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武精神-- 尚武精神/尚武文化/「漢化說」與「新清史」/尚武有助於抗禦外敵或有效擊敗危及已方或友鄰時的保衛手段,達到克敵制勝之道-絕不可輕易動武。在授徒之前也必先讓習武者明白,不可仗著自己的功夫好勇鬥狠,這不僅不是尚武,反褻瀆了尚武精神/尚武文化痕跡的民俗活動 蒙古那達慕 阿拉伯獵鷹比賽 西班牙鬥牛節、奔牛節 英國喬維克北歐海盜節(Jorvik Viking Festival) 全日本弓道大會、日本流鏑馬 印度錫克教徒灑紅節比武(Holla Mohalla) 內門鄉宋江陣 美國、瑞士與芬蘭的槍械文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台灣相撲/大正五-六年1916年-始政紀念日(第21或22年)於台北新公園及城南小學舉辦的相撲比賽(子供相撲大賽)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倒杆比賽的起源如今已經不可考,一般有兩種說法。有指在1940年代,由日本軍校生發明了這項運動。
另有意見指出,倒杆出現於日本國會成立初期。當時日本政府對人民的公民權利限制較大,禁止民權人士在街頭進行演講、收集國民意見、召開大會等。於是民權人士轉念一想,便借運動會的名義推出「騎馬戰」、「棒倒」兩種競技項目,以「騎馬戰」寓意為全民都具爭取成為政治領袖的權力,而「棒倒」則意味著以眾人之力推倒不公政權。在運動背後,隱含著民權人士的理念。

國會 (日本)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倒竿(棒倒し)類似於西方的搶旗賽(Capture the flag),已有1世紀歷史,是一項結合橄欖球、相撲與武術的競技,比誰能最快放倒對方的竿子,常被列為日本運動會與體育季的比賽項目之一,可以使用抓、打、擠與撞頭等攻擊

日本在二戰時戰敗,日本憲法第九條規定日本「不能保持陸海空軍或其他戰力」,所以日本現在已經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軍校和軍人,倡導和平主義的日本只剩下自衛隊,專門來防衛日本的國安,屬於被動地位。但是,隨著去年日本新安保法通過,解禁了集體自衛權,未來自衛隊除了保衛日本國土,也可以出兵增援盟友,改變了戰後走和平主義路線的日本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43941065730870/permalink/2532695263522095/?sfnsn=mo
棒倒し  (倒竿)  這項早在明治維新之後就發展出來的競技比賽,戰後的自衛隊的日本防衛大學校開校祭中,成為學校的傳統活動.
在日本統台灣時期,早在 明治44年西元1911年11月26日嘉義小學校的運動會,就有 棒倒し (倒竿) 項目的紀載.軍國主義時代的日本兒童遊戲競賽
資料來自:日治初期臺灣初等學校運動會之歷史考察 (1895~ 1911)  金湘斌
日治時期台灣懷舊照片文獻史料 | Facebook https://bit.ly/2UUYHoT

2020-11-24_1656322020-11-24_1656072020-11-24_1655582020-11-24_1655492020-11-24_1655352020-11-24_1655032020-11-24_1654372020-11-24_165400


【新唐人亞太台 2018 年 11 月 20 日訊】倒杆比賽是日本防衛大學的年度盛事,參賽隊伍要派出150名成員,一半進攻、一半防守,進攻方要想辦法在90秒內把防守方的杆子拉下30度,比賽過程常常有激烈的衝撞、拉扯,堪稱全日本最狂野的比賽
聚集在日本防衛大學(National Defense Academy of Japan)操場上的學生們,即將進行倒杆比賽(Bo-taoshi),倒杆比賽規則很簡單,參賽隊伍派出150人,75人負責進攻,75人負責防守,防守方必須用人牆守住杆子,進攻方則是要在90秒內讓對手的杆子倒下30度。
當比賽哨音一下,橘隊人馬衝向綠隊,兩邊開始激烈拉扯,橘隊使盡力氣要靠近杆子,不過綠隊的防禦非常穩固。
經過一陣拉扯,橘隊人馬終於靠近杆子,使盡力氣想要拉歪,不過綠隊的人還是努力穩住杆子,杆子上的人甚至不時對底下對手使出踢擊,進攻方跟防守方互不退讓,場面非常火爆,最後90秒的時間到,防守方成功守住,比賽這才告一段落。
倒杆比賽是在1940年代,由日本軍校生發明的運動,也是日本防衛大學的年度重頭戲,每年都吸引許多民眾到場目睹這個狂野無比的競賽。不過激烈的肢體碰撞難免會有人受傷,因此現場有多名醫護人員在旁待命。
參加倒杆比賽的選手平時就有堅實的體能訓練,未來的目標就是要加入日本自衛隊,成為國家的堅實後盾,因此他們也相當重視倒杆比賽,並將這場比賽作為體能與心智的重要考驗。日本軍校生的必經路!超狂野「倒杆」比賽 - 新唐人亞太電視台 https://bit.ly/33dipRh

2020-11-24_1702362020-11-24_170243db956fb995dce05680356fb995be66faef856fb995a80dfc9b955e3ee572c88a-WAEniBv5a_8RAfh5nFa8hNQIVntP21s8GFU-_BhVPsHCiRcZ_yJtrq1R7hbf0Aed5P5pFXiV-6n766HJ--uhw (1)

這種運動會比賽,參加完都要住院了 | | 鍵盤大檸檬 | ETtoday新聞雲


提到日本團體運動的話,大家可能會想起足球、棒球、欖球等傳統項目。今次則為大家介紹一下,日本運動會、體育節獨有的「全接觸陣地戰」——棒倒し(倒杆,Bo-taoshi)
【棒倒】日本獨有熱血攻防競賽 拳腳擒抱人疊人只為拉倒對方木柱|香港01|武備志 https://bit.ly/2J8OYIR
「棒倒」是日本運動會、體育節的團體競技項目之一,與「騎馬戰」、「拔河」、「投籃」等不時出現在小學、初高中、大學運動會中。
▍日本運動會的由來
有資料指出,日本現代式的運動會起始於1874年3月21日,由英國教員引入築地海軍學院,名為「競闘遊戯会」,繼而各地學院亦舉辦自己的「運動會」。到1883年,東京大學舉辦了第一場名為「運動會」的運動會。
及後,初代文部大臣森有礼有見運動會對體育、團體教育的發展成效,有利推行「國威發揚」、「富國強兵」、「健康增進」等國民政策,故頒布訓令,指示全國小中學校舉行運動會,自始運動會漸漸盛行至日本各階層中。
棒倒的背景:原來跟民權運動有關
明治時代,警察會在街上終止演說。(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DHvbvg)
【棒倒】日本獨有熱血攻防競賽 拳腳擒抱人疊人只為拉倒對方木柱|香港01|武備志 https://bit.ly/2J8OYIR
至於倒杆比賽的起源如今已經不可考,一般有兩種說法。有指在1940年代,由日本軍校生發明了這項運動。
另有意見指出,倒杆出現於日本國會成立初期。當時日本政府對人民的公民權利限制較大,禁止民權人士在街頭進行演講、收集國民意見、召開大會等。於是民權人士轉念一想,便借運動會的名義推出「騎馬戰」、「棒倒」兩種競技項目,以「騎馬戰」寓意為全民都具爭取成為政治領袖的權力,而「棒倒」則意味著以眾人之力推倒不公政權。在運動背後,隱含著民權人士的理念。
無論如何,「棒倒」至今已成為日本約定俗成的運動會團體競技項目。
延伸閱讀:

▍棒倒的基本規則
棒倒的玩法非常簡單,兩隊各自分成進攻及防守人員,同時在2分鐘內設法拉倒對方防守的木柱,成功者為勝。
為保障安全,參加者必須赤足、空手,並穿上頭盔、護膝等保護裝備作賽。比賽進行期間,四周都有裁判執法,見到違規行為會馬上制止。由於棒倒出現在小學、中學、大學運動會中,所以設有不同程度的規例。
中小學的棒倒比賽一般禁止任合打擊技,只能以推、拉、擒抱來進攻及防守; 勝利條件亦改為奪去木柱上的旗幟,或是便可。話雖如此,但棒倒的肢體碰撞還是十分劇烈。正如上面第一條影片中,紅軍小朋友被抓住甩到地上),亦有小朋友被壓在木柱下(1:00 - 1:10)。又如第二條影片中,疑似具有寢技經驗的學生,以Back Mount、Top Mount、Knee On Belly等技術把對手壓在地上(0:36 - 0:55)。
去到大學比賽,棒倒更成為世上其中一種最激烈、最熱血的團體對抗運動。比賽允許拳打、腳踢、抱摔、起跳、人疊人等,名乎其實地以「任何方式」拉倒對方的木柱。
全日本最知名的棒倒比賽,莫過於日本神奈川縣橫須賀市的防衛大學校。該校是日本省廳大學,負責培養自衛隊幹部(軍官),1954年由防衛廳(今防衛省)創設,簡稱防大。
在每年一度的開校祭中,都會舉行大型的棒倒競賽,由各大隊各派出150人參賽,爭奪冠軍殊榮。換言之,在一場比賽中,場上會有300人,雙邊同時上演75人對75人的攻防。雖然人數眾多,表面看上去好像只是一場大混戰,但其實當中包含著詳細的戰略部署。
【棒倒】日本獨有熱血攻防競賽 拳腳擒抱人疊人只為拉倒對方木柱|香港01|武備志 https://bit.ly/2J8OYIR
▍安全事故惹官司
但強烈的肢體對抗,多年來亦為棒倒帶來不少的受傷個案,甚至引起案件訴訟糾紛。
在1984年9月,在福岡大學附屬大濠初高中運動會的棒倒比賽中,一名高二學生被推倒及踢中腹部,然後由於遭到其他學生踐踏導致內臟爆裂重傷。 1989年8月,父母以「疏忽導致意外發生」為由,起訴福岡大學並索求約5千萬日元的賠償。 1992年4月21日,福岡地方法院小倉支部的綱脇和久裁判長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
在踢足球亦會被家長起訴、學習武術也會被指暴力的香港,似乎沒有絲毫引進倒杆的空間了。【棒倒】日本獨有熱血攻防競賽 拳腳擒抱人疊人只為拉倒對方木柱|香港01|武備志 https://bit.ly/2J8OYIR

d714325HCiRcZ_yJtrq1R7hbf0Aed5P5pFXiV-6n766HJ--uhwircAi5vvotClKycP88TGxlKoEw4jdlP1ElNfSxJTX0s

日本防衛大學校平成30年度開校紀念祭11日登場,並按照傳統舉辦激烈的「倒竿競技會」。由於比賽對攻擊手段沒有特別限制,《路透》指出,這可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暴力的校園運動。
影/最暴力校園運動?一窺日本「倒竿競技會」 | 國際 | 聯合影音 https://bit.ly/33e7PcN
倒竿(棒倒し)類似於西方的搶旗賽(Capture the flag),已有1世紀歷史,是一項結合橄欖球、相撲與武術的競技,比誰能最快放倒對方的竿子,常被列為日本運動會與體育季的比賽項目之一,可以使用抓、打、擠與撞頭等攻擊,有學校禁止使用過度激烈的手段,也有學校乾脆停辦。
日本防衛大學校專門培育自衛隊幹部,自1954年以降,每年開校紀念祭都會舉行倒竿競技會。據報今年比哪個大隊能最快將對方的竿子拉到距離地面140公分以下,並且維持90秒的時間。防衛大學校學員按宿舍分成4個人數150人的大隊,各大隊再分成攻擊隊與防禦隊,事先收集情報、規劃縝密作戰與團隊合作。
從比賽實況影片可以看到,防禦隊分成3層,1人爬到竿頂尖端負責平衡與防禦,第二層的3到4人負責支撐竿子,其他人則組成防禦人牆。隨著信號響起,敵方的攻擊隊立刻一湧而上,部分隊員被防禦隊推開,部分隊員則跳到最外層的防衛隊員身上,又扯又拉地壓制竿頂尖端與第二層的人,最後握住尖端強行將竿子拉歪。
由於打起來十分激烈,只戴頭部護具的攻防隊員常常帶傷掛彩,醫療隊伍也在場邊待命。防衛大學校11日的倒竿競技會吸引許多民眾圍觀,並未傳出有人重傷。
日本防衛大學校平成30年年度開校記念祭11日登場,按照傳統舉辦激烈的「倒竿競技會」,由學員按宿舍分隊,比哪個大隊能夠最快放倒對方的竿子。路透
影/最暴力校園運動?一窺日本「倒竿競技會」 | 國際 | 聯合影音 https://bit.ly/33e7PcN


每年日本防衛大學校舉辦的「倒杆比賽」對未來將成為自衛隊軍官的學生都是挑戰。
你推我擠倒杆去_日本自衛隊男兒都要過這關 | 地球圖輯隊 帶你看透全世界 https://bit.ly/3frtDqe
考驗準自衛隊軍官
每年,日本負責培養自衛隊軍官的防衛大學校,都會舉辦吸睛的「倒杆比賽」(棒倒し),這項運動不只兇猛,規模也很龐大,其中戰術的運用更是令人嘖嘖稱奇,參賽者得想辦法在兩分鐘內擊敗對方。
參加比賽的選手都是為了要成為日本自衛隊的年輕男性,他們視倒杆比賽為一場針對他們的體能還有心智的考驗。
兩分鐘決定贏家
比賽規則很簡單,賽場上分成兩隊,每隊分別有 150人,另外再分為攻方與守方,每方 75人。等裁判哨音一吹,攻方要想盡辦法衝向守方,將守方看守的垂直木杆拉歪三十度,限時兩分鐘以內,最快拉歪木杆的一隊就是贏家。
穿著紅衣的攻方拚命要放倒垂直的木杆,和穿著白衣的守方發生激烈拉扯,有的人連護具都不見了。
保護木杆靠「忍者」
在這場比賽中,守方的關鍵人物是站在木竿上被稱為「忍者」或「猴子」的選手,防守這個位置的人得站在木杆最高處,想辦法穩住木竿,當木竿往左歪時他得趕快用體重往右歪來平衡。在「忍者」的下方是一群支撐木杆的選手,而整個守方人數最龐大的是「人牆」,阻擋攻方前進,再來是負責騷擾攻方和打斷攻擊的「干擾者」。最後,守方還有個角色專門負責對付攻方的跳躍攻擊,攻方中有人會踩在隊友的背上往木杆方向跳,這種借力使力的作法是一種進攻策略,讓攻方可以越過人牆瓦解守方。
至於攻方的角色,除了鎖定「忍者」的「木杆攻擊者」外,其他成員只要想辦法讓木杆歪斜就對了。
影片中比賽的激烈場面讓許多選手掛綵,大家的目標都是希望可以放倒對方的木杆。
​倒杆比賽中只要一不注意就會有選手受傷,現場醫護得隨時繃緊神經注意狀況。
比賽受傷很常見
另外,比賽現場會請醫護待命,因為兩方衝突時選手很容易就掛綵。參賽選手在比賽時必須赤腳,只帶簡易的頭罩保護頭部,不少人的臉部都在踩踏中受傷,然而這項危險的運動仍然是日本防衛大學校每年的重頭戲,比賽時的盛大場面更令觀眾熱血沸騰。
去年,日本通過的新安保法引起國內民眾反彈,成千上萬的日本民眾上街抗議,不希望再捲入戰爭。
通過新安保法  解禁集體自衛權
至於倒杆比賽的起源如今已經不可考,資料顯示 1940年代日本軍校生發明了這項運動。
而隨著日本在二戰時戰敗,日本憲法第九條規定日本「不能保持陸海空軍或其他戰力」,所以日本現在已經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軍校和軍人,倡導和平主義的日本只剩下自衛隊,專門來防衛日本的國安,屬於被動地位。但是,隨著去年日本新安保法通過,解禁了集體自衛權,未來自衛隊除了保衛日本國土,也可以出兵增援盟友,改變了戰後走和平主義路線的日本。你推我擠倒杆去_日本自衛隊男兒都要過這關 | 地球圖輯隊 帶你看透全世界 https://bit.ly/3frtDqe


fitness-muscle-15957117563fitness-muscle-17-816x1024fitness-muscle-16-746x1024fitness-muscle-15-1024x844fitness-muscle-14-1024x713fitness-muscle-13-1024x983fitness-muscle-12-1024x1000fitness-muscle-11-677x1024fitness-muscle-10-701x1024fitness-muscle-9-1024x731fitness-muscle-8-680x1024fitness-muscle-7-730x1024fitness-muscle-6-1010x1024fitness-muscle-5-979x1024fitness-muscle-4-1024x638fitness-muscle-3-1-642x1024fitness-muscle-2-4-724x10242021-01-25_142521

我要成為肌肉猛男!那些臺灣人鍛鍊身體的日子
我要成為肌肉猛男!那些臺灣人鍛鍊身體的日子 | 故事 StoryStudio https://bit.ly/2KOuQx8
作者:林聖峰(臺大歷史所碩士班)
近年來,臺灣掀起了一股健身風潮,健身房一間間的開,知名的健身房老闆甚至成為網紅。人們喜歡健身的理由,或許無非是那幾項:減肥變瘦、追求肌肉線條的力與美、吸引異性的完美體態。
但回顧臺灣人鍛鍊身體的歷史,似乎不難發現,這種因為個人因素而投入運動鍛鍊,其實是非常晚近的事情。早年的健身舉重,乃至棒球、體操等幾乎都和政治目的有所牽連。
古人也會練肌肉嗎?人們從什麼時候開始自發性鍛鍊身體?這種強身、鍛鍊的期待,在不同時代有些什麼不同嗎?本文將一步步帶你一窺臺灣人鍛鍊肉體的小史。
古代「巨巨」養成術
古代就有身體鍛鍊的觀念,下圖所示臺史博這項石鎖藏品就是最好的例子。但古人為什麼想要練成「巨巨」呢?當時的這項健身,似乎更偏向軍事目的,真正鍛鍊的人應該不多。
石鎖,如果以現代健身器材比擬,大概是啞鈴和壺鈴的結合,訓練時有不少拋、投的動作。對於受訓者的握力、腕力、臂力、腰力、腿力,都有相當的要求。
例如館藏這件約十公斤的石鎖,25×16 公分的尺寸,大概也不是初學者能負荷。據說它起源於中國的軍營之中。唐朝的武舉除了步、射、馬、槍之外,對於舉重也有規定,例如需要背負一定重量行走。士兵們為了準備考試,於是就地取材發明了石鎖、石擔等「健身器材」。
到了清朝道光年間,武考改以舉石為主要項目,石鎖的使用頻率達到鼎盛,並且形成了初步的套路。後來在 1920、30 年代,福建的查瑞龍創造出一系列發想自石鎖和石擔的高難度動作,號稱「大力士」,巡迴東南亞各地演出。
石鎖(館藏號 2003.001.0971)
不夠強壯的臺灣人:殖民時代的體育生活
日治時期是臺灣運動發展史上重要的年代。人們對於身體的鍛鍊,不再只是侷限於武術,而開始發展各類今日大家熟悉的現代運動。對於來自日本的殖民者而言,臺灣人是體格纖細、吸食鴉片,又不愛運動、重文輕武。為了擺脫臺人柔弱無力的身體,總督府試圖藉著在臺灣推廣體育運動,打造健康的國民,這也成為重要的施政方針。
近代學校成為傳授體育運動的重要場所。以初等教育為例,1898 年規定每週 28 小時課程中要有 2 小時的體操課程。後來修訂的〈臺灣學校體操要目〉則更詳細說明體操科目,分為體操、教練(步伐行進等)、遊戲三大類。這裡的體操,指的是透過簡易的輔助工具進行的運動,例如啞鈴、球桿等,又稱為輕體操。而遊戲則有拔河、兩人三腳、障礙物賽跑等。
延伸閱讀:大師也頭痛的體育課──清華大學的體育傳統
體操讀本(館藏號 2001.013.0061)
體操讀本(館藏號 2001.013.0061)
國語學校秋期運動會障礙物競走(館藏號 2002.007.0962)
經過日治初期對於現代體育運動的提倡,1910、1920 年代的臺灣進入體育賽事發展的黃金時期,甚至還出現了統一負責體育活動的官方機構——臺灣體育協會。對於不同運動有各自專責的單位,如庭球(網球)、野球、田徑、相撲六個部門,以及隨後又增設的球技部、游泳部等。
體育協會還負責舉辦各式體育活動,例如選出代表全島選手參加奧林匹克、明治神宮大會等重要賽事的預選會;以及大力推動各項運動競技,如網球、棒球、游泳、相撲、田徑等。
臺灣體育協會水泳部紀念徽章(館藏號 2004.001.0248)
臺灣體育協會水泳部紀念徽章(館藏號 2004.001.0248)
明治神宮奉納軟球賽優勝盃(館藏號 2013.021.0001)
明治神宮奉納軟球賽優勝盃(館藏號 2013.021.0001)
張星賢參與第十屆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感謝狀(館藏號 2013.022.0210)
進入二戰後,臺灣的體育發展進入新階段。1937 年時,日本政府推動「心身鍛鍊運動」,鼓勵臺人運動強身,諸如廣播體操、徒步行走、舞蹈或游泳等,並積極參與集團的勞動。其後還陸續推動健康週間、健民運動等,皆期待透過改善衛生條件與鍛鍊健康的身體,以擴張戰時日本的「國防力」與「生產力」。
另外青年則特別規定集體鍛鍊活動:兵式體操、敬禮、行軍、野營登山等活動,或參加土地開墾、農地耕種等身體活,藉此鍛鍊身心。「體操科」,也改為「體鍊科」,更含有鍛鍊身體符合戰爭動員的意味。原本帶有娛樂和自我實現意涵的體育活動逐漸消失,反之由帶有體鍊、武德、國防體育、集體活動等戰時的社會動員期待補充。
臺灣總督府健康增進健民運動海報(館藏號 2018.011.0061)
日治時期健民運動宣傳單(館藏號 2019.011.0487)
「巨巨」曾是反共抗俄的象徵
舉重與重量訓練能帶來身體健康的認識,可能在現代體育引入的日治時期就開始為人所知。但舉重要真正蔚為風潮,必須等到 1950 年代中華民國政府來到臺灣後。
反共抗俄健身報國槓鈴片(暫管編號 T2018.001.1091)
反共抗俄健身報國槓鈴片(暫管編號 T2018.001.1091)
1930 年代前,近代中國的舉重運動就已普遍性地發展。為了讓健美運動與舉重運動,獲得更有效的鍛鍊,當時已經引進了現代式的槓鈴、啞鈴、壺鈴等器材。在民族情緒高漲的年代,健美先生強壯的肉體,恰好成為對「東亞病夫」形象最好的反證。而戰後臺灣的舉重界,有一部分是隨著政府敗退而來的軍民,例如 1958 年第一屆臺灣省健美先生冠軍謝鈞貴,即是來自四川。
延伸閱讀:從「東亞病夫」到「為國爭光」,華人如何看待運動?
新政府延續著總督府在戰爭期間的高度軍事化想像,例如 1962 年公布的〈國民學校課程標準〉就要求學童「鍛鍊強健耐勞的體魄」。除此之外,救國團會每年定期舉辦「暑期青年戰鬥訓練營」,提供國高中學生各種高強度的身體鍛鍊,例如爬玉山、游泳、單車訓練、滑翔、跳傘,甚至是到軍中服務等。每每都試圖透過這些運動,訓練青年勇健的身體,以成為報國的中堅力量。
救國團女青年暑期青年澎湖戰鬥營(館藏號 2019.011.0030)
學生參加救國團騎馬訓練活動(館藏號 2010.030.0098)
在反共抗俄的大旗下,華僑也成為外交極力拉攏的對象。香港和菲律賓的華僑多次來臺參與舉重比賽,顯然有著政治外交上的考量。
具體的例子有如菲律賓華僑健力協會,他們來臺除了參加勞軍,最主要目的其實是參與 1956 年在臺北舉辦的第十五屆體育節。在 9 月 9 日的慶祝大會中,第一項表演節目就是華僑帶來的舉重表演。
在參加年度的體育節之外,來自香港和菲律賓華僑隊還是世運會代表選拔上的參賽主力,固定返臺參加選拔賽。1959 年和 1960 年,臺港菲還舉辦了兩次的舉重比賽,由臺灣省舉重協會、香港健身舉重協會、菲律賓華僑健力協會合力舉辦。
民國 45 年菲律賓華僑回國勞軍布旗(館藏號 2006.006.1110)
隨著強身健體的國策、戰後來臺的外省人及華僑的積極投入,臺灣的舉重、健身在 1950 年代逐漸開始有了大幅發展。相關賽事已經有不少愛好者。除了各地舉辦的賽事外,全國性賽事也在籌備。
在 1958 年舉辦第一屆全國性的健美比賽,1959~1972 年則有舉重協會主辦的「臺灣省舉重錦標賽暨健美比賽」,此外每年固定體育節、或是不定期的海外交流,例如 1959 年舉辦的臺灣、香港、菲律賓三個反共基地也曾合辦舉重比賽,都促進了舉重或健美的流行。
民國 41 年拳擊吊環健美海報(館藏號 2006.002.1499)
除了相關賽事的出現外,臺灣也開始出現不少健身空間。1953 年成立的健兒美健身院、舉辦第一屆健美比賽而聲名大噪的「成功健身院」。
1954 年 10 月 3 日由省體育會器械操協會設立的克難健身館在上海路(現今林森南路)開幕,號稱擁有最新的單雙槓、墊上運動工具、啞鈴、舉重担等等。並且定期開班授課,有專門講習班、自修班、摔角班,廣招學員以及會員。
你的身體不是你的身體:近代國家統治與日常生活
透過臺史博的館藏,讀者們或許就可以了解到體育運動,在近代向來就不單單只是強身健體的個人目標或是生活習慣。體育及健身的背後,更是經常牽扯著文明開化、戰爭動員、國族建構等政治因素。
時至今日運動早已成為個人休閒所在,成為此時最熱門的話題。但這也並不意味著政治已經遠離運動。身處臺灣的我們或許更加有感,特別是國際賽事,時常因為臺灣尷尬的政治地位,屢有爭吵。以什麼樣名義、旗幟出場,每每是一種政治表態。
就這點而言,體育運動是日常的但也是政治的。而臺灣人似乎也對此樂此不疲,「我好想贏韓國,我好想贏韓國!!」不正是這種情緒的最簡潔有力的呼喚嗎?我要成為肌肉猛男!那些臺灣人鍛鍊身體的日子 | 故事 StoryStudio https://bit.ly/2KOuQx8
--------------
一個世紀前的臺灣體育史──讀《日治時期臺灣體壇與奧運》 | 故事 StoryStudio https://bit.ly/39ZUY0y
《日治時期臺灣體壇與奧運》一書,為林瑛琪博士所撰,於 2014 年出版。如書名所示,內容在描寫日治時期臺灣的體育發展,並涉及當時的奧運議題。本書採取了通論的視角,而非僵硬的專題論文形式,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尾尾敘來日本時代臺灣體壇的變遷,以及那些於今日被大多數人所遺忘的體育先賢們。但平易近人並不表示本書未有學術專著的嚴謹,本書參考大量的近人研究,並搜集大量難見的一手史料,可見得作者研究的用心,以及更重要的,身為一臺灣體育愛好者對臺灣運動的熱愛。
全書分為兩部分,分別是歴史篇和人物篇。歷史篇共分三章,第一章在討論日治時期棒球的發展,講述棒球運動從美國至日本,再傳至臺灣生根結果的過程。第二章則是介紹嘉農的傳奇,從成立到打入甲子園決賽的英勇事蹟。這部分的歷史因為棒球在臺灣一向以國球著稱,再加上先前電影《KANO》的上映,較為國人所熟悉,相關著作也很多,如《臺灣棒球一百年》、《「國球」誕生前記: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史》等可供參讀。這兩篇文字可視作精要版的簡介,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除史料充實外,並且採用相較通論或專論更平易近人的文字,敘述了臺灣棒球的淵源與榮光。特別是第二章對嘉農賽事的描繪,更令人有身歷其境之感。第三章討論日本時期臺灣和奧運之間的關係,作為被殖民者的臺灣,通過殖民者日本間接體驗了奧運的滋味,臺灣選手如張星賢、林月雲等,以奧運為目標,試圖從日本體壇脫穎而出,爭取奧運出賽的機會,無論結果,體現了臺灣人的韌性和堅持。經由作者對史料梳理,不僅表揚了這些選手們的努力,也勾勒了臺灣人民和奧運賽事的最初關聯。
人物篇則分別介紹了四位選手,分別首位加入日本職棒的吳昌征、首位參加奧運的張星賢,以及陳清忠、柯子彰兩位橄欖球選手。吳昌征即吳波,為嘉農出身,畢業後加入日職巨人隊,1942 和 1943 兩年是他在巨人軍的最高峰,不但贏得 1942 年的打擊王,並參與了巨人隊的五連霸。他的棒球生命一度因二戰爆發而有所波折,在戰後很快重新站穩腳步,於日職留下豐碩的紀錄,並入選了名人堂。張星賢為田徑選手,從小即展現了驚人運動天賦,贏得大小賽事,並進入了早稻田大學就讀。1932 年洛杉磯奧運,張在一連串的資格賽中,取得了代表的資格,參加了四百米障礙。之後柏林奧運,張以滿鐵職員的身份代表滿州國出賽。兩次奧運雖未留下名次,但都已是難得的榮耀。橄欖球在當前臺灣或稱不上主流,但在日本時期卻是重要而熱門的賽事。陳清忠和柯子彰皆以優異的表現赴日學習,並取得佳績。陳清忠後來成為臺灣橄欖球運動的推動者,有「臺灣橄欖球之父」的美名;柯子彰則因日本大學聯賽的成績,被選入日本國家代表隊,甚至改寫了橄欖球的戰術設定,戰後亦繼續於臺灣橄欖球界耕耘。透過作者的旁徵博引,這些在日本備受敬重,在臺灣卻只有少數人知道的人物,其生平與成績得以普及於國人面前。
如同科普書寫,「歷普」書寫自有其難度,特別歷史不同於自然科學,專業門檻不高,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對歷史的看法與解釋。如何結合歷史的專業訓練,不流於街談巷議,同時又要令讀者享受閱讀的樂趣,重拾那「聽故事」的樂趣,一直是困擾研究者或創作者的難題。很多人投身其中,出版各式各樣的嘗試之作,本書或可視為其中之一。當然,本書仍有許多可待更好之處,但瑕不掩瑜,至少在閱讀過程中,可以知道許多臺灣的體壇往事,並透過文字,超越時空限制,享受那一場場的比賽;以及更重要的,那些選手作如何在艱困的時代中,奮鬥出自己的人生。能達成此點,對一本歷史書籍而言,也沒什麼可再多苛求了吧。
一個世紀前的臺灣體育史──讀《日治時期臺灣體壇與奧運》 | 故事 StoryStudio https://bit.ly/39ZUY0y


日本人的尚武精神,團隊精神與陣列表演


1665569532607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