻為斷,上爻可做為參考。
五爻變,以變卦不變的那一爻為斷。
六爻皆變,乾坤二卦時分別採用「用九」及「用六」;其餘六十二卦則以變卦為斷本文取自易學網。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易曰「履校滅趾,无咎」,此之謂也。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无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无傷而弗去也。
易經卜卦的原點:大衍之數揲卦法 | 易學網 https://bit.ly/36uT1Iv
-------------------------------------
天地之數五十有五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十四有九
循按: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三數不齊,說者牽合傅會,或謂大衍之數略其奇五而言五十(虞仲翔說。按:經明云五十五,云五十,云四十九,非略言也。)或謂五行各氣并,氣并則減五。(鄭康成說。按:生數成數相合,何以獨減其一。)或謂卦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如乾坤二用,凡有五十,初九潛龍勿用,故四十九(荀爽說)。或謂五十者,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凡五十,其一不用者,天之生氣,將欲以虛來實(京房說)。或謂大極生兩儀,兩儀生日月,日月生四時,四時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氣,北辰居中不動,其餘四十九,轉運而用(馬融說)。或謂參天從三始,順數至五七九,不取於一,兩地從二起,逆數而至十八,六不取於四,艮為少陽,其數三,坎為中陽,其數五,震為長陽,其數七,乾為老陽,其數九,兌為少陰,其數二,離為中陰,其數十,巽為長陰,其數八,坤為老陰,其數六,八卦之數,總有五十,故云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九者。法長陽七七之數。(崔憬說,李鼎祚已駁破之。)或以其一不用為易之大極(王弼說),或謂五十有五,減六畫之數而用四十九(姚信、董遇說)。
實而按之,皆不可信。惟秦九韶數學九張首述大演數術蓍法表微,其術緐雜,不必皆是,而所說大衍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之義,於經為合,此必非秦氏之所創,蓋有所受。經生不明算數,而其法傳諸疇人,尚可考見焉。五十有五為天地之合數,自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相加所得之數也,明云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合一三五七九為二十五,合二四六八十為三十,又合二十五三十為五十有五,云二十五,云三十,云五十五,皆是實數,惟變化而行鬼神,乃有大衍之數。何為變化?在卦爻為旁通,在算數為互乘。衍字與演字同,《周語》「水土通為演」,《漢書.揚雄傳》「辭之衍者」注云「衍,旁廣也」。需二旁通晉五傳云「衍在中也」,大衍之衍即衍在中之衍。衍為流通旁達,大衍猶云大通,乃由少而蔓延,引申以至於廣大。若減五十五為五十,何得謂之衍?大衍之數五十者,天一地二天三地四互乘之數也。何為互乘?一乘二為二,二成三為六,此一二三之互乘也。二乘三為六,六乘四為二十四,此二三四之互乘也。三乘四為十二,一乘十二仍為十二,此三四一之互乘也。四乘一為四,四乘二為八,此四一二之互乘也。合為五十,所謂大衍也。彼此互乘,蕃衍滋溢,故得為衍。衍數自為衍數,合數自為合數。大衍之數五十,與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各為一數,不能牽合者也。大衍之數,僅以一二三四互乘者,何也?傳云「揲之以四,以象四時」,四時,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土寄於其中。蓍法既準此以施其揲,則必從四時之木火金水而衍之,可知木火金水即一二三四也,以數之生者衍之,而得成數之六七八九,生數能變,成數已定不能變也。是天地之數,衍一二三四而得六七八九,故相傳以為五十不用者,此也,非不用大衍之數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者,鄭康成謂五十之數不可以為七八九六是也。宋李泰伯、郭子和、趙汝楳言之甚明。
李云:「五十而用四十九,分於兩手,掛其一,則存者四十八,以四揲之,十二揲之數也。左手滿四,右手滿亦四矣。乃扐其八而謂之多。左手餘一則右手餘三,左手餘三則右手餘一,左手餘二則右手亦餘二矣,乃扐其四而謂之少。三少則扐十二,并卦而十三,其存者三十六,為老陽。以四計之,則九揲也,故稱九。三多則扐二十四,并掛而二十五,其存者二十四,為老陰,以四計之,則六揲也,故稱六。一少兩多則扐二十,并卦而二十一,其存者二十八,為少陽,以四計之則七揲也,故稱七。一多兩少,則扐十六,并掛而十七,其存者三十二,為少陰,以四計之,則八揲也,故稱八。」(見《易圖敘論》,在《旴江全集》中。)
郭云:「蓍必用四十九者,惟四十九,即得三十六、三十二、二十八、二十四之策也。蓋四十九去其十三則得三十六,去其十七則得三十二,去其二十一則得二十八,去其二十五則得二十四。世俗多以三多三少定卦象,如此則不必四十九數,以四十五、四十一皆初揲,非五則九,再揲三揲,非四則八矣,豈獨四十五四十一為然哉。凡三十三、三十七、五十三、五十七、六十一、六十五、六十九、七十三、七十七、八十一、八十五、八十九、九十三、九十七,皆可得五九四八多少之象,與四十九數為母者無以異,獨不可得三十六、二十四、二十八、三十二之策數,故四十九為不可易之道。」(見《朱文公易說》,蓋本其父兼山之言而詳之,不載傳家易說中。)
趙云:「以四十九策用之,則初變有五有九,策數得九者十二,得六者四,得七者二十,得八者二十八。儻用五十策,則初變惟有六,策數得九者七者各十六,得八者三十二,得六者闕,故不得不用四十九,惟不得不用,斯乃理之自然。」(見《筮宗刻《通志堂經解》中。)
三君之說皆足以發明鄭氏,而得所以用四十九不用五十之故,乃四十九而掛一,則分揲之歸之者四十八策而已,何以必用四十九?用四十九者,其微妙即在掛一也。用四十八則第一變所得非八即四,與第二變第三變同。蓋四十八者,一一數之,二二數之,三三數之,四四數之,皆盡者也。數之皆盡,則左一右必三,左三右必一,左二右必二,左四右必四,每變四居其三,八居其一,合三變約之,四居其九,八居其三,三變皆四,為十二,得三十六。三變皆八為二十四,得二十四。三變兩四一八為十六得三十二,三變兩八一四為二十,得二十八,此四十八策,亦可得六七八九之數,乃為三十六者二十七,為三十二者亦二十七,為二十八者九,為二十四者祇有一。老陰之所得太少,非其義也。(朱子筮法考誤以此為辨)。故用四十九,為一一數之二二數之三三數之四四數之皆奇一之數,第一變掛一,為不用其奇,而用四十八之偶數。第二變、第三變掛一,為不用其偶,而用三十九、四十三、三十五、三十一之奇數,奇偶相生,乃得三十六者十二,得二十八者二十八,得三十二者二十,得二十四者四,於是一三五七之奇數,次弟皆以四為等,非如四十八策所得之參差不齊。第一變之掛一,正為二變三變之掛一而設,而四十九之數,正為三度掛一而用。四十九,四四數之奇一之數也,奇一則分而揲之,左四右必一,右四左必一,或左二右必三,右二左必三,奇偶相遇皆得,五不可以成變化,行鬼神,故掛其一,而用四十八之偶,則分而揲之,右四者左必四,右二者左必二,右三者左必一,右一者左必三,用偶數,則以奇遇奇,以偶遇偶,皆得偶數,而成四數者三,八數者一也。一變之後,扐餘四者,歸奇其五,四十九去五,存正策四十四,扐餘八者,歸奇其九,四十九去九存正策四十,四十四,四十四,四數之不奇一適盡之數也。不奇一適盡,則仍以奇遇奇,以偶遇偶,皆得偶數,而成四數者三,八數者一也。三變皆用偶,亦不可以成變化,行鬼神,故掛其一,而用三十九四十三,則分而揲之,右二者左必一,右一者左必二,右三者左必四,右四者左必三,用奇數則奇與偶遇,偶與奇遇,皆得奇數,而成三數者二,成七數者二也。二變之後,扐餘三者歸奇其四,於四十中去四,存三十六,於四十四中去四,存四十。扐餘七者,歸奇其八,於四十中去八,存三十二,於四十四中去八,存三十六。三十六、四十、三十二,亦四四數之不奇一適盡之數也。仍二變之法,掛一分揲,得扐餘三,扐餘七,歸奇於三得四,於七得八,於是存四十者去四得三十六,去八得三十二。存三十六者,去四得三十二,去八得二十八。存三十二者,去四得二十八,去八得二十四。傳於再扐之後云:「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明示以三十六為乾爻,二十四為坤爻,七八九六以所存正策之三十六、二十四、三十二、二十八而得。揲者積也(見《廣雅》),積之以一,則三十六,積之以四,則九矣。積之以一,則二十四,積之以四,則六矣。積之以一,則二十八,積之以四則七矣。積之以一則三十二,積之以四則八矣。虞仲翔云:「奇所掛之一策,扐所揲之餘,不一則二,不三則四也。取奇以歸扐,扐并合掛左手之小指為一扐。已一扐,復分掛如初揲之,歸奇於初扐,并掛左手次小指間,為再扐,而再潤。又分扐揲之如初,而掛左手第三指間,成一變,則布卦之一爻,此言分掛扐,極詳。
唐張轅乃有初揲掛一,次兩揲不掛之說。李泰伯、郭子和皆依之。郭云:「第二、第三變雖不掛,亦有四八之變,蓋不必掛也。」趙汝楳駁之,然第云:「後二變雖有四有八,卻不容不掛。」不知其用四十有九,全為後兩掛而設,謂不必掛者,固未深求,而謂不容不掛者,亦非精核,如後不必掛,則初亦不必掛,直用四十八策可矣。不容不掛,似因初之掛而因為例,以充四營之數者,詎知後兩掛,正不因初之掛以為例,而初之掛,轉因後二掛而引其端也。其用四十有九,以奇一為其間變化之樞也,然掛不掛之聚訟,總由不知歸奇象閏,與無為再閏之義,即虞氏於再扐再閏,亦未了然,凡置閏,前閏之後,不能適盡,尚有餘分,存之,積三年,又有所餘,乃合前所奇為閏月,掛一,前閏餘分也,扐,三年所餘也。揲得正策,一歲十二會之正數也。歸奇於扐,即合前後之餘,故象閏也。閏仍不盡,又有所奇,則二變三變皆掛一也。始掛一,象前之所餘,既分為二,則正策有兩,扐亦有兩。一掛,兩正兩扐,其數五,故象五歲,此五歲之中有兩扐,故象五歲再閏,在扐者,兩扐也,既分為兩,則有兩正策,即有兩扐也。兩扐之後又掛,是五歲再閏,仍有奇餘也。核傳文,則先以四十九策掛其一,然後分四十八策為二,揲其一,則有一扐,又揲其一,則有再扐。先掛後分,分而揲,揲而扐。傳先言分兩,後言掛一者,以象三,必屬於象兩之後也。云「在扐而後掛」,不云「再扐而後分」,則先掛後分明矣。若已分,則此掛一,將取於左乎?取於右乎?必不然者也。自再扐之義不明,五歲之數莫指,而或掛或不掛之說,乃紛紛矣。
其用四十有九,而必係以大衍之數五十,何也?其用即大衍之用也。大衍者取天一地二天三地四而衍之為五十也。五十何以不可用?其奇數不齊也。其不齊何也?一一數之奇一,二二數之、三三數之、四四數之,皆奇二。其不齊,不可以用,則必有以齊之,齊之何如?先齊其一二三四之等,以為無等也,凡約其數其一則無等,以一約二約三約四,皆奇一,以二約三,以三約四,亦奇一,惟以二約四則奇二,仍有等,必改二為一,以一約四,乃無等(此秦氏之連環求等)。於是以一一三四為定母,互乘之,為十二,為十二,為四為三,謂之衍數,以一約十二奇一,以一約十二奇一,以三約四奇一,以四約三不可約,乃用求一法求之,得三。其一一一三,謂之乘率。用乘衍數,以初一乘十二,仍為十二。以次一乘十二,仍為十二。以次一乘四,仍為四。以次三乘三,得九,共三十七,加衍母十二,為四十九,是為用數,所謂其用四十有九。此秦九韶筮卦發微大衍術也,其術即孫子三三賸二,五五賸三七七賸二之術,蓋相傳自昔,孫子未詳其法,而九章失載,漢唐以來鮮言及者,秦氏自言得諸隱君子,而術以大衍名,必文王周公遺法所流傳者也。用其術以求易義,而五十五所以衍數為五十,用數為四十九,其四十九之用數所以必係於衍數之五十,乃可得而言。其揲蓍之法,出於秦氏之傅會者不可從,故取李郭趙之說,而其所衍所用,確有精義,殊乎諸家之穿鑿湊砌,故刪其揲法,而取其衍法用法。試申言之。
乾策三十六,三其十二也。坤策二十四,兩其十二也。四十八,四其十二也。此以十二為等者也。四十八既扐,存四十四,存四十,存三十六,存三十二,存二十八,存二十四,此以四為等者也。四為四時,則十二即為十二會,以四合十二成一歲,故乾策三十六,於十二為三,於四為九,用九即用三也。坤策二十四,於十二為兩,於四為六,用六即用兩也。二十八為四七之數,三十二為四八之數,於十二之等不盡,則不能成歲,故用六用九而不用七用八也。揲餘之一二三四,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之數也,其用以一二三四之生數,其得以六七八九之成數,易取生生,故用生數也。以生為始,以成為終也。必以奇一為樞,乃得六七八九之數,故五十不可用,而用四十九,而此四十九即五十所約而得之,故四十九乃五十之用數,五十乃五十五之數之衍數,衍而用之,乃成變化而行鬼神,五十者,一二三四所衍也。四十九者,約一二三四為一一三四之所衍也。一二三四之衍母為二十四,一一三四之衍母為十二,是半之也。以其半衍而用之為三十七,仍加十二為四十九,乃以一二三四為用也。以一二三四之衍數,不能奇一,變化而為一一三四之衍數,一一三四之衍數仍不能奇一,又變化而為三十七之用數,三十七不可以得六七八九,又加衍母為四十九,是四十九與五十,為一二三四之所變通,即為一二三四求六七八九之樞紐。是術也,超乎九章之外,非聖人不能作,豈虛中虛一之空言所能解哉。求等求一,所以化不一者為一,皆自然造於微,推而表之附於左:本文取自易學網。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易曰「履校滅趾,无咎」,此之謂也。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无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无傷而弗去也。
卷二十下: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十四有九 | 焦循《易通釋》 | 易學網 https://bit.ly/3cs5osA
----------------------------------------
"大衍之數"一詞出自《周易系辭上傳》:辭曰:"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 閏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閏以象闰,五歲再閏,故再因為他們掛。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 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出處
周易的魅力在於其蘊涵的哲理性,周易的哲理性又依附在卦畫的變化上,而卦畫的變化又是基於策數的推演,而策數則是由:"大衍之數五十"和"天地之數"兩組數決定的。 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數位化時代,其實早在3000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用數字來表達這個世界了。
內容
由於"天地之數"的來歷在易傳中講的很明白,但"大衍之數五十"的來歷,卻沒有說明。 這給後人留下了諸多猜想:
古人京房曰"五十者,謂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合五十"。
邵雍曰"天數二十有五之倍數,合五十"
馬融曰"太極生兩儀兩儀生日月,日月生四時,四時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氣,合五十"。
荀爽曰"卦各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爻,合五十"。
鄭玄曰"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以五行通氣,凡五行減五,合五十"。
朱熹曰"蓋以河圖中宮天五乘地十而得之"。
杭辛齋曰:「勾股自乘合大衍數,既三三見九,四四一十六,五五二十五,巧合五十"。
金景芳曰:"大衍之數五十"應為"大衍之數五十有五",古書可能脫"有五"二字。
乾坤譜曰:大:音太,衍:展開。 大衍:太極展開之意。 "五十"既"太極展開的天地十數中所含雙數之和"見"團正大衍圖"
雙數之和編輯
天一:一單,地二:一雙,天三:一單一雙,地四:二雙,天五:一單二雙,地六:三雙,天七:一單三雙,地八:四雙,天九:一單四雙,地十:五雙。 天數一、三、五、七、九共有五單十雙,合二十有五。 地數二、四、六、八、十共有十五雙,合三十。 天數之中藏十雙與地數十五雙合二十五雙。 既"大衍之數五十"也。
為什麼要「用天數之中藏十雙與地數十五雙合二十五雙」為大衍之數呢? 這是易經中"數"的特殊意義決定的。 易經中"數"的意義,除了具有一般的"數量"意義外,更主要的是"陰陽"意義。 單為陽,雙為陰。 故"天數二十有五"既"天數五陽藏十陰","地數三十"既"地數十五陰"。 大衍之數既"天數藏十陰"與"地數十五陰"之和。 此既系辭上傳篇首"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之所指也。
為什麼要用天數藏十陰與地數十五陰之和演天地之變呢? 這完全是由天地的自然交變決定的。 陽為天火,陰為地水。 天一既天火,地二既地水。 天三就是「天一火」把「地二水」照熱升到天上的熱蒸氣。 天三熱蒸氣中的"熱量"就是"天一",天三熱蒸氣中的"水分"就是"地二"。 當天三熱蒸氣遇冷化天雨下落與大地再交時,「熱量」是不會下落的,而只有天三中藏的「地二水」重新回到地面。 所以天地之交既陰陽之交,陰陽之交既水火之交,水火之交的實質,是在天火(即日)的作用下,陰的地水與假陽的水蒸氣在不斷的上下對流,冷熱交換,造就了風、雨、雷霆、河流、山川。 所以為陰陰相合,故取雙數之和,用於大衍。
劉氏逆推編輯
這裡的「衍」:通「演」,是推演的意思.
關於"大衍之數",從秦漢至今沒有誰的推想能被超過一半的人認可。 而在先秦以前,從來沒有關於"大衍之數"的爭論。
關於大衍之數的由來,易經沒有解釋。 就像現在《高等數學》不解釋1+1為什麼等於2一樣,在先秦以前,大衍之數就像我們現在理解1+1=2一樣,認為這是最基本的道理,沒有必要專門解說,因為大衍(演)之數是易經的基礎中的基礎。 在古代,各門各家對自己的研究都持保密態度,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 特別是先秦以前,易經傳承只在少數的家族之內流傳,甚至有些派系的特別珍貴的內容僅限於口授,而不允許記錄成文字。
經過秦朝的文化斷層,到了漢代,以前研究易經的前人都早已作古,新人們才從一些殘留的資料中重新研究周易,這個時候,人們反而對一些前人認為是常識而沒有進行書面解釋的內容無從理解。 就像"大衍之數"的猜想,一直爭論了2000年。
什麼是大衍呢? 有些先秦的古籍中是「大演」,辭典里關於「衍」是這麼解釋的:
"衍"
(7)通"演"。 推演; 演述
大衍之數五十。 ――《易· 系辭上》
大衍,就是演天地之變。 大衍之數,就是推演天地萬事萬物用的數。
逆推
那麼,什麼又是大衍之數又是什麼數呢? 我們可以進行一個逆推就明白了。
大衍之數,可以推演出天地間的萬事萬物,在易經里,它到底推演出什麼呢? 能代表天地間的萬事萬物的,無疑,就是易經中的卦象了。
六十四卦,代表了天地運行的過程,包羅萬象,內含萬事萬物的各種規律和狀態。 而六十四卦是這麼來的呢? 這個問題就是易經中基礎中的基礎了,甚至連不懂易經的人也能說上個一二三來。 六十四卦是由八卦演變而來,而八卦是由四象演化而來,四象又由兩儀演化而來,兩儀來自與太極。
《易經》:"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穎達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
我們的天地演化完了,那麼演化天地的數也出來了。
太極,也稱"太一"
兩儀:陽一 陰二
四象:太陽一,少陰二,少陽三,太陰四
八卦: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由四象演八卦,是為伏羲先天八卦。 後天八卦乾、坤、巽、兌、艮、震、離、坎如果說成:乾一、坤二、巽三、兌四、艮五、震六、離七、坎八,從術數上說不通的。 )
這些就是大衍之數,推演出天地萬物,它們的和正好是五十。
其用四十有九,太一不用
這是說周易的求卦方法,為什麼其用四十有九呢? 求卦是要問世間的事或物,世間的萬事萬物,與陰陽有關(兩儀),與四象有關,與八卦有關。 而太極是恆定不動的,太極是不變的,對事物是沒有任何影響的,故去之不用。
《易經》:「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穎達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
"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它對我們現在的萬事萬物是沒有影響的,因此求卦的時候不用
他人看法編輯
在極光下添注
大衍之數:《易》的推衍是用天地之數。 天地之數中何為大數? 天地之數五十有五。 古人計數是以十為基數(十進位)的,哪么在天地之數中五十就是大數。 再有《易》是簡易之學,從而省去'五十有五'中的'有五'。
談談我對大衍之數的看法。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關於這個話題,我回答三個問題:
這個大衍之數五十是怎麼來的呢
我認為:是陰陽數相加得來的。 天一 地二 天三 地四 天五 地六 天七 地八天九地十 可這十個數加起來是五十五,並不是五十。 我認為,古人是把天五舍去了。 因為五居陽數之中,按照一般事物的發展規律是 產生、發展 、興盛、衰敗、消亡。 而這個五可以是說是陽氣達到頂峰的時候,緊接著就出現衰敗。 俗話說物極必反,所以在演卦的時候,就把這個預示著衰敗的陽數五舍去了。
我認為之二:在古時沒有結繩記事之前,人類用手指記事。 左手記1事,右手1事,十個指頭可以記10件事(十天幹),左右手各有14骨節(雙手28個骨節28宿)有19個節點,雙手可以記事38個,2 +10+38=50大衍之數50,在這些記事中,總有一隻手在演數(這隻手再做其他不方便記憶),因此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為什麼其用四十有九呢
我認為:根據上述大衍之數本應該是五十五,但是舍去了五。 同樣的道理,在正式演卦的時候,又舍去一個陰數六。 為什麼要捨六呢? 六局陰數之中,和上面講到舍五是一個道理。 那麼五十五捨去六等於四十九。 (陰陽相對,各舍一個。 )
為什麼是大衍之數五十
那麼有一個問題出現了。 為什麼是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而不是大衍之數四十九,其用五十呢?
我認為:萬事萬物運動才能永久存在,而運動的主動方是陽。 兩儀的觀點也是動為陽,靜為陰。 因此,首先確定的大衍之數是五十五捨五等於五十。 (先陽后陰)
《周易集解》對此數注為"叁天兩地者,謂從三始順數而至五七九,不取於一也。 兩地者,謂從二逆數而至十八六,不取於四。 "這樣就出現陽數三五七九;陰數二十八六、共八個數,並與八卦相配。
天地生成之數
天為生數是一,地為成數是五,天數二十五,地數三十,天地生成之數共五十五。 大衍之數五十,是已有成數五在其中,故天地生成之數五十五去五為五十。 其用四十九者,天地生成之數去生數一與成數五存用數,五十五去六是四十九。 天為生數是一,地為成數是五,用數是四十九。 天地為父母是生與成,用數是生數與成數產生之數。
相關資料編輯
《魯迅全集》註釋本從未把"大衍之數"的"通緝令"的歷史真相實事求是地告訴過讀者。 例如,2005年版《魯迅全集》書信卷中,魯迅1926年4月9日致章廷謙信中"五十人案"的註釋全文是:「指三一八慘案後,段祺瑞政府秘密制定的通緝魯迅在內的五十人名單。
歷來認為:魯迅一生,兩次被當局通緝;第一次就是1926年「三一八」慘案后,段祺瑞政府對包括魯迅在內的「大衍之數」的通緝。 對於這次通緝,魯迅自己說過,不少回憶錄、魯迅年譜、魯迅傳以及歷版《魯迅全集》的註釋,也都談及曾有過這次通緝,幾乎已成定論。 但對於這次通緝的歷史真相,似還可作進一步的探討。
大衍之数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cuHJYy
-----------------------------------------------
大衍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oyGMRj
先秦兩漢 -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bit.ly/3oC31pE
如何理解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九? - 知乎 https://bit.ly/3j36UTc
------------------
《易經》中的「大衍之數」:有50,為何只用49
2017/09/11 來源:安陽源易緣
《易經》中的「大衍之數」:有50,為何只用49
《易經》的繫辭上傳有句話說:「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由此得知,「大衍之數」一詞出自《易經》。
(一)
大者,太也;
"衍"字:通「演」,從水,從行,是推演的意思。
「大衍」,太極的演化和流行,就是演天地之變。
而「大衍之數」,是指推演天地萬事、萬物用的數。
《周易》中說,大衍之數為50。
50數的來歷,卻沒有說明注釋。
這就給後來的易經先賢,留下了諸多的發揮空間。
(二)
西漢學者京房說,「五十者,謂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合五十」。
邵雍則說:「天數二十有五之倍數,合五十」;
而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朱熹這樣解釋:「蓋以河圖中宮天五乘地十而得之」。
……
「凡天地之數50有5」。
天為生數是1,地為成數是2,天數25,地數30,天地生成之數共55。
就是說:天數和地數總計之和為55。
那麼,《易經》中的「大衍之數」,為什麼是50?
(三)
眾議紛紜中,"源易緣"覺得下面這三個解釋更合理些。
1、大衍之數50,是已有成數5在其中,故天地生成之數55去5為50。
2、古人計數是以10為基數(十進位),在天地之數中50就是大數。
3、《易經》是簡易之學,從而省去『50有5』中的『有5』。
之所以「其用40有9」,是指古人在占筮中,準備50根蓍草,取出一根,橫放在正前方,代表「太極」,在整個運算過程中過程不持不動。
占筮過程中,真正的只有49根在進行運算。
這就是所謂的,「其用40有9,太一(太極)不用。」
原文網址:http://read01.com/4DdL6Gd.html
《易經》中的「大衍之數」:有50,為何只用49 - 壹讀 https://bit.ly/2MIED8i
-------------------------------------------
伏羲女媧圖/伏羲、女媧與神農稱為三皇/山東嘉祥武梁祠、河南南陽、四川郫縣等地漢代石畫像中有大量人首蛇身交尾的伏羲女媧像/伏羲和女媧為主題的繪畫,一般繪製於倒梯形或長方形的絹或麻布上,用木釘釘在墓頂,畫面朝下正對墓主。隨葬伏羲女媧圖的現象盛行於公元6-7世紀的麴氏高昌至唐代西州時期,至武周末年已迫尾聲。20世紀以來,吐魯番地區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伏羲女媧圖/伏羲和女媧的傳說大致起源於東周戰國中後期,至西漢時期已被並列為古代聖王,到唐代伏羲女媧兄妹結婚繁衍人類的故事/伏羲女媧圖中,有一副圖共有74顆圓點,易傳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s://bit.ly/2uDvRzF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