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家文化是西戎文化(羌文化)的典型代表,約4,000年左右-齊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遺物是陶器、玉器、銅器。齊家玉器為玉神器-而齊家文化諸多遺址出土的刀、斧、錛、鉞等器物,這些都是仿兵器,是軍權的象徵物。反映出西戎民族的社會發展並不一致。齊家文化是中國最早普遍使用銅器的一種文化,被視為中國青銅文化源頭《周禮》中涉及玉器「六瑞」的圭、璧,「六器」的璧、琮、圭、璋、琥、璜,在齊家文化玉器中多已成熟。齊家文化玉器奠定了西周玉禮制的基礎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304f77556b32575254382020-09-17_134420304f77556b324a71596d304f77556b3274674c73304f77556b325a585055304f77556b325946546e304f77556b3248614f78304f77556b32526d4533304f77556b3231326131


玉璜,是一種造形近似上弦月形的片狀玉飾,主要盛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到西周。在這近四千年的時間裡,玉璜的形狀與紋飾,曾經隨著文化背景的差異而變換,產生許多不同的區域性風格與時代特徵。而玉璜的製作方法,也在各種製作條件及功能需求的改變下發展,產生「砣具切割法」、「成形對切法」及「璧形分割法」三種製作方式。古玉的造型製作--璜形器 | 縱橫古今 | 人間福報 https://bit.ly/3kuccGL
一、砣具切割法
「砣具切割法」是指用砣具作為切割工具的製作方式。首先,玉工先將大塊的玉料切成片狀,取其中一片作為璜形器的用料。玉工將此片玉料平放在砣機上,雙腳交互踩踏著砣機的踏板,帶動砣具搓磨解玉沙,來琢磨玉料。由於砣具呈圓盤狀,每一次雕琢的痕跡,都是「中間寬深、末端尖淺」的線段,所以玉工會採用連續雕琢的方法,將短線段連接成璜形器的邊廓,達到切割玉璜造形的目的。
這種製作方式的遺跡,目前可見於湖南省華容縣三葑鄉毛家村一一三號墓所出土的玉璜上。該件玉璜屬於大溪文化的器物,玉質已經整體白化,器形向上彎曲,左右兩端的邊緣在同一條水平線上;它的表面光素無紋飾,但是右下方處,有一道長長的弧形凹線,此道線紋中間寬深、末端尖淺,並有斷續相接的現象,呈現砣具逐段雕琢的特徵。由於此道線紋的彎曲弧度,與玉璜的器緣相互對應,可見它本來應該是玉璜造形的切割線,因故放棄後,所留下來的製作痕跡,成為我們探尋砣具切割法的線索。
二、成形對切法
「成形對切法」是一種可以同時製作多件玉璜,而且各件玉璜的形狀、大小相互一致的製作方式。在進行成形對切法時,玉工會先取用一塊厚玉片為材料,以砣具切割法,將厚玉片切磨為向上彎曲的玉璜造形;再用片狀工具,從璜形厚玉片的側邊切入,將其分切為多件璜形器。
以成形對切法所製作的璜形器,形狀近似一二○度的扇形,所分切出來的玉璜,不僅大小相同、邊廓一致,就連色澤紋理的變化,也是相吻合的。這種製作方式,最早盛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因為當時盛行以多塊璜形玉片連結成璧形器,對璜形玉片的需求量比較大,所以發展出可以省工省力、又能提高生產量的方法。例如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一組齊家文化三聯璧,由三塊璜形玉片組成,這三片玉璜疊合後,器形大小和玉色紋理都是一致的,展現成形對切法的工藝特徵。
三、璧形分割法
「璧形分割法」是運用「半璧為璜」的原理,把一件璧形器分切為兩件璜形器的製作方式。在進行璧形分割法之前,玉工會先取用一塊較大的片狀玉料,用去角成圓法,將其琢磨為圓形;用中型管具在中間鑽磨打孔,取出圓形的心料,成為一件素面的璧形器;然後,再將璧形器分為兩半,成為兩件弦月造形的玉璜。
以璧形分割法所作的璜形器,是彎曲弧度為一八○度的半圓形,二者大小接近,也可以接合為一個圓,因此最早見於齊家文化中,應該也是源於多聯璧的需求,而發展出來的工藝。
到了商代晚期,玉工繼承齊家文化的璧形分割法,製作出許多半璧形的玉璜。例如在河南省殷墟婦好墓中,有一組齊家文化遺留下來的二聯璧,是由二個璜形玉片所組成,而墓中還有商代玉工用璧形器分製為二件龍形玉璜或魚形玉璜的例子,也都是璧形分割法的運用。
古代璜形器的製作方法,從基礎的砣具切割法中,發展出成形對切法與璧形分割法等工藝,不僅可以製作出水平式玉璜、一二○度扇形玉璜,與半璧形玉璜三種璜形器的樣式,一分為多的製作方式,還可以節省工時、提高玉作的生產力,反映古代玉工在工藝技法上,求新求變的改進過程。 
下期我們將以珩形器為題,介紹此一造形與玉璜相仿的器物,如何從玉璜工藝的基礎上,發展出新的製作方式
古玉的造型製作--璜形器 | 縱橫古今 | 人間福報 https://bit.ly/3kuccGL


5000年前的玉器:珠、環、璜、璧、玦、琮、璫都是什麼? 5000年前的玉器:珠、环、璜、璧、玦、琮、珰都是什么?_【快资讯】
5000年前的玉器:珠、環、璜、璧、玦、琮、璫都是什麼? - 壹讀 https://bit.ly/3iHyCUw
新石器時代(Neolithic Age)是考古學家設定的時間區段,大約從一萬多年前開始,至距今5000多年~2000多年結束。這個時期的人類,雖然仍然處於原始社會,但已經初步掌握了農耕、畜牧、研磨石器、制陶和紡織等新的生產方式。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吃穿穩定之後,人類的愛美之心也就藏不住了,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那些原始社會人們的「愛美利器」——玉器。
珠,應該說是千百年來長盛不衰的珠寶形式。你看「珠寶」兩字,不也以「珠」為主嗎?
隧孔珠(左)珠(右)新石器時代,南京北陰陽營遺址。珠」,意為裝飾用的帶孔小圓體,其體積小,樣式繁多:除了有普通的扁圓形珠外,還有玉管、隧孔珠。
玉管,蘇州張陵山遺址
玉管有長有短,類似於現在的「筒珠」,它與玉珠統稱為「管珠」,二者是新石器文化時代出土最多、形態最複雜的玉器。因為中間鑽有孔,可以將不同樣式的珠串起來佩戴。在以玉器繁多而著名的杭州良渚文化遺址中,由管珠串起來的飾物多出現在頭部和腳端,而由多件的玉管組成的串飾,一般作為項鍊,戴在死者的脖子上。
玉管串飾,南京北陰陽營遺址
珠串,新沂市花廳遺址
這考究的選材,這精心製作的樣式,與現在的串飾造型別無二致。應該說,幾千年過去了,現代人的串珠形式,仍然沒有跳出原始人類的審美框架。尤其是如今用作佛珠的串飾,幾乎還保留著幾千年前古老的樣式。古樸、原始,自有它的神秘魅力。越是原始的美,就越經得住時間的考驗。而隧孔珠的用法,就與「管珠」有些不同了。
隧孔珠,南京北陰陽營遺址
隧孔珠的形態看起來比較特別,它一面扁平,一面圓潤,令它一度有一個更加形象的名字——「玉泡」。隧孔珠有什麼作用?其實它剛出土時,也讓考古學家們迷惑了好一陣子。由於一開始發現的隧孔珠,都處於墓主人頭部或雙耳附近,曾一度被認為是某種「耳飾」。可隨著考古發掘的開展,更多的隧孔珠出現在了墓主人身體的其他部位。因此,考古學家猜測:隧孔珠應該是某種裝飾物,被縫在皮革或織物的表面,墓主人耳邊的隧孔珠,很有可能最早是被縫在帽子上的。幾千年來,衣物已然消失,玉器卻留了下來。仿若原始祖先刻意留給後人的禮物。
環,主要用於裝飾。新石器時代出土的環,主要為鐲環,和現在手鐲的佩戴方法差不多。
鐲環,蘇州張陵山等遺址出土
鐲環,無錫新區邱承墩遺址,後來,環的魅力又從女性身上延續到了男性身上,可男性總不能戴手鐲吧?於是環又演變成了「佩環」,掛在腰間作裝飾。腰間系上幾隻佩環,走起路來「鐺鐺」作響,清脆悅耳,好看又好聽。唐·柳宗元《小石潭記》:聞水聲,如鳴佩環。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腰白玉之環。由此可見,佩環,也是古代人喜愛的常用飾品之一了。
璧是祭祀、喪葬的禮器。
在良渚遺址出土的大量玉璧,就放置在死者的腳端、胸部、腹部、頭部等位置。
璧,常州寺墩等遺址出土《說文》中釋璧:「瑞玉,圓器也。」邢禹疏:「肉,邊也,好,孔也,邊大倍於孔者名璧。」「肉」是指邊璧,「好」是指孔,也就是說,邊壁為孔徑的兩倍便是璧。可目前出土的絕大部分玉璧,都無法完全符合這樣的制式要求。在「玉」與「環」之間,還有一種玉的制式名叫「瑗(yuàn)」。瑗的孔比環小、比璧大,也被成為「大孔的璧」。璧的制式越多,也就意味著「禮制」越完善。文明的進程,在它的身上可見一斑。環、璧長相類似,都是圓形中間有孔的玉器。「環」孔大,邊壁薄;而「璧」孔小,邊壁闊。以這樣的方式來看,二者就很好區分了。
《說文》曰:「璜,半璧也。」也就是說,璜的樣子原本應該像璧的一半,是半孔弧形。
璜,南京北陰陽營、溧陽市神墩遺址,可真正出土的璜,卻沒有一件夠得上「半璧」,反而更像「虹」。故宮學者、研究員那志良先生(1908~1998)就曾經重新解釋過璜的含義,稱「璜」的樣式,是模仿「虹」的。古人們對各種天象十分痴迷,認為各種天象都有「旨意」,有的兇險、有的祥瑞。雨過天晴後的彩虹五光十色,有著祥瑞之意,因此便模仿「虹」的樣子製作玉器佩戴
璜,南京北陰陽營、溧陽市神墩遺址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說法。或許許多人都忽略了一個細節——虹作為一種天象,卻不像「雷、電、霜、雲、雪」一樣,以「雨」為偏旁,而是如「蛇、螭、蛟」,以「蟲」為偏旁。其實,古人還將「虹」當做某種有生命的怪物,認為當雨過天晴的時候,「虹」就會出現,垂下腦袋去飲地面上的水。《漢書·燕剌王劉旦傳》:「是時天雨,虹下屬宮中,飲井水,井水竭。」這種現象,叫做「飲虹」。新石器時代的璜大多是沒有紋飾的,但仍然有一些玉璜會在兩端裝飾龍首、獸首的紋樣,恰巧契合了古人「飲虹」的想像。除了「虹」形玉璜,古人們還改良出了更加複雜、工藝更加考究的「合綴璜」。
合綴璜(左二列),南京北陰陽營等遺址
如圖所見,合綴璜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從中間斷開成兩部分。需要佩戴的時候,會用一些額外的零件,將兩塊璜連綴起來。
「合綴璜」連綴示意圖
至於為什麼要「多此一舉」,我有一些個人猜想:一是防止玉器斷裂,畢竟玉璜要麼比較細、要麼比較薄,分成兩個部分,也就不那麼容易碰壞了;二是便於調整外形,普通的璜外形已成定式,若要搭配不同的項鍊,還要打造不同大小、弧度的璜,實在太過費時費力;利用「合綴」的方式進行弧度調整,搭配起來也就方便多了。三是可以作為定情饋贈,將合綴璜的一半送給心怡的人,若兩情相悅,便可以「合綴」起來作為定情飾物,想想都覺得很浪漫。——最好的設計都在自然之中。古人們通過「璜」,又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
玦,半玉也,圓玉缺半乃玦也。玦,主要為圓環形,留有一個缺口。《左傳·閔公二年》注曰:「(玦)如環而缺不連。」
玦,蘇州草鞋山等遺址出土與普通的玉器都象徵圓滿、美好不同,玦承擔的更多是「警示」作用:圓形缺了一口,用以表示盛極必衰、月滿則虧;玦同「絕」音,古人常以贈玦來表示決絕,斷絕彼此的關係,如「絕人以玦」。當然,玦作為一種配飾,給予男子佩戴,也表示期望男子擁有凡事果決、勿優柔寡斷的大丈夫氣概;或者單純地只用於套在拇指上,以便射箭時鉤弦。玦與珏(jué)同音,二者的式樣也極其相似,都是圓形缺一口。但珏比玦的寓意要更美好一些,「兩玉為珏」,珏更多地是成對出現,作為佩戴的飾物或者作為耳飾。
成對的玉珏,圖片來自網絡
琮,內圓外方筒形玉器,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祭祀禮器。玉琮與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合稱為「六器」,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禮器。《周禮》中有載曰: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深青色的玉璧祭天,以棕黃色的玉琮祭地,可以說是古時最高的祭祀禮儀。玉琮有著「祭祀、墓葬」的雙重功能,是象徵著男性的宗教祭祀器物。更有學者認為,玉琮與早期男性生殖崇拜有著密切聯繫。
南京博物院的玉琮,十分值得觀賞:
神人獸面紋琮,常州寺墩遺址
鄭玄補註《周禮》時說:「琮,八方象地」。琮有外方內圓,象徵「天圓地方」;外為八角形,象徵地之八方。上刻半人半獸的圖案,也叫「神徽」,是玉琮常用的雕刻圖案。神徽充滿著神秘的宗教色彩,也是玉琮的核心與靈魂。玉琮有高有低,中有一孔,象徵「天地貫通」;神人+獸面,神人象徵「天」,獸象徵「地」,又有著「天人合一」的意味。琮起源於「鐲」而非鐲,並不是用來佩戴的玉器。無論琮在之後怎麼發展,製造得有多高,單獨看它的每一「節」,還是保留著原始的鐲環形態。
獸面紋鐲形琮,蘇州張陵山遺址
小小的玉琮,卻藏著古人對天、地、人、神的理解和尊重,將這些宏大又極度抽象的概念,完美地融合在一隻玉器里。這本身就是一種「神技」了吧!相信你對璫的記憶,一定還停留在中學所學的《孔雀東南飛》上:「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沒錯,其實所謂玉璫,就是婦女佩戴在耳垂上的飾品。但這幾隻無錫新區邱承墩遺址出土的耳璫,或許會讓你有些「摸不著頭腦」:
耳璫,無錫新區邱承墩遺址這、這是耳璫?這要怎麼戴??
當我看到它的介紹為「耳璫」時,差點懷疑博物院是不是放錯了。這兩隻玉器,比脈動的瓶蓋還要大一些,要怎麼戴在耳朵上呢?其實,這還真是戴在耳垂上的,不過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美好。要戴這樣的耳璫,首先需要經過一個「殘忍」的過程——擴耳。也就是說,原始時期的耳洞並不是如今一個小小的孔,而真的是一個「洞」。直到現在,泰國某些地區和我國雲南少數民族,還保留著這樣的耳璫佩戴方式(前方高能):
圖片來自網絡
是不是看著就疼?不過隨著歷史的推移,耳璫開始逐漸變細——「腰鼓形」「啞鈴形」「錐形」,大約在隋唐之後,就演變成常見的耳釘形式了。
總結:
人們偏愛「玉」,源於人們對「美石」的追求。玉是「石之魂」,昭顯出先人們對大自然的敬畏,以及試圖與之溝通與交流。伴隨著文明的進程,玉,也從單一的造型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精美。這一切,都代表著華夏勞動人民的智慧與無與倫比的技藝。最後,小編給大家介紹一種靠譜正規的交易方式,想給藏品找個正規的平台出手,無疑就是國內的三大元老級拍賣巨頭。國內一線拍行藏品徵集陳老師(可對接保利 翰海,鉅鑫緣國際)僅限精品,承諾送不進去不收取任何費用,無鑑定費,保管費,流拍費,全程公開透明。預展和拍賣會邀請藏友去現場參加!藏品達不到上拍的要求我們也可介紹私下交易買家出手藏品 5000年前的玉器:珠、环、璜、璧、玦、琮、珰都是什么?_【快资讯】
5000年前的玉器:珠、環、璜、璧、玦、琮、璫都是什麼? - 壹讀 https://bit.ly/3iHyCUw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Dne5mMj.html


認識古玉新方法認識古玉新方法:解玉篇  https://bit.ly/3kubXeP
參:解玉篇——解析古代玉器設計的創意美學
1. 區域性的差異——史前文化玉器的創意設計
中華民族的疆域廣大,在地形的隔閡下,史前文化分布疏散,彼此之間雖有交流,但各有獨自發展的系統,因此產生四個截然不同的玉文化區域,即東北地區的紅山文化,西南地區的良渚文化,黃河中下游的龍山文化,以及西北地區的齊家文化等等。
在這四大區系的玉器中,除了齊家文化的玉器是素面無紋外,其他地區的玉器大多雕有紋飾,如果仔細比較這些紋飾的話,有下列幾個現象:
1>紋飾題材各地不同。
2>雕琢工法各地互異。
3>造形和紋飾的安排各有特色。
儘管遠古紋飾的實質內涵不易了解,上述幾個現象,因相異的文化背景而產生,它們的存在決定了各個文化的玉器特色,使各地的玉器,擁有獨樹一幟的區域性風格。
所以,想要認識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玉器,就要從題材、工法及形紋安排著手,才能領略各區域文化的玉器美感,以下選取三種最具代表性的紋飾題材,說明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器的形紋設計方法。
1. 紅山文化——豬龍的形紋設計
豬龍,是紅山文化特有的題材,它的形象以首尾相連的卷身形態最為人所熟悉。
紅山文化玉豬龍的典型樣式,為順著圓體狀的器表而雕琢,具有大型的立耳和圓眼,兩眼之間用許多斜曲的線紋相連,鼻子部分以多道平行凹線形成皺鼻,嘴巴橫闊,獠牙微露,整個面容披覆在玉料的表面,構成柱狀頭部,大耳竪立,双眼分列兩側,鼻吻前凸的圓雕造形。
紅山文化的Y形器,上端為双尖耳,大圓眼及橫闊嘴的獸面,正是豬龍在平面器表上的表現形式,為玉工直接取用豬龍的五官輪廓,將其雕琢在片狀玉料上即可。
紅山豬龍最精彩的設計,莫過于在環形器的表現了,圓筒狀內部透穿一個中孔,外表雕琢橫橢圓形的立耳,圓形的眼睛,寬闊的鼻頭和嘴巴,與圓雕豬龍及Y形器上的平面豬龍特徵一致。
當我們轉動獸面環形器時,可以看到四個連續性的豬龍面紋,但是整個環形器上只有四個眼睛,四個鼻子,四個耳朵及四張嘴巴,因為每個豬龍面紋之間沒有分界,反而利用兩眼之間的波狀曲線相連在一起,形成四個面紋,所以只要兩個眼睛就可與上方的双耳和下方的鼻吻組成一個獸面,這正是利用環形器表首尾相連,連續周轉的特性,配合眼睛耳朵共享的關係所創造出來的設計。
2.良渚文化——神人獸面的形紋設計
神人獸面紋是良渚文化最常見的紋飾,它的原始形態是神人頭戴羽冠,双肘向外撐開,其下是一個擁有橢圓形大眼的獸面,好像神人騎坐在神獸之上,這樣的題材紋飾,廣泛雕琢在玉琮、玉銊、玉璜、錐形器及環形器等器物上,在立體造形的玉琮、錐形器及環形器等器物上,大多採用環狀排列法等距離分布,外廓呈方形的玉琮與錐形器上,良渚玉工會採用折角對稱的方式來布局。
玉琮呈內圓外方之狀,方形的外廓共有四個折角,每個折角皆分為上下兩節,上節雕琢小眼面紋代表神人,下節雕琢大眼面紋代表獸面,是神人獸面的簡化形式,而每個面紋皆以折角為中軸,冠羽,眼睛及嘴巴作對稱式分布,正是配合玉琮造形所做的設計。
而在玉璜、三叉形器及冠狀玉梳背等器物上,大多以一個神人、獸面或神人騎獸的紋樣居于器面中央,左右兩側再加飾對稱性的鳥紋或神人獸面等圖案。
3.龍山時期——玉鳥的形紋設計
在龍山時期的玉器上,鳥和人是最常見的肖生動物題材,它們既可制成單一的作品,亦可為其他器物的紋飾,但不論形態如何改變,它們的形象、特徵都頗為穩定,顯然是依據相同的樣稿,在不同的器形上所做的變化。
龍山時期的玉人,有正面像和側面像二類,正面像者,玉人頭戴冠帽,双眼較大,狀如“臣"字,耳朵下方有圓形的耳飾,這樣的五官亦可見于側面的人首上,惟取象角度不同。
龍山時期的玉鳥,有圓雕、柱狀、片雕及紋飾四類,其中展翅狀的圓雕玉鳥數量極少,其餘三者有共同的特徵;如柱狀玉鳥,以長柱狀的玉料制作,玉工順著柱體玉料的形狀,雕琢鳥首和鳥身,翅膀沿著身體向後交叉,表面用桯鉆凹痕法琢制的勾轉陽紋代表羽翮,足爪刻在下腹處,形成收翅靜立的姿態。
此種尖喙、利爪及勾轉陽紋式的羽翮亦可見于片雕玉鳥和鳥形紋飾上,惟片狀玉雕和鳥形紋飾都具有平面空間,所以它們的頭部大多呈側面狀,身軀則以双翅開展,鳥身居中,双足併立,足爪橫向張開的正面像最具特色。
新石器時代晚期,各地的先民在各別的集體共識下,以不同的工法來制作他們重視的紋飾題材,傳達出獨特的精神與意義,讓此一時期的玉器呈現出鮮明的區域性風格。
2. 二龍合體——商代玉弭的創意設計
商代的玉雕動物分為圓雕和片雕二類,圓雕動物可面面俱到地呈現動物完整的造形,片雕者則用片狀玉料制作,僅呈現正面或側面的單一形象,但在“玉弭"此一品類上,玉工打破上述的規則,在柱狀玉料上雕琢側面龍紋,却又讓二個側面龍紋連接為一個獸首,極富巧思與創意。
1. 玉弭的造形特徵
玉弭是商代特有的器物,其器身呈筆直的柱體狀,上半部雕琢一個動物紋,下半部逐漸收尖如戈,表面光素或雕琢環狀弦紋和倒三角形的簡化蟬紋。
2. 玉弭獸的還原
商代夔龍的造形,鼻吻寬闊,口部微張,厚厚的鼻頭微微翹起,頭上竪立蘑菇狀的角,L形的單腿彎曲站立,未端用平行弧線表示足爪,粗長的尾巴朝上卷起,整體呈現走獸的狀態。
夔龍與玉弭獸互相比較,二者的五官特徵和足爪都十分相似,可以確認為同一種動物,只是玉工為了配合玉弭上半段的形狀,將獸身夔龍的造形做了一些適度的改變,因此玉弭獸其實即是側面狀態的變形夔龍紋。
3. 側面夔龍紋合體造形
雖然玉弭上半部的正背兩面,分別是一個經過變形的側面夔龍紋,但是這兩個夔龍紋並不是完全獨立無關的,其中關鍵即在于正背兩面之間的側邊器表上。
玉料厚的器面,玉工讓正背兩面的蘑菇角,頭頂凹線,臣字眼及翹起的鼻頭在此延伸,融合為一體,當我們正視此一側邊器表時,即可看到一個具有双眼和雲紋鼻的獸面紋。
4. 合體獸面紋的對照
玉弭上半部的兩個側面夔龍紋可以組成一個正向獸首,這獸首可從同期的器物中找到互相印證的數據。
商代的獸面玉飾,以方形玉料制作,中間透穿一個系帶孔,系孔上方竪立兩個蘑菇角,角面用剛勁的刀雷紋裝飾,兩角之間突起柱狀中脊,脊面雕琢一串平行折線紋,系孔下方具有臣字形大眼,內側眼角向下拉長,勾勒竪直的鼻樑,鼻樑之下是雲紋狀的鼻翼,五官特徵都與玉弭獸的合體造形一致,顯然兩者是同一種動物。
商代玉工配合玉弭上半部的形狀來雕琢變形的側面夔龍紋,並運用玉弭側邊的器面將正背面的龍紋組成一個正向龍首,造形與紋飾的充分配合,讓此器產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極為有趣。
3. 一元多式——西周鳥形佩的創意設計
西周盛行用玉器、玻璃、瑪瑙及綠松石等材質連接在一起的串飾,串飾中常見龍、鳥、魚、蠶、兔、鹿、鵝、蟬、獸面等動物玉飾,玉雕動物雖不精雕細琢,但簡單的造形和紋飾,却能傳達寫實的精神與靈巧生動的美感。
西周玉工擅長依料施工的能力,他們會依玉料的形狀,選擇適合的題材,並用不同玉料來制作相同的題材,讓同一種類的動物玉雕產生許多造形上的變化,筆者稱之為“一元多式",此一設計方法在鳥形佩上有著淋漓盡致的表現。
1. 側視玉鳥
“側視玉鳥"是由側面角度取象的鳥形,也是西周玉鳥最典型的狀態,其使用的玉料有長方形、弧形及大三角形等形狀,皆有依料施工的特色。
西周鳥形佩,鳥首朝前抬起,嘴巴如釘子一般,冠羽向後勾卷,胸部朝前挺出,內部透穿一個系帶孔,表面以流暢生動的斜刀線紋勾勒翅膀,尾巴轉折如“¬"形,末端分岔為兩束,胸部下方伸出一足,整體呈側面蹲伏之狀。
2. 俯視玉鳥
“俯視玉鳥"是從上向下俯視時所取得的鳥形,也是西周時期常見的玉鳥形式之一。
此玉鳥的頭部呈橢方形,位于器面上方前緣對鉆一個小系孔,表面陰刻兩個圓圈紋作為眼睛,其下陰刻兩個對稱式的大涡紋與平行的弧形線紋,表示翅膀和羽翮,双翅膀中間為窄小的身軀,身體表面陰刻 ^紋,鳥尾部分以短平行線象徵尾羽整體呈現由上向下俯視時形狀。
3. 三角玉鳥
“三角玉鳥"是指用三角形玉料所作的鳥形佩,造形上有依料施工之特色。
該西周鳥形佩,鳥形部分由側面角度取象,頭部平抬,大眼圓睜,尖喙微微下勾,身軀寬闊,胸部透穿一孔,表面以大型涡紋和平行弧線紋象徵翅膀,彎曲足爪收于腹部下方,尾巴斜斜垂於後面,形成收翅蹲伏的姿態。
尖錐冠鳥形佩或戈形冠玉鳥,亦曾出土于陝西省扶風縣齊家村與山西省曲沃縣晋候墓地等處,是西周玉鳥的特有形式之一,顯示三角玉料適合用來制作此一造形,是依料施工法與特殊形制需求互相結合的佳作。
4. 弧形玉鳥
“弧形玉鳥"是用弧形玉料片所作的鳥形佩,在同期器物中屬于比較少見的器形,同樣具有依料施工的特色。
該鳥形佩鳥首居于中間,尖嘴處透穿一小系孔,兩圓圈紋表示眼睛,鳥首兩側分別雕琢大涡紋與平行弧線紋作為翅膀,其左右分列朝外展開的形狀猶如展翅飛翔的姿態。
從整體器形輪廓來看,此件鳥形佩可以判斷它是用破損的玉環改制而成的器物。為了鳥形的勻稱與完整,玉工沒有將翅膀延長,於双翅後面分別雕琢一段尾羽,成為“一首双身"的形態,也是配合玉料幅度所作的設計。
5. 團身玉鳥
“團身玉鳥"是指身體卷曲如環的鳥紋佩,從器形輪廓來看,可分為圓形和方形二類,因為器緣周邊沒有雕琢出鳥的形狀,所以鳥的主題是以紋飾形態出現。
該玉鳥如圓餅狀的造形,中間透穿一個系帶孔,系孔上方雕琢鳥首,長長的鳥喙勾住孔緣,整個鳥形即以此孔為起點,順著環形的器面鋪排,成為團身式的玉造形。由于環形的器面並不適合寫實性的身軀,所以該團身玉鳥的身軀都以圓弧狀的線紋表示,局部再用涡卷狀的紋樣象徵翅膀或羽毛,形成抽象化的風格,是團身玉鳥的最大的特色。
4. 虺龍紋組裝——春秋時期形紋的創意設計
“龍"是古代最知和名的神獸之一,玉工常以超大的眼睛,修長的身軀,飄揚的鬣毛或双翼來表現它的不凡,然而這些形象並非歷代龍紋的通則,如春秋時期的虺龍紋即有與眾不同的特色。
春秋時期的虺龍紋以側面龍首為主,有時附加簡單的肢體,形成奔跑狀的走獸,有時連接扭絲紋狀的身軀,成為蛇身龍紋,不過在大部份的春秋玉器上,虺龍紋仍以龍首為主,並在不同的器形上進行相異的布局,呈現多樣化的組裝方法,是古玉發展史上頗具特色的設計。
1.虺龍樣稿
春秋時期的虺龍紋,可以分為双線虺龍紋,寬線虺龍紋,單線虺龍紋及浮雕虺龍紋四類,每種虺龍紋的雕琢方法並不一樣,但是它們的形象都具有共同的特徵,仿佛依據相同的樣稿來創作一般。
春秋早期的双線虺龍紋、中晚期的寬線、浮雕虺龍紋及秦國地區的單線虺龍紋,均呈現翹鼻張口的側面像,而且它們的輪廓分別由陽刻双線、寬線或單線所構成的谷紋、雲紋及S紋組成,可見如此的形狀是春秋時期虺龍紋的共同特色。
例如春秋晚期的浮雕虺龍紋的圖示,以圓圈紋為眼睛,浮雕谷紋為翹鼻,浮雕雲紋為下顎,浮雕S紋象徵飄卷的鬣毛和奔跑狀的足爪,額頂,吐舌等處用細扭絲紋勾勒,構成一個側面龍首的形象。
類似的双線、寬線、單線虺龍紋,可見于山東省蓬萊縣村里集墓葬、河南省浙川下寺春秋楚墓及陝西省風鳳翔縣雍城所出土的玉器上,浮雕虺龍紋可見于山西省太原市普晋國趙卿墓的出土物中。
2. 規律組裝
由于虺龍紋的體形小,必須以群體的形態雕琢在玉器的表面上,該玉器如為玉璧、玉玦、玉珩或方形玉片時,虺龍紋大多按照玉器的形狀作規律性的排列,其中又包含“依形排列"和“對稱布局"兩個特色。
“依形排列"出現在玉璧、玉玦等圓體形制上,例如春秋晚期的玉環在圓體造形內部透穿一個圓孔,表面雕七個浮雕虺龍紋,每個虺龍紋的方向一致以逆時針的方向排列環面一圈,正是配合圓形器面所做的設計。
對稱式的布局以玉珩和方形玉片較為多見,例如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晋國趙卿墓所出土的玉珩中,有些玉珩兩端琢制成扉棱狀的龍首,表面雕琢面向兩端的反向虺龍紋,玉珩中段以細扭絲紋作為邊框,框內也雕琢了彼此相背或相向的虺龍紋。
3. 寄生設計
除了玉璧、玉玦及玉珩等幾何式的造形之外,在象生動物玉飾上也雕琢虺龍紋作為裝飾,此時的虺龍紋猶如寄生一般的位于動物造形上,是春秋時期特有的設計。
例如春秋晚期的虎形佩,此器的造形是一個頭部向後回轉,前胸低伏、後肢立起,臀部高抬的玉虎,表面布滿浮雕狀的紋樣,中段身軀可見三個浮雕虺龍紋分別呈現向前、向下及向後的形態,好像寄生在玉虎身上一樣,與玉虎之間具有寄生同體的關係。
該玉虎的頭部即是一個較大的虺龍紋,它們的前肢和後肢兩處也用較大的浮雕谷紋縱橫相連,表示彎曲的腿部肌肉與足爪,由于谷紋的形態近似虺龍紋的翹鼻、吐舌及下顎,顯然玉工是取用較大虺龍紋的鼻吻部分,作為玉虎屈蹲的肢體,使虺龍紋與玉虎造形之間產生共享的關係。
從小虺龍紋的寄生關係到大虺龍紋與造形之間的共享關係,再推展到玉虎的整體形狀,仿佛可以看到虺龍紋由小型的裝飾紋樣逐步加大,與玉虎造形局部整合的過程,類似的設計可見于河南省淅川下寺所出土的成對玉虎上,是寄生設計的形紋特色之一。
4. 一紋兩用
“一紋兩用"是指虺龍紋以特殊的形態組成另外一個獸面紋,也是春秋時期特有的設計。
例如春秋晚期的獸面玉飾,該器的輪廓近似方形,表面共有四個浮雕虺龍紋,其中兩個龍紋位于器面的上半部,呈頭朝上鼻吻相對狀,另外兩個龍紋位于器面下半部,呈鼻吻朝下,頭頂相對狀。
類似的設計亦可見于河南省桐柏縣月河一號墓所出土的玉柄上,該器近似“王"字形,“格"部前端透穿一個小孔,孔的周邊雕琢一個具有橢圓形双眼的獸面,即是以兩個虺龍紋所組成的。
5. 多層次設計
“多層次設計"是在比較寬廣的器面上,運用“一紋兩用"的技法,將眾多虺龍紋組成數個獸面,鋪陳在整個器表上,當觀者進行組裝與拆解的賞析活動時,會產生大小相間,局部與整體的層次感。
例如春秋晚期的長方形玉勒,形狀扁薄,器面雕琢四排縱向虺龍紋,並以左右對稱的形態,居於內部的兩排虺龍紋,形體較小,鼻吻朝向上方,兩兩相接為四個小獸面紋,位于外側的虺龍紋形體較大,鼻吻朝向下,它們的吐舌與內部小虺龍紋的吐舌可以組成一個較大的獸眼,而四排縱向虺龍紋共可組成三個大型獸面,這種由小至大,從局部到整體的組裝方式,即屬多層次設計法。
春秋玉工配合玉器的造形安排虺龍紋,產生規律、寄生、一紋兩用及多層次等組裝方法,在抽象繁密的布局中呈現出豐富的趣味,值得仔細玩味。
五、玉龍百態——春秋戰國玉龍的創意設計
俗話說“神龍見首不見尾",用飄忽的行踪來強調龍的神秘,無可掌握,但是在古玉的世界裡卻不然,因為歷代玉工都要用明確的線條和形狀來表現龍的形軀與神性,其中最為人所稱道者,即屬戰國時期的龍形佩。
戰國玉龍以修長而靈活的造形獨步玉壇,它的成就是從春秋晚期一脈相傳而來的,這是因為早期的玉龍以粗體或獸身的形態為主,即使是帶狀身軀,也顯得比較粗短,直到春秋晚期才很具體地把龍身拉長,在有限的空間裡彎轉變化,開創蛇身玉龍的時代。
戰國玉工承襲了蛇身龍形的觀念,在鏤空技法上精益求精,配合玉料的形狀設計造形,制作出流暢生動的龍形佩,其變化形式約可分為波浪式、折卷式、回身式、S形及多變式五類。
1. 波浪式玉龍
“波浪式玉龍"是指身軀如波浪一般起伏的龍形佩,主要出現于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之間,可視為蛇身玉龍的初階狀態。
例如春秋晚期的龍形佩,龍首位于左上方,頸部向下彎曲,身體朝上隆起再斜曲而下,尾巴微微翹起,表面布滿正向和倒向的浮雕虺龍紋,龍首的額頂和嘴巴都以細扭絲紋為飾,呈現春秋晚期的紋飾風格。玉龍身軀呈長條狀,狹長的比例顯示蛇身玉龍的特色,其仰首拱身翹尾的波狀造形,不僅可以有效地拉長龍身,也讓帶狀玉龍增加一些造形上的變化。
由于波浪式玉龍的頭端較粗,尾端較細,系帶孔必須偏向龍首一側,才能在穿線佩帶時保持平衡,正是配合造形特徵所做的設計。
2. 折卷式玉龍
“折卷式玉龍"是指龍形佩的身軀先做一次大弧度的彎轉,其餘的後段身軀和尾巴再于大彎轉的龍身內側順勢折轉,形成双“ㄇ"字形或圓卷式的形態,也見于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之間。
例如春秋晚期的龍形佩,此器的龍首位于左下方,龍身向上轉成“ㄇ"字形,龍尾部分收窄,于龍身內側轉折為小“ㄇ"字形,尾端朝內捲起,形成双“ㄇ"字形的折卷式玉龍。
玉龍表面布滿浮雕雲谷相雜紋,龍首下顎也有春秋時期典型的圓端鏤空,而其頭頂微翹的鬃毛與身邊歧出的鬣毛或足爪,不僅可以充分使用玉料,也能為垂直方轉的龍身增加一些活潑的變化。
3. 回身式玉龍
“回身式玉龍"不僅頭部呈回首之狀,連同它的頸部和前段身軀都向後回轉,而且頭部已經到達或越過全器的二分之一,這也是從春秋晚期就已出現的造形。
例如戰國早期的龍形佩,玉龍呈橫臥式的S形,頭部位于下方,身軀由下向上回旋,形成圓丘狀的隆起之後,再斜轉而下,尾巴朝上勾卷,表面布滿雲谷相雜紋,是戰國早期所流行的紋樣,器身中間透穿一孔,穿線佩帶時可以保持平衡。
由于此件玉龍的頭部已經到達全器的中央,加上其後的頸部與前段身軀長度已達全器的一半,所以能夠產生一股牽引的拉力,而後面的身軀又呈大弧度彎轉,其彎轉的弧度正好與龍首的拉力配合,仿佛整條龍身即將跟著回轉過來一樣,極富動感。
4. S形玉龍
“S形玉龍"是戰國玉龍的典型樣式,然而嚴格來說它比較像“ Ω"形,但是因為它的身軀以“S"狀連續彎轉,而且像“S"形一樣流暢,所以坊間習慣稱其為S龍。
例如戰國時期的龍形佩,龍首位于右邊,呈回首仰視之狀,頸部朝下彎曲,龍身作ㄇ字形彎轉,尾巴朝上卷起,表面布滿浮雕谷紋,是戰國時期的典型紋飾。
由于戰國時期的造形鏤空法已經非常成熟,玉工可以在任何片狀玉料上設計彎轉的龍形,產生各式各樣的變化,除了用“成形對開法"制作的成對玉飾之外,幾乎沒有一模一樣的例子,所以後人用“玉龍百態"來讚美此一時期的龍形玉飾。
5. 多變式玉龍
戰國時期的S形龍,可以配合玉料的形狀任意彎轉,但是玉工也會考慮到整體造形的比例與美感,不會無限度的配合玉料來拉長龍身,所以當玉工拿到一塊窄長形玉片時,就會用其他的小型動物來搭配S形龍,為龍形佩的造形增加更多的變化。
戰國時期的龍形佩,當主體玉龍的形狀確定之後,玉工把龍首前端的玉料制作為末端分岔的長鬣,龍身下方的玉料琢制為L形的曲足,而左下角的邊料則透雕為鳳鳥,以俯首卷身的形態依附在龍身末端,達到“玉盡其用"的目的。
春秋戰國的玉龍是單一角度的側面像,透過依料施工與純熟的鏤空技法却可產生千變萬化的造形,其別出心裁的設計,充分展現東周時期的創意與活力。
六、面面俱到——戰國晚期至漢代獸形紋的創意設計
戰國晚期,玉工除了運用凹弧面和多視點的角度取象,來追求平面動物的之立體感之外,也著重在平面玉料上表現動物的全形,當時所採用的方法是以拼貼的方式,將動物的正面與左右兩個側面連接在一起,形成“面面俱到"的全形設計。
此一方法從戰國晚期延續到漢代,動物的肢體位置會隨著玉料片的形狀而改變,產生長方形、弧形及圓形等三種樣式,而肢體的形狀也有著或繁或簡的差異,整體呈現從具象到抽象的演化趨勢。
1. 長方形玉料的獸形紋設計
在長寬比例差距不大的方形玉片上,器面還會寬闊,不僅可以容納各個角度的動物形象,而且它們的擺放位置與動物的實體狀態相差不遠。
例如戰國晚期的長方形玉飾線繪圖,此器周邊陰刻長方形的邊框,框內填滿一個獸形動物,動物的頭部位于器面下方,兩個近似馬匹的身軀以對稱性的布局方法連接在獸首後面,猶如一首双身的異獸。
然而這兩個對稱性的獸身,各有二只彎曲的腿部和一條向前卷起的長尾,形態與左右兩側所看到的獸身形狀相同,所以筆者推測玉工為了在平面器表上表現獸身動物的全形,從旁觀者的角度把獸形動物區分為三部分,正面頭部,左側面身軀及右側面身軀等等,然後按照各部分的相對位置組合起來,即成為一個完整的獸身動物。
為了讓畫面有四平八穩的均衡感,玉工一方面拉長獸首的橫向比例,另一方面在兩個對稱的臀部之間,雕琢短弧線與双圈紋,將左右兩個側面身軀連接為一體,除了使多視點的形象拼貼,不會顯得分散之外,也讓整個獸形紋近似從上向下俯視的感覺,類似的紋樣可見于戰國時期中山王墓的出土物中。
2. 弧形玉料的獸形紋設計
例如戰國晚期至西漢的獸形紋線繪圖,該器的輪廓呈上弦月形,正中處雕琢一個獸面,獸面之上連接兩束身軀朝左右兩側鋪展,並配合器形的弧度,呈現凹背、垂腹、翹臀、卷尾之狀,腿部隨著身軀的起伏變化彎曲或竪立,成束的鬣毛却與身軀作反向的飄卷,既可充分運用身體上下方的玉料,又能增加獸身形體的變化。
從獸面和兩個身軀的連接狀態來看,此器也像一首双身的異獸,但是從獸身的肢體情況來看,仍是一個獸首和左右兩個側面身軀的組合,只是為了配合弧形玉料的形狀,將左右兩側的身軀,拉到獸面兩旁透過蹲伏有力的肢體動作,讓獸形顯得更加威猛,類似的紋飾設計可參考戰國中山王墓出土的玉璜拓本資料。
3. 圓形玉料的獸形紋設計
戰國晚期至漢代盛行用大型玉璧為逝世的君王或高級貴族入殮,這些大型玉璧常常畫分為內外二區或三區,以不同的紋樣來裝飾,其中即有狀似一首双身的獸形紋。
例如戰國晚期至西漢的玉璧,此器分內外兩區,內區是排列整齊的浮雕谷紋,外側區則是四組獸形紋,每組獸形紋的頭部居于中間,橫眉、竪鼻、直角眼的五官特徵與上述兩類獸形紋一致,由頭部延伸而出的身軀分為左右兩束,鋪陳在頭部兩側,基本構圖也與上述的弧形獸形紋相同,可見此器的獸形紋也是結合正面獸首與左右兩個側面身軀的全形設計。
由于玉璧外區為360度的圓圈,拼貼法獸形紋的長度無法布滿全域,所以玉工把璧面外區分為四等分,各雕一組獸形紋成為圓形的群組裝飾,類似的紋樣亦可見于山東省臨淄商王墓所出土的玉璧上。
4. 獸形紋的演化趨勢
從長方形玉料、弧形玉料到圓形玉料的比較中,我們看到拼貼法獸形紋的取象方式,以及它們在各種器形上的鋪陳狀態,除此之外,眼尖的讀者或許已經發現前二者的獸形紋比較具象,後者的獸形紋則顯比較抽象。
圓形玉璧上的獸形紋確實有明顯的變化,個中原因可能是因為玉璧分區之後,器面較窄,所以玉工保留“獸首居中,獸身拉至兩側"的基本造形,但是肢體部分則有所簡化。
包含三件器物的獸形零件與局部紋飾,有漢代的青銅構飾,此器為了讓觀者從正面可以看到獸身動物的全形,制作者將立體化的身體中剖後,拉至獸首兩側,與玉器的拼貼法獸形紋雷同,顯然是當時頗為盛行的表現手法,而它的具體形象即可作為拼貼法獸形紋的原型。
七、視點取像——戰國晚期至漢代劍飾器紋飾的創意設計
劍飾玉是鑲嵌在劍身與劍鞘上面的玉器,由其所在位置可分為劍首、劍琫、劍璏及劍珌等四個子類,每件玉器皆具有實用和美觀的功能,同時也是身份地位的表徵。
此一品類大約興起于春秋時期,各個子類的造形豐富多變,而且較少看見全套的組合,到了戰國晚期成套使用的劍飾玉越來越多,各個子類的形狀也逐漸穩定下來,表面常見淺浮雕獸形紋,這些獸形紋用涡卷狀的雲紋和谷紋所組成,組合狀態隨著劍飾玉的子類而變化,形成統一性的紋飾題材。
1. 劍飾玉的種類
劍飾玉是鑲嵌在劍上的玉器統稱,它們的使用情況,各有不同的位置與功能,所以又可以分為劍首、劍琫、劍璏及劍珌。
玉劍首
玉劍首位于劍柄的頂端,它的造形多呈圓餅狀,上面以浮雕谷紋或雲紋作裝飾,底部常有圓形凹槽和數個小孔,用來插嵌劍柄。
玉劍琫
玉劍琫位于劍柄和劍身之間,用來隔絕劍身,保護執劍者的手部不會被鋒利的刀刃割傷,它的輪廓近似“凹"字形,器身中間最厚,表面隆起一道中脊,中脊兩側逐漸傾斜,至左右兩側最薄,內部透穿一個矩形的中孔,用來插嵌劍柄。
玉劍璏
玉劍璏固定在劍鞘中上方,它的輪廓呈長方形體,器身兩端向下彎卷,中下方突出一個矩形的系帶孔,矩形孔的外底用黏胶與劍鞘相粘,再用細繩穿入孔中,把玉劍璏和劍鞘緊緊捆在一起,孔內的其他空間則可另外穿入繩索或皮帶,方便佩掛。
有的玉劍璏呈短長方體,兩端稍為突出或與方形細帶孔平齊,稱為“玉劍璲",功能與玉劍璏相同。
玉劍珌
玉劍珌位于劍鞘底部,它的輪廓呈上窄下寬的梯形,器身中間最厚,左右兩側最薄,而且向內微微彎曲,玉劍珌的頂部近似梭形,中間鉆磨一個較大的主鑲嵌孔,主孔兩旁各有一個較小的輔助孔,固定在劍鞘的最下方。
2. 劍飾玉獸形紋演化
戰國晚期至漢代的劍飾玉都有紋飾,如浮雕雲紋、谷紋、螭紋及獸形紋等等,其中的浮雕獸形紋,由雲紋、谷紋及獸面所組成,最常裝飾在玉劍琫、玉劍璏及玉劍珌等器物上,由于劍飾玉的造形不同,當它們鑲嵌在劍上之後,旁人看它們的視線角度也不一樣,這兩種因素深深影響玉工的取像角度,使劍飾玉的子類呈現出不同的獸形紋。
玉劍琫:正前平視像
玉劍琫呈凹字形,位于劍柄與劍身之間,由于位置較高,旁觀者可以直視,所以玉劍琫上的獸形紋是從前方平視的正面像,其情況以隆起的竪脊為中軸,由上至下雕琢橫眉、圓眼及鼻吻作為獸面,獸面兩旁用縱向與橫向的雲谷炆紋表示蹲伏狀的四肢和足爪,整體構成正前方所見的動物全貌,是配合凹字形器面所作的設計。
玉劍琫上的獸形紋有簡化的趨勢,首先由原本象徵肢體和足爪的涡卷狀雲谷紋改變為方轉式的幾何性圖案,其後更進一步,如眼睛消失,橫眉竪鼻也改為方轉式的紋樣,整體構成抽象化的紋飾風格。
玉劍璏:高空俯視像
玉劍璏呈長方形,鑲嵌位置比劍琫低,旁觀者可以從上向下俯視,所以玉劍璏上的獸形紋是選取動物爬行時,從高空俯視下的全貌。其形狀為橫眉、竪鼻、圓眼的獸面位于器表一端,其餘布滿浮雕雲紋、谷紋及如意雲紋等紋樣,各種紋樣以對稱、橫竪相連的形態排成一組,再一組一組連接成動物的身軀和腿部,而穿插在器緣處的四個谷紋則象徵俯視下的四足,猶如獸形動物邁開腳步爬行之狀。
此一高空俯視下的爬行全貌也有簡化的趨勢,首先如雲紋、谷紋及如意雲紋的排列趨於規整繁密,已經沒有跨步行走的肢體力量,其次四足消失,軀體被規律性紋樣所取代,最後獸面消失,全部變成V字形連線乳丁紋為主,雲紋和如意雲紋作為間飾的規律性紋樣。
玉劍珌:斜角俯視像
玉劍珌呈梯形,位置在劍鞘下端,旁視者須微微側傾來看它,所以器表上的獸形紋取斜角俯視下爬行動物的全貌,其形狀為獸首位于上方,橫眉和竪鼻連成T字形,直角處勾勒双眼,獸鬚微翹,猶如頭部上仰之狀,身軀部分以左右對稱的形式排列成俯視下的狀態,位于兩側的縱向雲紋象徵跨步行走的四肢。
此一斜角俯視下的動物全貌也有簡化的趨勢,例如玉劍珌上,方轉式的勾連雲紋依左右對稱的形態排列,紋飾布局與上述形狀相近,但是上方的橫眉,竪鼻,直角眼及獸鬚都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與身軀部分形狀一致的勾連雲,其縱向與橫向的穿插布局,呈現幾何化的風格。
劍飾玉上的獸形紋飾,除了順應各件玉器的形狀之外,產生不同的角度取象,這種依料施工和觀者視點的双重考慮,讓戰國晚期至西漢的劍飾玉有別開生面的設計。(本文節錄自震旦文教基金會出版之——認識古玉新方法乙書)
認識古玉新方法:解玉篇——解析古代玉器設計的創意美學/古董賣場, 珠寶賣場, 珠寶, 文物, 古董, 典藏, 展覽, 線上展覽, 藝術, 銅器, 玉器, 陶瓷, 漆器, 珍玩, 書法, 繪畫 https://bit.ly/3kubXeP


璧、珪、璜等中國古代玉雕 | Christie's

2020-09-17_13495958220344-cropped-24002017_HGK_16069_2704_000(a_very_rare_green_jade_toothed_animal_mask_ornament_late_hongshan_cult)2016_NYR_12171_0911_000(a_very_rare_and_superb_pale_greenish-yellow_jade_figural_pendant_weste)2015_NYR_11418_0004_000(a_very_rare_white_jade_arc-shaped_pendant_huang_china_late_eastern_zho)2015_NYR_11418_0003_000(a_rare_large_bluish_olive-green_jade_ge_dagger-axe_china_late_shang_dy)a-rare-small-yellowish-green-jade-bangle2009_NYR_02268_0261_000()2020-09-17_1350202020-09-17_1350132020-09-17_135007

璧、珪、璜等中國古代玉雕 | Christie's


玉璜,在中國古代與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等,被《周禮》一書稱為是"六器禮天地四方"的玉禮器。六器之中的玉璜、玉琮、玉璧、玉圭等四種玉器,歷史最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
在良渚文化中,玉璜是一種禮儀性的掛飾。每當進行宗教禮儀活動時,巫師就戴上它,它經常與玉管、玉串組合成一串精美的掛飾,顯示出巫師神秘的身份。且每一個上都刻有或繁或簡的神人獸面圖象。玉璜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與玉佩同樣贏得收藏家們的偏愛,尤其在台灣、新加坡市場行情看好。
年代: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特點:黃色,帶赭色沁。體扁薄,呈半圓形,直邊中部凹雕一獸面,雙眼為重環形,自眼廓上凸起,形成雙重浮雕,用管鑽鑽出兩重眼圈。眼圈外側飾繁密的渦紋地,渦紋間用多條弧線接連。鼻為長方形,飾密集的回紋地。闊口微啟,上下齒各有兩個獠牙露於口外,其上飾密集的直線紋地。兩端各凸雕側視獸面紋一個。獸面紋之外滿飾渦紋、雲紋、回紋等,其間連線獸面的上肢依稀可辨,酷似人的臂膀。背面刻滿陰線紋。此器熟練地採用起凸、管鑽等技術。紋飾精繁,為新石器時代玉器中所罕見。現藏故宮博物院。
戰國時期
較前代同類器而言,戰國玉璜的形制與藝術風格均發生了劇烈變化,不僅數量眾多、形制繁雜、流播地域更為廣泛,還出現了出廓式、鏤空式、層疊式、分節套合式等諸多精美絕倫、巧奪天工的嶄新品種。以下依據形制與紋飾圖式的區別,將常見的戰國玉璜(珩)大致分作以下幾類。
出廓式玉璜
出廓式玉璜是戰國時期大量出現的一類形構複雜器型,所謂"出廓式"就是在傳統玉璜"母本"形體之外以鏤空透雕等技法加飾龍、蛇、螭、鳳、變體雲紋等"附屬"造型而形成的一種形構,是戰國玉璜中最具特色的創新品種之一。
玉璜
玉璜
按照所能見到此類型標本,可將其分為一側出廓式、兩側出廓式、兩側及兩端出廓式三類。
(1)一側出廓式璜的標本最為常見,例證見於安徽長豐戰國墓出土器,體扁平,彎弧成半璧狀,弧背外緣中部鏤雕兩隻左右對稱的出廓鳳鳥,鳳鳥尖喙,冠微上揚,作回首伏臥狀,碩大長尾向兩側翻卷,璜體邊緣飾規則扉棱,器表兩面以蒲紋為地紋,間飾碩大的捲曲羽狀紋,周圍勾勒凹弦紋邊闌。湖北丹江口吉家院出土一件戰國中期素麵璜,弧腹外緣向下對稱伸出兩勾雲形扉齒,是本式璜中較罕見的例子。
(2)兩側出廓式璜的典型例證見於山東淄博臨淄區商王村戰國墓出土器,體扁平扇面狀,兩端作龍首形,龍口部透雕,尖唇,杏仁目,獨角,下頜有須,器表陰刻勾連雲紋。璜體弧背外緣出廓透雕變體勾連雲紋、弧腹外緣出廓透雕左右對稱的一組變體螭紋。
(3)兩側及兩端出廓式璜是較前兩類器形構更為繁縟複雜的一類器形,典型例證見於安徽長豐楊公戰國墓出土的此類器,體扁平成拱橋型,兩端對稱鏤雕彎曲呈"U"形的回首龍狀,龍作張口吐舌狀,尖吻,杏仁眼,長角捲曲後飄,龍體以陰刻線與璜體"母本"分隔,璜體弧背、弧腹外緣出廓鏤雕對稱的變形鳳鳥,弧背上部的鳳鳥短小而簡約,弧腹下部的鳳鳥形體碩大而鏤雕繁縟。璜體器表兩面淺浮雕三聯谷紋。
鏤空式玉璜
本式璜所見的出土物標本不多,典型例證見於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器,體扁寬,通體鏤空透雕出左右對稱的幾組相互連貫糾結的龍、蛇、鳥形,再以淺浮雕、細陰刻線對龍、蛇、鳥的軀體細部精細勾勒,兩端、弧背、弧腹以各種動物形體特徵為外緣,構成整器輪廓的不規則形。一面雕有紋飾、一面光素無紋。
層疊式玉璜
本式璜例證見於湖南臨澧縣九里茶場戰國墓出土器,體扁平,弧形,分上下兩層,中間透雕分隔,上部分雕琢成雙首龍形,龍口作圓穿,上吻寬闊前突,橢圓眼,龍角後飄,龍身表層陰刻捲雲紋。下部亦雕琢呈雙首龍形,龍首部透雕,口微張,上吻伸長與上部龍身相連結,下吻短而上卷,龍體表面以細陰刻線刻有捲雲紋、網紋、絞絲紋、羽狀紋等裝飾,兩龍身上下有弦紋輪廓線邊闌。
玉璜
玉璜
分段連輟式玉璜
本式璜例證見於河南輝縣固圍村祭祀坑出土器,是目前所見戰國玉璜中形構最為複雜、雕琢最為精細、工藝成就最高的一例。通體由七件玉飾和兩件鎏金銅獸頭分段拼接組成,雙面雕,各部分之間以銅片相互連貫。正中間一件玉飾呈梯形,體表飾簡約龍首紋、雲氣紋,有陰線刻弦紋邊闌,上部雕刻一出廓獸形飾,獸作回首臥伏狀,張口露齒,橢圓形目,臀上翹,垂危上卷,體表飾水滴紋,下部雕一出廓圓鈕。正中間玉飾的左右兩側各對稱拼接三塊玉飾,其中第一塊扇形飾體表陰刻多組簡約龍首紋,第二塊玉飾雕琢成龍首形,龍嘴微張,上吻寬大而前突,下吻短而前端內卷,龍鬚弧形外卷,眉與嘴邊陰刻絞絲紋,第三塊橢圓形玉飾中間鏤空成勾雲紋,體表陰刻雲紋。七件玉飾中,中間五件聯為一體,呈雙龍首璜體狀,最外側兩件橢圓形玉飾各用鎏金銅片與雙首龍璜體相連線。整器形構繁縟奇巧、雕琢精整細膩,珍貴而罕見。
戰漢時期的玉璜
戰漢時期的玉璜
戰漢時期的玉璜
長:28.5cm。
在中國古代,玉璜與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等總稱為"六瑞",被《周禮》一書稱為是"六器禮天地四方"的玉禮器,級別高,份量重,是玉器收藏家的收藏重項,非機緣巧合所不能得,亦是吉祥之瑞器。此玉璜呈窄弧形,兩端稍寬,體扁薄,表面琢鼓釘紋,顆粒飽滿,地子碾琢平整。璜周圍勾勒凹弦紋邊闌,中間打孔,供穿系。該玉璜體型較大,受沁後色澤變深,表面灰皮自然,光氣老到,是一件難得的戰漢玉器精品。
春秋時期
上述幾類是戰國時期玉璜的創新形制,此外春秋時期各種形制的玉璜這一時期仍然繼續流行,常見的大致有以下幾類。
雙首龍式玉璜
發現的戰國時期雙龍首形璜的數量甚豐,表明這一時期此類璜十分流行。例證見於安徽長豐楊公戰國墓出土器,兩端龍首張口露齒,杏仁眼,上吻寬大而前端尖細,下吻窄細,角弧形後豎,頜下有須,頭部五官均有陰刻輪廓線,龍首與軀體間雕刻弧形絞絲紋分隔。龍體表面淺浮雕規則的三聯谷紋,谷紋區外側有弦紋邊闌,兩面紋飾相同。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雙首龍形璜等與上述器形制雷同,僅器表飾有谷紋、捲雲紋、圓穿位置與數量多少略異。此外國家博物館藏龍形璜河北平山七汲村中山王墓出土器,體較長豐楊公戰國器略寬扁,龍眼菱形或橢圓形,器表飾渦紋、蒲紋或捲雲紋,雕琢簡約。
緣出扉牙式玉璜
本式璜的特徵是在璜體外廓切割出多種外凸或內凹的扉牙形狀,形成一類所謂凸凹起伏變幻的裝飾性"花邊",此類裝飾在戰國以前的玉璜中也有少量出現,多為左右不對稱的裝飾形構,到戰國時期數量劇增,成為璜體外緣裝飾的一種常見形式。典型例證見於國家博物館藏臥蠶紋璜,體扁寬,中間部分弧背,弧腹外緣光平無扉牙,兩端部分的外緣雕琢有方折狀牙脊,器表飾淺浮雕臥蠶紋、谷紋。類似的標本還見於北京延慶出土雙獸首形璜。
紋飾分區式玉璜
戰國時期的此類璜,溯其源出,多系直接從春秋楚地紋飾"分段式"璜承襲或演變而來,亦有藏家據其紋飾分區狀況稱其為"兩段式"、"三段式"璜等。河北平山縣七汲村中山國墓地出土的戰國夔龍紋璜,璜體中部刻有窄細的凹槽將紋飾分為左右對稱的兩部分,本式璜圖式的分區方法、繁縟的不減地浮雕夔龍紋與填襯細陰刻線絞絲紋的工藝技法,與春秋時期楚玉"兩段式"璜的形構紋飾同出一轍,是直接對春秋楚玉璜傳統形制的沿襲。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扁平體玉璜,扁平體略厚,器表紋飾以淺浮雕谷紋雜以雲紋為主,有兩條縱向絞絲弦紋條狀帶將谷紋平均分作三區,中間部分紋飾區的中部填飾有方形細格線紋,弧背、弧腹緣部有彎弧狀絞絲弦紋邊闌,兩側區域均作變體龍首形,外緣微起牙脊,器表谷紋中間飾雲紋、方形細格線紋。曾侯乙墓出土的另一件拼接玉珩,器表紋飾亦有條狀或弧形絞絲弦紋帶隔離均分作三區,與上述三區紋飾璜形構的細微差別在於器表鋪滿繁縟的夔龍紋,整器外緣均有扉牙。
玉璜
陰線刻式玉璜
戰國玉璜中,還有一類雕琢紋飾不使用淺浮雕技法、而僅用陰線刻繪圖式的標本,例證見於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玉璜,體薄而寬扁,器表用雙陰線刻繪流暢捲雲紋,紋飾區外有直線形、彎弧形陰線刻邊闌。器表另一面雕琢獸面紋。
此外,戰國時期還偶見體扁寬、呈半圓形或扇面狀的"傳統型"素麵璜出現,如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器、甘肅寧靜雙峴鄉尤付村出土器等。
與性別
玉璜從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始一直是女性的象徵,並僅限於個人飾件體現其社會地位 的象徵性。步入良渚時期後,琮、璧和鉞開始超越個人飾件的範疇,成為重要的社會權力象徵,標誌社會複雜化進程加速,社會成員的地位、等級和財富分化明顯加劇。當象徵男性權力的琮和璧開始流行,璜作為女性的象徵仍然沒有太大的變化,表明女性地位已退居於男性之下。隨著良渚文化的衰落,無論是琮、璧還是璜,統統隨著酋邦社會的解體而消失,表明當時的社會結構又退回到了等級關係比較簡單的狀態。雖然其中一些玉器的形制與工藝後來被中原地區的複雜社會所繼承,但是由於青銅禮器的出現,它們的象徵性和社會意義已經和新石器時代不可同日而語了玉璜:玉璜,在中國古代與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等,被《周禮》一書稱為是&quo -華人百科 https://bit.ly/3kp6x4T


1217617732421799119141423441145152811223892796864207557232389230613 (1)2389230613141418994912176799511217725195451453980163137883842069009011970381704514129788364265960 (1)836426596016313182344206061404513196432389169141

玉璜的發展與演變
玉璜的發展與演變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mrfwUZ
璜在古代也是一種瑞玉,其形式為一種弧形的玉器。《說文》釋作「半壁曰璜」。實際璜比璧出現的時間還要早。雖然有些璜可以說是璧環類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但有些璜卻根本無法合對成璧。所以這一說法似乎只不過是漢儒對璜的一種理想化和系統化的解釋,與古制不符。
從目前考古發掘資料得知,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已經發現了製作簡單的玉璜,並多出自死者胸頸部位,當為佩飾。不過在宗教巫術盛行甚至幾乎統帥一切的原始社會中,古人的佩飾也絕非是單純的裝飾品,它與原始人佩戴獸牙、獸角來作為勇敢的象徵,具有辟邪的功能相似,同樣含有特殊的意義。
《太平御覽》卷十四玉部《搜神記》中指出,璜是由彩虹變化而來的,因為古人不知虹為何物,便認為是神,由神而生敬畏,由敬畏而生崇拜。
在出土的資料中有一種長條形璜確實與虹之形狀相近,不過有些璜之造型卻明顯的與虹沒有關係,而這些不同形式的璜,在時代上又相差不多或同時出現,看不出有什麼承接關係,所以璜與虹說,還有待探討。
玉璜的形式
1、長條弧形
這種璜整體隆起呈弧形,兩端大多都有穿孔。早期璜面素光無紋,琢制的也不太規整,斷面有的呈橄欖型,有的呈三角形,在史前考古學諸文化中多有發現。比較接近彩虹的造型,商周時期仍有出土,製作較前規整,璜面上也開始出現了紋飾。
2、扇面形
璜的整體像一個展開的扇面,即是將長條弧形黃面加寬,呈扁平弧形,兩端或中間穿孔。這種璜在新石器時代已有發現。
春秋戰國時,璜面上的圖紋才日益豐富多彩,不但有單一的幾何紋樣的陰刻或浮雕裝飾,而且還出現了龍鳥獸虎等動物紋飾。
3、半壁形
動物形玉璜,一般常見有龍和虎的造型。龍形璜的形式為:龍頭向下,龍體隆起,尾部平齊,口與尾端各琢一穿孔,龍身上琢刻重環紋、菱形紋等作為裝飾。
4、雙獸連體形
一般是在璜的兩端雕琢一隻側面龍首,兩龍身體相連合為一體。最早的實物資料是出土於紅山文化的雙龍首玉璜。
5、其他形制
此外還有橋形璜和組合型玉璜等,橋形璜的璜面呈長條形,兩端斜直向上,並有穿孔,史前文化中多有出土。組合形玉璜是由數塊玉組成的較為特殊的玉璜。
玉璜的工藝風格
眾多的資料說明,玉璜從一開始出現(新石器時代),就備受古人的青睞。無論是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仰韶文化以及龍山文化等中國南北各區域均有出土。
開始由於歷史條件和製作工藝的限制,大多琢磨的不甚規整,薄厚也不均勻。質料可能是就地取材,一般比較粗糙,但是造型確實多種多樣。有長條形、扇面形、半壁形、橋形等。
目前最早在玉璜上琢飾紋樣的是良渚文化。其出土的一件透雕獸面玉璜,凡鏤空之處,均先用陰線勾畫出部位,用管鑽法穿透,然後用線切割的方法鎪擴成圖形,整個器型清晰的保留著鏤空的琢制痕跡。
商周時期,由於工藝技術的提高,玉璜的製作較前日益成熟,不但使早期出現的各式玉璜造型規整,琢磨平滑,而且在鄭州銘功路商早期的墓葬中,還發現了動物形玉璜。其形如扇面,一端獸頭,背部琢有凸脊。至商晚期這種璜琢制的更加精細,大多為龍首長條弧形,身上飾以三角紋或鱗紋圖案,尾端有一穿孔。
西周玉璜造型多呈半壁、半環或扇面形,兩端有孔。除光素者外,一般均以淺陰線刻劃出龍紋和鳳鳥紋等。線條舒展流暢,裝飾趣味較為濃厚。還有的玉璜,直接以動物為型,從而顯得更加生動而且別致。特別是龍紋玉璜,可謂是西周時期較為典型的作品。
春秋與戰國時期是玉璜製作數量最大、最盛行的時代。此時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作為成組的裝飾性佩玉之風大興,因此作為成組佩飾中重要器物的玉璜,需求量猛增。工藝技巧,圖案花紋,裝飾手法均遠勝於以往。而且為了適應組佩的穿綴,一改璜之兩端穿孔為中部近外緣出做穿,有時還出現三穿。其特點為:
1、工藝上精益求精
每件玉璜從開料。切割、琢制、刻劃以及修整,拋光等方面,方圓規矩,稜角分明。這就是細小的底紋陰線也歷歷在目,無模糊不清之處,真可謂是不惜成本之精工細作。
2、圖紋繁縟華麗
此時期新的什麼觀念更加刺激發展了玉器的裝飾畫面,從而玉璜的表面一掃過去平靜古著的風貌,展現出了一種細緻稠密、華貴的新格調。雖然是商周時期常用的幾何紋,但經變形。取捨、互相映襯纏繞,或浮雕,或陰陽線緊密配合,確實又給人一種眼花繚亂、細緻華麗之感。尤其是那些奇妙的鳥獸紋,彎曲盤纏的螭虺紋等,更是變化無常,妙趣橫生。
3、雕琢技法多種多樣
春秋戰國時期的玉璜,畫面較前絢麗多姿,豐富多彩。雕琢激發也有了很大的改進和突破,不僅有單線陰刻,淺地隱起,而且還採用了透雕、浮雕及輪廓外緣加飾花紋等多種表現手法。
漢代玉璜的風格和造型基本同於戰國,但由於漢代魏晉時期人們對於之用途,需求及審美觀念的改變,從而是漢代玉璜的數量較小,製作公司精細程度明顯遜色於戰國。
南北朝時期玉璜的出土量更少,而且形式也比較單一。
唐代以後,由於新形式佩飾的出現,盛行一時的玉璜,也就完成了它歷史的使命,銷聲匿跡了。
玉璜的作用和意義
關於璜的用途,人們大多根據《周禮》記載,認為是祭北方之神的禮器。但從出土情況看,無論是新石器時代的璜還是商周春秋戰國之璜,均有穿孔。因此,古代玉璜,當時一種裝飾品,主要作佩飾之用。
不過在等級觀念、禮儀制度極為嚴格的古代社會,儘管是人體佩戴用玉,也不是單純意義上的裝飾物,它依然是貴族們身份地位的象徵。是當時社會貴族階層所佩戴的精美的玉器,是用以維繫等級制的社會秩序,同時是顯示他們自己高貴優越的社會地位的物質載體,是貴族們表示身份及權勢的禮儀佩飾。
尤其是從西周墓中死者佩璜的情況來看,璜的數量越多,佩飾的結構越複雜,長度越長,其墓主任的身份地位就越高。
由此可見,古人佩璜已大大超越了簡單的美化作用,而且深具一種禮儀和權力性質,具有強烈的社會意義和重要的政治作用。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z3zy9g.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