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什尼科夫》AK-47自動步槍是由前蘇聯卡拉什尼科夫設計的突擊步槍。卡拉什尼科夫原本是蘇聯紅軍的坦克兵,受傷送至後方醫院救治後而開始研究槍械工藝。他在1944年與同袍討論歐洲的戰況時,發現到德軍配備StG44突擊步槍的威力後,開始構思一種簡單可靠的新式可連發中威力步槍。在參考M1加蘭德步槍後,設計出M1944試作型樣槍,採用M43步槍彈、轉拴式槍栓;經過接連的嘗試後,於1946年製作出可連發射擊的樣槍(AK-46)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毛瑟槍/1894年駐台抗日之劉永福黑旗軍使用之-毛瑟槍Mauser與雷明頓槍Remington/中國最早使用毛瑟步槍的國家之—+台灣軍隊使用武器是當時德國製主流槍枝並不落伍,但自製後的品質不知狀況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1880年-日本最早的國產步槍:村田步槍(單發)-1889年二十二年式村田連發銃(連發槍)/1895乙未台灣抗日戰爭-三角湧之戰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三十年式步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tempFileForShare_20220825-07145030_rifle

三十年式步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88175510_3944210065596729_7304174765449674752_n (1)

二二八事件是臺灣於1947年2月27日至5月16日發生的事件,使用子彈榴彈數量 https://bit.ly/3mpb2ym

https://youtu.be/Hv_CyS7EU5c

【聽台語 捌歷史】二二八事件後的高雄,一咧12歲查某囡仔的見證。(華譯:【聽台語 認識歷史】二二八事件後的高雄,一個12歲女孩的見證)【聽台語 捌歷史】高雄王來春女士 講伊12歲時的二二八 - YouTube https://bit.ly/3hpEEb8


87988199_3944226982261704_5100560486210994176_o87776284_3944227032261699_6623286199786143744_o (1)


M1903春田步槍是一種旋轉後拉式槍機彈倉式栓式步槍,1903年定型稱為「0.30口徑M1903式步槍」,因其由春田(Springfield)兵工廠研製而得名M1903春田步槍(Springfield rifle)。是美軍在一戰及二戰期間裝備的制式步槍。
M1903春田步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GFJdRO
M1903步槍構造圖
1898年美西戰爭期間,美軍認識到西班牙軍隊裝備的毛瑟步槍性能比美軍裝備的「.30口徑克拉格–喬根森步槍」更好,尤其是在聖胡安山戰鬥中美軍傷亡代價極高,從而促使美軍更新步槍裝備,美軍軍械局將包括德國Gew98步槍在內的毛瑟步槍提供給春田兵工廠研究與參考。M1903步槍是由春田兵工廠研製的,旋轉後拉式槍機原理仿自毛瑟步槍專利僅外形作了修改,未經德國毛瑟廠的特許(後毛瑟公司提起訴訟並勝訴,美國政府直至一戰前期,保持中立期間向毛瑟公司支付了部分專利費,不過後來由於德國戰敗所以專利費不了了之)生產。儘管春田兵工廠的設計有所變更,但仍可以算是以毛瑟步槍為基礎結合美軍.30口徑彈藥的變型槍。M1903步槍因為縮短了槍管,槍管長度610公釐,所以槍長度比當時的毛瑟Gew.98步槍(槍管長度740 mm)短;槍機拉柄為向下彎曲便於攜行;由容量5發子彈的彈倉供彈,用5發分離式彈匣從機匣頂部的退殼口一次性壓入彈倉裝彈。M1903步槍有個獨特的單發供彈裝置(彈匣阻斷器),位於機匣左側面,在彈倉供彈截斷狀態下,每打一發子彈就需從退殼孔裝下一發彈,以保持彈倉內彈藥量[註 1],在通常使用狀態下,由彈倉供彈可快速射擊。
早期的M1903步槍還配有桿式刺刀,後1905年改用了M1905匕首型刺刀,並改造帶可收放標尺的新照門。M1903步槍最初配用0.30-03圓頭槍彈,1906年採用M1906槍彈(7.62×63mm,或稱0.30-06步槍子彈),彈頭形狀改為尖頭(質量150格林),是借鑑了毛瑟式無底緣槍彈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先前生產的步槍也進行了上述刺刀,新照門以及新彈藥等幾項改造。
在一戰結束前生產的M1903步槍在發射槍0.30-06槍彈時易出現機匣損壞的情況,1918年引入新的熱處理工藝,舊工藝生產的步槍在機匣上開一小孔釋放部分火藥瓦斯壓力
M1903步槍成為美軍制式裝備100年後,仍然在美國軍隊中少量出現。供訓練與檢閱使用,美軍儀仗用槍將槍身金屬部件鍍鉻處理,配白色背帶。
因M1903步槍遠距離射擊時精確性較好,成為流行的一種民用槍械。一戰結束後,多種M1903運動型步槍應運而生,將槍托改成帶小握把的縮小尺寸的運動槍托,可加裝瞄準鏡,其中包括春田兵工廠生產的美國國家射擊比賽步槍。 1950年代1000支M1903A3步槍被挑選出來作為美國國家射擊比賽用槍。
M1903春田步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GFJdRO

800px-1930_Springfield_1903A1799px-M1903-Springfield-Rifle800px-M1903_Springfield_-_USA_-_30-06_-_Armémuseum2020-09-10_1448512020-09-10_144838


2020-09-10_145152593q0000s7182o798n3259360003rs786005q522593n000340p6ss12nps0800px-Kampfer's_ZZS_3 (1)En-Mauser_98k_based_hunting_rifle800px-Bolt517En-Kar98k_rifle2020-09-10_1452512020-09-10_145225

毛瑟1898年型短卡賓槍(Karabiner 98k,簡稱Kar98k或K98k),由Gew 98步槍改進演變而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納粹德國軍隊裝備的制式栓動式步槍。
毛瑟Kar98k步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bIKYsO
原型
1898年,毛瑟槍廠研製的7.92公釐口徑毛瑟M1898步槍成為德國陸軍制式步槍,德國陸軍命名為Gewehr 98(簡稱:G98)[4]。從此開始了「毛瑟98系列步槍」近50年的時間裡作為德軍制式裝備的歷史。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配發給大部分德國步兵,在兩次大戰中證明了它的高可靠性,亦成為槍械歷史上的經典。世界各國仿造的更是不計其數,大部分栓動式步槍幾乎都是根據它的閉鎖機構設計改良而成。
演變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Gew 98步槍進行了多次改良,還包括在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例如捷克Vz.24步槍)等國家特許生產長度縮短的多種變型槍。1924年毛瑟公司推出了一種「標準型步槍」,在Gew98步槍的基礎上將槍管縮短為600公釐,全槍長度由1.25公尺縮短為1.11公尺,採用新的瞄準具。這種槍最初稱為民用型,主要是為繞過當時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生產武器進行的約束。德國軍方對標準型步槍進行了射擊測試。事實上這種毛瑟標準型步槍採購數量有限,鮮為人知。中華民國於1935年以標準型步槍為基礎,製造了中正式步槍(中正式步槍是國民政府部隊裝備的第一種制式步槍,並成為抗日戰爭時期國軍裝備的主要步兵武器之一)。後來經過改進的毛瑟標準型步槍被德國郵政部、海關、鐵路局等准軍事組織採用。
設計及歷史
德軍的狙擊兵使用裝有Zeiss ZF42 4倍瞄準鏡的Kar98k
20世紀30年代,納粹德國重整軍備,根據改進的標準型毛瑟步槍,由Gew.98步槍衍生型Kar.98b卡賓槍(雖然稱呼「卡賓槍」它的槍長與Gew.98相同,改下彎式槍機拉柄)的740mm槍管縮短到與標準型步槍同樣的600mm,並由德國陸軍進行測試,最終被德國國防軍作為制式步槍,命名為Karabiner 98k(簡稱:Kar98k或者K98k),尾部的k解為「Kurz」的縮寫(德文意為「短」)。於1935年正式投產。稱為卡賓槍只是相對Gew.98步槍以及Kar.98b卡賓槍縮短了,相對卡賓槍其長度還是過長。
Kar98k繼承了毛瑟98系列步槍經典的毛瑟式旋轉後拉式槍機,槍機尾部是保險裝置。子彈呈雙排交錯排列的內置式彈倉,使用5發彈匣裝填子彈,子彈通過機匣上方壓入彈倉,亦可單發裝填。槍機拉柄由直形的改為下彎式,便於攜行和安裝瞄準鏡。Kar98k步槍成為納粹德國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間使用最廣泛的步槍,亦是一種可靠而準確的步槍。
Kar98k在戰爭期間為了滿足軍隊裝備步槍數量的需求,縮減成本,經過多次簡化生產工藝的設計更改,簡化木製槍托,部分零部件製造與安裝採用沖壓、銲接工藝。1944年當年的年產量達到歷史高峰。戰爭後期納粹德國面臨戰敗物資匱乏,步槍的製作越發簡陋,品質也每況愈下[5]。
多用途是Kar98k步槍服役期限如此之廣泛的原因之一。Kar98k射擊精度高,在加裝4倍、6倍光學瞄準鏡後,可作為一種優秀的狙擊步槍投入使用。Kar98k狙擊步槍共生產了近13萬支並裝備部隊,還有相當多精度較好的Kar98k被挑選出來改裝成狙擊步槍,配備的瞄準鏡和鏡架形式有:ZF-39 4X瞄準鏡,ZF-41 1.5X瞄準鏡,ZF-42 4X瞄準鏡。Kar98k更可以加裝槍榴彈發射器以發射槍榴彈。
儘管Kar98k性能優異,但是隨著戰場上的對手裝備半自動步槍(蘇軍SVT-40步槍、美軍M1加蘭德步槍),德國人認識到這種栓動式步槍已經過時了,相繼推出了Gew 43步槍、StG44突擊步槍,但是它們的產量及出現時間無法替代Kar98k,Kar98k一直生產到納粹德國戰敗投降。毛瑟Kar98k步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bIKYsO
---------------
Kar98k是步槍還是狙擊槍?別再被遊戲誤導了,現在知道還為時不晚
Kar 98k相信廣大的軍迷朋友們都不陌生吧?特別是絕地求生這款遊戲上線之後大家對各種槍械都有了重新的認識,但是Kar 98k在各種射擊遊戲當中給許多人造成了一定的誤區,那就是它是一把名副其實的狙擊槍。那麼Kar 98k到底是不是一把狙擊槍呢?今天小編給大家普及一下,希望大家不要再被誤解了。
首先這支槍在生產最初的定義是Kar 98k毛瑟步槍,是二戰時期德國軍隊批量裝備軍隊的一把制式步槍。從此定義來看Kar 98k是一把真正的步槍只不過經過的戰場環境和改裝,加上了瞄準鏡被當做狙擊步槍使用。有人會反駁說Kar 98k經過專門的設計和製造,射擊精度高,距離還遠,哪裡不符號狙擊槍的標準了?下面小編來告訴你。
98K和狙擊槍最根本的區別在於槍械的區分上,真正的狙擊槍從射擊的精度,威力,和射程上都是有著專業的標準的,98K是被後期加裝上瞄準鏡的,開槍射擊時需要預判,打個比方像AWM狙擊槍可以直接瞄準開槍,不需要提前的預判。這就是98K和狙擊槍的根本區別。
另外98K從1935年到1945年一共生產了1460萬支,這都是有根據有資料可查的,無論從生產的數量和基本定義上來看,這都是一把步槍。看完之後各位軍迷朋友們有什麼想說的?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game/gzll8jl.html


Image-8_x_57_mm_IS_softpoint2020-09-10_145225

中正式步槍,為毛瑟M24步槍的中華民國授權生產版本,使用7.92×57mm尖頭毛瑟步槍彈。1935年由鞏縣兵工廠(兵工署第十一廠)生產,成為國民革命軍的制式步槍。後來逐漸取代各兵工廠生產的漢陽八八式步槍。
中正式步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m1ecbc
歷史
中正式步槍的製造起源要自1933年的國軍制式武器會議所做出的決定。這場會議主要是解決當時國民革命軍中武器五花八門的嚴重問題,在會議中決定採用毛瑟公司的標準型M24步槍,相較當時的傳統長槍管步槍而言,是在毛瑟Gew 98式步槍基礎上,用600mm短槍管的卡賓槍概念代替740mm的全長槍管),彈藥採用與MG-34和MG42通用機槍相同的7.92x57mm口徑子彈以降低後勤負擔;1934年國民政府財政部向德國毛瑟公司廠房訂購一萬支M24裝備稅警總團(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三十八師之前身),兵工署藉此透過當時財政部部長孔祥熙向毛瑟廠Mauser索取技術圖紙與生產工具,在德國政府的協助下,兵工署於1934年及1935年各索取了一套技術圖紙以及生產樣板,並且將設計圖交付當時生產漢陽八八式步槍(「漢陽造」,仿自德國Gew 88式步槍)的鞏縣兵工廠進行試製,並於當年生產成功。
因造於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8月,國民政府將新槍定名為「二四式步槍」,最初在槍身機匣上打上「二四式」印記。得名於當時的軍事委員長蔣中正,因此之後又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槍身機匣打上「中正式」印記。比較特別的是其配用的全長達575mm的刺刀,中正式槍身較日軍的三八式步槍短,採用格外長的刺刀與重視白刃戰有關。1935年雙十節後,該槍正式開始大量生産。1937年兵工署在署長俞大維的領導下還制定了《中正式步槍應用材料規範》,統一了圖紙、標準與材料、工藝,所以有人把中正式步槍當是中國第一種採用統一規格的制式步槍,軍閥混戰期間中國軍隊武器繁雜的局面開始發生改變。到抗日戰爭爆發鞏縣兵工廠因日軍入侵導致中斷為止共生產了11萬餘支,有三家槍廠遷往後方經調整籌備之後開始繼續生產中正式步槍。截止1949年停產時,中正式步槍產量達到70萬支左右。在軍隊急需大量武器裝備的戰爭期間,這個產量與其他工業化國家的產能相比,算比較低水平,反映了當時中國工業基礎薄弱,外加上戰亂兵工廠一再搬遷的影響。
到抗戰結束前中正式步槍成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的重要裝備,在抗日戰爭具有一定貢獻。國共內戰時國軍雖然武裝中有數十萬挺從投降日軍中繳獲的日製步槍,以及數十萬挺的美製步槍/衝鋒槍,但該些軍械因彈藥未能國產,因此使用上有諸多侷限,中正式步槍仍是國軍重要的步兵裝備。國軍撤台時,其部隊多半為重建多次的殘軍,操作軍械五花八門,中正式步槍因此失去了國軍主力軍械地位。隨後因恢復美援,美製M1加蘭德步槍及M1卡賓槍統一了步兵武器規格,缺乏彈藥產線的中正式步槍退出第一線部隊,用于軍訓出操。
國共內戰後解放軍除了在戰場上繳獲以外還完整接收了西南地區的軍工設備,因此有不少數量的中正式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服役。韓戰時,志願軍入朝前,以第五十軍為例裝備有中正式步槍6111支,在解放軍部隊退役後大批轉入民兵部隊中服役至1980年代,撥交民兵的中正式因彈藥全面蘇聯化之故,因此被改膛使用7.62×39mm子彈。
生產廠
中正式步槍初期僅有第十一廠(鞏縣兵工廠1938年改稱)量產,但十一廠在抗戰初期因第二次遷廠期間遭空襲,步槍生產機具遭到重創,因此從湖南遷入四川後被迫停產中正式步槍,導致後來十一廠在步槍量產業務上消失,由其它兵工廠繼續承接中正式步槍量產任務。但因為兵工廠拆遷中進行機具交換,導致後世研究中正式步槍生產廠的混淆。
1937年6月的抗戰前夕,第二個量產中正式的兵工廠是兩廣事件後被收入南京政府管理的四一廠,它們將原有產製元年式步槍的製槍機具改製中正式,隨後四一廠內遷廣西,至1944年為止都持續中正式步槍量產。
接著第一兵工廠與第二一兵工廠在拆遷至西南地區後也逐步修改製槍機組改製中正式,但是它們的生產機具在內遷四川的過程中已進行調整,因此產能與戰前產製步槍能量相較有所差別。
第一兵工廠的機具在1938年6月武漢會戰前奉命拆遷至湖南辰溪,拆遷過程中,在1938年9月兵工署下令其製槍廠運往四川與先行遷入四川重慶二一兵工廠合併,自1939年起二一廠開始量產漢陽八八式步槍,直到1943年10月才完成機具改造量產中正式。而一廠後續也因戰爭內遷四川,但機具因棗宜會戰導致湖北與四川之間的航運中斷而分散,此時兵工署將十一廠的運入四川殘餘機具撥交給一廠,與一廠已遷入四川的生產機具拼整後在1942年7月開始量產中正式步槍。由於一廠和二一廠的機具調整,因此會有戰前不造步槍的二一廠卻成為抗戰期間的主力步槍生產廠,戰前以漢陽造為名的一廠產能區居二線的狀況。
為了使中正式步槍的製作標準化,國民政府在重慶二一廠下特成立了二一廠技校(今重慶理工大學),對外化名「世繼公學」,專門培訓中正式步槍的研發製造管理人員。
抗戰後,國民政府將位於西南地區的兵工廠進行生產整理,將原先分散於三處的製槍廠通通併入二一廠。其他曾生產中正式步槍的廠家還有浙江鐵工廠以及在台灣的六十廠(今205廠),此外當時的一些修械所和小型兵工廠也仿製過中正式外形的步槍,但是其性能、做工與正品中正式步槍相去甚遠。
彈藥問題
7.92x57mm毛瑟步槍彈
德國軍方的射擊試驗表明,在短槍管的毛瑟標準型步槍上使用原有的採用154格林(9.98克)尖頭彈的7.9mm S彈由於發射藥(3.2克)過多會導致過大的槍口焰和衝擊波,而採用198格林尖頭彈的7.92mm sS彈(發射藥2.85克)的槍口焰和衝擊波只是比舊的長槍管標準步槍略大,適合在短槍管的標準型步槍上使用。因此7.92mm sS槍彈後來成為德軍的標準步槍彈用於毛瑟Kar98k步槍。由此可見,同樣使用7.92×57mm尖頭形毛瑟槍彈的中正式步槍也存在引進與之配套彈藥的問題,配套彈藥的問題使它在戰場上的表現受到影響。
中正式步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m1ecbc


800px-Hangyangzao_WUM2020-09-10_1459232020-09-10_145917

漢陽八八式步槍,又俗稱「漢陽造」或「老套筒」,由清末建立的漢陽兵工廠獲得德國授權生產的Gewehr 88步槍,是中國生產的第一款旋轉後拉式槍機步槍。在清末的新軍一直到抗日戰爭、國共內戰以及韓戰都是中國軍隊的主要步槍槍型之一,作為制式步槍在軍隊服役超過60年,可以說是20世紀初中國軍隊的代表性輕武器裝備之一。套筒一詞來自包覆於槍管外層的護罩,這項引人注目的設計原意是為了防止槍托與和護木因膨脹或彎曲等外力促使槍管變形從而喪失準確性,同時也能避免士兵在上刺刀時被槍管灼傷,但實際上在惡劣的環境中,砂石與和泥水反而更容易滲入縫隙且不易清除,進而增加了生鏽與磨損的風險,而後有部分的套筒直接被焊接在了槍管上。再加上生產廠方對新式無煙火藥的了解並不充分,不知其產生的膛壓比以往的所有彈藥都高,導致所用鋼材的碳含量過低,從而導致膛室無法承受新式彈藥所帶來的壓力,最終膛炸事件四起,此一風波還導致作為火藥生產商的猶太家族因德國國會議員指責而蒙受污名。
漢陽八八式步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DJdTAu
清末
位於武漢的中華第一槍雕塑
該槍原型為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Gewehr 88或簡稱Gew 88),採用無煙發射藥小口徑(較當時彈藥口徑而言)步槍彈,配用子彈為七九口徑圓頭彈,槍身下有外露彈倉,用5發漏彈匣裝填,由於該槍存在著裝彈退彈困難、抽殼可靠性不佳、容易炸膛等問題,1898年德國軍方採用毛瑟Gew98步槍將其取代。該型步槍遂轉售給土耳其、非洲一些國家和中國的清政府。[1]
基於清政府的洋務官員對「毛瑟」品牌的迷信,德國商人謊稱1888式步槍為「毛瑟步槍」[註 1],成功地將設計資料和生產機械賣給了清政府。故從1896年開始,最初為湖廣總督張之洞所推動在湖北建立的湖北槍炮廠(漢陽兵工廠的前身)開始生產此型步槍,定名為八八式。第一年生產了1千3百把步槍。八八式步槍槍管外部有一套筒,因此俗稱「老套筒」;因為漢陽兵工廠是八八式步槍最主要的生產廠,所以也俗稱為「漢陽造」。1899年江南製造局也開始生產此型步槍。一直到1944年,此型步槍在中國前後生產了將近50年,為當時中國生產時間最長的一種輕武器。
漢陽兵工廠在1904年對八八式步槍進行了改進,外觀上最顯著的特徵是去掉槍管外部套筒;1910年又進一步改進,增加槍管上護木,將直立式表尺改為固定式弧形表尺。在清朝末年雖然清廷一度希望將其停產改制(光緒三十三年式步槍)元年式步槍(毛瑟1907式步槍的授權生產版),但是因經費不足此計畫並未執行。而漢陽造步槍也就逐漸生產並配發至兩湖新軍並持續生產到民國時代。1911年引發辛亥革命導致清政府垮台的武昌起義中,湖北新軍就裝備漢陽八八式步槍。
根據漢陽兵工廠生產記錄:1910年『湖北兵工鋼藥廠歷年及宣統元年造成撥解實存各項軍火表冊』記載由1895年至1909年年底的生產總數為七密里九口徑所謂的「毛瑟」步槍121,974把;馬槍(全長為955mm)8,062把。
民國時期
金陵兵工廠
民國初期,由於北洋政府並未進行造槍機具更新,因此漢陽兵工廠仍持續製造八八式步槍,南京金陵兵工廠在此時更改設備製造八八式步槍。之後由於軍閥割據一方,機具更新不但不可能,連生產槍械的經費也無著落,有時因無力添購材料直至停工,又加上連年戰亂,因此兩間兵工廠的步槍生產處於時開時停的階段;直到1928年國民革命軍佔領武漢與南京之後兩廠生產才逐漸穩定,仍作為國民革命軍的制式步槍。據槍上序號推算,1910至1932年初產量為46萬把。
漢陽八八式步槍原本為在抗戰前夕,中正式步槍還未出現以前的過渡型槍械,不過後來國民政府雖一度希望將生產漢陽造的步槍機具改造為製造中正式步槍,但是隨後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使這項計畫延後,金陵廠與漢陽廠也因抗戰內遷後方,在內遷的過程中漢陽兵工廠(改名為第一兵工廠)之槍廠遷往重慶,後來生產步槍的機具移交給遷到重慶的第二一廠(金陵兵工廠改組後代號),使得漢陽八八式步槍的生產集中在單一廠區,1939年復產,改稱為漢式七九步槍。鞏縣兵工廠步槍部門被炸毀後中正式步槍的產能大幅下降,因此在抗戰時期漢陽八八式步槍仍在軍中佔有重要地位,二一廠的漢陽八八式步槍持續生產到1944年,廠內機具才完全修改為製造中正式步槍後才告停產。戰時在重慶的第二一廠生產了207164支。七九口徑圓頭彈到抗戰結束仍有大量生產。由於數量龐大且耐用因此仍持續在國共內戰中使用。
關於漢陽造步槍的改膛技術,漢陽造步槍源自於德國的M1888步槍,1903年德國軍隊開始採用S型尖彈,新的彈頭直徑為8.22mm(原來的圓頭彈為8.1mm),因此從這壹年開始,原本的88/Z步槍都要改造槍管膛線,以便能發射直徑較大的S型尖頭彈。為防止誤用槍彈,在拋殼口前方的機匣位置上有「S」標記,稱為88/S步槍(Gewehr 88/S)。1905年開始對「S」型改進,主要是在「S」型步槍上改進供彈機構,此外還封閉了彈倉底部的漏口,便使原本的M1888步槍擁有如同毛瑟系統一樣可以用橋夾進彈,而原本M1888步槍彈匣下面的開口,也用了一塊鐵片封起來了,並且也可以使用7.92×57公釐尖頭彈供彈射擊,稱為88/05步槍(Gewehr 88/05)。88/14步槍(Gewehr 88/14)與88/05式相同,但裝配和外表處理都比較差。其中88/05型和88/14型已經不使用漏夾,而改用橋夾,但最初改膛的88/S型仍在使用老式的漏夾。[1]在中國,從陸軍部文檔中可見,光是清宣統三年(1911年)的閏六月十八日、二十五日和七月二十七日,該部便經過信義、禮和洋行分別購進這種「八十八年式毛瑟步槍」3萬把、2萬把和31,112把,並隨槍分別購進毛瑟尖頭子彈6,000萬發、4,000萬發和3,111.2萬發。進入民國以後,軍閥混戰,各路軍閥也通過不同渠道購進德制M1888步槍,比如1924年,廣東商團曾秘密購買該型步槍4,000把;比如1928年,滇軍曾通過法國代理商購進該槍5,000把。所有這些M1888步槍,都是經德國改造後發射毛瑟輕尖彈的型號。[2]同一時期,土耳其接手了許多德國的M1888步槍,當時的德國當局也幫助了土耳其軍隊所擁有的M1888步槍,進行了改造的工作。雖然在對日抗戰結束後的國共內戰,許多從日軍繳獲而來的三八式步槍與九九式步槍,被國府軍改膛為以7.92×57公釐尖頭彈進行射擊。然而根據現有的證據表明,除1934年,兵工署曾計劃改造漢陽造,使之與國軍主流的毛瑟輕尖彈兼容,並啟動了這項工程,而且也有初定名為民23式的步槍被試制出來。但民23式步槍剛剛試制了少數的樣槍就停產了,轉而生產更先進的中正式。漢陽造直到最後停產,也沒能達成與7.92×57公釐尖彈的兼容。[2][3][4]
因為統計資料匱乏,確定漢陽八八式步槍的總產量是比較困難的事。根據後來的槍上序號推算在1938年漢陽兵工廠遷廠之前漢陽八八式步槍製造數量大約是超過87萬把。由此推算漢陽八八式步槍的總產量超過了100萬把。
退役
至韓戰時期依然可見漢陽八八式步槍的蹤影。直到韓戰結束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經由軍援以及自產獲得大量蘇聯制式個人武器後,漢陽八八式步槍才退出現役轉為民兵使用,到80年代才完全淘汰。
在中國近代史上,漢陽造頗為著名。在湖北武漢「辛亥武昌起義工程營發難處」紀念碑上雕刻有漢陽造步槍的形象。在江西南昌「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上雕刻著漢陽造步槍與軍旗的形象。漢陽八八式步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DJdTAu


德制M1888步槍

800px-Infanteriegewehr_m-1888_-_Tyskland_-_kaliber_7,92mm_-_Armémuseum (1)2020-09-10_1506052020-09-10_1506002020-09-10_1505532020-09-10_150538

德制M1888步槍Gewehr 88步槍(又稱:G88、Gew 88或M88,以下簡稱為「Gew 88」)是由德國步槍委員會所研發的栓式步槍[1] ,發射採用當時最先進的無煙火藥作推進藥的M/88圓頭彈及7.92×57公釐毛瑟彈,該槍還有兩種卡賓槍型,分別有為騎兵而設計的「Karabiner 88」(簡稱:Kar 88)和為炮兵設計的「Gewehr 91」(簡稱:Gew 91)。
由於無煙火藥在19世紀末的出現,令發射黑火藥槍彈的槍械隨即變得過時。為了回應法國人於1886年研發出勒貝爾步槍,德國陸軍的步槍委員會於1888年開發出Gew 88,隨即被德國軍方採納為制式步槍。該槍有時也被稱為「委員會步槍」或「帝國步槍」,並曾出口到多個國家作為它們軍隊的制式步槍使用。其中大清帝國曾大量進口Gew 88,後來由漢陽兵工廠所仿製,命名為「漢陽八八式步槍」,作為清末的新軍和後來中華民國北洋政府軍的主力步槍。
由於生產質量問題以及設計缺陷,Gew 88並沒有在德軍中服役很久,很快便被性能更佳和更先進的Gew 98步槍所取代。
儘管經常被稱為「毛瑟步槍」,毛瑟公司從來沒有參與過Gew 88的開發,也沒有生產過該槍,故相關叫法是一種誤用[1] 。
Gewehr 88步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hfX4el
M88藥筒(左)和7.92×57mm S藥筒(右)
裝填M88圓頭彈藥筒的5發漏夾
Gew 88是一種旋轉後拉式機制的步槍,它有著不少源自奧匈帝國曼利夏公司的設計。當中包括其供彈系統,該槍採用常見於曼利夏步槍的盒式彈倉,並以一個5發容量的漏夾供彈,漏夾的特點是會在最後一發子彈上膛後自彈倉底部的開口中掉出,這可減少重新裝填的時間,但同時也較容易令污染物進入彈倉內部,有機會導致供彈故障。為了解決專利問題的糾紛,德國當局指定曼利夏公司為Gew 88的生產商之一。該槍的槍機系統也採納了曼利夏公司的設計,並加以改良,槍栓為轉拴式。其槍管和膛線則完全仿製自勒貝爾M1886步槍。較特別的是,其槍管是被包裹在一條金屬管內,這除了有保護槍管的作用之外還能夠阻止其直接與槍身接觸,令其帶有自由浮動式槍管的特徵,故有助於提升精度,但也較易在惡劣環境下使用時因金屬管裡面布滿積水而導致槍管生銹。Gew 88還有著一根像運動步槍的槍機拉柄。
在彈藥方面,Gew 88最初運用了來自瑞士的設計,研發團隊開發出一種叫「Patrone 88」(或「M/88」)的單基無煙火藥圓頭彈。其藥筒口徑為8公釐,同時採用了無緣式和瓶頸式設計,彈頭重14.6克。後來於1905年,M/88彈被7.92×57公釐毛瑟「S藥筒」所取代,該藥筒採用威力更強,可多產生40%槍口初速和30%槍口能量的雙基無煙火藥,並運用了一顆重9.9克的尖頭彈。
服役紀錄
Gew 88的早期生產型被指因供應商趕工於生產彈藥而存在著各種毛病,該事件甚至於1892年被有反猶太傾向的德國國會議員赫爾曼·阿爾華特用來牽起各種針對猶太人的陰謀論。這得由Gew 88的其中一間供應商說起。當時許多Gew 88步槍都是由路德維希公司所生產的,而該公司的主席是一名叫伊西·洛伊的猶太人企業家,他當時亦持有毛瑟公司的股控權。根據阿爾華特提出的指控,洛伊會故意向德軍供應數量不足的步槍,或會與其他猶太人一起合謀在步槍通過可靠性測試後把它們換成有生產缺陷的步槍。阿爾華特還指控洛伊為一名法國間諜,並把這些步槍貶斥為「猶太步槍」(Judenflinte)。後來阿爾華特的指控被指站不著腳後,他隨即被控以「作出虛假陳詞」而被判監4個月[2]。
Gew 88步槍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為德意志帝國軍的制式步槍,並參與過多場對外擴張的戰爭和軍事行動,包括於1900年發生在中國清朝的義和團之亂(清軍也裝備同款步槍及其仿製型),並在一戰初期作為德軍的主力步槍,直至1915年後Gew 98步槍的供應量能夠滿足部隊需求為止。當德軍以Gew 98取代Gew 88後,大量退役的步槍被提供給當時德國的盟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作為軍援,因為它們步槍數量嚴重不足(部份還被後來的土耳其軍用至1930—40年代)。而德軍中亦有許多二線部隊一直裝備Gew 88至戰爭結束。
部份由德國提供給土耳其軍隊的步槍被加以改良,並一直服役至1930年代。Gew 88/05亦被南斯拉夫[3] 、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4]等國所使用。
Gew 88也參與了多場革命,以及一戰前後的武裝起義和衝突,當中包括:俄國內戰、德國十一月革命、1918年匈牙利革命、大波蘭起義、西里西亞起義、土耳其獨立戰爭、蘇波戰爭[5]、愛爾蘭獨立戰爭和立陶宛獨立戰爭等。在1919—20年,約5,500把Gew 88和Kar 88被提供了給新成立的立陶宛陸軍(由德國當局授權英法兩國出售)。大戰之間的魏瑪共和國繼續為其民兵部隊裝備Gew 88。Gew 88也在西班牙內戰被交戰雙方所使用[6]。二戰初期,波蘭[7]和南斯拉夫的二線部隊和游擊隊依然有裝備Gew 88[8]。於1940年,聯合王國的家園衛軍也使用部份來自阿爾斯特志願者的Gew 88[9]。有部份Gew 88步槍還出現在東非戰役的衣索比亞人手上。納粹德國的人民衝鋒隊於1944—45年也裝備Gew 88[10]。
中國曾是Gew 88步槍的一個大客戶,該步槍最早於1894—95年甲午戰爭期間被清政府引進,並於後來仿製成「漢陽八八式步槍」,是清末的新軍和後來的中華民國北洋政府軍、國民革命軍,以及各軍閥勢力的主力步槍之一,參與過多場戰爭和歷史事件,包括:辛亥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和兩次國共內戰。在韓戰期間亦有中國人民志願軍士兵使用[11]。
總括而言,Gew 88是在槍械技術急速發展下誕生的產物,也是德國最早裝備的無煙火藥槍械。這也解釋了該槍為何在德軍中只服役了很短時間,畢竟對德國人來說,它也只不過是一種過渡性武器而已。
部份Kar 88也被用作運動步槍,包括一種由黑內爾生產的7×57公釐毛瑟口徑型[12]。
衍生型
於1894—95年,德軍把Gew 88的口徑由7.9/8.1公釐更改為7.9/8.2公釐,以望能提升射擊精度。故在這段時間生產的Gew 88有著不同的口徑。其8.08公釐(.318寸)的子彈直徑卻維持不變。1895年後,大部份的Gew 88已完成改膛。1903年,德軍採用了一種新的藥筒,它可發射一顆直徑8.20公釐(.323寸)的輕型彈頭。此後,許多的Gew 88步槍都被改裝至發射這種1903型7.92×57公釐毛瑟彈,成為"Gewehr 88 S"步槍[1]。這種改膛方式需要更多的工序才可完成,因為7.92×57公釐毛瑟口徑需要更換一個更大的膛室才可容納1903型槍彈的彈殼。改膛為7.92×57公釐毛瑟口徑的步槍在機匣上均刻有「S」字以便作出區別。
從1905年起,這些步槍開始被改裝至能夠使用Gew 98步槍的橋夾供彈,方法是在機匣頂部後方加上橋夾導槽並對彈倉進行改良,再封閉其底部的開口。這種改進型被命名為「Gewehr 88/05」。一戰過後,部份Gewehr 88 S型步槍被改裝為「Gewehr 88/14」,該改型類似於Gewehr 88/05,但做工較粗略。
部份Gew 88亦被出售到各個國家和武裝組織,有些則被敵國士兵在戰場上繳獲。故這種步槍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刻字。例如:保加利亞的星形圖案、英語字樣、土耳其的新月圖案和波蘭的鷹圖案等。部份還被刻上屬於自己軍隊的武器序號。
改裝至發射現代子彈
Gew 88步槍可承受的膛壓比起其他同口徑的步槍都要低。這是因為研發團隊對無煙火藥的一知半解所致的,他們不知道這種新型火藥的威力大大高於以往的黑火藥。若要改裝至發射現代子彈,使用者必須了解其步槍的規格,因為每把Gew 88的口徑和膛徑配置相當不統一。而該槍亦不能安全地發射所有高膛壓的機槍用彈。
缺陷
Gew 88步槍的漏夾供彈系統目前已被證實為一種設計缺陷,而當中有不少現存的該型步槍保留該設計。部份則被改裝至使用Gew 98步槍的橋夾供彈。
與後來出現的步槍不同,Gew 88的槍栓是能夠從槍機上拆下來。因此在保養期間該零件是使用者最常丟失的。另外,若使用者拆解和組裝不善的話,安裝在槍栓上的拋殼器和抽殼器會很容易的掉出來。Gewehr 88步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hfX4el


tempFileForShare_20220521-113941 (1)2022-05-21_173825


三十年式步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tempFileForShare_20220825-07145030_rifle

三十年式步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