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龍燈變身不見五爪? 文史專家:四爪龍是蟒龍 - 彰化縣 - 自由時報電子報

「五爪龍」圖騰在古代是皇帝專用,宮廟只能用「四爪龍」的蟒龍,也就成為民間習俗的習慣了!鹿港龍燈變身不見五爪? 文史專家:四爪龍是蟒龍 - 彰化縣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NWZwaz
李奕興指出,龍到底有幾爪?在日本常見的「三爪龍」,韓國則是「四爪龍」,台灣宮廟沿襲清代民間傳統就採用「四爪龍」圖騰,無論是石雕、彩繪,全都是「四爪龍」;雖然已進入民主時代,但「四爪龍」已成為約定俗成,無論是宮廟或是藝術創作,仍習慣採用「四爪龍」圖騰。

2022-06-15_2224272022-06-15_222535

鹿港龍燈變身不見五爪? 文史專家:四爪龍是蟒龍 - 彰化縣 - 自由時報電子報


龍有七個品種,這可不是龍生九子
但龍其實是有七個品種的,這個自古以來皆有記載。
不同的龍有不同的樣子,根據史料典籍的記載龍可以分為七個不同的品種……
第一、五爪金龍
這條龍是萬龍之祖,血統最為高貴,長什麼樣子,沒人知道。
因為從來沒人見過它。
五爪金龍早已經褪下凡軀,飛升九霄。
它留下的龍身就在崑崙山下的地底深處。
由於五爪金龍的龍身就在崑崙山,所以崑崙山就理所當然的成了龍脈之祖。
這裡的龍脈又分出了若干支脈,截止到目前為止中國歷史一共出現了二十四個朝代,
這二十四個朝代對應的龍脈,都是支脈龍氣的強弱決定著這個朝代持續時間的長短。
當支脈的龍氣耗盡這個朝代就會滅亡。
第二、四爪青龍
比五爪金龍要低一級就是四爪青龍。
這種龍與朱雀、玄武、白虎三種聖獸掌管著南北西東四個方位。
據《太黃籙齋儀》記載與朱雀、玄武、白虎主掌四個方位的那條四爪青龍體長可達千里。
龍生九子,子子不同所說的龍指的就是這條四爪青龍。
這種龍就是宋朝古本《爾雅翼》里稱龍有九似:
指的是龍頭似牛;龍角似鹿;龍眼似兔;龍耳似象;龍項似蛇;龍腹似蜃;龍鱗似魚;龍爪似鷹;龍掌似虎。
此外四爪青龍留下的子嗣並不多至於體型大小得看它們存活年頭的長短。
四爪青龍還可以由蛇類動物修行變化而成,不過血統沒有那麼純凈,
一般來說也就難以留下像樣的子嗣。因為龍都是傲氣的動物血統不純很難找到老婆。
四爪青龍所居住的地方也可以產生龍氣,這種龍氣不足以催生皇帝只能造就王侯。
第三、應龍
金龍和青龍下面的就是應龍。
這種龍只有兩足,體型異常龐大,最大的特點是長著一對巨大的肉翅和銳利的龍爪。
第四、蟠龍
蟠龍這種龍與四爪青龍類似,但是它不是青色而是灰色,身有一條紅色紋帶貫穿頭尾。
體型比青龍要小很多,最大也不過五丈,但是這種龍是有毒的咬人必死——《太平御覽》里有過記載。
第五、螭龍
螭龍這種龍已經算不真正意義的龍了,因為它沒有龍角也不能變化沒什麼大的作為。
第六、虬龍
虬龍雖然有兩根龍角,卻只有兩隻龍爪,而且它沒有龍鬚,血統已經不純凈了,也不能變化。好像傳說中我們國家1943年在遼寧營口發現過這種動物。
「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螭龍。——《 廣雅 ·釋魚》。
第七、蛟龍
這種動物通過修行可以度過天劫化成青龍,不過整個過程異常艱難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xlxog6r.html


龍柱


上古神獸——魚龍
魚龍,又稱鴟吻、螭吻、鴟尾,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為龍生九子之一。魚龍口闊喉粗,平生好咬,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形象。形狀像短身鱷裝上魚尾巴,這位龍子喜歡研究險情,喜歡噴水,也喜歡吞火。
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書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虬尾似鷂鷹,是水精,能噴浪降雨,可以防火,建議置於房頂上以避火災。於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
魚龍起初並不是龍形的,有鳥形的,更多的是魚形的。到清朝以後龍形的魚龍開始增多,表面龍紋四爪騰空,龍首怒目做張口吞脊狀,有的造型背著一柄寶劍,立於建築物的尾脊上,被稱作「好望者」。據說魚龍能吞萬物,咬住不放,就請祂負責看護房屋建築橫脊,維持其堅固。由於它還喜歡登高俯瞰、噴洒水柱,因此在民間被視為祈求降雨和避火消災的吉祥物。
魚龍因常被安放在建築正脊的兩端,故又稱「正吻」,是整個建築的最高點。其名稱從「尾」到「吻」,形態由「魚」到「龍」,反映出魚龍的形成有地區差異。
文化內涵
古人在修建宮殿時,對於迎接和安裝魚龍也是極為重視的。現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存有一份乾隆十五年總管內務府關於壽皇殿工程的奏摺,其中詳細記載了清代皇家迎吻、安吻禮儀的儀程內容。
奏摺題目為「乾隆十五年四月二十六日,奏為恭建壽皇殿工程迎吻、安吻禮儀事」,文載:「壽皇殿工程迎吻、安吻應行禮儀,請照安佑宮之例。
其迎吻、安吻之吉期令欽天監敬謹選擇,得乾隆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庚子,宜用卯時迎吻。五月初一日壬寅,宜用辰時安吻。其迎吻之日,吻上所用貼金、銀花二對,大紅緞二方。前設龍旗御杖各一對,和聲署作樂引行。其抬夫等俱穿駕衣,進正陽門,東安門,由東柵欄進景山南門,所有在工堂司並內務府執事官員齊集,俱穿蟒袍朝服。是日,致祭琉璃窯神,正陽門、壽皇門門神。」
可見,在清代,「迎吻」與「安吻」是一項非常莊嚴的禮儀活動,也表明了魚龍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性。
不同建築所使用的魚龍大小也不同,在燒造和安裝上均有所區別。一般小型建築所使用的魚龍因為體積小,容易一次燒造成型,但有些大尺寸的魚龍需由數塊空心琉璃磚組合砌築而成,拼接形式又分為兩拼、三拼、四拼、五拼、七拼、九拼、十拼、十一拼、十三拼。其中以故宮太和殿正脊魚龍為最大,通高3.4米,重約4.3噸,由13塊琉璃構建拼接組成,即「十三拼」,如此體量碩大的魚龍配以華麗雄健的龍紋,凸顯出皇家的威嚴和氣勢。
現實影響
晉代文獻中已經出現了「鴟尾」一詞,據《宋書》所載,「晉孝武帝太元十六年正月,鵲巢太極東頭鴟尾,又巢國子學堂西頭。」其外形類似魚尾,尾端朝上,曲向正脊,魚龍在建築物上的造型逐漸具象。
南北朝時的魚龍不上釉,尾身豎直、尾尖向內捲曲,外部又雕刻出鰭紋,很顯然只突出魚龍的尾巴。其後,魚龍逐漸演變成龍頭形,材質也從裸陶變為釉陶。
古代魚龍比較有特色的是唐代華清宮遺址出土的三彩魚龍。此物為殘器,長50厘米,殘高約60厘米,厚約25厘米,紅陶質,釉色以綠、褐為主,內空上窄下寬。兩側採用模壓和手工雕刻相結合的製作技法,其闊口如盆,獠牙鋒利,怒目圓睜,面目猙獰,此外還有騰雲駕霧的雙龍紋。唐代魚龍的龍頭造型影響深遠,之後歷代皆以此為基礎。
晚唐時,魚龍的外形也發生了變化,下部為張口吞脊的龍頭,上部則仍保持與魚尾相似。宋代張誡所著的《營造法式》中的「用鴟尾之制」,明確了各類房屋上魚龍的尺寸規格。金元時期,龍形開始增多,尾部漸有向外捲曲的趨勢。明代魚龍尾部完全向後捲起,龍眼前視,身上多雕飾小龍,鱗飛爪張,頗為富麗。
清承明制,魚龍形制雖保持了明代的特徵,但在紋飾及細節上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有著自己的時代特徵。魚龍的龍頭面向正脊,怒目圓睜,兩腮鼓脹,鬣毛捲曲,龍發飄逸,龍口咬住正脊,背一把寶劍,整體造型華麗誇張,立體感極強。
中國傳統建築精妙絕倫,而且每一個構件都可以說別有意義。魚龍同時具備象徵性、藝術性和實用性,是中國建築史上不可或缺的文化符號。
傳統文化對風水應用的傳說
魚龍的特質是預見先機的天賦和執著的個性,安置魚龍可以穩定氣場、發掘機會,避免突發災難。
魚龍喜高處,放置視野廣闊的地方,可破風水之煞,又因其性不怒自威,能鎮宅、保平安。
魚龍屬水性,能化解火旺、暴躁引起的災難,也是管理幹部的守護神獸,有利於冷靜局勢、安撫民心。
魚龍擺放在家中書房,可催旺文貴,促進學習成績優異。幫助就業者提供升職及創業機會,令工作順利如意,獨占鰲頭。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ature/2ypbkqy.html

1251573p679647or95n61752oq7125469q8r205155934090909037n06o0s076584937s93r81p4srq95qqq0784p59q7r5q5p0n008r31o4or1n61rnp87757p40400p98q2op16r64q58o96ps19pr071n2699sr915r86p194o2rnr82p5nr323450pp256nq7p1p01n43r7no3ps4r31oq29p212r2s57p903764s67989snqn2sn4q50q8992395460on24366953578qo3p3ppr28s1n76or4697s425ro46541qrs932s03009os0808psp24ss28381s81r039rss2504p0423714624o7rnq3s12n7p5n9s9o8


鰲魚雀替
鹿港天后宮木雕-飛魚(鰲魚)
八卦藻井的下方位於壽樑與柱子交角的地方,有四隻「飛魚」,其造型為龍頭魚尾,性好吐水,裝飾在建築物上,有防火災的喻意。文人視此龍頭魚尾的造型為鰲魚,有「獨佔鰲頭、科舉高中」的涵意。由於龍身雕有翅膀,鹿港的匠師稱之為「飛魚」,位於三川殿內的「飛魚」為煥美師的作品。
★清代稱為「雀替」,本省匠師則稱為「插角」或「托木」,雀替是中國傳統建築中的特殊構件,指置於梁枋下與立柱相交的短木,可以縮短樑枋的淨跨距離,防止梁枋與立柱之間角度變形,具有穩定和裝飾的功能。

digital_archives_L_112020-10-04_1355052020-10-04_1355162020-10-04_135510

老古板的古建築之旅: 八卦藻井:鹿港天后宮 與 鹿港龍山寺


2017梅玉姐妹大阪遊記18~大阪城天守閣 - shine的幽美幻境 - udn部落格

2020-10-04_1206042020-10-04_1205462020-10-04_1205302020-10-04_120512

螭吻由鴟尾、鴟吻(音吃吻)演變而來,唐朝以前的鴟尾加上龍頭和龍尾後逐漸演變為明朝以後的螭吻。一般被認為是龍的第九子。平生好吞,即殿脊的獸頭之形。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在古代中國宮殿建築中,五脊六獸只有官家才能擁有。喜歡東張西望,經常被安排在中國宮殿建築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並有一劍以固定之。泥土燒制而成的小獸,被請到皇宮、廟宇和達官貴族的屋頂上,俯視人間,真有點"平步青雲"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意味。因此,狻猊、囚牛、獬豸、鳳、狎魚們流傳到民間,就有了俗化的名字,分別為:走投無路、趕盡殺絕、跟腚幫搗、順風打旗、坐山觀火。 https://is.gd/Lb8647

2020-10-04_120458


龍作為特指:龍是中國神話與傳說中出現的一種動物,見於漢字文化圈各地區。作為統稱:龍是一類巨大的、擁有蛇、蜥類等動物特徵的神話生物,見於全世界範圍內的神話傳說中。
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jp6R3w
龍的形象
龍的形象歷來有不同說法,而根據《說文解字》記載,說龍的樣子似披鱗的長蟲,可明可暗,可大可小,亦可長可短,[1]除說明了是條狀披鱗外,其他特徵都是不定數的。
至於《廣雅·釋螭》中則提到龍分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虬龍,無角者稱螭龍[2]。還有一種說法是有兩角為龍,獨角為蛟,無角為螭,無腳為蠋。
東漢學者王符就認為,龍具有兔眼、鹿角、牛嘴、駝頭、蜃腹、虎掌、鷹爪、魚鱗、蛇身,九種動物合而為一的形象(也稱作九不像)[3],與現今流行的形象已非常接近。然而,又有一稱,龍具有「蝦眼」、「鹿角」、「牛鼻」、「狗嘴」、「鯰鬚」、「獅鬃」、「鷹爪」、「魚鱗」、「蛇身」九種動物所組成。
古籍記載
傳説中國的人類始祖伏羲、女媧,皆龍身人首(或蛇身人首)。華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黃帝,傳説中和龘都有密切的關係,相傳炎帝為其母感應「神龍首」而生,死後化爲赤龍。劉邦聲稱自己是其母與龍交合所生。這些傳說說明中國人自古以來與龍有密切關聯,但是並未直接言明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龍的傳人」一詞不見於史籍。「龍的傳人」一詞是1978年隨著侯德健的歌曲《龍的傳人》纔流行起來的。
根據商代甲骨文卜辭記載,當時方國中,有稱為龍的,龍可能最早就是這個方國的圖騰,代表該族降生的祖先[4]。
西方的dragon(常翻譯為「龍」)是邪惡的象徵。根據《聖經·啟示錄》第12章7-9節:「在天上就有了爭戰,米迦勒同他的使者與龍爭戰,龍也同他的使者去爭戰。並沒有得勝,天上再沒有他們的地方。大龍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但,是迷惑普天下的,他被摔在地上,他的使者也一同被摔下去。」 第20章1-3節又說:「我又看見一位天使從天降下,手裡拿著無底坑的鑰匙,和一條大鍊子。他捉住那龍,就是古蛇,又叫魔鬼,也叫撒但,把他捆綁一千年,扔在無底坑裡,將無底坑關閉,用印封上,使他不得再迷惑列國,等到那一千年完了,以後必須暫時釋放他。」
分類
「九龍圖卷」陳容畫(南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
似龍而非龍
燭龍:人面龍身而無足。
螭龍:無角而黃,像龍的猛獸,另有一說為無角的雌龍。
鼇龍:海中大龜,另有一說為鰲魚,龍頭魚身,魚躍龍門而來。
龍屬近親
虺 : 一種親水似蛇的爬蟲類。虺蜥二字古相通,進代認為虺是指像蜥蜴的蠑螈或鱷。虺江、淮以南曰蝮,江、淮以北曰虺。虺五百年化為蛟。
蜃 : 能吐氣,形似大牡蠣,有巨大的文蛤的說法,或是龍的一種。
麒麟:公獸為麒,母獸為麟。
龍馬:馬身而龍鱗。
蛟龍:有鱗曰蛟龍,棲息在湖淵等聚水處。
龍種
虯龍:有角曰虯龍,一說無角,小型的龍。
蟠龍:無角,指的是伏在地上的龍。
蚑龍:有角,雙角為蚑龍。
應龍:有翼曰應龍。
龍的象徵
青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四象之一,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東方的靈獸。
龍王:道教和佛教的神祇。
赤龍:四海龍王之一。
黃龍:在古代有的皇權的象徵。
五爪金龍:皇權中只能由皇帝使用。
化龍過程
其中流傳較廣的有兩則:一種說法是龍原本是地上的蛇,經過很長很長的時間來吸收天地靈氣與日月精華,蛻變為蛟,蛟又經過蛻變最終才成為龍,才具有掌管風雨和飛天的能力,即古代《述異記》中所謂「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又千年為應龍」。
另一種說法是,古時大海里有一座門,叫做龍門。這個龍門很大,大到看不到全貌。有一天,一條鯉魚游到了龍門下被擋住了,鯉魚就想跳過龍門游到其他地方。經過無數次跳躍,鯉魚終於跳過了龍門,但此時鯉魚卻變成了另一種形象,長長的身體布滿鱗片,頭上有兩個像鹿角的角,又長出了4條腿,還有著鷹爪,上能通天,下能潛海,又有呼風喚雨的能力。這個傳說後來變成的「魚躍龍門」的故事。
龍的兒子
主條目:龍生九子
龍生九子是中國民間傳說中龍生九個兒子,龍生九子說法不一。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九又是貴數。 「龍生九子」較早的說法來自明朝李東陽(1447年-1516年)所撰《懷麓堂集》:「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
考古發現
紅山文化玉龍
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中國龍形圖案來自於約在80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位於今內蒙古敖漢,臨近遼寧阜新,為龍形堆塑,即用紅褐色石塊堆砌擺放的龍,全長近二十米,寬近兩米,在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在南方發現的較早的龍,有距今約5000多年前浦口營盤山遺址的抬頭龍和俯首龍、餘杭良渚遺址的玉豬龍等等。
文化
神話故事中羲和由龍所拉的馬車(杭州滿隴桂雨公園)
香港九龍寨城公園十二生肖像之龍
臺北孔子廟大成殿龍柱
龍在東亞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位,對應的地支是辰。在同源的印度生肖中,對應的是那伽龍蛇族。龍與鳳凰、麒麟、龜一起並稱「四瑞獸」,香港渣打銀行在1979年起發行的鈔票都是以這些瑞獸為題材。(也有許多典籍和史書著作中提到「四瑞獸」分別為:猰貐、居、貔、狻猊。)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天文的四象。龍也是中國帝制時期的皇帝象徵物。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朝代,帝王也稱呼自己為「真龍天子」,龍也具有權力的象徵。與皇帝有關的事物也被印上了龍的標記,如「龍床」、「龍顏」、「龍袍」、「龍椅」等。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等漢字文化圈國家的君主也使用龍作為權力的象徵。另一方面,龍也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象徵。白龍也是不丹王室權威的象徵。
起源研究
《史記》等史書記載了歷史上養龍的「豢龍氏」,因此,龍的原型很可能是動物,原型為自然現象等的可能性較低。
動物說
四川師範大學龍學家周及俆教授認為古代人所見到的龍,可能就是鱷魚。但最早提出此考證的是中國古史專家衛聚賢,他早在1934年提出此論[5],另有中國大陸祁慶福、王明達、唐蘭等教授支持此論。鱷魚有27個亞種,其中只有揚子鱷冬眠,古時候氣候溫暖,黃河流域到處都是揚子鱷等種類,古人對鱷魚非常熟悉。從古人對龍的描述來看:龍是卵生的兩棲類動物[6],冬眠、前爪有五爪、喜歡潛伏於水中,這都是鱷的特徵。只不過鱷不會飛,關鍵論點有三:
《左傳》提到虞舜時期,有一些人飼養龍,並有「深山大澤,實生龍蛇」的紀載,可見龍與蛇是不同之物但又常一同出現於沼澤,也是成語「龍蛇雜處」的由來。《國語》和《易》等古籍中的龍描述也極度與鱷魚相像。
《左傳》中曾記載鄭國淹大水,城門外環河中有龍在打架,所以眾人請教子產是否要祭祀的一段問答故事,顯見當時所謂的「龍」並不少見。[7]
最強力論點是中文的「鱷」字最早出現在三世紀末一篇西晉文獻《三都賦》中。西晉已是極度晚期,連漢朝和三國時代都已結束,之前的人們不可能對鱷魚這種動物視而不見且不給予任何名稱,唯一解釋是之前的時代所稱之龍其實就是鱷魚,西周後北方氣候寒化黃河地區沼澤開始消失,鱷魚遷往南方而消失在中華傳統文明區域,眾人記憶也開始對鱷魚模糊,等人口開始往南方擴展時新發現它們並給予了鱷魚這一名詞。[8]任何推翻此一論者必須先解釋在三世紀之前的人是如何稱呼鱷魚。
根據動物學家楊鍾健以及學者何新在20世紀末公布的研究,認為龍的原型是大型爬行類動物,主要是鱷魚(水龍)及巨蜥(山龍)。上古三代以前,中國古陸氣候暖濕,此兩類動物在中國大地多所存在,舊石器新石器遺址中都有鱷魚骨化石的發現。傳說中所謂貪吃的「饕餮」之名,也不過是兇猛鱷類(如鼉龍)的轉語。[9]。亦有學者以龍之甲骨文字型認為龍或為今之「海馬」。
而除了鱷魚與蜥蜴的說法之外,也有認為龍形象來自於蛇[10]、馬[11]、河馬[12](實際上河馬是非洲生物,中國歷史上從未有河馬分布)等生物[13]:2。甚至有人認為中國龍的原型是恐龍,歷代發現的「龍骨」實際上是恐龍化石,龍的形象則是古人限於當時的認知水平,以恐龍化石為模板,對恐龍作出的形象重構[14]。馬小星認為龍是由原始兩棲類演變而來的真實生物。[15]
自然現象說
根據台灣科學家趙丰於2007年的演講,認為蛇或鼉(揚子鱷)都是匐伏於地,不合乎龍會通天的特徵,不致成為崇拜對象,提出龍的原型應為龍捲風。[16]
演講指出《說文解字》中記「龍,從肉、飛之形,童省聲。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和龍捲風伴隨暴雨、閃電、冰雹而造成不同光影色彩,及能大能細的特徵對應,出現季節也同為春季到秋季(龍捲風季節通常從3月到10月),至於「童省聲」發音則為龍捲風沉重的風雷聲。另外甲骨文中的「龍」字一律是大首彎尾直立狀,與龍捲風的直立彎曲的漏斗狀形態相同。[17]
除形態、特徵外,也提出《易經》坤卦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和《左傳》中「龍鬥於鄭時門之外洧淵」,是在形容多道龍捲風於平原或水畔互碰,捲起黑黃色的泥土,混著雨一起降下。同時也認為《易經》乾卦中多項引用龍做為比喻的記載[18],都是在影射著龍捲風。
由於中國華北和美國中部草原帶的緯度,地形環境,氣候條件,都非常為類似,古代中國黃河流域可能常有龍捲風發生,古人看見龍捲風而塑造了龍的形象。趙丰推測1萬年前最近一次冰河期完結後,接著的大暖期持續到距今3000年前,大暖期完結令氣候條件改變,使龍捲風絕跡,後代對龍捲風失去認知,龍的來歷因而失傳了。[19]
而除了龍捲風的說法外,也有龍是來自雲[20]、虹[21]、閃電[22]等自然現象的說法[13]:2、3。
圖騰說
聞一多在其〈伏羲考〉一文認為龍是一種只存在圖騰中的虛擬生物,是由許多圖騰融合而成。此外其主幹與基本型態是蛇,認為這可能表示當時以蛇圖騰最為強大,兼併、同化了其他的圖騰。[13]:3圖騰融合的猜想沒有考古證據支持。
約西元前6000年在遼寧葫蘆島市揚家窪遺址已出現龍圖騰圖案。[23]
其他
陳授祥認為龍是物候參照動物集合而成,龍角是測定時間的工具「表」[24];尹榮方認為龍來自於松,是樹神崇拜的曲折反映
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jp6R3w


鰲魚是什麼魚?龍頭魚身的一種神獸 - 每日頭條

52q00002248r7sn8s0452s0000223ns56o7ps0501000738q5805np31o53000002209n0o37n6p52q000022239o9942s0


800px-Nine-Dragon_Screen-1Nine-Dragons1597px-C-shaped_jade_dragon800px-Xi_He (1)800px-KCityParkDragon53000002209n0o37n6pNine-Dragons1450px-臺北孔子廟大成殿龍柱


"光緒元寶雲南省造庫平三錢六分"一枚,該枚錢幣直徑3.3釐米。 錢幣外緣較寬,正面鑄有銘文,頂部鑄楷體"雲南省造"四字,底部鑄貨幣價值"庫平三錢六分",中心直讀滿漢文"光緒元寶"四字。
錢幣背面內圈刻制神龍圖騰,雕琢精美,左右各有七個小圓進行點綴,無英文字母。 在燈光下散發出一種淡淡的銀光,帶著一股王者的貴氣。 千百年來,龍作為中華民族的標誌,受到億萬龍的傳人信仰崇拜。 龍之形象成為我國傳統裝飾的重要元素,在從古至今的許多修建、器物上都留下了永存的造型。 在作為財富標誌的錢幣上尋找到龍的蹤影,這是藏家們喜歡光緒元寶銀幣的原因之一

2020-10-04_1437012020-10-04_1440322020-10-04_1440461530970587648p8n012o2841530970587895q3n0r8qn332020-10-04_1444482020-10-04_144436


雲南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三錢六分值不值錢?該怎麼出手
中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因清代以來經歷了多場戰爭,龍紋光緒元寶損失嚴 重,至今,數量已經極其有限。龍紋光緒元寶,這種元寶非常獨特,它所代表的不僅僅是金錢,還有光緒年間的經濟情況。為此,眾多收藏家都紛涌而至,以期能夠 找出這時期的龍紋光緒元寶,以滿足清代經濟研究所需。
光緒末年,雲南省獲准在昆明寶雲局舊址設廠,招用四川技工並以德國進口機器按當時天津戶部祖模造幣。1907年建成雲南銀元局後又改名雲南造幣廠,生產「光緒元寶」新舊兩類版別的銀幣。其中,老版成色較佳,市場流通信用較好;新版成色相對稍差,後來在流通中逐漸折中使用。
錢面:珠圈內滿漢文「光緒銀元」,上環「雲南省造」, 下環「庫平三錢六分」 「光緒元寶」四個字,字體俊秀。 [光]字最後一筆豎彎勾,做了一個鳥的造型,鳥嘴緊連[光]字一瞥。光緒的[緒]字中間那一瞥,仿佛刀柄,一刀刺進了[緒]字的心臟。[元]字,錘擊鳥眼,有吸干大清元氣之意。 [寶]字的寶蓋上面一點,探出寶蓋下方,字體寫的柔弱飄逸。
錢背:正中蟠龍圖,左右各一六點花星。蟠龍為長須龍,眼神靈異炯炯有神;龍鱗雕刻細密有致,騰雲駕霧,身姿遒勁有力;龍爪張揚,神武有力;龍身盤踞太陽,盡展皇家威嚴大氣。此蟠龍圖 是中國所有龍洋圖案銀元(包括國外發行的所有銀幣)中,工藝最精湛,雕工最完美,浮雕感最強烈的品種,鏡面平整光滑,紋飾的相慣線,顯得非常清晰。
光緒元寶是近代中國錢幣中的精品,有著歷史薰陶,是價值很高的革命文物,具有深遠的歷史紀念意義,同時,還是考古和研究中國歷史文化難得的實物。珍貴的光緒元寶錢幣記載著清朝驚天動地的歷史,收藏價值頗佳。
雲南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三錢六分最新成交價格及價值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ollect/avln8jx.html


 

641 (21)641 (26)641 (25)641 (24)641 (23)641 (22)

龍生九子,西海龍宮的小白龍屬於哪個品種?秘密就在這個小物件里 - iFuu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