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一頭向不周山撞去。只聽得天崩地裂的一聲巨響,不周山折斷了! 頃刻之間,西北邊的天空因失去支撐而傾斜下來,日月星辰迅速地向著西方滑落,同時,東南的地表也因巨大的震動而塌陷下去,百川之水順勢向東南奔流,宇宙從此改觀,形成了日月星辰運行的軌道和百川歸海的地勢。"蓋天說",來解釋"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動""江河泥沙都朝東南方向流去"的現象

水神
共工死後,人們奉他為「水師」(司水利之神),他的兒子句龍后土也被人們奉為社神-后土(即土地神-后土)。共工由於他的神力和他與初民生活的密切聯繫,他始終受到人們的敬畏。《山海經》中記載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鄉(向)」

共工是古代傳說中神農氏的後代,屬於炎帝一族,身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體。 在黃帝的繼承人顓頊治世的時代反叛,被顓頊擊敗,共工怒而頭撞不周山(傳說中支撐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西北傾斜。 之後共工仍不斷地作亂(代表洪水的爆發),最後被禹殺死(指治水成功)。

共工氏
中文名稱:共工氏
又名:姜姓
性 別:男
生平簡介
共工氏,姜姓,是炎帝的後裔。 《國語·魯語上》載:共工氏之伯九有。 伯九有也就是霸九州。 實際上是說共工氏一度是九州的伯(霸)主,即中原部落聯盟的一個首領。 這反映了九個氏族住在九個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於首要地位。 徐旭生說共工氏居住地在今河南省輝縣。 郭沫若說:共工氏長期活動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 這個地方古代稱為九州,可能來源於共工氏的九個氏。 後來,這裡往西的山區中還有九州之戎,大概是共工氏的余部延續下來的。

1520124305419o20q0q9rs9152012429530445p61oq7881520124268973op1q03pqq41520124254213n218sq135p1520124229160nqso1rpn631520124210256o5pnrssn0r15201241807263701q25rrrnn200028nrpoq08744snn2000285n46744q7n5nn1000282rn60p0prn1n9s0003qr0789r7229nnn20002853n45411n181r16000868418q7913151r180003915s4n27q5131pp9000887n9265pq1q2152708657451722r8n0qpo615270865745083rn5pn7324b8e32e9ea3757fd6312e5e7f95522020-12-31_2207422020-12-31_2207302020-12-31_2205252020-12-31_220502

遠古傳說,共工曾與黃帝之孫顓頊爭帝位,結果失敗,共工一怒之下氣撞不周之山,造成天柱折,地維絕的後果。共工的怒撞不周山,造成天地平衡的失序,儘管女媧斬神鱉四足為柱,但仍使得大地傾斜以至於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形成西北高,東南低,水往東流的地理局面。對於深信這樣源自神話傳說的說法,也就成為中國人對於水性的共同認知。
---------------------------------------
共工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共工氏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pCoOhJ
共工(7月12日誕/五月廿三誕),又稱共工氏,又名康回。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帝王,也是創世祖神之水神。《列子·湯問》:「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共工氏是軒轅裔黃帝王朝時代的部落名,把共工與驩兜、三苗、鯀列入四罪。
共工氏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pCoOhJ
文獻記載
據《左傳》,前525年,郯子訪問魯國時,列舉古代帝王。共工氏為水師,以水來作為官名,在炎帝氏之後,大皞氏之前[1]。
共工怒觸不周山
水神共工,管理和控制著佔大地面積十分之七的海洋、江河、湖澤。顓頊繼黃帝登上帝位後,施行絕天地通的治理方略,搞得眾神沒有一點自由,地上的人們也怨聲載道。共工起而造反,向顓頊宣戰。雙方大戰於不周山。這不周山乃是當年女媧補天斬龜腿所立的四根天柱之一。沒日沒夜地廝殺了十幾天後,共工之軍漸漸不支。共工此時已殺紅了眼睛,他怒吼一聲,共工一頭向不周山撞去。只聽得天崩地裂的一聲巨響,不周山折斷了! 頃刻之間,西北邊的天空因失去支撐而傾斜下來,日月星辰迅速地向著西方滑落,同時,東南的地表也因巨大的震動而塌陷下去,百川之水順勢向東南奔流,宇宙從此改觀,形成了日月星辰運行的軌道和百川歸海的地勢。
共工發動洪水
《淮南子·本經篇》中記載,帝舜之時,先前被流放的共工再度復出,「振滔洪水,以薄空桑」,給原始初民帶來了一場大災難。負責治水的部落首領禹為了消除水害的根源,率領黃帝系的部落成員與共工展開了一場激戰,《山海經·大荒西經》中提到「有禹攻共工國山」,很可能就與這場大戰有關。《荀子·成相篇》中說:「禹有功,抑下鴻,為民除害逐共工」,這也進一步印證了共工發動洪水與禹逐共工的神話傳說。《淮南子》記載:「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最後共工戰敗,被放逐於幽州的龔城(共城)。因此《尚書·舜典》說:「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括地誌》亦說:「故龔城在檀州燕樂縣界,故老傳雲舜流共工幽州,居此城。」清人顧炎武作《昌平山水記》稱,「其城仍在,亦曰共城,在密雲縣東北五十里。」
共工之臣相柳
傳說中有一個九頭蛇身的怪物名叫相柳[2],是共工的臣子。它貪婪無厭,所經過的地方會陷為沼澤,而且這些沼澤中的水不是辛辣便是苦澀,成為人畜無法生存的荒地。禹在治理洪水、驅逐共工的同時也斬殺了相柳,結果相柳之血腥臭無比,被它漬過的土地不生五穀,又低洼潮濕;禹用土壤填塞這些土地,三次填塞而三次塌陷。最後禹只能把這塊土地闢作池塘,建造眾天帝的神壇,以鎮壓妖魔。
水神
共工死後,人們奉他為「水師」(司水利之神),他的兒子句龍后土也被人們奉為社神(即土地神)。雖然共工殘暴而作惡多端,但由於他的神力和他與初民生活的密切聯繫,他始終受到人們的敬畏。《山海經》中記載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鄉(向)」,就表達了這種原始的敬畏。
相關文藝作品
電子遊戲
《軒轅劍外傳 穹之扉》:在該遊戲中,相柳自稱自己千年前便知共工已經因戀愛而失去以往的豪情壯志,只是抱著小兒女的可笑心愿,根本不配統領妖族。但由於妖族中人只推崇共工,所以他千百年來忍氣吞聲,先假意復活共工,再暗殺以取代之,讓自己率妖族一統天下,可在三界揚眉吐氣,無須再屈居人下,讓天帝也要聽從妖族號令。讓人間、天界都奉妖族為王。[3]
注釋
 《左傳》昭公17年:「秋,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問焉,曰:『少皞氏,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共工氏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pCoOhJ
----------------------
共工怒觸不周山是一個著名的上古神話傳說。 又名共工觸山,且與女媧補天、後羿射日、嫦娥奔月並稱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話。
共工,又稱共工氏,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水神,掌控洪水。 在中國先秦古書《列子·湯問》中記載,傳說共工素來與顓頊不合,發生驚天動地的大戰,最後以共工失敗而憤怒地撞上不周山而告終。
另一個版本:共工制定了水利工程計劃,顓頊不支援,顓頊與共工之間發生了鬥爭,共工不能得到民眾的支援,他決心把不周山的峰頂撞下來,以示決心。
這一傳說反映了遠古部族間的鬥爭,同時涉及到古代天文學上的"蓋天說"。
共工,炎帝裔。 據《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晶元(yāo)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 "
《路史·后紀二》注引《歸藏· 啟檯國的 《共工人面蛇身朱發。 "
相傳共工為水神。 《左傳·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
《列子·湯問》:「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顓頊,黃帝之裔(《山海經·海內經》)。 故此戰實為黃炎戰爭之繼續)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
《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處什工與顓頊之戰。
《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
此戰又或傳為共工與高辛(《淮南子·原道》),神農(《雕玉集·壯力》),祝融(《史記·補三皇本紀》),女媧(《路史·太吳紀》)之爭。 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殺共工之臣相柳等傳說,由禹為黃帝系統人物,當亦系黃炎戰爭之餘緒。 今河南杞縣流傳的"女媧補天"傳說則謂:共工、祝融、女媧、棺人為兄妹。 共工與祝融因吃天鵝蛋相爭,共工怒觸不周山,天塌洪水氾濫,女媧乃有補天之舉,似更原始。
《列子》載
《列子·湯問》:"然則天地亦物也。 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 其後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
意思是:天地也是物體。 物體自有不足之處,所以過去女媧氏燒鍊五種顏色的石頭去彌補天地的空缺,砍斷鱉魚的四隻腳去撐起天地的四角。 後來共工氏與顓頊爭奪帝位,因憤怒而碰到了不周山,折斷了頂著天的柱子,扯斷了拉著地的繩子,天往西北方向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運動;地往東南方向下陷,所以江河湖水都向東南流淌彙集。
《史記》記載
《史記·補三皇本紀》:"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 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絕。 "此戰或又傳說為顓頊,神農,女媧,高辛與共工之爭。
《國語》記載
《國語· 魯語上》載:「共工氏之伯九有。 ""伯九有"也就是霸九州。 實際上是說共工氏一度是九州的伯(霸)主,即中原部落聯盟的一個首領。 這反映了九個氏族住在九個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於首要地位。 徐旭生說共工氏居住地在今河南省輝縣。 郭沫若說:共工氏長期活動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 這個地方古代稱為九州,可能來源於共工氏的九個氏。 後來,這裡往西的山區中還有九州之戎,大概是共工氏的余部延續下來的。
共工是古代傳說中神農氏的後代,屬於炎帝一族,身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體。 在黃帝的繼承人顓頊治世的時代反叛,被顓頊擊敗,共工怒而頭撞不周山(傳說中支撐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西北傾斜。 之後共工仍不斷地作亂(代表洪水的爆發),最後被禹殺死(指治水成功)。
《淮南子》載
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怒觸不周山
《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 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
意思是: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奪為帝,失敗了,於是共工發怒(用頭)去撞不周山,支撐天的柱子折了,系掛地的繩子斷了。 天向西北方向傾斜,所以太陽、月亮、星星都朝西北方移動;地的東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湖流水都朝東南方向流去。
這則神話反映了遠古部族間的鬥爭同時涉及到古代天文學上的"蓋天說",來解釋"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動""江河泥沙都朝東南方向流去"的現象。
歷史真相編輯
共工治水
《淮南子·天文訓》雲: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 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這裡記載的故事是顓頊與共工爭帝位而戰,那麼時間就是顓頊時期,據說也就是因為這樣,才有女娲補天的故事。
依據《山海經》記載,共工為炎帝後裔。 《史記·補三皇本紀》雲: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 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
霸道的共工,又和祝融打起來了。 傳說祝融為顓頊帝孫重黎,高辛氏火正之官,黃帝賜他姓"祝融氏"。
華夏更迭
神農氏代替燧人氏
西元前5800年開始,南方杭州河姆渡褐色人種伏羲女媧朱雀祝融氏族就想要進入中原,那時玄武顓頊氏族還是他們的部下,通過排干南陽盆地終於突入了中原,華朝主家共工氏族領導下的的九州聯盟對入侵加以抗爭失敗后,之後又堅守黃河防線繼續抗戰,擔任祝融氏族先鋒的玄武顓頊氏族攻破了黃河防線後,又退守陝西防線。 西元前5000年,擔任祝融氏族先鋒的玄武顓頊氏族,與共工氏族領導下的九州聯盟在陝西不周之山附近展開最後的決戰。 就在這時,隕石墜落引發大海嘯,甚至連南陽盆地和淮河流域都受到洪水影響而與南方斷絕了聯繫。 祝融氏族的老巢杭州更是被洪水損失慘重,無力北上作戰。 被隔絕在北方的祝融氏族盤踞在山東,玄武顓頊氏族在女媧的指引下投降了河南的華朝分支家夏族神龍氏族,定居在他們附近 [2]  ,並幫助他們防禦東面的祝融氏族,和説明神龍氏族取代共工氏族成為九州聯盟的首領,共工氏族從此定居在陝西成為了西元前6000-前2000年甘肅大地灣馬家窯文化神龍氏族成為了神農氏的西元前4800─前4300年河南東部半坡文化。 殘餘的祝融氏族在洪水退去後下山與神龍氏族融合成為了西元前4500—前2500年山東大汶口文化玄武顓頊氏族之後被封在東北繼續對抗山東,成為了西元前4000~前3000年遼寧紅山文化
神話傳說
怒觸不周山
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之後水神共工一向與火神祝融不合,他向火神發動進攻。 擔當先鋒的大將相柳、浮游,猛撲火神祝融氏居住的光明宮,把光明宮四周長年不熄的神火弄滅了。 大地頓時一片漆黑。 火神祝融駕著遍身冒著烈焰的火龍出來迎戰。 所到之處,雲霧廓清,雨水齊收;黑暗悄悄退去,大地重現光明。 水神共工惱羞成怒,命令相柳和浮游將三江五海的水汲上來,往祝融他們那裡傾去。 刹時間長空中濁浪飛瀉,黑濤翻騰,白雲被淹沒,神火又被澆熄了。 可是大水一退,神火又燒了起來,加上祝融請來風神幫忙,風助火威,火乘風勢,熾熾烈烈地直撲共工。 共工他們想留住大水來禦火,可是水瀉千里,哪裡留得住。 火焰又長舌般地捲來,共工他們被燒得焦頭爛額,東倒西歪。 共工率領水軍且戰且退,逃回大海。 他滿以為祝融遇到大水,肯定會知難而退。 因此立在水宮,得意起來。 不料祝融這次下了必勝的決心,他全速追擊。 火龍所到之處,海水不由滾滾向兩旁翻轉,讓開了一條大路。 祝融直逼水宮,水神共工他們只好硬著頭皮出來迎戰。 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獲得了全勝。 浮遊活活氣死,相柳逃之夭夭,共工心力交瘁,無法再戰,狼狽地向天邊逃去。 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頭一看,追兵已近。 共工又羞又憤,就一頭向山腰撞去,"嘩啦啦"一聲巨響,不周山竟給共工撞折了。 不周山一倒,大災難降臨了。 原來不周山是根撐天的大柱,柱子一斷,半邊天空就坍塌下來,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頓時天河傾瀉,洪水泛濫。 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於這場大戰。 後來才有了女媧煉五彩石補天的事蹟,大地重回正常。
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的這場大戰,皆因"水火不相容"而發生,一方面說明瞭水火相剋的原理,即水火天生不睦;另一方面說明瞭有些事物是自然界的基本本能,非人力所能干擾。 縱觀遠古時代水神和火神的這場驚天動地的大戰,沒有什麼所謂正義和公理,只有大自然的力量在搏擊。 而敗陣的水神共工因惱怒去撞不周山,女媧補天算是拯救了自然世界。
驅逐共工
伏羲時期,在華夏有一個長於耍陰謀詭計的部族叫做共工氏。 共工氏在天上對應著一個壞水神,叫共工,它人面蛇身,有紅色的頭髮,性情十分兇惡,嗜殺成性。 共工手下有兩個惡名昭彰的惡神:一個是長著九個腦袋的相柳,它也是人面蛇身,全身青色,性情殘酷貪婪,專以殺戮為樂;另一個是長的兇神惡煞一般的浮遊,也是一個作惡多端的傢伙。
共工氏的人說話好聽的很,天花亂墜,但做起事來邪僻,表面上恭敬,實際上無法無天。 共工氏的頭子叫康回,生的髦身朱發,鐵臂虬筋,身高一丈有餘,力大無窮。 康回為人表面恭敬但內心狡詐,陰謀百出,只是礙於伏羲的大威大德而暫時隱忍為上。 伏羲離去后,華夏之民尊奉女媧,康回因此嫉恨,倚仗自己封地的地勢高險,決滔天洪水危害中原,致使華夏天地間一片汪洋。 女媧忍無可忍,決定引領華夏之民剷除共工。 華夏堯帝時期,天下洪水泛濫,在鲧治水不成功的情況下,堯派鲧的兒子禹去治理洪水。 大禹領著百姓治水,一直將黃河治理到邙山東頭,再向東的河道就不好治了,因為有共工在作怪搗亂。
顓頊帝為華夏上古時期五帝(黃帝、顓頊、帝喾、唐堯、虞舜)之一,被稱為北方水德之帝。 顓頊帝為人仁德、智慧,當時世,四方慕德而服,鳥獸盡皆感化。 顓頊帝自幼受叔父少昊的薰陶,特別愛好音樂。 當他聽到八方來風掠過大地發出熙熙淒淒鏘鏘的聲音時,感覺十分悅耳,便讓八條飛龍仿效風聲而長吟,命名為《承雲曲》,專門用來紀念黃帝。 他又突發異想,令揚子鱷做音樂的宣導者。 揚子鱷鳴聲如鼓,背上披有堅厚的鱗甲,成天躺在池沼底部的洞穴內睡覺,對音樂向來生疏。 但它接令後不敢怠慢,立刻翻轉笨重的身軀仰臥,揮動粗大的尾巴敲打鼓凸的灰肚皮,發出的聲音果然嘹亮。 人間受到顓頊帝的影響,用揚子鱷的皮來蒙鼓。 這種鼓十分貴重,叫鼉鼓。
顓頊帝時期,人們的道德已經發生了變化。 顓頊帝直屬的北方三十六州道德高尚,而其他地方道德已經衰微了。 "君臣富貴皆由德而生",因此,原本不停運轉的太陽、月亮和星星開始被牢牢拴在天穹的北邊,固定在北方三十六州上空。 上古時期,華夏之民敬神拜天,因此就有很多人想像不到的福分。 伏羲時期,天、地雖也分開,但距離較近,而且還有天梯相通,這天梯即是各地的高山與大樹。 天梯原為神、仙、巫而設,但人間的智者、勇士,卻能憑著智謀和勇敢攀登天梯,直達天庭。 那時候,凡人有了冤苦之事,可以直接到天上去向天帝申訴,神亦可以隨便至凡界遊山玩水,人與神的界限不是很明確的。 後來由於地上蚩尤叛亂,對神不敬,擾亂天庭。 為此顓頊帝命令孫兒重和黎去把天地的通路截斷,以維持宇宙秩序。
水神共工
共工是個壞水神,性情兇狠,處事蠻橫,專與華夏之民作對。 它經常在心血來潮時,施展神力,呼風喚雨,用洪水傷害天下的百姓,把一個好端端的華夏弄的一片汪洋。 百姓們哭天叫地,苦熬日月。 大禹找到共工,勸說其不要再呼風喚雨,發洪水坑害百姓,給華夏之民留條生路,積些德行。 共工根本不聽大禹的好言相勸,說:"我發我的水,和你有啥關係? "大禹不願再理這號靈魂低劣之壞神,只好水裡來,水裡去,頂風冒雨,察看地形,尋找黃河向東的出路。 共工一看大禹一心要治住洪水,疏導黃河,讓華夏之民過上正常的生活,頓時火冒三丈,幾乎將自己的全部神力都使了出來,中原一帶的洪水於是四處漫溢,到處橫流,洪水更大了。 大禹東奔西跑,費盡了力氣,地上的水卻越聚越多,黃河水也是四處八方亂竄。 有共工搗亂,黃河沒法疏導,大禹忍無可忍,決心帶領華夏之民驅逐共工。 大禹把隨他治水的應龍、黃龍、白龍、蒼龍都叫來,並鼓勵華夏之民一起出戰。 共工由於四處作惡,早就聲名狼藉,百姓聽說大禹要趕走共工,紛紛前來參戰。 大禹帶著大家在水中攔住共工,雙方廝殺起來。 整整大戰了一個月,大禹帶華夏之民輪流上陣。 共工漸漸疲憊不堪,敗下陣后,倉惶而逃,大禹窮追不捨。 共工看著自己在劫難逃,便向大禹下跪,發誓永遠不再侵犯華夏,再不發水行惡了。 大禹心一軟,放走了共工。 大禹率華夏之民趕走共工後,一鼓作氣,把洪水排完,又馬不停蹄地把黃河疏導到東海,並用太行山的石頭,在黃河兩邊築起又高又厚,十分堅固的堤岸。
共工祝融
大力神重和黎接旨,運足了力氣,一個兩手托天,一個雙掌按地,吆喝一聲,一齊發力,托天的盡力往上舉,按地的拼命向下壓,天漸漸往上升,地漸漸向下沉,本來相隔不遠的天地就變成現在這樣,遙遙而不可及了,高山、大樹,再也起不到天梯的作用了。 從此,托天的重為南正,專管天地鬼神之事;按地的黎為火正,專管人間之事。 顓頊帝還制定出各種禮儀制度來維護社會道德,規定婦女在路上遇見男人必須先迴避,不然要拉到十字大街上示眾,還規定兄妹不准通婚,並讓百姓按時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 顓頊帝的為人道德、智慧,使四方慕德而服,鳥獸盡皆感化。
女娲补天
女媧補天
據《史記· 五帝本紀》記載,顓頊帝的轄區非常大,"北至於幽靈,南至於交算法,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 但是,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顓頊帝的大德智慧,使善者從之,卻使邪惡及無法無天的共工恨之,共工妒忌的簡直發了狂,便糾集一些同樣鼓吹無法無天而對顓頊帝不滿的壞神組建成一支軍隊,輕騎短刃,突襲天國京都。 顓頊帝聞變,泰然自若,一面點燃七十二座烽火台,大戰開始后,顓頊帝率軍將共工部眾從天上追逐到凡界,再從凡界廝殺到天上,幾個回合過去後,顓頊帝的部眾越殺越多,長著兩個蜂窩腦袋的驕蟲領毒蜂由平逢山趕至;共工的部落被殺的人仰馬翻,幾乎全軍覆沒。 共工輾轉殺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邊僅剩一十三騎。 不周山的奇崛突兀,頂天立地,擋住了這伙賊寇的去路。 這不周山是一根撐天的巨柱,是顓頊帝維持宇宙秩序的主要憑藉之一。 這時,顓頊帝率軍從四面八方衝來,喊殺聲、勸降聲驚天動地,天羅地網已經布成。 共工到死還想壞一把,不顧一切後果發洩怨恨,他向不周山撞去。 在轟隆隆、潑喇喇的巨響聲中,那撐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它攔腰撞斷,橫塌下來。 天柱折斷後,整個宇宙便隨之發生了大變動,西北的天穹失去撐持而向下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頂的太陽、月亮和星星在原來位置上再也站不住腳,身不由己的掙脫束縛,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日月星辰的運行路線。
不周山被撞斷后,天就塌下半邊來,還露出很多大窟窿;地面也裂開了,出現一條條的深坑裂縫。 在天崩地裂的情況下,山林燃燒起熊熊大火,地底噴出了滔滔洪水,周圍也竄出了各種兇猛野獸,大地就象一個人間地獄。
天神女媧,看到自己創造出來的人受到這樣的苦難,痛心極了。 為了讓人們重新過上自然的生活,女媧決定去修補殘破的蒼天。 這是一件極其困難繁雜的工作,女媧先在江河揀了許多五色石子,又用大火把石子燒了九天九夜,煉成紅、黃、青、白、黑五色混和的石漿,然後一勺一勺的把石漿灌進天上的窟窿,把崩裂的地方修補好。 隨之的工作,便是要把天撐起來。 女媧用一隻大烏龜的四隻腳,用來代替天柱,豎立在大地的四方,把天空象架帳篷似的撐起來。 柱子很結實,天空再也不會塌下來了。 女媧又趕走了到處為患的凶禽惡獸,又用蘆草燒成的灰去填塞洪水。 天補好了,地也填平了,華夏之民又重新過上了自然幸福的生活。
發生大戰
相傳帝舜時期(約西元前22世紀),禹部落聯盟進攻共工氏部落聯盟(今河南嵩縣北黃河附近)的作戰。 原始社會晚期,中原地區生活著黃帝族系的部落聯盟(今山西南部),舜為首領。 當時,黃河經常泛濫成災,禍及人民,舜命禹治水。 炎帝族系的共工氏部落聯盟,長期與舜領導的部落聯盟爭奪生存地域,併為治水發生衝突。 於是,禹率領本部落聯盟進攻共工氏,將其擊敗並驅離治水地區,以便治水。 從此共工氏再也無力與黃帝族系部落聯盟抗衡。
水神共工是炎帝的後裔,與黃帝家族本來就矛盾重重。 帝顓頊接掌宇宙統治權后,不僅毫不顧惜人類,同時也用強權壓制其他派系的天神,以至於天上人間,怨聲鼎沸。 共工見時機成熟,約集心懷不滿的天神們,決心推翻帝顓頊的統治,奪取主宰神位。 反叛的諸神推選共工為盟主,組建成一支軍隊,輕騎短刃,突襲天國京都。 帝顓頊聞變,倒也不甚驚惶,他一面點燃七十二座烽火臺,召四方諸侯疾速支援;一面點齊護衛京畿的兵馬,親自掛帥,前去迎戰。 一場酷烈的戰鬥展開了,兩股人馬從天上廝殺到凡界,再從凡界廝殺到天上,幾個來回過去,帝顓頊的部眾越殺越多,人形虎尾的泰逢駕萬道祥光由和山趕至,龍頭人身的計蒙挾疾風驟雨 由光山趕至,長著兩個蜂窩腦袋的驕蟲領毒蜂毒蝎由平逢山趕至;共工的部眾越殺越少,櫃比的脖子被砍得只剩一層皮,披頭散髮,一隻斷臂也不知丟到哪兒去了,王子夜的雙手雙腳、 頭顱胸腹甚至牙齒全被砍斷,七零八落地散了一地。 共工輾轉殺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邊僅剩一十三騎。 他舉目望去,不週山奇崛突兀,頂天立地,擋住了去路,他知道,此山其實是一根撐天的巨柱,是帝顓頊維持宇宙統治的主要憑藉之一。 身後,喊殺聲、勸降聲接連傳來,天羅地網已經布成。 共工在絕望中發出了憤怒的吶喊,他一個獅子甩頭,朝不周山拚命撞去,只聽得轟隆隆、潑喇喇一陣巨響,那撐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他攔腰撞斷,橫塌下來。 天柱既經折斷,整個宇宙便隨之發生了大變動:西北的天穹失去撐持而向下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頂的太陽、月亮和星星在原來位置上再也站不住腳,身不由己地掙脫束縛,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日月星辰的運行線路,解除了當時人們所遭受的白晝永是白晝,黑夜永是黑夜的困苦。 另一方面,懸吊大地東南角的巨繩被劇烈的震動崩斷了,東南大地塌陷下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和江河東流、百川歸海的情景。
共工氏行為最後得到了人們的尊敬。 在共工氏死後,人們奉他為水師 (司水利之神)。 他的兒子后土也被人們奉為社神(即土地神),後來人們發誓時說"蒼天在上後土在下",就指的是他,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重。共工,炎帝裔。 據《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晶元(yāo)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 "
《路史·后紀二》注引《歸藏· 啟檯國的 《共工人面蛇身朱發。 "
相傳共工為水神。 《左傳·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
《列子·湯問》:「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顓頊,黃帝之裔(《山海經·海內經》)。 故此戰實為黃炎戰爭之繼續)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
《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處什工與顓頊之戰。
《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
此戰又或傳為共工與高辛(《淮南子·原道》),神農(《雕玉集·壯力》),祝融(《史記·補三皇本紀》),女媧(《路史·太吳紀》)之爭。 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殺共工之臣相柳等傳說,由禹為黃帝系統人物,當亦系黃炎戰爭之餘緒。 今河南杞縣流傳的"女媧補天"傳說則謂:共工、祝融、女媧、棺人為兄妹。 共工與祝融因吃天鵝蛋相爭,共工怒觸不周山,天塌洪水氾濫,女媧乃有補天之舉,似更原始。
《列子》載
《列子·湯問》:"然則天地亦物也。 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 其後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
意思是:天地也是物體。 物體自有不足之處,所以過去女媧氏燒鍊五種顏色的石頭去彌補天地的空缺,砍斷鱉魚的四隻腳去撐起天地的四角。 後來共工氏與顓頊爭奪帝位,因憤怒而碰到了不周山,折斷了頂著天的柱子,扯斷了拉著地的繩子,天往西北方向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運動;地往東南方向下陷,所以江河湖水都向東南流淌彙集。
《史記》記載
《史記·補三皇本紀》:"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 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絕。 "此戰或又傳說為顓頊,神農,女媧,高辛與共工之爭。
《國語》記載
《國語· 魯語上》載:「共工氏之伯九有。 ""伯九有"也就是霸九州。 實際上是說共工氏一度是九州的伯(霸)主,即中原部落聯盟的一個首領。 這反映了九個氏族住在九個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於首要地位。 徐旭生說共工氏居住地在今河南省輝縣。 郭沫若說:共工氏長期活動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 這個地方古代稱為九州,可能來源於共工氏的九個氏。 後來,這裡往西的山區中還有九州之戎,大概是共工氏的余部延續下來的。
共工是古代傳說中神農氏的後代,屬於炎帝一族,身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體。 在黃帝的繼承人顓頊治世的時代反叛,被顓頊擊敗,共工怒而頭撞不周山(傳說中支撐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西北傾斜。 之後共工仍不斷地作亂(代表洪水的爆發),最後被禹殺死(指治水成功)。
《淮南子》載
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怒觸不周山
《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 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
意思是: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奪為帝,失敗了,於是共工發怒(用頭)去撞不周山,支撐天的柱子折了,系掛地的繩子斷了。 天向西北方向傾斜,所以太陽、月亮、星星都朝西北方移動;地的東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湖流水都朝東南方向流去。
這則神話反映了遠古部族間的鬥爭同時涉及到古代天文學上的"蓋天說",來解釋"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動""江河泥沙都朝東南方向流去"的現象。
歷史真相編輯
共工治水
《淮南子·天文訓》雲: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 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這裡記載的故事是顓頊與共工爭帝位而戰,那麼時間就是顓頊時期,據說也就是因為這樣,才有女娲補天的故事。
依據《山海經》記載,共工為炎帝後裔。 《史記·補三皇本紀》雲: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 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
霸道的共工,又和祝融打起來了。 傳說祝融為顓頊帝孫重黎,高辛氏火正之官,黃帝賜他姓"祝融氏"。
華夏更迭
神農氏代替燧人氏
西元前5800年開始,南方杭州河姆渡褐色人種伏羲女媧朱雀祝融氏族就想要進入中原,那時玄武顓頊氏族還是他們的部下,通過排干南陽盆地終於突入了中原,華朝主家共工氏族領導下的的九州聯盟對入侵加以抗爭失敗后,之後又堅守黃河防線繼續抗戰,擔任祝融氏族先鋒的玄武顓頊氏族攻破了黃河防線後,又退守陝西防線。 西元前5000年,擔任祝融氏族先鋒的玄武顓頊氏族,與共工氏族領導下的九州聯盟在陝西不周之山附近展開最後的決戰。 就在這時,隕石墜落引發大海嘯,甚至連南陽盆地和淮河流域都受到洪水影響而與南方斷絕了聯繫。 祝融氏族的老巢杭州更是被洪水損失慘重,無力北上作戰。 被隔絕在北方的祝融氏族盤踞在山東,玄武顓頊氏族在女媧的指引下投降了河南的華朝分支家夏族神龍氏族,定居在他們附近 [2]  ,並幫助他們防禦東面的祝融氏族,和説明神龍氏族取代共工氏族成為九州聯盟的首領,共工氏族從此定居在陝西成為了西元前6000-前2000年甘肅大地灣馬家窯文化。 神龍氏族成為了神農氏的西元前4800─前4300年河南東部半坡文化。 殘餘的祝融氏族在洪水退去後下山與神龍氏族融合成為了西元前4500—前2500年山東大汶口文化。 玄武顓頊氏族之後被封在東北繼續對抗山東,成為了西元前4000~前3000年遼寧紅山文化。
神話傳說編輯
怒觸不周山
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之後,水神共工一向與火神祝融不合,他向火神發動進攻。 擔當先鋒的大將相柳、浮游,猛撲火神祝融氏居住的光明宮,把光明宮四周長年不熄的神火弄滅了。 大地頓時一片漆黑。 火神祝融駕著遍身冒著烈焰的火龍出來迎戰。 所到之處,雲霧廓清,雨水齊收;黑暗悄悄退去,大地重現光明。 水神共工惱羞成怒,命令相柳和浮游將三江五海的水汲上來,往祝融他們那裡傾去。 刹時間長空中濁浪飛瀉,黑濤翻騰,白雲被淹沒,神火又被澆熄了。 可是大水一退,神火又燒了起來,加上祝融請來風神幫忙,風助火威,火乘風勢,熾熾烈烈地直撲共工。 共工他們想留住大水來禦火,可是水瀉千里,哪裡留得住。 火焰又長舌般地捲來,共工他們被燒得焦頭爛額,東倒西歪。 共工率領水軍且戰且退,逃回大海。 他滿以為祝融遇到大水,肯定會知難而退。 因此立在水宮,得意起來。 不料祝融這次下了必勝的決心,他全速追擊。 火龍所到之處,海水不由滾滾向兩旁翻轉,讓開了一條大路。 祝融直逼水宮,水神共工他們只好硬著頭皮出來迎戰。 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獲得了全勝。 浮遊活活氣死,相柳逃之夭夭,共工心力交瘁,無法再戰,狼狽地向天邊逃去。 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頭一看,追兵已近。 共工又羞又憤,就一頭向山腰撞去,"嘩啦啦"一聲巨響,不周山竟給共工撞折了。 不周山一倒,大災難降臨了。 原來不周山是根撐天的大柱,柱子一斷,半邊天空就坍塌下來,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頓時天河傾瀉,洪水泛濫。 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於這場大戰。 後來才有了女媧煉五彩石補天的事蹟,大地重回正常。
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的這場大戰,皆因"水火不相容"而發生,一方面說明瞭水火相剋的原理,即水火天生不睦;另一方面說明瞭有些事物是自然界的基本本能,非人力所能干擾。 縱觀遠古時代水神和火神的這場驚天動地的大戰,沒有什麼所謂正義和公理,只有大自然的力量在搏擊。 而敗陣的水神共工因惱怒去撞不周山,女媧補天算是拯救了自然世界。
驅逐共工
伏羲時期,在華夏有一個長於耍陰謀詭計的部族叫做共工氏。 共工氏在天上對應著一個壞水神,叫共工,它人面蛇身,有紅色的頭髮,性情十分兇惡,嗜殺成性。 共工手下有兩個惡名昭彰的惡神:一個是長著九個腦袋的相柳,它也是人面蛇身,全身青色,性情殘酷貪婪,專以殺戮為樂;另一個是長的兇神惡煞一般的浮遊,也是一個作惡多端的傢伙。
共工氏的人說話好聽的很,天花亂墜,但做起事來邪僻,表面上恭敬,實際上無法無天。 共工氏的頭子叫康回,生的髦身朱發,鐵臂虬筋,身高一丈有餘,力大無窮。 康回為人表面恭敬但內心狡詐,陰謀百出,只是礙於伏羲的大威大德而暫時隱忍為上。 伏羲離去后,華夏之民尊奉女媧,康回因此嫉恨,倚仗自己封地的地勢高險,決滔天洪水危害中原,致使華夏天地間一片汪洋。 女媧忍無可忍,決定引領華夏之民剷除共工。 華夏堯帝時期,天下洪水泛濫,在鲧治水不成功的情況下,堯派鲧的兒子禹去治理洪水。 大禹領著百姓治水,一直將黃河治理到邙山東頭,再向東的河道就不好治了,因為有共工在作怪搗亂。
顓頊帝為華夏上古時期五帝(黃帝、顓頊、帝喾、唐堯、虞舜)之一,被稱為北方水德之帝。 顓頊帝為人仁德、智慧,當時世,四方慕德而服,鳥獸盡皆感化。 顓頊帝自幼受叔父少昊的薰陶,特別愛好音樂。 當他聽到八方來風掠過大地發出熙熙淒淒鏘鏘的聲音時,感覺十分悅耳,便讓八條飛龍仿效風聲而長吟,命名為《承雲曲》,專門用來紀念黃帝。 他又突發異想,令揚子鱷做音樂的宣導者。 揚子鱷鳴聲如鼓,背上披有堅厚的鱗甲,成天躺在池沼底部的洞穴內睡覺,對音樂向來生疏。 但它接令後不敢怠慢,立刻翻轉笨重的身軀仰臥,揮動粗大的尾巴敲打鼓凸的灰肚皮,發出的聲音果然嘹亮。 人間受到顓頊帝的影響,用揚子鱷的皮來蒙鼓。 這種鼓十分貴重,叫鼉鼓。
顓頊帝時期,人們的道德已經發生了變化。 顓頊帝直屬的北方三十六州道德高尚,而其他地方道德已經衰微了。 "君臣富貴皆由德而生",因此,原本不停運轉的太陽、月亮和星星開始被牢牢拴在天穹的北邊,固定在北方三十六州上空。 上古時期,華夏之民敬神拜天,因此就有很多人想像不到的福分。 伏羲時期,天、地雖也分開,但距離較近,而且還有天梯相通,這天梯即是各地的高山與大樹。 天梯原為神、仙、巫而設,但人間的智者、勇士,卻能憑著智謀和勇敢攀登天梯,直達天庭。 那時候,凡人有了冤苦之事,可以直接到天上去向天帝申訴,神亦可以隨便至凡界遊山玩水,人與神的界限不是很明確的。 後來由於地上蚩尤叛亂,對神不敬,擾亂天庭。 為此顓頊帝命令孫兒重和黎去把天地的通路截斷,以維持宇宙秩序。
水神共工
共工是個壞水神,性情兇狠,處事蠻橫,專與華夏之民作對。 它經常在心血來潮時,施展神力,呼風喚雨,用洪水傷害天下的百姓,把一個好端端的華夏弄的一片汪洋。 百姓們哭天叫地,苦熬日月。 大禹找到共工,勸說其不要再呼風喚雨,發洪水坑害百姓,給華夏之民留條生路,積些德行。 共工根本不聽大禹的好言相勸,說:"我發我的水,和你有啥關係? "大禹不願再理這號靈魂低劣之壞神,只好水裡來,水裡去,頂風冒雨,察看地形,尋找黃河向東的出路。 共工一看大禹一心要治住洪水,疏導黃河,讓華夏之民過上正常的生活,頓時火冒三丈,幾乎將自己的全部神力都使了出來,中原一帶的洪水於是四處漫溢,到處橫流,洪水更大了。 大禹東奔西跑,費盡了力氣,地上的水卻越聚越多,黃河水也是四處八方亂竄。 有共工搗亂,黃河沒法疏導,大禹忍無可忍,決心帶領華夏之民驅逐共工。 大禹把隨他治水的應龍、黃龍、白龍、蒼龍都叫來,並鼓勵華夏之民一起出戰。 共工由於四處作惡,早就聲名狼藉,百姓聽說大禹要趕走共工,紛紛前來參戰。 大禹帶著大家在水中攔住共工,雙方廝殺起來。 整整大戰了一個月,大禹帶華夏之民輪流上陣。 共工漸漸疲憊不堪,敗下陣后,倉惶而逃,大禹窮追不捨。 共工看著自己在劫難逃,便向大禹下跪,發誓永遠不再侵犯華夏,再不發水行惡了。 大禹心一軟,放走了共工。 大禹率華夏之民趕走共工後,一鼓作氣,把洪水排完,又馬不停蹄地把黃河疏導到東海,並用太行山的石頭,在黃河兩邊築起又高又厚,十分堅固的堤岸。
共工祝融
大力神重和黎接旨,運足了力氣,一個兩手托天,一個雙掌按地,吆喝一聲,一齊發力,托天的盡力往上舉,按地的拼命向下壓,天漸漸往上升,地漸漸向下沉,本來相隔不遠的天地就變成現在這樣,遙遙而不可及了,高山、大樹,再也起不到天梯的作用了。 從此,托天的重為南正,專管天地鬼神之事;按地的黎為火正,專管人間之事。 顓頊帝還制定出各種禮儀制度來維護社會道德,規定婦女在路上遇見男人必須先迴避,不然要拉到十字大街上示眾,還規定兄妹不准通婚,並讓百姓按時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 顓頊帝的為人道德、智慧,使四方慕德而服,鳥獸盡皆感化。
女娲补天
女媧補天
據《史記· 五帝本紀》記載,顓頊帝的轄區非常大,"北至於幽靈,南至於交算法,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 但是,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顓頊帝的大德智慧,使善者從之,卻使邪惡及無法無天的共工恨之,共工妒忌的簡直發了狂,便糾集一些同樣鼓吹無法無天而對顓頊帝不滿的壞神組建成一支軍隊,輕騎短刃,突襲天國京都。 顓頊帝聞變,泰然自若,一面點燃七十二座烽火台,大戰開始后,顓頊帝率軍將共工部眾從天上追逐到凡界,再從凡界廝殺到天上,幾個回合過去後,顓頊帝的部眾越殺越多,長著兩個蜂窩腦袋的驕蟲領毒蜂由平逢山趕至;共工的部落被殺的人仰馬翻,幾乎全軍覆沒。 共工輾轉殺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邊僅剩一十三騎。 不周山的奇崛突兀,頂天立地,擋住了這伙賊寇的去路。 這不周山是一根撐天的巨柱,是顓頊帝維持宇宙秩序的主要憑藉之一。 這時,顓頊帝率軍從四面八方衝來,喊殺聲、勸降聲驚天動地,天羅地網已經布成。 共工到死還想壞一把,不顧一切後果發洩怨恨,他向不周山撞去。 在轟隆隆、潑喇喇的巨響聲中,那撐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它攔腰撞斷,橫塌下來。 天柱折斷後,整個宇宙便隨之發生了大變動,西北的天穹失去撐持而向下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頂的太陽、月亮和星星在原來位置上再也站不住腳,身不由己的掙脫束縛,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日月星辰的運行路線。
不周山被撞斷后,天就塌下半邊來,還露出很多大窟窿;地面也裂開了,出現一條條的深坑裂縫。 在天崩地裂的情況下,山林燃燒起熊熊大火,地底噴出了滔滔洪水,周圍也竄出了各種兇猛野獸,大地就象一個人間地獄。
天神女媧,看到自己創造出來的人受到這樣的苦難,痛心極了。 為了讓人們重新過上自然的生活,女媧決定去修補殘破的蒼天。 這是一件極其困難繁雜的工作,女媧先在江河揀了許多五色石子,又用大火把石子燒了九天九夜,煉成紅、黃、青、白、黑五色混和的石漿,然後一勺一勺的把石漿灌進天上的窟窿,把崩裂的地方修補好。 隨之的工作,便是要把天撐起來。 女媧用一隻大烏龜的四隻腳,用來代替天柱,豎立在大地的四方,把天空象架帳篷似的撐起來。 柱子很結實,天空再也不會塌下來了。 女媧又趕走了到處為患的凶禽惡獸,又用蘆草燒成的灰去填塞洪水。 天補好了,地也填平了,華夏之民又重新過上了自然幸福的生活。
發生大戰
相傳帝舜時期(約西元前22世紀),禹部落聯盟進攻共工氏部落聯盟(今河南嵩縣北黃河附近)的作戰。 原始社會晚期,中原地區生活著黃帝族系的部落聯盟(今山西南部),舜為首領。 當時,黃河經常泛濫成災,禍及人民,舜命禹治水。 炎帝族系的共工氏部落聯盟,長期與舜領導的部落聯盟爭奪生存地域,併為治水發生衝突。 於是,禹率領本部落聯盟進攻共工氏,將其擊敗並驅離治水地區,以便治水。 從此共工氏再也無力與黃帝族系部落聯盟抗衡。
水神共工是炎帝的後裔,與黃帝家族本來就矛盾重重。 帝顓頊接掌宇宙統治權后,不僅毫不顧惜人類,同時也用強權壓制其他派系的天神,以至於天上人間,怨聲鼎沸。 共工見時機成熟,約集心懷不滿的天神們,決心推翻帝顓頊的統治,奪取主宰神位。 反叛的諸神推選共工為盟主,組建成一支軍隊,輕騎短刃,突襲天國京都。 帝顓頊聞變,倒也不甚驚惶,他一面點燃七十二座烽火臺,召四方諸侯疾速支援;一面點齊護衛京畿的兵馬,親自掛帥,前去迎戰。 一場酷烈的戰鬥展開了,兩股人馬從天上廝殺到凡界,再從凡界廝殺到天上,幾個來回過去,帝顓頊的部眾越殺越多,人形虎尾的泰逢駕萬道祥光由和山趕至,龍頭人身的計蒙挾疾風驟雨 由光山趕至,長著兩個蜂窩腦袋的驕蟲領毒蜂毒蝎由平逢山趕至;共工的部眾越殺越少,櫃比的脖子被砍得只剩一層皮,披頭散髮,一隻斷臂也不知丟到哪兒去了,王子夜的雙手雙腳、 頭顱胸腹甚至牙齒全被砍斷,七零八落地散了一地。 共工輾轉殺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邊僅剩一十三騎。 他舉目望去,不週山奇崛突兀,頂天立地,擋住了去路,他知道,此山其實是一根撐天的巨柱,是帝顓頊維持宇宙統治的主要憑藉之一。 身後,喊殺聲、勸降聲接連傳來,天羅地網已經布成。 共工在絕望中發出了憤怒的吶喊,他一個獅子甩頭,朝不周山拚命撞去,只聽得轟隆隆、潑喇喇一陣巨響,那撐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他攔腰撞斷,橫塌下來。 天柱既經折斷,整個宇宙便隨之發生了大變動:西北的天穹失去撐持而向下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頂的太陽、月亮和星星在原來位置上再也站不住腳,身不由己地掙脫束縛,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日月星辰的運行線路,解除了當時人們所遭受的白晝永是白晝,黑夜永是黑夜的困苦。 另一方面,懸吊大地東南角的巨繩被劇烈的震動崩斷了,東南大地塌陷下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和江河東流、百川歸海的情景。
共工氏行為最後得到了人們的尊敬。 在共工氏死後,人們奉他為水師 (司水利之神)。 他的兒子后土也被人們奉為社神(即土地神),後來人們發誓時說"蒼天在上後土在下",就指的是他,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重。共工怒触不周山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b14vXd
-------------------------
紀念顓頊共工之戰的歷史文物——蘇丹戰爭岩畫
  第一節:顓頊共工的關係,及兩人統治的地方
作者:趙自 強
               (荐)《颛顼共工的关系,及两人统治的地方》
              這是外國考古學家在蘇丹發現的紀念顓頊與共工之戰的《傑爾戰爭岩板》
  我們從中國歷代文獻史料里瞭解到,顓頊是黃帝之孫,也是中國上古歷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古帝。
據《帝王世紀》和《大 戴禮》雲,他十歲跟隨少昊學習,十二歲為官,二十歲登上皇位。 他為了瞭解世界各國的情況,北面到過"幽陵",大致即今地中海克里特島至歐洲一帶;南至於"交趾",大致即今蘇丹至南非一帶;西濟於"流沙",大致即今利比亞至西非一帶;東抵於"蟠木",大致即今中國和美洲一帶。 晚年,他死於國都——埃及,和他的九個嬪妃葬於孟菲斯一帶。 而這裡的"孟菲斯",也就是《史記》記載的「孟津」或「茅津」。 而「顓頊」的金字塔陵墓,也就是《山海經》記載的:「附禺山」。。
關於顓頊的身世,我國歷史文獻記載頗多,都說他是黃帝之孫,這一點,問題大概不是很大。
例如,《史記·五帝本紀》雲:
     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 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
子,其後皆有天下。 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
曰:昌意,降居若水。 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高陽有聖德
焉。 黃帝崩,葬橋山。 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1)。
這段文獻就把「顓頊」的身世介紹得較為清楚了:他說黃帝娶了兩位妻子,正妻叫:嫘祖,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玄囂",另一個叫:"昌意"。 但這裡有一句十分重要的話被學者們忽視了:這就是"其後皆有天下」。。 而《史記》糟糕就糟糕在下文有兩處十分重要的地方缺乏記載:一是,「玄囂」、「昌意」兩人的「天下」在那裡呢? 沒有交待。 二是,兩人之子,只說了昌意之子叫:顓頊;而玄囂之子呢? 沒有交待。
由於這兩個重要問題缺乏記載,這就造成了歷代學者對「顓頊」和「共工」的關係,以及他們爭權奪利的戰爭產生的原因,誰也說不清楚。 而這正是由於司馬遷以來的歷代史家,對"顓頊"和"共工"是堂兄弟的關係缺乏研究造成的。 因而,這就為「顓頊」和「共工」的關係,以及他們之間的戰爭等歷史之謎,提供了產生的溫床。
  《山海經·海內經》又雲:
        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
 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娶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2)。
我們看到,《海內經》在這裡把黃帝之妻寫作"雷祖"。 顯然,這裡的"雷祖",其實就是《史記》記載的"嫘祖"。 因"雷""嫘"兩字是同音假字,可以替代而來。 但這段文獻和《史記》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不同之處,這就是:顓頊是韓流之子,為黃帝曾孫。 這究竟是《山海經》正確,還是《史記》傳誤呢? 這又是一個歷史之謎! 但我認為,《山海經》可能更接近事實真相。
  《太平御覽》卷79引《帝王世紀》還記載說:
       帝顓頊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姬姓也。 母曰景僕,蜀山氏
 女,為昌意正妃,謂之女樞...... 生顓頊於若水,首戴乾戈,有聖德......
 顓頊生,十年而佐少昊,十二而冠,二十而登帝位(3)。
這段史料說:顓頊之毌為"景僕"。 這與《史記》所載顓頊之毌"昌僕"大同小異。 但與《山海經》的其毌"阿女"有顯著差別。 這段史料把顓頊生而有異,頭戴干戈,十歲學習從政,十二歲為王,二十歲稱帝寫得簡眀扼要,生氣勃勃;也顯示出顓頊少年得志,大器早成的人生經歷。
  我們還看到,漢代王符在《潛夫論·五德志》中雲:
       赤帝顓頊,其相駢干(4)。
我們在前面已研究過"炎帝"的問題,知道他的另一個稱呼為"赤帝"。 而他為什麼稱「赤帝」呢? 這是因為他的國家建在"赤熱如火"的熱帶沙漠地區而得名;我在前面還用了一系列和中國文獻吻合的文物——調色板,這種確鑿的物證證明瞭,"炎帝"統冶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埃及。
  然而在這裡,顓頊為什麼也稱為「赤帝」呢? 這是什麼原因呢? 顯然,這是因為他繼承了黃帝奪得的炎帝的國土而得名的。 這也就是說,顓頊成了埃及的新的"赤帝"。 換言之,顓頊統治的中國,實際上就是炎帝曾經統治的埃及。
關於這一點,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有這樣一個長期被學術界忽視的重要
證據。 如《太平御覽》卷79引《河圖》雲:
瑤光之星如蜺,貫月正白,感女樞幽房之宮,生黑帝顓頊 (5)。
然而,"黑帝顓頊"是何意呢? 關於這個長期被忽視的重要問題,我在前面通過研究埃及出土的紀念「炎黃之戰」的歷史文物——《戰場調色板》,紀念"黃帝蚩尤之戰"的歷史文物——《納爾邁調色板》,紀念"黃帝娶雷祖"的歷史文物——《納爾邁 權標頭》,以及(129)《世界最偉大的歷史考古發現之一,中國古籍記載中國古帝古人是非洲黑人》等等課題,證明瞭一個重要事實,這就是,黃帝、炎帝、蚩尤、顓頊,他們都是建都於非洲的古帝。
 雖然,我在前面曾提到過黃帝娶過一個非洲黑姑娘——"嫫毌"為妻。 她生得"形粗色黑",還有黃帝之子叫:"玄囂",黃帝之女叫:"玄女",黃帝之孫叫:"玄冥"。 而問題是,黃帝的這些妻、兒、女、孫為什麼都用「黑」、「玄」取名呢?
過去,我們沒有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也不敢深究這裡面的真正原因;甚至認為思考和研究這個問題,也是褻瀆祖宗的不敬不孝不愛國的行為! 所以,我們也就沒有發現這些記載是多麼的重要。
因為,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真實史料,有力的說明了一個事實,這就是,這些中國人的直系祖先都是非洲黑人。 因為,《辭海》釋"玄"為,"黑色"(6)。 這也就是說,《河圖》所載的"黑帝顓頊",正是黃帝妻、兒、女、孫是非洲黑人的確鑿證據之一。 同時,這一史料也和我在前面研究的「炎黃」、蚩尤是埃及人的成果是完全一致的。 關於這個問題,我在後面還將論及,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再說,顓頊登基做了國王之後,玄囂之子——"共工",也就成了一個管理非洲南方蘇丹至埃塞俄比亞一帶的諸侯。 而人們恰恰沒有意識到,"共工"正是顓頊的堂兄弟。 他欺顓頊年少,因而對顓瑣做國王不敬不服。 這就使他們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從而引起了爭奪帝位的戰爭。
在這裡,我們不要忘記我在前面研究黃帝和"共工"的一些成果。 因而我們知道,黃帝有一個異名叫:「雷公」。。 而"雷公"正是"共工"的訓诂和音譯;從狹義上來看,"共工"即"巨人族"的偉大領袖——黃帝的尊稱;我們再從廣義上來看,"共工"也是上古"巨人"的通稱。 所以黃帝和他的族人,以及他的後代,都可以稱為:"共工"。
第二節:共工爭帝,敗后怒觸不周山,天柱析
作者:趙自強
                   (荐)《共工争帝,败后怒触不周山,天柱析》
              這是外國考古學家在蘇丹發現的紀念顓頊與共工之戰的《傑爾戰爭岩板》
    接上文:
由於「顓頊」和「共工」是堂兄弟的親戚關係,還由於「顓頊」和」共工都是「巨人」黃帝的孫子,所以他們的戰爭非同小可。 可以說,這是上古歷史上發生的一場驚天動地的、地動山搖的、破壞力極大的戰爭。 而《希臘神話》中的「巨人」戰爭,實際上,就是以這場戰爭為背景寫成的「神話」。 對於這場戰爭,我國歷史文獻記載頗多。 但遺憾的是,今天不少學者都把這些史料當做古人胡編亂造的"神話"故事看待,這是很糟糕的事情!
     我們從歷史資料中看到,《史記·補三皇本紀》雲:
         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
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 (1)。
《列子·湯問》雲 :
         其後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
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2)。
《淮南子·天文訓》雲 :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
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3)。
《琱玉集·壯力篇》雲 :
    共工,神農時諸侯也,而與神農爭定天下。 共工大怒,以頭觸不周
山,山崩,天柱折,地維絕,故天傾西北隅,地缺東南角。
《論衡·順鼓篇》雲 :
    共工與顓頊爭為天子,不勝,怒而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
(4)。
《路史·發揮一》引《尹子·盤古篇》雲 :
共工觸不周山,折天柱,絕地維 。
我在上面一連例舉了六段史料,這些史料都記載了"顓頊"與"共工"之戰的歷史情況。 但這裡有兩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需要解決,這就是這場戰爭究竟是在那裡發生的呢? 這個「不周山」、「東南缺」和「天柱」又在那裡呢? 遺憾的是,學者們對這些重大歷史問題,幾乎缺乏研究和考證。 我只看到黃伯寧先生在《山海經考——論人類文明史的隔斷帶》一文中對此有所研究。 他說:
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即斷裂開來的山。 山峰或山脈斷裂必然
形成一條狹谷,在這一地區恰恰有一裂谷——東非大裂谷 (5)。
事實上,黃伯寧先生在這裡發現了真理! 因為, 黃伯甯 先生在這裡確切的把"不周山"和"東非大裂谷"聯繫起來思考和研究了中國上古歷史問題。 很明顯,他的這種"實證"方法是正確的。
    而使用這種「實證」方法研究中國上古歷史的人,在我國史學界恐怕是屈指可數的。 尤其不能不敬佩的是,這一猜想是那樣的天才,幾乎與法國地理學家皮埃爾·古魯在《非洲》,張子楨在《世界地理知識》中所論述的地形地貌有異曲同工之妙。 據中外地理學家們說:
          "東非大裂谷,是第三紀火山在東非大地上發生一連串的大爆發,
    使地殼張裂形成的。 它從南到北貫穿東非高原、衣索比亞高原和索馬
    里高原,並經紅海向北一直延伸到西亞的死海和約旦河谷,全長六千公
裡 。 "
       "東非大裂谷的輪郭非常明顯,同大西洋中脊很為相似。 非洲的斷
    裂谷往往還出現在火山隆起的頂部,(將整座山一分為二)。 例如,坦
    噶尼喀湖東西兩側的高山,海拔竟分別高達3000米和3200米,艾伯特
    湖兩側的高山分別為2000米和2330米,魯文佐裡山,是前寒武系基
    底,高高聳入更新世岩層中的一根'刺',又仿彿是東非地盾的一把大
鉗子"( 6)。
    當我們讀了這些東非地理資料之後,一下就使我們明白了"不周山"名的由來。 同時,也使我們忽然發現,原來古人取名是那麼的正確,那麼的切中地貌,那麼的具有概括力。 幾千年之後,乃叫我們見其名,顧其實,還稱讚不矣。 這就是中國漢語言簡意明,具有巨大生命力和魅力之所在。
    所以說,「不周山」就是指衣索比亞和東非高原上被火山偉力辦開成為兩半的死火山。 而這種奇異獨特的地質地貌現象,不僅在我國找不到,既使在整個世界上,它也只有衣索比亞和東非一帶才有。 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顯然,這說明瞭「不周山」,以及「共工」和「顓頊」的古戰場不在現在中國境內,而在非洲衣索比亞一帶。
    除此之外,我國古典文獻還明確的告訴了我們:"地維缺","地不滿東南","地缺東南角"。 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這是在說,在"不周山"的"東南角",地陷造就了"紅海"的出現,所以,大地在這裡成了空"缺"的狀態。
    這一地質現象,非常象我國鄱陽湖和廬山的地形地貌一樣,大自然的偉力,一邊造成鄱陽湖的下陷,而另一邊則托起了高崇雲霄的廬山。 這就是「物質的力平衡定理」。
    由此可見,我國古典文獻記載的特殊的地形地貌,又和現代東非邊上的"紅海"現狀,獲得了完美的統一。 但這裡最最重要的問題,還是"天柱"問題。 而這個「天柱」究竟是指一種什麼樣的東西呢? 是自然界裡的石柱,還是工人製造的石柱呢? 它在那裡呢? 關於這些至關重要的問題,如果要我來回答,我會說,其實,這裡的"天柱",就是指今天衣索比亞阿克蘇姆的眾多又高又大的石柱,或稱為:"巨石碑"(7)。
    當我們搞清楚了我國古典文獻記載的這一系列的地理和文物,就是指衣索比亞阿克蘇姆附近的地理和文物之後。 那麼,我國上古歷史上的"共工"和"顓頊"之戰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這一小節里,我最後要說的是,《史記·補三皇本紀》記載的:"共工...... 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的問題。 其實,這裡的"祝融",就是顓頊的異名;"木"就是"船"的代名,"乘木"就是"乘船"。 故這段文獻的意思是:共工順水開著戰艦進攻顓頊。
我們通過這一研究可以看到,世界上同時有 "不周山"——即一邊有分裂成兩半的火山 ; 而另一邊還有" 地缺東南角 "——即下陷成 " 百川水潦歸焉 "的紅海 ;但最最重要的還是,在"不周山 "上,還有許許多多"折"斷了的" 天柱 "。 關於這一重要文物,艾周昌在《非洲黑人文明》一書中說:
      "巨型獨塊石碑是阿克蘇姆文明的又一標誌性建築,現今已發現130多座。 這些石碑一般高3—4米,最高的達33米,都是從花崗石上開鑿下來做成的,多數座落在一個大的石塊平臺上。 它們在造型上分成兩種:一種是加工比較粗糙,放置也很隨便,只是散佈在曠野,目的是為了標出墳墓;另一種是經過精心加工,石碑四周都很平滑,上有裝飾性的雕刻,且頂部呈弧形。 在阿克蘇姆城,曾有一個由七座石碑組成的石碑群,現僅存一座還聳立著,有五座已倒塌,另一座在1936—1941年義大利侵佔埃塞俄比亞期間,被掠往羅馬,豎立在卡拉卡拉劇院附近。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54頁)。 " 。
    這就是說,在世界上同時具備「不周山」、「地維絕」和「天柱」,這三個條件的地方,不僅中 國沒有, 世界其它地方也沒有,而唯獨只有埃塞俄比亞阿克蘇姆才有。 現在結論出來了,這就是,"共工"的首府和故都,即今衣索比亞阿克蘇姆! 所以,「顓頊」 和「共工」最後作戰的主戰場,也是在阿克蘇姆! 換言之,現在阿克蘇姆遺址上的遺物,有一部分即"共工"的遺物,或他後代的遺物!
颛顼共工的关系,及两人统治的地方 https://bit.ly/382cv8r
--------------------------------------------
共工,炎帝裔。 據《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后紀二」注引《歸藏·啟誘》:"共工人面蛇身朱發。 "相傳共工為水神。 《左傳·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 《列子·湯問》:「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顓頊,黃帝之裔(《山海經·海內經》)。 故此戰實為黃炎戰爭之繼續)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 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處什工與顓頊之戰。 《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此戰又或傳為共工與高辛(《淮南子·原道》),神農(《雕玉集·壯力》),祝融(《史記·補三皇本紀》),女媧(《路史·太吳紀》)之爭。 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殺共工之臣相柳等傳說,由禹為黃帝系統人物,當亦系黃炎戰爭之餘緒。 今河南杞縣流傳的"女媧補天"傳說則謂:共工、祝融、女媧、棺人為兄妹。 共工與祝融因吃天鵝蛋相爭,共工怒觸不周山,天塌洪水氾濫,女媧乃有補天之舉,似更原始。
《列子》載《列子》又名《沖虛至德真經》,是春秋戰國列子與其弟子門人所做。 記載雲:「天地亦物也。 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闕; 斷鰲之足以立四極。 其後共工氏與頹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意思是:天地也是物體。 物體自有不足之處,所以過去女媧氏燒鍊五種顏色的石頭去彌補天地的空缺,砍斷鱉魚的四隻腳去撐起天地的四角。 後來共工氏與顓頊爭奪帝位,因憤怒而碰到了不周山,折斷了頂著天的柱子,扯斷了拉著地的繩子,天往西北方向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運動; 地往東南方向下陷,所以江河湖水都向東南流淌彙集。
《史記》記載《史記·補三皇本紀》:「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 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 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絕。 "此戰或又傳說為顓頊,神農,女媧,高辛與共工之爭。
《國語》記載《國語·魯語上》載:「共工氏之伯九有。 ""伯九有"也就是霸九州。 實際上是說共工氏一度是九州的伯(霸)主,即中原部落聯盟的一個首領。 這反映了九個氏族住在九個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於首要地位。 徐旭生說共工氏居住地在今河南省輝縣。 郭沫若說:共工氏長期活動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 這個地方古代稱為九州,可能來源於共工氏的九個氏。 後來,這裡往西的山區中還有九州之戎,大概是共工氏的余部延續下來的。 共工是古代傳說中神農氏的後代,屬於炎帝一族,身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體。 在黃帝的繼承人顓頊治世的時代反叛,被顓頊擊敗,共工怒而頭撞不周山(傳說中支撐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西北傾斜。 之後共工仍不斷地作亂(代表洪水的爆發),最後被禹殺死(指治水成功)。
《淮南子》載《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宗室淮南王劉安招致賓客,在共工怒觸不周山他主持下編寫的。 記載雲:「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 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意思是: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奪為帝,失敗了,於是(共工)發怒(用頭)去撞不周山,支撐天的柱子折了,系掛地的繩子斷了。 天向西北方向傾斜,所以太陽、月亮、星星都朝西北方移動; 地的東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湖流水都朝東南方向流去。 這則神話反映了遠古部族間的鬥爭同時涉及到古代天文學上的"蓋天說",來解釋"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動""江河泥沙都朝東南方向流去"的現象。
歷史真相
共工治水
《淮南子·天文》雲: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 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這裡記載的故事是顓頊與共工爭帝位而戰,那麼時間就是顓頊時期,據說也就是因為這樣,才有女娲補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女媧相去久遠,不說也罷,只是大禹與顓頊相隔240年,這水患有那麼多年嗎?
依據《山海經》記載,共工為神農後裔,因發明築堤蓄水的辦法灌溉農業,因而被封共工氏。 《史記·補三皇本紀》雲: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 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 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
《山海經·大荒北經》雲: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 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 是燭九陰,是謂燭龍。
霸道的共工,又和祝融打起來了。 傳說祝融為顓頊帝孫重黎,高辛氏火正之官,黃帝賜他姓"祝融氏"。
大禹治水
實際上剝開神話的外衣,我們發現共工和祝融都說是兩個部落,共工氏部落負責水文地理和治理水利,而祝融氏負責火事管理。 由於炎皇神農時期地球處於冰河時期,那時水災不明顯。 到了顓頊大禹期間,冰河期已經過去,氣候變熱,冰川消融,大地開始不斷發大水,而有經常暴雨不斷。 作為負責水事管理的共工氏,首領顓頊認為是共工氏的責任,因此把滔天不斷的洪水怪於共工氏,便下令誅殺共工氏,這邊有戰爭的可能。 然而殺了共工,水患依然不斷,到了堯帝繼位,水患依然不斷,大雨依舊經常下個不停,於是乎堯帝也下令繼續追殺共工氏族之人,而祝融氏正是追殺共工氏的執行者。 殺戮再繼續,暴雨和洪水依舊不停止。
大禹的父親鲧被堯帝派去治理水患,修堤堵水九年未果,被殺。 西元前4128年舜帝即位,命鲧的兒子禹繼續治理水患,並徹底誅殺共工氏族之人。
禹改變了治水方法,運用準繩和規矩,帶領族人鑿開了龍門和伊闕,鑿通積石山和青銅峽,挖通了九條河,經過十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裡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拿著鍬子,帶頭挖土、挑土,禹常年腳長年泡在水裡連腳跟都爛了,只能拄著棍子走。
禹在塗山遇到一個名叫女嬌的姑娘,兩人相互十分愛慕,便成了親。 禹新婚僅僅四天,還來不及照顧妻子,便為了治水,到處奔波,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 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沒進家去看望。 第二次,妻子懷孕了,沒進家去看望。 第三次,他妻子塗山氏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忍著真心沒進去探望。 大禹治水居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水患的治水英雄。 對於這故事,一些人認為就是大洪水大劫難時期,更因為這西元前4000年的人類歷史基本是一個空白。 《聖經》中並沒有記載年代或重大的具體事件,也就認為現代人類大約開始於西元前4000年左右。 然而一些考古研究,卻發現了"史前"文明,諾亞方舟的故事無法解釋。 而在中國的歷史記錄中,這三皇五帝的故事都是十分混亂零散的,要找出具體年代,真的很難。
第三次,大禹治水經過家門,適逢女嬌生子,鄰居告訴大禹,勸他回家探望妻兒,大禹說:"治水要搶時間,無法分心。 鄰居說:"您不能回去看望妻兒,也應給獨生子命個名字呀!" 大禹在匆忙說就命名為"啟",意思是說"治水啟行"。 如此一去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歸來時他的兒子已經十多歲了,女嬌也成為一位中年婦人了。 此外,據《山海經. 海內經》記載,相傳古時嵩山一代洪水滔天,土地淹沒,許多生命被奪走,大禹為了儘快鑿開山間通道,大禹之妻塗山氏為支援大禹治水,也一同來到嵩山,就住在太山腳下,每天給大禹縫衣送飯。 顧不得回家,到了吃飯時分,便擊鼓為號,由大禹的妻子塗山氏前來送飯,此事感動了上蒼,玉帝便出手相助,讓大禹在開山鑿渠時變成一頭力大無比的黑熊,滔滔江水乖乖聽從大禹安排,但大禹始終沒有把變熊的事情告訴妻子。 大禹對塗山氏說:「當你聽到擊鼓聲,就給我送飯」。。 這就是聞鼓餉夫的故事。 大禹為了儘快開山間通道,就變成了一隻大熊,在山間來來往往,開山石,忙碌不停。
一天,大禹開山迸石誤觸皮鼓,塗山氏聞聲前來送飯,不見大禹卻見到了一頭威猛的黑熊,又驚又急,扭頭便往東奔跑。 大禹急忙去追,到快要追上時,塗山氏卻化成了一塊大石頭。 面對急匆匆趕到的大禹,塗山氏明白了一切,悲喜交集,但卻已無法回答大禹的千呼萬喚。 只聽一聲巨響,巨石的北部裂開了,生出了一個嬰兒。 原來是塗山氏焦急萬分,愁腸百轉,迸破了肚子,把十月懷胎的兒子留給了大禹,也把無限的眷戀和思念留給了大禹,這個嬰兒便是夏代的第二代君主夏啟。
華夏更迭
神農氏代替燧人氏
西元前5800年開始,南方杭州河姆渡褐色人種伏羲女媧朱雀祝融氏族就想要進入中原,那時玄武顓頊氏族還是他們的部下,通過排干南陽盆地終於突入了中原,華朝主家共工氏族領導下的的九州聯盟對入侵加以抗爭失敗后,之後又堅守黃河防線繼續抗戰,擔任祝融氏族先鋒的玄武顓頊氏族攻破了黃河防線後,又退守陝西防線。 西元前5000年,擔任祝融氏族先鋒的玄武顓頊氏族,與共工氏族領導下的九州聯盟在陝西不周之山附近展開最後的決戰。 就在這時,隕石墜落引發大海嘯,甚至連南陽盆地和淮河流域都受到洪水影響而與南方斷絕了聯繫。 祝融氏族的老巢杭州更是被洪水損失慘重,無力北上作戰。 被隔絕在北方的祝融氏族盤踞在山東,玄武顓頊氏族在女媧的指引下投降了河南的華朝分支家夏族神龍氏族,定居在他們附近,並幫助他們防禦東面的祝 融氏族,和説明神龍氏族取代共工氏族成為九州聯盟的首領,共工氏族從此定居在陝西成為了西元前6000-前2000年甘肅大地灣馬家窯文化。 神龍氏族成為了神農氏的西元前4800─前4300年河南東部半坡文化。 殘餘的祝融氏族在洪水退去後下山與神龍氏族融合成為了西元前4500—前2500年山東大汶口文化。 玄武顓頊氏族之後被封在東北繼續對抗山東,成為了西元前4000~前3000年遼寧紅山文化。
神話傳說
怒觸不周山
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之後,水神共工一向與火神祝融不合,他向火神發動進攻。 擔當先鋒的大將相柳、浮游,猛撲火神祝融氏居住的光明宮,把光明宮四周長年不熄的神火弄滅了。 大地頓時一片漆黑。 火神祝融駕著遍身冒著烈焰的火龍出來迎戰。 所到之處,雲霧廓清,雨水齊收; 黑暗悄悄退去,大地重現光明。 水神共工惱羞成怒,命令相柳和浮游將三江五海的水汲上來,往祝融他們那裡傾去。 刹時間長空中濁浪飛瀉,黑濤翻騰,白雲被淹沒,神火又被澆熄了。 可是大水一退,神火又燒了起來,加上祝融請來風神幫忙,風助火威,火乘風勢,熾熾烈烈地直撲共工。 共工他們想留住大水來禦火,可是水瀉千里,哪裡留得住。 火焰又長舌般地捲來,共工他們被燒得焦頭爛額,東倒西歪。 共工率領水軍且戰且退,逃回大海。 他滿以為祝融遇到大水,肯定會知難而退。 因此立在水宮,得意起來。 不料祝融這次下了必勝的決心,他全速追擊。 火龍所到之處,海水不由滾滾向兩旁翻轉,讓開了一條大路。 祝融直逼水宮,水神共工他們只好硬著頭皮出來迎戰。 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獲得了全勝。 浮遊活活氣死,相柳逃之夭夭,共工心力交瘁,無法再戰,狼狽地向天邊逃去。 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頭一看,追兵已近。 共工又羞又憤,就一頭向山腰撞去,"嘩啦啦"一聲巨響,不周山竟給共工撞折了。 不周山一倒,大災難降臨了。 原來不周山是根撐天的大柱,柱子一斷,半邊天空就坍塌下來,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頓時天河傾瀉,洪水泛濫。 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於這場大戰。 後來才有了女媧煉五彩石補天的事蹟,大地重回正常。
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的這場大戰,皆因「水火不相容」而發生,一方面說明瞭水火相剋的原理,即水火天生不睦; 另一方面說明瞭有些事物是自然界的基本本能,非人力所能干擾。 縱觀遠古時代水神和火神的這場驚天動地的大戰,沒有什麼所謂正義和公理,只有大自然的力量在搏擊。 而敗陣的水神共工因惱怒去撞不周山,女媧補天算是拯救了自然世界。
驅逐共工
伏羲時期,在華夏有一個長於耍陰謀詭計的部族叫做共工氏。 共工氏在天上對應著一個壞水神,叫共工,它人面蛇身,有紅色的頭髮,性情十分兇惡,嗜殺成性。 共工手下有兩個惡名昭彰的惡神:一個是長著九個腦袋的相柳,它也是人面蛇身,全身青色,性情殘酷貪婪,專以殺戮為樂; 另一個是長的兇神惡煞一般的浮游,也是一個作惡多端的傢伙。
共工氏的人說話好聽的很,天花亂墜,但做起事來邪僻,表面上恭敬,實際上無法無天。 共工氏的頭子叫康回,生的髦身朱發,鐵臂虬筋,身高一丈有餘,力大無窮。 康回為人表面恭敬但內心狡詐,陰謀百出,只是礙於伏羲的大威大德而暫時隱忍為上。 伏羲離去后,華夏之民尊奉女媧,康回因此嫉恨,倚仗自己封地的地勢高險,決滔天洪水危害中原,致使華夏天地間一片汪洋。 女媧忍無可忍,決定引領華夏之民剷除共工。 華夏堯帝時期,天下洪水泛濫,在鲧治水不成功的情況下,堯派鲧的兒子禹去治理洪水。 大禹領著百姓治水,一直將黃河治理到邙山東頭,再向東的河道就不好治了,因為有共工在作怪搗亂。
顓頊帝為華夏上古時期五帝(黃帝、帝喾、唐堯、虞舜、顓頊)之一,被稱為北方水德之帝。 顓頊帝為人仁德、智慧,當時世,四方慕德而服,鳥獸盡皆感化。 顓頊帝自幼受叔父少昊的薰陶,特別愛好音樂。 當他聽到八方來風掠過大地發出熙熙淒淒鏘鏘的聲音時,感覺十分悅耳,便讓八條飛龍仿效風聲而長吟,命名為《承雲曲》,專門用來紀念黃帝。 他又突發異想,令揚子鱷做音樂的宣導者。 揚子鱷鳴聲如鼓,背上披有堅厚的鱗甲,成天躺在池沼底部的洞穴內睡覺,對音樂向來生疏。 但它接令後不敢怠慢,立刻翻轉笨重的身軀仰臥,揮動粗大的尾巴敲打鼓凸的灰肚皮,發出的聲音果然嘹亮。 人間受到顓頊帝的影響,用揚子鱷的皮來蒙鼓。 這種鼓十分貴重,叫鼉鼓。
顓頊帝時期,人們的道德已經發生了變化。 顓頊帝直屬的北方三十六州道德高尚,而其他地方道德已經衰微了。 "君臣富貴皆由德而生",因此,原本不停運轉的太陽、月亮和星星開始被牢牢拴在天穹的北邊,固定在北方三十六州上空。 上古時期,華夏之民敬神拜天,因此就有很多人想像不到的福分。 伏羲時期,天、地雖也分開,但距離較近,而且還有天梯相通,這天梯即是各地的高山與大樹。 天梯原為神、仙、巫而設,但人間的智者、勇士,卻能憑著智謀和勇敢攀登天梯,直達天庭。 那時候,凡人有了冤苦之事,可以直接到天上去向天帝申訴,神亦可以隨便至凡界遊山玩水,人與神的界限不是很明確的。 後來由於地上蚩尤叛亂,對神不敬,擾亂天庭。 為此顓頊帝命令孫兒重和黎去把天地的通路截斷,以維持宇宙秩序。
水神共工
共工是個壞水神,性情兇狠,處事蠻橫,專與華夏之民作對。 它經常在心血來潮時,施展神力,呼風喚雨,用洪水傷害天下的百姓,把一個好端端的華夏弄的一片汪洋。 百姓們哭天叫地,苦熬日月。 大禹找到共工,勸說其不要再呼風喚雨,發洪水坑害百姓,給華夏之民留條生路,積些德行。 共工根本不聽大禹的好言相勸,說:"我發我的水,和你有啥關係?" 大禹不願再理這號靈魂低劣之壞神,只好水裡來,水裡去,頂風冒雨,察看地形,尋找黃河向東的出路。 共工一看大禹一心要治住洪水,疏導黃河,讓華夏之民過上正常的生活,頓時火冒三丈,幾乎將自己的全部神力都使了出來,中原一帶的洪水於是四處漫溢,到處橫流,洪水更大了。 大禹東奔西跑,費盡了力氣,地上的水卻越聚越多,黃河水也是四處八方亂竄。 有共工搗亂,黃河沒法疏導,大禹忍無可忍,決心帶領華夏之民驅逐共工。 大禹把隨他治水的應龍、黃龍、白龍、蒼龍都叫來,並鼓勵華夏之民一起出戰。 共工由於四處作惡,早就聲名狼藉,百姓聽說大禹要趕走共工,紛紛前來參戰。 大禹帶著大家在水中攔住共工,雙方廝殺起來。 整整大戰了一個月,大禹帶華夏之民輪流上陣。 共工漸漸疲憊不堪,敗下陣后,倉惶而逃,大禹窮追不捨。 共工看著自己在劫難逃,便向大禹下跪,發誓永遠不再侵犯華夏,再不發水行惡了。 大禹心一軟,放走了共工。 大禹率華夏之民趕走共工後,一鼓作氣,把洪水排完,又馬不停蹄地把黃河疏導到東海,並用太行山的石頭,在黃河兩邊築起又高又厚,十分堅固的堤岸。
共工祝融
大力神重和黎接旨,運足了力氣,一個兩手托天,一個雙掌按地,吆喝一聲,一齊發力,托天的盡力往上舉,按地的拼命向下壓,天漸漸往上升,地漸漸向下沉,本來相隔不遠的天地就變成現在這樣,遙遙而不可及了,高山、大樹,再也起不到天梯的作用了。 從此,托天的重為南正,專管天地鬼神之事; 按地的黎為火正,專管人間之事。 顓頊帝還制定出各種禮儀制度來維護社會道德,規定婦女在路上遇見男人必須先迴避,不然要拉到十字大街上示眾,還規定兄妹不准通婚,並讓百姓按時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 顓頊帝的為人道德、智慧,使四方慕德而服,鳥獸盡皆感化。
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顓頊帝的轄區非常大,"北至於幽靈,南至於交算法,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 但是,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顓頊帝的大德智慧,使善者從之,卻使邪惡及無法無天的共工恨之,共工妒忌的簡直發了狂,便糾集一些同樣鼓吹無法無天而對顓頊帝不滿的壞神組建成一支軍隊,輕騎短刃,突襲天國京都。 顓頊帝聞變,泰然自若,一面點燃七十二座烽火台,大戰開始后,顓頊帝率軍將共工部眾從天上追逐到凡界,再從凡界廝殺到天上,幾個回合過去後,顓頊帝的部眾越殺越多,長著兩個蜂窩腦袋的驕蟲領毒蜂由平逢山趕至; 共工的部落被殺的人仰馬翻,幾乎全軍覆沒。 共工輾轉殺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邊僅剩一十三騎。 不周山的奇崛突兀,頂天立地,擋住了這伙賊寇的去路。 這不周山是一根撐天的巨柱,是顓頊帝維持宇宙秩序的主要憑藉之一。 這時,顓頊帝率軍從四面八方衝來,喊殺聲、勸降聲驚天動地,天羅地網已經布成。 共工到死還想壞一把,不顧一切後果發洩怨恨,他向不周山撞去。 在轟隆隆、潑喇喇的巨響聲中,那撐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它攔腰撞斷,橫塌下來。 天柱折斷後,整個宇宙便隨之發生了大變動,西北的天穹失去撐持而向下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頂的太陽、月亮和星星在原來位置上再也站不住腳,身不由己的掙脫束縛,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日月星辰的運行路線。
不周山被撞斷后,天就塌下半邊來,還露出很多大窟窿; 地面也裂開了,出現一條條的深坑裂縫。 在天崩地裂的情況下,山林燃燒起熊熊大火,地底噴出了滔滔洪水,周圍也竄出了各種兇猛野獸,大地就象一個人間地獄。
天神女媧,看到自己創造出來的人受到這樣的苦難,痛心極了。 為了讓人們重新過上自然的生活,女媧決定去修補殘破的蒼天。 這是一件極其困難繁雜的工作,女媧先在江河揀了許多五色石子,又用大火把石子燒了九天九夜,煉成紅、黃、青、白、黑五色混和的石漿,然後一勺一勺的把石漿灌進天上的窟窿,把崩裂的地方修補好。 隨之的工作,便是要把天撐起來。 女媧用一隻大烏龜的四隻腳,用來代替天柱,豎立在大地的四方,把天空象架帳篷似的撐起來。 柱子很結實,天空再也不會塌下來了。 女媧又趕走了到處為患的凶禽惡獸,又用蘆草燒成的灰去填塞洪水。 天補好了,地也填平了,華夏之民又重新過上了自然幸福的生活。
發生大戰
相傳帝舜時期(約西元前22世紀),禹部落聯盟進攻共工氏部落聯盟(今河南嵩縣北黃河附近)的作戰。 原始社會晚期,中原地區生活著黃帝族系的部落聯盟(今山西南部),舜為首領。 當時,黃河經常泛濫成災,禍及人民,舜命禹治水。 炎帝族系的共工氏部落聯盟,長期與舜領導的部落聯盟爭奪生存地域,併為治水發生衝突。 於是,禹率領本部落聯盟進攻共工氏,將其擊敗並驅離治水地區,以便治水。 從此共工氏再也無力與黃帝族系部落聯盟抗衡。
水神共工是炎帝的後裔,與黃帝家族本來就矛盾重重。 帝顓頊接掌宇宙統治權后,不僅毫不顧惜人類,同時也用強權壓制其他派系的天神,以至於天上人間,怨聲鼎沸。 共工見時機成熟,約集心懷不滿的天神們,決心推翻帝顓頊的統治,奪取主宰神位。 反叛的諸神推選共工為盟主,組建成一支軍隊,輕騎短刃,突襲天國京都。 帝顓頊聞變,倒也不甚驚惶,他一面點燃七十二座烽火臺,召四方諸侯疾速支援; 一面點齊護衛京畿的兵馬,親自掛帥,前去迎戰。 一場酷烈的戰鬥展開了,兩股人馬從天上廝殺到凡界,再從凡界廝殺到天上,幾個來回過去,帝顓頊的部眾越殺越多,人形虎尾的泰逢駕萬道祥光由和山趕至,龍頭人身的計蒙挾疾風驟雨由光山趕至,長著兩個蜂窩腦袋的驕蟲領毒蜂毒蝎由平逢山趕至; 共工的部眾越殺越少,櫃比的脖子被砍得只剩一層皮,披頭散髮,一隻斷臂也不知丟到哪兒去了,王子夜的雙手雙腳、頭顱胸腹甚至牙齒全被砍斷,七零八落地散了一地。 共工輾轉殺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邊僅剩一十三騎。 他舉目望去,不週山奇崛突兀,頂天立地,擋住了去路,他知道,此山其實是一根撐天的巨柱,是帝顓頊維持宇宙統治的主要憑藉之一。 身後,喊殺聲、勸降聲接連傳來,天羅地網已經布成。 共工在絕望中發出了憤怒的吶喊,他一個獅子甩頭,朝不周山拚命撞去,只聽得轟隆隆、潑喇喇一陣巨響,那撐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他攔腰撞斷,橫塌下來。 天柱既經折斷,整個宇宙便隨之發生了大變動:西北的天穹失去撐持而向下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頂的太陽、月亮和星星在原來位置上再也站不住腳,身不由己地掙脫束縛,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日月星辰的運行線路,解除了當時人們所遭受的白晝永是白晝,黑夜永是黑夜的困苦。 另一方面,懸吊大地東南角的巨繩被劇烈的震動崩斷了,東南大地塌陷下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和江河東流、百川歸海的情景。
共工氏行為最後得到了人們的尊敬。 在共工氏死後,人們奉他為水師 (司水利之神)。 他的兒子后土也被人們奉為社神(即土地神),後來人們發誓時說"蒼天在上後土在下",就指的是他,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重。
古今點評
1.斡維焉系,天極焉加? 八柱何當,東南何虧? (屈原《天問》)
2.這又是北部人民對於地形及現世界的並未十分美滿所起的一種解答。 在開闢神話中,這該是尾聲了。 他生於若水而居帝丘(今河南濮陽東南),正處黃河(約當今衛河)東岸附近。 炎帝的後裔共工,已成為炎帝族分支共工氏部落聯盟的首領,居九有(即九州)黃河中游河西地區(約在今河南輝縣境)。 (茅盾《神話研究》共工怒触不周山_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_共工怒触不周山读后感 搜 - 吾爱诗经网 https://bit.ly/3n2ddHg
----------------------
水神共工簡介 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的戰爭場景
2015/09/29 來源:歷史趣聞
[導讀]共工是中國的神話人物,他是水神,曾與顓頊為了爭奪帝位而發起戰鬥,他們的戰鬥場面很龐大,那麼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的戰爭場景是怎樣的,關於共工還有哪些簡介呢?
共工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里的人物,他是一個水神,掌控著洪水,本領十分大。曾經共工為了與顓頊爭奪帝位和他發起了一場戰鬥,因為共工和顓頊都很厲害,他們之間的戰爭場景十分激烈,那麼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的戰爭場景是怎樣的呢?水神共工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的簡介是什麼呢?
中文名共工
別名康回
外文名【其他語言】gòng gōng
國籍/朝代上古
職業部落首領,水神
民族華夏族
尊號水神
出生日期不詳
逝世日期不詳
爵位武鄉侯
主要成就治水
家庭成員后土
來源/出處《列子》,《山海經·海內經》
水神共工簡介
共工在中國古代有很多含義,最常見的是水神共工,在《列子》中就記載他與火神祝融勢不兩立。《天文訓》中,共工與黃帝之孫顓頊爭帝,共工因戰敗頭撞不周山,天地顫抖。《山海經》:「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另外還有說,共工曾是堯帝的臣下,列為「四凶」之一,被流放到幽州。
水神共工圖片
不論神話,共工是顓頊時代的一個部落首領,盤踞在河南輝縣。黃河的肆意泛濫嚴重影響到族人的生存,共工帶領大家英勇治水,當時他們的治水策略是以堵塞為主,並不是疏導,根本上未能抵禦洪水的侵襲,但為後世治水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共工也被認為是我國古代第一位治水先烈,後世尊他為水神。
相傳共工氏是炎帝的後代,治水世家,精通農業,為國家的農業生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開創了築堤蓄水的先河,具體做法是將高的地方剷平,低的地方填高,在平坦地方修建堤壩。這種方法只注重堵塞洪水,而沒有考慮到疏通的作用,洪災的危害並沒有因此減少,均以失敗告終。歷來關於共工的傳說,都是和水有關。
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的戰爭場景
顓頊以共工違反天意的理由,帶領部眾討伐共工。大戰開始後,顓頊的部眾一路追打共工氏,將他們從天界趕到了凡間,再從凡間廝殺到了天上。大戰幾個回合後,顓頊的部落越殺越多,長著兩個腦袋的蟲子與毒蜂來支援顓頊部落。最後共工氏被顓頊打得人仰馬翻,幾乎全軍覆沒。顓頊將共工氏一路逼到不周山下,共工氏當時只剩下十三個人了。共工氏的人馬被不周山擋住,這時顓頊帶著部眾從四面八方包圍了共工氏,共工氏眼見被困,壞心一起,不顧一切向不周山撞去。只聽一聲巨響,巨柱狀的不周山竟然被共工攔腰撞斷。
顓頊共工大戰場景
隨著不周山折斷,整個宇宙產生了大變,西北的天穹因為失去支撐整個向下傾斜,太陽、月亮和星星也掙脫束縛向西移動,成為現在幾個星球的運行路線。因為天塌下來半邊,露出了許多窟窿,人間火災和山洪頻頻爆發,野獸也趁此出來作亂,。女媧看到人間的慘劇,用五色石子煉成五色泥漿修補窟窿,用大烏龜的四隻腳代替天柱支撐住天空,又趕走四處作亂的野獸,人間這才重新恢復平靜的生活。
共工是中國古代的水神,他和共工都曾是部落的首領,都為自己的後代創造了很多的貢獻。因為賀顓頊爭帝位,共工和他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大戰了幾個回合後共工一生氣將周山撞斷,宇宙因此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世間一片混亂,所以共工與顓頊的戰爭場景十分激烈。
原文網址:http://read01.com/MRJdm7.html
-----------------------------
祝融與共工兩位大神的事跡
2018-05-23 由 月兜雜說 發表于文化
共工
共工
【簡介】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天神。為西北的洪水之神,傳說他與黃帝族的顓頊發生戰爭,不勝,怒而頭觸不周山,使天地為之傾斜。後為顓頊年誅滅。此外還有一說,謂共工是堯的大臣,與驩兜、三苗、鯀並稱「四凶」,被堯流放於幽州。《書.堯典》:「流共工於幽州,放允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又《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真實的共工】
除去神話,共工是在「三皇五帝」中「顓頊」時代一個比較強大部族的首領,活動在輝縣一帶。黃河的經常泛濫威脅到了部落的生存,共工率領大家與洪水英勇搏鬥,他們採取「堵」而不是「疏」的辦法來治水,未能根治洪水,但是為後人治水積累了經驗。共工是我國最早的治水英雄,被後世尊為水神。共工治水錶現出來的永不言敗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共工與顓頊爭奪帝位的故事,後被演繹成「怒而觸不周之山」的神話。毛澤東曾對共工給予高度評價。
據說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後代。共工氏是神農氏以後,又一個為發展農業生產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他發明了築堤蓄水的辦法。關於他的傳說,幾乎全與水有關,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觸不周山。一說共工部落活動區域在今河南-輝縣。
【共工的貢獻】
共工氏是個治水世家。共工氏治水方法是把高地剷平,低地填高。在平坦地面上修築堤防。用土堤來擋水,這種方法沒有疏通河流,水依然會漫流泛濫成災,所以共工的治水最後都遭到失敗!
共工氏和他的兒子后土都對農業很精通。他們專著於研究農業生產中的水利方面。在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況後,發現有的地方地勢太高,田地澆水很費力;有的地方地勢太低,容易被淹。為了改變這種不利於農業生產的情況,共工氏發明了築堤蓄水的方法。具體做法是:把地勢高處的土運到低地上填高。認為窪地填高可以擴大耕種面積,高地去平,利於水利灌溉,對發展農業生產大有好處。
【禹攻共工之戰】
相傳帝舜時期(約公元前22世紀),禹部落聯盟進攻共工氏部落聯盟(今河南嵩縣北黃河附近)的作戰。
原始社會晚期,中原地區生活著黃帝族系的部落聯盟(今山西南部),舜為首領。當時,黃河經常泛濫成災,禍及人民。舜命禹治水。炎帝族系的共工氏部落聯盟,長期與舜領導的部落聯盟爭奪生存地域,並為治水發生衝突。於是,禹率領本部落聯盟進攻共工氏,將其擊敗並驅離治水地區,以便治水。從此共工氏再也無力與黃帝族系部落聯盟抗衡。
【共工怒觸不周山】
水神共工是炎帝的後裔,與黃帝家族本來就矛盾重重。帝顓頊接掌宇宙統治權後,不僅毫不顧惜人類,同時也用強權壓制其他派系的天神,以至於天上人間,怨聲鼎沸。共工見時機成熟,約集心懷不滿的天神們,決心推翻帝顓頊的統治,奪取主宰神位。反叛的諸神推選共工為盟主,組建成一支軍隊,輕騎短刃,突襲天國京都。
帝顓頊聞變,倒也不甚驚惶,他一面點燃七十二座烽火台,召四方諸侯疾速支援;一面點齊護衛京畿的兵馬,親自挂帥,前去迎戰。
一場酷烈的戰鬥展開了,兩股人馬從天上廝殺到凡界,再從凡界廝殺到天上,幾個來回過去,帝顓頊的部眾越殺越多,人形虎尾的泰逢駕萬道祥光由和山趕至,龍頭人身的計蒙挾疾風驟雨由光山趕至,長著兩個蜂窩腦袋的驕蟲領毒蜂毒蠍由平逢山趕至;共工的部眾越殺越少,櫃比的脖子被砍得只連一層皮,披頭散髮,一隻斷臂也不知丟到哪兒去了,王子夜的雙手雙腳、頭顱胸腹甚至牙齒全被砍斷,七零八落地散了一地。
共工輾轉殺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邊僅剩一十三騎。他舉目望去,不周山奇崛突兀,頂天立地,擋住了去路,他知道,此山其實是一根撐天的巨柱,是帝顓頊維持宇宙統治的主要憑藉之一。身後,喊殺聲、勸降聲接連傳來,天羅地網已經布成。共工在絕望中發出了憤怒的吶喊,他一個獅子甩頭,朝不周山拚命撞去,只聽得轟隆隆、潑喇喇一陣巨響,那撐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他攔腰撞斷,橫塌下來。
天柱既經折斷,整個宇宙便隨之發生了大變動:西北的天穹失去撐持而向下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頂的太陽、月亮和星星在原來位置上再也站不住腳,身不由己地掙脫束縛,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日月星辰的運行線路,解除了當時人們所遭受的白晝永是白晝,黑夜永是黑夜的困苦。另一方面,懸吊大地東南角的巨繩被劇烈的震動崩斷了,東南大地塌陷下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和江河東流、百川歸海的情景。
共工氏行為最後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在共工氏死後,人們奉他為水師 (司水利之神)。他的兒子后土也被人們奉為社神(即土地神),後來人們發誓時說「蒼天后土在上」,就指的是他,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重。
【相關記載】
據《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襖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宋羅泌《路史、後紀二》注引《歸藏·啟筮》:「共工人面蛇身朱發。」相傳共工為水神。《左傳·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處什之七,陸處什之三,乘天勢以隘制夫下。」《淮南子·本經訓》:「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共工神話最著者,為共工與顓頊之戰。《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顓頊,黃帝之裔(《山海經·海內經》)。故此戰實為黃炎戰爭之繼續。此戰又或傳為共工與高辛(《淮南子·原道》);與神農(《雕玉集·壯力》);與祝融(《史記,補三皇本紀》);與女媧(《路史·太吳紀》)之爭。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殺共工之臣相柳等傳說,由禹為黃帝系統人物,當亦系黃炎戰爭之餘緒。今河南杞縣流傳的「女媧補天」則謂:共工、祝融,女媧、棺人為兄妹。共工與祝融因吃天鵝蛋之爭,共工撞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濫,女媧乃有補天之舉,似更原始。參見「杞人憂天」。
祝融與共工戰 《史記·補三皇本記》:「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此戰或又傳說為顓頊,神農,女媧,高辛與共工之爭。
《國語·魯語上》載:共工氏之伯九有。伯九有也就是霸九州。實際上是說共工氏一度是九州的伯(霸)主,即中原部落聯盟的一個首領。這反映了九個氏族住在九個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於首要地位。徐旭生說共工氏居住地在今河南省輝縣。郭沫若說:共工氏長期活動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這個地方古代稱為九州,可能來源於共工氏的九個氏。後來,這裡往西的山區中還有九州之戎,大概是共工氏的餘部延續下來的。
共工神話最著者,為共工與顓頊之戰。《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顓頊,黃帝之裔(《山海經·海內經》)。此戰又或傳為共工與高辛(《淮南子·原道》);與神農(《雕玉集·壯力》);與祝融(《史記·補三皇本紀》);與女媧(《路史·太吳紀》)之爭。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殺共工之臣相柳等傳說。
關於祝融與共工之戰的記載,《史記·補三皇本記》:「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此戰或又傳說為顓頊,神農,女媧,高辛與共工之爭。
共工是古代傳說中神農氏的後代、屬於炎帝一族,身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體。在黃帝的繼承人顓頊治世的時代反叛,被顓頊擊敗,共工怒而頭撞不周山(傳說中支撐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東南傾斜。之後共工仍不斷地作亂(代表洪水的爆發),最後被禹殺死(指治水成功)。
祝融
祝融,神話傳說中的古帝,以火施化,號赤帝,後人尊為火神。有人說祝融是古時三皇五帝三皇之一。住在崑崙山的光明宮,是他傳下火種,教人類使用火的方法。另一說祝融原叫重黎,在擔任火正官時,黃帝賜他姓「祝融氏」。
祝融八姓: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史書稱為「祝融八姓」。
【簡介】
祝融,名重黎(簡稱黎),又稱祝誦,祝和。相傳帝嚳高辛氏時,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鄭)擔任火正之官,能昭顯天地之光明,生柔五穀材木,為民造福。帝嚳命曰祝融,後世尊為火神。
祝融氏是黃帝後世子孫。《史記·卷四十 ·楚世家》說:「高陽者(帝顓頊),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世本》說:「老童(即卷章)生重黎及吳回。」
帝嚳時代,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乃以庚寅日誅重黎,以其弟吳回為火正。吳回死,陸終嗣。陸終有子六人,第四子名求言,西周時為鄶國。
【神話傳說】
1.南嶽傳說之祝融的故事
黃帝時候有個火正官,名叫祝融,他小時候的名字叫做黎,是一個氏族首領的兒子,生成一副紅臉膛,長得威武魁偉,聰明伶俐,不過生性火爆,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火冒三丈。那時候隧人發明鑽木取火,還不大會保存火和利用火。但黎特別喜歡跟火親近。所以十幾歲就成了管火的能手。火到了他的手裡,只要不是長途轉遞,?就能長期保存下來。黎會用火燒菜、煮飯、還會用火取暖、照明、驅逐野獸、趕跑蚊蟲。這些本領,在那個時候是了不得的事。所以,大家都很敬重他。有一次,黎的爸爸帶著整個氏族長途遷徙,黎看到帶著火種走路不方便,就只把鑽木取火用的尖石頭帶在身邊。
一次,大家剛定居下來,黎就取出尖石頭,找了一筒大木頭,坐在一座石山面前「呼哧呼哧」鑽起火來。鑽呀,鑽呀,鑽了整整三個時辰,還沒有冒煙,黎很生氣,他嘴裡喘著粗氣,很不高興。但是沒有火不行,他只好又鑽。鑽呀,鑽呀,又鑽了整整三個時辰,煙倒是出來了,就是不起火。他氣得臉子黑紅,「呼」地站起來,把尖石頭向石頭山上狠狠砸去。誰知已經鑽得很熱的尖石頭碰在石山上,「咔喳」一聲冒出了幾顆耀眼的火星。聰明的黎看了,很快想出了新的取火方法。他采了一些曬乾的蘆花,用兩塊尖石頭靠著蘆花「嘣嘣嘣」敲了幾下,火星濺到蘆花上面,就「吱吱」冒煙了。再輕輕地吹一吹,火苗就往上竄了。
自從黎發現石頭取火的方法,就再也用不著費很大工夫去鑽木取火了,也用不著千方百計保存火種了。中原的黃帝知道黎有這麼大的功勞,就把他請去,封他當了個專門管火的火正官。黃帝非常器重他,說:「黎呀,我來給你取個大名吧,就叫祝融好了,祝就是永遠,融就是光明,願你永遠給人間帶來光明。」黎聽了非常高興,連忙磕頭致謝。從此,大家就改叫他祝融了。
黃帝在位的時候,南方有個氏族首領名叫蚩尤,經常侵擾中原,弄得中原的人無法生活。黃帝就號令中原的人聯合起來,由祝融和其他幾個將領帶著,去討伐蚩尤,蚩尤人多勢眾,尤其是他的九九八十一個兄弟,一個個身披獸皮,頭戴牛角,口中能噴射濃霧,好不威風。開始打仗的時候,黃帝的部隊一上大霧就迷失方向,部隊之間失去聯繫,互不相顧。蚩尤的部隊就趁勢猛撲過來,打得黃帝所部大敗,一直向北逃到涿鹿才停下來。黃帝被蚩尤圍在涿鹿,好久不敢出戰。不久,因發明了指南針,就再也不怕濃霧了。後來祝融見蚩尤的部下都披獸皮,又獻了一計,教自己的部下每個人打個火把,四處放火,燒得蚩尤的部隊焦頭爛額,慌慌張張地朝南方逃走。黃帝駕著指南車,帶著部隊乘勝向南追趕。趕過了黃河,趕過了長江,一直趕到黎山之丘,最後終於把蚩尤殺死了。祝融由於發明了火攻的戰法,立了大功,?黃帝重重封賞了他,他成了黃帝的重要大臣。
黃帝的部隊班回朝時,路過雲夢澤南邊的一群大山。黃帝把祝融叫到跟前,故意問道:「這叫什麼山?」祝融答道:「這叫衡山。」黃帝又問:「這山的來歷如何?」祝融又答道:「上古時候,天地一片渾沌,象個雞蛋。盤古氏開天闢地,才有了生靈。他活了一萬八千年,死後躺在中原大地之上,頭部朝東,變成泰山;腳趾在西,變成華山;腹部凸起,變成嵩山;右手朝北,變成恆山;左手朝南,就變成了眼前的衡山。」剛剛說完,黃帝緊接著又問:「那麼,為什麼名叫衡山。」祝融馬上答道?:「此山橫亘雲夢與九嶷之間,象一桿稈一樣,可以稱出天地的輕重,衡量帝王道德的高下,所以名叫衡山。」黃帝見他對答如流,非常高興,笑呵呵地說:「好哇!你這麼熟悉南方事務,我要委你以重任!」但黃帝並不說出是什麼重任。
隊伍在衡山駐紮下來了。黃帝登上最高峰,接受南方各個部落的朝拜。許多氏族首領會集在一起,大家都很高興,祝融一時興起,奏起了黃帝自己編的曲子-咸池之樂,黃帝的妃子嫘祖也踏著拍子,跳起舞來。大家見了,都圍著黃帝跳了起來。跳了個痛快以後,黃帝叫大家靜下來,說:「我就位以來,平榆罔,殺蚩尤,制訂曆法,發明文字,創造音律,編定醫書,又有嫘祖育蠶治絲,定衣裳之制。現在天下一統,我要奠定五嶽: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從今以後,火正祝融鎮守南嶽。」大家一聽,都大聲喊著:「萬壽無疆!萬壽無疆!」祝融這時才知道,原來黃帝說的委以重任就是這麼回事。
黃帝走了以後,祝融被留在衡山,正式管理南方的事務。他住在衡山的最高峰上,經常巡視各處的百姓。他看到這裡的百姓經常吃生東西,就告訴他們取火,教他們把東西燒熟再吃。他看到這裡的百姓晚上都在黑暗中摸摸去,就告訴他們使用火松明。他看到這裡瘴氣重、蚊蟲多,百姓經常生病,就告訴他們點火熏煙,驅趕蚊蟲和瘴氣。百姓們都很尊敬他,每年八月秋收以後,就成群結隊地來朝拜他。大家說:「祝融啊,我們人丁興旺了,雞鴨成群了,五穀豐登了。你給我們帶來了這麼多的好處,我們感謝你,我們要尊你為帝了。你以火施化,火是赤色我們就叫你赤帝吧!從此,祝融就被大家尊為赤帝了。」
正在大家安居樂業的時候,忽然電閃雷鳴,從中原地帶來了震天動地的殺喊聲。百姓們嚇得不得了,都跑來問祝融是怎麼一回事。祝融告訴他們說:「這是共工和顓頊氣爭帝位,打起來了。」他們打了很久,還是不分勝負,共工氣得七竅生煙,縱身一跳,一頭朝不周山上撞去。這不周山原來是一座不平凡的山,它撐住了天空,不讓天垮下來;它系住了大地,不讓大地傾斜。共工一頭撞過去,只聽得「轟隆隆」一陣巨響,火星飛濺,照亮了半天,撐天的柱子折斷了,系住大地的繩索也繃斷了。從此,天空向西北傾斜,日月星辰都往西北方向落下去。大地向東南傾斜,江河湖泊的水都往東南方向流過去。本來,南嶽衡山這塊天眼看也要垮下來了,這塊地也一晃一晃的就要翻過去了。老百姓一個個抱著大樹,攀著岩石,嚇得哭起來了。祝融連忙使出自己的全身本領,象個大柱子一樣撐住這個地方的天才沒有垮,山才沒有塌。唐朝有個詩人,特意寫了這件事:「東南地益卑,維岳資柱石。前當祝融居,上拂朱鳥翮。」後來,還有一個詩人也寫道:「地涌一峰秀,高撐南楚天。」?祝融在南嶽山上活到一百多歲才死去。百姓把他埋在南嶽山的一個山峰上,並把這個山峰命名赤帝峰。他住過的最高峰,大家就一直叫做祝融峰。在祝融峰頂上,百姓們修建了一座祝融殿,永遠紀念著他的功德。
2.祝融與火攻戰法
祝融是在我國長期以來廣泛祭祀的火神。據羅泌《路史·前紀》卷八中說:「祝誦氏,一曰祝龢,是為祝融氏……以火施化,號赤帝,故後世火官因以為謂。」《史記·楚世家》:「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傳說祝融不但是管火的能手,而且發現了擊石取火的方法,還發明了火攻戰法。
祝融原名叫黎,傳說他誕生在氏族社會,是氏族首領的兒子。黎從小就特別喜歡火,那時,燧人氏剛發明了鑽木取火,人們對保存和使用火的知識很缺乏。有一次,他隨父親進行氏族長途遷徙,因帶著火種走路不方便,他只帶了鑽木取火的石頭。晚上,大家要用火了,黎卻取不出火來,頓時氣得他將取火的石頭向山上扔去,不料石頭落下來濺起了幾顆火星。聰明的黎見了靈機一動,立即想出了新的取火辦法。他采來曬乾的蘆花,用兩塊尖石頭靠著蘆花連敲幾下,火星濺到蘆花上,再輕輕一吹就冒起了火苗。這就是後來的擊石取火方法。擊石取火比鑽木取火省力多了,更不用千方百計保存火種,因此,當時中黃帝封他為火正官,並賜名祝融。
火攻戰法傳說也是祝融最早發明的。當時南方有個氏族,首領叫蚩尤,經常侵犯中原,祝融奉命前去討伐。蚩尤人多勢眾,非常強悍。祝融就命自己的部下每人打個火把和爆燃之物,等蚩尤的人一到,就四處放火,把蚩尤的隊伍燒得焦頭爛額,倉皇潰敗,他們乘勝追擊,終於打敗了蚩尤,立了大功。為此,黃帝重賞了他,命他掌管天下的火,鎮守南山。
祝融是管火用火的能手,他不但發明了新的取火方法和火攻戰法,他還教人們如何用火把食物燒熟了吃,如何用火取暖和照明,如何用火驅除瘴氣和蚊蟲,防止鬧病。祝融以火施化,贏得了人們的敬重。因火是赤色的,人們就稱他為「赤帝」,每年秋後都向他朝拜。
在科學文化落後的年代裡,人們對火的認識還僅僅是表面的,認為火很神秘,主宰火的是神。祝融用火為人們造福,所以,後人把他尊為火神,每年都要進行隆重的祭祀,以表達人們對祝融的感激和紀念。
火神祝融的傳說,帶有神話色彩,但它反映了人類同火災作鬥爭的一種希冀,寄希望於火神能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光明和幸福,驅除邪惡,消災免禍。然而,要真正預防火災,避免火災給人類帶來的危害,祭神求佛是無濟於事的,只有依靠科學,依靠人類的智慧戰勝火災。今天,人類對火已有了科學的認識,再不用祈求火神保護了,但火種祝融以火造福人類的形象卻將作為美好的傳說繼續流傳下去。
3.祝融擊火
各種各樣的打火機,已經普及到人們日常生活中。但在一些邊遠山區,農民至今還隨身攜帶著取火用的火鏈,因它不用汽油火石,隨時用,隨時取。所以,一直沿用了幾千年。那麼,火鏈最早是誰發明的呢?
傳說從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後,到了黃帝時期,人類已開始用火燒熟食物,用火取暖,用火驅趕毒蟲猛獸,用火打仗。可是在那時,人們只知道用火,卻不會保存火種,這對過著遷徙不定的遊牧遊獵生活的人們來說很不方便。他們必須經常帶火種行路,每到一個地方,頭一件大事就是用火種燃火燒飯,燒過飯後又得把火種小心地保存起來。
有一年,黃帝帶著夏部落的群民,由南向北轉移。中途忽然遇到暴雨,山洪暴發,遍地是水,大人小孩被雨水澆得像落湯雞。祝融負責管理火種,他隨身帶的火種也被暴雨撲滅了。人們又冷又餓,孩子們哭 叫不停。黃帝命令大家在一個大石洞裡暫住下來,等待天晴之後再走。誰知,老天好像故意與人們作對,一連幾天,雨一直不停地下著。人們住在山上石洞裡饑寒難忍。但因失去了火種,無法生火做飯取暖。餓得實在支持不住了,大人便開始吃生肉, 老人和小孩也只得用冷水泡蘑菇吃。 祝融著急萬分,想用鑽木取火的方法取火,可是帶來的木柴全是濕的,鑽了很長時間,也未鑽出火星。眼看天黑了,祝融累得滿頭大汗,毫無效果,一氣之下,便把手裡的鑽頭狠狠地扔出去。不料,鑽頭碰擊在石洞的岩石上,濺出的火星更多。祝融心裡頓時由憂變喜,他忘記了疲勞,找來好多岩塊,用力互相碰擊,只見火星不斷飛濺 。可是,怎樣才能使火星燃燒呢?這又成了一個難題。黃帝走過來對祝融說:「你不要太急,從石頭上能擊出火星,這就是很大的成功。下一步怎麼辦,需要多找些人來共同商量。」黃帝的這番鼓勵,使祝融信心倍增。他找來常先、大鴻、力牧、嫘祖等人一同想辦法。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說個不停,唯有常先一人低著,一句話也不說。大家以為他餓病了,勸告他去休息。不料,常先猛然往起一站,說了聲:「有辦法了!」說著,把自己纏腰的腰圍解下來,用勁撕開,從容掏出一團花絮,對祝融說:你把這些蘆花絮放在石頭下面,再擊石取火。」祝融按他的建議把蘆花絮擺好,再擊石,火星濺落的越來越多,點燃蘆花絮的聲音越來越大,祝 融用口輕輕一吹,隨著一股濃煙竄出了火苗。取火成功了!有了火人們就有了生存的希望。石洞裡的大人小孩無不歡呼跳躍。黃帝專門為祝融舉行了慶功會,給他記了大功,並封他為「火正」(官職)。
祝融發明的「擊石取火」,使人不再為保存火種發愁,這就大大方便了人類的生產生活。因火又是紅色的,所以後世人都把祝融稱為「赤帝」。
4.祝融與共工之戰
祝融因為教會人類使用火,人們對祝融都非常之崇拜,但水神共工看不過眼,心想世界萬物離不開水,為什麼人類只崇拜祝融,而不崇拜自己,越想越氣奮。於是集四湖五海之水沖向崑崙山,把崑崙山上的聖火澆滅,頓時全世界漆黑一片。祝融得知非常憤怒,騎上火龍,與共工大戰起來,水此終是往低處流,洪水從崑崙山下落下來,祝融乘機發起進攻,把共工燒得焦頭爛額。共公輸得不順氣,一氣之下撞向不周山,誰知不周山是天柱,天柱給撞斷了,天也塌下來,給世界萬物帶來災難,於是就引來女媧補天的故事。按今天的話來說這可以說是女媧補天的前傳。
另一說法,伏羲死後共工作亂,黃帝派祝融平叛,雖然打敗了共工,但沒有殺死所有共工氏成員,黃帝殺了祝融。後由他的弟弟吳回擔任火正官,依舊稱祝融氏。
【文獻記載】
重嚳封功食邑於新鄭一帶。《左傳》昭公十七年說:「鄭,祝融之墟也。」春秋時的鄭國,是祝融族原來居住過的地方,即今河南新鄭縣一帶。《國語·周語上》說:「有夏之興也,融降於崇山。」崇山即嵩山。可見,在夏族開始興盛的階段,祝融族有一部分還在嵩山一帶居住。嵩山與新鄭同為鄭國疆域,基本上屬於一個地區。
羅泌《路史》卷八說:「〔祝誦氏〕其治百年,葬衡山之陽,是以謂祝融峰也。」
祝融因功狀昭顯,食邑於新鄭,故乾隆四十一年本《新鄭縣誌》特為祝融作《封建表》
另外,三國時南蠻王孟獲之妻亦叫祝融,史稱祝融夫人,相傳是火神祝融之後裔。
《山海經·海內經》一書中關於他的出生作了以下敘述:「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由此可見,祝融系炎帝的第五代玄玄孫。另據《海內經》中又稱: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韓流,韓流生顓頊。《大荒西經》則補敘為:「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這樣一說祝融又成了黃帝之後了。不過,上古時期黃帝、炎帝本是同根同族,所以傳說中的祝融時而是炎帝之孫,時而又是黃帝的後代也就不奇怪了。那麼,祝融又是一副什麼模樣呢?《山海經·海外南經》中說:「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可見他並非「完人」,郭亞注釋「火神也」。《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中曰:「火正曰祝融」,火正,就是掌管火的官員,神話中的火神祝融,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逐步演化成了司火的官職。《漢書·五行志上》一書說:「古之火正,謂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正因為祝融是火神,他的威力也被應用到兩軍對壘的戰爭中去了。《墨子·非攻下》記載如下:「(成湯伐夏),天命融(祝融)隆(降)火干厘夏城之閒,西北之隅。」降火助戰,這可能是首次把火戰使用於戰爭中的吧。祝融有一弟叫吳回,又稱回祿,也是官司「火正」。只是名聲沒有祝融大,人們把火災稱為「祝融之患」不是沒有依據的。於是,就有了用祝融代替火災一詞的來歷。
【道場】
自燧人氏發明的轉木取火,但有了火種不會保留和使用,後由祝融發明了使用火和留火種的方法後,黃帝封了他為主管火的正火官。後因祝融對南方的情況比較熟悉,又派了他來到衡山附近做司徒,死後葬於衡山,故南嶽衡山就是祝融的道場。現衡山的最高峰叫祝融峰,山頂還有一座祝融殿。
【祝融峰】
「南嶽四絕」之祝融峰之高。祝融峰挺拔突起,高出芙蓉、紫蓋、天柱、祥光、煙霞、軫宿諸峰之上,據新編《南嶽志》載:祝融峰,海拔1289.8米,位於北緯27度18分6,東經112度41分05,是南嶽七十二峰的最高峰和主峰。它是根據火神祝融氏的名字命名的,相傳祝融氏是上古軒轅黃帝的大臣,人類發明鑽木取火後卻不會保存火種和不會用火,祝融氏由於跟火親近,成了管火用火的能手。黃帝就任命他為管火的火正官。因為他熟悉南方的情況,黃帝又封他為司徒,主管南方事物。他住在衡山,死後又葬在衡山。為了紀念他對人們的重大貢獻,將衡山的最高峰命名祝融峰。在古語中,「祝」是持久,「融」是光明,讓他永遠光明。
祝融峰頂有祝融殿,原名老聖帝殿,明萬曆年間(1573—1620)始建為祠。現在的建築是後來重新修建的,殿後岩石上裝有石欄杆,北山風光盡收眼底。
在祝融殿的西邊,有望月台,月明之夜,皓月臨空,銀光四射,景色格外明麗。遊人站在台上,欣賞月色,較在平地上別有一番景象。即使月亮西沉,這裡也留有它的餘輝。正如明代孫應鰲的詩所描繪的:「人間朗魄已落盡,此地清光猶未低。」幽妙的情景,可以想見了。
祝融峰附近寺廟林立,其南面有上封寺,隋代以前叫光天觀,是道教活動的地方。隋煬帝大業年間(605—618),下令改為上封寺。上封寺的正前方是南天門。上封寺後的山上有觀日台,現設有氣象台。在觀日台旁邊,有一塊石碑,上面刻有「觀日出處」四個大字,在秋高氣爽,特別是雨後初晴的日子裡,遊人可以看到「一輪紅日滾金球」的奇景。
因為牟姓起源於周朝,是火神祝融之後。據《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風俗通》所載,牟(故城在今山東萊蕪東二十里)國為周時子國,相傳為祝融之裔,春秋末滅國,其後以國為氏。
祝融為上古時期掌管火的官職,起初為顓頊曾孫重黎所擔任。祝融又稱火正,因重黎很有功績,能光融天下,被帝嚳命名為祝融。重黎誅伐共工氏時,因沒有將共工家族斬盡殺絕,而被帝嚳誅殺。後帝嚳命其弟吳回繼任,復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子陸終,承襲此職。以後祝融由官職又演變為部落名稱。其後有建立牟國者,為周時子國,牟國於春秋末滅國,亡國之後,子孫以國為氏稱牟姓。由於祝融之職由吳回之後相襲,故後世牟姓大多尊祝融陸終為牟姓得姓始祖。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5l6nya6.html
--------------------
揭秘顓頊與共工之戰到底是為了爭什麼
2017-04-28 由 趣歷史 發表于歷史
顓頊是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是五帝之一,傳說中的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是什麼意思呢?顓頊和共工之戰是怎樣一個故事?
圖片來源於網絡
顓頊本名乾荒,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顓頊又稱黑帝或玄帝,在天神傳說中是主管北方的天帝。顓頊是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也是「五帝」之一。
傳說顓頊的母親女樞有一次夢到了一條直貫日月的長虹飛入了腹中,而之後就懷孕了,並且生下了顓頊,相傳顓頊出生時頭戴干戈,並寫有「聖德」字樣。
顓頊繼位後,為了使社會永保太平,就嚴格遵照了他爺爺黃帝的政策,使得百姓安居樂業。據說他活到了98歲,在位一共78年,後來的舜、夏、秦、楚都是他的子孫,使得他成為中華民族人文共祖之一。
顓頊與共工之戰的故事
圖片來源於網絡
《列子·湯問》中有這麼一說:「共工氏與頹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顓頊和共工的戰爭是神話傳說故事,大約在4500年前,逐鹿之戰之後,一些地區和部族加速融合,而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在炎、黃的部落聯盟之內,發生了矛盾,顓頊和共工爭奪最高權力。
顓頊是黃帝的後裔,而顓頊在當時的部落之間擁有相當高的聲望,在這個時候,又有一個煊赫的古族,叫共工氏,是炎帝的後裔。他們住的地方常常鬧水災,所以他們一族世世代代與水作鬥爭,所以累積了很多治水的經驗。
共工很清高,目空一切,而他又擅長水攻之計,利用自己治水累積的經驗,製造了一場大洪水來攻擊顓頊,他以鄰為壑,以薄空桑,但是導致了始料不及的後果,使得水漫金山,更有「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這樣悲慘的描述,可見共工當時造成的悲劇。當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這樣,人們才更討厭他,共工製造的水患也受到了後人長期的譴責,並且留下了慘痛的歷史教訓:「古之長民者不墮山、不崇藪、不防川、不竇澤……昔共工棄此道也……墮高堙庳,以害天下……禍亂並興,共工用滅」
圖片來源於網絡
結果當然是共工戰敗,顓頊獲得了勝利,而且共工這種利用洪水「以害天下」大失民心。顓頊最後取代了共工「伯九有」的地位,而且被尊為了「帝顓頊」。
共工雖然失敗,但他的氏族們在之後參與了一系列的權威之爭,在堯舜禹時代,共工氏一直活躍在歷史的舞台上,所以可見共工與顓頊的帝位之爭是當時炎黃之爭留下來的餘緒。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b2yq3v9.html
-----------------
共工怒觸不周山
共工怒觸不周山是一個著名的漢族民間神話傳說。
共工,又稱共工氏,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水神,掌控洪水。在中國先秦古書《列子·湯問》中記載,傳說共工素來與顓頊不合,發生驚天動地的大戰,最後以共工失敗而憤怒地撞上不周山而告終。
這一傳說反映了遠古部族間的鬥爭,同時涉及到古代天文學上的"蓋天說"。
----------------------------
《神話》四月號:共工怒觸不周山
道家著作《淮南子》中記載了四大神話,包括女禍補天、后羿射日、共工觸山、嫦
娥奔月。相信大家對女禍、后羿、嫦娥的故事也耳熟能詳,共工觸山是否有點陌
生?今期中文學會每月電郵就由共工觸山開始吧!
《淮南子.天文訓》載:'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
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共工乃是水神,
是古神話中的著名人物,是炎帝玄孫祝融的兒子。傳說他人臉、蛇身、紅髮,駕黑
龍,管理和控制著佔大地面積十分之七的海洋、江河、湖澤。究竟其工為什麼這麼
憤怒,要用頭撞向不周山呢?原來顓頊繼黃帝登上帝位後,施行絕天地通的治理方
略,眾神沒有一點自由,地上的人民也怨聲載道。共工起而造反,向顓頊宣戰。雙
方大戰於不周山。這不周山乃是當年女媧補天斬龜腿所立的四根天柱之一。雙方大
戰了十幾天後,共工之軍隊已疲憊不堪,不知是否老羞成怒,他怒吼一聲,一頭向
不周山撞去。只聽得天崩地裂的一聲巨響,不周山就這樣折斷了! 頃刻之間,天崩
地裂,天地大亂!
據《國語.楚語》載,黃帝死後,其子少昊氏管制不力,出現人人可為巫史以祀神
靈的混亂局面。顓頊於是出來力挽狂瀾,他命'重'為南正掌祀天神,命'黎'為火正管
理人民,從而使人神不能隨意交往。這在神話傳說中叫做'絕地天通'。很顯然,'絕
地天通'的實質乃是宗教神權的壟斷:除了部落聯盟的首領及其領導下的職業巫覡,
任何人不可以隨意祭祀各種神靈。人們既不能隨意祭祀神靈,那麼,顯然也就不再
可能假借神的名義任意為自身謀求利益。共工與顓頊爭帝,其實質就是爭奪祭祀天
神的宗教神權。大家也可能在中史課也有學過,蠻野時代的人來說,政權是以神權
為基石的,那時的政治有濃厚宗教色彩,相比起現在,除了某些霸權國家外,大部
分國家兩者亙不干涉。
掌握宗教神權,關鍵是掌握溝通人神的手段。張光直先生指出:'古代,任何人都可
以借助巫的幫助與天相通。自天地交通斷絕之後,只有控制著溝通手段的人,才握
有統治的知識,即權力。'控制溝通手段的是什麼人呢?當然主要是巫。顓頊是巫,
而遠古的巫溝通神人的重要憑借則是高山。所以,就此來說,神話中共工頭觸不周
之山的真正目的,應該就是破壞顓頊通神的憑借。
《淮南子》描述共工觸不周山時甚有力拔山兮氣蓋世之氣焰,但唐代司馬貞《三皇
本紀》也有描述共工的事蹟,'當其(指女媧)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
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
地維缺。'從此可見,司馬貞把其工觸不周山一事寫為失敗後的激憤之舉,兩者甚有
不同。
神話固然是神話,當然不能相信,據《國語.周語》載,共工與顓頊爭天下時,
曾'壅防百川,墮高堙庳',造成四方洪水氾濫。經過時間及浪漫色彩洗禮、這事才演
變成一則共工頭觸不周山,因而帶來天地大動亂的神話故事。
香港大學學生會文學院學生會中文學會 - Chinese Society, A.A.H.K.U.S.U. https://bit.ly/3n3wKXR
-------------------------
神話與現實,共工為什麼怒觸不周山
2016-07-17 由 木子書生 發表于文化
共工,在文學創作的神話中,是與伏羲女媧政權同一時代的人,個人不敢苟同,至少怒觸不周山的共工不是與伏羲女媧同時期。共工與女媧之所以扯到一塊,是因為女媧治過洪水,也就是神話里說的補過天。而共工氏是神話時期管水的官名。再回到姓氏文化上,共工只是一種以職位命名的男性姓氏。為了成全女媧讓共工(炎帝共工)早生了上千年(後期單獨論述區別)。
《列子》中記載,共工與火神祝融不合,因「水火不相容」而發生大戰,共工失敗而怒出不周山。《山海經 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有必要講一下列子,道家四子(道教稱其為老子四大弟子之一),共工與祝融是父子啊,至少都是炎帝之後,咋可能互殘。所以」水火不相容「就有點後期宗教陰陽五行的意味了。唯一解釋是,祝融與共工在與顓頊爭帝上意見不一。
《列子 湯問》還記載,「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山海經 海內經》還說,顓頊是黃帝的兒子,在少昊國當過人質,後娶少昊國貴族,成為少昊國統領,輔佐少昊,共工與顓頊同時為少昊部下。
關於共工與祝融包括炎帝姓氏的混亂,可以按姓氏文化給出解釋。神農氏五德排炎帝,炎帝的後代分支很多,所以後代在演變成後面的姜姓的過程中,可以按圖騰、姓、氏綜合考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之後的這一分支為魁隗氏,魁隗發音為【kui】與蘷馗相同,蘷、馗都為牛的意思,牛為神農氏炎帝的圖騰,共工為第七代魁隗氏首領,為炎帝之後不用質疑,黃帝與祝融同代,共工與顓頊同代,所以非常吻合。祝融為火神,而最後一任炎帝戰敗後被發配往南方封神,南方屬火,炎帝比較忍耐,多方考量,祝融很可能就是最後一任炎帝(或炎帝的同宗替代品)。
綜合來說,黃帝打敗炎帝後,炎帝沒有反抗,可是神農氏後人遍布各處,勢力很大,伏羲氏後人的勢力也介入干預,所以開始像三皇時期一樣按五德(給人類做貢獻,什麼方面做貢獻就是什麼德)排五帝。伏羲後人屬木德所以少昊排在前,共工為治水的官名,炎帝魁隗氏治水又叫共工氏俗稱炎帝共工(共工),共工治水有方,部落聲譽壯大,按道理少昊完了應該是共工氏,可是在黃帝勢力(父親)和少昊勢力(丈人)的影響下傳給了顓頊。共工怒而觸不周山,情緒也很合理,後世黃帝後人醜化共工說共工性格極端脾氣暴躁,開玩笑,不是老實人被耍之後的正常表現嗎。至於祝融戰共工,很可能祝融怕事曾經對陣勸降過兒子,可是共工走了極端。而且共工撞不周山之後洪水泛濫,顓頊找人治理過,也是以水德居五帝,黑帝(黑水帝 屬北方)。
在《山海經》中記載,人們從未找到過不周山,但是都說是神聖的象徵,共工怒觸不周山,有種天道崩壞人性不古的意味,像共工在怒問蒼天的情緒。少昊國在東部,而共工戰顓頊時在北部,撞斷堤壩時在西北部,祝融在南部,黃帝命祝融追擊共工時在中部偏西。整個共工就是及家仇國恨於一身,家人不支持,後人不理解,輾轉戰鬥於中原各處,真性情敢打敢殺,最後絕望中怒問蒼天的大英雄。卻在夏商周直到先秦的記載中把其醜化成十大魔神之一,有失公允。
所以,當我們只把共工當一個好戰的水神錯亂穿插在上古神話系統中的時候,我們有必要從神話和現實兩個方面去理解,共工為什麼怒觸不周山。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a85qvg.html
神話與現實,共工為什麼怒觸不周山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2WX1JKe
--------------------
共工為什麼怒撞不周山,最後導致女媧補天!
2018-03-04 由 機械師大地主 發表于歷史
共工,又稱共工氏,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水神,掌控洪水。在中國先秦古書《列子·湯問》中記載,傳說共工素來與顓頊不合,發生驚天動地的大戰,最後以共工失敗而憤怒地撞上不周山而告終。

這一傳說反映了遠古部族間的鬥爭,同時涉及到古代天文學上的「蓋天說」。
  一般來說天地也是物體。物體自有不足之處,所以過去女媧氏燒煉五種顏色的石頭去彌補天地的空缺,砍斷鱉魚的四隻腳去撐起天地的四角。後來共工氏與顓頊爭奪帝位,因憤怒而碰到了不周山,折斷了頂著天的柱子,扯斷了拉著地的繩子,天往西北方向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運動;地往東南方向下陷,所以江河湖水都向東南流淌匯集,這則神話故事其實被大家耳熟能詳的是另幾個版本。

  (1)共工是古代傳說中神農氏的後代,屬於炎帝一族,身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體。在黃帝的繼承人顓頊治世的時代反叛,被顓頊擊敗,共工怒而頭撞不周山(傳說中支撐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西北傾斜。之後共工仍不斷地作亂(代表洪水的爆發),最後被禹殺死(指治水成功)。

  (2)依據《山海經》記載,共工為神農後裔,因發明築堤蓄水的辦法灌溉農業,因而被封共工氏。《史記·補三皇本紀》云: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

  (3)以下據說是歷史真像,際上剝開神話的外衣,我們發現共工和祝融都說是兩個部落,共工氏部落負責水文地理和治理水利,而祝融氏負責火事管理。由於炎皇神農時期地球處於冰河時期,那時水災不明顯。到了顓頊大禹期間,冰河期已經過去,氣候變熱,冰川消融,大地開始不斷發大水,而有經常暴雨不斷。作為負責水事管理的共工氏,首領顓頊認為是共工氏的責任,因此把滔天不斷的洪水怪於共工氏,便下令誅殺共工氏,這邊有戰爭的可能。然而殺了共工,水患依然不斷,到了堯帝繼位,水患依然不斷,大雨依舊經常下個不停,於是乎堯帝也下令繼續追殺共工氏族之人,而祝融氏正是追殺共工氏的執行者。殺戮再繼續,暴雨和洪水依舊不停止。

大禹的父親鯀被堯帝派去治理水患,修堤堵水九年未果,被殺。公元前4128年舜帝即位,命鯀的兒子禹繼續治理水患,並徹底誅殺共工氏族之人。
禹改變了治水方法,運用準繩和規矩,帶領族人鑿開了龍門和伊闕,鑿通積石山和青銅峽,挖通了九條河,經過十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拿著鍬子,帶頭挖土、挑土,禹常年腳長年泡在水裡連腳跟都爛了,只能拄著棍子走。

禹在塗山遇到一個名叫女嬌的姑娘,兩人相互十分愛慕,便成了親。禹新婚僅僅四天,還來不及照顧妻子,便為了治水,到處奔波,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沒進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懷孕了,沒進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塗山氏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忍著真心沒進去探望。大禹治水居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水患的治水英雄。對於這故事,一些人認為就是大洪水大劫難時期,更因為這西元前4000年的人類歷史基本是一個空白。《聖經》中並沒有記載年代或重大的具體事件,也就認為現代人類大約開始於公元前4000年左右。然而一些考古研究,卻發現了「史前」文明,諾亞方舟的故事無法解釋。而在中國的歷史記錄中,這三皇五帝的故事都是十分混亂零散的,要找出具體年代,真的很難。

第三次,大禹治水經過家門,適逢女嬌生子,鄰居告訴大禹,勸他回家探望妻兒,大禹說:「治水要搶時間,無法分心。」鄰居說:「您不能回去看望妻兒,也應給獨生子命個名字呀!」大禹在匆忙說就命名為「啟」,意思是說」治水啟行「。如此一去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歸來時他的兒子已經十多歲了,女嬌也成為一位中年婦人了。此外,據《山海經.海內經》記載,相傳古時嵩山一代洪水滔天,土地淹沒,許多生命被奪走,大禹為了儘快鑿開山間通道,大禹之妻塗山氏為支持大禹治水,也一同來到嵩山,就住在太山腳下,每天給大禹縫衣送飯。顧不得回家,到了吃飯時分,便擊鼓為號,由大禹的妻子塗山氏前來送飯,此事感動了上蒼,玉帝便出手相助,讓大禹在開山鑿渠時變成一頭力大無比的黑熊,滔滔江水乖乖聽從大禹安排,但大禹始終沒有把變熊的事情告訴妻子。大禹對塗山氏說:"當你聽到擊鼓聲,就給我送飯"。這就是聞鼓餉夫的故事。大禹為了儘快開山間通道,就變成了一隻大熊,在山間來來往往,開山石,忙碌不停。

  一天,大禹開山迸石誤觸皮鼓,塗山氏聞聲前來送飯,不見大禹卻見到了一頭威猛的黑熊,又驚又急,扭頭便往東奔跑。大禹急忙去追,到快要追上時,塗山氏卻化成了一塊大石頭。面對急匆匆趕到的大禹,塗山氏明白了一切,悲喜交集,但卻已無法回答大禹的千呼萬喚。只聽一聲巨響,巨石的北部裂開了,生出了一個嬰兒。原來是塗山氏焦急萬分,愁腸百轉,迸破了肚子,把十月懷胎的兒子留給了大禹,也把無限的眷戀和思念留給了大禹,這個嬰兒便是夏代的第二代君主夏啟。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kmvn65p.html
--------------------------------
共工怒撞不周山-女媧補天
5133神話
             共工怒撞不周山-女媧補天   老蠹魚
    《十八史略》【註1】記載:「女媧氏以木德王,始有作笙簧。諸侯共工氏,與祝融戰而不勝,乃怒而以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女媧氏乃鍊五色石補天,斷鰲足,立四柱,聚蘆灰以止滔水,於茲地平天成,不改舊物。」《辭海》【註2】注釋【女媧氏】條:「上古女帝,亦曰女希氏;又稱媧皇,伏羲氏女弟。始作笙簧;又制嫁娶之禮,同姓氏者不相婚配,於是乎民始不瀆。相傳其末年,共工氏為祝融所敗,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女媧氏乃鍊五色石以補天,斷鼇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於是地平天成,不改舊物。」但《淮南子.原道》【註3】「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這段補天神話,應在伏羲氏以後的故事,她還在世的神;而且,不論是顓頊或祝融與共工都是爭帝位,把天地撞壞了,這時已是黃帝以後的事,可見這位始祖母是那麼長壽的神,一直在照顧黃色皮膚的華夏民族。
    首先,要說明的『不周山』到底在哪裡?在《淮南子》一書的注釋者高誘注:「在崑崙西北。」在《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那麼這座山就很奇怪,山即不合(牢靠),何以能撐天地之柱呢?怪不得被共工氏一撞,西北之天會癱下來,讓我們這位始祖母的老人家出來收拾殘局。只因為老蠹魚因獲慈悲而托身人類在毗缽舍那修行道果之前;空空道人經過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見到女蝸氏煆煉補天剩下一塊未用的頑石,上面字跡分明之《石頭記》的一隻小蛀蟲。因此,跟隨空空道人歷經無數世劫,有此因果關係,姑且將此傳言,說成這段神話故事來。
    首先介紹主角人物,水神共工氏是中國最早的水域系統的神祇,本姓姜,炎帝後裔;人首蛇身,紅髮,駕黑龍,掌管江湖、河澤、海洋、池沼等水域之神。但個性乖張,是上古神話裡的異議反叛之份子,與驩兜、三苗、鯀並稱四凶;在古籍書中有關的神話故事甚多,其中『怒撞不周山』、『水火大戰』,就是這號神物搞怪的傳說。因此有了兩個版本,讓老蠹魚分別戲說;其實,上古時代,治水是非常重要的事,《左傳》【註4】載:「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又《國語.魯語》【註5】載:「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后土,能平水土,故祀以為社。」這個后土的正名叫『勾龍』,從孫叫『四岳』,後來協助大禹治水,可以證明他們都是治水世家。
【與顓頊爭戰而撞不周山】
    女媧氏與伏羲氏姊弟夫婦檔功成名就後,退隱天上逍遙去,天地間的事物交由神農炎帝掌理;到了黃帝時代,沒想到炎黃兩大氏族的後裔,矛盾也相當的多。黃帝前前後後打了近百次的戰役,取代了炎帝的領導權,當了中天天帝的地位,派伏羲鎮守東方36國天帝,是為木德之帝,又稱太昊,輔佐之木神勾芒,管理春天;黃帝又派了炎帝統理南天南方36國天帝,炎帝是火德之帝,以火神祝融為輔神,總理夏天的任務。之後,黃帝騎龍昇天之時,將統馭權交給西方36國天帝是金德之帝少昊氏,姓嬴名摯,又稱『朱帝』『西皇』,《史記》【註6】「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玄囂即少昊,在位84年,壽百歲駕崩,由北方36國的天帝是水德之帝顓頊接位,姓姬號高陽,乃黃帝之玄孫。其母女樞因見到『瑤光之星穿月』而感生顓頊於若水,10歲佐少昊,20登帝位於高陽,建都帝丘;在位78年,壽98歲死後化為半人半魚的『魚婦』【註7】。
    顓頊統治的地域比黃帝及少昊時還大,《淮南子.時則訊》:「北方之極,顓頊、玄冥(海神兼風神的禺強)之所司者萬二千里。」又據《史記.五帝本紀》:「北至於幽冥,南至於交趾,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蹯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顓頊採積極的干預政策,是個沉靜、博識、有謀略的領導者,以不同地域條件教民生產,按日月運行而定四時,制定禮儀教化人民,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中原水域出現黃水怪,危害農田、沖毀房屋,顓頊即「北方水德之帝」,與黃水怪鬥了81天不分勝負,乃上天求女媧神幫忙,顓頊以女媧的天寶劍斬殺了黃水怪。而後將天寶劍變成一座『禺山』,在山旁用劍劃一道河叫『硝河』;因此,當地的民眾受益非淺,稱他為『高王爺』。
    顓頊還將祖父征服的地方轉換為政治控制,並設立中央行政機構,強化對地方的管制;禁絕巫教,強制各蠻族歸化華夏之教化,進行族與族間的融合。當然,更少不了不得民心;就在黑水都廳(今之成都)有高百仞達九霄之上的天梯『建木』,是天地的中心,眾神上天的途徑,巫師上達民情、下宣神旨的連接之通天天梯。但自顓頊即位天帝後,強行撤掉天梯,天界與人間就斷了聯繫;顓頊顧慮的事,人神雜居,弊多利少,像刑天之類的神魔鬼怪,一但造反,可以直接殺上天庭,況且九黎、共工、三苗等部落尚未完全平定,都可直接威脅天界的安寧。派大力神重和黎把天梯建木撤掉,讓天地間的通路阻隔;如此,人間的智者、巫師、勇士、甚至鬼、魔都無法直接向天神申訴,而凡人平步青雲之路也沒了,人們有了病苦災難卻也上天無路、投告無門了,想要成神成仙者就要更辛苦的修練了。
    天地的通道即絕,顓頊的專制制度更具體化,用強權壓迫他所不滿的天神;更為無理的是,一次睡過了頭的祂,日上三竿,耀眼的太陽光刺痛了他的眼睛,他一怒之下,竟把太陽、月亮、星星都栓捆在北方的天空上,大地上的人們怨聲載道,搞得眾神們噴怒非常。炎帝這一脈的人,雖經過蚩尤、榆罔、刑天都揭竿而起,他們都失敗了;但,共工氏伺機憤慨顓頊的暴政,又起兵想造反。他約齊了心懷不滿的天神們,決心要推翻顓頊的統治,奪取主宰神位,向顓頊展開了一場戰爭。力氣及軍隊的氣勢,共工氏要強得多;然而論機智,卻反不如顓頊。殘酷的戰鬥,從天上殺到人間,顓頊的部眾越殺越強,共工的部眾漸漸不支;最後輾轉廝殺到了西北的不周山下,共工知道這座不周山就是撐著天的天柱,而身後殺聲正响,絕望中,怒吼一聲,一個獅子頭朝著不周山撞去,只聽得天崩地裂般,轟隆隆,將那撐天支柱的不周山攔腰撞斷,橫塌下來。
【與祝融爭戰-水火之爭】
    另外的版本,根據《史記.補三皇本紀》:「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此一戰役,為的是水與火是人類生活的必需用品,而人們因為有了火,用火熟食的方法,結束了茹毛飲血的日子,健康上提供人們的福祉;所以,人們更崇敬火神祝融。其實,共工氏是治水世家的始祖,《左傳》:「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是執掌水神,他掌管的也是人們的生存必要要件的『水』;因此,他當然不服,為了吐那一口悶氣,也就跟祝融打起架來,由以單打到後來的群打,結果是族群的對打,這樣的族群打架,當然是族與族的戰爭。
    看倌的,在神話傳說中,結果都是共工氏以失敗者的下場,但可以反映出他的悲壯與卓絕及剛烈的氣慨,象徵著勇武不可輕辱的氣息,這是悲劇英雄的面貌。
【女媧氏煉五彩石補天】
    由於共工氏這麼一撞,猶如慧星撞地球一樣,不周山崩了,天柱折了,地維缺了,半邊天塌了,天上出現了一個大窟窿;臭氧層破了,外太空的紫外線輻射了,大地失常,隕石天火從空洞的天空降下,森林燃燒著烈火,地底噴出著溶漿,洪水也來了,惡禽猛獸也瘋狂的到處咬人,人間如同一座煉獄。女媧氏摶土造人的後代,絕望的呼叫著:母親阿!救救我們吧!
    這個時候,大地的人類共同的母親,女媧氏在天上聽到了,於是返回人間來,尋遍乾坤,將江河山川收集的五色彩石集中於天地靈氣精華的五臺山上[一說:雲台山.老蠹魚註評],選擇山高頂闊、水足雲多的聖地,築鼎溶煉補天之石,九九八十一天練出36501塊厚12丈、寬24丈的五彩巨石,晶瑩璀璨;女媧氏舉起五彩補天巨石,忍受著外太空的灼熱,一塊一塊的將彩石填入天上殘缺的窟窿裡,細心地逐一修補粘合完成,共用掉了36500塊五彩補天石(遺下一塊丟棄於青埂峰之下,延生的《石頭記》這是後話了)。補後的天空青碧一色,一道道彩虹,彩霞橫空,五彩斑爛,絢麗極了。
    天空雖然補好了,支撐天空的四天柱之一的不周山無法復原,而且另三根天柱已年久失修,隨時有崩塌的可能。當時的一隻大烏龜,經常背著大山遊戲四海,導致海嘯地震頻頻;於是,女媧氏索性避免地震,斷了烏龜的四足以立四極,替代四根天柱撐起天來,以自己的衣服補賞給大烏龜,從此以後,海裡的烏龜遊水時,無腳以鰭划水。緊接著,殺了興風作浪、殘害人民的共工氏駕御之黑龍,趕走各種惡禽猛獸,用蘆葦燒成灰做堤壩止洪水的氾濫;終於,洪水歸道,烈火熄滅,天地正位,人類獲得拯救,人間恢復常態而欣欣向榮,每當天空出現彩虹雲霞之時,那就是女媧氏補天神石的燁燁之光彩。
    天漏既補,世間恢復安寧;女媧氏見人們生活十分幸福,自己也欣然歡悅起來,於是創造了『笙簧』的樂器,是用葫蘆做成的,裡面插了13根管子,形狀像鳳的尾巴,清揚悅耳的樂聲,做為補天成功的紀念品,送給地上的人們。她並不誇耀她的成功與功勞,每天依然乘著雷車或駕著飛龍,四方巡查人間;她就像一位慈祥善良,默默奉獻的母親一樣,永遠守護著大地上的孩子們。
【老蠹魚20110112補註】
    《女媧氏煉五彩石補天》的神話故事,已為我國文字記載,這時是顓頊時代了,也就是西元前2513年前神話傳說,黃帝於西元前2697年即位建國的歷史故事;追朔炎帝神農氏之世傳說70世(每世30年)的說法計算約有2000年,伏羲氏傳15世凡1260年,在這西元前5957年以前的中國黃河流域之原住民,開始有巢氏教人構木為巢,燧人氏教人鑽木取火。 那麼,《摶土造人的女媧氏》,手造黃種皮膚的人類,更要比《聖經 》註8】所描述上帝耶和華親製的白種皮膚之猶太人還早;根據《聖經》內容,亞當130歲生塞特(Setu),塞特105歲生以挪士(Enos),以挪士90歲生該南(Chenan),該南70歲生瑪勒列(Mahalaleel)---至第十代諾亞誕生的年份是上帝創天地及人類後的1,056年;發生大洪水時諾亞600歲,也就是1,656年之時。直到耶穌基督誕生為西元紀年,依據愛爾蘭大主教詹姆士.烏雪(James Ussher)認為上帝創造天地萬物為西元前4004年10月22日,而牛津大學賴福特(Lightfoot)則認為是26日,並指出:「那天晚上九點,上帝創造了世界。」(請詳見『是也非』:《愛因斯坦的信件-人》)    
    再談談《聖經.創世紀》裡的上帝耶和華製造萬物及人類後,不責怪自己的神眷強奪人類的美女為妻,反而責怪神的靈和人的魂搞混了,後悔造人於地,用洪水毀滅人類及萬物,才命挪亞造方舟,人類第二次由挪亞及閃、含、雅弗三個兒子等4對夫婦開始亂倫遺留人類。再看看《聖經.出埃及》裡的上帝耶和華要摩西帶領猶太人離開埃及時,在第14章所描述的,不僅對待同為人類埃及法老王派遣的兵馬是那麼殘忍;可見上帝耶和華並不是創造這個地球的『人類』及萬物的神。對自己親製的猶太人在離開後到了西奈山,由摩西將『十誡』傳給猶太人,因為違背「禁止崇拜偶像」誡律的人,全被殺了,最不公平的是亞倫除外;路途中亞倫去世,猶太人的情緒不滿,耶和華還降下火蛇,導致多人喪命。對待摩西更為嚴苛,讓摩西登上尼伯山(Mount Nebo)迢望迦南而逝,歸不得家鄉(請詳閱『神話』:《猶太人的信仰-上帝耶和華親製的子民》)。
    老蠹魚補註這段情節的用意:(1)在神話故事裡,雖然都是神話,但終究講的是勸人為善或能悔改前非,當神的神,沒有『愛』『博愛』『仁慈』『慈悲』的話,這種神,您會信服嗎?導不如女媧氏,不僅造人,還為人們免除憂患災難。(2)中國(台灣)人很注重『人倫』兩個字,這是四五千年來的傳統,講究的是『夫妻』『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師生』『朋友』『君臣(國家與人民)』及『人際關係』,如今又能如何?
【註1】十八史略:元曾先撰,凡七卷,略記十八史的事蹟;因於十七史之外,又加入宋時史事,故稱十八史。
【註2】辭海:中華民國53年5月台七版,由台灣中華書局發行;老蠹魚於53年12月20日購用至今。
【註3】淮南子:書名,凡21卷;漢淮南王劉安撰。其書原分內外篇,其內篇大旨原本《道德》而縱橫蔓延,多所旁涉;今所傳者高誘注。
【註4】左傳:書名,《春秋》三傳之一,亦名《左氏春秋》;周左丘明撰。
【註5】國語:書名,凡21卷,周左丘明作,三國吳韋昭注。按《漢書.藝文志》稱《國語》《律曆志》稱《春秋外傳》。
【註6】史記:書名,凡130卷,漢司馬遷續其父談而作,起黃帝,訖漢武帝,為十二本紀以序帝王,十年表以貫歲月,八書以紀政事,三十世家以敘公侯,七十列傳以志士庶。
【註7】魚婦:半人半魚的魚婦,按《山海經圖說》內有4種:(1)氐人國:人面魚身無足,在建水面;雲南省曲溪縣南,位瀘江北岸,民國設建水縣。(2)陵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3)赤鱬:狀如魚而人面,出英水;湖北省英山縣東。(4)人魚:狀如大的鯉(魚帝合為一字)魚有四足,音如嬰兒聲,食之療痴,出之洛伊之水;洛水源出陜西省雒南縣冢嶺山,東南流入河南省經愝師縣納伊水入黃河。
【註8】聖經:就是猶太教、基督教的聖典;聖經有《舊約聖經》與《新約聖經》之分,兩者扮演的功能也不大相同。約是指「神的契約」;因此,《舊約聖經》就是與神所訂立的「舊契約書」,《新約聖經》就是救世主耶穌出生後,重新修正的「新契約書」。《舊約聖經》內容主要是描述猶太人祖先所受的苦難與光榮的歷史;《新約聖經》的內容則是紀錄耶穌本身的言行及救世主所拯救的證言紀錄。猶太教並不承認耶穌是救世主,當然不會承認《新約聖經》是聖典;對猶太教徒而言,《舊約聖經》才是他們唯一的《聖經》。
【老蠹魚註評】
    老蠹魚2011/4/28-29至河南省焦作市兩天遊雲台山,雲台山列入世界地質公園含有11個大景區,還有亞洲落差最大的雲臺瀑布。雲台山滿山覆蓋著原始森林,深邃幽靜的溝谷溪潭,千姿百態的飛瀑流泉,如詩如畫的奇峰異石,五彩十色的岩塊石頭,不可能以色彩可以調配的自然顏色,形成了雲台山獨特而完美的自然景觀。茱萸峰峰頂,北望太行山深處,巍巍群山層巒疊嶂;南望懷川平原,沃野千里,田園似棋,黃河如帶,「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觀。雲台山素有「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而著稱,落差314米的最高大瀑布是雲台天瀑,猶如擎天玉柱之氣慨;多泉清冽甘甜。雲台山原始植被完整,水源豐富,氣候獨特,是自然生態的景點。在雲台山小溝背景區內,盛傳著「女媧氏造人」、「女媧氏煉石補天」,山形水流形成太極圖樣的「伏羲氏演義太極」的神話故事及不可考證的遺跡之傳說,迄今還流傳著。根據《紅樓夢》開卷述女媧氏煉石補天遺棄於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之《石頭記》故事之由來;據《山海經.大荒山東經》所稱少昊、顓頊、帝俊(舜)之國于此大荒山地域而論,黃帝即生長于中州地帶,其後嗣的領導者之國於大荒山地域,而雲台山在遠古之時代,不就是大荒山了嗎!推論雲台山小溝背即有女媧造人、補天之傳言,即為古時之大荒山也乎?
    再來討論五台山,是在山西北部由五座高聳的山峰組成,山頂如平台;又因具有狂風猛雷陣雨,全年沒有炎熱的夏季,因此又稱為「清涼山」。五臺山下固然由各自之水流匯集成清水河,但無潭池等聚水之湖泊,水源並不能隨時大量取用,土質岩塊均非『煉石』之料,煉任何丹藥金銀,必須水火兼備,這是基本的智識。五臺山只有佛教之勝地而聞名,古剎名寺不計其數;但就是未曾有遠古時代的神話傳言佚事之說,兩相比較,自可分辨。
共工怒撞不周山-女媧補天 @ 松齋的部落格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2Ldr0x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