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誡

https://www.ganjingworld.com/s/aGqVO93n84

周曉輝:古代皇帝所推崇的「九德」與「十思」
周曉輝:古代皇帝所推崇的「九德」與「十思」 | 文化 | 道德 | 大紀元 https://bit.ly/3SYlkqb
【大紀元2012年04月03日訊】十七世紀葡萄牙來華的傳教士安文思曾寫過一本介紹中國的著作《中國新史》,在其著作中,清朝的政治體制和皇帝贏得了他真心的讚美。他注意到,中國的帝王都要遵循孔子的教誨,要具有九德,即要自我約束,做臣民的榜樣;尊敬和關懷有學識和德行的人,常和他們交談;友愛家族成員;禮遇非皇室血統的尊貴之人;重視臣屬大臣;愛護百姓;招請各類工匠,促進生產;優待外國使臣等。
安文思提到的「九德」出自《尚書 皋陶謨》。皋陶是上古虞舜時期的官員,與堯、舜、禹並列為上古「四聖」。他主張德政,認為以道德處理政務,大臣們就會同德同心,才能治理好國家,才能施恩惠於民。而民心之安,恰恰取決於君、臣之德。
皋陶認為實行德政的關鍵在於提高人的品德修養,他強調君主、群臣的修身應由上而下,由己及人。他並提出從政者要具備三、六、九德,卿大夫要具備三德,諸侯要具備六德,天子則要具備九德。
天子要具備的九種德行包括:寬而栗,即寬大為懷,講究原則;柔而立,即處世柔和,但有能力;願而恭,即嚴謹恭敬,但不冷漠;亂而敬,即處亂不驚,做事謹慎;擾而毅,即外表柔順,內心剛強;直而溫,即性情率直,但表現溫和;簡而廉,但不拘小節,簡潔廉正;剛而塞,即外在剛健,內裡充實;疆而義,即為人勇敢,有正義感。
上古五帝時期,天子都能依照九德來要求自己,依照孔子的說法,那時是真正大道行於世的時代。根據史料,上古時期民風十分純樸,人們仰承甘露、俯吸醴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知樂生、不知惡死,過著一種完全順乎自然的生活。這當然是天子德化的結果。
夏商(西)周時期,絕大多數天子能以德治世,出現了不少賢德之王。而不遵守九德的殘酷暴虐之王則是導致這些王朝滅亡的主因。這一規律,在中國以後的歷代王朝都在不斷重複上演著。
到了唐朝初年,在九德之外,還出現了「十思」。「十思」源於《貞觀政要》之「君道」,是唐代著名諫臣魏徵寫給唐太宗的一篇奏章中的內容。魏徵圍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勸諫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終,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生活上要崇尚節儉,不輕用民力。
具體而言,「十思」包括:一、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意思是碰到自己所要迫切追求的東西,那就要考慮適可而止,以此來自律。二、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意思是將要做某件事,那就要考慮到有必要時及時停止它,以使民眾安定。三、念高危,則思謙沖以自牧。意思是時刻不忘高處不勝寒,那就要考慮謙虛做人,從而自我約束。四、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意思是要害怕自滿,那就要有海納百川般廣闊的胸懷和度量。
五、樂磐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意思是遊樂的時候,那就要考慮到以三次狩獵為限度。六、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意思是擔心懈怠的話,那就要考慮有始有終,慎重開始,認真結束。七、慮壟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意思是擔心受到矇蔽,那就要善於虛心聽取部下的意見建議。八、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意思是憂慮讒邪影響,那就要考慮使自己行為端正,以去除自身不良的習性。九、恩所及,則思無因以謬賞。意思是想要給部屬有所恩賜的好處,那就要考慮到不能沒有緣由的亂用獎賞。十、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意思是要對某人有所懲戒,那就要考慮不能莫名發火,並濫用刑罰。
在魏徵看來,唐太宗只要做到這「十思」,並擴大「九德」的修養,就可以安然而治了。古代不少君王,在承受天命後,開始做的好的非常多,但能堅持到底的卻很少。這或許是因為他們在憂患深重的時候,必然竭盡誠意對待下屬,一旦得志,便放縱情慾,傲視他人,其結果就是使臣子們離心離德。
可見,古代皇帝若想在得天下後守住天下,除了重視「九德」外,還要重視「十思」。這兩個崇高理念,在漫長的歷史中,受到了上自皇帝、下至普通士人的推崇、重視,以至於規法、倣效。王朝繁榮昌盛、存續時間長者,莫不是有著以此為約束的君王;反之,王朝走向滅亡或存續時間短暫,也都是因為沒有做到這兩點啊。
周曉輝:古代皇帝所推崇的「九德」與「十思」 | 文化 | 道德 | 大紀元 https://bit.ly/3SYlkqb


 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譯及賞析魏徵詩詞_讀古詩詞網
大意是,遇見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呢,就要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要大興土木的時候呢,就要想到適可而止,而使百姓安寧;考慮到地位高,隨時會有危險的時候呢,就要想到要謙虛,加強自身修養;擔心自己會驕傲自滿的時候呢,就要想到江河之所以廣大,是因為能夠容納百川的緣故;當沉溺於巡遊守獵的時候呢,就要想到每年只有三次的限度,擔心自己意志鬆懈時呢,就要想到善始善終,持之以恆;憂慮會受到蒙蔽時呢,就要想到虛心接受下屬的意見,擔心會受到讒言時呢,就要想到端正自己以斥退小人;實施賞賜時呢,就想到不要因一時高興而賞賜不當;當是加懲處的時候,就要想到不要因一時之怒而濫用刑罰。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譯及賞析魏徵詩詞_讀古詩詞網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誡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漢族,隋唐時期鉅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諡文貞,爲凌煙閣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論大都收錄《魏鄭公諫錄》和《貞觀政要》兩本書裏。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譯及賞析魏徵詩詞_讀古詩詞網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豈望流之遠?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於居安思危,戒貪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磐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恐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諫太宗十思疏  https://bit.ly/37MdERX


.原文第1段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段落語譯
臣聽說:希望樹木長得高大,必先穩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流流得長遠,必先深治它的泉源;想要國家安定,必先累積德義。泉源不深卻希望河流流得長遠,根不穩固卻希望樹木長得高大。德義不篤厚卻要國家安定,臣雖是愚笨的人,也知道不可能,何況是明智的人呢?天子居人君的重位,領有天下的疆域,就該累積德義如天一般高,才能長保無窮的福祉。若不知居安思危,用節儉戒除奢華,德義不篤厚,情感不能克制慾望;這好比砍伐樹根希望樹木茂盛,堵塞泉源卻希望河流長遠一樣啊!
.原文第2段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之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段落語譯
歷代所有君王,承奉上天偉大的使命,沒有不在艱苦時道德顯著,功成之後道德衰落;能有好開始的人實在很多,能保持到底的人卻很少。難道得天下容易,保有天下反而困難嗎?從前取得天下有餘力,如今保有天下卻力量不夠,為什麼呢?艱苦時,必定竭盡誠心對待屬下;得志後,就放縱情慾傲慢待人。竭誠待人即使北胡南越關係疏遠的人也將休戚與共,傲慢待人那麼骨肉至親也會成為路人。即使用嚴刑來匡正,用威勢來嚇止,結果人民只知苟且免於犯罪卻不存有仁心,表面恭順而內心卻不誠服。可怕的不是民怨的大小,而是民心的向背;就好比水能承載舟船也能翻覆舟船一樣,所以應該特別謹慎;又好比用腐朽的繩索來駕糊狂奔的馬車,怎能疏忽呢?
.原文第3段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段落語譯
做為國君的人,如果見到嘉歡的事物,就該想到知足來警戒自己;打算有所作為,硍應想到適可而止來安定人民;擔心位高勢危,就該想到謙虛自我修養;懼怕自滿驕傲,就該想到江海居下才能容納百川;嘉歡田獵,就該想到以三次驅射為限度;憂懼鬆懈怠慢,就該想到有始有終;顧慮耳目蔽塞,就該想到虛心接納臣民的意見;擔心姦邪進讒,就該想到端正己身以斥退惡人;施恩時,就該想到不要因一時高興而胡亂獎賞;行罰時,就該想到不要因一時惱怒而亂用刑戮。綜合這十思的工夫,是用來弘揚上述眾多的德行。選拔有才的人而重用他,擇取良善的話而聽從它;那麼智者施展他的謀略,勇者竭盡他的才力,仁者傳布他的恩惠,信者獻出他的忠誠。文武百官爭相效命,君臣之間相安無事,可以享受逸遊的樂趣,可以怡養赤松子、王子喬般的高壽,悠閒彈琴、垂著衣裳拱著雙手,不必多言即能治化天下。何必勞苦自己的精神,代替屬下管理職務,勞碌聰明的耳目,損害清靜無為的至道呢?
學習網 https://bit.ly/37RLsx8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
題解:
  本文選自貞觀政要卷第一論君道,乃作者於貞觀十一年〈西元六三七年〉上太宗論時政四篇中的第二篇,題目為後人所加。疏〈音ㄕㄨˋ〉,逐條陳說之意,為古代人陳述君王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舊屬奏議類,後為應用文的上行公文。
作者:
魏徵(580-643)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曾出家當過道士。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由於早就器重他的膽識才能,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 貞觀十年(636),魏徵奉命主持編寫的《隋書》、《周書》、《梁書》、《陝書》、《齊書》(時稱五代史)等,歷時七年,至此完稿。其中《隋書》的序論、《梁書》、 《陳書》和《齊書》的總論都是魏徵所撰,時稱良史。
  貞觀十二年(638),魏徵看到唐太宗逐漸怠惰,懶於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漸不克終疏》,列舉了唐太宗執政初到當前為政態度的十個變化。他還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見可欲則思知足,將興繕則思知止,處高危則思謙降,臨滿盈則思挹損,遇逸樂則思撙節,在宴安則思後患,防擁蔽則思延納,疾讒邪則思正己,行爵賞則思因喜而僭,施刑罰則思因怒而濫」。
  貞觀十六年(642),魏徵染病臥床,唐太宗所遣探視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徵一生節儉,家無正寢,唐太宗立即下令把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為魏徵營構大屋。不久,魏徵病逝家中。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並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本文:
《第一段》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譯文】
我聽說要樹木長得高大,一定要鞏固它的根部;要河水流得長遠,一擬要挖深它的源頭;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多行道德仁義。源頭不深卻希望河流長遠;根不鞏固卻要求樹木長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就算是最愚笨的人,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何況是明智的人呢?身為人民國君擔負著治國的重責大任,處於全天下的首要地位。未來要達到和上天一般崇高的境界,永遠保有無盡的美善。卻不顧念在安樂的時候考慮如何面對危難,用節儉來戒除奢侈,在道德方面沒有深厚的修養,情意方面不能克制一己的欲望,這就像砍伐了樹根卻要求樹木茂盛,堵塞了泉源卻希望河流長遠一樣的情形啊。
注:
1.       神器:帝位。
2.       居域中之大:佔據天地間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間。
《第二段》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譯文】
所有歷代的君王,都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來治理天下,沒有不是在憂患很深的情形下才道德顯揚;在功業達成以後就道德衰敗了。有好的開始的實在很多,可是能堅持到底的卻很少。這難道是取得天下很容易,而保住天下很困難嗎?從前取得天下尚有餘力,如今要保住天下,卻不夠能力了。為什麼呢?因為在憂患深時,一定盡誠心來對待屬下;等到得志以後,就縱情任性,傲慢待人。能竭盡誠心,那麼就算南北遠隔的胡人和越人也會結合為一體;如果傲慢待人,就算親如骨肉兄弟也會變成陌生的路人。雖然用嚴厲刑罰去督責他們,用威猛的怒氣去震驚他們,最後他們也只是敷衍、逃避,卻不能心存仁德,外表恭順,內心卻不服氣。怨恨不一定由大事所引起,可怕的卻是人民,人民就像水一樣,能承載船隻,也能翻覆船隻,這是應該深加謹慎的事情。正如奔馳中的馬車用腐朽的繩子去駕馭,那種危險性怎麼可以忽視呢!
注:
3.       景:大。
4.       殷:深。
5.       董:督責、監督。
《第三段》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譯文】
統治人民的國君,要是真的能夠看到值得追求的東西,就想用知道滿足來警戒自己;即將有任何措施,就想用知道適可而止來安定人心;顧念位高危險,就想用謙虛和氣來修養自己;惟恐自滿會招致溢損,就想要效法江海位居所有河川的下面;喜愛遊樂狩獵,就想要以三次驅射為限度;擔憂鬆懈怠惰,就想要謹慎於開頭和專注於結束;憂慮被人蒙蔽,就想用虛心的態度來接納臣下諫言;有感於讒言邪語有害忠良,就想端正自己來斥退惡人;對人施加恩惠,就想不要因為高興而胡亂獎賞;對人進行處罰,就想不要因為忿怒而濫用嚴刑。齊備這十項思慮的工夫,弘揚這些種種的德行。選拔賢能的人來任用他,擇取善良的人來跟從他,那麼有智慧的人會竭盡他的謀略,勇武的人會竭盡他的力量,有仁愛心腸的人會散播他的恩惠,信實的人會獻出他的忠誠。文臣武將爭相奔馳,君主臣民相安無事,可以盡情享受遊山玩水的快樂,可以保養像赤松子、王梓喬那樣的高壽,彈琴鼓樂,垂衣拱手,不用言語就能教化人民。那裡一定要勞累精神,苦絞心思,代替屬下掌理職務,動用靈敏的視聽,損害無為而治的大道呢?
注:
6.         作:興作、建築。指興建宮室之類。
7.         謙沖:謙虛。
8.         盤遊:打獵遊樂。
9.         三驅:一年打獵三次。
10.      九德:指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
11.      簡:選拔。
賞析及感想:
  本篇是貞觀十一年〈西元六三七年〉魏徵寫給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勵精圖治,頗稱英明。後來逐漸驕奢,追求珍寶異物,魏徵就不斷用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來提醒他。這一年魏徵連上四疏。本文是其中一篇。全文圍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規勸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終,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生活上要崇尚節儉,不輕用民力。這些主張雖以鞏固李唐王朝為出發點,但客觀上使人們得以修生養息,有利於初唐的強盛。
文章從比喻入手,透過成敗得失的比較推論,歸結到「可畏畏人」,指出爭取人心的重要。本文以「思」為線索,將所要論述的問題點綴成文。這樣反覆開導,才講出「十思」的具體內容,指出「十思」的積極意義。寫得語重心長,愷切深厚。無怪乎唐太宗十分欣賞,親寫詔書嘉許魏徵,並且要放置案頭,以玆警惕。本文文理清晰,結構縝密。並運用比喻、排比和對仗的修辭手法、說理透徹、音韻鏗鏘、氣勢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論說文。
魏徵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諫臣,他和太宗更常被視為明君良臣的典範。他能無視皇帝的怨怒,直接指責皇帝的過失,太宗很多過失,都是因此而得到糾正。而當魏徵病逝家中時,太宗甚至還說出這樣的話:「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這句名言流傳至今,由此可知當時魏徵在太宗心目中地位的重要性。
不過,中國歷史中,像魏徵能直諫的大臣其實還不少,甚至可以說多如繁星,只是他們遇不到太宗這樣的賢明君主,未及在歷史冊中留名便慘遭殺戮,這是正直有為大臣的不幸,也是歷史的悲劇啊。
即使像唐太宗這樣的明君,在國勢底定之後,卻也不免逐漸流於驕奢,喜順旨之說,而不悅逆耳之言,貞觀十一年初,太宗下令修築宮殿,而魏徵上疏勸諫無效;二月,太宗下令預修自己的陵墓〈即昭陵〉,啟動更大的工程,且多次遊獵取樂。於是魏徵上此奏書,說明人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魏徵針對這種情況,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名言至論,語重心長,誠屬世人修身,治國的寶鑑。
魏徵為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兼史學家。他對文壇影響最大的是政論文字,上太宗二百餘篇奏疏中,肯切率直,影響後世文學頗大。然而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他那剛介正直,無所懼的精神,更是值得我們來效法學習
諫太宗十思疏 https://bit.ly/31R7cVT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全文翻譯)
題解 ▲創業難還是守成難?----魏徵:諫太宗十思疏(賞析) @ 【忘路之遠近】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分享網頁 :: 痞客邦 ::
〈諫太宗十思疏〉選自《貞觀政要》,題目為後人所加。疏,音ㄕㄨˋ,逐條陳說之意,本為闡明經義或古注的文字(如:十三經注疏),此指為古代人臣向君王進呈意見的奏章(如:上疏),屬奏議類。全文旨在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唐太宗被歷代史家稱為英明之主,締造大唐貞觀之治,被四夷尊為天可汗(國際盟主),原因在於能虛懷納諫。貞觀十一年(西元六三七)初,太宗下令修築宮殿,魏徵上疏勸諫無效。二月,太宗啟動更大工程,下令預修自己陵墓。魏徵於是上〈諫太宗十思疏〉,以「十思」進諫,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之要道。
本文不但流露作者忠貞直諫之情,同時展現其高遠的政治識見。首段妙喻點題,意旨明晰。次段對比申論,凸顯主旨。末段具體列舉十事,請太宗慎思。全文語重心長,說理完足,堪稱魏徵諸多奏疏中的代表作。
唐太宗勵精圖治,任命魏徵為諫議大夫,屢次以國家大事相詢,魏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殫精竭慮,知無不言,深受倚重,其後進封鄭國公。貞觀十七年元月,魏徵病逝,太宗親臨弔唁,慟哭不已,並親自撰寫墓碑碑文,追贈司空。魏徵死後,太宗十分思念,曾臨朝時對侍臣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諫太宗十思疏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文章出處】
《貞觀政要》
〈諫太宗十思疏〉

章句翻譯
(一)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音ㄐㄩㄣˋ,疏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聰明睿智的人,此指太宗)乎?人君當(擔當)神器(神器原指代表國家政權的寶物,如玉璽之類,此借指帝位)之重,居域中(天下)之大(最高),將(想要)崇(達到......高)極天之峻(高),永保無疆(無窮盡)之休(美善、福祉)。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居)其厚,情(情感)不勝(音ㄕㄥˋ,克制)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譯文:
臣聽說要樹木長得高大,必先穩固它的根;想要河流流得長遠,必先疏通它的泉源;想要國家安定,必先累積德義。泉源不深卻希望河流流得長遠,根不穩固卻希望樹木長得高大,德義不夠深厚卻想要把國家治理好,臣雖是愚笨的人,也知道不可能,何況是聰明睿智的人呢?國君擔當帝位的重任,領有天下的疆域,想要達到像天一般的崇高,長保無窮的美善。不能於安逸的時候想到危難,用節儉戒除奢華,德義不夠篤厚,情感無法克制欲望,這好比砍伐樹根卻希望樹木茂盛,堵塞泉源卻希望河流流得長遠啊!
(二)
凡百(眾多)元首(君王),承(承受)天景(大)命(君臨天下的使命),莫不殷(深切)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完成)終(堅持到底)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已)得志,則縱情以傲物(人)。竭誠則胡越(比喻距離遙遠之人)為一體,傲物則骨肉(比喻至親之人)為行路(陌生路人)。雖董(督責)之以嚴刑,震(威嚇)之以威怒,終苟(苟且)免(避免受罰)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怕的不在民怨的大小),可畏惟(是)人(可怕的在於民心向背),載舟(舟比喻國君)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形勢危急),其(豈)可忽乎!
譯文:
歷代所有的君王,承受上天偉大的使命,沒有不是在憂患深重時道德顯著,功成之後道德衰微,能有好開始的人實在很多,能堅持到底的人卻很少。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保有天下反而困難嗎?從前取得天下尚有餘力,如今保有天下卻力量不夠,這是為什麼呢?憂患深重時,必定竭盡誠意來對待屬下;得志後,就放縱情欲傲氣凌人。能竭盡誠意待人,即使遙遠如北胡南越一般,也會結合為一體,傲氣凌人,就是骨肉至親也會疏離如路人。即使用嚴峻的刑罰來督責,用威勢來嚇止,結果人民只是苟且避免遭受刑罰,而不會心懷仁德,表面恭順而內心並不信服。可怕的不在民怨的大小,而是民心的向背,人民能擁戴國君,也能推翻國君,就像水能承載舟船,也能翻覆舟船一樣,應該特別謹慎,就像用腐爛的繩索來駕御奔馳的馬車,怎能疏忽呢?
(三)
君(統治)人者,誠(如果)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興建),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養);懼滿溢(太過自滿),則思江海下(居其下,包容)百川;樂(音ㄧㄠˋ,喜好)盤遊(遊樂),則思三驅(驅,追逐獵捕,此指一年打獵三次)以為度(限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耳目遭壅塞蒙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讒言)邪(邪說),則思正身以黜(音ㄔㄨˋ,斥退)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音ㄇㄧㄡˋ,誤)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總括)此十思,弘茲(此)九(眾多)德。簡(選擇)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奔走效力),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樂)遊之樂,可以養松喬(赤松子、王子喬,相傳為長生不老仙人)之壽,鳴琴(彈琴,無為而治。相傳春秋虙子賤治理單父一地,只管彈琴,連公堂也不下,卻把單父治理得很好)垂(垂,垂衣,穿著寬大的衣服,形容悠閒無事)拱(拱手,形容閒適),不言而化(不多發教令就能感化百姓)。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管理)職,役(役使、差遣)聰明之耳目,虧(損害)無為之大道哉?
譯文:
身為國君的人,如果見到喜歡的事物,就該想到知足來警戒自己;打算大興土木,就該想到適可而止來安定人民;顧念位高勢危,就應想到用謙虛的態度來自我修養;害怕自滿驕傲,就該想到江海居下才能容納百川;喜歡打獵遊樂,就該想到古時賢君一年以打獵三次為限度;憂懼鬆懈怠惰,就該想到無論做什麼事,自始至終都應該小心戒慎;憂慮耳目壅塞蒙蔽,就該想到虛心接納臣民的意見;擔心奸邪進讒,就該想到端正己身來斥退惡人;施恩時,就該想到不要因一時高興而獎賞失當;行罰時,就該想到不要因一時惱怒而濫用刑罰。總括這十種反省工夫,弘揚前述各種美德。選拔有才能的人而重用他,擇取有益之言而聽從它,那麼,才智之士就會完全發揮他的謀略,勇武之士就會竭盡他的力量,仁德的人就會廣布他的恩惠,信實的人就會獻出他的忠誠,文武百官爭相奔走效力,君臣之間相安無事。可以享受逸遊的樂趣,可以怡養如赤松子、王子喬般高壽,悠閒彈琴、垂著衣裳拱著雙手,不必多發教令就能化治天下。何必勞心神、苦思慮,代替屬下管理職務,役使自己聰明的耳目,損害清靜無為的大道呢?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全文翻譯)  https://bit.ly/3mCOf1n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誡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誡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誡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誡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誡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誡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誡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誡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誡


▲創業難還是守成難?----魏徵:諫太宗十思疏(賞析) @ 【忘路之遠近】樵客老師的國文教學分享網頁 :: 痞客邦 ::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誡!"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的全詩原文如下:
《谏太宗十思疏》
唐代-魏征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豈其取之易守之難乎? 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谗邪惡,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 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https://bit.ly/31RGwVb
---------------
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論語》記載孔子「弋不射宿,釣而不綱。」這景象,也就是取物有節,不竭澤而漁,在在展現了聖人的好生之德。它更是「申恩護生,吞舟是漏」的情懷,一片仁心。
據農委會88年底公告的「臺灣地區拖網漁船禁漁區及有關限制事宜」,臺灣禁止50噸以下拖網漁船於距岸3浬內作業,也禁止50噸以上拖網漁船於距岸12浬內作業。......由於腦袋思考一向與人不同,我看這法令的重點在「拖網」兩字。拖網是啥?到興達港散心時,我看到了。我在想:網目小的拖網下海,大魚小魚全遭殃,漁業資源枯竭後,打不到魚,漁港不荒廢才怪。
眼見事態嚴重,有人呼籲政府立法禁止捕撈魩仔魚(魩仔魚為各類魚種的幼魚),以免大魚無食物,導致漁類生態鏈崩解。欸,治標不治本。倒不如規定近海漁船的網目規格就好了。漁民若還要違法濫捕,幾年後,真抓不到魚,那就餓肚子算了!也順便少造些殺孽。
⋯⋯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最近,課程進度又要講授魏徵〈諫太宗十思疏〉,對以上兩句,我就拿興達港的漁網牽比吧!身為皇帝或達官顯要,欲望別太大,漁獵小民和賣油郎,也別貪得無厭,否則,只是自取滅亡而已。
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 ki999mo 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s://bit.ly/3owjVH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