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哈布斯堡家族霍亨索倫家族

都是日耳曼民族,德bai國自從Otto der Erste加冕為皇帝以來,只是一個地理名詞,是一個由很多諸侯組成的集合體,沒有固定的首都,每一任德國國王需由諸侯選出,然後再由教皇加冕為德國皇帝,從962到1806年的德國稱為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第 一帝國),哈布斯堡家族的多人曾被選為皇帝,1438年後,皇位在哈布斯堡家族世襲,直到1806年約瑟夫二世,1806年後,哈布斯堡家族為奧地利皇族(奧地利人也是日爾曼人,曾經也是德國人)直到1918年。 霍亨索倫家族沒在神聖羅馬帝國時期成為皇帝,而是再將哈布斯堡家族的奧地利踢出德意志並戰勝法國統一德國后成為德國世襲皇族的,直到1918年
哈布斯堡家族發源於瑞士(瑞士大部分人為日爾曼人,說德語,曾經是德國的一部分)北部的鷹堡(哈布斯堡),後來家族的魯道夫一世當選為皇帝併兼併許多諸侯的領土,使哈布斯堡家族成為帝國內最強大的家族,其家族控制的奧地利公國也 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其家族領地最大時為現在的奧地利,荷蘭,比利時,法國東部,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南部與北部,巴爾幹半島大部,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俄羅斯西南部一部分,北美洲南部,除了巴西的南美,非洲西北部以及在德國境內的零星領地,名義上統領整個德國。
霍亨的意思是高貴,霍亨索倫家族發源於瑞士北部索倫山上的一座城堡,後來成為紐倫堡的堡主,再往後成為普魯士王國的王族,普魯士統一德國后成為皇族(德意志第二帝國)'
哈布斯堡家族為德意志統治家族。 其主要分支在奧地利,亦稱奧地利家族。 遠祖系日爾曼人中的一支,最早居住在阿爾薩斯和瑞士的阿爾高。
霍亨索倫家族為德意志的主要統治家族,顯然是日爾曼人
---------------------------------------------

2020-12-09_1932072020-12-09_193212a3ss8q85897738311596
霍亨索倫王朝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6ZrCPJ
霍亨索倫王朝(Hohenzollern)[註 1],為布蘭登堡-普魯士(1415年-1918年)及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的主要統治家族霍亨索倫家族起源於施瓦本公國境內的黑興根附近,其始祖布爾夏德一世在11世紀初葉受封為索倫伯爵。領地在今上內卡河、施瓦本山和上多瑙河之間。
索倫伯爵腓特烈三世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和亨利六世的忠實支持者。1185年腓特烈三世與紐倫堡伯爵康拉德二世聯姻,前者娶了後者的女兒索菲亞,因康拉德二世沒有男性繼承人。1192年,康拉德二世去世後,腓特烈三世成為紐倫堡伯爵腓特烈一世,此後該家族在索倫前冠以「霍亨」(意為「高貴的」)字樣,稱為霍亨索倫家族。他的兩個兒子先後繼承爵位,腓特烈四世繼承索倫伯爵及紐倫堡伯爵領地,其後他於1218年將紐倫堡伯爵領地傳給他的弟弟康拉德三世。索倫伯爵是腓特烈四世的子嗣信奉天主教的施瓦本系,而紐倫堡伯爵皆是康拉德三世的子嗣其後改為信奉新教的法蘭克尼亞系。
霍亨索倫-法蘭克尼亞系
霍亨索倫-法蘭克尼亞系的腓特烈三世是康拉德三世的長子,他通過繼承獲得拜律特和庫爾姆巴赫,其曾孫腓特烈五世在1363年被皇帝查理四世封為帝國伯爵。1415年,腓特烈五世的幼子腓特烈六世成為布蘭登堡選帝侯,稱為選帝侯腓特烈一世。1473年,其第三子阿爾布雷希特·阿喀琉斯為選帝侯時立下規約:布蘭登堡選帝侯稱號屬於直系繼承,非長子也有繼承權,領地不得分割。據此,其長子約翰·西塞羅成為選帝侯。因此,布蘭登堡的霍亨索倫家族(選帝侯系)在1618年通過繼承得到普魯士公國統治權。
在腓特烈·威廉大選帝侯統治時期(1640年-1688年),布蘭登堡-普魯士日趨強盛,1701年,普魯士公國升為王國,選帝侯成為國王腓特烈一世,1871年,普魯士國王霍亨索倫家族的威廉一世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帝。1918年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後,霍亨索倫家族的統治被推翻。
霍亨索倫-施瓦本系
霍亨索倫-施瓦本繫於16世紀在德意志西南部聲勢頗盛。1535年,伯爵卡爾一世獲奧地利的伯爵領地錫格馬林根與凡林根,1552年統轄凡爾施泰因。卡爾一世死後,1576年其二子分割領地,又形成霍亨索倫-黑興根系和霍亨索倫-錫格馬林根系;1623年,兩系都被列為帝國諸侯等級。
1849年,兩系均臣服於普魯士。1869年霍亨索倫-黑興根系斷嗣。霍亨索倫-錫格馬林根系的卡爾·安東,獲霍亨索倫親王稱號。其長子利奧波德1870年成為西班牙王位候選人,利奧波德對西班牙王位的繼承權問題是普法戰爭的近因之一。次子卡爾在1866年起先後為羅馬尼亞親王、國王,稱卡羅爾一世,直至1914年去世。其侄斐迪南及其後裔統治羅馬尼亞直至1947年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
布蘭登堡選帝侯
腓特烈一世(1415–1440)
腓特烈二世(1440–1471)
阿爾布雷希特三世(「阿喀琉斯」) (1471–1486)
約翰·西塞羅(Johann Cicero,1486–1499)
約阿希姆一世·涅斯托爾(Joachim I Nestor,1499–1535)
約阿希姆二世·赫克托爾(Joachim II Hector)(1535–1571)
約翰·格奧爾格(Johann Georg)(1571–1598)
約阿希姆·腓特烈(Joachim Friedrich)(1598–1608)
約翰·西吉斯孟(1608–1619)
格奧爾格·威廉(1619–1640)
腓特烈·威廉一世(大選帝侯,1640–1688)
腓特烈三世(1688–1701), 1701年加冕為普魯士國王,稱「腓特烈一世」。
布蘭登堡-安斯巴赫藩侯
腓特烈二世,1486年–1515年
格奧爾格,1515年–1543年
格奧爾格·腓特烈一世,1543年–1603年
約阿希姆·恩斯特,1603年–1625年
腓特烈三世,1625年–1634年
阿爾布雷希特二世,1634年–1667年
約翰·腓特烈,1667年–1686年
克里斯蒂安·阿爾布雷希特,1686年–1692年
格奧爾格·腓特烈二世,1692年–1703年
威廉·腓特烈,1703年–1723年
卡爾·威廉·腓特烈,1723年–1757年
卡爾·亞歷山大,1757年–1791年
布蘭登堡-庫爾姆巴赫(-拜律特)藩侯
約翰(鍊金術士)(Alchemist,1440–1457)
阿爾布雷希特·阿喀琉斯(1457–1486)布蘭登堡-安斯巴赫藩侯,1471年成為布蘭登堡選侯
西格蒙德(Siegmund)(1486–1495)
腓特烈五世(1495–1521)布蘭登堡-安斯巴赫藩侯
格奧爾格·腓特烈(Georg Friedrich)(1557–1603)
克里斯蒂安(Christian)(1603–1655)
克里斯蒂安·恩斯特(Christian Ernst)(1655–1712)
格奧爾格·威廉(Georg Wilhelm)(1712–1726)
格奧爾格·腓特烈·卡爾(Georg Friedrich Karl)(1726–1735)
腓特烈(Friedrich)(1735–1763)
腓特烈·克里斯蒂安(Friedrich Christian)(1763–1769)
其他還有布蘭登堡-居斯特林藩侯(Markgrafen von Brandenburg-Küstrin),布蘭登堡-安斯巴赫-拜律特藩侯(Markgrafen von Brandenburg-Ansbach-Bayreuth)和許多小諸侯。
普魯士公國
阿爾布雷希特(Albrecht von Preußen)(1525–1568)
阿爾布雷希特·腓特烈(Albrecht Friedrich)(1568–1618)
約阿希姆二世·赫克托爾(Joachim II Hector)(1568–1571)共同繼承人
格奧爾格·腓特烈(Georg Friedrich,攝政,1578–1603)
約阿希姆·腓特烈(Joachim Friedrich,攝政,1603–1608)
約翰·西吉斯孟(Johann Sigismund,1618–1619;攝政,1608–1618)
格奧爾格·威廉(Georg Wilhelm)(1619–1640)
腓特烈·威廉一世(Friedrich Wilhelm I.)(1640–1688)
腓特烈三世(1688–1701)
普魯士國王
腓特烈一世(1701–1713)即普魯士公爵腓特烈三世
腓特烈·威廉一世(1713–1740)
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Der alte Fritz)(1740–1786)
腓特烈·威廉二世(1786–1797)
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1840)
腓特烈·威廉四世(1840–1861)
威廉一世(1861–1888)
腓特烈三世(1888)
威廉二世(1888–1918)
德意志帝國皇帝
威廉一世(1871–1888)
腓特烈三世(1888)
威廉二世(1888–1918)
霍亨索倫皇室家族首領
霍亨索倫家族繼續存在,頭銜是普魯士親王。家族族長是:
威廉二世1918年退位–1941年
威廉皇儲1941年-1951年
路易·斐迪南王子1951年-1994年
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王子1994年至今
霍亨索倫王朝的其他分支
霍亨索倫王朝資深連綿,霍亨索倫-錫格馬林根還是在前德國帝國有重要地位。法國反對利奧波德對西班牙王位的候選資格而導致了普法戰爭(1870-1871)並且建立(1871年1月)德意志帝國。然後是羅馬尼亞親王(1866-1881)和國王(1881-1947)。
霍亨索倫-錫格馬林根親王
卡爾·安東(1869年-1885年)
利奧波德(1885年-1905年)
威廉(1905年-1927年)
弗里德里希(1927年-1965年)
弗里德里希·威廉(1965年-2010年)
卡爾·弗里德里希(2010年至今)
羅馬尼亞國王(1881年前稱親王)
卡羅爾一世(1881–1914;親王,1866–1881)
斐迪南(1914–1927)
米哈伊一世(1927–1930;1940–1947)
卡羅爾二世(1930–1940)
霍亨索倫王朝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6ZrCPJ


德意志之魂—霍亨索倫家族,進擊的君主對撞世界大戰,慘烈收場
歐洲的歷史除了羅馬帝國時代,皆為分裂狀態,因此出現了一大批王朝,構成了歐洲的王朝時代。歐洲著名的王朝有哪些呢?來隨便列舉下:法蘭西的卡佩王朝,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北歐維尼的奧爾登堡王朝,邁森邊牆的韋廷王朝,巴伐利亞的韋特斯巴赫王朝等等,還有其他一些王朝。
但是有一個上面沒提到的王朝,卻是能排上前三,那就是德意志的霍亨索倫家族從11世紀到20世紀,統治了如今的德國地區近一千年,出了不少出名的皇帝,並且為如今的德國烙下了深刻的家族印記。
這個家族的溯源特別長,差不多是中國的唐朝時期,而初次有關索倫家族的記載卻是在11世紀,統治了德國西南部的索倫伯爵。其後發生了一場重要的聯姻,就是索倫伯爵有個後代腓特烈三世,很爭氣地娶了位小公主,繼承了另一個地區的伯爵之位。自此霍亨索倫家族正式形成。
這場聯姻為霍亨家族帶來了巨大好處,因為別人家的領地都變成自家了。但就跟中國的分家產一樣,外國人家譜也是不斷分裂的,腓特烈三世的兩個兒子就分割了領地,還各自形成兩個派系。
這兩個派系一個叫法蘭克尼亞系,開創了德國,另一個叫做士瓦本系,常年活動在羅馬尼亞地區,統治了該地區相當久的時間,就不細說了。
霍亨—法蘭克尼亞派系家族,效忠霍亨斯陶芬家族和哈布斯堡家族,這個分支真精明,跟著老大混有肉吃,從中得到了不少好處,成為了勃蘭登選帝侯。這個勃蘭登選帝侯又是什麼玩意呢?它是德國歷史上出現的一種特殊現象,選帝侯就是一些諸侯,而這些擁有選舉國王的權利,所以說權力是很大的
布蘭登堡門
從勃蘭登選帝侯開始,為了得到更多領地和權力,霍亨家族開始繼續沿用祖宗老辦法,通過聯姻來獲取領地,實在找不到聯姻對象,就砸錢買地,就是擴張!擴張!擴張!事實證明,越努力越幸運,霍亨家族果然通過這招取得了普魯士公國的繼承權,亨家族開啟霸占王位模式!而著名的柏林市就是該家族建設發展起來的,成為其政治首都。
霍亨家族在統治期間,非常重視軍事力量發展,有點窮兵黷武的意思,要求該家族貴族子弟都要去軍隊效力。但也因此,把普魯士從公國上升到了王國,脫離了波蘭統治,成為獨立國家。普魯士的國王腓特烈大帝,就是德國的國父,也是歐洲史上最偉大的名將之一。
到了普魯士時代,就不得不提赫赫有名的鐵血宰相俾斯麥,他讓普魯士的力量變得恐怖嚇人,在歷史上是有目共睹的,俾斯麥帶領普魯士擊敗丹麥和奧地利,掃除德國統一障礙。但是很不幸,俾斯麥的前主子威廉一世因病逝世,威廉二世一上任就跟俾斯麥對著幹,把他趕下了台,皇權集中在自己手裡,但是年輕人真是圖樣圖森破,失去俾斯麥的普魯士結局很悲慘,最後在一戰中失敗。
俾斯麥
但霍亨家族的年輕人從來沒有過懦弱的時候,威廉二世雖然趕走了權臣俾斯麥,但其自身非常狂熱地支持軍事力量發展,創建陸戰隊和海軍艦與英國抗衡,並且熱衷於科技興國,對大大小小的科研事業一律支持,科技發達則工業發達,如今的德國是世界有名的工業大國,誰能不說霍亨家族打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呢?但窮兵黷武的政策和強大的工業發展,使德國爆發了與英法兩大國家的矛盾,導致一戰失利,威廉二世成為霍亨家族最後一位君王,為輝煌數世紀的家族畫上了句號 。
威廉二世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oo8yj4q.html
--------------------------
霍亨索倫家族的崛起
一、起源與第一桶金
霍亨索倫家族起源於士瓦本公國境內的黑欣根附近,其始祖布爾夏德一世在11世紀初葉受封為索倫伯爵。 領地在今上內卡河、施瓦本山和上多瑙河之間。 和當時德瑞邊境的兩個家族,霍亨斯淘芬、哈布斯堡。 算是一個圈子裡混的。
索倫堡伯爵腓特烈三世是當時的皇帝腓特烈一世和之後的皇帝亨利六世的堅定支援者,同時之後也對霍亨斯淘芬家族其他的提供了支持和忠誠。 (第一次抱大腿搞投機) 1185年腓特烈三世與紐倫堡伯爵康拉德二世的女兒索非亞結婚,並於1192年老丈人去世後無男嗣而女性不能繼承的原則以女婿的身份接管了紐倫堡。
1192年索伦伯爵腓特烈三世变为了纽伦堡的腓特烈一世(这个纽伦堡伯爵和“城主”类似)。也在此时其在姓氏的前面冠以高贵的字眼即霍亨,此时索伦家族从索伦变为了霍亨索伦。
腓特烈三世死后,两个儿子腓特烈四世和康拉德三世分割了家业,并先后继承了家业(腓特烈死后领地被弟弟所继承)。也在此时霍亨索伦家族分为了腓特烈四世后代的霍亨索伦-士瓦本和康拉德三世后代的霍亨索伦-法兰克尼亚两个系。
接下来的13-15世纪中,霍亨索伦家族的法兰克尼亚系由于对霍亨斯淘芬、哈布斯堡、卢森堡家族的支持而获得了不少的封地,1331年购入安斯巴赫。并借助于纽伦堡这个贸易枢纽的财富和当时的卢森堡家族对选侯的贿赂竞选皇帝而逐渐的成为了当时的皇帝卢森堡王朝的西吉斯蒙德的债主,霍亨索伦家族将从这里从默默无闻的一个酱油家族变为一个具有重要作用的家族了。
二、机遇与崛起
西吉斯蒙德為了解決債務問題與由於霍亨索倫家的忠誠。 以極其低的價格(抵債都還收錢)把當時其手裡的勃蘭登堡邊境伯國和其附屬的帝國選帝侯頭銜,給了當時支援自己的紐倫堡伯爵腓特烈六世。
(腓特烈六世是法蘭克尼亞系的)新任選帝侯腓特烈一世就這樣得到了當時東北的最大的邦國勃蘭登堡。 但勃蘭登堡實際上都是沙質土地被譽為"帝國的北方沙盒"還沒有原來的紐倫堡富裕,而坑爹的是1423年皇帝給紐倫堡簽發了帝國市的資格。 不過好在起碼還有選帝資格這個大籌碼。
沒辦法霍亨索倫-法蘭克尼亞系就這樣有點坑的在東北德意志紮根了。
雖然當上了選帝侯了,但由於地方又破又小又窮,皇帝還沒有給全伯國的領土。 腓特烈一世感受到了一種不能明說的感覺,但是日子還是要過的。 於是在腓特烈一世的整個統治時期1415-1440這25年間,本來在紐倫堡收關稅的伯爵變為了在北方種地的選帝侯。 並且腓特烈還發現勃蘭登堡的稅款、法律都感人,於是腓特烈一世的統治時期霍亨索倫家族是在種地與改革中度過的。
經過腓特烈一世的辛苦工作後到了腓特烈去世的時候留給其子腓特烈二世的是一個有錢可以繼續買地的邊境伯國了。
腓特烈二世在位期間繼續延續其父的種地政策,並從皇帝手裡(勃蘭登堡的東部和北部大部分還在皇帝和條頓手裡)買下了盧薩提亞地區其後又從條頓手裡購入騎士團的飛地紐馬克。 柏林的建設也為這個時期開始的,發展和新建設后的柏林才此後的時間里都是霍亨索倫家族的中心,直到1918年。
腓特烈二世後面的是腓特烈的弟弟艾伯特-阿基裡斯。 亞伯特統治時期延續了上任的購買紐馬克政策,但其對勃蘭登堡地區的法律改革是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的。 使勃蘭登堡的法律規範化並通過法律來確立了霍亨索倫家族在這一地區的正統性,以及修改完善了繼承法則。 讓領地真正的進入到了軌道。
接下來的是約翰-西塞羅,此君在位13年沒有什麼太出格的地方也沒有特別出色。
三、宗教改革與普魯士公國
之後的是約阿西姆一世,這位選帝侯是一位反宗教改革者。 約阿西姆一世之後的是他的兒子約阿西姆二世,他和他的老爸約阿西姆一世不同,他是一位支援宗教改革的統治者。 並於1557年自己也信仰了路德宗。
接下來的約翰-格利戈和
約阿西姆-腓特烈都延續了約阿希姆二世的政策。
之後繼位的則是約翰-西傑斯蒙德。
約翰-西傑斯蒙德統治時期勃蘭登堡又提高了。 1614年當時的選帝侯約翰·西吉斯蒙德通過外交上的拉攏、威脅、購買等先後兼併了克勒夫斯(Cleves),馬克(Mark)和拉文斯堡(Ravensburg)地區,並且利用當時普魯士公國的霍亨索倫家族絕嗣的機會奪得了普魯士公國。
通過購買和繼承土地,霍亨索倫家族現在擁有的土地在為北德意志第二多。 神羅裡面的第四大家族,但是由於所以的土地不是沙質土壤就是半農耕區所以實力還是比較弱小的。
阿尔布雷希特是勃兰登堡-安斯巴赫藩腓特烈二世的三子其母为波兰公主索非亚。由于是三子所以并没有从父亲那里继承什么于是加入了条顿骑士团也是一个出路,在当时的团长死后。阿尔布雷希特由于母亲的原因被选为新任团长。
当时的条顿骑士团已经沦为了波兰的附庸,阿尔布雷希特则想摆脱这种困境。其向神罗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寻求帮助但前者并没有帮他,也像其他人求助过但都没有可以帮助他的。但他还是于1522年参加了在纽伦堡的帝国会议(此前的1519年波兰刚蹂躏过条顿)在会议上结识了安德烈亚斯·奥西安德尔。
之后在返回条顿的途中在维藤贝格碰上了刚好在搞地下党的路德。这位被底层绑架的教授向其建议不如把条顿世俗化变为自己的家族领地,此举正和阿尔布雷希特的心意。其实早在之前就有人劝他这么干了,不过局势复杂才没干。
此时安斯巴赫藩侯即阿尔布雷希特的哥哥也提议条顿世俗化,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一世也支持和钦定。双方商议条顿世俗化由阿尔布雷希特和其后代担任公爵但需对波兰国王效忠,在达成协议后于1525年阿尔布雷希特正式成为普鲁士公爵。
世俗化后阿尔布雷希特积极开展宗教改革并于1544年建立柯尼斯大学堡大学,但由于新教教派之间的纠纷混乱,以及阿尔布雷希特用人失误和健康恶化而导致领导内的贵族想废除阿尔布雷希特尤其儿子接管。
最后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二世出面干预,阿尔布雷希特实际上退位大权由其子阿尔布雷希特-腓特烈接管。
1618年阿尔布雷希特-腓特烈死后绝嗣,公国由主支接管。勃兰登堡选侯约翰-西吉斯蒙德成为普鲁士公爵,但在普鲁士仍然要对波兰国王效忠。
四、三十年战争与大选侯
1619年约翰-西吉斯蒙德去世,格奥尔格-威廉继位。就在前一年在15世纪搞了一个大饼干的捷克人民,在1618年又搞了一次大饼干。随着抛出窗外事件,腓特烈五世当选为波西米亚国王。斐迪南二世难以容忍新教势力的壮大和丢掉波西米亚于是悍然出兵。
三十年戰爭爆發了。
三十年戰爭第一階段,由於只是皇帝對付波西米亞和普爾法茲選侯並得到巴伐利亞的支援。 由蒂利伯爵於1620-1623年間多次擊敗波西米亞和普爾法茲,最後腓特烈被迫退位並且巴伐利亞得到了其的選帝侯爵位以及一部分土地。 第一階段以皇帝與天主教聯盟勝利而告終。
但是隨著斐迪南二世的勝利引起了歐洲其它國家的不滿與擔憂。 尤其是法國最不滿,紅衣主教黎塞留為了防止皇帝的權力的恢復與擴張、荷蘭已於1621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開戰、英王詹姆斯一世擔憂自己女兒和女婿腓特烈五世、丹麥與瑞典也不想皇帝擴大力量到波羅的海邊。
於是由黎塞留牽頭英荷加入組建了反哈布斯堡聯盟。 於是在1625年當時歐洲財政狀況最好的丹麥在英法荷的支援下開始進攻天主教聯盟了。
第二階段也由此從神羅內部問題轉變為一場涉及歐洲大部分地區國家的大戰爭。
丹麥國王得到後台與德國北部的新教聯盟支援后悍然出兵,很快佔領了西北德的大部分地區。 而英軍則在曼斯菲爾德的帶領下佔領波西米亞西部部分地區。
這個時候斐迪南二世啟用了毛遂自薦的華倫斯坦。 華倫斯坦用自己的財力組建了一支龐大的雇傭兵部隊,並且允許雇傭兵燒殺掠奪來保持他們的忠誠。
很快丹麥軍隊節節敗退退回國內,皇帝的勢力拓展到了波羅的海邊。
由於第二階段丹麥的敗退,皇帝的實力反而更為強大了。 華倫斯坦還在波羅的海邊組建海軍(他受封在梅克倫堡),瑞典方面擔心此舉會威脅到自身的地位並且法國方面一直在用金錢慫恿其出兵。 於是古斯塔夫二世在考慮多方面的利益和在得到法國肯定的金錢支援後在1630年登陸波美拉尼亞。
第三階段打響。
古斯塔夫登陸后得到了薩克森和勃蘭登堡兩位選侯的支援,但後者由於地理問題逐漸的變為了類似於瑞典僕從國的地位。 1631年古斯塔夫佔領了波美拉尼亞,1632年擊殺蒂利伯爵並於同年攻陷奧格斯堡和慕尼克。 在緊急關頭皇帝重新啟用之前被罷黜的華倫斯坦,同年11月呂岑會戰中古斯塔夫戰死。 古斯塔夫死後瑞典由主動進攻改為被動防禦退回波羅的海沿岸。
第三階段還是以哈布斯堡家族勝利告終,此時法國結束國內動亂后決定親自動手。 很快法國就親自擼袖子上陣了瑞典也加入了新一輪的攻勢,第四階段開始。 起先法國被西班牙壓制住了陣腳並且一度被敵軍逼近巴黎,但是憑藉著法國強大的國力終於經過幾年拉鋸戰把西班牙的·經濟所托垮。 並且在陸上大破西班牙軍隊海上也擊敗了西班牙海軍,最後西班牙的海軍主力被尼德蘭所重創。 瑞典在古斯塔夫死後作戰模式和華倫斯坦類似都是縱容士兵的掠奪,所以屬於拉鋸地區的北德意志有其東北德意志被破壞的很嚴重。 丹麥害怕瑞典的增強在1642中加入了天主教陣營但被瑞典和荷蘭從陸上同海上所擊敗。 最後法軍和瑞軍合力在北德戰線與萊茵蘭戰線中大破帝國軍隊。 並佔領了德意志不少地區。
1648年新教同盟與天主教同盟分別簽訂了《奧斯納布呂克條約》與《明斯特和約》,合稱《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至此三十年戰爭完全結束。
在三十年戰爭中勃蘭登堡作為主要拉鋸地區之一被帝國軍隊和瑞典軍隊一次又一次的洗劫,所以等到了戰爭結束的時候人口下降了大約一半僅為50萬人。 但是也由於戰爭的影響,勃蘭登堡被分到了后波美拉尼亞獲得了波羅的海出海口。 東普魯士和勃蘭登堡可以直接通過海洋相連了。 並且瑞典的新式軍隊和效率另戰爭中繼位的腓特烈-威廉印象深刻,此後腓特烈-威廉便按照瑞典軍隊的模樣來建設自己的軍隊。 並且由於戰爭的影響以及日後貿易路線的不斷發展,勃蘭登堡的柏林逐漸因為地理位置而發展為一個貿易中轉站。 這也讓這個被戰爭破壞的國家與家族能夠恢復與積累更多的財富。
大選侯開始把當時勃蘭登堡的軍事制度也是當時各國主要的軍事制度即雇傭大量的雇傭兵,改革為發展由自己領地內的人組建成的常備軍。 並且為了提高訓練度以加強軍隊的戰鬥力,還弄了一支脫產的常備軍。
這支新式部隊還於1672年的費爾貝林戰役中擊敗了瑞典,打破了瑞典不可戰勝的神話
除了軍事制度上的改革,由於三十年戰爭造成的社會恐慌,人們普遍認為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才能引導和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 更由於法國路易十四的影響所以神羅境內的產生了大量的專制主義邦國,當時的勃蘭登堡-普魯士即為這種思潮的代表。
在外交上腓特烈-威廉在「大洪水」中支援瑞典國王進攻打擊波蘭國王,在戰爭結束后獲得了普魯士脫離波蘭王國與西普魯士一部分土地的報酬。
腓特烈-威廉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讓勃蘭登堡開始逐步脫離了魚腩國家的行列,開始投入到更為大的目標裡面去。 也因為他的改革他被稱為"大選侯"。
可見霍亨索倫此時通過更為高超的外交技巧所擁有的領地越來越大了,並且也通過改革來不斷加強自身的硬實力。 但就對比其它的大國以及對比神羅內部富裕的薩克森、萊茵蘭等地區都還是稍遜一籌的。
五、普魯士王國的建立
歐洲的局勢在不斷的風雲突變中,這種突變也讓很多國家看作機遇,很多君主也善於抓住機遇。
在新的世紀初歐洲就爆發了兩場大規模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與大北方戰爭。 此時的選侯腓特烈無疑是一位善於抓住機遇的人。
其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支援皇帝並借給後者一部分軍隊(反正也打不到他那裡),以此為由得到了皇帝支援當上了普魯士的國王(僅限於普魯士地區)。
1713年腓特烈一世通過《烏德勒支條約》獲得了格爾登上區,和法瑞邊境附近的納沙泰爾、瓦倫金。
之後登基的是普魯士裡面最非主流的一位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 其曾作為軍隊的一員參與過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13年繼承了父親的王位。
繼位后的新國王和以往的任何一位都不同,這是一位帶有明顯的軍人氣息的國王。 和熱愛享受的父親不同腓特烈·威廉一世的生活極為簡樸樸素甚至到了吝嗇的地步,也因此被稱為"乞丐王"。
其在位的最重要一點就是對普魯士軍隊的建設,其強調具有絕對服從性的普魯士精神。 並且不斷增加賦稅以供養龐大的軍隊,普魯士軍隊很快從原來的近4萬增加到8萬餘人。 其中一半是來自國內的常備軍另一半則是雇傭兵部隊,並且還組建了一支有大個子(基本是1.9-2m)組建的拋蛋部隊。 由於過於龐大的部隊所以普魯士的賦稅是相當重的,但政府也不得不將收入的7-8成投入到軍隊的開銷裡面去。 由於為了適應收稅和軍隊等問題,政府也有所進行改革提高了行政效率。 雖然這是一位熱愛軍隊的國王,但也懂得養雞下蛋。 其實行重商注意政策並且通過一定程度上的農奴解放、移民來促進了國內的繁榮。
腓特烈·威廉一世参与了查理12和彼得之间的大北方战争,普鲁士站在了俄罗斯的一边以望取得瑞典在波罗的海南岸的土地。但是士兵王的军队并没有带给他和对战争起到太重要的作用,查理12数次打败俄罗斯的军队并起还闪击了丹麦、挪威、萨克森、波兰。最后彼得利用查理孤军深入,切断了其后勤并通过坚硬的堡垒和大炮在陆上打败了查理,又通过与荷兰人的合作击败了瑞典海军。最后逼迫其签订和约。
普鲁士最后作为彼得的盟友之一获得了奥得河的出海口,波美拉尼亚中部的斯得丁等地区。之后士兵王在外交上逐渐和其它国家疏远主要亲近于当时的法国。
士兵王的生活习惯并不健康,而这也导致了其去世的时候仅为51岁。
六,西里西亚七年战争与霸权
在士兵王死后登基的是早年间与其矛盾颇深的三子腓特烈。腓特烈和他那鄙视一切文化尤其法国文化拉丁语和文学音乐的父亲相反,这位新的国王在少年时代就极其热爱这些到了青年时代更是由于和父亲之间的矛盾,这位文弱的文青,拉着好基友一起玩逃跑了。但是两人还是被腓特烈·威廉所捉获了,基友被判处死刑,腓特烈由于是王储所以被关紧闭和再教育。
不过早年的叛逆心理并没有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陪伴他,在这一出后等到1740年其父去世后。登基的新国王虽然还是热爱文学和较显文弱外,实际上已经和其父亲有诸多的共同点了。尤其统治前半段对战争冒险的热爱和对军队的改革。
新登基的国王很快对老皇帝卡尔六世托付给自己帮忙照顾的女儿,玛丽亚·特蕾莎发动了进攻。1740年普鲁士突袭了西里西亚,1741年普鲁士、法国、巴伐利亚组为反奥联盟。奥地利则得到英荷俄的支持。腓特烈的军事才能在这次战争中展现出来了,其很快的击败了在西里西亚和后面来援的奥军。并在1745年就拿着西里西亚提前的退出了战争,得到西里西亚后的腓特烈则在默默的发大财直到七年战争。
腓特烈之所在战争里面连战连胜主要是因为其自身改进的新式战术,对战术落后的奥地利形成了战术代差。并由于士兵王所留下来的不合理的多但素质强劲的军队的帮忙,加之当时奥地利还要注意来自巴伐利亚对波西米亚维也纳的直接进攻、法军对奥属尼德兰的进攻、还有对南意大利的进攻都让奥地利没办法专心集中于一线。
得到西里西亚后的普鲁士实力暴增人口增加了一倍,从原来的200人口增加到了400万,也从此具备了二流列强的底子。由于西里西亚自16早期开始便是逐渐开始兴旺的纺织业中心,对其的获得更是让普鲁士的财政收入增幅明显。在获得西里西亚后腓特烈也没有忽视其它地区的发展,在国内大力的鼓励农业工商业的发展,尤其对军需品有帮助的手工业。但是由于西里西亚的问题和汉诺威英国等的影响,腓特烈在之后外交上从和法国合作转向了英国此举让法国大感不满。而奥地利又和俄罗斯的伊丽莎白所结盟。
对腓特烈二世的外交局势越来越严峻,于是国王决定宁可被敌人主动进攻到不如自己主动打破局势。
1756年战争由腓特烈主动进攻而开始,战争初期腓特烈的战略目标实施的颇为顺利。但是由于奥地利在这几年之间也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加之道恩的指挥腓特烈的战略目标可以说一开始就破产了,之后陷入了法奥俄拼消耗的战争。
并且同时法国也排险了一支机动部队从西边一路进插普鲁士的盟友汉诺威,并在早期一路碾压了过去。但是在英国的支援和腓特烈给予一部分兵力后,亲王带领着一支7万余人的部队才抵挡住了法国的攻势。如果说法国和奥地利的实力是腓特烈还在意料之中的话那么俄罗斯的实力则大大在其之外。俄罗斯很快就占领了东普鲁士并且在腓特烈在前线死磕的时候其一度打到了柏林,并且奥地利也开始进入反攻逐步收复了大半个西里西亚。而腓特烈自己也数次曾想自杀和差点被杀。
就在这个时候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俄国的女沙皇伊丽莎白去了,登基的是还在德国的时候就对腓特烈着迷的彼得三世。在这位粉丝的帮助下腓特烈很快有了重整旗鼓的机会,但是随着之后彼得三世被叶二刺杀,和各个交战国之间的经济恶化。而决定停止这场持续了七年的战争。
战争中损失领土最多的为法国而经济人口实力损失最为严重的则是普鲁士。
经过七年战争后普鲁士的经济接近崩盘。此时普鲁士和其它国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而未有太大损失的两位则没有对这些事物继续干预的欲望。这场战争中尤其已普鲁士和奥地利损失最大,普鲁士的基础遭到严重削弱,基础本来也不强的奥地利则遭到了打击,也因为此德意志内得以享受到几十年的和平。战争后的腓特烈发现国内一片凋零,于是开始和祖先们一样开始了艰苦而又振奋人心的种地大业。
经济上面腓特烈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并且由于吸纳了很多其它的基督教徒国内手工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农业上引进了美洲的新作物土豆,此产物将会让勃兰登堡的沙质土地也有用武之地。
在政治上面改进了原有的法律体系和精简了政府机构,使普鲁士政府成为当时最具有效率的政府之一。
军事上面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军队人数,但由于年龄的增长腓特烈在这方面越来越自信。到了他晚年和他侄子的时候,普鲁士军队因为过时的战术和奇葩的军服而在拿破仑面前遭到了失败。
在文化上大力提倡法国的文化并在波茨坦修筑无忧宫,邀请来了大量的文人骚客,其中最具有分量极的则是伏尔泰了。腓特烈虽然热爱文化但他及其鄙视德国的本土文化认为是下三滥和下流的。并且还加强了当时的教育力度使之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虽然腓特烈二世在七年战争后就没有在发动过战争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放弃了在德意志扩张普鲁士力量的政策。从土豆战争与之后的瓜分波兰都可看出其一举一动都是为了扩大普鲁士的实力,但已经不在拘泥于战争这种方式了。尤其主导俄奥参与的第一次瓜分波兰,普鲁士获得了西普鲁士地区。普鲁士地区与勃兰登堡地区第一次的连接在了一起不再是支离破碎了。
腓特烈·威廉一世與腓特烈二世父子兩真正的奠基了普魯士,和日後的德意志國。 從對軍事建設和軍國主義的興起以及君主個人專制權力的增大和對外爭霸的影響都將深深影響日後的普魯士的發展。
腓特烈本人雖然結婚但由於是政治婚姻實際上和妻子毫無感情。 在其父親去世就被掃入了冷宮,腓特烈一生中唯一能夠打動腓特烈的女人便是其的姐姐,此外腓特烈身邊就都是男性了。 腓特烈去世后王位由其侄子所繼承。
(圖片為腓特烈個人徽章,真是有古希臘運動健兒的味道)
七、拿破崙戰爭-維也納體系
新繼任的國王是腓特烈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
這位國王登基后便一反之前的高額稅收,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調低賦稅。 並且在尼德蘭爆發反對執政威廉五世的時候出兵干預加強了普魯士的國際威望,並且後面還和奧地利、俄羅斯進行過對土戰爭。 他在位時期普魯士和奧地利、俄羅斯又瓜分了兩次波蘭自此波蘭滅亡。 還購買了安斯巴赫侯國和拜羅伊特侯國。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普魯士和奧地利組成第一次反法聯盟,但是不敵法軍。 普魯士被迫把萊茵河以西的土地讓與法國。
随着三次瓜分波兰与发展,普鲁士在这几十年时间里人口激增达到了650万左右。但其中有250万人左右是波兰人和其它民族的人,这就让本来没有奥地利那么多麻烦的普鲁士也染上了这个麻烦。并且由于当政时期的财政混乱也让普鲁士的国库疲软。
军事上面没有实行大选侯开始的强兵政策,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后面面对拿破仑的时候的失败。
1797年腓特烈·威廉二世,王位由长子腓特烈·威廉继承。
腓特烈·威廉三世其登基后並沒有如同他父親一樣反對法國,而是採取觀望甚至支持的態度。 在第二次反法同盟時期普魯士保持中立,而這種中立態度也讓普魯士獲得了希爾德斯海姆教區、帕德博恩教區、明斯特教區的一部分、庫爾美因茨的艾希斯菲爾德、愛爾福特等地。 這讓腓特烈·威廉三世嘗到了甜頭。
腓特烈·威廉三世在1805年和法國結盟,並從法國哪裡接受了漢諾威。 但是隨著1806年奧地利的戰敗與神聖羅馬帝國被解散,並且法國有意圖的要把漢諾威又轉回給英國。 而拿破崙所建立的萊茵同盟亦讓普魯士大感威脅。
1806年普魯士和俄羅斯簽訂合約,第四次反法聯盟組成。 但是很快這次同盟就被打破了,拿破崙只用6天擊敗了普魯士。 腓特烈·威廉三世倉皇逃往柯尼斯堡。
1807年法軍佔領整個普魯士,並且和普魯士簽訂了提爾西特和約。 普魯士喪失了所以飛地,而本部也被拿破崙拆回到第一次瓜分波蘭后的大小。 此後普魯士被圈入了拿破崙大陸體系裡面。
1806年的慘敗讓國內一些有識之士感到要改革才有新的發展。
1806年首相卡爾·施泰因男爵開始推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擴大公民的參政機會、提高國內的愛國主義、解放農奴、一定程度上的把權力下放地方。 同時由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開始軍事改革,其建立了國防部和總參謀部,並實行了義務兵役制讓普魯士也能夠進行總體戰了。 1810年施泰因在拿破崙的壓力之下被撤職,接任的卡爾·奧古斯特·馮·哈登堡首相延續了前任的政策。 此外還有威廉·馮·洪堡的教育改革,其加強了普魯士的愛國教育和高等教育,為普魯士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雖然普魯士在積極的開展改革,但由於基礎薄弱依然無法對當時的局勢形成左右。
1812年拿破崙遠征俄國,其組織了一支包含了大量的僕從國的軍隊,其中普魯士有2萬參加了這支軍隊。 同年拿破崙徵俄失敗,拿破崙的大陸體系開始瓦解。 加之法國在半島戰爭的大量消耗更是讓其疲軟。 1813年普奧俄又一次組成第六次反法聯盟,法軍在此次戰爭中損失慘重。
最後導致聯軍一路反殺入法國,並在1814年3月30日攻陷巴黎,而拿破崙亦在幾天后的4月6日退位。
拿破崙戰敗后反法聯軍在奧地利外交大臣的支援下,在奧地利的首都開始了對之後局勢的探討和分蛋糕。
普鲁士由于之前1806年的条约丧失了在波兰的大部分土地,仅拿回了波兹南,而其他的又不可能拿回来了。所以作为补偿把莱茵兰地区划给了普鲁士,同时普鲁士则更想获得相邻的萨克森。但由于奥地利、俄罗斯的不同意和胁迫,普鲁士冒着开战的危险仅获得2/3萨克森。
在1815百日王朝结束后,新的体系彻底建立起来了。这个新体系将会在接下来的几十内主导欧洲。
由於萊茵蘭和薩克森的資源讓普魯士在德意志內的土地和實力第一次超過了奧地利,並且由於萊茵蘭和薩克森更是讓普魯士的實力大增。 此時開始普魯士不再是一個二流實力玩著一流勾當的水貨列強了,而是一個真正具備一流國家實力的了。
拿破崙戰爭后整個歐洲的局勢由於梅特涅的主導而趨向保守,但實際上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則在不斷的大規模傳播最終導致了1848年的歐洲大革命。
八、1848年革命與拿破崙三世
1840年腓特烈·威廉三世去世,其長子腓特烈·威廉四世繼位。 這位新國王在少年時代參加過軍隊打過拿破崙戰爭,雖然沒有表現什麼但為其積累了一定威望。 腓特烈·威廉四世延續了其父的保守政策也沒有制定憲法也沒有改革政府機構,這些都導致了之後的革命。
1848年是混亂的一年,匈牙利鬧獨立要了奧地利的老命、毛子繼續擔當歐洲憲兵、法國街頭巷戰把奧爾良王朝變為了歷史,這個從西西里島開始的革命將會徹底改變維也納體系以來的歐洲局勢。
普魯士和德意志也自然不可避免,同一年柏林的街頭爆發了巷戰。 國王的軍隊被起義群眾打了回去,最後腓特烈·威廉四世被破宣佈將組織自由主義政府和制定憲法。 但是等局勢稍微穩定後於1849年將議會遷出柏林,重新任命首相鎮壓了起義。
也就在這兩年時間里法蘭克福的德意志聯邦議會,邀請他來當德意志國王。 不過腓特烈·威廉四世沒有念詩也不謙虛,他認為德意志的王冠是低賤的不值錢的遠不如祖傳的普魯士王冠。 1849年在穩定國內后他便派軍隊去解散了議會。 此次革命雖然極大的衝擊了維也納體系但真正的掘墓人才正要登場。
1848年法國的街頭也爆發了巷戰,不過顯然法國人由於之前的經驗要比在柏林的同志們高明得多。
1848年的巴黎街頭戰結束了近二十年的奧爾良王朝的統治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同年12月10日路易·波拿巴被選為總統,1851年12月2日拿破崙發動政變建立了個人專制體制,一年後1852年12月2日拿破崙正式登基為拿破崙三世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 在拿破崙三世登基後其的一系列對外政策都是為了打破原來由奧地利和俄羅斯所主導的維也納體系。
對內完成了法國工業化為其的爭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拿破崙三世的外交政策雖然是以打破維也納體系為基準的,但由於其的不貫徹性和一時性而導致了雖然打破了舊有體系但並沒有把這個局面轉化建立一個法國為主導的新體系。 可見這位掘墓人雖然挖好了墳墓但並沒有填坑。
此外拿破崙三世的巴黎重建計劃也讓巴黎的街頭巷戰成為了歷史,人們再也不能推翻馬車就是街壘了。
九、普法戰爭
既然有人挖坑放好了棺材那自然需要一位填土的人。
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由於中風導致的身體局部癱瘓和精神上的問題,失去了治理國家的能力。 1858年同樣參加過拿破崙戰爭的威廉擔任哥哥的執政,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病逝。 王位由執政威廉繼承。 新繼位的國王已經是一個花甲老人了,但國事方面依然還不含糊。 他繼位后便於1862任命著名的俾斯麥為首相。
俾斯麥上臺後對內外都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為日後普魯士統一德意志打下來堅實的實力和良好的局勢。
很快可以試刀的機會來了,荷爾斯泰因問題。 丹麥長期以來佔據著德國佔很大比例的荷爾斯泰因地區,在想完成統一的人眼裡這是不能缺少的一塊地方。 俾斯麥用外交政策拉攏了奧地利加入他的戰爭,丹麥自然不敵普魯士和奧地利很快戰敗荷爾斯泰因交給普魯士和奧地利。
接著俾斯麥又利用荷爾斯泰因問題對奧地利宣戰,這個時候普魯士戰術改革的作用凸顯出來了。 散兵作戰對老式的線列作戰取得了壓倒性勝利,並由於新式武器的採用更是加快了戰爭的進程。
在完成了統一北德意志並把奧地利驅逐出德意志后,德國統一面前就剩下法國了。
法德積怨已久在過去的幾百年時間裡從腓力二世在布紋戰勝后,法國就對神羅、德意志、義大利、英格蘭、伊比利亞等地都具有了極大的優勢。 即使是查理五世的哈布斯堡帝國也絲毫不能拆分法國,從波旁王朝開始法國的戰略重心就從義大利變到了自然疆域。 神羅的萊茵蘭和低地自然不能避免,雖然法國的自然疆域政策沒有實現但其依然控制著原屬於神羅和東法蘭克王國的大量土地。 尤其富含煤炭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並且南德從拿破崙三世開始就處在法國的勢力範圍之下所以要統一德意志對法國的戰爭可以說是必須的。
由於拿破崙三世的外交政策失誤以及俾斯麥的外交之精細,到了1870年的時候法國以無一個盟友了,只能單獨和北德意志聯邦進行戰爭。 加之技術的推進和發展德國的人口也從一直以來的不如法國增長到了1870年的扯平,這也讓普魯士的實力大增。
並且由於俾斯麥所領導的改革讓普魯士的綜合實力的提升同時,也增強了軍事實力。
俾斯麥認為軍事只是實現目的的一種手段,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所以他並不會如同戰爭狂人一樣去依賴戰爭。 而是在下好了所有棋子后才下戰爭這個政治的延伸的棋子。
可以說如果不是因為普魯士的綜合實力的增強和整體軍事體制的優越,普法戰爭將會是完全不同的模樣。
在俾斯麥利用一封信坑掉拿三后戰爭爆發了,由於是拿破崙三世的主動宣戰。 所以南德三國也都倒向了普魯士,並且加上一直以來的愛國教育和民族主義另整個北德的青年都熱血沸騰都願意參加到戰爭來。
很快普魯士利用國內發達的鐵路運輸以及強大的組織機構把多達70萬人的部隊源源不斷的運輸到了前線。 並且由總參謀部制定的戰爭計劃也在有條不絮的進行中。
先比普魯士這邊法國的要顯得混亂得多,雖然法國軍隊品質比普軍要好。 但由於軍隊建設的落後導致了一開始就準備不足和大規模的戰略失誤,並且動員也進行得相當緩慢。
普魯士利用其的兵力優勢對法軍實行了分割包圍,讓法軍的質量優勢在普軍的數量優勢面前被淹沒了。
隨著色當之圍與拿破崙三世的投降,法國戰敗了。
而普魯士做為戰勝國獲得了阿爾薩斯-梅斯,並且獲得了法國的50億法郎賠款,在賠款付清之前將會一直佔領法國的北方六省。 由於阿爾薩斯-梅斯的丟失以及巨額的賠款,讓法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裡面慢了半拍。 色當後法軍也一直在和普軍作戰,並且也讓普軍逐漸陷入疲軟。 但由於巴黎公社運動的爆發和國際局勢的大局逐步已定,都讓新生的第三共和國忙於應對。
此次戰爭讓歐陸第一大吳克從一直以來的法國轉為了德國。 並且由於德國和義大利的統一打破了英國一直以來在維持的大陸均勢政策,此後世界的局勢將在俾斯麥去世后滑像戰爭的邊緣。
十、德皇登基與後記
1871年在凡爾賽的鏡廳,對德國皇冠和他哥一樣看不上的眼的威廉一世在貴族們連蒙帶坑的情況下。 被(迫)加冕為了德意志皇帝。 而自此開始索倫堡、紐倫堡、勃蘭登堡、普魯士、德意志和霍亨索倫的也將往新方向走去。
但由於統一給德意志民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自豪感,讓德國往戰爭的邊緣越走越近。 而容克們也沒辦法制止這股民粹力量,最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讓普魯士王國和霍亨索倫家族結束了他們的統治。 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也讓德國的傳統的高階層和容克等中小貴族覆滅,普魯士邦也被拆分為好幾個大小不一的邦。 普魯士這一地區也被蘇聯和波蘭瓜分,此後德國還由於冷戰而分裂了幾十年。
雖然1990年德國再次統一,但由於多年的限制德國如今再無實力重返爭霸賽了。 索倫家族也無望重新建立如過去的實力與影響力了。
霍亨索伦家族的崛起 - 知乎 https://bit.ly/3gvjIAp
--------------------
霍亨索倫家的祖厝與分支─霍亨索倫城堡與西格馬林根城堡
霍亨索倫家的祖厝與分支─霍亨索倫城堡與西格馬林根城堡. 趁這次去杜賓根參加研討會,我多留了兩天在附近旅遊。本來目的是參觀哲學家海德格的故… | by 潘佑達 | Medium https://bit.ly/2IvGgod
西格馬林根城堡
趁這次去杜賓根參加研討會,我多留了兩天在附近旅遊。本來目的是參觀哲學家海德格的故鄉Meßkirch,在搜尋交通怎麼去時,知道從杜賓根去要在Sigmaringen轉車,而意外在Google Map上發現這裡有個霍亨索倫家的城堡。因為這個發現我又查了一下霍亨索倫城堡怎麼去,也發現意外的方便,於是我就兩邊都去了。
對於歐洲歷史有點了解的人都知道,霍亨索倫是普魯士的統治家族,也是後來德意志帝國的皇室家族。但是霍亨索倫家的封地不是一開始就是在布蘭登堡─普魯士,他們的起源地在現今德國符騰堡邦境內的Zollern地區,前綴Hohen表示高貴的意思,所以Hohenzollern可以直譯成「高級索倫人」。霍亨索倫城堡,就是位於他們家一開始發跡的地方,可以說是他們的「祖厝」。而這個祖厝在19世紀,普魯士如日中天時做了重建,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
跟哈布斯堡可分為西班牙系與奧地利系一樣,霍亨索倫家也有很多支系。他們家大人多非常複雜,不過簡單地來說,在現今仍然存在的支系中,霍亨索倫可以分為兩系:一系是比較知名的法蘭肯系,他們後來統治了普魯士,改信新教,最後成為統一德國的王朝;另外一系則是比較不有名的施瓦本系,他們仍然信奉天主教,在符騰堡境內,發源地稍南邊有自己小而美的領地。而他們的核心就是在Sigmaringen。這家的支系後來更透過聯姻等關係成為羅馬尼亞皇室家族。至今這兩個城堡都仍然屬於霍亨索倫家私人擁有,祖厝屬於普魯士系家族所有,目前主人是Georg Friedrich Ferdinand Prinz von Preußen,他平常住在波茨坦,偶而會回來使用城堡。而Sigmaringen則是史瓦本系家族所有,目前主人是Karl Friedrich von Hohenzollern,似乎是仍然住在符騰堡邦。有趣的是,他還是個爵士歌手、薩克斯風手以及吉他手。在霍亨索倫城堡可以看到他音樂會的廣告。
Image for postImage for post
以音樂會而言票價還蠻貴的…
這兩個城堡中,我先去的是Sigmaringen城堡。與鳥不生蛋、要看好公車時刻的Meßkirch相比,Sigmaringen實在相當容易,從杜賓根搭火車一小時多就可以到了,而出車站往右走2分鐘就可以看到城堡。
Image for postImage for post
城堡內部需要跟導覽才能參觀,不過本體之外還有武器廳的部分可參觀,票分開賣,自由參觀不須導覽帶團進入。很遺憾的是兩邊都不能拍照。武器廳的收藏相當驚人,在一個小小的長廊裡都收藏了中世紀開始的長劍棍棒槌子,火槍也從最早的燧發槍到19世紀的槍枝大砲。盔甲制服也很多。不只普魯士的東西,其他西方國家的武器,甚至土耳其、阿拉伯人的武器,以及日本武士刀與甲冑都有,密密麻麻的排得滿滿,非常實在!網路上應該可以找到一些圖片。
而城堡本身內部開放的地方很多,能看的房間比實際空間占地較大的霍亨索倫還多,更值得看。內裝就是19世紀的歷史主義風格,也有很華麗巴洛克的東西。跟霍亨索倫城堡一樣,有一廳是擺滿歷代家族主人,列祖列宗肖像的房間。在導覽過程中我還學到一個諺語:Alles in Butter。意思就等於Alles in Ordnung。這諺語的來由是,威尼斯以前玻璃產業很發達,他們把玻璃鏡子等易碎產品送到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地方時,會把東西放在液體狀的奶油裡面泡著,然後讓溫度下降凝固,這樣子就可以保護玻璃本身不受碰撞,到了目的地在加熱取出物品即可。不過我是沒聽過有人講過這個片語啦!
Image for postImage for post
城堡內院,看的出來其實不大
與西格馬林根城堡相比,霍亨索倫城堡就比較麻煩。從火車站下車後要搭接駁車到城堡山下的停車場。然後在從停車場搭車或是自己走上去,這部分的車票還要分開買。三月時火車站到停車場的接駁車來回各只有一班,所以得要好好看清楚。山上的風景是蠻漂亮的。
Image for postImage for post
城堡與山下風景
城堡內部一樣要給導覽帶團才能參觀,而遺憾的也是內部不能拍照,但可自由參觀的教堂可以。如上所述,霍亨索倫家有天主教的支系也有新教的支系,所以城堡的小教堂就有兩個。非常有趣。
Image for postImage for post
城堡的天主堂
Image for postImage for post
城堡的基督教堂
霍亨索倫城堡常跟另外一個超級熱門的城堡─新天鵝堡比較。我網路上看到的資料與遊記常常有說什麼「與新天鵝堡的童話氣息相比,霍亨索倫城堡的氣質則是陽剛尚武」。其實我覺得也沒那麼複雜,霍亨索倫就是一個很典型19世紀風格的城堡,他的內裝跟我在Cochem看到的城堡比較相似。應該說新天鵝堡本身的風格非常特殊,外觀有歌德式影子,但內裝又有拜占庭等風格混搭,但是迪士尼把他當成靈感來源並且用各種動畫電影強力放送後,沒有城堡的地方如台灣,已經對這種「混搭」城堡習以為常,當成西式城堡典型的樣子,其實新天鵝堡一點都不正常跟典型。
Image for postImage for post
入口處,原來當代德國還是有普魯士的!
內部能參觀的地方不多,比較值得提的是大廳以及入口處,入口處的牆壁畫滿家族樹,大廳至今仍是霍亨索倫家族重大事件如結婚宴客的舉行地點。除此之外,在參觀結束後導覽會帶到城堡的藏寶室(遺憾的是也不能拍照),裡面的鎮館之寶就是普魯士王國的皇冠。不過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還有腓特烈大帝使用的笛子,就是他與巴哈音樂會合奏時使用的樂器。
Image for postImage for post
城堡內院一景
這兩個地方既然都是霍亨索倫家所有,那麼賣的紀念品就當然要跟家族─普魯士有關了,於是我們可以在紀念品店看到KPM(普魯士皇家陶瓷廠)、腓特烈大帝的頭像…等等,這就不是跟柏林波茨坦一樣嗎?沒錯。從柏林跑了大老遠來看到柏林的東西,感覺還蠻奇妙的。霍亨索倫家的祖厝與分支─霍亨索倫城堡與西格馬林根城堡. 趁這次去杜賓根參加研討會,我多留了兩天在附近旅遊。本來目的是參觀哲學家海德格的故… | by 潘佑達 | Medium https://bit.ly/2IvGgod
------------------
霍亨索倫家族:進擊的君主對撞世界大戰
德意志之魂—霍亨索倫家族,進擊的君主對撞世界大戰,慘烈收場
歐洲的歷史除了羅馬帝國時代,皆為分裂狀態,因此出現了一大批王朝,構成了歐洲的王朝時代。 歐洲著名的王朝有哪些呢? 來隨便列舉下:法蘭西的卡佩王朝,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北歐維尼奧的奧爾登堡王朝,邁森邊牆的韋廷王朝,巴伐利亞的韋特斯巴赫王朝等等,還有其他一些王朝。
但是有一個上面沒提到的王朝,卻是能排上前三,那就是德意志的霍亨索倫家族,從11世紀到20世紀,統治了如今的德國地區近一千年,出了不少出名的皇帝,並且為如今的德國烙下了深刻的家族印記。
德國國徽
這個家族的溯源特別長,差不多是中國的唐朝時期,而初次有關索倫家族的記載卻是在11世紀,統治了德國西南部的索倫伯爵。 其後發生了一場重要的聯姻,就是索倫伯爵有個後代腓特烈三世,很爭氣地娶了位小公主,繼承了另一個地區的伯爵之位。 自此霍亨索倫家族正式形成。
這場聯姻為霍亨家族帶來了巨大好處,因為別人家的領地都變成自家了。 但就跟中國的分家產一樣,外國人家譜也是不斷分裂的,腓特烈三世的兩個兒子就分割了領地,還各自形成兩個派系。
这两个派系一个叫法兰克尼亚系,开创了德国,另一个叫做士瓦本系,常年活动在罗马尼亚地区,统治了该地区相当久的时间,就不细说了。
霍亨—法兰克尼亚派系家族,效忠霍亨斯陶芬家族和哈布斯堡家族,这个分支真精明,跟着老大混有肉吃,从中得到了不少好处,成为了勃兰登选帝侯。这个勃兰登选帝侯又是什么玩意呢?它是德国历史上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选帝侯就是一些诸侯,而这些拥有选举国王的权利,所以说权力是很大的。
腓特烈一世
从勃兰登选帝侯开始,为了得到更多领地和权力,霍亨家族开始继续沿用祖宗老办法,通过联姻来获取领地,实在找不到联姻对象,就砸钱买地,就是扩张!扩张!扩张!事实证明,越努力越幸运,霍亨家族果然通过这招取得了普鲁士公国的继承权,霍亨家族开启霸占王位模式!而著名的柏林市就是该家族建设发展起来的,成为其政治首都。
霍亨家族在统治期间,非常重视军事力量发展,有点穷兵黩武的意思,要求该家族贵族子弟都要去军队效力。但也因此,把普鲁士从公国上升到了王国,脱离了波兰统治,成为独立国家。普鲁士的国王腓特烈大帝,就是德国的国父,也是欧洲史上最伟大的名将之一。
腓特烈大帝
到了普鲁士时代,就不得不提赫赫有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他让普鲁士的力量变得恐怖吓人,在历史上是有目共睹的,俾斯麦带领普鲁士击败丹麦和奥地利,扫除德国统一障碍。但是很不幸,俾斯麦的前主子威廉一世因病逝世,威廉二世一上任就跟俾斯麦对着干,把他赶下了台,皇权集中在自己手里,但是年轻人真是图样图森破,失去俾斯麦的普鲁士结局很悲惨,最后在一战中失败。
俾斯麥
但霍亨家族的年輕人從來沒有過懦弱的時候,威廉二世雖然趕走了權臣俾斯麥,但其自身非常狂熱地支持軍事力量發展,創建陸戰隊和海軍艦與英國抗衡,並且熱衷於科技興國,對大大小小的科研事業一律支援,科技發達則工業發達,如今的德國是世界有名的工業大國,誰能不說霍亨家族打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呢? 但窮兵黷武的政策和強大的工業發展,使德國爆發了與英法兩大國家的矛盾,導致一戰失利,威廉二世成為霍亨家族最後一位君王,為輝煌數世紀的家族畫上了句號 。



2020-12-09_1936232020-12-09_193606b7fd5266d016092465578749d40735fae6cd3475 (1)6609c93d70cf3bc7e285bb9ed100baa1cd112a3e622762d0f703918f1a816477593d269759eec43fb7fd5266d016092465578749d40735fae6cd34752020-12-09_193628

哈布斯堡家族 
哈布斯堡家族_百度百科 https://bit.ly/2JNEmA2
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bsburg) ,是歐洲歷史上支系繁多的德意志封建統治家族,主要分支在奧地利和匈牙利兩國之間,亦稱奧地利家族。 祖系日爾曼人中的一支,祖先是法國人 [1]  ,最早居住在法國阿爾薩斯, [2]  後來向東遷移至瑞士北部的阿爾高州,並逐漸擴張到整個德意志地區。
11世紀初,由於該家族的主教斯特拉斯堡的維爾納建立鷹堡(哈布斯堡),其家族便以哈布斯堡為名統治時期從1282年起一直延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是歐洲歷史上統治時間第二長、統治地域最廣的封建家族。
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被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73~1291在位)。 1438年開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由哈布斯堡家族世襲。 1918年奧匈帝國解體,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結束。
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被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73~1291在位)
1282年,他把奧地利和施蒂里亞分別傳給兩個兒子阿爾佈雷希特和魯道夫,自此哈布斯堡家族同奧地利長期結合。
1438年,從阿爾佈雷希特二世起,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由哈布斯堡家族世襲。
1519年查理五世當選皇帝,開創了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支系。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蘭茨二世1806年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統治範圍僅限於奧地利帝國。
1867年後與匈牙利合併改稱奧匈帝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 奧地利於1918年成立第一共和國,1919年4月3日奧地利共和國國民議會通過《哈布斯堡法》,沒收哈布斯堡家族財產,其成員被逐出國。 除統治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地利帝國外,這一家族也曾是西班牙、波希米亞、匈牙利、葡萄牙等國的統治家族。
奪占奧地利
家族起源于瑞士的鹰堡(哈布斯堡)
家族起源於瑞士的鷹堡(哈布斯堡)
神聖羅馬帝國空位時期,強盜橫行,極度混亂。 教皇格列高利十世深感恐慌,於1273年下令,如果貴族們不能消除分歧,及時推出一個新的羅馬國王,重整秩序,那麼他就將任命一個。
當時最有競爭力的是波西米亞的國王鄂圖卡二世,他的領地國力強盛,領土從巴伐利亞擴展到匈牙利,從波羅的海延伸到亞得里亞海。 各國君主要服從教皇已經是無奈,而要由這樣一位國王來統領更讓他們難以容忍。 於是,他們到處尋找,希望找到一個傀儡,這樣才不會壞了他們的大事。 最後,他們挑中了一個不起眼的伯爵——哈布斯堡的魯道夫。
鲁道夫1世
魯道夫1世
魯道夫是年55歲,身材極高,足有2.1米,可偏又瘦的跟個桿兒似的,小腦袋、光頭,一個巨大的鼻子打破了五官的協調。 據說,在騎馬經過山間小路時,他的大鼻子竟把其他人的路都擋住了。 魯道夫臉色蒼白、神情嚴峻,愛穿農夫裝束,在當時奇裝異服的封建時代也是頗顯怪異。 他只繼承了家族名下一半領地和零散的幾處地產。 他一直都在想辦法從教會手中奪回些祖產,但始終沒有成功。 不過,他當選國王將改變這一切。 在加冕典禮后他站起來時,他就預示性的宣佈,"我已不再是從前的魯道夫了。 "
魯道夫一世第一個功績是擊敗鄂圖卡,吞併他的大部分領土。 作為奧地利境內毋庸置疑的主宰者,魯道夫把土地分塊后賜給了他的兒子們,並不斷實現著哈布斯堡家族多多益善的追求,擴大領地。 他買下境內殘留的巴奔堡王室的繼承權,說服巴伐利亞的亨利割讓恩斯以北的土地,又佔領了克恩滕。
1282年奧格斯堡帝國會議上議員們的決議使魯道夫統治全國的野心邁出了重大一步。 會議通過把奧地利、施泰爾馬克、克恩滕和卡尼奧拉傳給他的兩個兒子作為共同的遺產;把士瓦本、亞爾薩斯和瑞士指定留給了他的第三個兒子哈特曼。 但哈特曼在前往英格蘭迎娶愛德華三世的女兒瓊安娜的途中,不幸落到了萊茵河溺水身亡。
平定驍勇好戰的日爾曼貴族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但魯道夫在僅僅一年的時間內就攻下了70多座城池。 在如此巨大勝利的鼓舞下,魯道夫繼續向勃艮第伯爵和沃特堡伯爵的領地挺近,兩位伯爵向法國美男子腓力四世求助,法國國王派使者通告魯道夫從法國領土上撤走。 "回去告訴菲力浦。" 他不耐煩的說,"我們等著他來,他將明白我們到這來不是為了開心作樂,而是要用劍來制定法律。 "事實上,魯道夫的軍隊已經彈盡糧絕,整個軍隊不堪一擊。 為鼓舞士氣,振奮軍威,魯道夫隨手從地上拔起一根蘿蔔生吃了,並說這是他生平遇到過的最美味的佳餚。
魯道夫64歲時再婚,娶了勃艮第一個年僅14歲的可愛女孩阿格尼斯,再度煥發出青春的活力。 而他最後的心願是在73歲時試圖確保兒子阿爾佈雷希特繼承王位,説明他登上羅馬國王,之後順理成章的登基為帝,這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啊! 然而議員們卻並未看中阿爾佈雷希特。 據說這次選舉的失敗使魯道夫傷心過度,不久即在憂鬱中去世。
但是,阿爾佈雷希特憑自己的實力,平定了維也納和施泰爾的叛亂,在他人的協助下,廢除了他父親的帝位繼承人阿道夫,隨後登上羅馬國王的王位。 教皇卜尼法斯八世著實費勁腦筋,思量一番之後認同了這次選舉。 [3] 
1308年,阿爾佈雷希特一世被自己的一個侄子士瓦本的約翰殺害,因為阿爾佈雷希特一世剝奪了他的繼承權。 16世紀以後有些描述神箭手威廉·退爾的劇本說是他殘酷壓榨瑞士各州,引起反抗的故事經過史學家考證,皆為後世民間傳說,毫無根據。 [4]  這次不幸發生后,哈布斯堡家族迅速失去了王位,並在以後一個世紀都與之無緣。
再度戴皇冠編輯
魯道夫和阿爾佈雷希特父子乘人不備偷偷擴大勢力,以至於釀成今日無人控制之禍。 為了吸取教訓,有選舉權的王侯開始共同削弱哈布斯堡的勢力,波西米亞的的查理四世在執政期間頒布法令,剝奪了哈布斯堡的選侯位置,使他們喪失了通往王冠的重要台階。
當時,魯道夫四世正統領哈布斯堡家族,他立即採取行動,翻出一份神秘的檔,用來證明哈布斯堡家族毫無疑問是基督教王國中最傑出的家族,事實上他們的地位甚至比議會中所有成員的集合體還要高。 當然,這份檔是偽造的,但所有哈布斯堡人都泰然自若的接受了這個天上掉下了的新頭銜,魯道夫又放出消息,如果議員仍阻撓他登上帝王寶座,他將用上帝賜予的權利去建立一個新的國家。
王位之爭變成了魯道夫和波西米亞的查理之間的個人之爭。 波西米亞首都是布拉格,那裡建有聖維特大教堂。 魯道夫聞聽此消息,立即下令重修維也納聖斯特凡大教堂,一定要更加雄偉壯觀。 布拉格不是有一所大學? 維也納也要有,而且要更好。
哈布斯堡家族最終於1438年重獲王位。 15世紀初,波西米亞爆發胡斯戰爭是宗教叛亂的第一聲號角,比馬丁·路德改革還要早一個世紀。 然而,這次起義隨即被看成是對帝國統治的一大威脅。 西吉斯蒙德皇帝四處求援,甚至包括哈布斯堡家族。 哈布斯堡當時的首領阿爾佈雷希特二世很願意説明他,但提出要娶西吉斯蒙德的女兒為妻,並在西吉斯蒙德登天后擁有匈牙利。 牢牢地掌握這個額外的王位,阿爾佈雷希特再也不會被他期待已久的皇位拒之於門外了。
身為匈牙利國王和神聖羅馬皇帝(稱號阿爾佈雷希特二世),阿爾佈雷希特立即採用行動來保衛國土,防禦奧斯曼土耳其人的進攻。 他們已經佔領了大部分小亞西亞,圍攻君士坦丁堡,入侵塞爾維亞,下一個目標就是匈牙利。 不管匈牙利對新國王有多少疑慮,都要先放到一邊,此時最需要的是團結合作。 然而,戰爭並未真的打起來,因為肆虐的痢疾使雙方喪失了戰鬥力。 阿爾佈雷希特本人也染上了痢疾,但他仍自信的說:"我一定會康復的,只要我能再看到維也納的城牆。 "很遺憾,他沒能看到維也納,在途中一個叫格蘭的小村莊裡去世了。
哈布斯堡家族和曾受惠的貴族看到再度奪回皇位都深感欣慰,把他們的英雄稱為偉大的阿爾佈雷希特。 然而普通民眾沒有感受到這一點。 整個維也納因經濟動盪而亂成一團。 阿爾佈雷希特把這都歸罪於猶太人,他們因此遭受迫害,並被大量屠殺。 匈牙利人也沒有理由擁護這位國王,在他死後馬上奪回了王位。
聯姻霸歐洲
腓特烈三世統治時期,情況仍然沒有好轉。 他與愛爭吵的鄰居,匈牙利的馬加什一世一向不和,與自己的兄弟發生戰爭,還兩次與家人被維也納民眾一起困在王宮裡。 可憐的皇族只好吃宮裡的寵物,甚至抓禿鷹吃。 這些鷹也飢腸轆轆,但傻乎乎地落在了皇宮屋頂上。
腓特烈三世對自己高貴的血統信心十足,並在此鼓舞下渡過重重難關。 他在家系宗譜上與魯道夫四世一樣有天賦,能把家譜一直上溯到凱撒大帝,再往前到特洛伊國王普里阿摩斯。 他精通魔法玄術命人將他所有家產都神秘的刻上字母AEIOU。 在普通人看來,這些無非是元音字母,可腓特烈卻引以為榮,認為這些字母意味著"奧地利皇室註定要統治全世界。 "
腓特烈為人實際,知道如果哈布斯堡家族想要佔領每一片土地,急需大量資金。 另外,王室的傳宗接代也出現了危機。 在他所有的子女中,只有兩個僥倖活了下來。 唯一的希望是給他兒子馬克西米連找個有利可圖的婚事。 馬克西米利安這個名字是腓特烈親自占星卜出來的,是費邊·馬克西姆斯和保羅斯·埃米留斯的合併產物。
馬克西米利安那年14歲,他什麼也不用做,只等著腓特烈與歐洲首富,勃艮第公爵大膽的查理談條件,以迎娶查理之女瑪麗為妻。 當時,無數的追求者爭先恐後向瑪麗求婚,查理也不想女兒隨便下嫁。 如果論財力,腓特烈是絕對沒有機會的,但他有特別的聘禮(查理相信是這樣的),一個唯一比金錢更重要的財富。 腓特烈可以使他成為法定繼承人繼承羅馬國王,他的後代當然也會這樣。 這樣,他可以一步登天,地位遠高於受人鄙視的普通諸侯,他將成為神聖羅馬的國王,地位僅次於尊敬的法國國王。 查理自信腓特烈一定會接受他的條件,於是命令珠寶工匠為他打造一頂合適的王冠。
查理高估了腓特烈對議員的影響力。 與往常一樣,他們照舊公開受賄,可腓特烈卻沒有資本去行賄。 讓馬克西米連娶瑪麗本來就是為了去賺錢,絕不是倒貼錢。 就在議員們準備召開會議選出新羅馬國王的前夕,腓特烈卻偷偷溜走了,整個推舉因此推遲。 陷在尚未許配的女兒和做了一半的王冠中,查理一時間不知如何是好,出去打了幾仗,因判斷失誤一敗塗地。 腓特烈不動聲色,靜觀其變。 正如他所料,到1476年,查理徹底破產,願意把瑪麗無條件嫁給馬克西米連。 幾天后,查理的屍體從結冰的湖水中撈出來,已經被野狼啃得只剩一半了。 為了防止法國的路易十一的兒子對瑪麗打歪主意,巴伐利亞的路德維希公爵特意在典禮中充當代理新郎,光著一條腿和新娘躺在床上,而其他部分則套上厚厚的盔甲,看起來確實有些滑稽。
瑪麗給馬克西米利安生下一個繼承人美男子菲力浦和一個女兒瑪格麗特後,不幸在騎馬中死於非命。 馬克西米連為此幾近崩潰。 同時又傳來消息,說當初同他爭奪瑪麗的情敵,骨瘦如柴的道芬已成為法國國王查理八世,正積極拉攏議員企圖把羅馬王國從他手上奪走,這使馬克西米利安憂心忡忡。
马克西米利安1世
馬克西米利安1世
看起來法國比土耳其人還要危險,但是馬克西米利安在地位舉足輕重,足以左右法國國王決定的那些公國中考慮再度選後,當然他不能再娶一位勃艮第小姐,他選擇了15歲的布列塔尼的安娜,一個完全符合要求的姑娘。 所需事宜都平靜而緊張的進行,然後又派了一名使者充當安娜的代理新郎,仍然是光著一條腿同床共枕。 眾所周知,查理八世是個難惹的傢伙,他十分清楚事態的發展,拒絕承認代理婚事的優先權。 趁馬克西米連被選舉事務拖在法蘭克福,他馬上趕往布列塔尼,抓住安娜,叫來一名神父匆匆舉行婚禮儀式,就地完婚。
由於迫切需要資金,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不得不再次考慮,降低擇偶標準,從與他相同地位的人的眼光來看,他這次的目標,米蘭公爵的侄女畢安卡·斯福爾紮實在是低到極限了。 斯福爾扎家族雖是從雇傭兵發跡起來的暴發戶,看起來還是很富有的。 斯福爾扎家族對這門婚事很熱心,代理婚禮籌備工作居然委託給了達·芬奇,更不用說真正的婚禮了,馬克西米連大概也該滿意了吧。 瞭解畢安卡會讓人大吃一驚,似乎更加證實了對她出身的種種擔心和疑慮。 要教她的第一件事是不要再地板上吃飯。 而最讓人不安的是,畢安卡並不象馬克西米連想的那樣富有,而且盡情享受,大肆揮霍。 一次在路過尼德蘭時,人們都陷入饑荒,餓的半死,而她竟然堅持在每道菜裡都有鵝舌。
宮裡的人注意到馬克西米利安開始與別的女人約會,不久,與他偷情的女人竟多得派起了長隊。 日後薩爾斯堡主教就是由此誕生的一個結晶。 馬克西米利安帶著一大群隨行佳麗到處遊玩享樂,然後又得意洋洋的返回維也納。 分析他這種做法反而反應了文藝復興精神開端輕鬆愉快的一面。 首都維也納的這種氣氛,也引來了許多知識份子和藝術家,為數百年後巴黎的生活風尚開闢了先例。 馬克西米利安本人就是所謂文藝復興人士的典型代表。 他精通拉丁語、法語、德語和義大利語,熟知各類藝術和科學,著書題材廣泛,如宗教,軍事、狩獵、馴鷹、烹飪等等方面。 他還是一位行政管理者,在全國十個地區設立地方政府,徹底檢查司法系統,廢除苛捐雜稅。 另外,他身體健壯,勇猛過人。
然而,回溯歷史,馬克西米利安統治時期最讓人驚歎的是他操縱婚姻的才能,不僅為自己,也為親友操辦婚事。 幾乎在任何情況下,他都可以找到一位合適的新郎或新娘,這是絕對靠得住的。 到他統治晚期,歐洲差不多所有名門貴族都有他安排妥當的族人。
馬克西米利安最後一次以皇帝的身份正式露面是去參加1518年的帝國大會。 按照當時特有的風尚,他要藉此機會把皇位順利傳給他的孫子,也就是日後的查理五世。 同意按當時流行的風尚,他為自己的孫子拉攏了大批選票,卻不花自己一分一毫。 那年的會議議程中有兩件事不妙;一是深受土耳其的威脅,以至於教皇再次號召組織一支十字軍;第二件事並未引起馬克西米利安多大注意,奧古斯丁一位愛管閒事的修道士於上年在威登堡教堂門口張貼95條提議,譴責教會對前來贖罪 人們非法收取錢財這一別有用心的做法。 馬克西米利安至死也不知道土耳其人和馬丁·路德對他處心積慮四處聯姻才得以發展壯大的哈布斯堡家族的未來命運究竟有什麼意義。
守護雙頭鷹
查理5世
查理5世
查理五世雖說有西班牙血統,但他更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一員,馬克西米連的孫子和繼承人,為了在皇位競選中獲勝,他花費了2000多萬用於賄賂,終於戰勝了花銷更多的 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和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匈牙利的路易和波蘭的西格蒙德,勝利之餘,他嘗到了祖父當年四處聯姻的好處,他繼承了包括那不勒斯和西西裡在內的西班牙家產。 除此之外,他還有一位姑母奧地利的瑪格麗特是尼德蘭攝政王。 他與兄弟斐迪南平分了日爾曼地區。 他還有很多姐妹分別是法國、葡萄牙、匈牙利、捷克波西米亞,丹麥、挪威和瑞典的王后,還有一位姨媽,阿拉貢的凱薩琳嫁給了英格蘭國王。
1521年,查理主持了在沃爾姆斯召開的帝國會議,通過了著名的沃爾姆斯法令,目的在於譴責馬丁·路德,而馬丁·路德對此毫不理睬。 查理經常集中精力處理其他國事,尤其是奧斯曼帝國入侵匈牙利一事。 這樣,奧地利大公斐迪南就不得不出面應付棘手的奧地利新教。 新教不僅在民眾中不斷壯大,最終引發1525-1526年的德國農民戰爭,在維也納大學和貴族中也頗有勢力。
對查理誓言要守護的天主教信仰更大的威脅是1526年的一個消息,說天下無敵的土耳其大軍在偉大的蘇萊曼一世指揮下,已向匈牙利邊境進發。 這次蘇萊曼退兵了,但三年後他捲土重來,志在攻克維也納。 他的軍隊到了城下后,只是簡單的交了幾下手,之後就扎營包圍了整個城市,並給城內軍民送去口信:"第三天我們要到城內吃早餐。 "土耳其士兵把戰壕向前推進,在城下挖地道,埋地雷。 如果維也納失陷土耳其人無疑將長驅直入。 然而,幾天過去了,幾個星期過去了,情況卻沒有什麼變化。 維也納城防司令漸漸有了信心,告訴土耳其軍隊:「你們的早餐快涼了吧! "那時天氣正逐漸變冷,土耳其人比拿破崙更清楚,在離家700里的冰天雪地,要養活一支大軍談何容易。 隨著冬季第一場雪的來臨,土耳其人拔營返回。
即便如此,到1555年查理還是下了臺。 土耳其人和法國的威脅,加上日爾曼各君主利用路德派瓦解整個帝國的中央集權,這些使他漸漸喪失了統治全國的慾望。 他把尼德蘭和西班牙王位傳給兒子腓力二世,而把帝國和奧地利留給了弟弟斐迪南一世,退位到修道院去了,成了神聖羅馬帝國有史以來第一個退位的皇帝。 而哈布斯堡王朝正式分成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兩個支系。
正當反宗教改革運動在西班牙境內進行的雖說不是野蠻瘋狂,但也如火如荼。 在維也納的帝位繼承人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對新教徒倒是頗為容忍。 一名大使曾評論說,在奧地利"很少有人問你是天主教徒還是新教徒"。 這種相對的平靜一直持續到1618年,最終被布拉格一次既非第一次,也非最後一次的政治紛爭所打破,結果是空中飛人,發生了暴力事件。
利奥波德一世
利奧波德一世
這次事件的犧牲品是兩名羅馬天主教的帝國公使,他們前往布拉格與新教領袖會談。 然而,談判越來越僵,戰火不斷升級,最後,兩名著盛裝的公使被離地面60英尺的赫拉德恰尼城堡的窗戶上仍了出去。 他們設法用指尖勾住窗戶邊緣,但在重擊下,被迫鬆手,他們慘叫著掉了下去,但幸運的掉在了糞堆上,得以逃回維也納報告所受的侮辱。 這件事導致了三十年戰爭,戰火蔓延整個歐洲,真是史無前例,與之相近的大概只有後來的拿破崙戰爭或者是兩次世界大戰。 這五花八門爭論的背後,新教徒與天主教徒鬥爭的實質是哈布斯堡家族和法國清算舊賬,並且一直拖延到有關人士都精疲力盡為止。
三十年戰爭結束後,哈布斯堡家族的命運傳到了14歲的小國王手裡。 他還在保育室時,就曾用積木搭成禮拜堂,並裝成神父做彌撒,給他的耶穌會老師留下深刻印象,但他個人素質卻沒有這麼有魅力。 年輕的利奧波德一世發育不全,弱不禁風,奇醜無比,牙齒幾乎都掉光了,高度近視,然而,這位多病的年輕人發憤圖強,成為奧地利歷史上統治時期最長的君王之一。 同時抗拒有史以來兩個最狡詐的對手,法國的路易十四和土耳其宰相卡拉·穆斯塔法,使奧地利成為當時歐洲強權之一。
利奧波早年大都在例行公事,他的耶穌會顧問因此疏於指導反宗教改革運動。 他自己兩次曾從匈牙利新教徒和土耳其人送來的有毒的鴿肉派中死裡逃生。 1669年維也納瘟疫蔓延;路易十四一直對奧地利虎視眈眈。
1682年,哈雷彗星劃過了天空,預示著特殊的事情即將發生,而利奧波德對此還不清楚,"上帝啊,不要再讓我做壞事了,"他寫道"我知道自己罪孽深重,現在該是贖罪的時候 了,上帝已經動怒,我們都看到了彗星,虔誠的人們都清楚,這是在告誡我們趕快贖罪,在我們為新犯的罪過接受應得的懲罰之前····" 上面提到的懲罰是由卡拉·穆斯塔法施行的。 他宣稱,除非他的馬都養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圓屋頂下,否則決不甘休,為此土耳其10萬大軍開始了橫越巴爾幹半島的長征。
到1683年7月,土耳其大軍離維也納只有幾小時路程了,人們陷入恐慌中,不知所措。 卡倫貝格加爾默羅會修道院的熊熊大火告訴人們,土耳其軍隊已兵臨城下。 農民們湧入首都避難,貴族們卻倒鄉下逃生。 利奧波德被臣民們圍住,懇求他不要走,他哭著上了馬車,還不忘伸出一隻手讓眾人吻別。 宮廷的侍從,傭人都急著逃出城堡,沒有人想著去關大門了。 維也納留下的六萬民眾,全靠一支二萬人的步兵和武裝民兵來保護,雖說備有大炮,但效果如何卻未經過檢驗。 維也納三面有城牆,最後一面有護城河天然屏障,過橋在土耳其軍隊來之前已經拆毀。 帝國軍隊(如果還能這麼稱呼的話)由利奧波德的姐夫,洛林的查理公爵率領,駐紮在多瑙河上游。 幸運的是,波蘭國王揚·索別斯基意識到維也納失陷將會打開通往波蘭的大門,於是主動出兵相助。
一聲巨響炸塌了皇宮附件的城牆,無數土耳其士兵用粗麻袋布護住腦袋登雲梯向城牆上爬,口中高呼「安拉! 安拉! "在被守城士兵擊退之前,他們已經在城頭插上兩根旗杆。 守軍匆忙填補城牆漏洞,用碎石、傢俱、榨酒機、褥墊等,手上有什麼就用什麼。 穆斯塔法本可以用武力強行攻下維也納,但他更喜歡等著受降,這就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不久,卡輪山上的緊急求救信號招來的大批救援隊伍。 由撒克遜人、土瓦本人,巴伐利亞人和波西米亞人組成的盟軍於攻下了卡倫山。 波蘭騎兵團更是打了個漂亮仗,當天就解除了包圍。 利奧波德得知這個喜訊時正坐在多瑙河的一艘船上。 他立即下令推遲一切慶祝活動,等他回維也納再說。 對此,他很坦率的說:"我一定要是第一個進城的人,因為如果不是這樣,臣民們對我的愛戴就會減少,而對別人的擁護卻會增加。
帝國的另一個敵人仍舊是法國。 路易十四決心為兒子菲力浦贏得西班牙的王位,而哈布斯堡家族則把它認為是自己的家產。 英格蘭堅決反對法國和西班牙聯合,尤其是新來的國王威廉三世更是如此,因為這會威脅到他的出生地荷蘭。 大規模的聯盟活動創造了歷史上最著名的軍事夥伴,溫斯頓·邱吉爾的祖先,瑪律伯勒公爵約翰·邱吉爾註定要成為奧地利著名英雄、年輕的歐根親王的朋友,這兩人截然不同。 一次,瑪律伯勒公爵看到幾個士兵正打算臨陣開溜,他立即伸出手臂一指,喊道:"先生們,敵人在那邊。 "而在這同一戰場同一情況下,歐根卻當場開槍打死了逃兵。 不過,瑪律伯勒公爵和歐根親王二人聯手確實是所向披靡。 他們在布倫海姆大敗法軍,又在奧德納爾德、瑪律普拉凱和拉米伊大獲全勝。 歐根還在北義大利的都靈戰役中獲得大捷。
英國人在聯盟問題上一直態度曖昧。 他們只是為了打敗法國,而不是為了哈布斯堡家族奪回西班牙。 法國一戰敗,英格蘭隨即解除同盟,因此,利奧波德的小兒子查理六世並沒有得到西班牙,但根據烏德勒支條約,他得到了西班牙的那不勒斯、米蘭、西屬尼德蘭和撒丁作為補償。 後來,他用撒丁換取了西西裡。 另一方面,法國的菲力浦成為西班牙國王腓力五世,但他要以失去法國王位為代價。
涂着特蕾莎皇色的美泉宫
塗著特蕾莎皇色的美泉宮
似乎是為了彌補失去西班牙的遺憾,查理引進了西班牙特色,並在維也納哈布斯堡王宮一直延續下去。 禮節儀式遵循西班牙風俗,國王、朝臣著西班牙服裝。 年輕有為的奧地利建築師費歇爾·馮·埃爾拉赫負責戰後維也納的大部分修復工程,他力圖將西班牙風格融入作品中,這在卡爾教堂的雙柱上表現尤為突出。 另外,就是要力爭上游,一切都要比可惡的法國好。 美泉宮本來就是要勝過凡爾賽宮。 如此窮奢極欲令人不禁想到貧富之間的天壤之別,同時對貴族們的財富來源提出疑問。
貧富對立在波西米亞顯得尤為突出,原本屬於新教徒的土地被充公,卻又分給了羅馬天主教徒,希望能以此換取他們對哈布斯堡家族的忠心,而不是帶著家產投奔另外一些競爭對手。 時間久了,哈布斯堡家族又決定廢除貴族的賦稅來拉攏他們。
女王的血脈編輯
整個帝國是靠個別貴族私慾的滿足聯繫在一起的,而不是地理或文化上的聯繫,因此,查理28歲就開始為不能生個男性繼承人而發愁。 又沒有規定王位可以傳給女兒,所以,皇后的寢宮裡塞滿了各種用來祈生男兒的魔力符咒,門類齊全的可以和巫醫比高低。 然而,這些都未湊效。 於是查理求助於最後一招——實效特許。 找個漏洞使他能夠不經過帝國議會而頒布一些法律。 這次,實效特許突破前例,允許將皇位在必要時傳給女兒,在那些幸災樂禍,期待奧地利瓦解的國家內遭到一致反對。 但查理明白,想要他們裝聾作啞,無非就是付出代價多少而已。
14岁的玛利亚·特蕾西亚
14歲的瑪利亞·特蕾西亞
查理希望自己四面楚歌的女兒瑪麗婭·特蕾莎找個好丈夫,以盡量確保日後的帝位。 普魯士王儲腓特烈是個不錯的人選,西班牙波旁親王也在候選之列,可是年僅15歲的女大公卻單單看中了弗蘭茨·斯蒂芬,他是洛林公國的繼承人,維也納被圍時的帝國司令官的孫子。 法國聞訊又開始摩拳擦掌:再玩一次實效特許不可避免。 這樣,新郎就不得不把洛林的繼承權拱手讓給法國。 年輕的公爵聽到這樣的敲詐嚇壞了。 簽字時,他三次提起筆,想了想又放下,不知如何取捨。 查理的公使在一邊嘲諷:「不放棄繼承權,可就不能娶女大公拉。 "最後他終於簽了字。
女大公和公爵於1736年結婚,婚後四年生了三個女兒。 在這四年中,老皇帝的身體越來越糟。 實效特許帶來的混亂兩次把他拽入災難性的戰爭中,使他丟掉了塞爾維亞。 他身體肥胖,患有痛風。 臨終前,他費力抬起胳膊,向在前廳等候的女兒做了個祝福的手勢,便撒手西去了。
瑪麗婭·特蕾莎在回顧她登基時寫道:"我發現自己沒有錢,沒有聲望,沒有軍隊,沒有經驗,也沒有知識····" 她尤其沒有錢,國庫資金只剩下十萬弗洛林,軍隊幾個月沒有發餉,國債多的難以想像。 能輕而易舉把她從財政危機中解救出來的只有那些富得流油的貴族們,他們不用交稅,並希望這種狀況能永遠保持下去。 農民們被重稅榨盡了血汗。 經濟不景氣,歐洲風雲又帶來了新的變化:普魯士在早先被老皇帝相中的女婿,未來的腓特烈大帝的領導下日益壯大。
腓特烈剛剛繼承父業,忙於研究歐洲的版圖。 "西裡西亞是帝國遺產中最適合我們的部分,趁皇帝駕崩奪取這塊地方是天經地義的。" 從此揭開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序幕。 瑪利亞·特蕾莎絕不會原諒腓特烈侵佔西裡西亞,她憂傷的說"你最好明白,普魯士人是最不可靠的。 "她的顧命大臣十分清楚當前糟糕透頂的形式,法國正磨刀霍霍準過肢解哈布斯堡帝國。 法國紅衣主教弗勒里宣佈「奧地利王室將不再存在。 "法國打算把波西米亞和北奧地利給巴伐利亞候選人,然後再讓他做皇帝;把南西裡西亞和格拉茨給普魯士;把摩爾維亞和上西裡西亞給薩克森;把倫巴第給西班牙。
此時,瑪麗婭·特蕾莎生下了她繼位時就已懷著的孩子,從根本上扭轉了哈布斯堡家族香火不旺的局面,龍子約瑟夫出生時有七公斤,各方面很正常。 懷抱著嬰兒。 瑪麗婭·特蕾莎決心孤注一擲,抵禦來自法國和巴伐利亞的入侵。 騎著白色的戰馬,腰跨軍刀,瑪麗婭·特蕾莎四處奔走,向匈牙利子民求助。 她用拉丁文發表演說,調動匈牙利人根深蒂固的騎士精神,她的演講確實堪稱典範。 看看她,一個年輕的少婦,為死去的父親披麻戴孝,懷裡還抱著個看來前程似錦的嬰兒。 匈牙利人決定援助她六個團,足以逐退德國巴伐利亞州,逼和法國。 瑪麗婭·特蕾莎未能再次收回西里西亞,但總算及時的從巴伐利亞候選人手中收回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的皇位。 自己沒有資格做這個皇位,她只得委曲求全讓給丈夫弗蘭茨一世。 羅馬王國則留給了她健壯的兒子。 他們的後代稱為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革命和專制編輯
約瑟夫肩負著整個帝國的希望。 長大后與其母共同執政,但他們之間的分歧很大。 特蕾莎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再怎麼開通,仍然堅信絕對的君主專制,而約瑟夫學習了激進的法國哲學,希望在整個帝國內掀起一場革命。 約瑟夫二世一登基,就開始實行自由民主理論。 新聞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猶太人再也不用穿黃條、黃袖的衣服來表明身份,全國普及義務教育,其中包括婦女在內。 約瑟夫還不能接受的是知識上自由,還包括對他當皇帝的質問權。 而他的繼承人則要去面對這種放蕩不羈的自由合乎邏輯發展的結果,那就是法國大革命。 為了避免那種可怕的場景在奧地利重演,唯一的辦法就是敵對到底。
奧地利和法國正好走兩個極端:一個是保守的羅馬天主教君主專制統治,另一個是魯莽的、無神論的民主共和國,二者都是在19世紀初,在兩個同年出生在外國的年輕領袖的領導下日益壯大。 哈布斯堡皇帝弗蘭茨二世出生在托斯卡納,拿破崙出生在科西嘉島。 兩人都夢想著擁有龐大的帝國。 顯然,歐洲這塊土地對於這樣兩個人來說還是太小了。 拿破崙在閃電般佔領義大利之後,由於1805年攻下了維也納,皇室成員趕快收拾所有的財務和重要文檔,逃到奧爾米茨堡壘中去。 法軍在奧斯特裡茨表現出色,大敗奧地利軍隊,儘管如此,弗蘭茨仍表現出雖說不上典型,但也頗有值得嘉許的堅韌精神。 他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今天的情況有點不妙,希望你帶上我們所有的財務撤離奧爾米茨,轉移到特申去,我很好,勿念。 "拿破崙加封自己為法蘭西皇帝,一群日耳曼君主隨即脫離了神聖羅馬帝國,加入到他的萊茵聯邦,這恰恰是實效特許極力想阻止的背叛。 可是弗蘭茨乾脆脫下黃袍,宣佈解散神聖羅馬帝國。 此後,他就一心一意的做奧地利皇帝弗蘭茨二世,一個與神聖羅馬帝國毫無瓜葛的哈布斯堡皇帝。 這個在過去一千年裡引起無數別有用心的婚姻和戰爭的頭銜"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就這麼簡單的消失了。
弗蘭茨最關心的是拿破崙給重新確定的帝國帶來更大損害之前阻止他。 借法國在西班牙失利之際。 他的弟弟卡爾大公率領的奧地利軍隊重振旗鼓,在阿斯佩恩-艾斯林戰役中獨自作戰,擊退法軍。 弗蘭茨在附近的小山上目睹了這一戰役。 無論成功或失敗,他總是言簡意賅,戰鬥結束後,他只說了一句話:"我想,現在我們可以回家了。 "
之後,奧地利政壇出現了一位一上任就大放異彩的風雲人物,克萊門斯·馮· 梅特涅親王。 他說服科西嘉惡魔拿破崙娶弗蘭茨的女兒瑪麗亞·路易士為妻,以換取和平(有人告訴拿破崙,瑪利亞·路易士另有所愛,他回答說:「公主能談戀愛嗎? 她們不過是政治商品而已。 ")一場代理婚禮於1810年3月在維也納舉行。 這完全是梅特涅做事的風格:先以聯姻換取暫時的和平,然後奧地利再向法國宣戰。 當然,拿破崙在滑鐵盧一敗塗地。
隨後,奧地利、沙俄、普魯士和英國立即召開維也納會議,瓜分他的領地。 奧地利在和平會議上得到薩爾斯堡和威尼斯,重新振作起來,但他不得不放棄後來成為比利時的奧屬尼德蘭的部分領土。 借會議之名,奧地利受益頗多,單是與會的215名王室代表和10萬名觀光遊客就帶來了滾滾財富,不過,要把皇宮內各國首腦、他們的家族成員以及隨處傭人都招待妥當,所需的開銷和麻煩確實挺可怕。 皇宮內的貴客們每天用餐要開40桌宴席;數百輛馬車留在馬廄中全天整裝待命。 許多貴賓還有各種怪癖: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怪癖根本毫無道理,他每天都要讓人定時往他房裡送大冰塊;符騰堡國王過於肥胖,無法靠近飯桌,要求把桌子鋸出一個半圓形的洞,以適應他的大肚子。
梅特涅野心勃勃,會議結果根本無法滿足他,但還合他意。 他在皇帝面前盡心盡職,暗中等待時機。 到皇宮的育嬰房看一眼,你就會明白,現任皇帝的繼承人根本就是個扶不起來的阿鬥。 所有的人都認為繼承人斐迪南是個友好的小傢伙,但從醫學角度上,卻是個智障兒童。 只要斐迪南登上皇位,梅特捏就可以自由的管理整個帝國了。 要做的是讓裴迪南登上皇位。 簡言之,梅特涅必須保住君主專制,以便利用他。
在員警部長約瑟夫·澤多尼茨基的説明下,梅特涅嚴酷控制以保持現有的社會和政治秩序、新聞界的自由被一掃而光,政治活動一律禁止。 對普通民眾這種鎮壓就是想讓他們不去想那些嚴肅的事情,讓他們停留在比德邁藝術時代,從事一些悠閒而瑣碎的活動。 表面上看,全國一片太平盛世,在都市中產階級中,歌劇,華爾茲、花式地板、啤酒和臘腸風靡一時。 那時,維也納大概有20萬人口,至少有65家工廠生產鋼琴。 一位王子(約翰大公爵)竟然出人意料的娶了郵政局長的女兒,不過,這場貴賤婚姻自然失去了貴族的繼承權。
1831年,梅特涅溫文爾雅的宣佈,斐迪南沒有理由不結婚(他認為這樣斐迪南會更像一個皇帝)。 未來的皇后撒丁尼亞公主瑪麗安娜。 她是個極其平常的婦道人家。 第一眼見到丈夫的樣子,立即臉色煞白。 甚至已經步履蹣跚的老皇帝弗蘭茨在他們的婚禮上也嘟囔了一句"上帝保佑"。 外國大使一想到和新皇帝打交道就不知所措。 有位大使曾說,奧皇斐迪南一世所說過的最聰明的一句話就是"我是皇帝,我要吃布丁"。 然而維也納人真心愛戴他,同梅特捏和他的那些可怕的秘密員警相比,他是多麼憨厚善良啊!
牢牢把這個愚鈍的皇帝握在手心裡,梅特涅就可以隨心所欲的發號施令了。 因此他確定自己大有賺頭。 1839年頒發家庭法怪異的令人大跌眼鏡。 他第一次明確規定,瑪利亞·特蕾莎傳下來的嫡系子孫都是奧地利大公和女大公,他們應當遵守行為規範,絕對服從皇帝的旨意,否則將喪失所有的皇室榮譽、頭銜、特權、還有收入。 如果未經皇帝同意就結婚,他們及其子女也將喪失一切權利。 奧地利普通百姓的處境也不比受困的皇室成員好到那裡去。 作家帶頭衝破牢籠,於1845年遞交了發了發了發了發了發了發對檢查制度的請願書,打破了比德邁時期表面的平靜,人民群眾紛紛走上了街頭,國家護衛隊被調來鎮壓,但是維也納的學生們仍保持著抗議高潮。 1848年的巴黎革命鼓舞了全國人民掀起全面反抗。 梅特涅趕緊逃之夭夭,據說,他躲在一個洗衣筐裡,逃到英國去了。
哈布斯堡家族十分清楚,他們的生存應該依靠比斐迪南更機敏靈巧的人選。 1848年1月2日清晨,家族全體成員聚集在斐迪南的宮殿,告訴他該下臺了。 一份已經寫好的退位詔書擺在他的面前,旁邊站著年僅18歲的弗蘭茨·約瑟夫準備接管皇位。 斐迪南曾抱怨治理國家太容易了,簽名才是困難事,這時,他拿起筆,費勁的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弗朗茨·约瑟夫
弗朗茨·約瑟夫
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的統治從1848年到1916年,創下了哈布斯堡家族的記錄。 這時,他只能屈尊求助於俄羅斯帝國,在俄軍的説明下,設法讓已經失控的國度恢復秩序。 在此後68年裡,歐洲發生了巨變,他帶領奧地利在時代的大潮中不斷前進。 理論上講,弗蘭茨·約瑟夫的帝國有九個王國,按照古老而高貴的哈布斯堡風俗習慣,他也是每個國家的國王。 這一大群說同一語言,有同樣風俗文化的人們開始以為他們是不同的國家,如果他們想要個國王,也要自己決定才行。 奧地利帝國是靠一些紐帶聯繫起來的,主要是官僚、軍隊和德語。 不過,德語卻是把雙刃劍。 都市中產階級覺得自己是或者已經是德國人的感覺越來越強烈,像插進一個楔子,使他們和保守的,抓住種族根源不放的農民隔離開來,距離越來越遠,19世紀工業化產生越來越多的有自我意識的日耳曼意識的奧地利人,就像希特勒,這個奧地利人誰又說他不是德國人呢。 另一方面普魯士這個新崛起的國家一直都在建築條頓民族的特色。 另一方面,奧地利在東方匈牙利和斯拉夫影響下逐漸失去了自己的日爾曼風格,至少人們這樣認為。 對拿破崙三世和普魯士一連串的戰事失利,導致了弗蘭茨·約瑟夫最擔心的事情發生。 "我們要過上一點議會生活了,真的。" 弗蘭茨在1860年給母后的一封信中寫道。
弗蘭茨·約瑟夫信奉"難得糊塗。 ",他漠不關心地接受議會制度就是個典型表現。 他認為,這種態度可以減緩徹底革命所帶來的壓力。 他對匈牙利問題的辦法是二元論,二元即是匈牙利和奧地利,也就是說,匈牙利和帝國其餘部分是平行的,他們各自有議會,然而,軍事、外交和財政仍有帝國統一控制。 換句話說,整個帝國依然保持了金字塔結構,皇帝是塔尖,他負責二元制的奧地利部分,治理相比嚴謹。 有位評論家曾說:「一隊士兵站崗,一隊軍官坐帳,一隊牧師禱告,一隊探子打聽。 匈牙利就有些棘手。 老百姓是言聽計從,但他卻沒法確定達官顯貴們的忠誠。 幸運的是,他發現只要低聲說出一個詞就可以令他們臣服,那就是"民主" [4]  。
最後的盛宴
茜茜公主
茜茜公主
弗蘭茨·約瑟夫娶了巴伐利亞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伊莉薩白(茜茜公主)為妻,這是兩個家族的第22次聯姻,因此擔心血緣是不是太近,尤其是他們的獨子魯道夫生來虛弱多病。 然而魯道夫十歲時,一掃天生的各種缺陷,聰明伶俐,風度優雅。 他曾對一位卓越的歷史學家說:「我聽說你以歷史為鏡反省自己,我也很喜歡歷史,不過我只學到古羅馬時期就沒往下學了。 "14歲時,生為帝國儲君,他卻發表了一些不適合的觀點,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貴族和教士通過傳播愚昧和迷信控制民眾。 "他同意一本摺頁冊上的觀點"年輕貴族又懶又笨,根本無法與資產階級分子競爭。 "
他娶了科堡家族的斯特凡妮,婚姻很美滿,魯道夫逢人便說自己多麼愛她。 但妻子不是個好的談話物件,魯道夫便結識了一幫新聞記者,在報紙上匿名發表文章。 與父皇的政策越來越遠,他寫信給老師:我們的皇上沒有朋友,他獨自一人站在頂端···· 不知道人民的思想和感受··· 他堅信奧地利正處在最美好的年代,政府官員一直這樣告訴他,他只讀報紙上為他標識出來的段落。 "魯道夫強烈的感覺帝國的未來在東方,像母後一樣,他對匈牙利人倍感親切。 匈牙利人也感覺到這一點,試探性的暗示他能否帶上匈牙利王冠。 可是,這是嚴重的叛國罪,長期的壓力下,1888年,魯道夫終於崩潰了,他和女友Mary在邁耶林自殺。
在獨子死後的九年中,茜茜獨自漫遊了歐洲和非洲,總是以身體有病為藉口,她的丈夫深深地依戀她,想盡辦法讓她回家,這位癡情的皇帝一天給她寫一封信,訴說心中的思念和痛苦,茜茜也是如此,弗蘭茨. 約瑟夫皇帝是她心目中最重要的男人,儘管茜茜不願履行皇后的義務,弗蘭茨. 約瑟夫依然送給了她三分之二的身家財產,只要能留住茜茜脆弱的芳心,茜茜長年累月不在他的身邊,他竟然不敢表露半點怨言。
阿拉伯的父親總是告訴女兒,不要離開丈夫超過二個月,這是男人能夠忍受的生理極限。 茜茜任性地不肯回家,皇帝身邊就有了一名情婦安娜·納霍斯基,她是一名地位低下的女人,是一名鐵路扳道工的妻子。 情婦滿足了皇帝的生理需求,皇帝向她支付了相當的報酬,兩人屬於兩不相欠的關係。 皇帝與這個女人分手之後,又看上了一位漂亮的女演員凱特琳娜. 舒拉特,並屢屢向她大獻殷勤,但是皇帝始終不肯與她發生肉體關係,以免破壞了那種"高尚的感情",皇帝將自己對女演員愛慕寫在信裡,寄給茜茜。 茜茜開始時大度地表示不介意,後來就掩飾不住滿腹醋意,說了不少女演員的壞話,皇帝看得出茜茜還愛著自己。
1898年9月10日,茜茜行走在瑞士日爾瓦湖畔,災難從天而降。 一位義大利無政府主義者魯切尼為了一鳴驚人,竟然選擇了行刺茜茜。 當茜茜正準備離岸登船,一個男子沖了上來,用錐子猛刺茜茜,茜茜倒在地上,勉力爬了起來,獨自向船上走去,她很快再度倒下,因為出血不止而離開了人世。
弗蘭茨. 約瑟夫皇帝悲痛欲絕,從此後活著的是他的軀體,死掉的是他的靈魂。 他剪下了茜茜的一束栗色頭髮,放在自己的心口,寸步不離。 他的書房裡掛著茜茜的畫像,供他日日憑吊,獨自度過了將近二十個春秋,他沒有再娶,甚至沒有再娶的念頭,在美泉宮裡形單影隻,直到生命的盡頭。
西元1914年,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大公(弗蘭茨·約瑟夫皇帝的弟弟卡爾·路德維希大公的兒子)和夫人一起訪問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刺死,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奧匈帝國綁在戰爭的車輪上,不由自主地走向戰敗的軌跡。 1916年,弗蘭茨·約瑟夫皇帝去世,而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沒有結束,他的侄孫卡爾接替了皇位。 1918年,同盟國戰敗,奧匈帝國分裂成奧地利、匈牙利等幾個國家,奧地利和匈牙利失去了所有的出海口,成了不折不扣的內陸國家,奧匈帝國的輝煌年代過去了,卡爾皇帝也被奧地利國民議會所驅逐,結束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在人們的記憶中,龐大的奧匈帝國只留下了弗蘭茨皇帝和茜茜公主的故事。
家族今日
今日,部分哈布斯堡王族後裔依然生存,分別定居於奧地利、列支敦斯登、德國、匈牙利,現時他們的族長是卡爾·馮·哈布斯堡。
哈布斯堡家族_百度百科 https://bit.ly/2JNEmA2


b7fd5266d016092465578749d40735fae6cd3475 (1)76925599657692095714638175454944378258314019684270

哈布斯堡家族:統治歐洲最久的王室,人人長了個大下巴
2015-12-26 由 澎湃新聞 發表于歷史
今天,在瑞士北部的阿爾高州聳立著一座中世紀遺留的城堡,它控扼阿爾河與羅伊斯河的交匯處,群山環繞的地形是中世紀修建城堡的絕佳選址。冬日的陽光照耀它腳下的積雪,背後的藍天襯托古堡的滄桑樸拙。雖無阿爾卑斯山巔的那種凜冽孤絕,但其獨特地勢亦稱得上山川形勝。中世紀的阿爾卑斯山區曾走出許多德意志的統治家族,而這座阿爾高的城堡名為「鷹堡」,從這裡走出的家族就是後來統治歐洲領土最廣、時間最久的哈布斯堡家族。
關於「鷹堡」的起源曾有個傳說:城堡建立者拉德波特伯爵曾看見一隻鷹棲息在城堡的牆上,德語中的「鷹」即「Habicht」(相當於英語中的hawk),因此「鷹堡」也就是「Habichts-Burg」,這就是後來哈布斯堡(Habsburg)家族名稱的源頭。但也有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考證認為,中世紀高地德語中的「hab/hap」意指渡口淺灘,而城堡恰好處於兩河交匯處,似乎也證實了這種說法的合理性。當然,無論是關於渡口還是鷹的傳說,都屬於久遠不可考的逸聞,由此發源的家族卻將城堡的名字作為家族姓氏而流傳下來。
位於瑞士阿爾高的哈布斯堡祖宅「鷹堡」
13世紀的「國民岳父」:家族奠基者魯道夫一世
事實上,直到1273年魯道夫•馮•哈布斯堡(Rudolf von Habsburg,即「哈布斯堡的魯道夫」)當選德意志國王之前,這個家族在歷史上是默默無聞的。當霍亨斯陶芬、韋爾夫和維特爾斯巴赫這些家族早已在德意志和義大利縱橫馳騁時,這個阿爾卑斯山區老鄉似乎要遜色許多。不過,或許正是該家族的弱小反而給了魯道夫「因禍得福」的機會。由於德意志的神聖羅馬皇帝是由七大選帝侯選舉出來的,而他們都選舉那些實力較弱的家族入主皇位。這樣一來強大的地方諸侯——以選帝侯為代表——即可擁有強大的割據勢力,在自己領地內享有完全的君主權。另一方面帝國皇帝則逐漸被架空,成為名存實亡的「最高封君」。這種尷尬處境頗類似於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的角色。魯道夫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當選的,在他之前德意志剛經歷了二十年的「大空位時期」,強大諸侯的混戰導致「天子」長期缺位。這種局面在魯道夫以後並沒有實質性改變,因為他只是當選「德意志國王」,卻從未去羅馬接受教皇加冕成為「神聖羅馬皇帝」。很難想像中國的皇帝沒有登基大典和玉璽在手是怎樣的情形,但魯道夫一世對自己的橡皮圖章角色倒頗滿足。
沒有玉璽不要緊,不辦登基大典也可以,幸運的是魯道夫有六個迷人的女兒,這大概是他平生最大的財富。世紀君主們的聯姻是擴大實力的重要途徑魯道夫一世將這種手法運用得爐火純青。他將大女兒瑪蒂爾德嫁給了巴伐利亞公爵路德維希,公爵死後魯道夫「肥水不流外人田」,又將次女卡特琳娜許配繼任公爵奧托。他的三女兒艾格妮絲嫁給了薩克森-維騰堡公爵阿爾布萊希特,四女兒赫德韋格則許配給布蘭登堡伯爵奧托。至於五女兒克萊門蒂娜命途多舛,她的第一個丈夫安茹的查理死後,魯道夫覺得不能白白浪費女兒的青春年華,又讓法國國王路易十世做了繼任女婿。六女兒波娜嫁給了波西米亞國王文策爾。至此,魯道夫在其生命最後十幾年中,不僅實現了從默默無聞的小伯爵一躍而為國王的逆襲,同時還實現了年老鰥夫向「國民岳父」的華麗轉變。
魯道夫嫁女兒嫁得任性麼?當然不是,何以在遍布德意志成百上千的諸侯中,他偏偏選那幾位做女婿呢?答案只有一個:他的女婿們大多是選帝侯,不僅實力雄厚而且還操控皇帝的選舉。與其說魯道夫一世是個君主,倒不如說他更具備商人的潛質,他女兒們的後代無疑將成為未來的選帝侯,即便不能完全如願,至少七大選侯中過半數的人都獲得了哈布斯堡家族的血統。人們常說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是19世紀「歐洲的老祖母」,其實在她之前600年,魯道夫一世就已是名副其實的「德意志的老外公」了。既然他的外孫們都能夠選舉皇帝,那麼他自己的親孫子要當選皇帝,自然不會很難。畢竟表兄弟間這點情分還是在的。據說他還有個小女兒,只不過進了修道院。想來若非如此,按照魯道夫的商人脾性,保不准又要用小女兒再做個聯姻的生意。
彩繪玻璃上的魯道夫一世形象,位於捷克奧洛穆茨聖熱羅姆教堂
雄鷹飛出德意志:查理五世的帝國和下巴
如果哈布斯堡家族僅僅是一國的統治者,它在歐洲史上絕不會有後來那樣巨大的聲望。除了延續到一戰的悠久統治,哈布斯堡同樣以所轄領土之廣闊而傲視群雄。自魯道夫以來,哈布斯堡家族在蒂羅爾、施蒂利亞和奧地利的領地連成一片,勢力範圍從瑞士山區向東直抵維也納,成為德意志南部最大的諸侯。
以黑鷹為紋章的哈布斯堡家族首次獲得境外領土,始於1477年馬克西米連一世與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女兒的聯姻,1483年勃艮第的瑪麗死後,馬克西米連以攝政的名義獲得了勃艮第公爵的全部領土,這使得自法國南部直到荷蘭的一系列領地落入哈布斯堡手中;此後的1496年,馬克西米連和瑪麗之子「美男子」腓力迎娶了西班牙公主胡安娜,胡安娜是國王費迪南和女王伊莎貝拉的女兒,這次聯姻預示著哈布斯堡家族在西班牙統治的前景。雖然英俊的腓力與美貌的胡安娜一見鍾情,但王子公主的婚姻很快就因腓力的放蕩亮起紅燈。胡安娜作為西班牙公主,有著天主教國家特有的偏執與狂熱,暴烈的性格和脆弱的神經在她身上魔鬼般地結合。如果說丈夫的不忠使她那拉丁人的神經質展現無遺,那麼28歲的腓力英年早逝更讓她精神徹底崩潰。雖然丈夫生前對她曾拳腳相加、百般折磨,但她在亡夫靈前的聲嘶力竭使她有了「瘋女」之稱號。胡安娜與腓力的不幸婚姻為哈布斯堡家族貢獻了最偉大的君主,也讓胡安娜的瘋狂注入了家族血液。
查理五世的紋章
作為哈布斯堡家族最傑出的君主,查理五世與16世紀同齡。6歲時他從父親腓力手中繼承了低地國家(今天的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1516年他的外祖父費迪南去世後,「瘋女」胡安娜無法執政,16歲的查理繞過其母直接成為西班牙國王(稱卡洛斯一世);1519年祖父馬克西米連一世死後,他又成功當選為神聖羅馬皇帝,繼承了來自祖父的德意志遺產。至此,查理五世不僅統治歐洲的廣大領土,他蜘蛛網般的帝國還獲得了中南美洲的殖民地,成為16世紀的「日不落帝國」。不過,作為查理曼與拿破崙之間歐洲最大的君主,查理五世更為當時人津津樂道的並非其戰功,而是他那個「哈布斯堡式的下巴」。
查理五世既是父母婚姻的受益者,也是其受害者。受益的是遍布歐洲的廣大領土,受害的是一個突出的讓嘴合不攏的下巴。今天的遺傳學無助於解釋500年前他們的長相問題,至少從查理祖父馬克西米連的畫像來看,下巴還是很正常的。可是到了查理五世,肖像的畫風就完全跑偏。查理五世偏偏還是個自戀的人,他在位時留下了許多肖像畫,多數都出自文藝復興大畫家丟勒和提香的手筆。在那個沒有PS和美圖等技術工具的年代,丟勒的寫實風格,的確讓查理五世的大下巴令人無法直視。不過,查理對自己的下巴也有自知之明,他在邀請法國國王來西班牙開會的信中,說明了自己這個令人不安的體貌特徵。他向對方保證說,他的嘴巴確實總是張著的,可他並不咬人。而英王亨利八世,作為查理的姨父(亨利首任王后凱薩琳是胡安娜的妹妹,查理的姨母),也曾對西班牙大使很不厚道地調侃他這個姨侄的下巴。
查理沒有像他母親那樣發瘋,可是他的大下巴卻被後代繼承。17世紀曆代哈布斯堡君主的畫像中,這種家族特徵很明顯。有分析指出,這多半由近親結婚所導致。查理退位後哈布斯堡家族分為西班牙和奧地利兩大支,可是短期內他們血緣關係仍很親近。查理的兒子腓力二世娶了自己的侄女,即奧地利的安娜。此後還多次出現兩國王室間的聯姻,惡果也就在君主們的畫像和智力上一覽無餘。
哈布斯堡的大下巴們: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左上)、腓力四世(右上)、奧地利皇帝魯道夫二世(左下)、費迪南二世(右下)
搖晃的帝國:革命與戰火中的哈布斯堡家族
查理五世的帝國在他身後並未停止擴張。查理在世時,他的弟弟費迪南就在1526年取得了波西米亞(後來的捷克)和匈牙利王位。1580年葡萄牙被西班牙吞併,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室又獲得葡萄牙及殖民地。此外,通過一系列聯姻、繼承與戰爭,哈布斯堡家族奪取了義大利北部的幾個公國。查理之後他的帝國一分為二:西班牙由兒子腓力二世繼承,德意志、奧地利和其他領地由弟弟費迪南繼承,但哈布斯堡的「蜘蛛帝國」還是歐洲令人生畏的強權。
將帝國比作蜘蛛,一方面是因為家族領地像蛛網一樣縱橫交錯、遍布歐洲,另一方面在於帝國內民族的多樣化,君主無法對廣袤帝國進行有效整合,各民族就像蛛網上的獵物,雖受羈絆卻一息尚存、時刻可能脫離帝國。蛛網的特性首先在法國的反應中體現出來,16世紀初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就不斷挑戰,以打破哈布斯堡家族的包圍,這種挑戰由路易十四完成:王位繼承戰爭使法國波旁家族獲得了西班牙王位。
哈布斯堡家族在中歐的領土擴張
法國大革命對哈布斯堡家族無疑又是一次打擊,1806年在拿破崙的軍事脅迫下,奧地利皇帝弗蘭茨二世宣布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廢除帝國並沒有引起人們太多關注,延續千年的政治體從此煙消雲散。因為拿破崙相信歐洲只有一個皇帝。從此開始,哈布斯堡家族失去了德意志的皇位,完全成為奧地利的邦君。1848年革命更證實了這張蛛網的脆弱,匈牙利革命迫使奧地利正視民族分治的問題,1867年二元制的奧匈帝國成立。很大程度上這是哈布斯堡家族對民族自治的妥協。
不知是巧合還是宿命,奠基哈布斯堡家族榮耀的是魯道夫一世,而預示著哈布斯堡王朝衰亡的也是一個叫魯道夫的王子,他是弗蘭茨•約瑟夫皇帝和伊莉莎白皇后(即知名度極高的「茜茜公主」)的兒子,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這位皇儲的性格不禁使人想起祖先——「瘋女」胡安娜的血液依然在皇儲的體內奔流,父皇的冷漠專制讓魯道夫心灰意冷,他在淫亂和麻醉藥中自我放逐,變得鬱鬱寡歡。1889年1月30日,魯道夫突然陳屍皇家獵苑,他用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躺在他身邊的是18歲的情人瑪麗•維塞拉,魯道夫在自殺前幾小時開槍打死了她。皇儲暴亡讓弗蘭茨•約瑟夫措手不及,無奈之下他立侄兒斐迪南為繼任皇儲。不過,王朝未能逃脫衰亡的命運,1914年斐迪南大公在塞拉耶佛遇刺,而僅僅四年之後,哈布斯堡王朝這張破敗的蛛網也在一戰的硝煙中化為塵土。
弗蘭茨·約瑟夫之子、皇儲魯道夫
今天回顧哈布斯堡王朝的教訓,多少有事後諸葛亮的意味。面對民族成分多元而錯綜複雜的帝國,哈布斯堡家族沒有多少現代國家的治理經驗。在一個民族國家不斷興起的時代,哈布斯堡家族只會從他們中世紀的祖先那裡尋找統治的智慧。這種過時的觀念,挽救不了神聖羅馬帝國的湮滅,面對19世紀的革命他們僥倖過關。在屬於革命與戰爭的20世紀,他們的墨守陳規使自己在世界大戰中粉身碎骨。王朝湮滅已近百年,然而這些教益並不過時。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nx2g4q.html


2020-12-09_1949392020-12-09_1949242020-12-09_1949042020-12-09_194945800px-Battle_of_Pavia (1)467px-Familienwappen_Habsburg-Stroehl545px-Armoiries_Habsbourg.svg800px-Habsburg_Map_1547 (1)467px-Familienwappen_Habsburg-St

哈布斯堡王朝(德語:Habsburg),也稱哈普斯堡家族(Hapsburg),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
其家族成員曾出任羅馬人民的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奧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奧地利帝國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國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國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國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註 1](1864年—1867年)和今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境內及南部斯拉夫地區若干王國、公國的國王、大公與公爵。
16世紀中葉查理五世退位後,哈布斯堡家族分為奧地利與西班牙兩個分支,前者占據神聖羅馬帝國的帝位,稱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後者則為西班牙國王,統治西班牙、西屬尼德蘭、義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國、撒丁王國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廣袤領土,稱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由於多代近支聯姻,在累代基因缺陷下,繼承者紛紛出現身心理的健康問題。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奧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繼男嗣斷絕。西班牙王位落入法國皇室波旁家族之手;而奧地利分支與洛林家族聯姻,帝國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瑪麗亞·特蕾西亞嫁於洛林公爵、托斯卡納大公法蘭索瓦三世(法蘭切斯科二世),並依據《國本詔書》繼承了奧地利、匈牙利與波希米亞等家族領地,由此創建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5年弗蘭茨·史蒂芬當選為帝國皇帝。
哈布斯堡王朝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LfGfFT
起源
家族徽號
哈布斯堡家族發源於阿爾薩斯(Alsace),後擴張至瑞士北部的阿爾高州,並在1020年築起鷹堡,名為哈布斯堡,並逐漸將勢力擴展到萊茵河西岸流域。1273年,哈布斯堡公爵魯道夫一世當選羅馬人民的國王(但未加冕為皇帝)。1282年12月27日魯道夫一世奪取被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佔有的奧地利與施蒂利希公國,旋即分封於自己的兩個兒子阿爾布雷希特與魯道夫,自此奧地利劃歸哈布斯堡皇室擁有長達600餘年,直至於一戰戰敗為止。
魯道夫一世1291年逝世後,拿騷家族的阿道夫被選舉為國王,但因其與英國結盟很快遭到厭棄,魯道夫一世之子阿爾布雷希特一世被選為對立國王,並在1298年擊敗阿道夫,正式登基。1308年,阿爾布雷希特一世被自己的侄子士瓦本的約翰殺害,自此後雖然阿爾布雷希特的次子腓特烈曾被選舉為對立國王,並與巴伐利亞的路德維希四世共治,然而其後的100年間哈布斯堡家族的勢力開始退縮到以奧地利爲主的家族領地,並把南阿爾薩斯、布賴施高(Breisgau)和帝國內的其他一些領地陸續劃入治下。14世紀期間,新成立的瑞士聯邦不斷向德國南部擴張,導致哈布斯堡家族失去祖先建立的鷹堡。自此,哈布斯堡王朝的基地正式由瑞士北部的鷹堡,轉移到奧地利的維也納,因此哈布斯堡家族也被稱爲「奧地利家族」。
發展鼎盛
奧地利公國
哈布斯堡家族在失去神聖羅馬帝位後,繼續保有奧地利與施蒂利希為領地。歷任奧地利公爵都不斷地擴大公國的統治範圍,並在14世紀中葉開始自稱「大公」,以期與選帝侯的權位相抗衡,但該稱號未得到皇帝查理四世的承認。
1547年哈布斯堡王朝在歐洲領地示意圖
哈布斯堡家族將奧地利公國劃分為若干個省統治,這最終導致了內外奧地利分治。1379年,哈布斯堡家族的兩位兄弟,阿爾布雷希特三世(Albrecht III)和利奧波德三世(Leopold III)簽定協議。阿爾布雷希特的子孫將擁有奧地利大公國(後來被稱為下奧地利),即今日的奧地利中東部,利奧波德的後裔則坐擁外奧地利公國,統治領域包括今日奧地利西部、南阿爾薩斯和位於德國西南領地。
奧地利內外分治的局面,並沒有因為1450年阿爾布雷希特支系的絕嗣而統一,利奧波德支系的兩個分支老蒂羅爾支系和施蒂里亞支系控制著不同的領土。直至1490年老蒂羅爾支系絕嗣,哈布斯堡家族領地才由施蒂里亞支系的馬克西米連一世(Maximilian I)統一。
重登神聖羅馬帝位
1422年,阿爾布雷希特支系的阿爾布雷希特五世迎娶了神聖羅馬皇帝兼匈牙利及波希米亞國王西吉斯蒙德唯一的庶女盧森堡的伊莉莎白,並被指定為西吉斯蒙德的繼承人。1437年,西吉斯蒙德病逝,阿爾布雷希特於次年陸續即位為羅馬人民的國王、匈牙利國王及波希米亞國王(阿爾布雷希特二世,未加冕為皇帝)。由此以後,哈布斯堡家族一直把持神聖羅馬帝國皇位(1742年-1745年間除外),直至帝國覆亡。
1439年,阿爾布雷希特英年早逝,遺下一名遺腹子拉迪斯勞斯。奧地利公爵和神聖羅馬帝國皇位隨後由阿爾布雷希特的遠房堂弟腓特烈三世繼承,拉迪斯勞斯一出生就繼承了匈牙利及波希米亞國王(分別稱拉斯洛五世及拉迪斯拉夫一世)。但不幸的是,這位哈布斯堡幼主很快被人所害,使家族喪失了對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的統治。
1453年11月23日,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三世正式將奧地利公國提升為大公國,使哈布斯堡家族乃至奧地利在歐洲的地位都大大提高,也為皇朝的進一步擴展提供了基礎,王朝逐漸步入鼎盛期。
散葉歐洲各國
哈布斯堡皇室的權勢,在腓特烈三世之子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統治期間(1493年-1519年),通過皇室聯姻,得以進一步增強。
馬克西米利安本人,於1477年8月18日迎娶勃艮第公爵獨女瑪利(Mary of Burgundy)。這段姻緣,將屬於勃艮第公國的,自法國北部至荷蘭、比利時的領地通通併入哈布斯堡皇室領地。
馬克西米利安的兒子美男子菲利普,於1496年迎娶西班牙女王儲胡安娜,開創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不過,菲利普將母親勃艮地公爵的領地也帶入西班牙王室,種下了西班牙與法蘭西衝突的火種。
馬克西米利安的孫子,日後的神聖羅馬皇帝斐迪南一世於1521年5月25日迎娶了波希米亞郡主安妮(Anne of Bohemia),次年,斐迪南的妹妹瑪利亞郡主(Maria of Austria)嫁與匈牙利兼波希米亞國王拉約什二世(Louis II of Hungary & Bohemia),這兩段婚姻為日後奧地利吞併波希米亞和奧匈合組二元帝國埋下伏線。而哈布斯堡王朝便是通過聯姻在歐洲的影響使哈布斯堡家族的帝國勢力大大增強。
查理五世稱霸歐洲
1525年的帕維亞之戰,西班牙大敗法國,接替為西歐的第一強權
馬克西米連精心安排的政治婚姻,使他的孫子查理五世成為歐洲的霸主。
1506年,查理的父親美男子菲利浦英年早逝,查理便繼承了勃艮地公爵一職,成為了尼德蘭(今日的荷蘭和比利時)的統治者。
1516年,查理的外祖父,阿拉貢國王費迪南二世病逝,查理因此成為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自此,西班牙全國、義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薩丁島、那不勒斯王國以及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都成為哈布斯堡王朝的管治領域。
1519年,查理的祖父,神聖羅馬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病逝,查理繼承帝位成為查理五世,並承繼了家族對奧地利和阿爾薩斯的管治。
此時,查理五世成為統治最多領土的歐洲君主,不過仍然不斷出征,如對付基督新教徒以及奧斯曼帝國的入侵。因此,查理五世所統治國家的內政,多由他的代理人處理,在西班牙的代理人是他兒子菲利浦王子,而在奧地利是他的弟弟費迪南大公。雖然,哈布斯堡皇朝的領地面積已冠全歐,但皇朝為擴張而進行的征戰並未止歇。
1521年,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發覺其國被哈布斯堡領土包圍,於是攻擊西班牙在義大利的屬地,再次引起兩國的衝突。法國遭遇災難性敗績,先後在比克卡會戰(1522年)、帕維亞之戰(1525年,弗朗索瓦本人被虜)受挫。結果,被查理俘虜的弗朗索瓦退出戰爭,再次放棄米蘭予西班牙;弗朗索瓦一世為取得自由,不惜簽訂割讓勃艮地(給查理)、布列塔尼(給英王亨利八世)等領土的屈辱條約。但弗朗索瓦一世一回到法國,就宣布撕毀條約,拒絕割讓土地給查理和英國。
1525年,查理五世在帕維亞之戰中大敗法國,使很多義大利及德意志人感到意外,令人擔心他將會繼續擴張勢力。很快地,教宗克萊孟七世倒戈支持法國及義大利一些重要城邦,以上帝的名義宣布,弗朗索瓦一世與查理五世所簽訂的割地條約無效;克萊孟七世還主動參與針對哈布斯堡帝國的科涅克同盟戰爭(1526-1529年)。查理五世因此勃然大怒,加上查理漸漸厭倦克萊孟七世教宗干預他認為與宗教毫無關係的事務,所以在1527年攻陷羅馬,使教宗蒙羞。結果,以後克萊孟七世與繼任的教宗在與世俗勢力交往時,都顯得加倍謹慎,不敢違背西班牙國王。1529年,教宗與查理簽署巴塞隆那和約,建立更和諧關係。西班牙正式成為天主教的保護者,而查理被教宗加冕為義大利國王(倫巴第);因為教宗需要查理的西班牙出兵,以推翻趁機自立的佛羅倫薩共和國。1533年,教宗克萊孟七世拒絕讓英王亨利八世離婚,主要原因是他不希望觸怒查理五世,令羅馬再度被洗劫。
重奪匈牙利與波希米亞
1526年後匈牙利領土的瓜分
  皇家匈牙利  特蘭西瓦尼亞
  鄂圖曼帝國  哈布斯堡奧地利
1526年8月29日,匈牙利兼波希米亞國王路易二世與鄂圖曼帝國蘇丹「奇蹟王」蘇萊曼一世,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以南約200公里的摩哈赤激戰,史稱第一次摩哈赤戰役。土耳其軍戰勝匈牙利軍,路易不幸戰死沙場。
但奧斯曼帝國並無長期佔領匈牙利,反而在9月時撤軍。此時,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的弟弟,奧地利大公斐迪南一世以路易的姐夫身分,繼承匈牙利和波希米亞國王。雖然在匈牙利出現了爭位者,但很快便被打敗,靠著奧斯曼帝國的保護才在匈牙利東部立足。自此,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和名義上的匈牙利一直在哈布斯堡皇朝的管治之下(1699年奧地利大公兼皇帝利奧波德一世統一全部的匈牙利),直至1918年奧匈帝國解體。而西里西亞(今日波蘭南部)也暫時成為哈布斯堡皇朝的領地。
王朝分家
1556年,查理五世自覺年老,打算退位,但他認為過去他一人兼任多國的國君實在吃力,再加上歐洲其他國家的壓力,因此決定將西班牙王位傳位給兒子菲利浦,而將奧地利大公傳位給弟弟斐迪南,並讓他們各自的子孫世襲他們自己的王位,不得互傳。自此,哈布斯堡王朝正式分為奧地利分支和西班牙分支,查理五世時期一人統領王朝領地的局面也不再出現。
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
奧地利歷史
1556年,查理五世將奧地利大公之位讓與其弟匈牙利及波希米亞國王斐迪南一世,並立斐迪南為神聖羅馬帝國帝位的繼承人。但根據查理的遺囑,斐迪南及其子裔喪失了繼承為西班牙國王的權利。此舉使斐迪南成為了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首位君主。
自此,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統治奧地利、匈牙利及波希米亞直至1740年,歷10代君主,這二百多年亦是歐洲歷史上戰爭最多的時期。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1516年,查理五世繼承西班牙(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王位,是為卡洛斯一世,在1556年卡洛斯一世退位,將西班牙王位讓與其子菲利浦二世,並廢除了菲利浦及其後裔繼承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利,正式揭開了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序頁。此後在哈布斯堡國王的統治下,西班牙進入了黃金時代,成為世界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1700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的去世而無後嗣,結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對西班牙歷五代一百八十多年的統治。卡洛斯二世生前體弱且有殘障,在宮廷親法蘭西的權貴壓力下,他臨終前把王位傳給了他的外甥,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的孫子安茹公爵菲利普,這表示西班牙王位將落入法蘭西王室波旁家族手中,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與英國皆怕法西兩國從此合併,故反對菲利普繼承西班牙王位,並結盟與法國及西班牙開戰,史稱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然而不久後,奧地利與反波旁同盟擁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人卡爾大公意外繼承無後的亡兄約瑟夫一世的奧地利皇位,讓全歐洲都開始擔心一個超越查理五世帝國的哈布斯堡大帝國的復活。最終雙方妥協,西班牙波旁王朝將西屬尼德蘭、那不勒斯王國、撒丁島、西西里島以及米蘭公國等西屬義大利領地割讓予奧地利,以及直布羅陀及馬略卡島割讓予英國,並且承諾波旁王室西法兩支系將永不共君,以換取列強承認波旁王室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權。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也因此而終結。
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1740年10月20日,神聖羅馬皇帝卡爾六世去世。卡爾和他的兄長都沒有男性後裔,因此他的長女瑪麗亞·特蕾西亞繼承了他奧地利大公、波希米亞和匈牙利的王位。而他的女婿,洛林公爵家出身的托斯卡納大公弗朗茨·史蒂芬於1745年9月13日,當選神聖羅馬皇帝。此後,弗朗茨皇帝將妻子的姓氏加在自己姓氏的前面,他們的後裔都採用「哈布斯堡-洛林」的姓氏。
自此,奧地利進入哈布斯堡-洛林皇朝,而弗朗茨皇帝和瑪麗亞·特蕾西亞皇后成為皇朝的創始人。皇朝歷經數次變故,包括1806年,法皇拿破崙一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但當時的哈布斯堡君主,前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早於1804年整合各哈布斯堡領地,改稱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以回應拿破崙稱帝。1867年,為了化解普奧戰爭失利對帝國的衝擊,奧地利帝國又改組為奧匈帝國,對奧地利帝國與匈牙利王國實施二元統治。皇朝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而於1918年被推翻。奧匈帝國隨即遭到肢解,奧地利成立共和國,哈布斯堡皇室被迫流亡海外。
絕嗣及後代現況
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分支的於1700年絕嗣,而奧地利分支則於1740年絕後,隨即被分支哈布斯堡-洛林皇朝取代,直至1918年帝國被共和國取代。
今日,哈布斯堡王室的後裔分別定居於奧地利、列支敦斯登和德國,現時他們的族長是卡爾·馮·哈布斯堡。卡爾的父親是奧地利末代皇儲、曾任歐洲議會議員的奧托·馮·哈布斯堡。哈布斯堡王朝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LfGfFT


2020-12-09_195322bella-gerant-alii-05-642x1024bella-gerant-alii-04bella-gerant-alii-032020-12-09_195331

一個「讓別人去打仗」自己專心結婚的家族──哈布斯堡王朝
一個「讓別人去打仗」自己專心結婚的家族──哈布斯堡王朝 | 故事 StoryStudio https://bit.ly/2VSTNt4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話:「婚姻不只是兩個人的結合,更是兩個家庭的結合。」這句話如果拿來解釋歐洲的皇家婚姻,還真是再貼切不過。
十五世紀以後,歐洲王權興起,國家可以說是屬於君王的個人所有品。當時歐洲社會的繼承權充分保障了婚生子女的合法權利。私生子女什麼都沒有!沒有法定繼承權,更沒有社會地位!
就像知名影集《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的男主角 Jon snow,一直被以史塔克家族的私生子撫養長大,地位卑微。當七國之王 King Robert 到訪北境時,他連晚宴都無法參加,只能一個人在庭院裡鬱悶地揮著劍砍擊練習。
《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
私生子女在過去歐洲歷史上被認為是欲望與謊言結合的產物,天生就流著放蕩的血液,不受待見。君主繼承權只能建立在合法的婚姻上。神聖的正統婚配,會直接影響領土與權力的歸屬。
所以,君王的婚姻從不是兒女私情,一直以來都會是政治版的頭條標題!如果找對了人,強強聯手,家族版圖與權力就可以大大地擴張。如果找到錯的人,那不只是要去婚姻諮商掛號了,更有可能影響未來國勢的漲跌趨勢。因此,如何找到門當戶對,能夠為國錦上添花的對象,絕對是皇室擇偶標準的第一順位。皇家子女的終身大事,就是國家大事
歐洲流行著一句拉丁文諺語,藉此讚嘆一個家族在聯姻事業上的偉大:
讓別人去打仗吧!你,幸福的奧地利,去結婚!戰神瑪爾斯給別人的東西,愛神維納斯會賜給你!
Bella gerant alii, tu felix Austria nube, Nam quae Mars aliis, dattibi regna Venus
政治不難,找對人結婚而已。
「幸福的奧地利」指的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核心領地。這一家實在太狂了,從中歐的小小奧地利出發,透過聯姻的手段,不斷擴張領土,不費一兵一卒,就成功晉身為歐洲歷史上最知名、統治地域最廣的豪門家族。真可謂:「結婚一時爽,一直結婚一直爽!」
到底他們是如何透過婚姻來一步步地擴張自己的家族勢力呢?
首先,既然結了婚,就要努力生小孩,越多越好!正可謂「一個孩子不嫌少,二個孩子恰恰好,三個孩子不算多,四個孩子湊一桌,五個孩子換大車。」越多合法的婚生子女,才得以作為未來聯姻籌碼啊!而我們的男主角之一:哈布斯堡家族的奠基者魯道夫一世,合法婚生子女就有「十一個」之多。
第二,生得出來還要養得活。中世紀歐洲由於醫療不發達,加上衛生習慣落後嬰兒的死亡率高,有高達七成的嬰兒在滿周歲前夭折。當時可沒有疫苗這種東西,人們很容易受到天花、百日咳、破傷風、麻疹、腮腺炎、流感,各種疾病的威脅。
這些細菌和病毒並不會因為你生長在大戶人家就得以倖免,即使是貴族之家,也有三分之一的兒童在五歲之前就病死了。如果連孩子養不大,又怎麼奢望他順利長大,娶個好老婆或嫁個好老公,帶來少奮鬥二十年的家族紅利呢?
所以哈布斯堡家族在照顧小孩上面,肯定也是下了一番功夫,才可以把孩子一路拉拔到成親啊!像魯道夫一世的十一個孩子,就有六女三男順利長大成年,養育率衝破八成,遠高於當時的平均值。哈布斯堡家族確實有一套!
哈布斯堡紋章
第三,要挑對人結婚。
要能把結婚化做政治上的紅利,是需要有精準的投資眼光滴~在這之前,我們需要花點大腦來瞭解一下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是如何選出來的?
神聖羅馬帝國,被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批評:「既不神聖,又不羅馬,更不帝國」,是其來有自的,它的權力一點都不集中,是一個由數百個地方諸侯國組合而成的鬆垮政治集合體。
其中,有七個最具聲量的諸侯!包括:科隆大主教、美因茨大主教、特裡爾大主教萊茵-普法爾茨伯爵(十三世紀以後此區被巴伐利亞公爵統治)、薩克森-維騰堡公爵、布蘭登堡藩侯、波希米亞國王這七個人擁有可以選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利,又稱為「選帝侯」。
我們可以看到有三個選帝侯是大主教,不能結婚,可以放過他們了。那來看看,前面提到那位魯道夫一世的六個女兒,她們都嫁給了誰
瑪蒂爾達(Matilda):巴伐利亞公爵夫人
凱薩琳(Catherine):巴伐利亞公爵夫人
愛格妮思(Agnes):薩克森公爵夫人
海德薇格(Hedwig):布蘭登堡邊疆伯爵夫人
克萊門絲(Clementia):匈牙利王后
朱蒂絲(Judith):波西米亞和波蘭王后
仔細比對一下她們的頭銜與七大選帝侯的名單,就會發現,整個神聖羅馬帝國有數百個諸侯,但魯道夫一世的女兒完全沒有亂嫁!是非常有目的性的選擇。只要女兒把小孩生出來,並且努力撫養長大,毫無疑問地,魯道夫一世的孫子 a.k.a. 哈布斯堡家族的後裔就可以成為未來的選帝侯,一起大喊:「唯一支持哈布斯堡!」魯道夫一世嫁了六個女兒出去,就等著收割完全掌控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人選的未來啊
「國民阿公」魯道夫一世善於聯姻的智慧,在大約 200 年後,隔代大遺傳給他的後後後後代──馬克西米連一世。馬克西米連一世自己選擇了和勃艮第公爵的女兒瑪麗結婚。勃艮第公爵的唯一婚生子女只有瑪麗,所有的土地都留給了瑪麗,娶到了瑪麗等於娶回了勃艮第公國的領土,包含今天法國的東南部,一路往北延伸到盧森堡、比利時、荷蘭。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馬克西米連一世的老婆瑪麗過世後,他絕不浪費自己的再婚額度,又再娶了義大利米蘭公爵的女兒。雖然沒有繼承到相關的土地,但米蘭可是靠著地中海貿易致富的義大利好野人城市。老婆娶進來,嫁妝也帶進來,馬克西米連發大財!之後他更透過娶老婆所帶來的大量收入進行賄賂,穩坐神聖羅馬帝國的帝位,開創哈布斯堡家族的尊榮盛世。
在天主教「一夫一妻」制的系統下,馬克西米自己的婚姻不夠用,只好把主意動到兒子身上。他的兒子是在歷史上是被稱為「Felipe I el Hermoso」的菲利普一世。Hermoso 是西班牙語:「美麗」的意思,這位奇蹟美男菲利浦國王,顏值驚人,又是炙手可熱的哈布斯堡家族富二代,自然可以帶來一場旗鼓相當的聯姻。
在十五世紀,歐洲最強的國家就是發現新大陸的西班牙,西班牙人透過開拓美洲,掠奪大量黃金,以及在環球探險和殖民地擴張事業,成為那個年代最強大的歐洲霸主。馬克西米連一世為兒子菲利普找到了西班牙公主胡安娜當媳婦,開啟了哈布斯堡家族日後跨足西班牙展開近兩百年的統治。
這對歐洲政界的金童玉女育有兩子,長子叫做查理。這個查理是歷史上頭銜稱號最長的查理了。
我們看《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裡面的侍女介紹龍女時說:「在你面前的是安達爾人、洛伊拿人和先民的女王、七國統治暨全境守護者、大草原上多斯拉克人的卡麗熙、打碎鐐銬之人、彌林女王、風暴降生龍石島公主、丹妮莉絲‧坦格利安。」
挖!那一長串稱號聽起來真是太威了!但龍女跟查理比起來還是太遜了!我們查理的稱號如下:
「查理,蒙上帝鴻福,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永遠的奧古斯都、羅馬人民的國王、義大利國王、全西班牙人的國王、西西里國王、拿坡里國王、薩丁尼亞與科西嘉國王、耶路撒冷國王、東與西印度群島國王、奧地利大公、勃艮第公爵、布拉邦公爵、洛林公爵、施蒂里亞公爵、卡林西亞公爵、卡爾尼奧拉公爵、林堡公爵、盧森堡公爵、海爾德蘭公爵、符騰堡公爵、亞爾薩斯領地伯爵、那慕爾藩侯、弗蘭德伯爵、哈布斯堡伯爵、提洛伯爵、戈里齊亞伯爵、巴塞隆那伯爵、夏洛萊伯爵、阿瓦圖伯爵、勃艮第-普法茲伯爵、埃諾伯爵、荷蘭伯爵、聚特芬伯爵、魯西永伯爵。」
(Charles, by the grace of God, Holy Roman Emperor, forever August, King of Germany, King of Italy, King of all Spains, of Castile, Aragon, León, of Hungary, of Dalmatia, of Croatia, Navarra, Grenada, Toledo, Valencia, Galicia, Majorca, Sevilla, Cordova, Murcia, Jaén, Algarves, Algeciras, Gibraltar, the Canary Islands, King of Two Sicilies, of Sardinia, Corsica, King of Jerusalem, King of the Indies, of the Islands and Mainland of the Ocean Sea,
Archduke of Austria, Duke of Burgundy, Brabant, Lorraine, Styria, Carinthia, Carniola, Limburg, Luxembourg, Gelderland, Neopatria, Württemberg, Landgrave of
Alsace, Prince of Swabia, Asturia and Catalonia, Count of Flanders, Habsburg, Tyrol, Gorizia, Barcelona, Artois, Burgundy Palatine, Hainaut, Holland, Seeland, Ferrette, Kyburg, Namur, Roussillon, Cerdagne, Drenthe, Zutphen,
Margrave of the Holy Roman Empire, Burgau, Oristano and Gociano, Lord of Frisia, the Wendish March, Pordenone, Biscay, Molin, Salins, Tripoli and Mechelen.)
先不管查理背不背得起來他的自我介紹,由於查理的爸爸美男子菲力普 28 歲就過世了,查理的媽媽胡安娜公主唯一的哥哥,也就是西班牙繼承人胡安,同樣英年早逝。
胡安娜,西班牙人這樣稱呼她:「La Loca」,意思就是肖查某,眾所皆知的瘋子。由於精神異常,無法管理強盛的西班牙。查理,在爹早逝、媽又瘋的情況下,注定成為了不起的查理。哈布斯堡家族聯姻史上最驚人的成就──統御領土最廣大的查理五世就此誕生了
胡安娜
查理五世的阿公是馬克西米連一世,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查理五世的阿嬤是瑪麗,勃根地公國的繼承人。查理五世的媽媽是胡安娜,西班牙王國的繼承人
因此,查理五世即位後,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 + 勃艮第 + 西班牙的土地。沒有打任何一場戰爭,憑著靠爸靠媽靠阿公阿嬤,他就成為了歐洲南波萬的超級大地主,迎向了哈布斯堡王朝最巔峰的時代。
爬到了山頂,也準備要走下坡了。
越是廣大的領土,越是招來四面八方的敵人。統治越多的人口,代表需要包容越多元的聲音。然而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不是建立在武力征服,更非基於民族向心力,而是一紙婚約。就算透過聯姻聯姻再聯姻,取得大量的土地與權力,所有的土地,都是各自獨立的諸侯與邦國,各有各的法律、習俗與文化傳統。建立在繼承權上的統治,沒有強大的實力,也只是曇花一現的結合。
「讓別人去打仗吧!你,去結婚!」哈布斯堡家族就只有做了結婚這件事,為了繼承土地與財富,將愛犧牲。那麼多不同個性的諸侯封國勉強在一起後,只是互相折磨。
沒有真心與信任的經營統治,誰願意為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利益和野心做任何奉獻付出?
於是哈布斯堡家族底下的領土與民族紛紛離家出走,還留著的繼續吵鬧不休。直到哈布斯堡家族王儲和他的老婆在塞拉耶佛被開槍暗殺,揭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序幕。這個家族才終於了解,原來在結婚以外,政治真的挺難的。
一個「讓別人去打仗」自己專心結婚的家族──哈布斯堡王朝 | 故事 StoryStudio https://bit.ly/2VSTNt4


哈布斯堡家族霍亨索倫家族


MeranSonnenuhr12020-12-09_211656

A.E.I.O.U.,或AEIOU,是哈布斯堡王朝皇帝使用的格言,亦是奧地利帝國的國家格言。這個格言是由腓特烈三世發明的,這位皇帝喜歡使用縮寫的、帶有神秘色彩的語言。[1]在1666年發現的一本筆記上,他用德文和拉丁文解釋了A.E.I.O.U.的含義:「世界屬於奧地利」(德文:Alles Erdreich ist Österreich untertan;拉丁文:Austriae est imperare orbi universo)。[2]在同一本筆記中的另一段則有使用A.E.I.O.U.作為第一行每個詞首字母的對句,而這一行意為「我被選帝侯所喜愛」(拉丁文:amor electis, iniustis ordinor ultor)。[2]
還有一些其它的解釋和假設:
Austria est imperio optime unita(「奧地利是最優秀的聯合帝國」)[3]
Austria erit in orbe ultima(「奧地利將笑到最後」)[3]
Austriae est imperare orbi universo(「奧地利命中注定統治世界」)[3]
這些版本在今奧地利乃至整個前奧地利帝國的領土內都廣泛流傳。
A.E.I.O.U.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ozYX9J


800px-A._Theresianische_Militaer791px-AEIOU_Theresianische_Militärakademie.svg

A.E.I.O.U. - Catholicism.org

aeiou_New-Feature


A.E.I.O.U. - Wikipedia

AEIOU_Buchmalerei_in_der_Handreg2020-12-09_2131352020-12-09_2131312020-12-09_213126630px-Habsburško-celjski_grb_(_F.I._A.E.I.O.U.)下載 (1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