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蹟 https://bit.ly/32RBj0l

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築群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永定土樓/福建「圓樓之王」承啟樓/永定客家土樓/高北土樓群規模最大、環數最多、福建土樓王-承啟樓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中華古蹟

127286615171504F40_034F40_01A4F40_024F40_04

大夫第又稱文翼堂,位於永定縣高陂鄉大塘角村,始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是福建土樓民居中極有特色的“五鳳樓”形式的典型代表。它規模巨大,造型精美,氣勢恢巨集。 中華古蹟
大夫第建築群面闊52米,進深53米,坐南朝北,對稱佈局,由左、中、右三部分組成,當地稱為“三堂兩橫”或“三堂兩落”。 中華古蹟
所謂“三堂”,是指建築群中軸線上的下堂、中堂和後堂。 中華古蹟
下堂為三開間,明間最大,用作門廳,次間較小,用作客房和貯藏室。下堂大門是全宅的主要入口。進入下堂迎面是屏門,它起到了遮擋視線和分隔空間的作用,只有在舉行重大禮儀活動時才敞開。下堂與中堂之間是長方形的天井,兩側用敞廊圍合。
中堂也是三開間,明間即中堂,又稱正廳。中堂空間高大,前面對著天井開敞,後部設屏風,屏風前置供桌,這裏是祭祀祖宗和進行婚喪喜慶活動的場所。次間作客廳、書房或帳房用。
後堂即正樓,包括屋頂夾層在內共有五層,是全宅最高的建築,作為家長的住所,它在總體格局中顯然居於統帥地位。正樓各層平面佈局相同,每層都是八間臥房三面圍繞一個大廳對稱佈置,廳後部設樓梯。正樓內、外牆都是厚達50釐米的夯土牆,木樓板厚3釐米多,板上鋪地磚,既防火又隔音。中堂與後堂之間是後天井,兩側是四間小廚房。
所謂“兩橫”是指“三堂”兩側的橫屋,其長度與“三堂”的進深大致相同,分別由三個平面形式相同的基本單元沿縱長方向拼接而成,每個單元中間是廳,兩側共四間臥房,樓梯在廳的後部。橫屋呈階梯狀對稱分居兩側,最前面一間高一層,中部兩層,後面三層,其屋頂歇山向前,高低錯落,頗有特色。
在“三堂”與“兩橫”之間圍出窄長的側院,當地稱為“橫坪”,橫坪前後有門與戶外相通,中間有橫向的連廊把“三堂”與“兩橫”聯繫起來。
除主體建築之外,還有曬坪、魚池、晾院和茅房等附屬建築。曬坪是主體建築大門前寬敞的前院,曬坪中正對大門處設一段不高的照牆,曬坪前是半圓形的魚池。晾院是在緊挨正樓背後的山坡上用矮牆圍出的半圓形院子,它就像樓的靠背,故當地俗稱“樓背”,這裏是晾曬衣服和放養家禽的場所。
主體建築西側是矮小通長的連排小屋,用作茅房、豬舍、兔窩、牛欄、雞棚或倉庫。
大夫第建築群充分利用地形,屋舍背倚山崗,以山坡晾院為靠背規整佈局,三堂居中,橫屋烘托左右,樓前襯以寬敞的曬坪與半圓形的魚池,院落佈局條理井然,主次分明,和諧統一。整個格局都與傳統的風水思想密切相關,顯出古樸莊重的藝術風格。 中華古蹟


遺經樓坐落在永定縣高陂鄉上洋村,始建于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它的建築氣勢、空間佈局與藝術格調均屬福建方形土樓之最。
遺經樓的總體佈局是“樓包厝,厝包樓”的形式,即四五層高的方樓包圍著內院中心單層的方厝,而方樓前面又有一二層的圍合厝。
方樓約45米見方,由五層的後樓與四層的前樓圍合而成,設有一個正門、兩個側門。後樓由三個標準單元組成,單元與單元之間完全隔斷。前樓是內通廊式平面,底層是廚房,二層是穀倉,三、四層是臥房。
方樓內院30米見方,院中心是一組單層的方厝,方厝以祖堂為核心,圍繞小天井佈局,這裏是舉行祭祀和婚喪喜慶活動的場所,是全宅的中心。
方樓大門前面是對稱佈局的兩組小四合院和兩組兩層的樓房,作為私塾學堂,是家人學文習武的場所。這裏廳堂、敞廊、窄院、天井、漏窗、花牆巧妙地組合,形成前院空間豐富的層次與變化,更烘托出遺經樓的高大。
整個建築群占地約3670平方米,不僅建築規模巨大,而且外觀造型獨特。其週邊土牆全部用白灰粉刷,巨大的歇山式屋頂高低錯落地覆蓋在高大的土樓之上。在正門上方的第四層中部還挑出木構的“樓鬥”,既便于向外眺望,又利於大門前的防衛。土樓的外窗洞是上層較大,越往下越小,底層外窗洞的寬度不足20釐米,窗框用條石加固,中間豎一根木欞,突出了土樓穩定堅實的形象。
完善的防衛設施是遺經樓的又一特點,厚實的土牆,嚴密的防衛體系,使之異常堅固,不愧為福建土樓中難得的傑作。


振成樓坐落在永定縣湖坑鄉洪坑村,是內通廊式圓樓,建於1912年,占地約5000平方米。
圓樓分內外兩圈,外圈四層,內圈兩層。外圈土樓的外牆以生土夯築,內部房間則全部為木構,樓層走廊欄杆精雕細刻。外圈底層設廚房、餐廳、客廳,二層為貯藏室,一、二層外牆不開窗,三、四層為寢室,每層四十八間,按“八卦圖”分為八個單元,每個單元六間,自成院落,單元與單元之間以封火牆隔開,以拱門相通。內圈則是用磚砌築,底層八間二廳,二層九間,其走廊欄杆用鑄鐵製作的漏花裝飾極為精緻。內圈底層大廳作為祖堂、客廳,還兼作戲臺,占兩層高的空間,正面立有四根7米高的花崗岩圓柱。外圈各單元與內圈之間以活動屏風分隔或通過磚砌圓門洞相通。
圓樓前為門坪,後為花園,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兩層的半月形土樓,對稱佈局,一側為學堂,一側為傭人住房。樓外還有廁所、浴室等附屬建築。
振成樓造型別致,結構巧妙,佈局合理,堪稱客家土樓的精品。

4F42_01


岐峰拱秀樓位於南靖縣金山鄉後眷村,建於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該樓用塊石與青磚砌築,週邊兩層,內圍一層,平面呈長方形,長70米,寬36米,由當中一個“口”形平面和兩側的“日”形平面組成,形成了五個大小不一(四小一大)的天井。全樓南向有三個主要入口,兩側各有兩個入口。
該樓外牆底層採用塊石砌築,厚達1米;二層以上改用青磚砌築,厚0.5米;內部隔牆採用紅磚填充,厚0.3米。
該樓共有大小房屋一百間,主要房間佈置在週邊一圈,由樓梯及寬大的走廊(1.9米寬)聯繫,內圍一層佈置有廚房、穀倉及雜務間。房間使用功能明確,互不干擾。由於底層開窗(設條石窗柵),房間內部通風、採光得到改善,在廊子中間用拱門分隔,打破了立面冗長之感,造型富有情趣。一、二層之間設有腰簷,達到了較好的遮陽效果。整幢建築沒有華麗的雕飾,甚至不施油漆,顯得古樸清新。
懷遠樓位於南靖縣梅林鄉坎下村,是內通廊式圓樓的典型代表,始建於1909年。



懷遠樓由環形土樓和中央的圓形祖堂兩部分組成,直徑38米,占地約1130平方米,朝向南偏東。
環形土樓高四層,周圍共三十四個開間,房屋木構架為穿鬥式,中軸線上的兩個開間(門廳和中廳)較寬,樓梯間稍窄,四部樓梯沿圓環均勻分佈。底層的房間用作廚房、餐室,二層的用作穀倉,三、四層的為臥房。臥房呈扇形,沿走廊一側面闊2.6米,靠外牆一側面闊3.1米,進深3.35米,面積不到10平方米。各房間之間全部用土坯牆隔開。二至四層內側設走馬廊聯繫各個房間,廊寬1.2米,系用木結構懸挑。三、四層走馬廊的欄杆外側設腰簷遮雨,簷下的空間又可貯物。環形土樓的外牆為夯土牆,高12.28米,底層牆厚1.3米。外牆一、二層不開窗,三、四層只開小窗,第四層外牆還挑出四個瞭望台,互為犄角,上設槍眼,利於防守。整個土樓只有一個大門,大門四周的土牆用泥灰粉飾,門上方嵌題有樓名的橫匾。
祖堂大門正對土樓入口,前面開敞,左右有回廊圍繞,形成半圓形的小天井,室內雕樑畫棟。祖堂嚴謹對稱的佈局創造了肅穆的氣氛,確立了它作為全樓中心的地位。祖堂外靠著圓形外牆的地方佈置著豬圈和水井。



二宜樓坐落在華安縣仙都鄉,是一座保存完好、形式獨特的單元式圓樓,它將單元式的佈局與通廊式的處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成為福建圓樓最完美的一個實例。
二宜樓建於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1904年曾部分燒毀,現存的木結構大部分是重建時留下的,週邊土牆仍保持初建時的原樣。
圓樓外徑71.2米,由內、外兩個環形土樓組成,內環一層,外環四層。圓樓極其封閉,外牆底層厚達2.5米,一至三層都不開窗,只在四層開有小窗,全樓設一個大門、兩個邊門。外環形土樓共五十二個開間,正門、祖堂和兩個邊門占四個開間,其餘四十八個開間分隔成十二個單元,每個單元完全獨立,自成體系。各單元入口門廳的兩側是廚房、庫房,內、外環形土樓之間連以過廊,圍合成單元內部的小天井。每個單元外環一至三層都用作臥房,各單元之間的內側走廊以門相隔,必要時將門開啟形成通暢的內側通道,使單元式的平面兼有了內通廊式圓樓的優點。各個單元在第四層都設有廳堂,供奉神主牌位。廳堂內的樑柱彩繪裝飾十分華麗,廳堂背後靠外牆處有1米寬的室內環形通道連通全樓,通道與廳之間有小門相通,這種佈局極有利於防衛,在福建圓樓中實屬少見。
厥甯樓坐落在平和縣蘆溪鄉蘆豐村,是單元式圓樓的代表,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惜該圓樓毀壞嚴重,現只有一部分保持原樣。
厥甯樓總體佈局獨具特色,中間是四層的單元式圓樓,在圓樓的週邊又環繞三層土樓,當地稱為樓包。樓包呈馬蹄形把圓樓包裹在內,馬蹄形的開口延伸到溪邊。圓樓大門朝向東北,距溪邊24米,形成寬敞的樓前廣場。廣場一側為祖祠,另一側設有商店等服務設施,這種帶有商店集市的佈局形式是其他土樓所沒有的。
中間圓樓直徑為76米,其週邊底層土牆厚2米。圓樓周環五十五個開間,每一個開間為一個獨立的單元。各單元呈窄長的扇形,進深23.6米,進入戶門是一個只有1米多寬的敞廳,實際上是一個加深了的門樓。過門樓後穿過前天井才來到前廳,前廳既作門廳又兼作廚房。過前廳沿著中心小天井旁的側廊內行,便到達寬3米多、進深近5米的後廳。後廳用作客廳和飯廳,是戶內主要的活動場所,扇形端頭也就是靠圓周外牆的一側是臥房,臥房的一側設樓梯直上二至四層臥房。
圓樓和樓包之間隔著2.4米寬的巷道。樓包分隔成數段,每段都由數個開間的圓弧形三層土樓與樓前的圓弧形前院組成,每段之間留出通道,通道的前後都設有門。樓包也是以每一個開間為一個單元,現存的一組完整的樓包由七個單元組成,單元進深16.7米,也是前廳、後廳及中心小天井的佈局形式。



錦江樓位於漳浦縣深土鄉,由三個同心圓的環形土樓組成。內環樓高三層,中環樓、外環樓都是單層,遠遠望去,內高外低,層層跌落。內環樓建於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中環樓建于清嘉慶八年(1803年),外環樓建造的年代更晚。
內環樓直徑23.7米,共十二個開間,設一個大門供出入。底層為廚房,二層是臥室,三層用作倉庫。內牆全部為承重的夯土牆,與一般圓樓不同的是,其三層不設隔牆,形成完全通敞的環形大空間。一、二層聯繫每個房間的內通廊也與一般圓樓的懸挑式不同,它是由十二根簷柱直接落地支撐的。環樓所圍的內院直徑只有8.9米,院中心是一口方形的水井。
中環樓直徑40.5米,共二十六個開間,也只有一個大門供出入,此大門與內環樓的大門正對,各戶都向內院開門。
外環樓直徑58.5米,由三十七個開間圍成一個開口的圓環,寬約20米的開口正對中環樓、內環樓的大門。
錦江樓的特色不僅在於它的佈局與造型,還在於它堅實牢靠的防衛系統。三環相套形成三道防線。內環樓底層為花崗岩條石牆,厚1.2米,二、三層為夯土牆;底層外牆不開窗,環周留有供射擊用的槍眼,二層以上也只開小窗,窗框及豎欞都用條石砌築。中環樓外牆厚95釐米,其單坡環形屋頂的外圈不設出簷,而是做成1米多高的夯土女兒牆,女兒牆內是用1.3米寬的紅地磚鋪砌的環形屋頂“跑道”,在女兒牆上部相隔不遠就設有一個槍眼。這些處理顯然是為了便於槍擊和救援。在內環樓與中環樓門廳開間的屋頂上各突出一間瞭望樓,俗稱“燕子尾”,用以瞭望四周的動靜。內環樓、中環樓唯一的大門頂上設有水槽,必要時可從二層灌水,在大門外形成水幕,能有效地抵禦火攻。樓內有水、有糧,便於固守。


4F48_011273146927934212731469129821
在詔安縣秀篆鄉大坪村有一座特殊類型的土樓,當地稱之為半月樓。它不同於城堡式的圓樓,而是環繞祖祠呈馬蹄形佈局。
半月樓由四圈馬蹄形土樓組成,外圈連排長達七十多個開間,最內圈也有三十多個開間,圈與圈之間夾著寬約10米的巷道。土樓兩層高,每圈的一個開間就是一個獨立的單元,內部互不相通。各單元面闊近4米,進深約10米。每戶的入口大門都朝向中心的祠堂,入口門廳為單層,兼作廚房,過門廳是兩層的臥室,獨自設樓梯上下。半月樓開口緊靠大路,朝向為東偏北40度。建築隨山勢跌落,前低後高,規模巨大,蔚為壯觀。
安貞堡又名池貫城,位於永安市槐南鄉洋頭村,始建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此堡坐西朝東,平面略呈長方形,前方後圓,占地約1萬平方米。建築隨地勢前低後高,單簷懸山屋頂層層跌落,氣勢雄偉。堡前有1500平方米的露天廣場,三面以矮牆環護,矮牆外有一半月形水池。
堡牆下半段用石塊壘成,上層為夯土牆。正面牆高8.7米,厚4米,兩側有突出5米的角樓。正面牆設大門,高2.7米,用花崗岩砌成拱券,裝有20多釐米厚的鐵皮大木門,券頂開有防火水孔,以防範火攻。


4F49_01B4F49_064F49_054F49_044F49_02

安貞堡為四周環以厚實高牆的院落式民居,牆頂為防衛走廊,院落分三進,左右對稱,佈局嚴謹。第一進為前廳,第二進是正廳,第三進為後廳,每進院落間有天井,疏密有致。堡內共有大小房間三百二十間、廚房十二個、水井五口,可供千人居住、飲食。堡內的屋簷、門扇、窗櫺、柱礎、斗栱、雀替等均有雕刻、泥塑、彩繪和壁畫等裝飾,工藝精巧,形象生動。
安貞堡內部結構完整、設施齊全,建築主次分明、等級森嚴,這種集堡壘式和庭院式為一體的建築,顯示了當地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精湛技藝,為我們瞭解清代閩西北的建築藝術和當地的民俗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範例。
該宅位於永安市青水佘族鄉青水村,始建於清代中葉,建築坐南朝北,依山面溪,房後山坡上築有半月形擋牆護坡。
建築平面對稱佈局,由中心四合院與兩側的護厝組成,廂房與護厝之間形成兩個小天井,使內部空間更加豐富。護厝歷經改建,左右稍有差異。前院進深很淺,矮土牆圍合,西端設一獨立的小門樓,東北角也有一個門樓,可能是後來添建的。中心合院的正房與門房瓦頂均分三段處理,中段抬高以強調中心,兩側護厝屋頂歇山向前作小跌落式。整個建築外觀端莊平穩又富有變化,可作為閩中地區佘族民居的典型代表。
中華古蹟 https://bit.ly/32RBj0l



    《永安青水鐘宅》

4F50_014F50_03



*    《永安洋頭安貞堡》
*    《詔安大坪半月樓》
*    《漳浦深土錦江樓》
*    《平和蘆豐闕寧樓》
*    《華安仙都二宜樓》
*    《南靖坎下懷遠樓》
*    《南靖後眷岐峰拱秀樓》
*    《永定洪坑振成樓》
*    《永定上洋遺經樓》
*    《永定大塘角大夫第》


武廟位於詔安縣南詔鎮西門街,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由知縣龔有成倡建,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重修。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移廟於西關外西覺寺,乾隆、嘉慶、光緒和民國年間均有修繕。
廟坐西朝東,占地524平方米,二進兩廊,中為天井。大殿為單簷懸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抬梁式木構架構件用材較大,門樓、門楣、牆肩均為花崗岩構成,柱均為石柱,梭形,明間金柱周長1.2米,明間平身科用兩攢,次間用一攢,斗栱為彎栱,一斗三升式。

4F67_024F67_01


中華古蹟


4F41_034F41_04A4F41_01

遺經樓,位於中國福建省永定縣高陂鎮上洋村,為一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類型為古建築,為第七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公布時間為2009年11月16日[1]。遺經樓的歷史年代為清
在高陂鎮上洋村有一座號稱“天下第一農家”的巨大白色方形土樓,遠看有點像西藏拉薩 的布達拉宮 。此樓名遺經樓,初建於1803年,歷時七十年才建成。它由前中後三座五層方樓和左右兩座四層方樓所組成,東西寬136米,南北長76米,主樓高17米,佔地面積達10336平方米,共有400個房間,24個廳。
遺經樓外型宏偉,樓中有樓,門中有門,就像一個巨大的“口”字形建築,包了一個小“口”字形建築,構成了一個“回”字,非常特別。揭起樓內走廊的地磚,可以和樓下的人打招呼和看到下面的情況,十分有趣。由於現在只有很少人居住在遺經樓,土樓乏人打掃清潔,所以顯得很陳舊,雜亂和骯髒。但樓內細緻精巧的木雕仍清晰可見,可以想像昔日是何等豪華,但如今卻被蛛網塵封,令人唏噓。
-------
遺經樓坐落在永定縣高陂鄉上洋村,始建于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它的建築氣勢、空間佈局與藝術格調均屬福建方形土樓之最。
遺經樓的總體佈局是“樓包厝,厝包樓”的形式,即四五層高的方樓包圍著內院中心單層的方厝,而方樓前面又有一二層的圍合厝。
方樓約45米見方,由五層的後樓與四層的前樓圍合而成,設有一個正門、兩個側門。後樓由三個標準單元組成,單元與單元之間完全隔斷。前樓是內通廊式平面,底層是廚房,二層是穀倉,三、四層是臥房。
方樓內院30米見方,院中心是一組單層的方厝,方厝以祖堂為核心,圍繞小天井佈局,這裏是舉行祭祀和婚喪喜慶活動的場所,是全宅的中心。
方樓大門前面是對稱佈局的兩組小四合院和兩組兩層的樓房,作為私塾學堂,是家人學文習武的場所。這裏廳堂、敞廊、窄院、天井、漏窗、花牆巧妙地組合,形成前院空間豐富的層次與變化,更烘托出遺經樓的高大。
整個建築群占地約3670平方米,不僅建築規模巨大,而且外觀造型獨特。其週邊土牆全部用白灰粉刷,巨大的歇山式屋頂高低錯落地覆蓋在高大的土樓之上。在正門上方的第四層中部還挑出木構的“樓鬥”,既便于向外眺望,又利於大門前的防衛。土樓的外窗洞是上層較大,越往下越小,底層外窗洞的寬度不足20釐米,窗框用條石加固,中間豎一根木欞,突出了土樓穩定堅實的形象。
完善的防衛設施是遺經樓的又一特點,厚實的土牆,嚴密的防衛體系,使之異常堅固,不愧為福建土樓中難得的傑作。
---------
永定土樓之最遺經樓——最大的方樓 中華古蹟
2016-07-28 由 土樓客家情 發表于旅遊 中華古蹟
遺經樓位於高陂鎮上洋村,建於清咸豐元年(1851年),方形土樓。外牆東西寬136米,南北長76米,占
遺經樓
地10336平方米。其后座主樓高17米5層,是永定現有土樓中最高的樓房。主樓左右兩端分別垂直連著一座四層的樓房,並與主樓平行的四層前樓緊緊相接,圍成一個巨大的方樓,如此環繞形成一個大「口」字。裡面又有一組小「口」字形建築,形成一個獨特的「回」字形整體造型。真是「門中有門,樓中有樓,重重疊疊」,當地人都稱它為「大樓廈」。 中間為祖堂。前樓一左一右建有兩所學堂,樓內子女可以在樓內就讀,學堂中間是個石坪,前建有大門樓,大門高6米寬4米。在主樓後面有花園一座、魚塘一口以及碓房、牛舍等附設建築。遺經樓共有280個房間。
遺經樓是目前所知方形土樓中最為龐大者,共有房間二百六十七間,51個大小廳堂,占地五公頃,建築面積四千餘平方米,整個建築布局規整,條理井然 ,費時七十多年,經三代人努力方建成。當地人形容其大說:一個人從太陽升起即開始開窗,開到中午下樓吃飯,然後上樓關窗,直到太陽下山才關完最後一扇窗。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travel/lk8g2b.html


1-1401022050484F41_04A

用一句話來形容遺經樓,那就是鄉民的宮殿。 中華古蹟
遗经楼_厦门发团土楼旅游网 https://bit.ly/35Y7rRQ
一般情況下出現"宮殿"這樣的字眼給我們帶來的想像力,就是壯觀宏大,氣宇不凡。 但是遺經樓是鄉民的,有它的專屬性。 它是屬於這個地方的,它是高坡人的宮殿。 它的大,數據上是這樣說的:佔地面積17畝約 11300平方米。 沒有概念? 那麼再具體一點,遺經樓共有328個房間、24個廳、3座學堂、2座花園、2 口天井、1個池塘。 再具體一點,早上,用過早餐的你從一樓走到五樓,把房間廳堂的門窗都打開,然後,再從五樓到一樓,把門窗關好,這時,已到了晚飯時間,天已經黑了。 遺經樓還有另一個名字——"天下第一農家",那就不僅僅是個一個"大"字了。
遺經樓由前中后三座五層方樓和左右兩座四層方樓組成,既是一座龐大的土樓,又是一個壯美的土樓群。 而且是功能特別齊全,樓裡面花園、魚塘、水井、磨米房都有,各種生活設施可謂一應倶全。
在之前關於土樓的資料裡面,遺經樓有一個被圍困的故事。 被圍困的軍隊和村民,在樓裡面依舊像往常一樣的生活,樓外的人用盡了一切手段,只是炸壞了大門的一角外牆,可見當年,樓主陳華興用銀元鋪地建樓的實力是完全不容忽視的。 這座建於清鹹豐元年,歷經三代人,用了70年的時光建造的土樓群,時至今日,還能讓見過無數建築的現代人的我們發出長長的驚歎,它的建設者們一定是滿心榮耀的吧!
關於遺經樓,主樓兩邊各建有一座平房做學堂可同時供百餘人在裡面上課。 學堂裡面更是別有洞天,還有一個小天井,這裡的清靜與涼爽伴著當年的朗朗書聲,隔絕了外面世界的喧囂與繁華。
遗经楼内景
遺經樓的主樓,被建成了獨特的"回"字,門中有門,樓中有樓,遠遠看去 猶如一個巨大的迷宮。 想想,有多少孩子,在這個巨大的迷宮裡出生、成長、老去。 有多少快樂、感傷、幸福的往事,為這靜靜的龐然大物刻下了痕跡。 中華古蹟
遺經樓里現在還有100多人居住在裡面,但是對於這樣一個巨大的城堡來說已經顯得很空曠了。 樓里沒有提供食宿方面的服務,要到二到三公里的上洋鎮上去。 不過對於自駕遊的朋友來說還是很方便的。 這裡是值得你花一些午後的時光,靜靜體味的一個地方。遗经楼_厦门发团土楼旅游网 https://bit.ly/35Y7rRQ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