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霞海城隍爺誕辰 歌舞齊發讓神明歡喜
台北霞海城隍爺誕辰 歌舞齊發讓神明歡喜© 中央社 台北霞海城隍爺誕辰 歌舞齊發讓神明歡喜台北霞海城隍爺誕辰 歌舞齊發讓神明歡喜 https://bit.ly/2ZGeQR2
(中央社記者陳怡璇台北4日電)今天為台北霞海城隍生日,也是渡台200週年。下午先是以果雕、錫藝、各式佳餚的壽宴宴請眾神,並祈求台灣風調雨順、國富民強,再以國樂、旗袍舞、「島語」演唱會慶賀。
霞海城隍爺今天生日,也恰逢渡台200週年,下午先由管理人陳文文率領眾人向城隍爺祝壽、團拜、除煞,祈求台灣風調雨順、國富民強,壽宴擺滿果雕、錫藝、佳餚,豐富多彩。
娛神節目則請來琴園國樂團輪番以琵琶、二胡、笛,演奏靈動活潑的曲目,還有旗袍舞蹈等;隨後「島語」演唱會登場,帶來原民、客家、閩南、東南亞歌謠等。
城隍廟前廣場還有月琴表演「西北雨」、「燒肉粽」、「點仔膠」、「望春風」等台灣民謠,民眾一起大合唱,歌聲連綿不絕。
台北霞海城隍廟公關吳孟寰表示,城隍爺生日為農曆5月14日,俗諺「十三人看人」,意為誕辰前一天迎城隍人潮眾多,只看得到人,看不見城隍爺,顯見信眾虔誠,也為文化宗教盛事。
吳孟寰指出,今年雖因武漢肺炎疫情沒有遶境,但「台北霞海城隍文化節」會持續好幾個週末,還有渡台200週年特展、演講、市集等,盼用年輕的方式傳承香火與信仰。
台北霞海城隍爺誕辰 歌舞齊發讓神明歡喜 https://bit.ly/2ZGeQR2

BB16kHpF2020-07-04_224201


地 址: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1段61號
經 緯 度:121.51014,25.05562
景觀收費:免費
開放日期:全年
開放時間:上午6時16分至下午7時47分
主辦單位: 台北霞海城隍廟
單位網址: 連結
E-mail: Ing.tai.wu@gmail.com
諮詢專線: (02) 2558-0346
景觀價值
中文台語霞海城隍廟為臺北市大稻埕一帶重要的民間信仰中心,也是以月老牽姻緣聞名海內外的寺廟,歷經多次整修,建築規模雖小,仍傳承了傳統閩南式廟宇建築講究曲線、重視裝飾等特色。廟宇裝飾藝術包括泥塑、壁畫、彩繪、剪黏、交趾陶,除日治時期作品外,修復工程也多出名師之手,並保存了神像、祭祀用具、匾額、楹聯、石碑與歷史文件等文物。著名的霞海城隍祭典至今已有1百多年,是大稻埕重要信仰圈活動,也是北臺灣一大宗教盛事,暗訪為臺北地區三大暗訪活動之一,遶境號稱北臺第一,有「五月十三人看人」之喻。建廟發展過程,也見證福建同安移民遷居大稻埕的歷史。
歷史沿革
中文台語台北霞海城隍廟位於迪化老街上,主祀霞海城隍爺,為大稻埕一帶重要的民間信仰中心,與法主真君廟、慈聖宮媽祖廟合稱「大稻埕三大廟」。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百餘名泉州同安人搭船到艋舺,順利抵達後,其中商人陳金絨在自宅(艋舺八甲庄,今老松國小附近)供奉從同安帶來的霞海城隍神尊,並提供給同鄉居民祭拜。清咸豐3年(公元1853年)艋舺發生「頂下郊拚」械鬥(族群械鬥),同安人輾轉遷移到大稻埕重建家園。當時動亂中保存下來的城隍神像,在遷徙大稻埕後仍然供奉於陳家,直到清咸豐6年(公元1856年)同安人在目前城隍廟現址籌建新廟。廟地雖狹小僅有46坪大,但神像曾經高達600多尊,為全臺神像密度最高的廟,民國60年(公元1971年)增祀月下老人,現已列入臺北市定古蹟。
---------------------------------------
城隍爺是一地的守護神,也是另一個世界的行政長官,所以只要遇到城隍爺聖誕,各地都會有熱鬧的慶祝活動。而根據區域性的不同,城隍爺的聖誕日也不一樣,位於大稻埕的霞海城隍老爺,其聖誕日是農曆五月十三。
五月十三人看人 快來參加城隍老爺生日趴 https://bit.ly/2NUb4OL
霞海城隍老爺五月十三聖誕千秋。(圖/記者黃彥昇攝)
霞海城隍廟的歷史非常悠久,清朝時期,因為頂下郊拚的因素,霞海城隍老爺與信徒們轉往大稻埕發展,之後城隍老爺神威顯赫,大稻埕一帶成為北部重要的經濟與文化中心,發展十分繁榮,大稻埕居民也習慣在農曆五月十三這天舉辦大型祭典,為城隍老爺祝壽。
五月十三人看人 快來參加城隍老爺生日趴 https://bit.ly/2NUb4OL
城隍老爺是當地人的信仰中心。(圖/記者黃彥昇攝)
根據霞海城隍廟的記載,第一次的大型祭典是清光緒五年(1879),日治時期因為總督府的禁止曾停辦過一段時間。明治三十一年(1898),台北地區發生瘟疫,在政府相關單位束手無策之下,才解除了城隍老爺大型祭典的禁令,開始睽違多年的繞境活動。
五月十三人看人 快來參加城隍老爺生日趴 https://bit.ly/2NUb4OL
五月十三人看人。(圖/記者黃彥昇攝)
台北霞海城隍廟的繞境名列「台北三大廟會」,因為熱鬧的祭典與蓬勃的人氣,每每到了這一天,大稻埕的街道上都擠滿了看熱鬧的人群以及叫賣的小販,再加上隨著城隍老爺繞境的軒社陣頭,人真的是「滿到流出來」,因而有「五月十三人看人」的俗語。
在霞海城隍老爺的祭典中,還可以分為好幾個區塊,在遶境前,要先將安放在霞海城隍廟神龕內的五營神將請出,安鎮於五方土地廟內,俗稱「放軍」、「安五營」,用以保護地方百姓免受邪魅侵擾,帶祭典結束後才「收軍」。此外,還有專屬城隍老爺的「祝壽大典」,讓各地的信徒一起為城隍老爺祝壽。最後則是「收軍」,將祭典之前安放的五營兵馬逐營收回,再進行「犒軍」感謝五營兵將的付出。
霞海城隍廟座落於大稻埕,百年來經歷過數次政權更迭,但城隍老爺的信仰卻依舊不動如山,信眾代代相傳的信仰與努力,以及城隍老爺的神威護佑,是維繫城隍老爺信仰歷久不衰的重要因素。五月十三人看人 快來參加城隍老爺生日趴 https://bit.ly/2NUb4OL
--------------
張家瑋/五月十三人看人──2019霞海城隍祝壽遶境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https://bit.ly/2VKRc4U
農曆的5月13日,是霞海城隍爺的聖誕,這一天將會舉辦盛大的遶境活動。有一句台北俗諺:「五月十三人看人」就是在形容這天大家爭相看熱鬧的盛況。   
按照傳統,「台北迎城隍」最大的特色,是坐落在大稻埕附近的陣頭社團「八大軒社」將會在這天前來共襄盛舉,參與盛大的遶境活動。這幾間軒社歷史悠久,有些甚至在日治時期就已經成立,它們所組成的陣頭,大多以北管與神將為主。遶境隊伍在馬路與巷弄之間穿梭,嗩吶與鑼鼓的聲音此起彼落,參雜著鞭炮的爆裂聲與煙霧,一對對七爺八爺的神將緊跟在後,揮舞著雙手並列行進,在衣著與步法的差異之間,祂們一高一低的身形不斷重複,在台北的街頭形成了有趣的節奏。   
今年的5月13日,大家看的「熱鬧」,跟以前很不一樣。   
入夜之後,這一次的遶境活動接近了尾聲,各間軒社的隊伍陸續回到迪化街,準備前往終點──霞海城隍廟。隨著看熱鬧的人潮從廟埕一路沿著迪化街不斷延伸,永樂市場前方廣場搭起的舞台,也開始了一連串的音樂演出。台上五顏六色的燈光從側邊溢出,在逐漸暗去的天色中,照在行進間的神將身上。神帽上的絨毛球、盔甲的鱗片、旗幟上刺繡的紋路,神將穿著中精緻的飾物在光線勾勒下顯現出了更多細節;音響中人聲、電子樂跟銅管樂器發出的旋律持續播送,時而與迪化街上行進的北管樂音相互交錯,說不上是在合奏,卻也不像在較勁,雖然有些衝突、有些尷尬,但在大夥兒歡喜看熱鬧的氛圍之下,這一切倒也顯得無傷大雅。 
------------------------
棟架與樑柱彩繪
霞海城隍廟為街屋式建築,棟架結構為「擱檁式」(就是直接將桁木置於山牆上),殿內沒有任何一根柱子,因結構單純,裝飾以楹上彩繪為主。拜殿後段的壽樑,正面彩繪分3段,中間為「僧俗問答」兩旁為「秋菊」、「清荷」,正殿2支大楣正面彩繪也分3段,前方大楣主題「孔項問答」,左右為「南極星輝」、「麻姑獻壽」均為臺南府城已故名彩繪師潘麗水(公元1914年-1995年)弟子蔡龍進(公元1948年-)之作,而神龕上大楣上的「富貴壽考」和左右「荷」、「梅」則為潘麗水之子潘岳雄(公元1943-  ) 作品。
2交趾陶裝飾
台北霞海城隍廟因空間狹小,裝飾藝術集中在殿內牆面和拜殿山牆墀頭(山牆靠近屋簷口,屋腳成斜面的部份)及廊牆。民國85年(公元1994年)整修時大量使用交趾陶裝飾,其中拜殿山牆墀頭上左右分別為「南極星輝」,「麻姑獻壽」,做工精細維妙維肖,左廂護室山牆上則有「迎城隍」交趾陶裝飾,長條幅形身堵上也以主題「八仙」的交趾陶表現。
3陳壽彝壁畫
水墨人物壁畫「招財進寶」霞海城隍廟拜殿內部兩側牆面,以及緊鄰神龕左右兩側,各有裝飾的水墨人物壁畫,拜殿主題為「其壽無極」、「招財進寶」,神龕左右為「群仙宴會」,和「竹林七賢」,均為臺南府城名畫師陳玉峰(公元1900年-1964年)之子陳壽彝(公元1934年-2012年)遺作,作品深具傳統水墨人物的風格,線條簡潔有力、構圖優美,表現出名師深厚彩繪功力。
4拜殿剪黏
拜殿後段牆上左右的剪黏作品拜殿後段牆上左右的剪黏作品
霞海城隍廟最精彩的剪黏作品位於拜殿內部兩側牆面,上方各有1座水車堵,是日治時期重修時作品,主題為三國演義與中國古代封神榜的故事,作品雖已燻黑但仍保存完整。拜殿後段牆上左右的剪黏壁堵分別為「祈求」、「吉慶」,出自日治時期著名匠師陳天乞(公元1906年-1990年)遺作,作品做工精細,人物姿態傳神。
5龍虎堵泥塑
大型泥塑壁堵裝飾「龍堵」大型泥塑壁堵裝飾「虎堵」
正殿牆壁左右兩側的大型泥塑壁堵裝飾,左邊為龍堵,右邊為虎堵,為日治時期重修時藝師陳天乞留下之作品,構圖、神韻十分生動,堵面背景以黑色作底,近年重修時重新施以彩繪,以增加立體感,讓龍、虎更顯威武之姿。
6門神彩繪
霞海城隍廟拜殿前檐牆開三川門的彩繪門神霞海城隍廟拜殿前檐牆開三川門,門扇上的彩繪中門為「秦叔寶、尉遲恭」,作為門戶的守護神,身著武將鎧甲,腰間配弓箭,神態不怒而威、繪工精細十分傳神,為彩繪藝師潘岳雄的作品。
7五月十三迎城隍慶典
迎城隍迎神賽會活動台北霞海城隍廟最著名的五月十三迎城隍迎神賽會活動,起源自清光緒5年(公元1879年),是大稻埕重要信仰圈活動,也是北臺灣一大宗教盛事,慶典規模龐大,有「北港迎媽祖、臺北迎城隍」之說。整個流程包括放軍、祝壽、暗訪、迎城隍、梁皇法會、收軍、契子演戲酬神等活動依序舉行,七爺、八爺、文武判官等神將出巡氣勢懾人,因而有「五月十三人看人,迎神賽會甲天下」美譽,現已被登錄為臺北市民俗活動。
8城隍夫人鞋
敬獻神尊所使用的繡花鞋早期大稻埕為臺北最重要經濟發展商圈之一,風月場所因應而生,婦女信眾常至城隍廟祈求城隍夫人以女人疼惜女人的心,保佑家庭和樂,每當有婦女得願即敬獻神尊繡花鞋表示謝忱,後來發展為每年農曆9月4日城隍夫人的聖誕,信眾帶著鞋子和蛋糕來幫城隍夫人祝壽的傳統習俗。台北霞海城隍廟.五月十三迎城隍-臺灣宗教文化地圖-臺灣宗教百景 https://bit.ly/38yusdt
------------------------
台北霞海城隍廟 https://bit.ly/2ZCN1ZV
   霞海城隍廟第一次有資料記載的祭典是一八七九年,或許是大稻埕的茶葉外銷暢旺,經濟發達,地方繁榮;店家有能力支付與贊助祭典的花費之故。 日治初期,殖民地政府曾禁止民間舉辦廟會及遶境,但在一八九八年由於發生瘟疫之故,為祈求神明保佑,才予以開禁,中斷了多年才繼續迎神鎮煞的廟會活動。
日治時期大稻埕迎城隍的熱鬧景況。
每年農曆五月十三霞海城隍聖誕期間之廟會盛況。
      台北霞海城隍廟聖誕祭典和遶境活動,最初由三郊人士分別輪值擔任爐主,負責當年的祭典事宜,近四十年來,則由祭典委員會協助迎神祭典,聚集地方人士與財力參與。此後更加入慈聖宮、法主公廟及境內八大軒社陣頭的支持、才有「五月十三人看人、迎神賽會甲天下。」的盛況。
民國八十年渡台170建醮遊行中的八將團。
     過去大稻埕的商人利用霞海城隍廟連續幾天的廟會促銷商品,將迎神賽會與商業活動聯結起來;在祭典期間,招待與自己有商業往來的客戶參加節慶活動,當時的火車為此還需要加開班車以運送絡繹不絕的參拜人潮,這樣熱鬧的榮景,擴大了大稻埕的經濟版圖,也讓霞海城隍爺的神威更為遠播。
日治時期的共樂軒獅團。
     臺灣各地亦有多處奉祀城隍老爺,但迎城隍繞境的時間則各地不一,相傳台北霞海城隍廟自清代光緒五年(1879)以來便以農曆五月十三日做為聖誕繞境日,且由霞海城隍廟所保留的歷史文獻記載:「霞海城隍廟歷年祭行事: ……五月初六海內會祭典……,五月十一、十二暗訪,五月十三繞境行列,五月十八收軍,五月二十二城隍爺聖誕祭、契子祝壽演戲……」,可知至少自日治昭和九年(1934)以來便已確切維持五月初六起,按照古禮舉行海內會祝壽祭典,以慶賀城隍老爺的聖誕;並把城隍帳下五營兵將派往社區的五個角落駐駕在各土地廟內,藉以綏靖地方邪祟,謂之「放軍」;以下就依每年農曆五月祭典活動的時間順序簡單介紹之。
日治時期迎城隍遶境時民眾夾道簇擁的熱鬧景象。
     傳統上霞海城隍廟的五營神將平時都集中安奉於霞海城隍廟神龕內,到了迎接城隍老爺聖誕繞境前,才會特別舉行「放軍」的儀式,每年農曆五月初六由霞海城隍廟先行放軍,將五營兵將安鎮於五方土地廟內,以鎮守地方邪祟避免其侵擾百姓居家安危,而且維持神誕繞境期間的治安。待城隍聖誕祭典結束後,於農曆五月十八日再「收軍」回霞海城隍廟內安奉。
霞海城隍祭典前進行「放軍」以安置五營軍馬。
「放軍」時前往南營,並由官將首護衛一景。
     由於霞海城隍廟的五營,安鎮在外地的時間僅十三日,所以一般都用草編或紙糊的五間五營厝作為營頭的代表,營頭寫有對聯「善報惡報遲報速報終須有報,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謂無知」。而營頭經法師開光點眼後,再由八將或官將首分別護衛送至祭祀圈內的五座福德祠的廟中安奉,以下依放軍的先後順序就五營的方位、代表的顏色、統率將軍的姓氏、兵員數量、駐紮營廟宇的名稱和場所,介紹如下:
中營─黃色─李將軍─三秦軍三萬三千名─普願宮─歸綏街164-9號
北營─黑色─連將軍─五狄軍五萬五千名─和安宮─迪化街2段358號
東營─青色─張將軍─九夷軍九萬九千名─雙福宮─雙連街37號
南營─紅色─蕭將軍─八蠻軍八萬八千名─福聚宮─延平北路1段68號
西營─白色─劉將軍─六戎軍六萬六千名─和德祠─甘谷街42號
霞海城隍祭典期間安奉於甘谷街和德祠的西營。
     放軍的程序,是在農曆五月初六的上午十一點左右,先請獅陣的成員擊鼓作為開路鼓的前導,再由官將首來護營放營,官將首身上掛有鹹光餅供信眾祈求平安,祭典協會的代表也會上香向城隍爺稟報此行任務,攜帶五份壽桃、壽麵、鹹光餅、連炮、金紙、香爐等,隨隊參與五個方位放軍的活動。
     每年城隍聖誕前霞海城隍廟皆會先於農曆五月初六傍晚由海內會派下舉行祝壽祭典,主要由海內會十位委員代表等共同祝壽,敬備牲禮、酒、財帛等供品,並行三獻禮(初獻、亞獻、三獻)。祈求玉皇上帝以及霞海城隍廟崇奉的諸神城隍老爺、城隍夫人、觀世音菩薩、媽祖、義勇公等庇佑爐下弟子、信女等能夠身體健康、子孫乖巧、事業興旺、大小平安。祭典前海內會事先通知一百零三位會員,並且在該日發放紀念品。
每年五月霞海城隍聖誕期間海內會祝壽一景。
     所謂暗訪即是指神祇夜間出巡,暗訪通常在入夜後舉行,由於具有明顯驅逐邪祟的作用,活動帶有相當濃厚的神煞性質,因此其排場隊伍並不如出巡或繞境時之盛大、熱鬧,反倒是多了幾分肅穆的氣氛。早期當地方神明舉行暗訪時,通常各家大人們都會禁止孩童觀看,必定催促早早就寢;但近年的暗訪活動,或參加地方上的民俗才藝活動,如鹿港地區,或成為地方有名的民俗盛會,較不具典型的神煞性質;但傳統上的宗教信仰意義,仍是不可忽視。
日治時期迎城隍廟會中的八將。
     霞海城隍為陰間司法神,除了作為族群保護神以及大稻埕重要信仰神祇之外,也同樣負有搜捕邪祟、綏靖地方的宗教職能。因此,除了重視每年聖誕日盛大的繞境出巡活動,巡視境域並接受信眾朝拜之外,也依古例在繞境數日前進行暗訪。霞海城隍暗訪活動,雖不若繞境活動那般隊伍壯盛,但夜間出巡特有的排場,以及所營造出的氣氛,卻是另有一種信仰意象,近年來也受到民俗信仰界所關注,與艋舺青山王暗訪、新莊大眾爺暗訪,並稱台北地區三大暗訪活動。
暗訪時神將在神壇前參拜城隍爺。
     暗訪乃是神明在夜間出巡,以探究人間的善惡是非。早期的「暗訪」,大都「由香客扮飾劍童、印童、文判、武判、牛、馬、山、金、謝、范六將軍開道。停鑼息,默默前進。」金、山將軍應即霞海城隍廟的枷、鎖將軍,霞海城隍廟除了上述六將外,另有日遊巡將軍和夜遊巡將軍一起出巡開道,合為八將。
暗訪出發前,八將進行拜廟。
     無論是文判、武判、還是牛頭、馬面、家將、判官、個個都是面目猙獰,或者口吐長舌,或者滿臉漆黑,或者著牛頭、馬面,或者手拿鐵索、利斧…模樣相當嚇人,他們出巡的用意正在:「為人果有良心,初一、十五何用你燒香點燭;作事若昧天理,半夜更須防我鐵鍊鋼叉」。
霞海城隍暗訪,遊行隊伍穿梭在夜色裡。
     近年來霞海城隍廟暗訪仍可見虎爺、引路童子等八將做為前導,城隍爺的差役七爺(謝將軍)、八爺(范將軍)出陣參與暗訪活動,有的軒社則再加裝文、武判官和陰陽司,使得暗訪的氣氛更加肅穆威儀。
霞海城隍暗訪,參加的軒社陣頭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場面因此十分壯觀。
     謝將軍與范將軍在暗訪與繞境出巡的裝扮不同,暗訪時謝將軍背著雨傘、右手拿火籤、左手拿鎖鍊或者釘棍;范將軍則背著包袱,左手拿著虎頭牌,上面寫著善惡分明或賞善罰惡,右手拿著鎖鍊,兩位神將準備探查境內是否有危害百姓的歹徒或邪祟,身背著雨傘包袱及鹹光餅,有連日出差以搜捕歹徒或邪祟歸案的準備。
霞海城隍暗訪與遶境已是台北市僅存的傳統祭典遊行之一
     一般來說暗訪的路線較迎城隍繞境的路線簡約,但主要的商業街南街、中街、中北街則必然不會錯過,亦即今日的迪化街一段二段的範圍,也是商業街的精華段落,而暗訪路線以當年霞海城隍聖誕期間廟方之公告為準。
     霞海城隍廟自清末以來,就成為北台灣香火最盛的廟宇之一,每年的霞海城隍聖誕繞境活動,都吸引無數人潮參觀,迎神活動之熱鬧,號稱北台第一,與北港的迎媽祖廟會齊名,因而有「北港迎媽祖、台北迎城隍」,以及「五月十三人看人」之喻
霞海城隍聖誕遶境時神轎由轎班輪班負責。
     霞海城隍廟最著名的信仰活動五月十三迎城隍的熱鬧起於清光緒五年(1879),聖誕期間的放軍、聖誕祝壽祭典、暗訪、迎城隍、梁皇法會、收軍、契子演戲酬神等活動,則依序舉行,自日治時期已有清楚的文獻資料可為佐證(見〈沿革志〉、《臺灣日日新報》等),而早年的迎熱鬧活動甚至出動許多陣頭,包括北管、南管、舞獅、舞龍、詩意閣、以及含廣告意味的藝閣等,好不熱鬧,加上火車交通工具的祭典期間折扣優待等,也因吸引全省信眾前來觀賞慶典活動。
霞海城隍遶境,獅陣於廟前廣場表演。
霞海城隍遶境隊伍撒布在延平北路上的景況。
    繞境遊行隊伍浩浩蕩蕩,主要是由各北管軒社、以及各地金獅團等共同組成,各軒社所出神將主要則為城隍駕前謝將軍和范將軍二位,以及文判和武判等,由於城隍老爺是白晝繞境,所以謝、范二將軍的裝扮異於暗訪時的裝扮,不需背包袱與雨傘,手中也不持釘棍或鎖鍊,而是右手改持扇子與左手手絹。至於金獅陣則包括金獅數頭、以及類似宋江陣的兵器隊伍。
遶境時家將擔任城隍老爺駕前護衛。
霞海城隍渡台170週年建醮時的盛況。
    至於繞境遊行的路線,以民國九十年為例,中午十二點半集合於重慶北路三段與民族西路(交叉路口),下午一點出發,進行路線為:重慶北路三段與民族西路(交叉路口)→民族西路→左轉延平北路三段及二段→右轉涼州街→左轉迪化街一段→社團法人台北市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祭典協會→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塔城街→左轉長安西路→左轉承德路一段及二段→民生西路口。
(每年路線或有所不同,請以當年度霞海城隍祭典公告之路關表為準)
    農曆五月十八為霞海城隍廟收軍日,民國九十年時因為該日屬五日梁皇法會的最後一天,所以上午霞海城隍廟先行敬天儀式,下午一點四十分再行收軍。該日也由祭典協會的代表協同八將或官將首依序護送收回營頭,收軍的順序依然按照放軍的順序:中營、北營、東營、南營、西營。整個收軍隊伍約於兩點四十分返回霞海城隍廟,待返回霞海城隍廟後,紙糊的五營厝經道士或法師施法去靈,再點火焚化,而五營兵將則返回霞海城隍廟繼續鎮守霞海城隍廟以及本境內眾善信的居家安危。台北霞海城隍廟 https://bit.ly/2ZCN1ZV
收軍儀式將放軍時安奉於五方之營頭收回,並進行犒軍
    熱熱鬧鬧的城隍祭典,自五月初六放軍日起、歷經五月十一的暗訪、再經十三日的城隍繞境,加上五日的梁皇法會,直到十八日收軍日止,整個盛大熱鬧的城隍聖誕祭典的活動至收軍日,才算完全結束。霞海城隍廟廟地雖然不寬敞,但城隍祭典歷來卻頗受各方注目,往往吸引成千上萬的觀眾前來圍觀。而自清代首度舉行祭典以來,歷經日治時期的興盛期,光復後的時興時衰的消長期,參與遊行的陣頭歷來也產生些微變化或是巨大變化,雖然如此,霞海城隍廟及信眾為靈顯的城隍尊神慶賀神誕的心意依然未變,這便是無形的神秘的宗教力量的牽引,促使城隍信仰繁衍上百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台北霞海城隍廟 https://bit.ly/2ZCN1ZV
--------------------------
五月十三人看人 百年歷史活動霞海城隍爺遶境護平安
蔡育豪/台北報導 2017-05-10 15:54
霞海城隍廟的八家將今天在迪化街亮相,預演六月五日霞海城隍廟的「暗訪夜巡」。圖/蔡育豪
五月十三人看人 百年歷史活動霞海城隍爺遶境護平安 |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https://bit.ly/3gj9ty2
台北「迎城隍」是大稻埕自清朝以來最大的盛事,更有俗諺「五月十三人看人」來形容城隍爺遶境時的盛況。台北霞海城隍廟因整修廟宇,睽違兩年沒有舉辦城隍爺遶境,今年將在六月七日(農曆五月十三日)擴大舉辦遶境活動,並自五月十三日(國曆)起在大稻埕迪化街週邊舉行展覽、市集、演出、講座等活動,讓民眾在看熱鬧前先看門道,了解迎城隍相關文化。
在大稻埕成長的台北市議員顏若芳表示,台北霞海城隍廟自1859年建廟後,在1879年舉辦第一次迎城隍,這個儀式已有138年的歷史,城隍爺是護城河的守護神,祂出巡遶境是要收服妖魔鬼怪,保祐人民平安順利,這樣的文化祭不應只是在地化,更應該發揚宣導成國際觀光盛事,讓更多外國人參與。
霞海城隍廟文化節從五月十三日起到七月二日,分為「展演市集」及「祭典法會」兩部份,前段的市集展演文化節,每週有服裝、油畫、攝影、故事的活動與展覽,串聯大稻埕創意街區發展協會的新舊店家一起來幫城隍爺過生日。
祭典法會則從五月底開始,六月五日霞海城隍廟將先舉辦「暗訪夜巡」,由七爺八爺帶著城隍令牌,在晚上彎街拐巷掃除妖魔,以利六月七日(農曆五月十三日)城隍爺生日大遶境。六月八日更要舉辦城隍爺生日party,宴請眾神共享美食。五月十三人看人 百年歷史活動霞海城隍爺遶境護平安 |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https://bit.ly/3gj9ty2
----------------------
五月十三人看人–逗陣來迎城隍 城隍誕辰映像展暨映像紀錄工作坊
URS27W 城市影像實驗室 https://bit.ly/3gj9xhg
【URS27W城市影像工作室】位置身處老台北的大稻埕,大稻埕從人煙稀少的「大晒穀場」到1853年「頂下郊拚」械鬥後,同安人奉請霞海城隍遷移此地,重新發展後於1859年建立台北霞海城隍廟,產生聚落後商業、信仰發展日漸蓬勃,因霞海城隍聖誕的遶境五月十三迎城隍自然是一大盛事,最早有遶境紀錄是在1871年,日據時代更是有北城隍,南媽祖的代表性、也有俗諺五月十三人看人之盛況,台北霞海城隍廟秉持傳統維持遶境文化,儀式完整保留從放軍、暗訪、日巡、壽宴、法會、收軍,URS27W肩負紀錄及傳承的精神分享台北最大宗教慶典之一的五月十三迎城隍。
「遶境影像紀錄成果分享交流會」將在URS27W展出一系列前來參與拍攝學員的紀實影片,歡迎所有喜愛攝影、在地文化、對影像有興趣的民眾一同前來共襄盛舉。讓城市影像實驗室為您創造新「心」城市。
同時我們也舉辦了城隍誕辰映像紀錄工作坊,歡迎報名參加,跟我們一起用照片與影像,透過您的角度來紀錄今年的祭典盛況。URS27W 城市影像實驗室 https://bit.ly/3gj9xhg
-------------------------------------
五月十三 人看人
芝麻專欄 https://bit.ly/2BCv8T7
聽過這句臺北俗諺?
五月十三是什麼日子?( 在什麽地方、發生什麼事?  )
五月十三為什麽要「人看人」? (  什麽人看什麽人?  )
如果錯過五月十三,還有什麽可看?
不賣關子了,直接告訴你! 農曆五月十三日是臺北大稻埕霞海城隍爺的誕辰,在以前, 大稻埕霞海城隍爺的祭典規模可說是全台第一。五月十三日當天早上,城隍爺與及隨行的獅陣、樂隊,啟程巡行,成千成萬信徒夾道歡迎,隨行的七爺、八爺,沿街散發光餅,迎神賽會人潮也引來大批攤販和外地來看熱鬧的人潮。當天鑼鼓喧天,炮竹不斷,往往造成萬人空巷的盛況,所以就形成「五月十三人看人」這句俗諺。
其實早在五月十一、十二日就展開霞海城隍“暗訪”,城隍爺及其部屬在夜間巡察民情,居民也徹夜游行,街道熱鬧景象更勝白日。大稻埕“迎城隍”堪稱台北市最熱鬧的廟會活動。
如果你沒看過“迎城隍”“暗訪” ,那就聽聽葉俊麟這首「臺北迎城隍」吧!
叮噹噹鼓聲做頭前 陣頭迎過來 也有弄龍也有弄獅 滿街路鬧猜猜
有一個田庄阿伯藏在人縫內 頭抬抬看到嘴仔離揌揌
啊……北部最出名的台北城隍爺 男女老幼一直來 站在路邊排歸排
相爭看熱鬧 你來挨我我來推你 笑咳咳笑咳咳
滴搭搭鼓吹長聲 連續一直鬧 七爺在前八爺在後 搖擺擺出風頭
有一個鄉村姑娘生做白泡泡 無采伊粉抹規面汗直流
啊全省最熱鬧的台北迎城隍 男女老幼一直來 站在路邊排歸排
相爭看熱鬧 你來挨我我來推你 笑咳咳笑咳咳
金熾熾一頂神明轎 沿路搖搖弄 信男信女手提清香 一直拜心輕鬆
有一個庄腳阿婆規身金冬冬 頭累累嘴內祈禱叨一項
啊……大家快樂的台北迎城隍 男女老幼一直來 站在路邊排規排
相爭看熱鬧 你來挨我我來推你 笑咳咳笑咳咳
如果錯過五月十三,還有什麽可看? 去看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吧! !
清咸豐年間,霞海城隍廟興建時,受限於經費,因此廟地僅有四十六坪,後來大稻埕貿易鼎盛,霞海城隍廟仍然沒有擴建,据說因為霞海城隍廟地位於「雞母穴」上,所以不可以大興土木,据說自1859落成以來,只維修過三次,而廟宇的格局依然是最簡單的單殿式建築。
「菜刀型」建築外觀是霞海城隍廟的一大特色,据說這表示城隍爺判案能夠「當機立斷」,而且刀口向著淡水河也可以劈開惡鬼煞氣。
霞海城隍廟,有兩個廟碑,「霞海城隍廟沿革記略」嵌在廟外左牆上,「霞海城隍廟重修碑記」在正殿左側牆上,去霞海城隍廟時,不妨仔細閱讀碑文,可以暸解大稻埕與霞海城隍廟的歷史。
霞海城隍廟的脊飾的作品以「剪黏」、「交趾陶」居多。廟門兩邊立著一對石獅子,門神是秦叔寶與尉遲恭,拜殿與正殿兩側都各有一幅彩繪作品。四幅作品是彩繪名家陳壽彝先生的「其壽無極」、「招財進寶」、「群仙宴會」、「竹林七賢」。
霞海城隍廟最初建於艋舺八甲庄,當時信奉霞海城隍的同安人與廈門貿易,稱做「廈郊」,晉江、惠安、南安三邑人居住在淡水河沿岸,經營廈門以北的貿易,稱做「頂郊」,雙方為了爭取淡水河岸的碼頭與貿易,時常發生衝突,又加同安人與漳州人較為友善,在漳泉械鬥時,同安人往往加入漳州人一方,因此與三邑人平時已有嫌隙。
清咸豐三年(1853)艋舺傳說下郊人想將三邑人趕下淡水河,三邑人獲知訊息後,一面請出大老黃龍安來主持公道,一面向安溪人借得祖師廟,然後用砂土裝滿空桶當做攻擊武器,從祖師廟殺入,放火焚燒八甲庄,同安人措手不及,只好帶著城隍爺、老弱婦孺逃往大稻埕、大龍峒,今日城隍廟側殿奉祀的就是護送霞海城隍而壯烈犧牲的三十八位勇士的神主牌「義勇公」。「頂廈郊拼」之後,艋舺河港漸淤積,大稻埕同安人因禍得福,與大陸的貿易鼎盛,反而取代了艋舺。
「頂廈郊拼」之後,同安人更加崇拜霞海城隍,而霞海城隍也因1884清法戰爭一役,護台有功,而被光緒皇帝封為威靈侯,這也使得同安人更加面上有光;霞海城隍廟的城隍夫人、七爺八爺、月下老人、馬使爺等也因此香火鼎盛。
同安人、三邑人武鬥之後轉為文鬥,他們故意鋪張迎神賽會來慶祝農曆五月十三日的霞海城隍爺誕辰,還想出「藝閣」的點子,艋舺三邑人「輸人毋輸陣、輸陣歹看面」,三邑人在農曆十月二十二也抬出「青山王」也展開“暗訪”,鑼鼓喧天,炮竹不斷,陣頭、樂隊、弄龍也弄獅,他們也把小姑娘裝扮成天仙抬上「藝閣」,邀請各路人馬來鬥鬧熱,還要大吃大喝一場。
同安人、三邑人之間還有另類的文鬥,那就是代表大稻埕的太平國小和代表艋舺的老松國小拼棒賽,每年都要在新公園棒球場廝殺一番,嬴的一方還要在自己的地盤鑼鼓喧天,炮竹不斷地繞境一番。勇伯仔小時候也曾軋一腳。
--------------------
聽過「五月十三 人看人」嗎?說的就是台北迎城隍(農曆5月13日為霞海城隍生日) 。而「霞海城隍文化節」就在今天開始!
除了有名的七爺八爺暗夜巡訪,在城隍聖誕之前,一連串活動已早早啟動。市集、展覽、演出、店家串聯,今天開始,每個周末都有熱鬧看。好玩之餘,也可一起認識城隍信仰。
---------------------------------
五月十三人看人:台北迎城隍
五月十三人看人:台北迎城隍 – 民俗亂彈 https://bit.ly/31Jf7Fz
文:林茂賢(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
早期,大稻埕霞海城隍祭典、大龍峒保生大帝出巡與艋舺青山王遶境被視為台北地區的三大廟會活動。其中又以農曆五月十三日迎城隍規模最大,台北俗諺:「五月十三人看人」,就是描寫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的盛況,連流行歌曲都有〈台北迎城隍〉,由此可見五月十三日大稻埕城隍祭典活動,是北台灣重要的盛事。
台北迎城隍之盛況。(劉懷仁攝)
五月十三人看人:台北迎城隍 – 民俗亂彈 https://bit.ly/31Jf7Fz
城隍文獻最早見於《易經.泰卦》:「城復於隍」,若僅從字義解釋,城隍是指城郭與湟水。《禮記》:「天子大蠟八,水庸居七」,意謂天子郊祭八種神,其中水庸排第七,水庸神被視為城隍信仰的初型,可見城隍祭典之重要。
五代以降,城隍由自然神轉化為人格神,而民間宗教信仰中,神明層級是對應政治的官吏制度,城隍廟即相對於人世間的衙門,城隍就是地方父母官。城隍爺又按其管轄區域而分為京城隍(管轄京都地區)、都城隍(轄省城)、府城隍(轄府城)、縣城隍(轄縣城)和境主公(管轄無城郭之鄉、鎮)。民間俗信城隍乃陰界的地方官,司掌都導邑吏、監察民隱之職,因此舉凡新官到任、地方上有懸疑案件或詛咒立誓,都要祈告到城隍爺;至今,民眾每為證明決心與清白,往往會到城隍斬雞頭立誓,請城隍做見證以取信大眾。由此可見,陰界的城隍廟遠比人間的司法、檢察單位更具公信力,民眾對城隍爺的信任度也勝過司法官員。
台北的「霞海城隍廟」創建於1859年(咸豐九年),霞海城隍原是泉州同安移民的守護神,最初奉祀於艋舺八甲庄(今貴陽街二段附近)。1853年(咸豐三年)八月,艋舺頂郊的晉江、惠安、南安三邑人與下郊的同安移民發生激烈械鬥,同安人不敵敗走,三邑人火燒八甲庄,當時一群同安信徒冒死護送城隍金身,突破重圍避走大稻埕。這次械鬥同安移民死傷者達三十八人,後來同安人為感念其英勇,乃將其配祀西廡尊稱「義勇公」,至1859年才在迪化街現址創建「霞海城隍廟」。
「霞海城隍廟」格局雖小,但相傳是位居「蜂巢穴」,因此香火頂盛信徒眾多。關於城隍的靈驗神蹟更是不勝枚舉,至今霞海城隍已不僅是同安人的守護神,更成為各地信徒共同的精神慰藉,而咸豐年間那段歷史恩怨則早已成為過往雲煙。
1871年(同治十年),大稻埕經商的信徒們組成「靈安社」以配合霞海城隍祭典活動,自此「靈安社」成為霞海城隍的駕前子弟社團,每年五月十三日迎城隍廟會活動,「靈安社」都以盛大的遊藝陣容參與盛會。此外「靈安社」的北管子弟戲、北管樂團也早已名聞遐邇,「靈安社」曾於1979年和1983年兩度與文化大學地方戲劇研究社合作,指導學生演出北管子弟戲,在1986年榮獲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除了獲獎無數以外,晚近又於2011年為台北市政府登錄為民俗文化資產。
靈安社為霞海城隍的駕前子弟社團。(劉懷仁攝)
五月十三人看人:台北迎城隍 – 民俗亂彈 https://bit.ly/31Jf7Fz
台北迎城隍的廟會活動已持續百餘年,因為祭典龐大,日漸有不少的變化與發展。到了遶境年,「霞海城隍廟」在五月初就會開始放軍安營。所謂「放軍」即是將東、西、南、北、中五營神兵神將安置在轄區內五方鎮守,目的在協助城隍護衛轄區鎮煞驅邪,直到五月十八日才收回城隍廟。五月十一、十二日「霞海城隍廟」舉行「暗訪」,近年暗訪也曾只在十一日晚間同時繞行南北境內。所謂「暗訪」是指司法類神明利用夜晚遶境巡視轄區,以查訪民間隱情,並掃蕩邪魔惡煞,可謂冥界的「一清專案」掃黑行動。
暗訪時只有令牌出巡,城隍爺在廟內坐鎮。(劉懷仁攝)
暗訪時只有令牌出巡,城隍爺在廟內坐鎮。(劉懷仁攝)
五月十三日當天,「靈安社」及臨近寺廟、民俗社團都會出動所屬神轎、神將、家將團等宗教陣頭參與遶境,各種舞龍、舞獅、繡旗隊、花車、北管樂團、雜技等遊藝隊伍也參加出巡。城隍遶境,七爺、八爺是其特色,七爺身長瘦小、伸吐長舌、臉色蒼白;八爺則身材矮胖、臉色烏黑。據說兩人原是衙門差役,名為謝必安、范無救,有一回因押解要犯不慎被脫逃,因此商議分頭尋找,並約定在橋下會合。不料到了約定時辰,七爺卻因暴風雨耽擱行程,無法及時趕回會合;八爺依約在橋下等候,雖見河水暴漲,但為信守諾言,不敢離去,終因洪水上漲而緊抱橋墩溺斃。後來七爺趕至,見八爺殉難,痛不欲生,於是上吊自盡。嗣後玉帝感念兩人忠義,乃冊封為神,專職緝拿陰界鬼魂,由於七爺係因上吊而死,因此造型呈吐舌狀,八爺則因溺斃而臉色黝黑,兩神皆為城隍部將,相當於人間的刑警。
宗教陣頭參與遶境。(劉懷仁攝)    宗教陣頭參與遶境。(劉懷仁攝)
五月十三人看人:台北迎城隍 – 民俗亂彈 https://bit.ly/31Jf7Fz
城隍出巡時,七爺、八爺身戴鹹光餅,後掛黃高錢,據說都能驅邪治病,因此信徒家中如有幼兒「歹搖飼」,則向七爺、八爺乞取鹹光餅餵食或配戴黃高錢,祈求消災厄保平安。在城隍爺出巡隊伍中,經常可見善男信女手持掃帚沿街掃地,或身戴紙糊枷鎖跟隨神轎遊行,這些信徒大都曾因染病而向城隍爺許願,在病癒之後自願掃街或戴枷鎖以示贖罪謝恩。
五月十三人看人:台北迎城隍 – 民俗亂彈 https://bit.ly/31Jf7Fz
城隍出巡時,鹹光餅可供信徒乞取,以祈求消災厄保平安。(劉懷仁攝)
台北霞海城隍遶境區域涵蓋延平、建成、大同三區(1990年整併為今大同區),從五月十三日下午出發,隊伍抵達迪化街「霞海城隍廟」通常已是傍晚,沿途民眾總會在門口設置香案迎駕祭拜,虔誠祈禱闔家平安。百餘年來,霞海城隍固定巡視轄區,庇佑祂的信徒,從清朝走過日治時期再走入現代繁華的台北市,科技文明一日千里,社會環境轉變日新月異,城隍爺卻仍戍守著台北城,護佑著祂的黎民。在法律不周延、道德良知淪喪、司法體制被質疑的社會中,城隍爺被視為陰界的司法神,在冥冥之中監視著人民與官吏的行為;雖然人世間的制度不健全,而信仰正能補足現有體制的缺失,形成安定社會、匡正人心的重要監督力量;法律的制裁往往會因證據、對象而有差別待遇,但民間咸信,城隍爺的審判不會因階級地位或時間久遠而有所差異。
當前台灣社會那些貪官污吏、權貴人士和賄選的民意代表雖然沒有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民眾並不以為意,因為民眾深信這些人終究難逃「死後的審判」,無論城隍爺是否存在,但這股無形的宗教力量,維繫著社會的秩序,讓奉公守法的平民百姓得到心理的平衡,也使為非作歹的人不敢恣意而為。假如沒有宗教信仰的制衡,台灣社會不知道將墮落到何等地步?迎城隍正象徵民眾對社會正義公理的渴望。五月十三人看人:台北迎城隍 – 民俗亂彈 https://bit.ly/31Jf7Fz


由當時擔任社長的前撒隆巴斯董事長施合鄭先生舉辦社慶,當年演出北管子弟戲,並搭設醮壇在台北市迪化街一段72巷,霞海城隍廟對面巷子口,配合當時政治時空背景,牌樓中間寫著「蔣總統萬歲」五個大字
施合鄭老社長雖然是大企業老闆,卻熱心投入子弟軒社,進了社內跟大家是平起平坐的師兄弟!

120649346_3380060608752307_2918746385914155207_o


日治時期台灣的范謝將軍(七爺八爺)近年來出現在各種國際級場合的三太子,但早在日治時期就有七爺八爺在海外了
於大阪長堀橋高島屋舉辦的台灣物產展覽會,會中找來了來自台灣的七爺八爺陣頭(台灣お祭人形),是為內地人(日本)對本島人的意象。
該照片約攝於1925年7月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43941065730870/permalink/2941662329292051/

181779928_769889710251719_3485186616334514433_n181871211_10217985749147211_5433700306048327323_n


twmemory_002810 (1)

1910年代宜蘭城隍老爺遶境文武判官肖像老照片。宜蘭城隍廟建於1813年,至今已有200年的歷史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