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國名的由來-國名古稱-國家古名稱

亞洲國家國名的來源,以及中國對此國的古稱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lMosmM
世界各國國名的由來 @ "老師"的日誌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nTvMip
世界各國的國名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每個國家定為這個名字?本文為你一一解釋,其中很多國家的名字來源是極其有趣的。建議大家收藏起來,以供以後查閱!讓你更多的朋友知道吧!
第一個,中國
在古代,“中國”沒有作為正式的國名出現,因為那時的王朝或政權,只有國號,而沒有國名。他們所說的“中國”,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真正以“中國”做為正式國名簡稱,是從一場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中華民國開始的。從這時起,“中國”才成為具有國家意義的正式名稱。今天,“中國”已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組成的國家了,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亞洲:Asia 亞細亞
曾用名:Asu 阿蘇
來源:古代黎巴嫩的腓尼基人是一個海上民族。他們把愛琴海以東的地區泛稱為“Asu”,意即“日出地”。後來傳到希臘,演化成Ασ?α(Asia)。本意特指小亞的最西部,也就是今天土耳其亞洲部分的最西部,範圍相當有限。在羅馬帝國時期,這個名字演變成一個行省,範圍逐漸擴大,進而指整個大洲了。
蒙古:Mongolia
中國古稱:蒙兀室韋/ 蔑劫子/ 梅古悉/ 謨葛夫/ 蒙古里/ 盟古里
來源:最早出現於中國《舊唐書》,稱其為蒙兀室韋。據中國學者近年來考證,認為Mongol 一詞是由mong(意為我們的)和gol(意為火)組成,意思是我們的火。因蒙古為游牧民族,每至一處,大家共同煮炊,並推選一有經驗的長者當伙頭兒掌管此事,因而有這種稱呼。
朝鮮/ 韓國:Korea
中國古稱:樂浪/ 高句麗/ 百濟/ 新羅/ 高麗
來源:漢朝設置樂浪郡。公元4世紀時,在今天的朝鮮半島上建立了新羅、高句麗、百濟三個國家。其中高句麗本來是中國的民族,因為搶地盤,打不過鮮卑族著名的慕容家族,被慕容氏趕出國門,流放到朝鮮半島北部。高麗為高句麗的簡稱(但高句麗與高麗是兩個不同的國家)。公元918年王建建立了王國,國號“高麗”,並於936年統一了朝鮮半島,高麗王國歷時近500年,為各國所熟知,所以至今外文名稱音譯仍為Korea(高麗)。1392年,高麗三軍都總制使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定國名為“朝鮮”,意為清晨之國、朝日 鮮明之國或晨曦清亮之國。《東國輿地勝覽》一書說:“國在東方,先受朝日 之光輝,故名朝鮮。”朝鮮語中朝字讀作Zhao,今轉讀成Chao。
在漢朝,如今的韓國地區,分佈著三個原始部落,為“三韓”,即馬韓、辰韓和弁辰(弁韓)。1897年2月,朝鮮國王高宗宣布改國號為“大韓帝國”。不過這個“大韓帝國”很短命,在1910年就被日本廢除了,又改回“朝鮮”。
日本:Japan
中國古稱:扶桑/ 倭奴/ 東夷/ 海東/ 東洋/ 東瀛
來源:古代中國人認為日本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故常以“扶桑”來表示,《淮南子》中就有“日朝發扶桑,入於落棠”語句。日本最初的文明實際上起源於中國文明,中國古代典籍中很早就有了關於日本的記載。戰國時代,中國最早稱日本為“倭”,如古地理書《山海經·海內北經》說:“蓋國在矩燕南、倭北、倭屬燕。”這說明當時中國人僅知道日本的地理方位。東漢班固​​撰寫的《漢書·地理志》才明白地記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另據范曄《後漢書·東夷傳》記載,後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到隋唐時,始稱“日本”。《舊唐書·東夷傳》中將“倭”與“日本”分列並敘,還對改稱日本作了說明:“以其國在日邊,故以日本為名。”“使者自言,國近日所出,以為名。”《舊唐書·日本國傳》載明:“或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Japan 是英語“漆器”的意思,是西方對它的稱呼。
越南:Viet Nam
中國古稱:甌越/ 佔婆/ 林邑/ 環王/ 占城/ 交趾/ 安南/ 南越
來源:公元前3世紀後半葉,在紅河三角 洲建立甌雒國,由甌越和越兩個部落合併而成。中國史書上的佔婆(又稱林邑、環王、占城等),是越南史上的古國。漢朝設置交趾郡。唐朝設安南都護府。五代時從中國獨立出來。1054年李朝改國名為大越。以後幾個王朝稱為安南或大越。1802年阮福映稱帝,改國號為南越。1803年清政府改安南為越南。1804年冊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越南之名便始於此。越南族就是中國的京族。
老撾:Lao
中國古稱:堂明/ 南掌/ 寮國
227年,堂明王遣使拜訪東吳。1353年,瑯勃拉邦的孟斯瓦王子法昂在真臘幫助下,統一老撾全境,建立了以佬族為主體的封建國家──瀾滄王國。明代永樂二年,瀾滄國獲得中國的承認,封為“老撾宣慰司”,史稱南掌。國內第一大民族老撾族(又稱“老龍族”,中國稱其為“寮人”)佔全國總人口1/3​​以上,以族為國名。
柬埔寨:Cambodia
中國古稱:扶南/ 真臘/ 吉蔑/ 甘孛智/ 澉浦只
來源:元代稱“甘孛智”,明代轉音為“柬埔寨”,為“山地之國”。
泰國:Thailand
中國古稱:墮羅缽底/ 暹羅
來源:公元6世紀,孟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第一個國家,墮羅缽底國。“泰國”泰語中為“自由國度”,“泰族”為“自由人民”。泰族就是中國的傣族。
緬甸:Myanmar
中國古稱:撣國/ 驃國/ 蒲甘
來源:撣國,驃國,蒲甘,都是宋以前中原對它的稱呼。公元1106年,緬使隨大理使節到宋,宋鑑於緬甸山川遙遠,道路阻隔,因此稱為“緬”,又因中緬邊區一帶稱山間谷地為“甸”,“緬甸”即其合稱。
馬來西亞:Malaysia
中國古稱:柔佛/ 馬六甲
來源:Malay 是亞歐大陸最南端的半島。生活在這個半島上的人,又稱為Malay 人。後來把整個東南亞的所有群島,統稱Malay 群島。柔佛為Malay 半島古國。15世紀初以馬六甲 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一了Malay 半島的大部分。1963年,Malay,與加里曼丹島上的沙撈越和沙巴地區,共同組成了一個聯邦國家,就叫Malaysia。
新加坡 :Singapore
中國古稱:淡馬錫/ 星洲
來源:公元8世紀,這個海盜猖獗的海島曾叫Temasek(淡馬錫)。Temasek,爪哇語“海市”之意,由於季節的影響,海運的船舶經常云集在此,所以逐漸成為一個船舶停泊的商埠。傳說,蘇門答臘室利佛逝王國的一位王子,為了尋找理想地點建立新城 市來到淡馬錫。在潔白的沙灘上,王子突然看見一隻從未見過的怪獸向他致意後急弛而去。這怪獸紅身、黑頭、白胸,雄健敏捷。王子很喜歡,便問隨從:“那是什麼動物?”隨從信口答到:“獅子。”王子十分高興,認為這裡是吉祥之地,便決定在此建都,並取名“獅城”。在樊文中,Singa 意即“獅子”;pore 意即“城堡”。
菲律賓:Philippines
中國古稱:呂宋
來源:菲律賓群島的主島就是呂宋島。1543年,西班牙佔領了這裡,便以西班牙國王Philippe 的名字命名。
印度尼西亞:Indonesia
中國古稱:爪哇/ 三佛齊
來源:爪哇和三佛齊都是印度尼西亞最著名的古國。Indonesia,希臘語中“大海上的群島”,意為“千島之國”。
印度:India
中國古稱:婆羅多/ 身毒/ 天竺/ 信度/ 忻都
來源:古印度,一個名叫“婆羅多”的國王建立起一個國家,於是把這個國家命名為“婆羅多”。古印度人以“信度”一詞表示河流。這條河就是著名的印度河。後來“信度”這個地名所指的範圍不斷擴大,從印度河流域開始,又包括恒河流域,漸漸的席捲整個南亞次大陸。我國用“印度”這個詞始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書中載:“譯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歸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印度”。
孟加拉國:Bengal
曾用名:East Bengal 東孟加拉/ East Pakistan 東巴基斯坦
來源:本是印度的一部分。Bengal 是印度最大的民族之一,聚居在恒河下游,於是就把這片區域稱為Bengal,首府加爾各答。Bengal 的宗教信仰極其複雜,西​​邊的多信印度教,東邊的多信伊斯蘭教。於是變一分為二,東西分治。West Bengal 仍然治加爾各答;East Bengal 治達卡。後來印巴大分裂,East Bengal 被劃分入Pakistan,改稱East Pakistan。1971年12月,East Pakistan 獨立,定國名Bengal。
尼泊爾
中國古稱:泥婆羅
來源:在當地的尼瓦爾語中,Nepal 意為“崇山之中的國家”。
不丹:Bhutan
自稱:竹域
中國古稱:主域/ 布嚕克巴
來源:不丹的梵文意思為“西藏終端”。自稱為“竹域”,意為“神龍之國”
斯里蘭卡:Sri Lanka
中國古稱:錫蘭
來源:Sri 是該國的自稱,即“神聖”之意,Lanka 是“光輝燦爛”之意。
馬爾代夫:Maldives
來源:Maldives,在當地語言為“宮殿之國”。
巴基斯坦:Pakistan
曾用名:信度/ 印度
來源:巴基斯坦曾是印度的一部分。或者說是古印度的主體部分。Pakistan,意為“清真之國”或“純潔的國土”。印度河流域多穆斯林,與印度其他地方的印度教徒,因為宗教信仰,常常發生衝突。1930年,旁遮普學生喬圖裡·拉麥待·阿里把旁遮普、西北邊、克什米爾和信德各名詞的第一個字母合在一起,再加上俾路支斯坦名詞的詞尾,組成一個新的名稱“巴基斯坦”,聲稱這是一個穆斯林國家。1940年3月,全印穆斯林聯盟在拉合爾召開代表大會,提出實行印巴分治,建立伊斯蘭教國家巴基斯坦的要求。1947年,巴基斯坦從印度中獨立出來,便以此為國名
阿富汗:Afghanistan
來源:這裡被崇山環繞,主體民族為Afghan 族。Afghan 在波斯語中為“山里人”。
伊朗:Iran
曾用名:Persia 波斯
中國古稱:安息
來源:古代Aryan (雅利安人)從東遷往波斯,佔據了伊朗高原或其東南部地區,並在這兒創造了古代文明。古希臘、古羅馬將這片地區稱為Aryana ,意為“雅利安人的地區”。Iran為其轉音。Persia(波斯帝國)是伊朗歷史上最顯赫的一個帝國。(其實Persia 並不單只是一個國家,而是許多不同的朝代,都被稱為Persia 。)
伊拉克:Iraq
曾用名:Babylon 巴比倫
來源:Bab​​ylon 為世界著名的古代帝國。在很久以後,這塊地方被阿拉伯人佔領。Iraq(論壇顯示不出阿拉伯原文字符,只好用英語代替)在阿拉伯語中是海岸、陡崖和低地的意思。因為其位於美索不達米亞低地。另一說法是血管的意思。因為兩河流域的水網,就像人體的血管。
科威特:Kuwait
來源:1760年,從賈赫臘到海角修起一道土牆,將陸上三面圍住,牆外有一條護城壕,以抵禦附近部落的侵襲。當地阿拉伯人特別喜歡這座城堡,將其親切地稱為Kuwait ,意為“小城堡、小要塞”。
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
曾用名:Nejd 內志/ Hejaz 漢志
來源:Arabia,本來是這個半島的稱呼。隨著半島居民的興起,以及帝國的建立,於是整個西亞北非的伊斯蘭教世界,都叫Arabia 了。後來阿拉伯被奧斯曼帝國統治。1902年,內志王國獨立。1916年漢志王國獨立。不久內志王國滅掉了漢志王國,統一全國。因為內志國王姓Saudi,於是在1932年,改國名為Saudi Arabia
卡塔爾:Qatar
來源:在阿拉伯語中,qatar表示“點、部分”之意。因為這個國家本來就是阿拉伯半島上的一點。
巴林:Bahrain
來源:阿拉伯半島與卡塔爾半島之間海域,被這個夾在其中的小島分成兩個海。Bahrain 在阿拉伯語裡,就是“兩個海”。
阿曼:Oman
來源:Oman 意為“寧靜的土地”之意。
也門:Yemen
來源:Yemen ,在阿拉伯語裡,為“南國”之意,因為它在阿拉伯半島的最南端。
約旦:Jordan
來源:約旦原來是巴勒斯坦的一部分。後來從巴勒斯坦劃出。從巴勒斯坦越過一條叫Jordan 的河流,就來到這裡,於是便這樣命名了下來,“越過約旦河的土地”。其實,Jordan 也可以翻譯為“喬丹”。
以色列:Israel
來源:希伯來語《聖經》創世紀第32章,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始祖亞伯拉罕的孫子雅各與上帝角力之後,被賜名為Israel。Israel(雅各)的兒孫是古猶太人十二個支派​​的祖先,所以猶太人自稱是Israel 的後代。在公元前十世紀,猶太人建立起一個古老的國家,就叫Israel。在1948年,猶太人宣告Israel 正式“復國”。
土耳其:Turkey
曾用名:Ottoman 奧斯曼
來源:13世紀,在小亞細亞,羅姆蘇丹國的一支部落,一個叫奧斯曼的領袖,建立了一個全新的國家。於是為了紀念他,把這個國家稱為奧斯曼。由於過去人們認為這個民族是突厥的後代,於是又叫他們Turkey (突厥的轉音)。實際上,他們並不是突厥人,只是屬於突厥語係而已。turkey 本意為“火雞”。
歐洲:Europe歐羅巴
曾用名:Ereb
來源:同亞洲。古代腓尼基人把愛琴海以西的地方則泛稱為Ereb ,意為“日沒地”。在希臘語中稱為Ευρ?πη(Europe)。歐羅巴本來特指希臘半島。後來範圍漸漸擴大到全洲。
挪威:Norway
來源:斯堪的納維亞的原住居名維京人,經常沿著半島的北岸進出,謂之Norreweg(北方航道)。漸漸轉換成Norway。
瑞典:Sweden
本國稱呼:Sverige 斯維里埃
來源:這裡最早的居民,是一支叫Sve 的維京人,意為“同胞們”。單詞後綴意為“王國”。英語意譯Sweden。
芬蘭:Finland
本國稱呼:Suomen 蘇奧米
來源:芬蘭多湖泊與沼澤。suomen 意為沼澤地之國。Finland 為英語的意譯。
丹麥:Denmark
來源:丹麥語中,Den 為“谷地”,mark 為“邊境、交界地”之意,後來發展成表示“土地、國家”的詞彙。
冰島:Iceland
來源:當初維京人發現這個島時,全島都覆蓋著冰雪。於是就叫冰島了。
俄羅斯:Russian
曾用名:КИЕВ Росс 基輔羅斯/ 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蘇聯
中國古稱:羅剎
來源:9世紀下半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瑞典諾曼人在東斯拉夫人地區建立基輔羅斯大公國。斯拉夫人把來他們稱為Varangians 或者Rus意思是商人。這個詞起源於古諾曼語ruotsi,意指“劃獨木舟的人”,後來為斯拉夫​​人所採用。元朝稱俄羅斯為“羅斯”或“羅剎國”。蒙古人在拼讀俄文Rocia 時,在字母R前面加了一個元音,所以Rocia 就成了Oroccia。清朝時期,Oroccia 轉譯成漢語時就成了“俄羅斯”。蘇聯曾是俄羅斯最強大的歷史時期。
愛沙尼亞:Estonia
來源:在波羅的語中,意為“水邊居住者”。
德意志:Germany
曾用名:Germania 日耳曼尼亞
本國稱呼:Deutschland 德意志蘭
來源:德意志並非英語音譯,而是德語音譯。古代本地的高地語doit 意為“同胞、民族”,land 為“土地”。後轉換成Deutschland,“我們同胞的土地”。Germania 是拉丁語中“日耳曼人的土地”。
奧地利:Austria
本國稱呼:Österreich
來源:當初奧地利位於法蘭克的東方邊境之地,就叫östmark。öst 為東方。mark 為邊境之地。後來發展成Österreich。reich 為國家。Austria 為其英語轉化。
荷蘭:Holland
曾用名:De Republiek 聯省共和國/ Netherlands 尼德蘭
來源:這個國名比較特殊。它在國際上的官方名字叫Netherlands 。但是其中文的官方稱呼,卻是“荷蘭”。所以“荷蘭”與“尼德蘭”,哪個是正式稱呼,哪個是歷史稱呼,都分不清楚了。Netherlands,意為“低地之國”,因為這里大部分國土都在海平線之下,很多土地都是由圍海造田形成的。1580年,Netherlands 北部擺脫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13省聯合起來,組成了“聯省共和國”。其中,13省之最發達的Holland 省在全世界以從事貿易聞名,久而久之,人們便以Holland 代指整個國家。
法蘭西:France
曾用名:West Frankish 西法蘭克/ Franks 法蘭克斯
來源:日爾曼的一支法蘭克人,建立起法蘭克王國。法蘭克王國三分天下,其中的西法蘭克王國,叫West Frankish ,然後慢慢簡寫成Franks ,最後轉音成France 。Frank,自由的意思。
摩納哥:Monaco
來源:這裡最早是希臘人的海外殖民地。Monaco 就是由希臘語的殖民地一詞演變而來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曾用名:England 英格蘭
曾用名: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大不列顛聯合王國
曾用名: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來源:England 為聯合王國的主體。後來England 聯合Scotland ,組成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Britain 是這兩個國家共同所在的大島嶼。在當地居民克爾特語中。Britain 為“雜色多彩”之意。後來聯合王國吞併Ireland ,於是把國名改成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二戰後, Ireland 南部26郡獨立,聯合王國祇保留北部6郡。於是又改名為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蘇格蘭:Scotland
曾用名:阿爾巴Alba
來源:蘇格蘭原始居民是蓋爾人,當地語言稱為Alba。
西班牙:Spain
中國古稱:佛郎機(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稱)
來源:西班牙最早是迦太基的殖民地。這裡野兔出沒,迦太基把野兔叫做spa(腓尼基語Shaphan)。漸漸的,轉換成Spain。
葡萄牙:Portuguese
中國古稱:佛郎機(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稱)
來源:葡萄牙最早的城市Oporto 波爾圖的名字演變而來的,本來翻譯成波秋歌更為恰當。
安道​​爾:Andorra
來源:當地在歷史上曾經屬於納瓦拉王國。納瓦拉語andurrial 為“長滿灌木的地方”。後轉化為Andorra
意大利:Italy
中國古稱:大秦
來源:古希臘人殖民到亞平寧半島的普利亞地區附近後,把這裡的維圖利部落稱為Italoi。後來羅馬人沿用了這個名稱,拉丁語ltalia,並用它作為意大利半島上很多部落的共同稱呼。
聖馬力諾:San Marino
來源:公元3 世紀末,在南斯拉夫達爾馬提亞群島的阿爾欠島上居住了一個叫Marino 的石匠,由於反對封建壓迫,他隻身駕一葉扁舟橫渡亞得里亞海,藏身於意大利境內里米尼的蒂塔諾山中。後來,在他居身的山中,又來了一批不堪忍受封建迫害的避難人。Marino 便將這些避難人組織起來,成立了石匠公社。Marino 隱居的蒂塔諾山,原是一位貴族夫人的領地。有一天,這位貴婦帶著兒子到此休假。她的兒子發現Marino 站在他修建的教堂旁邊,便彎弓搭箭,瞄準馬力諾。誰知少年箭未射出便暈厥倒地。這時,貴婦人見兒子不省人事,苦苦哀求Marino 救救兒子的性命。馬力諾把昏死的少爺救醒後,又治好了他的病。為此,貴婦人一家人改信了基督教,並把她領地內的蒂塔諾山送給Marino 。公元301年9月3日, Marino 逝世。他死後被人們尊為聖徒,所以人稱他San Marino。從此,這個國家將他的生日定為國慶日,取他的聖名為國名。
羅馬尼亞:Romania
曾用名:Dacia 達契亞
Romania 本意是“羅馬帝國/ 拜占廷帝國”。這裡最早是達契亞王國,公元106 年被羅馬帝國征服,成為羅馬帝國富饒的邊陲省分。以後,本地的達契亞人和羅馬人以及後來入侵定居下來的部分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等混居,並相融合,到10世紀末形成羅馬尼亞民族,他們大多自稱羅馬尼人,意為從羅馬來的人。
阿爾巴尼亞:Albania
本國稱呼:Shqipërisë
來源:Shqipërisë,意為“鷹之國”,來源於12世紀的傳說他們花了24年戰勝了奧斯曼帝國的英雄Skanderbeg,他是鷹的象徵。這個國家產白色石灰岩, 拉丁文albus 為白色,轉為Albania
世界各國國名的由來- 萬德卍吉祥- 天天幸福成長
非洲地圖
非洲:Africa 阿非利加
曾用名:African 阿非利乾
來源:入侵迦太基地區(今突尼斯)的羅馬征服者西皮翁的別名叫“African”,為了紀念這位征服者,羅馬統治者就把這片地區叫做“Africa”。以後,羅馬人又不斷擴張,建立了新Africa省。那時,這個名稱只限於非洲大陸的北部地區。到了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在非洲的疆域擴大到從直布羅陀海峽到埃及的整個東北部的廣大地區,人們把居住在這裡的羅馬人或是本地人統統叫African,意即阿非利加人。這片地方也被叫做阿非利加,以後又泛指非洲大陸。
利比亞:Libya
曾用名:Cyrenaica 昔蘭尼加
來源:Cyrenaica 是這塊土地上的第一個古國名字。而Libya 則是希臘神話女神的名字,它還曾是地中海沿岸整個非洲陸地塊的名稱。後來,Africa 取代了Libya ,Libya 由洲名降級為國名。
西撒哈拉:Spanish Sahara
來源:Sahara,荒廢的土地,以此為這片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命名。“西撒哈拉”有兩種理解。一種是“西班牙屬地的撒哈拉”;另一種是“撒哈拉的西部”。
馬德拉群島:Madeira Islands
來源:在葡萄牙語中,Madeira 意為“森林、木材”。
毛里塔尼亞:Mauritania
來源:Mauros,希臘語“黑膚色”。Mauritania,就是“黑膚色人的國家”。這本來是一個與古羅馬帝國並存的北非古國(位於今天的摩洛哥與阿爾及利亞)。後被羅馬所滅。這個古國與今天西非的Mauritania 共和國,沒有任何繼承關係,也不在同一個地方。
塞內加爾:Senegal
來源:1445年,葡萄牙航海家費爾南德斯來到這裡,遇上一條大河。他問船上一位當地漁夫:“這條河叫什麼?”這位漁夫以為他問的是“這是條什麼船?”就回答:Senegal,意思是“獨木舟”。於是此大河就被命名為Senegal 。Senegal 河流過的土地,也就以此命名。
岡比亞:Gambia
來源:15世紀葡萄牙人首先來到這裡,發現一條河,聽到當地人稱之為Ba-Dimma ,意思就是“河”,葡萄牙人訛傳而成今名Gambia 河。Gambia 河的兩岸的這個小國,也就以此命名。
幾內亞:Guinea
曾用名:French Guinea
來源:一個法國航海家乘船在這裡上岸後,遇到一個婦女,連忙用法語問:“這是什麼地方?”那個婦女不懂法語之意,便所答非所問地用蘇蘇語回答說:Guinea。意思是說她是個“婦女”。這位航海家同樣不懂當地的土語,以為她說的是地名,便把Guinea 這個詞記入他的海圖中。從此Guinea 就成了“西非沿岸的黑人居住之地”的通稱。後來有這個地區的三個國家,分別以Guinea 作為國名,分別為“幾內亞”(原法屬),“幾內亞比紹”(原葡屬),“赤道幾內亞”(原西屬)。
幾內亞比紹Guinea-bissau
曾用名:Portuguese Guinea
來源:1446年葡萄牙殖民者來到這裡,並以此為據點深入內地。向當地人問路時,答曰:bissau,意思為“往前走”。葡萄牙人誤以為是當地地名,遂以bissau 稱之,後bissau 成為該地首府。1973年這塊地方獨立,取名Guinea 。可鄰國也叫Guinea ,便以這個新國家的首都區分,為Guinea-bissau。
赤道幾內亞Equatorial Guinea
曾用名:Spanish Guinea
來源:這個原來屬於西班牙的殖民地,在獨立後,也取名為Guinea,因為鄰近赤道,便稱為Equatorial Guinea。
塞拉利昂:Sierra Leone
來源:1460年,葡萄牙人來到這裡,因為半島以及半島背後的山巒狀似獅子的背脊,因此稱之為Península Lions Voltar (獅背半島)。但是在西班牙出版的地圖中,將此地標示為Sierra Leone(獅子之山),反而更加流行。
加納:Ghana
曾用名:Gold Coast 黃金海岸
來源:Ghana,本來是非洲西部著名的古代大帝國,西蘇丹索寧克人建立。版圖包括西非尼日爾河上游和塞內加爾河流域(但並不包括今天Ghana 共和國)。盛產黃金。後被Mali 帝國所滅。Ghana 是對這個國家的君主的稱呼,意為“最高統治者”。但是今天的國家Ghana,與這個古國沒有任何繼承關係。也不在同一個地方。今天的Ghana共和國,地處西非南部,瀕臨Guinea 灣。16-19世紀,西歐人在這塊海岸大肆掠奪黃金。於是將此地命名為Gold Coast,意為“黃金海岸”。黃金海岸獨立後,將國名改為Ghana。
馬里 :Mali
曾用名:Ghana 加納/ Songhay 桑海
來源:Mali,意為“王之住所”。本來是非洲西部著名的古代大帝國。Mali 原是古國Ghana 的屬地,大約在公元7世紀開始建立自己的國家,13世紀逐漸興盛起來,成為西非最強大的王國,面積甚至超過了加納王國。14世紀馬里 王國達到鼎盛時期,它的版圖,北到撒哈拉沙漠,南到尼日爾河,東到加奧,西到大西洋。15世紀,被Songhay 帝國所滅。
Songhay 帝國是繼Ghana,Mali 之後,西非第三個大帝國,也是非洲歷史上最大的帝國。這三個帝國的核心,都在今天的Mali 共和國。
貝寧:Benin
曾用名:Dahomey 達荷美
來源:Benin,原為非洲西部古國。14世紀前由來自伊費城的約魯巴人建立。首都貝寧城。16~17世紀全盛時期勢力範圍西起拉各斯,東抵尼日爾河三角 洲。最後被被英國所滅。它位於今天的尼日利亞範圍內,並不位於今天的Benin 共和國。在如今的Benin 共和國境內,當時存在的是另一個著名國家。13世紀初,阿賈蘇維人從多哥遷入貝寧南部,建立阿拉達王國。16世紀末~17世紀初,阿拉達王國分裂為阿拉達、阿波美和波多諾伏3個王國。1625年阿波美國王達科通過征服毗鄰部落而擴展了領土。達科的繼任者烏埃格巴扎時期,王國使用Dahomey 這一名稱,定都阿波美。後來被法國所滅。1960年這個國家獨立,取名Dahomey 。後來通過政變,又改今名Benin。其實按照這個國家本身的歷史來說, Dahomey 才是正確的。
布基納法索:Burkina-faso
曾用名:Upper Volta 上沃爾特
來源:Volta,盆地名。該國位於盆地的北方,北方在地圖上為“上”,1960年該國獨立後,國名即為Upper Volta 。1984年改現名Burkina-faso。莫雷語Burkina 意為“尊嚴的土地”。迪烏拉方言faso 為“國家”。
尼日爾:Niger
來源:Niger,為“黑色”之意。用來命名西非第一大河。後來把這條河流流經的地方也叫Niger (法國習慣)。
尼日利亞:Nigeria
來源:Niger,同上。後來把這條河流流經的地方就叫Nigeria (英國習慣)。
加蓬:Gabon
來源:在15世紀的時候,葡萄牙人在此登陸時,發現戈莫河(加蓬河支流)河口形似葡萄牙水手穿的一種叫Gabon 的服裝,遂稱此河口為Gabon。當時指河口兩岸,後將整個國家都稱之為Gabon。
喀麥隆:Cameroon
來源:在15世紀的時候,葡萄牙人在此登陸時,發現一條河流中多龍蝦,“龍蝦”在葡萄牙語中為Cameroon 。於是便稱此河為Cameroon。當時指河兩岸,後將整個國家都稱之為Cameroon 。
乍得:Chad
來源:非洲第四大湖 ,Chad,在當地語中,為“一片汪洋”的意思。國以湖名。
中非共和國: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來源:這個國家位於非洲大陸最中部,因此命名。
剛果(金/ 布) Congo
曾用名:Zaire 扎伊爾
來源:Congo 本來是一條大河的名字,在當地居民語言中意思為“山”。因為這條河穿越眾多山脈,衝擊成一個四面環山的盆地。後來人們便把這個盆地稱為Congo 盆地。14世紀初,這裡誕生了一個著名的大王國,Congo 王國。後來這個國家被葡萄牙,比利時,與法國瓜分。葡屬剛果併入安哥拉。比屬剛果與法屬剛果,獨立後,都叫剛果。為了區分,便用他們的首都來命名為“剛果(金)與剛果(布)”。剛果(金)曾經改名為Zaire。Zaire 意為“大水”,也是指Congo 同一條河流。
蘇丹:Sudan
來源:Sudan,在阿拉伯語中,為“權力、統治權”之意,後來成了專指“統治者”的名稱。於是便把這塊曾經被埃及Sudan(埃及的國王)統治過的土地,命名為Sudan。
埃塞俄比亞:Ethiopia
來源:古代希臘人認為非洲內地住著一種近似猿人的人,這種人叫做Αιθ?οπε? ,意為“曬成淺黑色的人”。後來這塊地名,轉為Ethiopia。
吉布提:Djibouti
來源:當初幾個西方人初登陸此地,見一老翁正在生火做飯,便問:“​​這裡的地名是什麼?”老翁誤以為問他鍋是誰的,就回答:Djibouti,意思為“我的鍋!”西方人遂稱此地為Djibouti。
肯尼亞:Kenya
來源:在這塊東非之地的中部,矗立著非洲第二高峰,山頂白雪終年不化。當地班圖人將這座山命名為Kenya,意為“鴕鳥”,象徵這座大山 黑白相配。這座山周圍方圓千里的土地,也隨之叫做Kenya。
坦桑尼亞:Tanzania
曾用名:Tanganyika 坦噶尼喀/ Zanzibar 桑給巴爾
來源:東非大陸腹地,有一個世界第二深湖,世界第六大湖 ,Tanganyika 湖。在班圖語中,Tanganyika 意為“匯合、聚集”,是指無數溪流在此匯合,以及許多部落群居在沿湖之濱。——此湖同時也是世界上分屬國家最多的排水湖。後來便把這個湖東面的大陸,也稱為Tanganyika 。Tanganyika 在1886年成為德國殖民地。在Tanganyika 沿海東面有一個盛產丁香的島嶼。在當地語言中,“丁香”為Zanzibar。於是變把這座島嶼命名為Zanzibar 島。1856年,這個島成立了國家,國名也就叫Zanzibar。1890年,這個國家淪為英國保護國。大陸與島嶼兩部分獨立後,合併成立新的聯邦國家,國名也為兩部分之和,Tanzania。
烏干達:Uganda
曾用名:Buganda 布干達
來源:這裡的最主要民族是Babuganda 族。Buganda 就是從Babuganda 演化而來。後來,這個國家由王國改為共和國,國名首字母也隨之去掉。
盧旺達:Rwanda
曾用名:R anda 盧安達
來源:Rwanda 是當地語“人民、人們”之意。
布隆迪:Burundi
來源:Bu 是當地語“王國、國”之意。rundi 是一個部族。
馬拉維:Malawi
曾用名:Niyasalan 尼亞薩蘭
來源:無論是Niyasalan,還是Malawi,都是非洲第四大湖 泊的名字。Niyasalan,在英語中,意為“廣闊的水面”;Malawi,在當地語中,也是這個意思。後來把湖周邊的陸地,也取成湖的名字。Niyasalan 獨立後,馬上拋棄了這個殖民化的名字,改名Malawi。
莫桑比克:Mozambique
來源:1493年,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率領船隊前往印度,途中經過一片海岸,受到當地馬卡朗加部族蘇丹的友好接待。蘇丹的名字叫Muza Alu Bique,意思為“偉大的受貢者”。葡萄牙人聽成Mozambique,便把這片海岸,連同海岸瀕臨的世界上最大的海峽,命名為Mozambique。
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
曾用名:Malagasy 馬爾加什
來源:在Mozambique 海峽對面,有非洲第一大島。島上98%的人,屬於Malagasy 人。Malagasy 人分成18個部族。其中最大的一個部族叫伊麥利那人。他們在16世紀末,在島嶼中部建立了伊麥利那王國。1794年伊麥利那王國發展為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於19世紀初統一全島,建立起Madagascar,意思為Malagasy 人的王國。1896年淪為法國殖民地。1960年宣布獨立,成立Malagasy 共和國,亦稱第一共和國。1975年,改國名為Madagascar 民主共和國,亦稱第二共和國。
津巴布韋:Zimbabwe
曾用名:Souther Rhodesia 南羅德西亞/ Rhodesia 羅德西亞
來源:Cecil John Rhode,是一個著名的英國殖民主義頭子。他在南部非洲建立了一大塊殖民地,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為Rhodesia。其中位於南面的就叫Souther Rhodesia 。1963年,Souther Rhodesia 獨立。但是政權被白人所控制。1964年改國名為Rhodesia,去掉了“南”字。1980年黑人掌權,再次改國名為Zimbabwe。Zimbabwe,意思為“石之家”,來源於由巨大的石頭建造的遺跡——Great Zimbabwe。在這裡到處都可以看到有著奇妙組合的岩石。這些石頭都是被精心雕刻而成,曲線流暢。
贊比亞:Zambia
曾用名:Northern Rhodesia 北羅德西亞
來源:同上。Cecil John Rhode在南部非洲建立的一大塊英國殖民地,其中位於北面的就叫Northern Rhodesia 。獨立後改國名Zambia。因境內第一大河流Zambezi 而得名。Zambezi,在當地語中,意為“巨​​大的河流”。
博茨瓦納Botswana
曾用名:Bechuanaland 貝專納
來源:英國殖民統治期間,叫Bechuanaland 。獨立後改名Botswana。這兩個名字,都來源於同一個民族。Bechuana / Tswana 人。
納米比亞:Namibia
曾用名:South West Africa 西南非洲
來源:1890年被德國占領。因為地處非洲最西南部,命名為“西南非洲”。1968 年6月聯合國大會將“ 西南非洲”更名為Namibia。1990年獨立後使用此國名。它得名於境內的Namib 沙漠。Namib,意為“崎嶇的沙漠”。
南非共和國:South Afr​​ican Republic
來源:這個國家位於非洲大陸最南部,因此命名。
萊索托:Lesotho
曾用名:Basutoland 巴蘇陀蘭
來源:Basutoland ,意為Basuto 族的土地。Basuto 族是境內第一大民族。因這個民族喜歡戴一種名叫Basuto 的草帽。而編制草帽的山草,以及草帽的式樣的設計靈感,都來源於附近一座叫Thaba-Bosiu 的山。後把這個民族改稱為Lesotho 族。國名也改成Lesotho。
美洲:America 亞美利加洲
曾用名:New World 新大陸
來源:Vespucius Americus,亞美利哥,意大利著名航海家。他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哥倫布一直到臨終前還自以為到達了亞洲;而亞美利哥則認為這是不可能的。這塊新的陸地向南方延伸太遠。1504年亞美利哥斷言,這塊新陸地不是亞洲,而是一塊前人們從不知道的新大陸;而這塊新大陸和亞洲之間,一定還有一個大洋。而正是這一概念真正標誌了同古代世界的決裂。如果哥倫布果真一下子到達了亞洲,那希臘人的世界觀正好是吻合的。這確實是他們所不知道的新大陸,這就把一切傳統的觀念都打亂了,所以,這塊瓣大陸以亞美利哥的名字命名為亞美利加洲,而未以哥倫布的名字哥化比亞洲。
拉丁美洲:Latin America
正式稱呼: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南美洲
來源:從15億紀末,這個地區的絕大部分國家先後淪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大批移民蜂擁而入。直到19世紀以後,這些國家才陸續獲得獨立。由於殖民統治長達300年之久,因此它們深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社會制度、風俗習慣、宗教習慣、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的影響,而且當地的印第安語逐漸被屬於拉丁語系的西班牙語的葡萄牙語所取代,這兩種語言成為許多國家的國語,所以人們就把這個地區稱為“拉丁美洲”。
格陵蘭:Greenland
來源:根據北歐神話史詩薩迦的記載,紅鬍子埃里克森因為犯謀殺罪而從冰島流亡至此。埃里克森一家及其奴隸向西北航行,以探尋傳說存在在那裡的陸地。當他發現了天邊地平線上的一抹綠色,於是便定居下來,給該島取名Greenland,意為“綠色的土地”,以吸引更多的移民。——其實埃里克森挺幸運的。除開他登陸處,該島南端的峽灣以外,島上其他的地方,都是終年被冰雪覆蓋。所以呀,應該取名為“懷特蘭”可能更恰當。
加拿大:Canada
1535年,歐洲航海家雅克·卡蒂爾來到了現在稱為魁北克的地方,有兩個年輕的原住居民用Kanata 一詞為他指路。Kanata 在原住居民的語言裡表示“村莊”或“聚居區”。雅克.卡蒂爾後來就用Canada 一詞表示自己發現的新大陸。1867年新的聯邦國家成立時人們正式開始使用Canada 作為國家的名字。
美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來源:由英國自由主義獨立思想啟蒙者托馬斯·潘恩提出來的。1776年,他在一篇文章中第一次為北美殖民地創造了國名:“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將在世界上和歷史上同大不列顛王國一樣壯麗。”這個指代一個大洲的詞America,之所以會成為一個國家的名字,來源於這個國家本來就是這個大洲的第一個國家。這個國家最初想法,就是把整個大洲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國家。
墨西哥:Mexico
來源:墨西哥古代屬於印第安人的Aztecs 族。本族守護神Méxiteli 演化成Mexico。
危地馬拉:Guatemala
來源:這里後來也屬於印第安人的Aztecs 族。Aztecs 意為“鷹族人之國”。1524年,這裡淪為西班牙殖民地。Guatemala是Aztecs在當時西班牙化的稱呼。
薩爾瓦多:El Salvador
來源:在西班牙人佔領以前,原住居民Aztecs 族把這裡稱為“產玉石的地方”。1524年,西班牙殖民者越過山脈侵入這個地方,建築了堡壘,並將堡壘命名為El Salvador ,意為“救世主”。以後堡壘的名字逐漸轉用為這一帶的地名,又作為西班牙殖民地的名稱。
洪都拉斯:Honduras
來源:1502年,哥倫佈在第四次航海來到這裡沿海的時候,突然上風。狂風捲著巨浪,時而把船帶到像山一樣的浪尖上,時而又把它拋向深淵。在這危急的時刻,富有航海經驗的哥倫布及時導航把船靠岸,才免遭災難。於是,哥倫布就把這個國家命名為Honduras,西班牙語意思是“無底深淵”,並且把沿海一叫做“格臘西亞斯阿迪奧斯”,就是“感謝上帝”的意思。
尼加拉瓜:Nicaragua
來源:印第安人的一個部落首長叫Nicarao ,由此演變為國名。
哥斯達黎加:Costa Rica
來源:在西班牙語中,Rica 意為“富裕”。Costa 意為“海岸”。即為“富裕的海岸”之意
巴拿馬:Panama
來源:這里河岔極多,魚蝦繁盛。當地印地安語裡,Panama 意思為“魚鄉”。
牙買加:Jamaica
來源:當地印地安語裡,Jamaica 意思為“泉水之島”
海地:Haiti
來源:海地位於伊斯帕尼奧拉島西半部。當地印第安人把島西部叫做Haiti,意為“山地”。
多米尼加共和國:The Dominican Republic
來源:Dominican,西班牙語“星期天、休息日”的意思。哥倫佈於15世紀末的一個星期日到此,故名。
多米尼克國:The Commonwealth of Dominica
來源:同上。(雖然都是西印度群島上的島國,但並不是同一個島,更不是同一個國家。這個原來是英國屬地,上面那個原來是西班牙屬地。)
波多黎各:Puerto Rico
來源:在西班牙語中,Rico 意為“富裕”。Puerto 意為“港口”。即為“富裕的港口”之意。
格林納達:Grenada
來源:在西班牙語中,Grenada 意為“石榴”。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Trinidad and Tobago
來源:西印度群島最南端,有個大的海島特產蜂鳥。不遠處還有個海島盛產菸草。在當地印第安語裡,Trinidad 就是“蜂鳥之鄉”,Tobago 就是“煙草”。這兩個海島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後,合成一個國家,即Trinidad and Tobago。
哥倫比亞:Columbia
曾用名:New Granada 新格拉納達/ La Colombia 大哥倫比亞
來源:南美大陸北部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把這大片地方命名為New Granada。Granada是西班牙一個重要的城市。意思為新的這個城市。後來這塊殖民地獨立了,為了紀念新大陸的發現者Columbus,於是變把Columbus 加上拉丁語的地名後綴,為Columbia,意為“哥倫布之國”。後來這個國家分裂成四個國家了,其中的一個仍然叫Columbia。就把最初的那個叫La Colombia(大哥倫比亞)。
厄瓜多爾:Ecuador
來源:赤道從這個國家穿過。Ecuador,就是西班牙語的“赤道”。
委內瑞拉:Venezuela
來源:1499年,意大利人亞美利哥和西班牙軍官奧海達的探險隊,在這個地方的馬拉開波湖岸邊,發現沼澤地上有一些印第安人村莊的房屋是建築在很多木樁上的,這和意大利Venezia(威尼斯)街道的形式很相似,因此把這裡稱為Venezuela,西班牙語意為“小威尼斯”。
圭亞那:Guyana
來源:當地印地安語裡,Jamaica 意思為“水鄉”
秘魯:Peru
曾用名:Inca 印加/ New spainia 新西班尼亞
來源:本來是印第安人建立的印加帝國所在。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從巴拿馬地峽來到這裡,建立起殖民地New spainia ,意為新西班牙。後來稱為Peru,在當地印第安語中,是“玉米之鄉”的意思。
玻利維亞:Bolivia
曾用名:Bolivar 玻利瓦爾
來源:這裡本來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拉美民族獨立領袖Bolivar 解放了這裡。為了紀念他,把國名就定為他的名字。後來演化成Bolivia
巴西:Brazil
來源:1500年,葡萄牙人卡布拉爾奉王室之命,率船隊遠征印度,途中到此登陸,立了一個刻有葡萄牙王室徽章的十字架,並命名為“聖十字架地”,宣布歸葡萄牙所有。後來,在海岸附近發現一種紋路細密、色彩鮮豔、堅固耐用的樹木,可提取寶貴的染料。這種染料純粹為白色,曝露於空氣中變成紅色。當時便藉用東方一種相似的樹木——紅木的名字來稱呼這種樹木,葡萄牙語紅木稱Braza。以後,Braza 演化成Brazil,逐漸成為這塊陸地的正式名稱。
智利:Chile
來源:在印加系語言中,Chile 為“寒冷”的意思。原來居住此地的阿勞干人認為這個地方比印加帝國緯度高,所以稱為“寒冷”。
阿根廷:Argentina
曾用名:La Plata 拉普拉塔
來源:無論是Argentina 還是La Plata,都是西班牙語中的“出產白銀的”。其實這裡並不產白銀。在1526年,意大利探險家塞巴斯蒂安·卡伯特考察這裡的一條大河,遇到的印第安人都用白銀和他交換物品,卡伯特由此斷定這裡出產白銀,就把這條大河命名為Río La Plata。後來把這條河的流域之地,也叫La Plata。後來把國名改成Argentina。
巴拉圭:Paraguay
來源:Paraguay,意思為“一條大河Para 河流過的地方”。Para,在古瓜拉尼語中意為“大水”,這條河流的水量特別充沛,便將這條河命名為Para 河。
烏拉圭:Uruguay
來源:同上。Uruguay,意思為“一條大河Uru 河流過的地方”。Uru 本來是一種鳥名,這條河流特產,便將這條河命名為Uru 河。
大洋洲:Oceania
來源:大洋洲本來指“不屬於任何大洲的太平洋島嶼”。分為美拉尼西亞,波利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三部分。廣義上大洋洲還包括了澳大利亞,新西蘭與新幾內亞。
美拉尼西亞:Melanesia
來源:來源於希臘語。nesia,島。Mela,黑人。Melanesia,黑人群島。
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
來源:來源於希臘語。nesia,島。Micro,小。Micronesia,小島群島。
波利尼西亞:Polynesia
來源:來源於希臘語。nesia,島。Poly,多。Polynesia,多島群島。
澳大利亞:Australia
來源:拉丁文australis,意為“南方的”。古代人認為北半球有大陸,推測在地球的南半部也會有一塊陸地。1531年法國製圖學家奧尤斯·菲納在他繪製的世界地圖中,也設想南方有個大陸,稱Terra Australis,意為“南方的陸地”。1606年西班牙航海家佩德羅·德基羅斯率領一支探險隊在新赫布里底群島(今瓦努阿圖)登陸,誤認為是南方大陸,並命名為Australia del Espiritu Santo,西班牙文意為聖靈的南方陸地。
新西蘭:New Zealand
來源:新西蘭最早被荷蘭統治。荷蘭有個省叫西蘭省Zealand (荷蘭本身也是一個省)。於是給予命名。
新幾內亞:New Guinea
來源:Guinea 本來指西非沿海的廣大地區,意思為黑人居住之地。當西方人發現這座太平洋上最大島嶼時,得知島嶼上的居民也是黑人,便給予此命名。
所羅門群島:Solomon Islands
來源:公元1568年,西班牙秘魯總督的侄子門達納,在一次遠征航程中首先發現了這群島的最大島嶼。他認為這一大群島嶼便是西班牙國王一直派人尋找、傳說蘊藏著可與Solomon 國王財富相匹敵的地方。為了使這次遠征和發現能得到西班牙國王的賞識,門達納就把這群島嶼命名為Solomon Islands。
基里巴斯:Kiribati
曾用名:Gilbert Islands 吉爾伯特群島
來源:早在公元3000年前,就有馬來-波利尼西亞人在此定居。約於公元14世紀,斐濟人和湯加人入侵後與當地人通婚,形成了Kiribati 族。後來英國人Gilbert 發現此群島,便以自己的名字命名。1892年,群島淪為英國“保護地”。1979年獨立,國名以本國第一大民族Kiribati 命名。
圖瓦盧:Tuvalu
曾用名:Ellice Islands 埃利斯群島/ Lagoon Islands 潟湖群島
來源:英國人Ellice 發現此群島,便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因為這些島上全是Lagoon(潟湖),又稱Lagoon Islands。1892年,群島淪為英國“保護地”。1978年獨立,改國名Tuvalu,在當地語言中意為“八島之群”。
夏威夷:Hawaii
曾用名:Sandwich 三明治
來源:Hawaii 在當地在波利尼西亞語中意為“神的殿堂”。當著名的英國航海家庫克發現此島時,為了討好英國當時的海軍總司令Sandwich 伯爵,便用他的名字命名。這位司令官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他熱衷玩牌到廢寢忘食,為了節省用餐時間,竟想出在麵包中夾食菜、肉等食物的新吃法,發明了sandwich(三明治)
世界各國國名的由來 @ "老師"的日誌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nTvMip

世界各國國名的由來 @ "老師"的日誌 :: 隨意窩 Xuite日誌

世界各國國名的由來-國名古稱-國家古名稱世界各國國名的由來-國名古稱-國家古名稱世界各國國名的由來-國名古稱-國家古名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