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79_temp_1617165240721

淺談台灣客家建築
彭武文
【編著按:彭武文先生新竹縣關西鎮人,現任台灣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台灣客家音像紀錄學會理事長及偉程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彭先生受聖地牙哥台美基金會的邀請擔任 2004 年聖地牙哥台灣傳統週特別講座『淺談台灣客家建築』主講人。本文係彭先生的演講全文。】
演講大綱:
一、前言
二、南部六堆客家
三、雲林的詔安客
四、東勢山城建圍龍
五、苗栗客家建築新風貌
六、新竹六家的單姓集村
七、新竹、桃園:散村夥房與四生
八、結論
一、 前言:
大約三百多年前,客家人從大陸原鄉移民到了台灣。台灣的客家人,由於祖先不同的祖籍,而有不同腔調的客家話。台灣客家人講的腔調大至上可分為:「四縣」、「海陸」、「饒平」、「大埔」、「詔安」等。目前在台灣,以講「四縣」的客家人最多,如屏東、高雄的美濃、苗栗、桃園、新竹的關西等,我自己就是出生在關西,講「四縣」的客家人;在新竹的竹東、北埔有講「海陸」的客家人;像桃園楊梅就比較特殊,海陸、四縣都會講,當地人稱為「四海話」,滿有趣的;像新竹的六家地區講的是饒平的客家話等;台中東勢講的是「大埔腔」的客家話等等。
客家人,最早期是在台灣的南部地區開發,後來開墾的腳步再慢慢移往台灣北部。所以,我將由南往北,以人文及移民歷史背景的角度,來介紹台灣的客家建築。
二、 南部六堆客家
(一)六堆的形成與集村聚落:
台灣南部地區的客家人(高雄美濃、六龜、甲仙、屏東客家人),大多講「四縣」客家話,祖先來自於大陸廣東的興寧、平遠、五華、蕉嶺等地,我們稱為「四縣」的地區以及梅州(梅縣)。就我所知道的,南部客家人以來自蕉嶺地區的最多。
客家人在台灣南部地區的開發,可以稱為「六堆」(六堆來由:清朝康熙六十年爆發「朱一貴事件」,南部客家人為了對抗朱一貴的部眾,所組成的六個防禦性武力組織,也就是「六個軍隊」的意思。後來「六堆」逐漸演變成區域發展、南部客家人的代名詞。現在高雄、屏東的客家人,都會稱自己為「六堆」地區的客家人)。
清朝時期,來到台灣的客家移民人數較少,他們最早是隨著鄭成功的軍隊在台南登陸,後來因土地的開發有限,被趕到到屏東平原,現在屏東縣的內埔一帶開墾。因來自原住民(排灣族、平埔族)的生存競爭,以及與福佬人處於一種緊張狀態的族群關係,在沒有安全感的情況下,由不同姓氏的人家,在同一個地方一起開發、生活,集合興建屋舍,各戶的房屋建成ㄇ字型或口字形。一方面資源共享,一方面求取安全,因此就自然形成「集村」聚落。
(二)中國四縣地區的散村聚落:圍龍屋
若以歷史背景來看,「六堆」客家人在中國大陸的原鄉,並不屬於「集村」的模式。在中國大陸的「四縣」地區,除了市集、交通要道之外,一般村莊是屬於「圍龍屋式」建築。在大陸的鄉下地區,一座又一座的圍龍屋,散佈於廣闊的土地上,並且是呈現「散村」形式的圍龍屋建築。
在大陸廣東省的四縣地區,平原遼闊,需要人開墾耕作,各家族都希望人丁興旺,因此盡量保護家中的「化胎」。化胎是「化育胎兒」的意思,象徵多子多孫。在建築觀念中,化胎是不能隨意讓人破壞的。最早,會做一個矮牆圍起來,保護化胎不會被牛、豬等家畜踩到、破壞。到後來,人丁日漸興旺,原有的房子不夠居住,就往旁邊發展,形成了半圓形的圍屋,我們稱為「圍龍屋」。
圍龍屋是一種精美的建築形式,正廳後方有半圓形的「化胎」,圍繞著正廳與化胎的後方,則建有一圍、二圍、三圍、甚至四圍的半圓形圍龍,這些半圓形圍龍和屋前方的半月型水池,結合起來就成為一個完美的圓形。
從大陸的圍龍屋從上方俯瞰,還會發現建築呈現一個「日」字型。日字形的圍龍屋,有兩個天井,分成下堂、中堂、上堂,在上堂裡,放置有祖先牌位(阿公阿婆牌),在建築物的最後面,還有一個隆起的小坵,我們稱之為化胎(花台),以風水的角度來說,象徵著綿延不絕的意思。化胎也是客家人安「龍神」的地方。
(三)土地龍神與安龍儀式:
講到客家人的「龍神」,順便介紹一下何謂「龍神」?漢人很重視風水,客家人也不例外。客家人認為,房子在動土建造時,一定會驚擾到風水中的五方(金木水火土「五方」)、五土龍神。因此,新屋在落成時,一定要「安定」受到驚擾到的五方、五土龍神,如此才有利於子孫、家業的發展。
在漢人的風水觀念裡:「山管人丁、水管財」。山,就代表「龍」。比較重風水、慎重的人,會在自己房屋座向所屬的山,尋找出龍脈,並請回龍神,這個儀式稱為「牽龍」。將龍神從山裡牽回後,再回到家裡進行「安龍神」的儀式。
客家人會在新居落成的牽龍儀式中,準備一條用紙做成的「紙龍」,祭拜儀式開始後,在道士的帶領下,宗族裡的男丁挑著祭品,由生肖屬龍的男丁捧著「紙龍」,前往山上的龍脈。到達龍脈後,經過簡單隆重的祭拜儀式,龍脈上的龍神就會幻化到「紙龍」上。然後眾人牽著紙龍上的兩條紅繩,小心謹慎地將龍神請回家中祭拜、火化。
此外,客家人還會在正廳的神桌前,放置以百斤白米做成的「米龍」。「米龍」是用鴨蛋作眼睛、龍嘴用「碗」、將拜拜用的香彎曲做成龍鬚,還插入兩根湯匙當作龍耳。儀式的最後,將紙龍火畫後的灰燼,與米龍的頭部,一起放置於泥缽中,再將泥缽埋入屋後化胎的「龍井」中,如此龍神的安置儀式才算完成。龍神安好後,客家人會在龍井前面放五個石頭,代表金、木、水、火、土等五方五土的神位,稱為「五行石」。然後,整個龍神的神位就移至廳下「阿公阿婆牌位」的下方,而龍神神位的屋後,就是化胎的位置,這是客家標準居住空間的安排方式。
(四)六堆建築特色簡介:「阿公婆牌位」、「龍神」、「化胎」、「棟對」
在台灣南部的六堆客家建築裡,圍龍屋沒有了,因為土地不夠大。但有幾個基本元素卻是和大陸原鄉一樣的:「阿公婆牌位」、「龍神」、「化胎」等。
六堆客家夥房中的正廳(廳下),是祭祀的空間,阿公阿婆牌位(祖先神位)放置於正聽,有句話說:「神在廟、祖在廳」,也就是神明是供奉在廟裡祭祀,而祖先牌位是放在自家的正廳裡祀奉。所以六堆夥房的正廳不設神像,以祭祖為主。南部客家的龍神設有神龕,小小的神龕被安置在神桌底下,有正式的香案,兩旁還貼上對聯(北部客家的龍神僅設有簡單的香案),客家人早晚將土地龍神與祖先牌位一起敬拜。
在南部傳統的客家建築裡普遍看得到化胎(正廳屋後隆起的小坵),這是南部客家特殊的地方。相較之下,台灣中、北部地區的客家建築裡,較少見到化胎,北部地區甚至只有伯公廟(土地公廟)才見得到,在一般的民宅中較少見到。
此外,南部客家建築還出現了棟梁底下的「棟對」,這在南部客家建築裡也非常興盛。「棟對」分成上、下兩聯,各聯長約二十餘字,書寫在正廳(廳下)兩側的牆面上,內容多為祖先移民遷徙的過程,也有書寫忠、孝、義等祖訓的詞句,主要目的是提醒後世子孫不要背祖、忘祖,這些大都是南部客家建築的重點。(「棟對」在中北部客家地區甚至大陸原鄉,是不曾出現的,唯獨南部客家建築有)
(五)六堆的圍龍屋建築:內埔曾屋
當然,受到了大陸原鄉的影響,以及為了讓建築物具有防禦的功能,南部客家地區也出現了圍龍屋的形式,如屏東內埔的「曾屋」夥房就是一例。因圍龍屋轉彎處施工不易,所以內埔曾屋夥房的圍龍屋在轉彎處接合不太完整,看起來沒有大陸的圍龍屋美觀、整齊。由建築的觀點來說,內埔曾屋的建築技術不純熟,有可能因為當初遷徙移民的客家人,大多是以來台開墾為主,具純熟技巧的建築師傅較少,因此圍龍屋的建造大多是半路出師、仿造原鄉建築為多。與大陸原鄉的圍龍屋相較,內埔曾屋的圍龍屋精神、觀念都有,但要達到原鄉標準的圍龍屋形式卻很困難,因此在建築上出現了接合不完整、一節一節接起來的情形。
(六)美濃:因產業而生的菸樓建築
高雄縣的美濃鎮是客家人的大本營,除了保留許多古樸的客家夥房屋之外,還出現了造型獨特的菸樓建築。日據時代末期,日本人將菸葉種植產業引進美濃,從此寫下美濃一甲子的菸業史。農耕為主的美濃人,除了每年兩季的稻作外,冬天還種植菸葉,於是菸葉的種植,成為許多美濃人共同的記憶。當菸葉收成後,就會開始進行燻菸葉的工作,菸樓就是美濃人早期用來燻乾菸葉的地方。在美濃菸業鼎盛時期,計有千餘座日式風格的「大阪式」菸樓,與恬靜的田園景致相互輝映,造就出美濃小鎮特殊的農村景致。
菸葉的種植、採收相當費工,尤其以菸樓燻乾菸葉的傳統方法,手續更耗工費時。民國六十年以後,政府開始推廣柴油、自動化機器燻菸葉,於是美濃的菸樓建築開始出現被閒置的情況,目前有些菸樓已經凋零頹傾,甚至面臨即將消失的命運,至為可惜。
三、 雲林的詔安客
提起雲林有客家人,不但福佬人感到訝異,就連客家人也感到不可思議。事實上,有一群操著奇怪客家腔調的人們,生活在雲嘉平原已將近有三百年的歷史,並集中在雲林的二崙鄉到崙背鄉之間,他們的祖先是來自大陸詔安的客家人。據說目前在雲林,能操詔安口音的客家人已不到三萬人了。
(一)詔安的圓樓建築
中國的詔安地區,位處於福建省南邊,是客家人與福佬人混合居住的地區。生活方式、居住空間、語言腔調,都與廣東的客家人有相當大的差異。因此在移民到台灣的過程中,詔安客家人選擇同屬漳州府的福佬人為伴,共同入墾雲嘉平原。
詔安客在大陸原鄉的建築形式,是屬於圓樓和圍龍屋混合的地區,有的是圓樓、有的是圍龍屋,但以圓樓建築佔大多數。建造圍龍屋,多半是為了風水因素,希望能讓家族裡人丁興旺。至於造圓樓,當然也講究風水,不過與圍龍屋講究金、木、水、火、土等「五行」的觀念相較,圓樓講究的是風水中「八卦」的觀念,以及陰陽、日月、方位安排。
圓樓的建造,除了講究「八卦」的風水觀念外,還具備有防禦的功能,這是圓樓很特殊的地方。大陸的圓樓建築頗為壯觀(標準圓樓樓高約四層),但出入僅靠一個大門和若干小門,遇到危急狀況,可將所有的門關上後,易守難攻。圓樓的大門防禦性最強,大門為木製,外表再覆上一層鐵皮,用火都無法燒毀;將大門關閉後,可由牆裡拉出一根很粗的木棍,插入栓孔裡,門的栓孔做得很深,木棍插入後就完全被卡死,無論外頭怎麼衝撞,都無法破門而入,這種做法完全是居於防禦的考量。
在圓樓內部的空間規劃裡,有取水用的井、儲存糧食的穀倉、放柴火的地方、另外還有養牲畜的空間,可以說生活中需要用到的空間,全都設想進去了。古時候,若外面情勢緊張,將所有進出的門關閉,可以自給自足三、四個月,不必靠外頭接濟。
(二)雲林詔安客:捨圓樓、成集村、練武保庄
建築具防禦風格的詔安客,移民到了台灣雲林後,根據我的觀察,並沒有發展成圓樓的建築形式,他們靠什麼來保護自己呢?若以建築的觀點來分析:第一,詔安客來到台灣後建築的技術可能不足。第二,蓋圓樓需用質地特殊的黃泥土,雲林當地的土質可能不適合當圓樓的建材。
在中國原鄉地區,蓋圓樓需要使用質地特殊的黃泥土,將剛挖好的黃泥(我們稱為「生泥」),堆置約三個月、經過特殊的發酵過程後,黃泥便可熟化成了「熟泥」。黃泥變成熟泥以後,還要經過數道攪衝手續,攪衝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潮濕」的方式,水分含量較多;另一種是「半潮濕」的方式,水分較少。攪衝時,先將糯米煮熟至融化,且要不停的攪拌,最後將糯米煮到像「粥」一樣的糊狀液體,再放入黑糖(有錢人會以蜂蜜代替黑糖)、石灰。最後將煮好的液體放入熟泥中,兩者一起攪衝,這樣便大功告成了。
這種費功夫做成的建材,比石頭還堅固耐用,因為不會被風化,也不怕被蟲蛀(因為裡頭含有石灰成分),有些甚至可用上百年。遷移到雲林的詔安客,可能找不到這種建材,所以就蓋不成圓樓了。
詔安客在台灣開發的過程中,因土地有限,各族群、各姓氏的人競爭激烈,因此就各蓋各的房子。在雲林,大部分的房子都是蓋成ㄇ字形,ㄇ字形的房子中間是聽下,同房的人住到旁邊的橫屋裡。當時的雲林地區,同樣的也面臨到了「閩客械鬥」的問題,為了安全,於是大家住在一起,發展成了集村的模式。
入墾雲林的詔安客,面臨到受威脅的生存環境,於是用鄉里組織的方式保衛家園。當時每個庄頭都設有武館,農忙閒暇之時,大家會聚在一起練武,因此有了「西螺七崁」之稱。有名的連續劇「西螺七崁」裡的拳頭師傅阿善師,可是道地的詔安客家人。
四、 東勢山城建圍龍
(一)來自廣東大埔的東勢客家
從雲林往北,就要提到台中東勢的客家人。東勢客家人,祖先多來自大陸廣東省的大埔地區,講著「大埔腔」客家話,在台灣的客家話中,自成一個特殊系統。
中國廣東省大埔地區,位處於圓樓較多的詔安地區附近,與詔安相較,大埔的圍龍屋較多,圓樓較少。大埔客家人移民來到東勢後,沿著大甲溪流域建築山城。在九二一大地震以前,從空中鳥瞰,從台中的石岡開始,一直到東勢地區,可見到許多圍龍屋林立,彷彿成為圍龍屋建築群,可說是台灣圍龍屋最多的地區。
(二)東勢開發背景:建築重防禦
其實東勢一開始並不是建造圍龍屋的。東勢最早期是一個產業開發的地區,有極為豐富的林場,為清朝政府提供建造大型船隻、戰船的木料來源。當時的東勢有來自泰雅族等原住民的威脅,族群關係緊張,所以清朝政府派有軍人保護伐木的木匠,讓他們能順著大甲溪進入山裡開發。時至今日,仍可以在東勢地區,看到當時遺留下來的安全保護措施,或者是相關地名。
就以東勢地區的「匠寮巷」來說,原先是一處木匠的落腳之地,為保護這些伐木的工匠,將路設計成寬僅一米半,且呈「丁字形」的小巷道,像迷宮一樣的小巷道,具有「易守難攻」的防禦功能,外人很難進入。(因九二一地震毀損嚴重,現已拆除,非常可惜)
順著大甲溪往上游,東勢地區有叫做「上城」、「下城」、「大茅埔城」的地方。「城」,指的是設有隘門的聚落。以「下城」為例,昔日的「下城」設有「日昇」、「月恆」兩個進出的隘門,隘門由壯丁輪流看守,日出開門讓庄民外出工作,日落時關門上栓,保護庄內的安全。目前東勢僅剩下「月恆」門被保留著,門上還有當時用來射擊的槍孔,可見當時開發的艱辛。
(三)東勢圍龍屋群的出現
到了開發後期,客家人與原住民的族群關係漸趨和緩,東勢開始出現與大陸原鄉類似的「圍龍屋」建築。與大陸原鄉相較,大陸的圍龍屋是屬於開放式的,沒有圍牆,屋前的埤塘(半月池)很大。而東勢地區的圍龍屋基於防禦的考量,是整個圍起來、不僅後面圍,連前面也圍。東勢的圍龍屋建有有圍牆,靠小門出入,埤塘也是小小的(以東勢鎮下城里的圍龍屋為例)。雖然,圍龍的形式不是那麼的完整,在台灣的建築裡也算相當難得的地方,只可惜很多都毀於九二一地震了。
五、 苗栗客家建築新風貌
苗栗縣的客家人,祖先多來自廣東梅縣、蕉嶺等「四縣」地區。苗栗縣境內多山,少有廣闊的平原,除了地勢較平坦的苗栗市是該縣人口最集中的地區外,其餘的地方,不是以散村的形式分佈於山林田野間,就是以集村的方式集中在各山谷之中。所以,苗栗當時的生活及交通條件,較其他客家地區孤立。
在1935年(民國24年)發生的大地震,幾乎毀掉苗栗地區的古老建築,也徹底改變了苗栗地區的建築形式。當時台灣受日本統治,於是當地房屋重建時,開始大量使用日本瓦、木料建築、加入日式的建築風格與建材,受日式建築影響至深。不過仍保留了「ㄇ字形」和「口字形」的建築形式,以及客家人「堂號」的傳統元素。
六、 新竹六家的單姓集村
新竹縣是客家人比例相當高的地方,主要是來自廣東陸豐地區的海陸客家人,其中也夾雜一些饒平與四縣的客家人。
在新竹,有個講「饒平」客家話的地方值得一提,那就是新竹的六家地區。現在這個地方因為高鐵經過,變得炙手可熱。六家地區,是新竹境內少有的一個單姓集村。
以六家地區的「林屋」為例,林屋的來台祖,是來自大陸廣東省饒平的林先坤。林先坤在大陸饒平是在圓樓裡成長,當時到新竹地區開墾的客家先民,很少人擁有在圓樓裡生活的經驗。林先坤與來自饒平的族人,來到了新竹的犁頭山下,見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適合開墾,於是便定居下來。
當時六家地區的開發並不容易,一方面要防範來自山中原住民的威脅;另一方面,因六家地區靠近頭前溪,還要嚴防海賊來犯,所以需要具防禦功能的建築。若依照原鄉的生活經驗,以建造圓樓的方式防禦外敵,可能會緩不濟急,因為建造圓樓需耗費數年的時間,而外患卻迫在眉睫。因此大家決定住在一起,把屋舍建好後,先在屋後開鑿溝渠當作「護城河」,房子四周再種上刺竹,並圍上木柵,平時還派人看守站崗,以備不時之需。除此之外,平時還召集庄裡的年輕人練武,組成一支具武力基礎的防衛部隊,變成保庄衛土的組織。因此,用防禦工事及防衛組織,以取代大陸原鄉圓樓所具有防禦功能。
清朝乾隆年間,台灣爆發「林爽文事件」,林爽文從彰化出發,勢如破竹,並攻陷堅若磐石的竹塹城(新竹市)。林爽文軍隊沿路姦淫擄掠、無所不為,開拔到六家地區時,卻遇上了林先坤所設下的防禦工事(刺竹、護城河、木柵),以及當地具武力基礎的防衛部隊,林爽文在此吃了大敗仗,一蹶不振。最後在義民軍與清朝政府的夾擊下,林爽文被捉至北京處決。
七、新竹、桃園:散村夥房與四生
(一)陸豐原鄉的情況:
新竹人的原鄉,除了廣東饒平之外,還有來有來自大陸陸豐地區的客家人。陸豐地區是屬於單姓集村的聚落形式,有共同祖先的人家同住在一起,例如姓彭的,整個聚落都是姓彭的人家,因為住在一起方便互相照顧。單姓集村以祀奉「開基祖」的祖堂為中心,向兩旁慢慢分房。子孫繁衍至五、六代以後,再擇地另蓋一座「公廳」。在大陸的陸豐,平坦的地方全部種稻,為了省土地,他們選擇在山和平地的交界處、無法種稻的地方造屋居住。
(二)桃、竹地區散村的形成:
客家人來到新竹、桃園開發後,因與「福佬人」、「原住民」之間族群關係的衝突較不緊張,而且出了竹塹城到桃園一帶,大多是客家人,因此,客家人和福佬人以合作的方式,共同開發了不少土地。因少了安全上的顧慮,當地人將田開墾出來後,就將房子蓋在那裡,成為田園中獨棟的農家。這種田園中獨棟的農家,不僅構成了北台灣特有的「散村」聚落形式,也表現了一種建築上所謂「四生」的觀念。
(三)傳統夥房的四生觀念:
在北台灣的鄉間,常可見到隱密在綠林之中的紅磚、紅瓦的夥房屋,四周圍繞著田地,尤其在油菜花田盛開的季節裡,彷彿寧靜的人間仙境。許多的老夥房,因族人紛紛外遷而顯得落寞、寂靜。事實上,在這個生態體系中,有田園、菜圃等空間,種植著各式農作物;房屋周圍與田中空隙的地方廣植竹子與樹木,不但可防風,也可當作燃料。飼養的家禽、家畜,除了牛之外,最後都成了人的食物。而人與家禽、家畜的糞便,又成了農作物最天然的堆肥。可以說,這種獨棟的農家,本身就建構成了一個「能量再生」、「能自我維持」的生態體系。
(四)北部客家的外廊式夥房
為了因應冬天又濕又冷的氣候,北部地區的老夥房屋,以廳下為中心,不論增加多少房間,內部都是相通的,即使兄弟分家了,仍可以不出門便可互通有無;不論風雨,小朋友也可在如迷宮般的夥房屋裡玩捉迷藏、玩遊戲。這種內部相通的獨棟夥房,我們稱為「內廊式」夥房。(台灣南北客家相比較,台灣南部的客家夥房是屬於內部不相通的「外廊式」夥房)
北部這種「內廊式」夥房,在中國原鄉地區沒有出現,就建築的角度來看,大概是為了適應氣候所發展出來的。
八、結論
客家人來到台灣後,面臨到了與大陸原鄉截然不同的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為了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台灣的客家人發展出自己的文化模式。基於歷史發展背景的因素,雖然台灣客家人仍保有部分原鄉的源流,然而大體說來,都已經隨著台灣社會文化的變遷、因地制宜的因素而改變,因而形成了「台灣客家人」,這也是文化「在地性發展」所不可免的現象,建築上也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稱為「台灣的客家建築」。今天我以人文、移民的角度,帶各位認識台灣客家建築,希望能讓大家有新的收穫。
淺談台灣客家建築 https://bit.ly/3eGoFod
--------------------------------
傳統客家官紳宅第的彩繪與雕塑竹北六家林先坤家族與桃園大溪李騰芳家族之比較研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