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大瘟疫-1664年「惡魔要降臨人間的預兆」1666年,倫敦城遭遇一場大火後,瘟疫就地消失了-基督教認為,瘟疫是上帝的懲罰降臨,「上帝是瘟疫的第一原因」。當時的基督教國家大多也是以宗教療法應對瘟疫/1518年,英國政府就在歷史上第一次公布了瘟疫法,1543年頒布的防疫法令,幾乎囊括了以後的所有防疫措施。1578年,政府重新頒布防疫法,規定如果有人染疫,其所有家庭成員都不得外出,違者嚴懲;染疫者外出遊盪將被沒收財產、剝奪公民權,判重罪甚至處死;沒有染疫的家庭成員若四處遊蕩將被當成流浪者,受鞭笞或監禁。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ebooks.lib.ntu.edu.tw/1_file/Sinica/3/52.pdf

2020-05-19_1554472020-05-19_155254


資深藝人豬哥亮上個月因為大腸癌病逝,相關消息佔據眾多媒體版面。其中,豬哥亮得知罹癌之後所選擇的醫療方式,也引起各界的關注與討論。
根據報導,豬哥亮於2014年確診罹患大腸癌第二期,當時並沒有立即開刀治療,而是希望靠宗教的力量抗癌。一直到2016年9月,豬哥亮病況惡化進入台大醫院接受手術與化療,體重也爆瘦近15公斤,並於今年3月轉入安寧病房。
迷信阻礙醫療?
與豬哥亮有深厚交情的前立委余天先生在2014年就指出,豬哥亮是因為迷信,才沒有在發現大腸癌時接受正規的手術與化療。另有一篇報導透露,豬哥亮之所沒有在癌症確診之後馬上採取手術與化療,主要的原因是希望能夠繼續拍戲,賺錢為么兒多積存一些教育費。另外,他選擇留在舞台上,也希望為女兒謝金晶出唱片助一臂之力。還有,豬哥亮認為術後可能要裝「人工肛門」,有損自尊,因此不傾向採取手術治療。經過兩年後病情演變成癌症末期,親友力勸他就醫都被拒絕,直到前往宮廟拜拜,神明指示要他開刀,他才終於點頭答應。
其實,病人得知病情後,要採取何種治療方式、或者要不要治療,本來就是屬於病人的自主選擇權,其他人應該給予尊重,無法說長道短。每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重點排列的優先順序不會完全一致,對某些病人來說,在面臨重大病痛之際,可能有比治病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完成。像豬哥亮為了幫助兒女的未來發展,選擇繼續演藝事業,不希望因為治療而耽誤這些規劃,也是很合理的想法。只要當事者清楚自己的價值排序,對所選擇的方式不會後悔,就是正確的決定。
不過因為豬哥亮大腸癌確診時只有67歲,其他健康狀況還算良好,以目前西醫的正規治療,預估能有不錯的效果,他當時卻選擇中醫針灸與依靠抽象的宗教力量,不免讓親友和粉絲們惋惜。據報導,後來豬哥亮自己曾感嘆在確診時應當相信西醫,立即住院治療,而不是病情惡化後才開刀。
當人們面臨威脅生命的疾病時,除了生理的痛苦與心理上的負擔之外,還有心靈上對生命不確定的徬徨,這時不少人就會向宗教求助。例如豬哥亮篤信民間宗教,並在宮廟擔任主委,因此祈求神明的保佑,便成為他的主要依靠。最近的公視影集《通靈少女》中,也有劇情提到一位議員因為愛妻癌症末期,希望透過宮廟仙姑的誦經祈福,使其妻子康復。劇中仙姑清楚知道自己沒有能力醫治病人,認為對方應該就醫,但迫於壓力卻不能明講,只好照做。後來議員妻子病危,議員強迫要求仙姑作法挽救太太的性命,導致雙方發生衝突,最後神明降駕發威,明示案主應該坦然接受上天對生命的安排,不要強求,才讓案主接受及放下。我自己也聽過有些基督徒在得知罹患癌症之後,決定不採取正規醫療,而是想單純靠禱告得到醫治,或者去參加聖靈醫治聚會,祈求透過上帝直接的治療而康復。
現代醫療是神庇護病人的管道
我相信,確實有病人因為宗教神靈的力量而得到康復,這是「神蹟」。在醫療能力發展以前,這是人類生病時依靠的主要管道。但是這種醫治的決定權完全在神的手上,人類只能被動接受神的眷顧與否現代醫療的出現,儘管有其不完美之處,卻能夠治療許多以前束手無策的病症,也挽救了許多寶貴的生命。
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牧師曾說,傳統觀念下的神是一位「縫隙之神」,因為許多人普遍認為宗教信仰是超自然的力量,一旦某些現象或領域的面紗被科學揭開,就變成自然界的一環,不再是上帝的權力範圍。因此,當自然科學能夠了解的領域愈來愈多,神的施展空間就一步步受到擠壓,最終成為一個「縫隙中的神」。
然而,真正的神不會被限制在狹窄的縫隙中,我們大可有信心地將正規醫療看為神祇眷顧人類病痛而賜予更寬廣的救治管道。在此觀點上,以現代科學為基礎的醫學與宗教信仰並無衝突,不一定只能從中擇一。神可以用任何祂想要的方式來庇護人們,包括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心導管支架和藥物。這是現代人比起古代能夠從神所獲得更多恩典的途徑。
關於這點,門諾醫院創辦人薄柔纜(Roland P. Brown)醫師表達得最直接簡明。在醫療資源缺乏的年代,薄醫師以精湛的手術救治許多花蓮的病人與傷者,但是他說:「不是我們外科醫師在醫治病人,而是上帝借我們的手開刀。」
如果單純因為宗教信仰的緣故而排斥正規醫療,是不必要、更是很可惜的,反而會大大限縮自己獲得神眷顧醫治的機會。一個寓言故事說:有位虔誠的信徒,房子被洪水淹沒,他爬到屋頂一心祈求上帝救助。其間三度有救生艇靠過來,要接他上船,但都被拒絕,因為他堅信上帝一定會親自來救他!最後這個人不幸被大水沖走而罹難,到了天堂門口,他忍不住向上帝抱怨:「我這麼相信祢,祢為什麼不來救我?」而上帝回答:「親愛的孩子,我曾三次派救生員過去救你,而你都拒絕不上救生艇,讓我非常焦急心痛啊!
對有宗教信仰的病人來說,現代醫療也是上帝用來將我們從病痛大水中挽救出來的「救生艇」。我們不必排斥,也不必要求上帝一定要用神蹟來醫治自己。如果上帝只能完全按照我們所想的方式去行事,那到底是誰在當神?
宗教信仰關懷讓科學的醫療更為圓滿
從另一個方向來看,講究科學的正規醫療,也不必排斥病人去尋求信仰的力量。醫護專業人員如果能夠了解病人的宗教信仰,引導他們善用其中有助於病情的部分,營造對罹患疾病與治療照護正面的態度,將能更積極幫助病人在治療期間獲得身心安適。
宗教信仰的力量與醫學是可以互補、發揮更大功能的。在接受正規醫療的同時,信仰可以帶來穩定、積極與樂觀,幫助病人安心接受必要、合理的治療,並坦然接受努力的結果醫療院所若能主動提供病人心靈的關懷、鼓勵與安慰,以及適當的宗教聚會,與醫療照護可以加相輔相成。
當人罹患重大疾病時,除了生理的變化之外,也會伴隨強烈的情緒反應。著名的精神醫學專家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醫師指出,當人得知自己罹患重大或不治之症,或是面對喪親之痛以後,通常會出現五個情緒反應的階段,依出現的順序大致如下[1]:
1.震驚、否認:一時無法接受事實或診斷結果,認為是診斷錯誤,不願相信這是真的。
2.憤怒:覺得挫折,不公平,質問「為何是我?」「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
3.討價還價:內心試圖透過一些條件希望能避免事情的發生,或改變事實。此時許多人會尋求宗教的途徑,與神明交換條件。
4.憂鬱:陷入絕望、沉溺於悲傷與沮喪、不想與人接觸,不知道日子如何過下去;心情極度低落、伴隨食慾不振。
5.接受:此時病人較能坦然面對疾病事實,並有心理準備接受治療,能夠理性看待最終的結果。
若要幫助罹患重大疾病的病人,不只是要去除其身體上的病因與減緩痛苦而已,還要妥善陪伴、帶領病人與家屬經這些情緒轉變的階段。其中許多涉及心靈的問題,則有賴宗教信仰的智慧開解。
有鑑於此,近年來衛生福利部開始鼓勵醫院培訓與設置關懷師,由專任或志願服務的宗教人士擔任,與臨床醫護一起為病人的身體、心理、與心靈的需要提供全人照護。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癌症治療照護必須仰賴健全的團隊,包括多科醫師、護理師、社工、心理師、關懷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員的群策群力,不再是單打獨鬥。
良好的宗教信仰所形成的社群可以在適當的時候給予病人實質的支持與關心,讓他們有力量往前走。博學的英國作家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在《宗教的慰藉》這本書[2]中提到社群意識與運作是宗教帶給人類最美好的功能之一。他說:「宗教的明智之處,就在於不會要求我們自行處理自己的情緒。」各種宗教信仰中都有特定的儀式與聚會讓信徒體會自己的有限、表達對神的崇敬;也讓社群中的成員彼此關心、激勵與饒恕,共同分享成就與面對哀傷。當個人陷入重大病痛時,這種信仰社群經常能展現積極的力量。
醫師的職責,是敞開雙臂擁抱生命已經分崩離析的病人及家屬
英年早逝的史丹佛大學醫院神經外科住院總醫師保羅.卡拉提尼(Paul Kalanithi),在其臨終前所寫的回憶錄《呼吸化為空氣》[3]中,深切地分享了醫者的信仰觀與對生命的體認,很讓人感動。卡拉提尼醫師是難得的青年才俊,在英美一流的大學完成英語文學、人類生物學、科學與醫學哲學和醫學訓練;在接受神經外科住院醫師訓練的同時從事神經科學研究,並榮獲美國神經外科學會最高研究獎。
比卡拉提尼醫師傲人的學術成就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對臨床醫療有血有肉的人文關懷與宗教情懷。成長於基督教家庭的他在接受嚴格的科學訓練之後,非常趨近無神論與物質觀點的科學觀,但是在臨床工作中他重新看到人與生命的本質,以及信仰對人生意義的重要性,特別是當人處於重大病痛與生死交關之際。他說:「(行醫)去保護生命的召喚,不只是生命,也包括另一個人的自我認同(也許稱之為靈魂也不算太過分),其神聖性不言而喻。」
卡拉提尼醫師在得知自己罹患肺癌而且病情不樂觀時,也經歷哀慟的5個階段,跟神討價還價,甚至對上帝生氣:「我努力了一生抵達這裡,然後你賜給我癌症?」但是這些內心的掙扎幫助他體會到一件事:「醫師的職責不是峻拒死亡,也不是使病人回復舊有生命,而是敞開雙臂擁抱生命已經分崩離析的病人及家屬,而且努力使他們重新站起來去面對、去弄清楚他們本身存在的意義。」這已經超越醫學的科學範疇,進入宗教信仰關愛的神聖領域。由此看來,要給予病人最終極的關懷與幫助,醫病之間信仰層面的心靈支持與交流是關鍵且不可或缺的。
1965年,花蓮一位10歲的阿美族男孩鄭金生,被載甘蔗的糖廠小火車輾過,失去左手肘及右小腿,失血過多且昏迷被送到門諾醫院,薄柔纜醫師緊急施以手術救回孩子的生命,鼓勵他:「你的命已經被上帝救回,未來的生活會很辛苦,但是你要好好活下去。」將近50年後,在薄柔纜醫師回憶錄《微聲盼望》的新書發表會上,鄭金生吹奏小喇叭樂曲向薄醫師表達感謝,並親口告訴他:「我真的有把醫師的話放在心上,好好活著!」
因此,醫療本質上有兩個核心,一個是科學與技術,另一個就是信仰關懷與人生意義的追尋。很可惜的是,這兩個核心大多沒有交融而各自獨立,甚至互相排斥,造成許多遺憾。盼望醫療團隊與機構更為重視醫療的神聖本質,在病人與家屬的人生關鍵時刻,促成與注入信仰的關懷與力量。也期待病人與家屬能體會到:正規醫療其實是神所賜予的醫治恩典,用信心與盼望接受,在病痛中仍積極活出生命的意義。
宗教和醫學一定相斥嗎?其實,信仰也可以成為醫療助力 | 周恬弘 / 醫病新境界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2LDrwl1
---------------------------
祈禱療法:透過宗教信仰對抗癌症
我雖然行過死蔭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和竿都安慰我
 ~《聖經》詩篇23章4節
宗教信仰的力量 
宗教信仰是人們生活中的精神作用,也可以幫助他們處理病痛,減輕壓力和焦慮,並增強積極性,以及增加求生意願。有宗教、常祈禱的人,以及經常參與精神修煉團體的人,他們大都感到心情愉快、也很健康。 
在宗教信仰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也有有了科學的證據確認,有宗教信仰的人,或是一個出自宗教家庭的人,他們比較少自殺,少發生心理病,或養成吸毒惡習、酗酒、心情抑鬱。
祈禱與治病 
科學界對於祈禱的探討非常紛雜,但是許多專業人士都認為祈禱和宗教,對於身體和心理健康具正面的影響。 
自古以來,祈禱一直是未曾被忽視的祈求健康和治好疾病的方法。而且,許多身為醫生的人也都知道,宗教和信仰對於許多癌症患者和其他疾病的患者,都是非常重要的支撐力量。 
此外,現代醫學證實了祈禱本身具有超強的治癒能力,也能增強其他藥物的治療效果。
祈禱療法:祈禱與治病 
祈禱療法的科學研究 
儘管在現代醫學中,用祈禱治療病人的方式並不像西醫那樣得到專業上的認可,但是這一療法已經被廣泛的接受。
在哈佛醫學院和世界上其他上百家醫學院裡,都有關於對用祈禱治療的研究。在哈佛研討會上展示了一個研究結果,共有406人參與了這項研究,其中一半人接受了祈禱治療,另一半人沒有。 
這次以體徵健康指標(如體重、血壓或壞膽固醇等)提高與否為評判標準的研究結果顯示,那些接受了祈禱治療的所有人員的全部11項指標都有提升。 
更令研究人員人驚訝的是,為他們念祈禱詞的人,11項中有10項健康體徵也有提升。
祈禱療法:祈禱療法的形式和內容 
祈禱療法的形式和內容 
祈禱有許多不同的形式,在實際的儀式上也各有不同。祈禱時,可以靜靜的默念,也可以大聲誦念;祈禱可以自己一個人做,可以團體一起進行。你可以為自己祈禱,也你也可以為別人祈禱(代禱)。 
由於癌症帶來很多的痛苦,而祈禱可以向造物主訴說自己的希望和恐懼,並藉此得到治病的安慰和靈感。這樣的態度會使患者的抗癌行動更強化、更持久。
祈禱療法安全嗎? 
祈禱確實不會對健康帶來危險,但是進行任何可能會影響健康的活動之前,包括祈禱在內,一定都要先正得病患的同意。 
事實上,許多的醫院和醫療機構,都將祈禱視為治療的重要部分,醫療機構也都有神父、牧師,以及其他的神職人員進駐,以因應病患的精神需求。 
當然,有人並不相信祈禱或是精神治療的作用,所以可能會反對祈禱。不過,建議癌症病人不應只依賴祈禱,應積極採取多種方法來綜合治療癌症,否則有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甚至有可能威脅生命的安全。
內容摘要:  祈禱療法:透過宗教信仰對抗癌症
內容摘要: 
祈禱療法:透過宗教信仰對抗癌症
* 宗教信仰可以幫助處理病痛,減輕壓力和焦慮。
* 有宗教信仰的人比較少自殺,少發生心理病,少養成吸毒惡習、少心情抑鬱。
* 現代醫學證實祈禱本身具有超強的治癒能力,也能增強其他藥物的治療效果。
* 在實驗中,那些接受了祈禱治療的人在所有健康指標都有所提升
* 祈禱可以向造物主訴說自己的希望和恐懼,並藉此得到治病的安慰和靈感
* 祈禱不會對健康帶來危險,但不要將應做的醫療行為置之不理。
祈禱療法:透過宗教信仰對抗癌症|癌症的真相 https://bit.ly/2WLwSBo
----------------------------
[宗教療法] 禪與情緒管理
        我們生存的世界是一個情緒流布的世界,情緒處於社會生活的敏感的前沿陣地;對自身情緒的控制與調節能力,成為衡量現代人素質的重要標誌。所以,現代心理學提出了“情感智慧”(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新概念,而且認為情感智慧包括五個方面:“情感自覺”、“情感管理”、“將情感導向正途”、“同理心(情感判讀能力)”、“融洽的人際關係”。
        通俗一點說,情感智慧的含義是:
        (1) 瞭解自己的情感,能立即覺察自己的情感,瞭解產生情感的原因,明瞭自己對別人與某些決策的感覺,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
        (2) 控制自己的情感,能安撫自己,擺脫強烈的焦慮與憂鬱,也就是能控制刺激情感的根源;
        (3) 激勵自己,能夠整理情感,讓自己朝一定的目標努力,增強注意力與創造力;
        (4) 明察和理解別人的情感,瞭解別人真正的感受,察覺別人真正的需要,具有同情和理解別人的心理;
        (5) 營造融洽的人際關係,能夠協調、引導別人的情感,營造良好的人際互動模式和團結共感的氣氛,提升集體精神,使集體生活充滿和諧與生機。
        所以,情緒管理不但是對自己的控制與調節,同時意味著在自他互動中營造良好的氛圍。但是,不良的、負面的情緒如影隨形,總是在不經意的時候影響著人們,所以如何對治這些負面的情緒如緊張、沮喪、生氣、悲傷、恐懼、寂寞、害羞、憤怒、嫉妒、自卑、自傲、冷漠、焦慮、無聊及不確定性等等,這是情緒管理的主要任務。
        美國心理學會提出“心理平衡的10條要訣”:
        一、對自己不苛求,把目標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
        二、對親人期望不要過高;
        三、不要處處與人爭鬥;
        四、暫離困境,去做你喜歡做的事;
        五、只要大前提不受影響,在非原則問題方面適當讓步;
        六、對人表示善意;
        七、找人傾訴煩惱;
        八、幫助別人做事;
        九、適當娛樂;
        十、榮辱不驚,知足常樂。
        這些情感智慧及心理平衡的方法,與禪修的超越智慧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禪修的目的不僅在於獲得寧靜的心理,更重要在於通過禪修而獲得一種超越的智慧,能夠解決人生的種種問題與困擾,實現自我超越與解脫。
        禪的智慧首先在於破除執著、看破、放下。凡夫之所以迷而不覺,是因為心識的虛妄作用,在不可分別處強作分別,產生能所對立、主客對立。而禪的實踐與證悟,無非是超越主體和客體的對立,直接契入“能所兩忘”或“能所一如”。而執著與分別是各種情緒產生的主要原因,如嫉妒是因為別人的高大而使自己感到矮小的心理反應,是一種相對比較中的錯覺現象;被稱為“心靈假像死亡”的冷漠也是由心理挫傷和認知不當而引起的。所以,禪的智慧在於破除我們人類對於事物的一種錯誤認知,看破事物外在的假像,從而放下事物的執著,而得到自在、快樂,這樣自然能夠克服一些不好的情緒。
        禪的智慧要求禪修者自我反省,觀照自身,因此採取種種反詰的教學法。所以,在進行情緒管理理時,應該學習禪修的觀照智慧,進行自我解剖與分析,走出自我的“怪圈”。如恐懼本身是由於生活中不良的經歷而引起錯誤的認知,害羞也是因為一次偶然的失敗而造成的心理障礙。所以,情緒管理者與心理治療者應該對這些心理疾病進行分析,反省自己這些精神障礙產生的原因,進行暴露與剖析,讓患者瞭解到其實這些事情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樣可怕。 
        禪的智慧要求禪修者生活在當下,注重當下的生活,尋找當下的快樂。許多心理疾病都是來自對過去的沉緬及未來的過高期望而產生的,所以情緒管理與心理治療應該讓患者瞭解到當下的生活是最重要的,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沒有來,這就是禪修的“正念”。所謂正念,就是要從對過去和未來的思慮中擺脫出來,安住當下,清楚明瞭自己的身心內部和周遭正在發生的事物之無常無我、互即互入的本質,就是要打破自己的那種對生命中所存在的美以及他人的痛苦視而不見、麻木不仁的狀態,從而對日常生活中優美寧靜的事物保持清醒的覺照,就是要善於發現和欣賞生命中的種種奇跡並與它們融為一體。
        改造世界要從當下實現自己的內心和平開始,禪修與情緒管理都是一樣的。禪不僅是戰勝現代文明所帶來的異化、內心分裂和精神頹廢的良藥,而且能給現代人以生存的勇氣,因為禪是真正符合人性的生活之道。所以,我們要以一種禪的超越智慧直面人生的苦難和人性的弱點,擺脫煩惱的糾纏,建設美好的人間淨土。[宗教療法] 禪與情緒管理 @ 飛龍532 山頭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2LEn1qx
--------------------------
自然療法
基隆市黃勝雄醫師
定義
自然療法是千百年來人類實證及經驗醫學的累積。人類每因困難﹑病苦﹑無助﹑就會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尋找答案,這才是人類既傳統又正統的醫學,保護人類得以綿延而興旺的理由。所以叫自然療法。
範圍
食療法
遵循生物鏈而補充營養,強化或恢復各器官的生理功能。所以 有”藥療不如食療 ”的古諺。
溫療法
人類因進化成為陸上動物就成為溫血動物,適當的溫度已是絕對的健康條件,失溫造成循環障礙而死亡,保溫絕對必要。
按摩療法
人類因自我或相互的撫(按)摩,發現撫(按)摩有減輕病痛苦的功效,現已成為健康不可或缺。例如推拿整脊療法,原始點療法或遠絡醫學等等。針灸亦屬按摩療法併溫療法。
信仰(宗教)療法
因人類器官(細胞)有自我調控的機制,當受極度痛苦就會分泌腦內麻啡(Endorphine)而舒緩自己,卻因此而找到宗教(道﹑佛﹑耶﹑回……)﹑宗教的力量極大,但目前還是人類智慧無法理解的。
易經風水學
教人趨吉避凶﹑讓人無災無難﹑不用針藥﹑無病無苦﹑防病治病於無形。更應該列入自然療法。 (教育部2012年核准:唯心聖教易經風水學院已在南投建校)。
感恩的心
證嚴上人說: 無時無刻沒有不可感恩的人﹑當感恩心取代埋怨﹑忿怒﹑批評﹑在五秒鐘內﹑態度就會對生命方向做修正。態度像是腦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指令全身器官細胞﹑恢復生理功能。也應該列入自然療法。
其他
有磁場療法﹑海(天然)鹽療法﹑氣功療法﹑芳香療法﹑音樂療法﹑太極拳﹑功夫運動……林林總總不勝枚舉,只要是天然而非人造的都屬之,〝 天然的尚好 〞。各民族各地域都有個自的自然療法,我自己也有3種方法,海(天然)鹽療法更是我的獨創。
自然療法的好處
一﹑療效溫和﹑迅速、安全,無副作用(有病醫病,無病補身) ,怎麼吃怎麼好,如有副作用,早被淘汰出局。
二﹑療效廣(功能多)甚或是180度有效。諸如:高或低血壓﹑心跳太快或太慢,提神或安眠(180度的症狀),可以同一製劑同一方法而獲得改善,其實這180度不同症狀都是同一器官的生理功能失調所致。自然療法就是激發器官恢復生理功能。更重要的,補充某些營養素,就可同時改善多種器官的功能恢復生理狀態。如:電解質熱飲﹑卵油及,枇杷葉熱敷……等等。這不叫治病,而叫促進恢復生理功能﹑而病苦全消。
三﹑慢性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這是西醫的名言。但在自然療法多數都能根治。
自然療法 - 主治項目 - 失眠,失眠診療,失眠對策,失眠自然療法-黃勝雄診所 https://bit.ly/2WN8kIh
------------------------
「刀療法」為台灣民俗療法之一,它是一種利用鋒利的刀刃在身上砍,以此做為治療病痛的療法,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接受刀療者何以採用刀療法」做為治療病痛之問題,並以「民俗醫療、中西醫的意見與評價、接受刀療者對刀療知識的詮釋、醫病互動、信仰行為」等相關知識範疇,做為接受刀療者何以採用刀療之原因,及「刀療法」如何在現代社會取信於人,其行為的意義、社會文化背後隱含有醫學、社會網絡、宗教信仰、心理等的相關脈絡問題。本研究以10位接受刀療者的深度訪談為主,記錄刀療的原因、過程和接受刀療者對刀療知識與行為的看法及詮釋;另外訪談了刀療協會的3位刀療師,此3位刀療師曾亦是接受刀療者,從當初如何由病患轉而成為刀療師的心路歷程,及創立協會的宗旨、刀療協會的組織結構及運作狀況;為了進一步了解中西醫學者對刀療的看法,並訪談了6位中西醫師,他們對刀療法的意見與評價,以釐清刀療法的醫學相關問題。研究發現:接受刀療者用此療法與民俗醫療的文化、知識學理依據、醫病互動、信仰行為等脈絡有極大的相關性,尤其可提供病理的解釋,以紓解病痛不舒服行為;刀療師與接受刀療者之間有共同的信念,致使治療產生心理與社會的效果。刀用在接受刀療者身上時,已產生神奇的療效,這應是宗教的性質;同時藉由刀療行為之研究,說明反思性的路徑在學術研究的可行性與重要性,進一步可作為日後無論是在學術或是醫學研究之參考。
-----------------------------
中、西、民俗等三套醫療在社會具體運作中原本是三足鼎立各有擅長,可是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中、西醫與民俗醫療間常有不少對立與矛盾,其中存在不少觀念的衝突與方法的歧異,現代醫學雖然強調科學的臨床實驗,但仍然無法完全取代民俗醫療的功能,儘管在正統的教育體系中一再地企圖阻止未具有專業知識醫療系統的流傳,卻反而促成了各種民間宗教藉助民俗醫療而取得生存與傳播的空間。這背後有著複雜的文化因素,是值得學界作深入的現象分析,本文就是希望能提供出一個全面思考的討論空問與綱要,至於各個相關課題則是筆者未來研究的主要方向,也歡迎同好者共同來深耕
--------------------
耶穌為了為全人類犧牲而來。 在人類歷史之初,神就宣告了這個訊息;亞伯拉罕獻祭以撒與逾越祭宰殺羔羊預表了耶穌為我們犧牲;在舊約聖經中,許多先知都預言了基督受難的事實和細節。 那麼,為何耶穌的死如此重要,甚至他的死需要一再被強調呢? 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在聖經之中,有一條類似律法的陳述:
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 (羅馬書6:23)
"死亡"意味著"分離"。 當我們的靈魂與身體分離,我們的肉體就會死去。 相似地,當我們與神隔絕,我們的靈也將死去。 而這樣的隔絕現在卻真真實實地存在,因為神是全然聖潔(全然無罪)的,而我們已從起初被造之時的狀態墮落,成為有罪
罪就像峭壁之间的深渊一般分隔了神与我们
罪就像峭壁之間的深淵一般分隔了神與我們
就如上面這張圖所畫的一樣,罪如同無底的深淵將我們與神隔開。 離了樹的枝子唯有死路一條,離開了神,我們的靈也必然走向死亡。
這種分離給我們帶來了愧疚和恐懼。 對此我們最直接的想法是試著建一座橋樑跨過罪的深淵,將自己帶到神那邊去。 於是我們嘗試了各種各樣的辦法:去教堂,寺廟或是清真寺、信仰宗教、廣行善事、冥想沉思、説明他人、多多祈禱等等。 有些人可以把他所做的好事寫成長長的清單,當然,要做到這些也絕非易事。 這彷彿下面這張圖所描繪的。
好的行为:纵然有益,却不足以成为神与我们间的桥梁
好的行為:縱然有益,卻不足以成為神與我們間的橋樑
問題在於雖然我們的努力、善行、犧牲、苦行等等本身是好的,但卻不足以償還我們所負的債,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 我們所做的努力,就像一次次向對岸架去的橋樑,但卻無論如何也無法跨越分隔神與我們之間深淵。 宗教或是道德意義上的好行為雖然有益,但它們無法解決最本質的問題。 這就好比試圖靠素食主義來治癒癌症(癌症的結果是死亡)一般。 吃素當然不是壞事,但卻不能治好癌症。 因此,你需要一個與此完全不同的藥方。
到目前為止我們所說的這條定律聽起來盡都是壞消息。 它是這樣的糟糕以至於我們掩耳不聽,常常拿各種各樣的事物來填滿我們的生命,希望這樣糟糕的定律就會離我們而去。 然而就像只有當癌症確診之時,治療癌症的藥方對我們才真正有意義,聖經強調這關於罪和死的定律,正是為了吸引我們關注那簡單而有效且是唯一的拯救。
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惟有... (羅馬書6:23)
"惟有"說明了餘下的訊息即將轉折,它將會是好消息:是關於拯救的福音。

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賜,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里,乃是永生。 (羅馬書6:23)
福音所指的好消息就是耶穌的死能在我們與神的鴻溝之間架起橋樑,因為在耶穌死后三天從死裡復活了,勝過了罪的轄制。 儘管今天有些人因為沒有看到那些有關耶穌復活的強有力的證據而選擇不相信這一事實。 但耶穌的犧牲確然成就了舊約聖經中的諸多預言,例如亞伯拉罕獻祭以撒以及逾越節的獻祭。
耶穌道成肉身,一生聖潔無罪。 因此他能同時觸及位於鴻溝兩側的神與人,因而能夠跨越在罪的深淵上。 如圖所繪,他是通往生命的橋樑。
耶穌是跨越神與人之間深淵的橋樑
現在請注意耶穌的犧牲是如何給予我們的。 它是一種"恩賜"(是一種禮物)。 何為禮物? 禮物是白白給予的,不管它是什麼,只要它真的是禮物,那麼它就與你的所作所為無關,也不是靠你的善行賺來的。 如果可以被賺取,那禮物也就無從為禮物了。 同理,你也無法用善行換得耶穌為你犧牲。 這原本就是送給你的,就這麼簡單。
那麼這恩賜到底是什麼呢? 這恩賜就是永恆的生命。 這即意味著那帶給我們死亡的罪不再存在了。 耶穌的犧牲是幫助我們跨越隔閡、與神與生命相連的橋樑,並且這樣的連接將持續到永遠。 這份恩賜是耶穌死而復活而賜給我們的,也將主的身份彰顯出來。 它就是這麼的滿有能力。
那麼我們該如何跨過這座賜給我們的生命之橋呢? 讓我們再想想「禮物」的含義吧。 如果有人來,送給你一份禮物,你並不需要為此付出什麼。 但如果你要想得到這份禮物,你就必須要"接受"它。 當有一份禮物在你眼前,你有兩個選擇:或者拒絕它,或者接受它。 所以同理,神所賜的這份恩典也需要你自己來接受。 但這種接受並非簡單的同意,也不能簡單地通過學習或是理解來實現。 如下面的圖畫的那樣,要走上這座賜給我們的橋,我們必須回轉向神,接受他賜給我們的禮物。
耶稣是跨越神与人之间深渊的桥梁
耶穌是跨越神與人之間深淵的橋樑
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接受這份恩賜呢? 聖經中寫到:
因為眾人都有同一位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 (羅馬書10:12)
注意這個應許是對"一切...... 的人"。 因為耶穌死而復活了,直到今日他還活著,且是我們的"主"。 所以當你呼喚他,他會聽到你的呼喚並賜予你他的恩典。 但你依然需要與他對話,來呼喚他,懇求他。 也許你從未這樣做過,接下來的這段話可以引導和説明你與他交流,向他禱告。 這並不是什麼魔法咒語,也不是些帶有神奇力量的特殊的詞彙。 僅僅因為我們和亞伯拉罕一樣相信他的大能,相信他願意將這恩典賜予我們。 我們相信他會聽到我們的禱告,會給予我們回應。 福音是這樣的有能力,同時它又如此簡單。 所以,放輕鬆,跟著下面這段話,你可以大聲念出來也可以在心中默讀,與耶穌對話,來享受他的恩典。
親愛的主耶穌,我明白是因為我生命中的罪使我與上帝分離。 即使我再怎麼嘗試,也沒有任何努力或犧牲可以挽回這種分離。 但我知道你死在十字架上是為要洗去世人一切的罪惡,包括我的罪。 我明白你受難而後復活,是為了償還我們犯罪的代價。 我懇求你,潔淨我,引領我走向上帝,獲得永恆的生命。 我不想要終身淪為罪的奴僕,所以求你救我脫離罪的轄制。 謝謝你,我主耶穌,謝謝你為我做的一切,求你今後一直作我的主,指引我人生的道路。
阿門
简明而有力:耶稣为人类牺牲的意义 - 走近上帝 https://bit.ly/3cLuLmD
-------------------------
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藉由祈禱、冥想、放鬆, 可以減緩甚至預防許多疾病,心靈的治療力量如何而來?如何運用?
心靈能治病?現代高科技醫學雖可對抗急性感染,也可移植器官。然而現代人卻面對愈來愈多與壓力、生活形態很有關的慢性病,包括高血壓、背痛、心血管疾病、關節炎、憂鬱症,以及癌症、愛滋病等慢性重病。
醫生不僅可能無法解除病人的病痛,而且無休止的高科技檢查醫療,也使病人倍感疏離。
二十多年前,沒有哪位醫師敢提出例如禱告等心靈力量,作為治療方式的研究。
事實上,過去一百多年來,西方醫學亟力要與神秘主義劃清界限。像心理學界的佛洛依德,便相當鄙視宗教式的神秘主義
但現在,卻有愈來愈多人想尋求心靈力量與治療之間的關聯。
時代雜誌與美國有線電視網(Time/CNN)曾在1996年以一千多位美國人做民調,發現82%的人相信禱告的治療力量,有64%的人認為醫生應該與那些需要禱告的病人一同禱告
據估計,美國人一年花在另類療法與宗教治療師的花費高達300億美元。
在英國,三個人中就有一個求助於身心療法,治癒疾病。
心靈類的書籍並且是美國出版界成長最快的類別。也有此類電視節目,吸引眾多觀眾收看。大眾媒體包括時代雜誌、新聞週刊、紐約時代雜誌等,均陸續報導相關主題(國內公共電視台也將於一月九日起每週日上午11時播映。)
心靈研究方興未艾
另一方面,醫學界支持心靈具有健康益處的研究,也方興未艾。
愈來愈多的美國醫學院提供身心靈兼顧(holistic)及另類醫學(如觀照靈魂)等課程。
哈佛醫學院繼續教育數年前首開「心靈與醫學治療」的課程,將宗教界學者與醫學權威齊聚一堂,討論治療疾病與病痛時,心靈力量的角色。
目前全美約有60所醫學院都開了與此相關的課程,與5年前只有3所醫學院開課的情況,不可同日而語。
心靈治療其實存在已久,甚至早在現代醫學進展前。例如原始部落中,巫師(shaman)有治療族人疾病的力量。
心靈(spirituality)的拉丁文字根是spiritus,意思是呼吸(breath),意指生命的呼吸。
沈思、冥想、禱告、宗教儀式與其他心靈方式,具有釋放人類心裡最深層的生命壓力,以及能補世俗的醫療介入所不及的程度。
哈佛醫學院教授班森(HerbertBenson)在1975年所著的《鬆靜反應》一書中指出,藉由參與簡單的冥想,病人可對抗一些與壓力有關的疾病。
他發現,藉由將心思集中在單一的聲音或意象,心跳、呼吸與腦波都會慢下來,肌肉放鬆,腎上腺素的作用及其他與壓力相關的荷爾蒙都降低。這樣的反應與人面臨壓力時「戰鬥或逃跑」(fightorflightresponse)的反應,截然不同。
他的研究顯示,藉由經常誘發這種鬆靜反應,75%的失眠症患者可開始正常睡眠,35%不孕的婦女懷孕,34%受慢性病所苦的病人,減少用止痛藥。
班森也指出,禱告與鬆靜反應有相同的生化變化。
禱告會影響腎上腺素等或壓力荷爾蒙,而使血壓降低,心跳與呼吸更放鬆等。
陸續也有證據顯示,藥石罔效時,宗教與心靈力量介入治療,對病人的確有益
■1995年Dartmouth-Hitchcock醫學院的研究發現,預測232位心臟手術病人的存活率,其中一項有利的指標是,病人從宗教信仰中獲得力量與舒適的程度。未能從宗教中感受力量與舒適的病人,和那些從宗教中感受到力量與舒適的病人相比,死亡率超過3倍
■學者拉森(Larson)所做的30年血壓調查顯示,上教堂的人和不上教堂的人相比,血壓較低;即使控制抽菸等其他危險因子,血壓仍低5毫米。
■其他研究顯示,控制抽菸與社經因素的影響下,經常上教堂的男、女性,比起那些不太上教堂的人,死於心冠動脈疾病的機率低50%。
■美國國立老年中心在1996年,調查4000位住在北卡羅來納州的老人,發現固定參加宗教活動的老人,比不參加者或只在家做禮拜的人,較不會憂鬱或有其他生理健康問題
■許多研究發現,有宗教信仰的人,罹患憂鬱症及焦慮等相關疾病的機率較低。不上教堂的人與經常上教堂的人相較,自殺機率高出4倍。
心靈、思慮究竟如何影響細胞?過去20年來,科學家開始測量,科學研究的新領域──心理神經免疫學──受重視的程度日增。
醫學界近來更證明,理應屬於心意識層面的壓力,會降低身體對抗疾病的免疫防衛功能。
心識與免疫系統相通
科學家發現心識與免疫系統的聯繫有兩條主要通路。
其一,紐約羅徹斯特大學神經系統學家費素澤博士發現,屬於免疫系統細胞的淋巴結,與神經結尾端溝通連結,而神經細胞則直接連到大腦。藉此,身體免疫系統與心識有具體的連結。
另外,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的白洛克博士也提出,在壓力下腦激素會釋入血液,抑制免疫系統製造抗體的能力。亦即,大腦與免疫系統有共通的化學語言,彼此可互相溝通。
他的論點經過大約10年的論辯,才被認同。目前醫學界認為,這些激素對免疫系統的影響更大。
處於壓力下,下丘腦會傳達電子及化學訊息給腦下垂體,腦下垂體再傳送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給腎上腺,刺激每個腺體釋出30個以上的化學信使,氫基可體松是其一。
而從動物實驗中已知,氫基可體松會改變免疫系統中白血球的數目,對是否罹患重大疾病有深遠影響。例如,改變氫基可體松的數量,可讓動物從完全不患關節炎,變成罹患關節炎。
儘管醫學界才開始接受心識與身體相連的證據,一般大眾早捧著初期報告,作為日漸信賴另類醫學的正當理由。
一些醫療機構在治療病人時,也開始利用病患自身的心靈力量
1996年美國一項針對269位家庭醫師的調查發現,99%的醫師都相信禱告、冥想或其他心靈與宗教活動有助於醫療,超過50%的醫師指出,他們現在治療病人時,會採用放鬆或冥想等方式。
而在德國胡夫蘭診所,病人都是從別處轉來的絕望患者。醫師運用音樂治療、藝術治療、光線療法、水療、按摩等,協助患者恢復生理平衡,發掘自發性的痊癒能力。
美國放療醫師西蒙頓多年前則發現,癌症病人如果運用觀想並配合傳統西醫治療,5年的存活率是平均存活率的兩倍
美國癌症治療師卡爾賽門頓的書很暢銷,他強調病人要喚醒「內在自我」,凡事要往好處想,避免負面思考。
賽門頓指出,情緒會左右人體的復原系統。平靜祥和的情況下,復原系統運作非常良好;但當長期處於痛苦時,例如長期恐懼、無助、憤怒、甚至罪惡感,人體復原系統則無法有效運作。
另外,英國艾伯丁皇家診療所的心理學家沃克與外科醫師艾禮曼,也進行一項三年的實驗,研究放鬆與想像,能否阻止乳癌細胞擴散
參與實驗的96名婦女都先經標準療法切除腫瘤,但其中半數的患者每天花時間想像癌細胞受到攻擊,另半數的婦女則否。
結果醫師發現,練習放鬆及想像的實驗組,體內專門攻擊癌細胞的白血球細胞有增強的現象。
但沃克博士仍對想像與放鬆能否治癒癌症,持保留態度。他只相信這些方法能在診斷後或治療中,提升患者的生命品質。
究竟心靈力量能否「治癒」疾病,使人更健康?目前科學家仍力求了解思想與情感影響身體的方式,尚無法做出結論。
不過,現有證據卻已顯示,心靈、心識力量可能「改變」疾病惡化的情形,可能「防範」疾病侵襲。光這一點,就值得我們發掘、善用心靈的力量。
心靈有什麼力量?
■壓力
一項追蹤近七千位美國加州居民的研究顯示,經常上教堂參加禮拜活動者,比沒有心靈活動者,明顯地較不會因財務、健康或其他日常事物而感受到壓力
■血壓
杜克大學研究,常作禮拜、禱告或讀經的老年人,與沒有此習慣的同儕相較,血壓較低。
■康復
杜克大學研究發現,在醫院裡有宗教信仰的病人,手術後平均需11天可康復,沒有宗教信仰的病人則需花25天
■死亡率
一項針對1931位老年人的調查指出,經常參與宗教活動的人死亡率較低
■免疫力
一項針對1700位成人的研究發現,參與宗教活動的人interleukin-6的數目較不會提高。它是普遍存在於慢性病患身上的一種免疫物質。
■生活型態
根據1996年一項針對過去幾份研究的文獻回顧,指出心靈力量與低自殺率、較不酗酒與濫用藥物、低犯罪率、較少離婚、對婚姻較滿意等有關。
■憂鬱症
根據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有虔誠宗教信仰的媽媽,十年後其女兒得憂鬱症的機率,比媽媽沒有虔誠宗教信仰者,低60%。女兒與媽媽若有相同的宗教派別,得憂鬱症的機率可低71%。兒子與媽媽有相同的宗教信仰者,得病機率更低84%。
杜克大學針對577位因生理疾病住院的男女所做的研究則指出,病人愈常採用正面的宗教應對策略(向朋友或宗教領導者尋求心靈支持、信仰上帝、禱告),他們的憂鬱症狀與對生命不滿的程度就愈低


宗教療法
依據宗教教義解釋造成厄運疾病的原因,所發展出去除致病因子、改善疾病症狀的醫療方法。世界上各地的非西方社會,在現代西式醫療未傳入前,多有自己的傳統醫療方式,其中有制度化的,例如中國傳統醫學;也有未制度化的習俗或口傳的民俗醫療,宗教療法即歸屬於民俗醫療的領域中。
道教星命信仰與鬼煞致病觀,讓病人體認生病類型或病情輕重是被生辰八字決定,但可以經由道士法師協助,驅除鬼煞。治療儀式在病人或家屬反省懺悔後,藉助道士代表與凶神惡煞交涉,貢獻祭品,焚燒紙錢;以祭品與紙錢交換病人的健康,可以視為軟性的談判與賄賂,若無效時,則進行儀式對鬼煞加以強制驅趕。
佛教三世因果與六道輪迴的信仰深入臺灣民間,業障是佛教解釋人生病的原因之一,每人在世言行會累積業報,善業令人得善果,惡業則令人得惡果;在累劫累世所積欠的債主,或是與他人結冤結親,所累積的冤親債主來索討也會使人生病。因此要消除疾病必須先反省懺悔,行善還債。
新興宗教療法不經由宗教師代為舉行治療儀式,鼓勵病人直接練功、練氣、靜坐、修行,也稱為啟靈、轉靈、調靈、訓體等,先由內心心靈層面淨化,排除污穢邪氣,再進而改善肉體病痛。
宗教治療法都是先去除無形、超自然的致病因,接著才針對身體症狀做改善,因而也稱為「心靈療癒」。而神明的駕臨與信徒的信仰與反省,被認為是儀式效力、治病效果的來源
宗教醫療有幾個特點異於現代西方生物醫療:(一)醫療儀式的醫病關係(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通常不講求私密性(confidentiality),病人與家屬一起前往接受醫療,有時更是家屬代替病人前往醫療場所。在非西方文化中,親屬團體的參與是宗教醫療特有的現象。有些宗教醫療儀式需要病人八字,神職人員當然會保持其私密性。(二)親屬團體參與醫療通常與醫療費用的分攤有關,宗教醫療的費用不一定有固定價格,通常也不需事先給付,而是痊癒後才支付,大筆費用有時需要親屬團體共同負擔。(三)親屬團體的參與和醫療資訊來源有關。宗教醫療的有效性,沒有官方認證,通常靠病人之間口耳相傳醫療資訊來源依賴親屬之間互相流通,並轉介病人前往醫療場所,醫療時,親屬的帶領、引介與陪伴是必須的。(四)醫療儀式的有效性與療癒力量的來源通常訴諸神明權威,或是醫、病雙方的緣份與誠心,而不是證照制度或學院訓練資歷。(五)醫療儀式通常重視道德與倫理的教化,而不在傳達醫療知識給病人。(六)醫療儀式的前提是身心合一(mind-body consonance)而不是身心分立,因此可以藉助道德倫理教化來改善身體症狀。(七)由於宗教醫療的病因觀與醫療儀式都強調獎善懲惡,所以在許多社會都可以看到,宗教藉由醫療而達到社會教化的功能。(八)針對漢人社會許多身心病痛來自於人際關係不協調,因而宗教治療方式也強調建立或轉化病人的人際網絡,改善人群倫理關係。
----------------------
信仰治療(英語:Faith healing),是指透過祈禱或宗教靈修的方式,對生理或心靈上的疾病,藉著上帝或神靈的力量,進行醫治及治療。
宗教證據及批判信仰治療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LHSMz8
一些意見認為,宗教治療的療效,能間接提供有上帝或超自然力量的證明。一些意見則認為,宗教治療,在排除假記憶、錯誤記憶及造假可能後,可能只是安慰劑效應及大腦作崇
----------------------------
宗教心理學(英語:Psychology of religion)是一種把心理方法及解釋框架應用於宗教傳統、宗教本身及個人的科學。這門科學嘗試透過心理學來準確描述宗教思想及行為的本身、起源及應用。雖說宗教心理學這門學說是由其始創人為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創立於19世紀末期,但其實相關學說在多個世紀前就已經開始出現[1]。
威廉·詹姆斯在其著作《宗教經驗的種種》中討論了宗教經驗問題,宗教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包括個人及群體在宗教活動中特有的心理現象、宗教對個人心理過程和個性特徵發展的影響,廣義的宗教意識及宗教情感等,以心理學角度研究宗教起源、功能、意識本質、意識起因、意識發展、宗教經驗的心理反應、宗教象徵的心理作用等,涉及觀察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精神分析理論、客體關係理論、深層心理學、文化心理學、生態心理學、分析心理學和超個人心理學等。在宗教起源問題方面,主要學說有認知說、情緒說及意動說。而在宗教功能問題上,主要認為有利己、價值、認識、合群社會化等功能。
儘管現時宗教有多個領域仍未為心理學所探索,但宗教及靈性在很多人的生命中佔著很重要的角色。
-----------------------------
安慰劑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6nkzhT
--------------------
即使已進入科學昌明的時代,宗教的幽靈似乎無處不在。
  許多宗教團體都介入醫院的經營,新興的宗教團體也以替人治病或教人養生吸引信徒,民眾生病之時,不但求醫也求神,為什麼宗教與醫療會如此緊密相連?
  本書收錄了十二篇論文,探討中國傳統宗教、道教、佛教、基督宗教在中國與臺灣社會的醫療布教活動,介紹其疾病觀念與治病方法,並分析宗教醫療與世俗醫學之間的關係模式。透過本書,我們可以了解,無論是宗教人物從事醫療工作,還是民眾生病時尋求宗教救助,在中國和臺灣,都是根深柢固的文化傳統。宗教對於世俗醫學有時會貶抑或拒斥,但通常會兼容並蓄。至於醫者則常視宗教醫療為迷信,並批評病人「信巫不信醫」或「棄醫而就巫」的行為
作者簡介
林富士
  1960年出生於臺灣雲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宗教史、疾病史與文化史。著有《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鄉出版社,1988初版,1999新版)、《紅色印象》(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0)、《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臺灣的厲鬼信仰》(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小歷史──歷史的邊陲》(臺北:三民書局,2000)、《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臺北:三民書局,2001)、《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等書。
目錄
導言:宗教與醫療的糾葛(林富士)
從甲骨文看商代的疾病與醫療(李宗焜)
一、前言
二、研究歷史的回顧
三、甲骨文中所見的疾病
四、殷人心目中致病的原因和疾病的治療
五、結論
古代東亞世界的咒禁師(張寅成)
一、序言
二、中國古代咒禁師的出現與傳播
三、日本古代咒禁師與道教
四、餘論
醫者或病人:童乩在臺灣社會中的角色與形象(林富士)
一、引言
二、「童乩」釋義
三、童乩的醫療者角色
四、童乩的疾病觀與醫療法
五、精神異常與人格解離
六、巫病與成乩
七、另一種病人
八、結語:另一種醫者
宋代道教醫療:以洪邁《夷堅志》為主之研究(莊宏誼)
一、前言
二、洪邁《夷堅志》所載道教醫療案例
三、《夷堅志》反映的道教醫療觀念與方法
四、結語
道教與種痘術(姜生)
一、道教之特有傳統與種痘免疫術之發明問題
二、從司痘神到種痘神信仰之發展及其內部結構
三、道書及醫籍所存道教迎神種痘科儀
漢譯密教文獻中的生命吠陀成分辨析:以童子方和眼藥方為例(陳 明)
戒律與養生之間:唐宋寺院中的丸藥、乳藥和藥酒(劉淑芬)
一、前言
二、佛教戒律中的藥與酒
三、寺院中的丸藥、乳藥和石藥
四、寺院中的藥酒
五、寺院養生藥物的背景:唐宋世俗社會中的養生風氣
六、結語
當病人見到鬼:試論明清醫者對於「邪祟」的態度(陳秀芬)
一、前言
二、邪祟的意涵與病機
三、邪祟的分類與病證
四、邪祟的診斷與治療:兼論「祝由」之義
五、小結
展示、說服與謠言:十九世紀傳教醫療在中國(李尚仁)
一、前言
二、中國醫療傳教事業的興起
三、傳教醫學的理想與實務
四、醫療傳教遭遇到的困難
五、中國人對傳教醫療的攻擊
六、反教謠言的醫療與政治成分
七、結語
天學與歷史意識的變遷:王宏翰的《古今醫史》(祝平一)
一、引言
二、王宏翰的新資料、《古今醫史》的版本與本文的詮釋策略
三、天、儒、醫三位一體的醫學觀
四、闢妄
五、定義醫療實踐
六、朱熹與醫者之社會地位
七、結語
癩病園裡的異鄉人:戴仁壽與臺灣醫療宣教(王文基)
一、治療身體或/與拯救靈魂
二、樂生院與雙重教化工作
三、結語:作為文明任務的醫療宣教
從師母到女宣:孫理蓮在戰後臺灣的醫療傳道經驗(李貞德)
一、前言
二、孫理蓮的傳道生涯
三、從施藥包紮到集資建院的醫療救助事業
四、從非正式到正式的女宣工作
五、基督教的美國與自由中國
六、結論
從師母到女宣:孫理蓮戰後臺灣的醫療傳道經驗(李貞德)
一、前言
《路加福音》第十章記載耶穌到馬大和馬利亞的家中拜訪,馬大為伺候的事多而忙亂,抱怨妹妹馬利亞只顧坐在耶穌的腳前聽道。耶穌回答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去的。」自中世紀以來,基督教會鼓勵婦女服事,便常以新約聖經中這段故事申論「天父取代家父,求道勝於家務」的道理。一九五四年為推廣臺灣傳道事業而創立芥菜種會(The Mustard Seeds Inc.)的美籍宣教士孫理蓮(Lillian R. Dickson, 1901-1983),在向丈夫申述自己走出家庭、服事社會的志向時,便曾表示「馬大的工作已處理好,想做馬利亞的事了」,並且宣稱自己「不願只當宣教師的妻子(missionary’s wife),而要當宣教的妻子(missionary wife)!」
中年立志走出家庭的孫理蓮,其宣教事業包羅萬象,卻大多以醫療救助始,以職訓教育終。自一九二七年抵臺之初,便以師母身分接待馬偕醫院痲瘋病患。一九四七年戰後重返則入山施藥、宣導衛生,在各山地鄉鎮設立巡迴診療所,並介入改善省立樂生療養院痲瘋病患福利。一九六○年代更因救助臺南北門鄉烏腳病患而聲名大噪,除數度獲得中華民國政府表揚之外,亦引起美國宣教機構與社會大眾的重視。孫理蓮並非醫療專業人員,但其參與醫療傳道獨樹一幟,有目共睹,是現代醫療傳道史中的重要人物。
孫理蓮雖受過基本的醫護訓練,但不以醫護人員自居;她雖參與第一線的醫護工作,卻不以醫護技術為傳道主力。寫信募款,創設機構,在臺灣各地建立病院、診所、產院、育幼院和職訓班等,才是她的宣教模式。她網羅歐美各國在臺傳道的醫護專業人士,卻大量仰賴美國本土信徒的捐贈推動事工。而在戰後臺灣特殊的政經環境下,愛與關懷的宗教情操毋寧是透過「美國」此一象徵網絡傳達和表現。
自十九世紀中葉以降,醫療救助一直是西方傳教士進入東方社會、宣揚基督教義的重要媒介,西方醫學亦藉此傳入中國。其間所引起的異文化接觸與殖民經驗,乃至傳教士與醫師之間的論爭問題,相關研究方興未艾。由於最初女性難以按立為牧師,有志於海外宣教者,若非以醫生、護士或教師等專業身分接受差派,便是以「醫生娘」或「牧師娘」等宣教士之妻的角色前往傳道地區。她們或持有醫護執照,或受過基礎護理訓練,在宣教人力總是不足的情況下,大多曾有協助醫療照護的經驗。可惜的是,雖然自始至終醫療傳道都有女性的參與,她們的角色、行止與掙扎,卻因論之者少,故隱而不顯。針對十九世紀到中國的女傳教士,不論是女醫師或女教師,最近都有學者論及,逐漸嶄露頭角。但自一八七○年代即參與臺灣傳道的女性,不論其醫療救助的型態如何,則仍少見學術專文討論,僅在教會紀念與宣導文字中偶現身影
孫理蓮一九二七年初次抵臺,可謂承美國婦女宣教運動之遺緒東來。至一九八三年逝世,經歷日本殖民和國民黨政府兩個時代。她雖因丈夫接受加拿大長老會差派而來,卻是以美國人的身分在臺灣生活與行動。當孫理蓮宣稱不僅要做妻子,還要做宣教士時,她採用傳統的聖經故事,將馬大和馬利亞作為兩種不同的象徵符號,用以詮釋自己中年之前與之後的活動。然而,孫理蓮的馬利亞工作包括哪些?和之前的馬大工作有何異同?她如何自我理解?別人又如何看待她?孫理蓮的宣教事工大多藉由她的書信向美國贊助教會報導,引起廣泛注意之後則又有宣教機構派員來臺參訪,為她撰寫傳記並製作宣傳影片。透過這些交流,美國人認識了什麼樣的臺灣?而臺灣人又如何理解美國和基督教?其中內涵具有何種性別意義?表現什麼醫療傳道發展上的現象?又傳達了什麼特殊的臺灣經驗?本文利用孫理蓮的書信、報告、傳記和新聞資料,嘗試回答上述問題。期望透過一位女性參與宣教的個案,呈現醫療傳道、異文化接觸和殖民議題在二十世紀臺灣的風貌
二、孫理蓮的傳道生涯
孫理蓮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湃洱湖(PriorLake)畔的小鎮,一九二五年自該州聖保羅市的馬加勒斯特學院(Macalaster College)畢業,在紐約聖經學校受訓兩年,一九二七年新婚不久便隨同丈夫孫雅各(James Dickson, 1900-1967)接受加拿大長老會差派來臺宣教。由於一九二五年加拿大長老會內部分裂,導致原屬加拿大長老會教區的北臺灣人心浮動,一九二六年宣教士多人離臺或南下加入英國長老會,因此北臺灣人手極度缺乏。美國籍的孫氏夫婦便是呼應加拿大長老會的緊急招募而來,並且一抵達臺灣便加入宣教,除了努力適應環境、學習語言之外,亦協助當時留守北臺灣的偕叡廉牧師(Rev. G. W. Mackay)、明有德牧師(Rev. Hugh MacMillan)和戴仁壽醫師(Dr. George Gushue-Taylor)。孫氏夫婦來臺兩個月之後寫信回國,以自嘲的語氣形容在上街購物時抓住機會和客氣恭謹的店家練習臺語,並提及必須在新年期間準備餐點招待戴仁壽醫師在馬偕癩病診療所的兩百多名病患。事實上,到一九四○年十一月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局勢緊張暫時離臺之前,孫理蓮大多也是以學習適應和協助招待的方式參與宣教工作。
(一)「馬大」的歲月
一九二七到一九四○的十三年間,孫理蓮以師母,也是宣教士之妻的身分在臺灣生活。孫雅各在一九三○年代理淡水中學校長,翌年又出掌臺北神學校(臺灣神學院前身),身兼數職加上慷慨好客,同事學生往來聚會頻繁,家中經常高朋滿座。雖然宣教士的薪水在初來乍到時尚稱夠用,但各種細節卻不能不靠孫理蓮打點,幾年下來,亦不無捉襟見肘的時候。身為女主人,除了張羅訪客的飲食起居,還得在同工意見相左、爭執不休時,巧妙介入、化解僵局。孫家被臺灣教友暱稱為旅店,孫理蓮便以旅店主婦自況。水土不服加以辛勞持家,使她最初三年兩度喪子,見證了宣教生涯的代價。她的家信亦透露在臺外國人士因長期處在緊張狀態以致於身體患病或道德崩潰。面對勞累困難,她選擇到淡水海邊散步,保持平靜。由於宣教士之間住房分配之故而數度搬家,她則形容窗簾因頻遭修剪已面露憂鬱之色。事實上,嘗試幽默以對,是孫理蓮早期以師母身分在臺生活時自處處人之道,使她的書信一方面洋溢著風趣的文采,另方面也透露對自己生活並不滿意,但對環境也無可奈何的態度。
寫信是孫理蓮調整情緒、紀錄人事、報導臺灣的方式。由於這個時期她並非以宣教士而是以師母的身分寫信,她的信中充滿側面觀察的奇聞逸事,比較少關於教會事工的直接說明。來臺初期,她筆下的臺灣人具有勤儉、率直、不諳文明禮儀的形象。她形容教堂敬拜時男女分坐兩邊;本地牧師講道比手劃腳、充滿戲劇感。她描繪臺灣婦女面容光潔、個性堅毅,有如聖徒;但姊妹會時卻人聲嘈雜,私下交談者有之,小孩奔跑哭鬧者有之,以致於領會講道者會施行權威式的震撼教育,不如北美教會來得溫柔安靜。至於在孫家舉行的茶會,則因本地人號召鄰里「到外國人家裡喝茶」而造成人數爆滿,加上「從山地來的女人不瞭解我們的方式」,只顧著取用茶點,並不會暫停和女主人寒暄,以致於蛋糕總是供不應求。孫理蓮的家信中充滿這類寫異述奇的小故事,透露了她來臺初期經由人我差異認識他人並定位自己的過程。
不過,自一九三七年日本大舉侵華,殖民政府在臺軍事演習日益增加,軍事管制漸趨嚴格,在臺宣教士的生活也越發困難。雖然孫理蓮在信中仍努力以詼諧的筆調形容槍尖下的生活,嘲笑自己的日文能力僅足以“kon nichi wa”面對日本哨兵的刺刀,不過物資日漸困乏、家中頻遭監視,都使她深感寂寞和危險。同時她筆下的臺灣人也開始充滿苦難的形象。她描述一九三七年九月的某天傍晚和孩子吃過晚餐,便看見日本軍機紅光閃過淡水上空,不禁為成千上萬即將喪子的中國母親哀痛;又形容自己在震耳欲聾的轟炸機飛越時努力撰寫代禱信,卻不知該如何請求在美親友為臺灣禱告。由於臺灣的統治者發動戰爭,孫理蓮擔心美國信徒不能體會臺灣人民的進退維谷。她在信中轉述宣教士和本地信徒之間口耳相傳的故事,描寫臺灣男丁如何不願當兵、女孩不願隨軍服務,而他們又如何遭到日本統治者的監視逮捕。同時,美國政府對於堅守崗位的海外宣教士並未積極支援,則令她產生怨尤,認為「美國政府看待我們就如我們看待一些腦袋壞掉的窮親戚一般,雖生氣丟臉卻又不能完全斷絕關係」。這種同處邊緣流離的經歷,似乎使她和她傳道對象的臺灣人產生了特殊的情感認同。
由於美日關係日趨緊張,在臺宣教士安全堪虞,孫氏一家終於決定在一九四○年十一月離臺。在美短暫停留之後,孫氏夫婦旋經加拿大長老會重新差派,前往南美洲英屬圭亞那宣教。在圭亞那的五年令孫理蓮對自己的認識頗有轉變。雖然同屬白種人,孫理蓮自覺和英國殖民婦女風格迥異。她形容白種殖民人士以各種舊社會的繁文縟節來展現特權,而來自民主新世界的她則完全不理會這一套。她騎自行車出入,令有司機駕車的英國婦女目瞪口呆,又親自擦洗教會地板,對比當地女性只會坐而言、不能起而行,而且她還是殖民地唯一一位自己做飯的白種女人,但她卻自豪地表示她的家人都「擁有良好、清潔、健康的食物」。
孫理蓮從圭亞那寄回家鄉的信中,那些來臺初期用以形容臺灣婦女勤儉率真卻不符合文明禮儀的形象,似乎轉而用來描繪她自己,成為區隔美國新世界宣教婦女和英國舊社會殖民婦女的一種方式。此外,由於在圭亞那宣教的人手和資源匱乏,孫理蓮必須參與家戶以外的事工。她在路邊向人佈道,拜訪平民家庭,負責農場上的聚會,對著成百的兒童講道等等。這些超越過去照顧食衣住行等妻母角色的服事,令她深感快樂。一九四七年戰後返臺,孫理蓮回憶在圭亞那的兒童事工和戶外宣教經驗,希望能在臺灣繼續類似的服事。


http://sites.powercam.cc/sysdata/68/268/doc/9925e39abc090850/attach/11780.pdf

2020-05-19_155829


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 - 林富士 - Google 圖書

2020-05-19_160157


http://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5409/2/n069122017202.pdf

2020-05-19_160414


宗教與醫療 - 林富士 - Google 圖書

2020-05-19_160542


http://www.rsd.fju.edu.tw/images/uploads/FJRS/15-06.pdf

2020-05-19_160854


美國夢的詮釋系列叢書3 - 賈勒特, 約瑟夫.墨菲博士, 吉納維芙.貝倫德 - Google 圖書

2020-05-19_194442

美國夢的詮釋系列叢書3 - 賈勒特, 約瑟夫.墨菲博士, 吉納維芙.貝倫德 - Google 圖書


禱告與療癒的關聯
撰文者:Jean Nelson (Dr. Bradley Nelson之妻)
撰文日期:2015.10.12
翻譯:廖庭均(非常感謝廖庭均小姐的翻譯!這篇真的翻譯得非常好,值得一看再看。)
假使此生有一門讓我與尼爾森醫師學到的特別功課,那就是:
「祈禱,彷若一切皆由天。成事,彷彿一切責任歸己。」
(“Pray like it’s all up to God and work like it’s all up to us.” )
我們觀察體認到,日復一日,當我們全心全意跟隨著神的引領,將得以蒙福。只因祂是源頭,賦予我們領受美妙祝福的光、大能、療癒、力量、撫慰、理解與愛。禱告不但是這份療癒工作的基礎,也是生命中任何事物的根本。
更是由於難以計數的對神禱告,《情緒密碼》與《身體密碼》進入我們生命中。祂應許我們的意圖與渴求:「對療癒能更深入的理解、用上天給予的來幫助人們。」同時,我們也做足各種深究與反覆操練的功夫。多年來,在尼爾森醫師從事身心靈整合療癒的過程裡,這套療法如同一片片拼湊起來的藍圖,逐漸完整清晰。
時光荏苒,這套療法由尼爾森醫師精粹得更易學、更簡練。當你使用它時,切記,這全來自於向上天的呼求協助。我們亦對此充滿感恩之心。假如你不確定如何進行正確的祈禱並想了解,「情緒密碼」一書的第10章最後一頁記錄著長久以來成功幫助尼爾森醫師工作的禱詞。
無論你的宗教與文化背景是什麼,任何人都可以虔誠禱告。工作的需要讓我們在世界各地旅行、與各宗教文化接觸,我們的感想是:區隔人與人之不同的,是有否對信仰的虔敬心,而非宗教名稱的相左。神的名稱選項多不勝數。尼爾森醫師和我的禱告對象與其他基督徒相同,是天父——以主耶穌之名。有時我們也以其他名字稱呼祂,Higher Power(至高無上的力量)、Creator(造物主)、God(神),而這只是為了讓世人了解:
1.我們都是神的家人
2.這個療法是為了每個人而存在的
並不受限於與我們同觀點同宗教者。我們相信,每個人都來自慈愛的神、每個人也都是祂的分身。我想很多人會同意這個看法。所有渴求感受禱告之益的人,我們以個人經驗為出發點,鼓勵並邀請你們一起禱告,共同體驗這其中的奧義與回報。當你帶著誠意與信心禱告時,將接收到來自神的、具備各種功能的光,這些功能包括療癒自己與他人。我們尊重所有人的宗教信仰選擇,也期盼上述的鼓勵並未冒犯到任何對象。這麼做完全基於我們對神的愛,也確信它深愛每個人、祝福且幫助每個生命去學習與療癒。
來自上天的光,能保護你在療癒的過程裡不受矇騙。宇宙中有光的力量與黑暗勢力。我們發現假如你特意請求神賦予的光,祂總樂意幫忙。相反的,黑暗勢力虎視眈眈等著讓你的療癒脫離正軌。黑暗勢力不希望療癒發生,所以它常費力阻止你療癒自己與他人。所幸,只要向神禱告,祂始終能伸出援手。我們目睹許多奇蹟般的療癒效果,也了解到:一切都歸於上天的力量。身為療癒師,我們何其有幸得以承載著愛、慈悲與光。假使我們都來自於神的國度——神聖之光的源頭,那麼,我們與生俱來的神聖光點將得以藉由祈禱,擴大為每個人獨有的光與明晰。
做為療法的創建者,我們強烈建議每段療程都佐以禱告。工作開始前,請求神指引與療癒我們及他人,是我們的標準程序。接收與確認來自上天的激勵,是極其甜美的經驗。假如神是療癒的源頭,在疾病發生的當下與進行所有療程的當中,禱告更是理所當然。杜克大學的Harold Koenig博士說:「研究顯示禱告能預防人們生病。當人們已患病時,禱告能讓身體更快康復。」有一份詳盡的分析,針對超過1500位的具公信力的醫療個案,指出:有虔誠信仰且常禱告的人,擁有較健康的身體與心理。
禱告與上教堂對健康有多方面的裨益,甚至能延長壽命達7年。「禱告的力量是無遠弗屆的!我親身體驗的一切讓人瞠目結舌。」原本是無神論者的Tom Knox承認。身為作家與研究者的他說:「過去30年來,逐漸成長卻未受重視的科學證據顯示,宗教信仰在醫療健康、社交關係、心理狀態都是非常有益的。」其他益處包括了:免疫系統的提升、視力與聽力的改善、血壓的降低、乳癌更快速復原、更佳的心臟健康。常禱告並參加信仰支持團體的人們,有較好的抗壓性、對未來更抱著希望、更樂觀、較少焦慮、較不易憂鬱、較少自殺的行為。十分有趣,信仰神及禱告的人,動機可能並非出於科學證據的優點,更常見的是由於親身體驗設定意圖、堅定信仰的進行禱告,所得到的見證。
仍有許多在黑暗中的受傷靈魂,迷失在抑鬱與傷心遺憾中,等待著救援。好多人看不見自己的價值、對未來絕望、感到孤寂,還有一些人受了傷害、覺得氣憤、苦悶怨恨。尤其在10-24歲的青少年族群,特別盛行以自殺為手段來解決問題,是這段年紀死因居第二位。遭受侮辱凌虐與心理失衡是導致青少年自殺的最主要原因。孩子們亟需能為情緒療傷的方法。報導顯示,美國有19.3%的青少年認真想過自殺,也就是大約每5個人就有1個。據估計,每年在美國有100萬個青少年嘗試自殺,其中大約1700人因此失去生命。對他們來說,活著的痛苦已遠超過其他一切。背負著那些傷害與問題的重擔,活在黑暗裡、不知該往何處尋找療癒之道,為他們的未來埋下重重危機。
還有什麼比從光之源頭尋找解答更恰當呢?當我們透過禱告與神連結上,尋求協助清理身陷困苦的人身上的負面能量,這就是以光之能力驅逐黑暗勢力。如同光明來臨時,黑暗逃離; 靈性上,光也將戰勝黑暗。愛、禱告、專注的意圖、信仰,能將天上的光帶入人間 !曾體驗過這療法的人們總是自述著:「我變輕盈了,彷彿重擔被移除般。」在療癒後,他們對前景更有信心、感覺更幸福與平靜。當個案的身心重回平衡,他們的表情與態度煥然一新,身體的病痛也大幅減少了。
情緒密碼與身體密碼是得自於我們多年來禱告與實際操作的總結。藉由連結到光的源頭、療癒力與愛,我們親眼見證了心、情緒、身體的多重療癒。你,也將見證奇蹟!如同尼爾森醫師常說的:「我只不過在此為上天服務。(I just work here.)」,他想表達的是——將這一切榮耀歸功於屈居幕後的神。在這項工作中,我們總是感到神一直與我們同在。天堂的光提昇、啟發與教導我們,讓我們能擔任這療癒奇蹟當中的一個小螺絲釘。我們禮讚上天 !那些與神已發展出獨特連結的人,在禱告中往往能獲得更多。牢記這些,想像一下:當我們共同捲起袖子為此努力並向神禱告祈求,祂隨之而提供的光與祝福,能為這個世界做出多少改變 !
-----------------------------------
Dr. Bradley Nelson –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ealing and Prayer https://bit.ly/2WIIHbd
祈禱療法是一種科學的治療方法
祈禱療法是意識和潛意識為了達到一個特定的目的,受到引導后所產生的和諧作用。 在進行祈禱療法時,你肯定知道你在做什麼,以及為什麼這樣做。 你相信癒合的自然法則。
祈禱療法有時稱作精神治療或科學祈禱法。 在祈禱療法中,你有意識地選擇一種固定的想法,一種想像上的畫面或你打算要經歷的計劃。
你意識到你能將你的想法或想像中的畫面,通過感受它的實際存在,傳遞給你的潛意識。 當你能對你的這種精神態度保持忠誠,你的禱告就會得到回應。 祈禱療法就是為了某種目的所進行的一種精神作用。
假設你打算採用祈禱療法來解決一個困難;你意識到你的問題或疾病(不管什麼問題)都是由於一些消極的想法引起的,是你潛意識中的恐懼等思想在作怪。 如果你能成功地清除這些不良想法,你的問題就解決了。
因此,你將想法傳達給潛意識,相信它的無窮智慧和力量,它無所不能。 當你這樣做時,你的恐懼心理就開始消退了,並且戰勝了許多錯誤的想法。
你感謝將要產生的美好結果,心裏不斷地排除消極的東西,你感受到了引領。 你不斷地堅持禱告,拒絕一切消極思想的產生,堅信問題會得到解決。 這種心態使得意識和潛意識達到完全地和諧統一,潛意識就會釋放癒合力量。
作者簡介: 約瑟夫·墨菲是世界潛意識心理學權威,一位深受世人尊重的思想家和心理學家,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他在世界各地講學、著書立說,講述人生的法則和生命的內在含意,著有幾十部心理學方面的作品。
運用潛意識恢復健康的實例
被稱為信仰治療中的信仰同《聖經》中的信仰不是一回事,《聖經》中的信仰指的是意識和潛意識的相互作用。
而對能夠產生癒合作用的信仰缺少真正科學意義上的解釋。 他可以聲稱他有特異功能,而盲信的病人可能病就好了。
南非伏都教和世界各地的巫醫一樣,通過咒語來治病,讓病人觸摸所謂的聖人骨頭或其他什麼東西,讓病人忠實地相信這種療法。
其實任何方法,只要能使你消除擔憂和恐懼,堅信疾病能治癒,都應該是好方法。 有許多人聲稱他們的理論如何有效,如何的正確,其實並非如此。
為進一步解釋盲目信仰是怎麼回事,我們來回顧一下前章談到的一位瑞土內科醫生梅斯莫的例子。 在1776年,他聲稱用磁鐵撫捋病人的身體能看好病。 後來他放棄了磁鐵療法,發展出一種"動物磁學"理論。 他認為磁如同流體,充滿整個宇宙,磁在人的有機體內是最活躍的。
他認為這種磁的流體是從他的身上流向病人的,從而治好了病人。 當時許多人向他求醫,也確實有許多病被看好了。 梅斯莫去了巴黎,當地政府任命了一個調查委員會,組成的人員有內科醫生、科學院院士,當時本傑明•佛蘭克林也在其中。
調查報告承認梅斯莫的治療事實,但無法證明他的磁學理論的正確性,認為治癒效果是病人的想像力的結果。 不久,梅斯莫被流放,於1815年去世。
之後,佈雷德醫生證明瞭磁流體與治病無關。 他發現病人在催眠狀態下,通過暗示,許多梅斯莫的所謂磁學現象也產生了。
顯而易見,所有的這些治癒情況都是由於病人的想像力和他們的潛意識在受到暗示后所產生的結果,都可以被定為盲目信仰。
因為在那些年代裡,沒有人能真正懂得得治癒的原因。 精神治療中需要的信心純粹是主觀信仰,只要客觀意識不主動反對主觀信仰,主觀信仰就能起作用。
在對身體的治療中,需要意識和潛意識的共同作用。 當然不一定非得要進入一種被動的催眠狀態。 雖然在這種狀態下,放鬆的心情和身體易於接受主觀印象。
最近,有人問我:「一個牧師看好了我的病是怎麼回事。 牧師說,不存在什麼病不病的事,可我不相信他說的話,病也好了。 "這個人首先認為他的智慧受到了侮辱,他反對像這樣明顯的荒唐說法。
但事實很簡單,他首先得到話語的安慰,然後牧師讓他進入一種完全的順從狀態,不准說話,暫時不去考慮任何事情。 牧師同樣也進入被動狀態。 他靜靜地禱告半個多小時,認定這個病人會得到痊癒,得到平安。 病人在思想上得到了解脫,病也就好了。
很明顯,他在治療時所處的被動狀態使他的主觀信仰起了作用,牧師認為"他會痊癒"這種暗示進入他的潛意識。 牧師的主觀意念和他的主觀意念達到了完全的一致。 牧師並沒有因為病人會對治療產生疑
慮而受到自我暗示的抵觸。
在催眠狀態下,意念中存留的抵抗因素被降至最低點,從而也就有了結果。
假如你住在紐約市的母親病了,你卻住在洛杉磯,你就可以為她禱告。 創造萬物的靈(潛意識)會為你服務、為你做工的。 它對你的反應是自動的。 你先在自己的腦海中確立一種內在的"實現",這種"實觀"會通過潛意識起作用,因為只有一個創造萬物的靈。
你對你母親身體健康的追想,通過這樣一個萬能主觀的靈,啟動生命的活力,最後通過你母親的康復來體現。 因為所有人的潛意識都歸於同樣一個創造萬物的靈。 在心靈的世界裡是沒有時間和空間概念的,正是這個惟一的靈作用於你母親,不管她在何處。
其實在現實中不存在著"缺席"治療,因為萬能的靈無所不在。 你不需要去發表一些想法,你只要有意識地去思索和期待你母親的健康和平安,這一切就會在你母親的體驗中實現,就會有結果。
下面有個很好的例子來說明這種缺席療法。 最近有一位在洛杉磯的廣播聽眾為她在紐約•的母親做如下祈禱(她母親患了冠狀動脈血栓病):
治癒的大能就在我母親身邊。 她的身體狀況只是她思想的反映,如同螢幕上的影子。 我知道,要想改變螢幕上的影子。 我必須更換放映盤;我的思想就是我的放映盤。
我 現在放映的就是我心思圖像;我祝福我母親的身體健康,心裡平安祥和;曾創造了我母親一切的無限大能現在充滿了她的每個細胞,平安如同河水在她體內流淌;醫 生們在聖靈的引導下,實施的每個治療方法都是正確的;我知道疾病沒有最終的能力。 我期待愛和生命的無限,我堅信母親會健康、平安。 "
她每天都像這樣祈禱幾次,幾天后,她母親康復了。 連專家都感到吃驚,他們讚歎她對上帝的信心。
一位心理學家朋友告訴我,他的肺部曾發炎,x光檢查和醫生診斷表明,他患了肺結核。 但在每天晚上睡覺前,他都祈禱:我現在每一個細胞、每根神經、每個組織、肌肉都在重建,我正在恢復健康——這不是他的原話,只是一些大意。
大約在一個月後,他的病好了,x光檢查也顯示了痊癒的狀況。 我想知道他的方法。
我問他為什麼在睡前禱告。 他說:「在睡眠期間,潛意識非常活躍,不停地在工作。 因此,在睡前告訴它做些什麼對你有好處。 "
這個回答很好。 他從不提煩惱的感覺,只考慮健康平安的事。 所以,你應該停止談論那些不愉快的事,不要提及它們,不要在不愉快的事情上消耗精力或對它們產生恐懼。 向這位心理學家學習,成為一個精神上的外科醫生,將你的麻煩如同修剪樹枝一樣剪下來。
如果你經常提起你的疼痛或癥狀,你就阻礙了潛意識的活力,抑制了它的治癒力量。 此外,根據心理法則,這些不良的想像會成形,成為恐懼的心理障礙。 因此,只讓生命中的美好充滿你的心靈,在愛中生活。
要點
找出是什麼原因治癒了你。 要認識到,對潛意識的正確引導會對你的身心都有好處。
向你的潛意識祈求前,要制定一個詳細的計劃。
想像所期待的結果,感受它的存在,堅持這樣做下去,你就會有結果的。
決定信仰什麼。 知道你心中的想法就是你的信仰,因為你怎樣想就怎樣行。
相信疾病是災難或信仰什麼會傷到你是愚蠢的。 應該相信健康的、平安的、成功的、富有的和一切美好的事。
養成習慣去思維偉大和崇高的事情,就會產生偉大的行動。
在生活中運用祈禱的力量,選擇一種計劃或想法,從感情上與它結合,忠實於這種態度,你的祈禱就會有答案。
治癒的力量可以通過信仰獲得。 信仰就是有關意識和潛意識共同作用的知識。 信仰與理解相伴。
盲目信仰是指病人對治癒的力量缺乏科學的理解。
為親人祈禱會通過一個萬能的靈起作用。 也就是說你對他們的平安和健康的祝福會在他們身上體現出來。
潜意识疗法 - successandu https://bit.ly/36h5BKe
---------------------
愛是治療,除了愛這世上並無其他治療。

祈禱是愛的最高形式。假如愛是花,那麼祈禱是香氣。愛可見,祈禱不可見,愛是一個人和另一個人之間的事,祈禱不是個人而是整體的事。愛有限,祈禱無限,假如你能夠祈禱,便不需要其它治療。

昔日,有些人來到這世界,是一些有宗教性的人---佛陀、基督。他們的出現能夠治癒,因為他們已經癒合了而且完整了,他們的完整性是有感染力的; 就像疾病會傳染,治癒也一樣。正如病患能夠從其他人身上感染,你也可以從其他人身上沾上一點治癒的能量。但這方面,精神分析師幫不上忙! 他也許能夠以他的智慧幫你解決一點問題,也許他能夠找出你的問題所在---當你知道原因後你會感覺好一些,你並不是一無所知的。但只知道原因一點幫助也沒有。你依舊飽受折磨: 精神分析師會告訴你,你的痛苦是因為你母親,因為你的成長過程,因為你的童年。這是可以讓你感覺好一點的:因為這不是你造成的,是你的母親。反正總有一些東西可以讓你去譴責。精神分析學把責任轉移,它使你感覺輕了,負擔卸下了,但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只是知道起因是不會讓起因消失的。
宗教是一個全然不同的維度:它不會把責任轉嫁給別人,不會胡亂譴責。事實上,它讓你生平第一次感覺自己的責任。精神分析學是一種賄絡,是某種潤滑劑,它幫助你的自我,給與它力量,把責任推給別人。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遊戲,因為一旦你開始把責任丟給別人,你便永遠不會轉化,因為你永遠不會感覺到自己有責任。這便是這年代的一大劫難!

宗教是一個全然不同的態度: 它讓你覺得自己有責任,它針對你的自我。它說:「是你!你選擇的生命模式是你自己的責任。任何一種模式你都可以選擇,沒有一種模式綁著你。」
佛陀和每個受苦的眾生一樣生於同一個社會,然而他做到了活在當下,那是個極樂世界。故此社會不可能有責任。基督和猶太人、和每一個人一樣生於同一個社會,但他已達到神。
宗教讓你負責任、讓你感到自由,自由和責任是一個錢幣的兩面。假如你還沒準備好負責任,你永遠不會自由,你會一直受束縛所綑綁,受別人所束縛。
精神分析學令你感覺受束縛,它無法真正幫助你。祈禱讓你自由,祈禱的意思是宗教,祈禱的意思是:你負責任,你選擇你的生命模式。現在已無需小題大作了,如果你不喜歡,就把它甩掉。適隨尊便!絕對適隨尊便!在覺知的一刻中你可以把它甩掉。那就是頓悟、是三摩地: 在了解的一刻、在看到「我在揹負著它,如果我不想這樣,我沒有必要這樣。沒有人可以強迫我,命運不可以,社會和教會也不可以」的一刻,把整個鬧劇丟棄。
它可以被丟掉的,因為你內在的本質是自由的,它不受你的性格左右。性格就像衣服:你可以把它脫掉,你隨時都可以赤裸身子。你的本質隨時可以赤裸,當本質赤裸時,你被治癒了---因為本質不會生病,本質永遠都是健康的、完整的。
祈禱是放下所有性格的終極方法---基督徒、印度教徒、耆那教徒、佛教徒、德國人、英國人…祈禱是個途徑,它卸除性格上的所有裝備,讓你純淨;天真。在純淨和天真底下,人開始鞠躬。你也許不相信神,你不必相信,因為一個信者不會是一個有宗教性的人。當你徹底裸露於你的本質,當你脫光你所有的衣服---你脫光了所有加諸於你身上的負擔,你斷離你所學到的、所有你學回來的東西,你被栽培、被教導的東西---你頓然清澈,彷彿回到你出生之前,你的本來面目就在那裡,它一如朝露清新,又如晚星閃閃動人,百花齊放,樹木叢生,更有如純樸天真的孩子,動物、鳥兒。
在這個片刻你深感喜悅,這份喜悅讓你鞠躬---不是對神。記住,你不需要相信神。是一腔感恩之情令你鞠躬,你的鞠躬是沒有對象的,你僅僅只是因為沐浴在無限的喜悅中而鞠躬,沒有其他原因---你自感不值,你受不起這一切,你覺得自己沒有掙到它---叫你如何不感激存在呢? 你鞠躬,你臣服,你五體投地,默然靜極; 你的心悸動不已,在狂喜的脈動之中; 你的呼吸敲出不同的拍子,奏出不同的旋律,你整個能量在飛舞、在流動,你與存在和諧一致。這就是我所指的祈禱,不是教堂和寺廟那種,那種是鸚鵡學舌,這才是正式的。這無關乎真正的祈禱,但這祈禱能治癒,這祈禱是真正的療法
祈禱與治療_金色花的奧秘 @ Bala的探索 :: 痞客邦 :: https://bit.ly/36eJOmj
-------------------------------
信仰治療(英語:Faith healing),是指透過祈禱或宗教靈修的方式,對生理或心靈上的疾病,藉著上帝或神靈的力量,進行醫治及治療。
宗教證據及批判
一些意見認為,宗教治療的療效,能間接提供有上帝或超自然力量的證明。一些意見則認為,宗教治療,在排除假記憶、錯誤記憶及造假可能後,可能只是安慰劑效應及大腦作崇。------------------------------------
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藉由祈禱、冥想、放鬆, 可以減緩甚至預防許多疾病,心靈的治療力量如何而來?如何運用?
★11/18康健樂活節,帶你一起來健走!免費報名,早鳥報到獨享好禮>>
心靈能治病?現代高科技醫學雖可對抗急性感染,也可移植器官。然而現代人卻面對愈來愈多與壓力、生活形態很有關的慢性病,包括高血壓、背痛、心血管疾病、關節炎、憂鬱症,以及癌症、愛滋病等慢性重病。
醫生不僅可能無法解除病人的病痛,而且無休止的高科技檢查醫療,也使病人倍感疏離。
二十多年前,沒有哪位醫師敢提出例如禱告等心靈力量,作為治療方式的研究。
事實上,過去一百多年來,西方醫學亟力要與神秘主義劃清界限。像心理學界的佛洛依德,便相當鄙視宗教式的神秘主義。
但現在,卻有愈來愈多人想尋求心靈力量與治療之間的關聯。
時代雜誌與美國有線電視網(Time/CNN)曾在1996年以一千多位美國人做民調,發現82%的人相信禱告的治療力量,有64%的人認為醫生應該與那些需要禱告的病人一同禱告。
據估計,美國人一年花在另類療法與宗教治療師的花費高達300億美元。
在英國,三個人中就有一個求助於身心療法,治癒疾病。
心靈類的書籍並且是美國出版界成長最快的類別。也有此類電視節目,吸引眾多觀眾收看。大眾媒體包括時代雜誌、新聞週刊、紐約時代雜誌等,均陸續報導相關主題(國內公共電視台也將於一月九日起每週日上午11時播映。)
心靈研究方興未艾
另一方面,醫學界支持心靈具有健康益處的研究,也方興未艾。
愈來愈多的美國醫學院提供身心靈兼顧(holistic)及另類醫學(如觀照靈魂)等課程。
哈佛醫學院繼續教育數年前首開「心靈與醫學治療」的課程,將宗教界學者與醫學權威齊聚一堂,討論治療疾病與病痛時,心靈力量的角色。
目前全美約有60所醫學院都開了與此相關的課程,與5年前只有3所醫學院開課的情況,不可同日而語。
心靈治療其實存在已久,甚至早在現代醫學進展前。例如原始部落中,巫師(shaman)有治療族人疾病的力量。
心靈(spirituality)的拉丁文字根是spiritus,意思是呼吸(breath),意指生命的呼吸。
沈思、冥想、禱告、宗教儀式與其他心靈方式,具有釋放人類心裡最深層的生命壓力,以及能補世俗的醫療介入所不及的程度。
哈佛醫學院教授班森(HerbertBenson)在1975年所著的《鬆靜反應》一書中指出,藉由參與簡單的冥想,病人可對抗一些與壓力有關的疾病。
他發現,藉由將心思集中在單一的聲音或意象,心跳、呼吸與腦波都會慢下來,肌肉放鬆,腎上腺素的作用及其他與壓力相關的荷爾蒙都降低。這樣的反應與人面臨壓力時「戰鬥或逃跑」(fightorflightresponse)的反應,截然不同。
他的研究顯示,藉由經常誘發這種鬆靜反應,75%的失眠症患者可開始正常睡眠,35%不孕的婦女懷孕,34%受慢性病所苦的病人,減少用止痛藥。
班森也指出,禱告與鬆靜反應有相同的生化變化。
禱告會影響腎上腺素等或壓力荷爾蒙,而使血壓降低,心跳與呼吸更放鬆等。
陸續也有證據顯示,藥石罔效時,宗教與心靈力量介入治療,對病人的確有益:
■1995年Dartmouth-Hitchcock醫學院的研究發現,預測232位心臟手術病人的存活率,其中一項有利的指標是,病人從宗教信仰中獲得力量與舒適的程度。未能從宗教中感受力量與舒適的病人,和那些從宗教中感受到力量與舒適的病人相比,死亡率超過3倍。
■學者拉森(Larson)所做的30年血壓調查顯示,上教堂的人和不上教堂的人相比,血壓較低;即使控制抽菸等其他危險因子,血壓仍低5毫米。
■其他研究顯示,控制抽菸與社經因素的影響下,經常上教堂的男、女性,比起那些不太上教堂的人,死於心冠動脈疾病的機率低50%。
■美國國立老年中心在1996年,調查4000位住在北卡羅來納州的老人,發現固定參加宗教活動的老人,比不參加者或只在家做禮拜的人,較不會憂鬱或有其他生理健康問題。
■許多研究發現,有宗教信仰的人,罹患憂鬱症及焦慮等相關疾病的機率較低。不上教堂的人與經常上教堂的人相較,自殺機率高出4倍。
心靈、思慮究竟如何影響細胞?過去20年來,科學家開始測量,科學研究的新領域──心理神經免疫學──受重視的程度日增。
醫學界近來更證明,理應屬於心意識層面的壓力,會降低身體對抗疾病的免疫防衛功能。
心識與免疫系統相通
科學家發現心識與免疫系統的聯繫有兩條主要通路。
其一,紐約羅徹斯特大學神經系統學家費素澤博士發現,屬於免疫系統細胞的淋巴結,與神經結尾端溝通連結,而神經細胞則直接連到大腦。藉此,身體免疫系統與心識有具體的連結。
另外,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的白洛克博士也提出,在壓力下腦激素會釋入血液,抑制免疫系統製造抗體的能力。亦即,大腦與免疫系統有共通的化學語言,彼此可互相溝通。
他的論點經過大約10年的論辯,才被認同。目前醫學界認為,這些激素對免疫系統的影響更大。
處於壓力下,下丘腦會傳達電子及化學訊息給腦下垂體,腦下垂體再傳送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給腎上腺,刺激每個腺體釋出30個以上的化學信使,氫基可體松是其一。
而從動物實驗中已知,氫基可體松會改變免疫系統中白血球的數目,對是否罹患重大疾病有深遠影響。例如,改變氫基可體松的數量,可讓動物從完全不患關節炎,變成罹患關節炎。
儘管醫學界才開始接受心識與身體相連的證據,一般大眾早捧著初期報告,作為日漸信賴另類醫學的正當理由。
一些醫療機構在治療病人時,也開始利用病患自身的心靈力量。
1996年美國一項針對269位家庭醫師的調查發現,99%的醫師都相信禱告、冥想或其他心靈與宗教活動有助於醫療,超過50%的醫師指出,他們現在治療病人時,會採用放鬆或冥想等方式。
而在德國胡夫蘭診所,病人都是從別處轉來的絕望患者。醫師運用音樂治療、藝術治療、光線療法、水療、按摩等,協助患者恢復生理平衡,發掘自發性的痊癒能力。
美國放療醫師西蒙頓多年前則發現,癌症病人如果運用觀想並配合傳統西醫治療,5年的存活率是平均存活率的兩倍。
美國癌症治療師卡爾賽門頓的書很暢銷,他強調病人要喚醒「內在自我」,凡事要往好處想,避免負面思考。
賽門頓指出,情緒會左右人體的復原系統。平靜祥和的情況下,復原系統運作非常良好;但當長期處於痛苦時,例如長期恐懼、無助、憤怒、甚至罪惡感,人體復原系統則無法有效運作。
另外,英國艾伯丁皇家診療所的心理學家沃克與外科醫師艾禮曼,也進行一項三年的實驗,研究放鬆與想像,能否阻止乳癌細胞擴散。
參與實驗的96名婦女都先經標準療法切除腫瘤,但其中半數的患者每天花時間想像癌細胞受到攻擊,另半數的婦女則否。
結果醫師發現,練習放鬆及想像的實驗組,體內專門攻擊癌細胞的白血球細胞有增強的現象。
但沃克博士仍對想像與放鬆能否治癒癌症,持保留態度。他只相信這些方法能在診斷後或治療中,提升患者的生命品質。
究竟心靈力量能否「治癒」疾病,使人更健康?目前科學家仍力求了解思想與情感影響身體的方式,尚無法做出結論。
不過,現有證據卻已顯示,心靈、心識力量可能「改變」疾病惡化的情形,可能「防範」疾病侵襲。光這一點,就值得我們發掘、善用心靈的力量。
心靈有什麼力量?
■壓力
一項追蹤近七千位美國加州居民的研究顯示,經常上教堂參加禮拜活動者,比沒有心靈活動者,明顯地較不會因財務、健康或其他日常事物而感受到壓力。
■血壓
杜克大學研究,常作禮拜、禱告或讀經的老年人,與沒有此習慣的同儕相較,血壓較低。
■康復
杜克大學研究發現,在醫院裡有宗教信仰的病人,手術後平均需11天可康復,沒有宗教信仰的病人則需花25天。
■死亡率
一項針對1931位老年人的調查指出,經常參與宗教活動的人死亡率較低。
■免疫力
一項針對1700位成人的研究發現,參與宗教活動的人interleukin-6的數目較不會提高。它是普遍存在於慢性病患身上的一種免疫物質。
■生活型態
根據1996年一項針對過去幾份研究的文獻回顧,指出心靈力量與低自殺率、較不酗酒與濫用藥物、低犯罪率、較少離婚、對婚姻較滿意等有關。
■憂鬱症
根據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有虔誠宗教信仰的媽媽,十年後其女兒得憂鬱症的機率,比媽媽沒有虔誠宗教信仰者,低60%。女兒與媽媽若有相同的宗教派別,得憂鬱症的機率可低71%。兒子與媽媽有相同的宗教信仰者,得病機率更低84%。
杜克大學針對577位因生理疾病住院的男女所做的研究則指出,病人愈常採用正面的宗教應對策略(向朋友或宗教領導者尋求心靈支持、信仰上帝、禱告),他們的憂鬱症狀與對生命不滿的程度就愈低。心靈力量能治病? - 康健雜誌 https://bit.ly/2zSOL84
Dr. Bradley Nelson –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ealing and Prayer https://bit.ly/2WIIHbd
-----------------------
不少基督徒都見證過禱告能夠醫治疾病的真人真事。近日有美國的臨床醫學研究證實,祈禱確實具有一定程度的治療效用。
美國NBC新聞近日報導了紐約布魯克林一位半身癱瘓的神父靠著禱告得醫治的故事,引起觀眾的熱烈反應,因此決定就「祈禱能否治病」這個話題作一次專題報導。該報導上週在《晚間新聞》時段播出。有一位在賓州的醫生在過去20多年來一直在研究禱告對人腦的影響,他肯定禱告具有一定程度的治療效用。
托馬斯.杰斐遜醫院(Thomas Jefferson Hospital)結合治療中心主任安德魯.紐伯格博士(Dr. Andrew Newberg)將放射性染劑注射入研究對象身上,然後觀察他們在禱告的時候,大腦產生怎樣的變化。他向記者展示在電腦屏幕上的腦活動圖,指出紅色的部分是代表休息,但當人開始禱告的時候,這些紅色都變成黃色。
Like Us on Facebook 
紐伯格說,這不但證明有腦活動水平的變化,而且我們看到多種神經遞質和大腦的化學物質也有變化。因為大腦掌控身體的基本功能,如心跳、血壓和免疫系統,所以這證明了當人禱告的時候,你可以對全身上下帶來變化,而這有可能帶來治療的效果。
根據他的研究結果,紐伯格認為,醫藥和祈禱應雙管齊下。他說,「據我們所知,這(禱告)是不能治愈癌症的,這是不會治愈心臟病人的。我們不能告訴人『你禱告就會好了』......這並不合理。」
「它(禱告)會有作用的原因是,它是那個人的信仰的一部分。」紐伯格說。
紐伯格曾觀察一些修女禱告的時候的腦活動,他表示非常「有趣」。他指出,他看到了腦裡面與「自我」有關的區域開始「關閉」。他說,「你與神連結在一起,你與世界連結在一起,你的自我就會消失」。
杜克大學「靈性,神學和健康研究中心」的醫學教授哈羅德.科尼格博士(Dr. Harold Koenig)也是長期研究信仰與其醫學作用的專家。他說,現時已有超過4千個研究希望找出信仰與健康之間的關係,未來10年這個數字將增加三倍。
科尼格指出,多數研究表明有信仰的人的心理健康比較好,較少出現憂鬱;即使患上憂鬱症,也能更好地應對。他自己的研究表明,每天禱告的人患高血壓的機會少40%;有信仰的人較少酗酒和抽煙,而且比較多運動。
「他們一般比較健康。」他說,「有信仰的人是信仰群體的一部分,並且與神建立關係,所以可以這麼說,他們是比較快樂的。這已是被證實的,現在有數以百計的研究表明了這一點。」
當然,仍有不少學者對於禱告和信仰的作用存有懷疑。《盲目的信仰》作者理查德.斯隆博士(Dr. Richard Sloan)反駁說,「吃巧克力有會令大腦活動改變,任何事情都可以造成腦活動改變......因此當人禱告的時候,腦活動有改變並沒有什麼特別。」而且他認為很多人禱告醫治後有轉好才會說出來,沒有好的就不說,所以不能說準。然而,他同意信仰可以給面對壓力的人帶來安慰,但不鼓勵人為了得到健康好處而追求宗教信仰
臨床醫學研究證實:祈禱有治療效用 | Gospelherald.com https://bit.ly/2WL1xyy


比爾蓋茲也在做的事:靜坐冥想10分鐘,強化腦力
比爾蓋茲也在做的事:靜坐冥想10分鐘,強化腦力 - 康健雜誌 https://bit.ly/2ZgWU0Z
2020/05/18 · 作者 / 林若寧 · 出處 / Cheers雜誌
靜坐冥想真的有這麼神嗎?不只達美、聯合等航空界龍頭開始提供冥想App的機上服務,知名企業如聯合利華、三星集團也將冥想App列入員工福利的重要一環。比爾.蓋茲更在個人網站上推崇靜坐冥想幫助他提升專注力、活化大腦、紓解壓力。
安迪‧帕帝康打造的冥想App「Headspace」,至今已累積超過300個企業客戶、600萬名個人用戶,人們拿起手機不是為了與他人通話,而是在冥想中與自我對話
「覺察自己身處的空間。從深呼吸開始,鼻子吸氣,嘴巴呼氣。吐氣時,輕輕閉上眼睛......。」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最近有了新嗜好──不是品酒,也不是打高爾夫,而是每週和太太一起冥想2〜3次。
冥想究竟有什麼魔力,連地表最富有的男人之一都著迷不已?起因是一本書,跟一個App。
讀完安迪‧帕帝康(Andy Puddicombe)撰寫的《Headspace冥想正念手冊》(The Headspace Guide to Meditation and Mindfulness)後,徹底顛覆了比爾‧蓋茲對冥想的懷疑。被說服的不只蓋茲,事實上安迪‧帕帝康打造的冥想App"Headspace",至今已累積超過300個企業客戶、600萬名個人用戶,人們拿起手機不是為了與他人通話,而是在冥想中與自我對話。
無獨有偶,競爭對手、主打客製化靜心體驗的App"Calm"也2017年獲頒Apple年度最佳App,顯見愈來愈多人加入冥想的行列
不只達美、聯合等航空界龍頭開始提供冥想App的機上服務,知名企業如聯合利華、Adobe、LinkedIn、三星集團等也不惜砸下重金,將冥想App列入員工福利的重要一環,藉此提升團隊的心理健康。
冥想真的有這麼神嗎?為什麼一款冥想App可以掀起如此龐大的療癒商機?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感受不到快樂,出家修行、學冥想找解答
打造冥想App"Headspace"的幕後推手帕帝康,用半輩子的生命摸索回答了這個問題。
中學時期,目睹好友、繼妹在短短3個月內因車禍相繼猝逝,生死無常的衝擊,讓他陷入低潮、恍惚的情緒泥淖。畢業後,帕帝康大學落榜,他決定離開英國,遠赴美國進入健身房工作,痛苦掙扎的時刻,冥想像一條救命繩索,為他帶來短暫的平靜。
即使不久後有了回到英國念大學的機會,他依然沒有辦法打從心底感到快樂。正當家人、朋友們為他的人生步上「正軌」慶幸時,他做了一個讓大家跌破眼鏡的決定:休學出家當和尚。
不顧周遭的反對聲浪,帕帝康剃去頭髮、披上袈裟,就此開啟了修行之路。從尼泊爾、緬甸、泰國一路流浪到俄羅斯,漫長的10年光陰裡,他每天花上8小時靜坐冥想、8小時步行冥想,覺察自己思緒與情緒的變化,彷彿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天命。
直到抵達莫斯科,一次受邀到企業教導冥想,卻被提醒不能穿著袈裟,這個微小的事件,在帕帝康心裡造成了巨大的震盪。他決定還俗推廣冥想,讓大家知道,冥想不只是一種宗教儀式。
孑然一身的他回到英國,一面攻讀馬戲藝術,一邊在倫敦市中心一對一教導冥想。2010年,他與具廣告活動資歷的李奇‧皮爾森(Richard Pierson)合作,正式創辦Headspace。
出書、辦講座課程,再用App推廣冥想
拿著向李奇父親及各方朋友借貸湊到的5萬英鎊(約新台幣200萬元),兩人著手規劃Headspace的第一場活動,整整8小時,由帕帝康站在台上,帶領參與者進入冥想,吸引200多人參與,成功打響第一棒。出版社聞風而來,簽下3本冥想書籍的出版計畫,成為 Headspace持續營運的重要來源。
不過,好的開始並沒有帶來後續的成功,長達8小時的冥想參與門檻實在太高,也發展不出穩健的營運模式。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幸好,從參與者的回饋問卷中,兩人有了製作App的清楚輪廓。他們將帕帝康一對一的實體課程重新規劃,調整為超過300堂、約10〜20分鐘的短音頻。讓課程更好入門,也打破時間與地域的限制。同時與英國《衛報》合作,免費提供「用冥想讓你專注一整年」的小冊子作為報社贈送給讀者的新年禮物,打響名號。2012年,App推出頭一個月,就為他們帶來了超過3萬英鎊的收入。
使用者可以選擇運動、健康、人際等不同內容,找到最適合的自我療癒途徑,以健康類為例,就包含了沮喪、焦慮、壓力等不同情境。每一課都從帕帝康平靜的引導語音開始,帶領使用者進入冥想狀態,覺察自己的身體與情緒,進而舒緩緊繃的神經。
如今,Headspace的使用者遍及190個國家,冥想的種子也以不同管道在人們心中萌芽。
飆高的壓力指數促使療癒市場不斷擴展,科技成為助力,陪伴人們在一呼一吸之中找回生命的真實動力。
分析Headspace的成功之道,濃縮帕帝康10年的禪修經驗固然是Headspace發展的一大亮點,但能夠讓人們在漫長的會議、爆炸的郵件之中為自己輕輕按下暫停鍵,或許才是冥想App讓現代人趨之若鶩的真正關鍵。比爾蓋茲也在做的事:靜坐冥想10分鐘,強化腦力 - 康健雜誌 https://bit.ly/2ZgWU0Z


2020-05-20_092615

Amazon.com暢銷書        
  比爾‧蓋茲2018年度唯一推薦大腦潛能開發書籍
  跟著蓋茲的冥想老師鍛鍊心智,
  每天只要10分鐘,活化你的大腦!
  谷歌、蘋果、臉書、Salesforce、哈佛大學、史丹佛大學、耶魯大學……
  風靡矽谷世界級企業和全球頂尖學府的冥想正念
  現在你也可以在家練習!
  「我喜歡10分鐘練習的成效,非常感謝帕帝康帶我踏上這段旅程。」――比爾‧蓋茲(Bill Gates)
  「有點天才!」――艾瑪‧華生(Emma Watson)
  本書作者安迪.帕帝康曾為佛教僧侶,現在是冥想正念推廣公司Headspace的共同創辦人,也是英國目前唯一通過醫療諮詢委員會許可私人開業的臨床醫療顧問,迄今在世界各地推廣冥想正念超過15年的時間,公認為英國最頂尖的正念專家之一。
  帕帝康在二十幾歲、還在大學唸運動科學的期間就決定輟學,飛到喜馬拉雅山上學習冥想。自此,他周遊列國了十年,包括印度、尼泊爾、緬甸、泰國、澳洲、俄羅斯,最後在印度北部受戒成為藏佛僧侶。2004年還俗之後,帕帝康曾在莫斯科國立大馬戲團接受短暫訓練,繼而在倫敦舞蹈與戲劇藝術學院研習取得馬戲藝術學位,同時籌劃創立傳授冥想正念的機構Headspace公司。Headspace公司提供冥想正念課程,在2012年推出第一個版本的Headspace行動應用程式,陸續獲得一些創投公司和影視名人的投資。根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全球已有超過3,000萬人下載課程,付費訂閱用戶超過100萬人。
  帕帝康還俗的使命,就是教導世人每天抽出10分鐘的時間冥想,將正念的技巧應用在日常生活中。2018年,帕帝康受邀到比爾.蓋茲家中,為他全家人進行一天半的冥想正念指導課程,蓋茲一家人的體驗,全部可以在這本書中學到。本書也列為比爾.蓋茲2018年度推薦書單,是唯一與大腦潛能開發有關的書籍。
  在認識帕帝康之前,蓋茲對冥想也不以為然。現在,他有了全新不同的見解:「對我來說,冥想其實就是簡單的腦部運動,大概就跟運動時使用肌肉的方式類似。冥想跟信仰或迷信無關,我所做的,其實就是每天撥出幾分鐘的時間,練習如何專注,遠離腦中各種思緒。」
  帕帝康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扎實的訓練背景,使他成為一個卓越的冥想正念老師。他很會說故事,用了很多很有幫助的比喻,例如藍天、道路、野馬等,來介紹冥想正念的技巧。跟你想的可能有點不一樣,冥想正念並非那麼宗教意涵,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各項活動,包括走路、吃東西、運動,甚至睡覺等,都能夠練習冥想正念,專注於當下。
  冥想正念的功效獲得科學研究證實,在本書前三章的最後,帕帝康引述了多項研究發現,指出冥想正念對身心健康眾多層面都能夠產生有益的影響,從提升專注力和生產力,到紓解壓力與焦慮、幫助睡眠、減重、改善人際關係、改善皮膚病、提高受孕機率等,從各方面幫助我們提升生活品質與幸福感。
  每天只要10分鐘,練習靜心,感受到壓力減輕、疲憊減輕,體驗「頂空」,達到平靜與滿足的新境界。
  風靡矽谷世界級企業和全球頂尖學府的冥想正念,現在你也可以在家練習!
好評推薦
  「我相信,25歲時的我,一定會對這本書嗤之以鼻。但是,我太太梅琳達和我,最近迷上了冥想修練。本書前言敘述帕帝康如何從一名普通大學生變成佛教僧侶的人生歷程,然後饒富趣味解釋如何練習冥想正念。帕帝康很會說故事,用了很多很有幫助的比喻來介紹練習技巧,前三章的最後也引述了多項研究發現,證實冥想正念的益處有科學根據。如果你也想嘗試一下,這是一本非常理想的入門指南。冥想正念讓我學會後退一步,對腦海裡出現的各種思緒更輕鬆自在。我喜歡10分鐘練習的成效,非常感謝帕帝康帶我踏上這段旅程。」――比爾.蓋茲(Bill Gates)
  「這本書教我們的方法適用於擁擠地鐵上,甚至在你想要大口吞下三明治時,也可以練習一下。《衛報》(The Guardian)的正念修練導師艾德.哈利韋爾(Ed Halliwell)說:『帕帝康先生為冥想所做的事,就像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為飲食所做的事。』現在,跟奧利佛一樣,帕帝康即將征服全美國。」――《紐約時報》
  「在你抵達辦公室時,已經感覺到緊繃、有壓力,這種狀態聽起來可不大理想。超級知名的冥想應用程式Headspace的共同創辦人安迪.帕帝康說,這種情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這位前佛教僧侶認為,祕訣其實很簡單,只要一點正念練習就行了。」――媒體公司Well+Good
  「關於冥想主題的書,你只需要這一本就夠了。帕帝康為這項常被認為相當深奧的修練揭開神祕面紗,把它帶進你的客廳、你的辦公室及你的心裡。」――派翠西亞.萊恩.麥德森(Patricia Ryan Madson),《成功創意,不請自來》作者
  「這本書探索神經科學很久以前就知道的事:冥想真的有用!而且教你怎麼做。這本書相當好讀,筆調幽默機智,讀起來令人愉快。」――賈德森.布魯爾(Judson Brewer),耶魯大學醫學院耶魯神經治療診所醫學主任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安迪.帕帝康 Andy Puddicombe
  冥想正念專家,卓越的講者與作家,Headspace公司代表。英國目前唯一通過醫療諮詢委員會許可私人開業的臨床醫療顧問,迄今在世界各地推廣冥想正念超過15年的時間,公認為英國最頂尖的正念專家之一。
  帕帝康在二十幾歲、還在大學唸運動科學的期間就決定輟學,飛到喜馬拉雅山上學習冥想。自此,他周遊列國了十年,包括印度、尼泊爾、緬甸、泰國、澳洲、俄羅斯,最後在印度北部受戒成為藏佛僧侶。在蘇格蘭閉關靜修一年之後,他前往莫斯科傳授冥想修練四年。在2004年還俗之後,帕帝康在莫斯科國立大馬戲團(Moscow State Circus)接受短暫訓練,繼而返回倫敦,在倫敦舞蹈與戲劇藝術學院(Conservatoire for Dance and Drama)研習取得馬戲藝術學位,同時籌劃創立傳授冥想正念的機構,亦即後來在2010年和理查.皮爾森(Richard Pierson)共同創立的Headspace。Headspace公司提供冥想正念課程,在2012年推出第一個版本的Headspace行動應用程式,陸續獲得一些創投公司和影視名人的投資。根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全球已有超過3,000萬人下載課程,付費訂閱用戶超過100萬人。
  除了本書,帕帝康還有其他兩本相關著作:《Headspace飲食指南》(The Headspace Diet)和《Headspace孕期正念指南》(The Headspace Guide to a Mindful Pregnancy),在25國以十種語言發行,獲得許多報章媒體報導。帕帝康經常現身於電視和網路節目,包括英國廣播公司(BBC)、網飛(Netflix)、TED等。現與妻兒居住在加州洛杉磯威尼斯社區。博客來-Headspace冥想正念手冊 https://bit.ly/2LKhuP6


head12020-05-20_0939462020-05-20_093928

3個步驟,讓你迅速紓壓!智慧型手機帶來的焦慮,這兩家公司用智慧型手機解除
作者: Hayden
2019-07-31
3個步驟,讓你迅速紓壓!智慧型手機帶來的焦慮,這兩家公司用智慧型手機解除 | 創新拿鐵 https://bit.ly/36f4V7R
現代人智慧型手機不離手,資訊太多令人心煩,不看又令人焦慮,因此透過冥想減壓的方式逐漸興起。
電影「功夫熊貓」裡,主角阿寶(PO)的師傅告訴他有些人可以在洞穴裡靠著冥想不吃不喝活50年,這雖然是誇大其詞,但也突顯了冥想一直披著的神秘面紗。現在有新創公司用電腦和手機讓冥想和正念的修煉變得輕鬆有趣,只要每天花10至20分鐘,30天內就能跨入冥想殿堂,靜心應對人生面臨的各項挑戰。
創新點:將冥想設計成App方式練習,目的是揭開其存在數千年的神秘面紗
本文5大重點:1. 冥想能平緩思緒、專注覺醒;正念能克服消極,活在當下。2. 跨入冥想殿堂的3步驟與單元示範。3. 訂戶依使用習慣可分成「吃維他命」和「吃止痛藥」兩種。4. 冥想與正念可以降低孩子侵略性並增加同理心。5. 兩大冥想軟體「Calm」與「Headspace」的4個主要差異
 1.冥想能平緩思緒、專注覺醒;正念能克服消極,活在當下
 社會競爭越激烈,人的情緒就會越焦躁。面對焦慮的環境,如何控制情緒,冷靜思考?方法之一,是透過冥想(Meditation)與正念(Mindfulness)的修煉。
冥想能幫助平緩思緒、專注覺醒;而正念則能克服消極,活在當下。但冥想與正念已存在數千年,卻總是披著神祕面紗,令人不得其門而入。所幸現在電腦及智慧手機發達,透過App就能輕易接觸,於是誕生了第一家利用手機練習冥想的公司「Headspace」。
(同場加映另一篇提到「Headspace」的文章:死亡也能創造商機,這3家公司帶你體驗自己的喪禮和冥想課程)
「Headspace」的創辦人Andy Puddicombe原是一名佛教僧侶,在喜馬拉雅山上習得冥想技巧,於是在倫敦經營一家冥想診所,協助人們透過冥想專注意志力。他在2010年遇到事業夥伴Richard Pierson,後來一起推出「Headspace」,總部設在加州的Santa Monica,並在英國和美國有數百個分支,提供員工或用戶就近造訪。該公司最初是以舉辦活動為主,2012年才朝向普及大眾的App型態發展。
「Headspace」可以在智慧手機或電腦上收聽,其引導式冥想内容具有引人的設計和獨特的動畫,長度從1分鐘到20分鐘不等,並針對壓力、睡眠、專注飲食及轉移憤怒等不同主題設計單元,提供前10個單元免費,後續才需要付費訂閱。
Andy Puddicombe (圖片來源:GQ Magazine)
2.跨入冥想殿堂的3步驟與單元示範
對於初學者,「Headspace」建議經3個步驟輕鬆跨入冥想殿堂:
第1步,找一個能放鬆自己的時段,這樣較容易養成在每天同一時間做冥想的新習慣。「Headspace」建議這個時段可以選在每天一大早醒來的第一件事,但如果不方便,則可以彈性調整。
第2步,找一個不會被打擾的地方。一開始最好是在平和安靜的環境,會比較容易專心,等到熟稔技巧了,則不一定需要是完全没有聲音的地方。
第3步,找一個讓自己舒適的姿勢。除非是原本就有在地上盤腿而坐的習慣,否則建議一開始可以先坐在椅子上,雙腳著地,手自然放在腿或膝蓋上,背部挺直而不緊繃。如果有需要,可以在背部放一個靠枕或毛巾捲,協助將背部打直,然後就可以開始進行冥想單元。
「Headspace」的秘密武器是創辦人Andy Puddicombe,他溫柔友善的聲音,具有鼓勵和安定的力量,能引導用戶在不知不覺中揭開冥想的神秘面紗。
例如:在第1個單元裡,Andy會教導用戶慢慢用鼻子吸氣,用嘴巴吐氣,帶領重覆做個幾次,並輕聲提醒要注意的地方。
接著閉起眼睛,剛開始時感官對周遭會非常敏銳,這時要邊聽著引導,邊調整感覺。先把注意力放在觸覺,去感受身體與椅子的接觸,腳與地面的接觸,於是注意力便會從外界拉回到內在。
然後是適應周圍的聲音,先花個10至20秒將聲音一個一個找出來,不管是聽起來舒服的或不舒服的。只要你知道了周圍會有哪些聲音,這些外界的干擾就不會是你的困擾。
(想避免干擾,你還可以看這篇:連假過後需要收心!學習美國著名作家不被「干擾」追著跑,專注處理重要的事)
最後注意力再回到身上,讓感覺像掃描器一樣,從頭開始掃描到腳,感覺身體哪些地方是緊繃的,哪些是放鬆的,先不必想做任何調整,只要清楚自己身體的狀況就好。
這些練習過程没有壓力,做完後會覺得放鬆自在。通常10分鐘的練習感覺一下子就過去,用戶會十分期待明天繼續進行下一個冥想單元。
(跟著Andy Puddicombe做10分鐘冥想)
3.訂戶依使用習慣可分成「吃維他命」和「吃止痛藥」兩種
「Headspace」將冥想設計成App方式練習,目的是想帶領人們揭開其神秘面紗,消除冥想需要唸頌,或是需要在野外空曠環境才能練習的傳統印象。經過長期努力,逐漸令人瞭解在家裡的私密空間也可以做冥想。
(同場加映:「分心」讓你困擾?美國行為大師教我們排除「外部干擾」,保持專注的 4 個絕招)
於是「Headspace」迅速發展,籌集了75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資金,還與Google Home合作推廣,有超過4500萬人使用它,年營收超過1億美元,估值約3.2億美元。「Headspace」還參與了臨床試驗,以測試正念在精神上的潛在效果。
「Headspace」發現,用戶嚐試了10個免費單元後,會基於好奇或是想消除壓力而選擇訂閱。他們會有規律的按時收聽,過一陣子後按時收聽的模式可能會略有下降,取而代之的是週期性的複習已經聽過的單元。
「Headspace」認為人們某種程度上是週期性的用戶,他們會先將學過的東西放在心裡,等遇到生活中的挑戰時,才再回想起相關的單元並複習它。這就是「Headspace」存在的價值,協助人們將冥想運用到生活中,成為支持他們精神的工具。
當用戶感覺有壓力,沒有辦法睡覺,或想要改變飲食習慣時,可以用「Headspace」找到適合自己的因應方式,每天只要花10或20分鐘,就能在30天內有效減低32%的壓力。
「Headspace」將用戶依使用習慣分成兩種,分別是「吃維他命」和「吃止痛藥」。
「吃維他命」的用戶,將「Headspace」融入日常生活中做常規練習,就好像是每天都要刷牙一樣,「Headspace」等於是他們每天吃的心靈維他命,讓他們活得更健康。
「吃止痛藥」的用戶,則將「Headspace」當成是止痛良方,協助管理生活的環境和困難的情緒,成為有壓力時消除不舒服的心靈解藥。
(圖片來源:Medium)
4.冥想與正念可以降低孩子侵略性並增加同理心
為了鼓勵學生從小培養正念,「Headspace」免費提供給學校使用,將此視為一種慈善事業,並與學校合作從事冥想的科學研究。
在英國,由「南安普頓(Southampton)」大學的「健康心理學系」負責組成研究小組,將正念融入課堂後衡量對教師和學生的影響,瞭解他們如何將正念用在教學及學業上。
在美國,「Headspace」與紐約附近的「紐瓦克(Newark)」學區合作,與校長、老師和學生們一起探索將正念融入課堂的最佳方式,並將成果提供給美國其他地區的許多學校使用。
老師讓學生們一到學校,或午餐休息時間回來,或在考試前練習「Headspace」。這可以幫助他們進到教室後安定下來,或幫助他們在考試前控制焦慮。學生們在明白了正念對他們的良好影響後,都希望他們的父母長輩們也可以接觸正念。
學校也用冥想代替「留校查看」,因為如果孩子的行為不對,懲罰他們恐怕效果有限,不如費心教導他們練習冥想和正念,反而可以減少他們的侵略性,並增加他們的同理心。
至於腦神經科學對冥想的研究,以往對象都是專家或從業者,「Headspace」則將研究對象放在剛接觸冥想者。結果發現這些潛在用戶在每天10到20分鐘,連續8到12週的練習後,大腦的變化非常顯著。而這也表示科學研究讓冥想成為可衡量的標的,有助於將這種感覺非常抽象的東西具體化。
5.兩大冥想軟體「Calm」與「Headspace」的4個主要差異
還有一款也很受歡迎的冥想軟體「Calm」,由Alex Tew和Michael Acton Smith在2012年創立,總部設於舊金山。
「Calm」App有超過4000萬人下載,累積了200萬名訂戶,營收從2017年的2000萬美元,增長到2018年的1.5億美元,成為美國成長最快的新創公司之一。2019年2月「Calm」的估值達到10億美元,成為冥想新創的第一隻獨角獸,之後不到五個月,又增加了2700萬美元投資,總體資金達到1.43億美元。
「Calm」雖然是後起之秀,但估值比領導品牌「Headspace」高,因為「Headspace」包含了許多免費用戶。「Calm」和「Headspace」性質雖然相近,但仍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第一,「Headspace」喜歡用動畫說明課程內容,「Calm」則喜歡用自然風格的背景音樂和電腦桌布令人感興趣。
「Calm」的畫面(圖片來源:CNBC)
第二,「Headspace」由創辧人Andy Puddicombe負責講解,他帶有英國口音,聲音感覺非常溫柔舒緩。「Calm」則由多人擔任解說,例如冥想教練Tamara Levitt有超過20年經驗,她的聲音同樣感覺安撫柔和,但帶有美國口音。另外也可以選擇John Armstrong,他是史丹佛大學生命設計實驗室的講師。「Calm」還重金禮聘名人Matthew McConaughey負責講述床邊故事(Sleep Stories),讓用戶聽後一夜好眠。
名人Matthew McConaughey (圖片來源:TechCrunch)
第三,「Headspace」的樣式比較專一,没有背景音樂,没有花梢桌布,也没有講床邊故事,單純就是引領冥想。「Calm」的内容則比較多元,有不同生活方面的課程,有不同的音樂選項。用戶可以聆聽水瀑、波浪等自然靈感的聲音,還有睡前故事可以幫助快速入眠。
第四,「Headspace」有為期30天的免費課程,內容涵蓋冥想的基礎知識,訂閱每月12.99美元,也可以支付399.99美元的一次性費用。「Calm」有7天的免費造訪權限,之後每年訂閱費用為59.99美元,也可以支付299.99美元的一次性費用。
表面看起來,「Calm」的每年金額比較便宜,但用戶需要立刻拿出較多款項。「Headspace」可以月繳,雖然累加起來比較貴,但適合用戶在長期訂閱前先測一下水溫。
根據華爾街日報,冥想App有12億美元市場,並還在持續成長中,其中「Headspace」及「Calm」占了85%,其他業者則努力在冥想和治療行為間尋找生存空間。例如有一家「Talkspace」讓需要幫助者透過行動App聯繫治療師網絡,最近在D輪中籌集了5000萬美元資金。未來隨著人們對精神健康愈加重視,相信會有更多冥想新創將古老的正念修煉改頭換面。
3個步驟,讓你迅速紓壓!智慧型手機帶來的焦慮,這兩家公司用智慧型手機解除 | 創新拿鐵 https://bit.ly/36f4V7R

Headspace (company) - Wikipedi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