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弩砲可訓練於攻城器製造所,他發射大型箭矢,可對敵人造成貫穿,但只有目標單位會受到全部的傷害,其他單位只會受到一半的傷害。不像投石車,弩砲不會傷害友方單位,所以在近距離的肉搏戰相當好用。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蒙古鐵騎歐洲鐵騎-蒙古大軍取得作戰勝利的基礎不是數量而是質量-五年內,蒙古人迅速佔領了金國和朝鮮。就在這時,成吉思汗發現單純依賴騎兵無法攻佔築有高牆的城市,因此向學會了製造攻城機械和使用射石機、彈弩的方法。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諸葛亮傳人姜維/諸葛亮兵書兵法二十四篇和“連弩”之法,八務、七戒、六恐、五懼之法傳給了姜維,使姜維成為了諸葛亮最有力的繼承人。 姜維在蔣琬、費禕之後主持蜀國軍政時已經是諸葛亮病逝十九年以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弩 - Google 搜尋

漢朝和羅馬-甘肅羅馬人羅馬村?西元前53年,克拉蘇所率7個羅馬軍團在卡萊戰役中慘敗給安息軍隊時,克拉蘇長子沒有戰死,反而率領第一軍團突破安息軍隊防線,沒有再回到羅馬,不知所終,猜測其最後可能為定居中國甘肅省永昌縣驪靬村。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mC-7y24DoqXNi8PzaFvsLlBCE3O-WE1-IBUHGSAVBxk (1)bAtAIZzDYADdMcuul7sCXxtrf-jBK_2PUNztrVDc7a0mC-7y24DoqXNi8PzaFvsLlBCE3O-WE1-IBUHGSAVBxkNF8SEooWgkOIpe27_dmVcTt1r0EmakHauZqU47malOMct07jfTZ97YYrfMegx6bPE5jJs2nefe_PxSA9D8UgPQ3p1o338s751r4416n3pn75959321o0673prop4p33n354574n86q636004on542485861000prp645n79n97o89s2npoosnp29o00o3o4sp94n6q914r82q2p515238472s3p89n27284o64osr0955o5n60nonpsn16qs30s03o4rs3ns5q4q09qo477o4540p140o7n5o84o7q8989s01568s4snq8nss45s7rrnq44sop9p2p7255rp17qs64p3q8r34pr65o4q038539nssq8r9sps7n11p4172o402442n9nr77n35no54s5392op136p3440864480n4n752797o8oqp61208pp35sp53p4293nop2p3sss78145p82rsn98q06nqs4241o6r230pr488s988687667n3345124on3n04nq9r99r786s6464p0oq201n514nnn9qn575r2859sn099n1r03p81r16n499q9n22730p70q04385rn9o1nn5oo844o50o7638503rs2spr9n405px-Gastraphetes_Rekonstruktion_SaalburgWarring_States_or_Western_Han_crossbow2020-11-08_1754322020-11-08_1754102020-11-08_175349250px-Armbrustschiessen250px-Horton_Hunter_Supreme_by_IvE

弩,又稱弩弓,現亦稱十字弓(英語:crossbow),是一種與弓十分相似的射擊兵器。弩的結構主要由弩臂(弩身)、弩弓(弩翼)、弓弦和弩機等部分組成。因不需要在拉弦時同時瞄準,所以對使用者的體能要求也比較低,裝填時間比弓長很多,但是一般來說它比弓的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強,而且命中率更高,在古代是一種大威力的遠距離殺傷武器。強弩的射程可達六百公尺,床弩的射程更達一千多公尺。按張弦的方法不同,可分為臂張弩、蹶張弩和腰張弩等,歐洲人更是使用各種拉弦器來上弦。
弩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lmzUWg
弩的結構
戰國時期的青銅弩機和肩托套
古希臘腹弩
歐洲弩機結構:
弦枕(nut)
弩弦(string)
弩箭(quarrel)
扳杆(trigger)
傳統的中國弩一般使用多層竹、木片膠制的複合弓,形似扁擔,所以俗稱「弩擔」。弩身因為形狀與人手臂相似,因此也稱弩臂。弩臂的前部有一橫貫的容弓孔,以便固定弓,使弩弓不會左右移動。弩身上面正中有一條放置箭簇的溝形矢道,使發射的箭能直線前進。木臂的後部嵌有一個裝有機械構件的匣,稱為弩機;匣內前面有掛弦的鉤,稱為「牙」;牙的後面裝有瞄準器,稱為「望山」;牙的下面連接有扳機,稱為「懸刀」。弩發射時,先將弓弦向後拉,掛在鉤上,把弩箭放在矢道上,瞄準目標後,扣壓懸刀,牙就縮下,鉤住的弓弦被釋放,箭矢疾射彈出。中國弩通常配有垂直的握把,使用時和現代槍械的人機性相似。歷史上一些弩還配有肩托來輔助瞄準穩定。
歐洲弩的弩機結構相對則相對比較簡單,通常用一個球狀的弦枕(nut)去鉤住弓弦,然後用一個橫向的扳杆卡住。在射擊時,扳杆被向上抬起,解放弦枕可以自由向前旋轉,鉤住的弓弦也被釋放。因為歐洲弩的弩機設計,使用者的手需要橫握,因此弩身後方通常很細以便於夾在腋下或搭在腰間。
現代弩的弩身結構與步槍十分相像,通常使用較為複雜的扳機設計。除了傳統形式的弩弓以外,輪式複合弓形狀的複合弩也開始出現。
弩的歷史
中國
古代中國弩的實物,前2世紀。
女史箴圖中的弩(最右)
諸葛弩
以腳上箭的強弩
在東漢《吳越春秋》中,弩傳說由戰國時代楚國的楚琴氏發明,楚琴氏在戰爭中感到弓箭的威力還不夠,便在弓上裝臂,創造了第一把弩[1]。
前342年,齊國和魏國在馬陵交戰,齊國軍師孫臏在馬陵道兩側埋伏了一萬多名弩手,當魏軍經過時,萬弩齊發,大敗魏軍[2]。秦朝時期弩在軍事上的應用極爲普遍,依照對秦始皇兵馬俑的考古發掘,不僅是步兵,當時的騎兵也將弩作爲首要作戰兵器。由於弩需要上弦,故在戰術上多以弓箭作其掩護武器。
漢朝時期,弩已趨成熟。晁錯於西元前169年寫了一篇奏章上呈漢文帝,該奏章中涵蓋了他認為漢弩優於匈奴弓的主張[3]。是文字上「弩」與「弓」明顯分家的開始。
傳說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發明了可以用拉桿快速上弦的連弩。
晉朝人馬隆憑藉腰張弩打敗樹機能[4]。
明朝的蹶張弩的力可達二、三石,腰開弩可達十石[4]。明朝又有人將半自動弩改良命名為諸葛弩,由於諸葛弩上有矢彈匣,加快上矢速度,但添加矢至矢彈匣仍需弓手掩護。而諸葛亮發明的連弩與諸葛弩是不一樣的兵器,連弩發射範圍大、殺傷力大,故一弩十矢齊發,所至當時魏張郃擊斃在戰場上,對於衝鋒陷陣的軍事將領威脅極大,也稱為「元戎弩」,「元」為輪子、「戎」兵器,故稱為元戎弩,可以連續發射,一次可十矢齊發,推應該諸葛亮發明的連弩也有大型矢彈匣,其缺點拉弦需弩士七、八人。春秋曰:「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為八寸,一弩十矢俱發。」八寸如釘約二十四公分(現代建築用)《天工開物》一書則敘述諸葛弩是「機巧雖工,然其力綿甚,所及二十餘步而已,此民家防竊具,非軍國器。」《武備誌》也提到:「東南人喜用之,然力輕而不能傷人。」[4]、「此弩懦夫閨婦皆可執以環守其城,一弩連發十矢,鐵簇塗以射虎毒藥,發矢一中人馬見血立斃,便捷輕巧即付騎兵亦可執以衝突,但矢力輕必藉藥耳。」
隨著火器的應用弩漸漸衰落,從明代開始,軍隊已經漸漸不使用弩作為戰鬥武器了
日本
弩在日本曾於平安時代作為王朝軍團的裝備出現,但平安時代以因流行弓騎兵戰法,後逐漸被遺忘。近代從歐洲在明治維新後再度傳入日本後,被稱弩為洋弓銃(日本漢字)(或片假名クロスボウ,即crossbow音譯)或「ボウガン」(「洋弓銃」意譯),在把日文ボウガン翻譯成英文時寫作BOWGUN(和制英語),有些中文書會採用弓槍之名意譯。
西方
拉桿式(Pull lever)弩
推桿式(Push lever)弩
齒輪式(Cranequin(Rack & Pinion))弩
滑輪式(Windlass)弩
弩的圖案被用於英國貴族紋章
古希臘在公元前5世紀就有弩[5],一種藉抵腹器來上弦的腹弩(Gastraphetes,抵腹器之意),曾給步兵使用過。
由於使用弩不需要太多的訓練和技巧,卻擁有極大的殺傷力,使得很多新兵就能輕易地殺死一個花費了一生時間進行訓練的騎士。從西元十二世紀弩開始歐洲得以普及,還發明了各種拉弦的工具,初期弩前方的弓部是以紫杉木或楡木製成,到了十四世紀出現了以鋼鐵製造的弓部,但在嚴寒地區弓身容易折斷,多半加上鯨鬚或木材補強。著名的獅心王理查一世就曾兩次為弩箭所傷,並在第二次不治。很多人(特別是那些騎士)仍然認為弩是不公平且不人道的。西元1139年的拉特朗宗教會議中,教廷嚴禁基督教徒彼此在武裝衝突時使用這項武器,但沒有人遵守。
弩的現代應用
裝有瞄準器的現代複合弩。
現代弩。
軍事
一度銷聲匿跡之後,在當今熱兵器已得到廣泛運用的現代戰爭環境中,弩再次獲得世界部分國家軍警部隊的重視。由於弩在發射時無聲無光無高熱,既可隱蔽射殺目標(相對於無消音熱兵器),又能避免引爆周圍易燃易爆物品,這些特性使弩在現代反恐與特種作戰場合得以發揮一定作用。
其他
在一些地方,射弩是一項現代競技體育運動項目。射弩目前並不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比賽項目之一。在北美、亞洲、澳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區,弩仍被原住民用作狩獵工具。一些戶外運動愛好者也喜歡選擇弩作為狩獵工具。在對鯨類的科研活動中,弩被用來作為一種取樣工具。它能夠安全地從鯨魚身上取得鯨脂的活體樣本而同時只對鯨魚造成最小限度的傷害。
弩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lmzUWg
---------------------------------------
弩,以機械發射的弓。弓弩指弓與弩。《三國演義》第七一回:「汝可堅守營寨。兩壁廂多設弓弩,以為準備。」
-------------
弩比弓強力得多,那為什麼古代打仗還有那麼多人愛用弓?
編者按:弓和弩是古代冷兵器戰場上最常見的兩種遠程投射武器,在大多數時候,弓弩往往並稱。同時,也一直有人很好奇,為什麼古代軍隊還要同時裝備兩種武器呢?不是說弩比弓先進嗎?為什麼沒有取代弓?
從結構上來看,東亞地區的弩就是在縱向的弩臂上安一張橫放的弓,弓弦拉開後搭在弩機(類似於後世槍械扳機)上,需要發射時扣動弩機,儲存的機械能瞬間釋放,弩箭發射出去。按《事物紀原》記載,說:「楚琴氏以弓矢之勢不足以威天下,乃橫弓著臂旋機而廓,加之以力,即弩之始。」
▲弩的結構
先來說說弩的優點,首先張弩待發時可以不用像弓那樣用力拉著,而且弩身上有種叫望山的輔助瞄準設備,射擊精度能夠得到基本保障(用弓射擊也有很多瞄準方法,但方法繁多且不易掌握,不如望山直觀),因此十分適合伏擊戰,尤其是大規模伏擊。
▲弩的部件分解
弩張開後不必費力保持,可以托在手中從容瞄準,因此能夠做到很多張弩聽從號令一起發射。弓無法長期儲存機械能,在戰場上一般射速很快,基本上是即拉即射,用來伏擊也不是不可以,但張弓待發時間不能過長,如果張弓太久導致手臂疲勞,射擊精度也會受到影響。
▲馬陵之戰
在實戰中,萬弩齊射的威力奇大,可以瞬間令敵軍蒙受十分慘重的傷亡。「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史記·孫臏傳》)「(李)陵搏戰攻之,千弩俱發,應弦而倒。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千人。」(《漢書·李陵傳》)「王有神弩,一發殺越軍萬人,趙佗乃與之和。」(《舊唐書·志·第二十一》 )「寨中發萬弩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馬死傷塞路」(《資治通鑑》)
▲李陵軍漠北之戰
因為卡住弩弦不必費力拉持,弩的拉力可以做的很大,甚至大到遠遠超過弓的地步。最常見的弩一般用手臂就能拉開,威力與弓相當,區別就是弓上下豎立,而弩則是左右橫放,並且多了弩機和望山,即所謂臂張弩。臂張弩之上是蹶張弩和腰張弩,蹶張弩在拉弦的時候藉助蹬力,腰張弩則多了腰鉤的設計,整個人坐在地上,用腰力和雙腳蹬力上弦,威力自然要比前者要大得多。
▲蹶張弩
▲腰張弩
歷史上出現過的單兵弩除了上述的幾種之外,還有歐洲中世紀的槓桿弩、絞盤弩等。槓桿弩以槓桿拉動弩弦,再掛到弩機上。這種弩射程較短,但上箭速度快,熟練弩手上一剪只需幾秒鐘,可用於速射。絞盤弩射速則要慢得多,這種弩的很多弩臂甚至是鋼製,靠臂力根本無法直接拉開,因此弩臂後部裝了個絞盤,裝填的時候轉動絞盤上弩。作為對超慢射速的補償。
▲槓槓弩
▲絞盤弩
弩本質上是一種精密的機械裝置,除了往威力大射程遠方面發展外,還可以往射速快方面發展,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諸葛弩。「(諸葛亮)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漢末馬均又對其進行改進,可一次發射五十支弩箭,「言作之可令加五倍」,重量也大大減輕,不過這種一次性發射全部弩箭的弩後來失傳了。
▲今人復原的「諸葛弩」
到了,明朝還有種可以連續發射的連弩,兩種弩功能和結構完全不同,但在《武備志》中被附會成了「諸葛連弩」,後來清人又將其改進為「彈弩」(民間稱為「匣箭」)。當代有人將這種弩復原了出來。這種弩有個裝滿弩箭的木匣,用一根木桿連續推動木匣,就可以連續上弦連續發射弩箭了,不過威力實在拿不出手,射程還不到十米,若論有效殺傷距離,恐怕只有面對面才能將人射死。
▲神臂弓
如果把弩和槍械做比較(在軍事發展史上,早期火槍在功能和戰術特點上與弩很像,可以視作弩的升級替代品),手持連弩相當於微型衝鋒鎗、槓桿弩相當於溫徹斯特槓桿步槍的話,那北宋的神臂弓(弩)就是巴雷特重狙。神臂弓堪稱宋軍頭號利器,就連敵人也讚譽有加:「吾昔南征,目見宋用軍器,大妙者不過神臂弓,次者重斧,外無所畏。」(完顏宗弼《遺行府四帥書》)
▲床子弩
神臂弓「蓋弩類也。以檿為身,檀為弰,鐵為登子槍頭,銅為馬面牙發,麻繩扎絲為弦。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長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長數寸,射三百四十餘步,入榆木半笴。」《宋史·兵志》這種弩威力巨大,單憑臂力肯定拉不開,上弦方法類似於腰張弩。比神臂弓威力更大的就是床子弩了。床子弩是將三張硬弓固定在木架上,上弦時用絞軸慢慢拉動(槓桿原理),因為弩機太沉,擊發時須用鐵錘猛敲,足見其威力。宋軍正是用這種弩狙殺了遼國大將蕭達凜,改變了歷史進程。
▲古羅馬扭力弩炮
無獨有偶,古代西方也有類似床子弩的重型弩炮,而且也取得過狙殺敵將的戰果:「匈尼特人王子想在波斯王沙普爾面前邀功,他壯著膽子帶兵攻向阿米達城,一名羅馬射手則一直在瞄準他,他剛進入弩炮射程,就被弩箭正中胸口,盔甲胸膛一併貫穿,當場斃命。」不過其工作原理,是使用扭力而不是弓臂的彈力:「把一支大箭放入木樑的箭槽中……轉動旋杆將弩炮的弦拉滿……弩炮的全部力量來源於扭力。」(馬賽里努斯《歷史》)
▲英格蘭長弓手
除了可以無限往上加拉力外,與弓相比,弩操作簡單上手快。把一個新兵訓練成能上戰場的合格弩手,只需個把星期就夠了,如果訓練幾個月,就可以成為精銳射手。而合格的弓手則需要長年累月的練習,據記載一個優秀的英格蘭長弓手需要十年以上的練習,甚至練到脊椎變形。
▲熱那亞弩手
從愛德華一世開始,弓術被列為義務教育。每個肢體健全的英國壯年男子,在周日做完彌撒後都要集中到教堂附近的校場練習弓術,否則會被課以罰款,正是全民習射保證了英格蘭隨時擁有一大批精銳的長弓手。同樣的道理,東方遊牧民族「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
其他國家就算擁有和英國一樣多的長弓,也培養不出相同數量的長弓手。為了彌補這個差距,他們只能使用所需訓練時間相對短得多的弩。在中國,最晚到宋朝,弩手弓手就分開了,甚至出現了弩手不會用弓射箭的情況,這也說明了弓比弩上手難得多。
▲古人練習射箭
既然弩有這麼多優點,那麼為什麼不僅沒有取代弓,甚至在裝備數量上一直處於下風呢?最關鍵的原因是弩射速慢,而且和弓相比慢的不是一點半點。一名合格的長弓手每分鐘可以進行十二次精準射擊,亂箭齊發時可以高達十五次,而一隻輕弩每分鐘只能發射四次,絞盤鋼弩只能發射一次。東方的弩射速也許要快一些,但在任何情況下,相同級別的弩射速都比弓差著一大截。
▲戰鬥中的英格蘭長弓手
而且為了追求近距離的破甲能力,弩箭往往比弓箭要粗壯,遠程射擊不如弓箭穩定。(當然,不絕對,比如秦弩箭就很長)其本身又受到製造成本所限 ,不可能像弓那麼普及。
▲弩手「三段擊」
第三個因素就是戰場上弓可以拋射,數排弓手可以站成密集隊形齊射,箭支從前面隊友頭上飛過,絲毫不必擔心會傷到自己人。而弩的拋射性能就差很多。雖然,宋代也有「次最強弓,次強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把強弩布置在弓箭後排的疊陣法,但弩這種武器所追求的以及戰術意義還是以直射破甲為主。
▲克雷西戰役
綜合比較而言,弩和早期火器特點很像:近距離射擊威力大,方面瞄準,訓練時間短,但射速太慢,製造成本高,因為拋射效果不佳,戰鬥隊形受到嚴格限制。所以弓在戰爭中一直唱主角。儘管如此,弩的作用弓也一直無法取代。不差錢又想快速成軍的,一般會選擇弩;技術落後卻人人善射的,多半會選擇弓。在實戰中兩種武器也各有特點、相互補充,不存在誰優誰劣,是否發揮最大效果取決於指揮官的靈活運用。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jkb2xme.html
--------------------
弓:王弓、弧弓、夾弓、廋弓、唐弓、大弓、虎賁弓、雕弓、角端弓、路弓、彊弓。 馬箭、袖箭、步箭。
弓箭的使用,應該是很早的。據說遠古時代沒有喪葬的習慣,人死後就將屍骸棄置在荒郊野外,有孝子不忍父母遺體被禽獸啃嚙,所以作「彈」來保護;後來,黃帝將「彈」改良成「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的弓箭。所以傳說中黃帝修練成仙後,準備騎龍上天,臣民們捨不得,都爭先恐後搶抓龍髯,想留住黃帝,結果髯斷、弓墜,上不了天庭的百姓只好抱著弓嗚號,因而後人就稱黃帝的弓為「烏號弓」。
古代著名的神箭手,除了傳說射下九個太陽的后羿之外,還有號稱「百步穿楊」的戰國楚人養由基,射百步之外的細柳枝,到了百發百中、神乎其技的地步,每次炫耀神射時,看熱鬧的觀眾都多到幾千人。他的同僚嵇康也是著名射手,很不服氣,於是取出七件鎧甲,捆束成札,放在五十步外,張弓一射,竟然箭穿七甲,因而很神氣地向養由基示威。養由基卻用「催箭法」,一箭射向鎧甲上的箭尾,竟將前箭整隻推出鎧甲外,嵇康瞠目結舌之餘,也不得不拜服稱謝。漢代的飛將軍李廣也是精於箭法,有次外出打獵,誤將大石頭看成老虎,屏氣凝神、一箭射出,竟然連鏃帶羽,整隻箭都射進了堅硬的石頭裡去!唐代的薛仁貴則是在唐高宗面前,一箭射穿五件鎧甲;後來又在天山十餘萬突厥大軍前,三發三中、連殺三位陣前敵將,嚇得對方軍心渙散,立刻投降,嬴得「三箭定天山」的美譽。
馮夢龍《醒世恆言》中,有《鄭節使立功神臂弓》,說南宋人鄭信,帶著神女贈送的「神臂弓」投軍立功,十餘年間做到了兩川節度使。馮氏又撰《古今譚概》,有《神射》故事,說隋末神射督君謨,能閉目而射,百無一失,其弟子王靈智拜師學藝,三年,以為盡得真傳,遂起歹心想射殺君謨,以獨佔鰲頭。於是君謨再展神功,刀截來箭,口承飛矢,制服了叛徒。武俠小說中,則有梁羽生《雲海玉弓緣》,實即《冰天川女傳》續集,敘述風塵奇丐金世遺與呂四娘愛徒谷之華、志報父仇的少女厲勝男三人之間的愛情糾葛。厲女使用的武器,就是沈重的玉弓與可以連發玉箭。

弩:窩弓、夾弩、廋弩、唐弩、大弩、弩箭、諸葛弩、斗子弩、俚弩、神臂弩、花裝弩、穿鐙弩。
弓在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了,弩則直到春秋末期才出現,但後代卻沒有見過秦弩的實物。秦兵馬俑坑發現大批的弩,填補了中國兵器史的一處空白。看過實物,對「強弩之末」、「劍拔弩張」的用詞就更能體會了。
弓以個人的臂力來張弓射箭,射程有限。為了增強戰力,所以改進為機械操縱。根據學者考證,殷商時代已經使用木製的「弩」了,不過威力並不大。直到春秋時期,楚國的琴氏在木弩臂上加裝青銅機括後,才提高了弩的性能。戰國時代的魏國則發明了「十二石之弩」,拉力約合今日的一百二十公斤,需要用腳才能夠張開。
弩由弩弓、弩臂、弩機合成,秦兵馬俑坑出土的弩,弩弓和弩臂為木質,都已腐朽,但青銅製的弩機依然活動自如。弩是在弓的基礎上,裝有張弦機構(弩臂和弩機)可以延時射箭的弓。弩的關鍵組件是弩機,弩機安裝在弩臂後部的溝槽內,由青銅製作,四周有廓,像一個匣子。匣內有鉤住弓弦的「牙」,又稱機鉤。匣上有「望山」(瞄準器),用以瞄準和帶動「牙」扣住弓弦。「牙」下連結著「懸刀」(又稱機拔),作為扣發用的板機。
射手使用時,先拉「望山」,使「牙」升出,鉤住拉開的弓弦,把箭放入弩臂上面的箭槽內,使箭栝頂在弦上,然後通過「望山」瞄準目標,扣動扳機(懸刀),「牙」即縮進廓內,弓弦彈回,把箭射向前方。這種弩機的出現,使古代拋射兵器突進了一大步,也可以說,它是現化槍炮搫發裝置的雛形。
根據史記記載,秦代還發明一種新式殺傷力很強的「連弩」。據說方士徐福擔心海上求長生不老藥的騙局敗露,就向秦始皇謊稱在海上遇到巨魚阻礙,所以到不了蓬萊仙島,請秦始皇派善射者以「連弩射之」。史記也記載秦始皇陵內裝有自動發射的「暗弩」。不過「連弩」和「暗弩」都還有待研究。
----------------------
閱讀三國類別的作品,其中一種最讓人神往的兵器,自然是諸葛武侯所發明的連弩。史書記載,連弩「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那究竟是如機關槍一樣,連發十矢?還是像散彈槍般,一次發射十矢?
弩與連弩
在談論連弩之前,先要簡述一下弩在中國的歷史源流。《戰國策‧韓策》有言:「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溪子、少府、時力、距來,皆射六百步外」。《准南子‧俶真訓》亦曾寫道:「烏號之弓、溪子之弩,不能無弦而射;越舲蜀艇,不能無水而浮」。故弩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經出現,而且還是戰場上的重要兵器。
及至漢代,弩的應用愈趨普遍,對連弩的記載亦漸見清晰。《漢書》卷三十《藝文志》便著錄了《望遠連弩射法具》十五篇,乃連弩射法的官方軍事教程。由此可見,連弩並不是由諸葛亮所發明。值得留意的是,這些弓弩不論在設計樣式,還是在打法方面,皆與後來的「諸葛連弩」有著天壤之別。
再引《戰國策‧韓策》:「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跖勁弩,呆利劍,一人桑百,不足言也」。而按《墨子‧臨高篇》:
強弩射之,技機藉之,奇器口口之,然則羊黔之攻敗矣……備臨以連弩之車材大方一方一尺,長稱城之薄厚
所以秦漢之際的弓弩,當為一種射程遠、殺傷力大的重型兵器。若果以連弩的方式運用,甚至需要用機械裝置配合,即上文《墨子》提到的「連弩車」。至於三國時代的諸葛連弩,則完全是另一種設計。
諸葛連弩
陳壽《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曾經記載:
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
由於年代久遠,現時再沒有關於諸葛連弩的完整圖譜及文字記錄。不過鑑於《三國志》的歷史地位,上述內容確實有著極高的參考價值,其中三處特別需要注意。首先是「損益」的名號,「損」有消耗、遞減之意,而「益」則為填充、添補。兩者合一,應當是要闡明諸葛連弩能夠隨時改動箭支數量。
另外一個要點是「以鐵為矢,矢長八寸」。鐵製的箭矢意味著它的射程距離不能太遠,八寸長的箭身亦屬非常短小(以漢代制式計算,八寸當為18厘米左右)。結合「損益」的特徵,可以推論諸葛連弩是一種近距離的輕型兵器,便於單人擕帶。
最後,是所謂的「一弩十矢俱發」,這就回歸到文首的問題,即連弩是採取「連射」還是「散射」的模式。假設上面的各項推論沒有太大偏差,那可以肯定,連弩絕對是連射型兵器。畢竟同時將十支箭矢繫在弦上,絕對威力有限,甚至達到匪夷所思的程度。而在近距離散射十數箭支,亦會造成大量浪費。考慮到與諸葛亮同時期的發明家馬均,曾自稱可以將連弩的箭支數量增至五倍,諸葛連弩採取的模式必屬「連射」無誤:
時有扶風馬鈞,巧思絕世……先生見諸葛亮連弩,曰:「巧則巧矣,未盡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
陳壽《三國志‧杜夔傳》
結構與功能
正如前文所述,現時仍未發掘出諸葛連弩的真實圖譜,但後世不少的軍事學者都曾經嘗試仿製。其中尤以明代茅元儀在《武備志》中,所繪製的圖式最貼近上文記載:
明代《武備志》卷一佰仨所載的「諸葛全式弩」,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Damj0F
明代《武備志》卷一佰仨所載的「諸葛全式弩」,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Damj0F
從上圖可見,諸葛連弩的外型類近於「十字弓」。中間上方的為「箭匣」,十支箭矢便是存放於此。當用家將把手向上推時,箭匣就會鬆放,讓其填充箭支;反之,若果將把手向下壓,箭匣就會收好,並使箭支上膛、弩弦拉緊。當弩弦達到最強的張力後,箭支就會自動射出。詳情可觀看以下的片段:
另外,現時民間亦有很多頗高質素的仿製圖,大家亦可以參考一二:
曾有民間工匠嘗試重塑諸葛連弩的完整結構,其細緻程令人驚嘆,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T0F2l7
曾有民間工匠嘗試重塑諸葛連弩的完整結構,其細緻程令人驚嘆,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T0F2l7
雖然諸葛連弩的殺傷力和射程範圍,都未必及得上長弓。但由於它便於擕帶,不論步兵、騎兵都能配備,故此非常適合隨蜀軍遠征。而在西南及川陜交界的交通狹道上,它更有可能收到奇襲之效。
可惜的是,由於諸葛連弩的製作繁複,所以後世的朝廷鮮有再作大規模生產。至於「連弩」的這一種兵器打法,則漸漸回歸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重裝模式。例如宋代軍隊,便集中使用體型龐大的「床弩」:
宋代的「三弓床弩」,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QOnsPl
宋代的「三弓床弩」,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QOnsPl
雖然諸葛連弩的傳說經已終結,但在很多三國文化作品中,都依然能見到它的身影。這或許就是對諸葛亮,以及當時的軍工專家,所留下的最大敬意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