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一八九五 乙未》義民的電影/如果客家人在意的只是自己的利益,豈會拋妻棄子,奮身不顧,千里迢迢前往閩南人聚居的彰化,螳臂當車/客家義民軍吳湯興等志士是為所有台灣人犧牲的,歷史的述說忽視了客家人對台灣的貢獻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客家烈士抗日三傑吳湯興、姜紹祖、徐驤--吳宜臻《乙未悲歌》故事寫作--「1895乙未」可歌可泣的5個月抗日歷史,雖然不全是客家人血淚撰寫,卻多由客家人組織地方武力奮勇抵抗,是屬於全體台灣人血淚的故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皇清待贈, 這是在碑文的格式中會出現的字樣. 待贈,就是等著封(賞).生前未得诰封,希望死後子孫有功,能得到"诰贈".碑上被刻上"皇清待贈"的字樣,藉以說明墓中人生前的榮耀.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97568448_142444640680026_7579917124756307968_oPXL_20201008_093251670-scaled2020-10-08_231749

皇清待贈, 這是在碑文的格式中會出現的字樣. 待贈,就是等著封(賞).生前未得诰封,希望死後子孫有功,能得到"诰贈".碑上被刻上"皇清待贈"的字樣,藉以說明墓中人生前的榮耀.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2020-10-08_2317422020-10-08_231731

乙未戰爭與中秋、三秀園張家的命運故事 - 三秀園 https://bit.ly/34EIpVx
 2020 年 10 月 8 日 影像故事
乙未戰爭與中秋、三秀園張家的命運故事
話說日清甲午戰爭之後,戰敗的大清帝國將台灣割讓給了日本,改變了台灣長久的命運。隔年,西元1895年歲次乙未,日本派軍隊前來接收台灣,卻意外遭受台灣軍民的強烈抵抗,釀成長達半年的「乙未戰爭」。這些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故事了。
台灣多數的反抗者都只是平民百姓,完全無法與日本正規軍相抗衡;日軍在彰化八卦山會戰擊敗反抗軍之後,基本上就控制了戰爭態勢。該年9月底,日軍在彰化短暫停留,接下來只花費了不到一個月即掃蕩了雲林地區、並於10月6日分三路進發攻擊嘉義縣城;10月9日,日軍攻破嘉義城,隨即準備與增援部合流、圍攻台南府城……
雲嘉地區的反抗規模,雖不如彰化龐大,只在歷史上留下了這簡短的幾句記載。然而,我們若轉而從一個村莊、或一個家族的微觀角度來看待戰爭悲劇,那幾句文字所承載的重量就完全不一樣了。
日本近衛師團軍分三路圍攻嘉義城的預定路線圖,我們可以看見「右側支隊」標明8日處,路線行經土庫、雙溪口。這條路線必定會經過現在大埤的三民路,也就是舊庄、三秀園的所在地。
10月6日起,近衛師團從北斗出發,分成三路支隊往嘉義城進攻;其中的右側支隊先遣部隊,途經土庫街(現土庫鎮)、雙溪口(現嘉義縣溪口鄉),這條路線跨過虎尾溪之後,最直接的路線就是從大埤的後壁店、舊庄經過,這裡也就是三秀園張家的家園。
據本地的耆老口述,舊庄居民在當時確實是發起了對日軍的抵抗。傳說村民當時找出了一門土砲,打算要跟日本人拚生死;有一位身材健壯的農夫自告奮勇,將砲揹負在身後,與眾人一同前去向日軍開砲。老人家們說,當時「轟隆」一聲巨響後,這位揹著砲管的農夫自己就昏了過去、村民嚇得做鳥獸散…… 開砲的結果,當然就引來了日軍的注意,對村莊進行了無情的攻擊。
那是1895年10月8日的早晨,剛剛過了中秋後的第五日。當天,有四十多位村民死於日軍的攻勢。三秀園張家,那時的家長是十五世的清朝貢生張建廷,家族裡面口耳相傳的故事是:張建廷先生並沒有參與戰鬥,日軍來襲的時候,他揹著母親曾嬌逃命;不幸的是,他們最終沒有逃過劫難,只是一發流彈,就取走了母子兩條性命。
太田節次的《臺灣府攻擊民家破壞之圖》顯示出日軍攻擊民家的殘酷事實(臺史博館藏號 2004.020.0061)
三秀園主張禎祥的遺稿中有《曾祖母暨祖父忌辰偶感》詩,記載該年農曆八月廿日辰時發生之悲劇。
張建廷遇難時,應該正是張家甫發達的時期。因我們從家族流傳的文件中,發現了建廷公墳墓的老照片;而老照片上留下了一些耐人尋味的線索,都說明了三秀園張家當時的處境。
首先,該墓碑上寫明了這是一個「壽墳」;壽墳即為「生基」,傳統上造生基是活人為了取得天地之地靈旺氣,於生前建造於風水寶地的墳墓。這說明了兩件事情:第一,張家當時已具有相當財力,否則小地主農家應無法負荷這樣非必要的奢侈花費;第二,張建廷當時雖然已有「例授貢生」的頭銜(如墓碑上所示,這代表了家族的財富甚至能夠透過捐納取得功名),但他顯然仍對生活有所不滿,需要透過「生基」的加持以改變運勢。
若從後來家族繁衍、男丁不興旺的事實來推想,恐怕當時張建廷是為了香火傳續之事,而有修築壽墳的迫切感。張建廷在乙未年遇難之後,張家收養了兩房養子,傳至日治時期的園主張禎祥時,仍然一直有著相同的煩惱。坐擁上百甲的田產而沒有男丁繼承,在傳統社會是很嚴肅的問題呢……
張建廷先生的壽墳。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時應是為了改運而於生前建造的「生基」。沒想,才四年之後,張建廷與其母曾氏卻逃不過乙未戰爭的劫數。
中秋節是傳統上家族團圓的日子,在當年卻發生了這樣的家族悲劇,三秀園主張禎祥到晚年的詩作中對此事仍未釋懷。我們回過頭來,不禁想起當日同樣喪生的四十多位村民,牠們的生命故事,或因後人未及記載而佚失,使人感慨。鄰近舊庄的幾個聚落,也同樣發生了或大或小的抗日情節,雙溪口老街甚至遭到日軍焚毀,從整個台灣、或世界上遭遇戰亂的地區,這樣的不幸張家絕不是孤例。
或許我們能夠透過一些日期、一些故事的提醒,讓我們重拾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情吧。
張禎祥《三秀園詩草》卷七,收有詩人晚年誌曾祖母、祖父同日忌辰之哀詩。
乙未戰爭與中秋、三秀園張家的命運故事 - 三秀園 https://bit.ly/34EIpVx


「乙未戰爭」三秀園張家-台灣多數的反抗者都只是平民百姓;日軍在彰化八卦山會戰擊敗反抗軍之後就控制了戰爭/墓碑上寫明了這是一個「壽墳」;壽墳即為「生基」,傳統上造生基是活人為了取得天地之地靈旺氣,於生前建造於風水寶地的墳墓-有「例授貢生」的頭銜(如墓碑上所示,這代表了家族的財富甚至能夠透過捐納取得功名),但他顯然仍對生活有所不滿,需要透過「生基」的加持以改變運勢。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墓碑上寫明了這是一個「壽墳」;壽墳即為「生基」,傳統上造生基是活人為了取得天地之地靈旺氣,於生前建造於風水寶地的墳墓。這說明了兩件事情:第一,張家當時已具有相當財力,否則小地主農家應無法負荷這樣非必要的奢侈花費;第二,張建廷當時雖然已有「例授貢生」的頭銜(如墓碑上所示,這代表了家族的財富甚至能夠透過捐納取得功名),但他顯然仍對生活有所不滿,需要透過「生基」的加持以改變運勢。
若從後來家族繁衍、男丁不興旺的事實來推想,恐怕當時張建廷是為了香火傳續之事,而有修築壽墳的迫切感。張建廷在乙未年遇難之後,張家收養了兩房養子,傳至日治時期的園主張禎祥時,仍然一直有著相同的煩惱。坐擁上百甲的田產而沒有男丁繼承,在傳統社會是很嚴肅的問題呢……
張建廷先生的壽墳。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時應是為了改運而於生前建造的「生基」。沒想,才四年之後,張建廷與其母曾氏卻逃不過乙未戰爭的劫數。

2020-10-08_231749

皇清待贈, 這是在碑文的格式中會出現的字樣. 待贈,就是等著封(賞).生前未得诰封,希望死後子孫有功,能得到"诰贈".碑上被刻上"皇清待贈"的字樣,藉以說明墓中人生前的榮耀.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種生基是活人的生墳、壽墳,也叫做生基造運法,是一種道教風水秘術,相傳能夠改善命運。[1]
風水師先將當事人的八字文書、衣服、頭髮、指甲、銅錢和玉器等放進風水墳墓中,然後進行七七四十九日的法事。[2]不同風水師對於放置的物品有不同做法。據說藉由種生機可以讓原本來擾亂尋仇的瘟神餓鬼或者冤親債主誤以為當事人已死,所以從此延年、改運。
種生基的目的有摧官、功名、保命、增壽、求婚、求子、啟智、進祿、招財等等。
種生基在香港名流中非常流行,其中以龔如心最為聞名。多處華懋旗下物業都有種生基。
種生基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SJA3X7


乙未戰爭與中秋、三秀園張家的命運故事 - 三秀園

li-wen-liang-05-1-1024x826-197568448_142444640680026_7579917124756307968_o (2)未命名-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