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八幡船
八幡船主要的戰法是接近敵船,並展開激烈的短兵相接
船若打壞,就沒有油水可圖;海盜們深知這一點,個個都練出了跳幫劫船的好功夫。在靠近之前,他們會對著目標頻繁射箭,但那只是為了殺傷甲板上的乘員。海盜的白刃功底不及擅長陸戰的武士,而且也不喜歡捨生取義,這使他們的士氣相對更易動搖。他們的宗旨就是活命;畢竟,人死了的話再多金銀財寶也沒有意義
長久以來,日本海盜都是日本本國及鄰國的大患,其中朝鮮和中國受害尤甚。日語中的"倭寇"一詞便是直接從中國引入,用以形容這些殘忍和精明的海上生意人。為了解決問題,中國一度甚至嘗試杜絕和日本的所有民間貿易來往,希望以此辦法斷絕倭寇財路。然而,這卻只讓倭寇們變得更加大膽好斗,各種新戰法層出不窮。倭寇可以利用日本每一個動蕩期的天然優勢出海劫掠,不過,由於日本海盜名聲太響,其他國家也有假冒他們名義襲擊中國船隊的


弁才船模型(八幡丸1357石積)

c20233459054 (1)7203 (1)2021-01-11_1444032021-01-11_1443370 - 2021-01-11T144250.691

図説福井県史 近世20 「北前船」の登場(2)


52595963_560727507744450_6815994205467312128_n

倭寇八幡船
倭寇既是海賊,當然不會有制式裝備,使用的船隻各式各樣,但通常被稱為「八幡船」而成為倭寇形象的代表,那是因為倭寇多半信奉武神「八幡大菩薩」,為求神明庇佑,海盜船上的旗幟便有「南無八幡大菩薩」的字樣出現,最後倭寇船就被通稱為「八幡船」了。像豐臣秀吉發佈的「八幡船禁止令」,其實就是禁止海盜船的意思,可見當時連最高當局都把八幡船與海盜船直接劃上等號了。
1617年八幡船曾經來過台灣打狗窺伺,薩摩藩的敗兵亦曾駕八幡船隊來雞籠避難。根據台灣通史記載:
日本足利氏之末葉,政亂民窮,薩摩、肥前諸國之氓相聚為盜,駕八幡船侵掠中國沿海,深入閩浙,而以台灣為往來之地(註1)。
本圖表現一艘倭寇的八幡船靠近雞籠外海。
(註1) 連橫,《台灣通史》,卷1,開闢記。
(圖文出自「以插畫方式研究大雞籠歷史場景再現論文計畫」: https://www.facebook.com/大雞籠歷史場景再現-165714650579073/)


步調悠閒、舒適自在。造訪水鄉及商人的故鄉─近江八幡觀光遊船之旅。 - LIVE JAPAN (日本旅遊 ‧文化體驗導覽)

genpei_naval_inf_medium_ship_pirate (1)2021-01-11_1414312021-01-11_141410

步調悠閒、舒適自在。造訪水鄉及商人的故鄉─近江八幡觀光遊船之旅。 - LIVE JAPAN (日本旅遊 ‧文化體驗導覽)


 

八幡神(日語:はちまんしん、やはたのかみ、やわたのかみ)是日本的戰神、八幡宮的祭神,自古以來就是日本皇室的祖神、源氏武士的氏神,又稱為八幡大菩薩。
八幡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O6REFN
歷史
《續日本紀》中記載聖武天皇在藤原廣嗣之亂時,下詔大將軍大野東人祈請八幡神之事。從欽明天皇的時代開始,八幡神乃被視為應神天皇。平安時代以來,八幡神受到神佛習合思想的影響,成為佛教的護法神,而有八幡大菩薩的稱號(也是日本佛教中阿彌陀如來之權現)。
八幡神是日本天皇祖神,所以源自皇室的源氏武士也以八幡神為氏神;進入鎌倉時代,由於源賴朝任幕府將軍、創設鎌倉幕府,八幡神也演變為武神與武家的守護神。明治時代,在神佛分離的政策下,佛教式的八幡大菩薩神號被禁止,但是仍根深柢固存在;太平洋戰爭末期,在日本陸軍、海軍的航空基地可見書寫著「南無八幡大菩薩」的旗幟,是飛行員(特別是神風特攻隊員)的信仰對象。
造像
有著漢服持笏者、公卿冠冕者、武士家居模樣者、戎裝甲冑者、乘馬彎弓者、拔刀欲出者,如為佛教徒奉祀,則多為僧形,著袈裟錫杖,或托缽、持念珠、持蓮花等,尊之為八幡大菩薩。
祭神
祭神以應神天皇為主神,左右為比賣神和神功皇后,三座一體合稱八幡神(亦稱八幡三神),但也有左右為仲哀天皇和玉依姫命之例。比賣神有諸多說法,可能是宗像三女神的市杵島姬命,近年也被認為可能是卑彌呼或天照大神。
八幡宮‧八幡神社
宇佐神宮是日本4萬餘座八幡宮、八幡神社的總本社,以下四社中的「宇佐、石清水、鶴岡」或「宇佐、石清水、筥崎」三社被稱為「日本三大八幡」。
宇佐神宮(大分縣宇佐市) - 官幣大社、名神大社、勅祭社
石清水八幡宮(京都府八幡市) - 官幣大社、二十二社、勅祭社
筥崎宮(福岡縣福岡市) - 官幣大社、名神大社
鶴岡八幡宮(神奈川縣鎌倉市) - 國幣中社
八幡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O6REFN


從八幡大菩薩說起的歷史

30414d6d5a6930302021-01-11_1450282021-01-11_1450182021-01-11_1450072021-01-11_14495930414d6d5a6930372021-01-11_14494330414d6d5a69303330414d6d5a69303230414d6d5a693031
前言八幡大菩薩是日本重要的神靈之一,他原本是歷史人物,室町幕府的將軍們把他當作自己家族的保護神加以供奉。現在在日本全國,尚有以宇佐八幡宮為首的四萬六百餘座八幡神社,可見其影響之大。熟悉日本戰國歷史的朋友們自然是十分清楚八幡宮和八幡大菩薩。其實中國人很早就知道日本有這麼一尊神靈。在明朝的時候,倭寇就高舉寫著「八幡大菩薩」五個大字的旗幟,在中國的沿海城鎮燒殺搶掠。以至於當時的中國人將倭寇乘坐的船隻稱為「八幡船」,稱倭寇為「八幡人」。這尊神靈竟然保護著一群無惡不作的強盜,自然為明朝的中國人所痛恨。我在這裡並不是討論有關日本人的八幡大菩薩信仰問題,而是抽絲剝繭,將八幡大菩薩所代表的歷史人物的原貌,還原到接近真實的歷史背景中去。一、應神與倭五王時代
實際上明朝人還不是最早知道這尊神靈的中國人,在宋代宋太宗在位時期,來了一個日本和尚奝然,獻給太宗自己編的介紹64代天皇名字、事跡和日本地理的書籍《王代年紀》,裡面不但提到了「八蕃(幡)菩薩」,而且明確指出這尊神靈就是日本史書里記載的應神天皇:「次應神天皇,……,今號八蕃(幡)菩薩 」 。
僧形八幡神
根據《日本書紀》,從應神天皇到武烈天皇的起訖年代如下:
應神270-312 42
仁德313-399 87
履中400-405 6
反正406-411 5
允恭412-453 42
安康454-456 3
雄略457-479 23
清寧480-484 5
顯宗485-487 3
仁賢488-498 11
武烈499-506 8
但從《日本書紀》中記載的歷史事件對比中國、朝鮮和考古資料來看,這段歷史也就是著名的倭五王時代大致的時間跨度為約360-500年期間,顯然《日本書紀》中的年代上限超過了實際年代約90餘年。可見《日本書紀》的年表被拉長了,這已經是史學界的共識。
根據中國史料記載的倭五王活動時間如下(加問號的年代表示不能確定是哪位倭王在位):
贊 413 421 425 430?
珍 438
濟 443 451
興 460 462
武 477 478 479? 502?
學者們普遍認為倭五王就是天皇的前身,希望將中國南北朝時期提到的贊、珍、濟、興、武和《日本書紀》中相關時期提到的以上十一個天皇找到對應關係,現在大致的觀點是:贊=應神、仁德或履中;珍=反正;興=安康;武=雄略。但並不是十分理想,因為以上天皇的生卒年代和中國記載的倭五王派遣使者的時間有很多不可調和的矛盾,而隨意修改史料中的年表也並不是什麼明智之舉,因此在引用史料的時候,通常是以《日本書紀》的記載為準。以上對於天皇與倭五王的比對其實都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式,就是認為兩者之間是一一對應的關係,但如果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呢?有人也許會說,歷史又不是小說,人物怎麼可能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呢?那是因為大家不太了解日本史書的編撰理念和編纂過程。
日本最早的兩部史書《日本書紀》和《古事記》,是在奈良時代的權臣藤原不比等的掌控下編纂完成的。有人可能以為,《日本書紀》是官方正史,內容被篡改很正常;而《古事記》是根據舍人稗田阿禮的口述完成的,可能保存著比較原始的材料。但事實上恰恰相反。首先舍人在奈良時代並非下等官職,而是非常高級的官位,而稗田阿禮只不過是藤原不比等的化名(此觀點出自梅原猛《諸神流竄》)。也就是說《古事記》對歷史的歪曲程度甚至遠遠超過《日本書紀》。又有人認為,日本的史書是為了維護天皇「萬世一系」,但實際上要維護的不僅僅是這一點,比如說藤原氏在朝廷上不可動搖的統治地位,日本對於朝鮮半島事務的主導權等等,都是要維護的地方。與此同時,當時日本人的文學水品發展的比較迅速,他們知道如何使空洞的說教變得引人入勝,因此,在《記紀》中可以看到大量小說性質的描寫和讚美愛情的詩歌,而對史料進行誇張的篡改是不可避免的。
既然日本史書里的記載如此不可靠,我們能否根據中國和朝鮮史書來查看歷史的真相呢?很遺憾,中國當時對日本並不是十分重視,記載十分簡略,而且我們無法藉此得知日本國內的情況;而朝鮮的《三國史記》雖然可信度比《日本書紀》要高,但是由於《三國史記》要維護新羅中心論原則,而新羅是和倭國淵源很深的國家,但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後,卻極力抹殺它和倭國的某些關係,使我們也很難根據《三國史記》的記載描繪出倭五王的時代。
不過好在《日本書紀》記載的內容十分龐雜,甚至保留了許多自相矛盾的說法,並且同樣一件記錄,也與《古事記》中的描寫發生矛盾,筆者認為,這些矛盾是採用了不同的原始材料而遺留下來的問題,可以對這些矛盾進行合理的分析和邏輯推理,或許可以發現歷史事件的真相。筆者的對倭五王史實的考訂,就是基於這個基礎上的猜想。
八幡大菩薩旗指武士
二、應神天皇的私名
第一個要分析的人物就是這位八幡大菩薩--應神天皇。
既然要分析《記紀》(《日本書紀》和《古事記》的簡稱),我們必須要做一些準備工作,首先我們要知道,「應神」是奈良時代給天皇加上的漢風諡號,如果肯定了諡號,就等於將「應神」當作一個實體的人來看待,這顯然會使我們的研究誤入歧途。所以在於倭五王比對的過程中,不使用漢風諡號來稱呼他們;而相對於漢風諡號的是所謂的和風諡號,即天皇們本土化的諡號,但考慮到5世紀以前,中國的諡號觀念可能還沒有傳入日本,所以早期天皇的和風諡號或許就是來源於倭五王的生前使用的私名,值得加以考察。
所謂的應神天皇,他的和風諡號,也就是他的私名稱為譽田別或品陀和氣,日語發音都是一樣的,即ほむだわけ,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
応神帝御影(河內國譽田八幡宮蔵)、応神天皇像
《日本書紀·應神紀》:「初(應神)天皇在孕而天神地祇授三韓。既產之,肉生腕上,其形如陃,是肖皇太后為雄裝之負陃。肖,此雲あえ。故稱其名謂-譽田天皇。上古時,俗號陃謂ほむた焉。 」
《古事記》:「此太子(應神)之御名所以負大鞆和氣命者。初所生時。如鞆宍生御腕故。著其御名。是以知坐腹中定國也。」
簡而言之,就是應神的母親神功皇后挺著個大肚子征服三韓(新羅、百濟、高句麗)後,生下了他,因為他的左腕上長了個肉球,很像鞆(一種射箭的護腕),所以起名「大鞆和氣命」(おおとものわけのみこと),又稱「譽田別尊」或「品陀和氣命」(「大鞆」和「譽田」的發音並不一樣,難道「譽田 」(ほむだ)是古音?)。言下之意就是說,譽田別尊這個名字是在其出生的時候獲得的。
然而,我們又能在《記紀》中找到另外一個得名的原因。
《日本書紀》:「 一雲,(應神)初天皇為太子,行於越國,拜祭角鹿笥飯大神。時大神與太子名相易。故號大神曰-去來紗別神,太子名-譽田別尊。然則可謂大神本名-譽田別神,太子元名-去來紗別尊。然無所見也,未詳。」
《古事記》:「故建內宿禰命率其太子為將禊而,經歷淡海及若狹國之時,於高志前之角鹿造假宮而坐。爾坐其地伊奢沙和氣大神之命,見於夜夢云: 『以吾名欲易御子之御名。'爾言禱白之,恐,隨命易奉,亦其神詔。明日之旦,應幸於濱,獻易名之幣。」
從描述來看,應神天皇已經有一定年齡了,而他最初的名字似乎是去來紗別(伊奢沙和氣いざさわけ)。但史書的編纂者是不願意承認這種說法的。顯然,與越國(古志國)之角鹿地大神換名的故事,否定了譽田別尊這個名字是應神一出生時就得到的名字。於是編纂者用「然無所見也,未詳」將這條信息敷衍過去。因為牽扯到大神,史學家很自然地把它理解成傳說,不會當真。
不過在《古事記》中還有另外一段記錄,引起了筆者的高度注意:「品陀和氣命坐輕島之明宮治天下也。此天皇娶品陀真若王之女。」「品陀」的名號再次出現!這個品陀真若王到底是什麼人?他的名字和品陀和氣命有什麼聯繫?難道是一種巧合嗎?
三、品陀真若王的背景
根據《記紀》以及《舊事本紀》的記載我們可以得知,品陀真若王是五百城入彥命(五百木之入日子命)和尾張連的祖先建伊那陀宿禰(建稻種命)的女兒志理都紀斗賣(真若刀婢命)所生的兒子。而五百城入彥命是景行天皇和八坂入彥命(八尺入日子命)的女兒八坂入媛(八坂之入日賣命)所生的兒子。再往上推,八坂入彥命又是崇神天皇和尾張大海媛的兒子。
《記紀》中沒有直接說明品陀真若王和五百城入彥命的居住地。但是卻提到了八坂入彥命的居住地在美濃地區(又稱三野)。而品陀真若王的父親和他本人都娶了尾張建伊那陀宿禰的女兒作妻子(根據《舊事本紀》,品陀真若王的妻子是志理都紀斗賣的妹妹金田屋野姬命)。尾張、美濃和越國的角鹿地區十分接近,都屬於中部地區。如果品陀真若王是以外祖母家美濃國為根據地,到達角鹿地區應該不是件難事。從這一點來看,似乎與應神天皇換名的不是什麼大神,而是品陀真若王。
交換名字在歷史上好象並不多見,但即使存在這種現象也並不奇怪。古代的各種政治勢力要想建立聯盟,必然要作出象徵性的儀式表達聯合的誠意。
而在《記紀》中還記載了類似於換名事件,就是應神天皇的兒子仁德,據說出生的時候產房飛進來一隻木菟(貓頭鷹),與此同時,大臣武內宿禰的兒子也出生了,而飛進他產房的是一隻鷦鷯。於是應神天皇給兒子起名叫大鷦鷯,而武內宿禰給兒子起名叫木菟。此外《記紀》里還記載了有關從別人那裡獲得名字的事例,比如,倭建命的名字來自熊曾建。
熟悉日本戰國史的朋友應該經常碰到武將們被賜名或使用所尊敬的人的名字給自己改名的現象。這不過是換名的一種變化的形式。
由此推測,古代的倭國應該也存在著換名的習俗。換名的對象應該是結成聯盟的首腦或他們的子女。對於換名的當事人來說或許能加深雙方的私人感情,但後世在記錄他們的時候卻有可能把一個人當作另外一個人,這或許是日本歷史記錄混亂的一個原因吧。
《記紀》中應神有一個皇子叫「去來真稚(伊奢之真若、伊奢能麻和迦、いざまわか)」只是漢字的寫法不同,恰恰留下了應神換名的證據。
品陀真若(品陀真稚)、 伊奢真稚、品陀和氣(品陀別)、 伊奢紗別(伊奢別,「紗」字可能是拖長的尾音,可以省略)四種名字的排列組合在《記紀》中記錄應神天皇的地方全部能找到,這恐怕不是巧合,看來筆者的推理應該是符合事實的。
這樣看來,應神的私名確實是歷史上存在的倭王的名字,本名叫 伊奢別,後來與角鹿、美濃地區的品陀真稚王結成聯盟和親家。為表示誠意,雙方交換姓名, 伊奢別之後改稱:品陀別;品陀真稚之後改稱:去來真稚。
原本虛無縹緲的與大神換名在筆者的分析下成為歷史事實,從而證明了《記紀》和古代日本官方吹噓的所謂神功皇后身懷六甲去征討三韓的故事是虛妄之辭。
神功皇后の朝鮮遠征。1880年月岡芳年。
因為譽田別(品陀別)這個名字不是一出生時就獲得的,而是長大以後才有的。反過來也說明,如果神功皇后征三韓是歷史事實,那麼品陀別當時也絕不是她腹中的胎兒。其實日本學者早就認識到這個問題,例如日本學者鷲崎弘朋便推測應神天皇是神功皇后的女婿。但從神功皇后的背景以及對一系列歷史事件的考察來看,筆者將否認「女婿說」。
四、屬於倭王伊奢別命的時代
為了能更好地接近歷史,筆者將分別使用「伊奢別命」和「品陀別命」而不是用「譽田別尊」和「品陀和氣命」來稱呼改名前後的這個倭王。因為用「譽田」來標記ほむだ,可能是音義兼顧的翻譯法,並不能反映出ほむだ這個詞的真正含義,還不如使用純粹的音譯「品陀」來標記;使用「伊奢」而不用「去來」標記也是同理。而わけ,作為一種常見的稱號,多數情況下譯作「別 」,而不是「和氣」,故統一用「別」表示。みこと翻譯成「命」要比「尊」古樸一些。考慮到倭五王時期沒有「天皇」以及配套的漢字稱呼,在還原歷史中一律稱「倭王」 、「皇后」稱「大後」 、 「皇子」稱「郎子」 、 「皇女」稱「郎女」。這是符合倭五王時期古樸的漢名稱號的。
經過以上推理,筆者基本上可以肯定歷史上存在過一個叫伊奢別命(品陀別命)的倭王,但他並不是中國史書中的倭王贊,筆者認為,他是倭王贊的父親,至於倭王贊是誰,在以後的文章中將進行分析。那麼伊奢別命(品陀別命)就是倭五王時代的開山之祖了。
根據對各種史料的綜合分析,我們可以大致勾勒出伊奢別命(品陀別命)在位期間的時代背景。
當然,他最初的名字是伊奢別命,他所居住的輕島之豐明宮,位於現在日本奈良縣橿原市大輕町。在他那個時代應該屬於大倭國。大倭國所包括的範圍,並不是整個日本島,根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掘,在大倭國周圍可謂是列國林立。而且具有很強的獨立性,當時有很多比較活躍的「國」,列表如下:
國名 國主所奉祖先名
吉備國 吉備津彥
針間國(播磨國) 吉備津彥
丹波國 彥坐王
美濃國(三野國) 彥坐王
越國 (古志國) 大彥命
毛野國 豐城入彥命
但馬國(多遲摩國) 天之日矛
葛城國 劍根命
紀伊國(紀國、木國) 御食持命
尾張國 天照國照彥天火明櫛玉饒速日命
其中吉備津彥、彥坐王、大彥命、豐城入彥命據說是天皇的子孫;天之日矛來自新羅;劍根命、御食持命、饒速日命據說都是歷史很久遠的土著。以上這些國從民族認同上比較一致,而且還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此外還有一些和以上的國不具有一致的民族認同的國或民族:
國名(或族名) 所奉祖先名
蝦夷(毛人)
熊襲(熊曾)
土蜘蛛(國棲) 石穗壓別
出雲國 天穂日命
隼人 阿多君
這些國或民族經常受到以上列國的攻擊。
而在那些國里,當時最有勢力的不是大倭國或者河內國,而是吉備國。它包括現在岡山縣全部和廣島縣的東半部。從《記紀》來看,早於應神時代的景行時代中,吉備家族是景行天皇和他的兒子倭建命重要的姻親家族,倭建命東征的時候,有一個叫吉備御鉏友耳建彥的人跟隨左右,後來還把女兒嫁給倭建命。而從考古發掘來看,在吉備國的故地岡山縣發現了大量規模巨大的古墳,較大的例如造山古墳、作山古墳,其考古年代在公元五世紀,大約與在河內(今大阪一帶)發現的排名全國前三名的三座巨墳同時期,其中造山古墳,長350米,僅次於河內三巨墳而排名第四。可見,雖然《記紀》記載的歷史是被扭曲過的歷史,但依然有一定參考價值。
造山古墳、日本 國土畫像情報(カラー空中寫真)を基に作成
通過姻親聯繫,吉備國逐步將自己的勢力滲入到伊奢別命居住的大倭、河內地區。同時在自己的領地上修建巨大的古墳,這麼強大的政治經濟實力,是當時日本列島的其它勢力無法比擬的。如果按照這樣的進度正常發展下去,吉備國會逐步控制島內其他國家,建立一個以大吉備國為中心的吉備朝廷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但這種稱雄的局面卻未能維持長久,就被兩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後起之秀給打破了。
這兩個人,其中一個是伊奢別命的母親息長足姬命,另一個就是被譽為「大臣之祖」的武內宿禰。
這兩個人物都是記載在《記紀》中的名人,但他們的事跡都被神化,經過筆者的考察,也將還原他們的歷史原貌。
公元360年左右倭國島內形勢圖,大略反映當時島內重要勢力分布
五、息長足姬命的背景
同理,在描述這段歷史中,筆者只稱呼伊奢別命的母親為「息長足姬命」而不是「神功皇后」。息長足姬命的父系起源於彥坐王的一個支系息長家族。根據《記紀》記載的譜系如下:
0彥坐王命==和邇袁祁都姬命
1山代大筒城真若王==母泥能阿治佐波姬
2迦爾米雷王==丹波遠津臣女-高材姬
3息長宿禰==葛城之高額姬
4息長足姬命
4虛空津姬命
==河俁稻依姬
4大多牟坂王
1彥意須王
1伊理泥王
==淡海之御上祝以伊都久天之御影神之女-息長水依比賣
1丹波彥多多須美知能宇斯王
1水穗真若王
1神大根王(八瓜入彥王)
1水穗五百依比賣
1御井津比賣
(註:人名前面的數字表示代數,==表示配偶關係)
但經過細緻研究這個譜系,會發現這個譜系實際上是為了攀附丹波家族這個彥坐王的顯貴支系而篡改過的。我們可以由此得出兩個推論:一、息長足姬命所在的息長家族過去並不顯赫;二、《記紀》中記載的譜系可能是息長足姬命掌握大權之後,為了抬高身價而篡改的,而後世的日本學者並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通過對《記紀》的相關記載,嘗試著對譜系進行還原如下:
0彥坐王命=近淡海之御上祝以伊都久天之御影神之女-息長水依姬
1水穗之真若王
2息長宿禰(息長田別王)==葛城高額姬
3息長足姬命
3息長彥王(河派仲彥)
4息長真若中姬==品陀別命(伊奢別命)
5稚野毛二派郎子
4百師木伊呂辨(弟日賣真若姬命)
==河俁稻依姬
3大多牟坂王
這個譜系雖然也不一定很準確,但起碼能揭示出某些真相。
就在息長足姬命力圖掌控大倭、河內地區的支配權力的同時,另一個人也在想方設法獲得更大的勢力,這個人就是武內宿禰。
皇后の肖像:政府紙幣(一円券) 1878年(明治11年)
六、武內宿禰的背景
關於武內宿禰的身世。《記紀》中的說法十分混亂。簡單地說,《記紀》上都將武內宿禰作為孝元天皇的兒子彥太忍信命的後代。好象沒有什麼異議,但接下來就是矛盾的開始。
《日本書紀·孝元紀》:「彥太忍信命,是武內宿禰之祖父也。」
《古事記》:「比古布都押之信命(彥太忍信命)又娶木國造之祖宇豆比古(珍彥)之妹,山下影姬(影媛),生子建內宿禰。」
為什麼在《日本書紀》中彥太忍信命會成為武內宿禰的祖父呢?可能與同書中的下一條記錄有關。
《日本書紀·景行紀》:「三年春二月,庚寅朔,卜幸於紀伊國,將祭祀群神祇,而不吉。乃車駕止之。遣屋主忍男武雄心命,一雲,武豬心。令祭。爰屋主忍男武雄心命,詣之居於阿備柏原而祭祀神祇。仍住九年,則娶紀直遠祖菟道彥之女-影媛。生武內宿禰。」
武內宿禰母親名字與《古事記》說法一致,還煞有介事地描繪了武內宿禰父母結合的緣由。但問題在於屋主忍男武雄心命是什麼人?
從《日本書紀》的暗示來看,這位武雄心(或武豬心)應該是彥太忍信命的兒子。
但《古事記》中卻成了彥太忍信命的異母兄弟,名字是稱為少名日子建豬心命。而且他們的母親同出於物部氏,武雄心的母親是彥太忍信命母親的姑姑。
《日本書紀·孝元紀》對應譜系描述得卻十分曖昧:「第三曰,倭跡跡姬命。一雲,天皇母弟-少彥男辛命也。」
武豬心在日本古籍中的寫法:
屋主-忍-雄-建-豬-心-命(やぬし-おし-を-たけ-ゐ-こころ-のみこと)《姓氏錄》
屋主-忍-男-武-雄-心-命《日本書紀·景行紀》
少名-日子-建-豬-心-命《古事記》
少-彥-男-辛-命《日本書紀·孝元紀》
日本其它古籍中還提到一個人,他是大彥命的孫子,越國(古志國)國造的先祖。名字和武豬心相似,或許有點關聯,故附在下面:
彥-屋主-田-心-命(ひこ-やぬし-た-こころ-のみこと)《姓氏錄》
屋主-男-心-命《先代舊事本紀》
下面是《記紀》傳說中的神人,名字也與武豬心相似之處:
少彥名命《日本書紀》
少名毗古那神《古事記》
根據以上資料,我們可以構造出武豬心完整的名字作為參考:
少名-彥-屋主-忍-男-武-豬-心-命
這個少彥男辛命應該就是指武雄心,但卻作為附錄的異文出現。《日本書紀》作為日本的「正史」 、「經典」面貌出現在封建時代,對於那時的讀者來說,附錄的異文的重要性和神聖性是不可以和正文相媲美的。自然倭跡跡姬命才是孝元的正式女兒,武雄心的身份是不可靠的。
但是現代人通過逆向思維,重新思考某些問題,反倒是重視那些所謂的附錄。首先,仲哀天皇之前的天皇譜系都是不可靠的。武內宿禰在《記紀》中作為重要人物描寫,費了不少筆墨,真實存在的可能性很大,但他不見得是天皇的後代,很可能是被添加到天皇譜系裡的。但不知道什麼原因,描述他先輩的信息看上去本身也不是很清晰。似乎是當時參加編纂《記紀》的作者有意留下暗示,說明武內宿禰家族不是天皇后裔。
武豬心命到底是什麼來歷呢?從他名號前面的「少名彥」 ,很容易使人聯想到《記紀》神話里的少名毗古那神(少名彥神),根據《記紀》少名毗古那神後來去了常世國,而這個常世國可能指的是中國的三國時期,公孫淵父子所統治的大燕國。這樣看來,武豬心命極有可能是從朝鮮半島,甚至是從中國大陸移民的後裔。
在當時家族並不出名的武豬心命,不知利用什麼手段,與紀伊國主的女兒結婚,從而使他們的兒子武內宿禰獲得了紀伊國的繼承權。而武內宿禰又與葛城國主的女兒結婚,又成功地獲得了葛城的控制權。
由於地理條件的便利和家族的歷史原因,武內宿禰在繼承了紀伊國主的位子之後,就開始籌劃攻打朝鮮半島的計劃。首先,他需要考察遠征軍的必經之道--筑紫島的通道是否暢通,因為在前往筑紫島的路上,可能會有很多地方勢力阻礙他們。開始的計劃似乎很順利,但一場危機即將到來。
武內宿禰有一個異母弟弟甘美內宿禰,他的母親雖然是尾張國主的女兒葛城高千那姬,但甘美內宿禰卻沒能獲得尾張國的繼承權。於是他開始覬覦他哥哥的紀伊國主的位子。叛亂一開始很成功,迫使武內宿禰出逃到壹岐島。在壹岐國主真根子的幫助下,來到筑紫地區,但武內宿禰並不甘心失敗,他「浮海以從南海回之,泊於紀水門」,悄悄潛入河內、大倭地區,尋求援助。
當時河內、大倭地區實際的統治者是伊奢別命的母親息長足姬命,在河內-大倭勢力的介入下,很快打敗了甘美內宿禰。甘美內宿禰被迫逃往山代地區,成為山代內臣的祖先。
這段歷史,記錄在《日本書紀·應神天皇九年》,書中這段描寫是為了證明武內宿禰對天皇的忠心,但武內宿禰作為紀伊國主是有獨立性的,與河內-大倭國實現聯盟恐怕是因為河內-大倭國幫助他平定紀伊國內亂後才實現的。
就這樣,紀伊-葛城國與河內-大倭國逐漸實現了聯盟,大和朝廷的雛形開始顯現出來。
武內宿禰と応神天皇(歌川國貞畫)
七、紀伊國與百濟的交往
實現聯盟之後,武內宿禰很快就向息長足姬命提出侵略朝鮮半島的計劃,得到了她的熱烈響應。其實,早在甘美內宿禰叛亂前,朝鮮半島的百濟國早就開始與紀伊國展開接觸。
公元366年,武內宿禰派遣斯摩宿禰來到朝鮮半島上任那地區的卓淳國,通過卓淳王末錦旱岐的引見,跟隨傔人爾波移與卓淳人過古二人,來到了百濟國。當時的百濟國王是近肖古王(中國稱:余句),他熱情地招待了使者,並表達出願意與紀伊國建立聯盟的意願。斯摩宿禰在完成任務後,轉道卓淳國,回到紀伊國。
367年夏四月,百濟王派遣了久氐、彌州流、莫古三名使者回訪紀伊國。可能是與武內宿禰探討朝鮮半島的局勢問題。武內宿禰又派遣千熊長彥去百濟,繼續於其保持接觸。
368年,或許是因為爆發了甘美內宿禰叛亂的原因,紀伊國暫停了與百濟的接觸。
以上資料,記載在《日本書紀·神功皇后四十六年、四十七年》,書中的記載給人的感覺,仿佛是神功皇后與百濟交往。但奇怪的是,派遣到百濟的使者斯摩宿禰和千熊長彥竟然是「不知何姓人也」。而且千熊長彥的派遣不是神功皇后直接下達的命令,還要由武內宿禰下命令。由此可見,這時候派遣到百濟的使者代表的是以武內宿禰為國主的紀伊國,大倭-河內國乃至大和朝廷介入與百濟的交往應該是後來的事。
為什麼百濟希望與倭國(實際上是紀伊國)建立友好關係?這是與當時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的形勢分不開的。
當時中國大陸正處於「五胡十六國」、東晉分立混戰局面。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句麗,一直覬覦著中國大陸遼東地區肥沃的土地,但遼東地區出現了一個強大的鮮卑慕容家族的政權--前燕。這樣一來,高句麗不但難以獲得遼東地區的土地,連自己的領地也將難保。
果不其然,公元342年,前燕慕容皝以五萬大軍分兩路進攻高句麗,陷丸都毀之,俘王母、王妃,掘美川王墓,載其柩,虜五萬口以歸。為了要回父親美川王的靈柩和自己的母親,在後來的十餘年裡,高句麗故國原王斯由(中國稱:高釗)被迫忍氣吞聲,向前燕俯首稱臣。等到公元351年的時候,中國北方又崛起新的強國前秦,高句麗更是沒有能力與之爭雄,只好主動向前秦朝貢,與其建立友好聯盟。
慕容皝石雕(遼寧省朝陽市)
既然遼東地區沒有發展空間,高句麗只能從朝鮮半島南部的擴張中找回平衡,百濟就成了高句麗的首先目標。而百濟方面可能考慮到高句麗被前燕打敗,實力大削,可以與其正面交戰,藉機奪取帶方地區的土地,或許有打敗高句麗的可能,於是,從350年到360年的十餘年間,高句麗與百濟便耗了起來。
但百濟仍有後顧之憂,因為在他鄰近的新羅國和任那諸國也不是什麼省油的燈,隨時可能乘自己與高句麗交戰的時候前來偷襲。於是百濟非常希望有一支力量能夠牽制新羅國和任那諸國,倭國便成了百濟希望拉攏的對象。
百濟這種抱薪救火的戰略,在短期內可能能帶來好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僅使半島的局勢更加混亂,也為自己的數次滅亡埋下了伏筆,這都是後話了。
八、息長足姬命攻朝鮮
在實現了紀伊-葛城國與河內-大倭國聯盟之後,攻打朝鮮的計劃就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在古代,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不僅可以獲得外部的資源和勞動力,還可以借掌握戰爭的主導權實現國內政治勢力的大洗牌,息長足姬命是肯定不會錯過這個機會的。畢竟在日本島內直接與強大的吉備國對抗,勝負是很難預料的,不如像賭博一樣,到海外碰碰運氣,或許會有不小的收穫。
為了增加兵力,息長足姬命免不了要在島內展開一系列遊說工作,拉攏更多的勢力加入他們的遠征軍。當然,這次遊說自然要避開吉備國,不過也有可能是吉備國對海外擴張沒有興趣,因此沒有派兵。
根據現有史料分析,當時參加征討朝鮮的家族除了武內宿禰家族以外,還有毛野國主荒田別家族與和邇臣難波根子武振熊家族。毛野國是紀伊國的分支,自然很容易加入;和邇臣家族可能很早就隸屬於河內-大倭國,也願意通過侵略戰爭分一杯羹。
時間很快就到了公元369年,高句麗故國原王率步騎二萬入侵百濟,軍隊主要駐紮在雉壤。百濟王頓時感到如泰山壓頂一般,一方面派太子貴首(一作仇首)率軍抵擋,一方面派使者久氐向倭國告急。息長足姬命獲得這個信息之後,立刻下令渡海作戰,作為倭王的伊奢別命,也隨同大軍出征。
三月,以荒田別、鹿我別為首的先頭部隊帶著百濟使者久氐等從和邇津出發,先來到卓淳國駐紮,準備進攻新羅。息長足姬命、武內宿禰、武振熊的軍隊不久後也在卓淳國集結。
百濟王父子聞訊後,認為倭國軍隊能為其緩解南部戰場的壓力,使其能集中兵力對付高句麗,於是派遣木羅斤資、沙沙奴跪、沙白、蓋盧等百濟將領前往卓淳國協助作戰。
就這樣,息長足姬命、武內宿禰、武振熊的軍隊主攻新羅。
由於這次戰爭不是純粹的侵略,還帶有戰略牽制的味道,所以對息長足姬命的部隊來說,打起來沒什麼太大的負擔。
至於新羅方面是否有所抵抗,《日本書紀》里相關的描述實際上是公元390年以後倭國再次攻打新羅的情況,不符合369年這次的情況;而《三國史記·新羅紀》記載說:奈勿王九年(公元364年)夏四月,倭人大舉進犯,奈勿王造了數千偶人安置在吐含山威懾敵軍,又在斧峴東原埋伏了一千勇士,出其不意大敗倭軍。但364年,紀伊-葛城國與河內-大倭國聯盟尚未形成,而百濟與紀伊國的關係也沒有形成,應該不可能有大量倭人進犯新羅,就算有,也不過是小股海盜性質的騷擾。因此這條史料恐怕是369年發生的事件。這樣看來,從戰略牽制的角度來說,息長足姬命等的軍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從侵略新羅的角度來說,他們似乎並沒有得到多少好處。
而荒田別、鹿我別、木羅斤資的部隊則在任那地區大開殺戒,波及的任那諸國有:比自盆、南加羅、喙國、安羅、多羅、卓淳、大加羅。
然後荒田別率師西回至古奚津,又襲掠了忱彌多禮(耽羅國,今濟州島),降服了比利、辟中、布彌支、半古四邑。
百濟王父子不但不譴責倭濟聯軍的暴行,反而在與高句麗的戰事緩解的情況下,來到意流村會見荒田別、木羅斤資等人,肯定他們的所作所為。
這次戰爭進度很快,到了九月份,太子大破高句麗,殺傷敵軍五千餘人,高句麗入侵百濟的計劃被粉碎了。倭國對百濟的利用價值也就結束了。但百濟還是非常感謝倭國的「幫助」,百濟王與倭國的特使千熊長彥在百濟國的辟支山之巔,舉行了正式的盟誓。
近肖古王還命令太子鑄造了一把形狀奇特的七枝刀,這把刀現存於日本奈良天理市石上神宮。銘文全文如下:
「 泰□(和)四年□(五)月十六日丙午正陽,造百練□(鋼)七支刀,□(生)辟百兵,宜供供王候王□□□□作,先世以來,未有此刀,百濟世子奇生聖□(音),故為倭王□(旨)造,傳示後世。 」
由於時間久遠,刀銘多處鏽蝕不清。近年對七支刀X射線及顯微攝影研究表明,刀銘年號所缺字為「禾」偏旁。其年號很可能為東晉太和四年(369年)。有人認為「泰和」或許是百濟逸年號,但《北史·百濟傳》稱其:「 行宋《元嘉歷》,以建寅月為歲首」,表明百濟奉南朝為正朔,使用東晉年號,應該沒什麼異議。
而五月丙午是大吉之日,是受中國五月端午的影響,許多在朝鮮、日本出土刀銘、鏡銘都以這個時間作為刀、鏡的時間。所以,七枝刀上所缺的月份應該是五月。
七支刀のレプリカ
刀銘中的「倭王」,恐怕指的就是伊奢別命。如果「倭王」後面的那個字確實是「旨」的話,這個字應該發「造詣」的「詣」的音,恰好與「伊奢」的「伊」同音。
可能是製作工藝比較複雜,直到372年,這把刀才由久氐等在千熊長彥回國的時候送到了息長足姬命手中。
九、忍熊王、香坂王的叛亂
公元370年春天,算是取得勝利的倭國大軍開始陸陸續續地回國了。但一場阻止倭軍回國的叛亂已經展開。叛亂的首腦人物是忍熊王、香坂王,叛軍成員還有難波吉師五十狹茅宿禰、犬上君倉見別、熊之凝。據《記紀》說,他們是應神天皇的異母兄弟,因想謀求皇位而叛亂。但筆者是不會同意這種說法的。首先,忍熊王、香坂王的譜系十分地混亂,很難使筆者認為他們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其次,通過深入分析當時的情況,發現這次叛亂的背景沒那麼簡單。
據《記紀》記載,忍熊王與香坂王是在播磨國組織軍隊的。而播磨國就是針間國,是吉備國的分支。顯然,忍熊王與香坂王是吉備勢力在河內-大倭地區的代表,而這次叛亂的幕後主使就是吉備國。顯然吉備國已經發覺了息長足姬命玩弄這場聲勢浩大的「戰爭秀」的真實意圖在於挑戰吉備國在島內的權威。於是,一場決定倭國未來歷史發展走向的大戰就在眼前。
當息長足姬命、武內宿禰的龐大船隊在海上航行的時候,忍熊王與香坂王在播磨國的赤石(明石)的部隊已經集結完畢,並派一部分人坐船前往淡路島,封鎖了明石海峽的通路。
這個消息不久就傳到息長足姬命那裡,為了應付突發事件,倭國遠征軍做了如下安排:武內宿禰帶上伊奢別命,從相當於敵人背後的紀伊水門進入紀伊國。息長足姬命與武振熊帥一支船隊通過明石海峽向難波住吉(今天的大阪地區)進發。
武內宿禰似乎很容易就回到了紀伊國,然後就蝸居在原地沒有了動靜,而息長足姬命一路卻遇到了極大的困難。
由於忍熊王的軍隊已經封鎖了難波水道,加上海上風浪太大,息長足姬命根本無法在難波登陸,轉而打算從務古水門(今天的神戶)登陸,但務古水門一樣遭到了封鎖,無法通過,息長足姬命只能滯留在務古水門一帶的海域,等待時機。
按照這種局面僵持下去,息長足姬命必定會被困死在海上。眼看大局已定,忍熊王與香坂王非常得意。可是沒想到,居住在河內國大縣郡一個叫弟彥王的人率領軍隊在菟餓野(兵庫縣武庫郡,一說在淀川附近)襲擊了他們,香坂王戰死,忍熊王大驚退守住吉,又從住吉撤往京都的菟道(宇治)地區。從而解除了務古水門之圍,息長足姬命登上了陸地。弟彥王因為救助息長足姬命有功,後來被封在了吉備的磐梨縣,成為和氣(別)朝臣的祖先。
香坂王,據《記紀》說是打獵的時候被大野豬吃掉了,這其實是一種象徵性的寫法。位於京都市上京區烏丸通下長者町的護王神社裡,供奉的是弟彥王的後裔和氣清麻呂(733-799),和氣清麻呂曾因得罪妖僧道鏡被流放到大隅國(鹿兒島縣),傳說在流放途中,道鏡派出的刺客弄傷了清麻呂的腳筋,正當他身處困境的時候,不知從哪裡跑出三百頭野豬,圍在他的轎子周圍,護送他行程十餘里,來到了宇佐八幡宮。根據這個傳說透漏出的信息判斷,野豬實際上是弟彥王家族圖騰,也就是說香坂王實際上是被弟彥王的軍隊殺死的。
10円紙幣-和気清麻呂と護王神社(1899年)
登陸之後,息長足姬命南下來到紀伊國與武內宿禰會師。經過商討,他們命令武振熊率數萬眾對付叛軍。
武振熊從菟道攻擊忍熊王,將忍熊王的軍隊壓制到山代地區。忍熊王越過菟道河,武振熊便在菟道河北岸布陣。雙方在河兩岸處於拉鋸狀態。
武振熊為了能夠迅速取得勝利,於是密令手下士兵將弓弦盤在髮髻上,身上暗中佩帶木刀。向忍熊王假稱息長足姬命已經死亡,息長家族的人不會再奪取權力了,並願意斷弦解刀前來會盟,希望對方也能斷弦解刀。忍熊王同意了武振熊的請求,下令扯掉弓弦,扔下佩刀。武振熊的軍隊渡過河後,士兵們馬上上好弓弦,拿出木刀,殺得忍熊王措手不及。忍熊王一敗於山代和近江的交界逢阪,再敗於沙沙那美(又稱樂浪)。最終,忍熊王和手下紛紛在瀨田的渡口附近投海自盡。
以上的戰爭描述綜合自《記紀》和其他資料。但《記紀》二書有個明顯差別,《古事記》上,打敗忍熊王的是武振熊;而《日本書紀》則說是武內宿禰。考慮到當時武內宿禰應該在紀伊國坐鎮,因為他可能還要面臨吉備國的入侵。所以筆者認為與忍熊王交戰並最終將其打敗的應該是武振熊的軍隊。
霊豬の手水舎(護王神社)
十、分割吉備國
忍熊王的失敗不等於日本島內亂的結束,息長足姬命和武內宿禰必然要與叛亂的幕後主使吉備國展開一場廝殺。但由於《記紀》中沒有直接描述這場戰爭,我們對詳情就不得而知了。但息長足姬命站穩腳跟後大力削弱吉備的勢力是不爭的事實。考古學也證明了,自從5世紀初造山、作山等大型古墳出現後,吉備地區就衰落下去了。也可以側面證明息長足姬命和武內宿禰最終制服了吉備國。
為了使吉備不再東山再起, 伊奢別命或者說是息長足姬命決定對吉備國進行分割,分割如下:
原名 新國名 國造
加夜縣 加夜國 吉備國主御友別次子-仲彥命
上道縣 吉備上道國 仲彥命之子-多佐臣
川島縣 吉備下道國 御友別長子-兄彥命(稻速別)
三野縣 吉備三野國 御友別三子-弟彥命
波區藝縣 笠臣國 御友別弟-鴨別
苑縣 御友別兄-浦凝別
播磨(針間)國也作了類似的分割:
原名 新國名 國造
明石縣 明石國 大倭直同祖-八代宿禰兒-都彌自宿禰
久縣 大伯國 神魂命七世孫-佐紀宿禰
這種類似於中國漢武帝的「推恩令」的方法,很明顯意在削弱吉備家族的勢力。
其實前面曾經提到的角鹿國也是吉備的勢力,《舊事本紀·國造本紀》:「角鹿國造……吉備臣祖-若武彥命孫-建功暇日命,定賜國造。」此外,在今天的日本福井縣丹生郡織田町(當時屬於角鹿地區)有一座劍神社,根據神社的記錄,神功皇后十三年,忍熊王在當地討伐「賊徒」,並得到了素盞鳴大神的幫助,不久忍熊王就病死在當地,當地人就在這座劍神社裡供奉了素盞鳴大神、忍熊王,再加上氣比大神(就是《記紀》里說的那個與應神天皇換名的大神的別名)這三尊神靈。這個傳說雖然不能證明忍熊王到過角鹿地區,但也能說明伊奢別命與武內宿禰到那裡與品陀真若王結盟是為了借著平息忍熊王叛亂的餘波,解決角鹿吉備勢力的問題。也就在這時,伊奢別命改稱「品陀別命」,並娶了品陀真若王的女兒。
劔神社拝殿(福井県丹生郡越前町織田113-1)
經過一番努力,不僅河內-大倭國內部的吉備勢力被肅清,連整個日本島內的吉備勢力都因受到嚴重的打擊而迅速衰退。河內-大倭國的向心凝聚力不斷得到加強,最終形成了大和朝廷,倭五王時代也由此揭開帷幕。
尾聲
據《記紀》說武內宿禰與已經改名為品陀別命的伊奢別命從角鹿回來之後,息長足姬命準備了美酒,唱了一首歌:
此御酒者,非妾所釀,其釀此酒者,乃居常世國,為石神而立,少名毗古那神是也。
其賀汝而狂舞,迴繞酒瓮舞蹈,因以釀造,是而獻上,是願君盡飲!
歌中提到了少名毗古那神,很明顯,這首歌是直接唱給武內宿禰聽的,而不是唱給品陀別命聽的。
武內宿禰當仁不讓地回唱道:
是此御酒,所釀之人,於其鼓者,如臼而立!
歌而釀之,舞而釀之,此御酒者,是此御酒!
其味美善,無以言述,甚令人樂!
可見品陀別命時代實際的統治者是息長足姬命和武內宿禰。到底息長足姬命和武內宿禰何時死亡?品陀別命何時才能獨立親政?從現有的資料我們是無法確定的。我們甚至無法確定品陀別命的死亡時間。筆者傾向於認為,品陀別命死於390年倭國再次進犯朝鮮半島之前。從370年到390年的約20年間,品陀別命恐怕都在忙於內政,平息以吉備國、播磨國為首的大大小小的島內勢力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據《播磨國風土記》記載,品陀別命在播磨國中部進行「巡行」,事實上是為了征服當地的吉備勢力而進行的軍事擴張,足跡遍及播磨國中部5郡27個地區。在這段時間內,恐怕沒有精力介入朝鮮半島事務。與此同時,百濟於371年兵圍平壤,高句麗故國原王在亂軍中被箭射死,全盛時期的百濟自然不會讓倭國前來插手。
譽田御廟山古墳 拝所
古人都相信死而有靈,日本人也不例外,品陀別命為自己修建了一座巨大的陵墓,或許是息長足姬命在世的時候就開始修建的。此陵位於今天日本大阪府羽曳野市譽田,又被稱為譽田山古墳。它的規模超過了吉備家族最大的古墳 —— 造山古墳,這顯然是要證明大和朝廷的權威要超過吉備家族的權威。
原文網址:http://read01.com/xg7jO.html


日本武廟+武士道/八幡神宮+八坂神社祭素戔嗚尊有3,000多間,其位於京都的是八坂神社之總本社,又名祇園神社/日本八幡宮總本社──宇佐神宮/八幡神是日本天皇祖神,所以源自皇室的源氏武士也以八幡神為氏神/日本各地總共有四萬多座八幡宮和八幡神社-八幡神是日本天皇的祖神,第十五代天皇──應神天皇,和比賣神、神功皇后合稱八幡神。佛教的護法神,有「八幡大菩薩」的稱號。而源自皇室的源氏武家將八幡神視為守護神,之後源賴朝創立鎌倉幕府,八幡神也演變成守護武士的武神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天照大神 八幡大菩薩 春日大明神 三社託宣図 | 真言宗智山派 円泉寺 埼玉県飯能市

2021-01-11_143723DSCF1267DSCF1264

八幡大菩薩:八幡神的起源據說來自彥火火出見尊,一般被當作來源於應神天皇、 -華人百科


戰國名人:戰國第一猛將八幡大菩薩化身,日本張飛本多平八郎 - 每日頭條

15219563167435841qr866115219562976573rs463np6315219562883787no75rnnps1521956304056q3p5nq0194

戰國名人:戰國第一猛將八幡大菩薩化身,日本張飛本多平八郎 - 每日頭條


明朝走私商人竟是倭亂禍根?不光帶路,還幫倭寇造大船!_冷兵器研究所 - 微文庫

72030 - 2021-01-11T144243.2210 - 2021-01-11T144240.0600 - 2021-01-11T144237.6700 - 2021-01-11T144234.8970 - 2021-01-11T144233.293images (18)

明朝走私商人竟是倭亂禍根?不光帶路,還幫倭寇造大船!_冷兵器研究所 - 微文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