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姓的来源 孟氏的姓氏源流-姓氏大全-百家姓

2020-06-02_1523272020-06-02_1522382020-06-02_151619

當代孟姓的人口已達330多萬,列在全國第七十三位,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27%。宋朝至今1000年中孟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V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河北,這三省的孟姓大約占孟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布於安徽、江蘇、遼寧、山西、黑龍江,江蘇、遼寧、山西、黑龍江這四省又集中了28%的孟姓人口。山東為孟姓第一大省,約占孟姓總人口的21%。全國形成以魯豫冀、東北為中心的兩大塊孟姓聚集區。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間,孟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主要由東南部向中原、華北回遷,尤其突出向東北的遷移。孟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魯冀京津、黑吉遼大部、內蒙古中部和東部、豫皖蘇北部、山西東北部,孟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8%以上,中心地區達到1%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8.4%,居住了大約54%的孟姓人群。在豫晉大部、皖蘇中部、皖東北、湖北北部、陝寧、甘肅大部、新疆西北、內蒙古中西部、遼寧東段、吉林東部、黑龍江東南,孟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4%一0.48%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占了國土面積的17.6%,居住了大約26.5%的孟姓人群。
孟姓氏的圖騰
孟姓的來源及始祖
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時期齒序排列,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上古時期,人們對子女後代的尊卑排位很早即有了特定的嫡、庶觀念。從在安陽殷墟出土的商時期甲骨文字中,已經有了「子孟次別於子之伯」的記載(該甲骨片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編號KCN-2704-141-03),說明其時對嫡、庶的分別已經十分明顯。
源流一: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的衛國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縶,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源流二: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時期齒序排列,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源流三: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的魯國公族慶父的兒子公孫敖。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源流四: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源流五:源於滿族,其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源流六:源於鄂倫春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源流七: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源流八: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孟姓同出一源,但發祥地有兩個,即今河南北部和山東東南部。孟姓首先在中原北部興起,並且兩地孟姓很快融合,在今河南、山東、河北、山西等省境繁衍極昌。漢代,孟姓已成為河南、河北及山東等省境一帶望族,並向西播遷於陝西咸陽,向南入遷浙江上虞、湖北鄂城、雲南曲靖。魏晉南北朝時,孟姓族人因避戰亂,大舉南遷,其中河南一帶的孟姓大多入遷今湖北、江西北部一帶,山東一帶的孟姓多遷至今江蘇、浙江一帶。孟姓廣泛分布於我國今河南、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蘇等地,明、清之際遍布全國各地。
孟子像
各支始祖
孟軻:字子輿,生於周烈王四年、魯共公五年己酉歲四月初二日寅時。是為孟氏世家二義堂始祖。孟軻就是孟子,是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
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
孟宗:,字恭武,孫吳永寧令、右御史、司空;「二十四孝」之一,有「哭竹生筍」之事。
孟郊:(公元751~814年),字東野,湖州武康人(今浙江德清),唐朝時期詩人。曾任河南水陸轉運判官,後任興元軍參謀。長於五言古詩,有《孟東野詩集》。下聯典指五代十國時期後蜀皇帝孟昶(公元919~965年),公元934~965年在位。字保元,名仁贊,生於太原。後蜀開國國君孟知詳第三子,為兩川節度行軍司馬。知詳病,他監國,後嗣位。據宋人張唐英《蜀檮杌》記載:「蜀末歸宋之前一年,歲除日,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板於寢門,以其詞非工,自命筆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後世一般認為孟昶所題上述聯語,是迄今史書中所見最早的春聯。
孟氏族譜
孟氏族譜及字輩
孟氏族譜民間有孔、孟、顏、曾4姓一個通天譜的說法。所謂「通天譜」,就是普天之下只有一個家譜。在中國的宗譜文化中,一般都是一姓一譜,孔、孟、顏、曾這4姓為什麼會是一個通天譜呢?孔、孟、曾、顏4姓的祖先可分別追溯到孔丘、孟軻、顏回及曾參,他們4人分別被歷代推崇為尊聖孔子、亞聖孟子、復聖顏子、宗聖曾子,為儒家學說的4大聖賢。這4姓的家譜,一般由皇帝同時賜予,所以,排的字輩是完全一樣的.孔子,孟子,顏子,曾子後世一律都要按照字輩取名,否則不准入家譜。字輩的字先是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欽定10字,以後崇禎皇帝又欽定10個字,清朝乾隆皇帝又欽定10個字,民國時期,76代衍聖公孔令貽又續定20個字,報經北洋政府批准,由北洋政府下令各省縣將這50個字布告周知。即:(從56代至105代的字輩)
孟 氏 字 輩
希 言 公 彥 承 宏 聞 貞 尚 衍
興 毓 傳 繼 廣 昭 憲 慶 繁 祥
令 德 維 垂 佑 欽 紹 念 顯 揚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裕 文 煥 景 瑞 永 錫 世 緒 昌
《孟氏家譜》說:行輩 「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別長幼。」孟氏按行輩起名始於明代,從明景泰年間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孫孟希文被授予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算起,從次,孟子後裔開始授世職。當時,立了 「希、言、公、彥、承、 弘、聞、貞、尚、胤」十個子輩,後來,為了避清高宗(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之諱,改 「弘」,為「宏」 ,為避清世宗(雍正)愛新覺羅胤禎之諱,改「胤」為「衍」。明末,又立了「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十個字輩。清統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譜時又立了「令、德、維、垂、佑 、欽、紹、念、顯、揚 」十個字輩。民國初年,又立了 「建、道、敦、安、定 、 懋、修、肇、彝、常、
裕、文、煥、景、瑞、 永、錫、世、緒、昌」 二十個字輩,並咨請當時的北洋軍閥政府內務部核准,登報周知。這樣,從孟軻到孟繁驥共經歷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輩共一0五代。
孟氏族譜要求族人要嚴格遵照字輩起名,否則不能入譜,只作「外孟」處理。明代以來,孟氏族人遵從族規,十分講究上下遵卑關係。平時孟氏族人見面,總要詢問對方是「哪一字的?」「哪一輩的?」,就是指系何字派。還有的問「多大的?」「幾世的」,就是指系孟軻的多少代孫。如對方回答不上來,不僅自己感到羞愧,而切也會被對方恥笑為數典忘祖。因此,孟氏族人對此都十分重視。
據民國年間編寫的《孟氏族譜載》:孟氏字派與儒家的孔、顏、曾、閔等「雖姓氏不同,始祖各異,然可示同屬儒門後裔」,故這些姓的字輩均相同。民國《孟氏族譜》還為孟氏子孫規定了十六條族訓,即孝悌、忠信、讀書、務農、忍讓、勤儉、善行、本分、戒奢華、戒賭博、戒淫蕩、戒凶酒、戒種墳間隙地、戒塋間牧牛羊、戒健訟、戒戲謔。這些族訓現在看來有些已經過時,但大部分至今仍有積極意義。
孟氏家譜孟家後代的排行家譜全世界都是統一的,就是清朝皇帝御賜的輩分的排行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朝憲慶繁祥令德維純佑欽紹念顯陽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孟氏家譜))在濮陽縣魯河鄉前南孟村也有一定的研究。該村孟姓人士比較集中,人口2000餘人,有專門的研究人員,在清末民初期間有一座規模比較大的孟子廟宇,門口有一石碑「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隨著戰亂及年久失修在解放後破四舊時徹底毀壞。但目前仍留有清朝咸豐元年府衙贈「功齊大禹」木製牌匾一塊,令世人敬仰,據說就連侵華日軍從此路過還下馬參拜。該村主要是研究本地祖先是從那一支遷來,上上支的發展狀況如何,分幾脈,流向等情況,從哪一年、哪一代從何處經及番周折遷來此地,又從本地遷向何方,哪一支都發展怎樣以及孟氏祖先的家族文化等等,在當地頗受影響。很多地方孟氏後裔或家譜不詳盡的便經常前去該村尋根找源。每年的四月初二是孟子生日,山東、河南兩省附近各縣市孟氏後裔前去該村祭奠祖先,交流文化,場面宏大、頗為壯觀。在這一天,當地政府也做東來招待四面八方來的賓客,同時也為發展當地的經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孟姓的起源與孟子有何關係 孟氏人口分布及族譜字輩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2yXYg60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ana2kbv.html
----------------------
孟姓是中國常見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4位, 2006年 中國姓氏人口排行第73位。來自公安部2009年身份證資料庫數據,孟姓排名第73, 人口330萬。
起源
孟姓的得姓始祖之一是魯桓公的庶子慶父。慶父的兒子公孫敖繼承慶父的祿位。因慶父在庶子中排行最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慶父的子孫改稱孟孫氏。後來,孟孫氏又簡化為孟氏。
春秋時期的衛國,也出現過一支孟氏。這一支孟氏的始祖是衛靈公之兄孟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而姓孟。
另外,秦國武將百里孟明,其後人改用孟姓。
分布
先秦時期。孟姓主要活躍於河南、山東、河北交匯地區。一直至唐朝,孟姓主要在黃河流域一帶分布,且大多集中於河北、山東。
直至唐亡,由於北方政權頻繁更迭,中原地區大批南下,孟姓開始在長江流域,得到迅速的擴散。宋時,孟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約占全國孟姓總人口的30%。全國主要分布在河北、山東、四川,這三省集中了孟姓總人口的54%。
明朝時期,孟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山西、河北,這三省大約占孟姓總人口的58.7%。山東為孟姓第一大省,大約占孟姓總人口的32%。
當代孟姓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河北,這三省的孟姓大約占孟姓總人口的46%。山東為孟姓第一大省,約占孟姓總人口的21%
---------------------
四氏,指孔、顏、曾、孟四氏。孔丘、顏回、曾參、孟軻、孔伋(孔子之孫)是傳統中國尊奉的儒家五大聖賢。歷代以來有封祀孔子為至聖、顏子複聖、曾子為宗聖、孟子為亞聖,孔伋為述聖。因而孔、顏、曾、孟以四氏並稱。
四氏家譜有「通天譜」之說,即四姓家譜輩字天下相同,四氏統一,其實並非如此。曲阜顏氏嫡裔自五十六代孫始跟隨孔氏的「之、 氵」字派,後在第五十九代孫使用孔氏全國統一的字派,但到六十一代就終止了。據推測是因為與顏氏與孔子沾親(孔子母親顏征在,就是顏氏族人),但是當時無法推斷顏回與孔子母親的輩份關係。所以顏氏自顏回六十二世孫時,開始另用字派。曲阜顏氏嫡裔字派自顏回六十一代孫起,為「公重從嗣胤,伯光紹懋崇,懷士錫振承,景世廷秉培,克建永沛昭,啟裕顯兆守。德澤知好樂,惟有仰立卓,周正曾安鼎,祥雲天自多,繼志忠孝悌,綱常如大科。」
明建文二年,明惠帝賜孔氏八字行輩:「公、彥、承、弘、聞、貞、尚、胤」,由於56代及57代衍聖公孔希學及孔訥先後於明洪武時襲封,所以「希」「言」亦用他行輩,排在「公」前,日後又因為避雍正帝,乾隆帝諱,所以實際為十個輩字:「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
明崇禎年間續十字,即:「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
清康熙年間,御賜孔、孟、曾統一字派。
清同治年間,再續十字,即「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1918年,衍聖公孔令貽又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字派「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上報大總統徐世昌,得到批准。故此,孔、孟、曾通用字派為:
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
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
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孔氏自五十六代始用「希」
孟氏自五十六代始用「希」
曾氏東宗、曾氏南宗自六十三代始用「宏」
四氏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do9rnm
----------------------------
漢族孟姓
源流一
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時期齒序排列,庶支長子之孟、嫡傳繼位之孟、女兄稱謂之孟...... 等等。
按商禮:伯,指嫡支長子,即正妻所生之第一子;孟,指庶支長子,指庶妻或妾妃所生之第一子。 在典籍《禮·緯》中明確記載:「嫡長曰伯,庶長曰孟。 ",因此"孟"在很早就已經作為子女嫡庶齒序的排列稱謂,顯然是孩子名字稱呼的主要形式。
中國古代奴隸制社會中、晚期的代表階段殷商至兩周時期,沒有了禪讓模式,君主之位的傳承方式已經固定化為"嫡承庶輔","孟"也就成為了程式化的"次之第一""""",""""稱謂的代表,當繼承人已經成年(虛歲十八歲)時,稱作"天子之年",說明具備了繼承君位的能力,但父君健在,其只能等待,即謂"孟位以待"。 這在典籍《書傳》中也有明確解釋:「天子之子,年十八,稱孟侯。 "
另外,在古代,女子之兄亦稱為「孟」,常有長孟、次孟...... 是母系氏族社會的典型遺痕。 [1]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的衛國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個人的網路(公孟日電),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周朝分封的同姓諸侯國衛國,其開國之君為周武王弟衛康叔,都城在今河南境內。
衛國傳至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強國文,字公孟,因病不得繼位,讓位給其叔。 到了公子個人的孫子姬驅,便以祖父之字為姓氏,稱公孟氏,今尚存,有一部分族人簡化為單姓孟氏者,是為河南孟氏。 [1]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的魯國公族慶父的兒子公孫敖(孟穆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魯桓公之子公子慶父,三年連弒二君,罪使國內大亂,人不敢敬,其子改仲孫氏為孟孫氏,公孫敖也稱孟穆伯,家族為魯國三桓之一,孟子亦系慶父後裔,且才高德重,山東孟氏族人尊奉孟軻為孟氏世家始祖,後人御賜有通天家譜,也是孟姓中最大的族群。 [1] 
秦滅六國后,姓氏統一,不再區分,漢族孟氏以孟為姓。
蒙古族漢化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1).蒙古族墨爾奇特氏,亦稱蒙格惕氏、穆奇德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七十二姓滅里吉歹部,後為巴爾虎蒙古姓氏,世居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 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orcit Hala。 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穆氏、秦氏等。
(2).蒙古族墨爾濟吉特氏,亦稱莫勒圖特氏,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 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orjigite Hala。 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
(3).蒙古族岳羅沁氏,亦稱亦赫君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 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Yolocin Hala。 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
(4).蒙古族亦赫君氏,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 [1] 
滿族漢化
源於滿族,其屬於漢化改姓。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1).滿族穆顏氏,亦稱穆延氏,源出遼國時期五國部之一的抹拈部(抹捻氏),以部為姓,滿語為Muyan Hala,世居渾春(今黑龍江黑河以北俄羅斯境內),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秦氏、穆氏等。
(2).滿族蒙果資氏,滿語為Menggosi Hala,世居綏分(今黑龍江綏分河上游地區),后多冠漢姓為孟氏。
(3).滿族蒙古爾濟氏,滿語為Menggurgi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科爾沁(今內蒙古通遼、吉林西部一帶)。 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 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蒙氏等。
(4).滿族孟克伊婦氏,滿語為Mengkyire Hala,世居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等。
(5).滿族墨克勒氏,滿語為Mokele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 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
(6).滿族墨勒哲丹麥氏,亦稱莫爾哲勒氏,滿語為Moljere Hala,漢義"用刀復仇",世居巴林(今黑龍江伯力、俄羅斯哈布羅夫斯克)、白石(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阿穆達(今黑龍江哈爾濱山彥倭和)、松花江、黑龍江等地。 後有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 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曹氏、莫氏等。 [1] 
鄂倫春族漢化
源於鄂倫春族,屬於漢化改姓。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1).鄂倫春族瑪拉庫爾氏,亦稱莫拉呼爾氏,瑪哈依爾氏,世居精奇裡江(今俄羅斯境內結雅河流域)。 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alakur Hala,漢義"分支"。 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
(2).鄂倫春族瑪拉依爾氏,世居精奇裡江(今俄羅斯境內結雅河流域)。 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alalr Hala。 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 [1] 
達斡爾族漢化
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 據史籍《黑龍江志稿》記載:
達斡爾族莫爾登氏,亦稱孟爾丁氏、孟爾的音氏、墨爾丹氏、莫塔哈利氏,滿語為Mordin Hala,世居黑龍江布特哈地方(今黑龍江訥河)。 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alalr Hala。 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孟氏、莫氏、蒼氏等。 [1] 
改土歸流漢化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
今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孟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孟氏,世代相傳至今。 [1] 
遷徙傳播編輯
孟姓人口分布
孟姓人口分佈
孟讀音作mèng,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三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三百三十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33%左右。
先秦時期。 孟姓最初活動於河南、山東、河北交匯地區。
兩漢至唐朝,孟姓在華北、中原、西北、江浙、川鄂地區已有分佈,但主要的活動地仍在冀魯大地。
唐朝以後,由於北方外族入主中原,政權頻繁更迭,發生了幾次大規模的南下移民運動,孟姓在長江以南地區也得到迅速的擴散。
宋朝時期,孟姓大約有近33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3%,排在第五十五位。 孟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約佔全國孟姓總人口的30%。 孟姓在全國主要分佈在河北、山東、四川,這三省集中了孟姓總人口的54%。 其次分佈於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四省。 全國形成了冀魯、川鄂兩塊孟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孟姓大約有22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2%,為明朝第八十九位姓氏。 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孟姓人口增長為負值。 面對戰亂和屠殺,受害群體首先應是主體在北方的人群,孟姓是北方地區姓氏,自然受到了嚴重的衝擊。 孟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山西、河北,這三省大約佔孟姓總人口的58.7%。 其次分佈於浙江、陝西二省。
以前山東為孟姓第一大省,大約佔孟姓總人口的32%。 宋元明600餘年,孟姓主要向江南、東部、西部遷移,魯、冀、晉為孟姓聚集區。
當代孟姓的人口已達330多萬,列在全國第七十三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3%。 宋朝至今1000年中孟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V形的態勢。 在全國的分佈如今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河北,這三省的孟姓大約佔孟姓總人口的46%。 其次分佈於安徽、江蘇、遼寧、山西、黑龍江,這5省又集中了28%的孟姓人口。 山東為孟姓第一大省,約佔孟姓總人口的21%。 全國形成以魯豫冀、東北為中心的兩大塊孟姓聚集區。 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間,孟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主要由東南部向中原、華北回遷,尤其突出向東北的遷移。 孟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魯冀京津、黑吉遼大部、內蒙古中部和東部、豫皖蘇北部、山西東北部,孟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8%以上,中心地區達到1%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8.4%,居住了大約54%的孟姓人群。 在豫晉大部、皖蘇中部、皖東北、湖北北部、陝寧、甘肅大部、新疆西北、內蒙古中西部、遼寧東段、吉林東部、黑龍江東南,孟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4%一0.48%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面積的17.6%,居住了大約26.5%的孟姓人群。
山東孟氏文化編輯
郡堂分支
亞聖堂:因孟子被稱為「亞聖」而名其堂號。
三遷堂:相傳孟子幼時家靠墓田,孟子就學埋墳、哭喪,孟母為了教育好兒子,就遷到集市旁邊住。 孟子又學叫賣東西的聲音,孟母只好又遷。 最後遷到學校旁安家,孟子學習禮讓進退,孟母高興地說:"這裡可以使我的兒子成為好人了。 "謂孟母三遷,指注意家庭教育。
江夏孟氏、洛陽孟氏、東海孟氏、巨鹿孟氏、武康縣孟氏、平陸縣孟氏、安平縣孟氏
陽谷縣孟氏:約後周至北宋初(960年前後),亞聖"四十三代裔孟忠,尋敬叔古跡、訪孟母遺蹤,遷居鄒縣,來居谷邑","適值廟貌傾頹,日下限心傷,因此叩募"將孟母祈蠶祠修葺一新。 從此孟忠攜眷定居於此,定居後,他一方面在孟母祈蠶祠奉守香火,另一方面依廟辦學,延師授徒,教導四鄉學子,傳承儒家學說,傳播孟母恩澤。 孟忠將終身獻給了孟母祈蠶祠,卒後葬於陽谷,後人繁衍成支。 [2] 
東阿縣孟氏:東阿縣柳河束孟氏由東阿孟氏始遷祖、亞聖第五十一代裔孟福後人繁衍成支。
家譜文獻
元朝至元元年(西元1264年)孟子五十一代孫孟祗祖曾續修家譜。
泰定年間(西元1324年)五十二代孟惟恭將「孟氏宗支圖」刻於碑上,藏於孔廟。
明朝弘治年間(西元1488年)五十七代孟元詳細考證了孟氏歷代世系,也刻石立於孟廟。 明萬曆年間(西元1573年)六十代孟承相曾續修族譜。
明天啟二年(西元1622年)六十二代孟聞鉦組織孟氏族人共同捐資續修族譜,刊印後分發各戶,以便於日後「認祖歸宗」。。
清朝康熙五十九年(西元1720年)孟子六十五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衍泰修編了一部較為完整的族譜,分送族眾。
清康熙六十一年(西元172Z年)秋孟子六十五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衍泰重校《三遷志》。
清道光四年(西元1824年)六十九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繼?主持續修族譜。
清同治四年(西元1865年)七十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廣均主持續修了《孟子子世家譜》。
道光十五年(西元1835年)七十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廣均主持纂修《重纂三遷志》。
孟氏族譜規定,續譜之時要將舊譜繳入譜館,一旦新譜修成,要將舊譜銷毀,所以清朝以前的孟氏族譜已經沒有了,如今傳世的只有《道光譜》、《同治譜》兩種木版木刻活字印本。
《道光譜》收錄了孟寧、孟潤、孟衍泰在前幾次主持修譜時所寫的舊序,孟繼告為之作了新序。 全譜共計六冊、十四卷。
《同治譜》共計六冊、十五卷,由孟廣均作序,收錄了五篇舊序,在內容與編排上,和《道光譜》大致相同,該譜是孟府內保存最為完備的孟氏族譜。
《三遷志》為志孟之書,書名取意於孟母三遷,既是孟氏族譜,又是地方誌中的一種專志,以志為主,志牒相兼。 創修《三遷志》的是明朝沂州道佥事、八蒼溪人史鄂。
《三遷志》始修於明朝嘉靖年間,最後修於清朝光緒年間,主持纂修的大多是地方官吏及社會名流,前後共編修六次,多以三遷命名,如今能看到的只有雍正本和光緒本。
現存的有關孟氏宗傳方面的碑刻有:
洪武六年(西元1373年)的碑刻,現立於孟廟東院啟聖殿前東檐廊下。 金大安三年(西元1211年)由孟子四十八代孫、宣武將軍、鄒縣令孟潤作序。
《亞聖四十五世孫孟寧之墓》碑,刻孟氏世系圖,立於孟母林內孟氏中興祖孟寧墓前。 元至元四年(西元1267年)立。
《先師亞聖鄒國公續世系圖》碑存於孟廟寢殿院內。 元延祐元年(西元1314年)所立。
《孟氏宗派圖》碑存於孟廟寢殿院內。 明順二年(西元1331年)立。
《孟氏宗支之記》碑現存於孟廟啟賢門下。 明朝洪武四年(西元1371年)立。
《宗派之圖》碑兩塊現分別存於孟廟承聖門北道東、乾隆御碑亭前。 明正德六年(西元1511年)立。
《孟氏大宗支派碑記》碑現存於孟府五代祠。 清朝立。
通天字譜
孟氏辈分表
孟氏輩分表
《通天家譜》、《孟子世家譜》明確記載了"分派以十一,別戶以二十",這"十一派"、"二十戶"的孟氏嫡長後裔。 孟子四十六代裔,即中興祖孟寧的兩個兒子,長子孟存,次子孟堅,經過九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輩,共計有四十二人,但只有克仁、克誠、克昭、克威、克珏、克寬、克尹、克繼、克緒、克縉、克綸這十一支有傳人。 這十一支即劃分為十一派,孟子後裔自"克"字輩傳到五十六代"希"字輩,共計有三十三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淵、希源等二十二人有傳人。 其他十一人失傳。 這二十二支就劃分為二十戶,前後分支無算。
至今,孟氏族眾對自己的"戶"屬輩分也比較重視,都能如數家珍似的理清世系。
自孟子到孟寧,四十五代多為單傳,亦有其他分支,從五十代起,孟氏族人開始有意識地在同輩兄弟取名時採用同一個字,來表明世系,也便於識別、記憶。 從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輩字分別為:"德祖惟之思克",但要求並不嚴格,特別是經過元、明易代之亂,族人四散流徙,給子弟取名時不可能循規蹈矩。
明朝時朱元璋對孔、孟後裔格外優禮。 除賜給祭田、免除%。
明太祖所賜行輩,從孟子五十六代孫孟希文始授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起排,十字十輩;明崇禎年間,報請皇帝批准,又立了十字十輩。
清朝同治年間由皇上核准,再立十字十輩,並在同治四年(西元1865年)續修族譜時予以確認和記載。 民國初年,立二十字的行輩,並咨請當時的北洋政府內務部核准,登報周知,一字一輩。 後來因為避清朝高宗弘歷諱,改"弘"字為"宏",避清雍正帝諱,改"胤"字為"衍"。
孟氏合族統一字輩:「希言公彥承弘(宏)聞貞尚胤(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凡)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宗祠對聯
四言
亞聖之裔;采卿之宗:上聯典指戰國時期思想家孟軻(西元前372~前289年),字子輿,鄒人(今山東鄒縣)。 先世是魯國公族,受業於子思之門人,在儒學分化中,被稱為思孟學派,代表孔門嫡系正傳。 著錄《孟子》十一篇,今存七篇,被稱為"亞聖"。 下聯典指漢朝時期學者孟卿,蘭陵人。 善為禮春秋,時人以卿呼之。
采卿之緒;亞聖之宗:同上(上下聯聯意、聯釋互易)。
昌平世澤;亞聖家聲:全聯典指戰國時期思想家孟軻,元至順間加封鄒國亞聖公。
龍山逸興;鹿門隱居:上聯典指東晉時期江夏人孟嘉,字萬年,太尉庾亮領江州時,任他為從事,後為荊州刺史桓溫的參軍,深受桓溫器重。 桓溫讓參軍孫盛作文章嘲諷他,他當即作文回答,文章極美。 後歷官從事中郎、長史。 下聯典指唐朝時期詩人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陽人,早年在鹿門山隱居。 四十歲時到長安,考進士不中,後為荊州從事。 詩與王維齊名,世稱"王孟"。 其詩清談幽遠,長於寫景,多反映隱逸生活,有《孟浩然集》。
孝誠生筍;廉德還珠:上聯典指三國時期吳人孟宗,字恭武,江夏人,孟嘉的曾祖父,以孝著名。 少從南陽李肅學,性至孝。 母親喜歡吃筍,冬時筍尚未生,他進入竹林哀歎悲泣,筍忽然迸出。 後官鹽池司馬、吳縣令。 下聯典指東漢時期合浦太守孟嘗,字伯周,上虞人。 少修操行,后策孝廉,舉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遷合浦太守。 郡不產谷糧,而海裡出珍珠,前任太守貪婪,逼百姓濫采,使珍珠漸漸移到交趾境內。 孟嘗到任後,革除前弊,使珍珠重返合浦,百姓們得以重操舊業,商賈流通,人們稱他為"神明"。 當朝中征他回京時,吏民極力挽留,使他不得脫身。 於是,他在夜裡出走,隱居在一處貧困的水澤地,自己耕種而生。
孝著恭武;道傳孟軻:上聯典指東漢時期的孟嘗,字伯周,會稽上虞人。 其先三世為郡吏,並伏節死難,嘗少修操行,仕郡為戶曹史。 上虞有寡婦至孝養姑。 姑年老壽終,夫女弟先懷嫌忌,乃誣婦厭苦供養,加鸩其母,列訟縣庭。 郡不加尋察,遂結竟其罪。 嘗先知枉狀,備言之於太守,太守不為理。 嘗哀泣外門,因謝病去,婦竟冤死。 自是郡中連旱二年,禱請無所獲。 后太守殷丹到官,訪問其故,嘗詣府具陳寡婦冤誣之事,因曰:"昔東海孝婦,感天致旱,於公一言,甘澤時降。 "下聯典指戰國時期孟子。
仉氏教子;孟光敬夫:上聯典指戰國時期思想家孟軻之母仉氏,"孟母三遷"歷來為教子的佳話。 下聯典指東漢時期的梁鴻妻孟光,與鴻遁逃霸陵山中,夫婦相敬如賓。
珠還合浦;節鎮荊襄:上聯典指后漢時期的孟嘗。 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孟珙。
五言
五友家聲遠;七篇世澤長:上聯典指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孟獻子(仲孫蔑),人稱賢大夫,有五友相助。 下聯典指戰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孟子。 受業於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人,歷遊齊、宋、滕、魏等國,曾任齊襄王的客卿。 因主張不被採用,晚年與弟子著書立說。 把孔子"仁"的觀念發展為"仁政"學說,他的理論對後世儒家影響很大,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世稱"亞聖"。 著作有《孟子》七篇。 成為儒家經典之一。
苦吟東野集;親撰長春符:上聯典指唐朝時期詩人孟郊(西元751~814年),字東野,湖州武康人(今浙江德清)。 曾任河南水陸轉運判官,後任興元軍參謀。 長於五言古詩,有《孟東野詩集》。 下聯典指五代十國時期後蜀皇帝孟昶(西元919~965年),西元934~965年在位。 字保元,名仁讚,生於太原。 後蜀開國國君孟知詳第三子,為兩川節度行軍司馬。 知詳病,他監國,後嗣位。 據宋人張唐英《蜀西班牙語》記載:「蜀末歸宋之前一年,歲除日,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板於寢門,以其詞非工,自命筆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 '"後世一般認為孟昶所題上述聯語,是迄今史書中所見最早的春聯。
篤生周世季;私淑聖人門:此聯為孟子廟聯。
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此聯為孟浩然撰孟姓宗祠通用聯。
六言
教子無如仉氏;敬夫共仰孟光:上聯典指戰國時期孟子的母親仉氏。 孟子幼年時貪玩,愛嬉戲,學人挖墓、學商人叫賣,孟母三次遷居,直至住到學宮帝。 孟子曾經廢學回家,孟母用剪刀剪斷正在織著的布來教訓他,孟子從此朝夕苦學,終成大儒。 下聯典指東漢時期扶風平陵人孟光,字德曜,梁鴻的妻子。 夫妻隱居在灞陵山中,以耕織為生。 後來到吳,梁鴻為傭工,每天回家吃飯時,孟光都舉案齊眉,以示對梁鴻的敬愛,為世人所仰慕。
七言
雄辨七扁尼父志;清詩五字杜陵心:上聯典指戰國時期思想家孟軻。 下聯典指唐朝時期詩人孟浩然(西元689~740年),襄陽人。 其詩與王維齊名,時稱"王孟"。 所作詩多寫山水景物及隱居或羈旅生活,為李白、杜甫等人所稱讚。 有《孟浩然集》。
孟嘉曾向風前落;郭泰還從雨裡過:上聯典出《晉書·孟嘉傳》:"九月九日,溫燕龍山,寮佐畢集。 時佐吏並著戎服。 有風至,吹嘉帽墮落,嘉不之覺。 溫使左右勿言,欲觀其舉止。 嘉良久如廁,溫令取還之,命孫盛作文嘲嘉,著嘉坐處。 嘉還見,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歎。 "孟嘉,東晉時代的著名文人,即陶淵明的外祖父,是晉大司馬桓溫手下的參軍大將。 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桓溫邀集賓客幕僚登龍山宴會,在山頂大擺宴席,飲酒賦詩。 大家杯盞相酬,興致很高。 突然間,一陣風颳過,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 盂嘉這時已經有幾分酒意,只顧觀賞美景,並未察覺。 桓溫便叫在座的孫盛作文嘲笑他。 孫盛也是當時很著名的文人,遵照桓溫的命令,在席間寫了一篇文章責難孟嘉,不料孟嘉雖有醉意,依然文思敏捷,孫盛的文章剛作好,他立即提起筆作文答辯,由於文采甚美而傳為佳話。 這是登高覽勝,以至於樂而忘形的故事。 在詠重陽節的詩里,常見有"龍山落帽"或"落帽",都是以這事為典故的。 下聯典出《後漢書·郭泰傳》:郭泰(西元128~169年),字林宗,人稱有道先生,東漢太原介休人(今山西介休)。 家貧,早孤,及長,身高八尺,容貌魁偉。 曾就學成?(今河南成?)屈伯彥,三年,博通三墳五典。 善談論,美音制(講話聲音清亮)。 初入京師,時人莫識,名士符融,一見嗟服,因此薦於其師河南尹李膺,以為海之明珠,未耀其光;鳥之鳳凰,羽儀未翔。 李膺生性簡亢,很少交接,為官獨持風裁,為天下楷模,聲望極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 膺與郭泰相見,待以師友之禮,並說,吾識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郭泰遂名振京師。 后歸鄉里,衣冠(官員)諸儒(士人、太學生)送至河上,車數千輛。 林宗惟與李膺同舟而濟,眾賓望之,以為神仙焉。 更有甚者,郭泰間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乃故折巾一角,以為"林宗巾"其見慕皆如此。
八言及以上
風落孟嘉不妨舍舊;雨逢郭泰大好更新:同"孟嘉曾向風前落;郭泰還從雨裡過"。
鄒嶧雄風,塞兩間正氣;兄弟美質,獲雙珠令名:上聯典指戰國時期思想家孟軻。 下聯典指南朝宋國時期會稽太守孟頭,字彥重,孟昶之弟。 昶頭弄美風姿,時人謂之"雙珠"。
孟姓_百度百科 https://bit.ly/2Mn74pa
----------------------
四、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1.蒙古族墨爾奇特氏、2.蒙古族墨爾濟吉特氏、3.蒙古族岳羅沁氏、4.蒙古族亦赫君氏。
五、源於滿族,其屬於漢化改姓為氏。1.滿族穆顏氏、2.滿族蒙果資氏、3.滿族蒙古爾濟氏,、4.滿族孟克伊哷氏、5.滿族墨克勒氏、6.滿族墨勒哲哷氏。
六、源於鄂倫春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1.鄂倫春族瑪拉庫爾氏、2.鄂倫春族瑪拉依爾氏。
七、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達斡爾族莫爾登氏,亦稱孟爾丁氏,世居黑龍江布特哈地方(今黑龍江訥河)。
八、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孟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傳播
先秦時期。孟姓最初活動於河南、山東、河北交匯地區。兩漢至唐朝,孟姓主要的活動地仍在冀魯大地。唐朝以後,發生了幾次大規模的南下移民運動。
宋朝時期,孟姓大約有近32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2%,排在第五十五位。孟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約占全國孟姓總人口的30%。孟姓在全國主要分布在河北、山東、四川,這三省集中了孟姓總人口的54%。
明朝時期,孟姓大約有2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22%,為明朝第八十九位姓氏。孟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山西、河北,這三省大約占孟姓總人口的58.7%。宋元明600餘年,孟姓主要向江南、東部、西部遷移,魯、冀、晉為孟姓聚集區。
人口分布
當代孟姓的人口已達330多萬,列在全國第七十三位,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27%。
宋朝至今1000年中孟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V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河北,這三省的孟姓大約占孟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布於安徽、江蘇、遼寧、山西、黑龍江,集中了28%的孟姓人口。山東為孟姓第一大省,約占孟姓總人口的21%。
全國形成以魯豫冀、東北為中心的兩大塊孟姓聚集區。在豫晉大部、皖蘇中部、皖東北、湖北北部、陝寧、甘肅大部、新疆西北、內蒙古中西部、遼寧東段、吉林東部、黑龍江東南,孟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4%一0.48%之間,面積約占了國土面積的17.6%。
傳統文化
郡望
江夏郡、洛陽郡、東海郡、巨鹿郡、武康縣、平陸縣、安平縣。
堂號
以望立堂:江夏堂、洛陽堂、東海堂、巨鹿堂、武康堂、安平堂、平陸堂。
三遷堂:由於孟母三遷,注意家庭教育,使孟子成為聖人,而得其堂號。
亞聖堂:因孟子被稱為「亞聖」而名其堂號。
姓氏名人
古代
孟子:孟姓最著名的人物,光大儒家仁政學說的亞聖 ,本名孟軻,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勝:戰國墨家巨子。
孟喜:「孟氏學」的開創者。
孟光:東漢,提出「舉案齊眉」典故。
孟宗:三國時期吳國有事母至孝、"哭竹生筍"的孝子。
孟達:三國時期蜀國將領。
孟簡:唐代還有水利學家。
孟浩然、孟雲卿、孟郊:唐代著名詩人,其詩歌膾炙人口。
孟知祥:五代十國後蜀高祖。
孟昶:五代十國後蜀後主。
孟珙:南宋名將。
孟祺:元初名臣— 參與編輯《農桑輯要》 時與閻復、李謙, 徐琰,稱「東平四傑」。
孟海馬:襄陽紅巾軍將領。
孟稱舜:明末清初戲曲作家。
近現代
孟昭英:電子學、物理學家。
孟森: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擅治明清史。
孟目的:藥學家。
孟繼懋:骨科學家和骨科教育家,中國傑出骨科先驅。
孟泰:鞍鋼老英雄,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代全國著名的勞動模範。
孟憲承:著名中國現代教育家。
孟憲民:地質學、礦業學家。
孟少農: 汽車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當代
孟非:中國著名主持人。
孟麗:內地女演員。
孟庭葦:台灣女歌手。
孟佳:中國女藝人,原「MissA」成員。
孟廣美:台灣藝人、模特、歌手。
孟鶴堂:德雲社相聲演員。
孟瑤:電影演員。
孟美岐:內地偶像、歌手。火箭少女101,宇宙少女成員。
中華姓氏之——孟姓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dCiFg9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4kk999q.html

孟姓的来源 孟氏的姓氏源流-姓氏大全-百家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