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太一帝君太丹隱書解胞十二結節圖訣 - 儒释道经律论全文

《道藏》第34冊_第096頁《道藏》第34冊_第099頁

上清太一帝君太丹隱書解胞十二結節圖訣 - 儒释道经律论全文


上清太一帝君太丹隐书解胞十二结节图诀

397

上清太一帝君太丹隐书解胞十二结节图诀


道教學術資訊網站

《上清太一帝君太丹隱書解胞十二結節圖訣》,早期上清派經典,約出於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統道藏》正一部。本書言存神佩符,開解體內十二胞胎結節之法。其內容文字與《洞真太一帝君太丹隱書洞真玄經》之後半部分(第38頁以後)基本相同,但加入數十幅神真圖像,疑為南北朝道士節取該經改編而成上清太一帝君太丹隱書解胞十二結節圖訣 - 蓬瀛仙館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https://bit.ly/2UE3aN4

2020-06-13_074945


上清太一帝君太丹隱書解胞十二結節圖訣

1     夫人生由胞胎以自變,禀血精以自成,故既生而胞胎更結,既成而血液不留。不留者,帝君混合則已留住之矣。胞胎有十二結節,盤固五內,五內滯礙,結不可解,節不可除,故人之病也,由節滯也,人之死也,由結固也。常以本命日,若八節日,上請帝君與太一混合,約制百神,而解胞中牢堅之結,盤根之死節也。胞有十二結,內又有十二節,節在結內,人不知解胞結節者,亦不免死矣。恆解之者長生。
2     胞上結,一在泥丸中,二在口中,三在頰中,四在目中,此胞之四結在上部。
3     胞中結,一在五藏中,二在太倉中,三在大腸中,四在小腸中,此胞之四結在中部。
4     胞下結,一在膀胱中,二在陰中,三在後門中,四在兩足中,此胞之四結在下部。
5     解結之法,入室閉戶存思,先讀帝君以下百神名字,再過畢,乃按次解結。此法是帝君太一混合二十四神,解結除尸氣之道也。兆以本命日,若八節日,日中夜半時任意也,正坐向本命之方,接手端心,叩齒二十四通,曰:男生某甲,上啟胞父胞母,始生之日,三積留血,化為十二大結,今本命之日,謹請三九之神,二十四真人,解三關十二結。請言所召:
6     東方青帝雕梁際,字青平。
7     五方五帝,隨方色,取宜設色
8     南方赤帝長來覺,字南和。
9     西方白帝彰安幸,字西華。
10     北方黑帝保成昌,字北伐。
11     玄一老子林虛夫,字靈時道。
12     服緑,已下服色依註說,餘並取宜設色。
13     三素老君牢張上,字生道。服素。
14     正一左仙人仲成子。
15     一名帝賓,字四華,服紫。
16     正一右仙人曲又子。
17     一名光賢,字靈和,淺紅服。
18     太微小童干景精,字會元子。
19     一名三衿交,一名對帝真,絳服。
20     上胎內真等,有九人,外合九氣,是為九君,為甲上解結。結在上關,四結解散,津血流源,長上生籍,永為帝仙。
21     太一尊神務猶收,字歸會昌。
22     一名鮮明,一名寄頻,服深紫。
23     右無英公子玄元叔,字合符子。
24      一名元素君,一名神公子,淺紅服。
25     右白元洞陽君鬱靈標,字玄夷絕。
26      一名朱精,一名啟成,絳服。
27     中央司命丈人君理明初,字玄度卿。
28     一名神宗,一名靈華,服紫。
29     命門桃君孩道康,字合精延。
30     一名命王,一名胞根,淺紅服。
31     泥丸天帝君上一赤子玄凝天,字三元先。
32      一名伯无上,一名伯史華,絳服。
33     泥丸天帝卿肇勒精,字中玄生。
34     一名起非,一名常扶,服紫。
35     絳宮心丹田宮中元丹皇君神運珠,字子南丹。
36     一名生上伯,一名史雲拘,淺絳服。
37     絳宮輔皇中一卿中光堅,字四化靈。
38     一名幽車伯,一名董史華,絳服。
39     中胎九真,是為九君,迴靈九氣,化入絳宮,五藏大結,大腸小腸,皆當化散,四結分昌,中關調利,流注太倉,千灾萬禍,一時滅亡,記上生錄,永無灾殃。
40     命門下一黃庭元王始明精,字元陽昌。
41     一名嬰兒胎,一名伯史原,服紫。
42     黃庭保鎮弼卿歸上明,字谷下玄。
43     一名承申伯,一名承光生,赤黃服。
44     第一胎中白氣君務玄子,字育尚生。
45     素服。
46     第二結中青氣君案延昌,字合和嬰。
47      服青。
48     第三節中黑氣君斌來生,字精上門。
49      服皂。
50     第四胞中黃氣君祖明車,字神無極。
51      服黃。
52     第五血中赤氣君混離子,字叔保堅。
53     絳服。
54     第六上玄元父君高同生,字左迴明。
55     淺紫服。
56     第七下玄玄母君叔火王,字右迴光。
57     絳服。
58     下胎九君,胞胎內真,生化九氣,州是為九魂,九魂精結,胞中節堅,使甲不壽,中年隕顛。今日本命,如往初生,乞得解散,十二死根,名上玉籍,五符入身,下鎮九氣,永得纏綿,上開九宮,下開九關。
59     禮讀再過,都畢,當和心下氣,勿令音輟而蹇也。又閉目存呼太極紫房天皇大帝君逢凌梵,字履昌靈,一名七靈,一名神丈人。如此祝之,三又存三九結解真君,東方青帝雕梁際等,下詣玄母叔火王等二十七人,同著朱衣黃巾。黃巾者,似遠遊冠之狀也。貌如嬰兒,有無長短。若兆不能諳識一二存念者,可入室按文施行之。
60     已後山色、雲炁、人物,並取宜設色。
61     次引太極紫房,並北面對太帝君,而各長跪,其言曰:上關雕梁際等九人,中關太一務猶收等九人,下關下一黃庭始明精等九人,三九二十七人,即日緣氣內咽,上開三關,關有二十四結,結有二十四筋,筋即已斷,結已解散,津血上衝,徑滿泥丸,玉液下順,哺養百神,即日某甲名上帝籍,長生神仙。畢,又存太一召兆,上詣帝君前。帝君曰:胞結已通,光內徹外,使爾長生,命不傾墜,汝可合我形中矣。帝君因開口,覺我忽入帝君口中,徑到帝君六合宮中。帝君六合宮中,又有太上神,名重冥空,字幽寥無,因告兆曰:可食日精矣。兆即取日精食之,作九咽止。須臾,見向二十七真人,皆在兆左右立。二十七真人曰:某甲胎籍已解,穢氣皆除,面已玉澤,體洞太虛,長生億萬,帝君同符。又存帝君祝曰:
62     天上同真,是甲之身,天上同靈,是甲之形。良久,都畢也。此為九君混合,內化百神,解胞散結,開利三關,上符六合,併景帝君,變化命籍,氣鎮泥丸,長生受符,方為天仙者也。存思都畢,乃更散髮,更梳頭解衣,更結衣,洗手足。
63     帝君泥丸中,又有六合宮,宮中有帝皇太一君,名重冥空,字幽寥無。兆知之者,朽骨更生,五藏生華,終身不畏怖。畏怖之時,北向呼此名三過,祝曰:
64     羅阿重冥空,雷風幽寥無,上生帝君形,祐兆使無憂。畢,如與千人同侶。
65     太一曰:人有三魂,利人之存,人有七魄,害人之命,七魄朝在人左目下,暮在鼻人中下。學道者欲臥,先以右手爪按左目下及人中,各三七過,甚佳,此制七魄之道也。
66     帝君曰:太一寶玄玉經,太上真人藏於五嶽華房之內,非有仙籍者,不得聞見此也。見之者生,行之者仙。是故重為盟誓,束其天真,以防宣泄流布離行耳。自天尊貴仙,幽秘此道,非仙骨者不授也,無至誠者不聞也。故經曰:師受者禮焉。經之傳也,從師而受,受經而用弟子道也。傳授之際,各齋七日,或十日,先後又曰告齋,各復八日也。古者盟誓,皆歃血斷髮,立壇告天,以為不宣示信之約也。今自可以金青絲之陳,以代髮膚之體耳,列於別靖,祝啟上皇。法用金鐶三枚,鮮明赤而有光者,青繒九尺,以代三契之盟,亦可相連為二十七尺耳。受經當寫為兩通,修一几一也。盟物備錄,不得私用以自營也。故太上中經曰:夫師因經業,故稱之曰生受者,習焉以同其誠,推盟誓天,固神告靈,纏綿憂樂,義齊死生,於是始驗尅終,俱期仙庭者矣。爾乃束拜諮受,修盟曲室,尊卑以顯三契,分別孜孜之心,寶經藏密,施行要言,誠存專一,保敬師經,方寸敢怠,如此始可與言神靈之交,道德之契矣。奉經而祕其道,行事而遵其誓,則上以刊名於玉簡,書帝錄於太極。若違其道也,則七祖受風刀之考,玄母受胎零之害,身為下鬼,門亦堙滅,摙蒙山之石,以投積夜之河。悲夫,有心之子,其慎祕也哉。此太上真人契令,張天師演出於丹景經中,有是慎盟之書也。受太上帝君之道,用事如此,故記而施行焉。
67     金鐶三枚,盟三元之誓也。青繒二十七尺,●帛也,盟帝君二十四神之誓也。赤絲五兩,以盟五神公子之誓也。和香二裹,以為告靈交氣之因也。筆一枝,紙一百,丹一兩,書盟也。
68     右五種,以物器盛之,不宣露也,皆受經者具也。弟子寫畢,乃齎經及信,來詣師室而受經。受經畢,乃得施用耳。不盟受而竊行之者,按女青詔書,失兩明也。受而不行者,有天灾考也。行而宣泄者,有風刀灾考也。傳非其人,七世父母受其考也。此玄都鬼律女青詔書之旨。
上清太一帝君太丹隱書解胞十二結節圖訣 : 上清太一帝君太丹隱書解胞十二結節圖訣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bit.ly/3dXn2CD


掌握雷霆 役使鬼神:南宗道教雷法揭秘 - iFuun

641 (16)641 (21)641 (20)641 (19)641 (18)641 (17)

南宗雷法的發展
雷法是道教中一門重要的法術,它形成於兩宋之際。它以內丹為本,符咒致用,融道教傳統的符籙、咒術、指訣、禹步、氣功、存神及內丹術為一體,採納吸收了儒學修持心法,並佛教密宗的真言密咒。
雷霆(資料圖)
雷法源自中國最古老的原始宗教與自然崇拜,既包含著人類文明中最原始的對自然精靈的崇拜,亦保存著道教企圖控制造化、主宰天地的膽略與努力,從而形成了一種非常獨特的文化現象。
陳楠 采自明王世貞《列仙全傳》(資料圖)
道教內丹派南宗,自張伯端始肇,其間經近二百年的發展,歷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後人謂為南宗五祖。五祖皆以精通丹法、宏揚丹道為己任。但從陳楠開始,即兼習雷法,主張濟世利民,從而產生了以內丹為體、雷法為用的道法體系。史載陳楠得太上三五邵陽鐵面火車五雷大法及邵陽雷印于海南,又於南嶽衡山祝融峰頂得「都天大雷火印並三陽五雷神火之印,及雷霆都司符璽」。陳楠得丹訣以固命求真,運雷法以濟世度人。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曰:
「每人求符水,翠虛捻土付之,病多輒愈,故人呼為陳泥丸。宋徽宗政和中,擢提舉道錄院事。後歸羅浮,以道法行於世,所至與人治鬼。潮陽民女苦狐厭,狂易無度,翠虛用雷符熏狐魅殺之。時披髮走,日行四五百里,鶉衣百結,塵垢滿身,間食犬肉,終日爛醉,莫測所如,而濟人利物,效驗有不可掩者。」
白玉蟾是將南宗丹法與神霄雷法結合互融、宏揚於世的關鍵人物。他文才贍富,著述甚多,除詩文集《上清集》《武夷集》《玉隆集》等及其徒眾編的《靜余玄間》《白真人文集》《海瓊白真人語錄》《海瓊傳道集》《金華沖碧丹經秘旨》外,還有許多雷法符籙方面的著述。最為重要者有《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集注》《玄珠歌注》《道法九要》《坐煉工夫》等,以及所傳《先天雷晶隱書》《高上景霄三五混合都天大雷琅書》《洞玄玉樞雷霆大法》《神霄十字天經》等,均為南宗的重要文獻。
白玉蟾 采自明洪自存《仙佛奇蹤》(資料圖)
南宗雷法以元氣為本,五氣為用,顯然有取於秦漢以來流行的元氣說。
《高上神霄玉樞斬勘五雷大法》曰:「夫五雷者,皆元始祖氣之所化也。祖氣既肇,太極立焉。故天一生水,位乎坎;地二生火,位乎離;天三生木,位乎震;地四生金,位乎兌;天五生土,位乎中。則有五斗、五星、五嶽之名,其實五氣所化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化無所窮。」
陳相真說:「夫雷霆者乃祖氣之神化,受命三洞之瓊文,總三氣之統屬,上扶至化,下剪群魔,雖變現之無方,實本原之一氣。」「風霆流形,雷雨磅礴,昭昭其有,冥冥其無,集之成一氣,散之為五雷,卷之而寂爾無形,舒之而忽兮有象,道行法界,妙在靈台。知雷法不在推求,實玄妙本乎一氣。」
王惟一《道法心傳》指出:「夫氣者乃先天之氣,元氣,為萬物之宗也。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夫子《繫辭》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
由上所說可知,先天元氣為宇宙造化的根本,亦為雷霆產生的源頭。
體象陰陽升降圖 采自《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內義》(資料圖)
按照道教的宇宙生成論,由一氣產生了陰陽,陰陽的消息運化使萬物肇始,天地具像,陰陽是三才、五行、八卦等得以顯化致用的動力。陳相真《雷霆綱目說》曰:「道自無極而太極,其體渾淪一氣,有動靜而陰陽分,陰陽運而日月麗。日為陽統天,月為陰統地,斗乘中極,斡運陰陽,統人三辰,合三統而日月運行,陰陽闔辟而雷霆震發。」
張善淵《雷霆玄論》指出:陰陽之氣為雷霆,生育萬物,為天地之樞機。但兩者有別,雷為陽,霆屬陰,雷善主生,霆惡主殺。「陰陽激剝,順而為雷,逆而為霆。陰陽合而為雷,迅而為霆。陰陽二氣,內外展轉,交相攻激,迅發而為霆也。氣聚神會,主生殺之機,故能擊物。」
南宗雷法認為人身為一小天地,而與宇宙大天地同一本體,同一運轉規律,同一生成程序,從而將雷法的理論基礎建立在模擬宇宙論的人體生命哲學之上。這種獨具特色的生命哲學,可用道經中常用的「人身小天地」一詞加以概括。
《黃帝陰符經》說:「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夏宗禹註:「人之一身,一天地也。有陰陽升降,有烏兔出沒,有潮候往來,有風雨明晦,有雷電轟閃,有雲氣吐吞,有山河流峙,有草木榮枯,動靜語默,闔辟變化,無一不與天相似。」
金丹橐龠圖 采自《金丹大成集》(資料圖)
雷法修鍊鬚髮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在天人一體學說的基礎上,人和天地的相互感應則是自然而然的結果。雷法內煉功夫的核心,就是要在凝神入靜的狀態中,去真切深刻地感受天氣變化對身體內部的影響。對此,白玉蟾有著相當精微的體會,他說:
「風者,巽也,火者,心也。雷者,膽氣也。電亦火也,雨者腎水也。運動自己陰海之氣,遍滿天地,即有雨也。晴者,心火也。想遍天地炎炎大火,燒開自身氣宇,乃晴也。雪雹,盡用陰氣逆轉,存陽先升,陰後降,方知是也。」如祈雨施法之時,「冷汗先濕左臂,東方雨起;先濕右臂,西方雨起;濕於頭,南方雨起;濕於腎,北方雨起。」(《道法會元》卷七十)
當然,白玉蟾等人的這些體悟,常人是難以證驗的。但實際上講的都是人體內氣與能量的作用,並涉及到外氣與自然的關係,也與內煉中所產生的某些功能有關。
乾坤圖 明代 絹本設色 北京白雲觀藏(資料圖)
概而言之,人與天、地並為三才,同為元氣所生,陰陽所化,故內外相應,天人相副。元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卷五曰:「人身首乾而腹坤,儼如天地,其二氣上升下降,亦如天地。《內指通玄秘訣》云:日月常行黃赤道,眾真學此作還丹。其法即與天地無異。」
這樣一來,極大地高揚了人在天地造化中的主觀能動性,因為在人的身上已經滿載著天地的靈能。人通過後天的努力與潛心的內煉,完全可以役使雷霆,撐握自己的命運。御風說:「雷電風雨雹,皆在吾身中兩腎中,出合乎天地之氣,以天地正直無私,人返能奪天地造化,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道法會元》卷六一)
內煉圖 采自《上清太一帝君太丹隱書解胞十二結節圖訣》(資料圖)
這種役使雷霆,把握造化的思想,充分顯示了道教積極有為的奮鬥精神。在這裡,中國哲學中的天人關係,具體表現在人與雷霆的關係。在這一關係中,人首先體驗到了超越人自身的力量以及恐懼的不可避免性,同時又體驗到雷電對人類生存造成的善與惡、生與殺的雙重性質。從最初的天人關係中人處於絕對劣勢的心態,到發明了各種法術以後人在和神的溝通中對天人和諧的追求,再到把握造化、運用雷霆的勝天理想,我們看到的是在由天和人組成的天平上。「天」的一端逐步降低,「人」的一端逐步升高的歷史圖景。
《西升經》卷五曰:「我命在我,不屬天地。我不視不聽不知,神不出身,與道同久。吾與天地分一氣而治,自守根本也。」《抱朴子內篇·黃白》說:「《龜甲文》曰: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這些震聾發聵、自主命運的口號,反覆地出現在各種道書中,鮮明地反映了道教雷法與丹功的一個特徵:即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主動進取的精神與永不滿足的求知慾,去探索天地萬物及宇宙的奧秘,尋找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規律,取得把握自己命運自由的途徑,從而達到天人和諧、萬物共榮的理想。
內觀靜定圖 采自《玉清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序圖》(資料圖)
雷法的內煉之道
南宗雷法的基本理論,同內丹學一樣,仍然是天人合一觀念。認為雷法所祈召的雷部神吏,與自身的精氣神本為一體。主張以自己內煉內功夫為本,使精氣神返歸先天,惟元神為用,始可通神,實現那些人力所不能達到的目的。正如《清微丹訣》中所說:
「正己誠意,神氣沖和,故道即法也,法即道也。天將守律,地只衛門,元辰用事,靈光常存,可以驅邪,可以治病,可以達帝,可以嘯命風雷,可以斡旋造化。初不必許多枝蔓,惟正一字而已,無所不達。」
反覆強調人的精氣神與道德修為在雷法中的重要作用。
使者符 采自《道法會元》(資料圖)
這樣一來,雷法本身就必須依靠內煉之道為根本。王文卿指出,內丹修持以定息靜定為下手功夫,次存想水火交媾,金光運轉,存神召將。「久久行之,日積月累,神氣精自然混凝,上可以脫轂朝元,次可長生久視,又其次可以興雲致雨,役電鞭霆,濟人利物,何往而不可也。」
所謂雷部諸神,皆己身神氣所化。如雷部使者五將,「使者乃元神也,程雍乃元氣元精也,五臟之氣為五將也。」(《沖虛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語》)元神真意一動,雷部諸神即臨壇下,便能激動雷霆,大作狂風。
混元三寶圖 采自《玉清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序圖》(資料圖)
丹道和雷法的修持,皆以精氣神三寶為用。張伯端《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室內煉丹訣》說:「夫金丹之道貴乎藥物,藥物在乎精氣神,神始用神光,精始用精華,氣即用元氣。」白玉蟾亦說:「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與氣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情,乃是玉皇中口誕。其氣即非呼吸氣。乃知卻是太素煙。其神即非思慮神,可與元始相比肩。」(《修真十書·上清集》卷三九)均主張內煉精氣神,以成金丹。
正如陳致虛所說:「其用則精氣神,其名則雲金丹。」(《紫陽真人悟真篇三注》序)雷法的修持與運用,亦以精氣神為根本靈力。
白玉蟾說:「收氣存神,惜精愛己,內煉成丹,外用成法。」這裡所說的「法」,即指雷法而言。並引《老子》之說,以證雷法、丹道之同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一者,氣也。天地以氣而升降,人身以氣而呼吸,能知守一之道,靜則金丹,動則霹靂。」(《道法會元》卷七十《玄珠歌》注)
由此可見,雷法與丹道本為一源,於己內養則成金丹,於物外用則為雷霆,兩者互為體用,融洽無間。
雷神符 采自《道法會元》(資料圖)
白玉蟾說,雷法符咒的靈驗與否,主要看行法者的內煉功夫,而內煉功夫全賴一心而起作用,他說:
「至道在心,即心是道。六根內外,一般風光,內物轉移,終有老死,元和默運,可得長生。」(《海瓊白真人語錄》卷三)
系統地記述了內煉性命的各個環節,並始終抓住了守一明心的關鍵。他說:
「萬法從心生,心心即是法,語默與動靜,皆法所使然。無疑是真心,守一是正法。守一而無疑,法法皆心法。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無疑則心正,心正則法靈。守一則心專,心專則法驗。非法之靈驗 ,蓋汝心所以。」(《海瓊白真人語錄》卷四)
故心合於道,守一通靈,便能作法感召神靈,無一不應。
黑煞符 采自《道法會元》(資料圖)
在回答弟子留元長關於雷部諸神問題時,白玉蟾更把神真神女都說成是精氣神所化。他說:
「夫人身中有內三寶,曰精氣神是也。神是主,精氣是客;吾是主,金童玉女是客。所言神女三千六百及乎三萬六千神者,此皆精氣所化。……萬神一神也,萬氣一氣也,以一而生萬,攝萬而歸一,皆在我之神也。」(《海瓊白真人語錄》卷一)
即使是主宰運化的雷祖,亦是自己元神所化。他說:
「雷神亦元神之應化也。人知動靜,則通天徹地,呼風召雷,斬馘邪妖,驅役鬼神,無施不可,即所謂將用自己元神是也。」(《道法會元》卷七十《玄珠歌》注)
在白玉蟾看來,雷法的修鍊在實質上與內丹的修鍊並無不同,尤其是在初級、中級功夫階段。如他分坐煉工夫為四段:
第一階段:「凝神定息,舌柱上齶,心目內注,俯視丹田片時,存祖氣氤氳,綿綿不絕,即兩腎中間一點明」,這謂之「破地召雷法」。
第二階段:「當一陽初動,存祖氣自下丹田,透過尾閭,微微凸胸偃脊,為開下關。覺自夾脊而上,運動轆轤,微微伸中,為開中關。卻縮肩昂頭,覺過玉京,入泥丸,為開上關。師云:夾脊雙關透頂門,修行只此是為根。此名開天門也。」
繼三關、天門開後,繼為第三段功夫:「當覺律液滿口,閉息合齒,微微吞咽,如石墜下丹田。師云:華池玉池頻吞咽。即中理五氣,混合百神,十轉回靈,萬氣齊仙,刀圭橐龠,闔辟工夫,皆在此矣。」顯然,以上三段功夫均為南宗傳統丹法,所引「師雲」即為陳楠所言,皆見於《翠虛篇》。
第四段功夫,因其包含雷法秘訣,故與南宗傳統有別:
「復存祖氣在中黃脾宮,結成一團金光,內有一秘字,覺如嬰兒未出胞胎之狀,咽液存煉,金光結聚,忘機絕念,然後剔開尾閭,涌身復自夾脊雙關直上。師云:紫府元君直上奔。心目注射,胸間迸裂,自眉間明堂而開,仰視太虛,金光秘字分明,充塞宇宙,則火炎中使者見。」(《道法會元》卷七七《坐煉工夫》注)
三清秘諱 李遠國書(圖源:李遠國)
這裡兩次提到的「金光秘字」,傳統內丹學中並無此說,這是雷法修持中的特異之處。究其根本,則取自佛教密宗的「修種子字」法。至於「使者」,為驅使雷部諸神的真靈,亦為丹道中所無。
秘字,又稱秘諱、真名,為道教神靈的隱諱名謂。如三清、紫微玉皇、斗姆等,均有各自的秘諱。道教在舉行科儀法事的時候,常涉及到請神招將,而每一位神將也都有他對應的密諱,法事進行過程中,高功法師變身施法,擊令招將,向東南巽方噀水以令書諱,簽定與神將的契約,方才算是完成了整個招將過程,反之,無密諱之籤押,則神不就。
金丹大道圖 采自《玉清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序圖》(資料圖)
雷法的修持亦必須性命雙修,才能通神達靈。《先天雷晶隱書》曰:
「性命也,二者不可偏廢也。修性而不修命,紫陽所謂精神屬陰,宅舍難固,未免長用遷移之法。修命而不修性,釋氏所謂鍊氣精粹,壽千萬歲,若不明正覺三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道法會元》卷八五)
可見,雷法符咒之術的根本在於性命雙修,只有達到神形合一的境界,才可能以「我之念」役使諸神,調遣風雨。這種靈力甚大的「念」,就是元神、真意。
鼎器圖 明代 絹本設色 北京白雲觀藏(資料圖)
丹道和雷法都非常重視真意在修鍊、運動中的作用。按張伯端的看法,意指意念活動,是由神發出的,用意念控制精氣三寶合煉,能起到中間媒介的作用,所以稱為「媒」、「黃婆」,他說:「意者,豈特為媒而已,金丹之道自始至終,作用不可離也。」(《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卷上)意念的作用貫穿全部煉丹過程,如採藥、抽添、進火、溫養、沐浴等,皆須以真意作用,以調合三寶。
雷法則稱真意為「使者」,強調在內煉和施用中真意不可須臾或離。這種真意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元神所化。如果說真意是雷部使者,則元神即為雷神。王文卿《玄珠歌》曰:「玄牝人門,五氣之祖。泥丸天門,萬神之府。膽氣為雷,意為使者。」白玉蟾註:「膽在肝中,內有青氣。膽怒赤氣聚,五氣運入膽宮,水火相搏,雷聲動也。膽雄肝怒,忿氣成雷,天怒大叱,雷聲霹靂。使者屬土,居黃庭中。使者使也,隨意役用,出口便是使者,務在澄心定念,口說意行,此先天一氣也。」《玄珠歌》又曰:「一氣流通,渾淪磅薄,散為萬有,聚為赤子,變為雷神,化為自己。」白玉蟾註:「赤子,吾身之真人。人之修鍊,要神氣混合,內煉成丹,則聖胎凝結。」以上言說,都一致肯定了元神、真意在雷法中的重要作用。
玄牝圖 采自《道德真經集義大旨圖序》(資料圖)
玄關(玄牝)一竅,內丹諸派皆以為最要。張伯端《悟真篇》曰:「玄牝之門世罕知,只將口鼻妄施為。饒君吐納經千載,爭得金烏搦兔兒。」元陳虛白《規中指南》曰:「夫身中一竅,名曰玄牝,受氣以生,實為神府,三元所聚,更無分別。精神魂魄,會於此穴,乃金丹返還之根,神仙凝結聖胎之地也。」
雷法亦非常重視玄關的作用,稱之為「雷竅」。張善淵《雷霆玄論》曰:
「在吾身中之中,為神氣之根,虛無之谷,是曰玄牝,實天地交界之間,陰陽混合之蒂。詩訣云:此竅非玄竅,中中復一中。萬神從此出,直上與天通。人能通此一竅,則萬竅皆通;動一神,則萬神俱動,真雷霆之竅也。貴乎正心誠意,必使精混混而流傳,氣綿綿而徘徊,神融融而混合,心淵淵而澄清,自然真人出現,如魚居深淵,浮游守規中是也。如此妙用,其義淵深。」(《道法會元》卷六七)
章希賢《雷霆一竅圖》曰:
「知此一竅,則冬至、藥物、火候、沐浴、脫胎、結體,皆在此矣。此竅雷霆之竅,得之則雷霆之樞機不必外求也。至人用此,所以沖舉。」(《道法宗旨圖衍義》卷下)
掌握雷霆 役使鬼神:南宗道教雷法揭秘 - iFuun https://bit.ly/3cRc7ZK

掌握雷霆 役使鬼神:南宗道教雷法揭秘 - iFuun


 

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鍊丹訣
經名: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鍊丹訣。簡稱《金華秘文》,原題紫陽真人張平叔撰,應係徒人偽託。此書分上、中、下三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
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鍊丹訣卷中
紫陽真人張平叔撰
  採取圖論
  採者採真陽於腎府,取者取真汞於心田。可以採則採,採之必得其用,非其時而採之,則龍不降,虎不升,雖見血氣奔馳,衝衝來往,迷者以為交姤矣!抑不知離坎自離坎,陰中之真陽,陽中之真陰,自兀然耳。至於氣脈為一念所止,則氣疾入脈絡之中,離坎之內,反有傷於鉛汞。雖曰養氣,要於中實所以喪元氣也。夫元氣之在人,至靜始見,是先天之氣也。後天之氣,時刻循環,但人汨於欲而不知詳審耳。至於略定之際,心無他用,則方知其氣之上下,遂錯採以為先天,致返加害。所以近世之學者,常有奇疾,蓋為此也。夫人之疾病,但氣脈為梗耳,氣本自調而若役之,使之升則傷脾胃肺肝、耳目口鼻,降則如次水於長堤,銳然而下趁,沛乎其不可禦也。至真之物,其能存乎!余憫此等言丹之士,故畫採取圖為於第一,雖直泄天機,但人有志於金丹,而反戕其性命,余救之以正理。太上好生,必不我罪,故此篇畫以刀圭玄黃、嬰兄姹女,諸般譬設,盡掃而退三舍,使賢者見之而參同,愚者見之,浮然冰釋,分分朗朗,如寶鑑之察形,洞見毫髮矣!金丹之士,先脩陰德以盡人事,然後持前心論,則大藥產而圖形見矣!採取之法生于心,心者萬化綱維樞紐,必須忘之而始覓之,忘者忘心也,覓者真心也,但於忘中生一覓意,即真心也。恍惚之中,始見真心,真心既見,就此真心生一真意,加以反光內照,庶百竅備陳,元精吐華矣!要在乎無中生有,有中生無,到這境界,併真心俱忘而棄之也。我以無待己,則真息綿綿,真息綿綿之時,後天之氣以定,後天隱則先天之氣見,故陽生焉!.陽生者,先天之氣自氣穴流出,則至于腎中,○如噴泡然。蓋兩腎中間有一縷,透氣穴,乃父母交娠之後,始生脈絡也。故先天之氣遊之,既覺如斯,則一身百脈,盡若春生。春融融而漸長,此時先天之氣始立,先天立而後天愈退藏矣!然後可以微動採取之意。意者以目垂觀於心,卻以心放下,送入陽宮,徐收而又縱,則陽起矣!餘見一陽論○採之意生于心,心生于目,故老子曰:吾嘗觀心得道,亦至靈,夫真息既定,內光乃神光,此心乃真心,真心生意,神光燭心,故常為之說曰,目視心,心生意,意採鉛。若陽生未融盛,而遽採之,則一念採意既萌,後天復起,故日了命,實關于性地。性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無著相,則虛妄除而真理顯矣!真理方明,而一念生,豈非復其虛妄之相乎!故伺陽長而始採,則勃然而升,先天氣盛,而後天伏不暇矣!採之升也,實有異焉!醺然而上,至于臍而稍止,徐止臍之上,則息,方名曰鉛金也。金生水,故汞產于心,雲從龍,風從虎之理兆矣,風平而雨降,自然鉛汞相投,相吞相啗,金生水,水生木,木又生火,木愛金,而金惡木,乃交會之道也。夫金剋木,反有愛惡之意焉!蓋金木之本性耳。吾以本然之天,故能用五行本然之性,亦不過譬喻耳。○乃先天也,五行在何處,但不如是,則不能達其理。採取之道既明,交會之理復露,再有叮囑,採取不可太緩,太緩則老而不可用,而後天之氣雜矣!學人以《交會圖》參看,則思過半矣!
  詩曰
 醺醺和氣釀春風,一點陽生恍惚中,
 無自有生無勝有,色從空裏色還空。
 升於臍上鉛情見,產自心源汞性通,
 定裏見真真裏定,坎離交會雨濛濛。
  詩曰
 木為龍兮金為虎,坎戶生男引離女,
 要知造化有根源,不離真火生於子。
pict0.jpg
  交會圖論
  恍兮惚兮中有象,杳兮冥兮中有物。古先哲常持此以警學者,蓋恍惚冥定之象也,惟定可以鍊丹,不定而陽不生,陽生之後不定而丹不結。故纔以意採鉛而遽止其意,止有時而升有刻,蓋始生無過一氣耳。升于臍則為鉛,故心斯意而無用矣!鉛自能引汞,汞自能尋鉛,恍惚杳冥之中,交姤之理畢矣!我得師之口訣,並泄之。宜秘!宜秘!默而視之,念勿出聲。若有知道之士,宿有善綠,逢此玄機至寶之道,凡遇口訣,記而勿書,書而勿見,則某實戴其德。余從師一十年,凡有所得,盡底陳露,願與同志之士共寶之。此乃玉清金筍束極青華長生度世上品內鍊金丹寶訣。
  玄律至嚴,某不識避就,撰為此書。亦前三旬表奏天廷,繼得報應,始敢吐露下筆。下筆之時,心蠢蠢然而汗落于紙,涕泣交零,但願志士得之,幸勿相累,同成勝果,共證仙階。吁!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幸心心相照,某不勝檮告之至,諸仙幸鑑!
  採取交會口訣
  忘裏覓,覓裏忘,忘中見,見中忘,陽生矣!忘中採,採中忘,忘裏升,升裏見,見裏變,鉛成矣!定中起,意中升,忘中用,鉛引汞矣!鉛合汞於內,精會神於外,交會矣!鉛汞精神,合而為一,卻將一念,使之落黃庭,歸鼎矣!
  口訣中口訣
  打合鉛汞,須用一意,動採一陽,須用以靜而生定。
  莫怪平叔多兜攬,卻綠學者盡癡迷咦!說盡來。咄!滿眼天花散亂飛,門前流水浪聲微,青聰載取青娥去,頃刻青聰獨自歸。
  青娥在我
  巫峽雲生十二峰,故宮簫管寂寥中,星橋路隔青山外,若要相逢永不逢。是性又是命。
  或問:孰為交姤?日:《採取圖》心下一竅,乃交會之地,不可以有形求,不可以無形取,但鉛升之際,陽氣上。夫自氣穴降為一陽宮,我採以意,汞降之際會,氣降為,蓋汞鉛生,鉛升於臍上,為精光所燭,故曰鉛。鉛猶表也,汞猶影也,表動影隨,故汞降以如之。陽鉛之升,不可謂之純陽,中含精光為鉛,蓋亦屬陰;陰汞之降,不可謂之純陰,心生汞,心為神,含汞遇神光,而後可用。蓋亦屬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二氣交感,凝結不散,遂成玄珠,如黍米。或問:鉛乃一陽,一陽乃先天一氣耳。汞何物為之?曰:鉛與汞,皆先天之物;鉛乃先天氣,汞乃先天靈,此氣乃命之母,此靈乃性之子。可以曰鉛汞,可以日性命,諸得道之宗師,誰肯直泄至此?又問曰:心下一竅,何竅耳?曰:混沌神房者,此也,乃精光目光之氣,幻而為之,精光華騰為,目光垂為。精雖元精,然無日用之精,則元精不見。又如不信,譬如有水則潮興白氣,未聞白氣興於地也。水乃精也,白氣乃華也,神雖元神,然日用之神而不役,然後元神見。譬之皓月當天,雲收而光始下燭,清諍即無雲也,乘光即照臨也。精雖屬陰而精華屬陽,目光屬陽而照於內,則亦屬陰,光華相遇而成一竅,以氣感氣,使二物會于其中。⊙物之成也,有精氣焉,有元氣焉,工夫周足,遂為真人。蓋生生之意,寓于此矣!所以能靈而神者,此也。或曰:然則交會之後,安得此珠落于黃庭,歸于鼎內?曰:二物聚時情性合,五行全矣,虎歸于山,龍歸于淵。目光還而精氣復此,⊙落于黃庭,歸于鼎內。會有關捩子麼纏恍恍惚惚,萬孔生春,⊙秘秘秘。此數言非正經原有,乃學者有所得之謂也。或問:陽生于上,遽止其意,安保不復降?曰:大哉!問黃庭之下,有一丹室之門戶也,意生則上,故陽升意止則一,故陽則不可得而降矣!爐鼎則在乎一之內,正屬土,故○備五行之正氣,成天地之全形也。或問爐鼎之法。曰:黃庭之在人身如此,至一陽上升,如此珠落于其中之候,如此即爐鼎也,黃庭固屬土也。至于中之中,蓋屬土中之土也。故落于其中,而成鼎器,五行各厚其基,何謂厚其基?夫母求子,子戀母,丹之法也,皆取其本然之性,既歸于鼎而氣各趁之,如子之戀母,故靜坐之中,神光下垂,則歸于鼎,精華上升亦如之。至於行住坐外,如龍養珠,如雞抱卵,而氣各歸之,一身之脈絡皆為之,務在乎勿忘而勿助長耳。學道之士然乎!其不然乎!在某之丹法若是而已矣。
  詩曰
 何勞寿女與嬰兒,透徹分明說與伊,
 身裏乾坤顛倒處,壺中日月運行時。
 要知一者為陽用,須識一中作氣機,
 天使紫陽來說盡,後來何必更尋師。
  真泄天機圖
  到這田地,知這道理,且莫歡喜。咄!未知如何想。
  寶劍沉埋古獄邊。虹光夜夜上衝天,虎龍戰罷三田靜,何處求他汞與鉛。嘎嘎嘎,嘻嘻嘻,且休認鹿為馬,一箇玄珠在泥底。
牛女橋邊路不通,河車運去杳無蹤,
憑誰問得真消息,吹徹重關藉巽風。
  真泄天機圖論
  金丹之圖既成,慮天機之尤秘,且論五行之顛倒,述水火之流行,明藥材之進退,體日月之循環。余前所著三篇之文盡矣!今慮夫學者未明,故為此書。此書也,直泄天機,洞見毫髮,化頑石而成金,點瓦礫而成玉,不啻過也。夫兩目為役神之舍,顧贍視矚,神常不得離之。兩耳為送神之地,蓋百里之音,聞于耳而神隨之而又去。兩鼻為勞神之位,隨機而辨之者,誰神也?使耳目口鼻皆如眉,則神豈不安而全之!夫如是則不為後天也,亦不勞脩鍊也。大抵忘於目則神歸于鼎,而燭於內,蓋綿綿若存之時,目垂而下顧也;忘於耳則神歸于鼎,而聞於內,蓋綿綿若存之時,耳內聽於下也;忘於鼻則神歸于鼎,而吸於內,蓋真息既定之時,氣歸元海之理,合而言之,俱忘而俱歸于鼎,而合於內矣!還更有口訣麼?
  口訣
雞能抱卵心常聽。
  或問:金丹之道,耳目口鼻,固亦得聞之矣,心固不言可知也,肝膽脾胃肺無用之物也,還亦無用之中而有用者也?余答之曰:此固已到而後知其理,但余誓以無隱,夫何隱之有?吾初從師亦叩矣!師贈我以詩曰:
  余初未達此理,後到此田地,始信師言之不我欺也。今以師不言之者,並言之。夫五行之用,不可缺一,故綿綿若存之頃,脾氣與胃氣相接而歸於心縷;肝氣與膽氣相接,後大小腸接於腎縷;肺氣伏心氣而通於鼻。是氣也,皆靜定之餘,元氣周流,自東而西,自南而北之氣也。西南乃氣之會也,氣合而歸于此,卻自夾脊直透上中丹田,而降於腎腑。兩腎中間,有治命橋一帶,故寒山子日上有接神窟,橫安治命橋者,此也,氣降至于此,陽氣與精氣盛而上衝,與此氣相接於一,則固圍於鼎器之外,日用之則日增。經營之力,故鄞鄂之成肇,於此也。忽然有一物,超然而出,不內不外,金丹之事,不言可知矣!一半玄之又玄,一半者何也?日:金丹之士,到此則一半矣。○超然而出者,乃玄關一竅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有形之中也,○無形之中也,先就有形之中尋無形之中,乃因命而見性也;就無形之中尋有形之中,乃因性而見命也。先性固難,先命則有下手處,譬之萬里雖遠有路耳。先性則如水中捉月,然及其成功一也。先性者或又有勝焉!彼以性制命,我以命制性,故也未容輕議,用力不得到者,知其然也。未見不必存之以有,恐至著相。或又曰:子畫圖中多有竅,何也?日:斯竅也,非採取交會圖中之竅也。蓋一陰一陽之謂道,往來不可窮,用之則充塞于一身之中。此物之作用,不用則歸藏於心田之側,了無形像,然則何物耳?回意之主耳,左屬陽,右屬陰,秘秘秘秘,到這裏方是返太極處。日返太易者自太極,返太極者自太和,致太和者自陰陽始,故曰陰陽和而風雨時,嘉禾生者,譬之若此。大衍五十,天數一,地數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陽奇陰耦。天數二十五,地數三十,合而為五十有五。大衍之數,五十去五,以象五行者,後之鼎內外是也。又就其中剋一,象太極之不動,其用四十有九。又就其中尅一,以為鄞鄂,其用四十有八。學人行爐鼎用火之法,以四卦為主,以六十卦為用,存乾坤坎離也。又以大衍圖求其象,則循環之理明矣!周天之法泄矣!如或未明,更請看爐鼎圖論云。
一點蟾光照太虛,金蟆水裏吸還噓,
高低猶是純陰體,何事生陽用有餘。
  論
  太虛寥廓,皓月集然,雪浪翻騰,金蟆吐耀。人見月之所以明,而曰金精,精盛則月明焉!孰知金丹之所以生者,性也。水者喻坎宮也,金蟆者,喻一點真陽之竅也,元性喻月性之用也,性之初見,如星大,圓陀陀,光爍爍,未足以見性,但氣質之性稍息,而元性略見,如雲開則月見,頃合則亦然耳。至於不時時存之,則可沒,與見未見時無以異也。故金丹之士,纔見此物分明,便是元氣產矣!遂以而用之。譬之見賊便捉,毋使再逸。然以之收於鼎器之中,而一點元氣之真,終乎不可得出矣!以丹田為日,以心中元性為月,日光自返照月。蓋交會之後,寶體乃生金也。月受日氣,故初三生一陽者,丹既居鼎,覺一點靈光自心常照,而無晝夜,一陽生于月之八日,而二陽產矣t二陽者,丹之金炁少旺,而元性又少現,自二陽生于月之望,而三陽純矣!三陽純者,是所謂元性盡現,即前謂無形之中也。一陽純生時,但覺吾身有一物,或明或隱,二陽生時則遍體生明矣!三陽生者,則光不在內,不在外,但覺此身,如在虛空,亦無身,亦無虛空,亦無日,亦無月,常能如此,則禪定也。但丹士若生於有,而不能採真空,而以無為用也。既至于此,而金丹且半,何也?且元神見矣!而未歸于丹,混精氣而為一,所以為半矣!更說他後一半底道理,月既望矣!十六而一陰生,一陰者性歸于命之始也。自一陰生,至于月之二十三,而二陰產矣!二陰者,乃性歸于命,三之二也,自三陰生于月之三十日,而三陰全矣!三陰者,乃性盡歸于命也。性之全體見,綿綿若存之性,時時反乎命內矣!方其始也,以命而取性之全矣!又以性安命,此是性命天機括處,雙脩者,此之謂也。天機至密,吾盡泄矣!到此際則金丹全也。始於火候,凡一日用度,則一日養之,百日之功,而嬰兒產矣!故吾以月為之喻,取其交會相照之理也。月明實本於金,金之性實出於月,百鍊愈堅,萬劫不壞。蓋金日色月性也,火日氣,金入火而復于元性之真,可以鍊成至寶,號為金液還丹。故修丹者,始則取金,為金生水,交合之理,顯而藉土以成之,故城郭基址,無非托真金藥物而固濟隄防之,鍊成純金,故曰金丹。
  爐鼎圖
鼎爐形象恁分明,八卦縱橫用則親,
鍊就五行全藉土,又令真土變真金。
  爐鼎圖論
  鼎之為器,匪金匪鐵,爐之為具,匪玉匪石。黃庭為鼎,氣穴為爐,黃庭正在氣穴之上,縷絡相連,是為爐鼎。陰陽為炭,以烹以鍊。夫黃庭之在人身上,交會之頃,乃元氣立之際,此時正開而丹落于其中,遂固之。所謂水銀實滿葫蘆裏,閉塞其口置深水者也。水銀,鉛汞也;葫蘆,黃庭也;探水者,水猶氣也。閉塞黃庭,隱藏丹母,而置于氣會之地,達者審之,得其趣也。虎嘯風生,龍吟雲起,蟋蟀吟秋,蚌蚶顯陰,萬氣歸鼎而封固愈密,烹鍊愈堅,此爐鼎之所以有也。萬卷丹經要旨,畫圖立象,本使人得象忘言。後之學者,皆泥象尋真,各求詭論,豈知夫至道不繁,樞紐陰陽而已矣!如以天一生水云云之數而言此,亦不過明水火之流行耳。如以四時八節而言者,此亦不過喻天地陰陽消長耳。秘其母而言其子,故知之者鮮矣!用成今所以著為此書者,皆棄枝葉而言本根,本根有而枝葉自芳。蓋古人不欲言而余言之,道中君子,宜體此意,母以小道觀焉!依此而行神仙,可立躋也。或問:爐鼎之體明矣!爐鼎之用亦願聞焉!天地間百卉草木,萬類不殊,冬至之後,陽動於下,則枯木重榮,百草萌芽,墊蟲奮發,萬類熙怡。造化豈有心而生萬物,萬物亦何心而望造化,蓋一氣之動,萬類感而然耳。天何心哉!物何心哉!至于百卉開花結實之際,正藥物循環之時,落葉凋芳之際,正藥物歸根復命之時,可喻古人譬藥物產降而成丹,莫有出於此者,但不可泥於無心,使其自浮自沉,亦不可泥於有心,而驅馳逐火。綿綿若存,知其無, , 守其有,知其黑,守其白,靜中行火候,定裏結還丹,贈之以中。
  神室圖
費盡工夫結得成,返光內照景分明,
主人未至誰藏得,聞道靈光駕赤城。
  神室圖論
  神室者,元神所居之室,鄞鄂是也。人知立鄞鄂之造化,顯然彰露矣!抑不知有室而無主人,何取其為室哉!然主人雖無,而主人之胎,亦在乎一室之中矣!如懷孕然,十月之間,母呼亦呼,母吸亦吸,但氣未足耳,氣足而形完,一點靈光入于其中,則倏然而生啼哭,鎗然純乎其人矣!此乃鄞鄂成,而神歸于室之時也。神歸其室,則所謂得其一,萬事畢矣!蓋交媾之後,神光乘而燭乎玄珠矣!精華升而產于玄珠矣!真鉛則元氣矣!精氣神亦先有胚胎在其中矣!火足氣充,則元精元氣元神盡合而為一,故嬰兒產矣!嬰兒豈即產焉?火爍盡草陰,而胎始脫,到此方是產嬰兒。吾嘗謂古人畫鍊丹之圖象,⊙○固鄞鄂也,●此一點便以安乎其中矣!後之學者,皆謂鄞鄂有而一點安,遂不知安一點於中之道,暫結終散,猛火空燒,而離坎逸矣!夫此一點產于外,而順于後天者,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皆從此。常人為之志,反逆焉!而產於內,則長生久視之道存矣,豈非歸根復命乎?命復根歸之由深根固蒂也。深根固蒂之道,自澄心遣欲,澄心之理,屏視去聽,始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此便是真實道理。但儒教欲行於世,用於時,故以禮為之防。所謂妄心者,喜怒哀樂各等耳。忠恕慈順恤恭敬謹,則為真心。吾脩丹之士,則以真心並為妄心,混然返其初而原其始,卻就無妄心中生一真念奮天地有為而終則至於無為也。若釋氏之所謂真心,則又異焉,放下六情,了無一念,性地廓然,真元自見。一見之頃,往來自在,蓋靜之極,至于極之極,故見太極則須用一言半句之間,如死一場再生相似,然後可以造化至機,而為不生不死之根本。豈易窺其門戶耶!
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鍊丹訣卷中竟
道教學術資訊網站 https://bit.ly/30GIAzs
---------------
 本文主要對《道藏》人物圖像進行研究。結合道經傳統分類方法,本文將《道藏》人物圖像分為以下幾種類型:第一類,道教圣圖。(1)肖像型。這一類型指的是《道藏》中各種道教歷史人物及神仙的肖像畫,包含在多種類型的道書中。第一種是一些專門的道教圖經。如《玄元十子圖》、《洞神八帝元變經》、《三才定位圖》、《金蓮正宗仙源像傳》等。第二種是一些帶插圖的普通道書,數量很多。第三種是一些修煉圖像中的神仙肖像畫。(2)敘事型。這種類型主要以圖像或圖文結合的方式來敘述與表現道教人物事跡或道教思想。根據其復雜程度又可分為連環畫式與場景式。連環畫式如《許太史真君圖傳》、《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圖贊》、《大明玄天上帝瑞應圖錄》等。場景式主要見于一些普通道書插圖,如《上方大洞真元陰陽陟降圖書后解》中的臣朝金闕之圖,《太平經》中表現道教揚善懲惡思想的東壁圖與西壁圖等。第二類,修煉圖像。從宗教信仰的角度來看,第一類神仙圖像可以視為道教圣像,而修煉類圖像除少數以外一般都是中性的,其目的是用形象的方法向修道者傳達如何修煉道教方術等信息。這類圖像一般都是描繪修煉者的動作、姿勢、狀態等,并旁及各種神仙,但這些內容一般均采用符號化的處理方式。因此,修煉類圖像本質上是一種形象化符號。根據修煉方術不同,我們可以將其圖像分為以下幾種:(1)存思圖。此類圖數量很多,如《大洞真經》、《上清洞真九宮紫房圖》、《太上三天玉堂正宗高奔內景玉書》、《太上玉晨郁儀結璘奔日月圖》、《太上老君大存思圖注訣》、《上清太一帝君太丹隱書解胞十二結節圖訣》、《上清金闕帝君五斗三一圖訣》、《上清天關三圖經》、《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大洞金華玉經》相關部分,此外其它一些普通道書中也有大量存思插圖。(2)內丹圖。主要見于《修真太極混元圖》、《金液還丹印證圖》、《修真歷驗鈔圖》、《上乘修真三要》、《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上陽子金丹大要圖》、《上清太玄九陽圖》等道經中。(3)導引圖。這一類圖較少,如《修真十書雜著捷徑》中的“鐘離八段錦法”繪該導引法八種勢圖。除以上兩大類以外,還有一些零散圖像,不再一一介紹。以上情況是對《道藏》中所有人物圖像的概括。由于人物圖像數量多,成份雜,本文選取其中比較重要而系統的圖像進行詳細研究,主要從三個層次來展開:首先是對圖像內容、畫法等進行客觀描述;其次是結合圖像的文字部分以及其它相關道書對圖像進行解讀;第三是在更深廣的層面對圖像的宗教含義、功能等進行解析。當然,對《道藏》圖像研究而言,僅有以上三步工作是不夠的,還需要進行很多輔助性的工作,如圖像的繪制年代等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內容分為六章。第一章介紹各種道教圣圖,分為歷史人物圖像與神仙圖像。前者包括老子及其它道家人物肖像、全真七祖七真像、許遜及十二真君像、桐柏真人王子晉像等。后者包括神仙圖譜,護戒威神、百二十曹官、延骸起死神、監生大神、帝君品命圖,靈朱君、靈明君、靈黃君圖,三將軍圖,豐都神圖,九皇夫人圖,八大鬼神圖,北斗神圖,神虎玄冥內司官將圖,各種玉女圖,解胞十二結節諸神圖,《上清八道秘言圖》神仙插圖,《太平經》插圖等。除一些在后續章節中重點討論的圖像以外,其它在本章中都進行了初步介紹。第二章討論宋代大型道教繪畫《三才定位圖》,分別從作者及其思想背景、宇宙論、圖像解讀及神譜、繪畫風格及服飾四個方面對該圖進行了詳細分析。該章分析表明,《三才定位圖》并非一幅簡單的道教繪畫,它融合三教思想、道教藝術以及當時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于一體,其繪制之精美、內容之豐富、意味之悠長,實是研究宋代道教繪畫以及士大夫佛道融合思想的珍貴資料。第三章分兩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紹《太平經》殘卷中三幅插圖《乘云駕龍圖》、《東壁圖》、《西壁圖》的內容以及包含的豐富道教思想,然后分析三幅插圖的繪制年代,結果表明它們并非《太平經》原本圖像,而是明人補繪。第二部分討論《太平經》中的圖像思想,主要有“以圖為術”與“以圖弘道”兩種方式,而且這兩種思想都是中國固有圖像思想的發展,與佛教無關。這兩種基本的圖像功能在后世道教中被廣泛運用。第四章首先考察了宋代以前道教人物圖像的發展情況,以及宋元時期道教敘事圖經流行的社會原因及技術條件等,指出宋元時期的文化氛圍、印刷技術等不僅促進了道教敘事圖經的繁榮,而且為道經插圖的大量使用提供了條件。當時一些新出道書加入插圖的現象很普遍,甚至以前的道書被重新印刷時往往也會增補插圖。然后對兩部圖經《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圖贊》與《許太史真君圖傳》進行了討論。第五、第六兩章討論存思圖。從內容上來看,存思圖中只有小部分可視為肖像畫,另外大部分只是文字部分的圖像解釋,其目的在于創造一種直觀而形象的符號,以幫助修煉者正確理解文字進而正確進行修煉。這類圖像有兩個重要特征。第一,它們主要表現的是修煉者的存思狀態,因此修煉者進入畫中成為主體,其形象較大而存想之神的形象較小;第二,由于圖像的本質是一種形象符號,因此圖中的修煉者與存想之神都非特指哪一個人,表現在圖中就是不同道書中的插圖及其中的人物都具有相似的樣式與形象。第五章分別討論了《上清大洞真經》、《太上老君大存思圖注訣》、《上清太一帝君太丹隱書解胞十二結節圖訣》、《上清八道秘言圖》的存思插圖,涉及到圖式、內容、繪制年代等多方面的問題。第六章則主要介紹日月存思插圖道經與星斗存思插圖道經,共涉及道書十余部。由于《道藏》人物圖像涉及領域廣泛,情況復雜,本文注重采用圖像學、宗教學、藝術學、歷史學等多種學科的交叉運用,而且盡可能廣泛利用藏外資料與《道藏》圖像進行比較研究。本文的創新點主要有三個。第一,選題創新。人物圖像是道教史、道教思想史等方面研究的重要內容,但《道藏》中豐富的資源卻長期被忽略,本文系學術界首次對其進行系統研究,并在以上領域中得出一系列重要結論。如對《太平經》圖像的研究揭示出早期道教中豐富的圖像學思想,對宋元時期敘事圖經繁榮原因的討論揭示出當時道教傳播方式發生的重要變化等。此外道教藝術史在整個道教研究中是比較薄弱的一個環節,本文這一方面也得出一些重要結論。如對《三才定位圖》的研究深化了對宋代道教繪畫題材及藝術水平的認識,對幾部敘事圖經的研究則表明道教繪畫在此種類型上同樣取得了重要的藝術成就。第二,首次分析總結了道教關于人物圖像的思想,將其概括為以圖為術、以圖弘道、圖文結合三個基本特點。道教很早就將人物圖像用于方術修煉,如《太平經》中的畫像思神法,后來的各種存思方術更是大量使用人物圖像作為輔助手段。至于在傳播道教、宣揚道教思想等方面,道教題材人物畫具有重要作用,深得古人“立象以盡意”之精髓。但是,正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一樣,“圖”在現實中同樣難以做到盡意,因此道教結合圖與文二者的優勢,創造出大量圖經,大大豐富了宋元時期的道教思想及弘教手段。第三,首次將圖像作為道經斷代的重要依據,進而確定了一批重要道經的制作年代。由于圖像是道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文字內容相比,它也是解決道經編撰年代的重要依據,但這一問題以前沒有引起學術界注意,本文在這一方面有很多重要發現,確定了一些重要道教圖經的制作年代,并揭示出大量道書插圖繪制年代與道書文字撰寫年代并不一致的情況。這一工作也順帶揭示出印刷術對道書制作方式及道教傳播方式帶來的重大變化。《道藏》人物圖像研究 -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https://bit.ly/2Y3zFqh
--------------------
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 - 儒释道经律论全文 https://bit.ly/2UXpPEr
-----------------------

圖解中國古代哲學(漢至清代篇) - 梁光耀 - Google 圖書

2020-06-14_0901472020-06-14_085912

圖解中國古代哲學(漢至清代篇) - 梁光耀 - Google 圖書


陶弘景(公元456年~公元536年),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一稱「華陽先生」,南朝著名道士。自承堯帝(陶唐氏)後裔,世居丹陽秣陵(今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為當地名門,祖先世代為官。其母郝氏懷胎時感異夢,於南朝劉宋孝武帝孝建三年(公元456年)生下陶弘景。陶弘景五歲便喜歡讀書,九歲已通讀六經、善於作文。博覽群書,治學嚴謹,求知慾強,「讀書萬餘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陶弘景早年便博通儒學,曾註解儒家經典。懷抱鴻鵠之志,追求功名,希望有一番作為的他,卻在正值盛年的三十七歲(公元492年)選擇辭官歸隱。從外在環境的角度來看,陶弘景面對戰爭連年、動盪不安的政治局勢,除了厭倦官場之外,多次目睹好友捲入政治風暴而遇難,自然有避禍保身的想法;加上仕途不順,屢屢得不到升遷機會,當時世外隱士和門閥政治是相互依存的關係,隱士作為當權者的智囊,生活上的困難便能透過當權者、官僚人員的資助來解決。南朝齊永元元年(公元499年),陶弘景在茅山建造三層樓的道館,一樓接待賓客,弟子居於二樓,陶弘景獨自住在三樓。此舉雖是為了杜絕世俗干擾,但陶弘景仍和朝廷、名士有所往來。梁武帝即位後,請陶弘景訂定國號和登基吉日,並經常拿國家大事徵求陶弘景的意見,兩人關係密切,被當時的人稱為「山中宰相」。
南朝時期,佛教盛行,陶弘景的祖父和母親篤信佛教,使他可能從小就對佛教有些許認識。長大後的交遊、拜訪對象,也不乏著名的佛教徒,甚至是佛門高僧。梁武帝時期舉國崇佛,陶弘景作為著名道士,勢必得對佛教做出回應,從他的作品來看,一方面進行佛道論爭,一方面卻也融攝佛教,到後來甚至主張佛道並重、三教調和。陶弘景曾夢佛授記,號「勝力菩薩」。梁武帝天監十一年(公元512年),五十七歲的陶弘景到寧波禮拜阿育王塔,誓受佛戒,並且在茅山建造佛堂、佛塔。陶弘景頗善辟穀、導引之法,年逾八十歲,容貌卻像壯年。大同二年(公元536年),陶弘景預知死期,作《告逝詩》,卒於茅山朱陽館。由於兼修佛教,所以命令弟子採用佛道融合的喪葬儀式,埋葬在句容縣雷平山,享年八十一歲。梁武帝下詔,贈「中散大夫」之職,諡「貞白先生」。
陶弘景在十歲得到葛洪《神仙傳》,日夜研讀,萌發對養生、神仙之學的興趣。十五歲撰《尋山志》,二十七歲寫《水仙賦》,兩相對照之下,陶弘景所嚮往的,從流連山水、逍遙自在的生活,轉變成對長生的追求,文中出現許多暢遊仙境、神人交流、服食仙藥的敘述,帶有濃厚的道教信仰色彩。二十九歲那年,陶弘景的母親過世,加上生了重病而感通一段神秘經驗,此後三年守孝期間開始有系統的接觸道教經典,拜興世館主孫遊嶽(公元399年~公元489年)為師,學習符圖經法。孫游嶽的弟子有數百人,只有陶弘景特別受到青睞,盡得真傳。孫游嶽死後,陶弘景到處尋訪隱逸之士,並廣泛搜求楊羲、許謐、許翽的手書真跡,加以整理、註釋成道教上清經派的重要典籍《真誥》、《登真隱訣》等書,俱為研究六朝道教史的重要資料,其嚴謹的校勘方法曾獲胡適(公元1891年~公元1962年)讚賞。《真誥》全書共七篇,在引用正史、吸收佛教的《四十二章經》以外,還旁徵博引三百餘部道教典籍;將真人、神仙的口授之語記錄下來,闡述上清經派的信仰、神學、仙話、神靈、禁誡、經典、方術、人物等。另外,陶弘景彙集弟子周子良的冥通紀事成《周氏冥通記》,全書以日記的筆法敘述周氏感通仙真下降與靈異之事,內容大致包含教誡、仙真事跡、見證、授經籙、神仙品級、規勸、仙道修行等。陶弘景除了整理道教經典,編定道教儀式,更建構出一套道教神仙譜系觀念,纂集成《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現今收入《正統道藏》的版本經過唐末道士閭丘方遠校定),將當時道教信奉的天神、仙真排定等級、座次,影響後世道教的神仙體系。
陶弘景博學多才,精通陰陽五行、天文曆算、地理方物、本草醫藥等領域,終其一生廣泛蒐集並整理醫藥、養生、天文、占候、冶煉、兵法等書,喜好著述的個性使他留下諸多作品。陶弘景的醫藥成就乃延續祖父、父親的家學,加上經年累月的勤學、整理和試驗,留下不少醫藥著作,希望可以成為家學的一部份,使後代子孫「永嗣善業」。例如他增補葛洪的《肘後方》;以《神農本草經》為基礎,增補魏晉醫家之說,撰成《本草經集注》,新創藥物的分類方式,沿用至今;而《養性延命錄》主要採集修身養性、延年益壽的方法。陶弘景的宗教實踐行為和他的學識密切相關,例如他認為養生、服食、煉丹都和醫藥學相通,道教實踐必然涉及其他面向的知識。這也體現在陶弘景的工藝技術上,他曾為了修道所須而製作渾天象,用以觀測天文;他在為皇帝煉製金丹之餘,不止一次奉詔命鑄造刀劍,顯示其冶煉技術高超,以品質精良聞名,並編纂《古今刀劍錄》。可見陶弘景不但學識淵博,也是一位工藝大師。
總的來說,陶弘景是南北朝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整理道教經典、道法及教義,奠定道教上清經派的神學體系,編撰道書數十種,可謂當時道教學術的集大成者。陶弘景的弟子眾多,由於長期以茅山作為發展的根據地,因此又被尊為「上清派茅山宗」的開創者。首頁 > 宗教知識+ > 宗教人物 > 陶弘景 https://bit.ly/3e4HYYg
----------------
五月初一陶弘景祖師誕,山中宰相編訂首部道教神仙譜系
2016-06-04 由 道教之音 發表于文化
陶弘景祖師,字通明,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人,號華陽隱居,著名的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道教尊為「天醫好生陶大真人」、「上清醫院內宰華陽廣教真君貞白大帝」、「好生普救天尊」等。
一、生而神異膝呈七曜之文,長而該通人稱「山中宰相」
陶弘景祖師,幼有異操,年四五歲乃好書,「恆以荻為筆,書灰中學字」。九歲開始讀《禮記》、《尚書》、《周易》、《春秋》、《孝經》、《毛詩》、《論語》等儒家經典,頗以屬文為意。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研尋,便有養生之志」。及長,「神儀明秀,朗眉疏目」,「讀書萬餘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十五歲作《尋山志》,傾慕隱逸生活。十七歲以才學聞名,與江斅、褚炫、劉俁合稱升明四友。
齊高帝蕭道成及其子蕭賾在位時,陶弘景祖師曾先後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諸王侍讀,兼管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書事務的書記職務。由於官場的傾軋,仕途不利。三十六歲時,仍任六品文官「奉朝請」。齊永明十年,上表辭官,掛朝服於神武門,退隱句容句曲山(茅山),不與世交。梁武帝蕭衍即位後,屢請不出。但念其舊功,「恩禮愈篤,書問不絕」。天監三年,遣人送黃金、硃砂、曾青、雄黃等物,以供煉丹之用。天監十三年,敕於茅山為之建朱陽館以居之。天監十五年又為其建太清玄壇,「以均明法教」。「國家每有吉凶徵討大事,無不前以諮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之山中宰相」。隱居茅山達四十五年之久,享年八十一歲。梁武帝詔贈中散大夫,諡貞白先生。
陶弘景祖師的一生,跨宋、齊、梁三代,經歷可謂複雜。雖然梁武帝對其恩遇有加,《南史》有「山中宰相」之譽。
二、陶弘景祖師編訂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
陶弘景祖師工草隸行書尤妙,對歷算、地理、醫藥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百草經》,並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集注》七卷,共載藥物七百多種,並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內容為歷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
永明十年,陶弘景祖師歸隱茅山後,便著手整理弘揚上清經法,撰寫了大量重要的道教著作,並對天文歷算、地理方物、醫藥養生、金丹冶煉諸方面也都有所著述,惜多亡佚。
至今尚存者有《真誥》、《太玄真一本際經·道性品》、《真靈位業圖》、《登真隱訣》、《肘後百一方》、《本草集注》、《陶隱居本草》、《藥總訣》、《導引養生圖》、《養性延命錄》、《合丹藥諸法節度》、《集金丹黃白方》、《太清諸丹集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曆》、《華陽陶隱居集》等。
陶弘景祖師還編訂了道教的神仙譜系,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
天醫寶誥
志心皈命禮。晉室名儒,黃冠宰相。生而神異,膝呈七曜之文;長而該通,胸貯五車之富。掛冠帶於永明,廉而且智;備顧問於梁武,顯而愈韜。不榮仕籍,惟愛松濤。著肘後百二方,活江村三千戶。調劑雷霆,芸生咸沾膏澤;紀綱道法,玄風恆賴闡揚。天醫領袖,黃篆上公。大悲大願,至孝至仁。上清醫院,內宰華陽,廣教真君,貞白大帝,好生普救天尊。
志心稱念好生普救天尊,不可思議功德。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yzggj.html
-------------------
道教的神仙譜系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從理論上說,尊神皆由道氣所化,而道氣是無限的,無限的氣可以化生出無數的神人、真人。所以理論上人人都有可能得道成仙,代代都有人學仙,歷代的仙真越來越多,使得這一隊伍愈來愈擴大。除此之外,中國素來有功德成神的觀念,那些生前為民為國有過貢獻的志士仁人、賢達、烈士,在身後有許多人受到朝廷和一般民眾的立祠祭祀,他們也陸續地合併到神仙的系統中來。
既然神仙隊伍數量龐大,其成員來源不一,因此怎麼樣將這雜多的隊伍排出有序的等級,就顯得十分重要了。所以道教從創教以來,一直重視對神仙系統的綜合排列和分出等級。
在東漢的《太平經》中就已經開始為神仙排序,隨著魏晉南北朝以降,新出的道派越來越多,各派所奉尊神和祖師不一,對於欲形成一統的道教不利,於是有人開始對既出於世的神仙排序。比較有名的如《元始上真眾仙記》,該書對當時已知的神仙作了排序,但其系統性不太強。以後齊梁時上清派的陶弘景寫下了《真靈位業圖》,才使神仙系統井然有序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道教的神仙譜系,大致上形成以三清、玉皇和四禦為首的主神隊伍,下屬有各類仙真、神司的龐大體系。給神仙排序的依據是“位業 ”。業,指修道者的道行高低、貢獻大小、內德厚薄;位指在仙界的位置、地位。凡業越優者,位越高。業與位是一致的,這點孟安排在《道教義樞》中作了很詳細的解釋,至於神仙的等級依照不同的標準可以作不同的劃分。
一般說來,道教神仙劃分成的等級有以下幾種。根據《神仙傳》區分仙有九品:第一上仙,第二次仙,第三太上真人,第四飛天真人,第五靈仙,第六真人,第七靈人,第八飛仙,第九仙人。而《抱樸子內篇·論仙》則將神仙分為天仙、地仙和屍解仙(先死,再蛻變成仙人,一般認為是仙之下者,遠不及白日飛升直接成仙)。此外王重陽等內丹家則將神仙分成天仙、地仙、人仙、神仙和鬼仙五個級別。
在梁陶弘景撰全稱《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的書中將道教的天神、地祇、人鬼和仙真眾聖等神團系統劃分為七個子系統,即七個等級,每個等級有處於中位的主神,另有左位和右位之神輔佐。這七個等級的主神依次為:玉清元始天尊、玉晨玄黃大道君、太極金闕帝君、太清太上老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酆都北陰大帝。其中把儒家的聖賢堯舜直至顏回秦、周文王、漢高祖、漢光武帝等也列了進去。
在陶弘景這幅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的顯示了茅山 宗神仙座次圖最靈,從而突出茅山 宗在道教中的地位,又折射出當時門閥士族的嚴密等級制,對道教龐雜的神仙體系作了系統化的排列。
一般說來,學道者的最高追求是升至最高尊神元始天尊所居的大羅天成大羅金仙。由此看來,道教的這個成道理論不如佛教的成佛之道理的圓通。道教的神仙譜系 @ 智慧之光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2Y8DSaO
----------------------------
道教作為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的形成和發展蘊含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變遷,從某個角度來看,道教的發展史體現的也是中華文明的發展史。 道教是一個多神信仰的教派,以中國古代的神話故事為藍本,吸收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老莊思想、神仙方術,後面又進一步與佛教和儒家思想融合,所以到了東晉南北朝時期不同的道教宗派林立,所信仰的神仙也是雜而多端。 南朝道士陶弘景感概於道派神仙信仰的博雜,在吸收融合前人理論的基礎上,編撰了《真靈位業圖》。 該神仙譜系大約收錄了七百位神仙,並按照七個等級將這些神仙排定位次,實現了道教神仙譜系的第一次系統化和秩序化,該神譜的問世結束了道教神仙系統繁雜無序的狀態,在中國道教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陶弘景的神仙譜系意義重大,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深入研究。 本文共分為以下部分:第一部分是緒論。 闡述了此文的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並做了相關的文獻綜述。 第二部分論述了《真靈位業圖》出現以前的道教的思想信仰、宗派劃分等。 包括春秋戰國時期的莊子和墨子的神仙思想,秦漢時期的神仙思想,這些神仙思想是陶弘景神仙譜系的源泉。 第三部分介紹了道教的產生,部分道教早期的經典作品,道教早期的各類團體及各自的神仙體系,它們都為陶弘景神仙譜系的編撰奠定了基礎。 第四部分論述了陶弘景編撰《真靈位業圖》的背景,該神仙譜系的涵蓋內容,儒、道兩家對《真靈位業圖》的影響,以及考察了部分道教神仙的源流。 第五部分論述了陶弘景神仙譜系的特點及其影響。 《真靈位業圖》體現的是先天真聖和後天仙真並存的多神信仰,它奠定了"三清尊神"在道教中的至高地位,也體現了南北朝時期佛、釋、道融合的特點
陶弘景的神仙谱系/「真誥」意為「真人口授之誥」,「真人」是道教對神仙人物的尊稱,「誥」是上對下的一種誡勉。《真誥》系東晉楊羲、許謐、許翽等人的"通靈"記錄/《真誥》重視《抱朴子》的金丹和守一,但認為「若得《大洞真經》者,復不須金丹之道」。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s://bit.ly/2XZX0Z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