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廍公先師」在寶山紅糖工廠-「廍公爺」的信仰。
過去中南部到處有「糖廍」,因此在南部還有少數地方留有祭祀「廍公爺」的信仰。這次很難得的在紅糖廠看見廍公爺的設案,據歷沛老闆說,廍公的位置可以居高臨下,照顧每個部門。
當然敬茶燒香給伯公「土地公」也是糖廠的日常。
寶山糖廠的味道又把我拉回1999年紀錄新營糖廠時的感受。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43941065730870/permalink/3220885914703023/

235994295_4305183372907258_5790632433516576316_n234807685_4305183996240529_7565660366798869887_n234661671_4305183876240541_7111069636136205174_n238059677_4305183709573891_1579731224979293703_n234600532_4305183546240574_557560416237605055_n


下載 (16)2020-12-24_103506

台灣極少數(全台惟二,另一尊在台南新化)供奉「糖廍神明」的屏東公館新興天后宮「廍公爺」,其實是荷蘭時期「大木蓮社」祭祀祖靈的公廨。
到現今,年久日深名隨業轉眾稱「廍公爺」是守財兼經營之神,招財進寶、納珍利、遠近村民感受福蔭、入廟膜拜、祈安求福,都以「財神廍公爺」尊稱之
—————————-
原為馬卡道族人的社稷神「土地五穀公廨」,其地名為「地公壇」,經歷明鄭、清初,漢人移入墾荒時,故意稱呼「地公」為土地公,乾隆末年洪氏族人在「土地公壇」旁經營甘蔗廍製造砂糖,土地公名隨業轉,又被稱為「廍公爺」。
西元1905年,日人獨佔製糖工業,強制廢止私廍經營,重整戶籍、地籍,負責管理廍公壇的洪氏族親遂將土地登記為「廍公爺祭祀公業」。昭和三年(1928),廍公壇被火災焚廢,村民發起樂捐,募建新廟於廍公壇舊址,廟堂名改為「天后宮」,正殿安置天上聖母,偏殿安置廍公爺。
天后宮雖改供奉天上聖母,但廟地歷經近百年仍為廍公爺祭祀公業所有,直到民國八十九年才將天后宮正名為「屏東市公館新興天后宮」,廍公爺祭祀公業名下土地也變更登記為「公館新興天后宮」的宮產。
————————————
備註:
上淡水社(荷蘭語:Tapouliangh)又名上澹水社,大木連社。於荷清治台時期為屬台灣平埔馬卡道族鳳山八社之一。該社最大特色為沒有其他鳳山縣平埔族特有的墮胎風俗。
(3) 荷西時期與平埔年代 | Facebook https://bit.ly/37JwIzD


f9ef98a8-8bad-43a3-bdfd-4444bb8cf198 (1)d58ba150-a2d0-4a74-a0f6-eb7513006150bbed90ef-ded6-4937-b93a-111a5618b8f6

善化糖廍角民安宮
資料來源: 田野調查
座標定位方式: GPS 定位
地址: 臺南市善化區中山路313巷12號
電話: 06-5851329
主祀神明: 天上聖母
創立起始年: 1878
創立年代參考文獻:
光緒4年  ( 1878 )  (文史工作者田野調查,2011年10月)
簡介與相關圖片:
奉祀神明 (主神之外):
福德正神、註生娘娘
祭祀活動:
農曆3月23日
天上聖母誕辰
內政部寺廟登記資料
登記名稱: 糖廍角民安宮
寺廟性質: 民間寺廟
教別: 道
建別: 勸募
組織型態: 管理委員會
負責人: 李建村
填表資料
填表人姓名: 張耘書
填表日期: 2011-12-08 00:00
善化糖廍角民安宮 —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https://bit.ly/37Mxegg
----------------------------

20170327231731-big
廍神廟見證糖業發展
圖文/記者林偉民2017-03-27
廍神廟見證糖業發展 - 中華日報新聞網 https://bit.ly/3aKx9fj
 歸仁區早期種有不少甘蔗,不過仁德糖廠停工後,已少有人種植甘蔗,連過去農民製糖的「糖廍」都不見了,只有武東里還有一間祭拜菩元帥的小廟,據傳就是早期農民拜「廍神」的地方,為歸仁糖廍足跡留下見證。
-------------------------------

糖聖宮是位於彰化縣和美鎮糖友里的媽祖廟,與彰化糖廠有著緊密的聯繫。這裡的媽祖信仰最早起源於日治明治三十九年(1906),新高製糖株式會社在此地建立製糖廠,糖聖宮廟名也與糖廠息息相關。
糖聖宮媽祖又稱蔗廍媽祖,與彰化糖廠歷史息息相關。(圖/翻攝自和美糖聖宮蔗廍媽祖臉書專頁)
糖聖宮蔗廍媽祖很特殊 五一勞動節慶誕辰 https://bit.ly/2KwYtTs
當時日本人為了讓糖廠員工不必為居住煩惱,因此建造了員工宿舍供員工居住。而彰化糖廠所在的中寮地區以錦園林氏族人為多,錦園林氏以雷州刺史林邁為祖先,並認媽祖為同宗,在日治時期從南瑤宮請了一尊媽祖來祭祀,請媽祖金身繞境全里後設臨時神壇,供住民參拜數日後再恭送回駕南瑤宮,這也是糖聖宮「五一迎媽祖」的由來。
糖聖宮外景。(圖/WIKI共享資源,Outlookxp攝)
糖聖宮外景。(圖/WIKI共享資源,Outlookxp攝)
到了戰後,糖廠仍進行製糖作業,媽祖也繼續在糖廠守護大家。有數位信眾合資打造了一個香爐,由爐主供俸,此時採取的是輪祀的模式。到了民國73年,中寮的信眾才刻了第一尊開基媽祖的金身,民國81年承租台灣建業公司舊房舍一棟,以作為天上聖母的臨時行宮。到了隔年也就是民國82年,主委李春生先生選取糖聖宮為廟名,獲得天上聖母賜準,且媽祖親自降駕指示,糖聖宮天上聖母的聖號為蔗廍媽祖。
而與台灣的其他媽祖廟不同的是,糖聖宮的天上聖母聖誕不在農曆三月二十三日,而是國曆的五月一日,也就是國際勞動節。會以這一天作為蔗廍媽祖的聖誕日與熱鬧日,據信是為了配合糖廠的作業時程,因而選在國定假日五一勞動節舉辦。(編輯:黃彥昇)
資料參考:
維基百科-糖聖宮
和美糖聖宮蔗廍媽祖臉書專頁糖聖宮蔗廍媽祖很特殊 五一勞動節慶誕辰 https://bit.ly/2KwYtTs


糖聖宮,是位於臺灣彰化縣和美鎮糖友里的媽祖廟,與中寮糖廠員工信仰有關,媽祖稱為「蔗廍媽祖」,以國際勞動節為祭祀日
歷史
門牌為糖友里糖友一街67-1號。
和美鎮中寮地區的錦園林氏,以雷州刺史林邁為祖先,並認媽祖為同宗、為林邁的後裔[1]。日治時期,中寮糖廠員工從彰化南瑤宮請來媽祖,放在值年爐主家中,由信徒輪流供奉[2]。
戰後初期1950年代,臺灣人曾以慶祝勞動節藉機拜媽祖,而被建議勞動節應合併媽祖誕辰日[3]。因媽祖生日可能是中寮糖廠上班日,為了配合生產作業,就選定五一勞動節作為祭祀日,並請南瑤宮媽祖神像繞境糖友里全里[4]。糖廠解散後,一些遷居外地的員工仍習慣於勞動節回來參拜故鄉的媽祖[2]。
中寮糖廠土地被標售時,居民在1984年間籌劃興建糖聖宮[2]。1992年建廟[5],媽祖稱為「蔗廍媽祖」[4]。同樣為臺糖員工信仰的媽祖廟還有蒜頭糖廠的糖廠配天宮[6]、虎尾糖廠的虎尾福安宮[7]。糖聖宮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aC6uB1

2020-12-24_105530


南廍福安宮主祀五府千歲,位在台南市官田區,是區內極具特色的廟宇,主神五府千歲非常靈驗,時常保佑南廍村民的生活起居,深受庄民的愛載,也歡迎各方信徒蒞臨本宮參拜走走


廍後庄
「糖廍」是以前先民種植甘蔗,利用甘蔗榨汁製糖之所,因此,糖廍後側以南的地方就稱為「廍後」,相傳過去的糖廍位置就在軍區四海一家忠烈塔的地方。廍後庄位於鳳山縣所轄之興隆外里,曾為興隆里最重要的聚落之一,據清光緒十八年(1892) 《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所示,東與埤仔頭庄為鄰,南連塭岸頭庄、桃仔園庄,西接竹仔腳庄,北與仁壽上里為界。昭和十四年(1939)日軍擴築左營軍港,大部分聚落均被劃為軍事要塞,部分村民遷往「新庄仔」。目前部後約略的位置在左營大路316巷以南、左營大路以西、中正路以東、舊城南門以北所圈劃出的範圍。
廍後北極殿
廟  額:北極殿
主  祀:玄天上帝
配  祀:呂仙祖、何仙姑、福德正神、中壇元帥、康元帥、趙元帥、三十六官將
創建年代:康熙58年
廟史沿革:
廍後北極殿亦俗稱廍後廟,《鳳山縣志》記載「元天上帝廟:在興隆里者一。」《重修鳳山縣志》也提到「真武廟「俗稱元天大帝廟」在縣治興隆里左營蔀後鄉。鄉民募眾建。」又根據廍後北極殿廟碑所記載,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以前,即陳氏倡建於廍後庄厝尾仔(即現今海軍中正堂一帶)興建北極殿。
而針對《鳳山縣采訪冊》所提「真武廟(祀元天上帝,亦名北極大帝)。一在廍後庄(興隆),縣西北十六里,屋六間,嘉慶五年許卓募建,同治十三年卓隆美重修。」嘉慶五年應是重修;昭和三年(1928)薛占募捐重修。
昭和十四年(1939)日本政府擴築左營軍港,將廍後庄納入海軍軍事要塞,並拆毀原廟;昭和十五年(1940)部分居民遷至十八埒(新庄仔)及後勁等地區。並因日政府大力鼓吹施行皇民化政策之緣故,將所有神像移至大崗山收藏,幸北極玄天上帝等五尊重要金身,由薛占等五人收藏其宅,以免其災。直到民國34年,由薛占提議在現址重建廍後北極殿,使得延續香火。
昭和十五年(1940),遷移至新吉庄的廍後庄民王牛潮,迎請廍後北極玄天三上帝、中壇元帥及八仙等神像金身至新吉庄奠基。於民國六十七年時,遷移至後勁的廍後庄民,自廍後北極殿迎請北極玄天二上帝至後勁奠基。同年十月間,廍後北極殿因廟與年久失修,薛順等仕紳號召信徒重建,於民國七十年十二月廿九日安座迄今,民國七十三年正月初七日舉行慶成祈安建醮大典。民國九十三年十月六日改制為財團法人。鳳邑舊城城隍廟全球資訊網-http://www.zuoyingcitygodtemple.org/ https://bit.ly/3aFU2jF


《糖廍的牛力與人力》 嘉義金龍文史遊誌 - 貼文 | Facebook https://bit.ly/3nMYZuZ
台灣從荷蘭時期至日治初期,約300年間,甘蔗都是最重要的經濟作物,台灣蔗糖品質比閩、粵更佳,是出口的強項商品。
當時每年農曆10至3月是糖廍製糖的忙碌期。10月築廍屋,置蔗車,僱人力、牛力。廍屋由二部分組成,其一為草楫尖形屋頂的廍亭,在嘉南地區俗稱草仔廍或寮仔廍。廍亭內設齒輪式石磨,利用牛隻拉轉而硤出蔗汁。另一建築為平頂的廍厝,是將蔗汁煮成糖之處所。
一處糖廍日夜製糖需用18頭牛,包括12頭牛在廍亭內輪流拉磨硤蔗,4頭牛從蔗田陸續裝運甘蔗到廍,2頭牛運蔗尾,用以隨時飼餵牛隻。
人力作業至少需求17人,包括廍亭內鞭牛拉磨的牛婆2人,將甘蔗放入石磨車的車工2人;廍厝內負責調理的糖師2人,添柴火的火工2人;屋外看守牛群1人;砍蔗、運蔗、剝皮、去尾工作7人,負責採蔗尾以備牛食1人。
台灣糖廍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尤以嘉、南、屏東最多。一個糖廍的集蔗圈造就一個民眾經濟生活空間,以嘉義市為例,市郊的台斗坑、大溪厝、劉厝、山仔頂、中埔交界處,都有糖廍設立。
日治中期引進新式糖廠,雖然民間諺語:“第一憨,種甘蔗予會社(糖廠)磅”,在機械設備競爭之下,舊式糖廍亦無可逃避的快速消失,但衍生許多“廍”為地名,如嘉義中埔的興化廍、司公廍,迄今仍存在。舊地名具有文化價值,可見證常民生活歷史。
圖1.日治初期糖廍工作人員合影,漢人及平埔族人共約40人,屬大型糖廍。左右尖頂建物為廍亭,中間平頂為廍厝。(照片:林麗鳳提供)
圖2.清乾隆年台灣糖廍。(圖檔來源:謝遂的職貢圖,故宮典藏)嘉義金龍文史遊誌 - 貼文 | Facebook https://bit.ly/3nMYZuZ

26195336_518320931873866_2856529491525642462_n28337155_1628534247211713_3766139903349120957_o88344346_10215700786298294_5377489884283928576_o26195760_518320991873860_3411054902145788732_n


132627953_2833431860233951_3809637233606050836_n131950959_3929481447063436_8244248188048244031_n


清代南台灣農村廍亭之珍貴照片
1870年代初,清同治年間,南台灣農莊。前方右側有一尖型茅草屋頂的廍亭,此為西方攝影師愛德華茲所拍攝清代台灣的珍貴照片,如實記錄了農村景觀。本圖取自1893年出版法國人于雅樂(Camille Imbault-Huart)所著福爾摩沙之歷史與地誌(L’île Formose , Histoire et Description)。該書內容詳實嚴謹,是西方第一部系統性介紹台灣的書籍,被視為西方的台灣學之權威著作。廍亭即傳統的製糖所,台灣傳統製糖技術隨著福建移民傳來台灣,廍亭内的工作包括採蔗、榨汁與煮糖等工序。為了維持寬敞的工作空間以及保護工作器具,廍亭的體積寬大,屋頂呈現尖型。由於製糖是農村重要生計,南台灣許多村莊均可見廍亭,今天高雄甲仙白雲山在清代道光年間即初名「廍亭尖」,後名廍亭山,即取其形,為南台灣著名山岳,即源於此典故。(農村生活顧問:游永福)中華之窗 | Facebook https://bit.ly/3rYULmN

231017960_1417293701981180_5149600619855435705_n


298071634_5336099496426728_6868429213240108005_n

(2) 臺灣古寫真上色x今昔時光機交流團 | 我父親早年是業餘攝影家,這張照片曾在台灣省攝影學會沙龍展獲獎,拍攝時間大約1950-1960間 | Facebook

這張照片曾在台灣省攝影學會沙龍展獲獎,拍攝時間大約1950-1960間。
牛車上滿載的是白甘蔗,準備運往糖廠,早年白甘蔗是蔗農和台糖公司契約種植,是製糖專用,1963年政府為了保護蔗糖生產,明訂處罰損害原料甘蔗法省府1月30日府農第2字88934號,「凡損害原料甘蔗者移送法辦」, 因此白甘蔗就成了「禁蔗」,不可任意吃它。 
小時候我住過虎尾和北港,這兩個小鎮都有糖廠,附近種植大面積的甘蔗田,我跟同學或玩伴經常偷偷跑進去「偷吃」,小孩子純粹是好玩,其實白甘蔗並不好吃,根莖較紅甘蔗細,皮很硬,沒什麼汁液也不甜,對了,甘蔗田裡還有很多青綠色、體形較小的蟬。
1950至1960年代,蔗糖為台灣帶來大把外匯,當時台灣到處都種有甘蔗,「跟著台糖五分仔車找甘蔗」更是台灣五年級生的童年回憶,當時的五分仔車不只載運甘蔗,也提供沿路居民搭乘,是當時鄉下除了客運以外另一個方便的交通工具。
每當糖廠的大煙囪冒出濃煙,就知道開始製糖了,附近的水溝都是從糖廠排放出來冒著煙,微熱的糖水甜味,記得北港糖廠外面宿舍區還有公共浴池,也是使用製糖排放的廢水,此外印象最深刻的記憶,就是到糖廠福利社買健素糖和枝仔冰棒。
不過1980年起,蔗糖因生產成本過高,台灣20多個糖廠陸續停產,目前僅剩下小港、虎尾及善化糖廠仍在製糖,小港糖廠以進口原料糖精煉成糖,虎尾及善化糖廠以本土甘蔗製作二砂糖。
如今台灣一年吃掉約 60 萬公噸的糖,其中 30 萬公噸來自台糖,這些糖大多使用進口原料製作,本土甘蔗製作的二砂糖只佔 4 萬多公噸
台灣的製糖歷史其實從荷蘭人佔領時就已開始,早期稱為「糖廓」,日治時期日本政府鼓勵借貸給資本家投資現代化機械建廠製糖,稱為「製糖所」,巔峰時總共有43座製糖所,戰後才改為「糖廠」並收歸為公營事業。
早年「糖」是昂貴的民生物資,只有富裕人家才能消費,所以聽說台南為什麼食物都很甜,是因為台南有錢人多,煮菜時多放一些糖,表示他們買得起也吃得起。現在糖廠雖然沒落,但擁有的土地仍然相當可觀。(部分資料取材自「雲林食通信」)(2) 臺灣古寫真上色x今昔時光機交流團 | 我父親早年是業餘攝影家,這張照片曾在台灣省攝影學會沙龍展獲獎,拍攝時間大約1950-1960間 | Facebook https://bit.ly/3AlYl0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