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屋彭氏隴西堂-客家人/來自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主要說兩種方言,分別客家語和潮州話。客家語則分布在河婆街道/三山國王/臺灣河婆客語/祖籍的空間分布特性與歷史地理區域形塑之關聯性探討—以楊梅及新屋地區為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北宋)彭延年:《彭門家訓》

a044ad345982b2b7e48937b631adcbef76099ba9 (1)9386802c4c0d48319ced3ca7769e740a2020-09-16_204627P1010065.jpg.w560h3682019010916554058405820190109165572677267p71o56orn2r8497398nqr2n582rnq5o42020-09-16_204108304f4c7771775a724971908fa0ec08fa513de31607ee336d55fbb2fbd9461b81a31410754fc18afa029d5c7c201e

彭延年,江西吉安人,北宋政治人物。
熙寧年間,因反對王安石青苗法,後被排擠,知潮州軍事[1],元豐六年(1083年),帥兵擊潰倭寇入侵,被召回官拜大理寺卿
 彭延年在揭陽。
彭延年,別號震峰。 原籍江西廬陵人。 宋仁宗慶歷年間 (1041-1048)進士,初授福州地方官,次擢大理寺少卿。 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依智高事件後,彭氏上書皇帝,奏請免追究當日棄城逃遁之官吏。 至熙寧元年(1068)十余年間,彭氏皆供職於京,勤政愛民,朝野傳頌。
熙寧元年二月至翌年七月,神宗帝命直秘寺丞,會修《英宗實錄》。 時值王安石變革推行青苗法,彭氏極力反對青苗法,不畏權勢"明奏傳說切",得罪了王安石和宋帝,故被貶來潮,為知州。
在潮數載,彭氏察民惰,懲惡扶善,興學育才,兩袖清風,政績顯著,深得民心。 尤其是他為人剛正不阿,體恤民苦,為官清廉,愛民如子,潮地百姓更加感戴不已。 故而,熙寧六年,他晉大理寺正卿,千萬潮民遮道,哭泣攀留,他甚感動。
彭氏對潮地人民有著深厚感情,加之深感京官難當,因而上表辭職,遂致仕隱居於揭陽縣石馬山下浦口村,可見其對古邑揭陽的淳正民風及山川景物熱愛更甚。 隱居之後,他樂於清貧,讀書著述是其樂趣,並種植藥物以濟蒼生,與當地黎庶同甘共苦,結下不解之緣。 他的《浦口村居詩》五首,言其行狀,中有"浦口村居好,清貧勝富華。 堆書為伴侶,種藥是生涯。 吟苦詩成癣,心閒道長芽"及"太平無事日,處處盡桑麻"之詩句,足證其時之生活趣向。
彭延年享年80有7,仙逝之後,子孫們遵其遺囑,葬於梅雲梅厝邨浮丘山虎地。 他有子6:彭銓、彭錨、彭镃、彭钺、彭(钅營)、彭(钅監)。 只有次子彭镃、五子彭(金營)兄弟出仕,一任福建古田縣令,一任湖廣桂陽縣令。 他倆為官期間,效先人勤政愛民,官聲甚好,政績卓著。
----------------------
彭延年(1009—1095)字舜章,號震峰,江西廬陵(今吉安)人,進士,是大文學家歐陽修的遠房表弟。 歷任大理寺評事、大理寺少卿、知潮州事、大理寺卿。 其為官清廉,得罪權貴,故被貶來潮為州事。 任職期間頗有政績。 他減賦稅,修築韓江堤,擊匪寇,身先士卒,斷指而不顧,與民生息,救民於水火。 "城內挖井36口",澤及潮民,有功於斯,民頌曰:"解結理絮,惟我彭公;復我生我,有我彭公"。
彭延年字舜章、號震峰,是唐末五代時期,吉州刺史彭也許是中國大陸的後裔,生於北宋祥符二年(1009年)三月。 他「幼勤學善文,六經子史,研究甚精」。。 於《易》更有獨到的見解,認為其意無須疏注,"但熟讀則見"。 彭之為文以先秦、兩漢為范,不屑於六朝的綺麗文風;為詩則宗李、杜,有元和氣格,其遠房表兄歐陽修嘗見其所賦,"稱賞不已",說必能名於今傳於後,"後果領鄉薦,登進士第"。
主要事蹟。。
勤於案牘 政聲上達。
彭延年先登科進士。 彭延年中進士后,皇上曾"召問",並曾召至隆儒殿,後授官。 彭延年到任之後,"勤於案牘",不善交朋接友,卻頗能詳察聞見,就是"窮民賤胥",也得以轉達衷曲。 由於他秉公執法,政聲上達,被提拔為大理寺評事。 他以先王"好生洽民"之道為宗旨,平反了不少冤獄,在京城內外深得人心。 時泗州漕運押糧兵因漕糧受盜而將被處以極刑。 該案評議時,他指出漕運途遙險多,"盜者非一日",如此量刑,"殺人多矣",為此,他力為申辯,使複審之後,免除了五人死罪。 不久,彭延年升為大理寺少卿,他在任內"奉命錄囚,畿內多所平反"。
遷谪潮州 治政有方。
彭延年因為官清廉而得罪權貴,從大理寺少卿貶為知潮州事。 剛好遇到儂智高事變,遠近的人都疑懼惶恐或自相驚擾,城門在白天也關閉著,彭延年便鑿三十六口井作為儲備,以應對可能發生的戰亂。
匪患作亂,侵擾潮州。 彭延年披堅執銳,招募驍勇二千餘人,固守城池奮力抵抗。 彭延年與屬下將校盟誓曰:士死志,將死鼓,臣死君,子死父,生人之大節也。 若夫弁耄綱常,傳舍朝闕,與世轉凡,哭啼嚅睨而耄焉以終者,何以自立於世。 彭延年於是"躬犯矢石",前後"凡四大戰"。 一次戰鬥中,他甚至"被賊斷一指",仍忍痛指揮。 他料敵如神,出奇制勝,曾預知賊兵將偷襲,即設伏於城西南,待賊殺至,伏兵驟起,盡殺其驍將。 與此同時,他先挑選勇士,繞道奇襲,"焚其營"。 至此,在援軍未到的情況下,還親自射殺賊寇首領,同時經過數次激戰,匪寇內外失利,最終落荒遁逃,作亂平息。
彭延年因在治潮多有建樹,從而深得潮汕百姓擁戴神宗聞其政績遂親賜「璽書褒諭」,並召回朝中任大理寺卿。 據載,他臨行之時,潮民感其恩德,不停挽留,"老幼遮道涕泣",竟至流連七日不得動身。 彭延年感於潮民的深情厚意,將許氏、黃氏兩位夫人和六個兒子全部留下,"單車詣闕",自己單身回朝中赴任。
當時,彭延年與廣陵人孫洙,都緣於博學而多次受到"禮遇",朝中每有什麼疑義,必向他倆諮詢。 神宗曾與他議及"知人之難",他說,堯也以知人為難,卻終於知難而易;用人要重視真才實學,不要只看到在小功近利上的業績。 如此用人觀,永遠有借鑒價值。
閑雲野鶴 歸隱彭園。
彭延年名重一時,引起"當事者"嫉忌。 他已是年近古稀之身,本就有歸隱之念,至此不禁心灰意冷,翌年即毅然上書辭職,告老歸田。 神宗既愛其才,也憐其情,遂賜紫衣金帶,賞地百畝,讓他致仕歸潮。 彭延年乃隱居於於潮州浦口村(今廣東省揭陽市厚洋村)建彭園。 他用皇上欽賜錢財興建粵東第一座獨具特色的私家園林彭園。 該園佈局依山面水,樓、堂、亭、閣、花木、藥圃頗得自然真趣的境界。 也有不可忽視的歷史作用,它引進和傳播了中原地區的建築、雕刻藝術、促進潮州營造技術發展,為繁榮潮州的私家園林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該園在北宋盛極一時,后譽傳中外。
彭園於宋末元初毀於戰亂。 幸得當年彭延年將設計圖紙交給建園的彭大匠帶回老家廬陵,復讎20世紀40年代廬陵彭姓老者將園圖帶至泰國交由旅泰鄉親收藏,20世紀90年代初彭氏後人又從泰國帶回浦口村,這才使彭園得以按圖複建。 這一曲折故事的確不失為園林建築史上的一段千古美談。 近年來多次修繕,現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園有藥圃,軒有東堂,更築四望樓、碧漣亭、書齋、武館、假山、迴廊。 "軒有東堂,左竹右松,負山面澤,有書在架,有鶴在庭,命車載酒,社友聚應於德星,牧唱漁歌,忘返適情於伏臘。"
彭园
彭園。
彭延年隱居後,朝廷續有"誥賜"。 作有《浦口居好》五言律詩其行狀,中有"浦口村居好,清貧勝富華,堆書為伴侶,種藥是生涯。 吟苦詩成癖,心閒道長芽"及"太平無事日,處處盡桑麻"之詩句,足證明其時生活趣向。 除此他關心揭陽文化教育,"宣揚教化重要,天下不穩定,很大程度就是化不宣......"。 在他捐資興建的揭陽學館,知州王滌新親自為學生講第一課。 後來揭陽學館名氣越來越大,秀才、舉人、進士人才輩出,學館遂改名揭陽學宮,成為當地的學術中心。 此後,紹聖二年(1095年)八月初三日,彭延年在浦口度過了11年"堆書為伴侶,種藥是生涯","稻田千萬頃,農舍兩三家"的田園生活之後,怡然與世長辭,享年87歲。 彭延年卒後葬於浦口浮丘山,是謂彭墓,位於揭陽梅雲鎮林厝寮浮丘山,坐南朝北,建於宋紹聖三年(1096)。 該墓與彭園、彭祠一並列為揭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族屬分佈。。
彭延年有子6人,曰:銓、镃、銳、鉞、(钅營)、(钅監)。 惟有镃、(钅營)兄弟鄉試第一、第二,任福建古田縣令、湖南桂陽縣令。 其餘兄弟皆太學士、博士。 如今潮汕揭西等地及梅州市梅縣區、五華、大埔、興寧、豐順、蕉嶺、平遠,陸河縣,惠州、東莞、深圳等地,皆有彭延年之後裔。 彭延年有六子八孫,皆學有所成,業有所就,其後代除遍佈粵東各地外,也繁衍於海內外,據不完全統計,子孫已有200餘萬人。
書籍記載。。

潮州府志记载
潮州府誌記載。
《潮州府志》卷三十三·宦跡 記載:彭延年廬陵人,由大理少卿谪知潮州。 值儂智高變,遠近人驚風鶴城晝閉為,鑿三十六泉以資引汲。 倭亂射殺其魁,事平,晉大理寺卿。 旋隱揭陽浦口村,以老有浦口詩祀名宦。
翻譯:彭延年是廬陵人,從大理寺少卿貶為知潮州事。 剛好遇到儂智高事變,遠近的人都疑懼惶恐或自相驚擾,城門在白天也關閉著,彭延年便鑿三十六口井作為儲備。 倭亂(宋朝少有來自海上的威脅,而倭寇的攻擊更是聞所未聞。 此處倭亂可能是貶低說作亂的人矮小,或者作亂的人當中有倭人。 )侵擾,彭延年射殺他們的頭領,作亂便平息了,彭延年就晉陞為大理寺卿。 退休歸來時候隱居在揭陽浦口村,老時做了一首浦口居好再次使其聲名鵲起。
後人評價。。
一、剔奸辨冤,秉公執法。
二、賑災祛弊,復業重農。
三、修武御寇,平亂決勝。
彭延年家訓。。
誥爾子孫,誡爾子孫。 原爾所生,出我一本。 雖有外親,不如族人。 榮辱相關,利害相及。 宗誼為重,財器為輕。 急危相濟,善惡相正。 為父者當慈,為子者當孝。 為兄者宜愛其弟,為弟者宜敬其兄。 士農工商,各勤其事。 冠婚喪祭,必循乎禮,樂土敬賀。 隆師教子,奉公守法,及人推已。 閨門有法,親朋有義。 立行必誠而無偽,御下必恩而有禮。 務勤儉而興家,務謙厚而處鄉里。 毋事貪歌詞,毋習賭博。 毋爭訟以害俗,毋酗酒以喪德。 毋以富欺貧,毋以貴驕賤。 毋恃強淩弱,毋欺善畏惡。 毋以下犯上,毋以大壓小。 毋以小忿而失大義,毋聽婦言以傷和氣。 毋為虧心之事,而捐陰騭。 毋為不潔之行,以辱先人。 毋以小善而不為,毋以小惡而為之。 毋謂無知,冥冥見曉。 毋謂無人,寂寂聞聲。 依我訓者,是其孝也,我其佑之。 違我訓者,是不肖也,我其覆之。
厄瓜多子孫,戒爾子孫,原爾所生,出我一本,雖有外戚,不如族人,榮辱相關,利害相及,宗誼為重。 財器為輕。 危急相濟,善惡相正。 為父者當慈,為子者當孝,為兄者宜愛其弟,為弟者宜敬其兄,士農工商,各勤其事,冠婚喪祭,必循乎禮,樂士敬賢,隆師教子,守份奉公,及人推己,閨門有法,親朋有義,立行必誠 而無偽,御下必恩而有禮,務勤儉而興家庭,務謙厚而處鄉里,毋事貪淫, 毋習賭博,毋爭訟以害俗,毋洶酒以喪德,毋以富欺貧,毋以貴驕賤,毋恃強凌弱,毋欺善畏惡,毋以下犯上, 毋以大壓小,毋因小忿而失大義。 毋聽婦言以傷和氣,毋為虧心之事,而捐陰騭 ,毋為不潔之行,以辱先人,毋以小善而不為,毋以小不善而為之。 毋謂無知。 冥冥見曉,毋謂無人,寂寂聞聲。 依我訓者,是其孝也,我其佑之,違我訓者,是不孝也,我其覆之。 不唯覆之,令其絕之,子子孫孫,鹹聽斯訓
彭延年_百度百科 https://bit.ly/2FFaHXh

2020-09-16_223954
------------------
民心所向——北宋名臣彭延年。
2. 民心所向——北宋名臣彭延年。
通常情況下,人際關係被許多成功的人士看成是一筆重要的財富,它甚至比你擁有更多的實物財富重要很多倍。 它可以幫助你獲取很多的東西,説明你獲取成功。 許多職場不如意的人都是在人際關係這方面吃虧,人際關係處理不好會造成很多的麻煩,可以說寸步難行。 那麼,如果人際關係處理得非常好,那麼辦起事情來就比較容易方便、輕鬆自如。 下面來看一下北宋名臣彭延年是怎麼做的。
北宋年間,潮州有一名臣彭延年,他是江西吉安人。 彭延年從小就非常愛學習,對於六經子史研究甚精,而對於《易經》更是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皇祐年間,彭延年登科進士。 彭延年中進士之後,皇上曾在隆儒殿"召問",任命他為福州府官員,主要管理一州司法,專掌管刑獄和訴訟之職。 彭延年到位之後,經常審讀一些案件,以此來獲取更多的知識。 由於彭延年秉公執法,以先王"好生洽民"的道理為宗旨,平反了很多的冤獄之案,使很多百姓都不必受罪,百姓們都特別敬重他。 彭延年在京城內外深得人心,受到很多人愛戴,後來他被提拔為大理寺評審。 皇祐五年(西元1060年)的時候,朝廷商議要嚴懲儂智高起義官員共五十餘人。 彭延年根據廣南的許多州縣沒有修築城壘,而且駐紮的軍隊也少,無力抵抗的實際情況而上奏書於宋仁宗,使那五十八人從輕發落。 有的官員竟以此事來彈劾彭延年,不過彭延年引用先王"慎用刑法"之旨,理直氣壯地予以反駁。
在宋神宗即位,改年號熙寧之後,王安石參與政事,大力度地推行新法。 而彭延年雖和王安石私下關係甚好,但是他認為青苗法有擾民的弊端。 彭延年在奏議之中反對青苗法,雖然這時候不適宜,但是他還是出來反駁。 不可否認,王安石的青苗法,其目的是富國,也不是不為群眾的利益著想。 但是事實上,朝廷放貸款,利息也高了兩分,並不比高利貸低多少,這樣"救民"的本意就成為一句空話。 王安石是想要實現民富國強,但是真正實行起來的時候就會出現很多問題。 發放貸款的時候,怎樣防止貪污受賄的問題? 錢到了群眾的手中,如何防止濫用? 到期之時,能否保證錢能夠歸庫? 若錢歸不了國庫,要不要動用刑罰,那樣會不會造成社會動蕩? 總之,到最後有利於群眾的事情,會不會變成困擾群眾的舉動。 當時蘇徹、蘇軾、司馬光等都曾先後提出異議,但是非常遺憾的是由於王安石缺乏集體的觀念,沒有使青苗法在執行中得到完善和補充。 在一意孤行的情況之下,新法的弊端逐漸顯現,最終走向失敗。 而彭延年和諸多反對者一樣,被貶到了潮州,擔任軍州事。 (www.guayunfan.com)彭延年雖然被貶到了潮州,但是依舊為百姓造福。 在潮州,彭延年賑災恤民,處處為百姓著想,為百姓造福。 戰亂時期平亂禦寇,興修水利,深得民心。 元豐六年(西元1083年),他親自率兵打仗,打敗入侵倭寇,皇帝又召回任命大理寺正卿。 在彭延年臨行之時,潮州的老百姓都痛哭流涕,處處挽留,彭延年七日不得動身。 彭延年感受到潮州百姓對自己的深厚情誼,他不想讓百姓痛苦,但是又不能夠違背皇命,於是將他的兩位夫人和六個兒子都留在了潮州,自己一個人上朝複命。 宋神宗特賜他為一品官府,出使西遼。 彭延年也不辱使命,終於為大宋王朝實現了與契丹王國和好的願望。 契丹王耶律宏基親自用玉杯賜飲、賜馬匹,並派使者兩人和勇士一個一起送彭延年回歸大宋。
彭延平知道不管身處何地,為百姓造福就是自己的責任。 人心都是肉長的,百姓們深知彭延年為自己造福,當然是擁護彭延年。 被貶到潮州的彭延年不會因為被貶而喪失信心,而是一如既往地為百姓造福。 彭延年能夠出使契丹為朝廷效勞,也是因為他深得民心。 百姓們願意信賴他,所以他才能得到了皇帝的肯定。
在工作之中,你不可能讓公司的每一個人都接受你,但是能夠讓大部分的同事都喜歡你。 所以在平時的時候要勤奮努力地工作,在做好自己分內之事以外也稍説明同事。 人心都是肉長的,你的付出大家都看在眼裡,時間長了大家都是見證人,也會對你有所改變的。 不要在公司裡面說別人的閒話。 遇到事情不會解決的情況,一定要因事而定來找同事幫忙。 人緣好是有益的,但是有的時候在公司裡面不要什麼人都結交,要分情況來結交好友。 如果領導想要器重你,必定是要看你的辦事效率和管理能力。 如果同事之間的關係非常好,那麼在你日後的升遷過程中,必定會對你有所説明。
與領導相處的時候要學會主動表現,對於自己可以把握的事情,就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意見。 學會向領導提意見,把自己的想法告訴領導,讓領導肯定你的存在價值。 很多改革都是從基層開始的,不要吝嗇自己的意見,很多時候領導都希望員工能夠與自己真正開始溝通。
作為領導人,想要領導好自己的員工,就得時刻為員工著想。 為對方著想,才能夠贏得對方的信任和尊重,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真正合作,何來今天的發展? 關心員工,並不需要付出多少,在言行舉止上面給予一個微笑和肯定,就能夠給予員工力量。 在一個企業之中,領導的心中真正有員工存在的價值,員工才會為領導付出,設身處地地考慮到整個企業的利益。
--------------
賑災袪弊——北宋潮州知州彭延年
彭延年(1009—1095),字舜章。北宋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1049年中進士。曾任大理寺副卿、潮州知州、大理寺正卿等職。
因反對王安石變法,1071年,彭延年被貶為潮州知州。當時潮州地處偏遠,相對落後,連續地震,十屋九坍,哀鴻遍野,流寇海盜猖獗,民生維艱。彭延年一入梅州地界,即遇饑民嘯聚。他遣兵將招諭,得「丁壯萬餘」,充入軍籍;上司傳檄責交多餘之財,他直言回絕說:潮梅正鬧饑荒,何來余財上繳?彭延年勸化人們重建家園,恢復生產。特彆強調不要「擾民」,減輕百姓負擔,發展生產,恢復元氣。他知潮之後,潮之茶、鹽兩宗已逐年遞增收入,從二萬緡累增至八萬緡。1072年,潮州韓江大水決堤,「溺民田舍」,災民棄家舍業,躲避大水。彭延年立即組織整修韓江大堤,所需費用大半出自他的俸金。同時,他採取減輕賦稅、賑濟災民、休養生息等政策,促使百姓安居樂業。
彭延年治潮多有建樹,深得百姓擁戴。因其政績突出,被提任為大理寺正卿。臨行之時,潮民感其恩德,不停挽留,竟至流連7日不得動身。彭延年感於潮民的深情厚誼,將許氏、黃氏兩位夫人和6個兒子全部留下,自己單身赴任。彭延年致仕後立籍揭陽。
解結理絮,惟我彭公;復我生我,有我彭公。
——當時民諺讚頌彭延年
務勤儉而興家,務謙厚而處鄉里。
毋爭訟以害俗,毋酗酒以喪德。
毋以富欺貧,毋以貴驕賤。
毋恃強凌弱,毋欺善畏惡。
毋以下犯上,毋以大壓小。
毋以小忿而失大義,毋聽婦言以傷和氣。
毋以小善而不為,毋以小惡而為之。
——(北宋)彭延年:《彭門家訓》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7RAaNyP.html
-------------------------------
彭延年生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三月,江西廬陵(今吉安)人,字舜章,號震峰,是大文學家歐陽修的遠房表弟。 彭延年之父名躍,號匡山。 彭延年"幼勤學善文,六經子史,研究甚精",於《易》更有獨到見解,認為其意無須疏注,"但熟讀則見"。 彭之為文,以先秦、兩漢為范,不屑於六朝的綺麗文風;為詩則宗李、杜,有元和氣格。 歐陽修嘗見其所賦,"稱賞不已",說是必能名於今傳於後,"後果領鄉薦,登進士第"。
皇祐元年(1049年),彭延年登科進士。 據所載,彭延年中進士后,皇上曾"召問",並曾召至隆儒殿,後授福州府推官,主管一州司法,專掌推勘、刑獄、訴訟。 彭延年到任之後,"勤於案牘",不善交朋接友,卻頗能詳察聞見,就是"窮民賤胥",也得以轉達衷曲。 由於他秉公執法,政聲上達,被提拔為大理寺評事。
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改元熙寧,王安石參知政事,大力推行新法。 彭延年在奏議中反對青苗法,雖不合時宜,而"語極饗切",神宗為之撫慰"甚久",命其參與修撰《英宗實錄》。 其時,他與廣陵人孫洙,都緣於博學而多次受到"禮遇",朝中每有什麼疑義,必向他倆諮詢。 神宗曾與他議及"知人之難",他說,堯也以知人為難,卻終於知難而易;用人要重視真才實學,不要只看到在小功近利上的業績。 如此用人觀,即使在今天也不無借鑒價值。
不久,彭延年升為大理寺少卿。 他"奉命錄囚,畿內多所平反"。 熙寧九年(1076年)春二月,奉旨督漕運,他不畏權勢,一上任就據理駁回了一李姓內侍關於"沿汴置鋪",以省去六萬挽卒的脫離實際的奏章,保護了漕運。 儘管他不苟同於王安石的變法,但王安石一直對他很推崇。 據說,王安石曾對他說,你只要親近我,不就可以「階顯列」了嗎? 彭延年聽後只付之一笑。 於是,他終被遷谪為知潮州軍州事。
在潮州,彭延年賑災恤民,平亂御寇,深得民心。 元豐六年(1083年),他親冒矢石,大敗汀、虔流寇之後,神宗親賜"璽書褒諭",並召回大理寺任正卿。 據載,他臨行之時,"潮民老幼遮道涕泣",竟至流連七日不得動身。 彭延年感於潮民的深情厚意,將許氏、黃氏兩位夫人和六個兒子全部留下,"單車詣闕",自己一人上朝服命。 宋神宗特欽賜一品服色,出使西遼。 彭延年不辱使命,終於為大宋王朝完了與契丹王國和好之願。 契丹王耶律洪基親用玉杯賜飲,對左右說:"(宋)有臣如此,佳哉! "並賜馬四匹,派二使者,一勇士送其南歸。
由此,彭延年更是名重一時,引起"當事者"嫉忌。 他已是年近古稀之身,本就有歸隱之念,至此不禁心灰意冷,翌年即毅然上書辭職,告老歸田。 神宗既愛其才,也憐其情,遂賜紫衣金帶,賞地百畝,讓他致仕歸潮。 彭延年乃於浦口村(今廣東省揭陽市厚洋村)建彭園。 近年重修,現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旅遊的好地方。 園有藥圃,軒有東堂,更築四望樓、碧漣亭、書齋、武館、假山、迴廊。 "軒有東堂,左竹右松,負面澤,有書在架,有鶴在庭,命車載酒,社友聚應於德星,牧唱漁歌,忘返適情於伏臘。" 彭園於宋末元初毀於戰亂。 幸得當年彭延年將設計圖紙交給建園的彭大匠帶回老家廬陵,老太太20世紀40年代廬陵彭姓老者將園圖帶至泰國交由旅泰鄉親收藏,20世紀90年代初彭氏後人又從泰國帶回浦口村,這才使彭園得以按圖複建。 這一曲折故事的確不失為園林建築史上的一段千古美談。 此後,朝廷續有"誥賜"。 紹聖二年(1095年)八月初三日,彭延年在浦口度過了11年"堆書為伴侶,種葯是生涯","稻田千萬頃,農舍兩三家"的田園生活之後,怡然與世長辭,終年87歲。
彭延年有六子八孫,皆學有所成,業有所就,其後代除遍佈潮汕各地外,也繁衍於海內外。 彭延年卒後葬於浦口浮丘山,是謂彭墓。 該墓與彭園、彭祠一並列為揭陽市文物保護單位。揭阳彭姓始祖 宋朝名臣——彭延年-彭祖文化-世彭总会 https://bit.ly/3hIgHfq
------------
揭陽彭園——廣東最早的私家園林
彭園介紹:
彭園位於揭陽市區梅雲街道厚洋村,是粵東地區著名的古典園林。始建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近年重修,現列為揭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旅遊訪古的好地方。彭園占地1萬多平方米,有四望樓、碧漣亭、藥圃、東堂、書齋、武館、水榭、假山等建築物。以樓、堂、齋、館、榭、舫配以松梅竹等名貴花木,構成宋代典型的文人園林景觀。園主人為當時曾任大理寺少卿、知潮州軍事的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彭延年。據地方史志和彭氏譜牒載,彭園「軒有東堂,左竹右松,負面澤,有書在架,有鶴在庭,命車載酒,社友聚應於德星,牧唱漁歌,忘返適情於伏臘。」是榕江南河南岸一處風景雅致的私家園林。
彭園歷史:
在揭陽市梅雲鎮浦口村有一處遠近著名的景點———彭園和彭祠,彭園是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為宋大理寺卿彭延年所建;彭祠則是彭氏後人為紀念這位功績卓著的先人在彭園舊址所興建的「彭氏宗祠」,至今已經一百三十多年。
彭延年,江西廬陵(今吉安)人,字舜章,號震峰。生於北宋祥符二年(1009年)三月。彭延年「幼勤學善文,六經子史,研究甚精」。於《易》更有獨到的見解,認為其意無須疏注,「但熟讀則見」。彭之為文以先秦、兩漢為范,不屑於六朝的綺麗文風;為詩則宗李、杜,有元和氣格,其遠房表兄歐陽修嘗見其所賦,「稱賞不已」,說必能名於今傳於後,「後果領鄉薦,登進士第」。
彭延年皇佑元年(1049年)登進士。彭延年中進士後,皇上曾「召問」,並召至隆儒殿,後授福州推官,主管一州司法,專掌推勘、刑獄、訴訟。由於他秉公執法,政聲上達,被提拔為大理寺評事。他以先王「好生洽民」之道為宗旨,平反了不少冤獄,在京城內外深得人心。不久,彭延年升為大理寺少卿。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改元熙寧,王安石參知政事,大力推行新法。彭延年雖然與王安石私交甚好,但對他推行的青苗法卻持不同意見,認為青苗法並沒有給老百姓帶來實惠,「惟視民所欲,不強以必從」。熙寧九年(1076年)春二月,奉旨督漕運之後,被貶謫為知潮州軍州事。
在潮州,彭延年賑災恤民,平亂禦寇,興修水利,復業重農,深得民心。元豐六年(1083年),他親冒矢石,大敗汀、虔流寇之後,宋神宗親賜「璽書褒諭」,並召回大理寺任正卿。據載臨行之前,「潮民老幼遮道涕泣」,竟至流連七日不得動身。彭延年感於潮民的深情厚意和淳樸民風,遂將許氏、黃氏兩位夫人和六個兒子全部留下,「單車詣闕」,自己一人上朝服命。宋神宗特賜一品服色,命其出使西遼。彭延年不辱使命,終於為大宋王朝完了與契丹王國和好之願。契丹王耶律洪基親用玉杯賜飲,對左右說:「有臣如此,佳哉!」並賜馬四匹,派二使者、一勇士送其南歸。由此,彭延年更是名重一時,因而引起「當事者」嫉忌。這時,他已是年近古稀之身,本就有歸隱之念,翌年毅然上書辭職,告老歸田。神宗既愛其才,也憐其情,遂賜其紫衣金帶,食邑百畝,讓他致仕歸潮。
彭延年辭官以後,仍居住在潮州官府內,這時他認為身上已無官職,而且決心不再出仕,家中人口又多,不宜長期住在官府,於是不久就舉家離開官府,遷至官府附近的制錦坊街金城巷。一日「無事游涉至榕邑磐溪浮丘山探穴,經官溪浦口停舟,時值秋月,登涯上,其地多閒田,坡皆繁木,乘涼久坐,怡然寄情,鍾戀閒田為基址。」於是彭延年就在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於浦口村建設彭園。憑園眺望,遠近有山,北有榕江,南臨清溪,東連田疇,周圍煙村散落,鬧中有靜。「園有藥圃,軒有東堂,左松右竹,負丘面澤,有書在架,有鶴在庭。命車載酒,社友聚會於德星,牧唱漁歌,忘返適情於伏臘」。更築四望樓、碧漣亭、書齋、武館、假山、迴廊。登樓而望,流雲星月,意境開朗,情景交融,別有洞天,是潮汕歷史上第一個私家園林。彭園於宋末元初毀於戰亂。幸得當年彭延年將親自設計的圖紙交給建園的彭大匠帶回老家廬陵。直到20世紀40年代廬陵彭姓老者將園圖帶至泰國交由旅泰鄉親收藏,90年代初彭氏後人又從泰國帶回浦口村,這才使彭園得以按圖復建。
彭延年為官五任,凡35載,屢有建樹,知潮8年,深為潮民敬仰。定居浦口以後,朝廷續有「誥賜」。紹聖二年(1095年)八月初三日,彭延年在浦口度過了11年「堆書為伴侶,種藥是生涯」,「稻田千萬頃,農舍兩三家」的田園生活之後,怡然與世長辭,終年87歲。彭延年謝世以後,第二年葬於揭陽紫金峰北浦口浮丘山,相傳是彭延年生前親自選定的墓地,「形取寶鴨,手植蘭木千章,兩肩封土為識,重崗旋其左,長江繞其右,實一方之勝慨也」。以後,彭延年墓至明朝、清朝年間曾兩度修葺,至今保留明崇禎十四年的墓道碑一塊,墓碑是清康熙年間所立。彭延年傳世有「浦口村居好」詩五首及《彭門家訓》。
後人為了溯本思源,緬懷祖德,於清同治12年(1873年)11月15日在彭園遺址建造「彭氏宗祠」,名曰「報本堂」。彭祠三堂兩橫,坐北向南壬山丙向子午分金。彭祠前臨清溪,雙橋橫跨溪上,舟系竹蔭,古榕蔥鬱,陌上稻香魚肥,金柑盈累。有詩讚道:「震峰彭公在何方?廣東浦口有祠堂。長堤碧草含春色,義井甘泉噴異香。躍馬揮刀誅倭寇,解難治水救飢腸。潮民遮道相留苦,長使英雄住揭陽。」1996年4月14日,彭氏宗祠、彭園、彭延年墓均為揭陽市人民政府確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彭園、彭祠經過不斷修葺完善,並建起了彭延年紀念館,陳列彭延年事跡。浦口村民又在彭園附近興建了「神港公園」,歷史古蹟與現代文明相互映襯,使這裡成為潮汕又一處旅遊勝地。
彭延年:彭延年(1009—1095)字舜章,號震峰,江西廬陵(今吉安)人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mtFTcP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other/8384644.html
-----------------
保存在彭園的彭延年神道碑。
賢德文化作為揭陽精神的重要內涵和組成部分,是由揭陽建置以來,歷代先賢和人民群眾不斷創造、積累的,而北宋的彭延年,就有著多方面的建樹和貢獻,甚至於有著"定調""著色"之功。 因此他理所當然也就成為揭陽賢德人物的代表之一。 彭妙豔文 塗英鵬 攝
安境護民 功垂千古
彭延年,字舜章,號震峰,北宋廬陵(今江西吉安市吉水縣)人。
考中進士後,歷福州推官,大理寺評事、少卿(相當現在的司長、副檢察長),元豐間,與權國的王安石政見不同,被貶為知潮州軍州事(簡稱潮州知州)。 曾經有文章指出這次被貶,是因為反對王安石的變法。 根據文獻記載,王安石確乎為了推行變法,而把許多持不同意見的人趕出京城。 但其中也有部分,是他為了發展和安定邊遠地區而特意派遣的,他所寫的贈送兒女親家呂瓒任潮州知州的《送潮州呂使君》詩中,希望呂瓒"當復進趙子,詩書相與論;不必移鱷魚,詭怪以疑民;有若大顛者,高材能動人。 亦莫與為禮,聽之汩彝倫",就可反映他對於潮州知州一職,負有厚望。 對於有同鄉之誼的彭延年的派遣,是否其實也是出於同樣的考慮,還是一個必須探討的問題。 因為從彭延年刺潮之前的行跡看,他不是一個反對改革的保守派人物。 舊志本傳載彭延年到潮是"元豐間"(1078~1085)。
這個時間,安南儂智高倡亂,來勢兇猛,嶺南地區為之震動。 盤踞各地的山寇、海寇乘機發難,攻打各州、縣城,位於廣南東路最東端的潮州尤為首當其衝。 期間,彭延年一方面加強州城的建設,以提高防護能力;一方面堅持巡查以督促軍士嚴守,避免城破而使生靈塗炭。 兩年間發生了幾場戰事,他都親臨第一線,指揮軍民防禦與抗戰。
在一次戰鬥中,他的一隻手指被亂箭射斷,但戰況危急,他稍為包紮後繼續坐鎮指揮。 其英勇精神和臨危不懼的無畏氣概,終使蜂擁而來的山寇望風披靡。 久攻不下之後,山寇改變策略,採取長久圍困的辦法,企圖以此迫使彭延年屈服。
潮州城中只有一條很小的水溝,供水遠遠不足居民使用。 彭延年一番考察后,動員軍民在各居民點開掘了36口水井,以保障日常生活的需要。 這些水井的一部分,至今猶還存在,如東門街那口,成為後來民眾紀念彭延年護城的物證,珍貴的文物。 彭延年安境護民的功德,也就隨著這些古井及其開掘的故事流傳,垂之千古,至今仍然為潮州人所傳頌。 融入社會貧活安生
縣誌本傳載,彭延年"以平儂智高之亂,晉大理寺卿",也就是因為建功,所以被提拔為"正部",躋身高幹行列了。
其他一些資料也寫到,在京期間,彭延年還因精通北方語言與外交政策,而曾奉命出使遼國。 在潮州擔任知州的兩年裡,彭延年因為保境安民,與城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加上其即將離任時,市民奔走呼告,遮道挽留的盛情讓他特別感動。
而在任上,因為"勸農"而曾行部至榕江南河一帶,對紫峰山一帶的風水深有印象。 所以一俟致仕,不辭開封與潮州間七千里路途辛勞,"隱於官溪之浦口村以老"。 這「官溪浦口村」就是今榕城區梅雲街道厚洋村。 在北宋,許多高官都選擇在京城開封及洛陽一帶繁華的地方建設家園,所以"安樂齋"之類的莊園群起。
彭延年反其道而行之,跑到在當時十分偏僻的揭陽一帶安家養老,跟他與潮民有深厚感情有關,也跟他不慕奢華,而樂於過著平民生活有關,是由他高潔的情操所決定的。 遠離都市的浦口,是純農鄉村。
彭延年的第一件事情,是在"澤氣三冬潤,松聲五月寒"的紫峰山下,"切雲架樓閣,依水植琅個人的陰",為子孫提供可以遮風避雨的住所。 以為這樣,就可讓子孫因為"懷舊德",所以"怎忍不盤桓"。 看到家園營造對於維繫後代鄉愁的重要。 作為高級幹部,彭延年的退休生活,可以是豐姿多彩、奢華熱鬧的,但在"清貧勝富華"觀念的支配下,他更眷戀於一種簡樸然而卻也不失高雅的狀態:"堆書為伴侶,種藥是生涯。
"以為這種閒適的耕讀生活,既可培養"吟苦詩成癖"的習慣,也有利於排除塵世喧囂的困擾,在靜境中深入思考"道"的問題,即所謂"心閒道長芽"。 尤其可貴的是他對鄉居生活就地取材的滿足,更凸顯安貧樂道思想和行為深刻與執著:「蘇肥真水寶,鲦滑是泥精。
午困蝦堪膾,朝醒蚬可羹。 終年無一費,貧活足安生"。 "貧活足安生"一句,是彭延年終其一生為廉吏的深刻體會,也是他的家訓的要旨,家風建設的核心和焦點。 正因為堅持簡單、樸素、勤儉、節約的平民生活,從而使其與老百姓有著共同語言、共同感受,因而可以融洽相處,而其風範也就得以通過百姓的學習、仿效與傳播,對地方的賢德建設發揮重要的影響。
田園
詩歌 引領風氣彭延年非但是有作為的政治家,同時也還是有建樹的詩人。
其存世詩歌除《浦口村居好》外,還有《題〈黃氏宗譜〉》等,以《浦口村居好》影響最大。 《浦口村居好》組詩作為潮州宋代詩歌的代表作之一,自宋代以來,就一直為地方誌的《藝文》所錄。
"吟苦詩成癖""酒筆驅吟健",從《浦口村居好》中的相關詩句,可見彭延年是不輟於詩歌創作的,遺憾的是因為沒有刊刻,大多散佚。 從《浦口村居好》組詩(五首),可以看到,作者具備現實主義的創作思想,善於從現實生活中擷取創作題材,以反映社會的風尚和精神,與當時流行的玄虛空洞的崇道、游仙詩創作傾向大相徑庭。
從《浦口村居好》組詩(五首),可以看到,作者重視反映社會生活的同時,也重視並且自覺地使用簡樸的文字、清新的文筆、自然的色彩和風格,來建構、塑造具有當時時代精神的意境,且有強烈的地域特色,為宋代潮州鋪墊了底色和基調。
從《浦口村居好》組詩(五首),可以看到,作者對於田園生活別有自己的過法和感受。
而其化諸形象,開闢了嶺南這類詩歌創作的路徑,也豐富了中國中古時代田園詩歌的內涵與張力。 其獨特的詩歌話語,展示了剛剛揭去蓋頭的潮州詩歌的風貌。 正因如此,雖然彭延年的存世詩歌數量有限,但其影響卻極為深遠。
最重要的是它獨樹一幟,引領一代風氣。 也正因政績、道德、文章皆可作為表率,立功、立德、立言皆有成就,所以彭延年自然地就是揭陽賢德的典範,賢德揭陽的傑人,理應受到尊崇與宣揚。彪炳功德 耀世诗风——彭延年在揭阳贤德文化建设上的贡献 https://bit.ly/2RxGD2s
------------------
上回講到,彭延年在台州治理水災有功,後來,彭延年又被皇上派往塞外,領兵去抵禦外侮——與契丹交戰。 在那黃沙漠漠、胡笳聲聲的北戎之地,彭延年統帥將兵,身經百戰,每次臨敵,都是身先士卒,帶頭衝鋒陷陣,而他的義子歐陽方,是個怕死鬼,每當臨陣,常借故潛離。 彭延年非常氣憤,即把他綁在軍中帳前示眾,並且刑罰他一百下鞭條,這可栽下了禍根!
有一次,彭延年縱騎追逐單於。 他拼盡全身力氣,挽弓發箭,把番將的坐騎和人都射倒了,而自已的右手也因用力過度被箭綁刈斷了一指。 心懷鬼胎的歐陽方,抓住這件事大做文章,暗中上書朝延,誣告義父"削指和番"。
不久,宋神宗下詔罷了彭延年的官職,並把他抓回京都,投入"虎牢",虎牢周圍圍著鐵柵,裡面養著一隻二百多斤的母老虎。 彭延年等著母虎的血盆大口和那像劍刀一樣鋒利的長牙的咬啃,他閉上眼睛等死!
七日七夜後,皇帝派欽差來看看彭延年是否變成了老虎屎。 不看猶可,看了,大嚇一跳! 為什麼呢? 彭延年非但沒被老虎啃掉,卻還躺在母老虎的肚懷裡吮吸著虎乳。
欽差立即回奏皇上。 宋神宗聽了,覺得"如此奇事出現,說明此案必有冤情,故神靈護佑著他",馬上召見了彭延年,詢問真相,澄清了這宗冤案。
宋神宗將陷害忠良的歐陽方繩之以法,並揮毫寫旨:「赦彭卿無罪,谪潮州太守。 "
彭延年帶領家眷隨從,步著前朝韓文公的後塵,策馬驅車,奔赴將近萬里遙途的潮州。 南海之濱的古城,四季如春,佳景迷人,可是海夷活動猖獗,經常上岸來洗劫城鄉,搶掠財物、婦女。 又值南蠻儂智高作亂,兵燹連連,民不聊生。
延年到任不出一月,即遇倭寇來圍城。 初時,賊勢浩盛,彭太守指揮將士,晝夜固守城池,但是,城中官民原飲韓江之水,今逢戰禍,飲水奇缺,弄得人心惶惶,難以度已彭公果斷決策,由官府出款,發動民工,開鑿了二十六口禦井,解決了全城軍民的食水問題,安定了民心,鼓舞了士氣。 他又召集城中父老出謀獻策,征剿群夷。
官兵、民眾上下一心,出奇制勝地擊潰了海倭,解了潮州之圍。
再後彭延年又配合欽命平南大元帥狄青,擊滅了儂智高的叛軍,斬獲儂智高部將史一郎的首級。 至此,潮郡各邑,民安盜息,政清刑理。 皇上加恩詔升他復為大理寺卿。 彭延年看破紅塵,無意仕途,幾次聖召,他都不願赴京就職;他卻把潮州刺史的印璽移交下任後,即攜琴抱鶴隱居於揭陽縣玉溶鄉浦口村,號稱"竹甫先生"
揭西故事 | 潮州太守彭延年传奇 https://bit.ly/2ZDtcTd


20200918-054229_U5965_M640143_967e

為何王安石變法會失敗?王安石為富國強兵力推改革,最後竟被認為是滅亡宋朝的元兇?揭歷史課本沒教真相-風傳媒 https://bit.ly/2ZSyGtb
一心想要「富國強兵」,積極推動各項改革,結果卻被後世認為是宋朝滅亡的罪魁禍首,把他與童貫這樣的公認奸臣相提並論。此人正是王安石。
公元一〇六七年,中國歷史在波瀾不驚中再一次發生了皇位更替,年僅二十歲的趙頊登上歷史舞台,史稱宋神宗。是時,北宋的政權面臨一系列危機,軍費開支龐大,官僚機構充斥著冗官、冗兵而政費繁多。繁重的開支使北宋財政年年虧空,據《宋史·食貨志》記載,到一〇六五年,國庫虧空已達一千五百七十多萬。財政的捉襟見肘使神宗很是頭痛,甚至取消了春季祭天大典的賞賜,以節省開支。歷史上將這個局面稱為:「內則不能無以社稷為憂,外則不能無懼於夷狄。」
神宗讓大臣列條陳,希望得到一些建議和幫助。可他聽到不是要他恪守祖宗成法,就是要他布德行惠,或者選賢任能、疏遠奸佞,唯獨沒有人告訴他如何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就在神宗鬱悶的時候,他想起了一個曾讓自己欣喜的聲音,這個聲音正是來自王安石。
王安石在嘉佑三年(公元一〇五八年)遞交給當時的皇帝宋仁宗趙禎的一份萬言書中,倡議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以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在趙頊登基前,有個叫韓維的祕書郎,每每在趙頊面前推薦王安石。熙寧初,王安石以翰林學士侍從之臣的身分,同太子議論治國之道,深得趙頊賞識。正是在那個時候,王安石告訴趙頊:「我可以幫您使國庫充盈。」這正是趙頊最想要的。
公元一〇六九年,王安石被已經登基的趙頊提為參知政事,次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改革推行新法,史稱「熙寧變法」。
從變法推行開始,反對的聲浪此起彼落。御史呂誨上書彈劾王安石,宋神宗不聽,貶呂誨去鄧州;《青苗法》剛一頒布,宰相富弼即稱病辭職;翰林學士司馬光公開出來反對《青苗法》,與呂惠卿在宋神宗面前辯論;開封府推官蘇軾上七千餘言的長篇奏疏,強烈反對變法;翰林學士范鎮,右正言李常、孫覺等也上書指責《青苗法》;元老重臣韓琦出判大名府,上書大力攻擊《青苗法》,曾公亮、陳升之等人也附議支持。
轟轟烈烈的「熙寧變法」,我們知道是以失敗告終的。簡單地把變法失敗歸結於反對派的「徇私利己」顯然是過於粗淺了,很多人反對王安石變法不是因為他的目的和初衷,而是因為他的改革方式。其實反對派的司馬光也主張改革現狀。
司馬光不止一次向神宗進言,要從用人、理財等方面緩解已經出現的各種弊端。但隨著變法的深入,司馬光與主持變法的王安石之間分歧越來越大。就其竭誠為國來說,二人的方向是相同的,但路線各有不同。從發展的結果來看,雖然不知道司馬光的路線是否正確,但王安石的方式一定有問題,否則他理想中的改革受益者——老百姓不會反對變法。
熙寧七年(公元一〇七四年),有個叫鄭俠的人上書神宗,並提交了一幅《流民圖》。圖中描繪了當時民間百姓賣兒賣女、典當妻子、拆毀房屋、砍伐桑柘等悲慘的景象。這幅真實生動的《流民圖》給宋神宗極大的震撼。他改革的本意是希望百姓都能得到幸福,可事與願違。神宗因此夜不能寐,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中。第二天,宋神宗下令暫時罷免青苗、免役、方田、保甲等十八項法令,這也導致了王安石的第一次罷相。
雖然王安石後來官復原職,各項法令也恢復執行,但由此可見神宗對變法也產生了動搖。《流民圖》反映出了當時百姓的真實生活狀態,身處水深火熱中的百姓當然也不支持變法。據說在神宗皇帝去世後,司馬光由洛陽返回開封,參加皇帝的治喪事宜,曾經被京城數百名百姓攔截在首都街頭,群眾高呼:「請先生不要回洛陽,留下來輔佐皇帝,救救百姓!」為什麼百姓覺得司馬光好?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百姓求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司馬光主政,這實際上是從側面反映出了百姓的遭遇。作為變法受益者的百姓都不支持變法,可見王安石的變法存在嚴重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韓琦(前宰相)、富弼(抵禦西夏,守護西北疆土的能臣,前宰相)、司馬光(《資治通鑑》作者)、文彥博(樞密使、一代諍臣)、范純仁(范仲淹之子),甚至蘇軾、蘇轍兄弟,幾乎宋史上有名的一代名臣、名人,全都不約而同地成了王安石變法的反對者。如果他們真的是因反對變法而斷送了宋朝,為何無論是在當時或者後世,對這些人品格和才能的評價都很高呢?一個人是徇私,兩個人是勾結,但幾乎所有人都反對,如果上上下下都認為你有錯的時候,若非方向錯誤,就是路線錯誤,或者技術上有偏差。即便說王安石的方向和方法沒有錯誤,至少他的方式是值得商榷的。
古代人除姓名外,還會有大小字、別名之類。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我對這個小字獾郎很感興趣。把獾的一些習性與王安石的行事做對比,可以發現一些有意思的事。獾性喜清潔,洞道內保持乾淨,不存糞便等汙物。如果按人的習性來理解,獾是「眼裡揉不得沙子」的。袋獾可以在三十分鐘之內吃下差不多相當於自己體重百分之四十的食物,可以理解為是個急性子。在王安石的性格特點中,排他、急進、富於攻擊性都很明顯。
王安石為人特立獨行。據載,他常不梳洗就出門會客,看書入神時則會隨手拿東西吃,吃了魚食也不知道。蘇洵曾做《辨奸論》,公認的就是影射王安石,其中寫道:「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從個人的角度來看,你喜歡怎麼穿怎麼打扮是你的權利,但你不是一個人,出面會客,其實就是一種社交互動。而王安石居然蓬頭垢面,說得好聽一點是「做自己」,但其實更多的是不尊重他人。老百姓尚且知道見朋友要穿件好衣服,王是當朝宰相,見人卻不知道洗把臉?從這些事可以看出王安石自我中心的排他性格
前面提到司馬光是支持變法的,只不過路線不同於王,但王安石就直接將司馬光列入「敵對」名單之內。司馬光曾私下裡寫了三封信與王安石探討改革的一些問題,可王安石只回覆了第一封信,而且還弄成了「公開信」的形式,名為〈答司馬諫議書〉。裡面有一段:「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辯。」王安石的意思是:我倆的爭論是出於不同的政治路線,既然如此就不用一一爭辯了。王安石居然不在乎司馬光?很難想像司馬光這樣一個具有影響力的人,一個改革的推動者居然不在乎。司馬光尚且被如此排擠,何況他人?
還有一個故事。韓琦也曾做過宰相,在未當宰相之前做過揚州太守,當時王安石是他的下屬。韓琦曾勸導王安石:「君少年,無廢書,不可自棄。」意思是:「少年啊,你還年輕,多讀點書吧。不要自暴自棄。」顯然是好意的一句話。王安石卻認為韓琦看不起自己,於是和韓琦疏遠,即便韓琦把他作為自己的老部下看待並加以提攜,王安石毫不領情。後來王安石在日記中這樣評價韓琦:「韓琦別無長處,唯面目姣好耳。」王安石確實有能力,可這種自信到有些自負的人,對自己的老師和長官都如此評價,還能聽得進其他人的意見嗎?
「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這首〈商鞅〉是王安石所作,幾行字豪氣沖天,從王安石自比商鞅這點來看,可以知道他預想到改革過程中的流言蜚語。但換個角度看,也為他堅持自己是對的、其他人是錯的排他思想埋下伏筆。其實王安石的變法進程並未推進多少,很多時候都是在和所謂的反對派進行鬥爭。但所爭論的並不是該不該改革,而是具體路線。
改革的主要工作,並不僅僅是改變事情,更重要的是改變世人固有的思想觀念。因此,改革過程中的爭論就是一個調節、溝通的過程,是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王安石現在一律排除反對聲音,其實就是拒絕與人溝通,不溝通怎麼能順暢?如果能虛懷若谷地博采眾家之益言,忍辱負重,就能爭得這些人的支持,大家團結合作,不會有那麼多的內耗,也不至於後來變法的走樣,他也不會提拔那麼多奸臣,給宋朝滅亡留下隱患,而被後世唾罵。
王安石的急進表現在兩方面:推事及用人。從熙寧二年到熙寧九年這八年,王安石圍繞「富國強兵」這一目標,陸續實行了均輸、青苗、農田水利、募役、市易、免行、方田均稅、將兵、保甲、保馬等十幾項新法,平均一年頒布兩項新法。俗話說「飯要一口一口吃」,可王安石就是想一口吃成胖子,希望明天國家就能國富民強。他的初衷雖好,但從結果上看,過程是很有問題的。
由於新法的經常性頒布,使得每一次新法的頒布都會引發一場爭論,一次爭論的停歇就是下次爭論的開始。使得改革者每天都在做一件事情:與反對派鬥嘴,而沒有時間去把頒布的法律落實、督察、適應改變。這種急進的、沒有計畫的改革,與成功改革的典範商鞅變法形成了鮮明對比。商鞅變法,變法二十一年(還只是計算了其主持變法時間,未算其身後變法的延續時間),推出的新法還不足十項。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商鞅才有時間去精心籌劃每一項法令的內容,以保證法令適應實際需求,並能夠實際執行,確保了改革的順利進行。再反觀王安石的變法,新法推出之前沒考慮周詳,使得推行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在執行過程中由於下面人的「自有對策」而使新法推行更加困難;出現問題後又未能及時更正,最終導致目標和結果完全不符。
例如,《青苗法》的推行。所謂《青苗法》,按今天的理解就是農業貸款,在禾苗青黃不接時,農民以地中青苗做抵押,國家以低息貸款給農民,解決農民燃眉之急,國家收取利息以作收入。如此說來,它應該是一個好政策,但在制定新法時只考慮到農民能還上錢,沒有考慮到若出現天災,農民沒錢可還的情況。不巧,新法剛推行,全國各地就連續數年旱、水、蝗災不斷。受災面積既大,災害烈度亦強。官府為了減輕自己的損失和連帶產生的責任,唯有逼迫農民還債。農民只好變賣家當,歸還貸款本息。嚴重者需要賣房賣地,甚至賣兒賣女。最後,部分農民流離失所,許多農民無力或者不敢貸款,這就是事前考慮不周的後果。
推行過程中,底下人的執行也很有問題。當時國家給各級地方下達指標,如果貸款發放不出去,地方官員便無法完成那百分之二的貸款利息(即價值增值)的任務,這可影響前途啊!為前途計,下面人自有對策,最常見的方式是提高利率,或者根本不給最需要的、經濟狀況不好的人貸款,青苗法也因此流於形式。很多事情不是壞在最上面,也不壞在下面,而是壞在中間。執行力差一方面說明官員能力不佳,一方面也說明了法令的執行和監管考核體系有問題。同時在災害問題出現後,王安石沒能及時調整法令,使得法令推行更加困難。環境已經改變,就不能再堅持原來的老方法,既然已經遭到災害,就應該想想其他的調整辦法。這就如同冬天穿棉襖很暖和,但夏天還穿著棉襖就是傻子了。
在用人上,王安石也很急進。王安石變法的最重要支持者、參與者、助手、學生和繼承人,幾乎全部被列入奸臣的行列。前面說到了,變法從一開始就被許多朝中大臣反對,王安石為培養自己的「改革集團」,就只能提拔一些「青年幹部」。而這些人雖然表面上支持變法,其實都有著政治目的:支持就能升遷!自己能飛黃騰達才是最要緊的,他們並不是真的想擁護變法。
眾所公認的奸臣、北宋最腐敗昏庸的宰相蔡京就是其中一員。熙寧三年,熙寧變法的第二年,蔡京進京應試,得中進士。短短數年,蔡京由地方政府官員變成朝中大臣,受到朝廷的重用。這一切都源於王安石的保薦,之所以會被保薦,是因為蔡京是變法的支持者。
曾布、魏繼宗、韓絳、呂惠卿等,在後世大都被列入了奸臣之列。除開能力外,更多的是其個人品行。例如曾布和魏繼宗,在受朝臣極力反對和神宗對變法有所動搖之後,便聯合起來攻訐呂嘉問。而此三人都是王安石一手提拔,如曾布就是被王安石介紹為主管變法的司農寺少卿。宋神宗後,蔡確、章惇、呂惠卿、蔡京、蔡卞無不被視為北宋奸臣。可這些北宋奸臣卻都是直接或者間接靠王安石舉薦起家。不能說王安石故意為之,只能說王安石太想有人支持了,因此非此即彼,不反對我的都是好人,好人就要重用,進而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如果王安石不如此急躁地提拔任用那些不知底細的人——至少先對其品行考察一番,也不至於受此連累,被反對派抓住這點而屢遭彈劾,也不至於陷入內外交困的兩難之境。
王安石憑藉變法一鳴驚人,卻也因變法聲名狼藉,但不可否認他對國家和百姓的一片熱忱。王安石志不在做官,朝廷再三請他出仕,他一再拒絕任命。他在慶曆二年中進士,時年二十一歲。一直到四十六歲才得意,經歷了宋仁宗、宋英宗兩朝,一共二十五年之久。在此之前,「館閣之命屢下,安石屢辭,士大夫謂其無意於世,恨不識其面。朝廷每欲俾美於官,唯患其不就也。」由於他謝絕到朝廷就任,朝野上下就越希望他出來做官,一時間,朝拜者、請安者、侍奉者絡繹不絕,「以金陵不作執政為屈」。他總希望能「得因吏事之力,少施其所學」,到外地州郡做地方官。宰相始於州府,王安石志存高遠。他先後十幾次上書請求外任。
王安石一生為官清廉,就連其政敵都不得不承認他「素有德行」、「平生行止無一汙點」,他是典型的好人。結果卻因變法一事,自己留得身後罵名,更有人將王安石視為宋朝滅亡的罪魁禍首。「毀譽從來不可聽,是非終久自分明。一時輕信人言語,自有明人話不平。」借用馮夢龍的這首詩,向王安石道一份尊敬!
深入解析
為了國富民強的理想,王安石走上了推動改革的道路。在世時,司馬光、蘇軾、蘇轍等宋史上一代名臣、名人幾乎都是他的對手。王安石的經歷很值得玩味。
筆者認為,將王安石與呂惠卿、蔡京這些奸臣相提並論是很讓人痛心的。
要知道,王安石所做的一切,無不希望為國家增加財富,希望減輕百姓的負擔,但無論是當朝者、同朝官僚還是百姓蒼生,似乎都不約而同地對王安石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表示不滿。為什麼一心做事的他卻落得裡外不是人?王安石的方向出現錯誤了嗎?當然不是。從青苗法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他的出發點是非常好的。但歷史無數次地證明,出發點正確不一定就能得到正確的結果。王安石的失敗為我們昭示了一條生存法則:方式與方向同樣重要!
為什麼王安石的方法會出問題?根據上述文章分析,我們知道王安石在做事和用人上操之過急了。是的,一下子推出那麼多新政策,事前沒有充分的時間把事情規劃好,事中沒辦法有效率地落實執行,事後更沒有時間追蹤回饋。為了推廣新政策,王安石需要大量的人做這些工作。由於對人才的需求過於迫切,王安石不調查背景、不問原因提拔新人,所以蔡京、韓絳、呂惠卿等被後世稱為奸臣的人就被王安石提攜起來了。事情沒做成,還培養那麼多破壞分子,王安石想不挨罵都難。王安石變法的失敗為我們昭示了一條生存法則:欲速則不達,愈急進愈容易犯錯誤!
作者介紹│商振
企業諮詢顧問及培訓師,暢銷書《職業精神》作者,擅長領域為企業文化、職業素養。一直從事企業文化、員工素養提升方面的諮詢、培訓工作。在管理諮詢和培訓工作中,宣導以順應、提升員工價值觀等意識形態來引導、改變員工行為。現兼任多家企事業單位及機構專家團顧問成員、特聘培訓師。《銷售與市場》、《人力資本》等媒體特約撰稿人、專欄作家。參與多家服務行業企業的CIS導入實施、服務流程標準化設計、全員化品牌管理培訓、客戶滿意的員工服務培訓專案。王安石為富國強兵力推改革,最後竟被認為是滅亡宋朝的元兇?揭歷史課本沒教真相-風傳媒 https://bit.ly/2ZSyGtb


123150158154-221873109123150158154-221873126123150158154-221873121123150158154-221873115

蔣兆和《流民圖》-艺术鉴赏-人本網

p67199304qpn4o03no42r375s038q8p9 (1)

認識《流民圖》_作者:邵明 - 每日頭條


鄭俠《流民圖》:一張畫 竟斷送了北宋改革路? - 每日頭條

17rr0004p32911nno66q16q1000379sq3s6n038517rq0004ososp4p4q4q917rr0004p2np6p8q24p417rr0004p295qp4880on2020-09-20_153727

《流民圖》是中國四川畫家蔣兆和在1943年繪成的一幅畫作。
正值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四川瀘州畫家蔣兆和居於北平,見侵華日軍占領中國國土,使得大批當地農民淪為失所流民,飽受饑寒、疾病的摧殘。蔣兆和於是走往多地,觀察流民,繪製素材,於1942年開始繪畫《流民圖》,歷時一年,終於北平完成,全圖高200厘米,寬2700厘米。[1]
1943年10月29日,《流民圖》易名為《群像圖》,在北平太廟展出,然而遭到日本憲兵的盤查、禁展。1944年,《流民圖》在上海展出,展出結束後,作品被強行「借」走而下落不明。1953年,上海文化局工作人員在整理舊倉庫時,發現了已經霉爛不堪、殘缺不全的《流民圖》上半卷,使丟失十年的畫作回到作者手中。經過揭裱修補後,殘缺的部分依稀可見。「文革」時期,《流民圖》被定性爲「反共賣國的大毒草」,蔣兆和因此成爲「有歷史問題的人」。「文革」結束後,中央美術學院上報文化部批准,肯定《流民圖》為「一幅現實主義的愛國主義的作品」。1993年,蔣兆和的弟子複製了畫卷的下半卷,重現畫作全卷。1998年,蔣兆和夫人蕭瓊將《流民圖》原作捐獻給中國美術館,由該館永久收藏。[1]
《流民圖》草圖
1989年4月,瀘縣玉蟾山景區將流民圖以浮雕的方式雕刻在石頭上,陳列於景區內,作爲一道景觀

800px-流民图(蒋兆和)_Refugees_by_Chiang_Chao-ho_012020-09-20_153956

流民圖 (蔣兆和)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孫彭啟豐為雍正五年(1727年)狀元,祖孫鼎甲

2020-09-28_112305

彭定求(1645年-1719年),字勤止,號訪濂,學者稱南畇先生。江南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清朝狀元、政治人物。
彭定求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S2LxEO
生平
彭定求為彭瓏之子,其家世代書香,人稱「長洲彭氏」。生於清順治二年(1645年)師從湯斌,康熙十一年(1672年)八月,赴江寧(今江蘇南京)鄉試二十名中舉。康熙十五年(1676年)殿試一甲第一名(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任國子監司業。後以病辭職,回歸故里,修建文昌閣,潛心研究理學。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曾奉敕編纂《全唐詩》。同年,康熙帝南巡曾問其病況。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卒,育有五子六女,長子彭始乾,次子彭正乾。
著作
《儒門法語》一卷
《學易纂錄》一卷
《南畇文稿》十二卷
《南畇詩稿》二十七卷
《南畇續稿》一卷
《姚江釋誣錄》一卷
《明賢蒙正錄》二卷
《密證錄》一卷
彭定求從明本《道藏》中精選200種道書編輯成了《道藏輯要》。
後裔
孫彭啟豐為雍正五年(1727年)狀元,祖孫鼎甲,傳為吳中美談,官至兵部尚書。乾隆曾賜額「慈竹春暉」。
曾孫彭紹升是著名佛教居士。彭定求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S2LxEO

博客來-彭定求詩文集(上下冊)

2020-09-28_112718

彭定求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國的初年,臨江府清江(今屬江西)縣一家姓彭的, [2]  遷到了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隸籍衛所。 衛所是明代的軍隊編制,衛所的士兵單立戶籍,世代當兵。 到了嘉靖年間(1522-1566),彭家出了一個舉人,名叫天秩,從彭天秩起,彭家代有登科的,他的兒子彭汝諧,萬曆四十四年(1616)進士。 彭汝諧的兒子彭德先,考上了太學。 彭德先的兒子彭瓏,順治十六年(1659)進士。 到彭瓏的兒子彭定求時,彭家名揚天下。
個人簡介。。
彭定求,字勤止,號訪濂,學人稱"南畇先生"。 6歲時,彭定求入小學讀書識字。 11歲那年上,父親給他講解程朱理學,又讓他拜著名理學家湯斌為師,研習理學。 在父親和老師的影響下,彭定求對理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潛心研究理學。 16歲時,他開始習作八股文,準備參加科舉考試。
人生經歷。。
早年經歷。
彭定求23歲那年上,父親彭瓏出任長寧(今廣東新豐)知縣,彭定求在家侍養老母。 過了三年,彭瓏被牽進一樁案子中,逮捕下獄。 彭定求打算去長寧看望父親,臨行前,他去求同鄉楊雍建,楊雍建官為給事中,在家休養,彭定求求他給廣東省的大員寫封信,為父親說情,楊雍建見彭定求孝心至誠,就答應了。 彭定求辭別母親上路,跋山涉水,40餘天抵達長寧,行程達4000多里。 見到父親後,蓬頭垢面的彭定求抱著父親失聲痛哭,周邊的人莫不感動」、「姍」、「姍]。 彭定求四處奔走,為父伸冤,彭瓏終得開釋。
康熙十一年(1672)八月,彭定求赴省城江寧(今江蘇南京)參加鄉試。 初九、十二、十五三場考試下來,彭定求名列二十名,成了一名舉人。
這年,彭定求年二十有八。
鄉試錄取名額,大省一般不過30名。 彭定求鄉試名次偏低。 在來年的會試中,彭定求又落榜了。
康熙十五年(1676)二月,彭定求再次入京參加會試,一舉奪得第一名會元。 殿試時,他的捲子被擔任評卷的"讀卷大臣"列為第三名。 殿試前10名捲子進呈皇上御覽,康熙皇帝很欣賞彭定求的捲子,問"讀卷大臣"為什麼會把會元的捲子置於第三名。 "讀卷大臣"說他的楷書不及前二卷,康熙皇帝龍顏不悅,道:"會元的捲子有勸勉朕的意思,很不錯。 難道先儒大師周(敦頤)程(程颢、程頤)朱(熹)張(載)都是書法家嗎? "那些"讀卷大臣"害怕了,磕頭請罪。 康熙皇帝把彭定求的捲子擢為第一。
於是,彭定求成了清開國以來的第十五位狀元。
這年,彭定求年三十有二。
為官經歷。
中狀元后,彭定求入翰林院為修撰,掌修國史。 不久,他得到一部《近思錄》,極為喜愛。 《近思錄》是理學大師朱熹和呂祖謙編纂的,輯錄了理學開山祖周敦頤、程颢、程頤、張載的思想精。
彭定求苏州石刻像
彭定求蘇州石刻像。 [3]
華。 彭定求早就熱衷理學,得到這部書後摹寫一遍,反復研讀,奉為言行之準則。 第二年春,彭定求上疏請假,回家看望老父,入秋後抵家,每天都侍奉父親,講論經義。 彭定求剛剛入仕,卻已厭倦了官場,打算從此致仕,在家研習理學。 他在家一住便是3年,後來在父親敦促下,才回京複職。 不久,出任日講起居注官,給康熙皇帝講解經史,隨同他參加各種重大活動,筆錄於簿。 接著,遷為國子監的副長官--司業,再遷為傳講,侍從康熙皇帝講經論史。
隨著職位的升遷,彭定求越來越厭倦官場生涯,期望辭官回家,研究理學。 但是這樣做有違父命,他便屢屢請假。 父親死後,他終於如願以償,辭官回家,潛心研究理學。
前後算起來,彭定求在翰林院不過4年。
個人結局。
康熙皇帝五十七年,彭定求病情加重,自撰墓誌,銘曰:"翳馮虛之妙躬,乘一氣之鴻蒙,知生死如晝夜,乃原始以反終,唯循理而順命......"
第二年四月,彭定求病死,享年75歲。
理學思想。。
在理學上,彭定求獨樹一幟。
彭定求的老師湯斌之學,出於孫奇逢;孫奇逢之學,出於鹿善繼;鹿善繼之學,則宗王守仁的《傳習錄》。 故彭定求的學術思想也很低於王守仁。
王守仁繼承發展了南宋陸九淵的「心學」,把人心視為萬物的主宰,倡言"致良知",要人們用良心去體驗本來就存在於良心的倫理道德。 王守仁的「心學」幾乎席捲了整個思想界。 王學的興起是對程朱理學的強大衝擊。 做為理學,陸、王與程、朱都倡言"存天理,去人欲。 但做為理學異端,陸、王和程、朱又有所不同。 程、朱以"理"為主體,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現實的先驗規範;陸、王以心為主體,更多地與感性血肉相聯。 王學成為明中葉以後的浪漫主義的人文思潮的哲學基礎。 那些推崇程朱理學的人竭力貶斥陸王心學。 結果在思想界出現了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鬥爭。
在這種局面下,彭定求試圖調和陸王心學與程朱理學。 他著文說,王守仁極推崇朱熹,他的思想中有朱熹的成份。 彭定求想把王守仁打扮成兼收並蓄陸氏心學與朱氏理學的人物。 實際上這是彭定求思想的流露,他不困於門戶之見,雖出於王氏心學,但同時又兼采程朱理學的思想。
彭定求在家一住多年。 康熙四十四年,皇上南巡命彭定求與汪士欽、徐樹本等校《全唐詩》,賞賜御書,傳旨垂詢病情。 五十二年,康熙皇帝「萬壽節」,彭定求入京祝賀彭定求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3Z6YfK


歷史上唯一「祖孫狀元」 仕途經歷卻不同:一個順利 一個坎坷
自隋朝以科舉考試方式選拔人才開始,中國歷史上總計有據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其中,有兩個狀元是祖孫關係,他們出自居住於蘇州十全街的彭氏家族。
彭氏先人彭定求於清代康熙十五年狀元及第,其孫彭啟豐於20多歲再度科舉奪魁。祖孫分別高中狀元的,在中國歷史上僅彭氏家族一家而已。清代名臣嵇璜贊之曰:「人間文福無雙品,昭代科名第一家。」
蘇州的彭氏家族人才輩出。嘉靖年間,彭家出了一個舉人,名叫天秩,從彭天秩起,彭家代有登科的,他的兒子彭汝諧,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彭汝諧的兒子彭德先,考上了太學。彭德先的兒子彭瓏,順治十六年(1659年)進士。到彭瓏的兒子彭定求時,彭家就開始問鼎狀元了。
康熙十五年二月,彭定求入京參加會試,一舉奪得第一名會元。殿試時,他的卷子被「讀卷大臣」列為第三名。殿試前10名卷子進呈皇上御覽,康熙皇帝很欣賞彭定求的卷子,問「讀卷大臣」為什麼會把會元的卷子置於第三名。「讀卷大臣」說他的楷書不及前二卷,康熙皇帝龍顏不悅,道:「會元的卷子有勸勉朕的意思,很不錯。難道先儒大師周(敦頤)程(程領、程頤)朱(熹)張(載)都是書法家嗎?」於是,康熙皇帝把彭定求的卷子擢為第一。
就這樣,彭定求成了清開國以來的第十五位狀元,時年32歲。
中狀元後,彭定求入翰林院為修撰,掌修國史。不久,他得到一部《近思錄》,極為喜愛。《近思錄》是理學大師朱熹和呂祖謙編纂的,輯錄了理學開山祖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的思想。
彭定求早就熱衷理學,得到這部書後摹寫一遍,反覆研讀,奉為言行之準則。第二年春,彭定求上疏請假,回家看望老父,入秋後抵家,每天都侍奉父親,講論經義。彭定求剛剛入仕,卻已厭倦了官場,打算從此致仕,在家研習理學。他在家一住便是3年,後來在父親敦促下,才回京復職。不久,出任日講起居注官,給康熙皇帝講解經史,隨同他參加各種重大活動,筆錄於簿。接著,遷為國子監的副長官司業,再遷為傳講,侍從康熙皇帝講經論史。
父親死後,彭定求便辭官回家,潛心研究理學。彭定求在家一住多年。康熙四十四年,皇上南巡命彭定求與汪士欽、徐樹本等校《全唐詩》,賞賜御書,傳旨垂詢病情。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皇帝「萬壽節」,彭定求入京祝賀。 康熙皇帝五十八年四月,彭定求病死,享年75歲。
彭定求的孫子彭啟豐,字翰文,16歲入官學讀書,好學上進,誓效祖父,也做個狀元。雍正五年(1727年)會試第一,也奪得會元桂冠;殿試時,擔任評卷的「讀卷大臣」把他列為第一甲第三名,世宗愛新覺羅胤滇親拔為第一。在彭定求中狀元51年後,他的孫子彭啟豐再次奪得狀元。
中狀元後,彭啟豐入翰林院為修撰,掌修國史。不久,奉詔入值南書房,承旨起草詔令,應制撰寫文字。從雍正七年開始,屢次擔任河南、雲南、江西、順天鄉試考官,遷右中允,成為東宮右春坊的一名官員。  
乾隆元年(1736),彭啟豐出為山東鄉試副考官。三年,遷為侍講,侍奉高宗講讀經史。五年,遷右庶子,成為東宮右春坊的長官。六年,遷侍讀學士,掌校典籍;尋遷右通政,掌內外章奏、封駁和臣民密封申訴;不久,又遷為左僉都御史,成為一名高級監察官。出任左僉都御史不到兩個月,他奉命南下賑濟災民。  
不過,儘管彭啟豐滿腹學識,卻始終得不到乾隆皇帝的寵愛,被乾隆皇帝說成是「從無一言建白,一事指陳」。
乾隆二十年,彭啟豐與大臣嵇璜一起上書要求「回籍終養」,即提前退休,彭啟豐此舉本非真心,他想進一步試探一下皇上對自己的態度。因為當有人提出離職終養時,若皇上離不開他,會下詔挽留的。
彭啟豐的摺子呈上去後,乾隆皇帝當天便作了批示,乾隆皇帝下詔,把嵇璜留下,對他則毫不客氣地說,「彭啟豐才本中平,辦理(兵部)部務亦屬竭蹶,且伊系內廷翰林,以文學為職,而上年扈蹕和詩,視前遠遜,所學日漸荒落」,於是便「著照所請,准其回籍終養」,落了個自討沒趣。
雖然六年後,彭啟豐又申請出仕,乾隆雖然不喜歡彭啟豐,但此後一直在使用他,且執掌還愈來愈重。這是因為彭啟豐還是有一定才幹的,象他這樣的人,朝中也不多。但乾隆總是看他不順眼,動輒小題大做,橫挑鼻子豎挑眼,對他大加呵斥。但乾隆皇帝始終看他不順眼。
乾隆三十三年,乾隆皇帝下詔:「彭啟豐才識有限,辦事不力,命以原品退休。」勒令彭啟豐離職。至此,彭啟豐結束了他極為坎坷的41年仕途生涯,回老家蘇州去了。
蘇州十全街上的彭氏狀元府第。清代蘇州彭定求、彭啟豐祖孫二人均高中狀元,數百年來一直被街巷傳為美談。此外彭家還出過1名探花、14名進士、36名舉人、副榜4人、貢生、秀才、國學生共171人,可謂科第鼎盛。被稱為「葑門第一家」。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jznqzzp.html

作者:彭定求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301px-彭定求37p800011n86sr3r1885

【新唐人2013年6月2日訊】從唐高祖武德五年即六二二年,歷史上第一個狀元產生,到清光緒三十年(一九零四年)最後一位狀元止,在這近一千三百年間,有文字可考的文武狀元為七百七十七人。這其中,有兩個狀元是祖孫關係,也是歷史上唯一的一對「祖孫狀元」,他們是出自於蘇州十全街的彭氏家族。
彭氏先人彭定求清代康熙十五年狀元及第,其孫彭啟豐於二十多歲再度科舉奪魁,高中狀元,此後官至兵部尚書、內閣學士。祖孫兩人分別高中狀元的,在中國歷史上僅彭氏家族一家而已。清代名臣嵇璜贊之曰:「人間文福無雙品,昭代科名第一家。」
蘇州的彭氏家族人才輩出。嘉靖年間,彭家出了一個舉人,名叫天秩,從彭天秩起,彭家代有登科的,他的兒子彭汝諧,萬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年)進士。彭汝諧的兒子彭德先,考上了太學。彭德先的兒子彭瓏,順治十六年(一六五九年)進士。到彭瓏的兒子彭定求時,彭家就開始問鼎狀元了。
康熙十五年二月,彭定求入京參加會試,一舉奪得第一名會元。殿試時,他的卷子被「讀卷大臣」列為第三名。殿試前十名卷子進呈皇上御覽,康熙皇帝很欣賞彭定求的卷子,問「讀卷大臣」為什麼會把會元的卷子置於第三名。「讀卷大臣」說他的楷書不及前二卷,康熙皇帝龍顏不悅,道:「會元的卷子有勸勉朕的意思,很不錯。難道先儒大師周(敦頤)程(程領、程頤)朱(熹)張(載)都是書法家嗎?」於是,康熙皇帝把彭定求的卷子擢為第一。 就這樣,彭定求成了清開國以來的第十五位狀元,時年三十二歲。
中狀元后,彭定求入翰林院為修撰,掌修國史。不久,他得到一部《近思錄》,極為喜愛。《近思錄》是理學大師朱熹和呂祖謙編纂的,輯錄了理學開山祖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的思想。彭定求早就熱衷理學,得到這部書後摹寫一遍,反覆研讀,奉為言行之準則。第二年春,彭定求上疏請假,回家看望老父,入秋後抵家,每天都侍奉父親,講論經義。彭定求剛剛入仕,卻已厭倦了官場,打算從此致仕,在家研習理學。他在家一住便是三年,後來在父親敦促下,才回京復職。不久,出任日講起居注官,給康熙皇帝講解經史,隨同他參加各種重大活動,筆錄于簿。接著,遷為國子監的副長官——司業,再遷為傳講,侍從康熙皇帝講經論史。
父親死後,彭定求便辭官回家,潛心研究理學。彭定求在家一住多年。康熙四十四年,皇上南巡命彭定求與汪士欽、徐樹本等校《全唐詩》,賞賜御書,傳旨垂詢病情。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皇帝「萬壽節」,彭定求入京祝賀。 康熙皇帝五十八年四月,彭定求病死,享年七十五歲。
彭定求的孫子彭啟豐,字翰文,十六歲入官學讀書,好學上進,誓效祖父,也做個狀元。雍正五年(一七二七年)會試第一,也奪得會元桂冠;殿試時,擔任評卷的「讀卷大臣」把他列為第一甲第三名,世宗愛新覺羅胤滇親拔為第一。在彭定求中狀元五十一年後,他的孫子彭啟豐再次奪得狀元。
中狀元后,彭啟豐入翰林院為修撰,掌修國史。不久,奉詔入值南書房,承旨起草詔令,應制撰寫文字。從雍正七年開始,屢次擔任河南、雲南、江西、順天鄉試考官,遷右中允,成為東宮右春坊的一名官員。  
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年),彭啟豐出為山東鄉試副考官。三年,遷為侍講,侍奉高宗講讀經史。五年,遷右庶子,成為東宮右春坊的長官。六年,遷侍讀學士,掌校典籍;尋遷右通政,掌內外章奏、封駁和臣民密封申訴;不久,又遷為左僉都御史,成為一名高級監察官。出任左僉都御史不到兩個月,他奉命南下賑濟災民。  
不過,儘管彭啟豐滿腹學識,卻始終得不到乾隆皇帝的寵愛,被乾隆皇帝說成是「從無一言建白,一事指陳」。乾隆二十年,彭啟豐與大臣嵇璜一起上書要求「回籍終養」,即提前退休。 彭啟豐此舉本非真心,他想進一步試探一下皇上對自己的態度。因為當有人提出離職終養時,若皇上離不開他,會下詔挽留的。
彭啟豐的摺子呈上去后,乾隆皇帝當天便作了批示,乾隆皇帝下詔,把嵇璜留下,對他則毫不客氣地說,「彭啟豐才本中平,辦理(兵部)部務亦屬竭蹶,且伊系內廷翰林,以文學為職,而上年扈蹕和詩,視前遠遜,所學日漸荒落」,於是便「著照所請,准其回籍終養」,落了個自討沒趣。
雖然六年後,彭啟豐又申請出仕,乾隆雖然不喜歡彭啟豐,但此後一直在使用他,且職掌還愈來愈重。這是因為彭啟豐還是有一定才幹的,象他這樣的人,朝中也不多。但乾隆總是看他不順眼,動輒小題大做,橫挑鼻子豎挑眼,對他大加呵斥。但乾隆皇帝始終看他不順眼。
乾隆三十三年,乾隆皇帝下詔:「彭啟豐才識有限,辦事不力,命以原品退休。」勒令彭啟豐離職。至此,彭啟豐結束了他極為坎坷的四十一年仕途生涯,回老家蘇州去了。乾隆四十九年,彭啟豐病死於長洲老家。【傳奇人物】「祖孫狀元」- 彭定求和彭啟豐 | 新唐人中文電視台在線 https://bit.ly/36bqQPx


159775170_875408323299859_4847484383306269473_n159712003_875408359966522_7653974541511099744_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