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海軍用希臘火,使阿拉伯海軍幾乎全軍覆沒。神秘火焰稱為「防備之火」或「海洋之火」。

1528011120051p8rppooqop2020-11-16_1216202020-11-16_1216082020-11-16_1215592020-11-16_1215522020-11-16_1214312020-11-16_1214252020-11-16_1213432020-11-16_1213332pp0009s44675rr14r315280111203338o7nq0372r1528011119985n12ps5o8p31528011120040nro404q0sr

希臘火(希臘語:Υγρό Πυρ)是東羅馬帝國所利用的一種可以在水上燃燒的液態燃燒劑,為早期熱兵器,主要應用於海戰中,「希臘火」或「羅馬火」只是阿拉伯人對這種恐怖武器的稱呼,東羅馬自己則稱之為「海洋之火」、「流動之火」、「液體火焰」、「人造之火」和「防備之火」等等。根據文獻記載,希臘火多次為東羅馬帝國的軍事勝利作出頗大的貢獻,一些學者和歷史學家認為它是東羅馬帝國能持續千年之久的原因之一,希臘火的配方現已失傳,成份至今仍是一個謎團。
希臘火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34ClpJ
起源
希臘火是一種以石油為基本原料的物質,據稱它是在668年被一個叫加利尼科斯(Kallinikos, 或 Callinicos)的敘利亞工匠帶往君士坦丁堡的
在西元8世紀,由陸路和海路攻擊的阿拉伯人被一種秘密武器——「希臘火」所打敗。這是一種由液態易燃物製造出來的化學武器「石油」,由一個喉管把它噴出。阿拉伯的海軍就是被「希臘火」所摧毀。
加利尼科斯信奉基督教,曾在敘利亞的赫里奧波利斯城(今黎巴嫩的巴勒貝克)從事建築業,在尋找和研究建築防水材料時,對化學特別是煉金術多有研究,並且進行了一些實驗。隨著阿拉伯人的崛起和擴張,敘利亞成為戰火紛飛之地,加利尼科斯便逃往君士坦丁堡,在途經小亞細亞地區時,他發現了當地出產的一種黑色粘稠油脂可在水上漂浮和燃燒(其實這種油脂就是石油)。加利尼科斯突發靈感,產生了以之為武器的念頭,並藉助自己掌握的化學配製技術,進行了多次實驗,並獲得了成功。[1]
678年,倭瑪亞王朝哈里發穆阿維葉一世對拜占廷帝國發動了陸地和海上的聯合進攻,在陸戰受阻後,便集中海上力量,攻佔了馬爾馬拉海東南沿海的基茲科斯,作為發動大規模海上進攻的基地。6月25日,阿拉伯艦隊向君士坦丁堡發動總攻。拜占廷海軍出動裝有希臘火的小船,對載有攻城器械和士兵的阿拉伯軍艦展開了火攻。阿拉伯艦隊總指揮法達拉斯命令艦隊撤離,但已有大約三分之二的船隻被焚毀。
為了躲避拜占庭海軍的反圍攻,穆阿維葉命令剩餘的阿拉伯船隻向南撤退。但拜占庭海軍乘勝進攻,在西萊夫基亞附近再次動用希臘火,使阿拉伯海軍幾乎全軍覆沒。拜占庭人欣喜若狂,於是把拯救了自己命運的神秘火焰稱為「防備之火」或「海洋之火」。
717年夏季,阿拉伯人兵分兩路,再度攻打拜占庭。一路十餘萬的陸軍由哈里發奧馬爾二世的弟弟莫斯雷馬薩統率,跨過了赫立斯滂海峽(即達達尼爾海峽),從色雷斯方向嚴密封鎖了君士坦丁堡與歐洲的陸地聯繫。同時,阿比杜斯率領近兩千艘阿拉伯戰船團團圍住了君士坦丁堡的水上進出口,此外還有後備部隊不斷的從其他地區調撥過來。阿拉伯軍隊在嘗試了陸上進攻未果之後,便決定採取封鎖的戰術,把君士坦丁堡變為一座死城。9月1日,阿拉伯人的一支艦隊企圖封鎖金角灣,拜占廷皇帝利奧三世立即命令艦隊出戰,使用希臘火燒毀了二十艘阿拉伯戰艦,其餘的軍艦則均被俘獲。此後,因懼怕希臘火的攻擊,阿拉伯艦隊再也不敢突入金角灣,坐視拜占廷運糧船向君士坦丁堡運去補給。718年春天,利奧三世在得到了準確情報之後,伺機出兵,使用希臘火摧毀了阿拉伯艦隊。在這次圍城戰中,阿拉伯軍隊一共使用了2,560艘船隻,回到敘利亞和亞歷山大港的卻只剩下5艘。
這次戰爭結束後,在海戰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的「海上之火」被給予極大的關注,深受其苦的阿拉伯人稱之為「希臘火」(一說「希臘火」一詞是西歐十字軍的創造,而阿拉伯人則將之稱為「羅馬火」)。
希臘火可用投石機拋出,受到衝擊就會爆炸起火[2]。手榴彈最早發明於拜占庭帝國利奧三世時代,拜占庭士兵扔擲裝有希臘火、鐵蒺藜的陶瓷容器,以爆炸攻擊敵人[3] 。
裝希臘之火與鐵蒺藜的手榴彈
製作方法
對於希臘火的配方和製作方法,後世知之甚少,原因在於拜占庭皇室的嚴格的保密措施。拜占庭研製和生產希臘火都在皇宮深處進行,身授御令又被牢固控制的加利尼科斯家族控制著整個運作系統。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七世曾諭其子說:「爾宜照料以上諸事,尤須關切管中噴出之海火。倘有人敢問此機密,如尋常有奏問於朕者,爾當嚴詞拒之。」有關這種武器的所有事情都嚴格保密,甚至不允許用文字記載下來。所以後世可以徵引的希臘文資料中的確少見有關記載,只有幾位皇室成員留下了一鱗半爪的資料。利奧六世在其《戰術學》中指出,這種「人造火」用虹吸管噴出,而此管由青銅製成,放在戰船的前端,能將火射向上下左右各個方面。士兵則用小手筒從鐵盾後面放出火。
稍後的拜占庭公主安娜·科穆寧娜在12世紀初撰寫的一部史著中,記錄了其父阿歷克塞一世皇帝在與義大利比薩人作戰所用戰艦上裝備希臘火的情況。她記載說:「皇帝知道比薩人擅長海戰,因而對即將到來的戰爭甚感憂慮。故此,他命令匠人用銅抑或鐵,鑄造起獅子或其他陸上猛獸的頭像,獸口要全部張開,然後把它們安裝在所建造的每艘船的船頭,讓人一看到它們,就會心驚膽戰。隨即,他命人在獸口之中接上管子,以便正對敵人噴射火焰,給人以野獸吐火的印象」。值得注意的是,她指出獸頭是放置於每根管子的彎曲部位,這同樣說明它是虹吸管裝置。
拜占庭人不僅對希臘火的配方極端保密,而且為了防止敵人窺探到相關的秘密,甚至很少在戰爭中應用之,寧可犧牲將士,非到緊急關頭,不可示人以武器。因此有學者認為這種保密工作做的如此到家,以致於幾個世紀後,連拜占庭人自己都不再得知希臘火準確的配方了。倒是拜占庭的敵人們,特別是深受其害的阿拉伯人,通過多種途徑對之加以了解,最終掌握了希臘火的技術秘密(事實上,後世得以了解拜占庭人關於希臘火的相關記載,也要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阿拉伯人的翻譯工作)。不過,他們同樣對這種武器的具體情況諱莫如深。參考這些記載,可以總結出希臘火的四大特點:它可以在水上燃燒,它是液體,它用類似於虹吸管的裝置噴射,它很可能在噴射的時候發出巨大的轟鳴聲,並伴以濃煙。其中最有價值的,當數「希臘人馬克」在十四世紀所著《焚敵火攻書》(所謂的「希臘人馬克」並非真正的希臘人,而是一個阿拉伯人或者居住在阿拉伯地區的人)。此書的第26節提供了一個配置希臘火的配方:「你可用此法制希臘火。取活性硫、酒石、sarcolla和瀝青、煮過的食鹽、石油以及普通的油,將他們共煮之,再浸沉之,提起並放在火上。如你願意的話,可通過漏斗傾之,如前所述,而後點火。火將無法撲滅,除非用尿、醋或砂。」
根據這些資料,大致可知希臘火以可燃並且比重較小的輕質石油(俗稱石腦油)為主體,在製作時混入一定比例的硫磺、瀝青、松香、樹脂等易燃物質,通過加熱而溶為燃燒性能極佳的液體,可以在水面飄浮和燃燒,並且容易附著在敵船或者落水士兵的身上。但是上述配置方法都需要人點燃後才能使用。1939年,德國學者豪森施坦根據此類希臘火配方,進行了模擬實驗,取得了成功,但在解釋起火現象時遇到了疑難。因為生石灰遇水產生的熱,不足以使希臘火燃料達到發火點,除非是直接點燃。因此還有學者認為,希臘火的確不需要點燃,而是觸水即燃,這是因為希臘火的成分之中含有一定量的磷化鈣,大概由石灰石、骨炭甚至尿液構成。磷化鈣是紅棕色或灰色結晶塊狀物,熔點約1600℃,遇水、潮濕空氣、酸類能分解,放出劇毒而有自燃危險的磷化氫氣體,在潮濕狀態下能夠自燃。
現代的化學家和歷史學家對希臘火的成份作過以下的揣測:
石腦油、硝石、硫
原油、生石灰、硫
磷及硝石
而希臘火的成分則在一大釜中加熱,再由在船上虹吸管中噴出,它也可以盛載於陶器中,由人手拋出,像現代的手榴彈一般。而其原理是將希臘火不同的成份放在陶罐中,而當陶罐碎裂時,內裡的成分混在一起,就有如一般噴射式希臘火的效果。
使用方法
希臘火當遇水的時候火勢會更猛烈,可作海上兵器。把希臘火裝到包有黃銅的木管中,以它的膨脹力和水的壓力造成噴射裝置,把希臘火射到一定的距離。
最早的時候,它只是向敵艦投擲用的武器,方法相傳是用羅馬輕型投石機,把一個裝有一塊發火布的燒瓶投擲,以焚燒敵船,而射程則約為300至450公尺。
隨著機械工程的進步的改良,在較晚期的時候,希臘火不是用以投擲,而是把它裝到包有黃銅的木管中,利用幫浦原理,以它的膨脹力和水的壓力造成噴射裝置,把燃燒中的希臘火射到一定的距離(像現代的火焰發射器一樣)。這種方法對木製的敵船所造成的傷害極大,而且它也能有效地對付在城外攻城的武器。在拜占庭的歷史中,有不少文獻記載了當時的海軍使用這種可怕的秘密武器,屢次成功驅逐入侵者的例子。
一般認為,希臘火的發射裝置大概有油罐、手動氣泵、導管、管口引火機等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油罐安置在船的甲板之下,導管則由一個力大的士兵抱持著,可以根據情況調整高度和角度。手動氣泵的作用非常關鍵,因為它是噴射希臘火的動力源。在噴射之前,首先對希臘火進行加熱和增壓,這樣閥門打開之後,它便會洶湧而出,而噴射器管口的引火機關,則會隨時引燃經過的液體,這樣最終噴出的就是火焰了。
運載希臘火的戰船也是專門設計的,體積小,運轉靈活,但防衛卻十分堅固,可能用厚重而且浸濕的獸皮包裹,特別是配備了精銳的弓箭手,阿拉伯人稱之為「火船」。當靠近敵船時,在弓箭手們的掩護下,一個士兵啟動氣泵,把希臘火抽到導管之中,另一個士兵則啟動管口的點火機關,力大的士兵手持導管,對準目標發射希臘火。在強大的氣壓下,加以順風的鼓動,火焰一般會一下子噴出50碼之遠。
隨著製作技術的提高,拜占庭人還把希臘火裝入壓力大、隔溫性強的發射器中,在噴灑之前就點燃之,這樣噴出的就是熊熊的火焰,更適合近距離作戰和應急之用。另外,噴射管也可能不再需要人抱持,而是固定在船頭,但固定處有滑輪,所以它可以調整方向。值得強調的是,不管是哪種情況,噴射器的管子都要遠遠的伸出己方船隻,這樣做是為了防止自身受到回火的傷害,在火攻方面非常重要。
實際上,希臘火的使用是多種多樣的,或先將其噴灑到海面上,然後用火箭點燃之;或裝入油罐之中,從城頭倒向攻城的敵人,然後再引燃之。從一些中世紀的繪圖中可見,上述希臘火的噴射裝置同樣可能運用於陸戰之中,特別是攻城戰。更甚的是,烈火還會起到一種強大的震撼力,從而起到瓦解敵人戰鬥力的作用。
希臘火主要是用於海戰。在當時的傳說中,希臘火能在任何環境之下繼續燃燒,即使在水中也不例外。拜占庭的敵人形容它為「既濕,且稠,又黑」 的火,因為當希臘火黏在被擊中的物件後就會不停燃燒,而該火焰是不能撲滅的;這形成了拜占庭軍在海戰上壓倒性的優勢,令當時的敵艦聞風喪膽,避之則吉。而它最後一次的使用是在君士坦丁堡的圍攻戰中,在此之後,希臘火的配方便隨著拜占庭帝國的滅亡而失傳。
在戰爭中的應用
1869年哈潑斯雜誌畫家筆下的希臘火彈射器。
希臘火在不少拜占庭的軍事勝利上立下功勞,而它也是東羅馬帝國長期能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它的貢獻在人口不足以有效地抵禦外侮的末期尤其明顯。希臘火的首次使用是在西元674年-677年於塞拉埃姆(在今土耳其)擊敗伊斯蘭入侵者的戰爭;在西元717年-718年,拜占庭人也用了同樣的武器擊退伊斯蘭入侵者。
儘管害怕洩密,但隨著帝國形勢的日益嚴峻,拜占庭人不得不一次次動用他們賴以自保的希臘火。821年、823年,米海爾二世在保加利亞人的幫助下,依靠希臘火鎮壓了斯拉夫人的進攻;1043年君士坦丁九世憑之打退了俄羅斯人的進攻;1081年-1082年,在伊利里亞的首都底耳哈琴(今天的阿爾巴尼亞城市都拉斯),拜占庭人受到了諾曼人羅貝爾·吉斯卡爾及其子的進攻,又是希臘火讓他們化險為夷。拜占庭也用了同樣的方法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中打敗了威尼斯人。
當時拜占庭軍的船隻上裝設了高壓虹吸管,即使在不用希臘火的情況下也足以打敗敵人。另外,希臘火較難控制,而且偶爾也會發生拜占庭軍艦自焚的事件。無疑,希臘火在對付敵船的效用是毋庸至疑的,但是它在特定的場合才能發揮其最大功用—比如在大海中,它的效用遠比在窄海峽中為低。所以,希臘火大多是適合作防禦使用,而不是作為拜占庭解決一切海上戰爭的方法。在當時的海戰中,拜占庭仍需依賴傳統的海戰方法,而希臘火則只是拜占庭軍所使用的其中一種武器而已。
效果
希臘火在戰爭中的效果令人震撼。西元941年,基輔羅斯大公伊戈爾率領號稱戰船數千艘的羅斯艦隊橫渡黑海,奔襲拜占庭。拜占庭應戰的弱小艦隊中雖然只有15艘配備了希臘火,但結果卻是羅斯人大敗而歸。俄羅斯的《古史紀年》對這場戰役的描寫顯示了希臘火的駭人威力:「羅斯人隨即攻打希臘之軍。雙方戰鬥激烈,希臘人雖然險勝對手,但羅斯人卻返回船上,準備逃走。希臘人隨即上船,與他們交戰,並開始用管子向羅斯人的船隻投射火器。令人膽寒的奇特景象出現了:羅斯人看到大火燃燒,便紛紛跳入海中,準備泅水逃生;結果,沒跳的人反倒回到家中;在踏上本國土地之後,每個人都向自己的人民談起所發生的一切。他們說:「希臘人擁有『一種東西』,和天上的閃電很像,他們把它釋放出來,打算燒死我們。這就是我們沒能征服他們的原因所在。」
在13世紀的法國貴族儒安維爾(Jean de Joinville)著寫的回憶錄中,有關第七次十字軍的事件中有所記載:
“    某一晚,當我們在夜間巡邏時,那群人(指拜占庭人)用一種從未用過的機器對付我們,而機器的部份更裝上了希臘火。在我身邊的騎士,Lord Walter of Cureil,對我說:「主公,我們身陷空前的災難,如果他們向我們的砲台及棲身之所放火的話,我們必成灰燼。如果我們背離這裏相信我們的守軍,這更是一種侮辱!!所以這是除上帝以外不能解救的災難,唯一的方法是—每當敵人用希臘火攻擊我們,所做的事只有屈膝下跪,祈求上天的拯救才能脫險啊!」
而那群人很快便向我們發動第一波攻勢,我們聽從指示,下跪祈禱。第一發穿過兩砲台,並在我們前面落下。 而我軍的消防隊便立刻上前救火。在另一廂的阿拉伯人,雖不可能被拜占庭軍直接瞄準,但因為拜占庭王把希臘火射上天上,火屑於是把下面的阿拉伯部隊燒的清光。
以下就是希臘火的樣子,它的前面像醋罐一樣寬,而尾部的徑則有如長矛一樣。它所發出的聲音響如雷鳴,像一條龍在空中飛過;它發出的光,即使在日間也看得十分清楚,因為這是由大量的火焰所組成的。
在那一晚,他們不斷向我們發射希臘火,而其中四次更是用弩發射的。

史載希臘火在西歐的第一次運用發生在1151年,當時法國安茹伯爵戈德弗魯瓦五世統治境內發生叛亂,傑弗雷率軍鎮壓,攻打蒙特利由-伯里城堡三年不成,最後動用了希臘火。傑弗雷將希臘火裝在鐵壇之內,加熱之後用投石器擲向敵人,對方旋即投降。最有名的一次則是在1356年百年戰爭期間,法王約翰二世在7月包圍了納瓦拉(中世紀時期的位於西班牙東北部和法國西南部的王國)人控制的布雷特依(Breteuil)。法王建造了龐大的攻城塔樓,塔樓有三層之高,每一層都有200個投擲手或弓箭手。而那瓦勒人則聯合英國人,向塔樓發射希臘火,遂使之毀於一旦。
希臘火與火藥的分別
在不少的創作中,人們常把希臘火與火藥混為一談,如在英國廣播公司的劇集《俠盜羅賓漢》中,黑火藥被稱為希臘火。但是希臘火雖然含有硫、炭、硝石和其他可燃物,但還是不能稱為火藥混合物。因為希臘火只能依靠空氣中氧的助燃作用才能燃燒,只是速燃之物;而火藥卻可以在無氧的情況下燃燒,屬於爆燃之物。這是希臘火與火藥的根本區別。另外,在使用希臘火時,必須先點燃之,因此會發生能量耗散的問題。而火藥卻無需在施放時直接點著火藥,而只要用烙錐烙透球殼與火藥包,爾後藉助拋石機或弓、弩向敵方拋射和施放。在運行過程中,作為燃燒源的火藥並不燃燒,不但沒有能量耗散的問題,而且在射中目標之後火藥才被引燃,產生的燃燒也遠較希臘火猛烈得多。正因為此,恩格斯才說火藥是「註定使整個作戰方法改變的新因素」。
其他國家的火攻武器
亞述帝國留存的浮雕顯示,早在公元前19世紀,火已經應用到守城戰中,人們把火把、火藤等物拋向攻城的敵人。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火攻的材料、方法都在不斷的提高。對於希臘火來說,這種提高的意義表現在相互聯繫的兩個方面:第一,火攻技術的提高;第二,石油運用於火攻。
隨著文明的發展,火攻技術也不斷提高,特別是化學物質開始被人們靈活的運用於這一作戰方式之中。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就在其巨著《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記載了兩則例子。第一則發生在戰爭開始後的第三年(公元前429年),斯巴達在攻打普拉提亞時,把一捆捆的木柴堆積在該城的外圍。然後他們加上了硫磺和松脂,把柴堆點燃,並大量的扔在其城的內部。「於是,產生了人們從未見過的大火,比人類所造成的任何火勢都要大些。」另一則例子發生在戰爭第八年(公元前424年)、火攻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的時候。當時波奧提亞人進攻雅典人鎮守的狄里昂城,最終憑藉一種機械攻占了這個要塞。這種機械的構造是這樣的:「他們把一根很大的樹樑從中間鋸作兩部分,分別把他們從中間鑿通,然後再把它們緊密的合攏來,像一根管子一樣。樹樑的前端,用鐵索繫著一口大鍋,從樹樑中間的空洞處伸出一根鐵管,完全著插入鍋中。樹樑的表面上大都被鐵皮包裹。他們把這個機械從相當的距離外,用馬車運往主要由葡萄藤及其他木材所建成的那段城牆下。當機械靠近城牆的時候,他們把巨大的風箱插入樹樑的後端,鼓風入內。鐵管里的風直吹入鍋內,鍋內是裝滿了已經引燃的木炭、硫磺和松脂的。於是產生了巨大的火焰,使城牆燃燒起來,守城者無人能堅守崗位了。他們棄城而逃,因此要塞就這樣被攻占了。」
此後,把硫磺等材料運用於火戰的情況日益增多,比如公元前414年的西里卡斯戰役、公元前304年的羅得島戰役等等。一般來說,較為成熟的用法,是把可燃混合物放入「水壺」或「火罐」之中,再通過機械彈射力投向敵人,以期引起燃燒。這種混合物,據希臘軍事家泰克蒂卡斯公元前305年的說法,主要由硫磺、松炭、瀝青等傳火物於亞麻屑混合而成,成為「海上之火」或「野火」。
雖然上述火攻方式中並無石油運用的記載,但實際上,石油已經早已為人所初步認識和應用。有關石油的最早記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的希特,離巴比倫和當今的巴格達不遠的地方,據稱從地里滲出某種黑色粘性物質。當時這種物質被稱為瀝青。修建耶律哥和巴比倫的城牆時,瀝青曾用作砌磚的沙漿,另外還用於築路、照明、做藥還有戰爭。在大約成書於公元前9世紀末到8世紀初的《荷馬史詩》中,火已經頻繁而有效的運用於特洛伊戰爭之中。其中第21卷火神赫淮斯托斯發出的烈火經久不滅,甚至「清澈的河水」都無能為力,後人推測,很可能特洛伊人已經有意無意的運用了石油。
不過,作為液體的石油與上述「野火」的交融,還需要火攻技術的進一步的提高,其中蒸餾技術和導引技術尤為重要。這些技術在希臘化時代得到了突飛猛進的進步,例如阿基米德就成為力學、流體力學的奠基人和古希臘第一個將數學和力學、機械學研究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學者。但對於希臘火而言,影響最大的還是神秘的鍊金術的發展。
希臘鍊金術最早出現在1世紀,但埃及的鍊金術最為發達,為了滿足富人奢侈的生活需要,一些工匠用鍊金術把賤金屬製作成了各種精美的手工藝品。這種技術隨著人類交往的擴大而流傳,並且和當時的思想領域聯繫逐漸緊密。鍊金士們首先把錫、鉛、銅、鐵熔合成一種黑色合金,然後加入水銀、砷或銻,銅成了與白銀相似的白色,最後加入少量的黃金,讓它起到和酵母一樣的作用,再用硫磺水或觸媒劑處理這種白色合金,這樣白色合金就變成了黃色。在「鍊金」的過程中,加熱、蒸餾和導引技術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這便於石油和其他易燃物質的融合,並進而用於火攻創造了條件。
到了公元3世紀,石油(或石腦油)已經被添加到「野火」的配方之中。雖然應用技術尚不成熟,卻為後世軍事技術專家的創造打下了基礎,特別是在作為希臘化受益最大地區之一的敘利亞,科學技術獲得了尤其巨大的發展。羅馬人在城市建設中顯著的發展了管道技術,這就為希臘火裝置的設計奠定了基礎。正是在兩者的基礎上,加利尼科斯作出了富有創建性的發明。希臘火也因而成為火藥引入之前西方世界最為恐怖的化學武器。
在古代中國亦有相關的火攻武器
希臘火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34ClpJ
----------------
什麼是希臘火?為甚麼希臘火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
9 月 9, 2020
重現希臘火重創阿拉伯艦隊的畫繪
希臘火
在古代,當人類還未發明火藥並應用在戰爭中時,便已經懂得在弓箭上塗抹易燃物料,點燃後射向敵人加強破壞力。到了中世紀時期,雖然冷兵器還是戰場上的主要武器,但在東歐,便已出現一種在當時十分神秘而又擁有巨大破壞力的武器-希臘火(Greek Fire)。
所謂「希臘火」,其實並非來自古希臘,它是指中世紀時期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一種所向披靡的神秘武器。拜占庭帝國靠著這種武器,曾經化解了極多的外來軍事威脅,是帝國名符其實的守護神。
那麼,這種神秘武器為甚麼會稱之為「希臘火」?從名字上我們大概可以知道,這是一種會燃燒的液態武器。「希臘火」的真正成分已經失傳,但根據一些文獻推測,「希臘火」的構成材料可能有硝酸鉀(Saltpetre)、松節油(Naphtha)、石腦油、木炭、硫磺甚至是原油(Petroleum)。拜占庭人把這些具有易燃特性的化學物質依特定比例混合出來的液體,便是「希臘火」。
「希臘火」是在君士坦丁四世(Constantine IV, Emperor of Byzantine Empire)統治時期發明的,時間約於668年至685年。當時一位懂說希臘語、名叫赫里奧波里斯的卡連尼庫斯(Callinicus of Heliopolis)的猶太人因為阿拉伯人發動侵略的關係,從敘利亞逃亡來到君士坦丁堡,並為拜占庭帝國發明了這種液態易燃武器。
阿拉伯人的入侵
七世紀後,中東的阿拉伯帝國(Arabian Empire)崛起,他們征服了長年作為拜占庭帝國對手的波斯薩珊王朝(Sasanian Empire)後,便把目標轉移到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君士坦丁堡三面環海,最後一面則有堅實鞏固的狄奧多西城牆(Theodosian Walls)保護。在中世紀,要攻陷這樣一個城池,難度極高。由於阿拉伯帝國位於拜占庭帝國南方,所以,從北方經陸路進攻擁有堅實城牆的君士坦丁堡的方法,對阿拉伯人來說不可行。
西元650年時的拜占庭帝國(粉紅色)和阿拉伯帝國(綠色)
西元673年,阿拉伯人準備了一支龐大的海上艦隊,在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orus)築起了圍堵之勢,想從海上征服君士坦丁堡。初時,兵力強大的阿拉伯艦隊佔盡上風,眼看君士坦丁堡將成為囊中之物,阿拉伯人心生勝利期望之際,一種正在燃燒的液體從拜占庭帝國戰船的銅管射出,噴在阿拉伯的戰船上。阿拉伯戰船是由木頭製造的,沾了液體的戰船起火後,火勢很快便邁延到其他戰船。整支阿拉伯艦隊都在燃燒,熊熊大火出現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海水上。一瞬間,本來處於上風的阿拉伯海軍,就這樣幾乎全軍覆沒。
阿拉伯人對這種神秘的火焰心生畏懼。這種燃燒中的液體之所以所向披靡,是由於它密度較水低,能在海平面上燃燒,也就是說,用水是無法澆熄正在燃燒的液體。而且,這種液體也有另一種十分可怕的特性,就是它的黏性極高。當附在物質上時,要把它除掉極度困難。就是因為這兩種特性,阿拉伯人對「希臘火」束手無策。
延伸閱讀:阿拉伯的第一個世襲王朝|倭馬亞王朝
717年,阿拉伯人捲土重來,第二次進攻君士坦丁堡,損失卻更慘烈。這時候的拜占庭帝國,在皇帝利奧三世(Leo III, Emperor of Byzantine Empire)的指揮下,已更能活用這種液態武器。後來在十世紀時,羅曼努斯一世(Romanus I, Emperor of Byzantine Empire)也成功利用「希臘火」摧毀企圖入侵的基輔羅斯(Kievan Rus)軍隊。
希臘火的名字由來
因為這種液體的破壞力來自其易燃特性,所以名字有「火」字。至於為甚麼它會以「希臘」冠名呢?其實,這是歷史與政治引致出來的結果。事實上,拜占庭帝國的人並不稱他們這種專屬武器為「希臘火」。他們對這武器的稱呼很簡單,只稱之為「海洋之火」(Sea Fire)或「液態之火」(Liquid Fire),這是因為他們依靠它戰勝了曾被認為不能被打敗的阿拉伯人,在海上摧毀了他們的龐大艦隊。
阿拉伯人則稱呼其為「羅馬火」(Roman Fire)。原因很簡單,拜占庭帝國本來就是羅馬帝國衍生出來的政權,他們也自覺為羅馬人。阿拉伯人也承認他們是羅馬人,所以面對由羅馬人發明的這種液態易燃武器,稱之為「羅馬火」是最正常不過。
至於「希臘火」一名,則是由西歐騎士或十字軍對之所作的一種稱呼。西歐人並不承認拜占庭帝國為羅馬正統,他們建立的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才是羅馬帝國的真正繼承者。加上當時拜占庭帝國已經極度希臘化,官方語言文字也已改變為希臘語,很多文化特質與古羅馬帝國大相徑庭,因此他們只稱拜占庭帝國的人為「希臘人」,亦很順理成章地把「希臘人」發明的這種液態易燃武器稱為「希臘火」。
希臘火的歷史意義
「希臘火」的歷史意義不只是拜占庭帝國對阿拉伯人的戰爭上的勝利關鍵。我們打開昔日地圖可以知道,拜占庭帝國位處歐亞地區的緩衝區,把西歐的基督教文明與中東的伊斯蘭文明分隔開。在七世紀時,歐洲的基督教文明還是脆弱不堪,而且處於分裂狀態,文化水平更是低落。
反之,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卻首次實現了統一,而且不論經濟、文化和軍事方面也迅速崛起。如果拜占庭帝國沒有發明「希臘火」,阿拉伯軍隊攻陷君士坦丁堡相信只是指日可待。擁有堅固城牆和天險的君士坦丁堡若不能成功守住,阿拉伯軍隊長驅直入征服歐洲便再無阻隔。基於兩者的文明差距,當時的西歐封建國家根本沒有能力與之對抗。
除此之外,拜占庭帝國之所以能夠存續達千年,除了因為君士坦丁堡的厚實城牆起了重要的防禦作用外,還依靠「希臘火」擊退和殲滅了不少外來入侵者。直到十五世紀,土耳其人利用火藥製造的大炮作為攻城器,拜占庭帝國才真正結束了它的歷史。
什麼是希臘火?為甚麼希臘火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 | 即食歷史 https://bit.ly/38NqiRk
--------------------------
羅馬帝國最後的榮耀與哀歌: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7 月 8, 2020
君士坦丁堡圍城戰(十六世紀畫作)
米那斯提力斯圍城戰
在電影《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的一幕裡,邪惡的半獸人軍團圍攻西方人類王國剛鐸(Kingdom of Gondor)的首都米那斯提力斯(Minas Tirith),這就是電影中的「帕蘭諾平原戰役」(Battle of the Pelennor Fields)。米那斯提力斯是個龐大的白色城市,有著堅實的城牆抵禦外來者的入侵。在電影中,代表米那斯提力斯的人類軍隊遠少於半獸人軍隊數目,只能死守在城裡,而因為米那斯提力斯在城牆保護下,半獸人軍隊未能迅速攻佔米那斯提力斯。最後,來自洛汗王國(Kingdom of Rohan)的騎士援兵及時來到,為米那斯提力斯爭取了時間,主角率領的鬼魂援軍隨後趕至,最後成功消滅半獸人軍隊,為米那斯提力斯解圍。
電影《魔戒》中,魔多軍隊在進攻米那斯提力斯城:帕蘭諾平原戰役
這場電影中的戰爭讓我想起了真實發生在西元1453年的歷史。這段歷史是歐洲歷史發展的分水嶺,標誌著歐洲中世紀的結束,正式進入近代。它就是促使歷史悠久的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滅亡的最後戰役-「君士坦丁堡的陷落」(Fall of Constantinople),土耳其人圍攻拜占庭帝國最後的堡壘-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
不知道《魔戒》電影的導演在執導米那斯提力斯圍城戰時,有否參考這段悲壯的歷史,但兩者相似度實在十分高。例如,君士坦丁堡同樣有著當時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狄奧多西城牆(Theodosian Walls),在拜占庭帝國過去一千年歷史來,這道城牆抵擋了無數的入侵,是君士坦丁堡的守護神。而且,對那時的西方基督徒來說,來自東方的異教徒土耳其人就像是邪惡的半獸人一樣,企圖攻陷代表東方基督教世界的君士坦丁堡。洛汗騎士援軍則像當時君士坦丁堡向西方求援的西歐騎士援軍。
被復原的狄奧多西城牆,位於今土耳其伊斯坦堡
滅亡之秋的拜占庭帝國
然而,米那斯提力斯與君士坦丁堡的結局卻截然不同。米那斯提力斯得到洛汗騎士的支援,成功抵禦了半獸人的圍攻;君士坦丁堡卻孤立無援,奮力抵抗後最終被土耳其人攻陷,拜占庭帝國也就在那時正式滅亡。「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一場悲壯而又讓人心酸的歷史,它正式代表了羅馬世界的結束。
史學家一般認為,羅馬帝國在西元476年早已滅亡。不過,對於羅馬人來說,他們的國家真正滅亡的時間卻在西元1453年。這是甚麼回事?西元476年滅亡的羅馬帝國,其實只是當時整個羅馬世界的西半部,代表古典時期的結束。東半部卻成功延續下來,並逐漸發展成後來被稱為拜占庭帝國的全新國度。
延伸閱讀:拜占庭帝國大事年表
時間跳轉至西元1453年。鄂圖曼土耳其人(Ottoman Turks)在君士坦丁堡的四周設置了許多軍營,形成了包圍之勢。他們的統治者—蘇丹穆罕默德二世(Mehmed II, Sultan of Ottoman Empire)正在遠方視察君士坦丁堡的城牆。城牆歷史悠久,是保護城市的最高防線。
穆罕默德二世此時只是個二十一歲的年輕人。但他的目標卻十分宏大-他要完成祖先無法成功的事-攻陷這座世界都市。他帶著超過60,000名的士兵,沒可能選擇極消耗資源的圍城戰來使君士坦丁堡糧盡彈絕,他的補給成本太高了。因此,他一直在想,有沒有甚麼其他方法可以攻破這座千年古都?
另一邊廂,拜占庭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Constantine XI, Emperor of Byzantine Empire)對局勢的理解同樣十分明確。他知道戰爭無可避免,而且要面對的是比他兵力高出十倍的土耳其軍隊-他只有6,000名士兵可以調動。
自恃實力比對方懸殊,穆罕默德二世向君士坦丁十一世下了最後通牒。他說,如果君士坦丁十一世選擇投降,還能保著性命,可以統治一個名叫米斯特拉斯(Mystras)的小城。背負著羅馬帝國祖先榮耀的君士坦丁十一世想也不想就拒絕了,他對穆罕默德二世說:
「朕如同這城市的每一個人一樣,並沒有被賦予權力向任何人投降,包括你在內。我們寧願以自由之身戰死,也不願為苟且偷生而出賣榮耀。」
西元1453年四月六日,穆罕默德二世發動了第一次攻擊。他們嘗試攻擊君士坦丁堡的城牆,但如同傳說所說一樣,在勇敢的拜占庭守軍奮戰下,土耳其人傷亡慘重,而君士坦丁堡仍然固若金湯。
鄂圖曼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十五世紀畫作)
在這次進攻之前,土耳其人已經佔領了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orus)的要塞,斷絕了君士坦丁堡的補給,但穆罕默德二世知道,要成功征服君士坦丁堡,並不是一件易事。為此,他需要一種更強大的力量-大砲。這是一種全新的力量,足以震動整個君士坦丁堡。
固若金湯的傳說
君士坦丁十一世明白君士坦丁堡的重要性。這座都市是通往歐洲的要道,土耳其人要進軍歐洲,必須先奪取這裡。而在這個都市超過一千年的歷史裡,曾被圍攻二十三次,但卻只失陷了一次。那次唯一的失敗發生在西元1203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令人感到諷刺的是,那次君士坦丁堡淪陷在同樣信奉上帝的西歐騎士手中,而非進攻了無數次君士坦丁堡的穆斯林。
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帝國的心臟,它是世界貿易的中心,更曾是世上最大和最富裕的城市。隨著拜占庭帝國的衰落,來自東方的鄂圖曼土耳其人逐漸侵蝕了帝國大部份領土。帝國只剩下孤立無援、被隔絕於歐洲和亞洲外的君士坦丁堡及其周遭的一小片土地。
這座曾經是強大的羅馬帝國首都,是很多征服者夢寐以求想征服的地方。在西元674年、678年、717年和718年,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Arabs)曾經圍攻君士坦丁堡,卻無功而回。歐洲的基督教世界在當時曾感到恐懼,君士坦丁堡若果淪陷,將被打開一個缺口,讓強盛的穆斯林暢通無阻地向歐洲挺進。雖然阿拉伯人最後鎩羽而歸,但卻從此留下了穆斯林世界的一個宏大願景-攻陷這座被譽為不可能被攻陷的神聖城市。而時間來到十五世紀,這次由同樣是穆斯林的土耳其人作出嘗試了。
延伸閱讀:羅馬帝國的餘暉|拜占庭帝國
但現在的拜占座帝國已經不再是昔日那個強大的羅馬帝國。這個帝國曾經把地中海變成內海,如今卻只剩下圍繞著君士坦丁堡外的一小片領土。在兩個世紀前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中,君士坦丁堡被洗劫一空,當時拜占庭王室流亡到了尼西亞。儘管後來拜占庭帝國成功復國,但卻已經元氣大傷,無法回復到曾經的強盛與富裕。雖然已非昨日璀璨的明珠,君士坦丁堡的地理位置和歷史傳承,仍讓土耳其人對其趨之若鶩。
西元1450年,鄂圖曼帝國(黃色)與拜占庭帝國(紫色)勢力範圍圖
大戰前夕
穆罕默德二世的父親穆拉德二世(Murat II, Sultan of Ottoman Empire)在位時,與西歐達成十年的休戰協議。因此,穆罕默德二世這個時候可以安枕無憂地專注圍攻君士坦丁堡。他渴望能成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並擴大土耳其人對世界的影響力,他想要建立統一世界的信仰、帝國和政權。
西元1453年對於他來說,是絕佳的時機。這時的君士坦丁十一世,與他的祖先皇帝們已不可同日而語,並沒有強大的權力和力量。而曾經擁有密集的人口的君士坦丁堡,如今只是一個十萬人的城市,而且瀕臨財政崩潰的邊緣。為了避免土耳其人的入侵,君士坦丁堡每年支付巨大賠款予鄂圖曼帝國,但此舉只會進一步削弱拜占廷帝國的實力,卻無法避免滅亡的命運。現在,敵人已經兵臨城下。四十九歲的皇帝知道能夠戰勝土耳其人的機會微乎其微,但他已經準備戰至最後一口氣。
君士坦丁十一世仍然試圖力挽狂瀾。他曾經向羅馬教廷請求援軍,說明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會對歐洲造成極大災難,他需要西方幫助戰勝土耳其人。就在前一年,即西元1452年,君士坦丁十一世向羅馬教廷妥協,同意讓已經分裂了數百年的東正教會和羅馬天主教會合併,以換取一支海上鑑隊馳援君士坦丁堡。然而,這項承諾並沒有被兌現,在危急存亡之秋,這支海上鑑隊就從來沒有出現過。
雖然如此,君士坦丁十一世仍然積極佈防。這座羅馬帝國最後的堡壘當時的情況是究竟是怎樣?君士坦丁堡坐落在金角灣(Golden Horn),是一個海港城市,其北邊、東邊和南邊臨海,只有西邊與陸地相連。城市西邊十九公里外是堅固而古老的狄奧多西城牆。為了防止土耳其人利用海軍進入金角灣從海上攻擊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十一世命人在金角灣入口的海水裡建造了一條橫跨整個兩岸的鐵索,以阻礙土耳其船艦駛入。有了這些佈防,君士坦丁十一世把防守的重點放在直徑達6.5公里的城牆這邊,他認為土耳其人只能從西邊進攻。可是,他並不知道,土耳其人已經準備了一種全新武器去攻擊這道享譽千年的堅實城牆。
烏爾班大炮
穆罕默德二世是個喜愛探索新事物的人,在戰場上也不例外。剛巧,有人向他建議製造一座史無前例的大炮,用以摧毀眼前的這道高牆。話說,火藥這東西最早出現是在十一世紀,其配方記錄在宋朝典籍《武經總要》中,早已是戰場上的一種利器,其破壞力之強在當時無人不曉。
土耳其人這座大炮卻有點不同,它是由來自匈牙利王國(Kingdom of Hungary)的工程師烏爾班(Orban)所設計的。本來烏爾班受君士坦丁十一世的邀請來到君士坦丁堡,為他設計和建造新型武器,以作防衛之用。可是,因為拜占庭帝國已面臨破產,烏爾班被拖欠酬金,於是他決定投奔穆罕默德二世,建議這位年輕蘇丹聘用他建造一座大炮。
鄂圖曼帝國製造的超級大炮,現安放在英國漢普郡爾遜要塞
穆罕默德二世向烏爾班提供了豐厚的酬金和製造大炮所需的材料,三個月後烏爾班便成功製造了當時世界上最大型的火炮。這座怪物一樣的火炮長8.2米,其火力足以將一塊重272公斤的石製炮彈射到1.6公里之外。當這座大炮的炮彈轟向君士坦丁堡的城牆時,大家都呆了。撞擊產生的衝擊波傳遍了整座城市,君士坦丁堡守軍還來不及反應,被擊中的城牆部份便已開始崩塌,露出了一個大缺口。
延伸閱讀:鄂圖曼帝國的超級大炮—稱霸東歐與西亞的秘訣
幸而,這座新型大炮需要三小時重新裝填炮彈,所以君士坦丁堡守軍仍可以利用這段空檔時間緊急修復城牆。守軍早已物資短缺,他們用一切可用的材料修復城牆,然後利用混有泥土的動物毛皮覆蓋在城牆表面。這些物質有助吸收衝擊力,減少炮彈為城牆帶來的破壞。
然而,土耳其人接二連三的炮彈攻擊,產生的巨響做君士坦丁堡的人民感到異常恐懼。此時,君士坦丁十一世得到了來自熱那亞共和國(Republic of Genova)的喬瓦尼.朱斯蒂尼亞尼(Giovanni Giustiniani)從希俄斯島(Chios)帶了七百名士兵前來救援,他們幫助君士坦丁堡守軍修復城牆。土耳其人嘗試把城牆外圍的護城河填滿,但在晚上君士坦丁十一世就派人重新挖出河溝。因為這樣,直至四月十八日,土耳其人仍然無法攻陷君士坦丁堡。
四面楚歌
雖然土耳其人久攻不下,但君士坦丁堡的情況卻不怎樣樂觀。在戰事開始前,土耳其人在金角灣的對岸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城堡,這座城堡被土耳其人稱為「割喉者」(Bogaz Kesen,即Throat Cutter)。其所建之處位處黑海要道,用以切斷君士坦丁堡的海外補給路線。城堡設有多座大炮,可以輕易擊沉任何前來的補給船隻。所以,戰事一開始,君士坦丁堡便已經失去了補給的方法。
君士坦丁堡圍城戰各佈防和進攻示意圖
君士坦丁堡在戰前也作了一些準備,在金角灣的入口海水裡設置了橫跨兩岸的鐵索。這做法是為了阻止土耳其人的船艦進入金角灣,從海上攻擊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在海戰上比土耳其優勝,但他們還是放棄在海上與土耳其人短兵相接,以集中兵源在城中。如此一來,君士坦丁堡的守軍便能專注應付城牆的防衛。
穆罕默德二世當時想了一個非常原始的方法,去破解鐵索的障礙。他派出大量士兵把船艦在海灣入口處用人力拖上岸,然後在岸上一路拖行直至繞過鐵索後,便把船艦推回海中。如此一來,船艦就不用在海中穿越鐵索都能進入金角灣,並從金角灣炮轟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的人看到後慌了。現在土耳其人的攻擊來自四面八方,部份拜占庭守軍開始逃亡。面對君士坦丁堡守軍的動搖,穆罕默德二世看準機會,派人挖地洞進入君士坦丁堡。五月十六日,君士坦丁堡一些基督教騎士發現了異樣,懷疑地下有不明活動,於是前往調查。他們發現土耳其人正在挖地洞,及時驅趕了這些人。為了防止土耳其人捲土重來,一位蘇格蘭傭兵約翰尼斯.格蘭特(Johannes Grant)提議把裝滿水的水桶放在城牆內圍周邊。如果水面出現漣漪,那就代表附近有人在挖地洞。
就是這樣,土耳其人挖地洞的進攻方式失敗了。
雖然土耳其人的攻擊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拜占庭人化解,但無可置疑的是,君士坦丁堡的守軍愈來愈疲憊,在缺乏強力援軍下,城破只是時間問題。而且,土耳其人也愈來愈不耐煩。他們決定把一切可以丟的東西都丟進城裡,君士坦丁堡的城牆在連番炮擊下只剩下頹垣敗瓦。
穆罕默德二世命人把船艦拉上岸,以繞過拜占庭帝國在金角灣入口設置的鐵索
君士坦丁堡的哀鳴
五月二十七日,土耳其人連續不斷的攻擊使君士坦丁堡的守軍再無足夠時間修復城牆。穆罕默德二世準備讓土耳其軍隊攻入君士坦丁堡,但他下令禁止士兵破壞城市結構。他要這座城市完整無缺,因為他將會把帝國首都搬到這裡來。然而,他卻允許士兵隨意在城裡燒殺搶掠。
君士坦丁十一世終於知道,他的末日要來臨了。他鼓勵身邊僅餘的4,000士兵與他作最後奮戰,此時守軍只剩戰事開始時的一半。五月二十九日,在經歷了47天的守城戰,土耳其入侵者終來到了眼前。君士坦丁堡守軍此刻仍奮勇抵抗,向土耳其軍隊淋滾油、推跌他們的梯子,但這只是稍稍拖延了城破之時。
穆罕默德二世下令精銳的土耳其新軍攻入君士坦丁堡。土耳其新軍的正式名字是耶尼切里(The Janissaries),鄂圖曼帝國在巴爾幹半島(Balkan Peninsula)的基督徒家庭中挑選出合適的幼童,帶回宮廷訓練成戰士。這些新軍戰士不負蘇丹所託,很快便攻入了城裡。他們打開了聖索菲亞大教堂的銅造大門,把裡面正在禱告的基督徒全數殺死。在這一夜裡,君士坦丁堡到處都是慘叫聲和哀鳴,如同地獄一樣。沒被殺死的,就成了奴隸或階下囚。
最後的榮耀
君士坦丁十一世脫下了象徵皇權的紅袍和飾物,換上了一般的士兵服,接著跟他身邊的士兵說:
「這座城市已經陷落,但我還活著。」
這不是苟且偷生的人會說的話。君士坦丁十一世隨後與士兵一同突圍而出,在這個屬於他們的最後戰場裡,決意奮戰到最後一刻。而他的身影,終於在戰場上消失得無影無蹤。
拜占庭帝國的滅亡,富有羅馬獨特之處。建立羅馬城的人叫羅穆路斯(Romulus),而建立羅馬帝國的人則叫奧古斯都(Augustus)。諷刺的是,西羅馬帝國最後一位皇帝名字是羅穆路斯.奧古斯都(Romulus Augustulus)。拜占庭帝國的滅亡也有相似的地方,第一位皇帝是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e I),而最後一位皇帝也剛好叫君士坦丁。
雅典都主教座堂廣場上的君士坦丁十一世雕塑
這個帝國原是歐洲基督教文明的堡壘,多個世紀以來因為它阻擋了穆斯林的入侵,歐洲脆弱的文明才得以保存。西元1453年後,帝國已不復存在。在往後不久,穆斯林軍隊將染指歐洲,為歐洲帶來了極大的威脅,甚至一度使基督教文明處於危急存亡之秋。
不過,也是因為拜占庭帝國的滅亡,一些保存在帝國裡的經典,透過逃離君士坦丁堡的學者傳入歐洲,由此激發了影響深遠的文藝復興。因此,史學家把拜占庭帝國滅亡的年份,定義為中世紀的結束。「羅馬」這個字後來被莫斯科大公國(Grand Duchy of Moscow)繼承,其統治者伊凡三世(Ivan III, Grand Prince of Moscow)迎娶了拜占庭公主後,自封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而首都莫斯科,也被他稱為「第三羅馬」。
十五世紀,東方的穆斯林把東正教的堡壘消滅,但同時在西方的伊比利亞半島進行的領土收復戰爭,西班牙基督徒卻成功把穆斯林消滅。或許,這就是歷史的諷刺吧。
羅馬帝國最後的榮耀與哀歌: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 即食歷史 https://bit.ly/3kE0bOO
-------------------------------
揭秘冷兵器時代最神秘武器「希臘火」:遇水即燃,任何水都撲不滅
2018-06-03 由 冷兵器研究所 發表于歷史
在中世紀的歐洲拜占庭就是黃金、奢華的代名詞,以至於羅斯人決定信仰哪種宗教時直接被拜占庭晃瞎了眼,他們參觀過君士坦丁堡後「已經分不清自己是在人間還是在天堂」,選擇了土豪金十足的東正教。作為中世紀人口最多、財富最多的城市(大部分時間裡),君士坦丁堡這個「黃金池塘」受到了各方勢力的圍攻,為了保護自己的城市,拜占庭皇帝除了親自統帥大軍作戰外,還變身成了火術士的首領,靠著「希臘火」一次次擊退敵人。
拜占庭本來就繼承了希臘、羅馬時代和傳承而來的「燒烤」技巧,可以是西方世界火攻技術的集大成者。希臘人在公元前424年的代里恩戰役中就發明了噴火裝置,羅馬軍團也經常用弩炮投射燃燒物,拜占庭皇帝阿納斯塔修斯一世更是在525年使用硫磺為主要成分的火攻武器在海戰中燒烤了叛將維塔利安。
在拜占庭統治下的中東,新月沃地的文明在剛剛誕生文字時就廣泛使用了瀝青,利用石油、瀝青、硫磺等混合製成引火材料的技術在亞述、巴比倫時代就廣為流傳。阿拉伯帝國興起後,敘利亞人加利尼科斯流亡拜占庭。他是集建築師、鍊金術師、工程師於一身的天才人物,在小亞細亞用原油為材料研發出了能在水上燃燒的「希臘火」,把秘方交給了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四世,他的家族也獲得了壟斷「希臘火」生產的特權。
君士坦丁四世讓人把「希臘火」的配方同希臘羅馬技術相結合,在皇宮內部研發、生產出一系列的「希臘火」裝置。從此以後拜占庭歷代皇帝都成了「希臘火」研發、生產的最高負責人,他們像保密可口可樂配方一樣封鎖「希臘火」的消息,甚至造謠說天使交給了他們「希臘火」技術,誰要是泄密誰就會遭到雷電天譴。「希臘火」的具體配方不用任何文字書寫,只在加利尼科斯家族成員間口耳相傳,拜占庭皇帝是唯一有權過問的人。
「希臘火」的全套裝置包括虹吸管噴火裝置、火攻船、火罐、手動氣泵、導管、管口引火機等。最著名的「希臘火」火攻船設計和中式火攻船截然不同,它《帝國時代》中火攻船的原型。它的油罐位於在甲板之下,導管由拜占庭士兵手動控制,可以調整高度和角度,由手動氣泵提供噴射「希臘火」的動力。火攻船發射前首先要由士兵對「希臘火」進行加熱和增壓,液體「希臘火」經過噴射器管口的引火機關就變成了火焰。
這種直接噴火的作戰方式射程是15米,只能對付靠近的敵人,為了對付遠方的敵人,拜占庭人還在船上增加了投石器,直接把裝著「希臘火」的火罐拋出去。拜占庭士兵在野戰和守城時也有小型噴火裝置。一旦沾染上流動的「希臘火」,任何水都不能撲滅,只能渾身醋溜才能保命(這是多年的被燒的經驗)。
「希臘火」超出了敵人想像力的現象,一開始要麼被他們當成是惡魔的伎倆(阿拉伯帝國),要麼是看作是上天的恩賜(羅斯人)。隨著時間推移,不少敵人也明白這是人的把戲,千方百計要得到這種技術。由於「希臘火」的秘方和噴火裝置技術資料、使用方法被不同的人保管,拜占庭的敵人們只能勉強得到一部分機密,無法拼湊出全套技術。
在拜占庭帝國末期,由於失去了原油產地,「希臘火」的生產陷入停滯。14、15世紀中東和歐洲進入了火藥時代,奧斯曼人終於用火炮攻下了君士坦丁堡,「希臘火」的秘方也隨著拜占庭末代皇帝的死亡成了不解之謎。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rxge9jr.html
-----------------------
名震地中海的神秘武器:「希臘火」之謎
2016-03-13 由 軍刀 發表于歷史
在古代戰爭史上有很多經典的戰役,其中有一次戰役被視為世界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那就是發生在7世紀,拜占庭軍隊與阿拉伯軍隊的海上戰役。
當時,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位於今土耳其伊斯坦堡)正遭受著強大的阿拉伯軍隊的圍困,情況十分危急。如果阿拉伯軍隊攻下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就可以控制亞歐交通要塞,最終還有可能席捲整個歐洲。但是在這次戰役中,拜占庭軍隊以少勝多,以寥寥無幾的戰艦和小船擊敗了強大的阿拉伯戰艦隊。因為拜占庭介使用了一種被稱作「希臘火」的神秘武器。
拜占庭軍隊將「希臘火」裝在小船上,激戰時從船上噴出大團大團的火焰。但令人驚奇的是,這種火焰在落入水中之後不僅不會被湮滅,反而一直撲向阿拉伯軍隊的戰船,將大部分阿拉伯戰艦焚毀,只剩下十幾艘傷痕累累原破船。憑藉這種神秘武器,拜占庭軍隊一次又一次地擊退了阿拉伯人的進攻,也使得整個歐洲大陸免遭阿拉伯軍隊的蹂躪和征服。
那麼令阿拉伯人聞風喪膽的「希臘火」究竟是如何製造的,它為何能夠發揮出如此強大的威力?
在研究過程中,有的人認為「希臘火」的原料是以輕質石油為主體,在配製時加入一定比例的硫黃、松香、樹脂還有瀝青等易燃物質,加熱之後,配置好的原料融化成為燃燒性極強的液體,以保證「希臘火」能夠在水面漂浮和燃燒,並且還容易附著在敵船和落水士兵的身上。但是,這種方法配置出來的可燃燒液體需要人工點燃後才能使用。1939年,德國的一位名叫豪森斯坦的學者採用這種方法配置,並進行模擬實驗,儘管取得了成功,但在解釋起火現象時卻遇到了問題。因為生石灰遇水產生原熱,不足以使希臘火燃料達到著火點,所以除非是直接點燃,否則很難讓這種武器發揮應有的威力。所以如果當時軍隊激戰時抽出時間來直接點火,顯然耽誤了激戰的最佳時機,就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因此這種方法配置出來的可燃液體不能將其確認為「希臘火」。
還有部分學者認為「希臘火」的原料中可能含有磷化鈣、骨炭、石灰石和尿液等物質,觸水即燃,並不需要人為點燃。因為磷化鈣是紅棕色或灰色結晶塊狀物,熔點約1600度,遇水、潮濕空氣、酸類物質時,能分解釋放出劇毒而有自燃危險的磷化氫氣體。但是,為了配合這種武器的使用,拜占庭軍隊的戰船也必須經過專門設計,要求戰船體積小,運轉靈活,防衛堅固。並且,船身要用厚重而且浸濕的獸皮包裹,在船上配備精銳的弓箭手,當靠近敵船時,在弓箭手們的掩護下,需要一個士兵啟動氣泵,把「希臘火」抽到導管之中,而另一個士兵則啟動管口的機關,力大的士兵手持導管,對準敵軍發射,氣壓的引導和順風的鼓動下,火焰才會在瞬間噴出去。
但是,這些原料製造出來的火焰能否在水中燃燒,能否準確擊中敵艦,以及拜占庭軍隊的小船只能否抵抗阿拉伯軍隊強大原軍艦,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定論。
正是由於拜占庭皇室的嚴格保密,「希臘火」的配方和製作方法流傳極為稀少,人們在現有的文獻記載中只發現一些零星的線索。還有記載「希臘火」是一種以石油為基本原料的物質,稱它是在668年被一個名為佳利尼科斯的敘利亞工匠帶往君士坦丁堡的。在此之後,君士坦丁堡的皇宮成為拜占庭軍隊秘密武器「希臘火」的「軍事研究所」。為了防止敵人窺探到「希臘火」的秘密,拜占庭軍隊不到萬不得已,絕不使用這種武器。
然而,「希臘火」的秘密最終被阿拉伯人掌握,並且憑藉「希臘火」占據了西西里島,並將這種神秘武器作為最寶貴的財富留給了另一支阿拉伯人,也就是他們的征服者法蒂瑪人。「希臘火」在法蒂瑪人的使用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在後來的大大小小戰役中綻放異彩。飽受阿拉伯人「希臘火」之痛的西歐人後來洞悉了「希臘火」的奧秘,並很快地投入了運用。受到「希臘火」攻擊的軍隊毫無抵抗力,只能跪地向上天祈求保佑,可見其巨大的威力。
幾個世紀之後,火藥的出現使得「希臘火」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由於拜占庭軍隊極致的保密工作,使得他們自己也忘記了這種「希臘火」的準確配方。記載中,只知道「希臘火」的最後一次使用是在圍攻君士坦丁堡的戰爭中,之後就隨著奧斯曼帝國的焚毀而銷聲匿跡。
現代人通過對現有的文獻研究也只得出,「希臘火」是一種可以在水上燃燒的液體,用類似於吸管的裝置噴射,並且在噴射的時候極有可能伴以濃煙,發出巨大的轟鳴聲,來製造攻擊效果。如今,這種秘密武器已經淡出人們的視線,但是「希臘火」曾經的輝煌卻會長存在歷史的記憶中。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g3bym8.html
名震地中海的神秘武器:「希臘火」之謎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6TGdej
---------------------
什麼是希臘火?為甚麼希臘火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
that wanaka tree
重現希臘火重創阿拉伯艦隊的畫繪
希臘火
在古代,當人類還未發明火藥並應用在戰爭中時,便已經懂得在弓箭上塗抹易燃物料,點燃後射向敵人加強破壞力。到了中世紀時期,雖然冷兵器還是戰場上的主要武器,但在東歐,便已出現一種在當時十分神秘而又擁有巨大破壞力的武器-希臘火(Greek Fire)。
所謂「希臘火」,其實並非來自古希臘,它是指中世紀時期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一種所向披靡的神秘武器。拜占庭帝國靠著這種武器,曾經化解了極多的外來軍事威脅,是帝國名符其實的守護神。
那麼,這種神秘武器為甚麼會稱之為「希臘火」?從名字上我們大概可以知道,這是一種會燃燒的液態武器。「希臘火」的真正成分已經失傳,但根據一些文獻推測,「希臘火」的構成材料可能有硝酸鉀(Saltpetre)、松節油(Naphtha)、石腦油、木炭、硫磺甚至是原油(Petroleum)。拜占庭人把這些具有易燃特性的化學物質依特定比例混合出來的液體,便是「希臘火」。
「希臘火」是在君士坦丁四世(Constantine IV, Emperor of Byzantine Empire)統治時期發明的,時間約於668年至685年。當時一位懂說希臘語、名叫赫里奧波里斯的卡連尼庫斯(Callinicus of Heliopolis)的猶太人因為阿拉伯人發動侵略的關係,從敘利亞逃亡來到君士坦丁堡,並為拜占庭帝國發明了這種液態易燃武器。
阿拉伯人的入侵
七世紀後,中東的阿拉伯帝國(Arabian Empire)崛起,他們征服了長年作為拜占庭帝國對手的波斯薩珊王朝(Sasanian Empire)後,便把目標轉移到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君士坦丁堡三面環海,最後一面則有堅實鞏固的狄奧多西城牆(Theodosian Walls)保護。在中世紀,要攻陷這樣一個城池,難度極高。由於阿拉伯帝國位於拜占庭帝國南方,所以,從北方經陸路進攻擁有堅實城牆的君士坦丁堡的方法,對阿拉伯人來說不可行。
that wanaka tree
西元650年時的拜占庭帝國(粉紅色)和阿拉伯帝國(綠色)
西元673年,阿拉伯人準備了一支龐大的海上艦隊,在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orus)築起了圍堵之勢,想從海上征服君士坦丁堡。初時,兵力強大的阿拉伯艦隊佔盡上風,眼看君士坦丁堡將成為囊中之物,阿拉伯人心生勝利期望之際,一種正在燃燒的液體從拜占庭帝國戰船的銅管射出,噴在阿拉伯的戰船上。阿拉伯戰船是由木頭製造的,沾了液體的戰船起火後,火勢很快便邁延到其他戰船。整支阿拉伯艦隊都在燃燒,熊熊大火出現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海水上。一瞬間,本來處於上風的阿拉伯海軍,就這樣幾乎全軍覆沒。
阿拉伯人對這種神秘的火焰心生畏懼。這種燃燒中的液體之所以所向披靡,是由於它密度較水低,能在海平面上燃燒,也就是說,用水是無法澆熄正在燃燒的液體。而且,這種液體也有另一種十分可怕的特性,就是它的黏性極高。當附在物質上時,要把它除掉極度困難。就是因為這兩種特性,阿拉伯人對「希臘火」束手無策。
717年,阿拉伯人捲土重來,第二次進攻君士坦丁堡,損失卻更慘烈。這時候的拜占庭帝國,在皇帝利奧三世(Leo III, Emperor of Byzantine Empire)的指揮下,已更能活用這種液態武器。後來在十世紀時,羅曼努斯一世(Romanus I, Emperor of Byzantine Empire)也成功利用「希臘火」摧毀企圖入侵的基輔羅斯(Kievan Rus)軍隊。
希臘火的名字由來
因為這種液體的破壞力來自其易燃特性,所以名字有「火」字。至於為甚麼它會以「希臘」冠名呢?其實,這是歷史與政治引致出來的結果。事實上,拜占庭帝國的人並不稱他們這種專屬武器為「希臘火」。他們對這武器的稱呼很簡單,只稱之為「海洋之火」(Sea Fire)或「液態之火」(Liquid Fire),這是因為他們依靠它戰勝了曾被認為不能被打敗的阿拉伯人,在海上摧毀了他們的龐大艦隊。
阿拉伯人則稱呼其為「羅馬火」(Roman Fire)。原因很簡單,拜占庭帝國本來就是羅馬帝國衍生出來的政權,他們也自覺為羅馬人。阿拉伯人也承認他們是羅馬人,所以面對由羅馬人發明的這種液態易燃武器,稱之為「羅馬火」是最正常不過。
至於「希臘火」一名,則是由西歐騎士或十字軍對之所作的一種稱呼。西歐人並不承認拜占庭帝國為羅馬正統,他們建立的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才是羅馬帝國的真正繼承者。加上當時拜占庭帝國已經極度希臘化,官方語言文字也已改變為希臘語,很多文化特質與古羅馬帝國大相徑庭,因此他們只稱拜占庭帝國的人為「希臘人」,亦很順理成章地把「希臘人」發明的這種液態易燃武器稱為「希臘火」。
希臘火的歷史意義
「希臘火」的歷史意義不只是拜占庭帝國對阿拉伯人的戰爭上的勝利關鍵。我們打開昔日地圖可以知道,拜占庭帝國位處歐亞地區的緩衝區,把西歐的基督教文明與中東的伊斯蘭文明分隔開。在七世紀時,歐洲的基督教文明還是脆弱不堪,而且處於分裂狀態,文化水平更是低落。
反之,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卻首次實現了統一,而且不論經濟、文化和軍事方面也迅速崛起。如果拜占庭帝國沒有發明「希臘火」,阿拉伯軍隊攻陷君士坦丁堡相信只是指日可待。擁有堅固城牆和天險的君士坦丁堡若不能成功守住,阿拉伯軍隊長驅直入征服歐洲便再無阻隔。基於兩者的文明差距,當時的西歐封建國家根本沒有能力與之對抗。
除此之外,拜占庭帝國之所以能夠存續達千年,除了因為君士坦丁堡的厚實城牆起了重要的防禦作用外,還依靠「希臘火」擊退和殲滅了不少外來入侵者。直到十五世紀,土耳其人利用火藥製造的大炮作為攻城器,拜占庭帝國才真正結束了它的歷史
什麼是希臘火?為甚麼希臘火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 https://bit.ly/3kyWU3n
------------------------------------
拯救沒落帝國的希臘火
《世紀帝國II》中有一種海戰單位「火戰船」只能在近距離攻擊,而且很多民族都能生產,在遊戲中並不算突出。可是火戰船的原型在歷史上卻是一種極為神秘的武器,只有拜占庭帝國知道如何使用。
12世紀有關於拜占庭帝國海軍使用希臘火的插圖。(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撰文:陳子煒
《世紀帝國II》中有一種海戰單位「火戰船」只能在近距離攻擊,而且很多民族都能生產,在遊戲中並不算突出。可是火戰船的原型在歷史上卻是一種極為神秘的武器,只有拜占庭帝國知道如何使用。
《世紀帝國II》中的火戰船。(遊戲截圖)
遊戲中的火戰船原型為中古時代的傳奇武器「希臘火」。之所以稱之為「傳奇」,是因為希臘火的製作方法為拜占庭帝國的最高國家機密,一直到帝國滅亡都未有公開其配方。我們後來只能從拜占庭和阿拉伯的資料中推斷出希臘火的配方為:1)極高燃性,可於海上燃燒;2)常時為液態;3)射出時有大聲響和濃煙。「希臘火」(Greek Fire)的名稱來自於11世紀後的西歐十字軍,他們對於這種先進的武器感到非常驚訝,他們便以「希臘」名命之(當時拜占庭帝國是東歐希臘世界的代表)。當時的西歐人甚至泛稱在東方見到所有的燃燒武器(包括蒙古人的燃燒兵器)為「希臘火」。在拜占庭希臘文中,他們有幾種稱呼,包括:「海火」(pur thalassion)、「羅馬火」(pur rhōmaiikon)、「戰火」(polemikon pur)等。 
最初的希臘火為海戰時使用,拜占庭的船隊會配備有特別用於發射的輸管虹吸管(siphōn)噴射出火焰燒燬敵方船隻。這種火焰極難撲滅,即使在水上也能燃燒,有着極為神奇的功能。根據文獻記述,發明「希臘火」的是原居於腓尼基行省的太陽城(Heliopolis)的工程城卡里尼庫斯(Callinicus)。他為了逃避伊斯蘭教徒入侵近東而往西到拜占庭帝國,利用他的科學認識將一種疑似為石腦油的黑色油脂進行實驗,並於公元672年成功開發成為武器。
學者推斷希臘火的使用方法。John H. Haldon, Maurice Byrne, A Possible Solution of the Greek Fire. In: Byzantinische Zeitschrift 70 (1977), pages 91–99。
不過,對於這種記載在學界向來有些爭論。燃燒性武器其實在古希臘羅馬時代已經有出現,包括使用硫磺等易燃性素材混合出配方。在古代世界,能熟練地使用燃燒性武器並不簡單,尤其是在海戰時,如何能在水上確保點燃成功更是困難。燃燒性武器在希臘火發明之前可能已有數個世紀的發展。故此,卡里尼庫斯可能只是基於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改良。在拜占庭中稱其為「羅馬火」可能就是基於其運用已有一段很長的時間。
著名遊戲《刺客信條》中亦出現過希臘火。(遊戲截圖)
卡里尼庫斯在672年成功將「希臘火」改良可算是關鍵時刻。在7世紀中葉,伊斯蘭教徒已將勢力由阿拉伯擴展到東地中海及埃及等地方,且對拜占庭帝國虎視眈眈。678年(或677年末),伊斯蘭教徒海陸並進圍攻君士坦丁堡時,拜占庭帝國就以裝備有希臘火的船隊大勝阿拉伯的海軍,阿拉伯船隊近乎被全滅。而在50年後,伊斯蘭教徒於728年第二次圍攻君士坦丁堡時,拜占庭又再次以希臘火船隊大破阿拉伯海軍,成功為君士坦丁堡解圍。
拜占庭帝國並不希望經常使用希臘火,以怕因太常使用被外人得知其製作方法。但在7世紀後帝國受到四方八面的入侵,又不得借助希臘火解圍。希臘火取得了輝煌戰績之外,也無疑成為拜占庭的救命之火。而往後的希臘火更被廣泛應用到陸戰上,包括製作「手榴彈」(可對比中國之「震天雷」)和以投石機拋出希臘火球等。估計是使用太多,希臘火的秘密還是被世人所得知。在11世紀以後,希臘火的配方似乎被阿拉伯人和西歐人通過自行研究或是十字軍時知曉了部分奧秘而開始使用。
後期的希臘化應用到不同的武器上,如圖中的「手榴彈」型武器。(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可能基於遊戲平衡,《世紀帝國II》遊戲中的火戰船並非拜占庭人所獨有的特殊單位,相對而言只有在民族特性加成上作一點回報;而且其戰鬥力也不算驚人。但「希臘火」卻曾經是中世紀海戰上最強的武器,其遇水不熄滅的特性更是令多少敵人膽寒。
書史 - Syngraphy: 【AOE】拯救沒落帝國的希臘火 https://bit.ly/3f4YGI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