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校園內展覽室中,有擺放著一塊風化得很嚴重的石碑,可惜這次沒注意到。根據資料,在石碑底端有著模糊的「昭和拾壹年四月」字樣,還有「寄附者芳名」(寄附者即捐錢者之意)幾個字,也可以見到「神社」兩字,由石碑上的年代推測,神社可能是建於昭和11年(1936年),從上面的姓名、金錢及「寄附者」、「神社」這些文字,它應該就是一個記錄捐地捐錢建立神社及學校的石碑。這次有看見一些陳列的珍貴舊照,可以讓人遙想當年神社及校園樣貌。

135036019_781708022696565_3592237720207827287_o (1)134387953_781707646029936_5573153655957880576_o284432717_m284434691_m (1)284434691_m284433113_m284433282_m

新竹州豐鄉國民學校校內神社的鎮座紀念碑
豐鄉國民學校校內神社(2006.7.1)
550新竹縣(市)
今新竹縣橫山鄉「大山背人文生態館」原為1983年廢校的豐鄉國小(前身為設立於大正12(1923)年的橫山公學校大山背分教場,昭和18(1943)年改稱為豐鄉國民學校),曾於校園內建有建有校內神社(根據現存於展覽區內的一塊捐獻興建神社之芳名錄碑顯示該社約建於昭和11(1936)年,其餘相關資料則不詳)。
一進原校門,右側的登山道原為神社參道
上方原神社本殿已改建為水塔
水塔近貌
從上方俯瞰原神社本殿
豐鄉國民學校校內神社(2006.7.1) @ 神社殘跡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hAntVM
-------------------------
OCT 01 2006
豐鄉國小神社 2006年
↑在大山背人文生態館中,由知名漫畫家劉興欽所繪的畫作裡,可觀察到學校中曾有神社的存在(圖中靠左邊,由下而上分別是:小朋友、學校大門、參拜道、鳥居、本殿)
記得在一年多以前(2004年底吧),當時打算走一趟大旗崠步道,在蒐集大山背地區的資料的時候,偶然在某個網站中看到了這樣的一段話:「順著舊校舍後方的森林步道往上,可以到達日本神社的舊址...」,該段文字中所提到的舊校舍就是豐鄉國小。
這段話引起我極大的好奇和興趣,近兩年多以來,我一直在尋找日治時代的遺跡,神社當然也是其中之一。
不過當時我造訪豐鄉國小的時候,見到後山步道的入口已經被施工圍籬圍了起來,大門深鎖,看見裡面正在大興土木。去年四月中旬走騎龍古道的時候,再度探訪,雖然施工告示牌上寫著完工日期是94年3月,但依然封閉著沒有完工,或許完工日又是遙遙無期,看樣子短時間之內是沒有辦法探查這座神社的遺址。
在今年的桐花季的新聞中,看到生態館完工的消息,十分高興,終於可以探訪神社了。
這座神社叫什麼名字我不知道,因為在豐鄉國小裡,就叫他豐鄉國小神社吧。今天因為還在桐花季的期間,又碰上人文館新開張,來這裡的遊客非常多,我想這是我拜訪大山背幾次以來,人潮最洶湧的一次了。
一進校門的左邊,有棵大雀榕,雀榕一年之中會掉好幾次葉子,記得上次來看還是光禿禿的,現在枝葉茂盛綠意盎然。
右邊,一條筆直往上的石階,就是神社參拜道了,也是後山步道的起點。
↑豐鄉國小的招牌:校門口的老雀榕
石階分為兩段,上去幾公尺先到一塊小平台,接著再往上爬。這前面的第一階段似乎曾經過整建或重舖過,真正的原來古石階我想應該是從第二段開始一直到蓄水塔為止。因為這兩段階梯 踩下去的觸感是不一樣的,前面那十幾階踏起來的感覺較新、有稜有角,後面的比較平滑、和許多日本時代的石階類似。
階梯的終點是一座蓄水塔,我猜這裡應該就是本殿的位置,已經沒有任何關於神社的遺跡,步道並在此轉向右上山,銜接後山步道,走一趟下來一般只需10分鐘左右,半途上還看到往「騎龍山」的登山標誌,上面寫往騎龍山要30分鐘,我想我可能又和這顆三角點無緣了,因為看起來不像是很好走的樣子。
大雨剛停,步道十分溼滑,赤腳走起來不算太好走,得提防滑跤,這一趟下來我花了十五分鐘。
本來以為除了那條石階道之外,大概沒有什麼神社遺跡了。不過在走完後山步道,回到館內參觀,又有了讓人驚喜的發現,證明神社的存在。
↑參拜道遺址,目前參拜道是後山步道的起點,神社位置已改為蓄水塔。
↑神社參拜道的石階與後山步道的材質不一樣。
↑在豐鄉國小的後山步道上,另有通往騎龍山的山徑(往騎龍山非觀光步道)
在展覽室中,擺放著一塊風化得很嚴重的石碑,如果不仔細看的話,根本沒辦法分辨上面寫些什麼(其實很用力看也不見得能認出什麼字)
我盯著這塊沒人理的石頭細細研究,慢慢的,找到了我想知道的事情。
首先看出的是「寄附者芳名」幾個字,寄附者就是捐錢的人的意思,在不少的歷史老廟都可以見到「寄附者芳名」這類石碑,上面就是刻著某某人出了多少錢等等。由於風化得太嚴重,這塊石碑上的名字都很難辨認了。
再從碑文的開頭研究,看出多少算多少吧,讓人喜出望外的是,竟然發現了「神社」兩字,我努力的尋找年代,在石碑底端,隱約浮現「昭和拾壹年四月」,要看出這幾個字實在很吃力,除了眼力,還得透過手指的觸覺去感覺。
所以從石碑上的年代推測,神社可能是建於昭和11年,碑文很模糊,不過從姓名、金錢,還有「寄附者」、「神社」這些文字,可以猜出 它應該是一塊記錄捐地捐錢蓋神社、建學校的石碑。
展覽館牆上的某張老照片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在照片上看見了參拜道。
↑展覽館中的「寄附者芳名碑」,碑文很模糊,能夠辨認的大致有最頂上的標題「寄附者芳名」、在第一行的「神社」、石碑底部的「昭和拾壹年四月」等字樣,碑上人名都非常模糊,由此石碑的落款年代,推測神社應該是建造於昭和11年。
↑在石碑第一行發現「神社」兩字
↑字從右到左是:「寄附者芳名」幾個字(風化嚴重,不易辨認)
↑昭和18年6月23日,豐鄉國民學校開校式紀念。從這張展示館中的就照片裡,可以很清楚的發現「參拜道」以及在旁的「旗竿座」(我用紅圈標示的地方) 。昭和18年成立,昭和20年日本戰敗,所以豐鄉國校在日本時代只有兩年左右的時間。
大山背人文生態館是由廢棄多年的豐鄉國小改建而來(註一),它的前半部規劃為餐飲區,後半部是人文展覽館,目前展示中的是著名漫畫家劉興欽的作品,還有豐鄉國小的幾張老照片,以及那塊幾乎無法辨識文字的寄附者芳名碑。這塊碑深具歷史價值,應該妥善保護才是。
不知道是不是剛成立的關係,雖名為人文館,但感覺上人文方面的內容似乎還缺了什麼。
豐鄉國小雖然早已廢校不存在,但如果追溯起源,也有不算短的時間(大正12年建校),但館內卻沒有見到關於校史方面的介紹,例如 ,可以很明白的告訴遊客這裡是小學改建的。我在館內還聽到有人在問豐鄉國小在哪裡...。
學校歷史有關的,似乎只有牆上的幾張照片,但缺少詳細的文字解說,十分可惜。也沒有介紹石碑的由來, 對一般遊客而言,那只是一個不知所以然的石頭。對於神社遺址,展覽館當然沒有介紹。而附近的一些景點,騎龍古道、大旗崠古道、茶亭古道,也沒有介紹。 多媒體放映室裡的影片,雖然介紹客家文化,但沒有針對本地的客家人文、或生態環境做解說。
走上二樓,盡頭處懸掛著好大的一幅畫,劉興欽的畫。在這幅畫中,我看到了鳥居、參拜道、神社。從「寄附者芳名碑」、學校老照片、以及劉興欽的畫作裡,都能證明神社曾經存在過,也證明那條石階就是參拜道。
↑原神社參拜道
↑大山背人文生態館(原豐鄉國小)
註一:
豐鄉國小小檔案:
大正12年(1923):大正12年4月1日,為解決偏遠山區學童上學不方便的問題,在大山背(即今日橫山鄉豐鄉村)成立橫山公學校大山背分校場。(分校場就是分校的意思)
昭和18年(1943):昭和18年6月23日,脫離橫山公學校,豐鄉國民學校正式成立。
民國34年(1945):日治結束後,改名為豐鄉國小。
民國72年(1983):山區人口外流,導致學生人數不足,終在民國72年走上廢校一途。
民國95年(2006):2006年4月19日,由豐鄉國小舊校舍改建的「大山背人文生態館」開幕
豐鄉國小神社 2006年 @ 赤腳大使 Go Go Barefoot :: 痞客邦 :: https://bit.ly/3hxekxq
---------------------------------------

20180101【豐鄉國小】校園內神社遺址﹝新竹橫山﹞ - 萌芽悠遊網 - 萌芽網頁

【豐鄉國小】校園內神社遺址﹝新竹橫山﹞
 2018/01/09  風之足跡  555  景點悠遊 , 歷史悠遊 , 校園悠遊 , 台灣 , 新竹 
早年爬山常經過竹35線鄉道,而位在竹35縣鄉道旁的豐鄉國小,校園後山有一座騎龍山,也曾在2005年4月5日造訪。這些年似乎每次來都有一些變化,早年經過時當然只是荒廢的校園,其後整建為大山背人文生態館,這次因緣際會因竹東五峰大塞車轉往竹35線逃離可怕車陣,而再有機緣重返此處。此回因偶然見到一張陳列的圖片,才驚覺原來這裡也曾經建有神社,當初爬騎龍山的石階步道就是當年的神社參拜道,上面的平台就是原神社本殿。由於之前剛好花了少時間、陸續記錄了山旅過程曾造訪的日本神社遺跡,既然豐鄉國小校園內曾建有神社,雖然只剩參拜道遺跡可稍微感受神社氛圍,但還是以【神社】為主,記錄今日意外之旅的其中一個過程囉。
豐鄉國小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小學,前身是日治時代「橫山公學校」的大山背分校(小學)。於日本大正年間,由當時大山背保的保正(村長)彭金玉先生,因村內弟子就學不便,而聯合了南昌及豐田等地的保正,向上級爭取在此設立了此分校。大山背分教場(分校)設立於大正十二年(1923年),於昭和十八年(1943年)改制為豐鄉國民學校。台灣光復後,改名成為豐鄉國小。著名的漫畫家劉興欽即是畢業於豐鄉國民學校,其創作的「阿三哥與大嬸婆」漫畫人物,現在已經成為橫山鄉內灣遊憩區的形象代言人,在這裡也可以見到他的許多創作與故事。
一進入原校門入口,右側的登山石階步道即是原神社參拜道,石階相當寬闊及古樸,與上面環山步道上的石階感覺不同。根據資料於昭和十四年(1939年)時,曾在校門口左側建造了一座神社供人參拜,這條寬闊古樸的舊石階,原來就是當年神社遺留下來的參拜道遺跡了。六年之後台灣光復了,日本神社也被拆毀了,神殿則未留下任何遺跡。查詢網路相關資料,根據現存於展覽區內的一塊捐獻興建神社之芳名錄碑,似乎此神社是約建於昭和11年(1936年),其還有餘相關資料則不詳。
在原校園內展覽室中,有擺放著一塊風化得很嚴重的石碑,可惜這次沒注意到。根據資料,在石碑底端有著模糊的「昭和拾壹年四月」字樣,「寄附者芳名」(寄附者即捐錢者之意)幾個字,也可以見到「神社」兩字,由石碑上的年代推測,神社可能是建於昭和11年(1936年),從上面的姓名、金錢及「寄附者」、「神社」這些文字,它應該就是一個記錄捐地捐錢建立神社及學校的石碑。這次有看見一些陳列的珍貴舊照,可以讓人遙想當年神社及校園樣貌
20180101【豐鄉國小】校園內神社遺址﹝新竹橫山﹞ - 萌芽悠遊網 - 萌芽網頁 https://bit.ly/3hDXqxg

503-43503-42503-40503-25503-24503-23503-22503-21503-20503-19503-15503-13503-10503-9284432717_m

20180101【豐鄉國小】校園內神社遺址﹝新竹橫山﹞ - 萌芽悠遊網 - 萌芽網頁


大山北月。豐鄉國小 @ 淡紫的天空 :: 痞客邦 ::


新竹橫山.豐鄉國小(大山背人文生態館)(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370篇)

2021-01-02_1809082021-01-02_1809232021-01-02_180915

新竹橫山.豐鄉國小(大山背人文生態館)(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370篇)


新竹州豐鄉國民學校校內神社
87臺灣各地神社の遺跡
228連假與友人來到新竹內灣渡假,看地圖原以為從內灣到豐鄉國小不用很遠,民宿主人說翻過那座山就是了!結果沒想到豐鄉國小竟是在深山之中!
今新竹縣橫山鄉豐村舊名為「大山背」,早在同治10年(1871),這就已經有漢人在此居住,當時鍾石妹被推舉為開拓大山背墾戶首,由橫山庄進墾大山背,屢遭原住民的抵抗,至今大山背仍有「番仔林」的小地名。到了光緒10年(1884),已經墾成,到了光緒14年(1888),當時的臺灣巡撫劉銘傳下令丈量全台土地時,大山背己有二十餘甲水田及廣大的園地。
    一直到日治初期,大山背人口已超過五百餘人,建有草寮仔、竹篙屋、大樹龍、新路坪、新公館、老大份、四份壢、騎龍、大寮等聚落。
    而今已改為「大山背人文生態館」的豐鄉國小,前身為設立於大正12年(1923)的橫山公學校大山背分教場,於昭和18年(1943)改為豐鄉國民學校,戰後改為豐鄉國民學校及豐鄉國民小學,後來也因人口外移造成學生人數減少關係而於民國72年遭廢校命運!著名的發明家及漫畫家劉欽興先生也是畢業於這個學校的傑出校友。
在日治時期的豐鄉國民學校設有一做校內神社,原神社殘跡在數年前還可見基臺殘跡,後來使用單位在神社本殿位置處興建了一座新的儲水池,目前神社殘跡似乎只剩下昔日的参拜階梯及安置於展覽館內的「寄附者芳名錄」石碑了!
從內灣沿著「大山背人文生態館」指標前進,爬過彎曲的山路就可以抵達,現在這沒有學生只有旅客,停車場旁還立有一面豐鄉國小的老照片及沿革解說牌。
蝦!?逃學步道...參觀完校內神社後,等回再介紹。
我們抵達時已經是傍晚5點左右,生態館大門已經關上休息了!不過在大門旁還有一條小路可入園區內。
從大門進入後,即可見一座往山坡沿伸的階梯,而這就是日治時期豐鄉國民學校校內神社的參拜階梯,沿著階梯走到底就是神社本殿的位置所在,現在已成了一座新的儲水池。
昔日神社本殿的位置處,現在已成了一座水泥製的儲水池。
沿著步道往森林走去,這是後來規劃的環山步道。
從本殿位置處遠望階梯入口處。
天色漸漸暗了,從山上下山的車燈顯得有些不一樣的情境。
沿著山路再往山頂上前進,看到了逃學步道的路牌,原來這是漫畫家劉欽興先生兒時逃學必走的小路。
「大山背人文生態館」
地址:新竹縣橫山鄉豐鄉村八十號
電話:0988286516
2012/2/26/新竹州豐鄉國民學校校內神社 @ 花蓮阿榮的花蓮人文、美食情報情報站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86vuyU
--------------------------------------------------

1515423059-2352204891_n

▲進入豐鄉國小(1983年廢校)校園即可見道路右側立有神社遺址圖片。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2)
▲豐鄉國小校園神社參拜道遺址舊照。
早年爬山常經過竹35線鄉道,而位在竹35縣鄉道旁的豐鄉國小,校園後山有一座騎龍山,也曾在2005年4月5日造訪。這些年似乎每次來都有一些變化,早年經過時當然只是荒廢的校園,其後整建為大山背人文生態館,這次因緣際會因竹東五峰大塞車轉往竹35線逃離可怕車陣,而再有機緣重返此處。此回因偶然見到一張陳列的圖片,才驚覺原來這裡也曾經建有神社,當初爬騎龍山的石階步道就是當年的神社參拜道,上面的平台就是原神社本殿。由於之前剛好花了少時間、陸續記錄了山旅過程曾造訪的日本神社遺跡,既然豐鄉國小校園內曾建有神社,雖然只剩參拜道遺跡可稍微感受神社氛圍,但還是以【神社】為主,記錄今日意外之旅的其中一個過程囉。
豐鄉國小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小學,前身是日治時代「橫山公學校」的大山背分校(小學)。於日本大正年間,由當時大山背保的保正(村長)彭金玉先生,因村內弟子就學不便,而聯合了南昌及豐田等地的保正,向上級爭取在此設立了此分校。大山背分教場(分校)設立於大正十二年(1923年),於昭和十八年(1943年)改制為豐鄉國民學校。台灣光復後,改名成為豐鄉國小。著名的漫畫家劉興欽即是畢業於豐鄉國民學校,其創作的「阿三哥與大嬸婆」漫畫人物,現在已經成為橫山鄉內灣遊憩區的形象代言人,在這裡也可以見到他的許多創作與故事。
一進入原校門入口,右側的登山石階步道即是原神社參拜道,石階相當寬闊及古樸,與上面環山步道上的石階感覺不同。根據資料於昭和十四年(1939年)時,曾在校門口左側建造了一座神社供人參拜,這條寬闊古樸的舊石階,原來就是當年神社遺留下來的參拜道遺跡了。六年之後台灣光復了,日本神社也被拆毀了,神殿則未留下任何遺跡。查詢網路相關資料,根據現存於展覽區內的一塊捐獻興建神社之芳名錄碑,似乎此神社是約建於昭和11年(1936年),其餘相關資料則不詳。
在原校園內展覽室中,有擺放著一塊風化得很嚴重的石碑,可惜這次沒注意到。根據資料,在石碑底端有著模糊的「昭和拾壹年四月」字樣,還有「寄附者芳名」(寄附者即捐錢者之意)幾個字,也可以見到「神社」兩字,由石碑上的年代推測,神社可能是建於昭和11年(1936年),從上面的姓名、金錢及「寄附者」、「神社」這些文字,它應該就是一個記錄捐地捐錢建立神社及學校的石碑。這次有看見一些陳列的珍貴舊照,可以讓人遙想當年神社及校園樣貌。


tempFileForShare_20230310-0801302023-03-10_08213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