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土-句龍-玉豬龍-姜太公的祖先/有個叫句龍的人,他是神農氏(姜姓)的第十一代世孫, 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NT$6,950萬近估價的460倍之多,令不少人跌破眼鏡。究竟這件「玉豬龍」是何方神聖?又為何能意外地高價成交?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社以勾龍配,稷以后稷配

后土指整個自然界的大地之神(即地母),而社神帶有人文社會屬性,指某一管治區域的土地神,可以細分為大社(管轄天子統治疆域的土地神)、國社(管轄諸侯國境的土地神)、鄉社(管轄一鄉之土地神,類似城隍、境主神)、里社或村社(即福德正神)等不同神格;和五穀之神稷神合祀時,稱為社稷


社以勾龍配,稷以后稷配/封建君主堆土而建成社稷壇,舉行祭祀土地神的禮儀,其實是這種原始祭祀土地神習俗的延續。(不過,這個被祭祀的土地神,已經不是只管治一個地區的土地公地方神,而是管治天下土地的國家一級大神「后土」勾龍了/社以勾龍配,稷以后稷配/后土-句龍-玉豬龍-姜太公的祖先/句龍是神農氏(姜姓)的第十一代世孫, 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2020-12-28_2125402020-12-28_212530
土地神︰ 土地公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土地神俗稱「土地公」、「土地爺爺」,是掌管某一地區或者是一條村內五谷豐收、人丁安全等事物的神。中原地區城鄉在五十年代之前,許多地方都有土地廟。每逢過年過節,或有紅白喜事,人們都要到土地廟去「通報」。
最早的土地神是社神,起源於古時人們對土地的崇拜。遠古時代,人們認為土地不僅為自己提供了安身之所,同時亦是萬物生長的源泉。於是,人們便把這片負載萬物、生養萬物的土地,視為神明,虔誠崇拜,以酬謝它對人類的貢獻。然而,土地遼闊廣大,人們不可能供奉所有的土地,只能在自己生活的一片土地上,堆土成台,上面架起一豎一橫的石塊,作為土地神的神像拜祭。這就是中國民間最初崇拜的土地神,亦稱為社神。
後世的封建君主堆土而建成社稷壇,舉行祭祀土地神的禮儀,其實是這種原始祭祀土地神習俗的延續。(不過,這個被祭祀的土地神,已經不是只管治一個地區的地方神,而是管治天下土地的國家一級大神-「后土」了。)而民間所奉祀的土地神,亦日漸趨向人格化,在中原農村,土地爺一般都是一個老翁模樣的神,面目慈祥和善,有些還被配上一位同樣慈眉善目的老婦作伴,稱之為土地婆
地域的不同及階級的分別,使土地神也產生了不同的階層和形態。傳說城𥚃的土地神官至幾品,受有奉祿,鄉裡的土地神進城要去拜謁。因此,城裡的土地神著官服,鄉裡的土地神著便服。此外,北京有社稷壇,村莊有土地廟或土地祀,某些貧困的地區甚至用破缸作為神位。民間流傳以下的俗語:『土地王,有錢住樓房,無錢住破缸;有錢吃魚肉,無錢喝淡湯。』在今天的豫西山區還可見到用幾塊石頭壘在一起,上面插著一塊木板,寫著「土地之神位」,就成了土地神住的地方了。
社壇 (龍躍頭)︰
社壇又稱「社稷神壇」,俗名「村口土地」,一般建於鄉村入口處。「社」的意思是大地的守護神,社名「后土」,掌管土地;而傳說中夏禹由石頭中出生,因此,傳統上會以石頭代表社神。「稷」則是農產之神,於是中國農民會將「社」與「稷」以石頭作代表,合併祭祀,保佑農產豐收、風調雨順。龍躍頭區內五圍六村均有社壇。一般來說,建在鄉村主要通道入口的社壇最具規模,神壇以磚及三合土建造,上奉匾額或石頭;至於建在側道入口的,則比較簡陋,有時甚至只是一個細小地台上放上兩塊石頭及一張紅紙。這些石頭稱為社公、伯公或社伯,供人拜祭。村民都相信,社壇神靈可以守護村口,防止邪氣進入村內,以保村內老少平安。有些古舊的社壇旁邊種有大樹,也是作阻擋煞氣、改善鄉村風水之用。

土地公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春秋左氏傳》載,炎帝十一世孫句龍,因為平定九州有功,官居后土之職,並封為上公,他死後祀之為「社」,而成為土地公。所謂土地神就是社神,其起源是來是對大地的敬畏與感恩;《說文解字》曰:「社,地主也。」顧名思義,社就是土地的主人,社稷就是對大地的祭祀,又有后土之說;《禮記》:「后土,社神也」;史記·封禪書:「湯以伐夏,祭告后土」,後漸由自然崇拜轉化為人格神;禮記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此似為社神人格化之始。[2]祭拜土地神的日子稱為社日,分春社和秋社。土地公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O1aJdp


后土-句龍-玉豬龍-姜太公的祖先/有個叫句龍的人,他是神農氏(姜姓)的第十一代世孫, 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NT$6,950萬近估價的460倍之多,令不少人跌破眼鏡。究竟這件「玉豬龍」是何方神聖?又為何能意外地高價成交?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后土/神農氏後裔,共工之子句龍(后土),因善於治理水土,後來被尊奉為后土-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南投寶湖宮天地堂地母廟/山西萬榮的后土祠-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地母)的祠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后土-句龍,即后土掌管社稷、土地的社神+中國第一個世襲帝制皇朝—夏朝的圖騰即為“勾龍”/炎帝神農氏姜榆罔+姜太公的祖先/顓頊治理天下,設立了五官。句龍因治水土有功,被顓頊任命為土正官,稱為后土。后土,是主管土地的官職名稱,也是主管五土的總神,能生養萬物。 因后土能平水土,立下赫赫功勳,所以將祭祀后土的祭禮稱為社祭。古代凡是建立赫赫功勳的人,可與后土配享,附祀於廟,同受祭饗。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2020-12-28_213738

后土聖母廟可以指:
后土聖母廟 (石樓縣),位於山西省石樓縣,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后土聖母廟 (汾陽市),位於山西省汾陽市,是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后土廟可以指:
萬榮后土廟,位於山西省萬榮縣,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介休后土廟,位於山西省介休市,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羊后土廟,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石后土廟,位於山西省靈石縣,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垛后土廟,位於山西省河津市,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玉皇后土廟,位於陝西省韓城市,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石后土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后土是中國神靈地祇(泛指所有大地上的自然神)的代表,統轄所有土地,類似西方神話的大地之母蓋亞,后土下轄神州地祇、社稷、國社、山神、城隍、土地神等各級大地之神;后土尊稱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1],在道教中與玉皇大帝、天皇大帝、紫微大帝、長生大帝、青華大帝共稱為「六御」。
后土的道場位於九華山。
后土一詞,最早見於《尚書·武成》(「告於皇天后土」)、《左傳·文公十八年》(「使主后土,以揆百事」)、《周禮·春官·大宗伯》(「王大封,則先告后土」)等。「后」是君主的意思,后土就是管理土地的君主。漢代建「后土祠」,「皇天」、「后土」對稱。宋代楊照《重修太寧廟記》說「后土為土地最尊之神」。
古時有傳說神農氏後裔,共工之子句龍(后土),因善於治理水土,後來被尊奉為后土《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2]。
現今的華人多半將后土視為女神,學者認為與佛家的堅牢地神(地母神,Bhumi)有關。唯一例外,是在墳墓上供奉的后土神石碑,指的是守墳的土地神。
各地情況
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萬榮后土廟是全世界后土祠廟之祖。后土在宋時被尊為「天下地神之宗,土地最尊之神」。在漢代,每三年皇帝都要來萬榮后土祠舉行一次大祀。漢武帝劉徹於元鼎四年即公元前113年擴建汾陰后土祠,定為國家祠廟,作為巡行之地。漢武帝曾六次祭祀后土,並在此留下了千古絕賦《秋風辭》,萬榮后土祠內經典建築秋風樓即因此得名。武帝之後,漢朝帝王在后土祠祭祀達11次之多。唐代時,玄宗李隆基於開元年間三次來此祭祀,並擴建祠廟。宋真宗時按祭祀建築最高等級擴建后土祠,整個祠廟建成後999畝大,史稱海內祠廟之冠。金代所刻宋后土祠廟貌圖石,現存后土祠,其摹本現選在《中國古代建築史》教科書中[3]。
中國大陸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縣城西南上元觀鎮與董家營鎮交界處有南沙河風景區地母娘娘廟興建於東漢獻帝二年(公園191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朝歷代民眾虔誠拜謁,香火鼎盛。據聞清代後期由廣東羅浮山傳入台灣,故台灣地區流傳的《地母經》卷首載有「光緒九年正月初九陝西漢中府城固地母廟飛鸞傳經」之說(飛鸞,亦稱扶鸞、扶乩,依神靈附體托筆,於沙盤書寫上諭聖訓,光緒九年即1883年)。近年來台灣宗教人士和道教信眾,來城固旅遊觀光,拜謁地母聖神。2014年4月,台灣中華地母至尊道教會理事長楊瑞德一行26人來到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五郎關拜謁地母聖神。[4][5]
台灣廟宇所供奉的地母娘娘
台灣
后土神,在台灣普遍被稱為「地母」而不被稱為后土,通常的稱呼有「地母至尊」、「虛空地母」等。相反的,在台灣的「后土」,常是指墳前守墳的「土地神」。二者神格相差甚遠,性別亦異,一為男神(后土),一為女神(地母)。
「地母」一詞的流行,可能和《三教搜神大全》稱后土皇地祇為「土母」,還有民間尊稱天地之神為「天公地母」之稱有關。但更直接的關係,則可能是和台灣民間卜吉擇日所用的《玉匣記》以及《地母經》的流行有關。《玉匣記》中有<地母歌>是依六十甲子,以歌謠方式預示該年田地豐歉及吉凶情形。除《玉匣記》外,《地母經》是流行較廣的經書。台灣地母神的尊稱為「虛空地母無量慈尊」,此稱即出於「地母經」。台灣地母的造型,通常為中年女性,面貌端莊典雅,手持拂塵或捧八卦,腳踩地球,顯現她是大地之母。台灣地母的造型,和大陸萬榮古汾陰后土娘娘的造型,不論在服裝或臉形上均有很大的不同。
在台灣,地母的信仰雖不若女神媽祖、王母甚至佛教觀音等的興盛,但以地母為主神,專祀地母者也偶可看到,如宜蘭市慈民宮(由信女楊李錦女士於民國二十三年 經託夢指示 雕刻聖像 焚香頂禮膜拜 並在民國三十一年籌建廟宇 三十六年初夏落成 )⚪ 新北市新店區草茅地母廟、臺中市西屯區仙福堂地母至尊總堂、埔里寶湖宮天地堂地母廟和古坑靈台山建德寺地母廟,埔里地母廟更是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一家四代的信仰支柱,原先是人稱宏碁阿嬤的施陳秀蓮女士一人信仰支柱(施振榮已故母親),而後因種種神蹟,使得施振榮也跟著母親篤信地母,甚至在宏碁的所有辦公室一定有地母的令旗,而施振榮的家中也有供奉地母。而在台灣其他各宮廟雖非以地母為主神,但多有將地母列為配祀神者,惟此種宮廟多屬私人宮壇。但在台灣,最具規模且最受認同的地母廟,便是南投縣埔里鎮寶湖宮天地堂地母廟,其被認為是全台灣地母的開基祖廟,宮前的八卦九龍池更是一大特色。
后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83uesR


社 (宗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JpFauF
社爲儒教及中國民間信仰中,掌管土地的神祇,與后土不同,后土指整個自然界的大地之神(即地母),而社神帶有人文社會屬性,指某一管治區域的土地神,可以細分為大社(管轄天子統治疆域的土地神)、國社(管轄諸侯國境的土地神)、鄉社(管轄一鄉之土地神,類似城隍、境主神)、里社或村社(即福德正神)等不同神格;和五穀之神稷神合祀時,稱為社稷。在周禮中,社神常以一棵當地常見的大樹為象徵,稱為社樹,後世由此衍生出樹神崇拜。引申為負責拜神的宗教組織時,稱為邑社或者里社。自唐代起,社亦可以指村落或者鄰里組織。[1]:101
社 (宗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JpFauF
語源
「社」字不見於殷商甲骨,但甲骨文字中有祭祀「土」的例子。王國維首先提出甲骨文中的「土」爲「社」的假借字,亦即後世所說的社神。但王其後又改變了看法,認爲「土」指的是商先公相土[2]。其他學者對王的看法作出了許多補充,如陳夢家認爲卜辭所祭的「土」可分爲社神與相土兩類[3]。於省吾則舉出卜辭「土」、「方」同祭之例,引《詩經·小雅·甫田》「以社以方」一句論證「土」爲「社」的假借字[4]。姚孝遂與肖丁更進一步懷疑商先公相土可能是從作爲自然神的「土」發展出的祖宗神[5]。
字形方面,甲骨文「土」多作一菱形置於「一」上之形。其象徵意義衆說紛紜。李孝定以爲菱形象土塊,而一則代表地面[6]。《淮南子·齊俗訓》有「殷人之禮,其社用石」的記載。一些學者就此認爲菱形象徵祭祀社神所用的石柱[7]。郭沫若則認爲「土」字象女陰,源於先民的生殖崇拜[8]。後起的「社」字則爲一會意字,左邊部首「示」,是祭壇的象形文字;右邊「土」表示「土地」。「社」的字形含義就是「神化的土地」或「在祭壇邊拜神」。[9]:34
「土」字的由來或源自於古人膜拜的圖騰柱。經過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演變,古人在「土」字邊加上了「礻」字旁,以「社」代表古人膜拜的神。
發展
商、周兩代
土地神「社」在商代已受崇拜。商人的最高神是「上帝」,自然神中,社是最重要的,被視作守護神。社和祖先,是商人崇拜的兩大焦點。祖靈是男性,社則有時被視為女性,與「陰」相連。[9]:33-35
社神以土墩(天然祭壇)、大樹、豎立的石頭、木柱以至一束茅為象徵。象徵社神的土墩、大樹或石頭,稱為「社主」。商代會以人和動物祭祀社。由於社被視作國家或軍隊的保護神,征服一國時,會移除或摧毀其社石,以削弱其統治者的神靈。[9]:35-36[10]:130
在周代,社和穀神「稷」被一起崇拜,合稱「社稷」。周王會在冬至和夏至每年兩次祭祀社稷。社稷在露天的祭壇崇拜,祖先則進入祖廟崇拜。社稷之壇在王宮之西,祖廟在王宮之東,二者構成國家的一對象徵。[9]:36
社的崇拜隨著分封領土而制度化。周王分封土地時,會賜予宗室一小塊國家社壇的泥土,用來建造分封新國的社壇,社成為新國的保護神。而小社神則負責保護城邑和村莊,從王都到村邑,莫不有自己的社和社壇。[9]:37
地方性的社每年接受春秋二祭,水旱等災害結束後也會祭社。拜祭社神時會獻上犧牲,儀式結束後,族群中人一起歡宴,分享犧牲之肉。典禮費用由族群中人分擔,由當地父老或村長領導。社壇四周土地則成為公共聚會的場所。因此,社是一地社會和宗教活動的中心。[9]:38-39
秦漢六朝
漢代繼承周代傳統,從中央到地方官署都崇拜社,由官員主持,然而社之崇拜已不如周代時重要。社壇四周土地是公共空間,在此也舉行地方官就職和祈雨等儀式。
在鄉里,社崇拜是民間事務,負責人稱為「社宰」或「祭尊」,社亦稱為「后土」、「土地」或「地主」。祭社活動或自願參加,須籌集捐款。後來地方佛教社團因此亦沿用「社」一名。崇拜社後有分發肉食和飲酒儀式,在群體中促進同族精神的形成。[9]:40
魏晉南北朝時道教、佛教的集會宴會「齋」,演變自社的崇拜。拜佛的民間組織「邑會」,則演變自社的組織。[9]:40, 93
唐宋元明清
各地村落都為避免水旱、祈求豐收和感謝神靈,以石塊或樹木為社,加以崇拜祭祀。祭社時,村民會奏樂、供奉、燒紙錢、大吃大喝,兒童遊玩,巫覡亦會參與起舞,鼓聲雷鳴。南方人端午節競舟,也會祭社。[10]:133-135
祭社所費不菲,社錢多由巫覡徵收。村落或為祭社活動而訂立社規。唐代五代時,朝廷則會鼓勵和獎掖民間的祭社活動。[10]:134-136
自宋代起,祭社漸受冷落,尤其在北方。村落各建廟宇,包括土地廟,過去對社所作避水旱災害的祈求,開始轉向各種神廟。[10]:132, 146
「社」的意思亦有變遷,可容納各種神靈。社原本是「壇而不屋」的,但廟宇為農事祈求而建的,有時都稱為「社」,廟中神靈亦被視為社公。由於狐仙信仰盛行,狐神有時也被視為社公。「社」成為農村民間神靈的一個總稱
社 (宗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JpFauF
--------------------------

太一/姜嫄-農業始祖之母/姜嫄,后稷的母親,后稷就是周朝的祖先/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姜嫄即姜原,起源於姜之意。西周先祖為姜嫄,代表姬姓可能是由姜氏族分支出來/太一在民間信仰中,視為北極星,是最尊貴的星神,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姜姓宗親/天水姜氏/姜嫄:周始祖后稷之母/唐朝宰相姜公輔/姜子牙:周初姜姓部族的酋長。佐武王伐紂有功,成王時被封於齊,為齊國始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後稷

2020-12-28_213320

棄(?-?),姬姓,名棄,又稱後稷ㄐㄧˋ,出生於稷山(今山西運城稷山縣),善於種植各種糧食作物,曾在堯舜時代當農官,教民耕種,被認為是開始種稷和麥的人。後人稱之為農稷帝君、稷王,也做稷神或者農稷神,是中國歷史上周部落的姬姓始祖。帝舜時,黎民百姓缺糧,帝命令他播種百穀。號曰「后稷」,另外賜姓姬姓。是周人的祖先,又稱周棄。
傳說有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腳跡,懷孕而生,因一度被棄,所以他叫「棄」。相傳稷王曾於縣境南陲的中條山中教民稼穡,後稱此山為稷王山,屬晉,漢為河東郡聞喜縣地,北魏太和十一年置高涼縣,遂於隋開皇十八年改高涼縣為稷山縣。後人稱之為農稷帝君、稷王,也做稷神或者農稷神,是中國傳統史籍記載的周人姬姓始祖。周人崇后稷為「祖靈」、「稷神」,以郊禮祭祀。
生平
《詩經·大雅·生民》講述了周部落關於天生后稷的起源神話。詩中載周人的始祖母有邰氏之女姜嫄(一作姜原)為帝嚳高辛氏的正妃,本來無子,於是她祭祀上帝求子,爾後她在野外踏到了上帝腳印的大指處[註 1],感到喜悅,不久便懷上了后稷。懷胎滿月後順利分娩,證明上帝接受了姜嫄的祭祀。生後不久,后稷被放置在狹隘的巷道上,受到了路過的牲畜的保育養護;又被放在森林之中,得到了樵夫的照料;最後被置於凍實的河冰面上,又有飛鳥用雙翅覆蓋掩護他。這些都說明后稷得到了上帝神靈的保佑[2]:115。後人不解后稷為何三次被母棄置於外,造出姜嫄「生子以為不詳棄之」的解釋,故而后稷得名「棄」。「棄」之名最早出現於《國語》、《禮記》和《左傳》,這個誤解當在春秋戰國已經形成[3]:24。胡承珙、顧頡剛等引用《左傳·襄公二十六年》關於宋平公夫人的初生女「以異見棄」所以被棄於堤下的記述,認為戰國時人可能據此拘牽《生民》的神話故事,給后稷賦名「棄」[3]:21—23。《史記·周本紀》亦有類似記載,姜嫄棄子後又感其神奇,遂養育成人,然因初欲棄之,故而名為「棄」[參 1]。
后稷長到能夠爬行時就會自己尋覓食物。幼年時便有偉人的高遠志向,他玩遊戲時,喜歡種植大豆、小米、麻、麥、小瓜等,種出來的莊稼都長得很茂盛。到棄長大成人後,喜歡耕田做農事,觀察什麼樣的土地適宜種什麼,發現適宜種莊稼的地方就在那裡種植和收穫,民眾都來向他學習。如此他在母親有邰氏成家立業。司馬遷的《周本紀》根據《尚書·堯典》及《尚書·皋陶謨》篇載「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帝堯聞知棄懂得稼穡之道,便舉用他為「農師」。帝舜時,黎民百姓缺糧,帝命令他播種百穀,並封他於邰(相傳今陝西省咸陽市武功縣西南[3]:18),號曰「后稷」,另外賜姓姬氏。后稷棄死後,傳位於子不窋[註 2](訛作不窟)[參 2]。
記載
《國語·魯語上》載「夏之興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禮記·祭法》則載「夏之衰也」。《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對比之下,后稷棄作為商代或夏衰商興之際的人物更合乎情理,「『興』當『衰』字之誤」[3]:16。倘若后稷是唐虞夏時期的人物,其後有記載的先公只有十五世,且一世一人,然而后稷棄至文王昌十五世先公跨越唐虞夏商千二百餘年、三十餘世。唐·孔穎達指出,「稷至文王為十五世,計虞及夏殷周有千二百歲,每世在位皆八十許年,乃可充其數耳。命之短長,古今一也。而使十五世君在位皆八十許載,子必將老始生,不近人情之甚。以理推之,實難據信。」後世史學家對此矛盾提出了多種解釋,但因年代久遠且史籍文獻匱乏,大多為推揣臆測,暫時沒有可靠依據[5]:425。根據《國語·魯語上》的記載,「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興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韋昭注言,「柱為后稷,自夏以上祀之」,說明在烈山氏時代,柱是位稼穡能人,後人祭祀他為稷神「后稷」,而在周代,「后稷」一詞已成為農官稱謂[6]:116。楊寬等認為「后稷」原是稷神的稱謂,如同西周時稱土地之神為「后土」,「后」是對地下神祇的尊稱,對應上天的「帝」。「后稷」成為農官之長的名位,乃是後世推崇稷神的緣故[3]:16—17、24。把后稷說成是虞夏時期的農官人物,以及其後代世世承當后稷,實際是後起的遠古史傳說。又有解釋說不窋並非后稷棄之子,《周本紀》載「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譙周說這是「失其代數」的緣故,認為后稷之後有世系脫落的可能[3]:16。漢代《史記·劉敬列傳》、《漢書·婁敬傳》述,「周之先,自后稷堯封之邰,積德累善十有餘世,公劉避桀居豳」,若屬實則《史記》所載后稷至公劉四世間應當有十餘世。或說「后稷」是虞夏時期的農官名位,周部落的首領世代擔任后稷,並非單指一人。《山海經·大荒西經》載「有西周之國,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穀。」帝俊生后稷,帝俊源自上古上帝神話,與殷墟卜辭所見之「高祖夋」相同,又解釋為帝嚳或帝舜。其中所謂「稷降以百穀」便是后稷由天上降下穀物種子的神話故事[3]:18。又載「稷之弟曰台璽[註 3],生叔均」,不清是稷之侄或稷之子,然而《山海經·海內經》又稱叔均乃稷之孫[參 3]。
周代禘、郊、祖、宗、報五種祭禮之郊祭的祭祀對象便是后稷。展禽說商代郊祭祭祀商先公冥因其「勤其官而水死」,而「稷勤百穀而山死」。郊祭要求祭祀牲口於國都南郊,《尚書·召誥》載營建東都雒邑時曾「用牲於南郊,牛二。」《史記·殷本紀》引《尚書·湯誥》篇統稱大禹、皋陶、后稷為「三公」,評價他們「久勞於外,其有功於民,民乃有安。」《尚書·呂刑》並列伯夷、大禹、后稷為「三后」,評價「三後成功,惟殷於民。」
棄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aJQbSZ


稷:與粟異名的五穀之長
 在我國的糧食作物中,資格最老的要算是稷。《說文》稱其為「五穀之長」。周人尊稷為五穀之神,並將其與土神——社一起作為祭祀的對象,合稱為「社稷」。後來,社稷成為國家的代稱。稷在上古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稷的身世之謎
  稷是我國土生土長的最受人們尊崇的糧食作物,但對其真實身份的認定,人們卻又摸頭不知腦,說東指西的都有。

1524890429071899q206779

  據《禮記•曲禮下》載,古人一般將祭祀宗廟所用的稷稱為「明粢」。《爾雅•釋草》亦有「粢,稷」的詮釋。
  漢代的江東百姓還直截了當地將粢與粟等同起來,西漢犍為舍人《爾雅注》說:「粢,一名稷。稷,粟也。今江東呼粟為稷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的詮釋更加肯定:「谷,稷也,名粟。谷者,五穀之總名,非止謂粟也。然今人專以稷為谷,望俗名之耳。」意思很清楚:「谷」本是五穀的總名,但南北朝時,人們卻習以「谷」作為「稷」的專稱。書中還各列專篇將「谷(稷)」與「黍穄」分開敘述。如此說來,稷即粟。
  《本草綱目》卻堅持認為:「稷與黍,一類二種也。粘者為黍,不粘者為稷。稷可作飯,黍可釀酒。猶稻之有粳與糯也。」李時珍還說,唐代醫家陳藏器關於「稷即黑黍」的說法亦有失偏頗。書中因詳細地描述了所謂「稷黍之苗」的形態特徵:「似粟而低,小有毛,結子成枝而殊散,其粒如粟而光滑。三月下種,五六月可收,亦有七八月收者。其色有赤、白、黃、黑數種,黑者禾稍高,今俗通呼為黍子,不復呼稷矣。」依此說,稷乃黍的一個變種。其主要特徵是散穗,子實不粘或粘性不及黍。

1524890456110r4o26q04s0

  有人卻又說稷乃高粱。清經學家程瑤田《九穀考》說:「[稷]黏者為秫,北方謂之高粱,或謂之紅粱,通謂之秫。」
  不過,在歷代學者不停的爭論中,「高粱說」已被人們所摒棄。而「粟」與「黍」的爭論仍在進行,且以「黍說」派占優。

1524890475951o44qp45o41
高粱
  那麼,稷究竟指的什麼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稷是「五穀」中的一種。關於「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的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也就是說,在人們公認的「五穀」中,稷與黍並列其中。換句話說,如將稷與黍相互等同,顯然不合邏輯。至於將粟這個最重要而普遍的作物排除在五穀以外,就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了。
  將稷釋之為黍的一個變種,也難以自圓其說:其一,在「五穀」中,將嫡系和旁系放在一起,既不合乎邏輯,也有悖於禮制:其二,將「變種」列為「五穀之長」,並祀之為「五穀之神」,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上尚無此先例;其三,既是「變種」,其問世肯定要比黍晚得多,而實際上,稷是我們先人最早接觸的糧食作物,否則便無封長、受祀的資格。
  從甲骨文的記載看,稷與粟的親緣關係亦昭然可見。「稷」最初的稱呼叫做「禾」,「禾」字在甲骨文中極像成熟時谷穗下垂的粟。稷的原義則是指對禾的祭祀,故在甲骨文中「稷」字呈現出的是一跪著的人對「禾」祭拜的形象。
  這些都有力地佐證,以西漢犍為舍人《爾雅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為代表的「稷即粟」的觀點更接近於歷史的真實。
  古人之所以將稷釋之為黍之別種「穄」,明徐光啟《農政全書》認為系諧音誤傳的結果:「古所謂黍,今亦稱黍,或稱黃米。穄則黍之別種也。今人以音近,誤稱為稷。古所謂稷,通稱為谷,或稱粟。粱與秫,則稷之別種也,今人亦概稱為谷。」
  清光緒十一年《奉化縣誌》在「物產志」中談到「稷」時,還引述過康熙間曾任嘉定、靈壽兩縣知縣的陸稼書所撰《黍稷辨》一文中的觀點:「粟也,稷與,蓋一物也。」並得出了自己的結論:「今土俗帶殼謂之穀子,去殼謂之小米,正與先儒之說為合。是為民間常食,晚種早熟,邊地尤宜。」
  綜上所述,對於稷的正確詮釋應是:稷,又稱粢,或稱禾,即通常人們所說的粟,就是北方人通稱的「穀子」,去殼後叫「小米」
  首谷之尊的顯赫地位
  粟的祖先叫做「莠」,又叫「狐尾草」,也就是植物學上所說的狗尾草。《詩經•齊風•甫田》中便有「無田甫田,維莠驕驕」的吟詠。當然,這些先民們並不曾料到,這些野生的、長勢旺盛的狗尾草,在經歷過無數的風霜雨雪後,竟在大自然的不斷淘汰和人們有意識地栽培下,終於成為穗多粒滿的粟。

1524890533870nps391r4nr

  粟的人工栽培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以前。人們在河北省武安縣磁山古文化遺址中,共發現長方形坑及窖穴300多個,其中86個有糧食堆積,這裡面就包括粟。出土時,粟的部分顆粒仍清晰可辨。經科學測定,其年代距今已有7300年。這不僅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最早的人工栽培粟,也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人工栽培粟。
  此外,在山西萬泉縣(今萬榮縣)荊村、陝西岐山縣鬥雞台、西安半坡村、河南陝縣廟底溝、青海樂都及甘肅、雲南和長城內外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先後發現了距今六七千年前的大量炭化粟粒和粟殼。其中半坡115號地窖中,保存的粟竟有數斗之多。可見,在廣大北方地區,粟是最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
  稷(為敘述的方便,後文中有時就直接稱作「粟」)自古就受到生活在北方地區的先民們的器重,特別是在周代,人們對稷更有一種特殊的情感。他們不僅以稷代表穀神,同社神一起列為最主要的祭祀對象,而且將社稷作為國家的代名詞,將農官稱為后稷。因其始祖棄做過農官,甚至直接稱他們的始祖為后稷。
  稷由於是古代的首要作物,在國家的糧食供應上舉足輕重,因而曾用作稷的專名的「禾」、「粟」和「谷」等,都先後用作黍、稷、粱、秫等穀物的通稱或糧食的總稱。如《禮記•祭義》曰:「父母既歿,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謂禮終。」這裡的「粟」就是穀物的通稱,意思是要以仁者所種的穀物作為祭祀亡逝父母的祭品,才符合禮教。《周禮•地官下》在記及「倉人」的職掌時則有「掌粟入之藏。辨九穀之物,以待邦用」的記載。這裡的「粟」顯然與「九穀」同義。因此鄭玄注曰:「九穀盡藏焉,以粟為主。」《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文中的「周粟」,亦泛指產於周地的所有穀物。即便是《左傳•僖公十三年》所載的發生在春秋時期的秦國大規模向晉運粟的「泛舟之役」,粟仍是糧食的代名詞:此年冬天,晉國發生饑荒,曾「乞糴」於秦,「秦於是乎輸粟於晉,自雍(秦國都)及絳(晉國都)相繼,命之曰泛舟之役」。
  在古代的農書里,粟也被屢屢擺在首位。西漢初期的《呂氏春秋•審時》提到的六種作物中,禾排在第一位;在西漢時期的《汜勝之書》中,禾的地位最為顯著;在北魏時期的《齊民要術》中,谷也排在各種作物的首篇,而且《種穀》篇敘述得最為詳盡,篇幅也最多。此外,不管是古人所說的五穀、六穀、九穀,還是漢代人所說的六粢、六米,粟都在其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一席之地。
  漢代,粟在穀物中仍占主導地位,從《史記》中的兩則記載便可明顯地看出這一趨勢。如秦末戰亂中棄金玉而「獨窖倉粟」的任氏,就因有重谷的先見之明而暴富。至於漢朝建立後的七十餘年間,因國家無事,又少水旱之災,致使「太倉之粟新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也」的史實,更說明了粟在國家糧食儲備中的首谷之尊。
  在粟的種植上,人們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西漢晚期成書的《汜勝之書》中就有取吸水能力強的粟為種子的經驗之談:「欲知歲所宜,以布囊盛粟等諸物種,平量之,埋陰地。冬至後五十日,發取量之。息最多者,歲所宜也。」
  經過歷代的培育,粟的品種也越來越多。《齊民要術》引晉郭義恭《廣志》所記粟品僅有赤粟、白莖粟、青稷等十來個品種,而到了《齊民要術》問世的南北朝時期,粟的品種已發展到86個。從成熟期看,有早熟、中熟和晚熟的不同;從抗逆性的強弱看,則又有耐旱、耐水、抗風、抗蟲等差異;苗稈有高矮強弱之分;谷色則有黃、赤、青、黑、白之別。
  《齊民要術》還對粟的種植技術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如在選地上,就認為以此前種過綠豆、小豆的地最好,大麻、黍子、芝麻的差些,蕪菁、大豆的最差。再如「凡種穀,雨後為佳」;「春種欲深,宜曳重撻;夏種欲淺,直置自生」;「春鋤起地,夏為除草」等,亦是至今仍為人們所沿用的種粟經驗。賈思勰還在書中透露,北魏時,西兗州刺史劉仁之就曾在洛陽自家的宅基地上進行區種試驗,結果取得了七十步(古以240步為1畝)收粟36石的高產記錄。當然,對於這種畝產萬斤的記述不可輕信。
  但隨著水稻、小麥等穀物的迅速崛起,粟的地位開始受到動搖,唐孟詵《食療本草》對「粟米」的一段描述,便反映出粟在唐代已是知音者漸少的客觀現實:「顆粒小者是,今人間多不識耳。」
  儘管粟的地位已大不如前,但畢竟仍是重要的穀物之一,因此仍為北方人所熟悉。
  清人在粟的種植中,還不斷地引入外來品種,或著意培育異品。如《康熙幾暇格物編》中所載的烏喇白粟米就是當地人發現並培育出的粟之名品:「七年前烏喇地方,樹孔中忽生白粟一科,土人以其子播獲,生生不已,遂盈畝頃。味既甘美,性復柔和。有以此粟來獻者,朕命布植于山莊之內,莖、干、葉、穗較他種倍大,熟亦先時。」
  《清稗類鈔》也記述了兩種引自異域的粟中異品:
  高麗谷,大紅色,如雞冠,高丈許,實如栟櫚子,產奉天等處,其種則自高麗來也。
  西番谷,苗高如蜀黍,穗如蒲,奉天等處產之。
  正是這兩大渠道,使粟的品種不斷增加,據清鄂爾泰、張廷玉等編纂的《授時通考》載,當時粟的品種已達到251類。而近年來,有關研究人員從全國各地收集到粟的農家品種竟多達16000餘種。
  起源於我國黃河流域的粟,後由我國傳至 、日本,以及西歐、阿拉伯、小亞細亞等地。如今,世界各大洲的許多地區都可以看到粟的蹤跡。
  食途漸廣的北方嘉穀
  按其子粒粘性的差異,粟可分為糯粟和粳粟兩種。子粒可食用,亦可釀酒。
  用粟米作成的小米飯雖不大好吃,但卻是古人食用頻率最高的飯食之一。《禮記•內則》在開列人們日常食用的幾種主食時,就提到了稷。且有「豕宜稷」的說法:即吃粟米飯時,最好配用豬肉作成的菜餚。據《禮記•曲禮下》載,在古人選用的祭祀宗廟的四種穀物中,稷即居其一。
  在稷谷登場的孟秋之月,天子還親自主持以粟米飯祭祀宗廟的典儀,然後再舉行「嘗新」之宴。《禮記•月令》就有「[孟秋之月]農乃登谷。天子嘗新,人們先薦寢廟」的記載。值得一提的是,《禮記》在敘述類似的情形時,分別有「嘗麥」、「嘗黍」、「嘗麻」、「嘗稻」之說,而在「嘗谷」時卻以「嘗新」代之,明顯含有新谷接舊谷的意思。可見,被人習稱為「谷」的粟在古代的國家糧食供應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戰國時,用粟米熬制的粥食,已常見於人們的餐桌。《楚辭•招魂》就提到:「稻粢穱麥,挐黃粱些。」意思是說用稻米粟麥等製作粥飯,其中還常常摻雜以黃粱。
  在漢代人的生活中,粟仍是一般人家常見的主食。《西京雜記》就記載了這樣一件公卿佚事:漢武帝時,出身卑微的公孫弘當上了丞相。有個叫高賀的故友投奔到其麾下,公孫弘並沒有特別優待他,而是「食以脫粟飯,覆以布被」。結果引起了高賀的不滿,並暗中敗壞公孫弘的聲譽。公孫弘因有「寧逢惡賓,不逢故人」之慨嘆。
  當然,一些優秀的粟米,亦被人們視之為飯食中的美味,《呂氏春秋•本味篇》就將「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陽山之穄,南海之秬」視之為「飯之美者」。
  以粟米粥作為養老之食,甚至成為當時朝廷的慣例。《漢書•文帝紀》所載一份文帝詔中曾說:「今聞吏稟當受鬻(「鬻」同「粥」)者,或以陳粟,豈稱養老之意哉!」漢文帝就曾認為以陳粟煮粥給老人吃,便違背了養老的初衷。
  粟米之所以為古人所重視,除了它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長期是人們的主食,在古代的糧食供應中占有相當比重等因素外,其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一定的藥用價值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宋唐慎微《證類本草》就認為:粟有「主養腎氣,去胃脾中熱,益氣。陳者味苦,主胃熱,消渴,利小便」等功效。
  現代營養學的研究結果亦表明:粟米含蛋白質在10%~14%之間,高出玉米、大米和高粱;含脂肪2%左右,高出大米三倍多;此外,還含有粗纖維和多種維生素。
  《太平御覽》引東晉王嘉《拾遺記》記述的幾種粟之異品便是其食療價值的曲折反映:「東極之東,有龍枝之粟。言其枝屈曲[若]游龍,食之善走。又有鳳冠粟,似鳳之冠,食者令人多力。有雲渠粟,叢生,葉似扶蕖,食之益顏色。粟莖赤黃,皆長二丈,千株叢生。」
  到南北朝時,人們炊飯的經驗已相當豐富。從《齊民要術》關於飯食的記述看,當時人們常吃的飯食已有粟米飯、黍米飯、稻米飯、菰米飯等數種,其炊制方法亦顯現出相當的技巧性。如用粟米製作水泡飯的「作粟飧法」中,作者就特彆強調:「米欲細而不碎,碎則濁而不美」;「淘必宜凈,十遍以上彌佳」。
  當時,粟米還成為人們熬制麥芽糖的原料之一。《齊民要術》中就有「用粱米、稷米者,餳如水精色」的記載。
  五代時,人們還喜用粟米熬粥。官廚為朝官準備的粥品中,粟粥亦居其一。宋初陶穀《清異錄》載,盧澄為後唐宰相時,在早朝前老愛將粟粥、乳粥和豆沙加糖粥,摻和在一起食用,廚官因有「相粥白玄黃」之語。
  宋代,粟還成為京都人製作「谷板」的原料。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所載北宋都城開封的七夕之俗中,以粟作成的「谷板」就是時人喜愛的乞巧之物:「又以小板上傅土,旋種粟令生苖,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態,謂之『谷板』。」
  元代,人們還常用粟米製作酸漿食用。元人《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記述的「漿水」就是用粟米製作的酸漿:「熟炊粟飯,乘熱傾在冷水中。以缸浸五七日,酸便好吃。如夏月逐日看,才酸便用,如過酸即不中使。」
  清代,粟米還成為人們製作糕類食品的原料。據《康熙幾暇格物編》載,生活在烏喇的百姓,就用當地所產白粟米「作為糕餌,雪白如糯稻,而細膩、香滑殆過之」。
  在當時的東北邊疆地區,一般的平民百姓仍以粟為主食。徐珂《清稗類鈔》就說:「寧古塔人之飲食品,康熙以前以稗子為貴人食,下此皆食粟,曰粟有力也。」
  至今,粟米仍是人們煮飯熬粥時常用的雜糧。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aapqv4n.html


炎帝蚩尤東方農業部落,因氣候變化,海水入侵而往西往北往南遷移+伏羲是東方農業部落的先祖/顓頊注音:ㄓㄨㄢ ㄒㄩ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萬榮后土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汾陰后土祠俗稱后土祠,因所在地今亦稱萬榮后土祠,位於今中國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榮河鎮廟前村,汾河南岸、黃河東岸,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汾陰后土祠為漢武帝所確立的皇帝祭地的本廟,漢、唐、宋多位皇帝曾在此親祀后土。
萬榮后土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I0vvqe
祭祀史
立祠之前的郊祀史
《禮記·王制》載「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后土即主宰大地山川的女性神,與主宰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為天子所祭祀的對象。祭地的主要目的在於祈求農作物的豐收。周代時天子冬至祭天於地上之圜丘,夏至祭地於澤中之方丘[1],二者分別位於國都南郊和北郊,故被稱為郊祀。祭地所用的方丘即以水環繞的方形祭壇,象徵四海環繞大地。
秦襄公時作西畤祀白帝,秦文公時改在雍[注 1]立鄜畤郊祀白帝,後逐漸擴展為郊祀上帝的四帝畤,漢高祖增立北畤,成為雍五畤[注 2]。但漢初的祭祀均由祠官負責,皇帝並不親往[2]。至漢文帝時開始親祭上帝於雍五畤,漢武帝又於雲陽縣甘泉宮增立泰畤,作為祭天之所[3],但最初並無與祭天相配的祭地之所。
作為郊祀祭地場所的后土祠
清光緒七年(1881年)所刊《光緒榮和縣誌》縣境全圖,示后土祠的地理環境,其中漢汾陰故城位於清代榮和縣城以北九里[4]。
秋風樓內藏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所刻漢武帝《秋風辭》碑。
后土祠最初所在的位置被稱為「汾陰脽」或「魏脽」,為位於漢汾陰縣故城西北二里、原汾河與黃河交匯處東南的一處天然土阜,《水經注》載汾陰脽「背汾帶河,長四五里,廣二里余,高十丈」[5],唐玄宗稱之為「汾水合河,梁山對麓,地形堆阜,天然詭異」[6]。傳上古時期黃帝即曾在此祀地祇並掃地為壇[7],後祠內因此建軒轅掃地壇。
漢文帝後元元年(前163年),方士新垣平稱周鼎原在泗水中,黃河因決口而與泗水相通,又望汾陰有金寶氣,意周鼎當出於此。於是漢文帝意欲在此建廟,通過祭祀以求周鼎出現,但其後又認為新垣平所言皆詐而未定[8]。
漢武帝於元狩二年(前121年)欲祀地神后土,以與祀天神上帝相配,太史令司馬談與祠官寬舒等認為應在澤中立圓丘[注 3]祭祀,汾陰滿足立祠的條件,與此同時汾陰人公孫滂洋等見汾河旁有光如絳,言之於武帝,於是在汾陰脽上建祠並親臨祭祀[9][10],後定以每三年親祭一次[11]。漢武帝時期共8次親祭后土,傳《秋風辭》即為祭祀后土途中而作[12]。
元鼎四年(前113年)六月,汾陰人巫錦在祠旁發現寶鼎,鼎大八尺一寸,高三尺六寸,異於普通鼎,漢武帝在確認為古鼎後,將鼎迎至甘泉宮並置於郊廟[13][14],有觀點以此為改元元鼎的緣由[注 4]。
漢成帝即位後,丞相匡衡與御史大夫張譚上疏認為,郊祀天地的場所應在都城長安南北郊方合古制,而去往雲陽泰畤與汾陰后土祠祭祀一則勞民,二則危險,其中后土祠需要「渡大川,有風波舟楫之危」[15],於是在建始元年(前32)在長安立南郊和北郊,分別取代泰畤和后土祠,此後又經歷了一段反覆的過程而最終確定[16],南北郊的形式最終發展為北京的天壇和地壇。
漢代以後的祭祀活動
自漢後汾陰雖不再成為祀后土的重地,但其間仍有帝王親至汾陰祭祀,如唐玄宗、宋真宗等。
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年)以為農祈谷而親祀后土,在修繕祠廟時再次獲得寶鼎三座,因此改汾陰縣為寶鼎縣[17][18]。
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六月,河中府進士薛南等請祀后土,七月群臣上表復請。次年二月,宋真宗親祀后土,並將祀后土的儀式與泰山封禪等同,成為重大的國家慶典[19]。
金、元時期以祠廟所處較偏僻,帝王祭祀諸多不便而改為遣官祭祀。明代建地壇後,官祀后土的儀式便不在后土祠舉行,后土祠也轉變為民間祭祀場所[20]。
2003年,萬榮縣政府舉辦了世界華人公祭后土聖母大典暨萬榮首屆后土旅遊文化節,之後祭祀每年舉辦一次[21]。
唐宋時期
《蒲州榮河縣創立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廟像圖石》碑拓本,反映了北宋末至金初的廟貌。
明代以前的后土廟均為官修,明代方改為民修。漢代的祠廟規模已不可考,至唐開元十一年(723年)重修廟宇後「規模壯麗,同於王居」。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因祭祀之需增修廟宇,並將其按國家級祠廟改建,其廟制亦成為北宋祠廟宮觀建築的代表,方志中稱其「莊嚴宏鉅,為海內祠廟之冠」[22][23]。在今獻殿內東側存有刊刻於金初天會十五年(1137年)、明代重刻的《蒲州榮河縣創立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廟像圖石》碑,以線刻圖像的形式反映了北宋擴建後的規模。
按此碑記載,此時的后土祠南北長732步,東西闊320步,四周圍以廟牆,四角建角樓。中路依次為大門五間(懸太寧廟匾額,兩側各有一三間的角門)、承天門三間、延禧門三間(兩側挾屋各一間)、坤柔之門三間、坤柔之殿九間和寢殿三間,東西兩路為道院、齋堂等附屬建築。主殿前設有四重門,重門之間的院內建有不同時期的碑樓。主殿院四周以廊廡圍合,正殿左右又有斜廊連東西廡,形成日字型平面的廊院。正殿坤柔之殿與寢殿以穿廊相連形成工字殿,殿前有一大一小兩方台,南側大台為露台,北側小台為欄杆圍繞的封石匱之壇。廟前建欞星門三間並圍以矮牆,形成附加的外院。廟後為用牆圍成半圓形的祭壇區,中間以橫牆分為前後兩院,南院為配天殿三間,北院為舊軒轅掃地壇,均建於高台之上[21][24]。
漢武帝祭祀時建有行宮萬歲宮,唐玄宗時亦建駐蹕行殿奉祗宮,宋真宗改為太寧宮,主殿為穆清殿,用於在祭祀後宴請群臣[25]。
元明清時期
清光緒七年(1881年)所刊《光緒榮和縣誌》后土祠圖,反映了清末的廟貌(秋風樓另外單獨繪製)。
元代時於廟後建秋風亭,其中藏以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所刻漢武帝《秋風辭》碑,明隆慶中亭廢,改為建於廟前的秋風樓,在此可遠眺汾河與黃河,「擁勢華煥,賦詠無數」[26],同治重建時又移於廟後。
自明萬曆末年起汾河南泛,護堤傾剝,廟址漸陷。清順治時黃河決口,祠廟被淹,僅存山門與秋風樓。康熙年間移地重建,同治初年因黃河河道東移再次遷建,至同治九年(1870年)定於現址[27]。
2002年萬榮縣政府投入巨資對后土廟進行了維修,現廟坐北朝南,南北長240.81米,東西寬105.21米,總占地25268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兼戲台)三間、二連戲台七間、獻殿五間、香廳一間、正殿五間和秋風樓。二連戲台前有鐘鼓樓,獻殿前有配殿東西五虎殿各三間,東五虎殿供奉五嶽大帝,西五虎殿供奉三國時蜀國的五虎上將,秋風樓東側有宋真宗於大中祥符四年所作《汾陰二聖配饗之銘》碑(亦名《蕭牆碑》)碑樓。各建築中山門為元代所建,秋風樓為明代遺構,余均為晚清所建。山門為重檐歇山頂,二連戲台、獻殿與配殿為硬山頂,香廳為卷棚頂,正殿為懸山頂。秋風樓建於16米見方的磚石台基上,樓身三層,高33米,面闊進深各五間,十字歇山頂[28],台基南面開門,門內正對牆上有一小龕,上題「掃地壇」
萬榮后土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I0vvqe

2020-12-28_215814444px-Wanrong_Houtu_Temple_in_1137Wanrong_Houtu_Temple_in_1881450px-Qiufeng_Tower_in_Wanrong_Houtu_Temple_03_2013-09800px-City_of_Ronghe_in_18812020-12-28_2200072020-12-28_2159582020-12-28_215926


武聖-武成王姜太公-新竹關帝廟/武成王廟碑/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下詔令長安、洛陽兩京與天下州郡都設太公廟,並以張良配饗,唐肅宗上元元年(760)更下詔追封姜子牙為武成王,太公廟升格為武成王廟,並仿造文宣王廟(孔廟)有四配十哲東西廡先儒先賢一樣有配享,意在使文武各有聖廟。姜太公因此被尊為武聖,直到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一年(1388),將姜太公改為附祀歷代帝王的名臣之一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Microsoft Word - LM27-柯亞先.doc (oit.edu.tw)

2020-12-28_223222

Microsoft Word - LM27-柯亞先.doc (oit.edu.tw)

ۥ唐代的龍神正祀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以農立國」,故對於社稷之祀非常重視,《史記.郊祀志》有云:
共工氏霸九州,其子曰句龍,能平水土,死為社祠有烈山氏王天下,其子曰柱,能殖百穀,死為稷祠
故郊祀社稷,所從來尚矣。唐初武德、貞觀之時,對於社稷的祭祀仍然承襲周制,並無改變,《舊唐書.禮儀四》記載如下:
仲春、仲秋二時戊日,祭太社、太稷,社以勾龍配,稷以后稷配。社、稷各用太牢一,牲色並黑,籩、豆、簠、簋各二,鉶、俎各三。春分,朝日於國城之東;秋分,夕月於國城之西。各用方色犢一,籩、豆各四,簠、簋、 、俎各一。27
由此可知:除仲春、仲秋兩次祭祀之外,幾乎一年四季都有社稷祭祀;但即使如此,仍難免遇上天公不雨影響莊稼收成,甚至久旱成災之事,於是具有「興雲布雨」特性的「龍」
。《舊唐書.職官志》有云:
祭祀之名有四:一曰祀天神,二曰祭地祇,三曰享人鬼,四曰釋奠于先聖先師。其差有三:若昊天上帝、皇地祇、神州、宗廟為大祀日月星辰、社稷、先代帝王、岳鎮海瀆、帝社、先蠶、孔宣父、齊太公(姜太公)、諸太子廟為中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眾星、山林、川澤、五龍祠等,及州縣社稷、釋奠為小祀
唐代時玄宗對於龍的喜愛,似乎更勝歷代君王,除於興慶宮建「龍池」外,並且親自作「龍池樂」,以做為歌頌吉祥與樂舞之用。30 在君王喜好與官方崇祀的引導下,唐代的龍神信仰的確在民間迅速傳播開來,同時老百姓也因務農的需要,期望龍神可以多布雨水以利耕種,於是各地龍王廟與龍王祠有如雨後春筍般的紛紛設立龍神於是成為民間最受歡迎的信仰之一。
-----------------------------
宋代的龍神正祀
宋太祖時仍舊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並於仲春以「中祀」等級祭之,較唐代的「小祀」更為尊崇。《宋史》有云:
中祀九:仲春祭五龍,立春後丑日祀風師、亥日享先農,季春巳日享先蠶,立夏後申日祀雨師,春秋二仲上丁釋奠文宣王、上戊釋奠武成王齊太公(姜太公)
雍熙四年(987 年)宋太宗祭九龍(依前小節道教的資料來看,九龍可能是「五方龍王」與「四海龍王」之合稱),後來並將其定為每年固定的儀式,這在正史上似乎是首度將「九龍」列入朝廷祭祀
------------------------
元代之時「社稷之祀」依舊,但《元史》中未見「龍神」列於正祀,僅有泰定帝致和元年「加封幸淵龍神福應昭惠公」,38 餘均未見與龍神有關的祀典記載
-------------
明代的龍神正祀
明初「社稷之祀」仍舊維持,自京師以及王國、府、州、縣皆有,建太社在東,太稷在西,祭壇皆坐南向北。洪武十年,明太祖以「社稷東西分祭,配祀未當」,下詔禮官研議,尚書張籌言:
按通典,顓頊祀共工氏子句龍為后土。后土,社也烈山氏子柱為稷。稷,田正也。……句龍有平水土功,故配社,后稷有播種功,故配稷
至社稷分合至義,……陳氏禮書曰:「稷非土無以生,土非稷無以見生生之效,故祭社必及稷。」山堂考索曰:「社為九土之尊,稷為五穀之長,稷生於土,則社與稷固不可分。」其宜合祭,古有明證。……至句龍,共工氏之子也,祀之無義。……請罷句龍、棄配位,謹奉仁祖淳皇帝配享,以成一代盛典。遂改作
午門之右,社稷共為一壇。初,社稷列中祀,及以仁祖配,乃升為上祀。39
當時似乎「句龍」被獨立出來,又成立一祭壇,等於重複祭祀所以將句龍的配位罷免,將社稷合併為一壇於午門之右,並且將「社稷之祀」從「中祀」提升為「上祀」等級。此外,明初之時,凡遇水旱、災傷及非常變異時,有的用躬禱或露告於宮中,或派遣官吏祭告郊廟、陵寢、社稷、山川等,並無固定的常軌或儀式。
嘉靖九年,明世宗欲於奉天殿丹陛上行「大雩」禮,《明史》云:
左傳「龍見而雩」。蓋巳月萬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為百穀祈膏雨也。……濬意欲於郊傍擇地為雩壇,孟夏後行禮。臣以為孟春既祈穀矣,苟自二月至四月,雨暘時若,則大雩之祭,可遣官攝行。如雨澤愆期,則陛下躬行禱祝。乃建「崇雩壇」於圜丘壇外泰元門之東,為制一成,歲旱則禱,奉太祖配。十
二年,夏言等言:大雩乃祀天禱雨之祭,凡遇亢旱,則禮部於春末請行之。帝從其議。40
由此看來,明代自世宗嘉靖十二年以後,對於祈雨的儀式稱為「大雩」,列入官方正祀之一,若遇亢旱則由君王於春末親自進行祭禮,並且認為是因龍的出現才會帶來雨;但是卻不再強調龍神或龍王。換言之,如同「社稷之祀」中的句龍一般,對於龍神或龍王的崇祀,皆已隱含在「大雩」的祭典中。
洪武元年明太祖命中書省下郡縣,訪求應祀神祇,包括名山大川、聖帝明王、忠臣烈士,凡有功於國家及惠愛在民者,均列入祀典中,並令有司每年按時致祭。天下神祠不應載入祀典中者即屬「淫祠」,有司不可致祭。明孝宗弘治元年,禮科張九功建言「祀典正則人心正」,於是孝宗下詔禮部研議,而後尚書周洪謨等提出建言,罷免了許多神衹的祭祀,於是龍王、五龍、九龍、青龍等凡是有「龍」稱謂之神,從此不復出現於明史的吉禮中
--------------------------
清代的龍神正祀
清世祖入關後,剛開始時在祀典上,凡可稽考者皆依循明朝舊制,但稍有增加。清初定制如下:
凡祭三等:圜丘、方澤、祈穀、太廟、社稷為大祀天神、地祇、太歲、朝日、夕月、歷代帝王、先師、先農為中祀先醫等廟,賢良、昭忠等祠為群祀。乾隆時,改常雩為大祀,先蠶為中祀。咸豐時,改關聖、文昌為中祀。光緒末,改先師孔子為大祀,殊典也。天子祭天地、宗廟、社稷。有故,遣官告祭。中祀,或親祭、或遣官。群祀,則皆遣官。……群祀五十有三:季夏祭火神,秋仲祭都城隍,季祭砲神。春冬仲月祭先醫,春、秋仲月祭黑龍、白龍二潭暨各龍神,玉泉山、昆明湖河神廟、惠濟祠,……41
由此可知:清初「社稷」為大祀;乾隆時改中祀「常雩」為大祀,此二者皆與隱含在內的龍神有關,且列入官祀最高等級群祀中有祭黑龍、白龍二潭暨各龍神。雍正七年時,因「雲師、雷師尚闕專祀」,清世宗於是下諭徵詢大臣意見,後決定於西方建雷師廟(名昭顯廟),東方建雲師廟(名凝和廟),並錫號雲師為「順時普應」,雷師為「資生發育」;並以時應宮的龍神為雨師,合併祭祀之。42 此處有一點甚為有趣,即「雨師」似乎成了職務頭銜,由時應宮的龍神來擔任。對於各地的龍神祠,清代也有不同於明季的做法,以京師群祀為例,就有多座廟與「龍神之祭」有關,據《清史稿.志五十九》記載:包括黑龍潭廟、玉泉山廟、昆明湖祠、惠濟祠與河神等京師五座廟,均列入朝廷祀典,其中似乎以黑龍潭廟最有名,乾隆皇帝曾兩度錫號;京畿鬧旱災時,皇帝甚至親自來此廟禱告祈雨。43 另據《清史稿.志五十七》記載:對於京師的龍神祠,官方還制定有祭祀的陳設禮儀
----------------------------
《爾雅.釋水》云:「江(長江)、河(黃河)、淮(淮河)、濟(濟水)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因此北海龍王之妹的第一子到第四子,分別是上述四條河的水神。其次,第五子佛祖司鐘應是蒲牢,第六子神宮鎮脊應是螭吻(或嘲風),第七子擎天華表,第八子是太岳山神,53 第九子是鼉龍。

-----------------
從《封神演義》與《西遊記》故事中,大致可以獲得幾點鮮明的印象:
(一)《封神演義》中四海龍王雖然也姓敖(敖光、敖順、敖明、敖吉),但其名字與《西遊記》中所述(敖廣、敖欽、敖順、敖閏)不盡相同。
(二)海中有龍神(四海龍王)、河中有龍神(涇河龍王)、井中有龍神(井龍王),凡有水的地方都有龍神或龍王,龍神成了水神
(三)龍神司雨(如涇河龍王),能奉玉帝之命「興雲布雨」;此外,龍神也是山神(如太岳山神蜃龍)。
(四)龍的個性一如人性天差地別,有的情義感人(如東海龍王敖廣),有的桀驁不馴(如西海龍王敖閏之子、北海龍王之妹的第九子鼉龍),說明了「龍生九子、子子不同」,需要磨練與教化才能成就。龍神信仰在正史或其他地方志等書籍中亦可得見,但遠不及膾炙人口小說如《西遊記》的影響力。彙總本節小說片斷給人的印象,如:龍神具有「興雲布雨、滋生萬物」的能力,「龍生九子、子子不同」,龍神所具有
職能包括山神、水神和雨神……等;但可惜的是,膾炙人口小說中的龍神或龍王均非主角,而以配角的成分居多;少了精彩故事的加持,自然無法顯現其偉大與重要性,這也許是現代龍神信仰沒落的原因之一。
-----------------------
以臺灣的文化古都台南府城為例,在郭瑞雲所著《府城七寺八廟》中,有一座康熙 55 年(1716 年)所建的「龍神廟」,由臺廈道梁文科捐俸助建,主祀四海龍王,54 乾隆四年(1739 年)曾由臺灣府知府劉良壁重修,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由臺灣府知府蔣元樞再度重修。日據時期該廟遭到日方拆除,原址被改建為臺南警察署;主祀神衹四海龍王移奉於大天后宮為陪祀,這座臺灣最早的龍神廟從此走入歷史。下船家奉祀媽祖成為常態,導致水雨龍神信仰漸趨沒落
----------------------------------------

客家建築的「化胎」承接祖先龍脈,經過道士往屋後丘陵高地「尋龍脈」,以及「請龍、牽龍、安龍」的程序,將龍脈之氣引進「化胎」,再導入正廳祖先牌位的供桌下,讓龍脈之氣長駐於此,並以「土地龍神」之名祭拜
臺灣后土龍神
臺灣客家族群信仰中,視「龍神」為土地的守護神,稱其為「土地龍神」,至於其來源據悉與道教的「正一派」以及風水勘輿學的「巒頭派」有關。道教在東漢末年出現,歷經流派的衍生與分合,到宋末元初時已漸形成「北有全真道、南有正一道」的態勢。56 在發展過程中,道教不斷吸納儒家、道家、佛教、陰陽五行……等各家各派的學說,形成自身的知識體系。在此情況下,社稷之祀中的「后土之神-句龍」被融入道教中,誠屬自然。換言之,筆者以為「土地龍神」崇祀的淵源不僅與道教的「正一派」有關,此甚至可上溯到社稷之祀的「后土龍神」。今日臺灣道教門派雖多,但正一宗(或稱正一派)仍是最主要的宗派之一,在該派的《正一醮宅儀》中認為:建宅動土時對五方龍神必有諸般「犯觸」與擾動,因此在新宅完工「一切釋散」後,需要重新讓五方龍神得以安頓,使「五行得所,四王安方,龍神鎮守」,故而慎重舉行「安龍」或俗稱「謝土」的儀式,來祭謝土地龍神。57 不同於閩南人只有在新居落成後,會舉行一次「謝土」儀式,客家人會安置土地龍神香位,早晚上香敬茶,祈求庇佑屋宅永固、闔家平安。因而土地龍神的崇祀,便成為客家特有的信仰文化。其次在地理風水上,「巒頭派」始終是勘輿學中最重要的派門之一,58 著重於山川大地的形勢與環境的選擇。看風水時巒頭派首重「來龍去脈」,並配以四大要素──龍、穴、砂、水。「龍」是指的綿延不斷的山脈,「穴」是指適宜居住(陽宅)或埋葬遺骸(陰宅)的地點,「砂」就是穴位附近的小山頭,而「水」則可聚氣又生財;因此巒頭派的「龍脈」可說是土地龍神信仰的體現。59 客家俗諺云「山管人丁水管財」,認為每座山都有龍脈,龍脈之神就是龍神,是該座山的山神,也是靈氣之所在。此與筆者在第二節所述龍神「是涵蓋山神在內的土地之神,只要有山有土之處就有龍神」相契合,也更強化「土地龍神的淵源可上溯到后土龍神」的論點。
在新建廟宇落成時,為使廟基永固以利彰顯神力庇佑眾生,會舉行盛大的「慶成醮」祭典,其主要目的即是重新安奠廟基,使建廟過程中受到擾動的空間秩序,恢復和諧的狀態。臺灣正一派道壇所舉行的慶成醮祭典稱為「安龍奠土」科儀,旨在安頓守護廟基的土地龍神,並送出會危害廟宇的虎煞,俗稱「安龍送虎」。60陽宅方面,客家在傳統住宅正廳會設祭祀祖先的供桌,供桌正下方則供奉「土地龍神」,兩旁常有對聯寫著「福與洪範五、德配達尊三」,或「福與土並厚、德配地無疆」,中間則為「土地龍神香座位」正廳之屋後會堆土丘稱為「化胎」,以模擬「靠山」的作用(參見圖 3),並安置五行石(木、火、土、金、水;亦有加日、月為七星石),利用五行的生、剋原理來助長屋主的運勢。客家建築的「化胎」承接祖先龍脈,經過道士往屋後丘陵高地「尋龍脈」,以及「請龍、牽龍、安龍」的程序,將龍脈之氣引進「化胎」,再導入正廳祖先牌位的供桌下,讓龍脈之氣長駐於此,並以「土地龍神」之名祭拜,以庇佑子孫綿延、福運昌隆
----------------------
陰宅方面,龍神崇祀常見於掃墓之時,其道理與「巒頭派」的主張完全相同,亦即每座山都有龍脈,龍脈之神就是龍神,也就是該座山的山神。因此上墳祭拜時,照理應該準備三份供品,一份祀龍邊(左方)的龍神、一份祀虎邊(右方)的后土,一份祀中央墳墓之主(參見圖 4.)。在此謹舉一例說明祭拜程序與所需供品,述之如下:
一、祭拜開始,先插 10 柱香在龍邊土中,再插 12 柱香於虎邊土中,然後開始擺放龍神、后土及墓主的供品。
二、龍神處準備三種水果,例如一個蘋果、兩顆柑橘、三粒奇異果;勿用鳳梨、芭樂或空心水果(如百香果),蠟燭一對,壽金五支。
三、后土處準備雞、豬、魚各一份(魚為求財之用,不求財者可改成大豆干五個,意喻職場升官),米酒三杯,鮮花與蠟燭各一對,土地公金五支。
四、墓主處準備飯一碗,葷、素菜各六碗,筷子一雙,米酒一杯,鮮花與蠟燭各一對,刈金五支,白煮蛋 12 顆(若當年有潤月要準備 13 顆)。
五、祭拜者每人上三柱香,有求事(如考試過關)者可插頭香;每人只可求一事,若有多人有事相求,則重要性最高者插頭香。
六、上班族由龍神處先上香完畢後,換后土處上香;做生意經商者則可由后土處先上香,再於龍神處上香,最後才於墓主處上香。
-----------------------------------------
欲瞭解龍神的崇祀與信仰,可由龍神扮演的角色來區分。透過正史與小說的考查,可以規納出龍神的角色與職能有三:
一、水神:成為守護江、河、湖、海、潭、淵、井等水域的龍王。
二、雨神:在傳統的朝廷正祀上,雨神的稱謂是「雨師」,但是當雨師不能正常執行勤務時,能興雲布雨的龍遂如「消防隊救火」般擔負起此一任務,用及時雨舒緩旱象。至明世宗嘉靖十二年以後,對於祈雨儀式皆隱含在「大雩」祭典中,不再出現「五龍、九龍」等龍神稱謂。清季時將「大雩」更名為「常雩」,乾隆時改中祀「常雩」為大祀,官祀最高等級。
三、土神:社稷之祀古來有之,社是指共工氏之子「句龍」,稷是指烈山氏之子「柱」。根據《史記》記載:句龍是因「能平水土,死為社祠」柱是因「能殖百穀,死為稷祠」。由於「句龍」帶有「龍」字,且「能平水土」助百穀生長,因此在龍神崇祀上,《明史》云其為「后土」之神。從廣義的角度來看,此處的龍神是涵蓋山神在內的土地之神,只要有山有土之處就有龍神,這是龍神的第三個職能。由上述龍神的角色與職能分析,我們可進一步將龍神信仰概分為兩個體系:
、水雨龍神:凡是與水有關的龍神屬於此系,包括水神和雨神。在雨神方面,因人類已能面對降雨之「不及」或「太過」謀思因應之道(如在山區建水庫,在平地建水潭)。在水神方面,因媽祖顯聖的奇蹟不斷被渲染,自宋代受朝廷敕封後,歷經元、明、清三代均列入朝廷正祀,清季欲取代明朝護國神祇玄天上帝,更將媽祖升為「中祀」,使得行船人以奉祀媽祖為常態。除此之外,龍神在膾炙人口的小說(如封神演義、西遊記)中多居配角。在各種因素交互影響之下,致使水雨龍神的信仰漸趨沒落。
二、后土龍神:凡是與土有關的龍神屬於此系,包括土地和山嶽之神,在臺灣是以客家人最重視,稱其為「土地龍神」,其來源據悉與道教的「正一派」以及風水勘輿學的「巒頭派」有關。進一步透過對正史的考查,可以得知:土地龍神的來源,可上溯至「社稷之祀」的后土之神。在「水雨龍神」方面,因人類已能面對降雨之「不及」或「太過」謀思因應之道(如水庫),或因其他神衹取代其職能(如媽祖),致使水雨龍神的影響力日漸降低在「后土龍神」方面,臺灣民間稱其為「土地龍神」,以客家族群最為重視,至於其來源據悉與道教的「正一派」以及風水勘輿學的「巒頭派」有關;其實「土地龍神」崇祀的淵源,可上溯到社稷之祀的「后土龍神」。透過對正史、小說與民間信仰考察的結果,可成為行銷溝通內容的主體,以供「龍圖騰文創商品」故事行銷之用。
https://ir.oit.edu.tw/oitir/bitstream/277380145/1342/2/LM27-%E6%9F%AF%E4%BA%9E%E5%85%88.pdf

Microsoft Word - LM27-柯亞先.doc (oit.edu.tw)


社以勾龍配,稷以后稷配/封建君主堆土而建成社稷壇,舉行祭祀土地神的禮儀,其實是這種原始祭祀土地神習俗的延續。(不過,這個被祭祀的土地神,已經不是只管治一個地區的土地公地方神,而是管治天下土地的國家一級大神「后土」勾龍了/社以勾龍配,稷以后稷配/后土-句龍-玉豬龍-姜太公的祖先/句龍是神農氏(姜姓)的第十一代世孫, 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4082000401.pdf (nhu.edu.tw)

2020-12-29_1121182020-12-29_1113162020-12-29_1057012020-12-29_1056372020-12-29_1055012020-12-29_1051252020-12-29_1050162020-12-29_1048432020-12-29_1047372020-12-29_1044442020-12-29_1043062020-12-29_1041022020-12-29_103856

4082000401.pdf (nhu.edu.tw)


春社是源自中國的傳統民俗節日,在商、西周時期,是男女幽會的狂歡節日,而後來則主要用於祭祀土地神。春社的時間一般為立春之後的第五個戊日[註 1],約在春分前後,但在民間也有二月初二、二月初八、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說。
春社在甲骨文中就有相關的記載,是中國最為古老的節日之一,距今已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在元朝以前,在中國一直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但目前在中國大陸和台灣,僅有部分地區存在二月二日[註 2]拜土地公的習俗[1],並稱此日為土地誕、福德誕等,但與傳統的春社不盡相同。在中國大陸北方部分地區的二月二龍抬頭節中,亦有部分民俗沿襲自春社。關於春社的興衰過程,有學者將其歸結為「起源三代,初興於秦漢,傳承於魏晉南北朝,興盛於唐宋,衰微於元明及清」[2]。
與中國諸多祭祀類傳統節日一樣,根據主辦方的不同,春社分為官社和民社[2]。官社莊重肅穆,禮儀繁縟,而民社則充滿生活氣息,成為鄰里娛樂聚宣的日子,同時有各種娛樂活動,有敲社鼓、食社飯、飲社酒、觀社戲等諸多習俗,是民間不可多得的熱鬧節日。「社會」一詞即起源於民社時的聚會活動[3]。
春社一般與「秋社」合稱為「社日」,歷來有「春祈秋報」的說法[4]:540。清末民初著名易學家尚秉和稱,社日「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最古最普遍之佳節。」[5]:422現今各地遍存的土地廟即是社日祭社時的遺存[6]。
春社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4QikUE
日期
在先秦時期,春社的日期通過「占卜」的方式來確定,並沒有固定的日期,在漢、晉時,仍未完全固定,如晉嵇含在《社賦序》中記載:「有漢卜日丙午,魏氏釋丁未,至於大晉則社孟月之酉日,各因其行運。」[7]:90在漢代,春社至少有兩個日期,即丙午和壬辰日,而之後的三國和晉朝,也有各自的春社日。不過,唐朝之後,春社日的日期開始固定在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7]:91。之所以設在戊日,是因為在天干中,戊己屬於中央,五行屬於土[6]。
以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計算,春社日期大約在立春後的第41天至第50天,公曆的3月16日至27日之間,約在春分(公曆3月20日或21日)前後。
此外,關於春社日的日期,在民間還有二月初二、二月初八、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說
春社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4QikUE

2020-12-29_112351


類書集成·社稷之神   社稷之神部彙考一    類書集成·社稷之神 https://bit.ly/3rA3H1g

夏祀勾龍為社,祀柱為稷。
按《左傳》:共工氏有子曰勾龍,為后土。后土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    類書集成·社稷之神
商成湯作夏社,始遷柱,以棄代為稷。
按《書經·商書·湯誓》:湯既勝夏,欲遷其社,不可,作夏社。
〈傳〉湯革命創制,改正易服,變置社稷而後世無及勾龍者,故不可而止。〈疏〉昭二十九年《左傳》云共工氏有子曰勾龍,為后土,后土為社,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祭法》云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是言變置之事也。湯于初時社稷俱欲改之,周棄功多於柱,即令廢柱祀棄。而上世治水土之臣其功無及勾龍者,故不可遷而止。漢世儒者說社稷有二,《左傳》說社祭勾龍,稷祭柱,棄惟祭人神而已。《孝經》說社為土神,稷為穀神,勾龍、柱、棄是配食者也。孔無明說而此經云遷社,孔傳云無及勾龍,即同賈逵、馬融等說以社為勾龍也。
按《漢書·郊祀志》:湯伐桀,欲遷夏社,不可,作夏社。乃遷烈山子柱,而以周棄代為稷祠。
〈注〉應邵曰:遭大旱七年,明德以薦,而旱不止,故遷社,以棄代為稷。欲遷勾龍,德莫能繼,故作夏社,說不可遷之義也。

周制:建社稷之神位,以時致祭。
按《周禮·地官》:大司徒之職,設其社稷之壝而樹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與其野。
〈注〉社稷、后土及田正之神,田主、田神、后土、田正之所依也。〈疏〉社稷、后土及田正之神者,鄭義依孝經緯社者,五土之總神,以勾龍生時為后土,官有功於土,死配社而食,稷是原隰之神,宜五穀五穀不可遍舉,稷者五穀之長,立稷以表神名,故號稷。棄為堯時稷官,立稼穡之事,有功於民,死乃配稷而食,名為田正也。故云社稷、后土及田正之神,雙言之耳。
小司徒凡建邦國,立其社稷,正其畿疆之封。
〈訂義〉賈氏曰:諸侯亦有三社三稷,謂國社侯社勝社,皆有稷配之。鄭鍔曰:大司徒設其社稷之壝矣,小司徒又立之,蓋地官掌貳權。重位尊諸侯,受土以置社,或為之設壝,或為之立祠,則權在朝廷而諸侯不敢以自擅矣。
封人掌設王之社壝,為畿封而樹之。
〈注〉不言稷者,稷社之細也。〈疏〉案《孝經》緯社是五土總神,稷是原隰之神,原隰即是五土之一耳。故云稷社之細,舉社則稷從之矣。故言社不言稷也。
鼓人,以靈鼓鼓社祭。
〈訂義〉劉執中曰:按《大司樂·靈鼓禮》地亦是敱社祭也。鄭鍔曰:不言地示,乃曰鼓社祭,何也。記曰:社祭土而主地。蓋社者,地神之尤貴,言社則地示見矣。
舞師掌教帗舞,帥而舞社稷之祭祀。
〈訂義〉王昭禹曰:社稷,土穀之神,所以生養人者,欲其無災害之厲民而有帗除之功,故教帗舞,帥而舞社稷之祭祀。
《春官》:大宗伯之職,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
〈注〉社稷,土穀之神,有德者配食焉。
小宗伯之職,掌建國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廟。
〈訂義〉王昭禹曰:右,陰也,而地道尊右,社稷,地類也,故右社稷。
凡天地之大烖,類社稷宗廟,則為位。
〈訂義〉王昭禹曰:大烖若日月食,山冢崩,皆非常之變,則合聚社稷宗廟之神而禱祠焉,故曰類。
大祝建邦國,先告后土,用牲幣。
〈注〉后土,社神也。
喪祝掌勝國邑之社稷之祝號,以祭祀禱祠焉。
〈訂義〉劉執中曰:周勝於商,取其社以祭之,故曰勝焉。賈氏曰:君自無道被誅,社稷無罪,故存之,重神也。
《秋官》:士師,若祭勝國之社稷,則為之尸。
〈訂義〉劉執中曰:勝國之社稷,其祭五土之神與先稷,與夫興王之社稷無以異矣,必屋其壇,用士師為之尸,祭其社稷而威其亡國之妖邪耳。
武王十三年,大會孟津,宜告社神。
按《書經·泰誓》:惟十有三年春,大會于孟津。
〈蔡傳〉十三年者,武王即位之十三年也。
類于上帝,宜于冢土。
〈傳〉冢土,社也。〈疏〉冢,訓大也,社是土神,故冢土,社也。《毛詩傳》云冢土,大社也。
《武成》: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過名山大川。
〈傳〉后土,社也。〈疏〉天子出征,必類帝宜社,此告皇天后土,即泰誓,類于上帝,宜于冢土,故云后土社也。〈蔡傳〉勾龍為后土。
成王七年,立社于新邑。
按《書經·召誥》:戊午,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
〈傳〉周公攝政七年,告立社稷之位,用太牢也。共工氏子曰勾龍,能平水土,祀以為社。周祖后稷能殖百穀,祀以為稷,社稷共牢。〈疏〉社稷共牢,經無明說,郊特牲云社稷太牢,二神共言太牢,故傳言社稷共牢也。
按《通鑑前編》:成王七年,始立太社。

高祖二年,立漢社稷。
按《漢書·高祖本紀》:二年二月癸未,令民除秦社稷,立漢社稷。 按《郊祀志》:高祖初起禱枌榆社。二年,令縣為公社。
〈注〉鄭氏曰:枌榆,鄉名。師古曰:以此樹為神,因立名。蓋為高祖里社也。
高祖六年,令治枌榆社。
按《漢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郊祀志》:六年,天下已定,詔御史令豐治枌榆社,常以時,春以羊彘祠之。高祖十年,令縣以春及臘祠稷,民里社自裁以祠。按《漢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郊祀志》:十年春,有司請令縣常以春二月及臘祠稷以羊彘,民里社自裁以祠。制曰:可。
平帝元始三年夏,立官稷。
按《漢書·平帝本紀》云云。 按《郊祀志》:王莽言:帝王建立社稷,百王不易。社者,土也。宗廟,王者所居。稷者,百穀之主,所以奉宗廟,共粢盛,人所食以生活也。王者莫不尊重親祭,自為之主,禮如宗廟。詩曰乃立冢土。又曰以御田祖,以祈甘雨。禮記曰唯祭宗廟社稷,為越紼而行事。聖漢興,禮儀稍定,已有官社,未立官稷。遂于官社後立官稷,以夏禹配食官社,后稷配食官稷。
〈注〉師古曰:田祖,稷神也。臣瓚曰:高帝除秦社稷,立漢社稷,禮所為太社也。時又立官社,配以夏禹,所謂王社也。而未立官稷,至此始立之。

唐制:仲春、仲秋祭社稷,以勾龍、后稷配祀。
按《舊唐書·禮儀志》:武德、貞觀之制。仲春、仲秋二時戈日,祭大社、大稷,社以勾龍配,稷以后稷配。社、稷各用太牢一,牲色並黑,籩、豆、簠、簋各二,鈃、俎各三。季冬,蜡之明日,又祭社稷于社宮,如春秋二仲之禮。
高祖武德九年二月戊寅,親祠社稷。
按《唐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高祖本紀》云云。
元宗開元十九年,停帝稷祀神農于壇上,以后稷配。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禮樂志》:云云。
開元二十年,以社稷、帝社為中祀。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禮儀志》:起居舍人王仲丘撰《大唐開元禮》。二十年九月,頒所司行用。以社稷、帝社為中祀。
天寶元年,詔祭官祀社稷,宜加精潔。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會要》:天寶元年十月戊寅九日,詔社為九土之尊,稷乃五穀之長,祭官宜加精潔,其社壇側禁樵牧。
天寶三載二月戊寅,詔社稷升為大祀。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會要》云云。
肅宗至德二載九月,復京師。遣尚書左僕射裴冕告社稷。
按《唐書·肅宗本紀》云云。

宋制:京師州縣皆祀社稷,京師以春秋及臘日為大祀,州縣則春秋二祭,如小祀。
按《宋史·禮志》:社稷,自京師至州縣,皆有其祀。歲以春秋二仲月及臘日祭太社、太稷。州縣則春秋二祭,又大祀,春秋二仲兩臘日祭太社、太稷。州縣祭社稷,如小祀。
類書集成·社稷之神 https://bit.ly/3rA3H1g

類書集成·社稷之神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第185卷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1567872485-3408123931(1)

熾天使書城----舊唐書

志第四 禮儀四
熾天使書城----舊唐書 https://bit.ly/3pwISSQ
    武德、貞觀之制,神祇大享之外,每歲立春之日,祀青帝於東郊,帝宓羲配,勾芒、
歲星、三辰、七宿從祀。立夏,祀赤帝於南郊,帝神農氏配,祝融、熒惑、三辰、七宿
從祀。季夏土王日,祀黃帝於南郊,帝軒轅配,後土、鎮星從祀。立秋,祀白帝於西郊,
帝少昊配,蓐收、太白、三辰、七宿從祀。立冬,祀黑帝於北郊,帝顓頊配,玄冥、辰
星、三辰、七宿從祀。每郊帝及配座,用方色犢各一,籩、豆各四,簠、簋各二,□、
俎各一。勾芒已下五星及三辰、七宿,每宿牲用少牢,每座籩、豆、簠、簋、□、俎各
一。孟夏之月,龍星見,雩五方上帝於雩壇,五帝配於上,五官從祀於下。牲用方色犢
十,籩豆已下,如郊祭之數。帝嚳,祭於頓丘。唐堯,契配,祭於平陽。虞舜,咎繇配,
祭於河東。夏禹,伯益配,祭於安邑。殷湯,伊尹配,祭於偃師。周文王,太公配(姜太公),祭
於邦。周武王、周公、召公配,祭於鎬。漢高祖,蕭何配,祭於長陵。三年一祭,以仲
春之月。牲皆用太牢。祀官以當界州長官,有故,遣上佐行事。
    五岳、四鎮、四海、四瀆,年別一祭,各以五郊迎氣日祭之。東嶽岱山,祭於祇州;
東鎮沂山,祭於沂州;東海,於萊州;東瀆大淮,於唐州。南岳衡山,於衡州;南鎮會
稽,於越州;南海,於廣州;南瀆大江,於益州。中岳嵩山,於洛州。西嶽華山,於華
州;西鎮吳山,於隴州;西海、西瀆大河,於同州。北嶽恆山,於定州;北鎮醫無閭山,
於營州;北海、北瀆大濟,於洛州。其牲皆用太牢,籩、豆各四。祀官以當界都督刺史
充。
    仲春、仲秋二時戊日,祭太社、太稷,社以勾龍配,稷以後稷配。社、稷各用太牢
一,牲色並黑,籩、豆、簠、簋各二,鉶、俎各三。春分,朝日於國城之東;秋分,夕
月於國城之西。各用方色犢一,籩、豆各四,簠、簋、□、俎各一。孟春吉亥,祭帝社
於藉田,天子親耕;季春吉巳,祭先蠶於公桑,皇後親桑。並用太牢,籩、豆各九。將
蠶日,內侍省預奉移所司所事。諸祭祀卜日,皆先卜上旬;不吉,次卜中旬、下旬。筮
日亦如之。其先蠶一祭,節氣若晚,即於節氣後取日。立春後醜,祀風師於國城東北;
立夏後申,祀雨師於國城西南;立秋後辰,祀靈星於國城東南;立冬後亥,祀司中、司
命、司人、司祿於國城西北。各用羊一,籩、豆各二,簠、簋各一。季冬晦,堂贈儺,
磔牲於宮門及城四門,各用雄雞一。仲春,祭馬祖;仲夏,祭先牧;仲秋,祭馬社;仲
冬,祭馬步。並於大澤,用剛日。牲各用羊一,籩、豆各二,簠、簋各一。季冬藏冰,
仲春開冰,並用黑牡、秬黍,祭司寒之神於冰室,籩、豆各二,簠、簋、俎各一。其開
冰,加以桃弧棘矢,設於神座。
    季冬寅日,蠟祭百神於南郊。大明、夜明,用犢二,籩、豆各四,簠、簋、□、俎
各一。神農氏及伊耆氏,各用少牢一,籩、豆各四,簠、簋、□、俎各一。後稷及五方、
十二次、五官、五方田畯、五岳、四鎮、四海、四瀆以下,方別各用少牢一,當方不熟
者則闕之。其日祭井泉於川澤之下,用羊一。卯日祭社稷於社宮,辰日臘享於太廟,用
牲皆準時祭。井泉用羊二。二十八宿,五方之山林、川澤,五方之丘陵、墳衍、原隰,
五方之鱗、羽、臝、毛、介,五方之水墉、坊、郵表畷,五方之貓、於菟及龍、麟、硃
鳥、白虎、玄武,方別各用少牢一,各座籩、豆、簠、簋、俎各一。蠟祭凡一百八十七
座。當方年谷不登,則闕其祀。蠟祭之日,祭五方井泉於山澤之下,用羊一,籩、豆各
二,簠、簋、及俎各一。蠟之明日,又祭社稷於社宮,如春秋二仲之禮。
    顯慶中,更定籩、豆之數,始一例。大祀籩、豆各十二,中祀各十,小祀各八。
    京師孟夏以後旱,則祈雨,審理冤獄,賑恤窮乏,掩骼埋胔。先祈岳鎮、海瀆及諸
山川能出雲雨,皆於北郊望而告之。又祈社稷,又祈宗廟,每七日皆一祈。不雨,還從
岳瀆。旱甚,則大雩,秋分後不雩。初祈後一旬不雨,即徙市,禁屠殺,斷傘扇,造土
龍。雨足,則報祀。祈用酒醢,報准常祀,皆有司行事。已齊未祈而雨,及所經祈者,
皆報祀。若霖雨不已,禜京城諸門,門別三日,每日一禜。不止,乃祈山川、岳鎮、海
瀆;三日不止,祈社稷、宗廟。其州縣,禜城門;不止,祈界內山川及社稷。三禜、一
祈,皆准京式,並用酒脯醢。國城門報用少牢,州縣城門用一特牲。
    太宗貞觀三年正月,親祭先農,躬御耒耜,藉於千畝之甸。初,晉時南遷,後魏來
自雲、朔,中原分裂,又雜以犬熏戎,代歷周、隋,此禮久廢,而今始行之,觀者莫不
駭躍。於是秘書郎岑文本獻《藉田頌》以美之。初,議藉田方面所在,給事中孔穎達曰:
「禮,天子藉田於南郊,諸侯於東郊。晉武帝猶於東南。今於城東置壇,不合古禮。」
太宗曰:「禮緣人情,亦何常之有。且《虞書》雲『平秩東作』,則是堯、舜敬授人時,
已在東矣。又乘青輅、推黛耜者,所以順於春氣,故知合在東方。且朕見居少陽之地,
田於東郊,蓋其宜矣」於是遂定。自後每歲常令有司行事。則天時,改藉田壇為先農。
神龍元年,禮部尚書祝欽明與禮官等奏曰:「謹按經典,無先農之文。《禮記﹒祭法》
雲:『王自為立社,曰王社。』先儒以為社在藉田,《詩》之《載芟篇序》雲『春藉田
而祈社稷』是也。永徽年中猶名藉田,垂拱已後刪定,改為先農。先農與社,本是一神,
頻有改張,以惑人聽。其先農壇請改為帝社壇,以應禮經王社之義。其祭先農既改為帝
社壇,仍准令用孟春吉亥祠後土,以勾龍氏配。」制從之。於是改先農為帝社壇,於壇
西立帝稷壇,禮同太社、太稷,其壇不備方色,所以異於太社也。睿宗太極元年,親祀
先農,躬耕帝藉。禮畢,大赦,改元。
    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冬,禮部員外郎王仲丘又上疏請行藉田之禮。二十三年正月,親
祀神農於東郊,以勾芒配。禮畢,躬御耒耜於千畝之甸。時有司進儀註:「天子三推,
公卿九推,庶人終畝。」玄宗欲重勸耕藉,遂進耕五十余步,盡□乃止。禮畢,輦還齋
宮,大赦。侍耕、執牛官皆等級賜帛。玄宗開元二十六年,又親往東郊迎氣,祀青帝,
以勾芒配,歲星及三辰七宿從祀。其壇本在春明門外,玄宗以祀所隘狹,始移於滻水之
東面,而值望春宮。其壇一成,壇上及四面皆青色。勾芒壇在東南。歲星已下各為一小
壇,在青壇之北。親祀之時,有瑞雪,壇下侍臣及百僚拜賀稱慶。
    肅宗乾元二年春正月丁醜,將有事於九宮之神,兼行藉田禮。自明鳳門出,至通化
門,釋軷而入壇,行宿齋於宮。戊寅,禮畢,將耕藉,先至於先農之壇。因閱耒耜,有
雕刻文飾,謂左右曰:「田器,農人執之,在於樸素,豈文飾乎?」乃命徹之。下詔曰:
「古之帝王,臨御天下,莫不務農敦本,保儉為先,蓋用勤身率下也。屬東耕啟候,爰
事藉田,將欲勸彼蒸人,所以執茲耒耜。如聞有司所造農器,妄加雕飾,殊匪典章。況
紺轅縹軏,固前王有制,崇奢尚靡,諒為政所疵。靖言思之,良用歎息,豈朕法堯舜、
重茅茨之意耶!其所造雕飾者宜停。仍令有司依農用常式,即別改造,庶萬方黎庶,知
朕意焉。」翌日己卯,致祭神農氏,以後稷配享。肅宗冕而硃紘,躬秉耒耜而九推焉。
禮官奏陛下合三推,今過禮。肅宗曰:「朕以身率下,自當過之,恨不能終於千畝耳。」
既而佇立久之,觀公卿、諸侯、王公已下耕畢。
    太宗貞觀十四年春正月庚子,命有司讀春令,詔百官之長,升太極殿列坐面聽之。
開元二十六年,玄宗命太常卿韋絛每月進《月令》一篇。是後每孟月視日,玄宗御宣政
殿,側置一榻,東面置案,命韋絛坐而讀之。諸司官長,亦升殿列座而聽焉。歲余,罷
之。乾元元年十二月丙寅立春,肅宗御宣政殿,命太常卿於休烈讀春令。常參官五品已
上正員,並升殿預坐而聽之。舊儀,岳瀆已下,祝版御署訖,北面再拜。證聖元年,有
司上言曰:「伏以天子父天而母地,兄日而姊月,於禮應敬,故有再拜之儀。謹按五岳
視三公,四瀆視諸侯,天子無拜公侯之禮,臣愚以為失尊卑之序。其日月已下,請依舊
儀。五岳已下,署而不拜。」制可,從之。
    貞觀之禮,無祭先代帝王之文。顯慶二年六月,禮部尚書許敬宗等奏曰:「謹案
《禮記﹒祭法》雲:『聖王之制祀也,法施於人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
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又:『堯、舜、禹、湯、文、武,有功烈
於人,及日月星辰,人所瞻仰;非此族也,不在祀典』。准此,帝王合與日月同例,常
加祭享,義在報功。爰及隋代,並遵斯典。漢高祖祭法無文,但以前代迄今,多行秦、
漢故事。始皇無道,所以棄之。漢祖典章,法垂於後。自隋已下,亦在祠例。伏惟大唐
稽古垂化,網羅前典,唯此一禮,鹹秩未申。今請聿遵故事,三年一祭。以仲春之月,
祭唐堯於平陽,以契配;祭虞舜於河東,以咎繇配;祭夏禹於安邑,以伯益配;祭殷湯
於偃師,以伊尹配;祭周文王於邦,以太公配(姜太公);祭武王於鎬,以周公、召公配;祭漢高
祖於長陵,以蕭何配。
    玄宗開元二十二年正月,詔曰:「古聖帝明王、岳瀆海鎮,用牲牢,余並以酒脯充
奠祀。」二十三年正月,詔:「自今已後,明衣絹布,並祀前五日預給。」丁酉,詔:
「自今已後,有大祭,宜差丞相、特進、開府、少保、少傅、尚書、御史大夫攝行事。」
天寶六載正月,詔:「三皇、五帝,於京城置令,丞。」七載五月,詔:「三皇已前帝
王,宜於京城共置廟官。歷代帝王肇跡之處,德業可稱者,忠臣義士、孝婦烈女,所在
亦置一祠宇。晉陽真人等並追贈,得道升仙處,度道士永修香火。」九載九月,處士崔
昌上《大唐五行應運歷》,以王者五十代而一千年,請國家承周、漢,以周、隋為閏。
十一月,敕:「唐承漢後,其周武王、漢高祖同置一廟並官吏。」十二載九月,以魏、
周、隋依舊為三王后,封韓公、介、酅公等,仍舊五廟。
    天寶六載正月,詔大祭祀騂犢,量減其數。肅宗上元元年閏四月,改元,制以歲儉,
停中小祠享祭。至其年仲秋,復祠文宣於太學。永泰二年,春夏累月亢旱,詔大臣裴冕
等十余人,分祭川瀆以祈雨。禮儀使右常侍於休烈請依舊祠風伯、雨師於國門舊壇,復
為中祠,從之。
    高祖武德二年,國子立周公、孔子廟。七年二月己酉,詔「諸州有明一經已上未被
升擢者,本屬舉送,具以名聞,有司試策,皆加敘用。其吏民子弟,有識性明敏,志希
學藝,亦具名申送,量共差品,並即配學。州縣及鄉,並令置學。」丁酉,幸國子學,
親臨釋奠。引道士、沙門有學業者,與博士雜相駁難,久之乃罷。
    貞觀十四年三月丁醜,太宗幸國子學,親觀釋奠。祭酒孔穎達講《孝經》,太宗問
穎達曰:「夫子門人,曾、閔俱稱大孝,而今獨為曾說,不為閔說,何耶?」對曰:
「曾孝而全,獨為曾能達也。」制旨駁之曰:「朕聞《家語》雲:曾皙使曾參鋤瓜,而
誤斷其本,皙怒,援大杖以擊其背,手僕地,絕而復甦。孔子聞之,告門人曰:『參來
勿內。』既而曾子請焉,孔子曰:『舜之事父母也,使之,常在側;欲殺之,乃不得。
小棰則受,大杖則走。今參於父,委身以待暴怒,陷父於不義,不孝莫大焉。』由斯而
言,孰愈於閔子騫也?」穎達不能對。太宗又謂侍臣:「諸儒各生異意,皆非聖人論孝
之本旨也。孝者,善事父母,自家刑國,忠於其君,戰陳勇,朋友信,揚名顯親,此之
謂孝。具在經典,而論者多離其文,迥出事外,以此為教,勞而非法,何謂孝之道耶!」
二十一年,詔曰:「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勝、高堂生、戴聖、毛萇、
孔安國、劉向、鄭眾、杜子春、馬融、盧植、鄭玄、服虔、何休、王肅、王弼、杜預、
范甯、賈逵總二十二座,春秋二仲,行釋奠之禮。」初,以儒官自為祭主,直雲博士姓
名,昭告於先聖。又州縣釋奠,亦以博士為主。敬宗等又奏曰:
    按《禮記﹒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於其先師。」鄭注雲:「官,謂《詩》、
《書》、《禮》、《樂》之官也。」彼謂四時之學,將習其道,故儒官釋奠,各於其師。
既非國學行體,所以不及先聖。至於春、秋二時合樂之日,則天子視學,命有司典秩,
即總祭先聖、先師焉。秦、漢釋奠,無文可檢。至於魏武,則使太常行事。自晉、宋已
降,時有親行,而學官主祭,全無典實。且名稱國學,樂用軒懸,樽俎威儀,蓋皆官備,
在於臣下,理不合專。況凡在小神,猶皆遣使行禮,釋奠既准中祀,據理必須稟命。今
請國學釋奠,令國子祭酒為初獻,祝辭稱「皇帝謹遣」,仍令司業為亞獻,國子博士為
終獻。其州學,刺史為初獻,上佐為亞獻,博士為終獻。縣學,令為初獻,丞為亞獻,
博士既無品秩,請主薄及尉通為終獻。若有闕,並以次差攝。州縣釋奠,既請各刺史、
縣令親獻主祭,望准祭社,同給明衣。修附禮令,以為永則。
    高宗顯慶二年七月,禮部尚書許敬宗等議:「依令,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又
《禮記》雲:『始立學,釋奠於先聖。』鄭玄注雲:『若周公、孔子也。」且周公踐極,
功比帝王,請配武王。以孔子為先聖。」二年,廢書、算、律學。龍朔二年正月,東都
置國子監丞、主簿、錄事各一員,四門助教博士、四門生三百員,四門俊士二百員。二
月,復置律及書、算學。三年,以書隸蘭台,算隸秘閣局,律隸詳刑寺。乾封元年正月,
高宗東封還,次鄒縣頓,祭宣父,贈太師。總章元年二月,皇太子弘幸國學,釋奠,贈
顏回太子少師,曾參太子少保。儀鳳三年五月,詔:「自今已後,《道德經》並為上經,
貢舉人皆須兼通。其余經及《論語》,任依常式。」則天天授三年,追封周公為褒德王,
孔子為隆道公。則天長壽二年,自制《臣軌》兩卷,令貢舉人為業,停《老子》。神龍
元年,停《臣軌》,複習《老子》。以鄒、魯百戶封隆道公,謚曰文宣。睿宗景雲二年
八月丁巳,皇太子釋奠於太學。太極元年正月,詔:「孔宣父祠廟,令本州修飾,取側
近三十戶以供灑掃。」
    開元七年十月戊寅,皇太子詣國學,行齒冑之禮。開元十一年,春秋二時釋奠,諸
州宜依舊用牲牢,其屬縣用酒脯而已。十九年正月,春秋二時社及釋奠,天下州縣等停
牲牢,唯用酒脯,永為常式,二十四年三月,始移貢舉,遣禮部侍郎姚奕請進士帖《左
傳》、《禮記》,通五及第。二十五年三月,敕:「明經自今已後,貼十通五已上;口
問大義十條,取通六已上;仍答時務策三道,取粗有文理者及第。進士停帖小經,宜准
明經例試大經,帖十通四,然後試雜文及策,訖,封所試雜文及策,送中書、門下詳
覆。」二十六年正月,敕:「諸州鄉貢見訖,令引就國子監謁先師,學官為之開講,質
問疑義,有司設食。弘文、崇文兩館學生及監內得舉人,亦聽預焉。」其日,祀先聖已
下,如釋奠之禮。青宮五品已下及朝集使,就監觀禮,遂為常式,每年行之至今。
    初,開元八年,國子司業李元瓘奏稱:「先聖孔宣父廟,先師顏子配座,今其像立
侍,配享合坐。十哲弟子,雖復列像廟堂,不預享祀。謹檢祠令:何休、范甯等二十二
賢,猶沾從祀,望請春秋釋奠,列享在二十二賢之上。七十子,請准舊都監堂圖形於壁,
兼為立贊,庶敦勸儒風,光崇聖烈。曾參等道業可崇,獨受經於夫子,望准二十二賢預
饗。」敕改顏生等十哲為坐像,悉預從祀。曾參大孝,德冠同列,特為塑像,坐於十哲
之次。圖畫七十子及二十二賢於廟壁上。以顏子亞聖,上親為之贊,以書於石。閔損已
下,令當朝文士分為之贊。二十七年八月,又下制曰:
    弘我王化,在乎儒術。孰能發揮此道,啟迪含靈,則生人已來,未有如夫子者也。
所謂自天攸縱,將聖多能,德配乾坤,身揭日月。故能立天下之大本,成天下之大經,
美政教,移風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到於今受其賜。不其猗歟!於戲!楚王莫封,
魯公不用,俾夫大聖,才列陪臣,棲遲旅人,固可知矣。年祀浸遠,光靈益彰,雖代有
褒稱,而未為崇峻,不副於實,人其謂何?
    朕以薄德,祗膺寶命,思闡文明,廣被華夏。時則異於今古,情每重於師資。既行
其教,合旌厥德。爰申盛禮,載表徽猷。夫子既稱先聖,可追謚為文宣王。宜令三公持
節冊命,應緣冊及祭,所司速擇日,並撰儀注進。其文宣陵並舊宅立廟,量加人灑掃,
用展誠敬。其後嗣可封文宣公。至如辨方正位,著自禮經,苟非得所,何以示則?昔緣
周公南面,夫子西坐,今位既有殊,坐豈如舊,宜補其墜典,永作成式。自今已後,兩
京國子監,夫子皆南面而坐,十哲等東西列侍。天下諸州亦准此。
    且門人三千,見稱十哲,包夫眾美,實越等夷。暢玄聖之風規,發人倫之耳目,並
宜褒贈,以寵賢明。顏子淵既雲亞聖,須優其秩,可贈兗公。閔子騫可贈費侯,冉伯牛
可贈鄆侯,冉仲弓可贈薛侯,冉子有可贈徐侯,仲子路可贈衛侯,宰子我可贈齊侯,端
木子貢可贈黎侯,言子游可贈吳侯,卜子夏可贈魏侯。又夫子格言,參也稱魯,雖居七
十之數,不載四科之目。頃雖異於十哲,終或殊於等倫,允稽先旨,俾循舊位。庶乎禮
得其序,人焉式瞻,宗洙泗之丕烈,重膠庠之雅范。
    又贈曾參、顓孫師等六十七人皆為伯。於是正宣父坐於南面,內出王者袞冕之服以
衣之。遣尚書左丞相裴耀卿就國子廟冊贈文宣王。冊畢,所司奠祭,亦如釋奠之儀,公
卿已下預觀禮。又遣太子少保崔琳就東都廟以行冊禮,自是始用宮懸之樂。春秋二仲上
丁,令三公攝行事。
    天寶元年,明經、進士習《爾雅》。九載七月,國子監置廣文館,知進士業,博士、
助教各一人,秩同太學博士。十二載七月,詔天下舉人不得充鄉貢,皆補學生。四門俊
士停。
    寶應二年六月,敕令州縣每歲察秀才孝廉,取鄉閭有孝悌廉恥之行薦焉。委有司以
禮待之,試其所通之學,《五經》之內,精通一經,兼能對策,達於理體者,並量行業
授官。其明經、進士並停。國子學道舉,亦宜准此。因楊綰之請也。詔下朝臣集議,中
書捨人賈至議,請依綰奏。有司奏曰:「竊以今年舉人等,或舊業既成,理難速改,或
遠州所送,身已在途,事須收獎。其今秋舉人中有情願舊業舉試者,亦聽明年已後,一
依新敕。」後綰議竟不行。自至德後,兵革未息,國學生不能廩食,生徒盡散,堂墉頹
壞,常借兵健居止。至永泰二年正月,國子祭酒蕭昕上言:「崇儒尚學,以正風教,乃
王化之本也。」其月二十九日,敕曰:
    理道同歸,師氏為上,化人成俗,必務於學。俊造之士,皆從此途,國之貴游,罔
不受業。修文行忠信之教,崇祗庸孝友之德,盡其師道,乃謂成人。兼復揚於王廷,考
以政事,征之以禮,任之以官。置於周行,莫匪邦彥,樂得賢也,其在茲乎!
    朕志求理體,尤重儒術,先王大教,敢不底行。頃以戎狄多難,急於經略,太學空
設,諸生蓋寡。弦誦之地,寂寥無聲,函丈之間,殆將不掃。上庠及此,甚用憫焉。今
宇縣攸寧,文武兼備,方投戈而講藝,俾釋菜而行禮。四科鹹進,六藝復興,神人以和,
風化浸美。日用此道,將無間然。
    其諸道節度、觀察、都防御使等,朕之腹心,久鎮方面。眷其子弟,各奉義方,修
德立身,事資括羽。恐干戈之後,學校尚微,僻居遠方,無所諮稟。山東寡學,質疑必
就於馬融;關西盛名,尊儒乃稱於楊震。負經來學,當集京師。並宰相、朝官及神策六
軍軍將子弟欲習業者,自今已後,並令補國子生。欲其業重嬴金,器成琢玉,日新厥德,
代不乏賢。其中身雖有官,欲附學讀書者,亦聽。其學官,委中書、門下即簡擇行業堪
為師範者充。學生員數多少,所習經業,考試等第,並所供糧料,及學館破壞,要量事
修理,各委本司作條件聞奏。務須詳悉,稱朕意焉。
    及二月朔上丁釋奠,蕭昕又奏:諸宰相元載、杜鴻漸、李抱玉及常參官、六軍軍將
就國子學聽講論,賜錢五百貫。令京兆尹黎干造食。集諸儒、道、僧,質問竟日。此禮
久廢,一朝能舉。八月,國子學成祠堂、論堂、六館及官吏所居□宇,用錢四萬貫,拆
曲江亭子瓦木助之。四日,釋奠,宰相、常參官、軍將盡會於講堂,京兆府置食,講論。
軍容使魚朝恩說《易》,又於論堂畫《周易》鏡圖。自至德二載收兩京,唯元正含元殿
受朝賀,設宮懸之樂,雖郊廟大祭,只有登歌樂,亦無文、武二舞。其時軍容使魚朝恩
知監事,廟庭乃具宮懸之樂於講堂前,又有教坊樂府雜會,竟日而罷。二十五日,詔曰:
「古者設官分土,所以崇德報功。總內署之綱,事密於清禁;弘上庠之教,德潤於鴻業。
賦開千乘,禮序九賓。必資兼濟之能,用協至公之選。開府儀同三司、兼右監門衛大將
軍、仍知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知內侍省事、內飛龍閒廄使,內弓箭庫使、知神策軍兵馬
使、上柱國、馮翊郡開國公魚朝恩,溫良恭儉,寬柔簡廉,長才博達,敏識高妙。學究
儒玄之秘,謀窮遁甲之精。百行資身,一心奉上。自王室多故,雲雷經始,五原之北,
以先啟行;三河之表,爰整其旅。成師必勝,每合於韜鈐;料敵無遺,可征於蓍蔡。關
洛既定,幽燕復開,海外有截,厥功惟茂。歷事三聖,始終竭力。頃東都扈蹕,釋位勤
王,時當綴旒,節見披棘,下江助我,甲令先書,社稷之衛,邦家是賴。及邊陲罷警,
戎務解嚴,方獎勵於《易》象。才兼文武,所謂勳賢,亦既任能,斯焉命賞,宜膺朝典,
式副公議。可行內侍監,判國子監事,充鴻臚禮賓等使,封鄭國公,食邑三千戶。」二
十四日,於國子監上。詔宰相及中書門下官、諸司常參官、六軍軍將送上。京兆府造食,
內教坊音樂、竿木渾脫,羅列於論堂前。朝恩辭以中官不合知南衙曹務,宰相、僕射、
大夫皆勸之,朝恩固辭,乃奏之。宰相引就食。奏樂,中使送酒及茶果,賜充宴樂,竟
日而罷。元載奏狀。又使中使宣敕雲:「朝恩既辭不止,但任知學生糧料。」是日,宰
相軍將已下子弟三百余人,皆衣紫衣,充學生房,設食於廊下。貸錢一萬貫,五分收錢,
以供監官學生之費。俄又請青苗地頭取百文資課以供費同。舊例,兩京國子監生二千餘
人,弘文館、崇文館、崇玄館學生,皆廩飼之。十五載,上都失守,此事廢絕。乾元元
年,以兵革未息,又詔罷州縣學生,以俟豐歲。
    則天垂拱四年四月,雍州永安人唐同泰偽造瑞石於洛水,獻之。其文曰:「聖母臨
人,永昌帝業。」於是號其石為「寶圖」,賜百官宴樂,賜物有差。授同泰為游擊將軍。
其年五月下制,欲親拜洛受「寶圖。」先有事於南郊,告謝昊天上帝。令諸州都督、刺
史並諸親,並以拜洛前十日集神都。於是則天加尊號為聖母神皇。大赦天下。改「寶圖」
為「天授聖圖」,洛水為永昌。封其神為顯聖侯,加特進,禁漁釣,祭享齊於四瀆。所
出處號曰聖圖泉,於泉側置永昌縣。又以嵩山與洛水接近,因改嵩山為神岳,授太師、
使持節、神岳大都督、天中王,禁斷芻牧。其天中王及顯聖侯,並為置廟。又先於汜水
得瑞石,因改汜水縣為廣武縣。至其年十二月,則天親拜洛受圖,為壇於洛水之北,中
橋之左。皇太子皆從。內外文武在僚、蠻夷酋長,各依方位而立。珍禽奇獸,並列於壇
前。文物鹵簿,自有唐已來,未有如此之盛者也。禮畢,即日還宮。神都父老勒碑於拜
洛壇前,號曰:「天授聖圖之表。」開元五年,左補闕盧履冰上言曰:「則天皇後拜洛
受圖壇及碑文,雲垂拱四年唐同泰得石,文雲『聖母臨人,永昌帝業』之所建。因改元
為永昌,仍置永昌縣。縣既尋廢,同泰亦已貶官,唯碑壇獨立。准天樞、頌台之例,不
可更留。」始令所司毀之,其顯聖侯廟亦尋毀拆。
    開元二十九年正月己醜,詔兩京及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一所,並置崇玄學。其生徒
令習《道德經》及《莊子》、《列子》、《文子》等,每年准明經例舉送。至閏四月,
玄宗夢京師城南山趾有天尊之像,求得之於盩厔樓觀之側。至天寶元年正月癸醜,陳王
府參軍田同秀稱於京永昌街空中見玄元皇帝,以「天下太平,聖壽無疆」之言傳於玄宗,
仍雲桃林縣故關令尹喜宅傍有靈寶符。發使求之,十七日,獻於含元殿。於是置玄元廟
於太寧坊,東都於積善坊舊邸。二月丁亥,御含元殿,加尊號為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
辛卯,親祔玄元廟。丙申,詔:《古今人表》,玄元皇帝升入上聖。莊子號南華真人,
文子號通玄真人,列子號沖虛真人,庚桑子號洞虛真人。改《莊子》為《南華真經》,
《文子》為《通玄真經》,《列子》為《沖虛真經》,《庚桑子》為《洞虛真經》。亳
州真源縣先天太后及玄元廟各置令一人。兩京崇玄學各置博士、助教,又置學生一百員。
桃林縣改為靈寶縣。田同秀與五品官。四月,詔崇文習《道德經》。七月,隴西李氏敦
煌、姑臧、絳郡、武陽四房隸於宗正寺。九月,兩京玄元廟改為太上玄元廟,天下准此。
十月,改新豐驪山為會昌山,仍於秦坑儒之所立祠宇。新作長生殿改為集靈台。
    二年正月丙辰,加玄元皇帝尊號「大聖祖」三字,崇玄學改為崇玄館,博士為學士,
助教為直學士,更置大學士員。三月壬子,親謁玄元宮,聖祖母益壽氏號先天太后,仍
於譙郡置廟。尊皋繇為德明皇帝,涼武昭王為興聖皇帝。西京玄元廟為太清宮,東京為
太微宮,天下諸州為紫極宮。九月,譙郡紫極宮宜准西京為太清宮,先天太皇及太后廟
亦並改為宮。三載三月,兩京及天下諸郡於開元觀、開元寺,以金銅鑄玄元等身天尊及
佛各一軀。七載二月,於大同殿修功德處,玉芝兩莖生於柱礎上。五月,玄宗御興慶殿,
授冊尊號曰開元天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十二月,以玄元皇帝見於朝元閣,改為降聖閣。
改會昌縣為昭應縣,改會昌山為昭應山。封昭應山神為玄德公,立祠宇。
    初,太清宮成,命工人於太白山采白石,為玄元聖容,又采白石為玄宗聖容,侍立
於玄元之右。皆依王者袞冕之服,繒彩珠玉為之。又於像設東刻白石為李林甫、陳希烈
之形。及林甫犯事,又刻石為楊國忠之形,而瘞林甫之石。及希烈、國忠貶,盡毀瘞之。
    八載六月,玉芝產於大同殿。先是,太白山人李渾稱於金星洞仙人見,語老人雲,
有玉版石記符「聖上長生久視。」令御史中丞王珙入山洞,求而得之。閏六月四日,玄
宗朝太清宮,加聖祖玄元皇帝尊號曰聖祖大道玄元皇帝,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
宗尊號並加「大聖」字,皇後並加「順聖」字。五日,玄宗御含元殿,加尊號曰開元天
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大赦。自今已後,每至禘祫,並於太清宮聖祖前設位序昭穆。太
白山封神應公,金星洞改嘉祥洞,所管華陽縣改為真符縣。兩京及十道一大郡,置真符
玉芝觀。九載十月,先是,御史大夫王珙奏稱太白山人王玄翼見玄元皇帝於寶山洞中。
乃遣王珙、張均、王倕、韋濟、王翼、王岳靈於洞中得玉石函《上清護國經》、寶券、
紀菉等,獻之。
    十一月,制:「承前宗廟,皆稱告享。自今已後,每親告獻太清、太微宮,改為朝
獻,有司行事為薦獻。親告享宗廟改為朝享,有司行事為薦享。親巡陵改為朝陵,有司
行事為拜陵。應諸事告宗廟者,並改為表。其郊天、後土及享祠祝文雲『敢昭告』者,
並改為『敢昭薦』。」十載正月,有事於南郊,於壇所大赦。制:「自今已後,攝祭南
郊,薦獻太清宮,薦享太廟,其太尉行事前一日,於致齋所具羽儀鹵簿,公服引入,親
授祝版,乃赴清齋所。」
    汾陰後土之祀,自漢武帝后廢而不行。玄宗開元十年,將自東都北巡,幸太原,便
還京,乃下制曰:「王者承事天地以為主,郊享泰尊以通神。蓋燔柴泰壇,定天位也;
瘞埋泰折,就陰位也。將以昭報靈祇,克崇嚴配。爰逮秦、漢,稽諸祀典,立甘泉於雍
畤,定後土於汾陰,遺廟嶷然,靈光可燭。朕觀風唐、晉,望秩山川,肅恭明神,因致
禋敬,將欲為人求福,以輔升平。今此神符,應於嘉德。行幸至汾陰,宜以來年二月十
六日祠後土,所司准式。」
    先是,脽上有後土祠,嘗為婦人塑像,則天時移河西梁山神塑像,就祠中配焉。至
是,有司送梁山神像於祠外之別室,內出錦繡衣服,以上後土之神,乃更加裝飾焉。又
於祠堂院外設壇,如皇地祇之制。及所司起作,獲寶鼎三枚以獻,十一年二月,上親祠
於壇上,亦如方丘儀。禮畢,詔改汾陰為寶鼎。亞獻邠王守禮、終獻寧王憲已,頒賜各
有差。二十年,車駕又從東都幸太原,還京。中書令蕭嵩上言:「去十一年親祠後土,
為祈谷,自是神明昭格,累年豐登。有祈必報,禮之大者。且漢武親祠脽上,前後數四,
伏請准舊祀後土,行賽之禮。」上從之。其年十一月至寶鼎,又親祠以申賽謝。禮畢,
大赦。仍令所司刊石祠所,上自為其文。
    開元二十四年七月乙巳,初置壽星壇,祭老人星及角、亢等七宿。天寶三年,有術
士蘇嘉慶上言:「請於京東朝日壇東,置九宮貴神壇,其壇三成,成三尺,四階。其上
依位置九壇,壇尺五寸,東南曰招搖,正東曰軒轅,東北曰太陰,正南曰天一,中央曰
天符,正北曰太一,西南曰攝提,正西曰鹹池,西北曰青龍。五為中,戴九履一,左三
右七,二四為上,六八為下,符於遁甲。四孟月祭,尊為九宮貴神,禮次昊天上帝,而
在太清宮太廟上。用牲牢、璧幣,類於天地神祇。」玄宗親祀之。如有司行事,即宰相
為之。肅宗乾元三年正月,又親祀之。初,九宮神位,四時改位,呼為飛位。乾元之後,
不易位。
    大和二年八月,監察御史舒元輿奏:「七月十八日,祀九宮貴神,臣次合監祭,職
當檢察禮物。伏見祝版九片,臣伏讀既竟,竊見陛下親署御名及稱臣於九宮之神。臣伏
以天子之尊,除祭天地、宗廟之外,無合稱臣者。王者父天母地,兄日姊月,此以九宮
為目,是宜分方而守其位。臣又觀其名號,乃太一、天一、招搖、軒轅、鹹池、青龍、
太陰、天符、攝提也。此九神,於天地猶子男也,於日月猶侯伯也。陛下尊為天子,豈
可反臣於天之子男耶?臣竊以為過。縱陰陽者流言其合祀,則陛下當合稱皇帝遣某官致
祭於九宮之神,不宜稱臣與名。臣實愚瞽,不知其可。伏緣行事在明日雞初鳴時,成命
已行,臣不敢滯。伏乞聖慈異日降明詔禮官詳議,冀嘉萬乘之尊,無所虧降,悠久誤典,
因此可正。」詔都省議,皆如元輿之議。乃降為中祠,祝版稱皇帝,不署。
    會昌元年十二月,中書門下奏:「准天寶三載十月六日敕,『九宮貴神,實司水旱,
功佐上帝,德庇下人。冀喜谷歲登,災害不作。每至四時初節,令中書門下往攝祭』者。
准禮,九宮次昊天上帝,壇在太清宮、太廟上,用牲牢、璧幣,類於天地。天寶三載十
二月,玄宗親祠。乾元二年正月,肅宗親祀。伏自累年已來,水旱愆候,恐是有司禱請,
誠敬稍虧。今屬孟春,合修祀典,望至明年正月祭日,差宰臣一人禱請。向後四時祭,
並請差僕射、少師、少保、尚書、太常卿等官,所冀稍重其事,以申嚴敬。臣等十一月
二十五日已於延英面奏,伏奉聖旨令檢儀注進來者。今欲祭時,伏望令有司崇飾舊壇,
務於嚴潔。」敕旨依奏。
    二年正月四日,太常禮院奏:「准監察御史關牒:『今月十三日,祀九宮貴神,已
敕宰相崔珙攝太尉行事,合受誓誡,及有司徒、司空否?』伏以前件祭本稱大祠,准大
和三年七月二十四日敕,降為中祠。昨據敕文,只稱崇飾舊壇,務於嚴潔,不令別進儀
注,更有改移。伏恐不合卻用大祠禮料,伏候裁旨。」中書門下奏曰:
    臣准天寶三載十月六日敕,「九宮貴神,實司水旱。」臣等伏睹,既經兩朝親祠,
必是祈請有征,況自大和已來,水旱愆候,陛下常憂稼穡,每念烝黎。臣等合副聖心,
以修墜典。伏見大和三年禮官狀雲:「縱司水旱兵荒,品秩不過列宿。今者五星悉是從
祀,日月猶在中祀。」竊詳其意,以星辰不合比於天官。曾不知統而言之,則為天地,
在於辰象,自有尊卑。謹按後魏王鈞《志》:「北辰第二星,盛而常明者乃為元星露寢,
天帝常居,始由道奧而為變通之跡。又天皇大帝,其精曜魄寶,蓋萬神之秘圖,河海之
命紀皆稟焉。」據茲說即昊天上帝也。天一掌八氣、九精之政令,以佐天極。征明而有
常,則陰陽序,大運興。太一掌十有六神之法度,以輔人極。征明面得中,,則神人和
而王道升平。又北斗有權、衡二星,天一、太一參居其間,所以財成天地,輔相神道也。
若一概以列宿論之,實為淺近。按《漢書》曰:「天神貴者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
子以春秋祭太一,列於祀典,其來久矣。今五帝猶為大祀,則太一無宜降祀,稍重其祀,
固為得所。劉向有言曰:「祖宗所立神祇舊典,誠未易動。」又曰:「古今異制,經無
明文,至尊至重,難以疑說正也。」其意不欲非祖宗舊典。以劉向之博通,尚難於改作,
況臣等學不究於天人,識尤懵於祀典,欲為參酌,恐未得中。伏望更令太常卿與學官同
詳定,庶獲明據。
    從之。
    檢校左僕射太常卿王起、廣文博士盧就等獻議曰:
    伏以九宮貴神,位列星座;往因致福,詔立祠壇。降至尊以稱臣,就東郊以親拜。
在祀典雖雲過禮,庇群生豈患無文,思福黔黎,特申嚴奉,誠聖人屈已以安天下之心也。
厥後祝史不明,精誠亦怠,禮官建議,降處中祠。今聖德憂勤,期臻壽域,兵荒水旱,
寤寐軫懷,爰命台臣,緝興墜典。
    伏惟九宮所稱之神,即太一、攝提、軒轅、招搖、天符、青龍、鹹池、太陰、天一
者也。謹按《黃帝九宮經》及蕭吉《五行大義》:「一宮,其神太一,其星天蓬,其卦
坎,其行水,其方白。二宮,其神攝提,其星天芮,其卦坤,其行土,其方黑。三宮,
其神軒轅,其星天沖,其卦震,其行木,其方碧。四宮,其神招搖,其星天輔,其卦巽,
其行木,其方綠。五宮,其神天符,其星天禽,其卦離,其行土,其方黃。六宮,其神
青龍,其星天心,其卦乾,其行金,其方白。七宮,其神鹹池,其星天柱,其卦兌,其
行金,其方赤。八宮,其神太陰,其星天任,其卦艮,其行土,其方白。九宮,其神天
一,其星天英,其卦離,其行火,其方紫。」觀其統八卦,運五行,土飛於中,數轉於
極,雖敬事迎厘,不聞經見,而範圍亭育,有助昌時,以此兩朝親祀而臻百祥也。然以
萬物之精,上為列星,星之運行,必系於物。貴而居者,則必統八氣,總萬神,斡權化
於混茫,賦品匯於陰騭,與天地日月,誠相參也。豈得醫賴於敷祐,而屈降於等夷?
    又據太尉攝祀九宮貴神舊儀:前七日,受誓誡於尚書省,散齋四日,致齋三日。牲
用犢。祝版御署,稱嗣天子臣。圭幣樂成。比類中祠,則無等級。今據《江都集禮》及
《開元禮》:蠟祭之日,大明、夜明二座及朝日、夕月,皇帝致祝,皆率稱臣。若以為
非泰壇配祀之時,得主日報天之義。卑緣厭屈,尊用德伸,不以著在中祠,取類常祀。
此則中祠用大祠之義也。又據太社、太稷,開元之制,列在中祠。天寶三載二月十四日
敕,改為大祠,自後因循,復用前禮。長慶三年正月,禮官獻議,始准前敕,稱為大祠。
唯御署祝文,稱天子謹遣某官昭告。文義以為殖物粒人,則宜增秩,致祝稱禱,有異方
丘,不以伸為大祠,遂屈尊稱。此又大祠用中祠之禮也。參之日月既如彼,考之社稷又
如此,所謂功鉅者因之以殊禮,位稱者不敢易其文,是前聖後儒陟降之明征也。今九宮
貴神,既司水旱,降福禳災,人將賴之,追舉舊章,誠為得禮。然以立祠非古,宅位有
方,分職既異其司存,致祝必參乎等列。求之折中,宜有變通,稍重之儀,有以為比。
伏請自今已後,卻用大祠之禮,誓官備物,無有降差。唯御署祝文,以社稷為本,伏緣
已稱臣於天帝,無二尊故也。
    敕旨依之,付所司。
    天寶十載四月二十九日,移黃帝壇於子城內坤地,將親祠祭,壇成而止。
    玄宗先天二年,封華岳神為金天王。開元十三年,封泰山神為天齊王。天寶五載,
封中岳神為中天王,南岳神為司天王,北嶽神為安天王。六載,河瀆封靈源公,濟瀆封
清源公,江瀆封廣源公,淮瀆封長源公。十載正月,四海並封為王。遣國子祭酒嗣吳王
祗祭東嶽天齊王,太子家令嗣魯王宇祭南岳司天王,秘書監崔秀祭中岳中天王,國子祭
酒班景倩祭西嶽金天王,宗正少卿李成裕祭北嶽安天王;衛尉少卿李浣祭江瀆廣源公,
京兆少尹章恆祭河瀆靈源公,太子左諭德柳偡祭淮瀆長源公,河南少尹豆盧回祭濟瀆清
源公;太子率更令嗣道王煉祭沂山東安公,吳郡太守趙居貞祭會稽山永興公,大理少卿
李稹祭吳岳山成德公,穎王府長史甘守默祭霍山應聖公,范陽司馬畢炕祭醫無閭山廣寧
公;太子中允李隨祭東海廣德王,義王府長史張九章祭南海廣利王,太子中允柳奕祭西
海廣潤王,太子洗馬李齊榮祭北海廣澤王。取三月十七日一時禮冊。
    玄宗御極多年,尚長生輕舉之術。於大同殿立真仙之像,每中夜夙興,焚香頂禮。
天下名山,令道士、中官合煉醮祭,相繼於路,投龍奠玉,造精舍,採藥餌,真訣仙蹤,
滋於歲月。
    肅宗至德二載春,在鳳翔,改汧陽郡吳山為西嶽,增秩以祈靈助。及上元二年,聖
躬不康,術士請改吳山為華山,華山為泰山,華州為泰州,華陽縣為太陰縣。寶應元年,
復舊。
    則天長安三年,令天下諸州宜教人武藝,每年准明經進士例申奏。開元十九年,於
兩京置太公尚父(姜太公)廟一所,以漢留侯張良配饗。天寶六載,詔諸州武舉人上省,先謁太公
(姜太公),拜將帥亦告太公廟(姜太公)。至肅宗上元元年閏四月,又尊為武成王(姜太公),選歷代良將為十哲。
    高宗顯慶元年三月辛巳,皇後武氏有事於先蠶。玄宗先天二年三月辛卯,皇後王氏
祀先蠶。肅宗乾元二年三月己巳,皇後張氏祠先蠶於苑內,內外命婦同采焉。
    舊儀,大祭祀,宮懸、軒縣奏於庭,登歌於堂上。自至德二載克復兩京後,樂工不
備,時又艱食,諸壇廟祭享,空有登歌,無壇下、庭中樂及三舞。舊儀,凡祭享,有司
行事,則太尉奠瓚幣,司徒拜俎,司空掃除,太尉初獻,太常卿亞獻,光祿卿終獻。自
上元後,南郊、九宮神壇、太廟,備此五官,余即太常卿攝司空,光祿卿攝司徒,貴省
於事。舊儀,有協律郎立於阼階上,麾竿以節樂,今無協律之位。舊儀,光祿欲為祭饌,
將陽燧望日取火,謂之明火。太牢皆棧飼於廩犧署,以至充腯。臨祭視其充瘦,謂之省
牲,肅宗上元二年九月,改元為元年,詔:「圓丘方澤,依恆存一太牢。皇廟諸祠,臨
時獻熟。」今昊天上帝、太廟,一牢,羊豕各三,余祭盡隨事辦供以備禮。明火、棧飼
之禮,亦不暇矣。
熾天使書城----舊唐書 https://bit.ly/3pwISSQ


大明會典卷之八十五
 大明會典(明)李東陽等纂-●大明會典卷之八十五 _国学导航 https://bit.ly/2L03gg0
  社稷等祀
  太社稷
  國初、以春秋仲月上戊日、祭
  太社
  太稷、異壇同壝。
  太社、以後土勾龍氏配。
  太稷、以後稷氏配。每獻禮。先詣
  太社及配位壇獻畢。次詣
  太稷及配位壇。臨祭遇風雨、則於齋宮望祭。洪武三年、於壇北建
  享殿、又北建拜殿、各五間、以備風雨行禮。十年、改建社稷壇於午門外之右。先是社主用石、高五尺、闊二尺、上微尖、立於社壇、半埋土中、近南向北。稷不用主。至是埋石主於社稷壇之正中、微露其尖。仍用木為神牌、而丹漆之。祭則設於壇上。祭畢、貯庫。壇設太社神牌居東、太稷神牌居西、俱北向。奉仁祖神牌配神、西向。而罷勾龍後稷配。自奠帛至終獻、皆同時行禮。洪武三十一年、更奉太祖配神。永樂中、北京
  社稷壇成。位置陳設、悉如南京舊制。洪熙後、奉太宗同配。嘉靖九年、遵初制。
  太社仍以後土勾龍氏配。
  太稷仍以後稷氏配
  洪武二十六年初定儀
  一齋戒 【 與祭 太廟同】
  一告廟。正祭前二日用祝文酒果於奉先殿告請
  仁祖配
  社稷 【 祝文與大祀同】
  一省牲 【 與 太廟同、牛三。羊三。豕三。鹿一。兔二】
  一陳設太社 【 在東北向】
  犢一   羊一  豕一  豋一
  鉶二   籩豆各十二   簠簋各二
  帛一 【 黑色】    玉用兩圭有邸
  太稷 【 在西北向】
  陳設同
  仁祖配位 【 在東西向】
  陳設同 【 無玉】
  共設酒尊三、爵九、篚三、於壇西北、東向。祝文案一
  一正祭。典儀唱樂舞生就位。執事官各司其事。導引官導引
  皇帝至御拜位。內贊奏就位。典儀唱瘞毛血。迎
  神。奏樂。樂止。內贊奏四拜。 【 百官同】 典儀唱奠玉帛。行初獻禮。奏樂。執事官各捧玉帛爵獻於神位前。讀祝官取祝跪於神位左。內贊奏跪。典儀唱讀祝。讀訖。進於太社神位前。內贊奏俯伏、興、平身。 【 百官同】 樂止。典儀唱行亞獻禮。奏樂。執事官各捧爵獻於神位前。樂止。典儀唱行終獻禮。 【 儀同亞獻】 太常卿進立於壇西、東向。唱賜福胙。光祿司官捧福胙自神位前、由正門左出、至皇帝前。內贊奏跪。奏搢圭。光祿司官以福酒跪進。內贊奏飲福酒。光祿司官以胙跪進。內贊奏受胙。出圭。俯伏興平身。內贊奏四拜。 【 百官同】
  典儀唱徹饌。奏樂。執事官各詣
  神位前徹饌。樂止。典儀唱送神。奏樂。內贊奏四拜。 【 百官同】 樂止。典儀唱讀祝官捧祝、進帛官捧帛、掌祭官捧饌、各詣瘞位。奏樂。內贊奏禮畢
  一祝文
  維洪武 年 月 日
  皇帝御名敢昭告於太社之神。
  太稷之神。惟神贊輔
  皇祇。發生嘉穀、粒我烝民。萬世永賴。時當仲春、秋、禮嚴告祀、報謝、謹以玉帛牲齊粢盛庶品。備茲瘞祭。以皇考仁祖淳皇帝配
  神。尚  享
  一樂章
  迎神 【 廣和之曲】
  予惟土穀兮造化功。為民立命兮當報崇。民歌且舞兮朝雍雍。備筵率職兮候迓迎。想
  來兮祥風生。欽當稽首兮告拜年豐
  初獻 【 壽和之曲】
  氤氳氣合兮物遂蒙。民之立命兮荷陰功。予將玉帛兮獻微衷。初斟醴薦兮民福洪
  亞獻 【 豫和之曲】
  予今樂舞兮再捧觴。願
  神昭格兮軍民康。思必穆穆兮靈洋洋。感厚恩兮拜祥光終獻 【 熙和之曲】
  干羽飛旋兮酒三行。香煙繚繞兮雲旌幢。予今稽首兮忻且惶。
  神顏悅兮霞彩彰
  徹饌 【 雍和之曲】
  祖陳微禮兮
  神喜將。琅然絲竹兮樂舞揚。願祥普降兮遐邇方。烝民率土兮盡安康
  送神 【 安和之曲】
  氤氳氤氳兮祥光張。龍車鳳輦兮駕飛揚。遙瞻稽首兮去何方。民福留兮時雨暘
  望瘞 【 時和之曲】
  捧餚羞兮詣瘞方。鳴鑾率舞兮、聲鏗鏘。思
  神納兮民福昂。予今稽首兮謝恩光嘉靖九年更定儀
  一前期二日、太常寺卿同光祿寺卿
  面奏省牲如常儀
  一陳設。
  太社居東、北向。
  太稷居西、北向。
  後土勾龍氏居東、西向。
  後稷氏居西、東向。陳設並如舊制。惟帛、春用告祀。秋用禮神
  一正祭。
  上乘輿由西闕門入、至壇北門東、降輿。導引官導
  上由右門入、至具服殿。
  上具祭服。導引官導
  上由拜殿右門出。典儀唱樂舞生就位。執事官各司其事。
  上至御拜位。內贊奏就位、上就位。典儀唱瘞毛血、迎神。樂作。內贊奏陞壇。導
  上至太社神前。奏跪。奏搢圭。奏上香。司香官捧香跪於上左、上三上香。內贊奏出圭。導
  上至太稷神前。 【 儀同】 奏出圭。奏復位。太常卿上配位香。樂止。奏四拜。 【 傳贊百官同】 典儀唱奠玉帛、行初獻禮。樂作。執事官捧玉帛爵於各神位前、跪奠訖。樂暫止。內贊奏跪。 【 傳贊眾官皆跪】 典儀唱讀祝。讀祝官跪讀訖。樂復作。奏俯伏興平身。 【 傳贊百官同】
  樂止。典儀唱行亞獻禮。樂作。執事者捧爵於各神位前、跪奠訖。樂止。典儀唱行終獻禮。樂作。 【 儀同亞獻】 樂止。太常卿於壇左東向立、唱賜福胙。內贊奏跪。
  上跪。奏搢圭。光祿卿捧酒跪於上右。內贊奏飲福酒。
  上飲訖。光祿官捧胙跪於上右。內贊奏受胙。
  上受胙訖。奏出圭。俯伏、興、平身。奏四拜。 【 傳贊百官同】 典儀唱徹饌。樂作。樂止。典儀唱送神。樂作。奏四拜。 【 傳贊百官同】
  樂止。典儀唱讀祝官捧祝、掌祭官捧帛饌、各詣瘞位。樂作。捧祝帛饌官過
  御前訖。奏禮畢。
  上至具服殿易服。還宮、一祝文 【 稱嗣天子  及  后土勾龍氏  後稷氏配神餘並同】
  一樂章 【 仍舊】
  太社稷祭祀圖  【 北向】
  (見圖)
  太社稷陳設圖
  (見圖)
  帝社稷【今罷】
  嘉靖十年、上命於西苑空閒地、開墾為田、樹藝五穀。建
  帝社
  帝稷壇。壇址高六寸、方廣二丈五尺。甃以細磚。實以淨土。繚以土垣。北為櫺星門、高六尺八寸、廣五尺八寸。
  神位以木為之、各高一尺八寸、廣三寸。題曰帝社之神。
  帝稷之神。俱朱漆質、金書。壇之南、置石龕以藏
  神位、高六尺、廣二尺。壇之西、為祭器庫、樂器庫。壇之北、樹二坊以表之、曰帝社街。每歲以仲春秋次戊日、上躬行
  祈報禮。如次戊在朢後、則以上巳日。臨期、命文武大臣十二員陪拜。隆慶元年議罷
  一前期四日、太常寺奏齋戒
  一前期一日、太常寺奏省牲
  上親填祝版於文華殿
  一陳設帝社
  牛一   羊一  豕一  豋一
  鉶一   籩豆各八    簠簋各二
  帛一 【 玄色、春用告祀、秋用禮神】
  帝稷
  陳設同
  一正祭。是日辰刻、上具皮弁服。乘版輿、至豳風亭東、降輿。導引官導
  上至櫺星門內。典儀唱樂舞生就位。執事官各司其事。
  上至御拜位。典儀唱迎神。樂作。內贊導
  上陞壇、至帝社、帝稷香案前、各三上香。奏復位。樂止。奏兩拜。 【 通贊陪拜官同】 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樂作。執事者捧帛爵於各神前、奠訖。樂暫止。奏跪。
  上跪。 【 通贊同】 內贊贊讀祝。讀訖。樂復作。奏俯伏、興、平身。 【 通贊同】
  樂止。典儀唱行亞獻禮。樂作。樂止。唱行終獻禮。樂作。樂止。唱徹饌。樂作。樂止。唱送神。樂作。
  奏兩拜。 【 通贊同】 樂止。典儀唱讀祝官捧祝、掌祭官捧帛饌、各詣瘞位。樂作。奏禮畢。
  上至豳風亭易服。還宮
  一祝文
  維嘉靖 年歲次 月 朔 日
  嗣天子御名致告祭於帝社之神。
  帝稷之神。春雲秋雲時當務農之期、萬寶告成、庸修恆祀。特茲告祈。報謝。惟神歆鑒。俾五穀皆登、萬方鹹永福予民、萬世攸賴。尚
  享
  一樂章
  迎神 【 時和之曲】
  東金風兮地脈以融。首務萬寶以充。忻成兮稼穡之工。祀
  神於此兮苑中。願來格兮慰予衷
  初獻 【 壽和之曲】
  神兮臨止。禮薦清醇。菲幣在笥。初獻式遵。神其鑒茲。享斯藻蘋。我祀伊何、祈報是因。神兮錫祉。財阜吾民
  亞獻 【 雍和之曲】
  二觴再舉。申此慇懃
  神悅兮以納。祥靄兮氤氳
  終獻 【 寧和之曲】
  禮終兮酒三行。喜茂實兮稷黍粱。農事待兮豐康。予稽首兮以望
  徹饌 【 保和之曲】
  祀事告終。三獻既周。徹之罔遲。惠注田疇。迓以休貺。庇茲有秋
  送神 【 廣和之曲 望瘞同】
  耕耨伊首、告就、力事豆籩。粢盛賴之、於此大田。予將以祀。
  神其少延。願留嘉祉、副我潔虔。肅駕兮雲旋。普予兮有年
  帝社稷祭祀圖  【 北向】
  (見圖)
  帝社稷陳設圖
  (見圖)
  神祇【今罷】
  國初、建山川壇於天地壇之西。正殿七間、祭
  太歲風雲雷雨五嶽五鎮四海四瀆鍾山之神。東西廡各十五間、分祭京畿山川春夏秋冬四季月將及都城隍之神。壇西南有先農壇。東有旗纛廟。南有耤田。洪武二年、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三年、正嶽鎮海瀆城隍諸神號合祀太歲月將風雲雷雨嶽鎮海瀆山川城隍旗纛諸神。又令每歲用驚蟄秋分各後三日、遣官祭山川壇諸神。是日、上皮弁服、御奉天殿、降香。中嚴坐殿上、獻官復命。解嚴還宮。七年、令春秋仲月上旬擇日祭。未幾、以諸神從祀南郊、省春祭。十年、令中七壇
  上親行禮。餘以功臣分祀。永樂中、建山川壇、位置陳設、悉如南京舊制。惟正殿鍾山之右、增祀天壽山神。嘉靖八年、令以每歲孟春、及歲暮、特祀
  太歲月將之神、與享
  太廟同日。凡親祀山川等神、皆用皮弁服行禮、以別於郊廟。九年、更風雲雷雨之序曰雲雨風雷。又分
  雲師雨師風伯雷師以為天神。
  嶽鎮海瀆鍾山天壽山京畿並天下名山大川之神以為地祇。每歲仲秋中旬、擇吉行報祭禮、同日異時。而祭城隍神於其廟。十年、建
  天神
  地祇壇於先農壇之南
  天神在左、南向。
  地祇在右、北向。附
  祖陵基運山
  皇陵翔聖山、顯陵純德山神、於地祇壇。並號鍾山曰神烈山。十一年、令神祇壇以丑辰未戌三年一親祭。隆慶元年議罷。惟太歲月將特祭於山川壇、如初
  洪武二十六年初定儀
  一齋戒前一日、太常司官宿於本司。次日具本奏致齋二日。次日進銅人
  凡正祭前二日、太常司官同禮部官詣城隍廟發咨
  一省牲 【 與太廟同、牛十四、後十五。羊十三、後十四。豕十四、後十五。鹿一、兔七】
  一陳設正殿七壇
  太歲
  犢一   羊一  豕一  豋一
  鉶二   籩豆各十    簠簋各二
  帛一 【 白色、禮神制帛】  酒盞三十
  風雲雷雨
  陳設同  帛四 【 白色、禮神制帛】
  五嶽
  陳設同  帛五 【 五色、禮神制帛、各依方位、下同】
  五鎮
  陳設同  帛五 【 五色、禮神制帛】
  四海
  陳設同  帛四 【 四色、禮神制帛】
  四瀆
  陳設同  帛四 【 黑色、禮神制帛】
  鍾山
  陳設同  帛一 【 白色、禮神制帛】
  共設酒尊三、爵七、篚七、於殿東南、西向。祝文案一於殿外正道西
  東廡三壇
  京畿山川
  犢一   羊一  豕一  豋一
  鉶二   籩豆各十    簠簋各二
  帛一 【 白色、禮神制帛】  酒盞三十
  夏季月。將
  陳設同  帛三 【 白色、禮神制帛】
  冬季月將
  陳設同  帛三 【 白色、禮神制帛】
  共設酒尊三、爵三、篚三、於壇南、北向
  西廡三壇
  春季月將
  秋季月將
  陳設並同
  都城隍
  陳設同  帛一 【 白色、禮神制帛】
  共設酒尊三、爵三、篚三、於壇南、北向
  一正祭。典儀唱樂舞生就位。執事官各司其事。導引官導
  皇帝至御拜位。內贊奏就位。典儀唱迎神。奏樂。執事官各詣
  神位前、斟第一層酒。樂止。內贊奏四拜。 【 百官同】 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奏樂。執事官各捧帛爵獻於神位前。讀祝官取祝跪於皇帝左。內贊奏跪。典儀唱讀祝。讀畢、置於案上。內贊奏俯伏、興、平身。 【 百官同】 樂止。典儀唱行亞獻禮。奏樂。執事官各詣
  神位前、斟第二層酒。樂止。典儀唱行終獻禮。奏樂。執事官各詣
  神位前。斟第三層酒。樂止。太常司卿立於殿東、西向。唱賜福胙。典儀唱飲福受胙。光祿司官捧福胙自神位前、由正門左出至皇帝前。內贊奏跪。奏搢圭。光祿司官以福酒跪進。內贊奏飲福酒。光祿司官以胙跪進。內贊奏受胙。出圭。俯伏、興、平身。奏兩拜。 【 百官同】
  典儀唱徹饌。奏樂。執事官各於神位前徹饌。樂止。典儀唱送神。奏樂。內贊奏四拜。【 百官同】 典儀唱讀祝官捧祝、掌祭官捧帛饌、各詣燎位。奏樂。內贊奏禮畢
  一祝文
  維洪武 年 月 日
  皇帝御名致祭於太歲之神。
  風雲雷雨之神。
  嶽鎮海瀆山川月將城隍之神。惟神、主司民物。參贊天地化機。發育有功。歷代相承、有秋報之禮。今農事告成。謹以牲帛醴齊粢盛庶品、用申報祭。尚
  享
  一樂章
  迎神
  吉日良辰。祀典式陳。
  太歲尊神、雷雨風雲、京畿山川、城隍之神。濯濯厥靈。昭鑒我心。以候以迎。來格來歆
  奠帛
  靈旗蒞止。有赫其威。一念潛通。幽明弗違。有帛有篚。物薄而微。
  神兮安留。尚祈享之
  初獻
  神兮我留。有薦必受。享祀之初、奠茲醴酒。晨光初昇。祥徵應候。何以侑觴。樂陳雅奏
  亞獻
  我祀維何、奉茲犧牲。爰酌醴齊。二觴再升。洋洋如在。式燕以寧。庶表微衷交於神明
  終獻
  執事有嚴。品物斯祭。黍稷非馨、式將其意。薦茲酒醴、成我常祀。
  神其顧歆、永言樂只
  徹饌
  春祈秋報、率為我民。我民之生、賴於爾
  神。維神佑之、康寧是臻。祭祀雲畢。神其樂歆
  送神
  三獻禮終。九成樂作。神人以和。既燕且樂。雲車風馭、靈光昭灼。瞻望以思、邈彼寥廓
  望燎俎豆既徹。禮樂已終。
  神之雲旋。倏將焉從。以望以燎、庶幾感通。時和歲豐。惟神之功
  【 永樂中、正殿增天壽山一壇。陳設同。帛用黑色。加爵篚各一】
  嘉靖十年更定儀
  一前期二日、太常寺官奏祭祀、太常卿同光祿卿奏省牲、如常儀。
  諭百官致齋二日
  一前期一日、上親填祝版於文華殿。遂告於廟。告辭曰、孝玄孫嗣皇帝御名明日出往
  神祇壇、行秋祭禮。詣
  祖宗列聖帝後神位前、恭預告
  知 【 遣官則否】
  一陳設天神壇
  雲師一壇
  雨師一壇
  風伯一壇
  雷師一壇 【 俱南向】 每壇
  犢一   羊一  豕一  豋一
  鉶二   簠簋各二    籩豆各十
  爵三   酒盞二十
  共設酒尊四、帛一、篚一、祝案一
  地祇壇
  五嶽一壇   帛五
  五鎮一壇   帛五
  五山一壇   帛五
  四海一壇   帛四
  四瀆一壇 【 俱北向】 帛四
  京畿山川一壇 【 西向】 帛二  牲五
  天下山川一壇 【 東向】 帛二  牲五  籩豆俱同
  一正祭。是日昧爽、上具翼善冠黃袍、御奉天門。太常卿奏請詣
  神祇壇。
  上陞輦。鹵簿導從、由
  先農壇東門入、至齋宮。更皮弁服、詣
  天神壇。典儀唱樂舞生就位。執事官各司其事。內贊導
  上至御拜位。典儀唱迎神。樂作。導
  上陞壇三上香訖、復位。樂止。奏兩拜。 【 傳贊百官同】 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樂作。執事者捧帛爵於神位前、跪奠訖。樂暫止。奏跪。
  上跪。 【 傳贊眾官皆跪】 讀祝訖。樂復作。奏俯伏、興、平身。 【 傳贊同】 樂止。行亞獻禮。樂作。執事者捧爵跪奠於神位前。樂止。行終獻禮。樂作。 【 儀同亞獻】 樂止。太常卿唱答福胙。內贊奏跪。
  上飲福受胙訖。俯伏、興。 【 傳贊同】 典儀唱徹饌。樂作。樂止。唱送神。樂作。內贊奏兩拜。 【 傳贊同】
  樂止。典儀唱讀祝官捧祝、掌祭官捧帛饌、各詣燎位。樂作。捧祝帛饌官過
  御前、奏禮畢。內贊對引官復導
  上至地祇壇御拜位。典儀唱瘞毛血、迎神。內贊導
  上陞壇至五嶽香案前、三上香。 【 五鎮以下、俱大臣上香、以後行禮俱同前】 禮畢。
  上易服還。詣
  廟參拜。致辭曰、孝玄孫嗣皇帝御名祭
  雲雨風雷嶽鎮海瀆等神回還。恭詣
  祖宗列聖帝後神位前、謹用
  參拜。參畢。還宮
  地祇壇上香大臣儀注。典儀唱迎神。執事官導引各官由東西級上、詣各壇香案前。內贊奏搢圭。 【 齊搢笏】奏上香。 【 齊上香】 奏出圭。 【 齊出笏】
  奏復位。 【 齊復位】 照前序立 【 餘同前儀】
  一祝文
  天神壇
  維嘉靖 年歲次 月 朔 日
  嗣天子御名致祭於雲師之神。
  雨師之神。
  風伯之神。
  雷師之神。惟神、職司雲雨。興布風雷。贊輔
  上帝。功施生民。今農事告成。以牲醴庶品菲帛之儀、用修報杞。惟神鑒之。尚
  享
  地祇壇
  維 年 月 日
  嗣天子御名致祭於五嶽之神。
  五鎮之神。
  基運山之神。
  翔聖山之神。
  神烈山之神。
  天壽山之神。
  純德山之神。
  四海之神。
  四瀆之神。
  京畿天下山川之神。惟神、鍾靈毓秀。主鎮一方。參贊大化、功被於民。今農事既成。以牲帛醴。齊之儀、用修報祭。
  神其歆哉。尚
  享
  天神壇
  迎神 【 保和之曲】
  吉日良辰。祀典式陳。景雲甘雨、風雷之神。赫赫其靈。功著生民。參贊元化。宣布
  蒼仁。爰茲報祀。鑒斯藻蘋
  奠帛 【 以後俱仍舊】
  地祇壇
  迎神 【 保和之曲】
  吉日良辰。祀典式陳。靈嶽方鎮、海瀆之神。京畿四方、山澤群真。毓靈分隅。福我生民。薦斯享報。鑒我恭寅
  奠帛 【 以後俱仍舊】
  山川壇總圖
  (見圖)
  山川壇祭祀圖
  (見圖)
  神祇壇總圖
  (見圖)
  天神壇祭祀圖
  (見圖)
  天神壇陳設圖
  (見圖)
  地祇壇祭祀圖
  (見圖)
  地祇壇陳設圖
  (見圖)
  太歲月將
  嘉靖八年定
  一前期十日、太常寺請
  命大臣一員行禮
  一前期三日、太常寺奏祭祀、如常儀
  一陳設太歲神位
  犢一   羊一  豕一  豋一
  鉶二   簠簋各二    籩豆各十
  爵三   酒盞三十    尊三
  帛一   篚一
  兩廡月將共四壇 每壇
  犢一   羊一  豕一  豋一
  鉶一   簠簋各二    籩豆各十
  爵三   酒盞三十    尊三
  帛三   篚一
  一正祭。典儀唱樂舞生就位。執事官各司其事。贊引贊就位。典儀唱迎神。奏樂。樂止。贊兩拜。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奏樂。執事官捧帛爵詣
  各神位前奠訖。樂暫止。贊引贊跪。典儀唱讀祝。讀訖。樂復作。贊俯伏、興、平身。樂止。典儀唱行亞獻禮。奏樂。 【 儀同初獻、惟不獻帛讀祝】
  樂止。典儀唱行終獻禮。奏樂。 【 儀同亞獻】
  樂止。掌祭官西向立、唱賜福胙。執事官捧福酒跪進於遣官右。贊跪。搢笏。贊飲福酒訖執事官捧福胙跪進於遣官右。贊受胙訖。贊出笏。贊俯伏、興、平身。贊兩拜。典儀唱徹饌。奏樂。樂止。典儀唱送神。奏樂。贊兩拜。樂止。典儀唱讀祝官捧祝、掌祭官捧帛饌、各詣燎位。奏樂。捧祝帛饌官過遣官前訖。贊禮畢一祝文
  維嘉靖 年 月 日
  皇帝遣某官某致祭於某甲太歲之神。
  四季月將之神。時維孟春、聿新歲序。惟時暮歲、將屆新春。特用遣祭、以牲帛庶品之儀。
  神其歆此 【 祭報】 誠、敷佑康吉。尚享一樂章
  迎神
  吉日良辰。祀典式陳。輔國佑民、太歲尊神。四時月將、功曹司辰。濯濯厥靈。昭鑒我心。以候以迎。來格來歆
  奠帛 【 以後俱與神祇壇同】
  太歲月將壇陳設圖
大明會典(明)李東陽等纂-●大明會典卷之八十五 _国学导航 https://bit.ly/2L03gg0

大明會典(明)李東陽等纂-●大明會典卷之八十五 _国学导航


大社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91 (1700-1725).djvu/107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即社稷,亦稱太社。 壇廣五丈,上覆以黃土。 大社為封建國家的標誌,併為皇帝祭祀土神與谷神的地方。 社稷壇分祭土神與谷神,故分為兩壇。 社壇在東,稷壇在西,兩壇相距五丈(合16.5米)。 兩壇建制相同,皆方五丈,高五尺(合1.65米),四面各有五級台階。 社壇四面飾有方色。 東為青色,南為赤色,西為白色,北為黑色,壇的中央以黃土覆蓋。 稷壇不飾方色,壇方稱300年以細磚,上實以淨土,以示穀物由此生長。 唐大社在都城長安皇城含光門內之西,其南門額為東晉王右軍所題,隋平陳得后重以粉墨模之。 《舊唐書·禮儀四》:"仲春、仲秋二時戊日,祭太社、太稷,社以勾龍配,稷以後稷配。 社、稷各用太牢一,牲色並黑,幷北京、豆、幷蒙、簋各二,铏、俎各三。 "遺址約在今西安城西南隅甜
xadfz.xa.gov.cn/book/show-102007.html https://bit.ly/3rIEty7


古代吉禮的一種,"社"代表土地神。"稷"為穀神。社,古代指土地之神,按方位命名:東方青土,南方紅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黃土。五種顏色的土覆於壇面,稱五色土,實際象徵國土。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禮都叫社。稷,指五穀之神中特指原隰之祗,即能生長五穀的土地神只,這是農業之神。
古代中國以農業為本,土地及谷為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新石器社會中期的母系氏族時代,已出現社稷祭祀,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曾發現用陶罐盛滿黍稷埋在土中獻祭土地神的遺跡。至周代,社稷神成為僅次于昊天上帝的重要神隻,祭社稷也成為國之大典。天子與諸侯每年春季祭祀社稷,祈求豐年;秋季祭祀,表示報謝。
史料記載
《詩經.周頌》中的《載芟》、《良耜》兩篇,即為周人春祈秋報時所唱的樂歌。當時,周天子所祭社,代表中原及四方土地;諸侯所祭冖,代表封國領土;大夫至百姓所祭的公社,代表封邑或鄉裏的土地,其神民間稱為土地公社,代表封邑或鄉裏的土地,其神民間稱為土地公公,每年仲春種秋祭祀的節日,舊稱"社日"。天子社稷由五色土築成,中央黃、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象征天子擁有天下廣土,堵侯的社壇則按其方位僅一色土,歷代沿之。今北京中山公園清代社稷壇,仍儲存完好。《周禮.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職,......以血祭社稷。"鄭玄:"社稷,土谷之劉,有德者配食焉。"《明史.禮志三》:"漢高祖立官太社、太稷,一歲各再祀。光武立太社稷于洛陽宗廟之右,春秋二仲月及臘,一歲三祀。唐因隋製,並建社稷于含光門右,仲春、秋戊日祭之。玄宗升神稷為大祀,仍令四時致祭。宋製如東漢製......(明)遂改作于午門之右,社稷共為一壇。
祭社稷:古代吉禮的一種,"社"代表土地神。"稷&q -華人百科 https://bit.ly/3ryp5Ed


社稷之神 @ 台灣多奇廟 :: 隨意窩 Xuite日誌

1055846328_o


隨著光線的差異
會顯現各種金黃色。
古埃及法老王項鍊墬的
半透明金黃色就是隕石
出土:隕石龍胎
中國內蒙紅山文化
後記:
數十年來大多數人都當這件是水晶製。
但是,如果有深入研究者都會了解;水晶的比重和橄欖石差異甚大。
本物件如果沒有上手,不能體會。
再者,本物件曾透過音頻分析,和水晶的數據比較,兩者差異更大。
(4) 達觀台北數位博物館 | Facebook https://bit.ly/3rVunK4

2021-01-05_090144133657684_3735737996487394_4137498285044195953_o134057187_3735737903154070_7412206487030763076_o133807421_3735737003154160_328955286682951076_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