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亞德里安鋼盔1915年/普魯士軍盔在1842年“尖頂帽”/二戰中最好的頭盔德國M35鋼盔-自1916年/M1鋼盔第二次世界大戰至1985年期間使用於美國軍隊中的戰鬥頭盔,之後由PASGT頭盔+ACH頭盔+MICH頭盔取代。美軍M1頭盔使用長達40年/88式鋼盔日本自衛隊頭盔/中國QGF11頭盔與美軍MICH頭盔非常相似+前一代的QGF11頭盔+新的15A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Shanghai1937KMT_officers2020-10-04_105857

國民革命軍中央教導團,是1930年代中德合作期間,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德國軍事顧問的指導下訓練並改編組建的部隊,又稱德械師、德制師、德制中央軍、德式中央軍、德制新式中央軍、中央軍德式裝備師、中央軍德式步兵師、德訓師。
國軍德械師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nfa8Vw
背景
國民政府在中原大戰後收編原屬於軍閥的部隊,由於派系編制混亂,部隊仍採用19世紀末歐洲軍事準則——密集刺刀衝鋒的戰術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現代化戰爭特性毫無所知,在一二八事變及長城戰役面對日本軍隊時即遭遇重大傷亡。1933年德國與中華民國政府加強軍事領域合作,根據德國軍事顧問團總顧問漢斯·馮·塞克特提交的改革建議書,參考中國國情將當時的陸軍步兵師現代化。民國24年(1935年)開始整軍計劃,第一批整編10個師,原本計劃分三期整編30個師;但由於中國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以及德國改變對華政策、中斷援助而終止,只有部分完成編制
裝備與編制
在淞滬會戰爆發時,只有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總隊實現德式裝備與編制,另有87師、88師、36師整編組建(這四個單位的部隊當年俗稱「德式師」),雖然裝備、人員不齊,但也算是當時中國裝備最好的師級部隊,而且接受德國軍事顧問指導訓練程度以及德式裝備相對其他國軍整編部隊更充分。按照德國軍事顧問的意見,教導總隊以及87、88、36三個師是作為新式整編部隊的示範單位,不應輕易用於前線作戰。德制師單兵裝備了制式頭盔,主要是國造中正式步槍或德制1924年式標準型毛瑟步槍,國造仿製捷克ZB26式輕機槍,二四式馬克沁重機槍,統一的子彈帶等裝具,裝備德制克魯伯 75mm 野砲(或波佛斯M1930山砲),PaK 36戰防砲以及88毫米高射砲,建制內裝備師團兩級的無線電通信系統。開赴淞滬(今 中國上海市)參加對日作戰時還配屬了德制150毫米口徑重砲、坦克與裝甲車輛。在經過了淞滬會戰較大損失,首都南京保衛戰之後,基本損失殆盡。
另外隸屬於財政部的稅警總團(參見孫立人等),由財政部部長宋子文一手創建,武器從德國購買,排以上軍官大部分由留美學生擔任,也是較早接受德械裝備與訓練的部隊
部隊番號
由於受到中日雙方的「一二八淞滬停戰協定」拘束,規範不得再增練新軍,桂永清等人自德國歸國[1][2],將教導營秘密改組,擴編為教導總隊,不使用師旅番號等稱謂[3]。
教導總隊
民國19年(1930年)2月教導總隊的前身軍校教導師在德國顧問馬克斯·鮑爾指導下成立,由德國人王恩漢上校(Oberst Wangenheim,「Oberst」德語為「上校」,1920年4月30日卡普政變後退役)負責編練,由於成效良好,陸續成立教導第2師、教導第3師,並陸續改編成正規的野戰部隊。
民國22年(1933年),德意志國防軍之父漢斯·馮·塞克特來華擔任資深顧問,他指出中國只要有精簡效率好的常備陸軍60個師,加上勇敢耐勞的士兵,配合訓練及良好的組織,將可成為一支勁旅。根據此原則,塞克特認為應先成立一個基本的示範單位,一支旅級單位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總隊獲得中選。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總隊1931年開始編組,最初編制為團級教導部隊,1936年擴編成三團制師級單位。由於教導總隊對於素質要求極高,中高階軍官經常被派任至歐陸軍事強權國家深造,如總隊長桂永清、參謀長邱清泉、工兵團長楊厚綵、團級幹部謝承瑞、廖耀湘、工兵營長鈕先銘等。
教導總隊完全依造德國的軍事思想及操典訓練,但武器裝備獲得不易,比照德國陸軍步兵團僅能屬輕裝標準。由於訓練徹底,當時的顧問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都深表滿意。
1937年11月擴編為3旅6團時的編制
總隊長桂永清(黃埔一期,留德),參謀長邱清泉(黃埔二期)。
第一旅旅長周振強 (黃埔四期)少將,參謀主任馬連桂(黃埔五期)中校
第一團團長秦士銓(黃埔五期)上校
第二團團長謝承瑞(黃埔四期 留法)上校
第二旅旅長胡啟儒(黃埔二期)少將,參謀主任廖耀湘(黃埔六期 留法)中校
第三團團長李西開(黃埔三期)上校
第六團團長劉子淑(黃埔四期)上校
第三旅旅長馬威龍( 黃埔四期)少將
第四團團長睢友蘭(黃埔三期)上校
第五團團長馬威龍少將(兼),實際指揮鄧文僖(黃埔七期)上校。
砲兵團團長樓迪善( 黃埔六期)少將
工兵團團長楊厚綵( 黃埔六期)少將
整理師
民國21年(1932年)軍委會於為提升陸軍戰力,在喬治·魏澤爾(Georg Wetzell)協助下進行先期作業,以威瑪德國防衛軍步兵團模式改編,但僅做基本形式的調整其它仍維持原貌。改編整理的六個師,分別是陸軍第2師、第3師、第9師、第25師、第87師及第88師(88th Division)。
整編師中裝備訓練最完整的單位為陸軍警衛第1師和警衛第2師改編(1931年)而來的第87師及第88師,以及由第87師和88師兩個師的補充旅共四個團基礎上組建(1933年)的第36師,編制為兩旅四團。
調整師
按照國軍整軍規劃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調整二十個師,分兩期,民國二十六年(1936年)調整十個師,主要是統一編制。調整師編制為1師、2旅、4團制,另編有1砲兵營,人員編制1.1萬餘人。調整師較為簡編,再過渡到整理師。
財政部稅警總團
1930年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宋子文在海州成立了稅警總團。原本目的是作為一隻精良的緝私警察部隊,用於保護鹽場和打擊走私,但在宋子文經營下,稅警總團被建立成當時中國最現代化的軍隊。在淞滬會戰時蒙受重大損失,1938年2月正式改組解散。
著名的指揮官如第一任、第四任總團長溫應星(美國西點軍校畢業)。第二任總團長王賡(美國西點軍校畢業)。第三任總團長莫雄。第4分團長孫立人。

國軍德械師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nfa8Vw


國民黨的德械師和德國正牌貨到底有多大差距
國民黨的德械師和德國正牌貨到底有多大差距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3sq7rm
德械師,是接受了德式(仿製德式)裝備、按德國顧問建議編組、接受德國顧問系統訓練與指導的部隊。1930年代,中德合作期間,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德國軍事顧問的指導下按照德國的軍事訓練標準所改編和組建國民革命軍,故對其統稱為德械師。當時能達到德式標準的有:國民革命軍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4師、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和國軍教導總隊,以及不屬於正規軍系統的稅警總團。這些部隊堪稱當時國軍主力,戰鬥力極強。
中德軍事交流
為國軍主力的德械師參加了整個松滬會戰,僅1937年10月5日至9日,5天的時間德械師就損失過半。但作為淞滬會戰中堅力量的德械師,硬是憑著血肉之軀挫敗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妄想,上海失守後德械師均退至南京休整,隨後又參加了南京保衛戰,戰鬥之激烈,損失之慘重,至此德械師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此後再無德械師。
1928年北伐勝利時,鮑爾向蔣介石提出《改組中國軍隊的備忘錄》,改革了中國軍隊的中樞指揮體系。繼任團長格奧爾格·魏采爾將軍則在1933年提出了《關於整理中國陸軍的建議書》,他的重點是改革軍官的培養制度,使當時的中國軍隊完善步兵、炮兵、工兵、輜重兵、通信兵的專業培訓,並推動中國裝甲兵的發展進程。而真正推動中國軍隊改革的,則是第三任團長漢斯·馮·塞克特將軍。
德國國防軍士兵
國民黨德械師士兵
長城抗戰結束後,國民政府就計劃整建軍隊,擴充軍備。按照德國軍事總顧問塞克特的提議,準備組建60個國防師,每個國防師直屬一個炮兵團。全師人員編制為11423人(野炮挽馬師)或11579人(山炮馱馬師),裝備野(山)炮12門、小炮24門、82迫擊炮24門、重機槍74挺、輕機槍336挺。這些部隊稱為調整師,它的特點是步兵連為9班混合制,班增編輕機槍;原來的團屬迫擊炮分屬各營為排,增強戰術單位火力;原來的營屬小炮排集中成連,由團直轄,作為戰防火力。
在編制上,調整師的步兵、炮兵數目與日軍的師團接近,師直屬部隊則較日軍師團略小,全師人數相當於一個日軍常備師團的75%—80%左右。而沒有列入調整師的部隊,則從中挑選出60個,按照1932年6月頒布的《陸軍師暫行編制表》進行整理,這60個師稱為整理師。
德械師開赴戰場
蔣介石接受了塞克特的建議,並挑選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為試點部隊,接受德國軍事顧問的訓練和改編。同時,國民政府與德國政府官方正式簽訂了多項軍火購買合同,以國內特產的鎢、鋅、錫等戰備物資作為購買「資金」,從德國進口裝備。
截止到1935年11月,中國從德國進口到的、可用於裝備步兵部隊的輕武器計有1924年式毛瑟步槍一萬支(含一億發子彈)、ZB26輕機槍5000挺、M1932型毛瑟自動手槍(俗稱盒子炮或駁殼槍)5000把(含500萬發子彈),20門Pak35/36型37mm戰防炮、迫擊炮240門及其他若干單兵裝備,這些裝備悉數撥給了第一批入選為「調整師」的10支部隊。但因財力有限以及軍工業薄弱。國民政府無法組建60個國防師。到了1935年在德國軍事總顧問法肯豪森接替塞克特,法肯豪森不僅繼續推進塞克特的改革計劃,還倡導國民政府自行發展軍工業,以最終完成自給自足的目標。
國軍德械師
按照法肯豪森的建議,國民政府需要整改60個師及10個重炮兵團。每個師管轄1個炮兵營、1個戰車防禦炮連、1個高射炮連,團直屬1個步兵炮連、1個小炮連。完成這一整改,光150毫米重型榴彈炮就需要240門,這還不算別的輕、中型火炮,這些武器絕大部分要從德國進口。
輕武器上,根據德國毛瑟1924式步槍的圖紙仿製出了的中正式步騎槍。之後,國民政府又成功仿製出捷克式ZB26輕機槍、馬克沁重機槍(二四式重機槍)和二十式82毫米迫擊炮等步兵武器。但由於綜合國力限制,截至抗戰全面爆發前,國民政府僅調整了30個步兵師。這30個步兵師因接受德國軍事顧問的訓練,官兵頭戴德國M35鋼盔並裝備及少量的德式武器,因此日後被稱為「德械師」
德軍105mm榴彈炮陣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意志帝國軍隊已經全部解散。但是,新成立的魏瑪共和國始終需要組織軍隊,於是在1919年3月6日頒布法令,建立了臨時國防軍(Vorläufige Reichswehr),包括臨時國家陸軍(Vorläufige Reichsheer)與臨時國家海軍(Vorläufige Reichsmarine)。陸軍人數有大約四十萬男性。
9月30日,軍隊被重新組織為「過渡性軍隊」 (übergangsheer),直到1921年1月1日政府按照凡爾賽條約的規定建立德國防衛軍(Reichswehr)為止。1933至1934年間,時任德國總理阿道夫·希特勒秘密開始了德國防衛軍的擴充。在1935年10月15日,納粹德國正式將德國防衛軍(Reichswehr)更名為德國國防軍(Wehrmacht)。
德軍的75mm野戰炮
1936年3月7日,德國國防軍開進萊茵非武裝區,西方國家沒有干涉。1936年7月,德國國防軍開始派人參加西班牙內戰。1938年3月,德國國防軍占領奧地利。1938年10月,德國國防軍占領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1945年5月9日,德國國防軍擴張至波蘭、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英國、南斯拉夫、希臘、蘇聯等國,並給這些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德械師的20mm單管防空炮
不妨我們就將兩支軍隊逐級拆開,為大家描述一個正規德軍師和國軍師從下到上火力配置的比較,看看這個「山寨貨」的紙面數據和貨真價實的官方正品之間差距到底有多大。抗戰爆發時,德式師的編制中滿編狀態最為理想的是中央軍校教導總隊,除此之外的二等德械師就是淞滬抗戰中負責對上海市內租界區攻堅的36/87/88三個步兵師,這三個師可謂是中央軍精華。在此我們就用國軍中的中央軍典範——88師,來與德軍正規39年步兵師加以比較。
班排連級火力比較:同一級別
典型德軍步兵師10人組成,戰術核心是通用機槍。在此我們用來比較的德軍模板是1939年戰爭爆發前的德軍步兵師編制。德軍最基層戰術單位步兵班的編制為10人,其中一名士官(班長)和9名士兵,班長標準武器自1941年後是一把MP38/40衝鋒鎗。德軍步兵班戰術核心是機槍,每班都會配有一個3人組成的機槍組(裝備MG34或MG42通用機槍)。除去機槍手和班長,一個步兵班有6人是步兵,裝備98K步槍和手榴彈等單兵裝備。德械師步兵班配屬一挺捷克造,由於輕機槍火力持續性差等因素,僅充當支援角色。
德械師ZB-26機槍小組
紙面火力比較而言,國軍德械師的班級火力可以說是略遜一籌。德械師全班共有12人,一挺捷克式輕機槍配2名射手,包括班長在內的10人配有中正式步槍(98K的仿品),輕機槍可以說是步兵班的支援火力而非主要火力,德械師班級火力主體是步槍,並且沒有裝備衝鋒鎗,而裝備有數目較多的衝鋒手槍(我們常說的駁殼槍)。
德軍50mm迫擊炮由於精度差、成本高、威力不足,在41年後被75mm迫擊炮替代。德軍步兵班是最基本戰術單位,向上推步兵排下轄四個步兵班、迫炮組和駕駛兵,也就是說一個步兵排有5支衝鋒鎗(排部一支)4支通用機槍,34支步槍,排一級的支援火力是一個3人迫擊炮組,裝備一門50mm迫擊炮。(手槍在此不加以統計)。
二戰德軍MG34機槍小組
而國軍德械師每排下轄3個班,加排部40人,3支捷克式機槍,中正式步槍30支,無衝鋒鎗。支援火力是連轄的3個19人的機炮排,裝備2挺民二四機槍。也就是說從排一級的火力對比來說,雙方差距仍然不是很大。連一級的作戰單位比較,德軍滿編的39年標準步兵連下轄3個步兵排,一個反坦克炮組和2支補給縱隊。以此來計算,一個連就是12個步兵班,加上連部和排部裝備的武器,步兵連總計16支衝鋒鎗,12挺機槍,130支步槍和3門迫擊炮。連一級加強的火力是反坦克槍組(41年之後逐漸淘汰反坦克槍換為反坦克炮)。
而德械師的連同樣是三排制,每連140人,捷克式機槍9挺,中正式步槍90支,直屬支援武器是8人直屬迫炮班,裝備民二〇迫炮2門。相比較而言縮水程度不是很大。那麼連排一級作戰單位比較來看,國軍德械師在紙面火力,雖然可能略遜於德軍步兵師標準,但是還算是同一級別的東西,那麼到底我們的德械師差在哪裡了?那就是營一級的作戰單位之後的火力比較了。
營級以上火力:相差懸殊
國軍德械師和正規德軍師在營級以上的火力配置上出現了巨大的差距。德軍150毫米和75毫米步兵炮配屬到步兵營一級,在這一點上國軍無法比擬。以步兵營編成為例,德軍一個步兵營下轄3個步兵連之外,會轄一個機槍連和1個步兵炮連。
這一營級火力配置讓一個營的德軍擁有了12挺通用機槍、6門81毫米迫擊炮(機槍連)2門150毫米步兵炮和8門75毫米步兵炮。反觀國軍德械師,營下轄3個連,但是配屬的支援單位卻僅僅是1個機炮連,下轄6挺重機槍,2門民二O型82毫米迫擊炮。這樣同正規德軍師營級單位比較而言,不僅自動火力上大打折扣,並且營級單位沒有配屬步兵炮之類的重火器,迫擊炮數量也遠遠無法達到德軍步兵師的編制。在營級火力上,德械師完敗。
德軍150mm榴彈炮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調整師根據所處的不同位置分別開赴不同的戰場。最先與日軍交手的調整師,是奉命參加淞滬會戰的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和獨立第20旅(原第2師補充旅改稱,會戰期間又擴編為第61師)。按照原先的設想,裝備德械的調整師應該完全能夠承擔起對抗日軍的任務,然而在缺斤少兩的「調整」以及戰術思想依然落後的情況下,調整師並不占據任何優勢。
調整師不僅無法完成殲滅日軍駐上海海軍陸戰隊的任務,更加暴露出種種戰術弱點,比如不懂坦步協同作戰,任由戰車部隊落單被日軍步兵逐一消滅,又如進攻作戰時不知選擇重點,導致處處都在進攻,處處都無法取得進展。
中央軍的克虜伯75mm山炮
中國和日本的軍隊源源不斷開赴上海。在調整師方面,陸續投入到上海戰場的已完成調整的部隊計有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1師、第14師、第57師、第67師和教導總隊,中斷調整的部隊計有第1師、第13師、第16師、第51師、第56師、第58師、第78師和第98師。這些部隊在同占據優勢火力的日軍鏖戰了三個多月,最終都以損失慘重的代價不得不陸續撤出戰場,它們的德式裝備,尤其是重裝備也大都喪失。南京保衛一役,更是斷送了大量調整師,如第36師、第51師、第58師、第87師、第88師和教導總隊。
進攻中的德械師步兵
在華北戰場上,第4師和第89師在南口;第2師和第25師在保定;第10師、第83師和第85師在忻口、第27師在娘子關先後與日軍交鋒,同樣遭到重創。抗戰才開始四個多月,28個調整師因損失過大又無裝備可作補充而不得不宣告結束。剩下的第80師因位於福建戰場傷亡不大,第5師因駐防重慶而幸免於難,但到1938年時,也因中德軍事合作的中斷、德國軍事顧問團的解散而在歷次作戰的消耗中改用起了國械。
到了1939年,中國再次與蘇聯展開軍事合作,蘇械師隨即應運而生,德械師則徹底退出歷史舞台。
國民黨的德械師和德國正牌貨到底有多大差距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3sq7rm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qoxx52g.html

567q00012np0p11ns84556790006r756n98qn67r567o0002p17p06q5q4or567n0002p9n86n25pq8q567o0002p180np4125q4


德械師為什麼打不過日本人
德械師,是接受了德式(仿製德式)裝備、按德國顧問建議編組、接收德國顧問系統訓練與指導的部隊。1930年代,中德合作期間,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德國軍事顧問的指導下按照德國的軍事訓練標準所改編和組建國民革命軍,故對其統稱為德械師。當時能達到德式標準的有:國民革命軍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4師、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和國軍教導總隊,以及不屬於正規軍系統的稅警總團。這些部隊堪稱當時國軍主力,戰鬥力極強。
作為國軍主力的德械師參加了整個松滬會戰,僅1937年10月5日至9日,5天的時間德械師就損失過半。但作為淞滬會戰中堅力量的德械師,硬是憑著血肉之軀挫敗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妄想,上海失守後德械師均退至南京休整,隨後又參加了南京保衛戰為,戰鬥之激烈,損失之慘重,至此德械師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此後再無德械師。
德械師表現差的根本原因,還是根源於國民黨軍隊過於重視「武器精良」的表面文章,而沒有真正學到西方的戰術思想精華。一戰末期,面對壕塹戰的僵局,德軍摒棄了步兵集團衝擊的老掉牙戰法,率先發展出精銳突擊隊穿插、工兵爆破突擊等等戰術,其作用不亞於坦克的發明。然而,中國德械師卻空有精良武器,戰術思想基本上等於沒有,不管什麼戰鬥都照打成了「人海戰」,每每被輕武器更落後的日本步兵以少打多。還是同樣的武器和同樣的中國,後來的解放軍就成功將步兵穿插等一系列戰術發揚光大,並在抗美援朝戰史中留下輝煌一頁。
從另一個事情也可以看出,當時國民黨軍隊「表面文章」做得太誇張。二戰中著名的德式M1935鋼盔,在1937年以前不過生產了50萬頂,由於大部分都被中國訂購,德軍自己都來不及裝備。中國引進德式鋼盔數量之多,使得抗戰前期幾乎能普及大部分中央軍。儘管德式鋼盔外觀非常威風,但同樣需要從德國引入的裝備後勤系統和戰術指揮經驗卻沒能跟上,外表威風和內在戰力相差甚遠。
抗戰時期,中國國民黨軍隊表現差勁,經常被總結為「國力落後」「工業力不足」。工業落後,當然是抗戰艱苦的主要原因。但卻無法解釋一些局部戰鬥中,國民黨軍隊武器數量、質量均占優勢仍然慘敗的事實。落後就要挨打,不僅僅指的是工業落後、裝備落後,人的思想境界、知識水平落後,往往更能損害一個國家、一支軍隊的戰爭實力。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3mmgza.html

M1935鋼盔 - Google 搜尋

2020-10-04_112534


窩窩兔的兔兔窩 - 貼文

906059_1002608869783862_8311895961619610614_o11112996_980224772022272_1190536435775145023_o


中德軍事合作
  作為歐洲陸軍強國的德國,歷來就是一些在軍事上相對比較落後國家的學習效倣對象,如日本明治維新時所建立的陸軍幾乎就是照搬普魯士陸軍全套軍事思想、建設制度和制式操典。而中國很早就開始學習德國軍事,清朝後期所建立的新軍,就有著深深的德國軍事影響的烙印。
  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後,蔣介石的國民政府便迅速驅逐了蘇聯軍事顧問,開始向德國尋求軍事援助德國適逢一戰戰敗,根據凡爾賽條約的規定,只能擁有一支十萬人的軍隊,大量職業軍人被迫離開軍隊,這些除了軍事知識以外對於其他領域知識、技術一無所知的軍人,便成為各國(尤其是軍事領域較為落後的國家)爭相聘用的名師。但是,凡爾賽條約有明確規定不允許德國公民在外國軍隊擔任軍事顧問,而德國軍方則希望他們去外國擔任軍事顧問,以使這些退役人員能利用在國外軍隊服務的機會,獲取最新發展的軍事知識和技術,使德國軍隊不至於在軍事學術方面出現斷層,同時更含有希望這些人員在以後歸國後能繼續在德國軍隊中服務的深意,所以德國軍方對這些人員遠赴國外擔任軍事顧問是暗中鼓勵與支援的。
  而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早在1927年四一二事變之前就開始與德國軍方接觸,德國原則同意向中國派遣軍事顧問,最初中國提出的顧問名單上是一批如馮·馬肯森、魯登道夫等在一戰中聲名顯赫的人士,但是德國軍方認為這些人名頭太響亮,容易被發現,所以婉言拒絕,第一批來華的德國軍事顧問是馬克斯·鮑爾上校(馬克斯·鮑爾雖然名不見經傳,卻曾在德國總參謀部供職,以其出色的軍事才幹深得總參謀長魯登道夫的賞識)、斯圖茲納中尉和霍姆爾少尉三人,由此揭開了中德軍事合作的蜜月之旅。
  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大選中獲勝,出任德國總理。在中德軍事合作領域,希特勒見蔣介石政府驅逐蘇聯顧問、與蘇聯交惡、發動四一二事變、圍剿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等行動與其堅決反共的立場非常合拍,同時中國蘊藏的豐富自然資源(特別是如鎢、銻等戰略資源)和廣闊的工業品市場,也正是德國復興 的重要便利條件,而且作為蘇聯的鄰國,完全可以作為有效的牽制力量和共同反蘇的政治盟友,加之他上臺之後廢除了凡爾賽條約的種種限制,因此來華德國軍事顧問的級別與規模逐漸提高,原先帶有遮掩耳目的私人性質而逐漸轉為公開的官方援助。
  中德軍事合作因此漸入高潮,不僅雙方簽署了《五年軍事工業發展計劃》,德國開始幫助中國建立軍事工業,並在中國軍事工業尚未建成前向中國提供軍事裝備,而且第四任德國軍事總顧問前德國國防軍總司令漢斯·馮·塞克特上將(他是歷任德國軍事總顧問中最受蔣介石器重,待遇最高、地位最高的,甚至可以以
   "委員長委託人"的身份,代表蔣介石向國民黨政府各部門首腦下達指令!)在協助中國整軍建軍方面,提交《陸軍改革建議書》,提出了以有限的物力財力,首先建立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小型核心示範武裝,再分批分期完成全國60個師的整編,他認為中國有這樣60個師的精銳常備軍就足以應付各種狀況了,這就是國軍30年代60個整編師方案的來源。
  整軍方案
  在整軍過程中,對各種不同編制的部隊有著不同的名稱,主要有整編師、調整師、整理師、新編師等四種稱謂。
  根據塞克特的《陸軍改革建議書》之方案,全國60個師稱之為整編師。1935年下半年開始進行第一批10個師的整編計劃,由於此時這10個師的德械裝備尚未運抵中國,只得在編制體系和武器裝備方面進行一些內部調整,故稱調整師。在這10個師中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中央軍校教導總隊,這支部隊全部按照當時德國陸軍步兵師的編制編成,與國軍其他師級部隊全不相同。
  整理師的概念最早提出,所謂整理師是根據1934年12月整軍計劃分批進行編組,未輪到編組部隊根據1932年6月軍委會頒布的《陸軍師暫行編製表》的四團制師為標準進行整理,故名整理師。這種師編制為兩旅四團,師直屬騎兵1個連、炮兵1個團、工兵、通信、輜重各1個營、衛生隊1個、特務連1個。
        1936年,軍事委員會對整軍方案作了進一步的規劃,確立了減少大單位、充實小單位特別是充實團以下部隊的戰鬥力以及人事、經費等方面的整軍原則,根據這一規劃整編的部隊稱為二十五年調整師(1936年即民國二十五年),初步計劃年內完成20個師的整編。
  整編先從中央係和東北軍中開始,中央係37個師共186個團,除正在圍剿紅軍的一線部隊外,其餘部隊一律改為四團制的整理師。各軍師直屬的騎兵、炮兵、工兵等兵種,則集中進行整訓。預定中央係參與整軍的135個團中先整編出18個四團制的整理師,再將其餘63個團合編為32個團,在此基礎上組建8個新編師,新編師基本上以2個整理團合併為1個團。
  東北軍18個師54個團計劃整軍為10個整理師(由原來40個團組成)和2個新編師(由原來8個團組成)。
  整理師與新編師的差別在於,整理師的各級軍官基本還是以原來的各級軍官為基礎,而新編師則完全打破原來的人事,由來自不同部隊的各級軍官進行混合編組,以徹底清除軍隊內部派系林立的現象,建立一支完全新型的國家軍隊。
  整軍過程中,當時擔任第五任德國軍事顧問團團長的法肯豪斯對該計劃提出了建議:各師應以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的編制和裝備為標準,如果暫時沒有條件組建工兵營和通訊營的,可以先組建工兵連和通訊連;加強炮兵建設,各師應儘量配屬一個轄3個炮兵營的炮兵團(山炮營、野炮營和105毫米榴彈炮營各1個);輕武器方面應統一武器制式,並在師建制裏組建一個修械所負責武器的保養維護和修理。
  至1937年7月抗戰爆發前,整軍計劃一共進行了兩期,計20個師,第三期10個師正在進行之中。實際在已完成整軍的20個師中,其接受德式裝備和德國顧問的訓練程度也各有不同,實際接受過德國顧問系統訓練與指導的部隊只有下述各師: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4師、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和教導總隊,以及不屬於正規軍系統的稅警總團。
  至1937年7月,國軍中中央係共調整35個師、整理24個師,東北軍調整10個師,運用調整方式而未完成的有5個師,另有粵軍10個師、川軍26個師、9個獨立旅被整理。在中央係的30個師裏,基本上都接受了一些德式裝備,其中還有一些是全部實現了德式裝備,並接受德國顧問的系統訓練。以經過這樣的整軍而面貌一新的中央軍,堪稱為中國近代史上最現代化的陸軍。在抗戰初期,就是以這些經過整軍的德式師擔當起中流砥柱的作用,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當然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不少軍事歷史學家認為,如果抗戰再晚一年爆發,將會有更多的中國軍隊接受先進的德式裝備和德式戰術思想訓練,抗戰局面至少說可以樂觀很多。
  武器裝備
  輕武器方面,德式師主要單兵武器是國造7.92毫米中正式或德制1924年式標準型毛瑟系列步槍,也就是K98k的前身。當然由於種種原因,在德式師裏還有其他各式型號的步槍,如漢陽造等。
  德式師裝備的輕機槍多是國造仿製捷克ZB26,也有少量的比利時和法國的輕機槍。但是德國陸軍在二戰中最為出名的MG-34輕機槍卻沒有採購裝備,中國也沒有仿製生產。輕機槍裝備數量基本能達到每班一挺的標準。
  重機槍多采用仿製馬克沁的二四式水冷式重機槍,該槍是根據1934年由德國兵工署向中國免費提供的馬克沁重機槍全套製造圖紙生產的,二四式馬克沁重機槍與德國陸軍裝備的1908式重機槍稍有不同,確切地說應是1909式外銷型號,採用250發帆布彈帶供彈。一般情況下,重機槍的裝備數量是每個步兵營建制裏設有一個重機槍連,共3個排6挺。這一配置標準只相當於德國陸軍標準步兵營的一半!
  德式師裝備的手槍自然是名聞遐邇的駁殼槍,也叫盒子炮、快慢機或二十響,在很多電影和小說中經常可以見到的。其真正的名稱應是7.63毫米毛瑟M1932型半自動手槍,歐洲多稱為C96手炮。這種手槍在中國得到了廣泛應用和極高的評價,很多軍人莫不以得到一把駁殼槍為榮!當然,德式師裝備的毛瑟手槍可不同其他部隊裏由中國兵工廠、修械所甚至私人制槍作坊仿製的,全都是正宗從德國進口的原裝貨。
  火炮是現代化軍隊所必不可缺的武器裝備,可惜中國由於技術和財力所限,連號稱最現代化的德式師在此方面與現代化軍隊的差距都是非常懸殊的。德式部隊中,除了教導總隊擁有自己獨立的直屬重炮部隊,其他各德式師都沒有師屬重炮部隊,就以裝備最好的第36、第87、第88師為例,也只有1個師屬炮兵營而已(在最初的計劃中應是1個轄3個營的炮兵團)外加戰防炮連和高射炮連各1個。炮兵營下轄3個榴彈炮連,每連裝備4門德制75毫米克虜伯山炮(或75毫米博福斯山炮),全營共12門,戰防炮連裝備4門德制37毫米Pak35戰防炮,高射炮連裝備6門20毫米高射炮(高射炮型號較多,主要有瑞士的奧力根(Oerlikon)、丹麥的麥迪森(Madsen)、德國萊茵公司瑞士子公司的索羅通(Solothurn)等)。除了師屬炮兵營外,每個步兵團還有迫擊炮連和小炮連各1個,迫擊炮連裝備6門仿製法國81毫米布郎得(Brandt)迫擊炮的20年式82毫米迫擊炮,小炮連裝備6門20毫米索羅通機關炮。
        為彌補炮火不足的缺陷,德國顧問建議將少量先進火炮集中編成獨立炮兵旅或炮兵團,統一使用,由火力的集中調配,來達到支援作戰的目的。為此組建了一些裝備重炮的獨立炮兵旅或炮兵團,如裝備75毫米瑞典制L/14博福斯(Bofors)山炮的炮兵第2旅、裝備75毫米德制L/29克虜伯(Krupp)野炮的炮兵第六旅。火炮性能最好當屬裝備24門150毫米德制L/32sFH 18萊茵公司(Rheinmetall)重榴彈炮的炮兵第10團(1934年採購)和裝備24門150毫米德制L/30 sFH18 克虜伯重榴彈炮的炮兵第14團(1936年採購)。
  在法肯豪斯將軍的強烈要求下,德式師在師通信營的建制內設立一個無線電通信排,配備15瓦無線電臺,並在各步兵團團部建立一個配備5瓦無線電臺的無線電通信班,構成了師團兩級的無線電通信系統。
  個人裝具
  中央係德式師的軍裝分三種,春秋為黃綠色駝絨夾衣常服,夏季為草綠色卡其布衫(又分長褲短褲兩種),冬季為棉布。軍官配呢軍裝和呢大衣,質地也就是被稱作"甲種呢"的呈斜橫紋走向的呢質橫織布,軍服式樣基本就是中山 裝。
  頭戴圓筒軍常帽,也叫軍小帽,據說其款式是根據歐洲滑雪小帽改進而來的,也有說是從土耳其的圓筒帽變化而來。軍帽整體採用適合東方人頭形的正圓筒形,而不是歐洲的橢圓形。在帽圍上有折圍式護面布,平時折疊起來用兩顆銅扣連接在正面,必要時可以放下,遮住面部和後頸部,可以起到防寒、放風、防塵、隔音等作用。在護面布上緣到上帽沿之間鑲有一顆直徑2.8釐米的青天白日國徽。作戰時,則戴德制M-35型鋼盔,這也是德式師最明顯的服裝特徵,鋼盔上同樣也鑲有一顆青天白日國徽。據說中國德式師所佩帶的M-35鋼盔還是德國工廠裏最早生產出來的一批,根據目前的資料,截止到1936年,中國總共從德國進口了31.5萬頂M-35鋼盔。
  因為中國軍隊的機動方式主要還是步行,綁腿可以有限減輕長途步行的疲勞,因此綁腿成為中國軍隊不可或缺的個人傳統裝具,德式師也不例外,打綁腿,士兵配發黑色膠底布鞋,軍官配發皮鞋,高級軍官配發高統皮靴。
  每個士兵標準個人裝具包括彈帶、水壺、乾糧袋和防毒面具,彈帶為帆布長條形,不同與德軍的皮制彈包,通常是一條長彈帶由肩上斜繞一週至腰間再繞一圈,最後以布條打結紮緊,可以攜帶20個子彈夾。也有少量採用兩條短彈帶或在胸前如X型交叉,或在兩肩下如V型分叉,或在肩上腰上各一條。很遺憾,德式師沒有配發二戰中德軍標誌性的個人裝具Y形背帶。水壺一部分是從德國採購,一部分是由國內仿製,橢圓形木塞蓋,肩背帶。這與德軍所採用的係在腰帶上的金屬蓋水壺略有不同。乾糧袋為方形,背帶跨肩,也與德軍係在腰帶上不同。防毒面具是採購德國的1930式面具,也有部分仿製的,但與德軍不同的是裝在帆布袋中,而非裝在圓筒中。但是不少照片資料上可以看到德式師士兵攜帶的防毒面具是裝在圓筒中,其實那是仿製法國的防毒面具圓筒容具,兩者區別在於德軍圓筒容具上是直向形增強條紋,而仿製法國的則是橫向形增強條紋。
  編制序列
  德式師的編制主要有兩大類,一是中央軍校教導總隊,這是一支裝備最齊全,訓練最正規的精銳之師,1937年11月擴編為3旅6團的甲種師,總兵力達三萬餘人,其中3個團即第1、第3、第5團為全德式裝備,另3個團(多為新兵)則在整訓之中。
  基本編制如下: 師直屬炮兵營、騎兵營、工兵營、通信營、軍士營、特務營、輸送營各1個。
  師轄3個旅,旅轄2個團。
  以全德式裝備的第1團為例: 團直屬榴彈炮連、戰防炮連、通信連、輸送連各1個。團轄3個步兵營 步兵營轄3個步兵連(9挺輕機槍)、1個重機槍連(6挺重機槍)、1個迫擊炮排(2門82毫米迫擊炮) 德式師的另一類是以第36師、第87師和第88師為代表的所謂新式中央軍,基本編制如下:
  (一) 師直屬部隊: 1個炮兵營: 3個榴彈炮連(12門75毫米山炮)
   1個戰防炮連(4門37毫米戰防炮) 1個高射炮連(4門20毫米高射炮) 1個工兵營 1個通信營 (2個有線通信連,1個無線通信排)
   1個輜重營 1個特務營 1個衛生隊(平時為師醫院)
  (二) 師轄2個步兵旅: 旅轄2個步兵團: 團直屬部隊:
   1個迫擊炮連(6門83毫米迫擊炮) 1個小炮連(6門20毫米機關炮) 1個通信連 1個特務連 團轄3個步兵營: 步兵營直屬部隊:
   1個機炮連(6挺重機槍,2門82毫米迫擊炮) 營轄3個步兵連: 連轄3個步兵排: 排轄3個班(每排3挺輕機槍,30支步槍)
  (三) 師轄2個補充團:採用換裝德式裝備時淘汰下來的舊式裝備。
   全師總兵力約1.4萬人。
  
  附: 教導總隊各級主官:(組建於1931年1月,最初編制僅為由兩個步兵營和炮兵連、工兵連、騎兵連、迫擊炮連、特務連及通信連各一個組成的團級單位,人員主要是從教導第2師中抽調,主要用於德式步兵團編制和裝備試驗。1933年6月桂永清出任總隊長後才擴編成師級單位)
  總隊長桂永清,參謀長邱清泉。(1933年6月)
      第1旅周振強,參謀主任馬連桂,轄第1團秦士銓、第2團謝承瑞;
      第2旅胡啟儒,參謀主任廖耀湘,轄第3團李西開、第6團劉子淑;
      第3旅馬威龍,轄第4團睢友蘭、第5團馬威龍。
  第36師各級主官:(1933年9月由87師和88師補充旅組成,1936年12月完成整編,1937年1月獲頒軍旗)
  
     師長宋希濂,副師長鐘彬,參謀長向賢鉅;
      第106旅陳瑞河,轄第212團顧葆裕、第213團李志鵬;
      第108旅楊光鈺,轄第215團劉 英、第216團胡家驥。
  第87師各級主官:(1931年12月由原國民警衛第1師改編,1936年12月完成整編,1937年1月獲頒軍旗)
  
     師長王敬久,副師長錢倫體,參謀長夏聲;
      第259旅沈發藻,轄第517團劉曼天、第518團羅哲東;
      第261旅劉安祺,轄第521團陳頤鼎、第522團易安華。
  第88師各級主官:(1931年12月由原國民警衛第2師改編,1936年12月完成整編,1936年10月獲頒軍旗)
  
     師長孫元良,副師長馮聖法,參謀長陳素農;
      第262旅彭鞏英,轄第523團吳求劍、第524團韓憲元;
      第264旅黃梅興,轄第527團廖奇齡、第528團朱 赤。
  轉自:三十八年民國軍事史中文網鐵血虎賁—抗日戰爭時期國軍德制編裝機械化師的緣由與沿革 @ Maximilian's Triumph Tiger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3qrFCg


蘇械師 - Google 搜尋

2020-10-04_1130562020-10-04_11303237q00002np861p8n1qpr下載 (57)52q0006o9r97o41rnn152q0006o9r3q2n4978137pr0002nsqn3p5s9n8232280000n731rs384p2s

國軍「蘇械師」的戰鬥力如何?看日本人怎麼評價這支部隊就知道了
國軍的德械師在戰爭開始不久就幾乎消耗殆盡,而在此之前,國軍已經跟蘇聯達成協議,由蘇聯提供軍事援助,蘇械師應運而生。
據統計,從1938年到1941年,蘇聯共提供了8批軍事援助,包括飛機坦克機槍等等,其中第二批、第四批、第六批、第八批主要用於組建蘇械師,或者補充各部隊損失。
在1938年底,蘇聯共提供了20個蘇械師的裝備,但最終武裝起來的蘇械師只有4個,其中就包括新組建的第200師,這是國軍第一個蘇械師,而且也是第一個機械化師。
一開始蘇聯建議國軍全部裝備輕裝師,但國軍拒絕了這個方案,向蘇聯爭取了大量的火炮,包括野炮和戰防炮,從而組建了多個炮兵團,大大增強了戰場打擊能力。
1939年左右,國軍在蘇聯顧問的建議下篩選了6個軍作為戰略攻擊部隊,這6個軍共有18個師,都是純粹的蘇械師。幾乎所有蘇械師都曾跟日軍交鋒,但從1940年開始,為了避免蘇械師跟當初德械師一樣的命運,國軍「雪藏」了15個蘇械師,只有第74軍的3個師一直活躍在戰場上。因為這3個師戰鬥力強悍,所以74軍曾被日軍稱為「第一軍」。
1941年4月,隨著蘇聯跟日前簽訂了中立條約,蘇聯援助中斷,這時美國開始提供援助,而美械師也逐漸取代了蘇械師。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kzjqpvr.html
---------------------
抗戰時期的蘇械師(胡博)
1938年5月3日,德國政府在日本政府的壓力下,正式下達了禁止對中國輸送戰爭物資的命令,這使中國辛苦成立起來的調整師(即德械師)面臨著武器補給斷絕的尷尬境地。7月5日,在德國政府的不斷催促下,駐華軍事顧問團的最後27人起程回國,正式標誌著中德軍事合作的正式結束。
一、第一批蘇械師的武裝
失去了德國的軍事援助,不少人因此擔心國民政府能不能依靠著原有的實力繼續堅持抗戰。幸運的是,國民政府對此已有準備。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的8月21日,國民政府與蘇聯政府簽定《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兩天後,中方派遣以陸軍大學教育長楊傑為首的軍事代表團出發前往莫斯科爭取軍事援助。經過洽談,蘇方出於保護自己在遠東的利益,以及由中國牽制日本為目的,終於同意施以援手。中斷逾十年的中蘇軍事合作再次成型。
經過中方的爭取,蘇聯政府同意在援助飛機(包括飛行員)、坦克、火炮等重武器之外再以蘇聯裝備武裝起20個中國師,以此替代原本裝備日益枯竭的德械師,使這些部隊成為抗日戰場上新生攻擊力量。對於購買所需的經費,和曾經支付德方的方式相同,用錫、鉛、銻、鎳、銅等金屬原料,以及茶葉、生絲、羊毛、牛羊皮等來抵償債務。中蘇雙方各取所需,對此結果都十分滿意。
然而在如何裝備這20個蘇械師的問題上,中蘇雙方產生了分歧。中方認為,應該擴編野戰師原有的調整師編制,尤其是各師都需配備一個足額的炮兵團,用來抗衡日軍野戰師團。而蘇方認為,中方的這個設想並不適應新的戰爭需求,他們主張這20個師的裝備應以蘇聯的輕裝師為標準,使這些部隊能在對日作戰時發揮出足夠的機動性。
中方經過討論,謝絕了蘇方願意提供的步槍的提議,軍事代表團團長楊傑秉承國府的意見,決定由中方自主步槍裝備,將原計劃購買步槍的經費改用到其它裝備上。經過討價還價,中蘇雙方各退一步,於1937年12月21日正式確定了20個蘇械師的配備標準。具體情況如下:
每師裝備76MM野炮8門(總計160門,附炮彈16萬發)、37MM戰防炮4門(總計80門,附炮彈12萬發)、重機槍15挺(總計300挺)、輕機槍30挺(總計600挺),提供輕重機槍子彈1000萬發。以上這些裝備構成了蘇械師的配備標準。從帳面上看,蘇械師將擁有德械師都不具備的炮兵團,這使同時期在抗日戰場上的法械師都黯然失色。蘇方當時並不知道,對於怎麼裝備蘇械師,國民政府其實另有打算。
在1938年3月3日、11日和22日這三天,中蘇雙方接連簽定了三筆軍火貿易合同。在這三筆合同中,第一批和第三批主要提供的是飛機、車輛、坦克、高射炮、戰防炮及其他相關軍用儀器。計劃用語裝備蘇械師的定單主要集中在第二筆合同中,計有500挺馬克沁-托卡列夫輕機槍、1100挺DP27捷格加廖夫輕機槍、300挺PM1910馬克沁重機槍、160門76MM野炮、80門M1930型37MM反坦克炮,並附有機槍子彈1000萬發、野炮炮彈16萬發、戰防炮炮彈12萬發,步槍子彈1000萬發。
前三批裝備於1938年3月到6月間經由新疆陸續抵達蘭州。然而,中方從一開始就不打算將這些爭取到的火炮分散到各個蘇械師去使用。首先,第一批運抵蘭州的50門M1932型45MM戰防炮被編組為炮兵第54團,第二批的80門M1930型37MM戰防炮被編組為炮兵第52團和炮兵第53團。至於160門76MM野炮則陸續補充到炮兵第2團、炮兵第7團、炮兵第15團、炮兵第20團和若干炮兵獨立營中。這些火炮還沒同蘇械師見面,就永遠的離開了他們。
對於剩下的輕武器,國民政府也不急於立即著手裝備出20個師。軍政部首先成立了一支新的部隊,番號定為第200師。這個師是第一支獲得蘇械的部隊,不僅如此,它還裝備了第一批定單中的T-26坦克,炮兵第52團也奉命配屬該師。第一支超越原定中蘇協商方案的蘇械師誕生了,這也是我國的第一個機械化師。
1938年7月3日,中蘇兩國進一步簽定了第四筆合同。這筆合同,是經過中方爭取、蘇方同意新增的武器裝備。其中用於裝備蘇械師的有1500挺DP27捷格加廖夫輕機槍、500挺馬克沁-托卡列夫輕機槍、100門M1930型37MM戰防炮,以及機槍子彈2000萬發。
與此同時,在蘇聯軍事顧問的建議下,軍政部開始籌組突擊軍,並選定第4師、第89師和第200師為該軍的正式編制,由時任第20軍團軍團長的湯恩伯將軍負責指揮。由於第200師已經完成了蘇械的裝備,所以這次變動,只是第4師和第89師兩個部隊里的輕重機槍換用了蘇械。三個月後,由第200師抽調幹部成立的新編第22師也裝備上了蘇式輕重機槍。上述三個師還裝備上了第四筆定單中的37MM戰防炮,使這些部隊在缺編76MM野炮的情況下,成為第二、第三、第四個蘇械師。然而,突擊軍並未編組完成,所屬三個師即因任務有變而各往一方。
截止到1938年10月為止,蘇方雖然提供了20個蘇械師的裝備,並增補了第四筆額外的2000挺輕機槍,但實際武裝起來的蘇械師卻只有4個。
二、第二批蘇械師的誕生
1938年7月5日德國軍事顧問全部撤離中國後,第一批27名蘇聯顧問在蘇聯駐中國使館武官M.И.德拉特溫將軍的率領下正式進駐重慶,這支顧問在此後的發展中逐漸擴大到300餘人。繼1925年之後的蘇聯軍事顧問團,第二次在中國成立了。
對於蘇聯軍事顧問團的首任團長,蔣介石屬意於中國的老朋友布留赫爾元帥(在中國化名加倫)來華擔任。但布氏實際上已經在兩年前死於蘇軍內部的肅反運動,蘇方對此不便明言,便改由曾在北伐時期當過通信顧問的德拉特溫來擔任首任顧問團團長。但蔣介石對德氏並不滿意,蘇方於是在一個月後又改派曾任布留赫爾助手的A.И.契列潘諾夫將軍來華領導顧問團(此後繼任顧問團長的還有К.M.科恰諾夫將軍和B.И.崔可夫將軍)。
在契列潘諾夫的建設下,蘇聯軍事顧問團逐漸擴大,武漢會戰、南昌會戰、長沙會戰、宜昌戰役等著名戰役中也都有蘇聯軍事顧問的身影出現。在對《武漢城市防禦戰鬥指導計劃》一案中,契列潘諾夫就提出「不應以泛濫為根據,應以工事及守兵為主。若防守困難,同時水位甚好時,可以泛濫。」契氏還提出,「攻者大部隊來時,則相機撤退,小則殲滅之,此與防禦列寧(格勒)城略相似彼時辦法」。在說完自己的意見後,契氏主張「中國軍隊在武漢會戰作戰方針已經形成的情況下,只需避免各部隊互相鄰挨的情況發生,以切一半以上部隊向長江以北和以南集結,便於反攻時能夠到日軍的側翼和後方去。要調動的是一段不大的距離,而在中國軍隊沒有輜重的情況下,每條路都是方面的」。契列潘諾夫的這一提議對武漢會戰的作戰方案影響重大,但當時負責指揮的武漢衛戍總司令部都沒有完全採納,反倒是後任第9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在契氏提案的基礎上集合中國軍隊的自身特點,經過改良創造出了「天爐戰法」,並以此接連取得了三次長沙會戰的捷報。
蘇聯軍事顧問在參贊機要的同時,各兵種及各戰區的專項顧問也陸續得以設立,但在這些顧問中,真正與蘇械師相關的只有坦克顧問別洛夫和炮兵顧問戈盧別夫、塔邦欽科、希洛夫。此外,契氏繼續主張將第200師擴編為一個突擊軍,機械化部隊則改由軍部直轄。第5軍(成立之初曾使用新編第11軍的番號),這支在今後抗日戰場上威名遠揚的精銳部隊就此誕生。
第5軍成立時,第200師和新編第22師都已經裝備蘇械,新編入的榮譽第1師也隨即換裝蘇械(換裝武器為輕重機槍與戰防炮,此後各蘇械師也都以此為標準)。1939年初,國民政府又根據蘇聯軍事顧問的建議,在全國各戰區尋找合適的戰略攻擊部隊裝備蘇械。經過篩選,第1軍、第2軍、第71軍、第74軍和第85軍所屬各師在眾多野戰部隊中脫穎而出。
由於第85軍所屬的第4師和第89師已經換裝過蘇械,所以這次實際換裝蘇械的部隊計有第1軍所屬第1師、第78師、第167師;第2軍所屬第9師、第76師、第103師;第71軍所屬第36師、第87師、第88師;第74軍所屬第51師、第57師、第58師;第85軍所屬第23師。上述13個師加上此前已經裝備完畢的第4師、第89師、第200師、新編第22師和榮譽第1師,總計18個師。這18個師,即為國民政府所裝備的全部蘇械師。但要指出的是,這18個師並不是中國僅有的蘇械輕裝部隊。實際上與蘇聯政府長期往來的新疆省政府主席盛世才,早在1932年就爭取到了蘇聯的援助,他的許多部隊都在輕重武器上裝備了蘇械。盛氏於1944年下台後,這些部隊由國民政府重新改編為第128師和暫編第3師等部,它們始終沒有被派到抗日戰場上與日軍交鋒,反倒是在和新疆的內亂中被逐漸消耗。
經過1939年的對日作戰,奮戰在前線的第2軍、第71軍、第74軍和第85軍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失。為了補充這些部隊在戰時損壞的武器裝備,國民政府除了撥補庫存蘇械外,還於同年6月20日與蘇聯簽定了第六筆武器進口合同(同時期簽定的第五筆和第七筆合同皆為空軍專用)。根據檔案記載,這筆合同中涉及到用於武裝蘇械師的武器計有200門M1930型37MM戰防炮、1000挺PM1910馬克沁重機槍、400挺馬克沁-托卡列夫輕機槍、3000支PPD34(波波德)衝鋒鎗、50000支M1891/30莫辛-納甘步槍(俗稱水連珠,配子彈1億發)。
值得注意的是這批定單中的衝鋒鎗和步槍。前者雖為蘇軍量產裝備,但實際使用份額小,截止到1939年底也只生產了4000餘支。蘇方在此竟將其中的3000支予以出口,當屬大手筆(註:檔案上雖有此記載,但未見有過使用記錄)。此外,中國軍隊在抗日戰場上大量損失武器裝備,使後方兵工廠的生產已達飽和狀態,中方特從蘇聯進口5萬支步槍專門用於裝備蘇械師,以減輕兵工廠的壓力。
1940年11月25日,中方又與蘇方簽定第八筆合同,其中涉及到用於裝備蘇械師的計有子彈3700萬發和機關槍1300挺(註:根據檔案記載,這批機關槍名為「勃郎烏寧格」,但筆者遍查相關材料,都無法對比出這是蘇聯的哪種機槍)。這是最後一筆與蘇械師有關的定單,它們於1941年3月被全部裝備給了當時由軍委會重點建設的四個「攻擊軍」,即第1軍、第2軍、第5軍和第74軍。
蘇械師的成立目的和德械師一樣,都是為了能在戰場上與日軍正面抗衡,但在實際使用上卻與當初的設想有所不同。國民政府對於蘇械師是既想投入實戰發揮效果,又想採取保護措施,以避免這些精銳部隊像德械師那樣在一到兩次會戰中就被消耗殆盡。
在1938年到1940年間,第2軍、第5軍、第71軍、第74軍和第85軍這五個軍都與日軍有過交鋒。其中第5軍在崑崙關一戰以慘重的傷亡代價取得勝利,這影響了軍委會對此後蘇械部隊使用方針。從1940年開始,18個蘇械師中,僅有第74軍所屬的第51師、第57師和第58師一直與日軍保持正面交鋒,這使74軍在抗日戰場上不斷得到鍛鍊,日軍甚至還將該部形容為「支那第一軍」。對於其餘各部的安排是:第1軍在潼關依託黃河天險與日軍對峙(事實上這一地區的戰事僅限於雙方的不斷炮擊,堂堂蘇械部隊因此不得不經常出動去修補被日軍炮彈破壞的道路,儼然一支工程兵),第2軍在湖北監視宜昌方向的日軍,第5軍因元氣大傷調到後方長期整訓(後在第一次遠征時再次遭到重創),第71軍調往晉南地區從事游擊作戰,第85軍長期部署於河南與日軍對峙(僅在1942年和日軍有過一次作戰)。
這種部署,很明顯就是將15個蘇械師保護起來,以作今後的戰略反攻之用。然而,1941年4月13日蘇聯與日本簽定中立條約,致使中蘇關係急轉直下。6月22日蘇德戰爭的爆發,更使蘇聯政府無暇顧及中國戰場,蘇援也隨之不再被提及。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的國民政府不得不再次尋找新的外援,並最終確定了與美國的軍事合作關係,隨著美援的逐漸到來,蘇械師漸漸退出了中國的歷史舞台,著名的「美械師」則應運而生了。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ag4r66.html


美械師 - Google 搜尋

2020-10-04_114128

美械師戰士(左),與一般國軍在裝備上有很明顯的差異。
在民國卅四年,頭戴美軍M1鋼盔,手持Thompson衝鋒槍、M1步槍的國軍美械師,對日軍展開了大反攻,甚至還有全套美式裝備的國軍新編傘兵部隊,因為太像美軍,讓日軍一度誤認美軍直接來華參戰。

10846178_334351803435158_8149710145366787806_n

國軍美械師同德械師在裝備上有何區別?
國民黨軍在投入內戰時的1946年夏,只有1/4的部隊裝備真正的全部美械(含保密局屬交警總隊),大約有45個「美械」師(整編旅),這個比例已經蠻高了;在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前所裝備的「德械師」 總共不過7個師和一個教導總隊,其中部分裝備的還是國內仿製的德械。
德械師的配備標準,以最精銳的第88師為例,每師兵員為14000人左右,轄二旅四個步兵團(另師轄二個野戰補充團)。裝備75mm山(野炮)一個營12門,20mm高射炮一連4門,37mm戰防炮一連4門,德制小炮12門,82/83迫擊炮48門,「二四式」重機槍72挺,捷克式輕機槍324挺,少量德制P18「衝鋒鎗,中正式步槍」約4500支,輜重汽車50輛,馬匹2600.。
美械師其實只有駐印軍的新38和新22師達到了初始設計標準,每師兵員12500人左右,轄三個步兵團及二個炮營。裝備75mm山炮12門和一個105榴炮營12門,37mm戰防炮24門,60迫擊炮170門,81迫擊炮36門,重機槍72挺,美式輕機槍270挺。湯姆遜衝鋒鎗1080支,M1卡賓槍540支,火箭筒108具,火焰噴射器85具,M1903春田栓動步槍7000支(其他美械師部隊4500支),汽車300餘輛,騾馬1000餘匹。
不難看出美械師同德械師的主要區別在於:
1、德械師戴德制M35鋼盔,美械師戴德制M1鋼盔,軍裝不同。
2、輕武器:步槍和輕重機槍數量接近,但美械師近戰速射火器極大加強,包括衝鋒鎗和卡賓槍。
3、步兵支援火力:美械師的戰防炮、迫擊炮、火箭筒、火焰噴射器得到較大加強。
4、美械師屬炮兵火力增加一倍。
5、美械師機動能力增強,汽車增加六倍以上。
6、德械師步兵人數較多,美械師則營團屬炮兵人數較多,步炮比例更加合理。
但問題是由於美援數量有限,絕大部分美械師都達不到新38師和新22師的標準,基本上每師僅有一個美制山炮營12門,迫擊炮和火箭筒的數量有所減少,步槍許多還使用國產中正式甚至繳獲的日本三八式,裝甲部隊只編制到軍級,因此傳說中的美械師的重火力沒有想像的那麼火力強大,惟有速射武器倒是進步很多。
客觀評價,美械師的裝備和火力要超越同等兵力的侵華日軍,但是與美國軍隊差距還是巨大的。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military/4j3vvox.html

7q6onn5506n74n00onn45sss438488q29444689r103p4o7693o396q9243s5s35sqqq45pq63np4470o580p95o30438os2


国军的美械师与德械师的区别
美械師。
在1942年初,美國政府按照《租借法案》向國民黨提供美援時,蔣介石向美國一開口,就要求美國向其提供100個師的武器裝備。 美國則答應提供60個師的全套美式裝備, 分為兩期,第一期為30個師,時間為打通滇緬路之前。 待打通滇緬路之後再提供第二期的30個師。 而後在1943年12月的開羅會議上,蔣介石向美國總統羅斯福要求,將美國援助的裝備增加為三期,合計90個師。 羅斯福答應了。
因此,從1942年底開始,美國開始武裝重慶國民黨軍隊,第一期提供的裝備為國內的30個師與駐印度軍6個師(緬甸遠征軍戰敗逃至印度的一部),共計36個師。 而在1945年初打通滇緬路之後,一方面因為蔣介石趕走了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四星上將)。 另一方面,因為國民黨軍隊在中國戰場的全面潰敗,美國在得到了蘇聯出兵日本佔領區的承諾後,認為不必從中國大陸進軍日本,因此,第二期只給了國民黨3個師的裝備。 其他的全給了印度。 因此,國民黨在抗戰時,總共獲得了39個美械師的裝備援助。 國民黨用這批裝備共裝備了13個全美械軍——N1A、N6A、2A、5A、8A、13A、18A、53A、54A、71A、 73A、74A、94A,4個半美械化軍-46A、52A、60A、62A。
那所謂的美械師比當時美軍裝備差遠了,車輛不足,自動火器少,基本沒有裝甲力量,火炮偏少而且口徑小,只能說比日軍的裝備強。
国军的美械师与德械师的区别
德械師。
作為歐洲陸軍強國的德國,歷來就是一些在軍事上相對比較落後國家的學習效仿物件,如日本明治維新時所建立的陸軍幾乎就是照搬普魯士陸軍全套軍事思想、建設制度和制式操典。 而中國很早就開始學習德國軍事,清朝後期所建立的新軍,就有著深深的德國軍事影響的烙印。
国军的美械师与德械师的区别
佩戴M35鋼盔的年輕中國軍人。
在整軍過程中,對各種不同編製的部隊有著不同的名稱,主要有整編師、調整師、整理師、新編師等四種稱謂。
根據塞克特的《陸軍改革建議書》之方案,全國60個師稱之為整編師。 1935年下半年開始進行第一批10個師的整編計劃,由於此時這10個師的德械裝備尚未運抵中國,只得在編製體系和武器裝備方面進行一些內部調整,故稱調整師。 在這10個師中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中央軍校教導總隊,這支部隊全部按照當時德國陸軍步兵師的編製編成,與國軍其他師級部隊全不相同。
概念提出。
所謂整理師是根據1934年12月整軍計劃分批進行編組,未輪到編組部隊根據1932年6月軍委會頒布的《陸軍師暫行編製表》的四團制師為標準進行整理,故名整理師。 這種師編製為兩旅四團,師直屬騎兵1個連、炮兵1個團、工兵、通信、輜重各1個營、衛生隊1個、特務連1個。
1936年,軍事委員會對整軍方案作了進一步的規劃,確立了減少大單位、充實小單位特別是充實團以下部隊的戰鬥力以及人事、經費等方面的整軍原則,根據這一規劃整編的部隊稱為二十五年調整師(1936年即民國二十五年),初步計劃年內完成20個師的整編。
整編先從中央系和東北軍中開始,中央系37個師共186個團,除正在圍剿紅軍的一線部隊外,其餘部隊一律改為四團制的整理師。 各軍師直屬的騎兵、炮兵、工兵等兵種,則集中進行整訓。 預定中央系參與整軍的135個團中先整編出18個四團制的整理師,再將其餘63個團合編為32個團,在此基礎上組建8個新編師,新編師基本上以2個整理團合併為1個團。
東北軍18個師54個團計劃整軍為10個整理師(由原來40個團組成)和2個新編師(由原來8個團組成)。
新編師特點。
整理師的各級軍官基本還是以原來的各級軍官為基礎,而新編師則完全打破原來的人事,由來自不同部隊的各級軍官進行混合編組,以徹底清除軍隊內部派系林立的現象,建立一支完全新型的國家軍隊。
整軍過程中,當時擔任第五任德國軍事顧問團團長的法肯豪斯對該計劃提出了建議:各師應以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的編製和裝備為標準,如果暫時沒有條件組建工兵營和通訊營的,可以先組建工兵 連和通訊連;加強炮兵建設,各師應盡量配屬一個轄3個炮兵營的炮兵團(山炮營、野炮營和105毫米榴彈炮營各1個);輕武器方面應統一武器制式, 並在師建制里組建一個修械所負責武器的保養維護和修理。
整軍計劃。
至1937年7月抗戰爆發前,整軍計劃一共進行了兩期,計20個師,第三期10個師正在進行之中。 實際在已完成整軍的20個師中,其接受德式裝備和德國顧問的訓練程度也各有不同,實際接受過德國顧問系統訓練與指導的部隊只有下述各師: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4師、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和教導總隊,以及不屬於正規軍系統的稅警總團。
1942年雜誌封面上的德械師。
至1937年7月,國軍中中央系共調整35個師、整理24個師,東北軍調整10個師,運用調整方式而未完成的有5個師,另有粵軍10個師、川軍26個師、9個獨立旅被整理。 在中央系的30個師里,基本上都接受了一些德式裝備,其中還有幾個師是接近全部實現了德式裝備,並接受德國顧問的系統訓練。 以經過這樣的整軍而面貌一新的中央軍,堪稱為中國近代史上最現代化的陸軍。 在抗戰初期,就是以這些經過整軍的德式師擔當起中流砥柱的作用,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當然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不少軍事歷史學家認為,如果抗戰再晚一年爆發,將會有更多的中國軍隊接受先進的德式裝備和德式戰術思想訓練,抗戰局面至少說可以樂觀很多.

16703319


德械、蘇械師都假的,裝備加起來不夠一個師,美械師卻是貨真價實
2018/04/03 來源:澄心侃古今
[導讀]中國,從冷兵器時代走出之後,依靠著幾大兵工廠、槍炮局的努力,自己研製生產了很多的武器,也從德國、蘇聯、美國引進了部分的先進武器裝備。尤其是在二戰前後,中國軍隊尤其是國軍裝備了上述三國的裝備,留下了「德械師」等名頭,今天老袁就和大家來看看,這些「德械、蘇械、美械師」究竟是否真的存在過。
[關於德械師]
「德械師」這個稱謂應該是喜歡戰爭片的朋友們比較熟悉的一個詞了。在二戰開始前的1928年,國民政府決定啟用德國軍制來構建軍隊,因而那一時間,國民革命軍的軍事顧問、教官出現了大量的德國軍人,並引進了部分德式裝備列裝部隊。
雖然聘請了德國的教官用他們的方法來訓練中國軍隊,也採購了很大的一批「毛瑟手槍」——也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盒子炮」,但是這些部隊列裝的步槍幾乎是清一色的國產「中正式」,雜牌軍就更寒酸,手裡頭拿著的還有部分「漢陽造」。機槍方面裝備的有大家很熟悉的捷克式——ZB-26,也有仿製的國產24式。
參加了南京保衛戰的中央軍教導總隊可以說是中央軍里裝備最好最齊整的了,但是這樣一支部隊,也並不是所有人手裡拿的都是德械裝備。桂永清屬下的教導總隊共計6個團,也只有一半的部隊裝備了德國原廠生產的毛瑟98K,其餘部隊依然只能拿著「中正式」步槍進行戰鬥。
[關於蘇械師]
雖然蘇聯也是社會主義國家,但是最先裝備蘇聯裝備的還是國軍。從1938年開始,國軍序列之中約有20個師的部隊裝備了部分蘇聯援助的裝備。這裡有一點需要注意,蘇聯武器裝備始終都沒能成建制的列裝,都是分散在各個部隊之中的。
作為蔣介石嫡系部隊的第5軍和第74軍(整編74師)在接收蘇聯裝備的時候,也是占了極大便宜的。第五軍得到了82輛的T-26型坦克,這是第五軍成為中國第一支機械化軍的重要攻擊力,畢竟他的其他裝備如德國的「豪須」裝甲車和美國的「福特」卡車,都不如這82輛坦克給力。
第五軍成為了機械化部隊,74軍自然也不能落後,在接收蘇聯裝備的時候,第74軍列裝了4門115毫米榴彈炮、8門76.2毫米野炮、4門37毫米反坦克炮、25挺7.62毫米M1910水冷式馬克西姆重機槍、70挺7.62毫米DP輕機槍,輕重火力直接提升了一個檔次。但這些裝備對於中央軍嫡系3萬多人的第五軍和第七十四軍來說,杯水車薪。
[關於美械師]
作為蔣介石最大的靠山,美國一直給予了蔣介石很多的「幫助」。在二戰期間美國除了組織援華航空隊之外,還向國民革命軍提供了大約39個師的美式裝備,全套的裝備,從頭到腳,武裝到牙齒。
從數據上來看,一個標準的「美械裝備師」,滿員在11000人左右,全員上下應裝備有衝鋒鎗1080支、卡賓槍540支、M1903步槍4500支、重機槍72挺、輕機槍約270餘挺、火焰噴射器約27個、60mm迫擊炮約170門、81mm迫擊炮約36門、75mm山炮12門、105mm榴彈炮12門。
但是由於日本封鎖了來自外界的援助,只有不在中國境內的遠征軍也就是後來的中國駐印軍部隊完全按編制換裝了全套美式裝備。直到全面內戰爆發前,國民黨軍的美械/半美械部隊經過補充修整,達到了22個軍,64個師,其中全美械師為45個。
[綜述]因此,中國軍隊使用德國教官訓練部隊不假,使用德國和蘇聯裝備也不假,但他們充其量也只是使用了外界的訓練方法、作戰套路、建軍思想的軍隊,並不是成建制的所謂「德械」、「蘇械」師。只有「美械師」這個概念,是實打實的存在過的。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RnJOPdN.html


抗戰時國軍美械師的武器裝備
抗戰時期,美國根據租借法案,國軍獲得的美式武器裝備中,除了2萬餘輛軍用汽車以外,有1300餘架各類飛機、M3A3輕坦克604輛、36門M-1918式155毫米榴彈炮、481門M-101式105毫米榴彈炮、600門75毫米山炮、300門M-3式37毫米戰防炮、2000門60/81毫米迫擊炮,32門M-2式90毫米高射炮、178門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
抗戰時國軍美械師的武器裝備
此外,美國提供了1000餘支M-1式60毫米巴祖卡火箭筒、310具M-1式火焰噴射器、1200餘支14毫米反坦克槍、1500挺M-1917白朗寧重機槍重機槍、8000挺M-1918A1白朗寧輕機槍、15萬支M-1903式春田步槍、3萬支M-1湯姆遜衝鋒鎗、3600把M-1911式手槍等。
抗戰時國軍美械師的武器裝備
另有各類炮彈220萬發、火箭彈6萬發、槍榴彈筒8723個、步槍和衝鋒鎗子彈約7億發,以上美械武器裝備之數據,本文引用自抗戰期間國民政府兵工署公布的美國租借法案武器彈藥一覽,截止日期為1945年4月底。
抗戰時國軍美械師的武器裝備
抗戰時期,國軍獲得的美械能裝備39個步兵師,美械師裝備有M-1湯姆遜衝鋒鎗1080支,M-1卡賓槍540支,M-1903式春田步槍4500支,輕重機槍約350挺,60毫米迫擊炮約170門,81毫米迫擊炮約36門,37毫米戰防炮24門,75毫米山炮12門,105毫米榴彈炮12門或75毫米山炮24門。
抗戰時國軍美械師的武器裝備
另外,軍部則轄有三個12門105毫米榴彈炮營,以及一個12門155毫米榴彈炮營,一個裝備16輛M3A3輕坦克的戰車營。
抗戰時國軍美械師的武器裝備
我駐印度全副美械裝備的遠征軍孫立人率領的新38師、廖耀湘指揮的新22師約3.5萬人,在胡康河谷戰役中,幾乎全殲了日軍駐緬甸曾在新加坡以3萬餘人創造了迫使8.5萬英軍繳械投降奇蹟的王牌部隊第18師團,我抗日軍隊能贏得此次意義重大的勝利,在武器裝備上取得了對日軍的全面領先,應該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抗戰時國軍美械師的武器裝備
換裝以後的國軍,除了在戰爭末期的緬甸戰場,打出了遠征軍的赫赫威風以外,拿著這般好的美械武器裝備,但卻沒有收復一寸土地,反而在1944年底被日軍打出了一個豫湘桂大潰退,損兵折將50萬,喪失4個省會和146座城市,喪失國土20多萬平方公里、6000萬人民。
抗戰時國軍美械師的武器裝備
1944年4月至12月期間,豫湘桂會戰的失敗,讓美國政府徹底失去了扶助國民政府的念頭,此後,一直到國軍敗退台灣,再也沒有給國軍提供一絲一毫的軍事援助。
抗戰時國軍美械師的武器裝備
非常有意思的是,國軍大量的美械裝備,在抗戰以後的解放戰爭中,大都成了我軍繳獲的裝備,成了志願軍手中的有力武器,在半島戰爭中給予了美軍以極大殺傷。
來源:https://twgreatdaily.com/PlWMmHIBd4Bm1__Y-hF_.html

SvjKmHIBnkjnB-0zUKafVfjKmHIBnkjnB-0zhKazVPjKmHIBnkjnB-0zgKYbUvjKmHIBnkjnB-0zeKZuUfjKmHIBnkjnB-0zcKZV (1)UfjKmHIBnkjnB-0zcKZVT_jKmHIBnkjnB-0za6bOTvjKmHIBnkjnB-0zZKbCS_jKmHIBnkjnB-0zUaaX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