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與漢帝國/漢朝的體制過於專制,推行重農抑商、獨尊儒術等原因,使得漢朝在文化方面的成就並沒有政治、經濟方面的突出。 相反,中國在分裂的春秋戰國卻取得更加輝煌的文化成就/羅馬在文化方面遠遠領先了漢朝,這一點我們不得不面對事實。 中國的文化要在唐朝和宋朝時期才是領先了全球的/《龍與鷹:秦漢與羅馬帝國的興衰,如何影響了今天的世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永泰龜城/永泰城址-甘肅省景泰縣寺灘鄉永泰村,為一處1608年明代城址。因輪廓似龜,又稱龜城-永泰古城是絲綢之路沿線為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而修建的軍事要塞-城門朝南,外設半圓形甕城構成″龜頭″,在城的東、西、北三面築有封閉式的月城,構成了″龜腳″和″龜尾″,另在城中打井5眼,築池一個,構成了″五臟六腹″-曾駐軍兩千多人,馬隊五百人,兵營、練兵場、火藥場、武器庫、草料場、馬場等一應俱全。城牆上有炮台、城樓,城下有瓮城、護城河,南北兩側分別指向蘭州和長城方向建有綿延數十里的烽火台。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古希臘在公元前5世紀就有弩曾給步兵使用過/在東漢《吳越春秋》中,弩傳說由戰國時代楚國的楚琴氏發明,楚琴氏在戰爭中感到弓箭的威力還不夠,便在弓上裝臂,創造了第一把弩。 前342年,齊國和魏國在馬陵交戰,齊國軍師孫臏在馬陵道兩側埋伏了一萬多名弩手,當魏軍經過時,萬弩齊發,大敗魏軍[2]。秦朝時期弩在軍事上的應用極爲普遍,依照對秦始皇兵馬俑的考古發掘,不僅是步兵,當時的騎兵也將弩作爲首要作戰兵器。由於弩需要上弦,故在戰術上多以弓箭作其掩護武器。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istory2020-11-04_0846361538442305610248psn03n32020-11-03_2202441_2zc_nZahvJ-Jj-z1fnYE1w1_tQ9RmtdlysBldxUZC8x_gQ2020-11-04_084525711r4prqqs944nr29519q4noo505416s78s2r72q43s64r8pop3s82p53o347n7604n2q2322p074r82895q7s534or0sp378qr7o8n7q8114noo925s30s8319845qq66os00041n6n6r97s67466p00003o721pr580o5266oq00045qn4607o81p066p20001oq04p6oq87p066p30001on18n20ppnn2

古羅馬第一軍團失蹤之謎是英國牛津大學漢學教授德效騫對漢朝和羅馬的關係提出的歷史假說,認為西元前53年,克拉蘇所率7個羅馬軍團在卡萊戰役中慘敗給安息軍隊時,克拉蘇長子沒有戰死,反而率領第一軍團突破安息軍隊防線,沒有再回到羅馬,不知所終,猜測其最後可能為定居中國甘肅省永昌縣驪靬村。
古羅馬第一軍團失蹤之謎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mPYIqd
假說
第一階段
1980年代,甘肅研究人員關亨到訪甘肅省永昌縣附近的者來寨,現稱驪靬村,發現者來寨居民大多長著棕色或黃色頭髮,甚至藍色或灰色眼睛。這些村民並且由於奇特的長相而受到歧視。
關亨連同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陳正義在者來寨展開大規模走訪調查,發現者來寨的村民除了長相奇特以外,生活習慣也和漢族截然不同:
村民經常做「牛鼻子」饅頭祭奠祖先;
重大節日村民會玩一種類似鬥牛的遊戲:讓牛聞血腥味道;
所有墓葬一律頭朝西
第二階段
考古學家在者來寨附近發現99座西漢墓葬,具有以下特點:
幾乎所有墓主都是男性:專家們由此推斷,墓葬可能與軍隊有關;
墓主頭身比例大多為1:8,高於漢族人的1:7.5,卻和者來寨居民的頭身比例相近:專家們由此推斷,墓主不是漢族人,而是外族人;
所有墓葬全部頭朝西:和者來寨村民的喪葬習俗完全一致。
第三階段
專家提出假設:者來寨的居民是西方使團或商團的後裔。但是這個假設很快被否定,因為者來寨並非處於繁華地段,而西漢後期絲綢之路也只是處於開拓階段,西方商團還沒有大規模進入中原地區專家決定對者來寨村民進行去氧核糖核酸及粒線體檢測,但並未找到者來寨居民同羅馬人血緣上的關聯關亨、陳正義意外地在者來寨發現一座西漢古城遺址。由於無法說出古城遺址的來源,他們決定從史料記載中尋找線索。
漢書》中記載:公元前36年,西漢都護甘延壽,副將陳湯率軍攻打匈奴郅支城,發現郅支城採取「土城外有重木城」的防守方式,匈奴人並且派出一支長相奇特的軍隊,擺出「步兵百餘人夾門魚鱗陳[陣]」。關亨,陳正義認為,這正是羅馬軍隊獨有的防守和進攻陣勢,而「夾門魚鱗陳」正是羅馬軍隊頻繁使用的龜甲陣,因此當時匈奴人派出的是一支疑似古羅馬軍隊。《漢書》同時記載:漢軍大勝,「生虜百四十五人,降虜千餘人」,可能俘虜全部帶回漢朝。有人猜測,「驪靬」說不定是是希臘語「αλεξανδρία(Alexandria,亞歷山大里亞)」的異讀,並且也是為了俘虜安置而取的名。
第四階段
根據西方史料記載:公元前53年,羅馬三巨頭之一克拉蘇決定向東擴展實力範圍,親率7個軍團征戰安息帝國。羅馬軍隊一開始屢戰屢勝,卻在卡萊戰役中遭到安息軍隊埋伏,死傷慘重。克拉蘇長子率領第一軍團突破安息軍隊封鎖線(一說普布留斯被俘,後來率第一軍團逃脫),但第一軍團之後沒有再回到羅馬,不知所蹤。公元前20年,羅馬和安息簽訂和約,羅馬要求安息遣返卡萊戰役的戰俘,才得知第一軍團已經失蹤。
陳正義大膽推測:第一軍團逃出安息後一路向東逃亡,進入匈奴人的領地,後來並且效忠匈奴,直到再後來被匈奴派出與漢朝軍隊交戰。甘延壽,陳湯帶回漢朝的俘虜正是失蹤的古羅馬第一軍團,今天居住在者來寨的正是他們的後裔。
流落中國之假說被否定
對於此類假說,網路上的搜索結果顯示有兩個方面的結果。支持者通常引用蘭州大學生命遺傳科學學院的結果,認定該假說被證實。
還有諸如戴維·哈里斯1989年的研究成果也被引用[1]。反對這個理論的人認為,驪靬人為羅馬人後裔的假說因其劇情離奇與浪漫色彩,在網路上頗受歡迎,但是大量的歷史文獻與科學檢定對此假說判下無法論證的結論。
台灣學者楊希枚就於1969年在台灣《書目季刊》上發表《評德效騫的〈古代中國境內一個羅馬人的城市〉》,對德氏的理論和前提進行驗證。因為驪靬作為地名早在西元前60年前就已經出現,早於克拉蘇被擊敗的年代,不可能是為安置俘虜而取的名[2]。
希臘詞開頭音節在中亞語言中常被省略,亞歷山大里亞在中亞語讀音「坎大哈」,不會是驪靬的音轉,非名字來源。驪靬也可稱犁靬,指古國塞琉西亞。塞琉西亞的希臘文作Σελεύκεια,讀音若「塞犁靬」則很有可能與漢文一樣讀作「黎軒」或「犁靬」[3][4]。
陳湯攻殺郅支單于是西元前36年,離卡萊戰役已經接近20年,《漢書·陳湯傳》:「凡斬閼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一十八級,生虜百四十五人,降虜千餘人,賦予城郭諸國所發十五王。」由此可見,陳湯已經將虜獲分給了協助漢軍作戰的15座西域國家,沒記載帶回漢朝,何況是驪靬。魚鱗陣也並非羅馬軍隊特有的龜甲陣,根據相關史料,中國使用這種隊形作戰的時間遠遠早於羅馬。《左傳》魯桓公五年(前707年)「原繁、高梁彌以中軍奉(鄭莊)公,為魚麗之陣,先偏後伍,伍承彌縫。」而城外有重木城的防城工事也並非由羅馬傳入中亞的,中亞地區早已有之[5]。
牛崇拜也非羅馬文化。祭牛、鬥牛是農耕民族普遍風俗。春秋初年,秦文公建怒特祠,用於祭祀牛神。今天的浙江金華等地以及苗族、彝族、黎族、侗族、布依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也都有鬥牛活動,多數是以牛與牛相鬥,日本、韓國皆有鬥牛。而在國外,既有近東地區的牛祭,又有源於愛琴海東部的公牛崇拜,還有被稱為西班牙國術的騎士鬥牛,但唯獨古羅馬既沒有牛崇拜,也沒有鬥牛之俗,只是人鬥獸和人斗人。所以說者來寨村民對牛的崇拜是古羅馬人在此居住後的遺俗不能成立[5][6]。反對者還認為埋葬先人以頭朝西,也非紀念羅馬,中國古文化埋葬多半是頭朝西,表示靈魂寄託西方的意思[7]。
而在確認的結果發表的2007年科學家也通過對當地人的遺傳進行另一次鑑定後,發現其Y染色體多為東亞本地固有類型,且大部分單倍型(haplotype)和羅馬人沒有關係[8][9],並指出報導當地人的去氧核糖核酸有羅馬血統的新聞為假新聞[10],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劉國鵬就曾經撰文介紹國際知名漢學家白佐良的觀點,認為「羅馬軍團流落中國」之說是各路新聞媒體爭相拋售的報導,而千篇一律的新聞報導也正說明其缺乏足夠的科學和文獻支持[11]。
德效騫的觀點一經提出立即遭到很多史學家的反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後續的研究。
1989年,蘭州大學歷史系教師陳正義與蘭州大學的英語外教澳大利亞學者大衛·哈里斯、俄語外教蘇聯學者弗·維·瓦謝尼金及西北民族學院(現西北民族大學)的關意權教授,贊同德效騫的觀點。此假說經過海內外媒體的傳播,立即成一個熱門話題,並為驪靬村帶來巨大的觀光收入。但是,值得斟酌的是,這四位學者並不是該領域的專家,從未發表過相關學術論文。
陳正義《驪靬絕唱──最後的古羅馬人之謎》,僅爲一本通俗讀物。雖然陳正義在書中宣稱以可靠的史料寫成,但是自身無法成為嚴肅的歷史學論著。另外, 在《人類遺傳學期刊》雜誌上也刊登了一片2007年二月十四日的論文,否認有關假說[8]。
蘭州大學歷史學院汪受寬教授認為有關說法大有越炒越熱的勁頭,擔憂如果學術爭論受到經濟利益的干擾,出現歪曲甚至編造歷史情況,那麼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媒體都將陷入一場道德危機[12]。古羅馬第一軍團失蹤之謎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mPYIqd
--------------------
驪靬村,位於中國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焦家莊鄉,位於城關鎮西南11公里,舊稱者來寨,西漢時設置,當時為驪靬縣。此名於最早文獻紀錄為西元前60年[1],為古羅馬第一軍團失蹤之謎的假設發生地。驪靬村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TXpzE9
史志
《辭海·馬部·驪靬》:「驪靬,古縣名,西漢置。西域驪靬人內遷居此,故名。北魏以後作力乾,隋廢。故址在今甘肅永昌南。前涼張祚遣將伐驪靬戎於南山,大敗而還,即此。」
顏師古《漢書·地理志注》:「今其土俗人呼驪靬,疾言之曰力虔。"按隋志開皇中並力乾縣入番和,當即此縣。」
顏師古《漢書·張騫傳注》:「靬,即大秦國也。張掖郡驪靬縣,蓋取此國為名耳。」
《甘寧青史略》:「驪靬縣,即涼州南山戎地,張祚遣和昊伐之,大敗而還,在今永昌縣之南。」
《甘肅通志·卷二十三》:「驪靬廢縣。在縣南,漢置,屬張掖郡。晉改屬武威郡。永和十年張祚遣和昊伐驪靬戎於南山,大敗而還。即此。顏師古曰取國名為縣也,驪力遲反,今土俗人呼驪靬疾言之曰力虔。」
名字來源
驪靬也可稱犁靬,指古國塞琉西亞。塞琉西亞的希臘文作Σελεύκεια,讀音若「塞犁靬」,希臘詞開頭音節在中亞語言中常被省略,很有可能與漢文一樣讀作「黎軒」或「犁靬」[2][3]。
脫氧核糖核酸鑑定
通過對當地人的遺傳鑑定後,發現大部分單倍型和羅馬人沒有太大關係[4],最可能的解釋是,他們是和維吾爾族人相似。
驪靬村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TXpzE9
----------------------
甘肅古羅馬軍團後裔之謎
關於在甘肅有一支羅馬軍團後裔的說法不時就會出現一次,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事。
甘肅古羅馬軍團後裔之謎
我們先來看一則比較典型的相關報導,有點長,不過挺有意思:
義大利媒體甘肅造訪"驪靬人"
尋找"羅馬軍團"後裔
蘭州晨報2007年3月5日報導 有關在甘肅永昌縣者來寨村居住有2000年前「羅馬軍團」後裔的說法是近年國內外史學界爭論的一大焦點,但因沒有足夠的證據,這一歷史問題始終是一個不解之謎。3月2日,義大利廣播電視公司派出攝製組,沿著驪靬人歷史的痕跡走進大漠深處,在茫茫戈壁中尋覓羅馬「東征軍」流落者後裔的「蛛絲馬跡」。義大利媒體的到來,使沉寂在祁連山下的「白亭」與「驪靬遺址」再次熱鬧了起來。
「驪靬遺址」折射異域風情
……
簡單的午餐後,車子駛出縣城,駛進了縣城南10公里的者來寨村,該村有70多戶人家,270多口人,靠著從祁連山流出的一條小河生息。在寨子西邊那些高低不平的泥巴院落背後有一段殘垣斷壁的古老城牆,無論從什麼角度也看不出它曾經的形狀和作用,但這就是諸多中外史學家認定的兩千年前的驪靬古城遺址。史書中記載,驪靬古城是專門為「驪靬人」而設。
這是一段長10米、高1米,呈S形的土牆,周圍被鐵鏈圍了起來,土牆用黏土夯壘,至今依然堅實,旁邊立了一塊石碑,上書四字「驪靬遺址」。……43歲的村民張建興在鏡頭前充當了一個臨時解說員。他回憶說:「上世紀70年代,古城牆有三層樓那麼高,城牆上面也很寬。我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村裡的大人們在城牆上取土墊豬圈,可城牆上的黏土特別堅硬,鏟不下來,於是就有人拿來炸藥炸,但誰都沒想到,這一炸竟炸出很多麻錢(銅錢),但遺憾的是,現在那些麻錢已找不到了。」
驪靬村民仍有獨特習俗
……這位只有7歲的小女孩……一頭捲曲的黃髮、高高的個頭以及高高隆起的鼻樑是她區別於村裡其他孩子最大的特徵……
除顧明娜外,義大利媒體還找到了多名長相酷似歐洲人的村民拍攝採訪……
胡日查說:「通過媒體報導得知這個千古之謎即將揭開神秘面紗之際,義大利廣播電視公司派出攝製組實地考察歷經漫漫風塵留下的歷史遺蹟。」胡日查表示,此次拍攝的內容將根據義大利國家電視台的日程安排,擇時播出。
永昌歷史上有沒有「驪靬人」的記載?縣驪靬文化研究會會長宋國榮說,乾隆五十年修的《永昌縣誌》關於民族的記述說,永昌除了蒙古族、回族外,還有番族(黃毛番、元旦番等5種),黃毛番當時住在永昌西南腦兒都等山,都有黃褐色頭髮,在血緣關係上由於長期與羌人等少數民族結合,較多地保留了自己的種族特徵,這些人就是古羅馬人的遺種,這些人後來去向如何,《縣誌》沒有記載。被當地群眾泛稱的「驪靬人」中歐洲人體貌特徵在有的家族中逐代出現,有的家族則隔代出現。如今,「驪靬人」在生產方式、文化傳承、生活習俗等方面早已被漢民族同化,但仍有著細微的區別。古羅馬人崇尚牛,如今,這裡的人們對牛都表現出十分一致的熱情,每到過春節,為祭祀祖先,村民們用麵食蒸出的供品,或在供品上繪上牛頭形,或做上牛鼻子,具有牛形的供品才被認為是最高貴的祭祀品。另外,村民在安葬死者時,不論地形如何,一律頭朝西方。
出土文物與驪靬有關
宋國榮說,早在1993年,在距離驪靬古城不遠的村莊,一個農民在開溝修渠時挖出一根丈余尺長的粗大圓木,四周嵌有長約一尺的木桿,但時代不詳。經文物專家鑑定,古羅馬軍隊善「土城外修木城」,這根奇特的木製品就是古羅馬人「重修木城」的證據。……
出土於漢代的銅質盔頂上,書寫的「招安」字樣清晰可見,這是1998年文物工作者在一個農民家中發現的,「招安」的意思就是投降,與古羅馬軍隊有關,可能來自一個驪靬戰俘。
呈現在展覽館的一具完整骨骼是2003年發掘的99具漢代遺骸中的一具,通過骨骼比例特徵(下肢長,上肢短,身高1.8米)。文物專家認為,這是一具男子骨骼,具有歐洲人種特徵,其顱骨右側有明顯被鈍器擊傷的痕跡,可能是死於打架或戰亂。
漢代出土的陶俑,外觀上看酷似歐洲人,這說明陶俑的作者周圍生活著很多歐洲人。
…… (記者:武永明)
甘肅羅馬軍團後裔說的由來
這個說法最早是牛津大學漢學家德效騫提出的。最早是在1942年《通報》總第36期上發表的《公元前35年中國與羅馬的軍事接觸》(A military contact between Chinese and Romans in 35 B.C.)。其後他又發表了若干論文。
自改革開放以來,甘肅有古羅馬軍團後裔的說法陸續有新聞發表,這其中並不乏商業的影子。
此說大致認為,公元前53年,西方世界頭號強國羅馬共和國執政官克拉蘇率千萬大軍東征帕提亞(今伊朗地區),兵敗卡萊,全軍覆沒。克拉蘇中計被殺,一萬多人被俘虜,部分逃回敘利亞,小克拉蘇率數千人突圍不知所蹤。在30年後的公元前22年,羅馬和帕提亞言和,帕提亞交換戰俘時,無人知其下落。從此,在古羅馬的歷史上留下了千古不解之謎。
據《漢書·陳湯傳》記載:公元前36年,漢西域都護甘延壽、付校尉陳湯,討伐匈奴郅支單于,戰於郅支城(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城),陳湯等人在這裡發現了一支奇特的軍隊,他們以步兵百餘人,夾門魚鱗陣、盾牌方陣,城外有重木城的戰法。有人認為這一戰法當時只有羅馬軍隊採用,由此衍生出這就是在卡爾來戰役中潰退並已失蹤17年的一支羅馬軍的殘部的說法。隨之有了歷代史書所記載的漢王朝在今甘肅省永昌縣之南的祁連山麓置「驪靬縣」,專門為這批降人修築古城堡的記載。
除上述理由外,支持此說的證據大約有如下:
1、長相,現在永昌縣一些驪靬人體態特徵與亞洲人差異較大,他們頭髮捲曲、金黃,深眼窩、高鼻樑,看上去帶有歐洲人特徵。經過科學家對其DNA鑑定,證實他們具有40%以上歐洲人血統
2、《漢書·陳湯傳》的記載。
3、上述新聞中的牛崇拜遺存。
4、有「以步兵百餘人,夾門魚鱗陣、盾牌方陣,城外有重木城的戰法」的即是古羅馬軍隊。
5、上述新聞中頭向西方的葬俗。
6、出土墓葬中古人遺骸高大。
7、出土漢俑形似西方人。
8、關於「驪靬」二字的由來,英國著名漢學家德效廉曾在《古代中國之驪靬城》一文明確指出:中國古代稱羅馬帝國為"驪靬",後又改稱"大秦",《後漢書·大秦》即以"大秦國一名黎鞬"起首。
驪靬人真是古羅馬軍團後裔嗎?
可以肯定的說,不是。
因為上面介紹的支持驪靬人是古羅馬軍團後裔的理由都不成立。
1、驪靬之名。驪靬lí jiān,驪靬遺址處在甘肅省永昌縣的者來寨村,距縣城西南10公里。
唐人顏師古所校注《漢書》載,「驪靬即大秦國也."大秦,就是漢朝對古羅馬帝國的稱呼。但典籍記載的也不一定正確。有學者在研究1973年甘肅居延肩水金關出土的2500餘枚漢簡時發現,早在神爵2年(公元前60年)以前,驪靬縣就已設立。它既早於公元前36年陳湯伐郅支,也早於公元前53年的卡爾萊戰役。因此,驪靬之名即便是古羅馬帝國的名字,也與古羅馬軍團毫無關係。那種認為西漢的驪靬縣與卡爾萊戰役中的古羅馬戰俘有關係的說法純屬子虛烏有。
驪靬古城
2、《漢書·陳湯傳》的記載,確實記載了這樣一支奇特的軍隊,他們以步兵百餘人,夾門魚鱗陣、盾牌方陣,城外有重木城的戰法。但同時,也明確記載了陳湯攻殺郅支單于是西元前36年,離卡萊戰役已經接近20年,「凡斬閼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一十八級,生虜百四十五人,降虜千餘人,賦予城郭諸國所發十五王。」陳湯已經將虜獲分給了協助漢軍作戰的15個西域國家,根本沒帶回漢朝。
3、牛崇拜在中國文化中非常常見,而恰恰是古羅馬帝國沒有牛崇拜。
4、夾門魚鱗陣也並非古羅馬軍團獨有戰法。《左傳》記載,在陳湯發現這支奇特的軍隊之前的七百年,魯桓公五年(前707年)「原繁、高梁彌以中軍奉(鄭莊)公,為魚麗之陣,先偏後伍,伍承彌縫。」城外有重木城的防城工事也早已有之,並非古羅馬傳入。
5、頭向西方的葬俗在中國古代大量可見。
6、中國出土古人遺骸高大、是白種人的情形非常多,中國古代與西方交往非常頻繁而密切,更早時期的墓葬也有白色人種發現,這完全不能說明就是羅馬軍團,況且,驪靬古城並沒有展開科學考古工作。
7、漢俑與上一條類似,不贅述。
而否定驪靬人是古羅馬軍團後裔最重要的依據,則是遺傳學。
各種有關新聞關於「經過科學家對其DNA鑑定,證實他們具有40%以上歐洲人血統"的報導是沒有依據的。
根據蘭州大學2009年的幾篇碩士論文,通過對87個驪靬人的線粒體高變區和部分保守區DNA序列進行基因擴增,測序,酶切,得出結論,被檢測的87個驪靬人的線粒體單倍群中有96.6%的人的線粒體單倍型屬於東亞人。通俗的說,研究結果不支持驪靬人是古羅馬軍團後裔這一假說,驪靬人是漢族人。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b6gkv8j.html
-------------------------------------
甘肅此地居民真的是羅馬人的後代嗎?「古羅馬軍團」失蹤之謎
2019-04-02 由 國史拾遺 發表于歷史
長期以來,一直流傳著一個神秘的說法——曾經有一支古羅馬軍隊流亡到了中國,定居在中國的甘肅省,現在甘肅省永昌縣驪靬村的居民便是這些羅馬人的後代,這是真的嗎?
其實這個事情有點詭譎,這並不是已經證實的歷史,只是是英國牛津大學漢學教授,美國漢學家德效騫提出的一種假說,他提出一種可能性:公元前53年,克拉蘇所率7個羅馬軍團在卡萊戰役中慘敗給安息軍隊時,克拉蘇長子沒有戰死,反而率領第一軍團突破安息軍隊防線,最後逃到了中國的甘肅。
這個事情是真的嗎?答案是:至今未知!但可能性不大
考古學家確實發現了一些證據,證明這個地方的人和一般漢人不一樣,比如他們長相奇特,有些偏歐式;一些古墓里墓主頭身比例明顯高於漢人;當地居民的墓葬全部頭朝西。
為什麼會有這個情況呢?專家首先提出假設,這些人有沒有可能是西方商團的後人呢?不過這個假說被否定了,因為這個地方根本就不是繁華地段,當時也沒有西方商團大規模進入中國的記載。
不過《漢書》有這麼一個奇怪的記載:公元前36年,西漢都護甘延壽,副將陳湯率軍攻打匈奴郅支城,發現該城有一種很奇怪的防守方式——「土城外有重木城」,而且匈奴人派出的「軍隊」長相很奇怪。
同時《漢書》還記載,這一仗打贏了,並帶回了大批俘虜….
於是就有這麼一種假設:可能是這些羅馬人逃出安息後一路向東逃亡,逃到了匈奴人的地盤,後來他們表示效忠匈奴,與漢朝軍隊交戰,有大批人員被漢軍俘虜,這些俘虜被漢朝將領甘延壽,陳湯帶回,安置在甘肅。
但目前這個說法有支持和反對的兩派觀點,反對者就認為,光時間就不對,《漢書》的記載離卡萊戰役已經將近20年,而且這些俘虜都送給了西域小國,沒帶回漢朝,而且「土城外有重木城」那種防禦手段中亞地區很早就有了,和羅馬無關。
至於長相奇特,誰知道匈奴用的是哪個民族的軍隊,指不定是中亞其它民族的僱傭軍呢?不能證實是羅馬人。
2007年科學家也通過對當地人的遺傳進行另一次鑑定後,發現其Y染色體多為東亞本地固有類型,且大部分單倍型(haplotype),和羅馬人沒有關係。至於當地人長相偏歐式之類的,這也不能說明什麼問題,說不定有中亞其它民族的母系基因呢?
但是此傳說具有很強的浪漫傳奇色彩,所以流傳極廣,加上此事越炒越熱,還涉及當地的經濟利益,所以學術研究更加困難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r585zm4.html
-------------------
甘肅「羅馬村」. 在中國甘肅境內確實有這個村子存在,也就是甘肅省永昌縣境內的驪靬村,為什麼會被人稱… | by Vivian | Medium https://bit.ly/2GpAtzw
在中國甘肅境內確實有這個村子存在,也就是甘肅省永昌縣境內的驪靬村,為什麼會被人稱為羅馬村,那是因為牽涉到2000多年前歐洲古羅馬帝國的一批失蹤人口。在西漢時期,一支羅馬軍團東征,在參加戰爭後就神祕消失了,成為羅馬帝國史上懸疑案。直到上個世紀因其奇特的風俗與周邊民眾格格不入,引起人們注意。後來意大利、英國、澳大利亞學者紛紛至此調查研究,最終揭開謎底,當年古羅馬一批消失的人口到中國來了。
Image for post
2010年,幾位驪靬村民到上海進行DNA檢測,顯示確實具有超過50%歐洲白人血統。
公元前53年,古羅馬帝國率軍東征,打到今天伊朗地區時,受到帕提亞帝國強力圍殲,古羅馬帝國軍隊大敗。其中第一軍團6000人潰逃時,在沙漠上迷失方向。公元前20年古羅馬帝國與帕提亞帝國熄戰,雙方交換俘虜發現,第一軍團失蹤了。至此,古羅馬帝國第一軍團的歷史記載到這兒了。
同一時期的西漢王朝在漢宣帝劉詢的統治下,實現了孝宣中興,不但降服了匈奴,還在西域設立了西域都護,囊括了西域廣大領土,一直延伸到今天的哈薩克斯坦地區。而《漢書》記載,公元前36年,西漢騎都尉甘延壽在西征時,遇到一羣身着奇裝異服的軍隊。他們所使用的魚鱗陣是大漢軍從沒見過的,於是招募他們為僱傭軍,後來肅清了西北叛亂後,將這股僱傭軍安置在了驪靬縣,併為他們劃地修建了驪靬城堡。此堡就在今天的甘肅省永昌縣境內,而這夥僱傭軍使用的魚鱗陣就是羅馬帝國慣用的攻城陣法。
Image for post
此後的驪靬縣一直存在於中國史書上,《漢書》、《晉書》、《隋書》,清朝的《五涼志》仍有記載。這羣外者的僱傭軍從此生活在這裏,也就是今天的甘肅省永昌縣焦家莊鄉樓莊子村六隊的驪靬村。到現在雖然經過了2000多年的混居,但驪靬村的村民仍然身材高大、鼻樑高挺、皮膚泛紅、眼睛綠色凹陷等特點。村裏保留有羅馬建築風格的「驪靬亭」,村民們的主食也是比薩餅,而村裏墓葬出土很多類似歐洲的陪葬品。所有的這一切無不説明着這是一羣歐洲人後裔,當年消失的羅馬第一軍團跑到中國來定居了。
資料來源:https://www.ponews.net/history/bvsv2agtb2.html
-----------------
消失的羅馬人Empire of Dragons(曼弗瑞迪Valerio Massimo Manfredi) https://bit.ly/3erSBWe
一支精銳的古羅馬兵團為何突然失蹤?
又為何鬼使神差現蹤於中國?
一 個 漢 朝 的 歷 史 大 謎 即 將 出 土!
傳說,甘肅人的血脈來自遙遠的羅馬,
他們是克拉蘇麾下一支消失的軍團,
個個驍勇善戰,忠心耿耿,
一旦漢室後裔遭逢危難,
他們必將起之於地下……
西元前五十三年,
一支精銳的羅馬軍隊在中亞消失,
他們去了那裡?或者為何失蹤?成為無人能解的謎團。
在那之後三百年,
十個羅馬人追隨他們的祖先踏上了同樣的旅途。
他們遇上遙遠國度的神祕王子,
認識了一個卓越的文明、偉大的文化,
聰明寬容的男人和美麗熱情的女人。
歷經非人的考驗、慘絕人寰的戰役,和對故鄉的刻骨思念,
揭開了這個塵封地底多年的祕密!
一個流傳千年的歷史謎案,在中國得到了解答……
以亞歷山大三部曲享譽全球的義大利考古學家兼小說家曼弗瑞迪(Manfredi),此次以西元第三世紀的羅馬帝國及中國為背景,帶領讀者循著海上絲路,來到古代的中國,一起發掘西元前消失在中國的羅馬軍團的祕密……
兩個撞擊的文明,史詩般的壯麗敘說,極其動人──回聲報(Echo Daily)
義大利熱銷25萬部,售出17國版權,電影籌拍中
「驪靬」解密!
消失的古羅馬軍團 鬼使神差現蹤中國
漢朝時期,人們就知道遙遠的西方有一個與中國同樣強盛的國家,它被稱為「大秦」,或「驪靬」,也就是羅馬帝國。
漢朝最大的外患是匈奴,歷代漢朝皇帝為處理匈奴問題不斷向西域其他國家派遣使者以求合縱連橫,最著名的是西漢武帝時的張騫,及東漢元帝時的班超。雖然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帝國,卻只到達安息帝國(今伊朗境內)西境便無功而還。然而中西方的交通往來真的僅止於此嗎?
《漢書》上的奇妙記載
《漢書.陳湯傳》上記載,漢元帝建昭三年(36 BC)西域都護府校尉甘延壽、副校尉陳湯,率軍攻打匈奴的郅支單于時,發現郅支城採取「土城外有重木城」的防守方式,以及用「步兵百餘人夾門魚鱗陣」的陣式。這段在的文字,透露出當時匈奴所雇佣的軍隊可能來自於羅馬帝國。因此才有羅馬軍團在土城外設置重木城的措施,以及用盾牌緊連、組成方陣陣形,羅馬稱之為「龜甲陣」的特殊陣式。
這場戰役漢軍大勝,因此「生虜百四十五人,降虜千餘人」,並將他們帶回中國,在張掖郡下設「驪靬縣」安置俘虜,顏師古為《漢書》作注時,還說「犛靬即大秦國也,張掖驪靬縣蓋取此國為名耳。」間接證明驪靬縣是為了安置大秦人(羅馬人)而設。
所以,漢朝人雖然沒有到羅馬帝國,但是卻有羅馬士兵來到了中國境內定居。
神祕的羅馬軍隊從何而來
為何匈奴的郅支單于麾下會有一支羅馬軍隊呢?這個問題正好可以從羅馬歷史上的一宗懸案找到線索。
西元前六十年,擔任羅馬執政官的克拉蘇、凱撒、龐培結為政治聯盟,史稱第一次三頭政治(The First Triumvirate)。但三人卻彼此爭奪霸權,於是勢力範圍在敘利亞的克拉蘇決定向東擴張自己的勢力,征伐安息帝國(帕提亞王朝)。
克拉蘇在西元前五十三年率領七個軍團出征,包括重裝步兵二萬九千人,輕裝步兵四千人,及騎兵四千人。未料在卡雷(Carrhae,今土耳其南部)遭到安息軍隊圍殲,羅馬軍隊折損大半,克拉蘇被斬首。其子小克拉蘇(或稱普布利烏斯)等人被俘。其後羅馬與安息之間仍繼續發生許多大小戰役,一直到西元前二十年,雙方才握手言和,簽訂和約、遣返戰俘。但是當羅馬帝國要求遣返卡雷戰役中的俘虜卻徒勞無功,因為這支軍隊早就神祕地失蹤了。
據傳這支軍隊逃到西域的康居國(今哈薩克斯坦),被匈奴的郅支單于所收容,成為郅支單于旗下最重要的武力。他們也就是後來被安置在驪靬縣的羅馬人。
德效騫的觀點
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德效騫在研究《漢書》時,發現了「驪靬」這個有趣的名字,因此把中國古書上幫助郅支單于守城的雇佣兵,與西方文獻中失蹤的小克拉蘇軍隊聯結在一起,他認為:
一、「夾門魚鱗陣」即羅馬軍隊的「龜甲陣」(testudo)。
二、甘延壽、陳湯所俘的「生虜百四十五人」,就是羅馬人,因此安置他們的地點被稱為「驪靬」。
三、「驪靬」之名的由來,是「亞歷山卓」(Alexandria)希臘讀音的轉化。
因此他在一九五五年,以此為題,出版了《古代中國之羅馬城》(A Roman City in Ancient China)一書。他是第一位提出這個說法的學者。事隔三十年,澳洲作家大衛.哈里斯(David Harris)受到德效騫的啟發,於一九八九年前往甘肅尋找驪靬現址,並與中國西北民族學院的關竟權教授,一起發掘出驪靬的故事全貌。
者來寨居民深信不疑
根據研究,古代的驪靬,位於今日甘肅省永昌縣焦家莊鄉樓莊子村六隊的者來寨,當地居民也深信自己就是羅馬軍隊的後裔。
者來寨的居民許多有著高鼻樑、深眼窩、頭髮自然卷曲、身材高大等西方特徵。在村子西邊留有一段古老城牆,長約十公尺,據說這就是漢朝驪靬城的遺址。因此城牆旁的空地上蓋起一座仿古羅馬風格的白色四角亭,橫匾寫著「驪靬亭」。當地甚至還組成「驪靬文化研究會」,繼續追尋這個美麗的歷史之謎。消失的羅馬人Empire of Dragons(曼弗瑞迪Valerio Massimo Manfredi) https://bit.ly/3erSBWe
-----------------
甘肅有個“羅馬村”,是2000多年前羅馬帝國的後裔?
甘肅“羅馬村”?在我國甘肅境內確實有這個村子存在,也就是甘肅省永昌縣境內的驪靬村,為什麼會被人稱為羅馬村,那是因為牽涉到2000多年前歐洲古羅馬帝國的一失蹤人口案,在西漢時期,一支羅馬軍團東征,在參加戰爭後就神祕消失了,成為羅馬帝國史上懸疑案,直到上個世紀因其奇特的風俗與周邊民眾格格不入,引起人們注意,後來意大利、英國、澳大利亞學者紛紛至此調查研究,最終揭開謎底,當年古羅馬一批消失的人口到中國來了。
甘肅有個“羅馬村”,是2000多年前羅馬帝國的後裔?
2010年,幾位驪靬村民到上海進行DNA檢測,顯示確實具有超過50%歐洲白人血統,圖為驪靬村民。
公元前53年,古羅馬帝國率軍東征,打到今天伊朗地區時,受到帕提亞帝國強力圍殲,古羅馬帝國軍隊大敗,其中第一軍團6000人潰逃時,在沙漠上迷失方向,公元前20年古羅馬帝國與帕提亞帝國熄戰,雙方交換俘虜發現,第一軍團失蹤了,至此,古羅馬帝國第一軍團的歷史記載到這兒了。
甘肅有個“羅馬村”,是2000多年前羅馬帝國的後裔?
圖為驪靬村的驪靬亭,具有歐洲建築風格,此亭為後修復。
同一時期的西漢王朝在漢宣帝劉詢的統治下,實現了孝宣中興,不但降服了匈奴,還在西域設立了西域都護,囊括了西域廣大領土,一直延伸到今天的哈薩克斯坦地區,而《漢書》記載,公元前36年,西漢騎都尉甘延壽在西征時,遇到一羣身着奇裝異服的軍隊,他們所使用的魚鱗陣是大漢軍從沒見過的,於是招募他們為僱傭軍,後來肅清了西北叛亂後,將這股僱傭軍安置在了驪靬縣,併為他們劃地修建了驪靬城堡,此堡就在今天的甘肅省永昌縣境內,而這夥僱傭軍使用的魚鱗陣就是羅馬帝國慣用的攻城陣法。
甘肅有個“羅馬村”,是2000多年前羅馬帝國的後裔?
也有人提出質疑,説驪靬縣是西域交通要道,自古就多民族混雜,羅馬後裔不準確,圖為驪靬村漢代的城牆遺址。
此後的驪靬縣一直存在於中國史書上,《漢書》、《晉書》、《隋書》,清朝的《五涼志》仍有記載,這羣外者的僱傭軍從此生活在這裏,也就是今天的甘肅省永昌縣焦家莊鄉樓莊子村六隊的驪靬村,到現在雖然經過了2000多年的混居,但驪靬村的村民仍然身材高大、鼻樑高挺、皮膚泛紅、眼睛綠色凹陷等特點,村裏保留有羅馬建築風格的“驪靬亭”,村民們的主食也是比薩餅,而村裏墓葬出土很多類似歐洲的陪葬品,所有的這一切無不説明着這是一羣歐洲人後裔,當年消失的羅馬第一軍團跑到中國來定居了。


400年明代軍事古堡,中國古代軍事要塞教科書     影音  https://fb.watch/1wD1iqB6y8/

2020-11-03_1253132020-11-03_1252252020-11-03_125217 

400年明代軍事古堡,中國古代軍事要塞教科書  影音 https://fb.watch/1wD1iqB6y8/

永泰龜城/永泰城址-甘肅省景泰縣寺灘鄉永泰村,為一處1608年明代城址。因輪廓似龜,又稱龜城-永泰古城是絲綢之路沿線為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而修建的軍事要塞-城門朝南,外設半圓形甕城構成″龜頭″,在城的東、西、北三面築有封閉式的月城,構成了″龜腳″和″龜尾″,另在城中打井5眼,築池一個,構成了″五臟六腹″-曾駐軍兩千多人,馬隊五百人,兵營、練兵場、火藥場、武器庫、草料場、馬場等一應俱全。城牆上有炮台、城樓,城下有瓮城、護城河,南北兩側分別指向蘭州和長城方向建有綿延數十里的烽火台。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